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协议书

2024-05-08

劳动仲裁协议书(共9篇)

篇1:劳动仲裁协议书

申请人:XXX,男,汉族,19XXX年6月7日出生,住XXX省XXX县XXX镇XXX村XXX号,系死者XXX之子。

被申请人:XXX公司。

法定代表人:XXX,职务:经理。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经友好协商,就申请人申请确认XXX与被申请人劳动关系一案,就相关赔偿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申请人亲属XXX与被申请人存在劳动关系。

二、申请人与被申请人认为XXX于xxx年7月3日在XXX省XXX市XXX路XXX镇XXX高速入口辅道发生交通事故死亡是工伤。

三、被申请人向申请人一次性支付人民币75000元(大写柒万伍仟元整),作为本案工伤赔偿金等一切款项。此外申请人不再要求被申请人支付任何款项或承担任何责任,包括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任何其他责任。

申请人保证XXX其他亲属同意该协议书,否则由XXX承担责任。

本协议书一式叁份,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各执一份,XXX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存档一份。本协议自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申请人: 被申请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相关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三条 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七条 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可以推举代表参加调解、仲裁或者诉讼活动。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

第九条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第二章 调解

第十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第十一条 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担任。

第十二条 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第十三条 调解劳动争议,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帮助其达成协议。

第十四条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第十五条 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第十六条 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篇2:劳动仲裁协议书

乙方:XX有限公司

甲乙双方劳动纠纷事宜,甲方已经向xx市xx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案号: )。现经双方协商一致,自愿达成如下和解协议,以兹遵守。

1,甲方应于xxx年11月14号之前,向xx市xx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撤销仲裁申请书》,撤销案号为: 一案对乙方的仲裁申请。

2、乙方同意一次性支付甲方人民币5000元作为补偿。

3、自双方签署本协议之日起,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此终结,甲方不得就双方劳动关系再向乙方提出任何要求。

4、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xx市xx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留存一份,自双方签字即生效,

甲方: 乙方:

篇3:商事仲裁协议效力之研究

关键词:仲裁协议,独立性,书面形式

仲裁作为解决商事纠纷的方法之一, 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商事仲裁要解决问题的是私人间的纠纷, 争议双方将其商事纷争协议交第三人来裁决是私法自治的精神体现。该第三人——仲裁机构因为当事人的仲裁协议的授权而获取了裁决的权力, 这种协议可以表现为独立成文的仲裁协议的形式, 也可以表现为一项合同中的条款的形式。所谓的仲裁协议是将现在发生的或未来要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的书面协议。仲裁条款常常指将未来发生的有关合同项下争议提交仲裁的合同条款。

一、书面形式——商事仲裁协议效力的前提

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具备合法形式, 商事仲裁协议的非书面化是仲裁协议无效的原因之一, 是仲裁庭不能受理案件的原因之一, 也是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机构依据此种协议作出的裁决的原因之一。各国仲裁法对仲裁协议形式的规定虽然不尽相同, 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要求仲裁协议必须用书面形式作成。

首先, 在国际法律中, 1958年《纽约公约》规定仲裁协议应该是书面的, 并将此作为缔约国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主要条件之一;1985年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7条第2款明确规定“仲裁协议应是书面的”。

其次, 就国外国内立法而言, 大陆法从1981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 (仲裁编) 第1443条规定:“仲裁条款应以书面规定于主协议或者主协议援引的文件中, 否则无效”到1993年《俄罗斯联邦国际商事仲裁法》第7条第2款也明确规定:“仲裁协议应以书面形式订立……”都规定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要求;英美法系中的《美国联邦仲裁法》第2条规定:为了用仲裁方式解决可能的争议所作的“书面规定”或为解决现在的争议提交仲裁的“书面协议”都是有效的,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仲裁立法也都有类似规定。

最后, 我国仲裁法律的规定:《仲裁法》第16条指出:“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形式在纠纷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民事诉讼法》第217也要求仲裁协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二、独立原则——商事仲裁协议效力的根本保证

1. 仲裁协议独立性的含义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 又称为仲裁协议的“分离性”或“自治性”。依该原则, 仲裁协议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有效性不受主合同有效性的影响。仲裁条款虽然附属于主合同, 但与主合同形成了两项分离或独立的契约。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与主合同是可分的, 合同无效, 仲裁条款仍然有效。合同无效, 仲裁条款仍然有效。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完全自治”的概念。

众所周知, 从仲裁协议独立原则的产生、确立到得到国际商事仲裁界的普遍接受经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依传统观点, 仲裁条款是与主合同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主合同无效, 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理所当然也归于无效。遇有当事人对主合同的有效性问题提出异议, 只要当事人仍试图以仲裁方式解决争议, 则首先应有法院对合同的效力及仲裁条款的效力作出决定。仲裁庭无法从一个真空中取得合法资格来对合同效力、仲裁庭的管辖权以及案件的是非曲直问题说三道四。

然而, 随着商事仲裁特别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 上述传统观点已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试想, 在当事人一方提请仲裁另一方主张合同无效时, 而仲裁庭却只能在法院对该合同有效性予以确认的情况下才能开始仲裁程序, 仲裁制度显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此外, 仲裁协议独立性为自裁管辖原则的确立提供了法理基础。

2. 仲裁协议独立性的法律规定

仲裁协议独立原则作为商事仲裁的一项基本原则, 已得到了国际条约及各国立法的认可。

(1) 就国际法律层面而言, 1985年《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16条第 (1) 款明确规定:“仲裁庭可以对它自己的管辖权包括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或效力的任何异议, 作成裁定。为此目的, 构成合同一部分的仲裁条款应视为独立与其他合同条款以外的一项协议。仲裁庭作出关于合同无效的决定, 不应在法律上导致仲裁条款的无效。”显然, 该条将仲裁协议独立与自裁管辖两项原则合并在一个条款中;1976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1965年《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及1961年《欧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均有相关规定。

(2) 从各国的立法实践来看, 不少国家的国内法明确规定了仲裁条款的独立性, 并将其上升为一项必须遵守的法律原则。以美国和英国为例, 尽管在美国和英国的判例法中并未完全接受自裁管辖权原则。但美国和英国均出现了采用仲裁协议独立原则的典型判例, 包括美国最高法院1967年审理的著名的“首家涂料公司诉弗拉特和康克林公司”案和英国上诉法院1942年审理的海曼诉达文斯案。

(3) 我国的有关立法。我国《仲裁法》第19规定:“仲裁协议独立存在, 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 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基于此条规定, 我国仲裁理论及实践界普遍认为我国立法已承认了仲裁协议的独立原则。

三、仲裁协议的效力确认

1. 仲裁协议效力确认的机关

《仲裁法》第20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 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 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 由人民法院裁定。”由此可见, 对仲裁协议效力有确认权的机关, 只能是仲裁委员会和法院。

(1) 基层法院的确认权。在我国法律规定中, 基层法院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否确认权存在矛盾。从《仲裁法》第20条的字面上解释, 法院当然应当包括基层法院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确认权。

此外, 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民诉法若干意见) 第145条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 (二) 项的规定, 当事人在书面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 或者在发生纠纷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 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但仲裁条款、仲裁协议无效、失效或者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的除外。”该意见第146条规定:“当事人在仲裁条款或协议中选择的仲裁机构不存在, 或者选择裁决的事项超越仲裁机构权限的, 人民法院有权依法受理当事人一方的起诉。”根据上述规定, 可以看出, 法院在仲裁条款、仲裁协议无效、失效、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选择的仲裁机构不存在、选择裁决的事项超越仲裁机构权限等5种情形下, 可以受理当事人一方的起诉。但上述规定中的人民法院, 显然应当包括基层法院, 即基层法院有权依照上述5种情形确认仲裁协议的效力。

(2) 仲裁机构对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权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几个问题的批复》 (以下简称效力批复) 第3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 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机构确认仲裁协议效力, 另一方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 如果仲裁机构先于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并已作出决定,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仲裁机构接受申请后尚未作出决定, 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同时通知仲裁机构终止仲裁。”;该批复第4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就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申请仲裁, 另一方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 请求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并就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起诉的, 人民法院受理后应当通知仲裁机构中止仲裁。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仲裁协议有效或无效的裁定后, 应当将裁定书副本送达仲裁机构, 由仲裁机构根据人民法院的裁定恢复仲裁或者撤销仲裁案件。人民法院依法对仲裁协议作出无效的裁定后, 另一方当事人拒不应诉的, 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原受理仲裁申请的仲裁机构在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后仍不撤销其仲裁案件的, 不影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

最高院的批复中, 规定了仲裁委员会先受理了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后, 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时仲裁机构与法院审理确认权案件的分工。但是, 当一方当事人先向法院提起诉讼, 另一方后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仲裁机构是否享有对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权?

笔者认为, 依仲裁独立性原则, 即使这是仲裁独立性的体现法院受理当事人的起诉后, 当事人又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仲裁机构也可以受理。但仲裁机构受理当事人的仲裁申请后, 不能直接作出仲裁协议效力是否有效的决定。因为, 上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 即使当仲裁机构先受理申请后, 也不是一定有权先行作出仲裁协议是否有效的决定, 而是待法院作出仲裁协议有效、无效的裁定后, 恢复仲裁或者撤销案件。

2. 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效力的程序

我国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件的程序制度的规定, 现行法上的主要规定有:第一, 仲裁法第20条第1款, 规定了法院与机构均有对仲裁协议效力案件的确认权;第二, 最高人民法院的效力批复第3条、第4条, 规定了法院与仲裁机构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件的分工及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后的处理程序;第三, 最高人民法院的管辖批复, 规定受理仲裁协议效力确认案件的管辖法院, 即中级法院;第四, 民诉法若干意见第145、第146条, 规定了法院有权受理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件。

综上所述, 仲裁协议宜采取书面形式, 遵循独立性原则, 对仲裁协议效力的争议应由法院或仲裁机构来确定, 法院对仲裁协议的裁定应采取特定的司法程序。

参考文献

[1]高菲: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213

[2]宁敏宋连斌:评国际商事仲裁中的管辖权原则[J].法学评论, 2000, (2)

篇4:就业协议高于劳动合同吗?

2000年2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郭某与北京市德众万全药物有限公司(简称万全公司)签订《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简称毕业生就业协议),协议约定:郭某愿意到万全公司工作,万全公司同意接收郭某,负责有关接收手续;中国药科大学同意郭某到万全公司工作,并负责列入就业建议计划和派遣。2000年3月6日,万全公司与郭某签订《北京德众万全药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应届生服务期限协议书》(简称服务期限协议),约定:郭某的服务期限为五年,如因违约而未完成服务期限,每相差一年应向万全公司支付违约金1.5万元,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同日,双方又签订《北京德众万全药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应届生服务期限补充协议》(简称服务期限补充协议),将5年的服务期限变更为不少于3年,并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郭某报到后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为准。2000年6月29日郭某与万全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期限为三年,试用期4-6个月,如郭某困违约而未完成服务期限,每相差一年应向万全公司支付违约金5000元,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2000年9月6日(在试用期内),郭某向万全公司提出辞职。要求公司办理有关手续,公司不同意其辞职,并扣押郭某的档案及户口手续。郭某遂向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解除双方的劳动关系,公司提出反诉,要求郭某支付违约金4.5万元。仲裁的结果是驳回郭某的申诉请求,支持万全公司的反诉请求。郭某不服,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过开庭审理,判决解除郭某与万全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万全公司负责为其办理有关手续,驳回万全公司对违约金的请求。

法理评析

本案中,在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后,用人单位和郭某又签订了服务期限协议,约定了5年的服务期限,如郭某违约而未完成服务期限,则每相差一年应支付1.5万元的违约金。后双方又签订补充协议将服务期减为3年。这两份协议均签订于2000年3月6日,在郭某报到之前,属于对毕业生就业协议的补充,是毕业生就业协议的一部分。2000年6月29日,双方签订劳动合同,约定了3年的服务期限。如郭某违约,则每相差一年应支付5000元的违约金。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内,郭某以不适合在该单位工作为由,要求解除合同。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载委员会在裁决书中认定:“郭某是国家招生计划内的毕业研究生,是国家按计划培养的专门人才,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的精神,……毕业生有执行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根据需要为国家服务的义务……所签订的服务期限协议,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不相抵触,应视为合法有效,……在服务期限未届满的情况下,郭某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应属违反服务期限约定的行为,……应依照双方所签协议给予赔付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可以看出,仲载委认为毕业生就业协议优于劳动合同,从而裁定郭某败诉。我认为,如是裁决有悖法理,也违反了劳动法的有关规定。

首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权就毕业生就业协议进行仲載,它的权力仅限于仲裁劳动争议。因为,毕业生就业协议不具有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要条款,不属于劳动合同。其次,郭某申请的是劳动争议仲裁,他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发生在双方确立劳动关系之后,属于劳动争议,而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效力已经终止;并且,毕业生就业协议权利义务的完全履行是双方确立劳动关系的前提。再次,从劳动争议发生的情况来看,解除劳动合同的结果是将郭某的户口、人事档案发往其户籍所在地,从第三人的角度来看,这对于郭某是一种不利的结果。那么,郭某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唯一原因就是他认为自已不适合在用人单位工作。人才合理配置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指导方针,特定的人才与适当的职位相结合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根源,人不能尽其才或用人不当是对人才乃至其他资源的最大浪费。因此,郭某解除劳动合同,并非规避法律及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也没有违反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后合同义务,对本案的裁决即不能再以毕业生就业协议为基础,而应根据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4-6个月的试用期,郭某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完全符合劳动法的规定及劳动合同的约定。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经过开庭审理,依法作出判决:“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服务期限协议与劳动合同相冲突的应以劳动合同为准。……郭某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通知万全公司解除劳动合同。万全公司有协助郭某办理转移挡案户口材料的义务。郭某的诉讼请求,本院应予支持……”我们认为,法院恰当地认定了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理论延伸

一、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有很多不同

(一)主体不同

毕业生就业协议的主体有三方: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人才市场上的平等主体,双方经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而达成协议。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双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二)内容不同

在毕业生就业协议当中,毕业生的义务是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的请况,并按时到用人单位报到;用人单位的义务是如实向毕业生介绍自己的情况,负责办理毕业生的有关手续;学校的义务则是负责完成有关的派遣工什。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就业分配的具体体现。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1、劳动期限;2、工作内客;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三)性质不同

毕业生就业协议属于无名合同,应适用民法、合同法及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协议一经签订,各方应严格履行,任何一方要变动协议,需提前一个月取得另外两方同意,否则按违约处理。劳动合同是有名合同,适用劳动法。双方可以在合同当中约定不超过6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间,任何一方均可随时解除合同。试用期过后,经双方协商一致可解除合同,劳动者也可提前30日单方解除合同,而用人单位只有在发生劳动法规定的特定情况时才有权单方解除合同。

(四)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不同

如因毕业生就业协议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不能提起劳动争议仲载。如因劳动合同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可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是为仲裁前置程序。如当事人就劳动争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毕业生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是前后承接的关系

就一个计划内的高校毕业生而言,一般来说都要首先和用人单位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然后才能签订劳动合同。毕业生就业协议生效后,高校按协议约定办理完派遣手续,毕业生按时到用人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及时为毕业生妥善办理户口、人事档案手续,该协议约定的主要义务即得到充分履行。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双方有义务签订劳动合同,确立一定期限的劳动关系。我们认为:这是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后合同义务。虽然协议约定的主要义务已经履行完毕,但各方签订、履行协议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培养的人才得到合理安置,也是为了让用人单位引进所需人才。如果毕业生就业协议履行完毕以后,毕业生和用人单仁不再发生劳动关系,那么,当事人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即有规避法律及国家有关规定之嫌,即当事人有可能是利用签订、履行毕业生就业协议以达到其他目的(如落户等)。所以,一般来说,在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协仪以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有义务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双方的劳动关系,并且,未经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单方变更毕业生就业协议所约定的服务期限、工作职位等内容。

鉴于毕业生就业协议约定的主要义务已经履行完毕,约定的服务期限、工作职位等内容均属劳动合同内容,应以劳动合同为准。因此,劳动合同依法生效的同时,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效力终止。

三、毕业生就业协议不能取代劳动合同

劳动关系确立以后,是否该毕业生就一定要在用人单位工作一定期限呢?如果毕业生就业协议对工作期限有约定,是否一定不能变更呢?对此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虽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已经有了初步的相互了解,并且正是基于双方互相认可才签订并履行了毕业生就业协议,但是,双方毕竟尚未正式确立劳动关系,双方是否真正能够相互适合尚属未知。因此,劳动法赋予当事人在一定情况下可单方或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这似乎有些矛盾。我们可以根据相关情况来判断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是否属于规避法律及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七条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第三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用。

第二十五条、第三十二条规定:在试用期内任何一方均可解除劳动合同而不承担违约责任。

篇5:劳动仲裁协议书

法定代表人:某某某,董事长

住所地:江苏省某某市人民西路132号

被申请人:昆山市某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住所:江苏省某某市某某镇某某西路

法定代表人:某某某,总经理

申请事项

一、请依法撤销苏州仲裁委员会苏仲裁字第403号裁决;

二、由被申请人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申请的事实与理由

8月5日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一份,合同约定由申请人承建被申请人厂房工程,工程款为固定总价240万元。

该工程于6月20日经竣工验收合格。

被申请人仅于208月15日向申请人支付20万元,剩余220万工程款一直未付。

为此,申请人向苏州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主张220元工程款及逾期付款利息。

该案经苏州仲裁委员会仲裁,于10月28日作出裁决,依据被申请人提交的结算凭证书复印件,认为挂靠在申请人名下的徐炳林、徐炳元已与被申请人结算完毕,该二人行为应由被挂靠的单位承担,故被申请人已与申请人结算完毕,由此驳回了申请人的仲裁请求。

申请人认为该仲裁裁决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第五十八条第(三)、(四)、(六)项的规定及《苏州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以下简称《仲裁规则》)第五十一条第(三)项的规定:“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规定的”,依法应予以撤销。

一、苏州仲裁委员会在被申请人未提交证据原件的情况下就认定其效力,并据此作出裁决,违反了程序规定,依法应予撤销。

作为认定被申请人是否已向申请人支付工程款及双方是否已经结算并终止合同的证据,被申请人竟然没有提交原件,而仅是从昆山市人民法院复印了另案的卷宗材料来证明其真实性,苏州仲裁委员会也仅凭这些复印件就认定了这些证据的真实合法性,并据此裁决,被申请人已与申请人结算完毕,不存在拖欠工程款一事。

被申请人提供的证据在昆山市人民法院()昆民二初字第3028号判决书中并未提及,一审法院在判决书中也仅说明被申请人作为该工程的建设方,不应承担承建方所拖欠的材料款支付责任。

被申请人在仲裁过程中提交的证据与昆山市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没有关系,因此,这些证据在法院的庭审笔录及判决书中根本没有体现。

事实上,在仲裁过程中,申请人曾前往昆山市人民法院调阅上述卷宗,发现,被申请人提供给昆山市人民法院的证据均为复印件,因此,在庭审过程中,申请人对被申请人提供的证据质证时指出,被申请人提供的证据虽然加盖有昆山市人民法院档案室公章,但不能据此就认定被申请人把证据原件提供给了昆山市人民法院,仲裁庭应予核实上述材料是否复印自原件,但遗憾的是,苏州仲裁委员会没有进行核实就仅凭这些复印件就直接认定了这些证据的效力,申请人认为苏州仲裁委员会已经违反的《仲裁法》及《仲裁规则》中规定的“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的规定,违反了法定程序,依法应予撤销。

二、苏州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依法应予撤销。

被申请人提供的上述证据系伪造而来。

首先,仅从被申请人提交的204月2日金澄机械项目部徐炳林、徐炳元与金澄机械厂孙建忠的《结算凭证书》复印件就可以看出,该协议书徐炳林、徐炳元系一人所签,而且,在该结算书中擅自添加了“余额结清,债权债务和金澄机械厂无关”字样。

其次,被申请人提供的《工程结算审核报告书》复印件上的“徐丙元”签字与前述《结算凭证书》中徐炳元签字并非同一人所签,而且,把“炳”字都写成了“丙”。

在被申请人提交的多份收条复印件中,徐炳元的签字与上述也都不一致。

再次,既然,在上述《结算凭证书》中双方余额已结清,怎么又会在5月8日由昆山公正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出具《工程结算审核报告书》呢?

综上可知,被申请人提交的证据均系伪造而来。

三、苏州仲裁委员会枉法裁判,因此所作出的裁决依法应予撤销。

在庭审过程中,申请人还提交了如下相关证据:

1、申请人在2008年5月22日进行屋面泼水、淋水、蓄水的试验记录;

2、2008年5月9日---2008年6月13日进行钢结构施工的记录;

3、2008年7月1日被申请人出具的所有工程均为申请人施工的证明;

从上述证据可以看出,双方合同并不存在所谓的终止问题,但苏州仲裁委员会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枉法裁判,从而作出错误的裁决。

综上,申请人认为,苏州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该份裁决已严重违反了法律规定,据此,申请人依法向贵院申请撤销该裁决。

望贵院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法支持申请人的请求。

此致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申请人:

篇6:劳动仲裁和解协议书

乙方:公司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劳动争议事宜达成如下一致条款,以供执行:

一、双方一致同意由乙方一次性支付甲方补偿款整(¥ .00)。

二、甲方确认,在收到上述元整补偿款后,双方有关劳动关系期间的所有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甲方年月日劳动争议仲裁申诉书的申诉请求)均已解决;甲方立即向裁委员会撤回劳动仲裁申请,甲方承诺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乙方主张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任何权益。

本协议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

篇7:劳动仲裁和解协议书

申请人:xx,男,汉族,19xx年6月7日出生,住xx省xx县xx镇xx村xx号,系死者xx之子。

被申请人:xx公司。

法定代表人:xx,职务:经理。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经友好协商,就申请人申请确认xx与被申请人劳动关系一案,就相关赔偿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申请人亲属xx与被申请人存在劳动关系;

二、申请人与被申请人认为xx于2012年7月3日在xx省xx市xx路xx镇xx高速入口辅道发生交通事故死亡是工伤;

三、被申请人向申请人一次性支付人民币75000元(大写柒万伍仟元整),作为本案工伤赔偿金等一切款项。此外申请人不再要求被申请人支付任何款项或承担任何责任,包括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任何其他责任。

申请人保证xx其他亲属同意该协议书,否则由xx承担责任。

本协议书一式叁份,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各执一份,xx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存档一份。本协议自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申请人: 被申请人

篇8:劳动仲裁协议书

第一, 我国认定存在“可裁可诉”条款的仲裁协议未成立的原因是当事人未明确对争端解决机制做出选择, 意思表示尚不明确, 仲裁庭尚未取得管辖权基础。但此种仲裁协议表明无论是通过仲裁还是诉讼来解决争议, 都不违反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从尊重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的角度出发, 对仲裁或诉讼的选择权应当认为属于申请人。如果法律强迫双方当事人对争议解决的方式达成一致选择, 即只要当事人提出异议即认定仲裁协议无效, 会使得其大部分归于无效, 进而导致当事人的仲裁意愿得不到实现, 这有悖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第二, 我国认定仲裁条款与诉讼条款并存的仲裁协议未生效的理由, 这违反了仲裁排除法院管辖的基本原则。但在仲裁理论上, 有效的仲裁协议排除法院司法管辖权, 指的是已经确定有效的仲裁协议排除法院司法管辖权, 而非仲裁协议“要有效”则必须在条款中明确排除法院司法管辖。未排除司法管辖权不足以作为否定仲裁协议有效性的理由。①

第三, 对于认定“否定仲裁裁决终局权威的仲裁协议”无效的逻辑错误和第二点相同, 是有效的仲裁应当一裁终局, 而非否定“一裁终局”的仲裁协议无效。虽然仲裁裁决通常被认为是最终的和有约束力的, 但绝对的终局性并非仲裁协议有效的必要特征和绝对要求, 就连纽约公约和IC-SID仲裁规则也允许各国在对仲裁协议承认和执行前进行司法审查。以上是我国在认定包含诉讼条款的仲裁协议无效时存在的逻辑错误。

二、对完善中国在认定仲裁协议效力方面的建议

近些年来, 支持仲裁的理念在各国仲裁立法与仲裁实践中传播, 已俨然成为仲裁当代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支持仲裁的原因, 一方面是各国法院诉讼压力过大, 仲裁可以分流诉累;另一方面是仲裁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 更适宜定分止争。我国同样也面临着沉重的诉讼压力, 并且创建和谐社会一直是我国的追求, 因此我国也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 改变对仲裁的态度。而支持仲裁首当其冲就是对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认可。因此我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取消或放宽对仲裁协议有效要件的严苛要求, 提高仲裁庭行使管辖权的机率。

第一, 认可“可裁可诉”仲裁协议的效力。对于此类仲裁协议, 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赋予申请人以选择权。如申请人就争议事项提交其约定的仲裁委员会, 则应按照仲裁程序进行;如果申请人选择诉讼, 则由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 对于仲裁与诉讼条款并存的仲裁协议, 由于二者不能并存, 只能存在一种争端解决方式。但仅有仲裁庭的案件管辖权来自于当事人的授权, 加上各国支持诉讼的理念, 因此应当认定对于仲裁的约定有效, 诉讼条款无效。当然如果双方都愿意把争议提交法院, 那么在未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情况下, 即使存在仲裁协议, 法院也可以根据应诉管辖取得案件管辖权。

第三, 对于否定仲裁裁决终局权威的仲裁协议, 应当认可其仲裁约定部分的效力, 由仲裁庭享有管辖权, 而对于否定裁决终局性的条款无效, 但当事人依然可以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违反仲裁程序或者违背国家公共利益的仲裁裁决申请撤销或者不予执行。

三、结语

仲裁的本质是当事人自主达成的关于争议解决方式的合意, 如果此约定不违背公共政策或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则法院不应过多干涉。而仲裁的进行以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为前提。毋庸置疑包含诉讼条款的仲裁协议是有瑕疵的, 但不宜一律否认其效力。在当今国际社会支持仲裁、鼓励仲裁的大趋势下, 我国应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放松对仲裁协议过严的要求, 赋予仲裁庭以案件管辖权, 以便充分实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为仲裁事业的健康发展指路引航。这不仅顺应了世界支持仲裁的潮流, 促进了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与完善, 还符合争议解决机制多元化的要求, 减轻了诉讼负担, 促进了社会和谐。

摘要:仲裁作为争端解决机制的一种, 以其灵活性、保密性、意思自治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受到商事主体的青睐, 成为解决争议的主要方式之一。仲裁的基础是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 但由于当事人仲裁知识的欠缺和对仲裁协议重视度的不足, 实践中仲裁协议力包括诉讼条款的现象大量存在。此类仲裁协效力的认定直接关涉到当事人仲裁意愿的实现。本文主张对此类仲裁协议持宽容的态度, 最大程度地支持仲裁协议的有效性, 尊重和保护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意愿。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对此类仲裁协议效力认定上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完善建议, 力求为以后研究仲裁协议中的诉讼条款对管辖权影响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仲裁协议,诉讼条款,有效性,管辖权

参考文献

[1]杨秀清.协议仲裁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侯登华.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原则[A].杨润时主编.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3]黄进, 宋连斌, 徐前权.仲裁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4]杨玲.论“或裁或审”条款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以海峡两岸司法实践为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4) .

篇9:口头协议能代替劳动合同吗

王某2004年4月22日经招聘进入公司,2007年10月,公司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宣布公司停业,给每个人一个月最低工资作为补偿,辞退全体职工。王某在公司工作期间,公司一直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王某被辞退后,认为公司仅仅支付一个月的最低工资太少,不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单位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支付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社会保险。

对于王某的要求,单位明确拒绝。单位认为,单位与王某在聘任之初就有口头协议,即待遇只是每月固定工资,不包括其他福利待遇,双方对此是认可的;同时,从王某进入单位到因公司停业辞退,时间已经3年,已经超过劳动争议的申诉时效,王某与公司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所以不存在劳动合同的提前终止,是劳动关系的终止,不是解除劳动合同,不同意职工要求。

为此,王某于2007年11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劳动争议仲裁申请。请求事项如下:

1、发放2004年到2007年经济补偿金4个月。

2、补缴2004年4月进入公司开始到被辞退期间的社会保险。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过审理,1个月后作出了裁决:

1、补缴社会保险;

2、支付3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在裁决书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申诉人知道单位未缴纳社会保险未及时申诉,也应负有一定责任,在裁决费的负担上由个人承担1/3。

法理评析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按照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必须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关于这两点,属于国家政策的强制性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执行。同时,在缴纳社会保险是,必须按照规定由企业缴纳一部分,个人缴纳一部分,个人缴纳部分由企业代扣代缴,企业不得将本应缴纳的社会保险当作福利发放给个人,在社会保险发生争议后,按照有关规定,不受劳动争议60天限制,2年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如属实,企业必须补交。同时,对于以上规定,不允许企业与个人进行对这种强制性要求进行处分而回避缴纳义务。

此案中,企业明显违反上述规定,败诉是必然的。对于职工而言,裁决认为职工未能及时申诉,也应承担一些责任,关于这一点,似有不妥,值得商榷。

在此案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1、公司2007年10月因停业辞退职工属于提前辞退职工,应该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应支付4个月,而不是3个月。

王某从2004年进入公司,虽然公司没有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但是按照劳动部有关文件解释,这种劳动关系属于事实劳动关系。对于这种事实劳动关系,企业需要按照劳动法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因此给职工造成损失,尚需赔偿损失。对于本案中,由于企业已经停业,不可能继续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在此情况下,企业仍然需要按照劳动部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予以补偿。

经济补偿办法的支付标准是按照本企业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资标准为职工前12个月平均工资,或者企业平均工资,就高不就低,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本案中王某2004年4月进入公司,2007年10月离开,工作年限为3年6个月,所以应该是4个月经济补偿金。

按照规定,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除全额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须按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百分之五十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本案中,企业仅仅支付最低工资作为补偿,是否满足上述条件?我们认为是需要考虑的,实际上,如果劳动仲裁裁决企业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也是可以的,而且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精神的。

2、企业未能缴纳社会保险,直接侵犯的是社会保险机构的权利,同时间接侵犯了劳动者预期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

按照有关规定,企业必须为本企业职工,按照职工月工资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基金中心缴纳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缴纳比例企业缴纳19%(不同年份有区别),个人缴纳7%(不同年份有区别)个人缴纳部分由企业从职工工资中代缴代扣。即在社会保险的缴纳过程中,法律(地方法规)规定企业承担两项义务,一项是按照比例缴纳应由企业缴纳部分,另一项是对职工缴纳部分代缴代扣,这种义务针对的权利主体是社会保险中心,而不是职工个人。

社会保险,针对职工个人而言,其所带来的是一种预期的保障,是一种附条件的利益。如养老保险,必须是年满退休年龄退休后才可以按月享受,如果未退休或者不到退休年龄死亡则不能享受(个人帐户部分除外),失业保险只有在被动失业后才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则是在发生工伤后享受,医疗保险同样是在生病的情况下才可以按照规定享受。同时,这种社会保险的享受发生在社会保险中心与职工之间,与企业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在享受社会保险条件满足后,由社会保险中心直接向职工支付,而不是由企业支付。因此,从法律关系而言,是否缴纳社会保险直接侵犯了社会保险中心的权利,而不是职工个人,当然,由于企业没有履行该义务,导致职工在社会保险的可预期享受方面受到侵害。

3、劳动者与企业无权对国家的强制性规定进行处分。

正是由于上述理由,劳动者与企业都没有权利决定是否缴纳社会保险、缴纳多少,而必须严格按照上述规定通过企业向社会保险中心缴纳。虽然这种保险最终受益人是职工,但是职工仍然没有权利要求企业将这种保险支付给职工本人。

4、劳动者主张社会保险权利,实际上是主张其预期权利及获得这种权利的资格条件,不存在时效超过的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企业没有缴纳社会保险,首先侵犯了社会保险中心的权利,也就是侵犯了社会保险法规的规定,其次才使侵犯了职工的预期权利。从这个角度而言,并不存在劳动争议60天的申诉时效。按照劳动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办法的规定,对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缴纳由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违反社会保险规定的行为和单位,劳动行政部门有权要求其改正,并作出相应的行政决定,这样,在时效方面也仅仅存在行政诉讼法律的时效问题。

实际上,在本案职工被辞退之时,劳动者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权利是否被侵犯不可一概而论,如果职工失业,那么失业后取得救济的权利被侵犯,有权要求企业负担失业救济费用。而工伤,养老,医疗由于保险的事项并未发生,其权利实际上并没有被侵犯,也就是说在上述保险的享受条件满足时,由于企业没有缴纳社会保险,而导致职工不能享受该社会保险待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侵犯劳动者权利的行为才发生法律后果,按照有关规定,在此情况下,劳动者有权向企业要求赔偿,并由企业负担本应由社会保险中心承担的保险责任。

5、纯粹从法律的时效角度而言,职工申请劳动仲裁也没有超过失效。

企业从职工进入企业到被辞退,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没有缴纳社会保险的行为一直在持续,并无间断,因此,即使计算时效也应该从职工被辞退之日开始计算,而不能从招用职工开始计算。

6、企业应该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停业辞退,而不能在10月20日开会宣布并立即辞退,对此,企业应该多付给劳动者30工资作为赔偿。

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企业发生重大情况,比如本案中企业停业,应该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并按照劳动者前12个月工资与企业平均工资较大部分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如果企业违反此规定,则需要对劳动者作出赔偿。在此情形的赔偿一般是指支付劳动者30日工资。

双方得失的思考

(一)劳动者的得失

得:通过劳动仲裁,其权利基本得到保护,经济补偿金补发3个月,社会保险裁决补缴。

失:经济补偿金减少一个月,企业未提前通知30天的赔偿没有提出仲裁申请而丧失,社会保险如何补交存在较大风险。实际上,据笔者跟踪询问当事人,其社会保险并未补交,由于各种原因,最后劳动者放弃了该权利。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被企业录用后应该向企业提出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

2、应该密切注意自己的社会保险是否缴纳,缴纳基数是否准确,如有异议,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查询或提出举报。

3、对自己的劳动权利被侵犯的具体内容应做到非常了解,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权利。如本案中经济补偿金应该是四个月,而不是3个月。

4、应该学会如何通过社会资源保护自己的权利,如职工应向政府行政部门、律师事务所、专业劳动事务所进行咨询,甚至委托其办理,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权利。

(二)企业的得失

得:得一教训。

失:赔偿经济补偿金,争议案件败诉,虽然最终没有为职工补缴社会保险,没有应该按照规定承担责任,但这只能是一种侥幸,既包括文件政策不规范导致的侥幸,执法人员对法令理解不一致导致的侥幸,也包括劳动者不懂法导致的侥幸;事实上,如果能够在事情发生后与职工协商解决,面对实际问题,也许结果要比这好得多。

应该注意:

1、招用职工后,应该及时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2、不要试图回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因为是回避不了的。同时,不要认为职工会放弃自己的权利,应该明白,虽然在招用职工时,职工为了谋生会答应你的很多不合理要求,但是,对于这种不公平,职工会记得只要有机会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求得平衡或补偿。对于职工公平对待应是最起码要求。除非你不招用该人。其方式包括申请仲裁,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甚至工作的怠工都有可能。

3、发生劳动争议后,聘用专门的劳动人事顾问是必要的。本案中,如果聘请专门的劳动法律顾问,也许根本不需要通过劳动仲裁就可以解决。毕竟作为职工也是不愿意打官司的。

上一篇:董事会成员委派书下一篇:上海市工伤申报流程及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