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舞者 阅读答案

2024-04-21

孤独的舞者 阅读答案(精选14篇)

篇1:孤独的舞者 阅读答案

1.①渲染寂静、冷清的气氛。

②为下文蝴蝶的出场作铺垫。

③衬托出蝴蝶舞姿的优雅、绰约和孤独舞者的坚强。

2.①洁白、美丽、可爱等(外形)

②内心有热切的渴望,孜孜以求,永不懈怠(心态)

③孤独地舞动着(行动)。评分:本题3分。

3.恰当。因为“美丽”指孤独的舞者轻盈、优雅的舞姿;“忧伤”指孤独的舞者旋舞过程中的孤独,无人欣赏与喝彩。

(或:恰当。因为文中说“所有的绝望,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痛楚都融进这绰约的舞姿里”。)

4.通过对孤独的舞者的赞美,提醒、启迪、鼓舞、激励人们只要孜孜以求、永不懈怠就能实现人生美好的理想。

5.答案示例:

①托物抒情。文章借枯黄的草地上的一只蝴蝶在孤独中旋舞,舞出忧伤的美丽,优雅的欢乐,表现对在寂寞里苦苦追求的人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②衬托手法。用秋天的寂静、清冷,衬托出孤独的舞者的坚强。

(另外可以答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作者用精细的笔墨描写秋天寂静清冷的环境和洁白的蝴蝶回旋飞舞的场景,用抒情的语言赞美其用优美的舞姿征服世界精神,用议论句揭示其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格。还可以答对比,人生舞台上“孤独的舞者”与“随波逐流,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淹没在茫茫人海”的人对比。)

篇2:孤独的舞者 阅读答案

2.仔细阅读②③段,从外形、心态、行动三个方面说说这只蝴蝶的特点。(3分)

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用“忧伤”修饰“美丽”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4.结合文中“孤独的舞者”的特点,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4分)

篇3:孤独的舞者 阅读答案

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属于议论文,在阅读这一类文章时,初初可要提醒你们注意以下几点哦:

首先,要火眼金睛找准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见解和主张。大家一定要注意,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它应该是个完整的句子。如何找准论点呢?一般情况下,论点会藏在这些地方:标题、开头、结尾。当然,有时它也会藏在文中某一处,甚至需要你自己加以概括。比如《成功》一文中,作者在第(4)段中用“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这一公式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在《学问和智慧》一文中,作者则在文章的结尾处提出了“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中心论点。

其次,要能够精准地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论据有两类: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则可以细分为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初初希望大家不但能找出论证方法,而且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比如《论美》一文结尾处提到“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这句话就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告诫人们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最后,还要学会品味思辨性的语言。议论文的语言风格和其他体裁的文章稍有不同。那么,议论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呢?初初给同学们准备了这样的词语包:准确精练、概括简明、隽永深刻、通俗易懂等。

初初相信,同学们掌握了这些要点后,一定能够轻松地开启本单元的学习之旅,感悟每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

篇4:孤独的舞者

(2)然而,在绝望的阴影里似乎总是潜伏着那么一丝愉悦的惊喜。瞧去!不远处一只小小的蝴蝶,一身洁白,半透明的翅膀正不紧不慢地拍打着,宛若一朵飞舞着的雪花,细小的身子忽上忽下回旋跳跃着。一忽儿,轻轻地落在草叶尖上,吻一吻,旋即又飞走了。我想,它的内心该是被某种热切的渴望敦促着吧,孜孜以求,永不懈怠。

(3)枯黄的草地在我眼里忽然变成一方广阔的舞台,舞台上,这只小小的蝴蝶正孤独地旋着舞演一场独角戏。没有灯光,没有音乐,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孤独的舞者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它最美丽的舞姿,舞姿里有忧伤的美丽,舞姿里有优雅的欢乐。舞啊……舞啊……所有的绝望,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痛楚都融进这绰约的舞姿里。整个世界停顿下来,默默地注视着,万籁俱寂,周遭的大自然也莞尔笑了。

(4)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这样征服了整个世界。夏日里,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蝴蝶,小小的,白白的,舞动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成群结队地飞过这个季节,不留下一丝痕迹。当花儿慢慢零落,生机勃勃的绿色也渐渐褪去,只留下孤零零的大地,光秃秃地裸露着,生命俱凋亡,仿佛干洞的生命之滩。夏日,兴旺茂盛的夏日,一天天远去了。这时,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孤独的舞者悄然而至,开始享受它那姗姗来迟的短暂的生命。尽管,留给这个“不可理喻”的小生命的,并没有多少舒适与安慰,在这静默的季节里,它仍是这广漠舞台上唯一的主角。不知这小东西是否明白“美丽东西的获得往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代价的确是巨大的,秋天来临,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一天天加剧,这一天天加剧的寒冷会无情地吞噬蝴蝶的生命。然而,重要的并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其价值。

(5)不要怕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一下孤独的舞者!有多少人,在各自的生活中终于扮演着平庸卑微的角色,却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的人生舞台?又有多少人,随波逐流,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淹没在茫茫人海?舞步回旋,陌陌前路,何处蔷薇?而在世间的某个角落,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正默默地等待着属于她的那只蝴蝶。有一天,他们相遇,娇嫩的花骨朵儿便张开她的怀抱热情地迎接那久久等待的客人旋着舞步缓缓而来。

习题

1.短文第1段在描绘秋景时用了两个精彩的比喻,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并说说这样写景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文字的具体内容。

(1)我想,它的内心该是被某种热切的渴望敦促着吧。(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舞台上,这只小小的蝴蝶正孤独地旋着舞演一场独角戏。(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3段划线的句子中,用“忧伤”修饰“美丽”矛盾吗?为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冰心的《成功的花儿》谈谈你对第4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孤独的舞者散文

他还是那样少言寡语,除了跳舞,从来不说一句多余的话,你问一句他就回答半句,你再连续问他,他才能回答一句完整的话来。

下班以后是消闲放松的时刻,一副严肃的面孔贯穿着他整个晚上。来了,舞曲还没有开始播放,他只是一个人远远地离开人群,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你走的他的跟前,他也不会说一句话,最多是瞄上你一眼。

跳舞了,在更换曲子的片刻时间里,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坐下来,喝一口水,随便说上几句,或者开个玩笑之类的话,他只是一个人站在跳舞停止的位置上,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等待着下一支舞曲的开始。

来到舞场,他会不浪费每一分钟,只要有合适的人,他马上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每次舞曲响起第一个启动的`肯定是他。

回家,他也是跟秒表一样精确,他宁可早五分钟,决对不会晚走半分钟,时间一到,他会高高地挥一下手,没有笑容,没有一点声音,就悄悄地离开了。他走路的速度无人可比,他的一步可能超过八十厘米,任何一个晚上散步的人,哪怕是壮年小伙子,都不会是他的对手。

他跳舞是不会主动邀请女伴的,除非是女伴过来找他,他只要看见有女伴向他走来,他就会迎上去和她跳舞。他不会怠慢任何一个找他跳舞的人,不管是刚来学跳舞的,也不管别人会不会跳,也不管别人的高矮胖瘦,他都会以礼相待。他说:“别人相信你,才会来找你,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只她们过来,我一个都不会拒绝,我绝对不会让她们失望而归。我一定会和她们跳上一曲,只要不是一点点子也踩不上的人,我会再回请一次,邀请她再跳一曲。”。

他不会站在人多的地方,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远处,有时候会站到七八米开外。他也不是一个人也不找,每天和他跳舞的女伴,而且几乎跳全场的女伴,他才会主动过去。只要跳舞的舞伴不离开,他就会跟她一直跳下去。没有合适的舞伴,他不会傻傻地等待,他会到附近转一圈,如果第二曲依然没有合适人选,他就会立刻转身回家。自从有了我这个徒弟兼舞伴的我,他不再回家,他会一直等着我的到来。

一直到现在他还是老样子,由于年龄的关系,也因为师傅肩关节受伤的原因,师傅现在跳舞已经开始挑三拣四了。完全踏不到点子又没有多少音乐细胞的人,他不会再带,有时候会刻意躲开,甚至跳完一曲时,会对实在跳不动的舞伴说:“我胳膊有点疼,下一曲你去找其他人去跳吧,我要休息一曲。”。

以前广场跳舞,女的多,男的少,师傅胳膊没有受伤,每天都会有人主动找他,师傅多少还是可以保证每天晚上的跳舞时间。现在是师傅有时候还要躲着一些人,本来师傅的舞伴面就非常狭窄,现在几乎变成了一条缝,等待着门那一边的我。

同样,许多年轻漂亮,是来寻找感觉,寻找刺激的女士,已经向他说不,有意在避开他,甚至是拒绝他。

有时候他实在是想跳舞了,就会异想天开,找一些站在场边没人带的人跳舞,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往往被冷水泼了回来,甚至有几次是请的是刚刚来学跳舞的,稍微年轻一点的女士,可能是他的相貌过于一般,有损她们的形象的缘故。只要当天被人拒绝,他会立即转身离开舞场,站到远远的地方,当他连续受过几次挫折后,他在几个月内就不会再请没有和自己跳过舞的人跳舞,傻傻地站在外边,等待我的到来。

篇6:孤独的阅读答案

小题2:(4分,每空2分)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写真正的孤独者所具有的、内心的力量和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真正孤独者的认识和钦佩。

小题3:(6分,每点3分)⑴老先生从八十四岁开始用毛笔小楷抄写《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花费了整整四年时间才大功告成; ⑵老杜计划用两年时间抄写自己创作的五十余万字的小说。

小题4:(4分,每空2分)⑴被两位老人的执着和坚持所感动;⑵羡慕两位老人的惺惺相惜;⑶感慨于老人的追求和付出……(写出两点即可)

小题5:(3分)D

小题6:(8分,其中内容3分,语言3分,条理2分)只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即可,不可照搬文中内容。例如,不要害怕孤独,要学会享受孤独带来的宁静,在孤独的时候学会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在孤独的时候,不如反思自我;在孤独的时候,依然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样才能超越孤独而实现自我。

小题1:试题分析:范本的意思是:书画等可做模范临摹的样本?。在这里要结合文章来解释。

小题2:试题分析:从“如旷野里的野兽,凌厉而又不乏唯美。”可以看出是比喻的修辞,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深藏的、隐形的力量看似微弱,却极具感染力。”用这个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孤独的赞美之情。

小题3:试题分析:从文章③-13段可概括出老先生经历的孤独之旅,从文章第11段“老杜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说:‘不怕你笑话,我也想用中国书法抄一部长卷,但我不抄名著,我想抄我自己创作的一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写的是我周围朋友的经历,还加入了我自己的经历。’”可以看出老杜的孤独之旅。

小题4:试题分析:两位老人共同欣赏老先生的手抄本,老杜流露出惊叹赞美之情,两位老人情意相投,互相了解,这些都感染着我。我应该为他们的真诚而感动,为他们的付出而感慨。

小题5:试题分析:文章说“真正的孤独者必然是经过岁月的磨砺,面对生活有着足够定力的人。”所以AB两项是正确的,从“这种深藏的、隐形的力量看似微弱,却极具感染力。”可以看出C项是正确的。

篇7:《孤独的庄稼》阅读答案

①赵庄稼大门前的荒地上长了一棵庄稼。赵庄稼已经六十二岁,种了一辈子庄稼,从未见过这样好的一棵庄稼.饭前饭后,工余闲暇,端上一袋旱烟,老汉常常站在那棵庄稼跟前,观赏它粗壮挺拔的身姿,抚摸它舒展修长的枝叶,直看得如痴如醉。

②老汉现在是沟里村的清洁工,每天拿把扫帚在街道上打扫卫生,然后按月去村委会领钱,然后用两千四百块钱的工资,买米买面,买油买菜,买这买那.

③日子过得很享受,但是过得不踏实,很纠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沟里村的庄稼人一窝蜂地都去打工,怎么不种庄稼了呢?眼见大片大片的土地撂荒了,怎么没人心疼呢?家家户户买着吃,要是有那么一天天底下的米面卖完了,人们该吃什么呢?他去问村委会主任。年轻的村主任哈哈大笑。村主任说,姑父,你这就叫杞人忧天哪!人们出去打工,那是因为打工比种地挣钱;人们方方面面买着,乞,那是因为手里有钱;而只要你手有钱,你永远有饭吃!他说:照你这么说,钱就是饭,钱就是粮食?村主任说:你真是,这还用怀疑吗?他不服:那,要是万一光有钱没有粮食呢?村主任说:姑父,你别死凿铆,别想入非非啦,好好打扫卫生吧。他胡乱地点了点头,心情却越发沉重起来。

④只有见了那棵庄稼,老汉的心情才会感到舒畅,感到明朗,感到踏实。老汉拍手掌,提高嗓门夸奖那棵庄稼:好家伙,你腰杆子真硬,你旱也不怕,涝也不怕,风也不怕,雨也不怕!正兀自念叨时,发现它的叶子上爬了一只虫子。那虫子又细又长,弓了腰快速蠕动,像爬在他脊背,像爬在他的心上,他伸手粑它拿住,用力一搓,那虫儿便戍了一滩绿色的汁水。

⑤说话到了白露节令,那棵庄稼上的娃娃已经长得比棒槌还大。一团红缨秀出来,丝丝缕缕,飘飘洒洒。老汉把那娃娃摸了摸、按了按、捏了捏,上面的颗粒密密实实,娇娇嫩嫩,饱满圆润,又鼓又大!老汉闻到了它的芳香:那芳香如酒,扑鼻而来,令他陶醉。老汉看见了它的成熟:那成熟金光闪闪,像一道霞光,扮亮了秋天。

⑥傍晚的时候,村主任忙忙活活地来到赵庄稼家里,递上去一支香烟。老汉正在吃饭,顾不上接那支香烟。村主任说:姑父,就你一个人吃饭?老汉说:你姑姑撇下我走了,孩子们都在外头打工,可是就我一个人吃饭!村主任说:姑父,我问你一个问题,你门前的那棵玉米,是你的吗?老汉放下饭碗:这还用问吗?它长在我的地里,当然就是我的。村主任又给老汉递烟,老汉忙着刷碗,又没接。村主任说:姑父,你把那棵棒子送给我吧,我儿子吵着闹着要吃煮玉米。老汉的心猛地一抖:那可不行.你到别处找去吧……村主任笑了:咱们村只有你这一棵玉米,只有你这一穗嫩棒子,我到哪/乙找啊?老汉说:不行就是不行!那穗棒子我要留下作种子,不能随便糟蹋了它!村主任说:姑父啊,你已经不种地了,还要种子干啥?老汉说:种,我现在就开始准备种,你别忘了我叫赵庄稼!老汉又说,想吃煮玉米还不好说,你有钱有车,你到城里买去啊。

⑦当天晚上,月光明媚,夜色如画。在缠绵的秋风里,赵庄稼披了一件厚衣服,坐在一张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守护那棵孤独的庄稼。有只萤火虫儿飘过来,欢欣地绕着那棵庄稼转,而它好像睡着了,顶着满天露水,抱着硕大的娃娃。老汉想,再有十几天,我就可以收获,把这穗种子藏到我家。收获了这穗种子我就向村委会辞职,我还种我的庄稼。

⑧老汉竟迷迷糊糊睡着了,睡梦中漫山遍野都足好庄稼。老汉是自己笑醒的。笑醒了,天亮了,那庄稼上没了那个娃娃。

⑨晌午的时候,村主任又忙忙活活地来到赵庄稼家里。他说,姑父,我今天还真到县城去买嫩棒子,可惜白跑了,没有卖的啊;老人家,求求你……

⑩老汉说:你别求我啦,我的娃娃早丢啦。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13期,有删改)

12.请简要概括赵庄稼的.形象特征。(4分)

13.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14.小说第⑧段写赵庄稼梦到“漫山遍野都是好庄稼”,对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4分)

篇8:孤独的舞者 阅读答案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西贤说过“热情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语文阅读, 孩子们的身心才能全力以赴, 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 通过爱心和耐心呵护学生阅读兴趣;通过新颖的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多媒体和电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等。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 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 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让学生把学习语文当做一种快乐的事。如我讲析朱自清的《春》, 课文围绕一个“春”字, 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分析时, 我用多媒体动态展示绘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并配上优美和谐的乐曲, 给学生营造情境氛围, 让学生陶醉其中。然后, 我再让学生看图说话, 进行听说训练, 分别由学生口答, 描绘出这充满活力的春景, 表达出对春的独特感受。接着评选出几位说得比较出色的同学, 在肯定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长处的同时, 也发现并鼓励学生的长处。这样,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并持久, 阅读之旅才不会成为教师的“孤独”之旅。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直面文本、同文本对话, 关键就是读书。

有的课堂上, 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一环套一环: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课文, 揣摩课文语言;寻找课文亮点, 深入鉴赏;说话训练;课后拓展;结束语。程序中还穿插一个接一个的“四人小组”的探究活动。一眼看去, 教学程序似乎很完美, 可老师让学生的“初读”、“品读”、“美读”等, 只是流于形式, 有的仅仅刚读了开头, 下一个环节的活动又接踵而来了。整整一堂课, 老师没有安排一次能读完全文的时间, 而学生则在频繁的“四人小组”活动中, 进行着没完没了的不知所云的探讨。

还有的课堂上, 学生只匆匆读一遍课文就开始进行分析讲解;还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省出时间来供老师讲解。这种忽略阅读过程、直奔主题分析的做法, 致使课堂无“感”而“悟”, 无法显示学生真正的阅读理解, 好比要求学生急忙吞下不能消化的果子, 有害无益。语文课怎么能够不读书?我们的语文课决不能把读书给“孤独”化。

三、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 目前的语文教学, 教师的分析似乎少了, 但代之而起的却是教师的串串问题, 引领学生指向教师既定的“标准答案”, 这种现象应比“教师的分析”来得更为糟糕。

学生的阅读体验有时往往是独特的, 是富有个性色彩的, 我们应该好好激发和保护。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当然刚开始时学生会思考不得法, 迷失方向, 得出错误结论。这就要引导, 让学生从幼稚的思维和结论中走出来, 慢慢上路。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 就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一出来, 答案可谓层出不穷, 有的说是热衷自由, 有的说是追求刺激, 有的说是赏夜景, 有的说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也给了引导, 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自由和美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得到了提高, 大大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因此, 阅读体验决不是老师的“孤独”体验。

四、引导学生设问置疑

许多老师喜欢自己提问让学生回答, 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设问置疑能力的培养。设问置疑和解答疑问是两个环节、两种行为, 背后隐藏着两种不同的思维体验、思维方式, 如果只让学生完成解答疑问这一环节的任务, 就显得“残缺”了, 学生的体验过程不足, 这是不可取的。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在对文本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 它蕴涵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 捕捉学习思维的质疑点。教师言语上的引导、点拨、鼓励, 都会把学生带到相关情境, 产生质疑的内在动力, 在这种“力”的推动下, 促使学生将心理活动转换为饱满的学习热情, 激励他们主动地“质疑”。如在阅读《愚公移山》一文时, 我们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要学习愚公的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谈愚公的精神可取不可取, 这样就从课文的内容上升到了现实生活, 要他们学会我们不学愚公, 要学智叟的聪明,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不能“孤独”地在阅读教学中设问置疑, 而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对大部分的价值取向能做到“当局者不迷”, 达到拨云见日之效。

综上所述, 阅读教学, 是有待我们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它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 又可以积淀人文的文化底蕴, 自然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并且能让他们终生受用。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努力挖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亮点”, 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使阅读教学之旅多彩、多姿、多味。

篇9:灵魂深处的孤独舞者

关键词:卡夫卡 张爱玲 孤独 怪诞 写作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一 孤独是生命的主题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奥地利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张爱玲(1920-1995)出生于中国上海的一个封建遗少家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时代、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使他们逐步形成了敏感、孤独、乖僻的性格,也使他们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至最后固守在文学的精神家园里,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隔离开来。对于卡夫卡和张爱玲这两位作家来说,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写作,而贯穿这种生活始终的是已经常态化了的生存方式——孤独。无论是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还是从其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深沉的孤独意识。卡夫卡的孤独是绝望的,张爱玲的孤独是凄美的,都来自灵魂深处,都反映在文学作品中,都成为了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1 卡夫卡的孤独是绝望的

卡夫卡的孤独是绝望的,是一种社会精神和文化危机感中自我身心的绝望。如他在大多数作品中表现的绝望和徒劳的寻求一样,这种绝望来自于对社会和自身价值的否定。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不幸,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他的家庭,都对他的性格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卡夫卡的一生正值奥地利近代史上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时期,统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摇摇欲坠,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彻底解体。在社会的动荡不安中,卡夫卡所处的德意志少数民族越来越陷入孤立境地。当时布拉格的德意志犹太人拒绝学习捷克语,而捷克人也看不起讲德语的人,整个布拉格充斥着“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斯拉夫-德意志-犹太文化的气氛”。像所有的艺术家一样,卡夫卡也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家庭环境则是更直接影响卡夫卡性格的因素。母亲气质忧郁、多愁善感,父亲白手起家、精明能干又性情粗暴。尤其是父亲的暴烈性情、专横作风使卡夫卡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内向性格:懦弱、自卑、沉默。可以说,卡夫卡从小就感到来自父亲的压力,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卡夫卡41岁去世,31岁时才脱离父母独自居住。在他写给父亲的信中有这样的表述:

“世界在我眼里一分为三,一个是我这个奴隶的生活世界,其中布满了条条框框,这些法规是专为我制定的……然后是第二个世界,它与我的世界有天渊之别,这就是你的生活世界,你一刻不停地统治着,发号施令,因命令不被遵循而动怒,最后是第三个世界,你我之外的所有人都幸福地生活在其中,不受任何命令和戒律约束的世界”。

可见,在卡夫卡的眼里,父亲和他所处的完全是对立的两个世界,而这两个不同的世界都是父亲一手缔造的。诸如此类的表述,我们还可以从卡夫卡的那封《致父亲的信》中看到很多。

2 张爱玲的孤独是凄美的

张爱玲的孤独是凄美的,是一种人生的荒凉和无“家”可归的幻灭与孤寂。面对世态的炎凉、旧家庭的衰败,张爱玲来了个凄美的转身,隐藏其后的是一种忧郁、冷漠和极度的敏感。张爱玲一生经历了两次大的时代变革,第一次是以她的家为代表的封建旧家庭解体前的垂死挣扎,张爱玲亲身经历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另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张爱玲曾经计划“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因为二战,她上不了伦敦大学了,改上香港大学,3年后又因为战争,没读完书就回了上海。与卡夫卡相比,张爱玲算长寿的,但她的家庭环境同样是很不如意的,尤其是早期父母之爱的双重“缺席”影响了她后来的整个人生。母亲经常出国,时常不在年幼的张爱玲身边,是一种实在的缺席;成长过程中,除了国学方面的有益影响,父亲的所作所为带给她的主要是负面影响。于此而言,张爱玲虽然跟父亲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但父爱对她而言却是一种“缺席”的存在。那种极具分裂感的生活经历带给她的是一种莫大的无奈与压抑感。与卡夫卡白手起家的父亲不同,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出身豪门的封建遗少,过的是一种“赌博、抽大烟、嫖妓、养姨太太”的生活。像卡夫卡形容他和父亲之间的不同世界一样,张爱玲也“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这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综上,成年时期,卡夫卡和张爱玲分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卡夫卡和张爱玲而言,父爱都是一种“缺席”的存在。时代与家庭的双重幻灭感带来的是一种深沉的孤独意识,具体表现在逃避世俗人情、喜欢独来独往、悲观的看世界。卡夫卡害怕接触许多人,害怕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尤其是面对不感兴趣的人或事,这一点跟张爱玲惊人的相似,不管是什么场合,只要超过5个人,张爱玲就会感到不安。海德格尔把写作、思考和孤独视为主要的生存方式,这两颗孤寂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时代的动荡不安、家庭环境的不如意所营造出来的人生处境,是形成两位作家敏感、孤独、乖僻性格的重要原因,也是决定他们性格、命运和创作的主要因素。

二 怪诞是共同的特征

挣脱家庭的囚笼、反叛父亲的经历,使卡夫卡和张爱玲无法摆脱外部环境带给他们的压抑与恐惧,或许只有极力享受心灵深处的自由反叛,才能暂时摆脱这种不安的感觉。这是一种极具分裂感的生活状态,它会让人在积蓄已久的无奈与压抑中心理失衡,心理失衡的时间久了,就发展演变成他们的特立独行。这种表现,既是两位极为清醒的天才洞悉人性后的超脱,也是常人眼中难以理解的怪诞行为。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认为他们是生活中的弱者,文学中的强者,称他们是“软弱的天才”、“残酷的天才”、“夭折的天才”。这里,我们把两位敏感、孤独、怪癖的清醒者的特立独行形容为天才的“怪诞”。

1 首先,是生活上的“无能”。

卡夫卡在生活中常常是一个弱者。他的身体体弱多病,跟父亲的健壮形成鲜明的对比。卡夫卡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在他的生活中,感到的总是被抛弃、贬斥和压制,这样的感觉大都是父亲带给他的。卡夫卡在他那封《致父亲的信》中就说过:“我的自我评价取决于你的程度远远大于任何别的因素”,“在每件小事上,你都以你的例子和教育使我确信我很无能。”在他的日记、书信和随笔中,卡夫卡经常站在父亲或别人的角度讽喻式的看待自我。一个从小到大经常被父亲贬斥、压制、否定的人,最终会形成一种自我否定、贬斥、不相信自己的思维习惯。卡夫卡如此,张爱玲似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会削苹果,怕上理发店;记不住家里汽车牌号,在一个房间住了两年,不知电铃在何处;接连3个月去医院打针还是不认路……以至于计划把她培养成淑女的母亲最终也只能无奈的放弃。对此,卡夫卡和张爱玲都有清醒的认识,他们的文字中似乎有一种无奈与自我嘲讽的洒脱。张爱玲曾说过:“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出惊人的愚笨。”

2 其次,是悖于常态的习惯、行为。

如前所述,卡夫卡不善与人交往,敏感、孤独而又优柔寡断,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害怕结婚。卡夫卡的特立独行还表现在:习惯在地下室写作,作品中构筑的大多为荒诞的、异化的世界;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对自己的作品大多都不满意,临终前叮嘱挚友布洛德全部烧毁其作品。而张爱玲的怪诞似乎更让人难以理解,她有着一些特殊的爱好:喜欢轻微的霉气、鸦片的烟雾;喜欢雨打湿的灰尘、牛奶的糊味;喜欢汽油味、葱蒜味、油漆味。另外她还养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写作习惯:生活习惯方面——不爱做饭;房间整洁,特别怕跳蚤;爱穿奇装异服,爱吃零食;一生只有几个固定的朋友,晚年几乎不与人交往。写作习惯方面——不用书桌,伏在纸箱上写作;喜欢在闹市有电车或火车声音的房子里写作;房间摊满书报,晚上写作,天亮开始睡觉。这之中最为后人关注的是俩人不约而同用同一个词形容的“老鼠洞”生活。卡夫卡喜欢在地下室进行写作,并把它称之为“老鼠洞”。他曾经说过:

“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独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作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同样,张爱玲也喜欢过这种“老鼠洞”里的生活,她喜欢住在公寓(张爱玲也称其为“老鼠洞”)里,主要因为公寓是独门独户的,不用同世人打交道。尤其是到了美国以后,张爱玲更是把自己外界隔离起来。为了过自己习惯的隐居式生活,张爱玲专门租住公寓,主要靠书信跟外界联系(包括她一生仅有的几个朋友)。她很少接受访客,只要发现有人想“打扰”她的生活,立刻就搬家,最频繁的时候甚至一星期搬一次家。或许,这种“老鼠洞”式的生活是卡夫卡和张爱玲享受孤独的一种特有方式。在这样的享受过程中,他们可以不受打扰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写作。

在一阵阵的“卡夫卡热”与“张爱玲热”中,很多人由迷恋他们的作品转变为迷恋他们本人的“迷卡”、“迷张”一族。但也因此,有些人可能没看过卡夫卡、张爱玲的作品,却知道他们生前的低调与特立独行。这样难免有人会“误读”他们,甚至过分渲染他们的“怪”,以此作为理解和表达的卖点。实际上,常人眼中的怪诞只不过是他们个性的体现,并不像有些人把他们与心理变态者联系起来的“误看”。首先,不喜欢交际、低调处世、专心写作是社会生活、家庭环境使他们养成的生活方式。其次,两位低调的作家心灵上并不孤单,他们与文学之间进行着灵魂的沟通。第三,两位作家都对自己的“怪诞”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享受着这种不为人打扰的孤独。正因为这样,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天才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老鼠洞”里生活。1968年,定居美国的张爱玲曾对台湾来的访问者说过:“我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但是我也不一定要和别人一样”。第四,两位作家的清醒不只是表现在对自己的清晰认识,更表现在对人性的深刻洞悉方面,这是每一个理解了卡夫卡与张爱玲的人由衷佩服他们的地方。这种深刻的洞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深谙人情世故并颠覆、超脱了它,这就是常人眼中的怪诞;一是他们作品中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卡夫卡以荒诞的手法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惑与危机,张爱玲以“回头看”的姿态理性关照悲剧色彩里的世态炎凉。第五,两位作家都有着对人性的充分尊重,在他们冷漠的外表之下,是一颗善良之心。卡夫卡对恋人、亲人的热情,尤其是他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张爱玲对父母亲又爱又恨的心理,她对羸弱的弟弟、病危中的姑姑的关心,还有他们对朋友的真诚,都可以让我们看到两位作家内心世界无比丰富的一面。

三 写作是灵魂的舞蹈

相似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使卡夫卡和张爱玲形成了几近共同的性格特点(敏感、孤独、乖僻)和深刻的洞悉力。因而俩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出走”与“固守”的双重姿态:从家庭、社会和世俗的生活中“出走”,“固守”在自己的精神家园——写作里。对卡夫卡和张爱玲来说,写作是他们生命意义的全部,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灵魂进行写作。惟其如此,我们才把他们的写作比作是一种笔尖的、来自灵魂深处的舞蹈。

1 人性——灵魂深处的拷问

卡夫卡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人的异化,张爱玲的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种深刻性使每一个研究他们的人都想在学术研究上对其深刻性方面有所延伸。一批批的学人分享着 “卡夫卡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张体”,津津乐道于他们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惶恐、不安、孤独、迷惘。

卡夫卡:荒诞背后的隐喻。读卡夫卡的作品,人们看到的大多是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发生的荒诞不经的故事。《变形记》里的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明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却在一个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审判》中的主人公约瑟夫·K本来是个银行高级职员,却莫名其妙地被逮捕了,法院既没公布罪名,也没剥夺他的行动自由,在一番徒劳的申诉之后被处死。《城堡》里的主人公K的经历更是让读者难以捉摸,近在咫尺的城堡,无论K用什么办法都无法走进去。凡此种种,“恐怕很少有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把握世界和再现世界的时候,能把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事物的奇异,像他的作品那样表现得如此强烈”。卡夫卡作品里的人物大都在反抗、挣扎,然而又是徒劳的,最终大都被消灭,以悲剧告终。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是伴随卡夫卡一生的陌生感、孤独感和恐惧感,作品中的荒诞、非理性隐喻,象征着现代人的生存矛盾困惑(包括卡夫卡自身面临的精神痛苦与困惑)。

张爱玲:荒凉中内蕴着深刻。与卡夫卡的作品相似,张爱玲的艺术世界里也没有了传统的和谐。两位作家都重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不同的是卡夫卡将之变形化、夸张化、陌生化,张爱玲则是以生活的细节来展示病态的世界。张爱玲的人生是一个大的“传奇”,她的作品书写的也是一个个的“传奇”。她的遣词造句、作品中独特的意象和透彻骨髓的寒意,形成了张爱玲作品独特的风格:妙语连珠、基调苍凉、揭露人性。《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身心两方面饱受折磨,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报复对手、报复男人、报复下一代、报复整个社会,其实也是在报复自己。《十八春》中的姐姐顾曼璐不能生育,于是骗着妹妹做了代替自己生育的机器,同根相煎的姐姐就这样把妹妹推上了一条现实逼着你走同时又因此轻视你的沼泽之路。除此以外,《白玫瑰与红玫瑰》里的白玫瑰、红玫瑰、佟振保,《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与白流苏,《封锁》里的男女……一抹抹犯冲的色彩、一个个荒凉的故事、一幕幕小人物的悲剧,让人看到了张爱玲的理性思索和对人性的深刻洞悉。透彻心肺的寒意背后,是“张爱玲的作品中隐藏着的式微破落的颓势,对私人生活关注背后的犬儒,对价值的嘲弄与颠覆,以及对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翻译家傅雷曾这样评价张爱玲的创作:

“哪一种主义也好,倘使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样像样的作品。”

2 写作是生命意义的全部

无论是卡夫卡代表的西方现代派文学,还是张爱玲所属的时代,把写作当作职业的作家不少,但像他们这样把写作当作生命意义的全部的却很少。卡夫卡是非职业化的“纯作家”,他的职业是公务员,而不是作家。但他又是个“纯粹”的作家,在他的眼里,保险公司的工作是无聊而乏味的,真正的乐趣在于享受“老鼠洞”里描绘他梦幻般的内心生活。卡夫卡在他的书信、日记、随笔中曾多次提到写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以他自己的方式从这地下的鬼魂世界爬上去,我则通过写作……与其说我是通过安宁才写作,还不如说我是通过写作才得到安宁。”与卡夫卡稍有不同,张爱玲是“职业化”的纯作家,其“职业化”体现在她除了写作(也从事翻译工作)从不也不想从事任何其他的工作,弟弟张子静曾劝她从事教书之类的工作,张爱玲也不感兴趣。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继两次破坏了张爱玲的求学梦之后,张爱玲一直以卖文为生,在她创作的低谷期,她也是靠翻译来维持生计。

生存的荒诞与人生的荒凉在两位作家的“故事”中展现出来,读者在他们的笔下看到的是被异化了的世界:人性的不协调、生活的不协调、现实的不协调。一个异化状态的冲突世界背后,必定有一个本身被异化或清醒的看到了这种异化的叙述者。两个文学世界里特立独行的自由之魂,用他们冷静的笔触,发出了怎样的呐喊!两位生活在“狭小的”生活圈子里的“弱的天才”,在文学“宽广的”世界里又成为了怎样的“强者”和批判人性的“残酷天才”。相信透过他们灵魂深处流出的思想、笔尖的舞蹈,后人会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卡夫卡与张爱玲这两位在文学史上先冷后热的作家,他们生前的孤寂、低调与死后(或后期)的热闹、喧哗完全不同。卡夫卡是布拉格德语文化中的一座孤岛,张爱玲则是旧上海都市文化中的一座孤岛。这样的孤岛既让“冷”时期的他们不为人知或为人批判,也让“热”时期的人们难以企及。卡夫卡作品不连贯的情节、晦涩难懂的主题曾让人难以理解,张爱玲作品中特有的“俗”也曾让人嗤之以鼻。而历史是最好的“试金石”:二战以来,“卡夫卡热”遍及全球,西方现代派的众多派别都奉卡夫卡为鼻祖。张爱玲自20世纪40年代成名以后,曾在50-70年代内地的政治文化语境中销声匿迹,80年代开始才重新获得高度评价。在内地,最近人们对卡夫卡和张爱玲的研究重心开始转移,由他们的作品研究转为对他们本人的研究。笼罩在他们身上的神秘色彩一层层被揭开,他们的逸闻妙语满足了人们好奇心,也成为市场经济下消费文化的新卖点。

四 结语

最后,以秦巴子《住在书里》的一段话来回头凝望这两位灵魂深处的孤独舞者:

“住在卡夫卡的书里,我会看到一位穿着灰色大衣的中年人在异国积雪的街道上踽踽独行,似乎在寻找着什么;住在张爱玲的书里,我会看到雍容的少妇盘着精巧的发髻,着一袭华美的旗袍,在上海滩辉煌的灯光下顾影自怜。”

参考文献:

[1] 卡夫卡:《卡夫卡小说全集:第I卷(总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卡夫卡:《致父亲的信》,《卡夫卡小说全集》(第II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张爱玲:《私语》,《张看(上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4] 刘川鄂:《张爱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 张爱玲:《我的天才梦》,《张看(上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6] 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 温儒敏:《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8]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万象》,1944年第5期。

[9] 卡夫卡:《卡夫卡文集》(第四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10] 林思:《住在书里》,《中学生时代》,2006年第23期。

作者简介:

袁三英,女,1977—,湖南常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古代文论,工作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篇10:《孤独的熊猫咪咪》阅读答案

19“因为只有咪咪这么一个孩子,爸爸妈妈把他看做是掌上明珠,对他百般宠爱。咪咪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也摘下来给他。从早到晚,爸爸妈妈都围着他转,听他使唤”

20、合乎题意即可,如:咪咪太不礼貌

21.合乎题意即可,如:咪咪太霸气,不讲理

篇11:方爱华《孤独的守望》阅读答案

17.(6分)内容上:表达自己暂时逃离喧嚣城市、享受到自然美景后的喜悦心情;(3分)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与后文构成对比,为后文写荒凉的村庄作反衬。(3分)

18.(6分)(1)老人孤独地守望着被遗弃的村庄;(2)村庄的一切孤独地守望着过去的生活;(3)庄稼、蔬菜孤独地守望着被弃置的土地;(4)作者孤独地守望着美丽的精神家园。(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3点得满分)

篇12:孤独的小女孩阅读答案

2.“吸引”是指葵花对芦苇荡充满了新鲜感以及芦苇荡的美丽和诱人清香;“恐惧”是指空茫浩荡的环境令葵花感到害怕和孤独。

3.不矛盾。写只有与爸爸在一起才能体会到惬意与快乐,从一个侧面体现葵花内心的孤独。

篇13:《健康的舞者》

肩负起国家芭蕾舞团的责任,美国芭蕾舞团组织了医疗咨询委员会,帮助撰写国家训练课程健康指南。这部指南叫《健康的舞者》。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一第一部分阐述了解剖学和人体运动学,详细说明了运动受伤的预防和康复,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第二部分着重强调年轻舞者的发育和健康,身体发育的每一个阶段,教师和父母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舞蹈训练中的生理和情感因素,身体力量和柔韧性训练中的营养建议。最后一部分讲的是舞蹈教学中的风险管理,教师怎样营造健康的培训环境,舞蹈工作室的安全策略和安全练习。这本书涵盖了如何培养健康舞者的所有要点。

篇14:不想过早成为孤独的舞者

潘刚:对于创业,通常人们认为只有那些白手起家、通过多年打拼把企业做大的企业家是创业英雄。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

如果按照你们的理解而言,在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市场的今天,在信息科技发达异常发达的今天,在崇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的今天,仅仅有白手起家型的创业英雄是不够的。对于许多已经步入成熟期的企业而言,还需要更多体制内的二次创业英雄。有一种形象的说法,白手起家型的创业,是在空地上盖一栋新楼,而老企业或体制内的创业,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拆迁改造”;前者,对创业英雄的勇气与胆识提出了高要求,后者,对创业英雄的平衡能力、继承与创新能力,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可以说,白手起家型的创业英雄是“打天下的人”,继承改造型的创业英雄,就是“坐天下的人”;打天下的人开创的是一片新天地,坐天下的人就需要带领企业走上“贞观盛世”,并且保持“基业长青”。从这个意义上看,创业的含义正在不断被刷新,创业英雄的含义同样被不断刷新。

当代:在伊利成为行业老大之后,你在管理上有没有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刻?

潘刚:伊利给自己的定位是长跑者,也一直是行业领导者,所以,一方面谈不上成为“行业老大”之后力不从心;另外,我们会按照即定的节奏前行。所以我们并不在乎一时的得失,更看重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一个企业完全依靠于一个人的管理,那即便是韦尔奇也会觉得力不从心的,所以得靠制度来管理。企业建立完善的流程制度,还有合理的授权。

但是仅仅有制度和授权是不够的。事实上,人性化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利用刚性制度加强对公司控制力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奖励的方式进行激励。例如此前提到的“李生亮安利强罐装机”。这样的激励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再举个例子,虽然我们不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首创者,但是在伊利,每个员工不仅有定期的培训计划,甚至每个岗位必须接受的培训时间都有明确的要求。员工们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谏言。对于合理化建议的收集、评估、实施,也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我记得最多的一个季度有近2000条建议被采纳。

另外,伊利的员工平均年龄才26岁,他们充满着创造力和工作激情。

有这样的员工和这样的制度,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当代:你认为一个企业家或者一个企业的成长具有可复制性么?比如说一个阶段对另一个阶段?

潘刚:大家都知道,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历史,就是要继往开来,同时避免过去犯过的错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家和做企业,永远是青出于蓝的过程。

如果说有复制的话,也是我们继承优良的传统。

当代:你曾说过,到2010年伊利要进入世界乳业20强。指标是什么?主营业务收入还是利润?有人说这种业绩增长型也是一种“商业GDP崇拜症”。

潘刚:进入世界20强,肯定会以市场占有率也即主营收入为指标。而且好象还很少有以利润作为指标进行排序的情况。说到利润,由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并不统一,这会导致利润产生一定的差异性,我们缴纳的税收大概是第2名的4倍。其次,一个真正的行业领导者,是有多重因素的,它除了要创造利润之外,还要对消费者、股东、员工、环境、社会真正负责任。所以我们更看重营业数字以外的贡献。

当代:伊利发展到今天国内行业老大的地位,究竟是应该感谢蒙牛还是与它无关?

潘刚:我想给你讲一个故事:刘翔在多哈亚运会上夺冠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刚开始他只是想正常发挥,但是从一起跑,就觉得身后有个黑影,于是他选择了加速,再加速。那个黑影,就是史冬鹏。而始终追赶刘翔的史冬鹏,也一次又一次跑出个人最好成绩。

所以,跑道上不能只剩下一个人,那样,既没有目标,也不会有新的突破。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垄断不见得是最好的模式。例如,我们经常抱怨垄断行业没有创新、服务不好等。企业间的分化组合,应该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尽管有竞争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但是更能换来竞争者和整个行业的飞速进步。

而伊利,还不想过早成为孤独的舞者。

当代:民营企业家牛根生天天讲讲“财散人聚”,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潘刚:我个人觉得,牛根生的“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有一定道理,这句话源于《旧唐书》。而且也适合他和他的企业。但我觉得,这种方式或许并不适合每个企业。 伊利是上市公司,是公众企业,所花的每一分钱都会有严格的流程和事后监督,不是说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如果是符合做企业的原则,符合企业社会责任,千金不足惜。毕竟,我们是企业家,我们做的是企业,我们要把更多钱拿来支持国家,例如现在我们每年上缴的税收是第2名的4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当代:有时候民营企业家可能更容易跳出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这可能让他们在把握机遇方面更有效率,你羡慕他们么?

上一篇:羊寨初中复审申请报告下一篇:根据选举法规定,提名推荐代表候选人实行由下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