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2023-05-03

第一篇: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

>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推荐度: 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推荐度: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推荐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推荐度: 美术教学研究论文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第二篇: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本真语文要求教学返璞归真,追求的是真实、朴实的语文。因此,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形式、虚假的热闹和纷乱的状态等,明确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抓住“读和写”这条教学主线不放松,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本真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014-03

三年前,教育部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课题研究工作,随即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笔者依托“核心素养”研究这一东风,立足一线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何为本真语文?本真语文要求教与学返璞归真,追求的是真实的、朴实的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来面目,离不开扎实高效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一、明晰核心,摒弃虚浮之象

与语文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发展起来的教师,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激发了课改热情。他们用生动的课例诠释了新课程理念,演绎了新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研究与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抓住“读与写”这条教学主线不放松。只要做到位了,相信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都会学好语文。本真语文要求明确教学核心,努力摒弃虚浮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语文真正扎下根来有效发展。

(一)摒弃繁琐形式

语言实践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课堂教学就会花里胡哨多,没有实际效果。内容多而杂,课件随意呈现是教学繁杂的体现。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海底世界》时,用了大量的词卡、图片、模型等教具,整节课形式多种多样,令人应接不暇,但收效甚微。在课堂上,这位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不抓词、不扣句,甚至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淡化了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该认的不认、该读的不读、该写的不写、该练的不练、该积累的不积累,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二)摒弃虚假热闹

有些课表面看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没有质疑的机会。还是《海底世界》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学小狗、小猫、小猪等小动物叫,一会儿又让学生戴上海参、梭子鱼、乌贼等海洋动物的头饰,模仿它们的动作进行表演。学生时而怪叫不断,时而手舞足蹈,逗得大家哄堂大笑。这种因“假主体行为”所形成的表面活跃,掩盖了教学的真实目的。吵闹,反而使课堂封闭,学生的心灵之窗始终打不开,没有不同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见解,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失了自我、缺失了个性,取而代之的是故作姿态、装腔作势。

(三)摒弃纷乱状态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语言实践不落实,牺牲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张扬所谓的人文性,这成了语文课堂上另一道“缺失的风景”。就《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教学而言,教者只要抓住“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一中心句,尤其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教学,做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就能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绝不会产生杂乱无章的教学现象。另外,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吹拉弹唱尽显其能。这些与文本本身没有多大关系,有的只是教师的才艺展现。还有些课堂,活动繁多,如“记者招待会”“辩论赛”“电视访谈”“实话实说”等。这些活动只是给少数优等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摒弃零碎低效

每一篇相对独立的课文都是一个整体,是内容上的整体、语言形式上的整体。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课被人为地分割、肢解,弄得课文支离破碎。在教学中,教师要学生凭兴趣选读某个段落或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单个语段的重点剖析,或者,最后又不返回文本整体,这严重脱离了上下文,脱离了文章整体,让学生孤立地理解课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课件,课本被冷落在一旁。脱离课文整体的现象屡屡发生,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前,语文课堂教学部分教师轻视“双基”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严重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智慧”就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正因为有些教师产生轻视基础知识的观念,导致轻讲解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对立起来,这是教学理念的偏失。

二、构建核心,生发成长之根

在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在各种教育报纸杂志、教学观摩、专题研讨中时常会听到这样一些热词:情境语文、生态语文、情智语文、工具语文、人文语文、诗意语文、儿童语文、情感语文„„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比如,以于永正、孙双金、薛法根、管建刚、周益民、王崧舟、贾志敏等名家为代表的小学语文教学各有特色、各具风格。每次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总感觉他的课堂是唯美的,仿佛是一件高雅的艺术品,得到的是一种精神享受。而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显得扎实、有效,注重过程,比较接地气,走的是群众路线。针对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我们可以博采众长、学习借鉴,但切不可机械模仿。在这里,我要说的,从宏观上来讲,语文就是语文,本身已经包含了一切,不需要在它的前面加上什么修饰语。人为地贴上各种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但没有丰富语文的内涵,也没有拓展语文的外延,相反是对语文本身的一种弱化和异化。怎样才能做到本真语文呢?

(一)做到“五问四好”

常有人问我:“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标准是什么?”我是这样回答的,先自我五问:一是我的学生的字写得好吗?二是我的学生喜欢读书吗?三是我的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行吗?四是我的学生爱学语文吗?五是我的学生喜欢我吗?如果其中有三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如果有四个是肯定的,你就是一位比较好的老师;如果五个是肯定的,那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语文老师。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你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又有老师问我:“小学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做到“四好”:一读好书,二写好字,三说好话,四写好文。这样既简单又明了,谁都知道,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贵在落实、贵在坚守。另外,评价一位语文老师,不能仅仅看分数,当然也不能不要分?怠V柿坎坏扔诜质?,可是质量又离不开分数。如果你真正做到“四好”,你的分数就不会比别人差。

(二)体现学科特点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要教给学生语文本身的一些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如遣词造句、描写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基本技能,如听、说、读、写的技能等。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历史课、思品课或科学课等。语文的魂不能丢,语文的根不能放。语文课程改革,不能是喊口号,关键在落实,具体措施要务实,要追求实效。比如,指导学生遣词造句、品读感悟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措施、方法和手段。我们要多学习、多取经、多交流,没有最好的,但肯定有更好的、更适合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是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具体落实。这些年来,新课标一直在调整、修改和完善,专家也在不停地解读。比如,对比喻、排比、夸张、借代等修辞方法,新课标要求“不要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就拿拟人句的教学来说,如果教师讲不清楚以下几特点,学生是学不好的,不能真正掌握这种修辞方法。一是将事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神态和情感。如:小溪在山间唱着清脆的歌向远方跑去。二是所写的事物不是人所特有的动作、神态和情感。如:小松鼠在树间自由的蹦来跳去。这里的“蹦来跳去”不是人所特有的动作,所以不是拟人句。三是不要出现“好像”“犹如”“仿佛”等比喻词。如:微风中,嫩绿的叶子好像在向我们招手。这是比喻句而不是拟人句。四是写的事物要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如:清晨,微风吹来,柳树高兴地跳起舞来。柳树能离开地面跳舞吗,不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五是不能用“说”,这是童话的语言。如:桌子说:“等主人回来了,看你怎么办?”

语文课程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文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好地发展儿童个体的生命。本真语文的核心内涵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过程中发展语文、建构语文,从而促进语文自身的不断成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什么都由教者课前准备好、一味地灌输给学生上,而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开发和评价中,将学生个体的经验、学习语文的方式、对语文知识的建构等有机融入语文课程中。

三、回归核心,助推朴实之风

本真语文教学核心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读读、讲讲、写写、练练。但是,怎么读、怎么讲、怎么写、怎么练,却是大有学问的,而不是简单的、随意的、盲目的,读不是枯燥地读,写不是机械地写,讲不是乏味地讲,练不是单一地练。语文教学需要反复而严格的练习巩固,更需要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练习拓展。

(一)平实中见本真

本真语文课堂教学不必花哨、不刻意雕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有心灵的碰撞、有自然的互动,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本真语文课堂讲究平实、平淡,但不是枯燥乏味,更不是平庸无奇。在教学中,教师对生成性的课程资源,要灵活应变,充分利用,不可视若不见,仍按自己课前的预设固执地一走到底,僵化不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气定神闲、淡定从容,在行云流水的教学中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简单中见真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念好字、词、句、段、篇“五字真经”,又要?他们练好听、说、读、写“四字内功”。实际教学中,不要人为地给语文课加重任务,不要脱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不要一味求全、求新、求美。语文课堂教学不宜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教学方法不需要花样百出,不需要让纷繁的课件充斥课堂。有位专家说得好:“课堂教学对话主要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

(三)扎实中见底蕴

本真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母语的基础训练。品词、析句、赏段、谋篇,包括标点符号的学习,都需要扎扎实实的实践。教师还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习惯培养的过程,努力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教学过程由各个学习环节组成,随着教学进程在课堂中不断推进,力求做到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如果发现学生学习有错误或偏差,就要及时纠正;如果发现学生的知识有脱节,就要及时补充。杨再隋教授曾说,语文教学有时需要回旋反复,有时需要重槌敲打,有时又需要轻拢慢捻,有时甚至需要以退为进。因此,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四)自由中求感悟

本真语文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中要营造自由、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尽情地展露他们的喜、怒、哀、乐、愁,毫无顾忌地表达他们独特的感悟、理解和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留下必要的空白,留有适度的弹性。这样,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对话文本、对话作者。同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挖掘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留有适度的弹性,能使教学过程进退有节、伸缩自如、开合有度。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科学的,更是艺术的,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 参考文献 ]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成尚荣.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J].人民教育,2015(7).

(责编韦雄)

第三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四十八中 蒋婷婷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紫藤萝花的世界,直观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散文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读得细致,揣摩得深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多走几个来回”。也许这样,可以避免游离于文字表面的教学现象发生,才能真正做到“由言到意”,理解文章内涵,进而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为此,在探究明理环节, 让学生找出作者从紫藤萝花中感悟出人生哲理的句子并品析其含义。 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来理解文章主旨,进而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在拓展延伸环节,询问学生学习本科后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观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布置作业环节,让学生选择自然中的一种事物,谈谈对生命的感悟。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永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与其牵着学生走,不如教会学生自己走,教会学生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攻关克难。而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路人,在必要的时候引领、点拨。

学生的核心素养取决于教师的核心素养,学生能学到什么取决于教师拥有什么。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努力挖掘文本,多读书提高个人素养,有凌于上方的高度把握,教师思想的高度就是课堂的深度,讲课讲到最深处,学生就会更懂得怎样更好地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真正正地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愿意多学、多思、多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哈四十八中学 蒋婷婷

2017.11.22

第四篇:聚焦“语用”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遵循语言运用的规律,潜心引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如何聚焦“语用”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在此简介自己所采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巧借汉字文化,说中提高识字能力

所谓汉字文化,是指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教学时,应该以汉字本身部件为根本的出发点,巧借汉字文化,把本属于汉字的因素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如教学《青蛙写诗》中的“点”字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点”的构成,让学生说说图片的含义,明白了“点”字表示烟火会一点点熏黑物体,表示黑点。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认识新偏旁“灬”,告知学生“灬”的名称,以及在古时,“灬”常表示“火”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带有“四点底”的字。学生在交流中认识了“热”“蒸”“煮”等字。这样,在追根溯源中,引导学生体味汉字的内涵,了解汉字的演变,感受汉字所特有的魅力。同时在说话的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系统识字的能力。

二、关注词语内涵,悟中提高学生语感

语言文字的运用基本单位是词语,因此,准确地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基础。我们要引导学生自由地穿行在曼妙的词语密林里,体会词语的内涵,在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敏锐性,培养语感,在感悟中积累语言,并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教学《生命 生命》中“飞蛾求生”部分时,首先,引导学生找一找,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飞蛾的求生,从中引出“挣扎”一词;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挣扎”的意思,讨论飞蛾会怎么挣扎,会产生什么后果;最后,引导学生说说,从“一只小小的飞蛾仅仅只能活九天,但它还要挣扎着”中可以读出什么。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学生通过想象,眼前就会展开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而在这个过程中,词语的丰富内涵就会生动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这样,融情景想象与感情朗读于一体的教学,既深化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又让他们感受到了词语的魅力,体会到了词语的意境,提高了语言的敏感力,从而培养了语感。

三、捕捉语言特点,练中提高“语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材中的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形式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潜心会文,关注语言,捕捉语言特点,让学生借鉴文本的语言形式,有依可循、有例可鉴地进行语句表达的语言实践,以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1. 聚焦特色句式,习得表达方法。

句子是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教材中,许多课文中都蕴含着优美的、精彩的句子,等待我们去挖掘、去细细地品味。所以,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聚焦“语用”教学,要聚焦文本中具有特殊表达的句式,让学生徜徉在表达有特色的句子里,通过揣摩、诵读的形式,学习句式的构成方式及其规律,从而迁移到写作,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时,笔者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圆明园的建筑精美表现在哪里,让学生去发现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美写出来的。学生发现,作者是通过“一大一小”“一动一静”“一仿一创”“一中一西”的强烈对比,然后用关联词“有……也有……”“……还有……”把这些建筑串起来,从而写出圆明园宏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构段方式,明白作者是通过“观看到的景物+感受”的构段方式来表达的。最后指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式去尝试描写厦门的园博园。这样,教师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写法的运用,学生就从文本中获取了习作表达的方法。学生不但从范例中获取了作者表情达意的?Z言模式,而且从中学习了句子的表达方式,提高了表达能力。

2. 聚焦典型片段,习得表达特色。

所谓典型片段,就是文章中语言形式比较有特点的,对学生学习语言运用、学习写法有较大帮助的片段或者段落。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这些片段指导学生练笔,让学生经历“认识―理解―运用”的语言习得历程,习得文章的表达特色。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第四自然段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说说哪些是20世纪的“发现”,哪些是20世纪的“发明”,让学生探讨课文是如何将“发现”写具体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作者从“高、深、远、小”四个方面来写20世纪的“发现”,从“通讯发达”角度来写20世纪的“发明”。教师接着引导:这是从内容上来说的,那么从表达上来说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作者不仅准确搭配动词,还运用了举例子的表达方法。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有条理地说说21世纪的“发现”和“发明”。最后,让学生运用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写写21世纪的变化。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中的内容,还内化了文本中的表达特点,在运用中习得了文本的表达特色,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 聚焦篇章结构,习得谋篇布局。

文章的结构是它的骨架和纲领。笔者认为,为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他们去发现文本中谋篇布局的奥秘,然后凭借文本中的范例,进行仿写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如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然后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点面结合,把典礼的经过写具体的;最后引导学生采用课文的篇章结构来写写学校的运动会,并注意点面结合。这样,学生在语言实践的活动中学习了谋篇布局,提高了“语用”的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在文本中寻找独特的语言,把握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提高“语用”能力,进而切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范文)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最终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又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设计预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学会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的综合表现,具体有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预习卡的各项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些要点而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能有效的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社会趋势。

自从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这群古灵精怪的小不点儿,我就开始酝酿怎样带领他们走进预习这扇大门,而我的计划正式实施,是在他们成为小学生两个月之后。我设计的预习卡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下面我带领着大家一起看看预习卡的内容。

“我会读”板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要求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倾听后签字或写评语。家长对孩子有了关注,他们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我敢猜”板块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要针对古诗学习,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古诗相关内容。“我想画”板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想象力。通过画笔描绘他们脑海中的课文,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将语文和美术有效整合,这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我在预习卡的最后,加入了“日有所诵”的内容。每天放学,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校园里,一首首清丽的小诗,被稚嫩的童声熟读成诵,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除此之外,还有“我想问”和“我知道”两个板块,主要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同时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到了二年级,又增加了“我会查字典”“我会编故事”等板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我会编故事”后我加了“选作”的标注,为的是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对预习内容做了分层处理。

如今,我的孩子们接触预习已经将近两年的时间了,灵活多变的预习作业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习惯甚至是盼望,他们喜欢这种能够展示自己个性的预习,喜欢这种能看得见的预习,喜欢这种能让学习更加高效的预习。

二、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在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方面提到了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利用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清晰、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做出选择和决定。

下面说一说我是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的几个例子。

三、创建班级课程,积淀学生人文底蕴 核心素养中提到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基于此理论基础,我班从一年级就开设了古诗新唱这一班级课程,每周的早读我都会抽出十分钟时间进行古诗新唱的学习与复习。孩子们对古诗的认识不仅停留在背诵上,而且在理解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之上,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通过跌沓起伏的音符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也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让学生们易于接受我们的古典文化。在发现文化艺术之美、感知文化艺术之美后,能够欣赏美、评价美,培养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四、策划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学生在校处理好自我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能够做到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互帮互助等,才能为他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验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比如在讲授《神奇的耳朵》这一课时我们的授课地点转移到了操场,让孩子们闭目静心侧耳倾听,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耳朵的神奇之处。

在组织教授如何写观察日记时,我们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开心农场”,学生们自己带种子,自己负责松土、浇水等活动,一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二可以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三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这种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在学习安徒生童话那一单元,我们安排了童话剧的展演活动,学生们自己编写剧本,里面有好多的网络用语,经过创新的剧本精彩不断,在安排角色的时候学生们能够团结一致,根据个人能力能够做到取舍,而不是争着演主角。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五、开展综合测评,促进学生健康生活

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评价,如何评价学生才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评价标准不是只有分数。所以我在期末评价时采用过两种形式,一是为每一位学生写一封信,里面包括他这一学期的整体表现,不管是学习还是和同学之间的相处,还包括对她的期待和鼓励。孩子们收到信之后特别激动,我的第一波学生现在已经上六年级了,可是他们还依然保留着我写给他们的那封信,有一个男孩儿曾调皮地跟我说:“老师,我要把这封信好好留着,以后当传家宝传给我的孩子。”当然家长也会看到这封信,在之后也看到了他们的回信,满满的感激和真心的誓言。另一种形式是综合测评表,用照片纸印的,一面是我们那一年的全班合影,另一面是综合测评的各项指标与闪光点的记录。当然这也是利用了我们班的便利条件,因为有家长专门做广告设计。

教师的这些综合测评有利于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六、总结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实施,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它需要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理念上和方法上实现新的探索。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素养的提升。

上一篇:语文教研组长工作汇报下一篇:语文初中中考满分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