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法律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024-05-05

教师法律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共8篇)

篇1:教师法律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法律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教师法律法制教育学习活动,使我坚定了学法与用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让我在学习中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下面就自己法律法制学习所得谈几点体会:

一、要爱国守法,注重职业道德。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更应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并把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贯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与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时时刻刻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在教书育人,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积极做高尚师德的践行者。

二、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法用法的重要性。作为人民教师,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贯彻法律知识。当然,前提是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知法、懂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认真履行职责,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和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坚持做到 “为人师表”,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在平凡的工作中要 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学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

1来,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依法解决问题。学生出问题是正常的事情,一旦问题出现,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和处理,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白是非曲直,做到防微杜渐。

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屡增不减,是法制观念淡薄的结果,作为人民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常识是必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时,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而且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社会环境却又非常复杂,社会上对青少年诱惑的东西太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如一些非主流文化,网络上负面消极的东西,虚拟的网络世界,扭曲的价值观等。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得法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所以应当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使学生将来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

篇2:教师法律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老师必修的一门功课。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既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师德是立教之本,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具有的特定性,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水准高于其他行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教师的道德、人品表现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所以,教师的师德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同时,一个教师只有有良好的师德,才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教师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锻造不朽师魂!

从事教育就必须为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就要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在工作中,我都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从不得敷衍塞责。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教书育人有其自身的规律。为此,我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上好课,尽可能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要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努力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还加强和外界交流,通过交流来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还针对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得。我一直坚持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尽自己的力量去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从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但又要严格指出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爱。

篇3:教师法律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关键词:义务教育,法律地位,教师流动,局限性

我国是世界上的教育大国, 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群体, 一直以来我们都说“穷国办大教育”, 并且要办公平的教育, 要办惠及全国人民的教育, 要通过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有学上, 国家花大力气通过财政拨款在边远山村建立起了很多的小学、中学, 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学, 建立起公平的受教育环境。

但是边远的山村、城镇毕竟不像大城市的环境, 经济发达, 科技进步。近几年, 尽管有了国家的扶持与拨款建立起了很多的小学、中学, 使得孩子们有明亮的课堂和宽阔的操场, 一切硬件设施都达到了标准, 但是惟独缺老师, 好的老师都走了。老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没有老师的学校就是一座没有灵魂的躯壳, 完全失去了办学校的意义。在边远的山村城镇, 因为缺少老师, 出现了所谓的“代课教师”。农村的老师留不住, 他们都呈现一种单向流动的现象, 只流出, 不流入。因为这样, 农村的老师越来越少。教师的这种流动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也就是本文所想解决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局限性的问题。

这种现象出现在我国颁布了公务员制度、《教师法》以后。公务员法颁布后明确规定了何为公务员, 将教师排除在公务员之外。教师法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专业性和神圣性。这两者颁布后, 教师的地位有了法律依据, 教师是专业人员, 不是公务员, 从而教师具有自由选择权。

而在公务员制度、《教师法》颁布以前, 按照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 教师职业并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而是与执行国家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一样, 在20世纪80年代, 计划经济调配教师资源, 不存在教师资源的不均衡发展, 也没有中国农村公共教育制度的危机。

一切的改变都在于公务员制度、《教师法》的颁布。然而《教师法》中所说的专业人员并不是确切的法律术语, 在法律上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解决好农村公共教育的危机, 就要进一步解决好义务教育教师的法律地位和身份问题。

一、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的法律地位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管理问题, 关系到由谁调控, 是市场还是政府。

(一) 对我国教师法律地位的认识

教师的法律地位就是通过立法确立的教师的职业地位。在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以前, 教师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使用同一类人事管理制度, 因此, 教师的法律地位与公务员有很大的相似之处。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把原先的“国家工作人员”中的一部分, 即“国家机关中行使国家权力, 执行国家公务”的这一部分人员分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面临着教师的法律地位和身份问题。1993年我国通过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从法律上确立了教师的专业人员地位。但“专业人员”一词在词条中的解释为专业技术人员, 并不是确切的法律术语, 并不能成为法律解释, 在法律上没有任何意义。

(二) 义务教育教师的法律地位和身份

义务教育教师法律地位根据《教师法》的解释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义务教育有不同于非义务教育的地方, 我国的义务教育是由国家举办, 国家财政全额拨款所兴办的普及的学校教育。兴办义务教育是国家的职责, 也是国家公共事务的一项。确切地说兴办义务教育是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义务教育提供了公共服务, 所以义务教育教师的服务具有国家公益性。从广义的国家公务员的意义上理解, 义务教育教师也应是国家公务员, 只不过是专业公务员。

二、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局限性

农村教师的单向流动严重, 只出不进, 形成农村师资流失严重, 更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这种情况我认为是义务教育教师的法律地位和身份没有得到很好的确定造成的。

(一) 义务教育师资存在的现象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离城市较为偏远的农村山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较为落后, 由此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教育也形成了一种跟不上的局面。由于经济落后, 致使农村的学校留不住老师。尤其是近年来, 农村教师流动呈一边倒的局面, 只出不进。他们大部分流向城镇的学校, 流向重点学校。导致农村师资在数量上的短缺和质量上的下滑。有数据显示, 2001年度, 山东省农村中学调入专任教师4276人, 调出6185人;农村小学调入专任教师13721人, 调出18259人。两者合计, 2001年度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减少6447人。山东省如此, 全国又将如何?

(二) “专业人员”的定位与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局限性

山东省乃至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 很多的文章都有分析, 并大部分归结为教师的待遇问题, 教师的工作环境、压力问题, 教师的自身发展问题等等。客观地看, 确实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但归根结底这些都不是主要根源。这个问题是伴随着公务员制度和《教师法》出台后产生的。在公务员制度和《教师法》出台以前, 按照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 教师职业并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而是与执行国家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一样, 在20世纪80年代, 计划经济调配教师资源, 不存在教师资源的不均衡发展。

所以, 对于教师的定位问题成了解决义务教育教师单向流动的关键。当我们在《教师法》中规定教师为专业人员的时候, 也就对教师的自由选择权取消了限制。无论义务教育的教师选择哪所学校就职, 都是教师个人的自由。国家和社会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安排教师的去向。根据人们大部分都是“经济人”的假设, 义务教育的教师会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 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 也就是今天义务教育教师单向流动的局面。

(三) 教师的专业人员定位, 解决了什么又忽视了什么

当公务员制度与《教师法》颁布后, 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解决了行政上直接干预教师流动的现象, 依靠市场调节, 使得教师能够自由流动, 从而形成了优胜劣汰, 竞争上岗的局面。

但是, 我们忽视了一个更大问题, 义务教育教师能否完全依靠市场调节而摆脱政府干预达到满意的效果。事实胜于雄辩, 今天的情况表明了对义务教育教师的专业人员定位使之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是行不通的。

一方面, 义务教育作为国家的公共教育, 具有公益性的一面, 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管理和制约, 所以义务教育的教师应当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 由国家统一管理。

另一方面,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转型期。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 不管是计划经济或是市场经济, 只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没有消失, 何以在具有公益性服务的义务教育上将教师的地位和身份一下子摆脱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 脱离了国家控制。

三、义务教育教师的法律地位保障教师的合理流动, 进而促进教育公平

针对义务教育教师不合理的流动现象, 我们也推行了“教师轮岗”和“免费师范生”的政策, 这些制度化的政策虽然可以从一方面缓解农村教师数量的短缺和质量的下滑,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单向流动问题, 并且因为教师的专业人员定位, 使得我们这些制度化、政策化的行政干预进行教师资源配置没有法律依据。

我国正在建设法制化国家, 一切都需要依法治国。所以在面对我国特殊的国情, 特殊的经济结构, 在义务教育阶段, 我们需要对义务教育教师有一个合理的法律定位和身份。

(一) “教师轮岗”和“免费师范生”政策只能缓解, 不能解决

对于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匮乏, 我们制定了“教师轮岗”的制度, 本意是良好的, 希望将名校教师轮岗到师资薄弱的农村学校, 补充农村学校师资, 带动学校师资的质量和水平。但是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成了教师换地方, 换岗位, 上一两年课就走人的走过场, 更甚至是为了评优、评先、评职称而报名轮岗的。这样的“教师轮岗”是我们希望的吗?

再说“免费师范生”这一政策, 就是鼓励刚毕业的师范生能够到农村去, 补充农村的师资短缺。但是我们可以想象, 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去, 在教学上, 他们是缺乏经验的新人, 也需要跟随老教师的指导, 不断学习积累教学经验。如果我们单纯地依靠免费师范生, 无疑是将薄弱的师资配置到薄弱的农村教育中去, 根本无法解决农村薄弱的教育。

(二) 合理的教师地位和身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如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匮乏, 教师不合理流动的现象, 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法律地位和身份。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教师的法律身份主要有以下的几种类型:一是教师是公务员,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中公立中小学教师都是国家、地方公务员, 由国家税收支付工资, 并由国家统一调配。二是公立中小学教师是公务雇员, 以英、美为代表。三是教师虽不是公务员, 但享有公法地位。四是教师是私人雇员。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以及教育领域内目前出现的情况, 将义务教育教师归为公务雇员的身份, 有利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公务雇员兼具公务员和雇员的特征, 一方面, 教师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任用, 执行国家法律规定的教育公务, 另一方面, 教师和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签订聘用合同, 合同中约定除教育教学等国家立法规定之外的工作条件。通过对义务教育教师公务雇员法律身份的确定, 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师资匮乏, 教育发展城乡不平衡的局面。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 对管理下的人事关系进行调动, 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 弥补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不合理流动的问题。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所说的, “要实现教育公平, 就要实现教师资源合理分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合理配置更是重中之重。为了鼓励优秀教师服务农村贫困地区, 必须把中小学教师转变为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一样的公务人员。同时结合教师本身的专业特点, 将中小学教师定位为公务雇员这样的身份是最为合适的。

参考文献

[1]陈丽君.对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探讨[J].考试周刊, 2009年, 第51期.

[2]劳凯声, 蔡金花.教师法律地位的历史沿革及改革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 2009年9月.

[3]朱海文, 邓霞.论教师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J].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6月, 第23卷, 第2期.

[4]孟卫青.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11月, 第6卷, 第11期.

篇4:教师法律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国家的法律制度是根据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法律意识所确立的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法律的创制及实施过程中,都不可能脱离法律意识的作用。教育法律意识是整个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法律知识的了解、对依法治教的信任程度、对教育法律的评价等等。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是指教师关于教育法律认识的心理、观点、思想体系和教育法律知识的总称。如教师对教育法律精神实质的理解,对教育法律实施作用的评价,对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认识和对教育法律遵守并运用的自觉性以及对任何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行为的制止与谴责。

20世纪后期,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文件和重要的方针、政策,教育工作开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但由于多种原因,广大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尚未得到普遍增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认识相当淡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是我国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教育法制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法制建设离不开特定的法律文化环境,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实施,都深深根植于法律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深受其影响。法律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历史积淀,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法治建设的进程。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现状

1.教育法律知识匮乏

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是指教师对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认识的程度,是衡量教师教育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十分匮乏,“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掌握准确率平均仅为31%”。首先,教师很少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思想还停留在“人治”的观念时期,没有“法律武器”的概念。其次,容易混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本该应用法律去解决的问题,却采取谴责、训斥或教化等道德方式解决。再次,缺乏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违法行为屡有发生:其一是教师不能很好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我权利,不明确自己享有的正当权利;其二是经常性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对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不清。有的教师把体罚学生当作自己的特权,“在我国体罚学生的教师人数:初中68.4%,小学87.5%;被教师体罚过的学生人数:小学35%,初中28%。农村体罚现象尤为严重”。

2.缺乏健康的教育法律心理

健康的教育法律心理是指教师对教育法律现象的各种感觉、情感、理解等心理倾向的总和,是教师合法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只有具备健康的教育法律心理,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法律意识,自觉依法行事。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心理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状态,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对教育法律的态度冷淡,毫无热情甚至有厌法、恶法等抵触心理。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在教学中“法”根本没有作用,教师应该有权力对学生实行体罚,没有体罚,就难以确保师道尊严,对教育法律带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和心理;第二,有畏法惧权的心理。农村中小学教师权益意识模糊,合法权益受到上级或其他组织及个人侵犯时,由于存在种种顾虑,“致使许多教师在权益受到侵害后不敢或不愿意通过申诉维权,一是怕维权不成反遭报复,二是怕维权过程太长、成本太高。其结果往往是权益受侵害后要么忍气吞声,要么调往他处”。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低下的原因

1.传统文化中教师观念的影响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极端强调“师道尊严”,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臣相提并论。这种传统思想的教化至今仍然严重地侵蚀着现代学校和社会,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师生民主观念仍不能为广大教师及学生和家长所广泛接受。教师认为自己有权对学生做任何处分,把惩罚学生作为加强学生管理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所谓严师出高徒。

2.教育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和宣传不力

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责任划分不明确,再加上长期执行不力,使教师形成“教育法律只是摆设”的意识,从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导致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侵害学生的权益。因教育法律中的相关规定模糊,也未对其进行处置。另外,教育、政法等相关部门对教育法律的宣传不力,使得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此认识不足。由于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主要依据于学生的升学率,学校的工作计划中也极少出现组织教师学法、提高教师法律意识的内容,教师缺乏学习教育法律的环境氛围和动力。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建议

1.完善教育立法,加强教育执法和监督

我国虽然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但其中有些规定比较原则和笼统,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制定出相适应的实施办法和细则,使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在具体操作时有法可依,防止在实际工作中以行政权力代替法律的现象出现。应明确规定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给受害者提供维权的法律依据。同时,要加强教育执法和监督。有关教育行政和法律主管部门要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于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有关组织和个人要依法处置,不容姑息。在确保教师享有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违法教师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对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师要作出明确的法律处理,依法判决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即要加大对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要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树立权利和义务观念;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行为,对于教师职务侵权行为要追究连带责任;还要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和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从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启迪学生依法捍卫自身的合法权利,完善学校内部规则入手,促使学校内部形成依法治教的制度和氛围。

2.强化教师教育法律教育和考核

在教育法律系统中,决定性的因素是教育法律行为,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教师教育法律行为的问题上。要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行为,首先要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不容任何人侵犯;一旦发生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就应严格处理,决不姑息放纵。

其次对于教师职务侵权行为要追究连带责任。相关部门、学校应当认识到教师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即属于职务侵权,因此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仅要追究教师的责任,而且学校、相关部门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论是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在教师职务侵权行为发生后,人们一般认为教师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学校要负法律责任,很少有人意识到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学校领导因失职、渎职等也应承担行政法律责任。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教师的职责性质是“公务”而非“私务”。教师职务行为对学生的侵害不仅要追究教师本人的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应追究学校民事赔偿责任和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行政法律责任。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教师侵权案件的发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要想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法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其行政行为必须接受法律监督。在教育执法监督方面,我国目前的监督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方式主要有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组织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等。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综合发挥各种监督手段的作用,减少、消除监督方面的推诿扯皮,甚至是“虚监”、“漏监”现象。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督政制度,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在落实教育地位、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育改革等方面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将督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综上所述,教育法制现代化是教育法制建设追求的根本目标。教育法律运转体系的现代化,涵盖了教育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各个方面。但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实施,都根植于法律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深受其影响。因而剖析、改造传统法律文化,构建现代教育法律文化,培植教育法制建设的精神底蕴,健全教育法律保障机制,已成为当前教育法制建设的当务之急。

篇5:教师学习法律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学习法律心得体会(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学习法律心得体会1

最近,我们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法律进学校”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收获很大,下面就我个人对学法的体会谈一下学习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即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使我对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有了一定的了解。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始终处于一种被抚养、被监护、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监护人、教师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我从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改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国家的未来,他们都将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都必须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在学.每一个职业都要求具备一定的职业修养与道德,但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作为一名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榜样和标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与师德,这一点非常重要。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获益良多,对教师基本修养与师德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而且还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我知道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与我们教师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最应该好好学习的。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必须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需要我们对学生倾注相称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更多和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讥讽、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掌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以后,我一定要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知法、懂法的合格教师。让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使自己的教育对象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师学习法律心得体会2

在学习教师的各项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又一次让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得到提升,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们从教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努力实现的目标。在学习中认真对照,自我反思;在寻找差距与不足中正视自己。

一、在第十七次会议的引领中正视教育。

第十七次会议报告中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一项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天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层次,提高质量,精心教书,潜心育人。回顾自己十几年的教书时间,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天职,做到在教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育人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丰厚自己的底蕴,提升自己的品味,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今后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自己,以便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二、让法律法规时刻警醒自己

在《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文中,明确指出了作为教师所不应去做的言行,以及对学生要平等对待的原则。品读条文,对照自己,觉得自己能够按照相关规定指导自己的实践,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了既宽松又有序,既民主又自主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与幸福中得到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牢记法律法规的条文,充分做到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对学习或平行存在问题的学生多方想办法树立其信心,但有时也有耐心不够的时候,今后要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显微镜看其不足,我们彼此一定都会多得许多快乐。

三、以德为先,率先垂范。

人者德为先,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感染别人,影响别人。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用德引领,以灵魂塑造灵魂。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暂行办法》中提出的相关要求,我都努力践行,严格要求自己。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爱字当先,心中有爱,就会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就是一面镜子,照不到自己,却照着学生。在与学生相处中能够站起来,也能够蹲下去去,让学生进而亲之,素而敬之。在与家长的相处中,努力做到在沟通中相互了解,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四、学典型找差距

在我们教育行列之中,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楷模和先进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感人的篇章。虽然许多楷模与先进的事迹我并非熟知,但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支玉恒,他的那种执着与坚持,敢于挑战与自信的精神深深的感染着我,我觉得自己缺少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去寻找这种精神,让自己在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能够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教师学习法律心得体会3

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法制学习,增强了教师的法制意识,了解了一些法律常识,使我受益非浅。

从教多年,我认识到了依法从教的重要意义。身为教师,通过学习,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是不违法。教育教学法规不违法的基础是学法、懂法到守法。针对教师就依法从教,在法律的权限内才体现什么是本职工作,即教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学生呢。作为教师就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更应允许学生改正错误。人们常说,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现在,倡导母爱式教育,对学生关爱、呵护而不溺爱,这样用爱来教育、感化学生,因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况且,今天的孩子是我们伟大祖国明天的接班人,现在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手段对待祖国的花朵,他们的身心会健康发展吗?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摧残,作为教师的我们于心何忍呢?

通过学习,认识上有了更大的提高,身为教师,必须真正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每位教师都应该学好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今天的法制社会里,教师若不学法、守法,依法从教,就妄为“人民教师”。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但在当今社会里仍然充斥着各种诱惑,人的思想和观念难免会受到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与腐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知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特殊性,我们所面对的是学生,这就更需要我们能够摆正思想,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通过法制学习,我不但更新了观念,改善了思想,同时也更加了解了当前的社会形式及发展趋势,今后在工作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考验,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会进步,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更是使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法制教育的学习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工作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人生轨迹也才会留下更好的印记!

教师学习法律心得体会4

近段时间,学校开展了学法知法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重要理论,通过教师法制教育学习,我受益匪浅,使我坚定了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学生的信念。

在教师法制教育学习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职业道德

真正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关爱和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每位教师应在教书育人,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积极做高尚师德的践行者。

二、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法用法的重要性

作为人民教师,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贯彻法律知识。当然,前提是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知法、懂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认真履行职责,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坚持做到“为人师表”,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三、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屡增不减,是法制观念淡薄的结果,作为人民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常识是必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时,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而且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社会环境却又非常复杂,社会上对青少年诱惑的东西太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如一些非主流文化,网络上负面消极的东西,虚拟的网络世界,扭曲的价值观等。

篇6:教师法律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宫集中学 李敏

通过教师法律素养学习,使我坚定了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学生的信念。在教师法律素养学习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职业道德

真正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关爱和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每位教师应在教书育人,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积极做高尚师德的践行者。

二、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法用法的重要性

作为人民教师,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贯彻法律知识。当然,前提是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知法、懂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认真履行职责,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坚持做到 “为人师表”,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

这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学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依法解决问题。学生出问题是正常的事情,一旦问题出现,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和处理,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白是非曲直,做到防微杜渐。

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屡增不减,是法制观念淡薄的结果,作为人民教师帮助

学生了解一些法律常识是必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时,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而且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社会环境却又非常复杂,社会上对青少年诱惑的东西太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如一些非主流文化,网络上负面消极的东西,虚拟的网络世界,扭曲的价值观等。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得法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所以应当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使学生将来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

学习《法律素养研修》心得体会

宫集中学 李敏

篇7:小学教师学习法律心得体会

篇一:小学教师学习法律心得体会

利用这个周末时间,学校组织我们到临高县委参加了教师各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一次让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了净化,得到了提升。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们从教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努力实现的目标。在学习中认真对照,自我反思;在寻找差距与不足中正视自己。从而为自己以后学习与提高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老师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激情、斗志与信心,现在,我想谈谈我对这次学习的感受:

1、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牢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应当在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多方面以身作则。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我们也坚决不可以做;要求学生必须做的,我们就应当率先完成。既然我们要求学生不迟到,那我们就该在预备铃响前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真知。教书育人的神圣天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层次,提高质量,精心教书,潜心育人。回顾自己这几年的教书时间,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天职。做到在教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育人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丰厚自己的底蕴。提升自己的品味,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今后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自己,以便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2、让法律法规时刻警醒自己。对学生要平等对待的原则。品读条文,对照自己,觉得自己能够按照相关规定指导自己的实践,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了既宽松又有序,既民主又自主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与幸福中得到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牢记法律法规的条文,充分做到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对学习或平时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多方面想办法树立其信心,但有时也有耐心不够的时候,今后要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显微镜看其不足,我们彼此一定都会多得许多快乐。

3、视学生为己出,处处关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刻,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帮忙引导。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师的原动力。那么如何爱心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首先就要了解他们。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类学,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就谈不上教育。热爱每一个学生,我要热爱我的每一个学生,我觉得教师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做人。还要关爱他,时时刻刻让他感觉到集体的温暖。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集体中茁壮、健康的成长,这就是我的目标。也是我的责任。4、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的更新非常快,原有的知识已不能很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以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充知识量,为实现优良教学效果提供保障!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篇二:小学教师学习法律心得体会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学好、用好《教师法》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通过对《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学习,使自己进一步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党爱国。学习宣传并实践马列主义、_思想、_理论,全面贯彻“_”重要思想,关心时事政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热爱教育事业。要把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振兴,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联系起来,才能对教育事业有深刻的认识,并将认识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才能产生对教育事业的真爱,树立“学生奉献社会”的精神。

三、热爱学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把学生教育培养好,振兴中华才有希望。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不侮辱、谩骂、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热爱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新人。

四、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对一切危害教师、危害学校、有损师德师风的行为,必须予以坚决斗争,才能为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科研水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关键要有较高的素质。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六、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教师要做到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研究,要公道正派,富有进取精神。坚持真理、捍卫真理,对一切文化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鉴别,批判性继承,使学生学到真知实学。还应随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不强词夺理,不文过饰非,不误人子弟,做到知错即改,还真理的本来面目。

七、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工作积极,就是要勇挑重提,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吃苦耐劳,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认真负责,根本的一条是对学生成长与成才负责,因此必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八、团结互助、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团结互助,一方面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另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团结互助。廉洁从教,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不向学生乱收费,不向学生和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举止文明礼貌,不赌博,不斗殴,不酗酒,爱护公共卫生,语言规范健康,禁止粗俗言辞,衣着朴素端庄,随时以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教师,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但是,选择了教师,我无悔地站在三尺讲台,无悔地耕耘于课堂。

篇三:小学教师学习法律心得体会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孩子,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学习氛围,也是我们学校一直所重视的,更是我们教师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学校将中小学交通消防安全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未成年人保护、财产安全教育等内容列为教育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法制教育内容,将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使法制教育深入到方方面面,力求全面无遗漏。

另外,除了安排教师组织班会教育,学校组织观看相关座谈,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网等宣传媒体,加大“法制教育、平安校园”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确保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然,法制教育不仅要向青少年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法制教育应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法律就在身边,我们学习、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有一个强大的法律保护网,时时刻刻规范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只有自觉遵纪守法,才能健康顺利的成长,并有一个良性发展。

换个角度讲,法制教育是一个普法的过程。我们应当告诉学生日常生活的中有哪些针对他们的陷阱,如何识别、自救、求助等。还要让他们明白有哪些权利,如人格权、受教育权等等,如果这些权利受到侵害应当采取何种方法、手段才能得到有效的救助,而不至于付出更大的代价。总之,开展法制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民主、法治的观念,让青少年认识到法律不是约束行为的锁链,而是保障生活的要素,偏失的正义会得到法治力量的匡扶,弱势群体也能得到法律阳光的普照,从而自然地产生对法律的信仰,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才是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他们从单纯的课堂教育中学不到的,更是法制教育的价值所在。

遵纪守法的道理人人都懂,法制教育更要潜移默化地从青少年身边的事件起,从他们身边的事做起,通过科学全面的法制教育增强有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守法用法的意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法制环境。

篇8:教师法律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一、调查测试的基本情况

1. 调查地点、对象与数量

本次抽样调查, 我们选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小学校的在职教师, 其中包括城区、县城和乡镇的高中、初中和小学。每种类型的样本抽样50~60份, 共发放测试问卷500份, 实际收回386份, 扣除无效试卷外, 总计收到有效问卷357份, 问卷有效率为92.5%, 在此基础上, 我们利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5在微机上进行了统计分析。

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如表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表

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共23题, 测试题目共22题, 总分满分为54分, 以下统计都将其折合为百分制。其中涉及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题目共13题, 涉及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题目共9题, 还有1题为教师教育法律学习途径的调查题目。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基本状况与分析

1. 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基本状况与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学原理知识共13题, 满分为55.5分, 中小学教师这部分题目得分的平均分为31.8分, 标准差为8.9分, 平均分转换为百分制为57.3分, 没有达到及格的成绩。

其中, 在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法的题目上, 正确率为53.8%, 说明有46.2%的教师对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法认识不正确, 其中有34.4%的教师认为是义务教育法;在教育立法的题目中, 有60.6%教师对教育立法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准确, 而也有34.4%的教师认为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教育法律, 没能搞清我国教育法律的立法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教育法实施的题目中, 正确率为76.1%, 其中有19.7%的教师认为教育执法仅仅是国家的权力, 没有意识到其也为国家的义务;关于教育法律监督的题目, 正确率为66.3%, 即大部分教师对教育督导的性质认识正确;在教育法律责任的题目中, 有59.3%的教师对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认识正确。

在学校法律地位的题目上, 正确率较高, 为95.2%;对于学校规定学生违纪罚款的题目, 有94.1%教师正确, 认为学校的管理行为违法, 而有1.7%的教师认为不违法, 还有3.7%的教师不知道;而关于学校法律责任基本原理知识的题目, 正确率仅为9.6%, 绝大部分教师对学校职工的过失造成学生受到意外伤害的案件, 应由学校承担法律责任的理解有误。

在教师权利的题目上, 正确率56.6%, 有15.6%的教师认为不能团结同事, 其他教师不愿与之共事的可以解聘教师;有3.1%的教师认为和校领导关系不好的也可以解聘教师;在教师义务的题目上, 正确率仅为40.9%, 有38.8%的教师认为一切听从校领导的安排和指挥是教师的义务;在教师法律救济的题目上, 60.6%教师正确, 而有29.7%的教师认为申诉受理机构为当地县人民法院, 没有分清教师申诉和诉讼的概念。

在学生权利原理知识的题目上, 仅有44.5%教师正确, 而有42.1%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基本权利是国家赋予学生的权利, 没有准确理解应是教育法律;在学生上课扰乱课堂教学纪律, 任课教师将其请出教室的行为, 有60.6%教师正确, 认为是违法行为, 而有29%的教师认为是不违法, 还有10.4%的教师不知道。

从统计数据分析, 不同地域、不同任教阶段、不同学历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别, 进一步分析得出:城市、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县城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小学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大学本科和大专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中师等学历的教师。

根据相关分析,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得分与学校所在地域、教师的任教阶段、性别、学历和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皮尔逊卡方检验相伴概率为0.047、0.009、0.000、0.041和0.011) , 并且线性关联分析表明学历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伴概率为0.001) , 而与性别、政治面貌、教龄、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和是否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没有相关关系。

2. 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规定 (教育法律条文) 知识的基本状况与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规定 (教育法律条文) 知识共9题, 满分为44.5分, 中小学教师这部分题目得分的平均分为27.5分, 标准差为9.8分, 平均分转换为百分制为61.8分, 达到及格的成绩。

其中, 在我国国家举办的中小学的内部管理体制的题目上, 52%教师正确, 而有26.3%的教师认为是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没能注意其与高等学校的区别;85.8%教师正确理解了“义务教育阶段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 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 不得开除”, 而有1.7%的教师认为可以开除, 6.8%的教师认为屡教不改可以开除, 还有5.7%的教师视情况而定, 都没能正确理解;对于中小学校园周边设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违法, 78.8%教师正确, 而有15%的教师认为不违法, 还有5.9%的教师不知道;对“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 而不采取措施, 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教育法》规定, 66.5%教师认识正确。

在取得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学历的题目中, 72.3%教师正确;在教师具有的权利的题目中, 正确率为62.2%, 其中有1.1%的教师认为体罚学生是教师具有的权利;对于教师在学校的教室吸烟或饮酒是违法行为的规定, 仅有51.9%教师正确, 而有35.3%的教师认为不是违法行为, 还有11.2%的教师不知道。

在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的题目中, 正确率为66.7%, 其中有19.5%的教师认为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不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10.5%的教师认为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不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16.1%的教师认为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不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13%的教师认为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依法提起诉讼不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在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的题目中, 正确率仅为42.3%, 其中有43.7%的教师认为一切听从教师的安排和指挥是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

从统计数据分析, 不同学历教师的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别, 其基本情况如表3。

根据表4, 进一步分析得出: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大学本科、大专和中师等学历的教师, 大学本科和大专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中师等学历的教师。

根据相关分析,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得分与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皮尔逊卡方检验相伴概率为0.006) , 而与学校所在地域、任教阶段、性别、政治面貌、学历和是否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没有相关关系。

3. 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整体分析

调查测试题目共22题, 所有教师教育法律知识得分的平均分为59.3分, 标准差为15.7分, 没能达到及格的成绩。

从统计数据分析, 不同地域、不同任教阶段、不同学历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别, 其基本情况如表5、表6和表7。

根据表8, 进一步分析得出: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县城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小学教师;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大学本科、大专和中师等学历的教师, 大学本科和大专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中师等学历的教师。

根据相关分析,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与学校所在地域、任教阶段和教师的学历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皮尔逊卡方检验相伴概率为0.028、0.009和0.034) , 并且线性关联分析表明学历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伴概率为0.000) , 而与性别、政治面貌、教龄、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和是否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没有相关关系。

三、思考与建议

1. 加大教育普法力度, 注重教育普法范围和程度的均衡发展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平均分转换为百分制为59.3分, 在本次调查的试题所涉及的教育法律知识很有限的情况下, 中小学教师也没能达到及格的成绩, 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不容乐观, 可以说这与我国的教育普法力度不足不无关系。和其他法律的“普法”工作不同, 目前, 我国“教育普法”工作的重点是在学校, 相应地政府和学校就应承担起教育普法的重任, 而在这方面, “教育普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 通过以上教师教育法律知识七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不同地域和任教阶段的教师在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存在着显著差别, 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县城中小学教师, 初中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小学教师, 其与学校所在地域和任教阶段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在我国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 这些结论提示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加大教育普法力度的同时, 注重教育普法范围和程度的均衡发展。

2. 提高受教育程度, 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无论是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整体分析还是各个方面的分析, 不同学历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别,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与教师的学历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并且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表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受教育程度, 将有利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近年来, 我国教师的学历教育中, 大多包含教育法律法规课程, 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因此, 正如本文以上的结论, 学历越高的教师, 其教育法律知识水平越高,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3. 重点提高担任学校行政职务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

担任学校行政职务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如何, 关系到教育法制实现的程度。在以上分析中, 是否担任学校行政职务, 与教师教育法律知识中教育法学原理知识和教育法律条文知识两大方面内容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表明是否担任学校行政职务是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然而在各方面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中, 担任学校行政职务的教师的得分与其他教师的得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别, 可以说与我国教育法制所要求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表明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普法中要重点提高担任学校行政职务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 来实现教育法制的跨越发展。

4. 中小学教师需要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教育法律

在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两大方面中, 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得分没有达到及格的水平, 在要求掌握的基本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部分, 中小学教师的得分也勉强达到及格, 在教育法律知识的七个小方面中, 教师仅有四个方面基本达到及格的水平, 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存在不足, 尤其是教育法学原理方面的知识, 在教育立法、执法和教育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偏差, 特别是运用教育法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知识, 在教育法学原理知识教师部分的得分仅为50.8分, 在学校法律责任基本原理知识的题目中, 正确率仅为9.6%等, 无不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部分, 中小学教师的掌握程度也不容乐观, 对于教师在学校的教室吸烟或饮酒是违法行为的规定有46.5%教师不正确, 在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的题目中, 正确率仅为42.3%等, 均表明教师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不足;在上面的统计分析中, 我们也可以得出在关于学生的教育法律知识方面, 中小学教师同样存在着明显不足。

5. 逐步建立完善有效的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体系

根据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 无论是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整体分析还是各个方面的分析, 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与没有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别,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及其各方面的得分与是否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没有相关关系, 这让我们不得不对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培训的效用进行反思。目前,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教育, 其一是通过学历教育或教育教学培训中开设教育法律课程, 几乎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的教育法律培训;其二是通过我国有计划的法制宣传教育 (简称“普法”工作) 在教育部门的实施, 而通过访谈, 笔者了解到大多数教师认为“普法”工作基本流于形式, 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提高。因此, 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 我们要引导教育法律课程教育向系统化教育法律教育延伸, 逐步建立完善有效的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体系。笔者认为, 在教育法律教育中, 教师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水平, 主要依赖于教育法律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法学原理知识水平的重要策略;教师教育法律条文知识水平的提高, 我们可以在教育法律宣传上来下功夫。

6. 注重“教育普法”方式的多样性, 构建中小学教师寻求教育法律知识的多种途径

“教育普法”方式的单一性, 也是造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不高的间接原因之一。在教师学习教育法律知识的途径的调查中, 有50%的教师主要通过政府、学校宣传教育的途径学习教育法律知识, 33.5%的教师主要通过自学报刊书籍学习, 即有83.5%的教师是通过这两种方式, 只有8.7%的是通过广播电视, 7.8%的教师是通过互联网络的途径。因此, 笔者认为, 在今后的“教育普法”中, 我们要在加大政府和学校宣传教育力度在基础上, 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法律类书籍报刊资料,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大众传媒在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形成多形式的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 构建中小学教师寻求教育法律知识的多种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晓燕.论教师的职业法律素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2) :51-56.

[2]张厚粲, 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第5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李家大坡小学发展规划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