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权益保护研究调查报告

2024-05-21

大学生权益保护研究调查报告(通用6篇)

篇1:大学生权益保护研究调查报告

大学生权益保护研究调查

报告

一.前言

当今社会,关于大学生权益的问题有多的讨论,主要涉及到大学生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以及大学生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虽然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仍然有许多大学生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调查目的为了对大学生的权益保护状况有全面的了解,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三.调查形式

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0份,有效回收率为90%;同时我们也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调查,把调查结果与一些文献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得到调查报告。

四.调查分析

二.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对自身权益的了解程度,大学生的权益内容以及当大学生遇到侵权时会采取的措施等项目。调查发现:

1.对大学生自身权益的了解程度,从性别来看:分别有46.55%的女生,47.45%的男生对自身权益了解的比较清楚,而对自身权益一点都不了解的占0%,其余的则认为没有必要了解。从年级来看: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有30%,35%,35%的自身权益比较了解。

2.是否遇到过侵权行为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61%的女生和39%的男生偶尔遇到侵权行为,10%的女生和6%的男生经常遇到侵权行为。

从年级来看: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分别有42%,38%,20%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受到过侵权。

从整体来看:由于社会歧视等各种原因,女生受到侵权的比例比男生高,又由于社会阅历的不同或对法律了解的程度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受到侵权的比例比高年级高。

3.遇到侵权时是否运用法律武器

从性别来看:有35%的女生和38%的男生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而其余的则选择忍气吞声。

从年级来看: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有20%,45%,59%的学生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从整体来看;高年级的学生更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

4.当被用人单位录用时是否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96%和98%的男生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其余的则认为签不签无所谓,只要用人单位肯录用自己就行。

从年级来看,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有90%,98%,98.5%的学生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从总体来看,认为应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男生与女生比例相当,高年级和低年级的比例差距不大。

5.对劳动合同法内容的了解程度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16.5%的男生和12%的女生对劳动合同法的内容了如指掌,35%的男生和34%的女生仅了解一些,而其余的均为只知道有这部法律却不知道其中出的内容。

从年级来看,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有32%,31.23%,35%的学生对劳动合同法掌握的比较清楚。

考虑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择业,就业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特殊情况,并与劳动合同法有密切联系,我们在调查中对劳动合同法做了相应的搜集。

根据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的第二条规定:大学生找家教作为兼职属于个人用工行为不在该法的适用范围之内,个人用工关系中双方均是个人,相对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权利和力量对比没有那么强烈,劳动者保护自身的权益的能力比较足,加之在复杂的劳动关系中,《劳动合同法》保护的能力和手段是比较有限的,所以个人用工更适合放在民法调整的范围内。

所以大学生在做家教时是否和雇主签劳动合同,法律没有明确说明,需要双方协同来确定。

《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三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名册查询。因此,在设有书面合同的情况下,根据工资支付凭证,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纪录,用人单位发放的工作证和服务证,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聘登记表和报名表及考勤记录等证据证明认定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因此,大学生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如实找用工单位索要工资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你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因此,用工单位人要求劳动者加班应当支付加班费,而用工单位不给予加班费明显是违法的,劳动者可以向有关的劳动部门如实反映情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根据劳动合同法 第八条规定:劳动者有如实告知义务,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应当遵循:用人单位录用条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这里的法律是指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民法通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尊在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疾病歧视等就业歧视。这些歧视是法律所禁止的。我国宪法第4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就业者,不因名族、种族、性别和宗教信仰而受歧视。”

所以,当劳动者遇到歧视问题时,可以找相关劳动部门进行申诉,获得法律援助。

五.案例延伸

为了更加生动的阐述这个问题,我们特引用一个案例来说明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

在前段时间的一期《中国青年报》上,就有有关几名大学生在打工过程中权益受损的报道。讲的是中央财大经济学系的几名大二学生利用暑期的时间去一家私企打工,不但在打工过程中受到不少挫折,权益也受到严重损害的事情。

他们想通过暑期的时间去打工,一方面充实自己,一方面也可以赚点零花钱。当他们被告知一家公司肯雇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兴高采烈地去了,在事先他们根本就没有签订有关的书面协议更不用说是合同了。

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而在打工的过程中,这家公司并没有按照他们事先所说好的来执行,他们的工作时间超出了他们原先所定的时间,工作量也比原先所说的要大得多,这样不说,在打工结束之后,他们并没

有获得他们所该得的报酬。而几个大学生在与公司理论几句没有结果之后就没有再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护他们正当的权益,他们不知道该找谁,该怎么做,事情就不了了之,而之后也不知是媒体如何得知才报导了这样的事件。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首先是学生方面的问题,他们涉世不深,考虑不周,他们把这个社会理想化了,而没有想到社会复杂的一面,他们不懂得保护自己,而在事情发生之后,他们不懂得用有效的手段或借助一定的途径来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而有些企业或组织正是利用当代大学生这样的一种心理,通过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而有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权益也是一大问题。

六.调查思考

大学生创业,已成为时代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多的人在议论着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创新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却少有人注意到,风景线背后?阴影":有的大学生在转让知识成果时,由于不了解自己成果值多少钱,结果成果低价被人买走;也有的大学生在创办公司时,违法违规,甚至被勒令停业;也有的大学生在与社会企业合作时,受骗上当…… 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深厚的知识基础,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但与在商海沉浮多年、深沉老练的老板们相比,这些还不够,创业学子,要学会保护自己。当然,对于这种种现象,我们要制止它们的发生,但是有些社会现象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所以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要做的首先便是增强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毕竟是要人去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来适应人的,所以作为大学生,要在思想意识上增强维权意识,并要在现实行动中切实维护自己应有的合法权益。

造成大学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法律、政策缺位,有关部门监管不利以及大学生自身急于求成、缺乏社会经验、维权意识是形成这一“灰色地带”直接原因。

七.调查结论与建议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给了我们无限的激情,满腔的热情更需要对自己权益的保护。通过调查,同学们大多了解自身的权益,并会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但是仍然有许多同学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去面对。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学校里不仅要学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法律,知道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特别是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更要注重法律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要加大对法律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劳动合同法等一些关系的大学生的法律,还要加强舆论监督建设,用舆论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违法的角落;还有国家,国家并不能简单的制定几部法律就完事了,更重要的是落实,实实在在的落实一部法律比制定十部空头法律更加有用。

只有个人、学校、社会和国家四方同时努力,才能真真解决问题

八.附

大学生权益保护调查问卷

1.你的年级是:

2.你的性别是:

3您对学生权益的概念了解程度如何?

几乎不怎么知道 B.了解一些 C.经常打交道 D.非常熟悉

4.学校生活中您遇到的权益侵害次数?

A.较多 B.较少 C.从无 D.没注意

5.如果您的权益受到侵害,您会?

A.根本无所谓,所以置之不理

B.心理很气愤, 但是只是抱怨, 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C.想去找老师或有关部门解决, 但过程可能太繁琐, 问题也不一定能解决,所以只好忍气吞声

D.只要是我的正当权益, 我就应该去争取, 所以我会找相关部门

6.当您发现您正在侵犯别人的权益时,您会怎样?

A.假装不知道 B.为自己找借口开脱 C.视其人其时间及其后果而定 D.承认错误请求原谅

7.如果您所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当您下次遇到别的问题时,您是否还会向有关部门反映?

A.只要是我认为对的,我会坚持的 B.不一定, 视问题大小而定

C.反正都不会给您解决,所以不会再反映了 D.其他

8.如果你被聘为一名家教,你会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吗?

A。不会B,会

9.如果你在假期找到一份工作并且工作一段时间了,但当你向公司索要工资而被拒绝时,其理由是公司说你没有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你会怎么办? A。找公司大闹。B到处散播对公司不良的言论 C找媒体曝光,D找劳动部门申诉,必要时到法院上诉

10.如果你已经找到一份工作,一天老板叫你加班,但不给加班费,你会加班吗?

A坚决不干 B没关系,多干一点累不着 C向有关部门反映

11.假如你是一名女生,再造工作时因你的性别而被拒绝时,你会怎么办? A承认吧,换一家单位 B 找相关部门反映 C破口大骂

篇2:大学生权益保护研究调查报告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在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其就业权益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现状及主要表现,通过分析找出农民工遭受权益缺失的原因,探究出解决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对策。①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保障权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②对于农民工自身方面,培养和提高其一定的职业能力,提高其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科技技能素质,能够使得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在遭受破坏的时候提供最本质的支持。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保护调查与研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量的农民工纷纷进入城市务工,农民外出务工的比例也不断增加,2009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与上年相比,农民工总量增加436万人,增长1.9%。1然而,农民工在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务工的状态使得其的社会地位既有别于乡村人口,也不能归于城市人口,而成为跨越城乡界限,但是与城乡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庞大社会群体。这也使得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及其生存状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面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民进城务工收入低,其权利得不到保障等诸多问题,政府加大了一系列对于农民工的保护政策的制定力度。但是在我国,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还处于一个初始的阶段,还具有许多的缺陷,尤其是与农民工相关的法律条文和社会政策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需要我们加以改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彻底解决不仅需要社会的支持,政府的帮助,更加需要大部分人的共同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论述:

农民工权益问题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还与广大农民工个体息息相关。这也使得农民工这个社会群体以及与其息息相关的生存状态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如何转移等方面,随着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权益保障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学者们研究和讨论得较多的社会问题。现有的研究着重从现象上分析探讨了农民工劳动权受侵害的现状,对农民工就业状况进行了描述,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揭示了农民工就业的困境及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如张国英、汪阔明(2009)《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的缺失及构筑》,罗华荣(2005)《当前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问题》,张智勇、梁东新(2009)《政策冲突与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基于户籍制度的视角》等。

因此,关于进城民工的权益保障研究极具现实意义,解决农民工权益问题,既是给予他们的一种责任,也是促进社会更加稳定的重要保证。

研究的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运用的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本文利用了上海电视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和互联网,搜集了2003年以后的相关资料,在学者们研究们的研究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2、定性分析法。本文主要对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分析与概括,对获得的具体材料进行加工,试图找出农民工就业权益缺失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果与分析: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

用人单位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置农民工的权利于不顾,使得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在择业、就业等方面遭遇了不平等的待遇。

另外,农民工的人堪忧。一些企业的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再加上农民工的超过

生理极限的不断加班以及保护措施不力,导致企业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农民工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自身的基本人生安全都无法保障,平等的就业权从何谈起?劳动报酬权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农民工普遍工资水平较低、同工不同酬、工资拖欠等,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企业把农民工和廉价劳动力化为等号。他们把压低农民工工资作为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关于每年年底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的新闻屡屡爆出。农民工虽然从事的与城市人一样的工作,却拿着不一样的报酬,甚至个别单位拖欠、拒付农民工工资,许多农民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对此却无可奈何。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不能按时发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可是事实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却与实际上农民工劳动报酬的获取形成鲜明反差。缺乏完整的社会保障权和劳动福利权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得不到保障。尽管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要首先把医疗、工伤两种保险列入农民工范围,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执行,工伤风险较高的建筑行业农民工,雇主或单位为其缴纳工伤保险的比例仅为15.6%2,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3,离《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相差甚远。甚至大多数农民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在合同中规定“如果发生意外一切后果自负”的生死合同,将农民工合法权益置之不顾。农民工一旦受到伤害,其人身健康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只能自己承担。

分析:

1不平等的制度因素是农民工就业权益缺失的本质原因

城镇化进程中不断突显,将农民工排斥在城镇户口的铜墙铁壁之外,成为制度的牺牲品。现行农民工就业权益法律法规不完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

一方面《劳动法》是将农民工视为普通劳动者,将他们与城镇及其他劳动者一体调整与保护的主体;但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出台的政策规章却又将农民工加以特殊对待。然而这些不可操作的法律规范,根本无法完全消除对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歧视,更加谈不上对于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以及就业权的保障了。这种对法律主体定位的不确定性,直接妨碍了法治的统一和尊严。观念上的惯性思维是农民工就业权益缺失的深层原因

长期以来,城市化的进程的不断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前提的。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换取利益和达到目标已经是社会发展普遍存在的惯性思维。城市象征着财富,城市发展必定首先考虑的是城市居民利益的获得和保护,为了保护城市居民的利益甚至有可能会“外来人”采取一定的保护和限制措施。农民工自身缺乏就业权益保障意识

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另一方面,加之用工单位能够给予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也少之甚少,导致其合法权益被侵犯时因为难有相应的维权意识而不能得到合理保护。据统计,2009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数,外出农民工多数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低教育程度的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也较低。

结论:

维护农民工就业权益的主要对策:逐渐消除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平等的制度因素、首先,必须进行社会结构调整,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户籍制度的改革不能够一步到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次,必须改革现有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构造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通过出台一系列保护农民工就业权益,重点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生命安全权和基本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福利,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和谐的劳动力就业市场环境。

2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农民工劳动法律法规

首先应该针对我国现行《劳动法》及相关法律存在的缺陷,根据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借鉴国外有关劳动立法经验,应该对《劳动法》进行具有前瞻性的修改,其方向是使它能够保护更广泛的劳动者。

其次,我们可以建议政府尽快制定发布《农民工就业促进法》、《农民工权益保障法》、《欠薪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以及企业工资支付等行为。政府应该尽量推动地方加快立法进程。

3加强舆论宣传,为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必须借助新闻,报纸等传播媒介向城市居民宣传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加强和针对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弱势全体的正面宣传。使得大家了解和熟知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让大家一起关爱农民工。

另外,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人人民等的观念,逐渐减弱和消除对农民工歧视的惯性思维。加强农民工对自身就业权益的维权意识

对于农民工自身方面,培养和提高其一定的职业能力,提高其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科技能素质,能够使得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在遭受破坏的时候提供最本质的支持。我认为应该及时为农民工进行普法宣传,比如开展“送法下厂”活动,深入农民工集中地,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及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其次,可以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对农民工进行法律知识解答,增强农民工的法律保护意识,加强诉讼指导,为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提供有效的法律途径。

结束语

篇3:大学生权益保护研究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兼职的原因分析

1. 培养个人能力、提升实践水平。

大学不同于高中, 它在传授知识之余, 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锻炼自己的平台。在学校里,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部门, 然后去面试。面试成功, 便可以在部门里得到锻炼, 即便没有成功, 也可以参加各社团开展的活动, 如法律援助, 唱歌比赛, 模拟法庭……虽然如此, 仍有不少大学生想在校园外锻炼自己。实践表明, 从事不同种类的兼职可以培养多方面的个人能力, 如发传单可以培养交际能力, 做家教能够提高学习能力, 推销产品有助于培养销售能力……为此, 43.5%的大学生希望通过从事多种兼职并在兼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规律, 培养多方面的个人能力, 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2. 赚取收入、减轻家庭负担。

随着教育的普及, 高校的扩招, 大学升学率也越来越高。不少高中毕业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不已, 这是他们拼搏的结果, 是他们实力的象征, 是迈入理想学府的通行证!兴奋过后, 他们却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的问题:高昂的学费和日常消费从哪来。经调查, 5.5%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困难, 11%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属于比较困难, 81.5%的大学生家庭一般, 只有2%的大学生家庭富裕。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家庭都不富裕, 这些大学生中25.5%的人习惯自立, 他们不愿意让父母承担全部的开支, 但是学费和日常消费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于是, 选择兼职就成为他们解决庞大开支的一个重要渠道。

3. 增长社会见识。

现如今宅男宅女盛行, 他们除了上学便是在家, 缺乏与社会打交道的经验。俗话说见多识广, 经历的多了, 见识也就多了。可以说兼职是大学交际圈的突破, 是大学教育的延伸, 可以很好的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与不同人交往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兼职接触社会, 结识不同的人, 通过他们了解自己将来要面对的事情, 面对的社会, 在兼职中锻炼自己, 充实自己, 认识社会, 发现真理, 增加见识, 使自己更加成熟。

4. 获得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准备。

当前, 大学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就业, 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选择, 而没有工作经验则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最大阻碍。为此, 大学生们将锻炼自己的空间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 而日益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 以提升自己适应社会、做好工作的能力, 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真正从在校时就开始注重实践素养, 提升工作能力, 以提升自己将来的职场竞争力。

二、大学生兼职中权益受到侵害的表现

1. 兼职大学生的人身权受到侵害。

21岁的莫某是东莞某大专院校的学生, 现读三年级。暑假, 莫某想在毕业前找份兼职锻炼下自己。通过QQ群, 莫某看到一则由同学转发的有关家教的信息, 该信息的发布者为杨某。莫某没有多加考虑, 便电话联系杨某, 杨某约其到塘厦镇见面。莫某如期赴约, 却被杨某带进一出租屋, 进入出租屋后, 杨某原形毕露, 强行与其发生了性关系, 后又拍下裸照逼迫其卖淫。莫某不同意, 趁洗澡机会从五楼窗户跳下, 坠地昏迷后被附近群众发现救获。时下, 网上或报纸的小角落里到处是兼职的小广告, 工作轻松, 报酬较高, 很是吸引大学生的眼球。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分辨广告的真伪, 极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尤其是女大学生, 她们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 不知如何保护自己, 遇到不法分子, 反抗能力甚微, 到最后很可能落得人财两空的悲剧。

2. 兼职大学生的财产权受到侵害。

据调查, 不少大学生反映:有些中介机构在收取高额中介费后并不履行承诺;用工单位不能按时发工资, 总要拖欠一段时间, 几经催要, 才勉强发放。对于这两点, 笔者也深有体会。笔者的好朋友在大一时曾试图通过中介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她循着地址来到中介机构办公处, 工作人员收了她120元中介费后, 便让她回家等通知。回校后, 她每天拿着手机, 左等右等就是没有中介机构的电话。终于, 两个礼拜后, 中介机构来电通知她礼拜六面试。很快礼拜六就到了, 她按约面试。几个小时过后, 她回到学校, 满脸沮丧。问她怎么了, 她只说没面试成功, 问她为什么, 她说中介也没说理由。看着她失落的表情, 真的很让人心疼, 早知道是这样, 当初就该拦着她, 不让她去面试!大三时, 笔者的好朋友经同学介绍, 在一家超市做导购员。由于超市离学校比较远, 所以来回要坐一个小时车。尽管如此, 她每个礼拜都按时去超市, 从不迟到早退。下班回到学校, 她洗漱完倒头就睡, 第二天继续去工作。印象最深的是, 有一次她感冒了, 大家都让她请假, 但都拗不过她, 她还是选择去上班。晚上回来后, 由于嗓子说不出话, 在那里用手比画, 真是又可怜又可笑。就这样坚持了好几个礼拜, 临近期末考, 她决定认真复习迎考, 兼职暂且告一段落。她去超市拿报酬, 超市让她写下卡号, 过几天就会把钱汇过去, 她照做。一个礼拜过去了, 超市还没打钱过来, 她打电话催要, 但超市只说现在忙, 等有时间会汇的。又一个礼拜, 钱依旧没汇过来, 她又打电话, 超市说马上汇。可是, 三天之后, 她才拿到自己应得的报酬。兼职大学生权益受损的案例不胜枚举, 这里笔者只是列举了发生在自己身边, 让自己颇有感触的例子, 希望能引起读者共鸣。兼职大学生的权益受损绝非偶然, 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3. 兼职大学生维权受阻。

调查结果显示, 78%的大学生在兼职中遇到问题会积极想办法解决, 这固然是好, 但许多兼职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领导交涉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求助于法院又不知该选择何种法律支持自己的诉求, 在尝试了各种维权方法, 权衡各种利弊后,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可能只会发点牢骚, 最终忍气吞声。当越来越多的兼职大学生的权益被侵害后笔者开始思考, 兼职大学生权益受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兼职大学生的保护伞, 谁应该给兼职大学生踏踏实实的安全感?

三、兼职大学生权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1. 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缺乏诚信。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 为了节约成本, 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很多企业纷纷与中介机构签约, 约定由中介机构向其提供劳动力。广阔的大学生兼职市场吸引了诸多中介机构的目光, 中介机构在大学校园做起了广告, 诚招兼职大学生, 何种工种, 待遇如何, 招员广告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大学生们很是积极, 然而, 现实与期望总有一段距离。经调查, 43.5%的大学生是通过中介去寻找兼职的,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 明显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中介的诚信与效率并不满意。一些中介结构为了获取暂时的经济利益,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虚假信息并收取大量的中介费用, 只收费不介绍工作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可以想象的, 在这个利益为上的社会价值观面前, 所谓的诚信只能是相对的。当我们需要中介时, 向他提出的往往只是一个标准, 中介可以在他的理解下将这个标准无限的扩大或缩小, 最终给你的结果可能只是跟你打擦边球, 你却不能指出他的不是。中介作为一个媒介, 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法律和行业规范来约束他, 使他的弹性过大, 也就意味着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越大。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 社会诚信缺失。很多同学认为, 中国社会体制和结构巨变的今天, 我们的企业丧失了一些基本的传统价值观念。调查的大学生中, 25.1%的人认为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 社会诚信缺失, 这对劳动者尤其是还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是极为不公平的。只有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才不至于让我们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 不至于让不诚信弥漫我们的生活。

2. 大学生兼职不受劳动法保护, 相关法律保护不健全。

根据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规定, 在读大学生不属于劳动法上的劳动者, 因此, 其不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目前, 一些权威学者也坚持认为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所确立的关系属于民法上的雇佣关系, 而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在他们看来, 在读大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劳动, 他们尚未进入就业领域, 在校期间受校方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 其行为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并不完全符合劳动法上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因此, 在读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是雇佣合同关系, 其权利义务由民法调整。大学生兼职不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 劳动保障部门自然爱莫能助。然而, 《民法》中并没有对雇佣关系进行专门规定, 兼职大学生权益受损后, 根据《民法》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 协商不成向人民法院起诉, 但是高昂的诉讼成本, 却往往让兼职大学生望而却步。

3. 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疏忽。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 学校对学生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 由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疏忽, 学生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学校对兼职广告的管理力度不够。许多的虚假信息潜伏在校园的兼职广告之中, 学校作为大学生的管理者, 有权利更有义务对兼职广告进行筛选以及过滤。但是由于高校部分管理职责的不完善, 使得虚假的兼职广告有机可乘, 加大了大学生兼职的风险。学校对大学生兼职的关注度不够。多数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但是主要负责大学生勤工助学和毕业指导的各项事宜, 作用有限, 只有少数几所高校有专门负责处理大学生兼职的机构。据笔者了解, 勤工助学只是为那些生活困难、确需帮助的学生提供兼职岗位, 很难满足大多数同学的需求, 为此, 这些学生只能到校外寻找兼职, 而这增大了兼职的风险。

4. 大学生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维权意识和责任意识, 兼职观不正确。

书本理论知识雄厚, 社会经验缺失是东方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弊端。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刚刚起步, 心理年龄还未成熟, 在寻找兼职工作的时候缺少辨别虚假广告的能力, 对中介公司是否合法也不加调查盲目相信, 加大了兼职历程中的风险, 为兼职权益的实现埋下了隐患。根据调查, 43%的大学生在工作前, 不对就职企业的基本情况、业务活动和信誉进行了解, 也不与就职企业签订劳动协议书。维权意识淡薄, 对劳动协议书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错误的认为劳动协议书可有可无。纵使许多大学生有一定的维权意识, 但是往往由于自己损失不大, 或者维权成本过高, 维权程序繁杂, 因此都放弃维权, 只能自认倒霉。对自己的权益没有一丝把握, 导致兼职学生的权益受到损害时无据可依, 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些兼职大学生责任意识不足, 行为不羁, 不愿受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束缚, 做出损害用人单位利益的行为, 这使得用人单位不得不采取措施约束兼职大学生的行为。还有些兼职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兼职观, 他们迫于减轻生活压力, 不惜为兼职放弃学业, 更有甚者不惜放弃自尊, 从事些不入流的工作, 使得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而这毫无疑问会使兼职大学生的整体形象有所下降。

四、兼职大学生权益保护的相应对策

1. 加强对用人单位和中介的监督与处罚力度。

兼职大学生的权益遭受损害, 用人单位和中介难辞其咎, 他们狼狈为奸, 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为此, 政府应加强对用人单位和中介的监督, 在监督过程中, 政府应该更加强势, 主动规范兼职这块市场。首先, 政府要严格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审批程序。对不合条件的中介机构, 不予设立, 即使符合设立条件, 也应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 不得违反。其次, 政府应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管理。一旦发现中介存在违法行为, 政府应予以严厉打击, 并加重处罚力度, 对其进行高额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 杜绝其再次违法的可能。再次, 政府应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笔者建议,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将那些时常诈骗的中介公司列入黑名单, 并定期在网上公布。对用人单位也应采取同样的做法, 如果用人单位有拖欠工资、克扣工资、超时用工等违规行为, 相关部门也应将其列入黑名单定期公布, 这样做有利于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增加社会责任感。最后, 政府还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公开宣传信誉好的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 给用人单位和中介公司设定诚信指数, 让大学生在选择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时有所对比, 做到心中有数。用人单位与中介也应该反省自身的错误。兼职大学生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利润是毋庸置疑的, 他们理应得到用工单位的公平对待, 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只有这样, 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才能得到双赢, 形成良性循环。中介应加强自身的诚信素养, 认真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向大学生提供真实的信息, 提前知会大学生兼职的详细内容, 对安全性不明的兼职要对大学生加以告知。用人单位不能只一味地注重自身的利益, 全然不顾社会效益。用人单位应向兼职大学生支付合理的劳动报酬, 不得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剥削大学生的剩余价值。对于按时完成工作的大学生, 用人单位应按约定向其支付工资, 不得以任何借口克扣甚至不付工资。此外, 为了提高兼职大学生的积极性, 用人单位还可以对出色地超额完成任务的大学生给予奖励, 向其发放奖金。

2. 完善劳动法制和民法, 出台相应的地方法律。

一方面, 完善中国在劳动权益保护领域的立法已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这一趋势下, 填补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显然已经刻不容缓;另一方面, 现代兼职大学生的权益遭受损害, 维权面临困境, 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对此, 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最高人民法院重新做出关于适用《劳动法》的解释, 将属于劳动关系的那部分兼职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将部分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 意味着承认这些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其权利和义务由《劳动法》加以规定, 不再受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束缚, 可以自由地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当其权益受损时, 可以援用《劳动法》维权。 (2) 补充完善现行《民法》。对《民法》中的民事雇佣关系进行专门规定, 对属于雇佣关系的那部分兼职劳务关系, 《民法》应专门用一章对其进行系统的介绍, 哪些属于兼职雇佣关系, 兼职过程中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义务双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这样, 受《民法》保护的那部分兼职大学生的权益受损后才不至于束手无策。 (3) 出台一些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在不违反上位法的前提下,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政府部门可参照有关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用以具体化的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3. 学校应加强对兼职广告的管理、提高对大学生兼职的关注、提供兼职培训和维权帮助。

首先, 学校应加强对兼职广告的管理, 筛选和过滤兼职信息, 通过事前控制保障兼职学生的权益。同时,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学校宣传栏等媒介向同学提供最新的兼职信息和安全的兼职岗位, 让有兼职意向的学生找到理想的兼职。最新的兼职信息, 使大学生兼职存在优势, 不至于出现以往由于信息闭塞而低价出卖劳动力的情况;安全的兼职岗位, 使兼职大学生的人身、财产权益得以保障。只有掌握最新的兼职信息, 知晓安全的兼职岗位, 大学生才能兼职“愉快”。其次, 学校应尽可能多的在学校里创造兼职的机会, 毕竟学校里的兼职是最简便最安全的。学校除组织勤工俭学帮助贫困学生外, 还应给那些需要提升自己能力的学生创造兼职的机会, 如同意学生成为睿创教育 (计算机辅导班) 的代理人在本校招收学员。另外, 学校还应增设相关社团或机构, 如“兼职服务所”。学校可以利用其广大的人脉与资金, 与社会上信誉较好的企业形成兼职供应关系, 为有兼职需要的同学提供一定的兼职岗位, 起到一个兼职中介的作用。再次,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兼职培训班, 加强大学生这方面的维权意识。接受学校聘请的有经验的教师, 通过对兼职过程中大学生权益受侵害的实例的列举及对相关的法律条文的解读, 向大学生传授维权的合法方式, 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学校还可以利用其成立的“兼职服务所”集中处理大学生兼职中的纠纷, 在学生兼职期间权利受到损害后, “兼职服务所”要支持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维权, 帮助学生进行诉讼, 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和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学校应当加强与劳动仲裁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联系, 使兼职大学生在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4. 兼职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维权意识和责任意识, 树立正确的兼职观。

(1)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兼职要量力而行, 适可而止, 切忌盲目。大学生在兼职时, 要知会老师或家长, 以防以后出现问题自己不能妥善地解决。大学生兼职应尽量选择正规的中介机构, 事先对用人单位进行全面的了解, 如有无营业执照、有无固定的办公场所、经营状况如何等。在签订书面协议时, 兼职大学生应与用人单位约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及其支付方式、劳动条件等。遇到不能理解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询问, 请求帮助。遇到麻烦时, 还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 (2) 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 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大学生要多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 正确处理好自己与社会人士的关系。时刻注意自己是大学生, 所做所为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 讲文明讲礼貌是待人最基本的原则。服从用人单位的领导, 做得不好的地方, 虚心接受用人单位的建议, 争取有所改进。做事要坚持到底, 认真对待, 不做有损用人单位利益的事。 (3) 更新兼职观念, 树立正确的兼职观。兼职只是学习生活之余认识社会, 提高自我的一种锻炼方式, 学习才是学生的天职, 切不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很多同学颠倒了主次, 甚至为了兼职而完全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造成学业荒废, 知识漏缺, 甚至被劝退学, 这样的结果就太得不偿失了。将学习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统一起来是兼职的过程和目的, 大学生要学会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 实现学习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统一。

五、结语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社会生力军, 在未来的社会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当的兼职是大学生必要的实践学习渠道, 有利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在大学生兼职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应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强调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 提高学校维护兼职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意识等, 只有这样, 兼职大学生的权益才能得到切实的保护。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法律关系与其他群体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多重性。现今, 兼职大学生的权益损害现象比较普遍, 相关法律对其的保护还相当薄弱, 只有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强调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提高学校维护兼职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意识等, 其状况才能改善。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政, 黄威伟, 梅筱君.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以“法律适用分析”为中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40-42.

[2]王鑫薷, 王波, 李霞, 舒永久.大学生兼职风险研究[J].管理观察, 2010, (23) .

[3]李鸿建, 曹婷.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 .

[4]韩震, 郑立俊.大学生打工相关问题的法理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0, (1) .

[5]韩震, 张洁.再论大学生打工的劳动法保护[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82-86.

[6]陈坤, 朱文静, 贾姣.论大学生兼职中的侵权事件及法律救济途径[J].法制与社会, 2009, (12) .

[7]高鹏飞, 倪利勇.高校学生劳动权利的法律保护[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4, (4) :88-89.

[8]高菲.大学生校外勤工助学法律保护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3) .

[9]韩震, 于玲“.大学生打工”的劳动法保护之研究[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 .

篇4:大学生权益保护研究调查报告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调查研究

引言

新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新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负有保障和尊重未成年人权益的义务。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出台与多次修改之后,我国加强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力度与范围,然而就在近几年出现了各种侵害未成年人权利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无时无刻不在向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和家庭敲响这警钟。

一、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状况原因分析

(一)在立法方面未形成有序的体系

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主要集中于两部专门性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主要规定了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受教育权及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益,并就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对于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进行了规定。

(二)缺乏统一有效的社会保护机制

一方面,先进的社会大众传媒、网络走进了大同市的千家万户,网络运营商不顾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唯利是图,给青少年的身心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互联网中的不良内容成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对于权益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缺乏一个有效、系统的救助机制抢。

(三)学校保护中的相关主体法制意识淡薄,责任不明确

一方面是应试教育制度本身的缺陷,学校的法治意识不强,不能将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应有的重点传达给未成年人,致使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学校与家长对于未成年人在发生事故时的责任界限不明确。当学生在校期间发生安全事故以后,家长往往向学校要求高额的赔偿金,不仅致使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学校负担沉重,而且还会让学校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把本应该安排的活动取消以此来较少学生出事故的几率,但这同时剥夺了学生学习其他方面知识、增强其他方面能力的权利。

(四)传统的家庭观念致使父母随意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为什么家长敢虐待孩子、敢私自拆孩子的信件、看孩子的日记?就是因为有的家长根本不懂得孩子也有合法权益,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公民,也享有因为中国公民该享有的各种权利,他们只知道老师体罚孩子不对,却从来不认为家长虐待孩子也是侵犯孩子权益的行为。

(五)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缺乏

未成年人自我意识、独立性的缺失是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缺乏的突出表现。这种缺失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处处有父母保护,家庭中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剥夺了本应由未成年人独立行使的权利,从小无法养成独立平等的人格,缺乏自我锻炼的机会,成长阶段主要忙于学习,对于侵害权益的违法犯罪事件接触的比较少。

二、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一)逐步形成完善的立法体系

逐步建立一部系统而完善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典,使得关于未成年人的一切权益保护均有针对其专门的法律依据,在民事、刑事或其他社会保护方面与成人保护法规彻底区分开来。

(二)形成统一有效的社会保护机制

首先,对游戏厅、网吧等场所强化未成年人限入措施,对于不法经营者予以不同程度的惩戒,增加不法经营者违法犯罪的成本,同时清除内部不严格执法的执法人员。其次,建立一个的良好健全、有效、系统的救助机制,未成年人权益被侵害之后能够有一个救助和保护受害未成年人的机构,尽可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以免成为未来社会的隐患。最后,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能够各司其职,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体系。

(三)加强校方的法制意识,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

提高广大教师的法律意识。校方努力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高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地学法、用法、守法,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自觉地把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将法律知识普及给未成年人,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要重视德育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生活指导,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明确相关主题责任。法律应明确学校和监护人在未成年人出现安全事故后的责任分配。

(四)明确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一生下来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对父母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一方面,确立儿童最大利益原则①,明确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规定后相应的惩罚措施,使家庭保护依法进行。对于监护人侵害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的或者对未成年人子女的生命健康有威胁,建立对监护人的监督惩罚机制,扩大监督举报主体,依相关主体的监督举报,使受害未成年人能够及早被发现,被保护,同时剥夺监护人相应的权利,直至威胁消失或权益重新得到保护,家长行为恶劣的,对其采取相应程度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定期对家长进行法制课程培训,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组建专门的家长教育援助机构,为家长在孩子培养过程中提供科学、健康、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益的知识技能培训。

(五)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未成年人是一个需要时间逐渐成长的主体,需要各方主体对未成年人保护和对其权利的尊重,学校和家长应该多给未成年人独立成长的空间,多一些接觸外界的机会。

未成年人自身也应该慢慢的学会自我保护,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不可掉以轻心,多听一些未成年人保护的讲座和座谈会,观看一些自我保护的书籍和视频资料,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格斗防身技巧,锻炼好身体。在遇到危险时,活学活用,处变不惊,见机行事,求助于大人。切不可冒失行事,意气用事,逐渐学会独立处事和解决问题。

结语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的发展伴随着多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发生。通过调查了解,发现的未成年人部分权益受保护状况不容乐观,结合全国立法现状和执法状况所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原因分析,并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方面的制度对完善本地区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1]周巍.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民法保护[D].湖南:湖南大学,2007.

[2]曹承龙.关于我国西北农村地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调查报告[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王学伟.论人格尊严法律保护之完善[J].黑龙江教育学报,2004,23(6):147-149.

[4]张丽燕.我国民法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观察家视野,2001,6(26):26-28.

篇5:大学生权益保护研究调查报告

汤晓静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社会、人身等方面的权益严重缺损,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农民工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自身维权意识不强、城市政府政策不合理、利益组织失缺。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方面的现状调查、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和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民工;权益保护

一、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基本内涵

农民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其合法权益天然地来自宪法规定,因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最根本的就是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权。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公民权主要包括:经济性的权益。包括:报酬权、收益权、同工同酬权、就业机会均等权、社会保障权、社会福利权等。社会性的权益。包括:自由择业权、劳动安全保护权、子女平等受教育权、职业技能培训权、劳动争议处理权、休息权、休假权等。政治性的权益。包括:人格权、人身自由权、参与社会管理权等。

二、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籍身份,但已经完全脱离或部分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他们在城镇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一只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但在实际工作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工资被拖欠、企业不为他们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劳动安全得不到保护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缺失的现状及其表现

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上讲,他们是农民。这种职业与身份的矛盾使他们并没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真正融入城市的主流生活,而是演变为一个日益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休。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新的城市群体,他们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人身保障和社会权益等都难以保障,其维权道路漫长而艰难,甚至在某些城市农民工被作为最廉价的劳动力遭到漠视, 其恶劣的生存状态和环境, 不能得到的尊重和信赖, 如此等等引发了大量的劳资冲突, 甚至出现了农民工因讨要工资无方而自杀等极端行为,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农民工权益缺损的现状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进城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休,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工人群体。但这个过渡状态的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 其应享有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甚至处于缺损状态。

1、农民工的经济权益缺损严重。

农民工进城的首要目的是要从经济上获得比在农业领域多的好处。他们的期待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换得稳定的生活, 他们期望能按月发工资,待遇能稍高一些。这些在城市职工看来理所当然的要求,在具有很强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农民工那里, 变得十分困难。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内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随意克扣工资的情况司空见惯。许多企业工作时间长, 没有休息日, 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 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 有40%多的农民工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除拖欠工资报酬外, 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的调查, 一些企业每月扣留员工20%-30%的工资作为 “风险抵押金”, 要求农民工必须在本企业工作满三年且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否则这部分工资就被扣除。

2、农民工的人身权益保障不力。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劳动力的供给,使得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是我国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也是农民工在巨大就业压力下其人身权益得不到尊重和保障的重要因素。农民工作为城市就业岗位的竞争者,其文化素质、技能等致使他们常常只能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 而这些工作不仅报酬低, 还常常受人歧视,遭人打骂,被人骚扰。初到城市的陌生感、恐惧感,加上各种各样的限制,使农民工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如有些农民工所在的企业,进厂就扣押身份证和一个月以上的工资,如果对工作不满意,也难以离职。

3、农民工的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

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由于流动,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成为问题。法律规定我国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在当前,由于现行户籍政策的限制,还有一些地区规定对农民工子女到城镇上学要收取农民工家庭难以承受的赞助费,有的地方干脆拒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这样,大多数农民工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乡就读,生活上寄养在亲戚家, 或者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 成为“留守儿童”。也有的则过早地辍学,随父母在城市里“闯社会”。

(2)社会歧视。

农民工虽然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却得不到城市社会的尊重,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依然存在。据社会学者的调查,在被接受访谈的315位农民工中,有67%的人认为在与城市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着令农民工感到疏离的社会气氛—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在某些人的眼里 ,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种歧视性的称谓。这种疏离氛围的存在 , 加深了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鸿沟”, 同时也加剧了农民工对城市的某种报复心理。

(3)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 , 农民工几乎享受不到。调查显示 , 中国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是33.7%、10.3%、21.6%、31.8%和5.5% , 如此低的参保率 , 给农民工当前和未来的工作、生活 , 也给社会稳定都留下了较大隐患

四、农民工权益保护缺失的原因

1、二元经济结构导致“身份”不同的观念依然存在,传统的户籍制度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得不到“市民待遇”。

2、农民工的特殊性决定了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性。农民工没有特殊技能,只能从事无差别的体力劳动,导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3、农民工的“无组织”状态,使其权益缺乏组织的保护,在与用人单位的抗争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

4、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是导致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

5、行业的经济秩序混乱使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不规范的房地产开发运作制度和非法人承包工程使得建筑行业秩序混乱,农民工处在社会底层自然就成了受害者。

五、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对策探讨

1、建立有关农民工保护的法律规章。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农民工合法权益,依法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建立和完善农民工保护体系。一是司法援助体系;二是劳动争议仲裁体系;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四是信贷支持体系;五是民工救助体系;六是舆论监督体系。

3、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知识和技能培训机制,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4、清理和取消不合理限制,包括歧视、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法、不合理收费,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不符合规定的使用,农民工子女入学限制。

5、实施四项改革。第一是户籍制度改革;第二是土地制度的改革;第三是农民(包括农民工)参保政策的改革;第四是教育体制的改革。

六、结束语

在农民工自身来看,要对农民工的进行法律意识的启蒙与教育。所以,在国家“送法下乡”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送思想,送观念,而不仅仅是送制度和送规范,在教育、启蒙农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以往普法的经验教训,必须要把真正的法律精神和现代法律意识告诉农民,努力培育他们具有现代法律所必须具备的“平等意识”而非“专政意识”,“公民意识”而非“百姓意识”,“权利意识”而非“义务意识”。在农村具体的普法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要让每个农民懂得法律的具体规则、规定是什么,但一定要让农民懂得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什么,权利受到侵犯后,救济的办法和保障在哪里,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有多高。

农民不论缺乏法律保护意识还是法律监督意识,都会放纵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合法的权益缺少了法律之剑的保护,那么还会有多少人担心自己犯法后的后果呢。所以,强烈的法律保护意识、维权意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网上文章)

[2] 王春光.农民工: 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J].学习与探索,2005,(1).(杂志)

[3] 熊若愚,董结琴.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国情国力,2002.(网上文章)

[4] 邓伟志.论“和谐社会”[M].学习时报,2005-01-03.(报纸)

[5]张英洪.给农民以宪法关怀[M].北京: 长征出版社,2003.(书)

[6]吴洁.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与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报纸)

篇6:大学生权益保护研究调查报告

【摘要】在校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快速的发展期,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充满好奇而又天真幼稚,再加上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浮躁叛逆等因素,使得这一特殊群体比成年人更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侵害。中小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脱离家庭的监管消耗在学校,因而,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是否到位、是否合格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健康,这种影响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所留下的烙印将是长期或者终生的。所以,认真研究在校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为其创造一个和谐的、快乐的生活、学习空间,不管是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还是对于家庭的幸福以及祖国的未来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关键词】在校学生 合法权益 保护

【写作年份】2003年

【正文】

在校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快速的发展期,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充满好奇而又天真幼稚,再加上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浮躁叛逆等因素,使得这一特殊群体比成年人更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侵害。中小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脱离家庭的监管消耗在学校,因而,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是否到位、是否合格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健康,这种影响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所留下的烙印将是长期或者终生的。所以,认真研究在校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为其创造一个和谐的、快乐的生活、学习空间,不管是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还是对于家庭的幸福以及祖国的未来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诚然,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需要保护,本课题组之所以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在于:第一,这一群体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之所在;第二,这一群体正处于长身体的特殊时期,此时对其的伤害不仅会影响到他的身体,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灵,更有甚者会改变其终生的命运;第三,由于成人的思维惯性,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往往不为人所关注;第四,这一群体由于其自身诸如幼稚、无知、学习压力过大等原因,无法或者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保护。所以,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校中小学生合法人身权益的概念

所谓权利是指权利主体为实现其某种利益依法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或者请求他认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所谓利益是指权利主体的受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人身利益等。利益被法律确认和固定以后,即成为权利。

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是法律所确认的,中小学生依法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或者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以及中小学生受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利益(1)。

佟丽华在其《未成年人法学》一书中,提出了中小学生人在学校里应该享有的权利。

1、受教育权。根据宪法与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未成年人有依法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权利,有权要求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有权要求学校采取措施保证教学质量,学校或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学生上课。如有的学校对违纪学生处以停课一周的处罚,实际上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2、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未成年人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其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应该受到保护。如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校校舍倒塌对学生造成伤害,校外人员进入学校对学生造成伤害等等,侵害了学生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

3、身体自由权和内心自由权。发生在学校的侵害该类权利的行为有:老师禁止学生上学、进教室、罚站等,放学后禁止学生回家,下课后禁止学生自由活动,教师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强迫订阅某种刊物、不允许自由订阅等。

4、肖像权。肖像权是指任何人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权利人的肖像。学校在使用或对外提供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的照片作为赢利性目的使用时,如果照片是以特定的未成年人形象为主题的,比如照片只有一个或几个未成年人,学校必须征得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同意。特别是在进行有关违反校纪校规的宣传中,最好不要出现未成年人的真实照片。

5、名誉权。名誉是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未成年人年龄虽小同样享有名誉权,学校或教师不得对其人格进行侮辱或诽谤。如有的教师上课时用言语侮辱学生,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都是对学生名誉权的侵害。

6、隐私权。未成年人的私人通信、考试分数排名等,只要是他(她)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都可以成为其隐私,受到法律的保护。

7、财产受到管理、保护权。未成年人在学校学习期间,其财产应该得到学校的管理和保护,当学校没有尽到保护职责致使其财产受到侵害时,学校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8、独立财产权。应该明确的是,财产不被没收是未成年人对财产享有独立所有权的基本内容,学校无权没收其财产。有的教师在学生上课看课外书或玩弄其他物品时,采取了没收的做法,实际上侵害了学生对财产所拥有的所有权。

9、生活获得照顾权。如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午餐,其卫生和营养应该得到保障,学生生病时应该得到及时救治,学生在穿衣、吃饭等方面应该得到指导等。

10、民事活动代理权。尤其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来说,由于其一切民事行为都需要监护人代为执行,因此,对于未成年人在学校期间不能独立完成的民事活动,未成年人应该有要求学校代理的权利。但即使是购买食品、学习用品等行为,如果未成年人没有提出要求学校代理,学校也无权代理。

11、休息娱乐权。作为未成年人最大幸福的休息娱乐,应该成为其在学校的主要权利之一。学校应该考虑到他们的休息、娱乐,允许他们创造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12、获得良好的校园环境权。《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对校园环境作了明确的规定,学校有义务采取措施,使校园环境达到相关标准,以满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13、拒绝乱收费的权利。学校向学生收取不应该收取的费用,就意味着学校侵犯了学生特别是家长的财产权,学生和家长有权拒绝。

14、拒绝不合理劳动权。学校有权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劳动,但如果学校要求学生从事赢利性劳动或过重的体力劳动,学生有权拒绝。另外,学生犯了错误后罚其劳动,也属于不合理劳动,学生有权拒绝。

15、拒绝不合理校内外活动权。有些学校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一些庆典活动等,要求中小学生参加演出,属于不合理校内外活动,学生有权拒绝。

16、荣誉权。未成年人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种荣誉,如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等,学校不得阻碍未成年人获得该荣誉,也不得随意给予撤销或剥夺。

17、著作权。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等。未成年人在校期间的作品,应依法享有著作权。

18、平等对待权。未成年人在学校里有权得到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的对待,有权不受歧视。其中包括在入学和升学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在校学习和生活方面享有平等权,受到公正评价的权利等。

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是指国家机关和权利主体为了预防、制止侵害中小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恢复被侵害的合法权利,依法采取的预防措施或实施的补救行为。

在校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小,生性活泼好动而又有所叛逆,因此,在校期间不易管理,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概率很大。这类案件,属于侵权行为中特殊侵权的一种,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权益的主体为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认知社会能力还不完全具备,身心发育不成熟,自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理性,意欲冲动,因此其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几率比较高,其合法权益保护的问题更应为社会所关注

2、中小学生属于弱势群体,不为社会所关注,处于弱势地

中小学生正在紧张的学习阶段,家长和社会对于其期望值过高,相对于其合法的权益,社会更关注中小学生的学习,而往往忽视其身心健康,尤其是其心理健康。

3、受侵害的地点在学校

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学校,而学校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它对于中小学生的关注重点在其学习上,中小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比较大,这里包括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

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受侵害事故分为四类,即学校责任事故,学校意外事故、第三方责任事故及学生自我伤害事故(2)。

第一,学校责任事故是指学校由于疏忽或过失,未尽到相应的教育管理职责而造成学生的伤害事故,它包括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有明显的不安全因素;学校的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学校教职工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违反有关要求及操作规程;学校组织课外活动时未进行安全教育或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学校统一提供的食品、饮用水不符合安全及卫生标准;学校知道及应该知道学生特异体质、疾病,而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学校违反规定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适宜未成年人参加的活动。

第二,学校意外事故是指中小学生在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它包括由于自然因素及不可抗力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生在校外发生的突发性、伤害性侵害;学生特异体质、疾病,学校不了解或难以了解;学生本人或学生之间发生的伤害行为。

第三,第三方责任事故是指学校本身提供的各种场地设施没问题,它包括校外活动中,场地、设施提供方违反规定导致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生特异体质、疾病,家长及学生本人应告知而未告知;学生明显违反校规而对其他学生造成的伤害等。

第四,学生自我伤害事故是指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其合法权益受损的事故。学生由于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较差,或是缺乏自我保护意思从而造成合法权益伤害的事故

二、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价值

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适应与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他无非是人们对有益于自己的某种外界物的主体体验和主观把握。而法律价值则是人与法律之间的一种需要与满足的特定关系。同样,对在校中小学生的人身权益保护就是为满足目前保障人权,保障弱者的需要。因此,对在校中小学生的人身权益保护的研究有其重要的价值,并且,从我国在校中小学生的人身权益保护薄弱的现状来考虑,对其进行研究也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它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乐观健康成长

青少年一代,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他们能否健康快乐成长关系着我国将来建设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全社会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来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调查显示,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只重视升学率,反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安全教育以及对学校设施的安全维护,导致青少年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给学校、家长都造成许多不利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些伤害对其身体和精神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通过对在校中小学生人身权益保护的研究,促使有关部门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法律、法规,对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十分有益。

(二)有利于提醒全社会关注在校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前社会对在校中小学生的人身权益的保护力度和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往往是在出现损害后果时,才感到法律、法规保障手段的薄弱性,此时才想起呼吁社会、政府加强保护。大量个案的出现也使得加强对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迫在眉睫。本课题组此次调查范围遍及全国15个省份,对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识到在校中小学生的保护只靠司法行政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参与,增强社会各界对在校中小学生保护的意识,从而使在校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三)它有利于及时、高效地解决事故纠纷

我国现在虽已有一些保护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但针对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却迟迟没有出台,且对这方面的法律规定也是极其欠缺。教育部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很多人对其是否有法律效力争议很大,因而目前解决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纠纷问题还专门的法律予以调整和规定。同时,学校、家长又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方法去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以及怎样做到及时有效的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本课题组对此的研究,目的也就是为解决来自各方的困惑,使这些纠纷能及时得到解决,使学校、家长得以安心,使受到侵害的中小学生及时得到保护,减少他们幼小心灵的创伤,同时及时惩罚犯罪,使侵害方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更有效地起到预防的作用,防止出现侵害中小学生权益的行为。

(四)有利于保障在校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

通过法律的健全和完善,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对在校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强学校的安全措施以及对纠纷的及时解决。这些都充分有力的保障了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消除学校、家长对伤害事故的担心,使学校能更好发展素质教育,使在校中小学生能够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成长(3)。

(五)有利于繁荣我们的法学事业

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在校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我们就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这也是我国的法律制度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变化,依法治国方针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对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研究为我国法学事业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去填补和完善我国的法学研究,和国际法律制度接轨。

总之,本课题的研究有着其重要的意义,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处理伤害事故纠纷提供指导,为司法机关审理此类案件提供依据,为学生家长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提供帮助,为立法部门完善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三、在校中小学生人身权益保障现状

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7月-2003年1月对在校中小学生人身权益保障及预防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此次调查以问卷为主,结合个别访问,涉及全国15个省份,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本次调查学校95所,其中私立学校13所。学校在农村、县城、城市的分布情况为:农村为11所,县城31所,城市43所,分别占学校总数的22.11%,32.63%、45.26%,在校生为2000人以上的学校48所,占总数的50.53%。该调查问卷反映内容均真实可靠。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最基本的资料。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本课题组又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对我国的中小学生的人身权益保障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安全保卫状况

1.关于学校是否有安全围墙的调查表明,91.58%的学校有安全围墙,5.26%的学校仅有残垣断壁,可翻可爬,而没有围墙的学校占了3.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校有基本的安全意识,学生在有围墙的校园里能有起码的安全保障,而少数残垣断壁或干脆不设围墙的学校中,在校生的安全状况就值得关注了。学校不设围墙一般有三种可能:第一,学校所在地治安确实良好没有任何安全隐患,因而没有设围墙的必要;其二,物质方面极度匮乏,没有设围墙的能力;其三,校方或政府不够重视,缺乏起码的安全意识。但以我国的社会治安状况来看,任何地方恐怕都达不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状态,况且,即使治安状况再好,也应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态,对在校中小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给予充分的保护。据调查资料显示,大部分的无围墙或残垣断壁的学校分布在农村或乡镇。显然,第一种可能应予排除而物质条件成为重要因素。课题组认为,物质条件差是个客观存在的障碍,但给学校设围墙应该不至于让当地政府陷入财政危机,学校所在地居民也完全可以合理筹资建一围墙。但遗憾的是,当孩子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教室上课时,却无人对此表示担忧、关注,更无任何实际行动保障孩子的安全。由此,人们的安全意识在此就可见一斑,对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亟待提高。

2.有门卫的学校占有围墙学校的92.63%、门卫阻止陌生人进入的占75.79%,当然如果没有围墙那门卫也就无从谈起了,但有些有围墙的学校却不设门卫,这也同样使学校的安全大打折扣,而有门卫的学校中,又有部分学校门卫根本不阻止陌生人进入,如此门卫也就形同虚设,对在校中小学生安全保障作用甚微。可见还有相当部分学校安全措施不到位,学生处境令人担忧。

3.午夜12点以后落锁的学校为93.68%,这表明绝大多数学校对在校住宿的学生的安全保障予以重视。诚然不落锁的个别学校中有些是无寄宿学生的,可出于对校内财物的保护也不应疏忽。在有住校生的学校中,午夜大门不落锁使围墙也失去作用,给住宿生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可能随时会受到侵害。

4.女生宿舍有专人管理的学校为85.26%,其中农村女生宿舍有专人管理的为76.19%、县城为83.87%,城市为95.39%,在校中小学生本身属于弱势群体,而住校女生又是弱势中的弱者,女生宿舍无专人管理,应是校方的严重失职,住校女生的安全保障问题也就可想而知。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女生宿舍无专人管理的现象以农村最为严重,县城、城市依次递减。这说明,城市学校的安全意识和物质条件明显优于农村。

(二)中小学校的消防情况

1.在对长江以北学校的采暖方式的调查中,使用煤炉方式采暖的学校为7.79%,空调为7.79%,使用暖气的为49.35%,炭火为0,无采暖设施的为35.06%。煤炉与空调所占的比例相当,这也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煤炉安全隐患较大,且环境污染严重,而空调耗费过高,不是一般学校能采用的,所以比重都较小。暖气的使用较为安全,费用低廉,因而使用普遍。但仍有35.06%的学校无任何采暖设备。据调查,这些学校集中在农村、乡镇,物质因素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是江北学校无采暖的重要原因。

2.有消防器材的学校为49.47%,上过消防课的学校为32.63%,会使用消防器材的占32.6%。以上数据表明,半数以上学校没有消防器材,难以应付突发的火险等情况,尤其部分用煤炉取暖的学校,火灾隐患大,更应配备消防器材。且用煤炉取暖的学校多数处在农村,消防器材更为少见,一旦发生火灾,后果极为严重。而在有消防器材的学校中,也只有65%的学校学生表示会使用消防器。由此可见,消防器材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摆设,学生不会使用,使其并没有起到实际有效的作用。

3.四层楼以上楼梯狭窄的学校为16.84%,这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学校教学楼结构不合理,一旦发生火灾、遭险等突发事件,狭窄的楼梯是学生脱险的一大障碍,同时可能因拥挤造成更多的不必要的伤亡。此种教学楼的楼梯必须调整重建。

4.知道“119”含义的学生为91.58%,“119”为最基本的火警常识,但仍有少数学生竟不知道“119”为何意。一旦发生火灾之类的险情,学生就根本无法及时通知消防队,无法自救,更无法做到救人。这表明学校老师在日常教育中对安全教育存在很大的漏洞。

(三)师生关系

1.调查学生中,受过体罚的为24.21%。显然,老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受体罚的学生比例相对少一些,但体罚学生的现象仍存在就不可忽视。究其原因,其一,中小学校强调的升学率给老师施加了很大压力,多数情况下还直接与老师的奖惩、任免挂钩,造成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过激行为。其二,教师的法制意识还不高。因我国多年的教育传统,“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等思想根深蒂固,很多老师秉承此志,一心苛严教学,以求不误人子弟,从而忽视了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造成的身心伤害,甚至不惜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由此,很多地方教师的法律意识薄,从而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其三,学生的素质也存在问题,如今学生身为独生子女,在父母面前娇纵任性,在学校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对老师缺乏尊重,学习上不认真,这也是受老师讽刺、体罚的重要原因。其四,个别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中小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本应该循着教育为本的方针,而不应对其身心进行伤害。

2.老师私拆信件的比例为8.42%,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隐私还是得到了尊重和保障。可在访问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学校老师明确表示禁止学生通信,如有信件一概扣留,这也就变相剥夺了学生的通信自由权。在私拆信件的老师中,他们多数认为学生尚未成年,没有隐私权可言,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四)体育课、体育比赛中的安全问题

1.老师在体育课上强调安全问题的占75.79%,大多数老师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而另外少数不强调安全的老师,一是安全意识不够,二是对学生不够负责缺乏老师应有的责任感。

2.体育课出现人身损害的责任承担问题,认为由老师负责的占17.89%,学校负责的占43.16%,侵权人负责的占45.26%。自认倒霉的占5.26%,其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学校侵权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应是学生的监护方,而侵权人行为是损害的直接原因,所以认为学校和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占的比例较大。而有些学生认为老师是直接负责学生体育课安全的,应承担部分责任。自认倒霉的所占比例较小,这也说明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在逐步增强提高。

(五)学校物件致害问题

危房致人损害中,认为学校负责的占74.74%,仅有1.05%的学生认为应有自己负责。悬挂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认为学校负责的占77.8%,自己负责的为4.12%有过错的人为24.21%,部分认为学校和有过错人共同承担责任。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受到保护,证明学生的法律意识再不断提高和增强,在侵权来源中找到侵权方和承担连带责任的一方,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六)学校的安全意识

在调查中,学校经常进行安全教育的为64.21%,尊重学生权利的为72.63%,强制学生保险的为43.16%。总体看来,状况并不糟糕,但其中问题也不容忽视,不少学校安全意识还是很差,对学生权利的保护力度不够重视。知其果,究其因,物质投入还是很少,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中小学校中普及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酝酿多年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于2002年9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使得学校、家长、学生对中小学生的伤害不再无奈。同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快立法工作,为依法保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可操作性,依法打击侵害中小学生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中小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强化政府行为。从上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校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任重而道远。

四、加强对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对策研究

从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保障的现状令人担忧,仅就调查的内容来看,安全设施、采暖方式、师生关系侵权责任等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责任纠纷持续升温。鉴于此,研究怎样更好地保障在校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对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思想认识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问题、隐患存在的原因,在于人们的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对很明显的疏漏视而不见。我国有些地区虽然贫困,物质投入只是杯水车薪,但只要人们有足够的意识时刻关注中小学生权益的保护,这种状况也会得到很大改观,所以,提高人们安全意识是当务之急,具体措施如下:

1.增强校方的责任感

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管理责任自然转移到学校身上,家长不可能再对孩子在校的种种行为时刻监护,因此学校是学生安全的保护者。而今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在很多人看来,学校有推卸责任之嫌,这使很多家长对校方的责任感提出质疑,大大降低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程度。因此,教育部应定期对校领导及老师进行培训教育,责令校方制定一系列制度,将学生的安全保护落实到人,并制定相应奖惩措施。该措施应该以教育部的最后考评决定对校方的奖惩,以学校一年内发生事故为标准,评出“家长最放心学校”和“家长最担心学校”以舆论方式给校方 施加压力,增强校方责任感。

2.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

很多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后一切责任应由校方承担,自己再无任何责任,这显然是错误的。《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如果学生之间发生侵权纠纷,校方无过错的情况下,肇事学生的家长是诉讼对象,对孩子的行为承担责任。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家教良好的孩子比家长不负责任的孩子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在校期间处在相对安全状态。因此,校方与家长应定时沟通,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由校方向家长阐明责任的分担,提请家长注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且就以往案例向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孩子安全的重视程度。同时,校园暴力事件主要因为学生素质偏低,一些学生的心理扭曲,这在独生子女、单亲儿童、不睦家庭中的孩子较为多见,所以加强对孩子的关爱教育至关重要。

3.提高在校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据调查,67.3%的学生不会使用消防器,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119”的含义。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尚待提高,如2001年9月28日,沈阳市某小学生下课后向操场跑去,被另一同学撞掉两颗门牙,就体现了这一弊端。除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外,在校期间校方应通过讲座、宣传教育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充分教育,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另外,专门开设自护课堂,由受过专业培训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自护能力训练,并进行模拟练习。同时开设校长信箱,对老师私拆信件、辱骂殴打等侵权行为进行举报。

4.增强政府的重视程度,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国家应向各级政府下达行政命令,将保护在校中小学生的任务落到实处。政府可组织部分下岗工人、转业军人进行培训。然后分配到各学校专门负责学生的权益保护工作,由政府支付工资,可减轻学校负担,避免老师责任过重压力过大、教学质量下降。另外,政府可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呼吁捐款,为在校中小学生的权益保护工程建立储备基金,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促使人们的有效监督,为工作提供切实保障和坚强后盾

(二)增强对中小学校的资金投入

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没有围墙的学校占3.16%,仅有残垣断壁的学校占5.26%,没有门卫的学校占7.3%,没有消防器材的占50.5%。这种状况的存在,一方面说明各放对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学校的资金严重缺乏。资金短缺带来的后果是非常明显的:第一,教学建筑及各项设备缺乏或得不到及时更新,使中小学生的人身、财产受到很大威胁,更谈不上获得良好的校园环境权利的实现。第二,由于资金短缺,一些教师的工资拖欠不发,一方面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更容易忽视对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有志青年不愿投身教育事业,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中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和素质的偏低,也是引发中小学生身体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及生活获得照顾权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中小学校的投资力度,从现实情况来看,扩大投资也是可行的。

1.增加对中小学校的财政拨款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今各国对教育事业投资世界平均水平为国内投资的5.2%,一般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分别为3.9%和3.0%,而我国教育投资离4%的目标还相距甚远(4)。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投资偏低,而在各级教育经费中,近年来对高等教育急剧增加,初等教育却相对萎缩,90年代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学校的投资比例为35.22:36.22:21.47,高等教育竟超过2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可见,我国对中小学校财政拨款是又很大空间的。

2.通过各种社会渠道募集资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部分富裕群体,也就有了更多的闲散资金。如果能把这部分资金投资于教育,可解决目前地方的财政困难,从而弥补中小学校经费的不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吸收民间资本,本课题组认为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加以解决:一是行政主管部门派专人通过各种途径扩大教育宣传,鼓励组织或个人向教育机构捐资;二是鼓励各单位或个人直接向中小学校投资,接受投资的学校实行公私联办,投资人可以参与收益的分配。实行办学社会化,完成国家办学向社会办学的转化,也必将促使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健康发展。

(三)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

调查资料显示,学校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因此只有完备各项规章制度并保障其贯彻落实,才能更好的维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也只有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才能使各项制度最终落实。

1.实行学校用品标准化制度

中小学生的身体、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对校园各种物品有其自身的要求。也只有满足他们这种需求,才能达到教育、爱护他们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标准,对中小学用品实行标准化管理。比如:课桌椅的高度会影响到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灯光的亮度会对他们的势力产生影响,以及楼梯的宽度、地面的光滑度、食品的营养成分的含量等等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也都应制定相应符合中小学生身体特征的标准,对不符合特定标准的物品严禁流入中小学校园。

2.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

调查资料显示不设门卫的学校占7.3%,门卫不阻止外人进入的占24.2%,大门夜间不落锁的占6.3%,楼梯过窄的占16.8%,学生不会用消防器材的占67.3%,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中小学生的人身、财产权随时有可能受到侵害。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呼唤完善的安全制度:(1)行政主管机关要及时定期对学校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设置、建筑物限期进行拆除或整改;对履行保护教育中小学生职责不利的学校领导给予行政处分。(2)中小学校与当地派出所实行联防,请公安民警定期向中小学生进行安全常识及自卫能力的教育培养,增强中小学生自立自护能力。(3)上体育课或开展活动时制定特殊的安全规则,避免学生受到身体伤害(4)学校建立中小学生病历档案,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身体状况。

3.强制推行保险制度,建立中小学生伤害事故赔偿互助金

伴随着办学社会化的发展校内学生伤害赔偿纳入社会范畴也成为必然。校内学生伤害事故得不到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足够的赔付能力。目前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爱子心切。强制学校投保责任险、学生家长为学生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还是可行的(5)。这样一来,校园事故赔偿纠纷可以得到及时解决,既可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可使受到伤害的中小学生得到及时弥补。

也有学者主张再各市建立校内伤害事故赔偿互助金(6)。由学校出钱,每年按标准交市教委统一管理,对受害中小学生的赔偿金额从互助金中支付。鉴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资金不足,这种制度不可能在全国推行,但个别发达城市还是可以适用的。

4.建立中小学生伤害事故仲裁制度

由于当前我国校内伤害案件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造成法官判案难,以至于一些案件久拖不决,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使中小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得不到赔偿,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建立学校伤害事故仲裁委员会,聘请资深的教育专家、法学专家作为仲裁员,仲裁裁决也会更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和可信度(7)。因此可以规定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不得再向法院起诉(8)。

5.推行教育体制改革

中小学校中,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时有发生,私拆、扣留学生信件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严重侵害了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权、隐私权及通信自由的权利。这种现状的存在表明中小学教师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泊外,最终根源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目前,教育体制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革考试制度继续推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2)改革对学校及对老师的评定制度,不能只针对升学率及考试成绩来判断一所学校或一名老师,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使教育达到真正教书育人的目的;

(3)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打破“家庭校”用人模式,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教育事业。

(四)建立独立的校园保障法

我国现阶段立法体系中,关于在校中小学生权益保护的规定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教育部新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而如今在校中小学生权益保护的形势严峻,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各法规的规定散乱无序,给法官判案解决纠纷带来极大不便,而九月一日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教育部的规章,在法律适用中仅起参照作用,不能作为法律依据,所以,又必要制定独立健全的校园保障法对这一关系进行调整。

我国现阶段以义务教育为主,但私立学校异军突起,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应对现状全面考虑,以防止立法的疏漏,同时借鉴国外经验亦有重要意义。如加拿大关于学校事故立法中的一些规定:

1.学校事故认定的原则包括:细心父母原则、替代性责任原则、共同责任原则及相应的操作性原则(9)。

细心父母原则主要针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师用审慎的或细心的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替代性原则主要针对校方管理者,校产占有者相关责任而言的,指法律上规定的,尽管一个人自身不应该承担责任或没有过错,但他应为另一个人的过失承担责任;共同过失原则,基于地域限制和法律限制。原告和被告共同过失责任较为普遍,共同过失是建立在原告因自身疏忽而造成的事故基础上,父母和老师对儿童的侵权行为都要负责任。

2.我国立法应以学校监护问题、学校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学校事故保险救济等方式对在校中小学生权益保护问题进行调整;建立社会保险、转嫁赔偿责任,使学校伤害事故赔偿社会化是一条良方。考虑到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学生的父母与学校不只是一种民事上合同关系,更是一种非经济的不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学校需要在认识到自身责任的同时,通过社会保险基金的设立更好发挥其教育功能。

【注释】 注释:(1)参见 江平主编《民法学》2000年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第80页。(2)参见 万世容刘剑云《析在校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载《人民法院报》1999年8月31日。

(3)参见 牛国华 《未成年学生监护权的转移及监护责任的承担载《法制日报》1996年10月24日

(4)参见《政府如何投资教育》 载《南方周末》98.9.25。

(5)参见 谭晓玉:《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若干重要问题探讨》《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7期。

(6)参见 关于制定《上海市中小学在校学生伤亡事故处理条例(草案)》若干问题的汇报。

(7)参见 张玉堂 《中小学生在校伤害事故的防范与救助》 99上海“全国部分省市中小学生在校伤害事故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

(8)参见 谭晓玉吴凤丽《关于中小学生发伤害事故的八个问题》 载《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9期第七页

上一篇:读后感作文高中生作文选下一篇:关于交友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