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2024-05-06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通用6篇)

篇1: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指导老师: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 把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在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突出特色和主要内容。中原地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推动中原地区农业现代化,关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战略大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在不牺牲农业(主要是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成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在中国的发展版图中属于相对落后的区域,这一区域一方面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所以不能不把农业发展,尤其是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这一区域又是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的区域,发展的压力尤其是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压力很大,发展水平上不去,居民收入上不去,不仅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目的、对不起广大群众,也会拖全国现代化的后腿,推迟全国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时间,而仅仅依靠农业、依靠粮食生产又是无法达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之目标的。要达到致富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必然要增加土地占用。所以,中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与保农业、保粮食、保耕地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就是努力在不牺牲农业(主要是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与主要标志

1.什么是三化?

所谓 “三化 ”,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是指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小生产的过程,是由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工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化一般指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城镇化是农民向城镇转移并融入城镇的过程,是城镇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和农民、农村不断减少的过程,是由农村为主体的社会形态向以城镇为主体的社会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的过程。

2.“三化”之间的关系

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强调要以工业化为主导, 即工业化主导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现代化的本质看,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工业化进程, 是加快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工业化, 才能有更多的工业产品和

先进技术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城镇化, 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化”农村为城镇、“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只有加快城镇化, 才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业化、城镇化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一个与工业化互动的过程。没有工业及其为之服务的商业、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城市就失去了支撑;反之, 如果没有城市的相应扩张, 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上也会受到制约。

3.什么叫“三化”协调发展

“三化 ”协调就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 ”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而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掣肘、制约发展。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城镇提供食物、原料等基础供给,工业为农业提供农机、化肥、农药等现代生产资料,为城镇提供产业支撑,城镇为工业的集聚集约发展和农业的规模化创造条件等等。“三化 ”协调的总目标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小康和现代化,具体目标就是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就是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反过来,也不能走一条牺牲工业化城镇化的保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中原经济区的构想首先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走好“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所谓“三化”协调发展, 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 统筹解决, 协调发展。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形成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 应着重处理好农业尤其是粮食稳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又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既不能牺牲农业尤其是粮食为代价发展工业化、城镇化, 又不允许以迟延工业化、城镇化为代价发展粮食生产, 要把粮食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 建立在主产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协调推进的基础上。

4.“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标志

中原经济区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是必然要求, 在全国也具有示范性。”三化”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以城镇为依托的发展方针, 其中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是”三化” 协调发展的关键, 其核心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特点是农业的工业化。针对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劳动力大省的实际, 工业化过程必须是能够吸收大量劳动的过程, 如果工业化过程不是大量吸收劳动的过程, 这个时候工业化很容易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割裂开, 就不能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主导城镇产业的发展;主导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就业、在城镇落户, 实现城镇人口、产业的集聚, 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 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现代化;由于农村人口的转移, 农村居住用地的减少, 还能够增加数量可观的可耕地, 这样就从根本上增强中原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近年来, 尽管党和政府实行了许多诸如“多予、少取、放活”以及减免农业税的惠农政策, 使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从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较可以看出, 农民收入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据《河南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所得, 1990 年我国城乡收入比为2.2 : 1, 1995 年为2.72 :1, 2001 年扩大为2.92 : 1, 2002 年又扩大为3.1 :1, 2004 年和2005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 :1 和3.22 : 1, 2009 年扩大到3.3 :1。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 : 1 的水平。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多

河南省人多地少, 2009 年人均耕地面积0.08hm2, 不少地方在0.04 hm2 以下, 再加上科技进步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但近几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民外出就业人数较大幅度减少。据河南省农业厅统计, 2009 年河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3 200 万人, 仅转移输出2155 万人, 尚有1 045 万人有待转移, 而且每年还要新增100 万人。由于河南非农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所以非公有经济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 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随着我国城市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大批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高, 由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加上农民进城务工政策性障碍较多, 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 缺乏有效组织支持等短期内无法消除的制约因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然落后, 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例一般为3.5 :1, 河南省仅为0.9 : 1。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农业产业链条短, 关联产业少, 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 附加值低。以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加工、转化、流通、消费完整的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农民未能完全分享到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产品销售等产业环节的经营利润, 农业的比较利益仍然不高。目前, 全省通过产业化经营组织并引导了600 万户农民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轨道, 占农村总户数的30% , 尚有2/ 3 以上农户游离于农业产业化组织之外。就处于产业化组织之中的农户来说, 这些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也是比较低的。虽然有“公司+ 农户”、“市场+ 农户”等组织形式, 但从总体上讲, 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松散型居多, 而紧密型较少。这些组织自身发展程度也不高, 加之缺乏资金、技术、信息和相应的管理手段, 一些产业化组织难以发挥“组织农户”的作用。

3.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镇化源于工业化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物流、餐饮、旅馆等服务体系的需求, 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 也是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力。河南的工业规模已位居全国前列, 但河南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又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第一农业大省, 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通过向城镇转移实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也需要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所以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已成为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

4.城镇产业集聚度不高

近年来, 河南省农村工业发展较快, 但也出现了农村工业分散化与城镇化

要求企业相对集中的矛盾。现阶段河南省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基本上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格局。这种工业生产方式, 由于没有形成聚集效应, 因而使农村的社区结构并没有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根本性改变, 与此相联系的社会分工与服务行业也并没有随着农村工业产值的增加而得到相应的发展, 直接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 必须调整工业化战略, 使农村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向城镇和产业集聚区集中, 不断扩大城镇规模, 提高城镇产业集聚度, 以加快河南省小城镇的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三、怎么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 ”协调

“三化 ”协调分两个层次,一个是 “三化 ”本身,就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另一个就是 “三化 ”之间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建设中原经济区,彰显河南特色,要在加快 “三化 ”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 “三化 ”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大局上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突出中心城市的主要支撑地位;工作措施上突出吸引产业转移,突出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农民首先是农民工转市民和农村土地整治,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在汇报和宣传上突出 “三化 ”协调,突出粮食生产核心区,突出耕地保护和和宜农地复耕。

第一,要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坚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2000年以来,河南省工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9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 1%,说明工业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据首要地位,短期内不可能被第三产业替代,河南不可能绕过工业带动阶段直接进入城镇化和服务业带动阶段。“十二五 ”期间应继续坚持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促进工业在全省范围内的集中集聚,建立健全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在全省范围内的集中集聚机制,着力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继续发展那些有市场、有基础、有比较优势、污染较轻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突出中心城市的主要支撑地位,把统筹城乡的重点放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上,尽快做大做强郑州都市区和其他省辖市,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非农产业有基础前景好的重点镇。要调整城镇化的指导思想,把城镇化改为城市化,正确理解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扩大现有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规模为主,以增加城市数量为辅,更加重视发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要尽可能促进非农产业和农民向大中城市集中,非农产业和人口能够集中到郑州都市区的,就不要去其他省辖市,能集中到省辖市的,就不要分散到县级市和县城,能够集中到县城的,就不要分散到乡镇,以获得尽可能高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以争取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第三,把农民工转市民工程和农村土地整治工程作为三化协调的重点来抓,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和农村土地整治的持续稳妥推进。科学统筹城乡发展,在城乡关系的把握上,要在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把农民向 城镇转移作为解决“三农 ”问题的战略重点来抓,把缩小城乡差距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上,把解决多数农民民生问题的大方向定在农民进城非农就业上,积极鼓励、帮助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切实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使之真正成为市民,融入城市社会。要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办

法是把多数农民转变为市民,而不是在农村就地改善。

第四,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减少农民、耕地集中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遵循客观规律促进城乡合理分工,把发展非农产业的重点放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农村以发展农业为主,慎提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树立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的指导思想,继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支农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引导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以支农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推进农业结构升级,以农民向城镇的持续稳定转移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现代化。

第五,着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建设中原经济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有利于中原崛起为标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有益文化,用先进文化改造、提升中原文化,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利创新的先进文化,要按这样的要求来改造、提升、重构中原文化。

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日前,《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颁布,这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何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把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不仅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对全国也具有示范意义。因此,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确立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地位,着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着力发展具有中原特色的现代农业,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中州学刊2011/03

[2] 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河南农业科学2011/06

[3] 王永苏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研究报告

[4] 杨春雨推进河南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河南日报2003/05

[5] 欧继中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定位河南日报2010/10

[6] 吴敬琏中原经济区理应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日报2010/09

[7] 朱孟洲打牢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基础河南日报2010/08

篇2: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2011年10月13日15:59

新华08网郑州10月13日电(记者梁鹏)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原经济区建设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再次站上了新的发展平台。

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中原经济区是“三农”特色最为突出的一个经济区,并承担着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路子,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重任。同时,国家还明确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一系列高含金量乃至“独一份”的政策也汇聚于此。

五大战略定位突出“三农”

中原经济区指的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这一区域总人口约1.5亿,粮食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作为我国的地理核心区域,中原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人力富集,资源丰富,更是中国粮仓,客观上是一个重要经济区。但长期以来,这一区域一直属于欠发达地区,急需扶持。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研究表明,以经济规模而言,通过对中原经济区、长三角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六大经济区进行综合实力比较,中原经济区在其中排名第二,但人均排名却是倒数第一。

中原经济区的未来发展定位是什么,国务院此次明确了五大战略定位。第一就是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到2020年这一区域的粮食生产能力要稳定达到1300亿斤。

第二,建设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第三,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提升中原都市群整体竞争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

第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第五,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个定位也是国内诸多经济区中独有的,也对其提出了很高要求。要求中原经济区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

政策强力保障探索“三化”协调发展

专家指出,中原地区有一个共同特点:“三农”问题非常突出。而这一点,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说,城乡失衡、经济结构矛盾等我国面临的难题,中原更为典型、更为集中、解决起来更为困难,一旦突破,将具有标本和示范意义。

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新兴的工业大省。全省经济总量已经突破2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五,但以1亿人口的分母来算,主要人均指标基本排名全国中下游。人口多、底子薄,尽管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始终是制约河南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维宁说,我国是一个人口、农业大国,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提供富余劳动力、开拓消费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就会失去基础和支撑。因此,必须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

张维宁说,目前河南总体上已经进入“三化”加速推进和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符合中原经济区自身特征和发展阶段。同时,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而且是农业人口比重最大的省份,河南在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探索“三化”协调发展道路对全局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一些专家认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立足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承担着努力破解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如“三农”、城乡协调、城镇化、农民工流动与社会管理等重任。关键在于要通过体制创新,将潜在优势激活。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而在探索“三化”协调发展和支持“三农”方面,中原经济区得到了许多高含金量甚至“独一份”的政策支持。国务院给予了中原经济区加大“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力度的支持,包括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其中,提出了在中原经济区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等。这对破解“三化”协调发展用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说,指导意见中“三农”方面含金量很高,对中原经济区的独到政策支持中农业是最典型的。比如指导意见的第九条:“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期货品种,建成全国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第十条:“提高对产粮大

县奖励标准,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主产区的投入力度,优先在主产区安排重大农业发展项目。”“研究设立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

此外,国家将优先安排并重点支持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低洼易涝地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大中型灌区建设。国家还将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项目中央补助力度,逐步取消粮食主产县县级配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国家将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补贴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优先在主产区安排重大农业发展项目,研究设立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等等。培育中部地区崛起新核心

经济学家刘国光说:“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华兴。建设中原经济区,能够在陇海经济带形成新的增长版块,与长江经济带形成南北呼应格局,使中东西部主要经济区高效衔接。”

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六省中第四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经济区,也是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经济总量最大的经济区。这既填补了国家发展战略的空白,同时也使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了双核心,即长江中游地区与中原经济区。

按照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定位,这一经济区要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及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在工业方面,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建设郑州汽车制造基地,推进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建设郑州、漯河、鹤壁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原材料基地等一系列基地建设目标。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还提出建设郑州生

物产业基地和洛阳新材料产业基地,支持建设南阳国家生物质能示范区,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等。

不仅如此,国家还将支持郑州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中原经济区支持设立承接产业示范区,推进国家级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并提出推动郑州、洛阳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原经济区也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国家明确提出巩固提升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如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这意味着争夺激烈的内陆航空枢纽建设花落何处,最终有了定论,将把郑州机场建成重要的国内航线中转换乘和货运集散区域性中心;同时将开工建设郑州至万州铁路,研究规划郑州至济南、郑州至太原、郑州至合肥等快速铁路通道等,建设国家级区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和路网协调中心。

通过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国家提出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内陆无水港,成为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内陆型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全国性快递集散交换中心、铁路冷链物流基地等等。

六大“撬杠”助推中原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

张维宁说,从经济总量规模、产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分析,河南具备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发展基础和潜力。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对中部地区的整体战略定位是“三个基地、一个枢纽”,河南都具备条件,这种综合优势中部其他省没有。预计到2020年,河南省人均GDP将比2000年翻三番,从而带动中原经济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2%以上,充分彰显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腹地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说:“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推动城市化进程,可能是中国未来三十年重要的增长源。建立中原经济区有助于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平台,有利于未来三十年我国整体经济布局及新的增长极的塑造。”

一些专家测算,中原经济区的城镇化率在30%左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未来10年,中原地区将有3000万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仅此一项就可新增投资需求3万亿元,拉动消费需求3.6万亿元。中原地区还处在消费结构升级换挡的重要时期,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经济学家厉以宁说,目前河南的优势只是潜在优势,通过体制创新,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中原地区才能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之一。对加快中原发展,厉以宁提出六大“撬杠”:

一要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撬杠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资本引入中原新兴产业,并把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推入资本市场。

二要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撬杠就是给农民发房屋产权证。房产证在农信社可以抵押,农民有钱了,有利于拉动内需,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

三要缓解就业压力。撬杠是通过减免税、财政补贴、培训等措施,大力发展扶植微型企业,促使更多的人创业。

四要工农业协调发展。撬杠在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一方面使农业高产、稳产,另一方面使农业加工链延伸,增加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物流业,使中原的区位优势发挥出来;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使经济协调发展。

五要进一步发挥城市的作用。撬杠在于促进城镇化,让大中城市和中心镇、农村新区协调发展,大力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吸引农民进城,变单向的城乡一体化为双向的城乡一体化。

篇3: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核心主题。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不仅涉及到区域的经济结构:第一产业的农业现代化,第二产业的新型工业化,而且涉及到区域城乡结构的新型城镇化。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毋庸置疑地也应作出适当调整与发展。那么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业,其在“三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物流业与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是河南省物流业发展必须解决的最现实的问题。

生产、流通和消费始终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生产和消费已经普遍得到重视,但流通经济的发展却严重滞后。正因如此,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确保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的协调和兼顾。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被认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动脉,进入21世纪,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河南省区位优势突出,特别是交通条件比较好,立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0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以豫政(2010)38号文件印发《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围绕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提出“1+10”的发展战略;2010年11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豫政办(2010)127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提高注册和审批效率,优化企业运营环境,保障建设用地、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等,为物流业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我们相信河南现代物流业将伴随着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发展大有可为。

2 物流业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系

物流业与中原经济区的辩证关系,总体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中原经济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要着力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做优做强先进装备制造、精品原材料、中高端消费品三大优势板块,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区域服务业发展强势品牌。中原经济区建设产生的巨大的物流服务需求,有利于促进区域物流网络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推动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将为河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更将成为拉动中原经济区物流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力量。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转变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效益的提升、竞争力的增强,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必将起到明显的产业支撑作用。

生产、流通和消费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流业是流通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作为服务性产业已成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强调指出,现代物流业是河南经济振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促进物流业发展,将可以提升中原经济区经济运行质量,节约巨额物流成本,使区域内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从而步入集约化发展轨道。

3“三化”协调发展的物流业定位

(1)物流业是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三化”协调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三农”,学者研究发现,河南农业的发展主要受第三产业与物流业的影响,而受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弱[1]。目前,河南物流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严重影响着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成果保障,造成了农产品(包括粮食)产后减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可以预见,中原经济区作为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必然带来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快速增长,进而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特别是,由于农产品的自然特性,不仅需要完善的常温物流体系,而且需要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才能保障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物流业是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产业支撑。中原经济区工业发展,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升制造业、有色钢铁、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五大战略支撑产业的竞争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物流连接着制造业的采购、生产、储运、销售各环节,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制造业与物流业日益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制造业供应链一体化,降低企业采购商品成本,提高企业采购商品可得性,提高产业附加值。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是一个地区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产业专业化分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必要条件。实际上,在新型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等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的产生,物流在整个制造产业链及销售链上均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优秀的物流企业已经立足供应链思想参与到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支撑着工业企业的转型和竞争力的提升。

(3)物流业将加快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在所受行业结构的影响中,影响最大的是第一产业,其次就是物流业。物流业衔接生产和消费,产业关联度高,劳动就业吸纳能力强,拉动消费作用大。发展壮大物流产业,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满足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口的就业;有利于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降低新型城镇化社区居民生活成本,满足新型城镇化社区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商品及其物流服务需求。同时,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伴随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以及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又带来了极大的物流服务需求。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在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既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如粮食物流)、能源以及原材料的供应,又有利于促进商贸流通体系的完善,促进社会消费的明显增长,改善和保障了民生。所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商品流通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三化”协调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4 河南物流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那么河南在实现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物流现状又如何呢?

(1)物流服务区域经济水平。一方面,河南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实,这说明河南物流发展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另一方面,从GDP增长率看,河南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又说明河南经济近几年具有较好的增长态势,为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2)物流服务需求。物流需求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生产环节、消费环节和贸易领域。第一,生产环节所产生的物流服务需求规模,一般表现为工业产值的多少,河南的人均工业产值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消费环节所产生的消费物流服务需求规模,一般表现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多少,河南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贸易领域的物流服务需求规模,一般表现为批发零售贸易额的多少,河南人均批发零售贸易额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通过上述三个指标的比较,反映了河南总体物流服务需求规模,即在全国范围处于偏低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不过,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物流服务需求规模将逐步扩大,现代物流业发展潜力巨大。

(3)物流经济。一方面,物流业发展状况最直接的表现为物流业产值。河南的人均物流业产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多,说明河南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在全国较为落后。另一方面,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表现为物流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河南物流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河南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弱。另外,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其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反映了地区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状况。河南物流业产值在第三产业的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河南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物流业起重要推动作用。

(4)物流交通运输。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首先需要发达的交通运输路线网络,具备充足的合适的交通运输工具,及其它物流设备与设施,才能完成较高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提高物流效率,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河南人均货运量和人均货物周转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河南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待改善。其中,从运输网的密度看,河南的铁路货物运输密度和公路网密度都较高,从物流交通运输路线网络条件来看,河南作为一个内陆中心省份,具有较为发达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具备发展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的优越条件。但是,河南的水运和航空运输发展还相对滞后。

(5)物流人力资源。产业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河南物流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很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河南物流从业人员数量规模较小,同时也反映了河南物流业发展规模较小。

5“三化”协调的物流业发展方向

通过上述河南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对比分析(与全国平均水平),中原经济区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就应该重点确立以下物流业发展方向。

(1)完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根据我国出台的我国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由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同时,受到生鲜农产品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制约,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2]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损耗率只有5%到10%,而“我国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至3倍”。农产品物流水平落后,直接导致鲜活农产品不能迅速上市,影响了农产品的保鲜质量,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制约了城市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完善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物流网络。

(2)大力发展生产性物流。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提出要着力提升装备制造、有色钢铁、化工、食品、纺织服装5大战略支撑产业的竞争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企业由于长期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的影响,致使生产性物流市场需求始终不够旺盛。据统计,制造型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到产品销售额的30%以上。根据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观点,大力发展现代化、专业化的生产性物流对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降低企业总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物流,促进物流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3)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目前,河南省60%以上的企业自营物流,物流业低端市场恶性竞争,高端服务发展缓慢,这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加快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4)推动生态物流发展。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带来了交通拥堵、噪声和尾气等负面效应。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构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体系,促进资源和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物流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倡导物流企业使用低公害运输车辆,减轻环境污染,努力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6“三化”协调的物流业发展思路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河南对现代物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仍显不够,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对物流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交通运输上,也导致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尤其是,在河南省产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有较大比重,而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就使物流发展以低端的生产资料的运输、仓储为主,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物流服务,特别是为制造业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的市场规模有限、服务能力不足。

目前,河南已经把物流业定位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一个中心、十个行业”的发展思路。下面我们结合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适应“三化”协调的物流业发展思路:

(1)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物流发展重点。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和农产品加工大省,安全是农业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为了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应该高度重视农业物流、粮食物流、农资物流、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的优先发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发展粮食物流,提高粮食流通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化和设施现代化水平,对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进粮食加工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省农业和农村物流基础条件薄弱,所以要加大政府对粮食流通、农产品储运设施(比如冷库、冷藏汽车)的投资力度。同时,要根据工业品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农产品生产、消费和流通的特点,切实建立以大型骨干领军企业为主导,以中小企业加盟、联盟,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为基础的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消费品零售服务体系和农产品畅销体系。

(2)新型工业化的物流发展重点。物流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支撑突出表现在工业物流和城市物流的发展。一方面,制造(工业)业企业,要彻底转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管理模式,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工业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释放工业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等)需求,实施物流外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郑州市要伴随着批发市场的外迁,要重点发展城市物流的共同配送中心建设,借助物流信息平台,实施共同配送,从而缓解城市拥堵和环境污染。

(3)新型城镇化的物流发展重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商贸物流业的繁荣。商贸物流企业要在向新型城镇社区发展连锁经营的同时,围绕新新型城镇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完善城乡各类市场体系的物流服务功能,提高配送的效率和效益,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

(4)加快现代物流品牌建设。鼓励国内外物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行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竞争实力强的现代物流品牌企业,以带动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实现规范化、诚信化和现代化。

(5)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作为支撑。搭建一个覆盖中原经济区、延及周边、辐射全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6)加快物流产业集群建设。从全省范围看,我省经济、人口、交通、物流设施和物流活动呈现向以郑州为中心的大中城市集聚态势;从城市内部看,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出现向物流园区集中趋势。随着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强物流聚集区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借助物流园区建设,推动物流产业集群快速、可持续发展,正确引导园区企业规模化发展。

(7)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全面了解物流管理知识、精通现代物流先进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的高层次复合人才。产业竞争最终是人才竞争,建议发展物流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物流相关专业、开办物流相关课程,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物流急需人才的教育培训,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加速河南振兴。

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把食品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纺织服装、邮政、粮食、花卉、建材等十大物流行业,作为我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抓手和建设郑州国际物流中心的突破口,发展十大特色专业物流,都与“三化”协调发展息息相关。正因如此,我们认为,物流业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做好产业支撑和保障。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促进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N].河南日报,2011-10-08.

[2]刘岩.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2,(3).

[3]郑远红.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J].现代商业,2012,(8).

[4]仝新顺.供应链与物流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齐云英.现代物流业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产业支撑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33).

[6]郑远红.物流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14).

篇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指出:

“能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温家宝总理对河南农业和粮食生产寄予无限希望:

“农业是河南的优势,中原经济区建设,依然需要在念好‘粮食经’的基础上全面展开。”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强调:

“对河南来讲,粮食生产怎么保是个很大的问题。粮食生产,只能进,不能退。”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表示:

“解决‘三化’协调发展问题,要通过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来稳固粮食基础。”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河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从河南实际看,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这一状况对城镇化模式转变形成倒逼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我们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构建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是实现依城促产、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功能区组团式发展,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发展城区经济,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深化县域经济体制改革,做好省直管县和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纳入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农民进城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逐步使符合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转为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益。

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

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三化”协调发展。

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企业关联由散到聚。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食品工业关联工业、农业、服务业,要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强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在重点项目投资中的比重,发挥重点项目在产业升级中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强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拓展提升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宽领域、提升层次、优化环境,推动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把新增建设用地和环境总量指标优先向产业集聚区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中的承载作用。培育和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促进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

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解决好近亿人口吃饭问题,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稳产增产长效机制,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的阶段性目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大高产创建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粮食生产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主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奖励补助力度。

在提高农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坚持内部挖潜与外部拓展相结合,创新农民增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迈出新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危房改造,加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

强化“三化”协调的驱动力量,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

加快“三化”进程、推进“三化”协调,有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要在“三化”协调发展上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完善财税、投资等体制。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体制等改革,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中原崛起,“三化”为途。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们走过了辉煌的昨天。沿着这条路子持续前行,我们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本文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河南省九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摘要)

篇5: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 ——余学友市长《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2年5月7日 星期 一

过去五年:

呈现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良好局面

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和考验,科学应对、有效处置了强飑线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主动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亮点之一】发展又好又快

【报告要点】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和城镇化四项重点工作,明确把基础做牢、把总量做大、把产业做优、把持续做好、把保障做强总体要求,擦亮商丘速度、商丘标准、商丘品牌、商丘创造、商丘质量、商丘环境 “六大标志”,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17.9亿元,年均增长1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6.4亿元,年均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51元,年均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37元,年均增长15.5%。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形成了充满活力、富有潜力、支撑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亮点之二】承接产业转移大见成效

【报告要点】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努力增强发展后劲。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主攻长三角,紧盯闽浙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淮海经济区、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大京九经济协作带的战略合作,突出招大引强,加强与央企及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创新招商方式,成功举办了第二、第三届国际华商节、第六届豫商大会等重大节会,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一大批项目竣工投产,为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蓄了势能,增强了后劲,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效明显。

【亮点之三】产业集聚区大发展

【报告要点】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带动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抓龙头、促配套,抓集聚、促集约,抓创新、促升级,推动产业集聚区实现了大规模、高水平发展。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全部实现了“三规合一”,建成区面积在86平方公里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培育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区已成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为商丘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亮点之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报告要点】按照“一核两翼组团发展、四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统筹中心城区、县域城区、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达到40.2%,增长11.3个百分点,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商丘新区已经省委、省政府批准,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启动,17平方公里的商丘新区中心商务功能区规划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已经开工。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林业生态市,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亮点之五】奠定跨越发展坚实基础

【报告要点】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完善,电力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5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未来的商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第一季度,我市经济发展实现了开门红,全市生产总值286亿元,同比增长14.3%,位居全省第二位。在全省统计的17项主要指标增速中,我市有13项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其中有9项位居全省前三位,总体经济运行保持了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

【亮点之六】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报告要点】始终坚持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商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体系。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安全感指数逐年提升。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稳定工作,连续两年实现赴京集访零登记。加强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施科技兴商、质量兴市战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消防、气象、防震减灾等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巩固了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亮点之七】政府工作整体推进

【报告要点】坚持依法行政、忠诚履职,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两转两提”、“三治三提”推进作风建设专项活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强力推进四项重点工作。在省内率先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提升了行政效能,提升了公务员素质。顺利完成了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塑造了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今后五年:

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努力成为又好又快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关键词】“四区两枢纽一基地一中心”、“两高一低一提升”

【报告要点】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扭住发展不放松,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努力成为又好又快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战略任务:

全力建设四区两枢纽一基地一中心,即积极探索并走出一条“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率先建成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精心打造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基本建成中原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和中原经济区物流枢纽,基本形成产业特色明显的新兴工业基地,努力构建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预期目标:

努力实现两高一低一提升,即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豫鲁苏皖四省周边地区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升商丘在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发展愿景: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翻一番,超过2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5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力争超100亿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以上。

■开发开放实现新突破。全方位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成为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真正实现变边缘为前沿,提升商丘在淮海经济协作区和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引进市外资金总量突破2000亿元。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2.5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500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社会和谐开创新局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政府公职人员服务意识和能力素养明显增强,社会管理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平安建设工作持续保持在全省的先进位次。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城镇化率力争超过50%,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25平方公里以上,总人口超过120万人。商丘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县域城区和中心镇区更具特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水资源保护利用能力不断增强,人居质量明显改善。

2012:承上启下,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增长2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2012年,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商丘新区为龙头、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报告要点】围绕“一核两翼组团发展、四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认真实施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商丘新区建设,完成商丘新区总体规划,启动重点开发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推进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环保设备工业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突出规划先行,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详规,今年新开工建设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加快县域城区建设,科学定位县城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县城规划建设,实施联动组团式发展。加快中心镇区建设,把重点城镇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二)以做大总量为基础,打造新兴工业基地。【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报告要点】按照特色主导、龙头带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原则,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发展食品、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制冷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煤炭、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积极开发煤制烯烃、铝型材、铝板带箔、高档汽车轮毂等精深加工产品,传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超过800亿元。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产品和复合材料、金刚石微粉及其制品、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等产品,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扶持60户规模效益企业和60户高成长型企业,提升永煤集团、神火集团、科迪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建设

【报告要点】按照提升速度、提高水平、扩大效果的要求,着力补齐短板、破解制约、提高集聚、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培育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促进集群发展,培育一批超50亿元、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完善服务功能,提升集约化发展和要素保障水平,重点抓好资金融通、土地整理、人才和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孵化四个平台建设。搞好示范创建,对列入省重点培育示范产业集聚区范围的4个产业集聚区,分别对照标准,完善功能,提升档次,争取早日通过省直有关部门的认定。注重产城融合,高标准、高起点做好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城镇现有设施与产业集聚区衔接共享,实现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化。

(四)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关键词】新型农业现代化

【报告要点】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下工夫。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规划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高标准粮田,确保今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20亿斤以上。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畜牧产业化集群建设,积极发展林果、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支撑抓好乳品、面品、肉品产业化集群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三义寨引黄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任庄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新建农村道路200公里,解决5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政策性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增加经营性收入;大力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推进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其获得财产性收入。

(五)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引擎,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关键词】重点项目建设

【报告要点】深入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努力提高重点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比重,用重点项目的发展促进主导产业集聚。积极谋划储备,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产业转移及国家支持三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结合我市实际,精心谋划,筛选、编报一批建设项目,并搞好项目对接。加快建设进度,按照有限资源保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着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要素供给,确保重点项目建设施工和生产的有效推进。增强服务保障,继续实施项目谋划、联审联批、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和考核奖惩五项机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建设进度。

(六)以实施开放带动为主战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

【报告要点】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增强开放意识,突出整体作战,着力构建举市开放体制,形成开放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好延链和补链招商,以产业链整合提升为重点,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招商引资平台,认真组织参与中博会、厦洽会和豫港澳、豫台、豫沪等经贸洽谈活动,组织好我市自主举办的5+2经济合作等重点招商活动,积极拓展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战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实现引进市外资金500亿元以上的目标。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建立招商引资受理、办理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衔接机制,倾力打造低成本、高效率、无干扰的开放发展环境。健全激励机制,实行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实行市领导巡回检查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制度,充分调动全市干部群众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以构建综合交通体系为契机,推进中原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建设。

【关键词】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

【报告要点】围绕巩固提升区位交通优势,加强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持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培育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中原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进一步凸显商丘在中原经济区中的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建设进度,加快物流专业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小商品批发市场、城区农贸市场和乡镇集贸市场。积极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积极推动银企对接,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做好无线城市规划和建设,推动基础通信网络、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打造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和豫东旅游集散中心,大力发展商丘文化游、生态游、红色游、城市游、乡村游和特色游,提升商丘古城、芒砀山、黄河故道等精品景区品位。

(八)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关键词】体制机制创新

【报告要点】坚定不移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体制机制。破解瓶颈制约,完善土地保障机制,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加快城投债发行步伐,完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平安商丘建设,加强重大项目、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政府诚信、商务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加快公共应急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各类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等创新载体,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自主创业,进一步培育各类创业主体,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培养和引进创业人才,逐步壮大懂经营、善管理的创业队伍。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开展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九)以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出发点,持续推进和谐商丘建设。

【关键词】改善民生

【报告要点】稳定和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成各类培训11.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6万人。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6000个,帮助4050人员及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妇女儿童事业、老龄事业。强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建廉租房12540套、公共租赁住房5600套、经济适用住房1520套。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城乡医疗服务能力。统筹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文化名市建设,办好2012年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认真办好河南省第五届黄河戏剧节,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完善乡镇文化站、农村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商丘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支撑保障体系。切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大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强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持续办好事关民生的十件实事。

关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新一届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巩固扩大“三治三提”活动成果,促使全市政府公职人员勤政为民、锐意进取的良好风气深度养成、普遍形成,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持续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关键词】执政为民

【报告要点】坚持以人为本,牢记发展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商丘人民谋利益、谋福祉上。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构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补助标准,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老百姓住房、看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

【关键词】务实发展

【报告要点】强化务实发展意识,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注重真抓实干,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将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落实到一个个责任主体上。进一步树立务实、勤奋、高效的良好形象,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依法行政

【报告要点】加强法制教育,规范行政行为,建设法治政府,做到依法行使职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加大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畅通政府与公众互动渠道,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关键词】廉洁从政

篇6:新型“三化”协调发展 心得体会

自学习了新型‚三化‛协调发展这一新课题,受益匪浅。省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当前的济源也有理由、有条件、有能力、有基础、有机遇去实现‚三化‛。作为12345市长热线的一员,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持续求进,是我们的工作姿态

实现新型‚三化‛协调发展,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到持续求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也是创新,模仿是最低成本的创新。济源要加快发展,必须胸怀全局、放眼世界,善于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只要对发展有利的,我们都应该借鉴。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还要勇于创新,思想观念要创新,敢于冲破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观念束缚;方式方法要创新,只要有利于加快发展、推动工作,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我们也要通过学习新知识,创新观念,形成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工作氛围。

二、力求先行,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2345市长热线作为济源的窗口形象,为实现济源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在工作中,脚踏实地,认真接听群众

电话,倾听群众心声,经班子领导研究,将有代表性、针对性的事件,通过市长热线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将最新、最急、最有价值的事件上报市政府,做到‚先行‛。

三、弘扬愚公精神,发扬‚干‛字精神

愚公移山的精髓就是一个‚干‛字,‚干‛,已经成为济源在全省、全国的形象标识和‚精神名片‛。要‚先行‛,必须‚干‛字当头,大干而不是小干,快干而不是慢干,真干而不是假干,能干、会干、好好干,认真干好每一天,扎实干好每件事,干出一片新天地。在外人看来,12345市长热线的话务员,也许只是简单地接听电话。一年的工作时间,我深刻地体会到‚干‛的重要性,不光要干,更要有责任心,遇到情绪激动的群众时,更要有耐心。虽然平时工作中,我做得还不够好,但我时刻会将愚公精神铭记于心,在科室各领导的领导下,提高知识水平,提升自身素养。

上一篇:康复护理学理论基础下一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