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证明题及答案

2024-04-18

四边形证明题及答案(共9篇)

篇1:四边形证明题及答案

1.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OB′C′是全等图形,则当正方形A•′OB′C′绕正方形

ABCD的中心O顺时针旋转的过程中.

(1)四边形OECF的面积如何变化.

(2)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4,求四边形OECF的面积.

解:在梯形ABCD中由题设易得到:

△ABD是等腰三角形,且∠ABD=∠CBD=∠ADB=30°.

过点D作DE⊥BC,则DE=1BE=6.

2过点A作AF⊥BD于F,则AB=AD=4.

故S梯形ABCD

2.如图,ABCD中,O是对角线AC的中点,EF⊥AC交CD于E,交AB于F,问四边形AFCE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解:四边形AFCE是菱形.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A=OC,CE∥AF.

∴∠ECO=∠FAO,∠AFO=∠CEO.

∴△EOC≌△FOA,∴CE=AF.

而CE∥AF,∴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又∵EF是垂直平分线,∴AE=CE.

∴四边形AFCE是菱形.

3.如图,在△ABC中,∠B=∠C,D是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求证:(1)△BDE≌CDF.(2)△ABC是直角三角形时,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



19.证明:(1)DEAB,DFACBEDCFD90

BC

△BDE≌△CDF.

(2)由∠A=90°,DE⊥AB,DF⊥AC知:

D是BC的中点BDCD

四边形AEDF是矩形

矩形AEDF是正方形.

BEDCFEDEDF

4.如图,ABCD中,E、F为对角线AC上两点,且AE=CF,问: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解: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在ABCD中,连结BD交AC于点O,则OB=OD,OA=OC.又∵AE=CF,∴OE=OF.

∴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

5.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3 cm,BC=4 cm.现将A,C重合,使纸片

折叠压平,设折痕为EF,试求AF的长和重叠部分△AEF的面积.

【提示】把AF取作△AEF的底,AF边上的高等于AB=3.

由折叠过程知,EF经过矩形的对称中心,FD=BE,AE=CE=AF.由此可以在 △ABE中使用勾股定理求AE,即求得AF的长.

【答案】如图,连结AC,交EF于点O,由折叠过程可知,OA=OC,∴O点为矩形的对称中心.E、F关于O点对称,B、D也关于O点对称. ∴BE=FD,EC=AF,由EC折叠后与EA重合,∴EC=EA.

设AF=x,则BE=FD=AD-AF=4-x,AE=AF=x. 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

AB2+BE2=AE2,即32+(4-x)2=x2.

25. 81257

52∴S△AEF=×3×=(cm)

281625752

故AF的长为cm,△AEF的面积为cm.

816

解得x=

6.如图,E是矩形ABCD的边AD上一点,且BE=ED,P是对角线BD上任意一点,PF⊥BE,PG⊥AD,垂足分别为F、G.求证:PF+PG=AB.

【提示】延长GP交BC于H,只要证PH=PF即可,所以只要证∠PBF=∠PBH. 【答案】∵BE=DE,∴∠EBD=∠EDB.

∵在矩形ABCD中,AD∥BC,∴∠DBC=∠ADB,∴∠EBD=∠CBD. 延长GP交BC于H点. ∵PG⊥AD,∴PH⊥BC.

∵PF⊥BE,P是∠EBC的平分线上.

∴PF=PH.

∵四边形ABHG中,∠A=∠ABH=∠BHG=∠HGA=90°. ∴四边形ABHG为矩形,∴AB=GH=GP+PH=GP+PF 故PF+PG=AB.

7.已知:如图,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为边作菱形AEFC,B在FE的延长线上.

求证:AE、AF把∠BAC三等分.

【提示】证出∠CAE=30°即可.

【答案】连结BD,交AC于点O,作EG⊥AC,垂足为G点.

∵四边形AEFC为菱形,∴EF∥AC. ∴GE=OB.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OB⊥AC,∴OB

GE,∵AE=AC,OB=

1BD=AC,2

2∴EG=AE,∴∠EAG=30°. ∴∠BAE=15°.

在菱形AEFC中,AF平分∠EAC,∴∠EAF=∠FAC=

∠EAC=15° 2

∴∠EAB=∠FAE=∠FAC. 即AE、AF将∠BAC三等分.

8.如图,已知M、N两点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移动,∠MCN为定角,连结AM、AN,并延长分别交BC、CD于E、F两点,则∠CME与∠CNF在M、N两点移动过程,它们的和是否有变化?证明你的结论.

【提示】BD为正方形ABCD的对称轴,∴∠1=∠3,∠2=∠4,用∠1和∠2表示∠MCN以及∠EMC+∠FNC. 【答案】∵BD为正方形ABCD的对称轴,∴∠1=∠3,∠2=∠4,∴∠EMC=180°-∠1-∠3=180°-2∠1. 同理∠FNC=180°-2∠2.

∴∠EMC+∠FNC=360°-2(∠1+∠2). ∵∠MCN=180°-(∠1+∠2),∴∠EMC+∠FNC总与2∠MCN相等.

因此∠EMC+∠FNC始终为定角,这定角为∠MCN的2倍.

9.如图(1),AB、CD是两条线段,M是AB的中点,S△DMC、S△DAC和S△DBC分别

表示△DMC、△DAC、△DBC的面积.当AB∥CD时,有

S△DMC=

SDACSDBC

(1)如图(2),若图(1)中AB

时,①式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2)如图(3),若图(1)中AB与CD相交于点O时,S△DMC与S△DAC和S△DBC有何种相等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图(1)图(2)图(3)

【提示】△DAC,△DMC 和△DBC 同底CD,通过它们在CD 边上的高的关系,来确定它们面积的关系. 【答案】(1)当AB时,①式仍成立.

分别过A、M、B作CD的垂线,AE、MN、BF的垂足分别为E、N、F. ∵M为AB的中点,(AE+BF).

211

1∴S△DAC+S△DBC=DC·AE+DC·BF=DC·(AE+BF)=2 S△DMC.

222SSDAC

∴S△DMC=DBC

∴MN=

(2)对于图(3)有S△DMC=

SDBCSDAC

证法一:∵M是AB的中点,S△ADM=S△BDM,S△ACM=S△BCM,S△DBC=S△BDM+S△BCM+S△DMC,① S△DAC=S△ADM+S△ACM-S△DMC②

①-②得:S△DBC-S△DAC=2 S△DMC

∴S△DMC=

SDBCSDAC

证法二:如右图,过A作CD的平行线l,MN⊥l,垂足为N,BE⊥l,垂足为E.设A、M、B到CD的距离分别h1、h0、h2.则MN=h1+h0,BE=h2+h1.

∵AM=BM,∴BE=2 MN.

∴h2+h1=2(h1+h0),h2h

1. 2SSDAC

∴S△DMC=DBC.

∴h0=

10.已知:如图,△ABC中,点O是AC上边上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MN交∠BCA的平分线于点E,交∠BCA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1)求证EO=FO.

(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证明你的结论.

【提示】(1)证明OE=OC=OF;

(2)O点的位置首先满足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然后证明它此时也是矩形. 【答案】(1)∵CE平分∠BCA,∴∠BCE=∠ECO. 又MN∥BC,∴∠BCE=∠CEO. ∴∠ECO=∠CEO. ∴OE=OC. 同理OC=OF. ∴OE=OF.

(2)当点O运动到AC边的中点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证明如下: ∵OE=OF,又O是AC的中点,即OA=OC,∴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CE、CF分别平分∠BCA、∠ACD,且∠BCA+∠ACD=180°,∴∠ECF=∠ECO+∠OCF=∴□AECF是矩形.

(∠BCA+∠ACD)=90°. 2

篇2:四边形证明题及答案

n

n

一.证明残差满足的约束条件:ei0,xiei0。

i1

i1

证明:由偏导方程即得该结论:

Q2n

ˆ

0ˆ0

(yi1

i0ˆ1xi)0Q2n(yˆˆx)x11ˆ1

i1

i01ii0

证毕.二.证明平方和分解式:SSTSSRSSE。证明:

nSST(y2

n

(yˆ2i)iy

iyˆi)i1i1n

ˆ2n

n

(y

i)i1

(yiyˆi)22i1

(yiyˆi)(yˆi)i1

上式第三项2neiyˆnn

iei2ei(ˆ0ˆ1xi)0i1i1

i1n

2ˆ0eiˆn

1xei1iii1

0

nˆn

即SST(y

2i)i1

(yiyˆi)i1

SSRSSE

证毕.三.证明三种检验的关系:

(1)SSR/1ˆ2L;(2)F=

SSE/(n2)=1xxˆ2=t2证明:由于

r

L

ˆ

SSR 2r2SST,

ˆ2e2

i

n2

SSTSSR

n2

所以

t;FSSR/1

SSE/(n2)ˆ21Lxx

ˆ2.证毕.)1(x2四.证明:Var(ei)i12

。

n(x)2

i证明:由于

eiyiyˆiyi(ˆ0ˆ1xi)yi



ˆ1

(xi

)

y1ni(xi)yinyi(xi

)

i1Lxx

于是

Var(e1ni)Varyinyi(xi)yi(xi

)

i1Lxx

Vary1n

(xi)yiin2VaryiVar(xi)

i1Lxx

2Covy1n

(xi)yii,nyii12Covyi,L(xi)

xx

2Cov1n(xi)yi(xnyi,i1Li

)xx

2

1(x22i)2n(xi)2212L22

xxnLxx

11n

(xi)2L2

xx证毕.五.证明:在一元回归中,Cov(ˆ0,ˆ1)L2。xx

证明:

Cov(ˆ1n(xi)yi0,ˆ1)Cov(xi)yinyii1L,xxLxx

Covn1(xni)(xyi)i,yii1nLxxi1Lxx

Covnn1(xi)(xi)Lyi,yi

i1nxxi1Lxx

n

1(xi)(xi)2

i1n

L

Lxxxx2

Lxx

证毕.六.证明:

ˆ21

np1

SSE 是误差项方差2的无偏估计。

证明:由于D(e1(xi)2i)1n(xi)22

而E(e2

i)D(ie)

E(ie2)

Di(e)

所以

E(ˆ2)En

1np1SSE 1

np1

E(e2i)i1

nn

1np1D(e1i)i1np1(1hii)2 i1

1np1

(np1)22证毕.七.证明:E(βˆ)β;D(βˆ)2(XX)1。证明:

E(β

ˆ)E(XX)1Xy(XX)1XEy(XX)1XEXβε

(XX)1

XXβ

β

ˆ)Covβˆ,βˆCov(XX)1Xy,(XX)1XyD(β

(XX)1XCovy,yX(XX)1(XX)1X2IX(XX)12(XX)1



证毕.八.证明: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假设εN(0,2In),则随机向量yN(Xβ,2In)。九.证明:当yN(Xβ,2In)时,则:

ˆN(β,2(XX)1);(1)β(2)SSE/2(np1)。证明:

ˆ(XX)1Xy,X是固定的设计矩阵,因此,βˆ是y的线性变换。(1)因为β

ˆ服从正态分布,且 又当εN(0,2In)时,有随机向量yN(Xβ,2In),所以β

ˆ)β,D(βˆ)2(XX)1,即有βˆN(β,2(XX)1)。E(β(2):由于

ˆ)(y-yˆ)SSEee(y-y

(I-H)y(I-H)y

y(I-H)yyNy

(Xβε)N(Xβε)

NX0

εNε

借助于定理:设XN(0,In),A为nn 对称阵,秩为r,则当A满足:A2A,二次型XA2X2r,只需证明:rk(N)np1即可。因为N是幂等阵,所以有rk(N)tr(N),故

rk(N)trInX(XX)1X

ntrX(XX)1Xntr(XX)XXnp1

1

证毕.ˆ与残差向量e不相关,即十.证明:在多元线性回归中,最小二乘估计βˆ,e)0。Cov(β证明:

ˆ,e)Cov(XX)1Xy,(IH)yCov(β

(XX)1XCovy,y(IH)(XX)1X2I(IH)(XX)1X2I(IX(XX)1X)0

证毕.ˆ),其中ˆ十一.证明:DW2(1

ee

n

tt1。

证明:由于

DW

(ee

t

t2

n

t1)

e

t2

n

ee

2tt2

t2

nn

2t1

2etet1

t22t

n

2t

e

t2

n

ˆ如果认为ee,则有

t

2t1

t2

t2

nn

ee

t2n

n

tt1,所以

e

t2

2t

n



eett1

ˆ).2(1DW21t2n

et2t2

证毕.十二.试证明:在二元线性回归模型yi01xi12xi2i中,当x1和x2 相互独立时,对回归系数1 和2的OLS估计值,等于yi分别对

篇3:四边形证明题及答案

笔者在备课时, 先从特殊情况出发, 已知四边形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 当BD是直径时, 你能发现∠A与∠C、∠ABC与∠AD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为什么?

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 然后请同学展示交流.

学生很容易发现:∠A=∠C=90°, 再根据四边形内角和等于180°, 得到∠ABC+∠ADC=360°.

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思考, 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圆周角相关知识, 同时也告诉学生是用圆周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向学生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

再推广到一般情况, 已知四边形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 当BD不是直径时, 你上面发现的∠A与∠C、∠ABC与∠ADC的数量关系是否依然成立?为什么?请同学们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先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展示.

第一步:可以先量一量、想一想, 提出猜想:对角互补.

第二步:能否转化成上面的特殊情况解决.

设计思路:将第2种情况转化为第1种情况, 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的数学思想.

最后请你归纳总结上面的发现, 你能否将结论表述出来?

让学生自己说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呈现三种语言.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第一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 但是在第二环节上却出乎意料.

二、课堂生成

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讨论, 最后请同学们展示交流.

学生1:连接OA、OB、OC、OD, 因为∠1=∠2, ∠3=∠4, ∠5=∠6, ∠7=∠8, 又因为∠1+∠2+∠3+∠4+∠5+∠6+∠7+∠8=360°, 所以∠1+∠4+∠5+∠8=360°÷2=180° , 即∠BAD+∠BCD=180°, ∠ABC+∠ADC=360°-180°=180°.

此种证法将四边形分割成四个等腰三角形, 利用角的相等关系和四边形内角和证明.

学生2:连接AC、BD, 因为∠1=∠6, ∠2=∠5, ∠3=∠8, ∠4=∠7, 又因为∠1+∠2+∠3+∠4+∠5+∠6+∠7+∠8=360°, 所以∠1+∠4+∠5+∠8=360°÷2=180°, 即∠BAD+∠BCD=180°, ∠ABC+∠ADC=360°-180°=180°.

此种证法利用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得出角的相等关系.

学生3:因为∠A是劣弧BD所对的圆周角, ∠C是优弧BAD所对的圆周角, 两段弧合起来是一个整圆, 度数是360°.所以∠A和∠C的度数和应该是弧的度数的一半, 即∠A+∠C=360°÷2=180°, ∠ABC+∠ADC=360°-180°=180°.

此种证法利用圆周角的度数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关系进行证明.

随后, 班上没有学生想出教师预设的证法.我只好进行了补充, 将一般情况转化为特殊情况:延长DO, 交⊙O于点E, 连接AE和CE.

三、课后反思

课后, 笔者对本节课的课堂预设和生成进行了整理和反思, 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1.简化证法

学生2的证明方法也可进一步简化:因为∠1+∠2+∠7+∠8=180°, 而∠2=∠5, ∠4=∠7, 所以∠1+∠4+∠5+∠8=180°.

此种证法将对角互补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

2.分类讨论

在证明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时, 教材、教师预设和课堂生成上是有瑕疵的.在一般情况下, 圆内接四边形在圆内的位置应该分为三种情况:圆心在四边形内部、圆心在四边形一边上、圆心在四边形外部.而前面我们只考虑第一种情况, 而后两种情况这四种证法是否同样适用? 带着这个疑惑, 我进行了思考.

通过研究发现, 圆心在四边形一边上时, 这四种证法都可行, 并且比第一种情况的证明过程更简单.但是圆心在四边形外部时, 有些复杂.我列出了四种证法的图形.

后三种图形的证法与前面所讲述的是一样的, 但是第一种证法与前有点不太一样.

连接OA、OB、OC、OD, 因为∠1=∠5, ∠2=∠4+∠5, ∠3=∠6, ∠7=∠8+∠1, 又因为∠2+∠3+∠4+∠6+∠7+∠8=360°, 所以∠4+∠5+∠6+∠4+∠6+∠7+∠7-∠1=360°, 所以∠4+∠1+∠6+∠4+∠6+∠7+∠7-∠1=360°, 所以2∠4+2∠6+2∠7=360°, 所以∠4+∠6+∠7=360°即∠BAD+∠BCD=180°, ∠ABC+∠ADC=360°-180°=180°.

四、感悟升华

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

在本节课的证明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本想通过特殊情况过渡到一般情况, 希望学生通过作辅助线的方法将一般情况转化为特殊情况处理, 把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 但是本想情理之中, 却是意料之外.学生并没有这样想, 同样是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利用四边形的内角和、等腰三角形、圆周角等性质证明这个定理,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启迪了老师的思路.这种教学效果肯定要比多讲几个例题要好很多.

除此之外, 我也在想:学生为什么会先想到这三种证明方法呢? 这可能与他们前面学习、练习有很大的关系.四边形的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是学生常用的解题依据, 而圆周角定理、连接半径这种辅助线刚刚学过, 最近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这些学生都非常熟悉, 所以在思考一个新的问题时, 首先想到这些方法, 也是顺其自然的.而教材上出示的证明方法 (也就是教师的预设) 是作出直径, 然后转化为特殊情况.这种方法在前一节课 (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中出现过, 但是对于刚刚接触圆的学生来讲, 这种方法还是比较陌生的, 所以没有想到.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知道要依据学情开展教学行为. 但是学情并不简单地认为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还要考虑你所教的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哪些是非常熟悉的, 哪些是不熟悉的、陌生的, 而这正是学生思考新问题的起点, 只有把握好这一点, 活用教材, 做出适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摘要:《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并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这是新课标的新增内容,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南京市中考试卷上, 我们看到了这一圆周角定理推论的考察.作者今年仍然从事毕业班教学工作, 在教学这一定理时较去年有了更深的体会.

关键词:圆内接四边形,圆周角,转化,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参考文献

篇4:与四边形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平行四边形

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考题重点涉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需要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 (2011四川凉山)如图1,E,F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上的点,CE=AF,请你猜想:线段BE与线段DF有怎样的关系,并对你的猜想加以证明.

■?摇猜想:BE∥DF,且BE=DF. 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B=AD,CB∥AD. 所以∠BCE=∠DAF. 在△BCE和△DAF中,CB=AD,∠BCE=∠DAF,CE=AF,所以△BCE≌△DAF. 所以BE=DF,∠BEC=∠DFA. 所以BE∥DF. 所以BE∥DF,且BE=DF.

■矩形

与矩形有关的考题通常为矩形折叠问题和矩形的判定,解决折叠问题,需要把折叠的特征、勾股定理及平行线的相关知识综合应用;解决矩形的判定问题应熟练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并能根据所给的条件灵活选用.

■ (2011黑龙江大庆)如图2,ABCD是一张边AB长为2、边AD长为1的矩形纸片,沿过点B的折痕将∠A翻折,使得点A落在边CD上的点A1处,折痕交边AD于点E.

(1)求∠DA1E的大小.

(2)求△A1BE的面积.

■?摇(1)由Rt△ABE≌Rt△A1BE知A1B=AB=2,又BC=1,所以∠BA■C=30°. 因为∠BA1E=∠BAE=90°,所以∠DA1E=60°.

(2)在Rt△A1BC中,A1B=2,BC=1,所以A1C=■. 所以A1D=2-■. 设AE=x(x>0),则ED=1-x,A1E=x.?摇 在Rt△A1DE中,A1D2+DE2=A1E2,即(2-■)2+(1-x)2=x2,解得x=4-2■. 在Rt△A1BE中,A1E=4-2■,A1B=AB=2,所以S△A1BE=■×2×(4-2■)=4-2■.

■菱形

与菱形有关的考题重点考查菱形的判定,常以解答题或探索题的形式出现,解决有关的计算题需要将菱形与勾股定理相结合;解决有关的判定题,需从边、对角线两个方面进行判定.

■ (2011福建福州)已知,在矩形ABCD中,AB=4 cm,BC=8 cm,AC的垂直平分线EF分别交AD,BC于点E,F,垂足为O. 如图3,连结AF,CE,求证四边形AFCE为菱形.

篇5:证明四边形

三组对应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两组对应边和一组对应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两组对应角和一组对应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直角三角形中一组斜边和一组直角边相等的三角形全等(HL)

证明三角形相似

两三角形的对应边要的比例,所以“边边边”就是三条对应边的比例都相等“边角边”就是夹角相等的两边比例相等。

证明平行四边形

连结一条对角线,得到两个三角形,可证明它们全等,从而得到内错角相等,进而得到平行,由定义知是平行四边形

⑵由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而两组对角相等,因此四个内角的和变成一组邻角的和的两倍,即一组邻角的和是180°,得到一组对边平行,类似地可得另一组对边平行,从而得证

⑶由SAS可证全等,进而得到内错角相等,得到两组对边平行,问题得证证明菱形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证明矩形

1.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证明正方形

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4: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5: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6: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7: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8:一组邻边相等,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篇6:四边形的证明题

1.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O是边AD上的中点,点E是边BC上的一个动点,延长EO到F,使得OE=OF.F

AD

BEC

(1)当点E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EDF是菱形?(直接写出答案)

(2)若矩形ABCD的周长为20,四边形AEDF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大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大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AB=m,BC=n,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EDF能成为一个矩形?(不必说明理由)

【答案】(1)当点E运动到BC的中点时,四边形AEDF是菱形;

(2)存在.当x5时,四边形AEDF的面积最大为25;

(3)当m≤1n时,四边形AEDF能成为一个矩形.

2【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出AB=CD,∠B=∠C=90°,求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E=DE,即可得出答案;

(2)求出S四边形AEDF=2S△AED=S矩形ABCD,设AB=x,则BC=10﹣x,四边形AEDF的面积为y,求出y=x(10﹣x),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值即可;

(3)根据矩形能推出△BAE∽△CED,得出比例式,代入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判别式,即可得出答案. 试题解析:(1)当点E运动到BC的中点时,四边形AEDF是菱形,理由是:∵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B=∠C=90°,∵E为BC中点,∴BE=CE,由勾股定理得:AE=DE,∵点O是边AD上的中点,OE=OF,∴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AEDF是菱形;

(2)存在.∵点O是AD的中点,∴AO=DO ,∵OE=OF,∴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 ,∴S四边形AEDF2SAEDS矩形ABCD ,设AB=x,则BC=10x,四边形AEDF的面积为y,yx(10x)

x210x

(x5)22

5当x5时,四边形AEDF的面积最大为25;

(3)当m≤1n时,四边形AEDF能成为一个矩形, 2

理由是:设BE=z,则CE=n﹣z,当四边形AEDF是矩形时,∠AED=90°,∵∠B=∠C=90°,∴∠BAE+∠BEA=90°,∠BEA+∠DEC=90°,∴∠BAE=∠DEC,∴△BAE∽△CED, ABBE, CECD

mz, ∴nzm∴

∴z﹣nz+m=0,22当判别式△=(﹣n)﹣4m≥0时,方程有根,即四边形AEDF是矩形, 解得:m≤

∴当m≤221n, 21n时,四边形AEDF能成为一个矩形. 2

考点:四边形综合题.

2.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DE∥CA,AE∥BD.

(1)求证:四边形AODE是菱形;

(2)若将题设中“矩形ABCD”这一条件改为“菱形ABCD”,其余条件不变,则四边形AODE的形状是什么?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矩形,理由见解析.【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求出OA=OD,证出四边形AODE是平行四边形即可;(2)根据菱形的性质求出∠AOD=90°,再证出四边形AODE是平行四边形即可.试题解析:(1)∵矩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AC=BD(矩形对角线相等),OA=OC=11AC,OB=OD=BD(矩形对角线互相平分).∴OA=OD.22

∵DE∥CA,AE∥BD,∴四边形AODE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ODE是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矩形,理由如下:

∵DE∥CA,AE∥BD,∴四边形AODE是平行四边形.∵菱形ABCD,∴AC⊥BD.∴∠AOD=90°.∴平行四边形AODE是矩形.

考点:1.矩形的判定和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菱形的判定和性质.3.如图1,△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AB=AC,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D、F分别在AB、AC边上,此时BD=CF,BD⊥CF成立.

(1)当正方形ADEF绕点A逆时针旋转θ(0°<θ<90°)时,如图2,BD=CF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当正方形ADEF绕点A逆时针旋转45°时,如图3,延长BD交CF于点G.

①求证:BD⊥CF;

②当AB=4,FG的长.

【答案】(1)BD=CF成立,证明见解析;(2)①证明见解析;②FG=.5

【解析】

试题分析:(1)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是三角形的全等,直观上判断BD=CF,而由题目条件,旋转过程中出

现了两个三角形△BAD和△CAF,并且包含了要证明相等的两条线段BD和CF,∵△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AD=AF,∠DAF=90°,只差夹角相等,在Rt△BAC中,∠BAD+∠DAC=90°,∠CAF+∠DAC=90°, ∴∠BAD=∠CAF, ∴△BAD≌△CAF, BD=CF.(2)①要证明BD⊥CF,只要证明∠BGC=90°,即∠GBC+∠BCG=∠GBC+∠ACF+∠ACB=90°,在Rt△BAC中,∠ABC+

∠ACB=∠ABG+∠GBC+∠BCA=90°,有(1)知,∠ACF=∠ABG,所以∠GBC+∠ACF+∠ACB=∠GBC+

∠ABG +∠ACB =90°,所以BD⊥CF.②求线段的方法一般是三角形的全等和勾股定理,题目中没有和FG直接相关的线段,而CG从已知条件中又无法求出,所以需要作辅助线,连接FD,交AC于点N, 在正方形ADEF中,, AN=1, CN=3, 由勾股定理CF=,设FG=x,CG=x,在Rt△FGD中,∵FD=2,∴GD=4x2,∵在Rt△BCG中,CGBGBC,∴(x)2(4x2)2(42)2,解之得FG=

试题解析:②解法一:

如图,连接FD,交AC于点N,222.5

∵在正方形ADEF中,, 1AE=1,FD=2, 2

∵在等腰直角△ABC 中,AB=4,∴CN=AC-AN=3,∴AN=FN=

∴在Rt△FCN中,CFFN2CN2232,∵△BAD≌△CAF(已证),∴BD=CF=,设FG=x,在Rt△FGD中,∵FD=2,∴GD=4x2, ∵CF=,∴CG=x,∵在等腰直角△ABC 中,AB=AC=4,∴BC

∵在Rt△BCG中,CGBGBC, ∴(x)2(4x2)2(42)2 ,整理,得5x2x60, 解之,得x122223,x2(不合题意,故舍去)55

∴FG=.5

解法二:

如图,连接FD,交AC于点N;连接CD,同解法一,可得:DG=4x2,CG=x,易证△ACD≌△ABD(SAS),可得CD=BD=,在Rt△CGD中,CGDGCD,即(x)2(4x2)2()2 解之,得x222,故FG=.55

篇7:四边形的证明与计算

(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B.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C.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D.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2.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四个角的度数比可能是()

A.1:2:3:4B.2:3:2:3C.2:2:3:3D.1:2:2:

33.如果菱形的边长是a,一个内角是60°,那么菱形较短的对角线长等于()

1A.2aB

.2aC.aD

4.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不能进行密铺的是()

A.任意三角形B.任意四边形C.正五边形D.正四边形

5.已知一个等腰梯形的下底与上底之差等于一腰长,•则这个等腰梯形中的较小的角的度数为()

A.30°B.60°C.45°D.75°

6.已知四边形ABCD中,在①AB∥CD;②AD=BC;③AB=CD;④∠A=∠C四个条件中,不能推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7.如图1,ABCD中,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如果AC=12,BD=10,则AB的长m•取值范围是()

A.1

5

(1)(2)(3)(4)

8.如图2,两张宽度相等的纸条交叉重叠,重合部分是()

A.平行四边形B.菱形C.矩形D.正方形

9.如图3,ABCD中,P是对角线BD上的任意一点,过点P作EF∥BC,HG∥AB,•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SAEPG=SPHCFB.图中有3对全等三角形

C.图中共有9个平行四边形D.SAEFD≠SGHCD

10.如图4,在菱形ABCD中,∠BAD=80°,AB的垂直平分线交对角线AC于点F,•E为垂足,连结DF,则∠CDF等于()

A.80°B.70°C.65°D.6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图5,ABCD中,∠BAD的平分线AE交BC于E,且AD=a,AB=b,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EC,则EC=________. 

(5)(6)(7)(8)

12.如图6,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BC中点,且AE=9,BD=12,AD=10,则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_________.

13.已知菱形的周长为20cm,两对角线之和为14cm,则菱形的面积为_____cm2.

14.以边长为2cm的正方形的对角线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cm2.

15.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36°,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_.

16.矩形ABCD中,M是BC的中点,且MA⊥MD,若矩形的周长为48cm,则矩形ABCD的面积为_______cm2.

17.如图7,若将四根木条钉成矩形木框,再变形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使其面积为矩形面积的一半,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最小内角的度数为_______.

18.如图8,菱形ABCD的对角线长分别为2和5,P是对角线AC上任一点(点P不与点A、C重合),且PE∥BC交AB于E,PF∥CD交AD于F,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6分,19~23题每题6分,24题、25题每题8分.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如图,在△ABC中,∠B=∠C,D是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求证:(1)△BDE≌CDF.(2)△ABC是直角三角形时,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

20.如图,ABCD中,E、F为对角线AC上两点,且AE=CF,问: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

21.如图,圆A、圆B、圆C、圆D、圆E、圆F相互外离,它们的半径都是1,顺次连结这

六个圆心,得到六边形ABCDEF.

求:(1)∠A+∠B+∠C+∠D+∠E+∠F的度数.(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

22.如图,ABCD中,O是对角线AC的中点,EF⊥AC交CD于E,交AB于F,问四边形AFCE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23.如图,梯形ABCD中,AD∥BC,BD平分∠ABC,∠A=120°,求梯形的面积.

24.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OB′C′是全等图形,则当正方形A•′OB′C′绕正方形ABCD的中心O顺时针旋转的过程中.

(1)四边形OECF的面积如何变化.

(2)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4,求四边形OECF的面积.

25.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以3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顶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问t为何值时.

(1)四边形PQCD是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

答案:

一、选择题

篇8:中考22题四边形证明

(中考解答题22题四边形证明题专题训练)

B90°,C45°,AD1,BC4,E为AB的中点,EF∥DC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交BC于点F,求EF的长.

A E F

C

2.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D、DC上,△ABE∽△DEF,AB6,AE9,DE2,求EF的长.

3.(本题满分10分)

A

D F

B

C

公园里有一块形如四边形ABCD的草地,测得BCCD10米,BC120°,A45°.请你求出这块

草地的面积.

B

C

4.如图,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DEFG都是矩形,顶点F在BA的延长线上,边DG与AF交于点H,AD4,DH5,EF6,求FG的长.

5.如图,在△ABC中,ACB90°,ACBC.CE⊥BE,CE与AB相交于点F.AD⊥CF于点D,且AD平分FAC.请写出图中两对全等三角形,并选择其中一对加以证明...

C

第4题

E

B

A

6.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DE⊥AC于点F,交BC于点G,交AB的延长线于点E,且AEAC.

(1)求证:BGFG;

(2)若ADDC2,求AB的长.

G

C

7.(本题7分)

如图,点P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一点,连结PA、PC.(1)证明:PABPCB;

24题图

(2)在BC上取一点E,连结PE,使得PEPC,连结AE,判断△PA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D

8.(本题满分10分,每小题满分各5分)

如图4,在梯形ABCD中,AD∥BC,ABDC8,B60°,BC12,联结AC.(1)求tanACB的值;

(2)若M、N分别是AB、DC的中点,联结MN,求线段MN的长.

C

(第24题)

B

9.(本小题满分8分)

4C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C90°,E为CD的中点,EF∥AB交BC于点F.(1)求证:BFADCF;

(2)当AD1,BC7,且BE平分ABC时,求EF的长.

第2题图

10.(本题满分12分,第(1)小题满分7分,第(2)小题满分5分)

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AD(如图7所示).BAD的平分线AE交BC 于点E,联结DE.

D(1)在图7中,用尺规作BAD的平分线AE(保留作 图痕迹,不写作法),并证明四边形ABED是菱形;(2)若ABC60,EC2BE,求证:EDDC.

11.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点E、F分别为边AB、AD的中点,连接EF、OE、OF.求证:四边形AEOF是菱形.F

12.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和CD上,AE = AF.

(1)求证:BE = DF;

(2)连接AC交EF于点O,延长OC至点M,使OM = OA,连接EM、FM.判断四边形AEMF是什么特殊

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D

F

13.(6分)

已知: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边CD、DA上的点,且CE=DF,AE与BF交于点M.(1)求证:△ABF≌△DAE;

(2)找出图中与△ABM相似的所有三角形(不添加任何辅助线).

B

M

B

O

D

B

3C

第19题图

A

FDEC

B

14.(7分)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CD在正方形ECGF的边CE上,连接BE,DG.(1)求证:BEDG.

(2)图中是否存在通过旋转能够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若存在,说出旋转过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5.为了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某校各班都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八年级(3)班开展了手工制作竞赛,每个同学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件手工作品.陈莉同学在制作手工作品的第一、二个步骤是:①先裁下了一张长的矩形纸片ABCD,②将纸片沿着直线AE折叠,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F处,……

请你根据①②步骤解答下列问题:(1)找出图中∠FEC的余角;(2)计算EC的长. .

16.(本小题满分8分)

已知:如图,在ABCD中,AE是BC边上的高,将△ABE沿BC方向平移,使点E与点C重合,得△GFC.(1)求证:BEDG;

(2)若B60°,当AB与BC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四边形ABFG是菱形?证明你的结论.

17.(本小题满分8分)

B

E F

第21题图

C B

F

E C

A

D

BC20cm,6mc宽AB1

A B

F

C

G

D

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其对角线AC折叠,使点B落到点B的位置,AB与CD交于点E.(1)试找出一个与△AED全等的三角形,并加以证明;

(2)若AB8,DE3,P为线段AC上任意一点,PGAE于G,PHEC于H.试求PGPH的值,并说明理由.

C

P

篇9:数学四边形证明经典题

(1)求证:BE = DF;

(2)连接AC交EF于点O,延长OC至点M,使OM = OA,连接EM、FM.判断四边形AEMF是什么特殊

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A

B

F

D M

B

D 3.如图,ABM为直角,点C为线段BA的中点,点D是射线BM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B重合),AD,作BEAD,垂足为E,连结CE,过点E作EFCE,交BD于F.(1)求证:BFFD;

(2)A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四边形ACFE是梯形,并说明理由;

(3)A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线段DE上存在点G,满足条件DGDA,并说明理由.

4连结

4.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点E是线段AD上的一个动点(E与A、D不重合),G、F、H分别是BE、BC、CE的中点.

(1)试探索四边形EG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当点E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EGFH是菱形?并加以证明.

(3)若(2)中的菱形EGFH是正方形,请探索线段EF与线段BC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E

D(第29题图)

5.如图所示,在△ABC中,分别以AB、AC、BC为边在BC的同侧作等边△ABD,等边△ACE、等边△BCF.

C

(1)求证:四边形DAEF是平行四边形;

(2)探究下列问题:(只填满足的条件,不需证明)

①当△ABC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时,四边形DAEF是矩形; ②当△ABC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时,四边形DAEF是菱形;

③当△ABC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时,以D、A、E、F为顶点的四边形不存在. 6.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是AC上一点,过A作AG⊥EB于G,AG交BD于点F,则OE=OF,对上述命题,若点E在AC的延长线上,AG⊥EB,交EB的延长线于点G,AG的延长线交DB的延长线于点F,其它条件不变,则结论“OE=OF”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说明理由。

A

D

A

B

CD

E

G

B

问题一图

1F第2题图

C7、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上的点,且>0),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如上图,连结BD∵

AEBE

FCBF

GCDG

AHHD

=k(k

AEBE

AHHD,FCBF

GCDG

∴EH∥BD,FG∥BD

①连结AC,则EF与GH是否一定平行,答:; ②当k值为时,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③在②的情形下,对角线AC和BD只需满足条件时,EFGH为矩形; ④在②的情形下,对角线AC和BD只需满足条件时,EFGH为菱形;

8.如图,E、F分别是正方形ABCD的边AB、BC上的点,且EF∥AC,在D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G,使AG=AD,EG与DF相交于点H。求证:AH=AD。

S

B

P

AB

例1图

第4题图

9、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D=60,点S、P、Q分别是OD、OA、BC的中点。

(1)求证:△PQS是等边三角形;(2)若AB=8,CD=6,求SPQS的值。

(3)若SPQS∶SAOD=4∶5,求CD∶AB的值。

10.将一把三角尺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在对角线AC上滑行,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B,另一边与射线DC相交于点Q。

探究:设A、P两点间的距离为x。

(1)当点Q在边CD上时,线段PQ与线段PB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试证明你观察得到的结论;(2)当点Q在边CD上时,设四边形PBCQ的面积为定义域;

(3)当点P在线段AC上滑行时,△PCQ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指出所有能使△PCQ成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的为等腰三角形的点Q的位置,并求出相应的x值;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题目中的图形形状大小都相同,供操作用)。

A

D

A

D

A

D

BC

BC

BC11、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DE∥AC,AE=AC,AE与CD相交于F.

求证:CE=CF.

上一篇:科技服务项目管理下一篇:于非主流伤感的爱情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