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拱形科学教案

2024-05-11

奇妙的拱形科学教案(精选5篇)

篇1:奇妙的拱形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拱形》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拱形》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个人操作材料: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

2、分组操作材料: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

3、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提问: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儿做实验。

3、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

4、教师讲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针管里的水就象是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当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流掉了,就像是铅笔上的力大部分沿蛋壳表面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拱形桥面也能承受较大的力;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水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幼儿用卡纸和积木分组合作搭桥,要求是用两块积木做桥墩固定,卡纸做桥面,桥面至少要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不会塌掉。(活动中如果幼儿不能想到拱桥,可提醒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形状的桥。)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积木,提问: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物品?

2、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做介绍,使幼儿明白物品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结束:小朋友们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设计拱形的物品,并把它们画下来,让其他人了解这些知识。

教学反思:

《找拱形》一课从教学预设到教学过程,突出了活动的趣味性、科学的创新性以及学生亲身经历猜想、验证及主动创造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中有三点达成了预设目标:一是较好地组织每个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对科学探究活动、对拱形结构的进一步认识有了提高;二是科学概念的形成突出了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点,紧密联系了学生学情,并在此基础上对拱形的具象化认识有了更多的感触,通过过程中的小组分工、汇报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拱形结构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奇妙运用;三是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对拱形物体的研究有了切身的印象,在探究、对话中发现了拱形结构在自然界中以及在人类的创造发明中的生动体现,而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学习中也学会了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品德。

本节课不仅是让学生知道圆顶形是拱形的组合,还要了解圆顶形、球形的受力特点,它为什么能承受很大的力,和拱形比,它又有什么特点。确实,如果本节课和“力”脱离了就毫无深度可言了。因为有了这些活动的设计,所以学生能很好的感受圆顶形受力的特点。

在本课中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回答问题、讨论交流不是很积极,平时要多注重培养。

2、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要适当延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

3、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少,这样在课的后半段,以至于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4、上课的语速有点快,以后要多注意。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活动的设计中我还需要考虑的更全面。

本文扩展阅读:拱形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拱形可以是圆或圆柱体的一部分,有时球形的一部分也算,也可以是抛物线、椭圆的一部分。

篇2:奇妙的拱形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二、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三、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篇3:奇妙的拱形科学教案

一、创设情境、聚焦探究主题

【教学设计】

教师出示幻灯图片并提问:请同学们观看这些古今中外建筑的图片。经历了这么多年, 这些建筑都还保存得这么完好, 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聚焦探究主题:是不是拱形能承受更大的重力?为什么拱形能承受更大的重力?

揭示课题:拱形的力量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问题的提出者与改造者, 教师应该呈现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广阔领域, 把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 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确定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尝到发现问题和聚焦问题的喜悦, 形成对科学问题意识的自我追求, 学会正确地分析问题、聚焦问题。

选择了一个合适探究的问题, 并不算聚焦问题的完成, 探究问题并不是探究目标, 小学生必须将探究问题转换为探究目标, 以陈述、疑问等形式, 用简洁的文字表述一个真正的探究题目。只有准确地表述出这个探究题目, 才能代表聚焦问题的结束。总之, 聚焦问题是一个不断从朦胧、粗略的探究方向向具体、明确的探究目标逐步逼近的过程, 也是学生思维不断碰撞、融合、提炼的过程。追求简约的课堂, 就是要突出重点, 切口小, 研究深, 力求真正体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想, 要善于在一个可操作的小题目里做出大文章。

二、优化策略、提高指导效率

【教学设计】

教师示范做一个纸拱, 并讲解、板书拱的各部分名称。 (拱顶、拱足)

讨论:是不是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重力, 应该怎样来研究?

(1) 用一张拱纸和一张平纸来作比较, 这两张纸的材料和大小都一样, 跨度一样。

(2) 分别在平纸中间和拱顶轻轻地放垫圈, 以不碰到桌面为标准。记录垫圈个数。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直是科学教师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简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并不应该被削弱, 而是应该优化指导策略, 提高指导效率, 实现探究活动的有效展开。教师首先要把握指导重点, 不再花费大量时间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指导, 而是要根据实际, 对学生来说的确是比较难的问题、环节才作适当的提示, 为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探究空间, 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其次要点面结合, 既要注重对全班学生共性问题的指导, 更要加强对小组、甚至个别学生的指导。可以这样理解, 教师在观察、实验活动前主要是对全班的指导, 活动过程中则是对有一定困难的小组、个别同学的指导。最后, 教师的指导要随机嵌入, 高效的教师指导应当是“不留痕迹、润物无声”的。作为引领者的教师, 不仅要关注学生经历探究活动, 更要重视对各个活动的内在联系的把握, 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起到点拨、引领、促进的作用, 提升活动的价值。

三、整合活动、分步有序推进

【教学设计】

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活动:

活动一:平纸与拱纸承重能力的比较以及拱形纸受压后形状变化观察。

(任务单1内容: (1) 相同跨度的平纸和拱形纸承重能力比较。 (2) 用箭头画出压上垫圈后纸拱形的形状变化。)

(6~7分钟后教师发放任务单2, 内容: (1) 使拱纸承受更大的重力, 我们有什么办法? (2) 试一试, 能够承受几个垫圈? (3) 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

活动二:怎样使拱形承受更大的重量?

(7~8分钟左右后教师发放积木及问题卡, 问题卡内容:用积木搭一个拱, 小组讨论积木搭的拱不塌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三:搭一个积木拱, 分析不塌的原因。

“简约课堂”提倡引导小学生经历一个自主的、较长时间的、连续不中断的观察实验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比较, 这个观察实验活动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 学生动手动脑进行观察实验活动的时间比较长, 接近20分钟, 几乎相当于整节课的一半时间;其次, 这是一个连续不中断的活动, 或者是由几个小活动有机整合成的一个大活动;再次, 是在教师指导下, 小学生经历的自主性很强, 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都很充分的观察、实验活动。“任务单”、“问题卡”和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等, 都是有效推进观察实验活动的很好载体。

“任务单”即向学生布置探究的任务。《拱形的力量》一课教学中, 将探究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出现, 然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空, 让儿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在完成了前一个观察、实验活动后, 教师又以“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持续下去。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有些需要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的观察实验, “问题卡”是一个好形式。上述教学中的“问题卡”, 要求用积木搭一个拱, 并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积木搭的拱不塌的原因, 有效推进了探究活动的继续进行。

实验材料的发放时机选择, 也是分步有序推进观察实验活动的好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把积木直接放在各小组的实验桌上, 而是在学生们经历了“活动二”并作了记录后, 教师才给各小组发放了一组积木, 确保了实验活动的有序进行。

四、有效研讨、建构科学概念

【教学设计】

交流研讨:

(1) 为什么拱形纸的承重能力比较强呢?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吗?

(2) 使拱纸承受更大的重力, 有什么办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 积木搭的拱不塌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画、板书。)

传统教学中, 科学教师们比较重视活动前的准备和实验活动两个环节, 特别是在活动前的指导上, 花费了大量时间, 导致活动以后的交流与研讨的时间十分有限。“简约课堂”教学策略恰恰要求充分、有效地展开实验活动后的交流与研讨, 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在实验活动之后,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整理数据, 不仅能学会一些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 而且从分析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实验, 并相互质疑。反思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 实验活动结束后, 通过观察各组数据的差异, 看看自己的研究中有什么问题, 有什么值得改正, 有什么忽略了,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周密地考虑自己的研究计划, 更加规范地进行操作, 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互相的评价也有助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同学之间的评价, 需要表达自己对他人某一观点、证据、行为的肯定或异议,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阐明自己的理由。这种评价, 不能停留在判断正误的层面, 需要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以证据让人信服。可以看出, 整个交流与研讨的过程, 是儿童的科学思维积极参与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亲历科学实验活动过程, 让儿童收集到大量信息, 儿童常常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形成的直觉来判断事物, 形成一些有关科学的初始概念, 但这些概念往往是不全面的。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进行信息的加工, 在这个过程中, 充满了学生不同的个人概念和认识之间、个人认识与事实证据之间、个人认识与科学概念原理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斗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 进一步暴露和明确了自己的已有概念和认识, 感受不同观点和解释之间的一致与差异。这一阶段包括两个环节。 (1) 澄清与交流。学生经由小组讨论、对比、解释彼此的前概念的异同, 并与教师的意见交换、沟通, 呈现可能的认知冲突, 进行同化与顺应。 (2) 建构新的想法。《拱形的力量》一课教学中, 经过有效的交流与研讨, 把信息转化为科学实证, 学生对拱形能够承受更大重力的原因有了充分认识, 形成新的概念。

篇4:奇妙的拱形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二、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三、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2)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五、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1、启发提问:古人利用蛋壳的这种原理建造了许多的拱桥,有的到今天还在使用,都好几百年了。你能用蛋壳的这种原理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呢?

2、请幼儿用笔画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桥、高架桥、立交桥、铁路公路两用桥等,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篇5: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根

有一次我园给幼儿吃蒸熟的胡萝卜,黄菲菲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妈妈告诉我说,‘这是胡萝卜的根,吃了它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一边的张佳龙立刻反驳说:‚不对,不对,植物的根不是这个样子的,它是一根一根的‛。说着两人争了起来,他们找我评理,我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征询其他小朋友的意见,大家都比较赞同张佳龙的意见。我说:‚这样吧,小朋友回家带一些根的植物来我们一起认认。‛

根据幼儿这一积极的需求,我选择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根,设计了‚奇妙的根‛这一活动。

活动名称:奇妙的根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根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吸收水分和营养,可以食用,可以治病,可以雕刻成艺术品供人们欣赏。

2)让幼儿知道植物的根是多种多样的。3)教育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的根。活动准备:

多媒体设备、制作好的课件、各种各样的根、做好的变态根的食物(红薯、胡萝卜、山药、白萝卜)。

过程过程:(一)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根。

1、幼儿自己观察植物的根。幼儿自由进入活动室。

小朋友,你们看桌上都有什么?(葱、青菜……)请你们仔细看看、摸摸、再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为幼儿创设了轻松自如的探索事物的情境)

请你们在桌上找出有根的植物,告诉你的同伴根是什么样的?(在这里体现了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

2、引导幼儿认识植物的变态根。

让幼儿看课件‚胡萝卜娃娃的自我介绍‛。

小朋友说了半天,有一个人可着急了,是谁呢?(变态根如果由教师直接介绍有点苍白无力,且缺乏新鲜感,无法吸引幼儿注意力,在这里教师运用课件,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从视觉和听觉上一下子吸引了幼儿注意力。)

3、教师总结:植物的根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桌面上实物的对比,让幼儿从感官上直接感受了植物根的多样性。)

(二)根的吸收。

1、让幼儿看课件‚小鹿和大树的对话‛。

(通过课件中形象的比喻让幼儿明白了:根吸收营养,就象小朋友吃饭一样重要。)

2、看课件‚根的吸收‛。(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直观并形象地了解了根的吸收过程)

除了大树用根来吸收养料和水分,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也用根来吸收养料和水分?(在这里主要是巩固幼儿对植物根的认识)

(三)根可以食用

A、小朋友知道得真多,桌上这些植物的根对我们还有什么用途呢?(可以食用)哪些可以?(红薯、山药、胡萝卜、白萝卜……)我们一起来尝尝(进一步在实践中巩固对变态根的认识)

B、好吃吗?(好吃)这些根我们有时也要吃,(出示各种中药的根)但它们好吃吗?(不好吃)那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对,是中药,给我们人类治病的。

(四)艺术品:根雕

还有一些根非常有意思,你们看(看课件)(这些是幼儿平时不易看到的。教师采用形象直观的形式,让幼儿认识了根雕,同时还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五)游戏:找植物的根

(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根的认识,培养幼儿游戏的兴趣,特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幼儿亲自操作鼠标来选择植物的根)

上一篇:浪漫初中作文下一篇:西昌一日游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