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2024-05-16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共10篇)

篇1: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当老师的年头已不短,可有时还是会感到自己教育的无力和遭受挫折的无奈。我们整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而应该怎样和学生说话呢,我们可能并没有认真去想过。好像天天都在和学生交流,但效果到底怎样呢,尤其是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难以沟通的学生,有的老师常常是苦口婆心,把各种道理翻来覆去的讲上n次,但学生却不愿领情;有的老师少不了严厉的训斥一番,那学生虽然低头聆听,但也许他已心里把老师骂得狗血淋头。我觉得自己就陷入了这样的矛盾之中,所以当我看到这本《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的书,立刻被吸引住,在空闲时慢慢品读起来。

整本书由一个个小的教育故事组成,作者在每个例子后都加上了自己的分析,有时会展示另一种说话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效果,有时则向我们实录一段最常见的师生对话。其中有很多好的见解和方法,让我感受了语言沟通技巧的独特魅力,启发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语言,激励我从一言一行做起,提升自己的教育魅力。例如,在《最佳师表》和《最差师表》的两个章节中,作者列举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若干真实的小故事,其中有的事例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和孩子们现在正在上演的。

老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光有理解还不够,还需要说话的技巧和有效地沟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以后在与学生交流中,应该注意这几点:尊重孩子,不能对孩子采取疏远冷漠的态度;关心孩子的感受,聆听他们的心声;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横加干涉„„

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只有心中有爱,我们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自觉的探讨如何与孩子说话,自觉提高自身修养,从而增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

篇2: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1

“我惶恐地意识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个人的情绪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快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是骤然升级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摘自《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前言

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如何避免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在处理教室里各种琐碎事务的时候,老师需要在心理上做哪些的调整?老师的反应和态度往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学生因为好奇和莽撞做错了事情,老师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在跟这些犯错的学生交谈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是严厉地批评还是轻描淡写地说说而已呢?我想这些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作家卡耐基说过:“批评是没有用的,因它使人增加一层防御,而且竭力的替自己辩护。批评也是危险的,它会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和自重的感觉,并激起他的反抗。”但是如果只用简单武断的方法限制学生,不允许学生这样那样,学生是害怕了,却起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还有一些老师用极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如体罚、谩骂等,这些方式不但不能让学生改过,还可能因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让他们产生敌对的逆反心理。老师育人的重要渠道之一是谈话,会谈话的老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亦然。善待犯错误的学生,重视到他们的人格,真诚地跟他们交谈,()同时以有效并且富有人情味的方式使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与犯错的学生谈话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一、做到心平气和

心平气和是建立良好的谈话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老师只要一听到有人报告学生犯错,心里的那根弦就会绷得很紧,第一个反应是麻烦来了。特别是遇到那些“惯犯”,正所谓气不打一处来,立马就会板起面孔,说话的语气就会更加严厉,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心里产生愧疚感,难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和人格。结果越批评,抵触情绪越强。建议老师们,不妨在学生犯错后,先来个心理安慰,然后冷静地想一想: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我该怎样帮助他?等等。是人就会犯错误,特别是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干出一些荒唐的事情来。老师们一定要学会遇事冷静处理,对学生做到理解、宽容,理解万岁。

二、营造良好气氛

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在犯错以后往往会有戒备心理,不希望班主任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他,而另外一些学生则会利用这个时机来捣乱,不当老师的批评是一回事,故意引起哄堂大笑,教育工作自然更难开展。因此,不管什么情况下,老师应该单独与犯错的学生交谈,时间可以在放学后同学都走了,也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在办公室。在办公室时,老师可以热情地搬椅子让其坐下,让学生感到不是接受批评而来,而是与老师促膝谈心。老师的态度很重要,不要摆出一副让人害怕的面孔,严厉地斥责学生的过失。应该用平静的语气与学生谈话,让其感到老师是想了解事情的真相,减轻学生的紧张心情,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三、讲究方式方法

与犯错的学生谈话时,不能总是一个姿态,要做到随机应变,有时和风细雨,有时严肃对待,有时沉默是金。谈话可以以聊天式的询问开始,层层深入,从学习态度到课堂表现到事件中心,从中提醒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引出要谈的内容。另外,如果是和同学发生矛盾,例如打架,则可以开门见山地询问,让学生讲明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切忌不问青红皂白就痛斥一顿。尤其是几个学生同时犯错,一定要分别让其说明原因,在了解事实全部后再下定论。这时往往会遇到学生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学生都认为对方比自己错更大,自己是无辜的、被动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事情发生的起因,指出各自的错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要诚心劝导,与学生建立信任的关系,能让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他能够认识到错误,勇于改正,他就是可造之才。四、语言风趣幽默

如果不得不实施批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知道你的良苦用心:是让他改正错误,好好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今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老师对待调皮、不听话的学生恰到好处地运用风趣幽默的批评方式,这样能在班级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老师要注意批评时,语言要真诚,能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话是温暖的,愿意接受教育。说话内容不可有丝毫与事实有出入,每一个判断、每一个结论都必须以清楚的事实作为依据,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五、提出希望和要求

不能简单地说“下次不能再这样”或“你可以回去了”就结束谈话,可以让犯错的学生用自己实际行动弥补过错,例如:让欺负别人的学生向同学道歉;让打碎玻璃的学生买块新的换上;让犯错的学生认认真真地打扫教室;要求犯错学生下次作业或听写有进步;和有矛盾的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任务等等。让学生知道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改掉不良习惯的决心。

最后,班主任应该定期找犯过错的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感受,与他们像朋友般畅谈,提升他们对人对事的看法。

为了了解学生的世界,老师需要无穷的情感灵活性。不能对学生采取疏远冷漠的态度、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以及其他各种伤害。这样,老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变得熟练、谨慎、冷静和理性。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2

说话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用说话来交流思想、表达意志,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每天都在说话,因为我们需要表达,需要交流,需要倾诉。但是话不是想说就可以说,也不是想怎样说就可以怎样说。作为小学老师,面对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该怎样和他们说话,简直就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我们去思考,学习以及体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吉诺特博士通过《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来来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可以通过心理学来具备有效的工具和技巧,通过如何和学生对话及心理治疗等各种技巧的介绍,为所有的老师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实用的解决方法,帮助我们处理好日常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和意外情况。

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喧闹的课堂,学生无休止的提问,还有突发的危机,老师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令人生气的情况,在这个时候该怎么和学生交流?在“恰当的.交流”这一章节中提到聪明的老师通过运用“我”的语言来保护自己和学生。例如:“我很生气”“这太让我生气了”“我对此非常愤怒”等等。这些言语要安全得多,远胜于说“你简直是只害虫”“看看你都做了些什么”“你真是愚蠢极了”“你以为你是谁”。由此看来,恰当的交流不仅能够改善教学,而且是教学的关键。

聪明的老师不仅要会和学生交流,还要会表扬。在品读“表扬的艺术”这一章节之后,我才发现平时我们所普遍采用的表扬都是评价式的,而且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凡是表扬,都是有益的,往往忽视了这种表扬背后的伤害。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年轻的老师想鼓励孩子们进行抽象思维。她向爱丽丝展示了一个苹果,然后问道:“苹果是属于哪一类?”爱丽丝的脸红了,她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于是又去问卡罗,卡罗马上就回答出:“苹果是属于水果类。”“好孩子,好孩子。”老师表扬道。老师继续上课,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伤害了孩子。如果卡罗因为知道答案就是一个好孩子,那么爱丽丝呢?她不知道答案,难道就是一个坏孩子了吗?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要将形容词与孩子的品性联系起来进行表扬。在“表扬的艺术”这一章节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子,它告诉我们,要使你的表扬有建设性,那就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感受,千万不要评价判断孩子的性格和品性。有益表扬的基本原则在于:描述而不评价,叙述而不作判断。我们应当对孩子表达我们对他的努力、帮助、工作和成就的喜欢和赞赏,然后由孩子本人对自己做出判断。如果我们把孩子值得赞扬的事连同自己的感受一起真切地表达出来,孩子就会对他们自己形成积极而有建设性的印象。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更让我深深体会到:教育是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3

还记得是在去年的那个夏天,某天非常无聊地在淘宝网上闲逛,非常偶然地发现了《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据说,这本书在美国非常畅销,甚至被列为美国教师必读书目之一。出于一种好奇,我把它买了回来,每天读一点。如今,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书也差不多读完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留下来了太多的感动和启发。

在这本书里,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吉诺特博士把教育心理学理论转变为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告诉广大的教师应该如何摒弃拒绝性的语言,转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纳的语言。他向我们充分介绍了如何应用语言交流来创造信任和愉悦的气氛,为我们提供了同孩子进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正确处理孩子的学习、心理等问题,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最佳师表》和《最差师表》这两个章节。在这两个章节中,吉诺特博士用若干个真实的小故事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以及它们对学生产生的效果。由此,他指出:在理论上,任何老师都知道什么教育是好的,我们对此拥有无数的理念。但不幸的是,没有人能够仅仅靠教育理念就能教育好小孩。在处理班级里的各种琐碎事务,面对孩子言语之间的触犯、日常的冲突以及突发的危机等等,最佳师表的老师们会尊重孩子,摒弃语言暴力,比如训话、责难、嘲讽等,不逼迫孩子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就事论事,给孩子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然而最差师表的老师们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疏远冷漠的态度,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来跟孩子们进行本来可以避免的争斗、冲突甚至战争。

回想我的初中教学经历,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几乎每天都会碰见几个问题学生,有时甚至会被他们气的直跳脚。有几个学生总是不按时完成作业,屡教不改。有几个学生最爱把课堂当聊天场所,在英语课上与周边同学聊得火热。也有几个学生最爱在课堂上见周公,经常睡得直流口水。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很无奈,觉得很挫败。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耐心,会笑着提醒他们要按时交作业、上课要认真听讲。久而久之,自己的耐心被他们的固执磨得越来越少,也开始像其他老师一样严厉斥责他们,甚至故意在课堂上冷落他们。结果我发现,这样的措施真的像书上说的那样,对这群学生毫无作用,他们以往的恶习非但没有改善的迹象,反倒有影响班上其他同学的迹象。

记得有一次上英语课的时候,班上一个男生又像往常那样开始说话,几次提醒之后,他依旧我行我素,与后排的两个女生聊得十分投入。让我十分窝火的是,这两个女生还是班上平时表现十分优秀的孩子,而最近几次上课居然也开始分神,大多数时候是受那个男生的影响。因为他们,我不得不停下来,足足停了两分钟,但他们却倘若不知。这下,我发飙了。我喊那男生起来,我责怪他无视课堂纪律、不尊重我,我逼迫他离开教室。结果,他也怒了,甩门而出。当下,我觉得又窝火,又有点尴尬。回头看讲台下的学生,我惊呆了,从他们的眼睛里,我看不到害怕,而是同情?怜悯?在那一瞬间,突然想起了《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吉诺特博士笔下的拥有“最差师表”的老师。如果真是那样,那真是太糟糕了。说实话,我很恐慌,我觉得我急需在孩子们中间竖立一种威严,一种可以让我和他们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威严。

吉诺特博士在书中写道,有一回他遇到一个十分顽皮捣蛋的孩子,让他头痛不已。他找那孩子谈话,却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斥责他,而是说: “孩子,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吗?可以和我分享一下吗?”那孩子有点羞愧,吉诺特博士很耐心地,像朋友一般给他建议,最后还对他说:“你是最棒的。你肯定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每天在进步,对吗?”听完他的话,孩子很开心,蹦蹦跳跳地回去了。此后,那个孩子真的一点点地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在一天天地进步。这个故事触动我的是吉诺特博士对学生的耐心和信任。

他用理解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通过责难和批评。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同时,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和信赖,他觉得自己不能让老师失望,所以真的开始努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聪明的老师对自己的用语非常敏感。他知道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有赖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因此他能够善解人意,在对话中传达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与学生谈话时一味的批评,甚至恶语相向,只会导致老师和学生相互埋怨和憎恨,破坏师生的友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由此可见谈话的艺术性和重要性。

反思那段时间我对学生的态度和处事方法,我似乎真的缺乏的耐心和对学生的信任,一有什么风吹草动,我就用眼睛瞪他们,或是直接点名批评。即便是有时难得有耐心找学生谈话,我似乎总有点高高在上,语气咄咄逼人,末了我还总习惯性地要学生写一份保证书。认识到这一点,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学生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要理解学生,要信赖学生”,我期待能找到一点做拥有“最佳师表”老师的感觉。所以当这个学期,我遇到一个男生,开学三周后上课依旧没有课本,上课扰乱课堂纪律,说话、睡觉。我没有像以前那样上课点名批评,下课把他拖到办公室直接开骂。下了课后,我拉他到一个比较僻静的走廊,笑言要和他叙叙旧(他高一时候也是我教的)。

我问他是否已经适应新的班级,是否制定新的学习计划。后来告诉他为了他,我特地跑了趟新华书城,发现在书城的教辅区可以买到高中教材,希望他能跑一趟。最后,我说:“你以前也是我教的,我觉得我们已经配合地很默契了,希望他上课时好好发挥,把我们的默契展现给班上的其他同学看,给他们做榜样。”他乐了,他答应一定给我这个面子。结果第二天我发现,他不仅真的买回了英语书,而且上课听得挺认真的,听写成绩也比前几天大有进步,显然是前个晚上做了一番努力。我想,昨天的谈话起作用了,为此,我真的很欣慰很满足。

篇3: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文章的全题是“学生就这样成为了肉鸡———与窦桂梅老师商榷”。作者先是展示了窦老师执教的《珍珠鸟》教学片段。片段中,窦老师拎出“小家伙”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研究、感悟,从而体会冯骥才先生对珍珠鸟的喜爱和宽容。之后,作者对这一片段进行了分析。先是把这样的教学比做了“工业化养鸡”,作了贬“工业化养鸡”而褒“老农养鸡”的形象阐述。接着评价窦老师精抓“小”、巧拨“小”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师布置的局。然后说这一教学设计异常周密,由此产生“语文课堂难道真的可以完全预设”等诸多怀疑。通过对全文的深入解读,结合形象化结论“学生就这样成为了肉鸡”,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作者赵宇荣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窦老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窦老师是全国小学语文界的权威人物,赵老师不迷信权威、勇于批判的精神,令人十分钦佩。然而,对于此文中的观点,想在此发表几点粗浅的看法,与赵老师商榷。

其一,窦老师的教学设计属于哪种“养鸡法”?“工业化养鸡”有点像。“工业化养鸡”能同时养大量的鸡,好比窦老师能同时教一大个班的学生。也可以看出,窦老师在课前肯定是精心钻研过“科学养鸡方法”的,学生在课中也确实是“热闹非凡,兴趣盎然”。但窦老师并没有“在鸡要吃的时候,甚至鸡不想吃的时候,进行投食”,更没有投放有损学生健康成长的“生长激素”。窦老师在教学中只是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去感悟“小家伙”这一爱称的精妙运用,体会“小家伙”所呈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他们的成长是经过主动努力获得的,岂能说是教师“投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水到渠成,阅读能力发展健康,并不见任何“生长激素”的副作用。比“老农养鸡”更高一筹的是,窦老师“养鸡”并不是“饿了不喂,饱了不管”,“偶尔吃一只蚱蜢,就当一次美味”, 而是指出寻找食物之路、烹饪食物之法,“鸡”在寻、思、悟中,既得营养,又得法门。并且,老农想来也只能同时养少量的几只鸡,难以与窦老师同时养大量的“鸡”之高效率相匹敌。“窦氏养鸡法”,融“工业化养鸡”与“老农养鸡”之长,舍两法之短,必鸡群壮大,体格健硕,飞、跑自如,善于寻食。此法应推广。

其二,在片段中,学生到底有没有主动参与学习呢?

请看片段:

师:至此,课文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让我们再找出几句读读。

(学生找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我不动声色地写……”“……这小家伙竟趴在我肩头睡着了”等句子,读得很小心)

师: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读了一句)用“珍珠鸟”可没有用“小家伙”这样生动,没味道。

师:这是对人的称呼,不是珍珠鸟吗,为什么称为小家伙?

生:一定是特喜欢的,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称“小家伙”,表示内心特别喜爱。(连续有三五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不仅给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要对这珍珠鸟“客客气气”的,当做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真好。

赵老师说,“我总觉得这样的精妙构思,对学生而言缺失了‘找食的理由’。教师直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小’的语句,让学生读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预先设计的局里,作为学生始终都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自己找这样的语句。那么这样的‘精巧引导’,对学生而言简直就是一种工业化养鸡,这样的牵引如何能让学生自主起来,主动参与学习呢?”

我想赵老师要说的意思只能这么理解: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积极性不高的,缺乏学习动力的,不主动参与的,如此云云。

教师直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小”的语句,是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小家伙”这个词看似平常,实则反映出了作者打心底里喜欢珍珠鸟。正是这个词,让我们感觉到人与鸟的亲,人与鸟的情,人与鸟的和谐无间的动人关系。这样的词作为“文眼”,值得师生反复研究、玩味。但小学生限于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感悟能力,往往很难发现这样的“文眼”。而窦老师的教学直奔“文眼”,让学生找带“小家伙”的语句,干脆利落,抓住紧要,省时省力,为后面学生通过自主感悟语言文字来体验人鸟之间的和谐境界留足了时间和精力。直接找“小”,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契机。

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这种直截了当的处理方式,往往带给某些人以灌输教学、机械学习的不良印象。这些人过分热衷于自主学习,认为什么环节都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什么问题都应该由学生提出,而教师则不可直接告诉学生任何东西,至少也应该在学生充分探究后才告诉。我觉得,这种极端的自主探究的思想是有害于教学的。难道写个“鸟”字的笔顺也要让学生自主研究后,再由教师告诉学生吗?如果这样,一节课能教几个字?教学效率何在?自主学习要用在关键处。记得特级教师王崧舟上《草船借箭》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直接提出:“我发现诸葛亮很会笑。他一共笑了几次?每一次都笑出了什么?”诸葛亮的“笑”学生是很难注意到的,而恰好是这几次“笑”,彰显了他的风度和智慧。王老师直接“抛砖”,意在“引玉”。一“砖”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了。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品味、感悟相关语言文字,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儒雅风度进行了充分的体验。

找“小”,找“笑”,都是教师抛出的意在“引玉”的“砖”。抛什么“砖”,怎样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下大力气琢磨的。然而在课堂上再怎样抛,都须干脆省时,切忌磨蹭绕弯。

窦老师引导学生品味带“小家伙”的语句时,学生学得是否积极主动?判断这一点的标准应该是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主动思考还是被动等待?窦老师问: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换词语,再读读,是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揣摩词语的意思,体会其情感色彩。窦老师为了使学生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就用了这种方法。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小家伙”中蕴涵的生动和情味。“用‘珍珠鸟’可没有用‘小家伙’这样生动,没味道。”这样精彩的回答,显然是学生经过积极思考的产物。换词语,再读读,激起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紧接着,窦老师又问:“这是对人的称呼,不是珍珠鸟吗,为什么称为小家伙?”至此,课堂愈加精彩。“一定是特喜欢的,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称‘小家伙’,表示心里特别喜爱。”这样的回答,反映出学生对作者内心情感的体验已经十分深入。我在读到“特”“特别”这两个字眼的时候,内心一阵激动。“特”,“特别”,说明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正在融为一体,共鸣已经产生。我仿佛看到了学生在发表看法时,那种洋溢在脸上的神情———对珍珠鸟无比怜爱之情。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从对词语用法的思索中体验到了作者的情感,然后又把这种体验用如此鲜活动人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至打动了我这个无缘谋面的读者。感谢赵老师,把这么富有生命体验的课堂经历记录下来。学生有思,有悟,有情,如何不主动?又“连续有三五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积极性何其高涨?而学生能有这样的积极状态,又仗窦老师的精妙引导之功。一言蔽之,教师引领得法,学生学得主动。

篇4: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不应被视为一种更高境界的师德——如果“蹲下来”纯粹成了一种姿态,那说明教师的心并没有“蹲下来”,所谓肢体的“蹲下来”,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已,骨子里还有比学生高的东西。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片段吧!

片段一:教师去学生家家访,如果学生没有给教师搬凳子、倒水,教师肯定会想,这个学生真是白教了,最基本的礼节都不懂,真没礼貌;如果学生搬凳子、倒水了,教师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我想问,当你的学生到办公室找你谈心时,你会给学生搬凳子、倒水吗?

片段二:当学生遇到你时,学生不向你问好就走开了,这时你肯定会想,这个学生白教了,连向老师问好都不知道。但是,当学生很有礼貌地向你问一声,“老师好”“老师早”时,你会回应——“你好”“你早”吗?或许你往往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好”“早”,或许直接省略为看一眼学生,轻轻的一声“嗯”,更有甚者,假当没看见学生!

片段三:当你恰好手中的红笔没有墨水时,你向学生借红笔,学生马上递给你了,但假如学生病了,学生去你的宿舍吃药时,你会倒水给学生吗?

片段四:学生违反纪律受到教师的批评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当教师讲解有误,承认自己的失误时,却变成了美其名曰的“师德高尚”。

像这样的片段有很多很多,这里,我想问一句,老师,学生和你是平等的吗?这是“蹲下身和学生说话”吗?其实,这些都源于教师的一种“潜意识”,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而正是这种“潜意识”造成了口喊师生平等,行动上却并不平等的局面。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做到“蹲下身和学生说话”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做到平等

师生间的平等是在一系列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遇到学生问好时,教师可以说声“你好”,学生帮助教师做事时,即使是一点点小事,也要说声“谢谢”,学生到办公室与老师谈话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搬凳子、倒水,不要认为这样做了会有损自己的身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就在自己违反班规时,接受处罚,多次打扫过教室。教师只有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才能把民主的观念植入学生心中。

尊重学生差异,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个班级里的学生都不可能是一样的,他们的成绩有优、良、中、差四种情况,在以成绩论英雄的指挥棒下,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一棒打死。教师往往只喜欢优等生,对后进生抱有歧视的态度,总会有意无意地给他们脸色看,对学生犯小错误就严厉斥责,甚至用言语进行侮辱。在这里我想说:老师,你想到过吗,你会在无意中挫伤学生幼小的心灵,甚至给学生的一生都留下阴影。当你因学生不能完成任务而大声斥责时,不访看看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编著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想想书中的多元智能论。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优点,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用相同的眼光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爱。

信任每一位学生,在行动上让学生感受到平等

记得上小学时曾学过一篇题为《我选我》的课文,文中的小女孩在全班选班委时,投出了选自己的一票,当老师问她为什么选自己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相信自己能做到,我认为自己是最合适的。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教师反思的例子呀。在这里我想问:老师,如果你们班有这样的学生,而他只是一位很不起眼的学生,甚至是后进生时,你会给他们机会吗?你会相信他们吗?我想这里有部分老师会认为是学生在有意捣乱吧!这并不足为奇,对学生“潜意识”的偏见(平庸的学生什么都是平庸的,表现不好的学生什么都不可能干好)让你并不相信他们也能做好。老师,我想说:你知道吗?这样你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信任自己的学生,敢于放手给学生,在学生的自信面前,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不妨多设计一些“试一试”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发现本班人才。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老师是相信自己的,在心灵深处、行动上体会到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低年级班级里有一个仅仅五岁的小男孩,他并不是一个有超常智力的孩子,仅是因父母忙不过来,而早早送到学校里的“早读儿”,这样他过早地接触到一年级的知识,让他幼小的头脑难以接收,结果,一学期下来他的成绩排名最末,数学仅考了10多分。从此,教师就认为这个孩子是一个“笨蛋”,给他下了“差生”的定义,烙上了“差生”的印记,这个孩子也因此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后来,他的妈妈让他复读了两年。结果,在第三年,这个孩子的成绩出奇地好,一跃成为了全班的第一名。这个例子让我想到,在对待学生时,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要从学生的智力水平、身体等因素去考虑,不要过早地给学生定型。这样,对待学生是极不公平的,也是极不平等的。否则,即使爱因斯坦在你们班,他依然不会成才。

老师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在漫长的育人生涯中,我们要转变许多教育理念,“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无疑是一种符合新型师生关系的典范,相信只要你能做到真正的“蹲下来”,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5: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滇池校区 郗艳群

老师和父母一样,都需要高水准的交流能力。聪明的老师对自己的用语非常敏感。他知道,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有赖于老师教学的风格。因此,他能够善解人意,在对话中传达出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后,曾被全美教师协会推荐为教师必读书;在我国台湾出版后,曾被许多学校当课本教材使用。他把教育心理学理论变成了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为所有的老师和家长提供了同孩子进行交流的主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孩子的学习、心理等问题,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当老师的都希望能够成为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可是,让人喜欢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它是一种感情,感情没有无缘无故的。学生们对老师的评价千差万别,“盼”着上某老师的课,“怕”上某老师的课或“烦”上某老师的课,同样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怎样修炼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呢?

记得,2015年3月份来到度假区衡水实验中学后,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美国的吉诺特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给我启发很大,而且感触很深。那生动而幽默的对话,鲜活的例子,使我顿悟:自己的言行决定着学生的一切。做老师难,做好教师难,做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更难。为了孩子,我力争做学生喜爱的教师。

读了此书,我收获颇丰: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现在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教育的变革之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更高,学生也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理解。现在的学生由于生活的优越性,再加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不论是在各方面都是很有个性的,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教育学生要注意方式方法,每个教师教育学生都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和学生说话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有教育家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也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做好老师的关键。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就是帮助我们怎样创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让每个孩子充分相信老师,并获得进步。书中列举了最佳师表和最差师表的言行,作者列举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若干真实的小故事,鲜明而生动的指出:在理论上,任何老师都知道什么教育是好的,()我们对此拥有无数的理念。但不幸的是,没有人能够仅仅靠教育理念就能教育好小孩。在处理班级里的各种琐碎事务-孩子之间言语的触犯,日常的冲突,以及突发的危机等等的时候,最佳师表的老师们会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比如训话、责难、嘲讽等,不逼迫孩子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就事论事,对孩子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然而最差师表的老师们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疏远冷漠的态度,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来跟孩子们进行本来可以避免的争斗、冲突甚至战争。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中,通过很多小事例,告诉我们“最佳师表”与“最差师表”会对同一个学生同一件事情说出什么不同的话,取得什么不同的效果。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原则:尊重生命。在教育中,请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他们持有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再次,课堂魅力是师生之间最好的纽带。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则是上好一节课的灵魂,一句精彩的导语,一句幽默的插入语,一句风趣的笑谈,往往会使学生精神倍增,兴趣盎然,听起来聚精会神,学起来津津有味,那么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篇6:读《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作者是海姆.吉诺特,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也是儿童心理学家。顾名思义,这本书主要谈老师怎样与自己的学生,进行有效地言语沟通,以便更好地教学。这本书不错,现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

该书全书分12个章节,从“老师的自白”开始,由一群刚刚执教不久的年轻老师的说词开始。一部分人都灰心丧气,想放弃老师这个职业,他们内心充满了不满,失望,沮丧和压力,认为这是个“失望的主题”。一部分人是想继续做老师,却萌发出不愿为学生操心的心理,他们认为,得过且过,没什么大事发生就很好了。一部分人对教学抱有很大的希望,信心和实践的勇气,他们主张改革教育制度,也许无可厚非,但是,“在教育制度改变之前,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做些什么呢?”再想一想,“我今天能做些什么来改善我的课堂呢?”这才是重点。

第二章节“最佳师表”中说到:“真正的老师不相信训话的力量,他们从不对孩子们讲大道理,他们不让孩子们有罪恶感,也不要求孩子们做出什么保证。他们不对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对孩子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忧心忧心忡忡。他们只着手处理现在的事。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地有一个沮丧的孩子需要帮助。”看到这里,我深受启发。联想到以往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反省的同时意识到,是时候作出某种改变了,不能将训话作为一个必要的手段,不能想当然地对学生灌输大堆大道理,不能让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了就不是好孩子了,也不能将学生作出保证的行为当成是改过的凭证。想起以前自己,偶尔也会将一件小事夸张化,以为可以杀鸡警猴,谁知成了反效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只会暂时的收敛一些不好的行为,过后不久便会遗忘,那么,这种惩戒性的手段已经证明不是最好的方法。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能够主动地了解当事人的状况,并亲自给予同感和安慰。如此下去,学生才不会继续无理取闹。在这里,我了解到,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正如书中所说那样,“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尊重,喜欢和信任,他人的鼓励,支持,加油和风趣,还需要自己去开拓,实验才能取得成就。”其中,还谈到一个核心的事实:“学习的过程不仅总是现在时的,而且总

是个别的具体的。”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教施材”有点类似。联合时间上的处理,就显得更全面和有效果。

跟着书本在第三章节中举出“最差师表”的范例,让我们每个老师都引以为戒。要知道,不恰当的评论和行为对学生来说,是具有很大的破坏力的。对于章后的温馨提示,我很赞成,在准备朝正确的方向努力:“进步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老师付出特别的努力。每位老师都应该时刻意识到,不能对孩子采取疏远冷漠的态度,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以及其他各种伤害。这样,老师才能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变得熟练,谨慎,冷静和理性。

到第四章谈到师生之间怎样“恰当的交流”。因为健康的成长来自于孩子对自身内心世界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可以通过恰当的交流,去逐渐激发和培养出来。其中说到一个交流的基本原则:“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孩子的品行。”这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应该怎样去改革我自己的教学措施,怎样去维持自己的教育原则,怎样真正地去与学生言语沟通。经常听一些老师说,赞扬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这跟“表扬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

在第五章节,作者提出了一个有益表扬的基本原则:“描述而不评价,叙述而不作判断。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出对自己的评价。”这句总结性的话让我意识到,有时我们会忘却教书的本质区别。谁都知道,作为老师,不光要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对生活中的每件事作出判别。正如记忆英语单词一样,强迫学生短时间内背一些单词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怎样有效地去记单词。当作者指出:“评价式的表扬是有害的,赞赏式的表扬是有益的。”我百思不得其解。一直都认为表扬只有一种,现在知道表扬有两种。通俗来说,可以分为直接表扬和间接表扬。很多人都认为,直接表扬小孩不好吗?如果将表扬比喻成药物,我们就能马上明白,药物可以让病人获得暂时的舒服感觉,但也会造成病人长久以来的依靠。表扬也是同理,若它成为孩子心灵上的依赖,孩子便会靠他人来决定自己的欲望和确立自我的价值。

篇7: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

寒假里认真阅读了《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感触颇深。这本书主要是通过一些幽默有趣的对话及小故事等来讲述老师应该怎样运用语言交流来创造学生喜欢的、和谐融洽的学习及生活氛围,运用怎样的交流方法和技巧,才能变成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环境里健康成长。

作为老师,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都在跟孩子们打交道,这些孩子中,不乏聪明听话的,但也有调皮不认真的。那么如何真正的走进融入他们当中,帮他们排忧解难,帮他们树立信心,成为他们喜欢的老师,让课堂成为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学生喜欢的课堂。这些都需要依赖于我们本身。首先我们都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做最佳师表的老师,对不听话犯错的学生,我们不应该疏远,用冷漠的态度来嘲讽、斥责、批评学生,而是以一颗包容之心学会尊重学生,摒弃语言上的暴力,不要强硬的让学生做出自己不愿意的保证,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同时要及时给与关怀帮助。

音乐,美术是一种艺术,那么用语言进行谈话同样也是一种艺术。教师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最佳师表的老师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恰当的与学生交流,在与学生交流时能够注重学生的感受,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意见。正如书中的一个故事:当10岁的荷普说他害怕考试时,他的老师说,考试确实让人害怕,尤其是期末考试。这位老师有意避免了对孩子进行安慰。如果说:“考试没有这么可怕。如果你复习好了的话,你就没什么好怕的。”这种安慰反而会把孩子推向恐惧的深渊。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当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感受,尊重他们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果孩子感到害怕,最好是坦率承认并且尊重他的恐惧。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去安慰孩子们紧张的心情,如何让他们去认真高效轻松的复习。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来安慰学生,不要以一颗紧张的心态来对待考试,考试没什么可怕的。考试只是来测试一下我们前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及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只要我们尽力用心去复习了就好。

俗话说的好:批评使人进步。当你把学生的错误不足说出来后,学生如果能够及时改正,就会获得一定进步。这对于被批评的人来说无非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批评的太经常了,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不利于学习及身心发展。势必会事倍功半。表扬恰恰与批评相反,但它同样会使人进步。但并不是所有的表扬

都能使人进步,如果表扬的艺术运用不当,同样不会达到预定的好效果。如何表扬学生促进学生进步,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书中所提及到的表扬主要有两种:评价式和赞赏式。评价式的表扬是有害的,赞赏式的表扬是有益的。评价式的表扬只能引起孩子的焦虑、依赖和自卫。所以在表扬孩子时我们应该向孩子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努力工作及成就的喜欢给予赞赏,然后由孩子本人对自己作出判断。如果我们把孩子值得赞扬的事连同自己的感受一起真切地表的出来,孩子就会对他们自己形成积极而又建设性的印象。如:10岁的菲丽写了一首诗,描写她对冬天里第一场雪的感想。老师表扬道:“你的诗正好说出了我的感想。我真高兴在你的诗里看到了我自己的感受。”

我们现在提倡赏识性教育,提倡要表扬、激励学生。然而,如果没有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及学生自己感受来表扬,一味的以这种“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表扬太过频繁。那么不仅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更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如书中所说12岁的本玩飞镖,体育老师说“真了不起,你的眼力真好。你真是个神射手”这句表扬不仅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让本退出了游戏。所以我们老师在表扬学生时,不要评价只需描述。再如在课堂中如果我们遇到画的比较好的学生,我们想表扬他们时不要对他们说:“你是个了不起的画家。你画得太好了。”我们可以这样说:“恩 画的不错!谢谢你的画,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篇8:读《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有感

第一章简简单单地教学之“少讲多悟, 少教多学”

“少讲多悟, 少教多学”与我校“365教学思想”之23条教规的第四条:“教师一节课讲授时间绝对不允许超过20分钟。一堂课, 教师讲授时间超过20分钟, 不管这个老师讲得多精彩, 一定是节差课!”有相通之处。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 教得少了, 就在课堂时间上保证了学生有时间多悟、多学。要做到这种“简简单单地教学”, 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每周四上午是我们信息技术科的集体备课时间, 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和考点, 用心备课, 上课时, 该讲的就讲, 精讲, 能让学生讲的, 老师不讲。老师的备课时间多了, 上课讲的时间就少了, 学生悟和学的时间就多了, 在时间上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展示和交流。

第二章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情趣之“激情引趣, 以情促思”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每节课的导入, 我都精心设计。高一《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第五章图像的处理, 学习photoshop的第一节上机实践课, 我先播放一组我挑选的相片, 有从网上下载的创意相片, 有我站在埃及金字塔顶的相片, 有我站在喜马拉雅山顶和浩瀚的海面上的相片, 还有一些国内外明星到学校来参加元旦晚会的相片, 这些看似不可能的相片效果, 是如何实现的呢?学生带着兴趣, 就开始了photoshop的学习。

第三章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之“自主评卷, 激发兴趣”

“自主评卷”的方式很适用于信息技术科, 一举多得: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角色转换, 当老师) , 二是学生通过改别人的答卷, 找差距, 三是可以适当减轻老师任教班级多、批改工作量大的工作压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在高二的会考, 高一开始每学期都有理论考试 (卷面总分50分, 考试时间是1节课40分钟) 。考试完毕, 当堂收试卷, 下次课的前20分钟, 每位学生先拿到1张不是自己的试卷, 根据老师公布的正确答案批改别人试卷, 然后统分、登分, 学生拿到自己的试卷后, 先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 重点看自己的错题, 然后自主找书本或问同学, 尽量理解正确答案, 最后老师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 根据同学们要求讲解的少量题目, 让答对的同学讲解。

第四章实现高效率教学之“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和第五章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新意之“角色扮演, 放飞想象”

“让学生动起来”是“365教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是23条教规的第一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实现“让学生动起来”的途径。高二《网络技术应用》 (选修) 第三章网络的功能和结构, 由于硬件条件所限, 我为了让学生直观、较好地理解网络的3种拓扑结构 (总线型、环型和星型) , 我在教室的课堂上分配好各组的理论学习任务后, 给某个小组一条2米左右的网线, 全组同学先认真看书本、理解知识, 然后全组同学一起走到讲台, 用自己的身体 (每位同学是1台电脑) 和网线, 向全班同学大概展示3种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这样, 学生可以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理解了抽象的知识点, 也实现了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高效率教学, 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放飞想象, 让课堂充满了新意。

这些年, 我一边实践学校的“365教学思想”课堂教学, 一边反思, 积极撰写了多篇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论文并获奖:《关于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思考》在儋州市2012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365教学思想“之”动中学--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动起来”》在儋州市2013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365教学思想”之细节注意事项》在学校于2015年1月26日举行的第四届学术年会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365教学思想”中信息技术科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与实施》在儋州市2015年5月举行的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儋州市推荐参加海南省2015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荣获二等奖;《营造温暖的信息技术课堂》在学校于2016年1月18日举行的第五届学术年会的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这些年, 为了让“365教学思想”深入更多课堂, 我有以下方面的努力———

1.我近几年每学期都在学校用“365教学思想”上公开课, 效果较好。我多次参加省市课堂教学评比, 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代表学校参加2013年3月在儋州三中举行的全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选活动, 荣获一等奖;代表儋州市参加于2013年4月在文昌华侨中学的全省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荣获二等奖;于2013年9月在三亚实验中学参加省第二届教学能手课堂评比活动, 取得较好成绩, 顺利评选上了省第二届教学能手;

2.我于2015年11月申报立项主持了省级课题《推广“365教学思想”的可行性研究》 (课题编号是QJH1251534) 。为了此课题的立项和实施, 我和我课题组成员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2015年6月29日, 我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到我校托管的东成中学, 开展了“365教学思想”培训专题讲座;2015年11月课题立项后, 我把《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这本书确定为每位成员的必读书本 (另外每人还要选读1本) ;

3.2015至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我所在的师资培训处积极配合教务处开展了面向全校教师的第五届学术年会赛教活动, “新秀杯”、“奋起杯”“中流杯”“奉献杯”赛教, 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师都有机会参赛;

4.本学期, 我所在的师资培训处和教务处正在联合开展面向全体老师的展示课 (主要是骨干教师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中的“师父”) 和汇报课 (主要是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中的“徒弟”) 活动, 老师们踊跃参加, 本学期每周每天都有展示课或汇报课, 我所在的部门会至少提前2节课动态公布上课的老师、时间和地点, 上课老师认真备课、上课, 其他老师积极听课、评课, 师资培训处和教务处协调人员收集教案、听课签到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工作, “帮学赶评”气氛好,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校课堂的良性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这本书让我明白并努力做到:为了今天的学生和未来的更多学生, 师生都需要快乐的课堂, 需要生活的课堂, 需要教学做合一的课堂, 需要学生向往和留恋的课堂, 需要有助于学生终身成长、发展和不断提升、进步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培育了同学们丰厚的人文情怀, 养成了同学们健全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篇9: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素质

1、受“思想性”理论的影响,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作家思想的研究上,突出“思想性”,忽视学生审美和认知,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造成语文阅读教学的干巴、枯燥、空洞。

2、受“工具性”理论的影响,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仅仅当做某个语言意义,按教学意图进行分类和肢解,将文学作品上成语言分析课,上成孤零零的语文知识课,忽视了作品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规律性。

3、在课堂阅读教学时,“讲读课文”讲字当头,教师条分缕析,往往大讲特讲,以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讲”出来的,而不是“读”出来的。

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素质?我认为必须以学生“读”为中心。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具体、系统地感知语言,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主动的介入审美,学会审美。

1、感知语言:

阅读是人们从事各种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语言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活动。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完整的逻辑思维活动,包括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

阅读首先要感知语言。当我们朗读课文时,面对着抽象的文字符号,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随之而来的还有生动的形象、浓烈的作品情感和愉悦的阅读感受。

夏丏尊先生曾谈到:在语言感觉敏锐的人心里,“赤”不只解作为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見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阅读就是要通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形成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觉能力。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对语言材料的直觉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把握作品。

2、理解作品:

在语文阅读中,“读懂”作品是基本要求。读懂就是理解作品,理解它的内容、方法,理解它的体裁、风格、特色。作品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的,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知语言。除此以外,还要明白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是为阅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对象。作品本身有其意义的确定性,也有其某些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以使不同的读者对其具体化时,隐含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读者对作品具体的理解,不是纯心理的主观随意行为,它是在作品本身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自身的能动性,激活其想象、体验、判断能力,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不但把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加以充分理解和体验,而且还渗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正所谓“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读者的个性差异导致其所领会的、所赋予作品的意义不同。作品的意义等于作者所赋予的含义和读者所赋予意义的总和,因而也就可能使作品出现作者所意想不到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说,理解是读者自己在阅读作品时主动参与的过程。

理解按其内容和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对字、词、句、段的理解。(二)对文章表现的主题和思想感情的理解。(三)对文章结构特色及文章风格的理解。当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只能部分的为阅读者接受,阅读者这种理解是最初级的。基本能为阅读者接受,这种理解就是中级。读者对作品的意义不仅能理解,而且能创造性的发挥,这种理解才是做作品解读的最高境界。

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理解能力。只有理解能力提高了,阅读的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3、学会审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叙事、状物、喻理、表情达意的结晶,它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阅读要读懂作者、作品的感情,就需要在读的过程中学会审美。马克思曾经指出:文艺是“依据美的法而创造的”。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经典,无一不是从美感出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因此,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审美、感受美的过程。例如《白色鸟》中这样写道:“河堤上或红或黄野花开变了,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野花灿烂如歌”实属妙语奇语,在美的画面之上荡漾起音乐的旋律,尤其是“或红或黄野花开遍了”的语序,存贮了多少美的情韵!读者仿佛可以见到色泽不同,地势有别的各色野花或高或低,参差错落于河堤之上的诱人画面,且有高低起伏的旋律美。如写孩子的脚印“盈满了阳光,盈满了从堤上飘过来的野花的芳香”,“还咯咯咯盈满清脆如葡萄的笑音。”芳香乃飘逸流动的气味,笑声乃听觉所闻,作者却把它于葡萄的味觉、视觉沟通起来,咀嚼品尝之下,令你余香在口,心驰神往,真是妙不可言。再如“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弯里”。这些清词丽句为我们创造了一种诗意葱茏,生动新鲜的美的境界,美的情绪氛围。它唤起我们对自然人生的美好体味与遐想。

美、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熏陶。学会审美,也就是在阅读中学会把握作品的实质。

篇10:《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海姆·吉诺特博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他是培养教育孩子方面的权威,他最著名的畅销书《父母是怎样和孩子说》为全世界数百万父母提供了与孩子有效交流、下确沟通的方法和途径,书中详溢着吉诺特博士的爱与关怀,他的著作给那些正在为青春期孩子头疼的父母提供的新的希望。

主要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父母怎样和孩子说话》、《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等。

写在前面:这是我读过的最棒的教师读物!!

1、前言 ——10.12

【摘抄】

作者年轻时曾经担任过老师,也许可以用他当年写下的一段文字来表述我们这本书的哲理:“我惶恐地意识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个人的情绪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快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是骤然升起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论在什么时候,老师始终肩负着一项重要的职责:那就是创造出对孩子的学习有益的情感氛围。【感悟】

两年前,我第一次站上讲台,满心的紧张和雀跃,脑子里不停地想着上课的流程。当有孩子说话,不停打断我的思路时,很愤怒的我狠狠地批评了那个孩子。整整一节课,气氛都压抑到了让人窒息的程度。最后,内容完成了,课程顺利了,但是,上完课后,孩子们不开心,没有获得知识后的喜悦。那一刻,我感到深深的挫败感。从那次之后,上课前我都会尽量调整自己的情绪,带给孩子愉悦的心情,轻轻松松地学习。

2、老师的自白——10.14

【摘抄】

“起飞的时候,我们期待着飞往一个热带的岛屿,却不幸降落在冰冷的北极。我们本来期待着灿烂的阳光,却出乎意料地遭遇到北极漫长而严寒的冬天……”

“当了一年老师以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不适合当老师。当初,我本来怀着满腔的爱和激情,可现在,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所有的爱都消耗殆尽了。对我来说,当老师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慢性自杀,一天天逼你走向绝路。”

“我很难过,难过得想哭。我现在总算清醒过来,并且非常失望,因为我过去期望得太多了。我曾经想改变学生,改变学校,改变邻居,甚至改变全世界。多么幼稚啊!”

“每天早上我都是精神抖擞地走进学校,晚上却是半死不活地回到家里。学校里的吵闹都快让我发疯了。它淹没了我的一切:我关于教育的哲学、关于学习的理论,我所有美好的愿望。噪声让我变得麻木不仁,我对一切都视而不见,可每时每刻我都感觉到校长老兄正用搜寻的眼睛和无所不在的耳朵监视着我。” “我们的校长曾经说过:‘尽管让他们恨你吧,只要他们服从你就够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孩子们是不愿意从他们憎恨的老师身上学到任何东西的。”

“我渐渐意识到,大学教育并没有让我准备好当一名老师。教育孩子的技巧至少跟驾驶飞机的技巧同样重要。在大学里,他们相当于只教会了我们开拖拉机,却告诉我们这就是开飞机的技巧。怪不得我们每次起飞的时候都会摔下来呢。”

“大学里的教授不断地谈论孩子们的需要,父母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我真希望他们也能让我意识到我自己的需要。” 【感悟】

很多人羡慕老师双休和寒暑假的超长假期,却从来不了解老师日常工作的耗费心神。每天我都会备好课,设计很多教学活动和环节,热切地想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想着孩子们获得知识后会多么开心。事实是,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打乱计划,只要有一个人做鬼脸或者自作聪明地说一句调皮捣蛋的话,课堂秩序就会彻底瘫痪。有时会很生气地批评学生,有时会罚站,有时花费很长的时间说教,这是种很糟糕的工作状态。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这种情绪折磨着。

虽然,经常的失望、不满、愤怒、焦虑、难过、沮丧,甚至崩溃,但是,我总是在不断地重拾信心,积极思考方式方法,不断实践。现在,孩子犯错时,我已经不再冲动地“出离愤怒”,而是尽快地化解继续教学活动,或一句幽默,或者只是一个眼神。(本人总是恶趣味地用眼神压制学生~~)

3、最佳师表——10.23

【摘抄】 最佳师表的老师们都在传达一个相同的理念:他们不相信训话的力量。他们从不对孩子们讲大道理,他们不让孩子们有罪恶感,也不要求孩子们做出什么保证。他们不对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对孩子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忧心忡忡。他们只着手处理现在的事。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地有一个沮丧的孩子需要帮助。

对一位正在处理班级危机的老师来说,图书馆里所有的理论书籍也是毫无帮助的。所有关于理论的讲演和课程也是毫无意义的。在处理问题的真实过程中,只有技巧才是唯一实用的。

一位代课老师询问一个男生叫什么名字。男生回答道:“圣雄甘地。”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老师说道:“凡是好人都渴望模仿和学习圣雄甘地。”于是全班安静下来,老师接着开始讲课。这位老师沉着熟练,有效地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换了一位喜欢惩罚的老师的话,他很有可能把这一事件演变成一次师生间的痛苦冲突,或者一个严重的纪律问题。【感悟】

有时,我们总觉得自己没有威信就不能让学生听话,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不能当一个好孩子。所以,孩子们犯错的时候,我们总是严厉批评,非要让孩子愧疚到骨子里才罢休。想一想,我们在学生时代,喜欢这样的老师吗?答案是:NO!从今天开始,告诫自己: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比如训话、责难嘲讽等)、不逼迫孩子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就事论事。(反思一下下,自己做得还算过得去。有一次,一个孩子在自习课上把我叫成了妈妈~)

4、最差师表——10.24 【摘抄】

九岁的马特在做一道连除法算术题的时候被难住了。他去问老师。老师回答道:“我刚才讲这道题的时候你干什么去了?你从来不听讲。你总是在玩。现在你倒是想要得到特殊的关照了。可是这里的学生又不止你一个人,我不能单独给你开小灶。”马特于是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虽然他不知道怎么做题,却找到了在剩下的时间里捣乱的方法。孩子在做作业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都会开始捣乱。

尽管不容易,每个人都必须抑制自己自作聪明地取笑他人的冲动。

一名老师就像一名外科医生一样,不能轻易地开刀划伤。否则,就有可能会留下永久的伤口。

真正的仁慈需要以身作则。【感悟】

第一个案例中那位老师的错误,我也犯过。当孩子拿着我讲过的题目走过来问我的时候,我会抑制不住的生气:我刚才讲这道题的时候你干什么去了?回去自己做!当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最好的做法是乐于帮助孩子,同时善意提醒他:下次认真听讲哦!那么,结果会好很多吧!真心学习到了!

以前有位同事,脾气火爆,通常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大声呵斥教训,也经常在我们老师面前抱怨班里孩子难管。有一次我委婉地建议她对孩子温柔一点,最好软硬兼施,她哐哐哐说了一通,声音高且尖利,听得我心砰砰直跳。有时很心疼她班里的孩子。看《最差师表》这一章,一下子就想到了她。

我们都不是圣人,也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什么名师,但是,只要我们时刻意识到,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不能用侮辱和伤害性的语言伤害他们。慢慢的,我们会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变得熟练、谨慎、冷静和理性。相信自己,能做一个“好老师”。

5、恰当的交流——10.27 【摘抄】

孩子只有在感觉良好的时候,才会产生美好的想法。<健康的信息>

孩子是从父母和老师与他们交流的方式中,感受成人对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看法,并以此影响他们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父母和老师的话语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命运。<基本原则>

最佳师表的老师就事论事。最差师表的老师总是攻击孩子的品行。

1、一个孩子忘了把书还给图书馆。就事论事的A老师说道:“你借的书已经过期了,应该还到图书馆去。”攻击孩子品行的B老师却说:“你太不负责任了!你总是拖拖拉拉而且健忘。你为什么不把书还到图书馆去?”

2、一个孩子把颜料弄洒了。就事论事的A老师说道:“噢,我看见颜料洒了,我们得弄些水和抹布来。”攻击孩子品行的B老师却说:“你真是笨死了。为什么总是这么不小心?”

3、一个孩子的西班牙语考试没有及格。A老师就事论事地说:“我很关心你的西班牙语功课,你需要有所进步。我能帮你吗?”B老师却攻击孩子的品行道:“你是个聪明的男孩。怎么会考试不及格呢?看来你得好好埋头苦学一番了。”

<生气的艺术>

很多老师承认对自己的愤怒有罪恶感,另一些人则认为不论孩子如何挑衅,老师也不应该大声叫嚷。

聪明的老师并不惧怕自己愤怒的情感,因为他懂得如何表达愤怒而不造成伤害。他知道生气的艺术在于不侮辱别人。<邀请合作>

孩子得到的自治越多,他的敌意就越少;孩子越是自我独立,他对别人的怨恨也就越少。

在交流中,当老师传达出对孩子的尊重并且维护了孩子的自尊时,孩子的敌意就比较少。例如:

A老师:这里的噪音让人很不舒服。B老师:停止吵闹!

A老师:数学作业在第60页。

B老师:拿出个人的数学书,翻到第60页。A老师:你的书掉到地板上去了。(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继续说:“书应该放到书桌里。”)B老师:把你的书捡起来!

<接纳和肯定>

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时,非批评性的语言可能赢得孩子的积极合作,批评性的语言则可能导致孩子的对抗。例如:

一个孩子打断了老师的说话。A老师:我希望把话说完。B老师:你很没有礼貌。你在打岔。

星期一早晨,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孩子们四处走动,大声喧哗。A老师:我要开始上课了。

B老师:别闹啦!所有人都坐下。周末已经结束了。这里可不是迪斯科舞厅。

<危险的定论>

对一个迟到的孩子,老师完全可以坦陈他的期望和感受:“我不喜欢在上课的时候被打断,这很让人生气。”在教育中,老师绝对不能随意给孩子下结论,并且预言他的未来。如:“你不过是想制造麻烦,吸引别人的注意,博得别人的同情〃〃〃〃〃〃”

教育的原则:就事论事,不要给孩子下定论。<纠正即指导>

对孩子有益的纠正实际上是一种指导。这种纠正只限于描述问题本身,而不涉及孩子本人。<简明扼要>

对唠叨的老师,我们有一条忠告:“说话要像记者写稿一样有标题、要点和精确的细节。不要长篇大论,要尽量做到简明扼要,点到而止。” 【感悟】

在这一章里出现了很多的案例,在阅读并摘录的过程中,我在不停地反思、回忆,想着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是怎样处理的。当印证那些反例时,我很沮丧:当与正确做法相符时,满心欢喜。在这一章,我学到很多实用的小技巧,也意识到很多很多的不足之处。

教书育人,简单四字,背后意味着很多。毕竟,教育不同于工业生产,孩子不是简单的原材料。每个小脑袋里都转着无数奇思妙想,想把他们导向正确的方向,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位老师,经历岁月,有的铭记,有的早已遗忘。当我们从台下走到台上,每天匆匆,是被铭记,还是被遗忘?这个问题要很久很久之后才能知晓,也许,一生也难以知晓。

就为一句话奋斗:,桃李满天下!如果桃李们记得那位浇水的园丁,足矣。

6、表扬的艺术——11.5

【摘抄】 表扬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什么,孩子对他自己说什么。<表扬与过程>

10岁的马西亚帮助老师把图书室里的书整理了一番。老师避免对马西亚说这样的表扬:‚你做得很好。你真是个勤奋的孩子。你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图书管理员。‛与此相反,老师描述了马西亚的成就:‚现在所有的图书都放得井井有条了。同学们来找书的时候方便多了。整理图书可不容易,可你却做到了,谢谢你。‛老师对马西亚的肯定使得马西亚产生了这样的联想:“我的老师喜欢我做的作业。我干得真不赖。” <评价的含意>

安德里丢了一张5美元的钞票,12岁的理查德捡到了这张钞票并交给了老师。老师说道:‚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骄傲。‛理查德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曾有偷东西的记录,老师的赞美反而使他陷入了恐慌。从此,理查德开始害怕跟老师打交道,害怕老师知道他的过去。理查德的老师其实可以说出这样有益的表扬:‚谢谢你找到了钱,理查德。你让安德里的心情好多了。‛理查德会为此高兴万分的。

结论:要尽量表扬孩子的行为而不表扬孩子的品性。

<表扬和不良行为>

这一天是吉姆的生日。10个5岁的男孩女孩和他聚在一起吃饭,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唱歌,整个庆祝过程进行得井然有条。老师高兴地表扬道:‚噢,天哪。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啊。你们的举止简直就像天使一样。‛没多久,孩子们开始混战起来。老师非常吃惊,她刚刚还真心实意地夸奖了他们,可转眼之间,一切就变样了。“难道孩子们不需要表扬吗?”她痛苦地问自己。

同样的情景下,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表扬的:‚这个宴会真让人愉快。谢谢你们大家把宴会搞得如此有趣。‛孩子们欢呼起来。

结论: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价值评价、这会让孩子觉得,我们本以为他们会表现出“不良行为”,所以才对他们的“良好行为”表现出惊讶。孩子常常潜意识地按照我们的预期去行事。后一位老师没有对孩子进行判断性的表扬。她只是表达了她的愉快和感激。孩子们则自己推论出他们表现良好,很受欢迎。<表扬与地位>

评价性的表扬通常都让被表扬者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如果一个孩子对老师说:“你做得很好,老师。你真是不错。我为你骄傲。继续努力!”那么,我们是不是觉得很别扭呢?

如果我们遇到毕加索,我们不可能对他说:‚你是个了不起的画家。你干得很不错。‛我们可以这样说:“谢谢你的画,毕加索先生,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孩子也应该得到这样的礼遇,他们需要的是赞赏式的表扬,而不是对比或者贬抑式的表扬。<表扬与鼓励>

5岁的奥兰多帮助他的老师清扫草坪。在清扫过程中,老师一直给予了他有益的表扬:“我看见你已经清理了一堆落叶了〃〃〃〃〃〃啊,你已经清理了两堆了〃〃〃〃〃〃可别告诉我,你又清理了一堆了!〃〃〃〃〃〃一个小时就清理了五堆落叶!这真是很了不起的成绩〃〃〃〃〃〃真是非常感谢你,奥兰多。‛老师的话语就像一直给奥兰多充电一样,使奥兰多工作的更加卖力更加积极。

老师没有表扬或者评价奥兰多的性格和品行,她没有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成了我的好帮手。要是没有你,我都不知道会怎么样呢。‛她只是肯定和感谢了奥兰多做出的努力。奥兰多自己则感觉到他做的事情非常好,对老师非常有帮助。

结论:要使你的表扬有建设性,那就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感觉,千万不要评价判断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有益表扬的基本原则在于:描述而不评价,叙述而不作判断。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出对自己的评价。

<创造性的表扬>

一旦老师放弃使用评价性的陈词滥调(比如“好”、“了不起”、“太棒了”“好极了”等等),就会立刻学会更加生动积极地表示感激和肯定的语言。

结论性的表扬常常被看作是一种威胁,不仅不会令人感到愉快,反而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甚至产生恐惧。这样的表扬会让孩子倍受压力,引起反感和逃避。【感悟】

读完这一章节的内容,心里有些惴惴不安。因为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评价,好多的反例。在未读这些内容的时候,我还觉得很理直气壮:为了孩子好,批评他们、表扬他们。现在,真心觉得:大错特错!

当我表扬孩子,说“某某同学作业每次都做得很好”时,是不是给孩子带去了这样的焦虑:“我上上次作业没写好,老师会不会发现?老师发现了以后会不会就不再夸我了?我要不要把那张作业销毁?”

当我表扬孩子,说“某某同学是个诚实的好孩子,是全班学习的榜样”时,这个孩子会不会感受到的不是开心、自豪,而是在担心自己说谎的那件事情被发现?

当我因为一个孩子回答出了另一个孩子不会的问题时,对他的表扬是不是已经伤害了另一个孩子脆弱的内心?

突然觉得自己平时在课堂上讲的话太随意了。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出想象,任何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站上讲台”的老师们一定要“站好讲台”,平时避免对孩子做判断、下结论,多表达直观感受,多用描述性的语言肯定孩子的言行,让孩子自己评价自己。

书中讲到心理医师从不对孩子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真了不起。”“继续干好。”凡是评判性的表扬都尽量避免。为什么呢?因为是无益的。它只能引起孩子的焦虑、依赖和自卫。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我控制等品质,就必须让孩子不受外界评判的干扰,让孩子做到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

无益的表扬就像药物,可以让孩子暂时感觉舒服,然而它会养成孩子的依赖。他人会成为孩子获取称赞的源泉。所以,多描述,少评价,更不要对孩子下结论。

7、常规管理(上)——11.8

【摘抄】

常规管理的实质,是寻求一种能够替代责罚的有效办法。处罚孩子只会使孩子心怀怨恨,甚至产生报复的念头。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心情和时间 11 去读书的。在常规管理的实践中,我们需要避免造成孩子的怨恨,努力激发孩子的自尊。<自律>

比制定纪律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者应该以身作则地做好榜样,严格自律,有良好的风度——不轻易发怒,不随便侮辱人,不说挖苦讽刺别人的话。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描述了一种极为常见的荒谬情形,我们对此要竭力避免。他说:“我已经觉察到自己自相矛盾的做法:我时常使用一些根本不让学生自律的方法来维持纪律。我常常提高嗓门去制止喧哗,使用武力去终止打架,怒斥不礼貌的孩子,责罚说粗话的学生。” 在管教孩子时,老师不能与之“较劲”。一个老师手里的最佳武器,应该是鄙夷暴力,不相信处罚的力量。总之,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人才呢?是那些能够使孩子从恐惧转为信任的人。<对预防的强调>

像责任感、尊重、忠诚、善良和仁爱等伦理道德观念,都是无法直接传授给孩子的,这些观念只能从孩子们所尊敬的人那里,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体会。美德是从内心深处孕育出来的,不是单靠惩罚就可以强迫灌输的。<传纸条>

传纸条是学生打发时间的一种消遣。这样做有可能会扰乱秩序,但也并非罪大恶极,只要方法适当,问题便可能接到解决。纸条不是写给老师本人看的,老师完全可以当中撕掉纸条而不必当中宣读。<“谁把果皮放在我的讲桌上?”>

辱骂不能让“罪犯”投案自首,恐吓也不能改善班级纪律,对群体的惩罚更是无法增强一个班集体的自律。对这件事完全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 来化解。老师可以一边把果皮收拾到垃圾篓子里,一边说:“我想提醒这位朋友,我喜欢的是剥了皮的橘子,可不是没有橘子的果皮。”如此一来,就没有学生好意识在捉弄这位老师了。<讲脏话>

一个严厉的表情就足以表达出自己对脏话的厌恶了,并不需要说什么话。

<简明扼要的语言>

5岁弗雷德为了争抢玩具和小朋友打架,老师请求他们住手,他们却打得越来越凶。老师没有制止打架,而是发表长篇的训斥演说.这位老师完全没有必要靠演说来制止打架。一个简明扼要的命令就足够了:“不要打架!这违反了课堂纪律,君子动口不动手。”出现危机的时候,维持纪律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丰富的词汇>

许多老师学会了运用丰富的语言词汇来巩固纪律,维护和平。从不使用威胁和惩罚。这不仅有助于使他们自己保持冷静,还有助于孩子们扩大词汇量。看见6岁的莱恩在打和他一起玩的小伙伴时,老师大声的说道:“我看见你做的事情了。我很不高兴,很愤慨,很气愤。不应该伤害别人。”莱恩目瞪口呆,他并没有全部理解老师所运用的所有语言词汇,却能感觉到老师很生气。<避免琐事>

教室里正在大声争论。

凯伦:“把我的铅笔还给我。”琳达:“这是我的铅笔。”凯伦:“你撒谎,你是个小偷。你明明知道这是我的铅笔。”老师(不高兴地):“我听见了你们的话,我很不高兴。现在,让我来保管这支铅笔。另外 给你一支铅笔,也给你一支铅笔。你们俩下课以后再讨论那支铅笔是谁的,现在都回去做自己的事情吧。”这场争论到此结束,整个过程只花了30秒。老师故意避免了毫无结果的询问。他没有被卷入这场争论的漩涡,去探究那支铅笔究竟是谁的。他既有技巧又有权威的避免了要消耗时间的繁琐过程。【感悟】

有人说,课堂就像战场,每个小孩子都是捣蛋高手。真正走入课堂,有了切身体会后,老师们都会点头:“此言不虚呐!”

书中提到很多的实例,对于<自律>,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那位老师道出了我的所思所想:我们总是用更大的嗓门呵斥孩子们安静下来,用严厉的词句教育孩子为人恭顺有礼,甚至用暴力的方式惩罚孩子的暴力行为。我们如此自相矛盾地教育孩子,其结果可想而知,然后我们纠结、我们痛苦、我们埋怨小孩子都是魔鬼。多么讽刺啊!读过这篇后,我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现在,在孩子喧闹的时候,我的方式是安静地看着他们,或者,把食指竖在嘴边“嘘”,然后,孩子们会神奇地安静下来。

讲脏话是我最不能容忍的行为!在班里,凡是被我听到讲脏话的孩子,我都会找他谈话,当然不是批评,而是“你刚才讲的话好听吗?讲脏话文明吗?等你以后当了爸爸,希望自己的小孩讲脏话不?”每次看着小鬼头们羞红的小脸儿,我都心情大好。(哈哈,本老师邪恶啦~~)

孩子之间,琐事最多。他动了她的书,她不还他的课本,他拿走了他的橡皮,他弄坏了他的铅笔盒,等等。明智的决断就是,快刀斩乱麻,不要卷入纠纷中。判官司神马的,最最要不得!

总之,在教育这条路上,需要修炼的还有很多很多。且行且总结吧!

8、常规管理(下)——11.13

【摘抄】 <愤怒的时刻>

8岁的朱安性情暴躁,任何一点小小的冒犯都会让他暴跳如雷。他经常和别人打架,成为班上的头号危险人物。有一次,他跟别人打完架,老师说道:“朱安,你看上去非常愤怒。我从你的脸上可以看得出来,你的确很愤怒。”“我当然很愤怒。”朱安回答道。“当你觉得愤怒的时候,可以来找我,跟我说说。”老师没有责备朱安,这让朱安非常惊讶。现在,朱安定期去向老师诉说他的愤怒,努力学着用语言而不是用暴力解决问题。

<抵抗环境污染>

8岁的彼得很让老师头疼,因为他经常丢到书本,弄洒果汁,打翻桌椅,总是把周围弄得乱七八糟。他因此被迫转班。新老师却用绝然不同的方式对待彼得。看到眼前乱糟糟的情况,他说:“彼得,看到这种乱七八糟的情形,我很吃惊。你能立即清扫一下吗?”彼得听话了,他桌子周围的脏乱现象明显减少。这位老师之所以能有效地处理这件事情,是因为他没有指责彼得。他没有批评他辱骂他,只是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切切实实地指出了应该做的事情。<拯救一个灵魂>

仁慈只能用仁慈来教导。8岁的安迪成了班上的受罪羊。其他的孩子总喜欢欺负他,侮辱他,打他。9岁的杰是这帮小孩的主要打手和所有恶作剧的头头。老师听说了这件事后非常愤怒,她的第一个冲动就是要严厉的惩罚杰,“让他也尝尝被人欺负的滋味儿。”可她最终还是克制了 自己,她想到:“我不想表现出更多的残暴,杰需要的不是品尝更多的野蛮,而是文明的示范。”为了避免争论,给杰留下更深的印象,老师决定不找杰面谈。她给杰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杰:

安迪的妈妈告诉我,说他的儿子今年过的很不愉快。有很多人骂他,排斥他,这使他非常悲伤而且孤独。我对此非常关心。你是班上的领袖人物,所有我想征求你的意见。我相信你对受难者也会非常同情。我们该怎样帮助安迪呢?请你回信告诉我你的建议。你的真诚的老师

杰没有给老师回信,但是他不再欺负安迪了。

杰的老师因为能克制冲动,不施加惩罚又不进行责备,所有获得了成功。她明白,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 不是能通过手上的暴力来传递的。爱只能用爱来教导,热忱必须用热忱来培养。

<把你要说的写来>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有个学生跑过来报告:“快,老师,罗斯要杀死卡罗了。”我随即赶到教室,看见自然老师在那儿徒劳无益的叫喊着让大家安静下来,可是罗斯和卡罗正扭打成一团,滚到地上。我尽量表现出非常愤怒地说:“我看见我们班有两个男生在教室的地板上打架。立即住手。用嘴说,不许动粗。”两个男生站起来了,罗斯先开口说道:“他骂了我妈妈。”“我没有,是他先骂我的。”卡罗插嘴道。“我希望你们两个把整件事情的经过写下来。”我说道。“可是他„„”卡罗不服气得插嘴道。“把你要说的写下来,”我说道“我要你们写下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所有的细节,以及你们对于将来的个人打 16 算。”于是,两个男孩走到教室的角落里开始写报告。整件事只花了5分钟出来完毕。

<打小报告>

9岁的波拉常常喜欢打小报告:“老师,蒂姆拿了我的铅笔。”“老师,蒂姆上课嚼口香糖。”“老师,泰德撕了我的纸。”她的声音让老师心烦意乱。后来,老师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他对波拉说:“请你把你的小报告写下来。”第二天,波拉的毛病又犯了。老师用坚决的语气说道:“为了全班每个人的尊严,所有小报告都必须写下来。”这个方法能有效地阻止纪律问题的恶化,既省时省力,还能够让老师自行斟酌处理。

< 保全面子>

“无论如何,尽可能不要把轻微的过失看成是故意违犯,让孩子有保全面子的余地。”这句教育格言防止了许多纪律问题的产生。<视全班为一个整体>

老师应该怎么样做才能让孩子们在教室里举止得当呢?用什么方法可以创造出有效的“教室学习生态环境”呢?韦恩州立大学的杰.科林及其同事对此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孩子在教室里的行为,明显地受到老师教学风格和言行举止的影响,研究人员对这种情况作了一下分类: ①眼观四面:有效率的老师对教室里正在进行的一切了如指掌。他在处罚学生时力求公证,不会冤枉无辜。他要找的是肇事者,不是那些傍观者、追随者、受害者。

②双管其下:有效率的老师能够同时处理两件事情。没有大题小做。③把握动态:科林的研究显示,没有效率的老师说话过多,而且不能控制孩子的移动幅度。以是他们的一系列缺陷: 他们出尔反尔:例如,老师吩咐学生收起拼写试卷拿出数学课本,学生照做了,可老师又问:‚谁的拼写得了满分?‛

他们过分啰嗦: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本可以用最经济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处理事情,可他们却过分啰嗦唠叨。

他们提出琐碎的要求:全体一致一次就能做到的事,他们却繁琐地要求学生一步一步地分开来做。

他们容易分心:有效率的老师做事情始终围绕目的,没有效率的老师却注意细枝末节,容易半途而废搁下主要的活动。例如,在黑板上讲解数学题时,老师发现有个男孩低着头坐在那里。她停下工作,离开黑板,走到男孩身边说道:‚吉米,坐直了!像你这样低着头怎么能专心听讲并做好笔记呢?坐直了〃〃〃〃〃〃嗯,这样好多了。‛然后,她才回到讲台接着讲课。

他们爱打岔:有效率的老师不会突然用命令、提问或者陈述来打断学生正在进行的活动。他能感觉到学生是否已经准备好要听他说话。他们飘忽不定:没有效率的老师经常要在中途搁下一项活动来开始另一项活动。例如:老师在订正数学课堂作业的时候,请玛丽回答问题。玛丽站起来正准备回答时,老师却环顾着四周问道:‚怎么?苏妮不在教室里,是吗?有谁知道她今天为什么缺席吗?‛ <发掘优点>

自然界总是暴露出人类的缺陷。老师要扮演的角色恰好与大自然相反,他要发掘孩子的优点,减少孩子的缺陷,丰富孩子的经验。每当教室里有事情发生时,老师总是扪心自问:“现在我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呢?”这种方法能避免挑剔孩子,不让孩子有罪恶感,同时也免除了对孩子的处罚。【感悟】

我的班里有个特别喜欢打小报告的孩子。有时,他做错了事情,老师严厉地看着他时,他第一反应就是说“老师,他先跟我说话”“老师,他抄我的作业”“老师,他们俩老说话”。这个孩子非常敏感,当他犯了错误,知道自己会受到批评甚至惩罚时,首先想到的是把老师的怒气转移到别的学生身上。但是,他这种行为往往让我更生气。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在跟一个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他害怕被批评,因为对批评的潜意识排斥,他选择去指责别人。而批评来自哪里呢?来自作为老师的我。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的做法更加不妥。如果每当他犯错时,我给与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他还会这样吗?深刻反思!

无效率的老师具有的缺陷,本老师中招无数(吐血~~)!总是想要做到面面俱到,奈何课堂经验严重不足,过多的关注细节,却忽略了全班这个整体。有时上着课,看到某个学生在摆弄东西玩,就忍不住停下来去提醒他,却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举动打断了其他所有同学的上课思路。那么,不管他吗?当然不可以!一个眼神,或者一句简短提醒,足够。而要想做到把控全局,充足的备课真心不能少。只要把课备得充分、精彩,并高效、流畅地授课,相信孩子们都能学好。

潜移默化也好,渗透影响也罢,站在讲台上就意味着要为每句话、每个举止动作负责。本着帮助孩子的心,继续努力!

9、孩子与老师冲突,父母怎么办——11.18

【摘抄】

老师给家里打来电话,抱怨10岁的瓦伦在课上表现不好,“把全班都给搅乱了”。妈妈对瓦伦说:“要克制自己可不容易。有的时候,你会特别想把全班逗乐。如果你真的想说什么有趣的话,留到家里来说吧,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大笑。”瓦伦很喜欢这个主意,他在班上的表现进步多了。瓦伦的妈妈讲话既简洁又有帮助。她没有质问、威胁或者惩罚孩子,只是坦陈了老师对孩子的不满,表达了希望孩子改进的期望,并且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来表现他的幽默感。

当孩子生气的时候,需要的是倾听而不是嘲讽。他需要成人来消除他的愤怒,而不是火上浇油。

8岁的莱斯特因为喜欢问问题而让科学老师很不耐烦。莱斯特对他的妈妈抱怨道:“我想知道好多事情。可我每次问老师,她都会说:‘别问这些傻问题了,小猫太有好奇心都会给害死的。’我告诉她,我只是好奇,我不是一只小猫。结果,她很生气让我闭嘴。”

妈妈回答道:“我看得出来,你确实对科学很有好奇心。你问的问题都很重要,这些问题应该被写下来。这里有纸和笔,把你要问的问题写出来吧。”妈妈把他写的问题附在给老师的一张字条上,请求老师回答。在这里,莱斯特的妈妈没有进行毫无作用的解释(“老师没有时间来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全班同学都像你这么问,老师该怎么办呢?你的好奇心太强了。你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这才是你应该做的。”)她没有因为孩子的好奇心而批评孩子,相反,她给孩子以鼓励,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托马斯·曼说过:“语言本身就是文明。”然而,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

心灵的成长是要依靠很多微妙的东西来滋养的——一个恳求的眼神、一次肯定的点头或者一句鼓励的话语等等。【感悟】

虽然这一节讲得是家长该做的事,但是,在每一个案例中都能看到老师不妥帖的行为。在处理学生发生的状况时,有时会不可避免地扯进家长。生气的老师要求家长配合自己,告诉孩子这样这样是不对的,应该怎样怎样。通常,家长会满口应下,回家后甚至当着老师的面把孩子狠狠地批评一通。更有甚者,把“请家长来学校”当成杀手锏。如果哪个“熊孩子”摊上这样的老师和“跟老师一个鼻孔出气”的家长,真是人生之大不幸。

虽然在教学中我遭遇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会愤怒焦躁,但是,我一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即使是与家长沟通,也尽量少告状,多提建议。因为希望孩子们能开心一些,无忧无虑一些。

10、家庭作业——11.20

【摘抄】

有一个学校建立了一套处理家庭作业的有效程序。凡是忘了做或者忘了带家庭作业的孩子都必须写一个正式的字条,说明原委以及什么时候补交作业。学校从不问孩子“为什么”,因为他们必然有他们的理由,大可不必迫使孩子编出一些可信的借口或者谎言。字条交来以后就存档,作业被补交来时才予以退还。因此,孩子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他是勤勉还是懒惰,都有他亲手写的字条作为记录。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对孩子自治、自强的鼓励。

有一天,妈妈不让贝蒂出门去朋友家玩,她就反抗着威胁道:“如果你不让我去,我就不做家庭作业。”妈妈告诉她:“家庭作业是你和老师之间的事。”

9岁的德怀特习惯性地把家庭作业写在一张张零散的纸上,这样他就可以故意把这些纸随处乱放,他总是花很多时间来寻找这些“弄丢”了的作业。为此,妈妈总是对他咆哮怒骂,威胁惩罚,甚至贬低侮辱,他依然我行我素。妈妈决定换一种方式。当他们的情绪都比较好的时候,她试探道:

妈妈:德怀特,我看见你还没有用作业本,我希望你用,这样你就可以多一点时间来玩,而不用浪费时间去找那些零散的纸张了。德怀特:我保证明天就开始用作业本。妈妈:对我来说,这太好了。德怀特:什么意思?

妈妈:一旦你说了要用,我就知道你一定会用的。因为你是个守信用的人。

于是,德怀特一边在笔记本上写下来几个字,一边说:“我得给自己写个备忘录。”

老师不应该鼓励家长过分干预孩子的家庭作业。做家庭作业是孩子的责任。当父母直接干预的时候,他们就步入了陷阱。家庭作业由此就可能成为孩子报复、反抗家长,让家长操心的工具。家庭作业应当是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事务。一位父亲对他的儿子说:“家庭作业对于你,就像工作对于我一样,是个人的责任。”

一位父亲陈述:“在过去,我一定会批评我的儿子:‘你怎么还没有完成你的社会研究报告呢?你已经磨蹭了一个星期了。你为什么老是把作 业留到最后一刻?’说这些话的结果只能导致孩子的愤怒和疏远。现在,在孩子沮丧的时候,我明白了我应该扮演帮助的角色。” 【感悟】

很多父母对孩子家庭作业的态度都是有问题的,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我有个亲戚,孩子刚上一年级,每次做作业,她都围着孩子唠唠叨叨、一步不离全程监视,孩子一旦出错,就大吼大叫、暴跳如雷。有一次去我家吃饭,饭前孩子写作业,我看到她的举动就“建议”她让孩子自己做作业,最后给孩子检查。

对待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重要的不是告诉孩子错了,而是告诉她应该怎么做,不要放大孩子的错误。小错误要用鼓励消弭,大错误也要正确引导,冲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老师在家庭作业问题上也要如此——冷静处理、正确处理。忘记带作业的,只要孩子补上,就不要有惩罚;弄丢作业的,补上就好;未完成的,补上。然后,要有引导:称赞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

11、鼓励的故事——12.10

【摘抄】

老师经常询问心理学家:怎样才能鼓励孩子学习?答案是: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安全感,即使学习失败了也不用怕。学习的主要障碍是孩子对失败、批评和出乖露丑的恐惧。优秀的老师会使孩子不怕犯错误。消除孩子的恐惧就能引得孩子跃跃欲试,欢迎犯错误就能鼓励孩子勇于学习。我们可以诱导孩子学习,就像引诱鱼儿上钩一样。但是,我们决不能动羞辱的手段逼迫孩子就范。如果孩子是被迫学习的话,他就会竭尽所能地在学习上鬼混,不肯好好用功。开学的第一个星期,一位老师给全班同学发了一封信,信上写道:“我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我想鼓励所有的同学都来积极回答问题。但是,我发现有的同学害怕这样做,因为他们怕答错了被其他同学取笑。我希望大家帮个忙,如果有人答错了问题,其他人请不要对他取笑逗乐。我不允许我们班上有同学用语言或者手势暗示别人‘你是傻瓜’,这样会伤害别人的感情,从而阻碍了学习上的进步。请大家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我有不同的答案’,切忌攻击别人。” <“试试看,很简单的。”>

当孩子在某一学科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你他说“试试看,很简单的。”那他也会做出类似的推论。“好极了。即使我用尽全力去学,也只能证明我会做简单的事。然而,如果我失败了,就证明我连简单的事都做不了,那可是真的丢脸。”因此,他最后的结论是:“既然做了有风险,我还不如不做。” <大声朗读>

蕾梦娜是一个10岁的波多黎各女孩。有一次,老师请她站起来朗读几句英文。她读得非常小声。几乎都听不到。她磕磕绊绊地读着一些单词,最后终于读不下去了。她尴尬的拿着书遮住自己的脸庞。老师说道:“大声朗读确实不容易。每个人都怕读错被人取笑。站起来大声朗读实在需要勇气。谢谢你,蕾梦娜。”第二天,当蕾梦娜再次被叫到要朗读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立刻站起来大声朗读。

这位老师因为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所以让学生获益匪浅。他表现出了对蕾梦娜内心世界的理解,故意避免使用无益的赞美和空洞的鼓励——‚你读得不错,再读下去,大声一点!每个人都难免犯错,不用怕。”这样的话语虽然用心良好,却无法激励学生。<赞赏的评语>

有位老师不给学生的作业打分,而是改用描述性的评语:

“安妮,你的字写得很工整。”

“鲍勃,你所有的拼写都正确了。”

“汤米,你数学作业的答案全对了。”

“乔安娜,我喜欢你画画时使用的颜色。”

“琳达,看来你已经掌握乘法了。”

“彼得,我很高兴看到你写出这么有创造性的句子。”

结果,学生们也开始在作业的上方和底端给老师写字。【感悟】

鼓励是一门艺术。我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联想自己鼓励孩子时,常说的一句话:“不用怕,大胆说,很简单的。” 不知不觉中,又给孩子增加了压力。真是大错特错!以后要改成这样:“大胆说,早在我们班上允许犯错,犯错并不可怕!”(感慨一句: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批改作业打分评价。鼓励性的语言、丰富的作业批语,脑筋动起来,同时还要注意“描述而不评价”原则。

就这样,一点点的学习,一点点的进步。跟孩子们一块儿成长。

12、有益的方法和实例——12.15

【摘抄】

孩子们需要的是教育素质的提高和人格尊严的平等,老师们所能提供的也不外乎于此。这里所描述的各种实例和方法,都能促进教学生活的改 25 善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些方法可以由老师个人单独引进,也可以由学校自行采纳。所有这些改革都非常实用,可以随时实施。<谁来提问>

传统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既牵强又不符合情理。在课堂上,总是由了解授课内容的老师来提问,对授课内容一无所知的学生则被要求回答。为了废除这一刻板的传统,一些学校已经颠倒了这种荒谬的次序。从一年级开始,学校就鼓励孩子们提问,寻找问题成为教学内容的一个主要部分。刚开始,大家把重点放在了提问的数量上面,后来,所提问的质量日益受到关注。<倾听的游戏>

为了教导学生学会倾听,一所学校制定了这样的办法:每隔一天,老师就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时的讨论,讨论话题可以是让他们印象深刻的个人话题或者社会话题。讨论中有一条特殊的规则: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前,必须先复述前面一位同学的讲话内容,直到对方满意为止。<不作判断>

老师的判断会阻碍学生的学习。为了减少老师评判学生的现象,有一所学校采取了这样的办法:每个星期都要求老师记录下自己每天在学生身上使用的形容词的数目。由于这个办法旨在引导老师对学生不做判断,所以消极评价和积极评价都算数。由此,老师意识到自己的语言里包含了多少评价性的形容词,比如:对错好坏、聪明愚笨、整洁、懒散、美丑等。两位使用录音机的老师在听了自己的录音以后,对自己非常的愤慨和不满。

<具有影响力的书信>

为了减少孩子的反抗心理,有一所学校引进了一项改革:每天早上,学生们都可以写一封信给老师,讲述最近令他们愤怒或者烦恼的任何人或者任何事。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尽情抒发。这一方法使得老师能够了解和亲近学生的感情,防止学生积压已久的情绪爆发,还有助于老师及时给以学生情感上的帮助。

一位老师不再给学生布置作文,而是请学生给他写信,随便谈谈令他们深有感触的事情。老师将视之为个人秘密加以保护,并给予详细的答复。<班上学生特长录>

为了表彰学生的不同特长,老师编写了一本“班上学生特长录”。凡是代数解答、体育投篮等方面寻求帮助的同学,都可以在这一本特长录上找到“老师”。这一做法鼓励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有助于大家的全面发展。【感悟】

前几天,姨家小表妹到我家玩。房间里比较热,她就想把毛衣脱了。看她笨手笨脚,我家先生就说了她两句。我在厨房听到了,把我家那位说了一通:对小孩子,要告诉她怎么做,而不是去批评指责。

有时候,同样的意思话句话说就让人比较容易接受,对孩子尤其如此。小孩子的思维会受很多事物的影响,而老师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给予孩子好的积极正面的影响,负能量满满的话就自己写写日记发泄发泄吧!控制情绪是教师的必修课,需要我们终身修习。

班空的时候,我跟班里的英语老师交流了几句,提了几点建议。毕竟我曾经教过一年的英语,对于英语教学还是有一点点经验的(呵呵,不谦虚啦~~)。就在刚才,刚下课,那孩子就很兴奋的跟我说:“你 27 的方法好棒啊!一节课下来感觉特别爽,学生学得很带劲。”看她兴奋地小脸儿都红了,心里也挺高兴。

什么是经验?经历+体验=经验。不停地反思,不停地思考,我们都走在成长的路上。

13、难忘的老师——12.19

【摘抄】

“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个把生活复杂化的高手。经过他的解释,再简单的事情也变得深不可测。他的主要兴趣在于后勤:比如按时考试啦,打印报告啦,迅速交家庭作业啦,对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却毫不在乎。他非常痛苦地(或者非常高兴地)提醒我们关注严酷的现实,他常常问我们:‘你那颗空虚的心灵还好吧?’这种令人窒息的挖苦让我们觉得前途渺茫。他还警告我们:‘过不了多久,你们就会江郎才尽,黔驴技穷。’” “我的历史老师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虽然年纪大了,却有着和我们同龄人一样的心理和热情。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他喜欢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让我们鉴往知来。他能把历史讲解的十分精炼、非常尊敬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是一位语言简洁、谈吐优美的好老师,具有典型的学者风范。”

“我们的数学老师学问高深,但他却让我感觉自己一无所知。他虽然博学多能,却伶牙俐齿出口伤人,简直是口诛笔伐的高手。在他的班上,我们大家都觉得自己等于零,因而自渐形秽。”

“我最喜欢的老师是丹尼尔先生,他最令人难忘了。他花时间了解我们,鼓励我们谈论自己的生活、住所和家庭,他还关心我们的愿望、恐惧和挫折。在很短的时间内,他比我的父母还了解我。跟我父亲的粗暴态度相比,丹尼尔老师对我们非常和蔼。他专注地倾听我们,我们想对他倾诉一切。他从不提高嗓门对我们吼叫,也不使用严厉的字眼儿。他从不责备我们,总是指出我们该做什么了而且随时准备帮助我们。” “我们是全校最幸运的班级了,因为我们有一位好老师,她懂得教育最重要的真理:自暴自弃摧毁人,自尊自爱拯救人。她为我们走的事情全都以这条真理作为指引。她始终宽容我们的缺点,平息我们的怒气,激发我们的聪明才智。我们大家都喜欢她,学校董事却看不惯她,因为她违背了太多传统做法。她不举行考试,也不评判分数,还反对对学生实施惩罚。她不相信在学校成绩好的人将来就必然成就高,或者会赚大钱。” 【感悟】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老师。从幼儿园到小学,再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我们有无数个老师,有的甚至已经想不起名字,有的却深深的印在脑海里。

我最难忘的老师是小学四、五年级时的语文老师。他是一个长得不好看的人,但是很幽默,很好玩。他曾经连续两三天给我们讲三国,在学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时候。他曾经用很多节课为我们详细讲述毛泽东的几个老婆,在学《长征》的时候。他要求我们每周背诵一篇作文范文,写两篇作为习作,周六上午到学校,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挑选背文章的同学,小组内读自己的习作,然后每组选出两篇最棒的文章。从那时起,我爱上了读书,爱上了写文章。因为,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出自己的文章,能得到老师的夸赞。(那时,还是有点虚荣心哒~)

还有一个难忘的老师,是高三的数学老师。他的学问很厉害,奥数题看一眼就能知道答案,但是我不喜欢他,很多同学都不喜欢他。因为他讲话刻薄得像是嘴巴上抹了辣椒水,能把人讲得掉下泪来。刚上高三那会儿,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每次考试后,上数学课都生不如死。高考 29 的时候,我的数学考了120多分,虽然不是很高,但也算对得起我受的那些罪。

学生时代走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最难忘的老师吧!他们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14、结语——12.20

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

这本书教会我很多东西,也让我不断改善着我的课堂。最后,只想说,希望自己成为一位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希望自己带给孩子们快乐而不是苦恼,希望孩子们以后想起我时用些褒义词描述我。

引用一首诗作结语,同时自勉:

写给老师的一首诗

——M·G

我不会写诗,然而除此之外

我又能如何述说?

如何述说这样一位人中之人——

既不高大,也不英俊;

既不甜言蜜语,也不严厉苛责;

我又能如何述说?

如何述说他所创造的奇迹——

他松开了捆绑我心灵的锁链,砍断了束缚我心灵的桎梏。

上一篇:最伤男人自尊的五句话下一篇:新疆教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