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一年级上科学 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教案

2024-04-20

教科版 一年级上科学 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教案(共4篇)

篇1:教科版 一年级上科学 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教案

教科版 一年级上科学 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教案

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讫日期 单元 教 学 内 容 1 8.31-9.1 1 始业教育(科学第一课)2 9.4-9.8 一1我们知道的植物 3 9.11-9.15 一2观察一棵植物 4 9.18-9.22 机动 5 9.25-9.30 一3观察叶 6 国庆节 机动 10.9-10.13 一4这是谁的叶 8 10.16-10.20 一5植物是“活”的吗 9 10.23-10.27 一6校园里的植物 10 10.30-11.3 机动 11.6-11.10 二1在观察中比较 12 11.13-11.17 二2起点和终点 13 11.20-11.24 二3用手来测量 14 11.27-12.1 二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5 12.4-12.8 二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6 12.11-12.15 二6做一个测量纸带 17 12.18-12.22 二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8 12.25-12.29 机动 19 1.2-1.5

全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素质发展目标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本册教科书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我们认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主题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为此,我们慎重地选择了这两个单元作为开篇,作为小学一年级起始科学课的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活动类型在教学设计中应得到系统运用。一年级的活动设计也不例外,并且应该担负起培养小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任务。因此,我们除引导学生用感官观察外,特别强调了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与记录(个人记录和班级记录),强调了要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强调了展示证据的重要,强调了同伴合作和交流的意义,注意提醒孩子们形成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行为,注意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一年级上学期的科学课将是充满魅力和挑战的。只要肯于钻研,你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许多新的理解和认识,也将体验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重大责任和内心的快乐!

单元或章节教学目标

第一 单元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2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3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2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第二 单元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2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3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4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5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

6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7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能根据高度或长度给物体排序。

3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4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5学习预测事物的相对高度和尺寸。

6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7初步运用十进制计量测量结果。8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和探究兴趣。5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6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测量数据。

7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分析、反思测量过程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3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设计

第 1 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 , 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 , 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 , 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 , 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 , 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塑 料 花、植 物、种 子、花 盆、泥 土、小 铲 子、小 葱、大

蒜、胡 萝 卜、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 1 页的大图 , 向学生提问 : “图中哪些是植物 ?”学生会

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

问: “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长在哪里 ?”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 , 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 , 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

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 , 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 , 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 2 页的图片 , 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 , 同时发现陆地

上有植物 , 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 : “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 , 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

念, 如“都有叶子 , 都是绿的 , 会开花 , 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

录表中。

3.教师提问 : “蝴蝶是植物吗 ?”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 : 2 “植物不会动 , 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 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

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 “蝴蝶不是植物 , 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 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 , 让学生进行对比 , 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 , 植物有根、茎、叶 , 会生

长, 能繁殖后代 , 会死亡 , 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 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 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

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四、种一棵植物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 , 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

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 , 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 分别介绍

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 , 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 , 让学生自

主选择植物 , 回家种植。

3.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 1 周”中画好 , 这样便于指

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 , 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土培植物

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 , 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 , 都要做

详细的说明。种养活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 , 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 , 发给学生家长 , 希望家长提供帮助 , 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

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 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五、作业设计

塑料花是植物吗?说说理由。3 第 2 课观察一棵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 , 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引导下 , 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 , 要爱护植物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导语:星期天,维尼熊去植物园游玩,植物园里的植物真多啊!(板

书:植物)小朋友,我们跟维尼熊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哪些植物?

2.在游玩中,维尼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怎么办呢?小熊维尼决定好好

观察这棵植物,回去问问见多识广的跳跳虎。

二、观察一棵植物 1.整体观察植物。

拿出教师准备的一盆大的凤仙花,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情况。在学生的交流

中呈现植物的结构:根、茎、叶。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小熊维尼决定走近这棵植物的茎和叶。走近了我

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

时强调要轻轻摸)4(2)学生观察茎和叶。(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交流中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棵植物

过渡:维尼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 XX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想:

如果把这棵植物画下来,再去问跳跳虎,跳跳虎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

画呢?我们先来看看科学记录单吧!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学生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2)老师指导学生填写姓名、日期。2.指导画一棵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顺序是:茎——叶——根。2)观察植物的根,指导画根。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

四、小结

过渡:跳跳虎听了你的介绍,看了你们画得画,认出了这课植物,原来它是

凤仙花!(PPT 出示)跳跳虎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考考大家,你们能接受挑

战吗?(投影逐块展示拼图)1.请两位学生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去观

察呢?(PPT播放其中一棵树的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3.结束: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

去观察它。

五、拓展

画一株植物,要具有根茎叶结构。5 第 3 课 观察叶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 , 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 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 , 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 , 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 , 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

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 , 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 , 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 , 乐于表达。【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 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 , 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 , 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 让学生说说图上

是什么叶 , 学生能说出最好 , 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 学生会发

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

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 , 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 ,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 , 知道它们的

名称。出示各种叶 , 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 , 和图片做比较 , 判断这些是什么叶。2.知道了叶的名称后 , 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 教

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 , 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3.观察之后 , 全班交流 , 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 “叶

是什么颜色的 ?”“叶的大小如何 ?”“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等问题进行。

4.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 , 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 , 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

小不同 , 形状多种多样 , 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 “像什

么”来表述即可。

5.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 , 让其他同学猜

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 , 轮廓像锯一样 , 这是什么

叶呢 ?” 游戏后 , 教师可以进行总结 , “我们能猜对叶子 , 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

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 , 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 , 让学生比一比 , 判断它们是

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 “它们有哪些不同 ?” 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 , 让学生对这

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

小的是“小时候”的叶 , 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 , 教师可以顺势告诉

学生 ,“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叶是有生命的 , 从叶芽开始 , 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 , 先画叶片、再画叶柄 , 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

范时 , 可以手持一片叶 , 边观察边画 , 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 , 教师可以组织

学生交流 ,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 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

作品可做展示。7 第 4 课这是谁的叶 【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 , 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 , 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 ,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 , 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 , 或

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 , 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 , 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

仪下 , 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 , 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 , 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 , 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 ?怎样

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

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 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 , 建议用 15 分钟及以上的

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 , “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 植物的 ?” 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 , 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

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 , 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

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 两个问题

进行 , 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 , 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 ?”

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 , 其他学生补充。9 第 5 课植物是“活”的吗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 , 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 , 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 ,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 , 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 , 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 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 , 据此提问 : “兔和蝴蝶是‘活’的吗 ?”请学

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

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 , 提问: “这盆植物不会动 , 它是活的吗 ?”

2.在这个环节中 , 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 15页所示的“班

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 : 有叶、有根、有茎 , 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 , 长在土里 , 需要阳光、水 , 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 1 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 , 结合自己 1 个月左

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 , 回顾 1 个月

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 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 , 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

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 , 教师小结 , 10 把“绿色” “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 , 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 , 问学生 : “这 棵植物是‘活’ 的吗?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 , 把“绿

色”“长在泥土里” “有叶”等划去 , 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 “要喝水”等说明

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 , 指导学生按顺序依

次观察图中的樱花 , 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 , 然后让学生

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 , 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

一说 , 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这又说明了什么 , 帮助学生认识到

植物会生长变化 , 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11 第 6 课校园里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 , 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 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 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 , 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 , 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 , 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 , 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 , 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 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 , 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 ,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 , 问学生 ,“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 知道

它叫什么名字吗 ?在哪里见过它 ?”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 , 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 个部分的特征。

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 , 请学生观察和描述。

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 , 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 , 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

水等。

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 教师要引导 学生达成共识 : 注意安全 , 不能边走边画 , 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 , 并提出要求 : ①活动时 , 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

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 , 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 , 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

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 , 并巡回指导 , 答疑解惑。

三、研讨

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 , 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

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 ,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 , 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

特征 , 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 , 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 , 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

导: “这棵植物长在哪里 ?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 ?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 , 以后会怎样变化呢 ?” 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 , 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最后

教师设疑 : 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观

察和探索的兴趣。13 第 1 课在观察中比较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 , 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 , 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 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等(要求 : 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 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聚集

1.情境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 , 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 , 教师提问 : “图中的恐龙 , 哪只

大、哪只小?”并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 , 给它们排序。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 , 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

比较结果。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 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 , 提醒

学生 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

记录到黑板上。14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 : 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

序, 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三、研讨

1.汇报 : 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 , 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 : 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 ? 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

结果?

3.教师总结 :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 , 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 , 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 , 比如长短和高矮 , 所以结果不同。

五、学生活动手册 完成比较的表格。15 第 2 课起点和终点 【科学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 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 , 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

册。【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 , 让学生重新比赛 , 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 , 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 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 “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

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 , 但是无 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 , 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

蛙跳远的距离 ,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 , 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

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 , 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

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 , 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 , 然后比较

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 , 让学生观察、比较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 评出全班

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研讨 教师可以提问: “在小组中 ,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 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

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 “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 , 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

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还有其他

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 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

点。

四、贴纸带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17 第 3 课用手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 , 方便测量。

3.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 , 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 并标记测量过程。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问题引入。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

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 : “我们身体 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 ?”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

进行回答。

2.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 , 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 “一拃”

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 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

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二、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 长度 , 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向学生指出 , 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

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 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 在一拃

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 , 我们要用一条

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 , 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

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 , 提醒学生注意 : 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 ②一拃的指尖

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5.展示纸带 , 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 , 把纸带对齐黑板 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三、研讨

1.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2.教师可以提问 : “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 你是如何知道的 ?” “是什么

原因导致测量 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 , 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

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

根手指测量; 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 很难做到每一拃的长度都相同;

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 , 有些同学手指短。

四、拓展与思考

请学生课后思考: 测量时 , 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 , 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

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19 第 4 课这是谁的叶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 , 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 , 便

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 , 需要统一起点、终点。【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 ,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

录表。【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拃长度不同 , 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 , 无法

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2.聚焦任务。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 ,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来测量。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

度。20

二、探索:测量

1.物体的选择。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 回形针、小

棒、橡皮、小立方体 , 提问: “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

小组讨论 , 选择两种物体 , 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 “√”。

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 确定起点和终点; 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

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 3 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 , 提醒学生 : 记录实验数据 , 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

个 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 , 一条直线摆放。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3)汇报测量结果。

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 , 也可让

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三、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 , 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2.讨论 : “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

观点有 :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 , 结果很不一样; 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 , 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 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

体的长短; 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 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3.讨论 : 用物体和用手测量 , 哪个更准确?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

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 , 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 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

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21 第 5 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 , 便

于信息的 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 , 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 , 也更

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4.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 , 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 从而拓展和增强了

人的能力。【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 个小立方体、一把

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

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 4 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

据, 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 , 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 , 所

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 , 介绍标准物。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 , 尝试测

量桌面的长度 , 然后小组讨论。

3.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

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 , 方便使用;可以堆叠 , 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

比较小 , 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 , 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

体的缺点是 , 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 , 测量会很慢 , 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 , 然后做出预测

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2.教师提问: “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 , 有什么好办法吗?” 也可在学生

测量 遇到问题后再问 , 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 , 减小组织教学的 难度。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 , 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

3.教师提问 :“讲台只有一张 , 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 , 有什么办法吗” ? 学生回答后 , 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 , 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教师观察学生测量 , 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 , 小立

方体 之间要紧紧挨着 , 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

次;把数据 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 , 学生上台填写数据 , 或学生汇报后由

教师填写。

三、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

点(很接近, 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 , 哪一个更长一些?让学生体

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 , 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

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四、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第 6 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 , 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

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 , 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科学态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 , 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 从而增强了人的能

力。【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

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

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 “我们

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2.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 , 这样的测

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二、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介绍制作步骤和

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 , 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 制作日期。24 2.学生制作纸带。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

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 , 难度不大。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 , 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 , 然后 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 的学生。

三、研讨 1.观察数据。

2.提问 : 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 , 有哪些好处 ?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

准确。

四、布置课外活动

1.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 , 再实测 , 并比

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25 第 7 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科学概念目标】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 , 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 , 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 , 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 , 并与同

伴讨论和交流。

2.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3.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4.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 , 认真、精确地读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3.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 从而增强了人的能 力。【教学准备】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视频播放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

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 , 便于交流和使用。2.明确任务。

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二、探索 26 1.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

分发材料 : 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 , 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2.用尺子测量物体。

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 : ①把尺子的 0 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 的长度 , 并记录测量结果。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三、研讨

1.教师提问: “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 , 有什么好处?” 2.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的观点如前所述

篇2:教科版 一年级上科学 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教案

会小

刘海艳

本册教材总体上分成4个部分:第一部分,入学教育3课;第二部分,拼音与识字15课;第三部分,识字6组,分别安排在“拼音与识字”及阅读单元后;第四部分,主题单元5个单元。

现将本册教材情况简介如下。

一、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共有3课,其内容分别为:我们爱学校;语文大课堂;写字读书的姿势。“入学教育”呈现方式以生动、活泼的图画为主,其编写意图是: 考虑学校教育与学前教育的衔接,在儿童学前口语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儿童来到学校新的环境后敢说爱说,初步规范学前语言。通过观察图画、说说、走走、看看、做做等活动,了解学校这个新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新课堂,向学生渗透“生活处处可以学语文”的大语文观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的习惯。

二、拼音与识字 为了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本册教科书在入学教育之后安排了15课“拼音与识字”的教学内容。考虑到汉语拼音对初入学的儿童比较枯燥和抽象,教科书在拼音部分特别注重为儿童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安排活泼有趣的练习活动,引导儿童在游戏中找到学习拼音的门径和规律,并把学拼音与识汉字及学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学习拼音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拼音与识字”部分编写的特点: 多元化的灵活多样的字母呈现方式,引导儿童运用多种方法学习字母。1用儿歌描述字母的音形。嘴巴张大字母读音及发音口形 公鸡唱歌ooo字母的发音及发音口形 水中白鹅eee字母的音与形象 我学拼音多快乐培养儿童学拼音的兴趣。

2创设情境引出字母。提供一幅情境图画,如爸爸妈妈带我上山坡看大佛游览观赏文物古迹,引出b、p、m、f,引导学生感悟情境、词语、音节与字母的联系。

3读多功能儿歌学字母。蜻蜓低空飞。鱼儿水上跳。蚂蚁忙搬家。长蛇溜过道。乌云布满天。大雨要来到。儿歌的多功能作用表现为: 可引出要学的字母;可用来复习学过的字母;可从中找出音节拼读或整读;可利用拼音自主识汉字;可激发儿童兴趣,引导阅读,发展语言;可从儿歌中学到科普知识等。以上列举的几种方式仅为本册教材中字母呈现方式中比较典型的几个例子。这些富于变化、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总结了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经验,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拼音的兴趣,同时引导儿童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掌握知识。体现教学要求的多层次,以适应不同程度、不同地区师生的教与学,为师生留有选择的空间。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为音节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方法:①连线拼读;②音节不出现连线,用变化的色彩分开声韵母可拼读,也可整读;③带介音的音节,书中同时出示三种方法,一是声母、介母与韵母三部分连读,二是声介合母与后随韵母连读,三是声母和带介母的复韵母连读。用哪种方法进行教与学由师生自主选择。游戏性的趣味练习,寓练于乐,及时巩固拼音知识。教材中的拼音巩固练习多是在游戏中进行的,使传统拼音教材枯燥单一的练习面貌焕然一新,变得生动有趣。主要的游戏形式有:摘苹果,连一连,我帮小动物拼一拼,我比小猴子摘得快,找朋友等。学生对游戏练习很感兴趣,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多探索更好的游戏活动方式。在“拼音与识字”的1~10课与11~15课之间安排了两个“语文七色光”,及时进行拼音知识的阶段性复习巩固,突出了拼音知识的整合运用,注意通过趣味游戏的方式揭示学习拼音的规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针对ü上两点规律这一难点,安排了“小ü见了n和l,泪珠滴了两大颗;小ü见了j、q、x,擦干眼泪笑嘻嘻”形象有趣的练习。“语文七色光”承上启下,既总结了前面的拼音学习内容与方法,又为下一步的拼音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边学拼音边识少量汉字共安排了61个只识不写的字和13个会识会写的字,在会写的字中认识9种常见笔画。这些汉字是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生常用字表中选取的。这样使识字提早起步,同时使拼音在识字中得到巩固和应用。

通过学生导学的方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揭示学习方法,引导儿童发现规律,自主学习。如“我跟老师学字母”、“我喜欢学儿歌”、“我会讲图”、“我发现……”等。

三、识字 本册教科书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识字的要求,体现了对识字教学的充分重视。识字教材的编写,力求用儿童熟知的语言素材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意教给儿童识字方法,揭示识字规律,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识字,多识快识。

本册识字部分编写的主要特点是,总结了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经验,集各家识字教学改革之所长,采取了多元化的识字方式,开辟了多种识字渠道。主要表现在: 坚持在阅读中识字,识写分步进行,多识少写,逐步达到识写统一。每一课都安排有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单编识字教材,配合在各单元后本册编有6组识字,共12课。这些单编的识字教材有两条线索:一是识儿童身边的、生活中熟知的字,如数字一到十,姓氏,学校生活中每天要见到的教室、办公室等标牌,家里的家具名称,水果名称,书本文具名称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服装、日用品、食品、街道名称等,体现了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识字的理念。另一条线索是利用汉字规律识字,使儿童在认识汉字规律的同时运用规律,自主识字,多识快识。这两条线纵向贯穿本年段的教材中。

本册体现汉字规律的主要呈现方式有儿歌、韵语、分类揭示规律等,主要形式有: 1会意字。如小大尖、小土尘、日月明、一火灭、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 2形声字。如:天气晴,河水清,草青青,立蜻蜓。小青蛙,大眼睛,呱呱叫,不安静。捉害虫,不用请,保庄稼,好卫兵。3还有一类字是根据儿童常用字表选择出使用频率高的字,编成意境优美的词串,组合成优美的画面,使学生在读词串体会意境的同时,提高审美品位,掌握汉字。天上 一片 白云 阳光 在花上 跳着 水上 一片 白帆 月光 在水上 游着 白云 白帆 星光 在天上 闪着 两个 伙伴 灯光 向孩子 笑着 识字教材中字的编选,是以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儿童常用字表和当代中国人3500个姓氏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9个姓氏等资料为根据的。本册教科书共安排认字323个,其中写字135个。比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识字最低线高,加上教材中大量地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识字总量可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册教科书,十分注重为儿童打好识字写字基础。教材在拼音部分就已经开始,系统地安排了汉字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等基础练习,并在每课后安排了写字的笔顺练习,引导儿童认认真真写好汉字。另外,本册教科书十分注重结合词语巩固识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有利于词语的积累,同时可有效防止形近字、同音字混淆现象。如清水、清静、清凉、青草、青蛙等组词教学。在识字教材后边,安排了组词练习。

四、主题单元 本册教科书共设有五个主题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第一单元,爱学校;第二单元,爱家庭;第三单元,秋天;第四单元,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五单元,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主题单元分成“阅读”“你说我说”“语文七色光”三个板块。“阅读”部分包括阅读课文10篇每单元2篇。快乐读书屋阅读材料7篇前三单元各1篇,后两单元各2篇,总计阅读篇数17篇;“你说我说”板块设有5次口语交际; 各单元后均设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七色光”。(一)阅读 选文。本册教科书阅读部分选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新”,在17篇阅读教材中,新篇为11篇,占全部篇目的64,使教材呈现出清新亮丽的面貌。如 许多阅读材料令人眼亮心动,《快快乐乐》《这样做多好》《鞋》《家》《轻轻地走路》《小红花》《山爷爷和孩子的对话》《小小的希望》等。阅读材料贴近儿童生活,具有童心童趣,兼顾题材、体裁的多样性,包括儿歌、童话、故事、诗歌等多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些阅读材料配合单元主题独特组合,使每个单元均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基调。如爱学校单元整体上洋溢着校园生活的快乐气氛,爱家庭单元充满了温馨的情调和温暖的爱意,秋天单元的高远、清凉和可爱,良好习惯单元的平实,就像在讲述孩子身边发生的故事,爱环境单元的清新。这些鲜明的特色和基调使整册教科书呈现出独特的清新面貌。文后练习的设计。主体课文后练习的设计,突出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主要指向三个方面: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二是扩展创造性的学习,三是打好语文基础。习题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习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感悟、探究、讨论型,如《鞋》文后第一题“诗中说大大小小的鞋都像什么呢,你觉得说得好吗”②想象 如说话表演型,《小闹钟》 文后第一题“小闹钟好像说了些什么想一想它还会对你说什么”《风姑娘送信》文后第二题“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③综合实践型,如《绿》文后第二题“看一看你周围的环境,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添新绿”。④打好语文基础型,如主体课文后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还设计了自选词语,让学生有选择地积累词语。快乐读书屋。“快乐读书屋”是围绕单元主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形式对主体课文进行的补充、丰富、扩展和延伸,是为儿童开辟的半独立或独立阅读的园地。它是送给孩子们的礼物,使他们在读书屋中能读到他们喜欢的连环画、儿歌、童话、故事等,为儿童展示和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了较丰富的内容、机会和空间。“快乐读书屋”的每篇阅读材料前均设有文前提示。提示语的设计立足于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和愿望,如《小小的希望》提示语“说说你的„小小的希望‟好吗”“快乐读书屋”在教材中还起到了连接课内外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例如《山爷爷和孩子的对话》文前提示语“你也有话对山爷爷说吗这样有趣的儿歌还有很多,你还能找一首读一读吗”

(二)你说我说 “你说我说”板块的设计目的是,体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突出口语训练的交际功能。本册口语交际的设计围绕单元主题,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交际话题,如《互相介绍》《商量户外活动计划》《大家都要讲礼貌》《说说这样的环境》等,以提示语或图画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引导儿童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进行交际对话。

(三)语文七色光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这一板块的内容也是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的,其目的是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创建开放的、有活力的语文综合学习园地,使学生发展所学,运用所学,促进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和游戏中得到发展与提高。本册“语文七色光”内容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语言文字规律性知识;第二类是语言积累;第三类是语文实践活动。

在设计上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性,如“请你在校园里走一走,留心看一看,校园里都有什么,然后几个同学合作,画一幅画儿,在画上写出画的是什么地方。”

篇3:教科版 一年级上科学 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教案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

(1)“植物”单元: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二、教学目标

1.“植物”单元教学目标

①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④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⑤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目标

①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②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③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

④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⑤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

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

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

三、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篇4:教科版 一年级上科学 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教案

【教材简析】

《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认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个过程是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利用感官观察8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

闻:有气味、无味

摸:粗糙、光滑

掂:较重、较轻

……

上一篇:金胜中学防震减灾工作总结下一篇:卡梅伦脱欧演讲稿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