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低收入家庭救助证

2024-04-27

北京低收入家庭救助证(共5篇)

篇1:北京低收入家庭救助证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开放本(专)科

题目:对做好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

校:

级:12

号:

名:

指导教师:王

救助的思考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3

一、当前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的特点…………………………………………4

二、当前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中存在的问题……………………………4

(一)低保户确定标准不够科学……………………………………………………4

(二)低保户确定过程不够公开……………………………………………………5

(三)低保制度执行比较僵化………………………………………………………5

三、对策建议…………………………………………………………………………5

(一)加强政府在救助制度建设中的基础地位……………………………………5

(二)增强社区在救助过程中的主体作用…………………………………………6

(三)加强社会公众在救助工作中的辅助作用……………………………………6 参考文献………………………………………………………………………………7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救助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应改变单纯的政府发放生活救助,动员各个层面,构建多维度多角度的救助体系。笔者在开展调研基础上,总结了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特点,指出现阶段的救助体系中存在着低保户确定标准不够科学、低保户确定过程不够公开、低保制度执行比较僵化等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政府在救助制度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增强社区在救助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社会公众在救助工作中的辅助作用等建议。

[关键词] 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救助

对做好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的思考

做好对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对城市贫困人口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城市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确保城市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社会救助机制,对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应改变单纯的政府发放生活救助,动员各个层面,构建多维度多角度的救助体系。政府应按照“分类施保”要求,对残疾人、重病、慢性病人、单亲子女就读大中专院校家庭,给予重点保障并提高补差标准;社区应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成立了评议、审核、审批小组,聘请监督员、协管员对申请和享受低保的家庭进行民主评议、公开监督,增加了救助工作的透明度;社会公众按照“乐善好施”要求,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给予他人关爱和帮助。

一、低保低收入家庭的界定

什么家庭属于低保低收入家庭?有什么标准?

二、当前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的特点

首先,年龄偏大。在笔者针对北京市某社区的调查中,年龄在40以上最多,占47.6%;其次是年龄在18—40岁的占32.4%,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20%。由此可以看出,低保对象多数都属于中老年,是家庭生活的依靠和主要经济支撑者,他们肩负的经济负担重,承受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大。

其次,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低是低收入家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文盲的占4.3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6.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3%,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9.0%。从低收入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分布构成看,呈现出明显的中间高两头低的“∩”型状,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62.4%,可见,低收入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由于低收入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低,很难获得再就业培训的一技之长,这确实给他们重新就业带来困难,因此很少有人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即便就了业,也是在一些技能要求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岗位上,所得的工资自然也不会高。

再次,从业偏少。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从事小商小贩、干个体的占到5.6%,在外打零工的占到70.4%,在家闲居、无业的占16.7%,零就业家庭占7.4%。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低收入家庭都是在非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其中下岗职工家庭和无业家庭占了较大比重。

二、当前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一)低保户确定标准不够科学

目前民政部门采用“家庭人均收入”的办法来确定低保对象,一方面,目前城市居民就业的多样性和隐蔽性,申报低保对象的收入情况很难掌握,如果他们通过隐报、瞒报等掩盖自己的实际家庭收入,审核部门无法鉴定。另一方面,由于采用人均的形式,有的家庭虽然人均超过低保的要求,但在实际生活中的难以支付诸如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大项支出,这一问题在部分空巢老人和下岗家庭表现尤为突出。

(二)低保户确定过程不够公开

从对部分社区居民的访谈中了解到,在低保申请过程中,存在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将个别不属于低保对象的家庭确定为低保对象的现象,而且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特别缺少民主评议及张榜公布等关键环节,影响了低保对象确立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度。此外,这一现象也有引发骗保、人情保等腐败现象的产生。

(三)低保制度执行比较僵化

在调查中发现,存在重入保轻退保现象。贫困户列入低保,脱贫后退出低保比较少。自推行低保政策以来,退出低保的人,除个别死亡的和极少数由于群众举报退出的外,几乎没有其他退出人员。这一方面反映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部分社区居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在激发低保家庭主动脱贫机制建设上存在不作为的倾向。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在救助制度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救助工作的行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公平合理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首先,要统一低保准入标准,完善低保对象动态评定机制。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以民政部门为主,会同财政、物价、统计、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入户开展城市居民就业情况、生产项目、经济收入等方面调查,量化、细化核定项目和内容,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定指导意见,统一家庭收入核定标准,统一标准。凡是达到要求的,一定要使其享受低保,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其次,要统一低保审批程序,完善申报审批机制。要在总结现有经验基础上,推进低保对象申报审批工作规范化。确定低保对象应经过申请、评议、调查、复核、审批、答复六道程序,将列入低保对象的姓名、人数、金额三项内容在社区或一定范围内统一进行公开公示。应注重每一个环节的规范操作,从申报到审批应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再次,要统一群众评议办法,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将城市低保的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等政策规定全部上墙,聘请有威望的社会知名人士为社会救助工作监督员,拓宽监督渠道,设立举报信箱和投诉电话,对群众的举报投诉,及时派员入户调查,限期将调查处理结果反馈给举报投诉人。最后,要建立低保退出标准,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做到定期审核,对低保对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真实全面地掌握低保对象家庭经济收入、生活状况,及时将不符合条件的对象予以清退。此外,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目前低保资金的投入主要依靠行政拨款,因此一方面要主动与上级政府协调,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预算。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的机制。

(二)增强社区在救助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社区作为直接落实对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的救助主体,应当在严格落实各项法规制度的同时,紧密结合社区特点和实际困难,适度调整,确保有效开展救助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切实提高困难群体的实际保障水平为目的,严格落实国家、省市等各级的制度和标准,对行政拨付的低保资金,应首先用于提高标准,确保低保户的基本生活,其次用于扩大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具体来说,在工作中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统一执行新的低保标准,即把早期享受低保的人员补助标准提高,与现行标准一致;二是对孤老、病残等特殊困难户,应适当提高实际补助标准;三是对那些家中有重病人或供孩子上大学的家庭,延长低保金发放时间,待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再取消低保;四是对家庭收入的核算,既要执行相关规定,更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对确实丧失劳动能力的,不应计算最低收入,县政府及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工商、建设、城管、税务、电力、广播电视、司法、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及区、市有关规定,减免低保对象有关费用,并对低保对象进行就业扶持,从而真正提高低保对象的实际保障水平。把各种类型的困难群众纳入信息化管理,并进行动态数据分析,内容可涉及社会救助的全部范围,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灾害救济、临时补贴、退职生活补助以及低保边缘户的救助等,对困难群众实行实时审批、即时救助,减少审批审核手续,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三)加强社会公众在救助工作中的辅助作用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帮助低保对象的良好风尚,构建一个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城市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 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对低保的性质有正确认识,认识到低保不是困难者的终点,而是困难者新的起点,困难者不能永远躺在政府救助的温床上消极颓废,使有能力脱贫的低保对象和广大群众认识到享受低保不是最终目的,脱贫致富才是真正目标。要积极发挥非政府、非盈利部门的作用,依靠社会福利社团和慈善团体,广泛发动各类社会捐赠,建立救助基金作为低保制度的有益补充,建立稳定、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

[参考文献]

[1]乔世东.革新城市低保运作模式的必要性及思路——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乔世东.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低保的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03)

[3]陈志发.城市低保对象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1)

[4]王磊.城市低保基层实践问题刍议[J].宁夏社会科学,2008(5)

[5]兰蓉,邹天韵.完善低保认定条件 逐年提高补助水平[N].吉林农村报,2013-09-18 [6]严格落实低保,确保准确救助[N].中国社会报,2013-10-21 [7]郑楠.浅谈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J].华章,2013(19)

篇2:北京低收入家庭救助证

“看病难、看病贵”是多年来一直困扰百姓的难题之一,牵涉多个领域、构成因素纠葛复杂,目前实行的城镇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还有民政部门针对社会贫困群体的救助资金,对于中低收入群众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缓一些实际困难。但它是一项普惠工程,在报销费用时,要剔除不少费用,并且报销有个上限。对于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体,一个家庭只要出现一个重病,不仅一到两年所有家底都会用光,甚至子女辍学,生计都难以维持。20**年,我市医保确定的特殊病种(肿瘤、血透、精神病)发生费用的有1280人。“一人得病,拖垮全家”、“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一直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大难题,也是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群众强烈要求尽快完善大病救助机制,切实缓解中低收入家庭患了大病就医困难的问题。

一、开展大病救助的意义

开展大病救助不仅仅在于有效缓解贫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更在于它的社会影响深远。一是有利于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权的重要内容。实施大病救助,帮助困难群众从疾病中解脱出来,让身患大病的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体现了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怀。二是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病致贫人容易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悲观情绪,与主流社会形成心理对抗。在现实生活中,因病家庭不和、上访告状,甚至盗窃犯罪的事时有发生。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帮助化解一些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三是有利于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当前社会最缺乏、最需要提倡的社会文明就是关爱他人。开展大病医疗救助,为“人人都献一份爱心”新辟了途径,有助于培育、传播社会文明新风。

二、我市大病救助机制运行现状

近年来,我市在大病救助方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慈善救济等医疗保障体系,在缓解群众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力度在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7054.22万元,其中住院报销4932.3万元,占基金支出的70.33%,体现了保大病为主的政策设计理念。新农合对大病没有具体界定,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开展救助:一是对特殊病种,如恶性肿瘤、透析治疗、白血病等所发生的门诊医药费用按住院报销标准予以补偿。二实行特殊困难群众二次救助政策,对低保、五保、伤残军人实行二次救。三是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开创性提出并实行大病学生二次补偿政策,在校学生个人只缴纳30元,在享受新农合(居民医保)报销后,无论剩余费用是否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全部纳入救助范畴,按80% 的比例进行二次救助,有效地缓解了特殊困难群体以及大病学生的就诊负担。目前,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筑起了大病救助的第一道防线,既让大多数人受益,又能兼顾大重病补助。

2. 职工医疗保险的大病医疗统筹金制度。大病医疗统筹金由在职人员、退休人员分别按缴费基数、划拨个人账户基数的1%比例缴纳组成。主要用于支付年度内医疗费用在5万元以上的部分,参保人员在大病统筹金支付限额封顶线以内的医疗费用,大病统筹金支付95%,个人承担5%。,大病统筹基金收入1170 万元,支出920万元,结报率达到了79%。

3.医疗救助。,市政府出台了《XX市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对城市低保户、农村低保户、农村五保户、特困职工、享受40%救济费的在乡 60年代精简老职工等五种对象,提供医疗救助。主要做法是出资为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救助对象患病治疗,先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给予报销,个人支付超过500元以上的部分,城市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由市医疗救助资金按100%比例给予救助,其他救助对象由市医疗救助资金按 50%比例给予救助。医疗救助对象每人每年救助的最高限额为1万元。通过建立这种医疗救助制度,使一部分困难群众的医疗问题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年,民政与财政、卫生部门协调,建立起了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同步结算”同台,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同步结算方式。救助对象可凭医疗保险卡在定点医院一次性刷卡就诊,即可享受新农合医疗和医疗救助“同步报销”。这一做法有效地克服了过去申请医疗救助的复杂手续且医疗费用需由救助对象个人垫付的情况。20我市医疗救助人次达5.7万人次,医疗救助资金支出525.27万元。

4. 慈善救济制度。在充分发挥前述三种政策性、制度性救助机制作用的同时,我市也注重发挥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的救助作用。去年慈善总会建立了青少年重大疾病救助基金400万元,共有14名大病患者接受慈善救济,总额达4.2万元。

三、现有大病救助机制存在的不足

大病救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尽管我市一直努力将这项工作做细做扎实,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和群众的需求相比,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新农合与居民医保总量偏小,大病救助力度不够。尽管筹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基金近1亿元,但预计全市新农合医疗费用在2.3亿元以上,实际结报比在45%以上,暂未列入特殊困难群体的.成人大病,目前还没有二次救助以及补偿政策,同时学生大病二次补偿也仅限于白血病、恶性肿瘤,覆盖病种还比较窄,在新农合目前的基金水平下,要进一步提高大病的结报比尚有困难。

二是医疗救助资金不足。目前,民政医疗救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市财政按本市总人口每人每年2元的标准在每年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其中市财政每人每年 1元、镇财政每人每年1元。随着医疗救助对象的增加,医疗救助资金支出量越来越大,而市财政医疗救助基金仍维持在原有的2元标准,已远远不能适应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的发展。

篇3:北京低收入家庭救助证

一、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困扰

社会救助是一项选择性的社会福利政策, 用家庭成员平均收入、平均住房面积等作为基准条件, 制定出相应的享受社会救助的标准。如何科学准确核定家庭收入及其资产状况等就成为制定社会救助标准的关键点, 也是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条件。目前对这些关键点的认定工作难度较大。主要的困扰是:

1.核对内容多。南京市目前已逐步构筑起社会救助框架体系。基本实现了从零散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从短期被动型向长效主动型、从单一政府型向多元社会型救助的全面转变, 所涉及的救助项目和索救群体不断扩展, 需要对家庭财产等救助关键点核对的内容越来越多。

2.核对有效手段少。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收入来源的多元, 住房保障的多样和婚姻状况的多变, 传统取证手段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救助的发展趋势, 无法消除瞒报、少报或不报个人及家庭收入的情况。

3.核对信息较为分散。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 局域网络信息化建设已完全可以满足对居民家庭收入核对的数据需求。但局域网络只供本部门使用, 并不共享。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无法获取所需的整体信息, 故对申请对象的欺瞒行为无法认证并提供强有力法律证据, 从而进行有效的约束和制裁。

4.核对结果影响广。家庭收入核对结果的真实有效性直接影响社会救助制度的公平、公正, 乃至影响到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但目前开宝马吃低保、有多套房吃低保、夫妻分户吃低保等不正常现象较多, 广受媒体及社会公众的非议, 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二、南京市建设收入核对系统的基础条件

1.列入民政部首批试点城市。2008年, 民政部把上海列为开展低收入资格认定试点城市。采用“以电子政务信息比对为主, 个案抽查为辅”的全新审核方式, 通过整合相关信息资源, 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 对准确核实居民收入等信息成效显著。2010年民政部确定了南京等32个城市为“低收入居民家庭收入核对试点单位”。

2.有章可循, 多网联合, 核对有据。2008年10月, 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十一个部门联合颁布了《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 明确提出“各地应当逐步建立城市家庭收入审核信息系统, 有效利用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建、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数据, 实现信息共享, 方便信息比对和核查, 建立科学、高效的收入审核信息平台”的要求。

3.信息化基础条件强大。南京市从2001年开始, 启动了覆盖市、区县、街道、居委会四级的政务网络建设。目前市政务内网已连接了所有的市级机关部门和区县, 政务外网连接了市级机关、区县、街道和居委会。为收入核对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网络条件。

2005年, 南京市信息办完成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核对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2009年南京市信息中心构建以云计算为主, 有关基础软件辅助的政务数据中心。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了信息化系统, 为居民收入核对提供了保障手段。

三、系统描述和业务流程分析

南京市社会救助通过居民家庭收入核对系统, 对各类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申报者进行收入、财产、支出等信息的网络比对, 实现了市、区、街道三级网上数据传输、核对和反馈, 最大限度地减少核定过程中的取证盲区, 为各类公共政策提供经济状况核对权威信息, 基本实现了社会救助的高效、公开、公正、公平。

凡申请享受各类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人员, 全部进入系统进行比对核实。

申报:凡申请享受公共政策救助的家庭, 由社区 (村委会) 协助申请者到街道申报本人收入情况以及家庭实际生活状况, 并提供受理申报所需的相关证明材料。

比对:由街道 (乡镇) 向市比对中心提出核对请求, 由中心按请求类型分别发往劳动、房产、公积金、公安、地税等相关部门认定, 再由中心汇总测算出申请者的家庭收入情况, 并将比对认证结果返馈街道 (乡镇) 。

比对业务流程图:

四、系统建设主要做法

1.组织保障、政策配套, 合力推进系统建设。2010年6月, 市政府成立了低收入居民家庭收入核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由分管市长担任组长, 市发改委、住建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市政府还出台了《低收入居民家庭收入核对暂行办法》, 制定了低收入居民家庭收入核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分别确定了核对的范围、工作的流程及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2.整合资源、数据共享, 保障系统顺利运行。南京市“低收入居民家庭收入核对系统”的成功运行是多系统融合、数据资源共享的结果。一是部门内部资源融合。如民政部门对社区管理系统和社会救助系统信息进行融合, 做到“三个一律”。即:申请低保和其他救助, 一律先在社区管理系统的人户数据库中补齐基本信息, 再进入三级审批流程实施信息核对;救助审批结果, 一律反馈到社区管理系统;一律采用上级民政部门的现有数据和规范标准, 便于今后与上级相关信息系统对接。二是部门与部门的业务系统融合。南京市现有政务内网搭载了市住建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公安、地税、住房公积金中心等部门之间的数据专线。三是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多系统融合。核对系统的核心功能由多部门约定联动保障, 软硬件设施全部依托南京市信息中心现有基础设施, 避免了同质重复建设, 节约了投资成本。

3.科学建设、固化流程, 实施规范透明救助。一是固化流程。收入核对系统是集社区管理、社会救助、信息核对等多个子系统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在系统应用中借鉴了权力阳光系统的建设经验, 固化社区人户数据录入、低保三级审批及核对流程。根据每个岗位的业务范围实施分级培训, 减少程序运行中人为干扰因素。二是简单易用。由于固化了流程, 各级操作人员根据自己的操作权限工作, 操作结束后数据自动流转, 最后汇集到市中心节点, 所有比较复杂的核对工作都是在市中心节点会同各相关部门协调完成。三是第三方介入。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服务中心, 具体承接核对对象信息的汇总、上传、核对、反馈、统计等服务性事务工作。

五、收入核对系统取得的成效

2011年4月, 核对系统在南京9个区开通运行。依托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先期连线公安、住建、人社、地税、公积金和民政等六部门, 能准确核查车辆、住房、养老保险、个税、住房公积金等基础信息。到2011年底, 共对9个区新申请低保对象3685户8872人进行核对, 查出疑点1482处, 否决了240户534人的享受资格, 排除率达6.01%。南京市低保人数由2011年初的13.46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12.19万人, 在去年7月份城乡低保标准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 低保人数不增反降, 这充分显示出核查系统的成效。

1.提升了收入核查的准确性。多年来, 南京市低保骗保现象多发且无法认证, 在社会和群众中造成极大负面印象。核对系统开通后, 通过信息比对的方式核查家庭收入和资产, 使拥有车辆、多套房产, 隐性收入等信息无所遁形, 骗保现象大减。

2.增强了低保和住房保障的公信力。由于核对系统在低保和住房保障工作中的运用, 使南京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查的准确性大为提高, 政府的公信力得到很大提升,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

3.减轻了基层工作的压力。因传统手段对居民家庭收入等情况无法准确认定, 基层部门明知有诈, 但苦于拿不出确凿证据, 所以感到无助和委屈。核对系统开通后, 信息准确, 证据有力, 骗保遁迹, 有效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压力。

4.节约了巨额的财政资金。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 南京市全面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 但经核对确认的低保享受对象却净减1万多人, 仅此一项全年可节约财政资金4000多万元。此外, 南京8个区县共受理住房保障申请6570户, 经收入信息核对共否决1560户, 比采用传统手段多否决500多户, 如按每户50平方米建筑面积, 每平方米5000元计算, 约可节约保障房建设资金1.15亿元。

六、对收入核对系统扩展的思考

1.扩充核对部门。可考虑加强和扩展交通运输、工商管理、残联等部门信息系统, 把家庭营运车辆、个体工商户、企业股权、残疾人等相关信息收录到核对处理系统, 扩大低收入家庭的信息范围, 为收入核对工作提供更细更准确的信息资源。

2.扩大应用领域。目前收入信息核对主要应用于低保审批, 可以尝试推广到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政策享受的所有范围, 完善和全面覆盖享受政策对象的核对认定工作。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公共租赁房屋的对象核对认定等。

篇4:北京高收入家庭 留学和养老计划

胡先生今年45岁,目前在一家国有企业任职,已经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之一。太太则担任着一家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职务。17岁的儿子就读于一家私立中学,正在读高中二年级。

家庭资产厚实

胡先生所在行业属于朝阳行业,企业经营也不错,作为高管的他自然是收入不菲。目前每月的工资收入有3万元。太太作为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薪水也不低,大概在2万元。一套小户型房产每月租金收入1500元。

胡先生家庭日常生活开销约8000元左右,此外,置衣费用、娱乐开休闲开销约一万元,家里聘请了一名专门打扫卫生做饭的阿姨,工资支出2000元。胡先生日常出行有公司配的专车,胡太太的私家车每月养车费用约在3000元。

在年度性收支方面,收人主要来自胡先生的年终奖金以及胡太太广告公司的分红,加在一起约有20万元。年度支出则包括孝亲费用4万元、儿子私立学校的学费、住宿、伙食费用2万元、全家人旅游出行3万元,以及购物置衣1.5万元等多项,约在10万元左右。

家庭资产方面,现金以及活存约15万元,货币基金20万元,定期存款50万元,各类型的基金全部算在内市值有100万元,在亚运村附近的一套自住房市值300万元,用于出租的那套小户型房产市值已经接近100万元,家用汽车市值10万元左右。

投资和保障如何调整

胡先生的投资主要是基金,包括股票型、平衡型、债券型,基本涵盖了大部分基金种类,其中,股票型基金占到70%左右,稳健型占比20%,债券型占10%。

“前几年的时候,还有时间经常关注,现在工作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个人时间,就基本搁置不动了,只偶尔看看市值总共有多少。”胡先生请问理财专家:基金投资还有无可以调整的地方。

基金外,胡先生还有一项投资就是房产。“大概在2003年的时候,正好手中有笔闲钱,就买了套60多平方米的小户型。本意打算老的时候自己住。没想到,房价一直涨,房子收益已经有一倍。”

家庭保障方面,除了各自公司的基本保障,胡先生和太太都投有综合意外险,保障额度分别为100万元。

胡先生表示,想给自己和太太各增加一份投连险以及大病保险,投连险一直犹豫是买期缴还是一次性缴纳划算。大病保障额度在30万-40万元,不知道哪几款产品性价比比较高。

近期两大目标

谈到近两三年内与未来的理财安排,胡先生表示,比较大的支出主要就是换车以及准备孩子出国留学的费用。

胡先生说,太太的车开了已经有十多年了,早几年就该换掉,但是太太是个节省的人,觉得车子不过是代步工具,只要能开就行。现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到了该换的时候。目标就是20万~30万元的都市SUV。

近两年另一项比较大的支出是儿子的学费。胡先生准备送儿子到美国留学,本科读下来,估计要4年左右的时间。现在他正着手了解相关事宜,最关键的问题当然是费用莫属。

根据胡先生的了解,如果没有奖学金的话,每年的学费加上吃住等生活费用大概要3万多美元,4年总计折合人民币大概在80万~90万元间。这是一笔相当高的费用。

如何备足养老金

至于未来,胡先生主要想尽早筹划充足自己和太太的养老金,“到时候不打算给儿子添麻烦,经济上尽量自给自足”。

尤其是,近期胡先生读到经济学家钟伟的一个观点,未来1000万元养老都不见得够。“本来有两套房子来养老了,觉着心理一直挺踏实的。听专家这么一说,心里真有些犯嘀咕。”

胡先生想测算一下,如果能达到目前的生活水平,基本生活开销之余,每年安排两次的外出旅行,需要准备多少养老金?在买基金和房产投资外,还有哪些途径?

家庭资产配置与具体投资建议

曹莉

家庭财务状况分析

胡先生及其太太皆在各自的企业任职高级管理人员职务,家庭收入颇丰,净资产储备较高,经济基础良好。胡先生家庭财务有以下特点:

收入来源稳定夫妻二人目前年收入为81.8万元,现状较为理想,并且呈现逐年稳步上升趋势,除家庭基本生活支出外,上有老人需要赡养,支出不多但金额固定;下有一子准备出国深造,4年的教育费用数目可观。消费比率为47%,较为合理。

资产配置不甚合理胡先生家庭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投资手段为基金,但无法计算实际收益率;定期存款50万元,占比较大。

负债比率较低家庭无负债,净资产投资率为35%,闲置资金利用不充分。

保障不充分除了各自公司的基本保障外,胡先生夫妻仅投有综合意外险。

理财目标分析

胡先生家庭属于上班族,双薪,有子女,房产无贷款,投资经验在10年左右,掌握一定的基金投资知识,注重长期利得,过去的投资赚多赔少,只是偶尔关注一下市值,暂时避免股票、期货等高风险产品。夫妻俩期望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实现换辆新车,送孩子出国上学的近期目标并备足未来的养老所需。

按照目标实现的时点不同,将胡先生家庭目标排序如下:

换车目标胡先生家庭每月结余资金以及年末结余加在一起为276000元,加上目前旧车市值10万元,考虑以旧换新,这样,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即可实现换车目标。

出国留学费用胡先生的儿子目前正在读高二,还有一年时间毕业,也就是说胡先生还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准备儿子的出国留学费用。由于留学费用并不需要一次支付,因此50万元的定期存款,再加上部分的基金赎回应该基本可以应付。建议关注基金逢高赎回的时点。

养老费用养老金的准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基本养老金之外,可以采用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基金定投的方式来积累。

应该说所谓的1000万元才够养老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并无实际的测算根据,按我们的计算,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拥有300万~500万元的资金已经足够夫妻两人过上体面的退休生活了。如果胡先生夫妇能保持目前的收入和结余状况,再加上闲置资金每年保持5%左右的投资收益率,应该说养老完全可以无忧。

具体投资建议

考虑到胡先生夫妻各自所在行业,假设胡太太退休后月可领取养老金500元,胡先生可领取10000元。通常而言,退休后包括置装费用等在内的娱乐支出都会相应减少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胡先生与胡太太能达到目前的生活水

nlc202309011354

平,即满足基本生活开销之余,每年安排两次的外出旅行,生活上达到自给自足。

当然,上面所讲是通常的情况。如果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胡先生或者胡太太所在企业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这直接影响到胡先生家庭未来养老金的金额。因此,建议胡先生考虑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个补充。

同时,建议胡先生对现有流动资产作一下调整。

备用金以货币基金形式留存家庭的紧急备用金通常为家庭3—6个月的生活费,胡先生家庭15万元的活期存款略为偏高。建议可以把备用金以活期存款和货币市场基金形式留存。货币市场基金具有风险低、流动性强、中购赎回无费用、收益免税等特点,而且赎回通常是T+1天到账,是家庭理财活期存款的替代品。目前货币市场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在2%~3%之间,要远高于活期存款利息。

定期对基金进行检视基金投资要有长期投资的理念,但是,长期投资不等于长期不管不顾,不闻不问,要定期对现有基金进行检视,保留现阶段评级较高业绩较好的品种,考虑长期利得。同时,根据家庭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适当调整基金投资组合比例。

定投基金筹集养老金养老金是胡先生来来理财规划中的重要部分,这哪分资金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如果能够好好利用复利效应,也可以使得财富积累达到最大化。而基金的定期定投是一种可以利用复利效应的不错选择。作为一种长期投资的工具,基金定投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效地摊低投资成本,并且在成本均衡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收益。因此,建议胡先生可以引入定期定额投资方式,这种投资方式比较适合胡先生目前工作忙碌无暇顾及投资的状态。

胡先生家庭每月的结余迭28000多元,建议将每月结余拿出一半甚至更多做四到五个定期定额投资计划,每个计划每月投入3000元左右。在选择基金时,建议可以选择指数基金,或者一些偏股型波动比较大的基金。定投至少为一个经济周期。

房产投资可以保留目前投资房产仍可作为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因此建议胡先生保留。

安排家庭保障作为实现家庭理财梦想的基础,保障必不可少,建议在实现理财规划的过程中对保险做出安排并立即开始执行。

保险建议

范杨

人生好比在大海上航行,保险就是救生圈,这说的是保险的保障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保险还有另外一个很好的功能——理财。

对于胡先生而言,其家庭现在的生活状况很好,收入稳定,有很好的理财意识。在家庭保障方面,除综合意外险外,胡先生和太太想购买商业险。

理财包括的范围很广,我们可以选择多种理财方式共同使用以保证象庭理财的均衡发展。就保险而言,同样需要认真地选择产品做好合理搭配,保险决不是只买一个意外险或分红险就可以了的一件事情,家人的健康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通过保险进行理财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重大疾病保险应该是每个家庭的首选,其次是投资或养老险。

目前,胡先生和太太已经分别有了一份综合意外保险,因此对他们来说,想有一个幸福的老年生活,医疗及养老金的准备非常重要。目前胡先生和太太的收入状况稳定,建议他应为自己和太太准备每人保障额度为50万元的重大痰病保险。此外,每人每年存入10万元的养老金,缴费期10年,65岁时每年可领取养老金10万元,加上社保退休金及其他投资收入,胡先生和太大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现在通过保险对家庭财务进行规划的理财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它有稳健的发展基础和众多的附加价值。需要提醒的是,真正购买和选择保险产品时最好还是遵循一些原则,使保险真正成为我们家庭理财的好帮手,不仅要让保险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道最坚固地抵御风险的长城。也使它成为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聚宝盆”。

篇5:北京低收入家庭救助证

国内近年来对于住房支付能力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住房支付能力评价指标选取的讨论, 如杨文武 (2002, 2003) 对房价收入比指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周咏馨、季峰 (2007) 就居民平均可支付房价以及城市住房平均价格给出了具体计算方法, 吴刚 (2009) 在综合比较了房价收入比、住房可支付性指数以及月供收入比之后又提出了月供消费结余这一辅助判断指标。另外一类是通过指标计算来评判房价的合理性, 如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课题组 (2005) 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进行了分析, 陈然方 (2005) 对2000——2004年上海市的房价收入比进行了测算并以此为基础对上海市的房价进行了预测, 王延龙等 (2006) 用可负担能力指数对我国城镇居民的购房负担能力进行了分析。杨赞、易成栋、张慧 (2010) 采用“剩余收入法”评估北京市居民2004——2008年的住房可支付能力。总之, 国内目前对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研究并没有统一的结论。

本文采用“剩余收入法”计算北京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分别计算了该群体对于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剩余收入, 并分别衡量其对两种类型的住房的支付能力。同时, 在假设中低收入家庭剩余收入具有潜在增长能力及比较不同首付比例的基础上, 通过采用累进式还款的方式, 提出解决其住房支付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衡量住房可支付能力的各项计算指标的确定

(一) “剩余收入法”简述及相关指标的确定

住房可支付能力有三个重要的核心概念:收入、非住房需求以住房需求。 (杨赞, 2010) 住房支付能力的合理指标应该是住房成本与收入扣除了必需的非住房费用之后的剩余收入之间的差额 (Stone, 2006) , 即“剩余收入”。

本文运用“剩余收入法”研究中低收入水平家庭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在确定目标群体的剩余收入之前, 需要明确中低收入水平家庭、中低收入水平家庭人口数、收入水平、非住房消费支出等指标。

剩余收入各项指标的基础数据均来自《北京市统计年鉴》。本文选取统计年鉴中《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按收入水平分) 》中的低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 即选取后40%的调查住户作为中低收入水平家庭。对于每一年度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的计算, 依据上述统计表中的“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指标, 设为n。取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年的“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乘以家庭人口数n作为收入水平I。取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年的“消费性支出”的平均值乘以家庭人口数n作为非住房消费支出C。剩余收入RI=I-C。

(二) 基准住房的确定

1、普通商品房基准住房的确定

定义中低收入家庭的基准住房时, 根据杨赞、沈约的论文The affordability of owner occupied housing in Beijing中拟合得到的基准房价方程来确定基准住房的各项属性。

在方程中, 设定住房面积为84㎡。运输=1。本文认为, 通勤能力是研究对象消费的根本决定因素。因此, “标准”房屋被假定为周边有通向工作地点的通道。对于中低收入家庭, 笔者假定在价格较低的北京五环。且在交通便利的假设下, 研究对象对周边的服务需求减少。故设置五环=1并且学校=0, 医院=0, 超市=0, 杂货店=0。即Area=84, Ring3=0, Ring4=0, Ring5=1, Transport=1, School=0, Hospit al=0, Supermarket=0, Grocery=0。

计算得到中低收入家庭普通商品房的基准住房的价格T P后, 再确定住房贷款的各项指标。通过对比分析后确定首付比例为3 0%, 贷款偿还期3 0年, 还款方式为期初支付的月等额还款法, 贷款利率采用国家公布的相关利率。计算住房贷款的年还本付息额AP时, 由月还本付息额MP乘以12得到, 月还本付息额使用EXCEL中的PMT函数计算, PMT (rate, 360, TP% (1-30%) , 0, 0) 。

2、经济适用房基准住房的确定

鉴于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数据较少, 直接选用《国家统计年鉴》中的经济适用房的总销售套数、总销售面积以及总销售额作为原始数据, 用总销售额除以总销售面积获得单位平均面积销售额;用总销售额除以总销售套数获得单套平均销售价格。住房贷款还本付息额的计算同普通商品房。

(三) 衡量住房可支付能力

设R=RI/AP, 其中RI为剩余收入, AP为两种住房的年还本付息额。

R≥1, 住房可支付能力达标;R<1, 住房可支付能力未达标。

二、北京市中低收入水平家庭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住房可支付能力评估

(一) 剩余收入计算

按照“剩余收入法”计算得到的2004——2010年中低收入家庭剩余收入如表1。

(二) 普通商品房住房可支付能力计算

将中低收入家庭普通商品房的住房属性代入上述回归方程中, 计算得基准房价为374370元。

Price=exp (11.49+0.012*84+0.51*0+0.362*0+0.322*1+0.013*1-0.032*0+0.072*0+0.143*0-0.063*0) 。

特别地, 论文The affordability of owner occupied housing in Beijing在拟合方程的数据来自2003年北京住房交易中心, 因此本文在计算2004——2010年基准房价时调整了价格因素 (使用CPI调整) 。

经过计算, 普通商品房的相应计算指标如表2。

(三) 经济适用房可支付能力计算

根据前述方法进行计算, 对经济适用房的相应指标计算如表3。

通过计算, 分别衡量北京市中低收入家庭2004——2010年对普通商品房和2006——2010年对经济适用房的支付能力。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北京市中低收入家庭今年来对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支付能力均不足, 但是其对两种住房的支付能力在逐年提升, 同时其对经济适用房的支付能力较普通商品房来说更高一些。

三、利用累进式还款 (GPM) 贷款方式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

(一) GPM概述

GPM即累进式还款, 其目标是提供一系列在贷款前期年份中标准抵押贷款低的抵押贷款付款额。然后, 随着借款人的收入在贷款期的增长, GPM的付款额以预定的数值逐渐增加。

(二) 利用GPM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的具体计算

根据上面2004年-2010年中低收入家庭剩余收入提高了6倍的结论, 所以即使在CPI价格指数的影响下, 也有理由认为中低收入家庭的剩余收入以高速度增长。

选取2010年经适房的价格进行GPM的计算和评估。2010年经适房的基准房价为324400元, 按房价30%支付首付, 剩余采用GPM的方式进行摊还。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将2010年中低收入家庭的剩余收入9500元 (9506.38元四舍五入得到) 作为初始还款额。对于累进还款额的增加幅度, 使用2010年对2009年剩余收入的增幅9.7%作为累进还款额的增幅。

自2010年期各年的剩余收入估计值如表4。

贷款偿还期的30年中的前8年使用GPM方式还款, 年还本付息额如上表。从第9年, 即2018年开始使用CPM方式, 年还本付息额为19110.46元。这一数额也小于2018年的预计剩余收入值。至2039年, 贷款偿清。

(三) GPM和CPM的比较

通过对两种方式贷款余额的比较, 可知GPM方式在最开始偿还时的年还本付息额不足以支付贷款余额的年利息, 因而造成了贷款本金的增加。但, 通过GPM方式, 可以在预期中低收入家庭剩余收入增加的情况下, 以GPM的方式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贷款, 可以解决住房支付能力的问题。

四、建议

(一) 经济适用房是中低收入家庭自有住房的合理选择

在计算住房支付能力时, 笔者发现中低收入家庭对经济适用房的住房支付能力更高。因此, 对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以及合理定价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 灵活选取住房贷款的还款方式

国外房地产金融领域的累进还款方式对国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这样的还款方式能够保证中低收入家庭始终有足够的住房可支付能力, 并且累进到一定的年份, 改用等额还本付息的方式, 能够逐渐降低贷款利息的产生速度, 确保在规定的年份还清贷款。同时考虑到中国住房消费者的特征, 随着储蓄财富的积累, 相当数量的购房者有望提前还清贷款。

(三) 增加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可贷性

在以上计算分析中, 考虑到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可得性很低, 我们使用了普通的住房贷款。但是如果采用公积金贷款, 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可支付能力又会提高, 其还贷压力也大大减小。因此, 针对我们之前全面分析我国住房公积金的现状并给出的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提高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可支付能力也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五、结论

目前北京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不足, 但在合理估计中低收入家庭预期剩余收入的基础上, 采用累进式还款, 可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

摘要:长期以来, 住房是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中低收入家庭是解决住房问题, 制定住房政策所针对的一个数量相当的群体对象。笔者在确定“北京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基础上确定其剩余收入, 并确定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基准住房”, 根据相应的信贷政策确定融资成本, 最后计算出剩余收入, 并衡量住房可支付能力。还在测算出的剩余收入的基础上, 提出了利用累进式还款的方式购房, 以提高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方法及建议。

关键词:北京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可支付能力,剩余收入法,累进式还款

参考文献

[1]Yang Zan, Shen Yue.The affordability of owner occupied housing in Beijing[J]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2008[23]

[2]Stone.M.E.What is housing affordability.The case for the residual income approach.Housing Policy debate.2006.

[3]夏刚, 任宏, 杨莉琼.城市不同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研究[J].建筑经济, 2008 (8) .

[4]郭玉坤, 杨坤.住房保障对象划分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9) .

[5]余凌志, 屠梅曾.基于收入余额指标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评价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 (9) .

[6]杨赞, 易成栋, 张慧.基于"剩余收入法"的北京市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分析[J].住房保障, 2010 (10) .

[7]郝前进, 周仁.住房可支付能力的多维评判标准[J].中国房地产, 2008 (9) .

[8]向肃一, 龙奋杰.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7 (2)

[9]周威, 叶剑平.住房公积金制度及其改革方案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9 (4) .

[10]殷世波.住房公积金制度改制为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设想[J].上海金融, 2008 (9) .

上一篇:家校责任协议书下一篇:给HR的一封信:你真的觉得你合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