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世界教案

2024-04-20

桥世界教案(精选14篇)

篇1:桥世界教案

我的眼睛一睁开,就看见了一个桥的世界。

我看见很多桥,他们全部会说话,我走着走着,发现自己的身体重了很多,我来到镜子面前看了看自己,呀!原来我也变成了一座桥。没想到这面镜子还是一面魔镜,她对我说:“你要想回到家,一定要找到一只蚂蚁,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蚂蚁,只有世界上最大的蛋糕才能把它引来。

据说最大的蛋糕有一百岁了,桥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蛋糕,当然更不知道怎么去找蚂蚁了。正忧伤呢,突然,我看见一个魔法师正在路边变魔法,我便请求他送给我一个魔法,能让我在一秒钟里变成一百岁的大蛋糕。魔法师说:那你先帮我过了这条河吧!我立即在河边伏下身子,让魔法师在桥上走了过去,魔法师过了桥后,果然教给了我一句口诀,我一念,马上就变成了一个大蛋糕。我变成蛋糕后,不到一分钟,蚂蚁就被引来了,蚂蚁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吃完了那个大蛋糕,接着,蚂蚁就变成了一个石门,我轻轻地推开石门,一抬头,哈哈!我回到家了,我真的好开心。

我高兴得哈哈大笑,突然身上挨了重重的一击:“笑什么?还不起床?”我一睁眼才发现:这原来是一场梦啊!

教师评语:小作者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童话般的想象,离奇、惊险的想象将读者置身于华丽的世界中。

篇2:桥世界教案

到了桥世界,我们先去看的是“网桥”。我看到池塘里的水“哗哗”地流着,我想:“看起来挺好玩的,要不去试一试吧。”我对妈妈说:“妈妈,我想玩这个桥。”妈妈说:“好,我现在就带你买门票玩。”我刚上桥的时候,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我一步一步地慢慢前进,好像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

我越走越快,就越害怕,走到中间的时候,差点胆子都要吓破了。桥在“吱吱”的摆动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原来是我太害怕了,不停地在摆动,所以桥才会摆动。最后,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过去。后来,我又去爬了一座桥,那座桥的名字叫“独木桥”。我上去的时候,非常害怕,但是我听着树叶发出“沙沙”声。好像在演奏乐曲,听着听着就不怕了。

篇3:桥世界教案

关键词:微课程,微教案,语文教学

当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营销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时, 你会发现, 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被重新定义。受众的眼球, 已经围绕新技术而改变, 我们正处于微技术革命的浪潮中, 微时代已经来临。在教育领域, 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 而零散的时间很多。因此, 针对学生零散时间而产生的微学习, 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微学习要有效地发展, 必须依托一个新的载体——微课程, 于是教育领域刮起了一场“微”风, 微课程正在冲击着传统课堂教学, 探索怎样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个性、健康生命、主动发展的人。微课程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效学习, 它将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中具有广泛的教育前景。微教案是微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 是微课程教学的前提。

一、微教案的内涵

微课程 (Microlecture) , 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 运用建构主义方法的实际教学内容, 以简短、完整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半结构化、情景化、可动态生成与交互的课程资源。它可分为讲授型、实验型、答疑型、解题型等多种类别。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特定主题的教学视频, 同时还包含与该主题相关的学习指导单、教学设计 (微教案) 、素材课件 (微课件) 、练习测试 (微测验) 、学生反馈 (微反馈) 、教师反思 (微反思) 等教学辅助资源。微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微课程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它包括一般教案所含有的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但课时控制在10分钟内, 内容精短, 教学灵活。

二、语文微教案设计四部曲

要想探索微课程的精妙世界, 微教案功不可没。微教案设计尤为重要, 可分为以下几个原则:

主题鲜明:在设计中, 要求尽可能地只有一个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必须做到精而简, 力求分析得充分、准确。

导入快捷:设计微教案时要注意导入途径的新颖、迅速, 以求内容讲授时间占主导。在微教案设计中, 通常采用这些导入方式:1.从设置一个题目导入课题;2.从学过的内容导入课题;3.从生活实际导入课题;4.从开门见山导入课题;5.从一个疑问、悬念导入课题, 等等。

总结精准:总结要画龙点睛, 归纳要重点突出并力求简练、精准。

亮点独特:亮点是锦上添花。亮点包括精妙讲授、细致剖析、激情朗诵、善用媒体等, 适当运用, 可以提升微课程的教学水准。

三、《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微教案的同课异构

(一)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微教案一

1.教学主题:理解地坛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并感受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2.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同学们, 2008奥运, 让我们记住了很多奥运强将, 同年的残奥会也健儿倍出, 残疾人成功, 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文坛上, 就有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品读《我与地坛》。

(2) 整体分析。师: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源于一个特殊的环境——得天独厚的地坛。现在的地坛是一副什么模样?给你什么感觉?明确:地坛:剥蚀、淡褪、坍塌。感觉:荒芜。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明确:失魂落魄、颓废。师:请同学结合地坛的特点来谈谈“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明确:史铁生看着同样命运的地坛, 将其当成同病相怜的朋友。师:请同学朗读第五节中的景物描写, 此时在地坛里除了荒芜, 他还看到了什么?用文中的句子。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师:为什么并不衰败?明确:地坛里的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等, 虽然都很微不足道, 可它们都在努力按自己的方式生存, 使这里不再“衰败”。师: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启示?明确:史铁生虽然身体残疾, 但精神顽强, 珍爱生命。

(3) 课堂总结。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 能从史铁生身上获得启迪, 关注生活, 关爱他人。

(二)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微教案二

1.教学主题:通过文中对地坛三次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 体会作者乐观顽强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很早便学会了写“人”, 人之所以顶天立地, 是因为有两条腿支撑, 而史铁生, 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 忽地残废了双腿”, 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倒塌。他痛不欲生, 但最终掌握了命运之舵, 是什么给了他走出人生低谷的勇气?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

(2) 整体分析。师:同学们, 我们知道地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有着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 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什么模样?课文对地坛有几处描写, 分别是怎样描写的?明确:共3处。有一处是这样描写的:“四百多年里, 地坛剥蚀了浮夸的玻璃, 淡褪了炫耀的朱红, 坍塌了段段高墙, 散落了玉砌雕栏”描绘了地坛的荒芜。

师:为什么描写地坛的荒芜, 结合作者谈。明确:荒芜是作者此时的状态写照, 烘托作者失去双腿的苦闷颓唐与悲苦命运。师:还有哪里描写地坛的?明确:地坛里的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等, 虽然都很微不足道, 都洋溢着生命之美。“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师:这样一个不衰败的园子让作者思索到了什么?明确:地坛中蕴含的生命力, 让作者渐渐找到了丢失的生命之魂, 重燃生的希望。师:还有没有其他有关地坛的描写?明确:“譬如”的排比句式, 写出了地坛蕴含的生命激情、乐观、永恒, 让我们解读一个人应该这样活——勇敢面对生活的挫折。

(3) 课堂总结。生与死有段距离叫人生:怎样走过这段距离, 叫生活。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 我们通过三处地坛景物描写分析, 荒芜——不衰败——生命力, 体会到作者颓唐——希望——重生的精神, 用对生命的热爱书写真正大写的“人”。 (配乐朗诵: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 同课异构比较

四、语文微教案设计反思

(一) 微教案之不微:微教案作为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微小”, 实“精华”, 这对微教案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整合能力、教学功底和个人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微教案设计中, 必须在深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 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感悟。

(二) 微教案之实效:微教案设计以最终在学生身上产生多大的“发酵”为评价标准, 具有务实有效的风格。设计时,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以主线旁生紧密关联的问题, 引爆学生思维火花。

(三) 微教案之立人:微课程的根本理念是立人, 所以微教案必须树立学生“人”的意识, 把学生健康发展定为方向。教师时而是引领者, 时而是陪伴者, 但最终是面带笑容看着学生自由高飞者。

朱永新教授说, 教室是一根“扁担”, 一头挑着课程, 一头挑着生命。我们抓住了课程, 保住了生命, 这根“扁担”就能平衡。微课程展示的是教师的智慧, 得益的是班级里参与课程的每一个生命。微教案的开发与探究给微课程的成功运用提供了动力, “笔尖的微世界”很好地诠释了微课程教学的无限潜力。

参考文献

[1]周弘恺.从微视频到微课程——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探索[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14

[2]姜钰.微课程:在线教育新模式[J].出版参考, 2014

[3]韩立明.“微”而“立”——对语文微课程的几点思考和探索[J].新校园 (上旬刊) , 2014

篇4:两个世界,需要一座桥

“‘去IOE’本身是一个市场的游戏,非常狭隘和偏颇,它给市场带来很多的误导,不明真相的企业如果盲从,损失不可估量。”IBM新一代平台首席技术官兼总经理Daniel Sabbah的这个说法,在有些人眼里属于“煮熟的鸭子嘴硬”,可是三位来自不同银行的金融界IT人士却告诉我,Sabbsh说的话一点也不夸张。“传统行业目前内外部环境与互联网公司都不同,因此除了众所周知的acid层面技术困难之外,开发、运维等各方面的水平、分工模式和管理体系都支撑不了大规模的scale-out,会出现管理混乱以及成本失控。”来自邮储银行的一位IT主管说。

是的,谁也不能否认,互联网、云这些新事物带来的新世界炫目且充满诱惑,但是已有系统正在保证世界的平稳运行,刚刚到来的新世界离成熟还差得很远,而且即便某天成熟了,是否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搬到新模式上?

在IBM的眼里,当前的世界可以看成三个部分:第一,“IOE”所代表的已有的世界;第二,互联网企业谈论的新世界;第三,将这两个世界结合起来的的桥梁。

企业会有这样的困惑:从技术可行性到商业上的性价比,哪些业务可以转移到新模式上、哪些还必须用现有的模式来做?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技术和商业结合的问题。

当企业找到互联网服务商时,往往得不到成熟的建议,他们没法告诉企业要保留什么、要改变什么,新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对这个新世界有了一些探索,可能还在快速成长,但他们对已有世界缺乏知识,这里面不光是IT知识,更有对企业业务的认知。当然年轻无极限,谁也不能小觑互联网企业的学习能力,也许最终它们对旧的已有世界会有清晰认识,但在走到这一步之前,他们会犯很多的错误,才能最终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建立关联,这就像IOE们在新的领域也会犯错误一样。

“他们之所以信任IBM、Oracle和EMC,因为这些企业对于新旧两个世界都有了解。而且,我们不会做些天真、不成熟的判断,让企业陷入麻烦。” Sabbsh说。

的确如此,变革年代新旧交代,市场是新世界与传统并存,企业需要一个打通新旧世界壁垒的桥梁,因为已有的成熟技术是扔不掉的。一个合格的服务商,需要同时对这两个世界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很多企业实现从传统向新时期的平滑过渡。IBM在一代又一代的产业变革中学会了这样的技能,了解行业发展的历史,同时探索革新带来的未来,对过去的了解正好加深了它对新时期的认识。

“不同的工作负载需要在不同的范式中完成,有的和新的基础设施服务相当吻合,有的则需要停留在过去的范式中完成,硬要转变的话可能要花费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这样的例子过去发生过,不胜枚举。”看了40年IT花开花落的Sabbsh和IBM一样,有着眼过风云不惊的儒雅。然而,跟他聊天,你会为他对新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叹服。

他有老牌绅士的派头,却一点都不落伍。

一百岁的IBM,也在经典和流行两种节奏中努力。如今的IBM已经不只代表着主机,Power、DB2、 WebSphere,还代表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等等诸多新平台的方向。Sabbsh说:“我们让自己承担起嫁接两个世界的桥梁的重任,因为客户对我们寄予了厚望。将来的世界不只非此即彼的。我们既了解客户现在情况,也了解他们新的需求,我们坚信IBM是真正有资格做这件事情的。”

这让我想起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ICT产品线副总经理薛宏建的一个说法。他说:“那些嘲笑IBM傻大笨粗的黄口小儿,不知道IBM在商业计算的深厚功力和百年道行。这像新生的手机厂商瞧不起高通一样荒谬可笑。商业计算不是谷歌、脸谱、推特,也不是微软、思科,那是建在科学、技术和工程之上的庞大而严谨的商业模式和运营体系,支撑的是维持政府与企业运作的核心业务。”这些话,是对IBM能力的一种生动阐述,让我对于商业计算的核心有了一个新的理解,也让我想起几天前看到两条消息(一条是IBM将开放沃森认知计算平台的API ,另一条是IBM将与MIT等四所大学合作制造一种类似人类大脑的计算机)时,我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小段话:时间可以淹没山丘,却淹没不了高峰,也许业绩不够好,也许困难重重,然而无论是商业计算领域还是前沿科研领域,谁能逾越蓝色巅峰?

篇5:桥世界作文

在那次又一个回老家的寒假,我与小姨、老妈走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有一座老房子上面已经破破烂烂,窗户被打碎了,露出一块块狰狞的砖头,墙上也只有几株爬山虎,这是一个危房。我仔细看着房子,妈妈告诉我这是以前他们居住的房子,姥姥已经去世留下一间老房。

我眼睛一亮,看见爬山虎上挂着一个小深色的东西,一看是一个杵子,扫兴极了。但妈妈和小姨确双眼发亮,什么嘛,只是个杵子。我一手扔到干枯的草地上。小姨,连忙捡起来告诉我这是一个很古老的物品。在妈妈六岁时就有了,她比我岁数都大,以前,在捣蒜的时候,外婆就用它。妈妈告诉我,以前她还捣过呢,这一切仿佛如昨天的事一般,我十分的兴奋,紧紧抱住杵子,但是很可惜我回去时弄丢了。

现在一想起那个杵子,一看到那张照片,就仿佛看到了我的外婆,那间老房子,还有妈妈贫穷而又温馨的童年。

篇6:桥世界作文

五一小长假,爸爸带我去了中山植物园的“桥世界”游玩。这里有窄窄的独木桥、高高的吊桥、圆圆的滚桶桥、惊险的钢索桥、摇摇晃晃的木板桥、齐心协力的.同心铁链桥等锻炼人们勇气的桥。我选择了摇摇欲坠的秋千桥,因为这样玩起来更惊险一些。“秋千桥”顾名思义就是像荡秋千一样,在一个高高的吊桥架上垂着一个又一个“秋千板”。

人们要从这个“秋千”上荡到那个“秋千”上再见依次“荡”过去才能通过这个桥。我先小心翼翼地踩上第一个“秋千”的踏板,双手紧紧地抓去扶手,心里忐忑不安起来,想:哎呀,扶手这么细,还这么晃,会不会抓不牢掉下去呢?正想着,“秋千”板已经荡了出去,我一下被晃到了半空中,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了,还好,在爸爸的“小心,加油”声音的鼓励下,我克服了害怕心理,在荡来荡去中抓住了第二个“秋千”的扶手,踩到了第二个“秋千”的踏板,当第二个踏板不再摇晃时,我又抓住了第三个“秋千”,脚也跟了过来。

还好,比较顺利。我站在踏板上长舒了一口气。我真希望后面的都这么顺利。接着,我顺利地通过了第四个、第五个……,我熟练地“荡”到了最后一只踏板上,一个惊险的小插曲发生了,由于我的脚没有踏到踏板中间,重心后仰,身子一歪,差点掉河里去,幸亏我的手及时抓住了扶手,这才没有摔下去。“吓死我了”!我上岸后拍着胸口,喘着粗气。 后来,我又玩了其它几种好玩的桥,又玩了几遍“秋千”桥,大大地提高了我的胆量和勇气。我本来有恐高心理的,这次也克服了不少。“这个地方真不错,既可以玩儿也可以锻炼,下次我一定要多来玩”!

篇7:世界的汉语桥作文

对于中国人来说,学好汉语也许是一件并不困难的事情。可是就外国人而言,汉语几乎是一门最难以学习的语言。因为即使你学会用汉语交际,你也不一定能写好和读懂;即使你精通它的书写,你也未必能渗透参悟汉语的精髓。就连我们中国人,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并领会汉语的精髓,因为汉语就如同中国文化一样,深邃精美,源远流长。

以前我不知道世界上有一座汉语桥。因为中国的孩子总是被鼓励学习英语,长大后甚至学习法语、西班牙语或更多的语种,从而搭建起沟通世界的外语桥。在世界的多数人看来,英语就是一门最重要、最广泛的语言,即使不以它为母语,也把它摆在重要地位。直到今天,不仅中国人自己,全世界的人都见证了中国在发展中的世界飞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新型力量,就像火箭升空一样,喷洒着光芒四射的火焰,变得瞩目而耀眼。闪光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中央,成为一个焦点。就像中国一样,汉语向世界敞开了大门,用它唯美的魅力吸引并征服着许许多多的圈外人。

“汉语桥”是湖南卫视推出的汉语比赛节目,它吸引我收看到理由是,每每在国外参赛选手的演讲里,我都能听到那对中国和汉语不绝于口的赞美和热情。这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正是他们这样一群热爱汉语的外国友人,搭建起了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桥梁,激发了我对汉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我重新审视汉语以及我对汉语的感情。我尊重并佩服他们,是因为我永远无法像他们热爱汉语一般去疯狂热爱一门外语甚至一个国家,以前我也从不知道汉语有着怎样吸引人的魅力,让他们为之感叹、赞美和推崇。

但此刻我明白了,那是因为汉语具备着不可替代而博大精深的内蕴。

汉语绝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是它的表现形式,还是它的深刻蕴意。最能表现汉语的深邃精美的莫过于诗词歌赋。从唐诗到宋词,从古文言文到现代的戏剧和散文,无不透析了汉语深厚的历史文化,它们记录了古文字的发展历程。那颇为深奥却精简独到的古文,那行云流水又韵味十足的诗词、便捷自由的散文,饱含并体现了作文人的爱恨情愁,在历史长卷上书写记录着汉语的伟大运用。

汉字的书写也是一门令人回味的学问,是谁用毛笔挥洒了墨水,溅出一个个铿锵有力的汉字?从古至今,汉字在文人的笔下各显神韵,不论是楷书、隶属还是微软雅黑,它们都体现了汉字的文化底蕴,在白纸上、竹条上、甚至岩石上,留下了属于他们的辉煌。然而这辉煌是汉字给予的,而那也不仅仅是汉字的辉煌,同时是汉语乃至中华文明的伟大见证。

最使我刻骨铭心的是汉语的表达。汉语表达的精准程度是任何一门外语都无法比拟的,尤其对于我们中国人,那些有血有肉的文章大多是由汉语撰写描绘的。也许外语也能用得有血有肉,但对于我,唯有汉语能够完整而充分地表达我的情感。甚至那些用汉字组成的句子,就是一幅幅不能再生动的图像,那图像会动,充满了生命的热情。

为了提高我的英语写作水平,我曾放弃汉语而改用英语写日记。我一篇篇地写,总也写不长,但我相信写多了,有一天我用英语也能像用汉语一样行云流水、表达自如。但写英语日记对我情感的表达抒发有着不可忽略的限制。比如有一些我想用却不会用的词句,若是不断查找就会费时费力,所以有时我甚至不得不刻意运用学过和会用的东西。直到有一天,我因为某些际遇太想写些东西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我拿起笔,但却怎么也无法照习惯用英文写下我的`所思所想。这一刻我终于明白,英语限制我的,不仅仅是我对它的不精通。我深刻地认识到,不论掌握多么精到,也不管是哪一门外语,我都无法像利用汉语一样准确地表达自己,或者它本身无法达到汉语所达到的效果。

只有汉语才能使我的思绪连绵不断,才能激发我创作的灵感。于是我清楚地感受到汉语的优美、便捷、清晰、准确、畅通和自然,那是任何一门外语都无法替代的。我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感激我的母语——汉语。就在我改用汉语写日记之后,我才了解到先前并不知道的中文的美丽、流畅,只有它,才能开启我的文字和语言世界,才能为我找到意识和情感的共鸣。

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它更是一门艺术,那么耐人寻味、源远流长。就像那些热爱汉语的外国友人所评“认为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东西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其中最伟大的是汉语”、“汉语有着无法抵挡的魅力”、“我的世界因汉语而美丽”。我佩服那些热爱汉语的外国人。我佩服他们让我懂得以学习汉语为傲、以身为中国人为荣;我佩服他们即使汉语对于他们多么困难却毫不熄灭的热情;我佩服他们始终坚持成为汉语与世界的搭桥人和传播者。

篇8:桥世界教案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篇9:汉语桥:牵动世界的“中国梦”

2014年7月6日,第十三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拉开帷幕。来自87个国家110个赛区的126名优秀大学生,在火热的长沙共同度过了一个精彩而又欢乐的暑期。

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汉语桥”,再次以别开生面的开幕式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开幕式上,不同肤色、种族、文化背景却因对汉语的共同爱好走到一起的“四海兄弟”,说学逗唱,样样精通,引来了“策神”汪涵的“刮目相看”。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里,上演着朱张会讲、屈原行吟、蔡伦造纸、柳毅传书、刘海砍樵等流传千古,代表着湖湘文化精髓的故事,让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学生惊叹不已。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语言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经济增长最为迅猛的发展中人口大国,汉语已经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组织的重视,在国际交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汉语桥”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外教育交流项目,到今年已举办十三届,活动一年比一年精彩。作为一个世界大学生的语言比赛,为全球汉语学习者搭起了交流经验、促进友谊的桥梁,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创造了崭新的平台,有效推动了全球汉语热,名副其实地让汉语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思想之桥,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

湖南卫视制作“汉语桥”已有7年的历史,未来还将继续办下去。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坚守,也是一份文化的责任和担当。7年来,“汉语桥”几乎没有广告商的冠名和植入,少了这些市场化的操作,使得“汉语桥”更加贴近大众。也正是这种文化坚守,让广大观众见识了外国人的中国梦,知道了汉语在全世界到底有多“热”,从而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汉语桥”亦如一出中国文化的连续剧,一年又一年,一拨又一拨,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言爱好者、中华文化的爱好者,到中国感受到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洗礼,带来了不同的世界文化,带去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中国梦想。我们期待,“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能够搭起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沟通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与和谐之桥,进而转化为文化强国建设的不竭动力,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演绎出动人的精彩。

篇10:桥世界教案

世界上有不少看上去很危险的桥,但几乎没有桥像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这座Kuandinsky桥一样令人肾上腺素飙升。

Kuandinsky桥横跨维季姆河,全长570米,仅两米宽,没有围栏和任何防止汽车坠入水中的防护措施,这使得在这里行车变得非常危险。这座桥的金属部分已经被腐蚀了,且它上面仅仅覆盖着一层破旧的铁路枕木。

当冰和雪覆盖着这些木头的时候,桥面变得非常滑,由于这里地处西伯利亚地区,因此这座桥上的积雪和冰块积年不化。

原本这座桥只是一座铁路桥梁,它是贝阿铁路(全名贝加尔―阿穆尔铁路)的一部分,该铁路线路连接着西伯利亚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篇11:桥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教学步骤 ㈠导人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a.在画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小组讨论明确: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小组讨论明确: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在欣赏桥时都注重于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与配合,那么你能根据刚才描绘的画面,用“ 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吗?

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长桥之美,美在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

风雨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 老师点评: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小组讨论明确: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㈣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因为早春扬柳刚返绿发芽,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体现了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不同。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

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你产生过这样的美感吗?)

语言精美。“无声”与“热闹”,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家们”与“孩子们”并举,在比较中突出其共性——热爱环境,热爱美,从而凸现画家眼中桥的形象美。(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课堂小结

今天,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连接心与心的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这是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所以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用慧眼去发现,那么美将无处不在。

板书

说明“桥之美”的含义

乌镇小河的石桥

江南水乡的石桥

桥之美 举例说明“桥之美” 水天一色的长桥

广西云南的风雨桥

篇12:《桥之美》教案

课型:自读课

主备人:莫妙贤

审核:初二备课组

时间:2013年11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美的常识。能力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四、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说明性小品,理解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设计首先应考虑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感知说明性小品的特点。

五、学生分析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很有画面美,学生过去没有学过类似的文章,学生有阅读兴趣;但本文阅读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适当加以引导点拨。

六、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结构,初步培养阅读说明性小品的能力;继续积累阅读说明文的经验,把握说明文文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课文的语言。

七、教学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象,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通过合作讨论,使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

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2、给加点字注音 煞风景(shā)

史诗(shǐ)

点缀(zhuì)

驻足(zhù)

....

三、赏读课文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明确: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并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明确: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舒畅);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销魂);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满足);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驻足)。

3.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例如: ①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②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③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④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4.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明确: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四、比较: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不同点:在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在写法上,《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五、拓展延伸

今天,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也感受了人类巧夺天工的神奇和伟大,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而那种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更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玫瑰!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连接心与心的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搭起的人桥,一如那《斑羚飞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设的彩虹桥,展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心灵深处的震撼。你能说说这些“桥”吗?

六、布置作业:

1、必做:完成练习册12课内容。

2、选做: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3、选做: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教学板书:

石桥与苇丛相配合——舒畅 石桥与细柳合作——销魂 长桥与水面配合——满足 风雨桥的廊与亭——驻足

篇13:桥世界教案

连续钢构桥由于具有行车平稳舒适、跨越能力较强、变形小、结构刚度好以及养护简易等优点,己成为我国大跨度桥梁建设的主要桥型之一。由于连续钢构桥从悬臂施工至成桥运营,主梁的标高在不断变化中,已建成梁段的线形在后期施工中不可调节,因此新建桥梁的质量是保证桥梁安全运营的关键。为了对新建桥梁的质量进行鉴定,通过一定的试验手段,对桥梁的主要质量指标(如混凝土质量、钢材焊接质量、检验荷载作用下桥梁的最大挠度或挠曲线、控制截面上的应力等)进行测试,根据已测得的基本数据,对新建桥梁的质量进行评定,以检验设计理论以及施工质量,为即将投入使用的桥梁的运营、养护提供依据。

2试验意义

在结构的检测方法当中,荷载试验是一种最直观、最重要的检测方法。它是对桥梁结构物进行直接加载测试的一项科学试验工作,通过了解桥梁结构在试验荷载作用下的实际工作状态,从而判断桥梁结构的安全承载能力及评价桥梁的营运质量。对于一些在理论上难以计算的部位,通过荷载试验可达到直接了解其受力的目的;通过荷载试验还能有助于发现在一般性检查中难以发现的隐藏病害;通过荷载试验可以检验桥梁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质量。国内外因桥梁成桥后未进行荷载试验而导致发生重大工程事故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比如1999年1月4日,重庆市綦江古南镇綦江河上的特大桥——虹桥发生垮塌事故,造成40人死亡、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631万元。经调查,引起这一特大事故的主要原因除了施工质量及设计质量存在问题外,最关键的原因是成桥以后没有进行桥面荷载试验,没有对大桥质量和运营安全进行评定,强行投入使用后又未对大桥进行认真监测和维护,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2试验内容

桥梁荷载试验一般可分为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所谓静载试验就是将静止的荷载作用在桥梁上的指定位置,然后对桥梁结构的静力位移、静力应变、裂缝等参量进行测试,从而对桥梁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及使用能力做出评价;动载试验则是利用某种激振方法激起桥梁结构的振动,然后测定其固有频率、阻尼比、振型、动力冲击系数、行车响应等参量,从而判断桥梁结构的整体刚度和行车性能。目前桥梁结构动载试验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测量在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桥梁指定断面上的动应变或指定点上的动挠度;二是测量桥梁结构的自振特性和动力响应。

3静载试验方案

静载试验主要是通过测量桥梁结构在静力荷载作用下各控制截面的应力及结构变形,从而确定桥梁结构实际工作状态,这是检验桥梁的结构性能及工作状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试验中各工况下所需要的加载车辆数,根据设计标准荷载产生的该工况下的最不利效应值按等效原则换算而得。根据《大跨径混凝土桥梁试验方法》中的规定,静载试验荷载一方面应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又应能充分暴露结构的承载能力,一般满足:

式中: ηq—静载试验荷载效率系数;

Sstate—试验荷载作用下,检测部位荷载效应的计算值;

S—设计标准荷载作用下,检测部位荷载效应的计算值;

δ—设计取用的动力系数。

4动载试验方案

动载试验包括振动波形和动应变测量两个部分,其目的是通过测量的数据和记录的波形,得到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以检验桥梁的承载能力、评定桥梁的整体动力性能,一般进行脉动试验、跑车试验、跳车试验和刹车试验。

5实例

5.1工程概况

某桥全长462.48m,跨径布置为:2×20+65+120+65+8×20m。主桥上部构造为三跨一联单箱单室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型连续钢构,桥孔布置为65+120+65m。设计荷载:公路-Ⅱ级;设计车速:30km/h;桥面纵坡:0.5%。地震烈度:VI度,按照VII度设防。

5.2主桥静载试验

静载试验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拟采用双轴载重汽车加载,根据各控制截面加载效率系数控制在0.8-1.05以及满足试验要求下尽可能减少加载用车数量的原则,拟采用单车重300kN的车辆加载,其主要技术指标如图1所示。

5.2.1 控制截面

根据该桥的结构特点,拟定加载控制截面如图2。

加载的横向布置分为中载和偏载,布置图分别见图3和图4。

5.2.2 试验工况

主桥静载工况及效率系数见表1。

注:弯矩单位:kN.m,剪力单位:kN。

5.2.3 测点布置

(1)应变测点

由于桥梁较高,在箱梁底板下布置测点较困难,如在桥面板上表面布置测点不但要凿开铺装层,而且测点影响车辆加载。考虑到箱梁高度远大于箱壁厚度,将各测试截面的应变测点全部布置在箱内,底板测点布设在底板上表面,顶板测点布设在顶板下表面,在D-D断面中性轴处布设应变花,各截面具体布设如图5、图6。

(2)挠度测点

由于箱梁底板下布置挠度测点比较困难,挠度测点布设在箱梁顶板上部腹板处,打膨胀螺栓,测量时采用精密水准仪观测,具体布设如图7。

5.3主桥动载试验

5.3.1 脉动试验

使用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和放大器,测量外界各种因素所引起的桥梁微小且不规则的振动,然后进行谱分析,最终得到桥梁结构的模态参数,见表2和表3。根据模态理论分析,在进行现场振动测试时,分别布置竖向传感器和纵向传感器,见图8。

5.3.2 跑车试验

用两辆30t的汽车分别以20km/h 、30km/h 、40km/h的速度往返匀速通过桥跨结构,以测定桥梁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强迫振动响应。在A截面各设置3个动应变测点,在A截面放置二个竖向拾振器。

5.3.3 跳车试验

在桥跨结构中跨跨中桥面设置高度10cm的三角形垫木,使30t汽车后轴置于其上,然后突然下落,测定桥梁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强迫振动响应。在A截面各设置3个动应变测点,在A截面放置2个竖向拾振器。

5.3.4 刹车试验

用一辆30t的汽车以匀速驶入桥跨,在桥跨结构中跨跨中处刹车,测定桥梁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强迫振动响应。在A截面和B截面各放置一个水平拾振器。

6结语

本文对连续钢构桥成桥荷载试验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此类桥梁的试验内容、提出了静载试验方案的加荷原则、控制截面、试验工况和测点布置原则以及动载试验方案的测试内容和脉冲试验、跑车试验、跳车试验、刹车试验的试验方法。运用这些原则和方法能够对新建桥梁的质量进行详细鉴定,以检验设计理论以及施工质量,为即将投入使用的桥梁的运营、养护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泰霖,王安明,冯星,等.某特大桥静载试验及其分析[J].铁道建筑,2006,(12)CHEN Tai-lin,WANG An-ming,FENG Xing,et al.Static Test of a Bridge and Analysis[J]Railway Engi-neering,2006,(12)

[2]李万恒,沈红军.西塘大桥主桥静、动荷载试验[J].公路交通科技,2004,(9)LI Wan-heng,SHEN Hong-jun.Dynamic and StaticLoad Experiment of Xitang Bridge[J].Journal of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4,(9)

[3]陈昀明,韦建刚,陈宝春.泉州百崎湖大桥静动载试验分析研究[J].公路工程,2009,(5)CHEN Yun-ming,WEI Jian-gang,CHEN Bao-chun.Static and Dynamic Tests and Analysis of Baiji LakeBridge[J].Highway Engineering,2009,(5)

[4]李晓斌,夏招广,蒲黔辉.安庆长江公路大桥静动载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2)LI Xiao-bin,XIA Zhao-guang,PU Qian-hui.Analysisof Static and Dynamical Test of Anqing Changjiang RiverHighway Bridge[J].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7,(2)

[5]何东坡,田玉梅,方其杭.吉林九站松花江特大桥静荷载试验[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2)HE Dong-po,TIANn Yu-mei,FANG Qi-huang.DeadLoad Test of Jilin Jiuzhan Songhuajiang River-bridge[J].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1,(2)

[6]顾洪江.吉林松原斜拉桥成桥静动载试验研究[J].北方交通,2008,(8)GU Hong-jiang.Research on Test of Static and LiveLoads on Jilinsonyuan Cable-Stayed Bridge[J].North-ern Communications,2008,(8)

[7]陈宇,易泽翰.成桥静动载试验及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3)CHEN Yu,YI Ze-han.Static and Dynamic LoadingExperiment and Analysis of Built Bridge[J].UrbanRoads Bridges&Flood Control,2007,(3)

[8]黄侨,李忠龙,吴红林,等.哈尔滨四方台斜拉桥成桥静动载试验研究[J].桥梁建设,2006,(1)HUANG Qi-ao,LI Zhong-long,WU Hong-lin,et al.Study of Static and Dynamic Load Tests for Sifangtai Ca-ble-Stayed Bridge,Harbin at Completion Stage[J].Bridge Construction,2006,(1)

[9]郭宏伟.双线箱梁静载试验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3,(S1)GUO Hong-wei.Static Experiment For Double-track BoxBeam[J].Journal of Shijiazhuang Railway Institute,2003,(S1)

[10]耿波,张谢东,沈成武,等.大跨径连续箱梁桥静载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4,(5)GENG Bo,ZHANG Xie-dong,SHENn Cheng-wu,etal.A Static Test for Large Span Continuous Box GirderBridge[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4,(5)

篇14:《桥》——废名个人化的世界

关键词:废名;桥;个人化

一、天堂与地狱:隐藏的眼泪

废名中篇小说《桥》描绘的是一个静美、梦幻的东方理想王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评论者说:“这本书没有现代味,没有写实成分,所写的是理想的人物,理想的境界,作者对现实闭起眼睛,而在幻想里构造一个乌托邦……这本书引读者走入的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我却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他并非对现实闭起眼睛,尽管他描绘了一个如梦如画如诗的田园情景。在对《桥》的评价上,朱光潜先生要更为中肯:“《桥》的基本情调虽不是厌世的而却是很悲观的。我们看见它的美丽而喜悦,容易忘记它后面的悲观色彩。也许正因为作者内心悲观,需要这种美丽来掩饰,或者说,来表现”。废名自己在创作谈《说梦》文中谈到《桥》时也说:“我的一位朋友竟没有看出我的眼泪!”。显然作者是从田园牧歌入手但并不局限于乌托邦式的美与爱,在浪漫想象的天堂背后隐藏着一个现实地狱。

《桥》中出场的人物鲜有完满的角色。主人公小林和琴儿“是两个孤儿,而琴儿,母亲也没有”;小林童年玩伴毛儿母亲早逝,梦里父亲在打他;狗姐姐嫁人后生了一个孩子却死了。《钥匙》中的牵羊孩童是一个哑巴,小孩母亲“说他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小林也由此想到另外一对父子,儿子是一个年龄三十岁左右,衣装褴褛,苦工模样的瞎子,然而,“盲人的父亲,游手好闲,家为世家的败落”。

废名勾勒的角色,无不感受着命运的无奈和无法摆脱的痛苦。家庭成员的死亡、与生俱来的身体残缺、孤苦伶仃的凄清……“世外桃源”四字岂能囊括得尽,透过迷雾望过去皆是鳏寡孤独。

文中一些细节也颇有作者自己的安排:“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但开辟出来的,除了女人只有孩子,孩子跟着母亲或姐姐”、“黄昏时分聚着一大堆人谈天,也都是女人同小孩”。废名笔下常提及女人和小孩,健全壮年男性角色在文中鲜少出现。

《“送路灯”》中“那边大队的人,不是打仗的兵要衔枚,自然也同这边一样免不了说话”这句也明显地显示出,《桥》中的世界分明是一个乱世,并非表面看来宁静安详的世外仙境。后文亦提到“刚才经过那一座坟而来,一个中年妇人,当是新孀,蓬头垢面坟前哭,坟是一堆土”。或许乱世之中,青壮男人当兵离家甚至死亡,剩下老叟妇女儿童也未可知。

作者将现实地狱隐在天堂后,用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手法冲淡生命本身的残酷和乱世下的悲痛。在废名的作品中,死亡成为隐匿于其中的主题,生命的残缺以隐喻的方式消磨着生活。作者用一句话描述人物的死亡和残缺,甚至不直接书写而仅通过家庭成员的眼光来间接表达不完满。极富隐约的视角使得废名笔下的人物以一种自然的方式生活,在世的人对死去的亲人没有痛彻心扉的悲痛,身体缺陷的人也并未因为残疾沉溺在悲哀与孤苦无依中,人们的生活并不因为现实不幸而发生多大改变。这种平淡自然的书写是废名作为独特现代文学家的表现之一,亦是展现废名做自己的方式之一。

二、远与近:“隔岸观火”般的叙述角度

《桥》的《第一回》作为全书的引子,废名以“我在展开我的故事之前,总很喜欢的想起了别的一个小故事。”开头,接着便讲述了一个与小说的情节没有直接关系的远方海国小女儿的故事。这个充满童趣的故事,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隔岸观火的情景。隔岸观火,是一种极富震撼性的美感,是一种抽离出自己从而充满距离的美感,也可以说是《桥》的美学基调,对整个小说起提示作用。《桥》中的叙述,皆以第三者角度进行表达,是一种存在距离的审美。如在《桥》篇中写一个女儿过桥的场景,本该是及其普通的画面,却在废名笔下演绎为梦幻般的美丽。原因就在于此情景是通过小林的视角借助远距离进行阐述演绎的,被赋予了彼岸色彩的空灵之美。“从此这个桥就以中间为彼岸,细竹在那里站住了,永瞻风采,一空倚傍。”

“隔岸观火”般的叙述角度更具废名个人色彩的地方在于,全文皆是以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但时不时作者又把自己本身放置进去。文中常出现“他家隔壁确乎是一个村庙,这是可以做这个故事的考证材料的”、“这里,我已经说过,小林的口中叫‘城外,其实远如西城的人也每每是这么称呼” 等句子,无不让人觉得困惑怪异。通常作者通过不少手法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更有利表达其情感和想法。然而,在废名的《桥》中,当读者深深沉浸在文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以及所呈现出的诗画意境中时,作者却突如其来地跳出来将读者思绪拉出整个文本外。无疑,废名是通过这一个人化的书写方式使读者与作品疏离开来,用这忽远忽近的距离来保持作品的神秘感和朦胧美。

在《桃林》中,琴子让细竹去买桃子,在“低目于唇上的红,一开口就不好了”后,作者接着用较长篇幅来写“这个故事,本来已经搁了笔,要待明年再写,今天的事情虽然考证得确凿,是打算抛掉的,因为桃树林这个地方,著者未及见……一位好事者硬要我补足,愿做证明,说当初那主人姓何,与他有过瓜葛……”。

这段很长的叙述交代了读者不在意的或者说与故事无关的琐事,显得十分多余且莫名其妙。从整部小说来看,作者较多时候运用过于简练的语言使得文本生僻难懂,在这里却着墨如此之多,让人读罢不禁觉得实为败笔之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却可以更好印证这部作品是废名内心一个人的作品,他不会根据读者的喜好和阅读习惯对文段及语言进行筛选和组织,全凭自己内心自由书写,像是中国传统画中的泼墨图,挥洒自如,自成风格。废名用这“隔岸观火”般的叙述角度,不断让读者在近与远的距离中抽离转换,更好的感受距离所产生的朦胧空灵之美。

三、新与旧:奇特的比喻

美妙的想象、丰富活泼的联想、细微的感受、新鲜的比喻在废名笔下运用得生动有趣,又充满作者个人化的特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属奇绝的比喻,随处可见也颇难理解。

在《今天下雨》中废名写道“我告诉你们,我常常喜欢想象雨,想象雨中女人美——雨是一件袈裟。”将雨比作袈裟,足够奇特以至于想象不出,但能够稍微感受朦胧美。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最常用的妆扮女人的意象大多是玫瑰鲜花这类,如今看来显得艳丽俗气,过于陈旧。只有废名先生告诉我们“雨中女人美——雨是一件袈裟。”或许后一句能对这比喻作出一定解释,“这样想的时候,实在不知他设身在那里。分明的,是雨的境界十分广。”理解废名先生的比喻,得从极富禅学的抽象存在进行细致感受。

在《清明》中“阴天,更为松树脚下生色,树深草浅,但是一个绿。绿是一面镜子,不知挂在什么地方,当中两位美人,比肩——小林首先洞见额下的眼睛,额上发……”绿本是一种颜色而非具体的物件,少有作家将绿作为一个本体进行比喻,并且多半也会将平静湖面之类的镜像比作镜子。而废名先生笔下将绿比作镜子,还是第一次见,这新奇的比喻看来毫无道理。但如果细细分析还是可以做一番感受的。低沉朦胧的阴天,天是灰的,没了往常的清澈和辽阔高远,远方看不见,远处的各色也都被阴天笼罩,如此一来,此时松树脚下的绿色便显得格外明显、更外光丽,越发衬得其他黯然失色。“镜子”的一大特征便是表面光滑且能反射光。当阴天眼前的绿色明亮得几乎快晃眼时,这绿也便像一面镜子,置身于其中的两位美人就愈加艳丽和光彩照人了。

由于废名作品奇特的比喻和意象,造就了属于废名自己的世界。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读者无法轻易对作品进行解读,也是其作品个人化的一大体现。周作人曾在为《桥》做的序中说道“废名君的作品是第一名的难懂”的确,废名作品的生辣奇辟使读者难以完全理解。但是读者沉浸其中,慢慢的品味也是能够感受到废名写作时的心境的。《桥》中有大部分留白、跳跃的描写,想要更好的领悟魅力所在,也须得不漏掉上下文的任一细节。《桥》是一个意境小说,不求情节而但求一种心境、一种禅意,是废名自己的作品。而我们再了解废名,也没法成为废名。所以阅读《桥》,读得越多我们越能了解作品和作者,但我们永远也不能成为作者自己,于是我们永远不能完全读懂作品,只能更好与之贴合。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此类作品时的心境,像是灵感一般转瞬即逝。例如“静仿佛做了船”,我在初读《桥》时心境与这句话尤为贴合,也极为喜爱。可再读时,离了心境,竟不能很好的感受这个比喻的意味了,可见其作品的个人化和主观性。

四、总结

废名,把文学当作纯然个人的事情,抒发着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思考,他抓住文学的本质,独抒性灵,强调文学的个人化写作和文学性。他的文学无疑间离了在乱世中“求生求胜”的普通民众的生存样态,他的文学诉求始终无法与全民大众的文化生活状况实现沟通和互动,他沉浸在自己的寂寞中,“永远站在桥的这一边”,看着无边的风景。废名这风景消解了人与故事,消解了时间与空间,生死与痛苦,只剩下宁静的风景包容着人生的永恒与他对生命的感悟,与鲁迅笔下如飞沙走石磨砺的荒凉与粗糙的灵魂全然不同。作为读者的我们应当抛掉鲁迅那副怒眼看世界的态度,站在“桥”上安静的看作者对待人生和命运的态度,感受着废名属于自己的丰富的个人化世界。

注释:

刘西渭: 《咀华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36.

灌婴:《桥》.新月[J],1932年2月1日第4卷第5期.

废名:《说梦》.语丝[J],1927年5月(133):13-15.

废名:《桥》[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5页.以下《桥》的所有引文皆出自此。

周作人:《枣和桥的序》,《桥》[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灌婴.桥[J].新月,1932,2,1,4(5).

[2]废名.说梦[J].语丝,1927,5(133).

[3]废名.桥[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

[4]杨志娟.论废名小说的死亡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10(5).

上一篇:臭水沟不见了作文550字下一篇:(有图片)2013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