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案例

2022-07-15

第一篇:少年闰土教学案例

少年闰土教学案例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

《少年闰土》是人教课标实验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初识鲁迅”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鲁迅先生所写。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这篇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力目标:

1、通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品读关键的句段中体会人物特点,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2、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上册后半学段,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同,还有,写文章的年代与当代距离较远,因而,学生对文中的一些语句,表达的含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复习引入。

1、齐读课题

2、谈话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看瓜刺猹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沙地观鱼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字里行间,同闰土一起去感受那份乡间往事的乐趣。

【设计意图:对课文进行整体回顾,温故知新。简洁、明了的板书,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主线,使学生自然进入语文课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阅读提示:默读课文,从四件事中,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抓住里面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体会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学习要求,走进这几个精彩有趣的画面。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创造潜能„„”创造的意识来自于问题和质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你最感兴趣的事情?

学生汇报,教师着重点拨: (1) 雪地捕鸟: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①从“扫出空地、支起短棒、撒下秕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闰土经验丰富。

②看图:这些鸟你见过哪几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省略号所表示的意思。)

③朗读指导:读出趣味来,表现闰土的自豪感。(想像:闰土在讲这件事时带着怎样的神情?)

(2) 看瓜刺猹:闰土很机智、勇敢。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轻轻的走去”

“有胡叉呢,-----油一般的滑”

(体会、感受紧张、惊险、刺激的情境。)

①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圈出闰土刺猹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②指导朗读: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轻轻的走去”请大家轻轻的把这句话读出来,注意不要把猹吓跑了。指名读。

声音太大,会把猹吓跑,谁再读?

这次好多了,但捏字,读的还不够轻。比较句子:捏换成拿可以吗?(不可以,捏的动作很小很轻,动作大了,猹就跑了。鲁迅学生用词是多么巧妙啊!)

再读“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轻轻的走去”

替闰土担心啊,接读“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轻轻的走去” ③ 虽然猹会咬人,而且这么伶俐,但还是被闰土刺到了,他是多么机智勇敢啊!同桌练习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一人读闰土的语言,一人读我的语言。

④多么勇敢的少年,听着闰土的话,我的心早已飞到那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虽然我并没有亲眼所见,但闰土那看瓜刺猹的形象却深深印在我脑海中。齐读第一段。

读了这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色彩美:深蓝,金黄,碧绿(看图)美美的读读这句话。 勇敢:尽力的刺去。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一分钟背诵。 生看图试背诵第一段。

【设计意图:读书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方法,课上充分发挥学生朗读的作用,以读代讲,体会人物形象。授之以渔,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加深理解闰土的特点。】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

师过渡:无论是在夏夜的看瓜刺猹,还是大雪纷飞的雪地捕鸟,这些希奇的事都让我们感受到那无穷的童趣,现在让我们赤着脚跟着闰土一起到海边拾贝壳,看跳鱼吧。让我们用读书声去感受这份快乐!(配乐读)指名读(两人)

师问:从这两件事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呢?见多识广 引导生看图:鬼见怕,观音手,跳鱼

【设计意图:采用了有详有略的教学方法,缩短了教学时间,在配乐朗读中感受闰土的形象。】

(4)点拨难点,学习第16自然段。

师:(指着板书)同学们看,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闰土形象再现在我们的眼前,我听了闰土这些话,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指名读16自然段。

师:是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我和我往常的朋友都不知道,请看句子。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当闰土在海边拾贝壳,看跳鱼儿时,他们都和我一样不知道( )。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不知道(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不知道( )。

师:他们和我为什么不知道这些事呢?这是因为“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出示句子

读了这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出示课件:“四角的天空”

师:同学们,这就是四角的天空啊,你们一起看吧,庭院深深,高墙耸立,这就是四角的天空啊!大家抬头看到这样“四角”的天空,你会想到哪一个词?(井底之蛙、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等)

师:是啊,当闰土在干那些希奇事的时候,我又在干什么呢?

师引导想像:当闰土在雪地捕鸟的时候,我

师:当闰土在海边的拾贝的时候,师师::当当闰闰土土在看看

瓜跳

刺鱼

猹儿

的的

时时

候候

,,我

。 我

。 我

师:是啊,孩子们,想想,“我”和“我”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多么狭窄,我们多像一只只井底之蛙啊!我多么想跟闰土一起去做这样的希奇事啊!

师:读到这里,你们觉得四角的天空还仅仅是指那小小的一片天空吗?它还指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体会少年鲁迅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这种感情。

【设计意图:理解难点句子,采用了教师引导,进行细节设计,引导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5)训练写作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对好朋友最后还是要分别了。请同学们想象,临走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看看这幅图,写一写他们离别时的场景。 ①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②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及时的小练笔,不仅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够体会作者和闰土依依不舍之情。】 (6)拓展阅读

三十年后,他俩又见面了,不过中年的闰土改变太大了,阅读同步材料81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兴趣的话,请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设计意图:把阅读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四、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少年闰土已经深深刻在了你的脑海中,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时重点抓住了哪些描写方法?希望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板书设计:

17、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看瓜刺猹

敬佩

机智勇海边拾贝

见多识广

向往

看跳鱼儿

知识丰富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反思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还课堂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灵活处理汇报方式。在交流中,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课文的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2、教师点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教学也由局部向整体推进。 本文有个难点句子“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硬邦邦地要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我想有点难,于是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理解。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说“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说“我”可能在读四书五经,还有的说“我”可能在背古诗„„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再对比一下闰土和“我”的生活,学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了。在理解中又一次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

3、课堂练笔,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练笔实践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习惯、个性、思维、人格等在想象、交流中得以真实的再现,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学生在汇报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进一步锻炼了口语表达的组织能力。

但本课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的时间还不够充分。我应大胆“放手”,先引导学生归纳学法,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此外,我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要加强。这与我本身的文学修养息息相关,应活到老,学到老。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核心,今后,我将继续以这个主题来指导我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真正做到“给孩子一个探究的空间”。

第二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杜 艳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1、读写结合:《少年闰土》中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

这时,我小结说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描绘出我的外貌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我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然后,我让学生观察班里的同学,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让没有见到我班同学的人,也能通过同学的描写认识他!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结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2、启发想象: 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从而利于学生掌握人物的特点。 “四角的天空”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果单单就文字本身来由教师讲,学生会觉得枯燥,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含义。于是,我采用想像、对比的方式,“当闰土在雪地捕鸟的时候/海边拾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的时候,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四角的天空”实际上是指“我”生存的空间有限,生活不自由,见识狭小。让学生不仅在读懂文字,也体会出作者实际上是用反衬的方法来烘托闰土的形象,感悟到作者文字背后的写作技巧。

3、体会感情: 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我引导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人物对话。在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到了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课后拓展:课后阅读《故乡》原文。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设计点都得以落实,教学重点完成得很好;教学难点也得到很好的突破。本课的教学不足:朗读贯穿全过程,但训练不扎实,使其流于形式。

文章第一段是鲁迅这篇文章的经典场面,为了让学生将这一场面深深印在脑海中,让闰土的形象更丰满,我在引入闰土、分析看瓜刺猹场面以及教学结束时三次呈现这一画面,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本。但即便如此,我在此处的预设、训练点考虑不够,教学是缺乏必要的有效的点拨、指导,致使学生没能从景物(天空、元月、大海、沙地、西瓜、看瓜人、猹)和颜色(深蓝、金黄、碧绿)等景物描写中体会美的意境。同一文本朗读三次,在朗读技能上没能体现不同的、递进的层次,也没能使学生在情感上等到“轰击”。

另外,教师“放手”不够,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归纳学法,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除“看瓜刺猹”外的三件事,这三件事处理得过于简练。

第三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各位老师好:

我将对本节课教学的成功和不足做几点反思:

一、整合教材,巧施教法。本节课田老师对教材进行了精心的整合。首先由作者印象深刻的画面----看瓜刺猹,开始新课的学习之旅,在品读完这一画面后,再进入“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几件趣事的品读,最后学习闰土的外貌描写,让学生领悟课文独特的表达方法。每一个环节又实施了不同的教法:“看瓜刺猹”采用“以读促悟”,“雪地捕鸟”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朗读、略讲。如此设计,既有效突出了重点,又为接下去的课堂之旅赢得了腾挪的空间。

二、以读为本,深化理解,感悟人物特点。本节课田老师将“读”贯穿了整节课堂。但是对“读”的处理方式又各不相同。对于重点段落,给予重点读。“看瓜刺猹”是留给作者印象最深刻的记忆,是课文的重点段落,田老师对于这一段的朗读,注重了朗读的层次。一读,学生想象画面;二读,读出亮丽的色彩,感受景色的美;三读,感受人物形象,品味人物特点。四读,读出静的柔美,动的惊险。五读,背诵文段,积累语言。层层铺染,十分精彩。其次,朗读的形式多样。“雪地捕鸟”,在孩子们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感受了人物特点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对于“看瓜刺猹”的对话,以及“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分别”等内容采用了引读、配合读、齐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朗读。这样的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又确保了课堂的高效、实效。

三、《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田老师将写作方法的教学渗透了课堂的始终。除了学习课文通过事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有详有略,有静有动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还抓住人物外貌描写的示范点,让学生领悟其表达方法。首先,田老师让学生找出少年闰土外貌描写的句子:然后通过外貌,体会出人物健康、可爱的特点,再比较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和我们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总结出:人物外貌描写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要抓住人物最大、最明显的特点来写。然后又以《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外貌描写强化这一方法,最后又安排课后作业:用学到的方法,描写身边人物的外貌,对这一方法进行巩固。层层推进,环环紧扣,非常精彩。

四、体会情感,突破难点。在理解“四角的天空”一句的含义时,教师让孩子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采用了对比填空的方式,再加上教师精妙的语言总结,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闰土的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而我的生活却是那样的枯燥乏味;闰土是那样的见多识广,而我却那样孤陋寡闻;让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闰土自由自在、丰富多彩生活的羡慕、向往,对自己单调、枯燥生活的厌倦、不满之情。如此教学,如凌波微步,踏雪无痕,成功地突破了难点。

第四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划出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我在教学时,引导孩子找出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从“看瓜刺猹”这一事件入手,通过品读闰土和“我”的对话来感受“看瓜刺猹”的有趣以及闰土的勇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很重要的部分,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句子所描绘的情境,用形象的课件再次把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同时也是辅助学生背诵该段落的一种手段在反复引导孩子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感受闰土的机智勇敢。我觉得孩子们在经过品读和形象感受之后,能背下来的人挺多的。这个办法较好。

“雪地捕鸟”这一事件比较简单,我花的时间就相对较少,我只是抓了其中的几个动词,在学生稍稍品读之后,利用几个动词把事件串连起来,不少孩子也能当场背下来果较好。

我这节课的第三个任务是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硬邦邦地要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我想有点难度,于是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理解。“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说“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说“我”可能在读四书五经,还有的说“我”可能在背古诗……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再对比一下闰土和“我”的生活,学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啊”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如何体会,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身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反复研读教材,真正和文本融为一体,再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层层引入,才能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试讲时,学生对“啊”的含义体会不深,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难点分解开来,精心设计了一个有梯度的环节,即先让学生回忆闰土讲的新鲜事,再和“我”的生活做对比,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啊”字不仅体现作者对闰土的敬佩、羡慕,还有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厌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第五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教师:唐仕林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我提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并且有的同学还写了班级中的小伙伴,为此我们还举行的一个“认人大行动”呢!

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上一篇:室内设计专业介绍下一篇:十年我们共同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