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做框架

2024-04-12

六年级科学做框架(精选7篇)

篇1:六年级科学做框架

《做框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三角形来加固框架结构的方法,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哪种形状的框架最稳固”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

教师: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框架等。

学生:橡皮筋、筷子每组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故事导入——认识框架结构。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图片上的建筑你们认识吗?

生:埃菲尔铁塔。

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

师:这么著名的一个建筑,造在自己家旁边多好呀!为什么当时会遭到巴黎市民的如此反对?可是后来又为什么成为法国人的骄傲?

师:如此庞大的埃非尔铁塔之所以能历经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屹立不倒。其中的奥秘在哪呢?

师:让我们通过做框架来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吧。(板书课题:做框架)

师: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

1、观察图片,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2、动手体验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3、小组合作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师:类似这样结构的建筑物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不密封、空心的、中间可透风、骨架一样的等。

师:在建筑学上把这种像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二)、研究简单的框架。

1、动手做:简单的框架。

(1)仔细观察,这些建筑物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状的?

生:汇报。

师: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结构,那么是不是这些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结构让它变得非常结实呢?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做个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感受它们的稳定性呢?

师:请看自学指导。

1、仔细观看视频,学会框架制作的基本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组制作出一个三角形框架、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框架

2、参考科学书36页最下面两幅图,用同样大的力推框架,比较它们的稳定性,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谈感受。(老师同时拿出提前做好的模型,快速演示。)

师:(板书)三角形框架:结实,稳定。四边形框架:易变形

不稳定

2、加固四边形框架。

师:那么,你们如何让不稳定的长方形框架稳定呢?

生:在四边形里加入小棒。

师:怎么加?我们把沿对角方向加入的小棒叫做斜杆。(随手拿起一根小棒请学生上来演示。)

师:难道只有加斜杆可以加固,横杆、竖杆不可以加固吗?(边说边演示)

师:果然只有斜杆才可以加固了四边形框架,那么斜杆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图片展示)从固定斜杆的一角去推,我们发现斜杆起到了什么作用?(推着框架的作用),从不固定斜杆的一角去推,斜杆又起到什么作用?(拉着框架的作用)所以使得四边形框架不易变形了。从结构上来看加了斜杆就将四边形框架变成了两个三角形框架,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框架不易变形。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是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结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框架结构都是立体的,接下来,咱们就来进行一场做框架比赛,请看比赛规则!

规则:1、组长带组员快速商量小组合作方案。2、小组合作完成长(正)方体框架用时最短组获胜!

评出三个获胜小组

老师:它是稳固还是容易变形呢?我们来试一试。(师演示:在框架上放一本书,框架倒塌)

师:如果埃菲尔铁塔也是这样的框架结构,恐怕早就倒啦,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呢?你们有办法加固这个正方体框架吗?

师:那我们现在就来进行终

PK承

赛,请看比赛要求和规则

师:规则:在老师“开始”的指令下完成1、1分钟之内小组讨论加固框架法案,并将方案图画在纸上。

2、倒计时5分钟内完成加固框架

3、承受书多的组获胜

评出一个获胜小组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各组的比赛结果。将每组的承重数据写到黑板上。

对承重最多的颁发奖状。(四)、拓展寻找身边的框架结构。

师:在我们的周围,你发现在哪些物品、建筑采用了的框架结构?

生:空调架、高压线塔……

师:目前像这种框架结构的建筑被广泛应用。比如鸟巢,尤其是去年四川地震后,各地新建楼房都采用了这种框架结构。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汇报。

(六)、总结。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埃菲尔铁塔坚固的奥秘了吗?(知道了)好,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真切地希望你们长大以后也能成为像埃菲尔那样的建筑师,设计建造出更好的建筑,为人类做出贡献。

(七)作业:1、继续改善你们组的框架,使它更加美观和牢

固,有条件的并拍成小视频。

2、准备下节课实验材料:不同大小的塑料瓶,胶带、沙子。

(下课)

(八)板书设计

三角形——稳定

四边形——不稳定(加斜杆:推、拉)——稳定

篇2:六年级科学做框架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通过一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也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实验准备:长吸管、中吸管、短吸管共30根、回形针若干,剪刀一把。

教师自己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三角形、活动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哈尔滨塔吊倒塌四死一伤新闻,从此四个家庭,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失去了孝顺的儿子,温柔贤惠的妻子失去了疼爱她的丈夫,聪明可爱的儿子失去了亲爱的爸爸;从此四个家庭,失去了精神经济的支柱啊!

2、用课件塔吊公司的招聘广告引出课题(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发生,我公司招聘塔吊设计人员,应聘者将按要求现场设计制作一个塔吊,承受力强者将被录用,待遇面谈。)今天我们选取塔吊的一部分来加固。在科学里,像塔吊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板书:做框架

二、体验探究。

(一)、加固正方体框架

1、设计加固正方体框架。

么提高框架结构的承重能力,我们选取塔吊的一部分来做,加固一个正方体的框架,看看他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怎样做呢?小组讨论,画出草图,制做正方体框架。

指导要点:回形针与吸管的连接方法。

2、测试正方体框架承重能力。

3、分析承重差别的原因。

(1)比较承重最强和最弱的两个框架外观有什么不同,它们与承重强弱有何联系。

出示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我们观察,把手放在上面,他们分别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容易变形?

在做这个对比实验时,我们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使用力不能过大,力气要一样大)

板书:

三角形

稳定

四边形

不稳定

(2)为什么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呢?我们把力作用在三角形上面,力又是怎样传递的呢?小组讨论。

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三角形顶端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如果没有底边这根杆子,两条斜杆有什么变化?(向外扩),而底边杆子则可以将向外扩的两条斜杆紧紧拉住。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顶端受压力时,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拉力,起到拉的作用。

当三角形的两条斜杆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又会怎么样呢?谁能结合老师的演示来进行解释呢?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两边斜杆受压力向内挤,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推力,起到推的作用。

三角形正是通过三边互相之间的推和拉的作用保持它的稳定性。

(二)、改进设计,再比赛加固正方体框架。

1、明白任务:

(1)你有办法让你组的正方体框架更坚固呢?

(2)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让正方体框架能承受12本书以上的重量。

(3)比赛要有规则,我们来制订一下比赛规则。(预设:承重相同,材料越少越好。材料相同,承重越多越好。)

2、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用铅笔和尺在记录纸上画出草图。

3、制作调整。

(1)完成设计后,学生凭设计图纸分组制作。

(2)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好的小组,提醒其进一步修正。

4、评价总结。

(1)抽几个小组展示交流加固方案、测试承重、分析优点。

(2)比较这么多成功的框架,你们觉得哪个小组最好?为什么?

5、为什么加了斜杆后四边形框架就稳定了?(预设:一条斜杆把四边形框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框架,而三角形框架是稳定。)斜杆有什么作用?

板书:斜杆(推、拉)

稳定

三、总结拓展。

1、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框架搭成的物品或建筑吗?课件出示有关框架结构的物品或建筑,帮住学生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

2、谁能解释这些大型建筑或设施上为什么都采用了三角形框架?除了结构稳定外,框架结构还有什么好处?(节省材料、减轻自身重量)

3、小结:框架结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建筑上运用很广。课外再去找找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框架结构。

板书:

做框架

三角形

稳定

斜杆(推、拉)

四边形

不稳定

稳定

篇3:六年级科学做框架

《做框架》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5课。在区组织的科学课堂教学竞赛中, 我选上了这一课。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根据教材编排, 本课的动手制作活动包括两个:一是通过动手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 探究发现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并且找到加固四边形框架的方法;二是亲自动手做一个正方体框架, 并对框架进行加固。在两次的试教中, 我的教学课堂都失控了, 孩子们的情绪异常高涨, 特别是他们制作立体框架的热情、测试框架承重能力的兴奋, 只好让这节制作活动课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草草收场。我深深地感到这样的教学没有达到预设中的教学目标。学生制作活动过程中, 应是不断地动脑筋、想问题、查资料、画图样、定方案的过程, 应是反复试验改进及请教他人的过程。只有这样的科学制作活动课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那么, 如何才能在《做框架》一课的教学中实现动手与动脑的平衡, 以真正意义上体现科学制作活动教学以学生科学思维发展为原则呢?

一、精心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制作材料

每一次制作活动的教学都离不开材料的准备。学生制作过程的顺利与否, 关键在于所用的材料。本课的教学材料看似简单:筷子、橡皮圈就可以用来进行制作。经过亲自动手制作, 我发现一般的筷子两端粗细不一样, 即使用圆形短棒状的一次性筷子但其长度有限, 在做正方体框架加固中长度不够。最后我在下河街一带寻到一种又长又坚固的竹签, 然后按照比例锯成三种不同长度。分别用来搭建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六个面的斜杆。另外, 橡皮圈的选择也有讲究。选择皮圈大的橡皮圈, 学生制作时缠绕圈数多, 制作时不但费时, 而且易断, 难得绕紧。但是一般的精品店有一种小橡皮圈, 虽然很薄, 皮圈小, 但是弹力非常好, 只要绕7圈左右。这些看似寻常的材料准备工作其实是开展好本次科学制作活动的关键, 为学生的动手制作活动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

二、让学生明确理解制作活动的要求

科学制作活动的教学, 要防止学生盲目的制作活动。在这课中, 学生的制作时间有十五分钟左右。如果老师控制不好, 就会出现我试教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不愿意停下来。学生仅仅动手, 不去深入思考。为了让学生真正达到动手与动脑的平衡发展, 我将教学设计做了如下调整:将原定制作活动一通过动手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 探究发现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改为一生上台演示后指导捆扎技巧。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由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好, 因为学生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特性。在探究并且找到加固四边形框架的方法时先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 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加一根斜杆它就稳固了, 难道它是魔棒, 我们来研究一下它到底有什么作用?然后我将本课的制作活动时间集中在活动二: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其实这个活动的成败取决于动手前学生是否真正动脑。否则就会出现试教中所见:接到任务后急于动手;小组成员无头绪、无配合的盲目动手制作, 导致同伴之间互相指责;加固时以为斜地加得越多越好, 导致学生作品豆腐渣工程多, 浪费现象严重。如何在这个环节中实现动手与动脑的平衡呢?我向学生提出了“正方体框架加固比赛”的任务。先充分调动学生制作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在比赛的氛围中阅读比赛要求, 即让学生明确理解制作活动的要求: (1) 动手前先动脑。请精心设计实验方案, 奉行既牢固又节约的原则。先画草图, 计算好材料后, 由材料员上台选材。 (2) 小组分工合作, 齐心协力, 制作一个要承受向下的力的立体框架。同等条件下, 以材料节约的制作取胜。 (3) 本次比赛设计和制作时间共12分钟, 超时则黄牌罚下, 取消比赛成绩。在此基础上让每个小组充分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包括材料的预算, 我选择有代表性的一组与全班交流, 指导他们改进设计方案。这样让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前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把制作的作品完成得更加成功。

三、制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教师应关注学生完成作品制作的过程, 要重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需求等, 方能使学生对制作活动保持满腔热情并持之以恒。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的制作活动给予适当而及时的指导。如有的小组将任务分解, 每人负责捆扎正方体的一个面, 我及时提醒他们注意图形拼装后是否会出现重复。有的组提前完成了作品, 我和他们一起参与测试, 激励他们抓紧时间改进作品, 再创佳绩。看到孩子们的作品不断完善, 一次次收获成功的喜悦, 我体会到及时的指导非常有意义。

四、组织好作品展示, 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

制作活动结束了, 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展示其作品, 这既能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劳动成果的重视, 也能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搞发明似的成就感。在这样的情景之中, 让我们的小制作家静心欣赏, 静心交流, 静心反思。当全班九个小组的代表拿着作品并排站在讲台前时, 我先请本次的获胜小组介绍, 再留出时间给其他学生点评, 或向获胜小组提问。最后, 我请失败的小组谈谈自己失败的原因, 看看能从本次活动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就这样, 在展示、评价中交流, 制作过程中不同的制作者贡献出各自的成功做法, 在交流碰撞中学会涉取、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成果, 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制作作品。

篇4:科学课的《做框架》引出的思考

关键词:科学本质;科学猜测;制定计划;做好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29-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科学本质反映在我们小学科学课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培养孩子的实证意识;第二个是学生的思考要符合逻辑;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下面我就以六年级科学中的《做框架》一课,略作介绍。

《做框架》一课,有三个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2、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了解斜杆的“推”和“拉”的作用。3、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

一、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几个目标,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1、导入:学习科学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大量的资料中提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今天老师就想了解大家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在观看以后说说你的收获。

2、出示图片,学生观看有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

3、学生谈收获感受。

二、科学猜测。本课教学中,猜测紧随前面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由发挥

在学生猜得差不多的时候,出示:

1、什么叫框架结构?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框架结构吗?

(可用“骨架式”来帮助理解)

2、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

(可以通过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知道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筑物中还可减少风对它的影响。)

3、框架结构为什么能有这样神奇的能力呢?

讲到这,自然而然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了。

三、制定研究计划

1、框架式结构牢固吗?怎么向世人解释框架式结构的牢固性?

2、先明确任务:用最少的筷子搭一个牢固的正方体框架,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强。再请学生分小组画设计图,要考虑既节省材料又使它稳固。(怎样简单的记录在此要重点说明。)

四、交流修改研究计划

对于低年级来说,这个环节没什么必要,但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环节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些社会现象也有自己的理解,能初步使用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去分析,安排这个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碰撞,展开真正的“科学辩论”,并为后续研究活动扫清障碍,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经过在组内一番“辩论”,确定最终的方案。

五、实验,做好记录

六、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研究的成果,我们应把学生得到的数据作为基础,然后让学生再来进行分析。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实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互相质疑、评价,在质疑过程中把研究推动向前发展。

请获胜的小组上来讲解他们的设计,讲出某根筷子为什么放在那个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加固?

在这个环节中,须注意目的不仅仅是让获胜的人说,也应让其余的学生一起参与进来,大家共同探讨,教师相机引导到“三角形稳定性”上来。接着按照上述步骤在对“三角形的稳定性”做一次研究。

七、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框架。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最好。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各种框架结构的稳定性。)

2、思考:那么四边形框架有什么作用呢?

3、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框架结构。

科学课要让学生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那么,科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从本质上说,科学和民主是同一档次的东西。它们都是以多数人的意见代替对真理的判断。科学是实事求是的,但是认同科学真理,却是多数人的事,我们教学生,教得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方法。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加斜杆加固框架的时候,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方法,但是效果却没书本上介绍的好。对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全盘否定学生的意见,要给予肯定,但是通过实验,用真相告诉他们其实他们错了,这样的效果不是更好么。

生活中也不是如此么,对于那些未知的,有异议的东西我们就应该用自己动手去验证,而不是跟风听雨,人云亦云。在细细品味,科学未尝不是生活,而生活亦是科学,我们苦苦追寻的科学本质亦在生活点滴之中。我们的科学课要做的,第一个是培养孩子的实证意识;第二个是学生的思考要符合逻辑;第三个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仅此而已。

篇5:六年级科学做框架

一、目标定位:

■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

■能对框架的系统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并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二、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橡皮筋、筷子。

三、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预设

[一]框架式结构的认识:

出示埃非尔铁塔的图片。

1、介绍:巴黎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该塔高320.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记录40多年。

巴黎铁塔铁塔是谁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师埃非尔,所以这座塔又叫埃非尔铁塔。据说铁塔开始动工时,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起诉埃非尔。原因何在?因为该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钢铁构成,用的是框架式结构。

2、什么叫框架式结构?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结构的图片:塔吊、电塔、游乐场翻滚列车支架等)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框架式结构吗?(学生无法理解时,用“骨架式”来帮助理解)

3、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让他们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

(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

筑物中还可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

4、让我们再回到100多年前,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名流以及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为什么反对埃非尔的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框架式结构不牢固。

框架式结构牢固吗?怎么向世人解释框架式结构的牢固性?

[二]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

结合课件观察,框架式结构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

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模型,学生个别上台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思考三角形和长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

结合课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稳定性的力学原理:当三角架顶端受重力作用时,两边斜杆受压力,下面的水平杆受拉力。由于三角形边长不变,角度也不变,是唯一不会变化的形状,所以框架结构以三角架为基本构造。

想办法加固长方形框架。

增加的斜杆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认识)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明确任务:用最少的筷子搭一个牢固的正方体框架,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强。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以一根斜杆为例,说说它是防止正方体框架往哪边跨塌?

篇6:做科学实验的日记六年级优秀日记

今天,老师给我们拿来三样神秘的东西,一个普普通通的青花的纸杯、一张薄薄的`雪白的纸,还有一个尖尖的塑料针管。老师拿这些东西干什么?我们好期待!

老师说:“上课前我们先做一个有魔力的实验。”老师先把纸扎几个小孔,那动作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生怕扎到自己的手。然后把杯子放在桌子上,把水加满,水快溢出来的时候。接着把纸放到杯子上,然后把纸按紧。另外一只手抓住杯子下面快速地把杯子倒过来。老师把手松开,一件奇迹的事发生了,我们都大吃一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杯子竟然粘了起来。

然后老师让我们自己做实验,我太高兴了!因为自己做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然后老师给我们发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实验器具,我也是先在纸上扎几个小孔,然后把水倒满,把纸放在水杯上,然后我慢慢地倒过来,没想到我一松手水就倒在了桌子上。我失败了!我有点失望,但是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想到这句话,我不伤心了。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失败的呢?难道是水加的太多,还是位置不对,后来老师又给我们示范了一遍,老师告诉我们,让我们翻纸杯时速度一定要快。哦,原来是这样啊!接着,老师告诉我们实验原理: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露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篇7:六年级科学做框架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做酸奶》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全册PPT课件下载页面:http:///

2《做酸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3.

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4.

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6.教师小结:

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板书设计:

2、做酸奶

细菌

病毒

上一篇:增设党组织设置的请示下一篇:《莲文化的魅力》活动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