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优秀教学设计

2024-04-26

少年闰土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少年闰土优秀教学设计

11月初,我给六(3)的学生讲授了《少年闰土》这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初识鲁迅”,共选取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作者写鲁迅的作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了解鲁迅,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等。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主要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课文先是描绘了“我”脑海里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了我与闰土相识相知的过程,主要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了我们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讲授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张鲁迅的照片,让学生猜一猜照片上的人物是谁,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说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有学生说是鲁迅,我给予肯定,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张照片,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鲁迅的外貌(能说多少算多少),之后一起翻开书本第75页,看看书本是怎样描写鲁迅的,全班一起读一读,再让学生将文字与鲁迅的照片进行比照,加深学生的印象,我相机引导学生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接着一起画出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初识鲁迅,对鲁迅不太了解,所以我让学生翻到书本第80页,一起读一读“资料袋”,画出相关语句,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过渡到课文的学习(鲁迅先生的身份之一是一位文学家,那么他的文章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少年闰土》),展示课题,齐读课题。提醒学生,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是《少年闰土》的导入部分,我的想法是学生对鲁迅先生了解很少,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设计了一些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先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上完课以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课堂氛围挺活跃的,教学目标也有落实,就是觉得这个导入花的时间有点多,是不是要简短一点呢?

篇2:少年闰土优秀教学设计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对鲁迅崇拜使我非常喜欢这篇课文。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给他们播放了我在绍兴拍摄的几幅《故乡》中提到的场景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学生初步领略到鲁迅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少爷。一时间学生兴致高昂。

我知道,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绍兴这个旅游胜地,我必须让我的课堂生动活泼,才能把他们引入文本中来。本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闰土”都与学生年纪相仿,闰土经历的事也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让他们在自读中找出“闰土给我讲了那几件有趣的事”,再“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件事谈一谈”。整个课堂教给学生去阅读、去体会、去交流。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感受到了我与闰土的友谊以及我对闰土深深的怀念之情。

篇3:少年闰土优秀教学设计

师:两个好朋友要分离了, 他们肯定都非常难过, 又有说不完的话。如果让你设计这个话别场面, 你会如何设计台词呢?同桌研究下, 然后表演。

教师让学生毛遂自荐展开课堂演绎, 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闰土 (生1) :迅哥, 不要哭了。我回去将最好看的鸟毛和贝壳给你捎过来。

“我” (生2) :闰土, 你下次还会和爸爸一起来吗?

闰土 (生1) :会的, 你可以到我们家里去玩, 我们那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我” (生2) :好的, 我一定会到你们那里和你一起捕鸟, 特别是刺猹, 太刺激了。

闰土 (生1) :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无论到什么时候, 我都不会忘记你的。

“我” (生2) :我也是这样想的, 如果我们以后能够再见面, 那一定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

师:“我”和闰土离别时彼此相约要再次见面, 这一别居然是三十年。三十年后, 他们真的见面了。你们想象一下, 他们见面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生:他们见面的场面一定很感人, 肯定会紧紧拥抱在一起。

生:闰土也会更加强健, 成为彪形大汉的, 典型的农民形象, 开朗、朴实、直率。

生:他们时隔三十年再见面, 因为离别时间很长, 自然有说不完的话, 肯定要一醉方休吧。

师:三十年后, “我”再次回答家乡, 终于和老朋友见面了。大家看大屏幕, 这是《故乡》中的片段, 注意看对闰土的描写。

生:那个活力四射的少年闰土不见了, 中年闰土为什么变得那么老, 还那样的贫穷, 身体也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强壮, 真是饱经沧桑了。

生:少年闰土和“我”有说不完的话, 这里的中年闰土却不再多话, 而是恭恭敬敬地喊“我”老爷。

生:为什么闰土的变化这样大呢?和“我”形成强烈对比。

师:这次见面的情景, 肯定是你们没有想到的, 读到这里, 你心里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中年闰土和“我”变得这样生疏?

生:为什么闰土会变化这样大?

生:闰土生活在农村, 难道那个时代农村都这样贫穷吗?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比较复杂, 很难一下说清楚, 如果你有条件, 课下找找鲁迅的《故乡》读一读, 还有鲁迅的其他小说, 如《祝福》《药》《孔乙己》等, 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和启迪的。

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有创意, 为学生创造了崭新思维环境, 让主人公三十年后重逢, 这并不是教师的假设, 因为有鲁迅小说加以印证, 让学生认知反差的形成有了坚强支撑。学生从鲁迅作品中找到相关片段, 自然产生对比阅读的兴趣, 并通过多元比较形成了认知上的巨大差距。由此, 学生会生发更多思考, 并产生更丰富的联想, 深度阅读欲望被点燃。学生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 自然会进行延伸阅读, 并在学习中丰富学习认知, 对时代背景、对鲁迅思想、对人生态度都会进行思考。这个教学片断设计非常精巧, 如下:

一、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演绎, 学生学习思维自然启动

学生通过编辑台词, 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对相关人物也有了更多了解。这各环节是教师故意安排的, 目的是为后文做比照, 用前面场面的温馨、纯真、和谐、热烈, 对比后面场面的生疏、冷漠、尴尬。学生感知反差形成, 自然会生发更多疑问, 也为思维启动提供契机。

二、设计三十年相逢, 这是核心情节

三十年后的相逢会是什么样呢?这是学生最想知道的答案。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 想象他们相逢的场景。学生给出很多顺理成章的设想, 结果呢?学生的设想没有一个成真, 当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故乡》片段时, 学生震惊了。怎么会这样呢?反差感知顿时充斥整个教室, 教学时机再次应势产生。教师及时出手:让学生展开质疑。学生再次被深深触动, 课堂教学进入佳境中。

三、让学生提出种种疑问, 这是关键环节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教师原本可以给学生一些诠释和解读的, 可教师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鼓励学生去找鲁迅的小说来读。教师之所以要这样设计, 也有自己的考量。如果此时给出答案, 学生就没有继续探索的热情了,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实际上是对课堂进行深度延伸, 这正是教师设计的高明之处。如果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延伸阅读, 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对其思想成长也有重要帮助。

四、引导学生展开更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 这是教师的个性化设计

大多学生对鲁迅的作品了解不多, 由于阅读鲁迅的作品有一定难度, 很多学生都对鲁迅的作品存有一定畏惧感, 教师通过自然延伸引导, 制造悬念, 吸引学生主动展开深度阅读学习, 这对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从具体情节引导学生展开阅读,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学生都有好奇心, 一旦将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 其阅读学习效果自然就呈现了出来。

篇4:《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第一个变化是抓住对话,层层推进,感悟闰土的形象

围绕我和闰土的对话,首先,我让孩子们读出有几件事;然后引导孩子们入境,接着又通过对话插图体会对话时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原形示范和老师的引读,让孩子们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地步。我觉得这个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孩子们对闰土的认识由粗浅到逐步深入,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的统一。

第二个变化是突破难点,化繁为简,深化闰土的形象

“四角的天空”历来就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我没多去纠缠,而是采用想象、对比的方式去感悟闰土的形象。孩子们不仅能读懂文字,还能读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思,他们说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这正是语文学习所需要的。

第三个变化是回旋反复,扣紧文本,丰富闰土的形象

第一自然段在这篇课文出现了三次,我自认为做的比较自然巧妙的,它体现了初识闰土、了解闰土和牢记闰土这个形象的作用。同时,也把这段非常美的经典的场面深深地扎根于孩子們的心中;另外,也让闰土的形象更加丰满。

记得一位小语专家曾说过:一堂语文课应该留下的是语言、情感、形象,我想这正是我想尝试的做法。另外,我还需说明二点:为什么不在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先让孩子们接触大文豪的文字,让我们读出意思,读出兴趣时再在第二课时作介绍,我觉得这比纸上谈兵会更好一些;这堂课的主线我是抓了人物的语言,下节课抓人物的动作、外貌。整堂课用了比较简单的方式、简练的手段,孩子们深入浅出地理解了难读懂的课文。

(作者单位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乐坝镇小学)

篇5:《少年闰土》优秀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很熟悉,几乎会背了。这次再读的时候,我有了不同的感受,以前一直认为鲁迅先生的文字生涩难懂,但是这次读来,却没有那样的感觉。除了文中有少数生僻词之外,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还是容易把握的,那些生僻词学生完全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而且,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内容读来很有趣,也很有味道。

于是,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的时候,我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去展开教学,学生最感兴趣的无非是闰土为“我”讲述的乡下生活的趣事。于是,我第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自学闰土为“我”讲述的故事,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其次要从中去体会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交流。

先学习闰土的外貌,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一个特点去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并展开了一个小练笔的练笔,在小练笔中我发现学生能抓住特点去写,但是学生的语言比较贫乏,心明笔不明,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去读更多的书,并且还要读有所获。

然后去体会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那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由于学生充分体会了闰土农村生活的多姿多彩,因此理解起来没有任何苦难,他们很轻松地理解到了“我”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大少爷”生活的不满。同时我在这里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大少爷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并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城里大少爷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我”的生活和闰土的生活各自有哪些缺憾?有哪些可取之处,从而告诉孩子们我们既要会学习又要会生活,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学习来自自然来自生活里的知识,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篇6:少年闰土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在一定的语境中品味用词用语的妙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及进行语言的实践活动。根据这些要求,在本节课的设计环节中,我紧紧围绕作者对少年闰土的情感为线索,从相识到相知到分别,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与闰土的深厚感情,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闰土他们在海边……他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捏、扭、胯……”等生字,理解“郑重、允许、束缚”等词语。

2、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含义。

3、学会作者的外貌描写方法,并进行仿写练习。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了解他的作品吗?

(鲁迅是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学习过的《三味书屋》,他的小说《故乡》,《朝花夕拾》,《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中的阿q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孔乙已》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看来同学们对鲁迅还真有一些了解,那你们知道鲁迅的童年生活怎样吗?他也和我们同学一样,有着快乐的童年,也有让他难忘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鲁迅的儿时伙伴,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结合预习问题,在书中找出答案,并做好批注。

三、自主读书,小组研讨

1、以小组为单位扫除字词障碍,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解决。

2、交流自己解决的问题。

⑴闰土长什么样?

⑵讲了有关和他的几件事?

⑶闰土性格有什么特点?

3、整理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全班共同探讨。

四、汇报交流,小组探究

1、生字卡片出示词语、生字:

采用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的方式。

2、汇报小组解决的问题。

3、提出没解决的问题,教师归纳,准备讲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课堂练习,巩固双基

1、形近字组词:

扭()舀()拜()劲()厨()

钮()稻()湃()颈()橱()

2、多音字:

畜:chù()

xù()

3、加拼音:

允许()厨()房束缚()贼()

在这个环节中注意拜的右半部有四横,捏中右上角是曰,缚中右上甫没有钩。

4、自读课文,对于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扁,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衔接过渡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到鲁迅儿时的朋友叫闰土,知道了在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让鲁迅很难忘,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写作方法,和作者一起加快美好的童年。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

⑴读读第一自然段,并从中体会闰土的性格。

①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画动词、画外貌描写。

②体会捏字的准确。

(用换拿把的方式。)

③图文结合,体会闰土的性格特点,并指导背诵。品读用词的准确,画面的完美。

板书:

勇敢,捏,刺

⑵再快读课文,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揣摩写作方法:

①画段落,读出来。

②理清写作顺序,学习写作方法。

(脸──头──颈。)

③体会性格特点。(怕羞。)

⑶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①练习。

②交流。

2、深入了解作者与闰土的有趣的事,体验情感:

⑴说说作者和闰土之间的交谈中,闰土给作者讲了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①自己找画,写出体会(批注)。

②小组交流,整理提高。

③全班交流,体验情感:

答题要点:

a、雪地捕鸟,扫,支,撒,拉。

b、海边捡贝壳,红的,绿的……

c、月光下看瓜刺猹:捏。

d、沙地看跳鱼。

⑵指导朗读:

闰土在讲解这些故事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结合你生活中为小伙伴讲见闻时的感受来读这一部分,读出闰土当时的语气。

⑶过渡:

闰土这作者讲了那么多稀奇的事,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稀奇的,此时如果你就是鲁迅,听到闰土的讲解,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⑷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感受,画下来,反复读,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②读出感悟,感受到自己的浅薄、无知。

③指导朗读。

(结合班级开展的与农村小朋友手拉手活动,在农村小朋友的所做所讲,自己的收获来进一步体会虽是少爷,但远不及一个农村孩子的见识多,感叹自己的无知,一只井底之蛙的窘境。)

④齐读这段话,体会作者情感。

3、图文结合说话别:

看书中插图,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来想象,离别时,作者和闰土间的话别场面。

⑴同桌分角色饰演闰土和鲁迅,创造情境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⑵选取小组代表全班朗读。

(配《送别》音乐,衬托当时场景。)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书中两个儿时伙伴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不免伤感,怎耐天下无不散筵席,作者说“……但从此没有再见面。”那你们希不希望他们再见面?

2、想象练习:

多年以后,鲁迅再见闰土时,他的外貌什么样?语言是什么?

(学生再次练习外貌描写,再次进行语言训练。)

3、呈现结果,还原现实:

其实,多年以后,闰土和鲁迅真的见面了?什么样呢?请看文章。

(介绍多年后鲁迅见面闰土的文章。)

四、总结全文

虽然成年后的闰土与儿时的差别很大,但这就是生活,一个未知数,但少年闰土的形象永远是那么清新、隽永,他的形象让一代代的小伙伴追寻,这都得意于鲁迅这位文豪的妙笔生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是要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和他们一起享受生活,最重要的是学习鲁迅的写作方法,通过几件事及形象的外貌描写,让我们的小伙伴也能在你的笔中永远活泼、可爱。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讲捕鸟:支、撒、拉聪明

闰土:捡贝壳红、绿……五色的贝壳能干

讲刺猹:捏、刺勇敢

篇7:少年闰土课文优秀课堂实录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和闰土向“我”讲述的几件新鲜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我”与闰土第一次相见的情景及他留给我的印象,请大家仔细读2、3、4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勾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

生: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关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师:仔细品读,说一说你从这个句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少年闰土形象?

生1:我体会到少年闰土很健康,我是从“紫色的圆脸”看出的,“紫色”说明少年闰土的皮肤黝黑,晒了很多太阳,像人们说的:黑是黑,健康色。

师生都笑了。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并联系生活去体会,非常好!

生2:我还体会到闰土很勤劳,因为闰土“紫色的圆脸”是帮父母干活晒出来的,我从课文中知道他要帮父母看瓜和管理祭器。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很棒!

生3:我觉得少年闰土很惹人喜爱,他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只不怕我。

师:是呀,从他的面容、穿着和神态当中,一个勤劳、健康、害羞的少年闰土是多么惹人喜爱呀!自己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

抽生读,评议。齐读:边读边想象,表达喜爱之情。

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我”和闰土。

师:请看图,这两个人谁是少年闰土?这什么你一下子就认出了“他”是少年闰土呢?

生:因为作者的描述中,我知道闰土的特点: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文中的“我”比较,我一下子就认出了闰土。

篇8:《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鲁迅先生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简介鲁迅和本文出处导入教学。

2.猜想,鲁迅会从哪些方面来写闰土,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二、初读感知,扫清阅读障碍

1. 自学要求: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文中做上标记。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新词,指导书写生字“缚”。

(2)理解“仿佛、所谓、无端”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项带银圈”中的为什么用“带”而没用“戴”,“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中为什么用“,”而不用“、”。(本文写作距今已有近70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 这些词语同其他许多词语一样,都发生了词义变迁。在鲁迅那个年代,还没有顿号,所以,文中使用了逗号。)

(3)检查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的了解,提醒学生:文中的“我”是以鲁迅为原型写的,身上有很多鲁迅的影子,但是他并不是鲁迅,只是鲁迅笔下的一个人物。

(4)印证猜想:课文有没有像我们猜想的那样来写闰土呢?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闰土的?(身份、外貌、语言,重点写了语言)

三、深度对话,体会人物特点及文章表达

(一)细品人物外貌

1.读描写外貌的语句,思考:从外貌上来看,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2.追问:人物的外貌包括说眼睛、嘴巴、身材等很多方面,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几点?

(紫色脸、小毡帽是浙江沿海地区少年最常见的装扮,圆脸、银项圈是闰土的个人特点,作者抓住这几点,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健康可爱的浙江沿海少年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聆听人物语言

1.请快速浏览课文6~16段,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闰土给“我”讲了哪些有趣的事?听了闰土的讲述,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少年呢?(勇敢机智、善良可爱、聪明能干、能说会道、善于表达、兴趣广泛、生活多姿多彩等)

2.闰土的勇敢机智:

(1)哪件事、哪句话最能表现他的勇敢机智?

(2)重点语句: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①在这句话中,作者是怎样来表现闰土的机智勇敢的?

交流、点拨:这句话中,作者描写了闰土刺猹的时间(深夜)、地点(野外)、凶猛咬人的偷瓜野兽、刺猹的动作(捏、轻轻地走去)等来表现闰土的勇敢机智。

②感情朗读:通过指名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出闰土的机智、镇定、勇敢。

3.闰土的聪明能干: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闰土的聪明能干?作者是怎样写出闰土的聪明能干的?

(闰土做小忙月,帮人看管祭器以及闰土讲述的帮父亲看瓜、在雪地里捕鸟等,都能表现闰土的聪明能干。在写闰土捕鸟时,特意突出了闰土捕鸟的工具简单、动作熟练、收获丰富。)

在学生体会到闰土捕鸟工具简单时,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装弶捉小鸟雀”中的“弶”:闰土捕鸟用的是什么?(竹匾、木棒、绳子,这三种组装成的捕鸟工具就叫“弶”! )

(三)体会“我”的感受

1.引导:听了闰土的讲述,文中的“我”是怎样的感受?

2.重点句: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只看见”“四角的天空”,来体会“我”对闰土生活的向往,对自己枯燥单调、封闭的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2)想象体验,练习表达:填空练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我”的内心感受,并试着表达出来: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看不见( ),看不见( )……只看见( ),就像( )。”

(3)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从这句话中体会到的复杂心情。

(四)赏析“我”记忆中的美好画面

1.激情导入:正月过去了,闰土,作为一个忙月的儿子,作为一个小忙月,他只能离去。我们在痛哭中分别。这一别就是30年。然而,那个月夜刺猹的勇敢少年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

2.引导赏析:出示课文第一段及画面,教师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到画面中的景美、人美、情更美!

3.练习背诵。

四、拓展激疑,引发课外阅读期待

1.鲁迅通过描写闰土的外貌、语言,以及“我”的感受,塑造了一个健康可爱、勇敢机智、善良能干的少年形象,三十年后,闰土会是什么样呢?先引导学生猜想,再出示小说《故乡》中关于成年闰土的描写,学生自由读,交流读后感受。

2.此时的闰土年仅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时候,可是为什么他却是如此的苍老憔悴呢?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请大家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五、课下作业

学习文中描写外貌的方法,观察同学或其他人的外貌特征,写一写他们的外貌。

执教者言:

1.教什么——教课文,更要教语文。本教学设计,将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特点作为基础目标,将领悟鲁迅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表达方法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特点。

上一篇:青春毕业留言下一篇:布依族《黄氏宗谱》与儒家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