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教案-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

2024-04-11

我的科学教案-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通用14篇)

篇1:我的科学教案-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我们的种养计划》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制定春天的种养计划并组织实施。

2、能用较连贯的语句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完成“春天可以进行的种养活动调查表”。

2、教师根据幼儿所做的调查表内容准备一些相关图标。

活动过程:

1、讨论人们在春天进行的种养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1)教师:我么都已经完成了“春天可以进行种养的活动调查表”,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

(2)引导幼儿逐个介绍。(出示相对应的图标)

2、引导幼儿将种养计划进行分类、分工。

(1)教师:我们介绍了这么多的种养内容,想想哪些是种植内容,哪些是饲养内容呢?

(2)根据幼儿的意见留下幼儿愿意进行种养的活动。

(3)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根据幼儿讨论的结果,留下适合小朋友种养的内容。

(4)教师:这么多的内容哪些适合我们分小组来种养?“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引导幼儿挑选出适合在幼儿园小组种养的内容。)

(5)请各个小组成员讨论种养什么。

(6)教师:种养的内容已经确定,你们准备在哪里种养?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这些材料和工具由谁来负责准备呢?(引导幼儿继续讨论,并明确各自将承担的准备工作。)

3、小结。

教学反思:

1、此教育活动符合中班幼儿乐于探索、乐于参加劳动、乐于亲近大自然的现实需要,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提前以组织幼儿观看植物生长过程的录像,使其感受种子生长的神奇,为本次活动作准备。本次活动教师带领幼儿亲子去参观这些种植园的植物,让幼儿更感兴趣,其中以师幼讨论的形式,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幼儿共同总结出种植的方法以及种子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让幼儿在活动中轻松的掌握知识。大部分幼儿较感兴趣,目标也完成的不错。

3、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从理论到实践,既了解了种子种植的方法和发芽的条件,又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这个活动在后期的植物生长过程中,还蕴含着许多的教育价值,随着种子不断地成长,幼儿要对其进行细心地照顾,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幼儿的责任感,同时幼儿在此过程中,也就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并从中体验到生命的神奇。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我们的种养计划》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682字。

篇2:我的科学教案-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自已有两只手,而且还能做很多的事情。

2、在活动室中增强幼儿和同伴与老师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能力。

活动准备

小猪布偶 泡沫地毯若干 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布偶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小朋友们知道他是谁吗?

师:小朋友们好,我的名字叫“小猪”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会动吗?

师:因为是老师的手在帮助小猪动起来。

1、小手变魔术师:小朋友知道自已有几只手吗?(两只)师:一个手指头呀,变呀变.一直到五个手指头.

2、认识手心、手背我们一起来和小手玩个游戏。请你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如果我说“手心手心拍拍”小朋友们就要手心手心拍拍,看看谁的小手最能干。

手心手心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

手背手背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

手心手心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师:小朋友们真棒,给自已鼓鼓掌吧。

3、出示小手能干的图片(幻灯片)比一比师:小朋友们把自已的小手伸出来,来和老师的手比下和自已的好朋友比下看看谁的手大,谁的.手小。

师:看看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呀?它们用自已的小手在做事情。

师:你的小手会做什么事情呢?

二、保护小手

篇3:我的科学教案-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当前的运动员训练水平, 探讨科学的训练计划如何才能尽快提升运动员的成绩。

一、科学制定高效的训练控制计划

(一) 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

运动员的训练与成绩提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需要一个系统化程度较高的计划才能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应当制定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 建立起科学的训练目标, 分阶段来完成整个训练计划。

根据目标的进程和各阶段要达到的效果, 可以将训练计划分成年度、季度、月度、周计划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确保运动员有足够的精力来贯彻这些训练计划。

长时间的训练计划, 例如几年与年度训练计划, 可以适当的将训练安排一些耗时长、长期的训练项目。对于时间跨度较小的训练计划, 例如月度、周计划等, 可以适当细化训练的内容, 并根据运动员自身情况进行灵活地变动, 制定一个有弹性的训练方案。同时完善体育科研保障体系, 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成果, 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最佳化控制, 以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和创造最优异运动成绩的过程。

(二) 反馈训练计划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加强训练质量, 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将自己容易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系统性的反馈, 从而最终得到良好的效果。发现问题的过程, 也是运动员建立起对自己更深层次的了解过程。

在这样的训练思维的指导下, 教练员要了解自己执教的运动员, 在开始训练之前就掌握其所有的数据。通过对比运动员现有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来规划训练内容, 这样的执教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其次, 教练员要制定出有针对性方向性的训练方式, 让运动员接受最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

二、训练计划中突出心理训练和心理调控

一名高水平运动员, 生理与心理水平都要十分过硬, 不仅要在身体上超越大部分的竞争对手, 还要在心理上能适应赛场带来的种种压力。所以说, 运动员之间相互的竞争是多样化, 多方面的。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大同小异, 但是对待训练的态度却能大大的提升运动训练效果。

因此, 日常的训练不能忽视对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强化。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与心理素质水平要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呢?很多教练联系了心理学家, 分析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心理状况因素, 研究并设计出了一套广泛适用的心理暗示法。在大多赛事上都能帮助运动员有效的调节心理, 从而创造出更好的运动成绩。

三、“大负荷”运动训练计划

日常训练时提高训练的负荷, 并不是每次训练都要在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极限负荷之上, 加大训练强度进行提高, 而是要确保负荷被控制在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之内, 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整个训练计划应当系统进行, 保持循序渐进原则, 完成一个训练周期的目标之后再去完成另一个训练阶段任务, 在所能承受范围之内不断地提升负荷, 不断提升运动员自身对高强度负荷的适应能力, 让身体适应更高强度的负荷, 进而提升运动员自身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提升到一定强度的负荷之后, 先维持在该强度下的训练计划不变, 让运动员充分适应该强度, 然后再逐渐提升运动负荷水平, 通过阶梯状训练方式逐步完成整个训练计划周期。然而在高强度的训练之后, 运动员也要重视自身体能与身体状态恢复工作, 在营养摄取环节要跟上训练消耗的节奏, 调节好身体机能的增长与恢复之间的关系, 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

四、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一) 准备部分的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运动能力、恢复能力的现状诊断结果;对诊断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之后, 所建立的适合于本时期跨度训练过程并能够完成的训练目标。

以上两项内容, 不仅是训练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决定训练计划是否具备科学性意义的理论基础, 同时还体现着训练计划的先导性作用。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在制定多年计划、年度计划和阶段计划的时候, 都会考虑到对运员进行现状诊断定一环节, 也都能够提出相应的指标;但在制定周计划和单次计划的时候, 却常常忽视了这两项工作, 常以主观估计来代替客观诊断, 必然会大大增加训练的盲目性。

(二) 指导及实践部分内容

在训练计划的总体概念中, 所谓指导部分的内容, 是指对计划的全局性分布和设置尤其对时间跨度大的训练计划而言, 它的意义与训练目标一样, 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训练阶段的划分、各阶段训练任务的确立、比赛序列的安排等内容。

通过指导部分的工作, 对训练计划进行总体设想, 勾画出训练过程的基本轮廓。然后进一步规划出训练负荷动态变化的基本趋势, 完成对训练过程的整体配置。实践部分主要涉及训练的具体过程, 其内容包括训练过程中具体训练手段的选用和安排、各种训练手段所载负荷量度大小的配置、恢复措施的设计与选用。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还必须周密地考虑恢复训练措施如何安排, 这是现代系统科学训练理论的基本要求。

五、合理运用运动训练方法

运动员日常训练离不开教练员的指导与帮助, 只有运动员与教练员建立起良好关系, 才能使训练效果更好。同时科研人员要对教练员日常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训练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透彻分析, 并且了解教练员的执教风格及其执教习惯, 培养训练中与教练员的默契, 建立共同认识, 使教练员了解彼此之间所起到的作用, 从中得到帮助, 更好地组织安排训练工作。训练方法五花八门, 虽然各自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训练了不同方面的身体机能, 但是最终目的都是提升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所以任何训练方法都有一定的意义。教练员需清楚认识到这一点, 通过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 实现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全面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运动员综合训练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并且需要系统性规划的项目。在完善的训练理论, 先进的训练理念的支持下, 用科学和完善的训练方法, 再加上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默契的配合, 一定能逐步提升田径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成绩, 为我国建立体育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冯树勇.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1.

篇4:我的课堂教学实施偶遇脑科学研究

【关键词】教学风格;脑科学研究;惯性迁移

一、我的教学风格与人的大脑中5-羟色胺、多巴胺、内啡肽的释放

整齐划一的课堂纪律一直以来都是一堂好课的象征,但我又感觉这样的课堂会使学生容易疲劳。因为它强调的是安静,学生得压抑自己不说话;它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这种没几个学生参与的、缺少生气的课堂也会让我觉得当老师的失败。而且,英语课作为一门语言课,旨在沟通,课文内容都是一些日常用语及各国风土人情。如果能够让学生对老师放下思想戒备,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也更积极地发言,与学生有距离是很难开展教学活动的。所以尽管十多年前初为人师时,同行以相劝的语气警告我要与学生保持距离,并骄傲地炫耀说“距离产生美”的时候,我还是我不忍心对那些友好的、用信任的目光望看我的学生板起脸。同时我也渐渐发觉,和他们“混”熟了,当我要抓纪律的时候,他们都更接受我管束。这样,我的课堂纪律就容易解决了。所以,在时兴师道尊严、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唱独角戏的年月,本人还是倔强地坚持己见,与学生嘻闹一堂,有时还会与个别调皮的学生互相戏称,相互逗乐。我如此坚持这种师生关系的原因,主要是受初中一位老师的影响,他所营造的无拘无束的师生关系象吹起了一股清朗的风,使我们放下了一切拘束和不安,同时唤醒了我们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老师的这一成功的独特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今天要执著寻求那种自然风。而且,现行教学中的诸多因素会使人对教学工作感到厌烦,我们何不在课堂上与那些惧怕我们、尊敬我们的学生制造点乐趣呢?

但这种亲密的师生关系有时会使我伤心和恼火,因为这种没有多大上下级观念的师生关系在让学生放松身心学习的同时,也会引发学生的真性情,有时会纵容一些学生出言不逊,他们会把我对他们的不忍心当作没尊严。这时要花一段时间去教育、有时故意和他们疏远以使他们感觉到我的个性。而且这样的摩擦情况在每届新学生开始大约半学期会时有反复,我有时也气得很想从此与学生划清界线。每年我都会有这样一段时间怀疑自己的这一做法是否正确。

今年暑假,当我走进华南师范大学的书店,我看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的《脑的学习与记忆》一书,书上讲到,人的大脑中的5-羟色胺、多巴胺、内啡肽能使人感觉良好,增强免疫系统,使信息的传递更加简易和快速。在课堂上表现为思维加速,记忆效果更好。教师和学生的友好关系以及平时的表扬、击掌、拍拍肩膀等也可以促进这些化学物质的释放。脑需要在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脑才可以吸收新的知识和经历。难怪一些几乎每节课都睡觉的调皮学生,一上我的课都来了精神,纷争讨论,原来他们不是故意起哄,而是受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影响,唤起了积极情绪所致。我的不忍心无意迎合了科学的教育知识,零距离的师生关系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难怪我班不少学生原来上学期只有五、六十分,甚至只有四、五十分的成绩,经过一年努力之后飞升至七、八十分甚至八、九十分也是很常见的事。

以前是凭着经验,现在是依据科学来肯定我的教法,以后我还会很自信地对学生说:英语成绩是升幅最大的,只要你想学,我就可以协助你取得巨大进步。

二、反思各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安排学生科学用脑

凭直觉,我总是感觉到人如果几天不学习,那么要记的一大堆东西就会容易忘掉。英语作为一门以记忆为主的科目,中考前的几周学生能否专注学习我科,这关系到他的中考成绩能否达到最优。就算基础最好的学生,一旦对我科放弃学习一周以上,那么他的中考成绩会比预期的减少5至10分以上。所以,这几周可是抓高分的关键期。为此,在2006年中考前,校长希望各科任能同意学生考前一周自由学习(加上两个双休日,共9天),我第一个就反对说:不行!因为英语有部分试题是考短时记忆的,如果这一部分考好了,会大大地增强学生的信心,有助于他们认真考虑那些阅读题,这是一种思维的迁移。想起2005年中考前几周,我校因为被检验为危房而把三年级四个班合并,我班的高分学生全部滞后不上(满分120,滞留在100到110分之间),最高分可是前所未有的低,比几周前的三次模拟试最高分116少了6分,而且这几次模拟试都比中考试要难。这届学生可是我所教毕业班那么多年以来成绩上升最快最好的一届。由于他们上初一时,我曾经教他们三个班英语,所以大多数学生不用经过摩擦期就适应了我的教学风格,他们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就上升了一大批高分学生,比其它两班的成绩要好得多。这样的倒退成绩让我心疼,这也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高分的学生不高分,值得我反思良久。不过,这也是全级合班后我所意料中的事。为了减轻学生学习和学费负担,我一向反对题海训练。所以我所教的班平时就没什么课外复习资料,我只需要在上课时不断地帮助他们归纳、巩固和运用所学的重点知识,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编一些试题以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合班后因为讲课进度和内容的不同,我们不能给学生讲课,而我班学生又没有复习资料。如果长时间不给他们注入新知识,没有更新他们的记忆,他们的大脑就会“缺粮”而运转不灵了。

《脑的学习与记忆》一书中说到,有些研究比较了疗养院里的人和期待录取的人的智商,发现前者智商明显偏低。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疗养院里呆上六个月,智商就会出现可测量的下降。这就是当今脑科学研究确认人脑“用则进之,废则退之”的原理:你越刺激它、使用它,它就越倾向生长;相反,如果信息刺激不足、神经网络功能运转不灵,那么,突触的数量就会发生递减,大脑的功能亦趋向弱化。看来我的直觉是正确的。

但是我还觉得,这时的刺激和挑战不能过分。在教学中体现为,我们在中考前上课虽然不能断,但每次不宜给学生太多或太深奥的内容。因为这时各科加紧复习,致使学生精神紧张,且他们要记的东西太多,太疲惫。如果加大复习量,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后,以后一看到我科试题特别是烦冗的阅读理解就会头脑发涨,缺乏耐性去认真思考,以至随便应付了事。我感觉到这也是一种惯性思维的迁移。如果这种习惯在考前几周形成,就会难以改变,直接影响我科成绩。所以,我们考前几周虽然上课不能断,但内容又不宜过多过难,只可归纳一些旧重点知识,上课时营造轻松的氛围,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因为有了这些反省,今年中考,我的高分生又凸现了。

篇5:我们喜欢的蔬菜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几种蔬菜,知道其名称和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学会按植物食用部分的不同名称分类,丰富幼儿相应知识。

活动准备

1.ppt-蔬菜品种

2.趣味练习,我们班小朋友喜欢的蔬菜

3. 趣味练习,美味菜单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今天有一个蔬菜大棚要举行蔬菜展销会,有很多很多的`蔬菜,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呢?

二、展开

1.课件演示

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蔬菜

西红柿,圆葱,青椒,茄子

胡萝卜,黄瓜,大白菜,小白菜,圆白菜,洋白菜,菠菜,香菜

南瓜,菜花,油菜,藕,生菜,尖椒,韭菜,蒜苔

蒜苗,茴香,韭黄,黄花菜,毛豆,油麦菜,生笋,大蒜,红薯

麻山药,樱桃萝卜,白萝卜

芹菜,西芹,茼蒿,生姜,土豆,四季豆,西葫芦,西兰花,大葱

苦瓜,四季豆,蘑菇,金针菇,香菇,娃娃菜,百合,香椿

2.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各种吃法、味道等。

3.结合图片介绍蔬菜的特点:

芹菜:人们最爱芹菜的杆(茎),杆又鲜又嫩又好吃。

萝卜:人们最爱吃萝卜的根,根营养丰富,还有杀菌的作用呢。

白菜:人们最爱吃白菜的叶,叶子又大又白又水灵,真好吃。

花菜:人们最爱吃花菜的花,开的花好看又好吃,还有抗癌功能呢。

茄子:人们最爱吃茄子的果,果实又黑又亮,营养也很丰富。

4.引导幼儿认识蔬菜的根、茎、叶、花、果、籽六种不同组成部分,知道各种蔬菜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同的食用部分,每种蔬菜的营养都很丰富。

5.趣味练习,我们班小朋友喜欢的蔬菜

找出班级小朋友喜欢的蔬菜

三、活动结束

制作美味菜单

篇6:四年级科学我们的地球教案

3、我们的地球

教学内容:

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13课

第一课时

简介:、指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认识地球仪上主要标识及经线、纬线及其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

学生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

2、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许并不陌生,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

设计思想: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等途径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在人们科学直观地认识地球形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概貌,学习认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第三:通过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对地球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历史。⑵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作用。⑶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和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其大小。

2、过程与方法:⑴能够通过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历史;⑵能结合生活中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⑵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认识地球仪上主要标识及意义。

教学难点:

教材中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叙述非常简略,需要补充适当的材料。

教具准备:

教师:地球仪、小车,多媒体教学资源及

学生:地球仪、收集的相关资料等1套/小组

教学环节

教学

内容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

、提问:

⑴太阳是什么形状?你怎样知道?

⑵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有没有人不知道呀?你们怎么知道?

过渡: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由学生通过感觉”看”感知太阳的形状,引入对地球形状目前自己还不能直接通过看来感知,而是通过看资料得出:地球形状,再引导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新课

一、认识地球形状

5’

一、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先请学生发表看法,适当板书学生的意见。

选取四个代表性事件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认识)

1.直觉:“天圆地方”说

问:如果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还是弯曲的呢?

2.推测:“天似鸡蛋,地似蛋黄”的猜想。

3.确实:麦哲伦环球航行。

4.科学技术:卫星照片、太空人看地球

讨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有哪些帮助?

请学生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可以看出些什么?(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问学生:到目前为止,结合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的?

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发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观察地板,并回答。

边观看多媒体中的文字、图片、动画,边思考每个结论的得出原因。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可以看出些什么?

讨论(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下面操作)

操作:让小车(小物件)分别在桌面、球面迎面从远处开过来你看到车子情况

选取几个代表性事件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

理解古人开始直觉中认识地球形状的感觉。

情感价值观教育:

让学生感受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观念,要有科学的探索精神。

拓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结合实际自己论证地球面是圆形的,同时学生认识到:只要多观察,科学知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

二、认识地球大小

6’

过渡:麦哲伦绕地球圈用了3年多时间,那么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举出一些例子帮助学生想象地球的大小。如:一个人绕赤道走一圈需多长时间?

观看中描述地球大小的图片及相关数据或者阅读P48页资料卡片。

培养学生空间像力。

三、认识地球仪

9’

.提出问题:如何在电影院内找到你的位置?

过渡到“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你所在省市位置”引入经、纬线。

2.指导学生认识经线、纬线的功用及形态特征。

3.认识其它主要标识:地轴、赤道等;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1.进行“看、摸、动”地球仪,然后小组讨论得出经线、纬线的初步特征及作用。

2.找出东经120度、北纬40度附近有一个重要城市。

将科学知识生活化,化难为易: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轻易理解经、纬线的作用;

突出学以致用原则,让学生“看、摸、动”地球仪,认识经纬线、赤道、地轴、各种颜色代表什么等

总结拓展

7’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有什么感受?

2.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可以继续登记校园网或其它有关地球知识网站。

3.布置作业:

⑴继续了解地球有关知识,可制作一份以地球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

⑵制作小型地球仪。

.回答。

2.完成学习情况评价表。

3.制作地球仪模型及小报制作等(课后)。

巩固提升

引导学生向更高的探究目标迈进。

通过模型制作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

课后小记

篇7:我的科学教案-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过程与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3、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教学难点

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2、教师演示课件: “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 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3)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各年龄段的特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4、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命周期 出生 生长发育 繁殖 死亡

15岁以前为儿童

篇8:我的科学教案-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

一、“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概况

21世纪是世界科学界公认的“生物科学的时代”,是“脑的百年”。脑科学的蓬勃兴起和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和指引,也为人们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的期望。然而,由于脑科学研究的局限,也由于学科分治的阻隔,将脑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目前还困难重重,仅处于起始阶段。也正因为此,美国前教育部长罗德里克·佩奇(Rodericr Paige)在2002年阐述美国教育资助政策时,特别强调:“我们正在寻求一个可以联系基础认知科学及脑科学与学校及教学设计的计划。在这些科学领域,已有丰富及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我们必须设法将其应用到教育上。新宣布的关于儿童学习研究的资助计划可以帮助我们达成这个目标。”[1]

“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正是这一国际背景下的一项创新性的研究计划。这一研究计划的特定背景是,在世纪之交,香港发展为一个主要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成为世界金融、贸易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中心。由于香港在全球市场中的特殊位置,其公民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中文及英文使用能力,因此香港的学校教育肩负重任,必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及训练方法。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大多数香港中小学生和幼稚园儿童需要学习“两文三语”(普通话、广东话、英语),因此,探索母语及外语学习的关键期和有效教学方法,就成为香港政府、教育界、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优质教育基金”资助,香港中文大学联合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的大型跨学科合作科研项目。该计划于1999年开始筹备,2000年正式启动,2003年完成,历时四年。

该项目召集人及首席研究员为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讲座教授及研究科学家杜祖贻教授、香港教育署前副署长关定辉教授。这一项目的25名参与研究人员分别来自香港多所高校的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教育学、语言学及工程学等领域,多名中文、英文、音乐等学科的中小学教师和幼稚园教师受聘为这一计划的兼任研究人员。香港23所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的812名学生参与了实验。

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应用脑神经及认知科学与提高香港语文教育成效研究计划报告》(Utilisation of Neuro-Cognitive Sci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anguage Education in Hong Kong)英文版于200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于2006年出版。另外,该研究计划的一些研究成果相继在重要的学术期刊发表。

二、“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的特点

“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的宗旨是,“将脑神经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教育研究上,以期改良教与学的效果”。[1]围绕这一宗旨,该项研究计划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研究的“生态性”

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学习研究,早期的主要成就来自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严谨的实验研究的系列成果基础上,巴甫洛夫创立了“经典条件反射学说”。随后,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后者虽然克服了巴浦洛夫实验中学习“主动性”的欠缺,然而其研究仍然脱离真实的学习情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到人们的众多质疑。

现代脑科学对学习的研究,借助现代物理计测技术,运用先进的非侵害性设备——功能核磁共振显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FMRI)、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脑磁波、诱发电位定位等设备,将脑的高级机能活动图象信息化;借助分子生物方法,运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和染色技术、膜片钳位技术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大脑的高级功能,特别是针对语言、记忆、注意、情绪等脑部活动进行与学习相关的研究,如认知神经科学的记忆研究、前额叶皮层功能研究等。这些研究带来了与传统脑功能理论不同的新概念,为智力开发及教育实践带来了新的视野。但是,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布赖思·罗恩(Brian Rowan)教授所言,认知脑神经科学领域里的基础研究还存有许多缺陷。这些科学研究常常给学习者一些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虚假任务,而使基础研究脱离现实的教育业务。[3]这意味着脑神经科学与教育实践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跨越这一鸿沟则意味着研究的进步。

“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尝试跨越这一鸿沟进行脑神经科学与教育研究的跨学科研究,项目的组织设计以儿童的中文和英文学习为研究重点,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神经生理机制。课题组运用功能核磁共振显像和脑电图两种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语言教学活动中儿童语言学习活动时的大脑脑神经活动。这一课题研究使用多种中英文教材、教法、分析学习经验与大脑生理的相互影响,探究语言活动中的脑神经网络,从而为语言学习过程提供科学及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效。正如布赖恩·罗恩(Rrian Rowan)教授在评价这一研究时所指出的:“香港研究小组所做的实验是在真正的课堂中进行的,学生所做的就是他们平常在教室里所做的工作。这使在香港所做的这些实验更接近于实际的教育工作。”[3]

可以说,正是在真实的课堂情景中而不只是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的这种鲜明的“生态性”,使得“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成为将脑神经科学应用于教育实践研究方面的一项开拓性研究范例。该项目获得了大量的脑神经科学资料及教育研究资料,建立了223个功能核磁共振显像个案和26个脑电图个案。这些来自语言学习活动中的脑功能图像资料,形成了极有价值的一个科学数据库。

(二)研究的应用性

“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不是脑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它“以一套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计划的基础,集中关注以下四个问题:“(1)应于何时将适当的教学方法配合儿童的能力发展,使他们成功地习得第一及第二种语言?(2)哪些介入模式对学习某种语言能够取得较佳的效果?(3)脑神经科学及认知科学的研究有哪些数据显示,何时是对儿童进行正式的第一及第二语言训练的最佳年龄?(4)在学习第一及第二种语言时,何种方法能够在质与量方面获得最佳的效果?有哪些有效及可行的新的研究结果值得向教育决策者、教师、学习者及课程设计者推荐参考?”[1]

正是由于这项研究计划注重应用,研究才得出了一些对香港小学课程和教学法非常有指导意义的研究结论。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关于中英文学习的最佳起始时间和有效的中英文教学方法这两个方面。

1、关于中文和英文学习的最佳起始时间

课题组通过不同年龄组的对比研究发现,香港儿童在4岁时便“有能力吸收新的音素和单一的语言结构”,[1]因此儿童在幼稚园阶段便可接受系统的语言学习。只要给幼儿安排或提供适当的机会,他们可以学得既愉快又有效。对于这一年龄的幼儿,可以运用听觉刺激(语言拼读、歌谣)和视觉刺激(图像)等教学方法。

2、关于中文和英文教学方法

在中英文教学方法方面,该研究计划获得了以下的重要发现和结论:[1]

(1)儿童学习中文和学习英文的神经处理过程并不完全相同。具体说,处理中文时,额叶区及枕叶区部位产生强烈而短距的脑电图关联;处理英文时,则是在额叶区与颞叶区之间的部位产生关联。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引进西方英语国家的英文教学方法与课程,应当且必须进行修正与检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同样,教学生学习中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用于英文教学时效果可能欠佳,即使使用也应当修正改进。

(2)无论是学习中文还是英文,先学词汇,再学课文和语法,效果最好。这一结论,对实际语言教学中学习内容的编排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3)在词汇学习时,语文关联教学法的效果最为显著。实验中功能核磁共振显像测试的效果表明,用语义关联教学法进行学习时,儿童大脑的多个脑区被激活——额下回、颞中回及小脑等部位形成了一个功能网络,这对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帮助。

(4)课题实验还根据新收集的功能核磁共振显像实验数据和脑电图实验结果,对平调读法、韵律诵法和唱咏法三种方法在中英文韵文诗教学活动中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较为深入地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脑神经生理反应过程得出了科学的解释。研究成果表明,这三种方法以及三者的综合运用,对于中文韵文诗不同方面的教学具有各自不同的效果,如唱咏法对记忆最有效,韵律诵法有利于增进理解和逻辑思维,平调读法的效果不如三种方法的结合,等等。对英文韵文诗教学也大致如此,但是在学习英文韵文诗的开始阶段,儿童先用平调读法去把握重要字词的正确发音及意义,然后再用韵律诵法去学习,效果会较好。

国际学术期刊《心理学》(Psychology)2004年第1期发表的题为《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的论文指出:迄今为止,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被有效地应用于研究教学,进而能够指导教学实践。[3]虽然人们都认同,脑科学将为教育实践带来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脑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还缺少联系的桥梁。可以说,“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正是尝试去建立这样的一座桥梁。虽然这项研究更多地是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来比较分析不同教学方法的功效,而不是“根据对大脑的认识来制定教学法”,[3]但这种比较分析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因为它将过去经验的研究上升为科学的研究。实验报告清楚地显示了实验设计者将认知神经科学与教学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的过程,而且深入、具体,这项应用性研究的开创意义即在于此。

(三)研究的跨学科性

当代科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有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与融合,学科跨越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跨学科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跨学科研究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化解文理界限。教育研究也是如此,教育学科的发展也迫切地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由于脑的研究已成为探索人类学习活动与提升学习质量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研究”,[10]将脑科学应用于教育研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研究课题。

归纳起来,“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的跨学科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研究对象和选题上凸显学科之间的跨越和融合。这一研究计划将神经学、生理学、语言学及心理学研究整合起来,与实际的语言教学过程连接起来进行应用研究。

其次,这一研究计划是一项关于教育活动的实验研究,它强调“建立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该计划的主席研究员杜祖贻教授在《社会科学的科学本质》(The Scientific Merit of the Social Sciences)一书中强调的:要提高教育及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就必须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成果。对人的特性、行为,甚至对人的思想是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但这特别需要通过生物学研究与社会研究的协作。杜祖贻教授认为,应该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建立系统的、双向的学术渠道,保证新知识的交流畅通无阻。这种知识交流将加强社会科学的科学基础,并为双方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11]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该研究计划遵从严格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设有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和后测,运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和脑电图来研究学生语言学习的生理和神经过程。如果说关于跨学科的教育理论研究已为人们所熟知的话,那么跨学科的专门教育实验研究目前还难得一见。正因如此,美国心理学会前会长、密歇根大学学前心理学系前系主任威尔伯·麦基奇(Wilbert J.Mckeachie)教授和密歇根大学教与学研究中心林贻光研究员将这一研究称为“新颖而科学的语言研究”。[12]

再次,这一研究计划的跨学科性质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例,为建立整合性的理论带来了一个可能的方向——教育生物学。对此,布赖恩·罗恩(Brian Rowan)教授非常肯定地指出,“这项研究所推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制作得很好的模式,可应用于结合神经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而且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建议,它呼吁建立一门新的教育科学,而这一点正是这个研究项目如此令人兴奋之处”。[3]

三、结语

“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先后召开了20余次会议,包括两次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分析研究发现及成果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将之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在综合报告中,这一计划的研究人员就中英文的早学或迟学、中英文的教学法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基于研究结论对中英文教学方法提出了富有价值的建议。这些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对香港地区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日益重要和明显的影响,并引起了其他华人地区乃至其他国家的广泛关注。

在这一研究计划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还和其他地区的同仁共同发起并创办了《教育生物学报》(Journal of Bio-Education),希望架设“生物科学与教育学的新桥梁”。该刊于2006年春季正式创刊(ISSN:1814-5280)。该刊面向国内外医学、生物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人员,报道医学生物学和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经验、新创造、新发展,力求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众多的学生家长受益。这份刊物的创办是“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的延伸,该刊的学术目标与“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的学术目标完全契合。

总之,“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的研究人员秉承科学的研究精神,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借助先进的研究设备,孜孜以求,深入探究,获得了科学的、客观的研究发现和结论,体现出“生态性”、应用性、跨学科性等鲜明的特点。这一计划的成果为深入研究人类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科学地制定教育政策及处理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科学实证基础。与此同时,该计划牢牢把握以学生为本、以教育教学为本,充分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参考文献

[1][2][5][6][7]杜祖贻,关定辉,霍泰辉等.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综合报告[R].教育生物学报,2006年春季,Vol.No.1(创刊号).9,9,10,11,12.

[3][4][8][9][13]Brian Rowan.A New Science of Education.教育生物学报,2006年春季,Vol.No.1(创刊号).20,20,20,22,22.

[10]陈纪怀,柯华伦,张立杰.数位学习、脑研究与学习科学[J].教育生物学报(创刊号),2006年春季,70.

[11]Cho-yee To.The Scientific Merit of the Social Sciences. Stoke on Trent,UK & Sterling,USA:Trentham Books, 2000.

篇9:我的科学教案-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实验研究;策略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可见,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培养学生制定实验研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研究的能力,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一、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将会大大提高实验效果。而且明确实验目的,知道要干什么,才能确定实验的方案、步骤、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学生喜欢动手实验,但是实验过后,学生却不知道通过该实验能够得出到什么样的结论,神奇的实验现象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乐了一下,没有太大的实效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学生不清楚此次实验的目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我们要通过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以保证实验价值的真正体现。

二、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1.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就是以科学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实验学习和探索当中。

案例:加热和冷却

师:(多媒体展示一个被压瘪的乒乓球)有办法可以让乒乓球恢复原来的样子吗?

生:(思考)

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个被压瘪的乒乓球被热水浸泡后鼓起来的乒乓球。提问:(1)为什么热水能让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呢?(2)用热水能不能让瘪了的破乒乓球鼓起来?为什么?

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原理。并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不管装在哪里的空气,它是否都有受热体积会膨胀的现象?

(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目的:证明不管空气放在哪里都会出现受热体积膨胀的现象。

实验工具:气球、瓶子、塑料袋

一名学生这样设计:准备用气球装空气比较容易观察到现象。最方便安全的加热方法是用热水,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明显变大。还有学生用瓶子,实验现象是瓶子的盖子拧不开了。

……

之后,借助PPT出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

这样以问题思考为导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教学中用问题来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用问题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以猜想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最活跃、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一环。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也就不同,再加上现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针对某个问题,他们就会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和假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为高效实验課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小车的运动》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小车的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了载重汽车的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1)改变小车的拉力会影响小车的速度。(2)小车的载重量也是影响速度的因素之一。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证明小车的拉力与载重量与小车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课。得出实验最后的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载重量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

猜想和假设是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开始,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在以猜想为导向的实验设计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使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三、完善实验记录表并进行分析

实验记录单是制定实验设计的重要环节,我校实验记录表的设计主要有三种形式:(1)课后活动记录;(2)自己设计实验记录单;(3)学生准备一本空白记录本。三者之间各有优缺点,其中自己设计实验记录单,能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设计、记录内容较有针对性,能够提高实验的效率。而自备空白记录本,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录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各种表达能力。但是,缺点便是记录费时,教师工作量增加。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时,要根据实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实验记录表,正确做到既方便自己记录,又可以提高实验效率。

还以《小车的运动》为例进行简单介绍。针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还是要“扶”。如果在教师指导完如何设计实验后只发给学生一张空空的白纸,我相信很多学生还是设计不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可实施的方案出来。教师在实验设计单上留几个空位让学生补充,主要让学生对“对比实验”中保持不变的因素和需要改变的因素加深理解,还有如何对改变的因素进行设计,完善学生的思维。具体的实验记录表如下:

这样的记录单设计既简单又清楚明了,学生通过数据之间的对比就可以得出载重量是否与小车运动的快慢有关,最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载重量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简单的设计,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明了地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学生制定有效的实验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下,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制定实验计划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动手实验的习惯,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银山.浅谈小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制订计划”[J].科学课,2005(05).

[2]朱建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J].科学课,2010(05).

篇10:我的科学教案-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

执教者:LYP(l.lyp@163.com)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3、在观察人体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感受人体结构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教学难点】

了解身体内部器官。

【教学准备】人体躯干内脏解剖模型、红领巾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⒈同学们,如果有机会,你想不想去观看奥运会比赛?好,让我们一起到伦敦去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夺冠的精彩镜头(播放视频)。

⒉引出课题:你认识视频中的哪位运动员?他们都获得了伦敦奥运会的金牌,他们在比赛中身体各部分的配合多么协调。他们的好成绩,除了平时科学刻苦训练外,还跟他们身体各部门协调参与比赛动作有关。他们身体各部门是怎样协调参与比赛动作的呢?今天让我们来研究人的身体结构(出示课题)。

二、研究人的身体结构。

活动

一、考考你:人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做模特,再请学生到模特前指认回答(老师板书)。活动

二、左右对称的人体。

⒈根据老师要求进行下面的活动,体验在完成动作时身体各部分相互配合很重要。⑴单、双眼谁看得广:蒙住左眼,用右眼左右看,能看到的范围有多大?蒙住右眼,用左眼左右看,能看到的范围有多大?用两只眼睛看,能看到的范围又有多大?用单眼和双眼看到的范围有什么不同?想想为什么。

⑵单、双手谁灵活:试用一只手和两只手系红领巾,比较在做事时一只手还是两只手方便灵活些,想想为什么。

小结:从上面的小游戏我们知道,只有身体的各部分相互配合,我们才能灵巧地完成各种活动。刘翔在跨栏的时候也是因为身体各部分能够完美地配合,才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⒉课件展示:从一个女孩的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请学生观察,然后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人体是对称的。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的大小、长短、粗细、颜色相同,方向相反,也就是一一对应的。正是因为具有对称的特点,才使人体结构精巧而和谐,各部分能完美配合做出许多令人惊叹的动作。活动

三、观察身体的内部结构。

⒈我们在前面的活动中知道了人的外部结构,但在我们皮肤下面还隐藏着许多内部结构,现在我们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有什么办法感觉到人体的内部结构?我们可以通过看、听、触摸的方法可以感觉看不到的内部组成。

请同学们用看、听、触摸的方法感觉自己身体的内部组成,将结果填写在活动三表格中。用眼睛看到的:血管、外耳道、舌头、咽喉等;

用手摸到或捏到的:肌肉、骨骼、关节、脉搏的跳动等。用耳朵听到的:心跳声、肠鸣声等; ⒉小组汇报。

⒊扩展:用看、听、摸或捏的方法可以大概感觉人体的内部结构,得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结果。你有什么办法精确的知道人体的内部结构吗?(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人体解剖,病理诊断中的X光透视、CT透视、B超等)。⒋出示人体躯干内脏解剖模型,解说并小结。活动

四、身体怎样工作。

⒈以“跳绳”为例,探究身体是怎样工作的。

⑴请一位学生到讲台跳绳,同学们仔细观察人的身体有哪些部分参与了“跳绳”运动的? ⑵学生汇报,教师黑板画气泡图:手、脚、胳膊、心脏、肺、脑都参与了“跳绳”运动。⑶小结。人体多个部位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了跳绳活动,在其他的活动中是不是也是这样呢。⒉学生小组活动。

⑴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在写字(1、2、3小组)、骑自行车(4、5、6小组)和打篮球(7、8、9小组)的活动中,身体哪些部位参与了活动,共同完成气泡图(请在中间大圆填写活动名称,在周围小圆填写参与活动的部位,如气泡不够,可手动添加)。⑵分组展示、汇报结论,说说理由。

问题:仔细观察这些气泡图,你发现了什么?

⑶小结: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大脑、心脏、肺、肠胃、手脚、胳膊)。同一个活动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共同参与完成;在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

三、课后总结。

刘翔、孙杨和叶诗雯为什么会有这样惊人的运动本领?同学们有答案了吗?(请几个学生回答)左右对称的人体、精巧而和谐的结构、身体各系统的器官共同协调参与活动、再加上他们平时科学而刻苦的训练,造就了刘翔、孙杨和叶诗雯。

从今天的学习中,同学们有没有得到什么启发?希望同学们多关注有关人的科学知识,科学而刻苦的学习,不断地获得进步。

四、延伸。

篇11:我的科学教案-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

教案

www.5y

kj.co

m 教学目标:

(一)过程目标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够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爱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科学是什么”。(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科学是什么”进行交流。

二、借助吹泡泡活动来理解“科学是什么”

1、谈话: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看来大家都非常关心科学,对科学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在课堂上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演示吹泡泡)看看这里面有没有科学。

2、提问: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筛选。同学们关于吹泡泡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当中哪几个适合我们这节课研究呢?(根据问题的可行性选择出要研究的问题)

4、教师出示吹泡泡所用的材料和工具,包括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一小瓶洗涤剂和一小瓶甘油。对甘油的作用教师要作介绍。

5、学生进行吹泡泡活动。

6、提问:同学们在吹泡泡过程中解决了自己关于吹泡泡的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在吹泡泡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7、教师引导学生对吹泡泡活动进行反思。

(1)、谈话: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吹泡泡活动经历了哪些过程?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思考回顾,总结出吹泡泡所经历的过程: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总结汇报。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

www.5y

kj.co

篇12:我的科学教案-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

设计背景

中班孩子正处于好奇好学的年纪,对身体和器官都具有好奇心,在这个时候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教给孩子保护自己身体的方法是最有兴趣和效果的。因此设计了科学课《我们的鼻子》,本课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为认识鼻子,在认识了鼻子的外型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了解鼻子的功能作用,做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鼻子有呼吸和嗅觉两个主要功能。

2、知道一些保护鼻子的方法。

3、感受鼻子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鼻子,初步认识鼻子的作用。

2、教会学生保护鼻子的正确方法,养成正确护鼻的习惯。

活动准备

电脑及课件;放有醋、酒、花露水、水的杯子各四个。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今天,老师带了个谜语想要考考你们,听仔细了“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有它能呼吸,还能闻香臭。”谁猜到谜底了?你认为是什么?(鼻子)都认为是鼻子呀,恭喜你们答对了!

二、观察鼻子的外形

欣赏PPT中不同的鼻子

1、我这里也有一些鼻子的图片,看了这些鼻子你们有什么发现?(鼻子的`大小、颜色、形状不一样)那我们小朋友有鼻子吗?在哪里呢?哦,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鼻子。

2、请你们互相看看旁边小朋友的鼻子是什么样子的,说说有什么发现。(有鼻孔、鼻毛……)有几个鼻孔?(有2个鼻孔)刚才我们小朋友还发现鼻子里有鼻毛,鼻毛你们都有吗?

三、了解鼻子的功能

1、那你觉得鼻毛有什么作用呢?

师:鼻毛可以挡住细菌、灰尘,让吸进去的空气变得更加干净、卫生。

2、好,现在请小朋友捏住鼻子,闭紧嘴巴,说说有什么感觉。(提醒幼儿注意,捏住鼻子的时间不能太长)(捏住鼻子后不可以呼吸了)哦,原来我们的鼻子可以呼吸。是不是光有鼻子呼吸就可以了呢?

小结:在一些特别的时候,来不及呼吸就可以用嘴巴帮忙,但是一般情况我们都用鼻子呼吸。

3、鼻子可以闻气味。

篇13:我的科学教案-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

[论文题目]美国教育法治的制度及精神

[作者]姚云

[指导教师]谢安邦

[内容提要]本课题侧重研究了美国教育法治制度和美国教育法治精神,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访谈法等。

在上篇“美国教育法治制度”方面,本着实事求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从法理学入手,将美国教育法治制度分为“美国教育立法制度”、“美国教育执法制度”和“美国教育司法制度”。就“美国教育立法制度”而言,分别从国会和州各自的立法机构、权限和立法程序进行了阐述;就“美国教育执法制度”而言,分别从联邦、州和地方学区各自的执法机构、权限、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就“美国教育司法制度”而言,从横向角度介绍了联邦与州两套司法系统,从纵向角度介绍了每套系统中不同层次的司法体系。在阐述美国司法程序的基础上,用案例的方式对美国司法程序进行了例证与分析。

在下篇“美国教育法治精神”方面,本文提炼出美国教育法治制度背后发挥作用的精神财富,即美国教育法治的精神。他们分别是民主精神、宪政精神、实用精神和平等精神。在“民主精神”方面,对“三权”选举以及利益集团影响着的“三权”,举例论证了在法治中教育权力实际掌握在民众手中。在“宪政精神”方面,论证了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教育权力的“制衡”,防止了民众委托的权力被“三权”所滥用,使教育发展真正能够为民众服务。在“实用精神”方面,通过对法案的分析论证了美国教育法治所体现的“律以致用”实用精神,保证了有效实施教育法治必须首先要有良好的实用法律。在“法律至上”方面,通过论述教育法治中的“平等精神”,反映了任何组织、团体和个人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教育法律,同时为保证“平等精神”的实现,司法必须独立。

当然,我们也发现美国教育法治制度存在的问题。如教育法治的成本、“授权案”与“拨款案”分离、“少数族裔的教育”等,这些都是美国教育法治中未能处理好或左右为难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5

[论文题目]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权力研究

[作者]李巧针

[指导教师]王英杰

[内容提要]大学校长是大学的领导,而领导问题的核心是权力。本论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权力为中心概念、以组织理论和领导理论为依托,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进行系统研究。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大学校长的角色与权力的变迁过程。把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殖民地时期、独立建国到南北战争前夕、南北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作为大学校长角色和权力发展变化的分期,以此说明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以及高等教育和大学职能的发展变化等对大学校长的角色与权力的影响。

第二章主要从组织基础和个体基础两个方面说明大学校长的权力基础。校长权力的组织基础是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以及校长与董事会、评议会等的组织关系等。个体基础在于校长的知识、经验、才能以及资历、品格等。

第三章主要说明大学校长如何行使他所拥有的权力。这就涉及到校长如何建立高级管理者团队以及他把哪些责任和权力交给团队的问题。另外,大学校长把权力和责任分配以后,他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以及如何履行他的职责也是本章分析的重点。

第四章主要从董事会权力和评议会权力、教师权利和学生权利以及制度层面上分析大学校长权力的制衡机制。为了使校长充分行使权力而又不使权力无限扩张,必须有制度作保证。至此可以分析出,大学校长领导和管理大学的实质就是大学校长科学地分配和行使权力、履行其职责,并在一定的制度保证下使权力高效、合理运行的过程。

第五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成功地推动大学发展的原因,除了外部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以外,大学校长对权力的正确认识和运用也是很重要的。本章还分析了目前研究型大学校长面临的困境,展望了大学校长权力的未来走向。论文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5

[论文题目]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分析

[作者]鲍传友

[指导教师]袁振国

[内容提要]差距拉大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城乡差距是中国社会差距的最基本的形式,它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突出地表现在教育领域。本文采用教育投入、辍学率、师资水平等多个衡量教育发展的指标,系统地考察了建国后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尤其是详细地比较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揭示了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随着城乡经济差距拉大而不断扩大的事实。

本研究通过政策分析、历史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建国以来的公共政策,特别是教育政策的系统梳理,发现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产生和扩大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城市偏向的公共政策和教育政策所形成的城乡不均衡的国民收入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公共品供给制度、现行政府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缺失以及教育政策的非独立性所造成的教育发展对政治和经济的依附等。

论文在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城市偏向公共政策的历史动因和当前补偿性教育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后认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产生以及难以通过现行政策来加以控制的现状主要是因为对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缺乏更深入的认识。文章拓展了教育差距的观念,指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教育资源的差距,但其实质乃是城乡参与教育决策的权利失衡。由于代表城市利益的政治、知识和技术精英掌控了教育决策权,农民缺乏表达自身教育需求和维护教育平等权的恰当路径,从而使农村在政策制定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处于“缺席”状态,因而其教育权和教育利益一再受到侵害。

文章认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是涉及到教育平等的基本问题,它既是动态的,也是历史的。缩小差距的关键路径在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均衡发展仅仅依靠教育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经济、社会和教育领域形成合力,需要公共政策在立足于义务教育公共性的基础上做出全面而深刻的调整。据此,文章从教育政策的价值和实践以及教育发展的内外环境出发,构建了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平等的政策框架。

首先,在价值层面上,必须树立新的义务教育差距观,不能把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仅仅看成是投入资源“量”的显性差距,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到深藏在教育过程中的“质”的隐性差距。在发展观上必须固守“义务教育优先”、“城乡一体”和“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

其次,从政策制定的过程来看,需要建立多元参与的政策博弈的利益生态机制,以保障城市和乡村、精英和大众有平等参与教育决策的权利。通过民主的表达机制来限制代表城市利益的精英的教育特权,从而实现个体教育利益的大致均衡。

篇14:我的科学教案-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

【摘要】通过开展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国培计划”课程的调查,了解江西省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和培训需求,并根据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要求和调查结果科学设计了培训课程,构建了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培计划” 培训需求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34-03

课程设计是做好“国培计划”学科培训的最关键环节,课程体系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培训的质量。2011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培训内容的选择主要体现在课程上,课程应满足学员实际需求,特别是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员的需求。

赣南师范学院是江西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之一,自2011年以来已举办2期“江西省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取得了一定的培训效果。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程开发上存在着课程目标宽泛、针对性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江西省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国培计划”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与反思,设计了适合短期集中培训的120课时的课程体系。培训内容的选择与培训效果直接相关,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因此对培训课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训后绩效评价研究的开展。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参加“国培计划(2012、2013)”——江西省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共90名,分别来自于江西省的10个地市级乡村地区。前期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小学科学教师主要年龄段集中在25至40岁之间,主要为男性,学历背景主要为专科,职称以中级为主。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开展了对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和课程满意度调查。对教师的需求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并针对调查结果设计培训课程。课程满意度调查,主要了解学员对新制定的课程体系的满意程度,以便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和反思。

(2)访谈

访谈法以及在线访谈法是为了了解当前小学科学农村骨干教师国家培训课程设置的现状,对教师培训需求进行访谈,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设置与当前教师实际需求间的差距。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从下列4方面开展调查∶参加培训的原因,科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培训要求,以及希望采用的培训方式。为了最大限度了解教师的需求,问卷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形式,获得教师培训需求信息(见表1)。

绝大部分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占85%)和充实学科知识(73%),同时也存在部分教师有其它目的,如为完成培训任务、扩大人际关系、评职称等。在开展科学教学时存在的困惑或问题,60%的教师感觉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有少部分教师在科学的本质的理解、师生关系和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方面有一定的困惑。教师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主要集中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上,少数教师也希望在语言能力、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培训方式上,超过71%的教师希望通过专家引领取得培训效果,有近60%的教师选择教学实践和研讨互动。通过问卷也确定了今后培训方式将主要以专家引领及教学实践和研讨互动的方式开展。

2.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

对培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主要设置了六个方面的问题(见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超过65%的教师对课时数的安排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题1),说明培训时间符合学员的需求,但对课程内容涵盖范围的满意程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也说明,培训机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未完成注重学员的实际需求;题6可以看出,经过培训,学员对于能力提升的满意度不高,只有60%的学员持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态度。题6采用开放式问答,要求教师列出培训后能力的提高,经过统计,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设计方面,少部分教师认为是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方面。

3.课程的编排的调查研究

课程开发应在“国培计划”纲领性文件的正确指导下,结合本省科学教育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以《“国培计划”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构建江西省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框架,主要开展了下列工作:(1)咨询课程主讲专家。(2)访谈“国培计划”培训班班主任。(3)实地调查。参照课程标准并且结合访谈结果我们确定了学习时间天数为20天,总学时120学时,同时确定了专业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和综合实践四个模块教学内容,并针对教师所提出的困惑与需要及培训形式进行设计,形成课程体系(见表3)。

4.课程评价

为了检测此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及对小学科学教师的适合性,选择了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对课程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上升至81%,培训后能力提升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上升至67.8%。

三、优化课程设置的反思

1.课程设置应体现多元化的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素质教育背景下所需要的培训课程应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包含某种价值取向的、同时应该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整合到课程中。[2] 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多元化的理念,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包括培训组织者、参训教师、教师所在学校和当地办学特色等)。

由于培训时间的限制,课程设置上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应突出主题,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解决小学科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在实际培训中,我们根据学员的教学实际,确定了“科学探究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培训体系。同时,围绕主题对难点与热点问题集中突破,如调研发现教育技术能力低是广大农村教师的短板,因此增加该部分课时。

2.课程开发上体现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

课程开发初期,我们通过解读政策文件与专家访谈,初步拟定了课程模块与核心课程作为必修课。同时,根据学员的需求遴选了若干课程作为选修课,学员根据课程内容、性质进行选择,根据选课人数确定,体现课程开发的预设性,实施过程中反复征求学员的意见,形成课程的完整性。

3.课程设计体现科学的“做中学”

通过学员访谈反馈,学员对许多专家的讲座难以消化,学习效果不佳,希望参与其中,有更多的机会“做中学”,这也符合科学课程的特点。因此课程设计中设计了一定形式的“做中学”,让学员参与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提高学员学习兴趣,也提高学员“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做教具的能力。

四、总结

培训内容的选择与培训效果直接相关,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培训内容的合理性影响培训效果,而培训效果对培训内容的选择提供反馈信息,因此对培训课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训后绩效评价研究的开展。

因此,本研究建立的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反应了学员的真实需求设计了适合短期集中培训的120课时的课程体系。短小、紧凑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训组织者实际操作,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地开展小学科学培训工作,使培训内容更贴合教师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59/201101/114220.html

上一篇:出太阳了心情好的句子下一篇:谈笑风生小学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