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

2024-05-05

不抱怨的世界(共14篇)

篇1:不抱怨的世界

最近,一本叫做《不抱怨的世界》的书风行全球,作者威尔·鲍温不仅告诉读者抱怨的恶果,不抱怨会带来怎样的命运改变,还发起“21 天不抱怨”的活动。在美国,不到一个月就有600 万人参加此项活动,“训练”自己做个不抱怨的人,《时代周刊》称之为“1 只手环、21 天、改变600 万人命运”的神秘事件。上班族,今天,你又抱怨了吗?明天,你还想继续抱怨吗?

抱怨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态——金融危机、裁员风暴、贫富差距、家庭不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困扰的疾病、拥堵的交通、差劲的天气„„这个世界值得抱怨的事情太多了。但抱怨有用吗?世界听到了我们的抱怨,反而把更多的灾难带给我们;抱怨的人快乐吗?他永远只会在不快乐的原点打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思维和行为上需要改变。

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却需要意志力。《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发起倡议:请读者戴上随书赠送的一个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换至另一只手上,直到它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很多人需要一个月、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连续21天把紫手环戴在同一只手上——那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不再抱怨的人。故事一 你向外倾倒垃圾,收获的也将是垃圾

日本有一位博士江本胜,让“水”分别听音乐、读文字、看图片、接受电磁波,给它不同的意念,然后将它冷冻两个小时,通过显微镜观察结晶的水。结果竟然发现,水的结晶会因为听到、看到、收到的信息是好还是坏,而起了莫大的变化,有的结出了美丽的花纹,有的却丑陋不堪——就连水,都能感受到施加于自身的意念和情感啊!

中国有一位白领Lisa,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一遇到麻烦就先抱怨,什么老板不公平啊,同僚耍无赖啊,自己是替罪羊啊,听者大多出于礼貌表示同情,热心者甚至摩拳擦掌要帮她出头。但是有一次,她又在老板面前滔滔不绝地抱怨另一个同事的无能时,老板拨通了对方的电话,说:“Lisa在我这里,她对你的工作能力有一些看法,我不想变成中间人,而你一定乐于了解你们俩之间存在的问题。”Lisa登时满脸通红,羞愧难当。老板接着对她说:“两种情况下你可以在背后说别人的闲话:一是你在恭维他人;二是那个不在场的人如果现身了,你也可以问心无愧一字不差地重复自己说的话。”

点评: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关于“不抱怨”的至理名言,如《商君书》云:“王者之兵,胜而无骄,败而不怨。然胜而无骄易,败而不怨难。”“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等成语也都是贬义词。

抱怨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出来时,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出来时,却能丝毫不闻——觉得你的志向和目前的工作实在相悖?觉得自己对老板的价值观实在不能苟同?你完全可以辞职,否则,就不要抱怨。抱怨只会让你觉得委屈、可怜,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你觉得老板可恶,也许更可恶的是自己的惰性。

而日本博士的实验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存在着气场,你只有不抱怨,才能结交不抱怨的人,因为你把正面的能量传递给周边的人,他们也会回馈给你积极的能量,这就是不抱怨运动传达的一个核心理念,甚至和财富的累积也是一样的道理:钱和钱是相互认识的。西方宗教说,你原有的,还要加诸于你;你没有的,反而要剥夺过去。中国古语曰:心想事成。当我们关注某一美好事物时,会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在其中,而一个充满了快乐、正面能量的人,确实会吸引好的人和事物逐渐涌来。

故事二 有时候抱怨是因为能尝到甜头

小丽经常抱怨自己身体瘦弱容易生病,就差学西施般捧着心口了。最初大家很买账,比如领导不忍心让她加班,男同事们还会多照顾她,不料她日复一日对自己身体的“过分关注”使同事们越来越麻木,后来她真的有一次发烧爬不起来了,也没有人去看望她,因为大家都说“小丽可能抱怨几句就没事了”。

小王的口头语是“我的工作就是抱怨和批评”,因为他是一个影评人,并且认为所有的影评、书评、剧评人都应该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文艺作品——他也确实受到了追捧。但没想到后来有读者毫不客气地指出:你的评论使我不想看任何一部电影了,我开始转而怀疑你的批评的价值了,你是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吗?

点评:

很多时候人们抱怨自己的身体,却不是因为真的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取得附带的好处,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开反感的事件。如果身体真有了一点小毛病,你说出越多负面的词语,就会产生越多负面的印象和能量,这种能量导入体内,引发更多的健康问题——抱怨疾病并不会缩短生病的时间,也不会降低疾病的严重性。

而有时候批评也是一种吹牛和自夸,等于在表示:我的品位绝佳,一般人的东西我根本看不上。这样的抱怨是不是有点太故作深沉、附庸风雅了呢? 故事三 与其陷入“抱怨轮回”不如马上行动

《不抱怨的世界》中讲了一个老故事:两个建筑工人坐下来一起吃午餐,其中一个打开饭盒就抱怨:“呃!肉卷三明治,我讨厌它。”他的朋友什么也没说。第二天他更火大了,对着饭盒喊“怎么又是肉卷三明治?我痛恨它!”朋友仍然保持沉默。第三天,当他再次怒吼“我受够了日复一日都是一样的东西!”朋友便问他:“为什么不叫你太太做点别的?”他满脸疑惑:“你在讲什么啊?我都是自己做午餐。”

点评:

厌倦了日复一日的菜单吗?那也是你每天自己做的午餐。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它;如果无法改变它,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耶稣说:寻找就必寻见。你所寻找的,你一定会找到,当你抱怨时,你就是用不可思议的念力在寻找自己说不要、却仍然吸引过来的东西(即“吸引力法则”),然后你抱怨这些坏东西,但又引来更多坏东西,你陷入了“抱怨轮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但他紧接着又说:当你抱怨不公平时,是否反省过“我够努力了吗?”

不抱怨,不代表不能发泄,但发泄过后,你会发现“这个行不通,一定还有别的方法”,而找到别的方法之后,你会醒悟到:“抱怨”所浪费的时间和感情,是多么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啊。

《阿甘正传》

他的智商只有75,但所幸有一个性格坚强又无比爱他的妈妈,鼓励他“傻人有傻福”,让他过正常人的生活。凭着一双飞毛腿和一个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他堪称完美地度过了一生,而给无数观众以启迪。

职场启示:漫漫人生,不抱怨才能欣赏到更多风景。

《肖申克的救赎》

有一种鸟,是不应该被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羽毛太漂亮了,飞往自由,是它们不灭的梦想。从不抱怨的安迪,用19年的时间和耐心,用一柄比铅笔大不了多少的手锤,挖通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这条路,他的狱友瑞德认为600年才能挖通。

职场启示:有些人并不强大,但是信仰赋予了他们超人的力量。

《穿Prada的恶魔》

“世界著名时尚杂志的主编助理”,绝对是时髦女孩梦寐以求的工作,然而,这是一份让人爱恨交加、无比抓狂的差事——年轻女孩忍不住找同事抱怨,同事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是在逃避,醒醒吧,主编只是干了她该干的!幡然醒悟的她,不再以抵触的态度去工作,而是积极应对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职场启示:你可以辞职,否则,永远不要抱怨。但你的“不抱怨”,终究会得到回报。

《Yes Man》

金•凯瑞饰演的卡尔,在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自闭老宅男,用消极的“NO”应对诸事,得到的就是诸事不顺。直到他参加了一个讲座,当众宣布在一年的时间里都只能说“Yes”,而不管对方是谁,要求他做的是什么事情。令他惊奇的是,疯狂生涯带来了疯狂回报:他不仅得到了升职和奖金,学会了高空弹跳、飙车、开飞机、说韩语等一堆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还抱得美人归!High过头的他,却突然发现消受不了如此之多的好事„„

职场启示:从今天起多说Yes少说NO吧,无论职场还是人生,只要发自内心地说“没问题”,你就没空去抱怨了。

《当幸福来敲门》

克里斯的工作不顺利,房子被没收,妻子也因为忍受不了贫穷而离去,他只好独自带着孩子东奔西跑,甚至要去卖血,但孩子没有丝毫怨言,这也给了他努力下去的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脱颖而出甚至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经常对孩子说的话适用于我们每个人:“你有梦想的话,你就得去保护它”,“那些自己没有成才的人,会说你也不能成才”。尤其是片名中“Happyness”的拼写错误是独具匠心的,主演威尔•史密斯就指着这个墙上涂鸦的单词对孩子说: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 There is i。

职场启示:不要再抱怨生活对你不公平,因为你没有用等价的努力去交换!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笑到最后。

几个小办法 助你不抱怨

1.戴上“不抱怨”紫手环,或者任何你能找到的手环,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要连续21天不换手,平均的成功时间是4到8个月。

2.找一个互相支持的不抱怨伙伴,或在小圈子里宣布自己进入“特殊时期”,要脱胎换骨啦。

3.每个月选定一天为你的“抱怨日”,只有在这一天,你才可以畅快地抱怨——过不了多久,你会发现连这一天也不需要,你战胜了自己!

4.在单位和家里各找一个监督人(可以是对你往常的抱怨已经忍受不了的人),并制定奖惩措施,尤其是惩罚,一定要让你肉痛心痛的那种。

5.每当有抱怨的念头涌出,你又无法用积极的语言去抑制时,干脆沉默,或者找些别的事情做分散注意力。

篇2:不抱怨的世界

不错,我们之所以抱怨,可能是希望抱怨能衍生出一些益处吧。比如,我们向他人抱怨工作的繁重,可能潜意识里就希望别人多做一些或者帮助自己分担一些;我们抱怨自己最近多么倒霉,可能是希望别人能给自己一些安慰和同情。但是抱怨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最终只能让我们深陷抱怨的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或者给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恶劣的影响。我想,没有人愿意和整天抱怨的人生活、工作在一起,因为这样连自己的生活好像也看上去毫无希望。要想杜绝抱怨,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困境,遇到矛盾的时候,及时地沟通,解决。这同样需要勇气。首先要有勇气承认自己是在抱怨,其次要有勇气去化解矛盾,改变处境,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值得抱怨的事情时,我们也许可以试着不去张口,而是首先理智的思考,然后再去马上行动,改变处境。我觉得书中一句话说得很对,“我们的想法创造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在很多时候,也许就是我们抱怨的话语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我们原本可以轻松、积极、乐观、上进,却可能因为抱怨而变得痛苦、悲观、沉重、无所作为。这本《不抱怨的世界》为我打开了消

除抱怨的美好生活,那么从现在就开始改变吧,相信紫手环的力量,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打败抱怨,创造新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刚拿到《不抱怨的世界》,心中抱怨连连。匆匆翻完第一遍,其实感触还蛮深,不少句子更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又细致地读了一遍,联想起很多自己的生活工作状态,真是受益非浅,才理解了领导的良苦用心。

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

看着书时,头脑中老浮现某些人某些事,想着自己其实就是在抱怨,不知不觉地在抱怨。很多不好的事都是因为说出了抱怨,很多时间也都浪费在无谓的抱怨中。抱怨只会让自己更烦躁,更没安全感,没自信,而这些却一直都没发觉。

确实,抱怨就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我们抱怨或说闲话,可能只是要让自己显得更优秀。太多的时候,都是因为抱怨了才会更不开心。说出来,想要博取同情,但其实,内心的担忧更多。对人也好,对事也好,对社会也好,抱怨永远都不能改变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或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每当这时,有些人便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引发很多牢骚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运、怨…… 其实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然而,“伤害我们的人也是受伤的人”,所以,我们对他(她)所造成的痛苦而感到气愤时,我们就想这个人每天必然会领受的痛苦,没多久,我们会心态平和,忘记这一切。

前年刚来中学,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材,新的考试模式,新的……心里不免忐忑,工作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我知道生活原本就有许多种,包含着许多的内容,有快乐的,也有痛苦的,我们不可能只会拥有快乐,痛苦往往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种元素。然而,当我们过着快乐的生活时,我们应该感谢生活,过着痛苦的生活时,我们也应该感谢生活,因为生活原本就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积极乐观的面多生活中的一切,无须抱怨。

篇3: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 读起来有一种发人深省的感觉。书中不乏至理名言, 但笔者却深深记住了一句话:任何人和团队要成功, 就永远不要抱怨, 抱怨不如改变, 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 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抱怨, 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抱怨工作的繁重, 抱怨社会的不公, 抱怨人情的冷漠, 抱怨房价菜价涨工资没见涨, 抱怨自己没有别人那么幸运等。但抱怨之后会发现, 其实自己并没有得到和改变什么。正如书中所言, 抱怨往往只能得到一些同情心和注意力, 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能做的事情, 但对于我们改变现状, 取得进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那么该如何认知抱怨, 停止抱怨呢?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你会为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 就连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也不例外”“活出感恩的生命, 而非抱怨的生命, 就能发挥这种确保健康的力量”。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 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心态看问题, 不要局限在眼前的微小得失里。比如, 感激斥责你的人, 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感激绊倒你的人, 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遗弃你的人, 因为他教导你应该自立;感激欺骗你的人, 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伤害你的人, 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

篇4:不抱怨的世界

读完《不抱怨的世界》,我把书本随赠的紫色手环戴在了右手上。按照游戏规则,我每抱怨一次,手环就要换到另外一只手上。于是,我戴上手环之后,一个程序也随之在我的脑海中启动,开始默默地监控起我的思想。

起初的我认为自己是没有什么好抱怨的,除了买不起房,开不起车,薪水太低,公交太挤,邻居太吵,朋友太少,青春痘太多,睡眠太少等等这些之外,我认为自己的生活还是蛮不错的。

可关键不是我的生活有多少的问题,而是我抱怨了多少次。要知道,这些问题在很久很久之前就一直存在,事到如今,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少了几个,但抱怨一直有增无减。毕竟,我依然可能会用一天的时间为一个问题而抱怨连连。

戴上了紫色手环,我想借着思想程序的默默监控,我不会抱怨了。但是后来因为等的公交车不来,因为等到的车太挤,因为拼命往车里挤的人素质太低,我还是忍不住抱怨了。短短一瞬间,一个闪念在脑海中浮现,将消极的思想传遍全身,令我感觉周遭的空气都浑浊到叫人呼吸难耐。

当然,这样的事可远远不止一件。它们在我的生活中频频发生,一步步将我的忍耐逼到极限。我的手环也在这一次次的临界点之前频繁地更换。

我记得看过的书里曾说:当遏到问题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还有“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而我,像大多数人一样,遇到烦心的事情,首当其冲的表现是开口抱怨。

《不抱怨的世界》里有一句:“今天,你还在抱怨吗?”我看了看自己手腕上被频频移动的紫色手环,心想要完全脱离抱怨的世界不会那么简单,它任重而道远。

山东省博兴县人民政府三号楼二单元

篇5:《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我校教师在寒假掀起读书的热潮,我被《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吸引了。《不抱怨的世界》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心灵励志书,它用一只手环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据不完全统计,该书上市不到一个月,就有600万人参与了“不抱怨”活动,并迅速蔓延到全球80多个国家。“不抱怨”运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当我读完这本书,我非常赞同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方法,让我同样受益匪浅:

篇6:学习不抱怨的世界

几天前公司每人发了一本《不抱怨的世界》一书,让我们大家进行阅读,以提高我们的不抱怨的水平,自此公司开展了浩浩荡荡了学习《不抱怨的世界》的运动。

今天上午一早,大户兴高采烈的从外面走进办公室,大声说道:“同志们,我通过昨天一晚上的努力学习,做到了今天起床到现在还没有抱怨过呢!哈哈”边说还边甩了甩手腕上的紫手环(紫手环:随《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一起发下来的,传说戴上此手环能够尽快的做到不抱怨)

阿央、小尼等也全部伸出了手,只见他们都戴着这个“娘娘腔”的紫手环,说实话一堆大男人戴着这个紫色的手环还真不是一般的“怪异”,也真是奇怪,这个书的作者为什么不随书发一个其它色彩的手环呢;

这时,突然小要发话了,说道:“你们手里戴着的这东西是哪里买来的?”听到这句话我们全体人员差点集体“晕翻”,因为该手环是随书塑封在书里的,只要是拆开这本书的都会发现该手环,小要居然连这本书都没有拆封过,而且阅读该书后的读后感也将在二天后上交,我们也真是服了小要了,真不知道他到时怎么写这个读后感;

大要从外面走了进来,说道:“昨天去片区的时候被狗“亲吻”了一下,还在我的裤管上留下了许多的口水”,后来经过大家的询问,才明白原来是他在走访客户的时候突然内急,然后在借用客户家洗手间方便的时候被客户家的狗误认为是小偷,所以被咬了一下,不过还好,没有破皮。这件事情如果按照以前大要肯定会说这狗怎么怎么的不好,在狗的背后肯定会说这个狗很多的坏话,但自从他读了《不抱怨的世界》一书后,对一条伤害他的狗都有如此的宽容之心,可见他对于该书的内容领会还是颇深的。

不过,就我们部门,学习该书最认真的还要数阿波,他学习该书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时间的,在来回公司与家的班车上能够看到他在看书、在中午吃饭的餐厅能够看到他在看书、在走访客户的摩托车上能够看到他在看书、在厕所**时,同样可以看到他在看书,时刻的吸收该书的精髓,感觉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

未完待续„„

篇7:不抱怨的世界

暑假前,学校根据县局的要求,为我们每个老师订了一本《不抱怨的世界》,一开始,当我拿到这书的时候,都认为它和其他励志类的图书一样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都是一些“空谈”道理和所谓的“实例”。因此,我并没有认真的去翻阅。暑假中为了和孩子共同学习,我又拿起了这本书,认真的翻阅一遍,收获颇多!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已深陷在抱怨之中,更糟的是深陷抱怨之中而不自觉,已慢慢成为了一种习惯。

书的前言写着一句话这样的名言: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诗人马雅·安洁罗。事实上我们总是在抱怨,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不是我们抱怨的对象。我们总喜欢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后面,从中获得一种自我膨胀的优越感。我们难以且不情愿意识到,所厌恶的种种问题,譬如身边的人无休止的抱怨,同样存在于自己身上。我们容易对周遭的一切轻而易举的产生不满,为此我们不开心。

看到这里,我开始好奇,为什么人们总爱抱怨?于是作者给了我答案:“我们之所以会抱怨,是因为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我们抱怨,常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作者简述了自己小时候的亲身经历,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作者告诉我们,“觉得别人常在抱怨,是因为你也一样”。我们说闲话或抱怨的主因之一,就是要让自己在相较之下,显得更为优秀。“至少我不像某某那么糟。”当你指出别人的缺点时,就是在暗示自己没有这样的缺点,所以自己比他优秀。其实抱怨就是自夸,没有人会喜欢爱吹牛的人。你会注意到另一个人有这些缺点,其实是因为你自己也有。如果你想指出别人的负面特质,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倾向,然后要心怀感恩,庆幸自己有机会,能察觉这个缺点、并进行疗愈。

看着书时,头脑中总是浮现某些人某些事,想着自己其实就是在抱怨,不知不觉地在抱怨。很多不好的事都是因为说出了抱怨,很多时间也都浪费在无谓的抱怨中。抱怨只会让自己更烦躁,更没安全感,没自信,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要命的是我之前一直都没发觉。

对于换了新环境的我们而言,经常会在生活上,工作中遇到不顺心,所以我们会经常发发小牢骚,吐吐苦水,总觉得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恰恰就是在这时我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吸引力法则”,事实上,我们在说负面和不快乐的事的时候,就会接收到很多负面和不快乐的事,有时甚至影响到身边的人。抱怨从表面上看,是会带来暂时性的“好处”,但它最终将我们的人生拖入绝望和混乱,抱怨困难并不能让它得以解决,也不会减轻我们内心的痛苦。我们必须选择自己想成为的那一种人,并一心一意地践行。人生是不公平的,我们要习惯着去接受它,且永远都不去抱怨。我记得有个qq好友的签名是:“其实这个世道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我非常赞同。我们有必要相信世界上唯一能做到的建设性永久改变,就是自我的改变,我们有权利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但

不是靠抱怨。

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要从容的面对,不抱怨,不放弃„„永不抱怨的人生态度才是第一位的。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

记得马校长在市校长论坛上的一句话:“心有多大,梦想的舞台就有多大”,而整天处在抱怨中的人由于没有了乐观的上进心也将注定失去梦想的舞台。

“与其抱怨,不如奋斗”“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说的多好啊,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摆脱的就是怨气对理想的束缚,这一切,只要我们坚持21,21天后让梦想起航,我能!抱怨不如改变——《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安平

在最近开展的读书月活动中,我拜读了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的重磅之作《不抱怨的世界》。《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作者张德芬在推荐这部书时说,《不抱怨的世界》是一本伟大的心灵励志书。这本书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全世界有80个国家近600万人参与了“不抱怨”活动!

读过之后被书中的许多观点所吸引。任何人和团队要想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如改变,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境遇,表示我们的不满。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

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同时,作者极具善意地提醒读者:你的抱怨,如果让这个世界听见了,它就会带来更多的坏事给你!因此我们应该记住:世界上唯一能做到的建设性永久改变,就是自我的改变,而非无休止的抱怨。

读完这本书,细细琢磨我的经历也证实了书中的理念:抱怨不如改变。在工作单位我是领导班子成员,在家庭里有一个支持我工作且很有家庭责任感的丈夫,还有一个优秀而又多才多艺的女儿,父母、公婆尽管身体有病都还健在,我觉得还是挺幸福美满的。这样的现状告诉我,是因为我遵循了书中的许多观点和理念——“遇到挫折要从容面对,不抱怨、不放弃„„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记得1979年高考落榜后我心灰意冷,哥哥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后来弟弟妹妹相继考取了名牌大学,我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整天不说一

句话,也不和同学联系,父母怕我想不开就开导我,让我不要放弃学习先工作,于是我走了一条与兄妹不同的路:先就业再读书。我一步一步从抱怨到少抱怨到不抱怨,改变自己的状态,开始自学文科,1983年考取了宁夏党校第一届脱产大专班,后来又边工作边学习读完了本科,这些付出对今天的我来讲,无论是工作取得的一点成绩还是幸福的生活都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努力印证了书中的一个观点,即“无论何事,你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读过《不抱怨的世界》将提醒自己有意改变日常的措辞,将“不要说”改变为“试着说”,将“问题”改变为“机会”,将“必须”改变为“可以”,将“挫折”改变为“挑战”,将“眼中钉”改变为“老师”,将“痛苦”改变为“信号”,将“我要求”改变为“我会感激”,将“抱怨”改为“请求”。

篇8:不幽默的世界末日

不过, 围绕这个预言却发生了许多故事, 不晓得这些故事该让我们是喜、是忧、是笑、是哭?

网载一经典案例。成都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放假通知。全体战友:鉴于公元2012年12月21日的特殊意义, 公司经过慎重考虑后, 做出以下决定:2012年“末日假期”安排, 放假时间为12月20日, 12月21日, 共2天。放假期间希望大家做到以下几点:1.假日期间请做好防火、防盗安全措施。2.假日期间手机完全可选择关机, 以保证无人打扰。3.平时大家都忙于工作, 建议大家利用“最后”的时间, 多陪陪最亲的人。祝大家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末日”。四川人的幽默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尽情地消费了这个天大的预言, 无聊吧?但这却是一个绝好创意, 这下公司老总不用打破脑袋去想怎么做广告才能吸引眼球了。高, 实在是高!

不过, 地球是圆的, 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有人在消遣, 但也有人当真。同样是在四川, 一场闹剧也在同时上演。一些乡镇传言要“连黑三天”, 口口相传之后, 居然引发部分市民尤其是年长者抢购蜡烛。跟前些年抢购食盐如出一辙。咋一看, 太可笑了, 这不是在演生活喜剧么?可转念一想, 虽然是少数人参与, 但如此这番的闹剧总是上演, 就不是很喜剧了, 实则是个“杯具”了, 幽默过头了, 那就很不幽默了。

关于这个据说源于玛雅人的伪预言, 科学家们前一阵紧分析、紧辟谣, 有关他们精辟的论述俺就不赘述了, 既然世界还在, 我们农机事业就自当继续发展了。

这个既带来恐慌, 又带来商机, 还带来狂欢的历史故事 (已经过去的故事, 自然应当算作历史故事) , 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和反省。从两个层面来说, 一方面反映公众的人文素养缺失, 同时科学素质严重偏低;另一方面反映我们的科普宣传、教育还很不到位。由此, 让这些不靠谱的预言靠谱地忽悠了一把。

公共情况如此, 不禁让人联想到我们的农机推广工作。如果非要给一个判定的话, 笔者要说, 农机行业推广工作也面临同样的情况。

一个农机新产品、一项农机化新技术, 从试验、示范到推广, 没有三五年是难以见效的。联合收割机新疆-2沉寂了多年才暴发;保护性耕作技术从2002年开始推广, 到如今还处在推广进行时态之中。上世纪九十年代, 我们搞秸秆禁烧工程, 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新技术,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依然浓烟滚滚, 遮天蔽日。而等到项目结束之后若干年境况才逐步扭转, 尽管目前焚烧秸秆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但毕竟很多农民已然接受了秸秆还田, 从这些年不断增加的秸秆还田机数量可以看到这种变化。

推广就是一个艰难的科技普及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政府部门、推广机构、媒体以及农民。让农民接受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是我们的任务目标, 需要耐心, 更需要我们的作为。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不是说出来的, 而是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教育到位、宣传到位, 最终达到目的。

篇9:不抱怨的世界

在你的手中,握有翻转人生的秘密。听起来像在吹牛说大话?是吧,的确许许多多人的生命,都因此得到了翻转。大家都在运用这个简单的概念——将紫色的橡胶手环戴在一只手上,再换到另一只手上,如此交替更换,直到达成连续21天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目标为止。他们已经因而养成了一种新的习惯。藉由开始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进而改变话语的内容他们改变了思维,开始用心、认真地打造自己的生活。有些和你一样的人——他们长年的痛苦得以纾解,人际关系终获疗愈,职业生涯也因而改善,而且整个人都变得更快乐了。

“推行‘不抱怨运动’的目标是什么?”作者维尔鲍温说,“转化我们这个世界的意识。”“转化”一词很贴近,表示“不抱怨”与“抱怨”的思绪是活的、可以移动与变化的。

紫手环的力量

减缓痛苦、增进健康、创造圆满的关系、拥有更好的工作、变得更平静喜乐……这些不但可能发生,而且很有希望实现。要刻意努力去重新设定心灵的硬盘,并不容易,但不抱怨的运动,一个紫手环就能让你拥有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人生。

紫手环的使用方法:1、开始将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2、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3、如果听到其他戴紫手环的人在抱怨,你可以指出他们应该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但如果要做这种事,你自己要先移动手环,因为你在抱怨他们抱怨;4、坚持下去。可能要花好几个月。你才能达到连续21天不换手、不抱怨的目标。平均的成功时间是4~8个月。

这里所谈的,只是被“说”出来的抱怨、批评和闲话。如果是从你嘴里说出来的就算,要重新来过;如果是心里想的,那就没有关系。不过你会发现,就连抱怨的想法,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当你逮到自己在抱怨、批评、讲闲话的时候,就移动紫手环。移动它很重要,这样的动作将在意识里深深地刻下痕迹,让你察觉到自己的行为。你一定要去移动它,没有一次可以例外。你抓到刚才说的一个重点了吗?是“当”你逮到自己在抱怨时,不是“如果”。抱怨在我们的世界里蔚为风潮,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牢骚要比想象中多了很多,也不必大惊小怪。

这个方法的重点,就是要让我们察觉到自己在抱怨,这样在下一次抱怨发生前,我们才可能逮到个正着。我们的想法创造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每一刻,你都在用自己最关注的念头创造人生。为了重新创造生活,控制思绪是很重要的,不抱怨的紫手环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是处于交相表现消极或积极的连续状态。紫手环帮助我们设下陷阱,我们才能逮住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释放它。

要成为不抱怨的人,就要历经四个步骤,而且很抱歉,一步都不能省却。有些阶段会比其他阶段费时更久,每个人的经验各有不同。你可能飞也似地越过一个阶段,却卡在另一个阶段许久,但只要坚持下去,你就能掌握这种技巧。

养成能力的四个阶段是:1、无意识的无能;2、有意识的无能;3、有意识的有能;4、无意识的有能。

在“无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具有纯粹的潜力,准备创造伟大的作为。很多人都是习惯去注意伤害而喊“痛”。你如果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这是行动上的“吸引力法则”。

当你进入“有意思的无能”阶段,你可能会不太舒坦地察觉(意识)到,自己有多常抱怨(无能)。我们在抱怨时,可能会尝到获得注意力或同情心的甜头,也可以回避去做让自己紧张的事,然而抱怨的行为也是双刃剑,将带来负面的影响。

“有意识的有能”阶段是一个超级敏感的阶段。你开始会察觉到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你移动紫手环的频率愈来愈少,因为你说话十分谨慎。你现在说话正面多了,因为你开始会在还没说出口之前。就逮住那些话。你的紫手环已经从“让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的工具”,变成“你的话语在说出之前要先穿越的过滤器”。

在“有意识的有能”阶段——这个“后二十一天”阶段,你不再是注意伤害而喊“痛”,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你想要的东西上。你也开始注意到,不只是你自己更快乐了,连周遭的人们似乎也这样。你会吸引那些乐观向上的人们,你的积极天性将激励身边的人进入更崇高的精神与情绪层次。

杜绝抱怨才有健康的沟通

和你同处一段关系中的对方,时常会引发一段你必须承担也终究要解决的问题。最健康的处理方式,就是直接找对方谈,而不是跟其他人说。维尔鲍文说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和另一个人谈就是抱怨,这会形成三角问题,也会继续制造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

《天地一沙鸥》的作者李察·巴哈曾写下一则简单深刻的真理:“同类相吸。”相似的人,无论是同样在抱怨或是同样感恩的人,都会彼此相吸。

如果你是个平常就会说闲话的人,那你会发现,只说好听话赞美那些不在场的人。一点都不好玩。在今天的社会里,说闲话就像是在“挑虱卵”,也就是“吹毛求疵”。所谓的“挑虱卵”,就是要从头皮里挑出头虱的幼卵,而头虱最爱从一个人身上传给另一个人,所以不要随便乱挑,不然你可能会被传染。当你和其他人在一起,而你们的对话开始移转成负面内容时,只要往后一坐,好好观察就行,不要跃跃欲试或想去改变他人。

批评无法消弭问题,反而会扩大事端

批评是带着利刃的抱怨,通常是针对某人而发出,意图贬低此人。有些人认为批评能有效地改变另一个人的行为,其实,批评倒是比较可能造成反效果,却不会消弭被我们批评的事端。杰出的领导者都知道,欣赏能激励人们表现优越,以获得更多赏识;批评则使人耗损,当我们贬低别人时,其实也是在默许此人往后依然故我。例如。如果我们批评某人懒散,当他们和我们接触时,便会接受自己是懒散的事实;这等于给了他们默许的权利,可以表现出与“懒散”这个标签相称的举动,懒散的行为便会反复出现。

每个人共有的头号需要,就是获得认可、受到重视,能感觉到自身的重要。即使我们天性内向,也还是需要他人的注意,特别是我们视之为重要的人。即使这种注意是负面的,像是批评,我们也会重复同样的行为,以获得自己心中渴求的注意。这种行为鲜少是有意识地发生,而是在不假思索下完成的。我们都喜欢被注意,也会以各种方式去引起注意。如果这种注意带有批评意味,我们则会向下修正,以达到批评者的负面期望。

你自己就是一种祝福

在职场上,我们是凭着做事的能力或缔造的作为来领取薪水;我们的所得多寡,大多取决于本身专业才能的高低。然而,一个在办公室里散播阳光和喜乐的人。则具有黄金般贵重的身价。你的态度,也就是你内在思维的外显表现,决定了人们和你之间的关系。不只是人,连动物也是如此。

成为不抱怨的人,还能获得另一份最重要的礼物。就是你在当下和未来对家庭造成的影响力。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通常都会拿身边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

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将在你的世界里造成影响力。以往,你的影响力可能都是负面的。因为你有抱怨的倾向。如今,你则在为所有人设立乐观的典范、打造更美好的世界。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涟漪,在世界上引发着回响。

篇10:读《不抱怨的世界》心得

紫色手镯被誉为“没有抱怨的礼物”。书上说它有无限的力量,我们已经通过佩戴它踏上了成功的道路。多神奇啊!我等不及要开《不抱怨的世界》了。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各路名人对该书的评价,再回头就是序言中胡志强夫人的亲身经历。车祸给她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但她选择勇敢面对。她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她没有抱怨,她心存感激,她感谢那些为她抢救、治疗、努力的“天使”,她感谢自己能从烈火中重生。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抱怨,人有欲望,欲望推动进步,但是太大了就会像气球一样爆开。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我以前对生活的抱怨是多么无知。我发现我有了一点进步。其实,没有人能说出所谓的公平与不公平。每个人每天都有不同的不满。我喜欢不抱怨的人,因为他们心里往往有很多能量。他们知道抱怨没有用。抱怨者抱怨像上帝和命运这样虚幻的东西,或者对此无能为力的人。他抱怨是因为他不能让他们改变。不抱怨的人会针对具体的困难做出具体的对策,他忍住的力量支撑着他,是他永恒的动力。

越多的人抱怨自己不开心,他们就会越不开心,因为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不该关注的地方。有时候,我总是在意别人的行为,忘记了自己应该怎么做。抱怨别人其实就是在抱怨自己,因为每个伤害别人的人都是自己受伤的人,也是长期受伤的人!其实想想,我们真的可以不抱怨,至少不用在自己嘴里说!不要抱怨改变不了的事情,开心的接受,勇敢的承受。是的,不抱怨,就有解决问题的轻松;不要抱怨,你会有阳光

灿烂的心情;不去抱怨,你会拥有天的广袤、海的胸怀。

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箭头向上,人生不可能总走上坡,情绪也一样会有高峰和低谷,所以经济进入萧条期是常态,心情遭遇低气压也是常态。

戴上“紫手环”,想抱怨的时候,换到另外一只手上,让自己停止抱怨。日复一日,你的行为,你的思维都已悄然改变。当你看到有人佩戴紫色手环时,就会知道他正在激励自己连续21天都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也许要真正做到确实需要一点时间,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努力。

篇11: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通过阅读此书,我看到了自己潜在的一面与自身性的弱点,能够更好的审视自己,并试着改变自己,学会感激,感激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感激那些伤害过我的人,感激我周围的一切,默默陪伴着我。不要去抱怨,因为抱怨的实质就是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抱怨就是推开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使其结果更糟糕。在日常生活中,我会用书中的观念和理念警示自己,渐渐的就会减少抱怨,直至不抱怨,因为此时的我深刻的懂得了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就如20世纪的激励大师说的“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可惜对于这一点,只有成功承认”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成电影,就看我们怎么演,而演的如何,演的好不好,都是我们自己填写的结局。

书中通过一只手环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手戴紫手环者只要一察觉到自己有抱怨情绪,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如此反复,直到手环在一只手上连续21天为止,21天不抱怨不批评别人,不到一年,你就会慢慢改变,当然这并不是支神奇的手环,只是此时此刻的你心态变了。其实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创造自己的人生,重点是真正挣起缰绳,引导马匹到我们要去的地方,抵达目的地,而不是到我们不要去的地方。

篇12: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在这种环境下,有些人天天愁眉苦脸,天天抱怨自己的命运苦,而有些人却喜笑颜开。这就是生活的态度,俗话说:“过一天,开心也过,不开心也得过,都是过这么一天,那何必选择不开心了?又何必要抱怨呢?

同样作为单位的员工,每天工作中都会遇到各种让人心烦的琐碎小事,但件件都必须面对,比如:设备、设施老化带来的突发事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能顺利进行等等,我们都应该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抱怨。遇事冷静沉着,不局限于眼前的困境,积极的调整心态面对困境,决不抱怨。

在书中还告诉我们,让自己对任何事情乐观开朗起来,不要让他人的负面情绪影响你内心的真实感情,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言语,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到你,让你容易产生抱怨。而且你发现你说抱怨的正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从坏一点讲根本不值得抱怨。在于别人发生争执时,忍耐一下,委屈一下,心平气和的谈谈,礼让三分,事情就会过去。很多事情看起来总是那么简单,但不知道人们为什么总会把他们复杂化。其实“不抱怨”不就是对别人多多的忍耐、理解与沟通,对自己有多一点的改变。

俗话说“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会快乐,在快乐中会珍惜拥有的一切,也就不会为得不到所抱怨。我们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人人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那么人生一定会过的坚实而有信心!我们才拥有一个多彩的社会。

篇13:不抱怨的世界

关键词:“世界工厂”,内涵变迁,喜与忧,战略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目的】

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认识中国“世界工厂”的涵义, 理性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隐痛, 并为其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科学建议。

【研究方法】

在分析方法上, 本文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系统研究中国“世界工厂”的发展现状, 结合辩证思维方法来深化分析 (如归纳演绎及实证分析法) ;在数据的采集和选取上, 力求真实准确, 使文章更具可信性和说服力。

【正文】

一、内涵变化---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 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 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体现在世界经济史上, 英、美、日、中曾先后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世界工厂”已有了不同于过去的新内涵。因此, 在分析中国“世界工厂”的具体内涵时, 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 把握事物的联系发展, 从动态中考察“世界工厂”内涵的历史变迁, 努力避免认识的片面性。

(一) 18世纪60年代兴起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下表数据显示, 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国, 占据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一1/2, 垄断了世界贸易1/5一1/4的份额, 确立了它的世界工厂地位。当时英国的经济发展具备如下特征:世界科技中心、世界制造中心、世界贸易中心、世界金融中心 (伦敦) 一体化;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占世界市场重大份额, 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二) 19世纪70年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美国经济飞速发展。18世纪80年代, 美国制成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到1913年, 美国工业生产产量相当于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 占全世界的1/3以上, 美国成为新一代世界工厂。那时美国的经济发展具备如下特征:世界制造中心、世界科技中心、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 一体化;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占世界市场重大份额, 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三) 20世纪后半叶, 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 着眼于引进各国技术之长, 改进创新, 推动日本经济飞速增长,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发展成为第三代“世界工厂”。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具备如下特征:世界制造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 (东京) 一体化;某些重点行业的生产和出口在世界市场具有绝对优势。

(四) 2001年, 日本通产省发表的《面对21世界对外经济政策挑战》贸易白皮书提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当前中国已在100多项产品的生产上位居世界第一, 经济总量世界第二, 中国商品充斥于世界各个角落, 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已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然而, 对比英、美、日的案例, 前三代世界工厂都具备金融和技术上的强力支撑, 且在世界市场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新形势下的中国, 却不具备世界科技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的配置, 产品生产则集中在制造环节, 在世界市场中只具有相对优势。“世界工厂”经过多次转移, 发展到如今阶段, 其涵义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更加趋近于“世界加工厂”或“世界工厂车间”。对此, 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 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观。

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唯有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才能把握中国“世界工厂”的本质, 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也唯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升到新的水平。

二、“世界工厂”的喜与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体现在中国“世界工厂”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 与全球经济的融和, 使得中国制造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 促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繁荣的背后, 却是暗忧涌动, 不容忽视。我们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正确认识中国“世界工厂”的喜与忧。

(一) 中国制造业所得的巨大成就:

从制造业发展速度及规模看, 制造业总产值保持着10%左右的高增长速度, 连续20 年居于全球首位。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接近1/3, 制造业上交税金和从业人员均约占全部工业的90%。

从制造业出口规模来看, 工业制成品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90%以上, 创造了全国近3/4 的外汇收入, 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最主要力量。

从制造业产能看, 我国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制造业工业体系, 目前有一百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成为全球第二制造大国。

(二)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生产效益低下。效益是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前提条件, 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我国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仅为德国的1/20, 美国的1/25, 日本的1/26, 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削弱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企业的竞争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质量, 仅仅强调数量的优势不利于企业的持续性发展。虽然中国劳动力便宜, 但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客户不满意, 付出的劳动成本其实更加昂贵。如果不提高产品质量, 相对优势也会变成相对劣势。据调查, 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 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 而其使外国投资者产生的心理顾虑所造成的隐性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的。

2.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发展的根本在于创新, 不创新则无发展, 最终也必将走向灭亡。目前,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 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左右。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不仅制约自主研发水平的提高, 而且也不利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其次, 加工制造带来的眼前利益影响了国内一些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很多国内企业企图依赖技术引进, 把有效资源投向规模扩张, 吝于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的长期投入, 技术创新的激情和信心逐渐丧失。

3.经济危机风险增大。量变会引起质变, 度的失衡将导致矛盾统一体的破裂。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 对中国来说, 是一种无根工业的发展, 途中伴随着经济危机风险的转移。而墨西哥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值得汲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 美国大量工厂向墨西哥转移。到2001年, 墨西哥加工贸易占到出口贸易的48%。随着美国经济的低落, 墨西哥的加工贸易也一落千丈。另外跨国公司具有政治和商业性,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外资大规模地撤出中国, 那么必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4.生产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低成本优势是中国制造的主要竞争优势。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各国都可以利用新技术和人力资源投资, 弥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数量方面的缺陷。如果单纯依靠我国的低成本优势, 将使我国陷入比较利益陷阱。据《道琼斯》研究报告, 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者加薪、资源价格上涨等因素,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已被印度和墨西哥超过。自2005年以来, 墨西哥比索对美元贬值20%, 人民币却对美元升值约20%, 从而使现在中国的生产成本比墨西哥高20%, 而在2005年却是低5%左右。如今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不仅高于墨西哥和印度这两个经济相似度最高的竞争对手, 而且高于越南、孟加拉国等7个亚洲国家。

矛盾存在着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现如今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仍是利为主, 弊为次。但矛盾主次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 次要方面亦可对事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不可忽视其作用。因此, 我们要树立两点论, 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居安思危, 趋利避害, 促使其向健康的、可持续的的方向迈进。

三、战略定位思考---唯物辩证法

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牵动着全国整个经济体系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关乎整个国计民生。应树立辩证思维观念, 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制定全局性、长远性、针对性的发展战略, 这样才能总揽全局、与时俱进, 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注重全局性的地域安排。考虑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 要注重系统整体性。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 工业化程度高, 技术水平高, 同时人力成本也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力成本较低, 资金和技术相对薄弱。所以, 应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互补合作, 注意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布局。鼓励东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 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腾出空间, 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从而把东部地区建设成为技术研发中心, 把中西部地区建设成为制造车间, 这样既可以顾及当前利益, 又可以着眼于长远利益, 为我国取得未来的竞争优势打下基础。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重长远性的核心技术培育。放眼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全局, 我们既要立足当下, 又必须用发展的思路看问题, 为增强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一些安排。为调整部署我国的产业结构, 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我国核心技术的研发进行指导。在这一点上, 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做法, 重点选择一批在未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 在技术研发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以促使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尽快形成, 力求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并以核心技术的升级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为我国强国梦的实现提前铺平道路。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针对性的行业发展战略。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去解决矛盾。具体到行业, 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现状制定不同类别的发展战略。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 应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产业;对于具有国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 要积极实施以我为主的战略, 更大范围地占领国内市场;对于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 中国缺乏优势技术, 可以通过引进技术, 加强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四、结语

我们在分析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时, 要坚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考、正确的方法, 了解事物的要素系统, 把握事物的联系发展, 辩证地看问题, 避免认识中的片面性、绝对化。立足于此, 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世界工厂”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内涵, 全面审视其发展中的利与弊。

客观来讲,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更多的是国际分工的自然结果, 片面地追求“MADE IN CHINA”, 只会使中国企业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 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 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 坚定信心, 知难而上, 开辟前进的道路。“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中国应顺应世界潮流, 理性制定发展战略, 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逐步成为代表世界制造业最新发展方向的“世界工厂”。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耿凤英.理性看待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J].特区经济, 2011 (06)

[2]郑洪涛.世界工厂的反思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经纬, 2003 (05)

[3]曾慧琴.“世界工厂”的内涵变迁与生命周期论[J].发展研究, 2009年01期

[4]李萍, 罗宁.世界工厂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定位[J].社会科学研究, 2000, (04)

[5]吕克勤“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J].上海经济研究, 2003年05期

[6]林玲, 刘恒.世界工厂与中国制造业发展思路.[J]经济评论, 2003年05期

篇14:威尔·鲍温 对世界不抱怨

威尔·鲍温突然拿起茶几上的玻璃杯,在桌上飞快地磕起来,一连串当当声让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杯子里的水剧烈震荡着,溅到他熨烫妥帖的衬衣袖口上。

就在你觉得下一秒他就要把杯子磕碎的时候,他停了下来,眨眨眼睛说:“你看,很多人的心灵就是这样的。他们从来不会停下来让自己恢复平静。”然后又是一个故意的停顿,以便给听众留下时间思考、反省,对自己过去的错误幡然悔过。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技巧纯熟的“心灵导师”。

让白领学几天乞丐?

这是4月的北京,威尔·鲍温刚刚吃完午饭—全素,青菜、蘑菇和汤,陪同的人悄悄抱怨“吃不饱”。鲍温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惬意地坐在沙发上,春天的太阳从背后笼罩全身,耳钉闪闪发亮。

他发起的“不抱怨运动”—用戴紫色塑料手环来提醒自己不要抱怨,一旦抱怨就把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已经遍及80个国家,600万人参与。每个国家不到10万人,听起来不多,但这些追随者让他的书卖出去两百万本。

作为美国最有名的心灵导师之一,这位堪萨斯州牧师的新书刚刚在大陆出版,叫做《你可以幸福》。但他更为人所知的著作是上一本《不抱怨的世界》。那本书的宣传语是:“这本书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任何人和团队要想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如改变……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典型的“心灵鸡汤”类读物。它被放在机场书店的显眼位置,被公司老板买回去激励员工,被急于功成名就的年轻人放在枕边。它充满似是而非的心灵抚慰和劝诫,甚至在某些读者看来,它的论调有些居心叵测。一位愤怒的读者写道:“无所抱怨的人所做的最大的错事是:他们使错误的行为得不到抵制。作者号召人们去进行逆来顺受的行动。在指出微观正确的事实的同时,却使读者陷入到宏观的混乱之中。这样的著作是不负责任的。”

鲍温听完这一段转述,礼貌地微笑:“在美国人们也是这样批评我。批评我的人都没有读懂我的书。”他解释,倡导不抱怨并不是让人忍受一切苦难,而是让他们有一种健康的沟通方式,去改变糟糕的现状,而不是把时间、精力和心情浪费在抱怨上。

“所谓不抱怨,就是直接并且仅仅向你希望带来变化的人诉说。”他举例,当你在酒店听到噪音,应该去找酒店的经理,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坐在宾馆的床头跟自己的妻子打电话抱怨宾馆太吵,让你无法入睡。在鲍温看来,这个世界的麻烦在于,人们抱怨成瘾,但并不为改变现状作出努力。就像吸烟的人,不是不知道抽烟的坏处,而是戒不掉。鲍温适时地提出了一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方法:戴上一只紫手环,一旦抱怨或批评什么事就必须换到另一只手上戴,若能坚持21天不换手,那么恭喜你,进入了不抱怨的世界。

有人讽刺这种方法是“让白领学几天乞丐不会自动养成朴素”,但是也有人称他是“可与甘地媲美的心灵导师”。

“想用爆炸的知更鸟宰掉绿色的猪”

威尔·鲍温是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基督教会联盟的主任牧师,口才出众。不过他并不是那种意志坚定、永远知道目标的人。曾因为堵车而垂头丧气,有一段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譬如《愤怒的小鸟》,在巡回演讲的空余时间玩,甚至在演讲间隙,也忍不住去掏外套口袋,“想用爆炸的知更鸟宰掉绿色的猪”。

两年前他还在堪萨斯市一个教会担任牧师时,因为被一群反对者抵制、骚扰而痛苦不已。那是一个不友好的地方,他们对谁都不满,在周日围拢在教堂,咒骂他要他辞职。“许多夜晚我都在痛苦煎熬中流泪。筋疲力尽,身体、感情、心灵上都不堪重负。”

即便作为“心灵导师”,他也不是完美的榜样。在刚刚发起“不抱怨”运动时,几个星期里他的紫手环不停换手,弄断了三个。他跟普通人的不同在于,他愿意反省这些糟糕的事情,想一想应该怎样生活才是对的。

在回溯何以会写一本“不抱怨”指南时,他提到了他的童年:“和许多家庭妇女一样,我的母亲很消极,她喜欢盯着事情的阴暗面。我想她总是怕失望,或者让别人失望。即便是好事发生,也不会让她开心。”作为抱怨的聆听者,他感到非常痛苦,想让这种令人不快的声音停止。这似乎非常符合事物的规律,久病成医。一个特别反对某种事物的人,大多与这事物有一段纠葛的历史。一个天性开朗乐观不抱怨的人,或许真的不会再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专注要不要抱怨这件事。

一位帅气亿万富豪,仍然“抱怨一切”。于是鲍温想,有钱也并不能让人幸福,会有很多事情让他们抱怨。比如红灯时间太长,工作总是要加班,甚至当苹果手机拉长了屏幕,也有很多人把这当成对自己消费习惯的背叛。晴天太晒,雨天太湿,地铁太挤……生活总是坏事连连,充满挫败感。

于是有了开头的那一幕:鲍温把人生遇到坏事比作杯子的一次摇晃,水会摇晃,但是会恢复平静;但是如果将一切事情都往负面看,心灵将永无安宁,因为“他们不断发现、夸大生命中痛苦的部分”。

“不幸也是一种幻觉”

理论上,“自我医治”是不太现实,处于某种精神困境的人,要超拔出来总需要有所凭借。所以,作为一个方法论者,鲍温更愿意把自己当做作家,谈论自己的精神源流。

他喜欢爱默生,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信奉自然界,认为它体现了上帝和上帝的法则。他还喜欢安·兰德,一位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相信人们必须透过理性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和行动;个人有绝对权利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活,无须为他人牺牲,但也不可强迫他人替自己牺牲。

鲍温也宣称从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子和孔子的著作中获得启示,譬如佛教宣揚的克制欲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的清静无为、无欲则刚。他不相信会因为文化背景的隔阂导致对自己著作的理解偏差。

每天他都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其中一些来自中国。“他们和美国人提出的问题一样,怎么让我的老婆停止抱怨,让别人停止抱怨,他们总是在问什么是好的,但实际上从不谈论生活中到底面对了什么。”“所以在抱怨的问题上,其实中国人和美国人没有什么不同?”我问。他大笑:“其实大家抱怨起来都是一样的东西:配偶、健康、政府、经济……”所有这些烦恼,都阻止人们去感受幸福,感受“全球性幸福的本能”。他建议,除了克制抱怨的紫手环,人们还可以给自己建立一个幸福指数:把幸福从1到10分成十个等级,每天给自己打分。

nlc202309020428

他谈到了自己正在推行的一个实验,让朋友们每天给自己做出幸福指数的评价,并且每天给他们发三遍短信询问感受到多少幸福。这种心理暗示似乎有效,三周之后—又是三周,他们的平均幸福指数提高了20%。

于是鲍温又对幸福有了新的领悟:“幸福其实是一种幻觉,但不幸也是一种幻觉,既然都是虚幻的,我们还是应该相信自己幸福。”老实说,这个结论挺让人沮丧,就像所有试图或者假装试图化解人类精神困境的导师一样,鲍温最终把问题交还给了听众自己。了解、克制、淡化自己的欲望,仍然是将“不抱怨”内化为一种下意识的唯一入口。或许,这也是幸福的入口。

[对话鲍温]

梭罗是个好例子

记者:在谈论美国超脱的精神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谈到写作《瓦尔登湖》的亨利·梭罗,你谈到了和他同时代的爱默生,那么梭罗的超越世俗是否是你欣赏的生活方式?

鲍温:梭罗作品中讲人要独立,遵从自我,不要从众,遵从自己的选择。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总是在听别人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然后为得不到好的而抱怨不休。而有些人会去做不同寻常的事,梭罗是个好例子,尤其当他在瓦尔登湖的时候。

记者:所以,梭罗是一个“不抱怨的世界”中的人?

鲍温:我从来没这么想过。梭罗指出社会中他认为是错的事,我说的不抱怨是不抱怨那些人们无力让它更好的事。我想梭罗的不抱怨,是他相信人们可以不抱怨,而且自己能够做出改变。

记者:那些批评你的“不抱怨”理论是有利于统治者和资本家、愚弄平民的言论,你怎么看?

鲍温:他们没有去看懂我的书。人们抱怨的一个原因是摆脱责任,不去实行。生活中糟糕的事,你给他一个建议,他们倒开始抱怨解决方案,你又给他们一个建议,他们继续抱怨……他们不想解决,他们不想面对问题,他们只是把问题夸大到无法解决,获得别人的同情。

记者:不抱怨,与改变糟糕的现状,如何区分?

鲍温:它们不矛盾。它们是一体。所有有积极影响、正面影响的改变,全都是由不满引起的。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不满意,他对能够直接改变这件事情结果的人去表达自己的不满的时候,这并不算是抱怨。不抱怨,就是致力于解决问题,有能力的人都在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浪费时间、推卸责任。

记者:在你看来,不抱怨运动发展到中国,你的书在中国畅销,跟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开始有这些精神苦恼有关吗?

鲍温:当一个国家的财富阶层发现,他们虽然富有,但是依然不满足,就需要心灵导师。因为人们开始发现幸福与财富无关。北京,上海,有非常帅的男人,有美丽的妻子,变成有产阶级,但是成长之后都很虚空,他们依然不幸福。怎么指点他们去满足和幸福,就要应用我们的原则。

记者:在网络时代的心灵导师跟讲坛上的牧师有什么不同?

鲍温:几千年前,孔子、释迦摩尼,在街頭跟人们传道,现在,发一个博客,成千上万的人看到,时代不一样,精神领袖是一直在的。

记者:不同宗教、文化背景,在理解你的著作上不会发生分歧吗?

鲍温:中国的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谚语。在很多问题上,世界各地的教导是一样的,也就是对待别人像对待自己一样。

上一篇:优秀政协提案范文下一篇:小学数学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