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就业实习中的劳动权益保护探讨

2022-09-26

一、就业实习的界定和比较

(一) 就业实习的界定

就业实习, 是指学生们在全部课程完成后领取毕业证书前, 为日后就业在一些单位专门提供给临毕业高校生的岗位上工作。这些工作单位大多与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与学校是两个独立的主体, 学生一般通过招聘广告、亲友介绍等自身的资源到这些单位面试应征, 通过面试后才可开始实习。高校学生对毕业前的实习单位通常有很强烈的意向希望在毕业后能成为正式员工在此继续工作。他们与这些单位签订实习协议, 约定报酬和实习期间等相关问题。

(二) 就业实习和教学实习的比较

与教学实习相比, 就业实习有以下不同:

1. 主观状态不同。

教学实习是由学校组织和管理, 是高校课程的一部分。就业实习是临毕业的学生为日后就业自行寻找工作单位实习, 是自发的零散的, 非同教学实习时同学们的集体行动。在对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的选择上有学生很强烈的个人喜好因素和个人主动行为, 非同教学实习时只能接受学校的安排和指定的情况。

2. 主体关系不同。

教学实习是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三方主体参与的行为, 产生的是三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但接受学校的考核;学生要遵守实习单位的制度但也要受学校指导;学生在实习中犯错或出现事故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解决。整个教学实习的过程学校是全程参与的。就业实习中, 学生与工作单位之间签订实习协议约定实习岗位、报酬和实习期间, 学生遵守实习单位的制度, 接受实习单位的领导和考核。有些学生虽然签订了就业三方协议, 只待实习结束毕业后转为正式员工, 但在毕业实习中就具体的实习内容, 学校并未实际管理学生也未和实习单位有与实习有关的法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 只有学生和实习单位两个主体一对一的双向关系。

3. 目的不同。

教学实习是为了完成课业, 而就业实习是为了就业, 更直接的说高校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实习大多都是为了毕业后继续留在实习单位工作, 与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成为正式的工作者。

4. 时间的不同。

教学实习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或学生寒暑假期间。就业实习是在学生毕业前半年左右, 这段时间也基本上是公认的毕业生们该开始投入找工作的时间段。

综上所述, 就业实习不同于教学实习, 本文将要探讨的是就业实习中的高校学生们的劳动权益保护。

二、就业实习生是否具有劳动者身份

目前, 我国现行法律缺乏对高校就业实习生的劳动权益保护方面的规定。《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因实习生并非劳动者身份这一问题, 对实习生与实习单位在实习协议的签订、实习报酬、时间和实习中的安全问题等事务的规范上无法适用;对在实习中, 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纠纷和安全事故等问题上也无法用来维护实习生的权益。实习生与企业签订的实习协议, 协议内容和条款通常由单位一方提出和拟定。因无相关法律规范, 对实习生提供什么岗位、支付多少报酬、工作时间等重要条款都由单位根据自身利用和需要决定。实习生完全不受最低工资、社会保险、劳动时间等相关法律规定的保护。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下, 毕业生们对于实习单位提出的协议和工作制度大多都会接受。实习生们为争取毕业后的工作机会, 工作时间的长短完全是可以妥协的。最重要的是实习中的安全问题。有些企业劳动保护和安全教育不到位, 实习生在工作中受到人身损害的, 只能通过民法的相关规定和与单位协商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直接的立法, 使赔偿数额、实习生的权益维护更多的指望用人单位的自觉性。这是不利于有效的保护实习生的劳动权益的。

对就业实习生是否具有劳动者身份这一实习生权益保护的焦点问题, 作者所持的观点为“否定说”, 即不认为高校就业实习生为适格的劳动者, 但理由与上述所列有所不同, 具体如下:

(一)

在通常为半年左右的就业实习期间, 实习生们的目的是为了促成将来的就业, 就是积累实践经验, 并非以此实习谋生。用人单位在对实习岗位的职位描述上与普通的劳动岗位不同, 对实习生的标准和要求也与对一般劳动者不同。不管是实习生对于单位的期望, 还是单位对实习生的意思表达是与一般的劳动关系不同的。由此可见, 就业实习虽然与一般劳动在表象上非常相似, 但在实质上还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的, 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关系。也有一些企业利用立法空白以实习生为廉价劳动力, 但这并没有改变整体上用人单位与实习生的关系, 也没有改变实习生这一身份的特性。

(二) 实习生虽然在日常工作中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 但实际上对学校有更多的依附性。

高校实习生的户籍、学籍、档案都在学校, 他们的组织管理在学校, 行为自由受到学校的约束。还要在学校完成论文答辩、毕业和证书获取等重要事务。在毕业前, 实习生仍旧是学生身份。

三、实习生劳动权益维护的建议

作者不认为认可就业实习生的劳动者身份是解决实习生权益保护的有效方法。一旦给予实习生劳动者身份, 现有劳动法律法规都可以用来保护他们的权益。但这只是看起来很美, 实习生们有了劳动时间最低工资和工伤方面的保障。这些权益的保护可以避免无良企业主利用法律的空白以实习生为廉价劳动力。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实习生是否必须与实习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是否用人单位要给实习仅半年左右的实习生们上社保?认可实习生的劳动者身份过于“一刀切”, 忽视了实习生和实习的特点, 加重了用人单位的负担, 挫伤用人单位对实习生接受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还是损害的高校学生的利益。就解决实习生劳动权益的保护, 同时不过分增加企业负担, 作者有如下建议:

(一) 在立法上给予高校就业实习生“准劳动者”身份。

作者虽然对就业实习生的劳动者身份持否定观点, 但是建议将就业实习生定义为“准劳动者”, 并通过对这一群体单独的立法来维护实习生的劳动权益。可在此类立法中对实习生的实习时间和报酬、实习协议的条款等事务做出指导性的规范。使实习生和用人单位在此规范内根据双方的利益有双方意思的表达并达成合意。目的是以此规范来限制突破底线造成的风险。对于实习中的工作安全和损害救济应在此立法中予以明确规定, 使之可以成为在损害发生后明确责任维护利益的有效根据。

(二) 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方高校就业及企事业单位的情况, 在政策上做出引导和扶持, 采取一些措施减缓接收实习生的用人单位的经济压力, 对一些问题也可出台规范性文件予以规制。

(三) 推动实习协议范本的使用。

由地方政府劳动监管部门主持设计实习协议的范本。在实习协议中对实习生的工作时间、待遇标准劳动安全保障等进行规范, 由此来对实习生的劳动权益予以保护。制作和推动范本的使用可以弥补法律制度上的不足, 在具体签订时也可视实习生与用人单位的利益而有所修正。以上是作者对于高校就业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摘要: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高校毕业生们在毕业前半年就开始寻找和参加各种用人单位的实习, 以期为日后的就业减少压力。此种实习与高校学生们在教学中的实习不同。因我国在对实习生的劳动权益保护上缺乏专门明确的立法, 实习生的劳动权益面临潜在或现实的损害问题。给予高校实习生“准劳动者”身份, 通过对实习生这一群体的单独立法和政策制定来完善实习生的劳动权益保护。

关键词: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劳动者身份

参考文献

[1] 黎建飞.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 .

[2] 董保华, 陆胤.企业雇用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中国劳动, 2007 (6) .

[3] 王丽娟, 王莹.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的二元法律构造[J].学海, 2014 (6) .

[4] 侯玲玲, 王全兴.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 (法学版) , 2006 (1) .

[5] 周玉.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护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4) .

上一篇:浅谈公共卫生间的欢与尬下一篇:徐谓传奇的绘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