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工艺作业

2024-04-23

过氧化工艺作业(精选6篇)

篇1:过氧化工艺作业

氧化工艺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氧化工艺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的要求,培训和复审培训的内容和学时安

排,以及安全技术考核的方法、内容,复审培训考核的方法、要求与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氧化工艺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与考核。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

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30 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591 号)GB 12463 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 13690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5258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GB 15603 常用危险化学品储存通则

GB 18218-2009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1651 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GB 12158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GB/T 16483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内容和项目顺序 AQ3009-2007 危险场所电气安全防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氧化工艺特种作业人员 Special operator of oxidation processes 采用氧化工艺的生产单位中从事安全风险较大的工艺操作从业人员,主要指氧化反应岗位的 操作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大纲 4.1 培训要求

4.1.1 氧化工艺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技术培训,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相适应的安全

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4.1.2 培训应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培训的规定组织进行。

4.1.3 培训工作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加强案例教学;应注重

提高氧化工艺特种作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法律责任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和安

全生产操作技能等内容的综合培训。4.2 培训内容

4.2.1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规章标准 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 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特 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危险化学品登记

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等。危险化学品主要安全标准GB12463、GB13690、GB15258、GB15603、GB18218、GB/T16483等。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从业人员的责任 和义务培训。

4.2.2 氧化工艺安全基础知识

1)氧化工艺简介,主要包括氧化工艺的概念、氧化工艺的分类及典型过程;

2)氧化工艺的危险特点,主要包括氧化反应原料和产品的燃爆危险性、过氧化物分解危险 性、氧化反应的失控危险性、氧化尾气的燃爆危险性;

3)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燃爆危险、高温高压危险、失控反应危险、过氧化物分解爆炸危险; 4)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主要包括 MSDS 基本格式、氧化工艺原料和产品的危害特性;

5)重大危险源(防护措施),主要包括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氧化工艺重大危险源的分布、特点以及防护措施。

4.2.3 氧化工艺安全生产技术

1)工艺安全技术,主要包括点火源控制、火灾爆炸危险物质控制、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 包括开车、停车岗位操作安全要点,岗位安全操作和生产过程紧 急情况处置;

2)设备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压力容器安全运行及影响因素、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压力容器 的安全附件;包括工业压力管道的检查和检测;包括动密封、静密封、密封安全管理,泄漏的危

害及检测;包括腐蚀机理及分类,腐蚀影响因素,防护机理及手段;包括设备在线监测方法、监

测设备;

3)自动化安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自动化联锁回路的设置及调节,DCS 系统的调

试与应用;

4)电气安全技术,主要包括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影响因素,触电方式,触电预防措施及触 电急救知识; 包括动力、照明及电气系统的防火防爆,电气火灾爆炸及危险区域的划分; 包括静

电产生的原因,静电的危害及其消除措施;包括雷电的分类和危害,建(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5)直接作业环节控制,主要包括化工检修作业的一般要求与监护、其它直接现场作业的要 求与监护。

4.2.4 安全设备设施

1)安全附件,主要包括安全阀、爆破片、易熔塞、水封等附件的用途及运行管理; 2)安全泄放系统,主要包括安全泄放设施的使用与监控,泄放物的回收与处置; 3)安全联锁系统,主要包括安全仪表系统、紧急停车系统的设置与使用。4.2.5 职业健康

1)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主要包括氧化工艺涉及的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工业毒物侵入人 体途径及危害,毒物最高容许浓度与阈限值,职业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包括高温作业的危害 等;

2)职业危害防护知识,主要包括现场作业毒物、高温、灼伤防护措施。4.2.6 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置

1)应急处置,主要包括岗位应急处置方案、事故应急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及维护; 2)应急演练,主要包括岗位职责和预案演练。4.2.7 事故案例分析

1)氧化工艺及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与共享。4.2.8 个体防护知识(特殊防护设施)

1)一般防护用品,主要包括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知识; 2)特殊防护用品, 主要包括特殊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知识。4.2.9 消气防知识

1)消防,主要包括消防关键部位、消防器材使用与维护知识; 2)气防,主要包括气防器材使用与维护知识;

3)自救、互救与创伤急救,主要包括现场作业毒物、高温、灼伤急救知识。4.2.10 环境保护

1)排放物管理,主要包括排放物种类、排放点、排放量的监控管理; 2)废弃物处置,主要包括废弃物种类、数量与处置方式的监控管理。4.3 复审培训要求与内容 4.3.1 复审培训要求

4.3.1.1 凡已取得氧化工艺特种作业安全生产资格证的操作人员,若继续从事原岗位工作的,在资格证书有效期内,每三年应进行一次复审培训。复审培训的内容按本标准 4.3.2 的要求进行。

4.3.1.2 复审培训按照有关规定,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组织进行。4.3.2 复审培训内容

1)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新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政策;

2)有关氧化工艺生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安全技术要求; 3)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典型事故案例。4.4 学时安排

4.4.1 氧化工艺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资格培训时间不少于 48 学时。具体章节课时安排参见 附表 1。

4.4.2 氧化工艺特种作业人员的每次复审培训时间不少于 8 学时,具体内容参见附表 2。5 考核标准 5.1 考核办法

5.1.1 考核分为安全生产知识考试和安全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

5.1.2 安全生产知识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应符合本标准 4.2 规定的范围, 其中安全基础

知识占总分数的 30%,安全技术知识占总分数的 70%。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考试采用百分制,60 分及以上为合格。5.1.3 安全操作技能考核可由考核部门进行实地考核、答辩等方式。考核内容应符合本标准 5.2 规定的范围,成绩评定分为合格、不合格。

5.1.4 安全生产知识考试及安全操作技能考核均合格者,方判为合格。考试(核)不合格允许

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合格者需要重新培训。

5.1.5 考核要点的深度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由低到高,高层次的要求包

含低层次的要求。

了解:能正确理解本标准所列知识的含义、内容并能够应用。

熟悉: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较深的认识,能够分析、解释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掌握: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能够综合分析、解决较为复杂的相关问题。5.2 安全生产知识考试要点 5.2.1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1)了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

2)熟悉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标 准和规范确定的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5.2.2 氧化工艺安全基础知识

1)了解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掌握氧化工艺重大危险源的分布、特点以及防护措施; 2)熟悉氧化工艺的概念、氧化工艺的分类及典型过程;

3)熟悉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的基本格式、氧化工艺原料和产品的危害特性; 4)掌握氧化工艺的危险特点及危险因素。5.2.3 氧化工艺安全生产技术

1)了解压力容器安全运行及影响因素,熟悉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工业压力管道的检查和检测;了解动密封、静密封、密封安全管理,熟悉泄漏的危害及检测; 了

解腐蚀机理及分类,腐蚀影响因素,防护机理及手段;熟悉设备在线监测方法、监测设备; 2)了解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影响因素,触电方式,熟悉触电预防措施及触电急救知识;熟 悉动力、照明及电气系统的防火防爆,电气火灾爆炸及危险区域的划分;了解静电产生的原因,静电的危害及其消除措施;了解雷电的分类和危害,建(构)筑物的防雷措施;熟悉化工生产紧

急情况安全处理措施。

3)熟悉化工检修作业的一般要求与监护、其它直接现场作业的要求与监护;

4)熟悉点火源控制、火灾爆炸危险物质控制、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 散的措施;掌握开车、停车岗位操作安全要点,岗位安全操作和生产过程紧急情况处置; 5)熟悉安全生产自动化联锁回路的设置及调节,DCS 系统的调试与应用。5.2.4 安全设备设施

1)熟悉安全阀、爆破片等附件的使用与监控;

2)熟悉安全泄放设施的使用与监控,泄放物的回收与处置; 3)熟悉安全仪表系统、紧急停车系统的设置与使用。5.2.5 职业健康

1)了解氧化工艺涉及的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工业毒物侵入人体途径及危害,熟悉毒物 最高容许浓度与阈限值,职业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了解高温作业的危害; 2)熟悉现场作业毒物、高温、灼伤防护措施。5.2.6 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置

1)了解岗位应急处置方案、事故应急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及维护; 2)熟悉应急情况下的岗位职责和预案演练方法、基本任务与目标。5.2.7 事故案例分析

1)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5.2.8 个体防护知识(特殊防护设施)1)掌握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知识; 2)掌握特殊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知识。5.2.9 消气防知识

1)熟悉现场作业毒物、高温、灼伤急救知识; 2)掌握消防关键部位、消防器材使用与维护知识; 3)掌握气防器材使用与维护知识。5.2.10 环境保护

1)了解排放物种类、排放点、排放量; 2)了解废弃物种类、数量与处置方式。5.3 安全操作技能考核要点

5.3.1 能独立进行氧化工艺安全操作。5.3.2 能完成安全设备设施操作与维护。5.3.3 能完成事故应急演练要求各项内容。

5.3.4 能独立完成个体防护、消气防器材使用与维护。5.4 复审培训考核要求与内容 5.4.1 复审培训考核要求

5.4.1.1 对已取得氧化工艺特种作业安全生产资格证的操作人员,在证书有效期内,每次复审

培训完毕都应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按本标准4.3.2的要求进行,并将考核结果在安全生产资格证

书上做好记录。

5.4.1.2 复审培训考核可只进行笔试。5.4.2 复审培训考核要点

1)了解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政策; 2)了解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3)了解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典型事故案例;

4)熟悉有关氧化工艺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安全技术要求。表 1 氧化工艺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课时安排 项目 培训内容 学时 安全知识 安全基础知识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4 氧化工艺安全基础知识 4 安全技术知识

氧化工艺安全生产技术 8 安全设备设施 2 职业健康 2 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置 2 事故案例分析 2 个体防护知识(特殊防护设施)2 消气防知识 2 环境保护 2 复习2 考试 2 安全操作技能

氧化工艺安全操作 4 安全设备设施操作与维护 2 事故应急演练 2 个体防护、消气防器材使用与维护 2 复习2 考试 2 合计 48 表 2 氧化工艺作业人员复审培训课时安排 项目 培训内容 学时 复审培训

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 有关氧化工艺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安全 技术要求

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管理经验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 不少于8学时 复习考试 合计

篇2:过氧化工艺作业

硬质阳极氧化电解方法很多,例如:硫酸、草酸、丙二醇、磺基水杨酸及其它的无机盐和有机酸等。所用电源可分为直流、交流,交直流叠加,脉冲及叠加脉冲电源等几种,目前广泛应用的有下列几种硬质阳极氧化。

(1)硫酸硬质阳极氧化法;

(2)草酸硬质阳极氧化法。

(3)混酸型硬质阳极氧化

其中,硫酸法是目前得到较广泛应用的一种硬质氧化法。

硬质阳极氧化原理

单纯硫酸型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原理和普通阳极氧化没有本质区别,如果是混酸型硬质氧化则存在一些附反应。反应本质

1 阴极反应:

4H2+4e=2H2↑

2 阳极反应:

4OH--4e=2H2O+2O↑

3 铝氧化:阳极上析出的氧呈原子状态,比分子状态的氧更为活泼,更易与铝起反应: 2A1+3O→A12O3

4 氧化于阳极膜溶解的动平衡: 氧化膜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电流增大而促使氧化膜增厚。与此同时,由于(Al2O3)的化学性质有两重性,即它在酸性溶液中呈碱性氧化物,在碱性溶液中呈酸性氧化物。无疑在硫酸溶液中氧化膜液发生溶解,只有氧化膜的生成速度大于它的溶解速度,氧化膜才有可能增厚,当溶解速度与生成速度相等时,氧化膜不再增厚。当氧化速度过分大于溶解速度时,铝和铝合金制件表面易生成带粉状的氧化膜。 硬质阳极氧化法工艺要求

为了得到质量较好的硬质阳极氧化膜,并能保证零件所需要尺寸,必须按下列要求来进行加工。

2.1 锐角倒圆

被加工零件不允许有锐角、毛刺以及其它各种尖锐的有棱角的地方因为硬质氧化,一般阳极氧化时间均是很长的,而且氧化过程(A1+O2→A12O3+ Q )本身就是一个放热反应。又由于一般零件棱角的地方往往又是电流较为集中的部位所以这些部位最易引起零件的局部过热,使零件被烧伤。因此铝和铝合金所有棱角均应进行倒角处理,并且倒角y圆半径不

应小于0.5毫米。

2.2 表面光洁度

硬质阳极氧化后,零件表面的光洁度是有所改变的,对于较粗糙的表面来说,经此处理后可以显得比原来平整一些,而对于原始光洁度较高的零件来说,往往经过此种处理后,显示的表面光洁光亮度反而有所降低,降低的幅度在1~2级左右。

2.3 零件尺寸的余量

因硬质氧化膜的厚度较高,所以如需要进一步加工的铝零件或以后需要装配的零件,应事先留有一定的加工余量,及指定装夹部位。

因硬质阳极氧化时,要改变零件尺寸,故在机械加工时,要事先预测,氧化膜的可能厚度和尺寸公差,而后在确定阳极氧化前的零件实际尺寸,以便处理后,符合规定的公差范围。 一般来说,零件增加的尺寸大致为生成氧化膜厚度的一半左右。

2.4 专用夹具

因硬质阳极氧化的零件在氧化过程中,要承受很高的电压和较高的电流,一定要使夹具和零件能保持极良好的接触,否则将因接触不良而造成击穿或烧伤零件接触部位的毛病。所以要求对不同形状的零件,以及零件氧化后的具体要求来设计和制造专用夹具。

2.5 局部保护

如在同一个零件上,既有普通阳极氧化又要有硬质阳极氧化的部位因根据零件的光洁度和精密度来安排具体工序。通常首先进行普通的阳极氧化,在进行硬质阳极氧化,把不需要进行硬质阳极氧化的表面加以绝缘,绝缘的方法有用喷枪或毛刷,将以配制好硝基胶或过氢乙烯胶涂抹于不需要处理的表面,绝缘层要涂的薄而均匀,每涂一层应在低温下干燥30~60分钟共涂2~4层即可。

3 硬质氧化工艺特点

硬质阳极氧化的电解液时在-10℃~+5℃左右的.温度下电解 。由于硬质阳极氧化所生成的氧化膜层具有较高的电阻,会直接影响到电流强度的氧化作用。为了取得较厚的氧化膜,势必要增加外电压,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电阻大的影响,而使电流密度保持一定,但电流较大时会产生激烈的发热现象,加上生成氧化膜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使零件周围电解液温度剧烈上升,温度上升将会加速氧化膜的溶解,使氧化膜无法变厚。另外,发热现象在膜层与金属的接触处最严重,如不及时解决,加工零件的局部表面会因温度上升而被烧坏。

解决办法,就是采用冷却设备和搅拌相结合。冷却设备使电解液强行降温,搅拌是为了使整槽电解液温度均匀,以利于获得较高质量的硬质氧化膜。

4. 各种因素对氧化膜硬度和生长速度的影响

铝和铝合金表面上能否生成优质的硬质氧化膜层,主要取决于电解液的成份浓度,温度,电流密度,及其原材料的成分。

4.1 电解液的浓度

采用硫酸电解液进行硬质阳极氧化时,一般在10%~30%浓度范围内,浓度低时,氧化膜硬度高,特别是纯铝比较明显,但对铜含量较高的铝合金(CY12)例外。因为含铜量较高的铝合金易生成CuAl2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氧化时溶解速度较快,极易烧毁铝零件。所以一般不适合用低浓度的硫酸电解液,必须在高浓度(H2SO4在 300~400g/L)中进行氧化处理或采用交直流电叠加法处理。

4.2 温度对膜层的影响

电解液温度对氧化膜的耐磨性影响极大,一般来说,如果温度下降,那么铝和铝合金的阳极氧化膜耐磨性能就增高,这是由于电解液对于膜的溶解速度下降所造成的,为了获得较高硬度的氧化膜。我们要掌握温度在±2℃范围内进行硬质阳极氧化处理为好。

篇3:气相氧化制备二氧化钛工艺研究

1 制备过程

在四氯化钛预热器内将Ti Cl4预热由液态变为气态, 在氧气预热器内将O2先预热, 然后利用甲苯燃烧放出的热量将热氧进行二次预热, 然后将预热后的Ti Cl4气体及O2通入氧化反应器, 使之发生气相氧化反应, 具体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2.1 反应温度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研究表明, 氧化反应的起始温度影响产品的晶型结构。在反应温度为800℃时, 反应产品主要是锐钛型Ti O2;温度提高至1 250℃时, 反应产品的金红石率可达65%~70%。

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中, 二氧化钛原级粒子的粒径取决于氧化炉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晶核数量, 而晶核数量又取决于氧化炉内物料的反应温度。氧化炉内反应温度太高, 会产生太多的晶核, 使二氧化钛原级粒子过细;反应温度低, 产生的晶核少, 使二氧化钛原级粒子过大。因此必须采用合理的温度控制方式, 将氧化炉的反应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目前公司采用2段式加热:第1段将反应物氧气经预热器预热到850℃;第2段是在氧化炉内利用甲苯燃烧产生的热量将流入的热氧流加热至1 800℃, 再与经预热器预热到550℃的四氯化钛气体快速而均匀地混合, 进行氧化反应, 以获得理想的二氧化钛粒径与粒径分布。

2.2 反应停留时间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Ti Cl4气相氧化反应需要在高温下进行, 反应温度的提高虽然有利于生成粒子长大, 但是生成粒子在高温区停留时间过长会使其过分长大, 难以获得颜料用的Ti O2产品。为了防止其过分长大, 必须控制生成粒子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

平均粒度与宏观停留时间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Dp=Algt+C

式中, Dp—Ti O2平均粒径, μm;t—停留时间, s;A、C—实验经验常数。

实验结果表明, 当Ti Cl4预热温度为550℃, O2预热温度为1 800℃, 反应温度为1 300℃, 反应停留时间为0.05~0.08s, 可以获取平均粒径为0.2μm的产品。如果引发温度提高, 相应的停留时间还应该进一步缩短。这样参加反应的物质同步集中进行, 历程相同, 并能骤冷至700℃, 使得到的产品平均粒径小, 分布窄, 偏差小, 产品质量好。

2.3 晶粒细化剂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在氧化反应过程中, 为了得到理想的二氧化钛原级粒子粒径和狭窄的粒径分布, 需要加入适量的晶粒细化剂来减缓二氧化钛原级粒子的增长, 阻止粒子结团。生产过程表明Ti Cl4气相氧化反应过程中不引入成核剂, 产品的平均粒度粗、粒度分布宽。由于氯化钾在高温下很容易生成晶体K2O, 是目前氯化法钛白粉生产较好的晶粒细化剂。在生产过程中, 将KCl按比例溶解在水中, 利用氮气作载体压送到氧气反应器中。

2.4 晶型转化剂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Ti O2在高温条件下可以由锐钛型向金红石型转化, 但由于转化活化能较高 (460k J/mol) , 晶型转化的动力学速度非常缓慢。即使在温度>1 300℃下, 停留数秒钟其转化率也不够大。据文献报道, 金红石型转化率达到99%时所需要时间如表1所示。

在氯化法钛白技术晶型转化剂的选择试验中, 以Al Cl3为最经济、效果较好的晶型转化剂。目前公司用铝粉与氯气反应直接产生Al Cl3, 同时与Ti Cl4气体均匀混合后进入氧化炉进行反应。这种方法产生的Al Cl3活性强, 反应热得到充分利用, 工艺过程简单, 可控性强。

3 结语

本文从反应温度、停留时间、晶粒细化剂及晶型转化剂几个方面, 分析对四氯化钛氧化工艺的影响。在氧化反应过程中, 较高的反应温度和合适的停留时间以及晶粒细化剂的加入, 可以得到粒径分布较好、产品质量高的钛白粉, 晶型转化剂的加入有利于提高产品中金红石型晶型的含量。通过以上研究可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氧化相关工艺参数的控制和操作, 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氯化钛氧化工艺的研究, 主要分析反应温度、停留时间、晶型转化剂对氧化工艺的影响, 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氧化相关工艺参数的控制和操作, 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提高金红石型钛白粉的产品质量。

关键词:二氧化钛,气相氧化法,金红石型,氯化法

参考文献

[1]李海龙, 朱地, 刘冉冉, 陈涛, 田文宇, 孙茂, 黎春, 赵宇亮, 刘立春.Ti (SO4) 2水解-水热法制备锐钛型纳米TiO2及其光催化性能[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 30 (3) :767-769.

[2]陈朝华, 刘长河.钛白粉生产及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370-395.

[3]周峨, 王志, 温健康, 阮仁满, 袁章福.TiCl4高温气相氧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J].稀有金属, 2007, 31 (5) :656-660.

[4]吕滨, 于学成, 吴琼, 姜志刚, 臧颖波, 王凯.添加剂在四氯化钛气相氧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J].稀有金属, 2012, 36 (5) :780-784.

[5]戚蓉.氯化法钛白粉的粒径与粒径分布[J].现代涂料与涂装, 2007, 10 (5) :44-46.

篇4:过氧化工艺作业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衔接;教学策略;学案;作业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衔接,无论在这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之前还是之后,都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此作一些讨论,探索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

1 初、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衔接问题

弄清衔接问题的由来,是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这需要从教学的“上游”查起。

1.1 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中,二级主题“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对反应类型只要求“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氧化还原反应没有提出要求;仅在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活动与探究建议⑤中提到了“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出现了“还原”二字。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化学1”内容标准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规定:“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2 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下面的讨论主要围绕人教版和苏教版教科书来展开。

1.2.1 人教版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2氧气”中介绍了化学反应、氧化反应,出现了氧化性和氧化剂概念。在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介绍了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等基础知识。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介绍了还原反应,出现了还原性概念[1]。

人教版高中《化学1》在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中,首先以木炭还原氧化铜为例,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碳发生了氧化反应的基础上,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接着,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如何变化,总结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然后指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对物质的化学反应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要想深刻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需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课本中结合实例分析总结: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向)电子的过程。最后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

1.2.2 苏教版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苏教版九年级《化学》在“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中出现了氧化反应概念。在“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介绍了原子的构成、化合价。在“第5章 金属与矿物”的“第二节 铁的冶炼合金”的“拓展视野”栏目中介绍了金属的氧化与金属氧化物的还原概念[3]。

苏教版高中《化学1》在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的“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后半部分总结了化学反应的常见分类方法,并且首次介绍了根据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在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专设“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在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和元素化合价改变之后,从电子转移角度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并介绍还原剂和氧化剂概念,随后附有题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的“拓展视野”栏目[4]。

1.3 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衔接困难的由来及对策

从课程标准看,初中阶段对“氧化还原”没有提出要求,从理论上说,不会产生衔接问题。

从教科书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只是渗透性地提了一下有关概念,苏教版九年级《化学》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更少,要求更低。这两个版本的氧化还原内容都是主要安排在高中阶段,高中化学应该“从头做起”,所谓衔接困难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伪命题。错觉从何而来?我们认为,没有衔接困难不等于没有教学困难。所谓衔接困难其实是教学困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高中阶段(主要是必修1)既安排了氧化还原得氧失氧认识的补充、完善、整理,又安排了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理论分析,而且很快就涉及复杂的实际应用,内容较多、较集中,教学任务较重而教学时间较少,各阶段间的缓冲时间太短。

(2)说存在衔接困难的人,对初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安排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旧的内容体系阶段,或者跟旧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比较,觉得初中学的太少太浅了,高中的任务更多更重了,因而是“衔接困难”。

我们认为,“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在“下游”方面,在于设法搞好高中《化学必修1》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2 教学探索与作业设计

我们认为,在高一必修模块《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学生从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的摸底与诊断工作;必须巩固、拓展学生对原子得、失电子与元素化合价以及与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关系的认识。我们还认为,要求学生同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得氧失氧理论、化合价变化理论和电子转移理论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首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摸底与诊断,据以微调教学方案。

(2)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原子结构变化(得或失电子)与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的关系;着重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减少得氧失氧理论和化合价升降理论对学生掌握电子转移理论的干扰,减轻学生认知负担。

(3)把化合价变化作为判断电子转移情况的工具,使学生明确并巩固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能熟练地进行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情况的相互推断。

(4)引导学生体验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好处,重视电子转移理论的掌握。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思考和练习等,更快地学会高中阶段学习方法。

(6)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地看待氧化和还原这对矛盾,减少理解困难。

为此,我们设计了学案来配合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现简介如下。

氧化还原反应学案(一)

[导言]

氧化性、还原性是物质的重要性质。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通常要注意它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注意其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不但从一个新角度加深了我们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首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还要注意掌握进行氧化还原分析和表达的规则及技能。

作业一:摸底与诊断

1.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失氧的物质被还原,得氧的物质被氧化

B.失氧的物质是反应物,得氧的物质是生成物

C.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D.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价跟参加反应的元素的质量有关

B.正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得到(或偏向)的电子数

C.负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失去(或偏离)的电子数

D.根据化合价可以确定元素原子得到(偏向)或失去(偏离)的电子数

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实验室制氧气 B.实验室制氢气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5.用“桥式箭线(桥线)”标出上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原子转移方向。

实际上,铜氧化的过程可看作是铜得到氧、发生氧化,同时氧气失去氧、发生还原的过程。有得氧必有失氧,氧化跟还原虽然过程相反但总是相伴发生的,所以通常就把这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中像这样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很多的。

回头看看:

“作业一”的第1题和第2题你答对了吗?如果错了,请找找原因。

二、氧化、还原的原始概念的局限性

可见,从得氧、失氧观点分析化学反应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从得氧、失氧角度看到的只是表面,没有涉及反应的本质。只有突破这个局限性才能够使氧化还原反应分析研究适用于更多的化学反应,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氧化、还原的本质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为了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有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有些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倾向是不同的。上述反应的本质是,比较容易失电子的氢原子把电子转移给了比较容易得电子的铜离子。氢气氧化的本质是氢原子向外转移出电子,氧化铜还原的本质是铜离子结合了转移来的电子。

如果用导线把锌片和一个炭棒连接起来插在硫酸铜溶液中,可以通过电流表观察到电子由锌片流向炭棒,并观察到炭棒上有铜析出。

四、怎样进行氧化、还原的分析和判断

根据上面的讨论,要进行氧化、还原的判断就必须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怎样简便地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呢?由于发生电子转移时元素的化合价要发生变化,通常就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进行判断: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发生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就可以判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例如:

在反应物含有多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往往只有一部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这些元素是进行氧化还原分析的核心。敏捷地找到核心元素,弄清它们的化合价变化,是搞好氧化还原分析、提高分析效率的关键。下面几条有助于准确地进行核心元素的判断:

(1)关注可变价元素(例如Fe、Mn、S、N、Cl等元素),了解含有不同价态该元素的物质,确定该元素的价态,并画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轴。例如:

7.判断下列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请仿照下列“双线桥”格式分析电子转移情况,并注明氧化剂、还原剂。

思考:你认为哪种化学反应分类方法适用面广、包容度大?

10.有人说“凡是涉及单质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人说“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些说法对吗?为什么?请在思考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19.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时在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原子间发生氧化还原过程,这时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都会往中间价态靠拢,直至变成同一价态。这个规则常称为趋中规律。

*20.请根据氧化还原的理论和相关元素的化合价知识推测下列反应的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1)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得到黑色颗粒状固体

(2)金属钠放入水中,生成大量气体

(3)二氧化硫和氧气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合反应

(4)二氧化硫和硫化氢(H2S)气体混合,生成淡黄色固体

[请你小结]

你认为对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氧化还原分析有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32,108,68~81.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2.

[3]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2,65,77~78,120.

[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6,45~46.

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首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摸底与诊断,据以微调教学方案。

(2)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原子结构变化(得或失电子)与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的关系;着重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减少得氧失氧理论和化合价升降理论对学生掌握电子转移理论的干扰,减轻学生认知负担。

(3)把化合价变化作为判断电子转移情况的工具,使学生明确并巩固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能熟练地进行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情况的相互推断。

(4)引导学生体验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好处,重视电子转移理论的掌握。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思考和练习等,更快地学会高中阶段学习方法。

(6)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地看待氧化和还原这对矛盾,减少理解困难。

为此,我们设计了学案来配合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现简介如下。

氧化还原反应学案(一)

[导言]

氧化性、还原性是物质的重要性质。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通常要注意它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注意其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不但从一个新角度加深了我们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首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还要注意掌握进行氧化还原分析和表达的规则及技能。

作业一:摸底与诊断

1.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失氧的物质被还原,得氧的物质被氧化

B.失氧的物质是反应物,得氧的物质是生成物

C.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D.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价跟参加反应的元素的质量有关

B.正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得到(或偏向)的电子数

C.负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失去(或偏离)的电子数

D.根据化合价可以确定元素原子得到(偏向)或失去(偏离)的电子数

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实验室制氧气 B.实验室制氢气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5.用“桥式箭线(桥线)”标出上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原子转移方向。

实际上,铜氧化的过程可看作是铜得到氧、发生氧化,同时氧气失去氧、发生还原的过程。有得氧必有失氧,氧化跟还原虽然过程相反但总是相伴发生的,所以通常就把这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中像这样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很多的。

回头看看:

“作业一”的第1题和第2题你答对了吗?如果错了,请找找原因。

二、氧化、还原的原始概念的局限性

可见,从得氧、失氧观点分析化学反应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从得氧、失氧角度看到的只是表面,没有涉及反应的本质。只有突破这个局限性才能够使氧化还原反应分析研究适用于更多的化学反应,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氧化、还原的本质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为了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有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有些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倾向是不同的。上述反应的本质是,比较容易失电子的氢原子把电子转移给了比较容易得电子的铜离子。氢气氧化的本质是氢原子向外转移出电子,氧化铜还原的本质是铜离子结合了转移来的电子。

如果用导线把锌片和一个炭棒连接起来插在硫酸铜溶液中,可以通过电流表观察到电子由锌片流向炭棒,并观察到炭棒上有铜析出。

四、怎样进行氧化、还原的分析和判断

根据上面的讨论,要进行氧化、还原的判断就必须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怎样简便地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呢?由于发生电子转移时元素的化合价要发生变化,通常就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进行判断: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发生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就可以判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例如:

在反应物含有多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往往只有一部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这些元素是进行氧化还原分析的核心。敏捷地找到核心元素,弄清它们的化合价变化,是搞好氧化还原分析、提高分析效率的关键。下面几条有助于准确地进行核心元素的判断:

(1)关注可变价元素(例如Fe、Mn、S、N、Cl等元素),了解含有不同价态该元素的物质,确定该元素的价态,并画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轴。例如:

7.判断下列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请仿照下列“双线桥”格式分析电子转移情况,并注明氧化剂、还原剂。

思考:你认为哪种化学反应分类方法适用面广、包容度大?

10.有人说“凡是涉及单质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人说“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些说法对吗?为什么?请在思考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19.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时在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原子间发生氧化还原过程,这时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都会往中间价态靠拢,直至变成同一价态。这个规则常称为趋中规律。

*20.请根据氧化还原的理论和相关元素的化合价知识推测下列反应的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1)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得到黑色颗粒状固体

(2)金属钠放入水中,生成大量气体

(3)二氧化硫和氧气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合反应

(4)二氧化硫和硫化氢(H2S)气体混合,生成淡黄色固体

[请你小结]

你认为对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氧化还原分析有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32,108,68~81.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2.

[3]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2,65,77~78,120.

[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6,45~46.

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首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摸底与诊断,据以微调教学方案。

(2)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原子结构变化(得或失电子)与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的关系;着重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减少得氧失氧理论和化合价升降理论对学生掌握电子转移理论的干扰,减轻学生认知负担。

(3)把化合价变化作为判断电子转移情况的工具,使学生明确并巩固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能熟练地进行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情况的相互推断。

(4)引导学生体验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好处,重视电子转移理论的掌握。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思考和练习等,更快地学会高中阶段学习方法。

(6)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地看待氧化和还原这对矛盾,减少理解困难。

为此,我们设计了学案来配合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现简介如下。

氧化还原反应学案(一)

[导言]

氧化性、还原性是物质的重要性质。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通常要注意它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注意其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不但从一个新角度加深了我们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首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还要注意掌握进行氧化还原分析和表达的规则及技能。

作业一:摸底与诊断

1.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失氧的物质被还原,得氧的物质被氧化

B.失氧的物质是反应物,得氧的物质是生成物

C.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D.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价跟参加反应的元素的质量有关

B.正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得到(或偏向)的电子数

C.负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失去(或偏离)的电子数

D.根据化合价可以确定元素原子得到(偏向)或失去(偏离)的电子数

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实验室制氧气 B.实验室制氢气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5.用“桥式箭线(桥线)”标出上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原子转移方向。

实际上,铜氧化的过程可看作是铜得到氧、发生氧化,同时氧气失去氧、发生还原的过程。有得氧必有失氧,氧化跟还原虽然过程相反但总是相伴发生的,所以通常就把这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中像这样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很多的。

回头看看:

“作业一”的第1题和第2题你答对了吗?如果错了,请找找原因。

二、氧化、还原的原始概念的局限性

可见,从得氧、失氧观点分析化学反应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从得氧、失氧角度看到的只是表面,没有涉及反应的本质。只有突破这个局限性才能够使氧化还原反应分析研究适用于更多的化学反应,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氧化、还原的本质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为了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有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有些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倾向是不同的。上述反应的本质是,比较容易失电子的氢原子把电子转移给了比较容易得电子的铜离子。氢气氧化的本质是氢原子向外转移出电子,氧化铜还原的本质是铜离子结合了转移来的电子。

如果用导线把锌片和一个炭棒连接起来插在硫酸铜溶液中,可以通过电流表观察到电子由锌片流向炭棒,并观察到炭棒上有铜析出。

四、怎样进行氧化、还原的分析和判断

根据上面的讨论,要进行氧化、还原的判断就必须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怎样简便地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呢?由于发生电子转移时元素的化合价要发生变化,通常就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进行判断: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发生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就可以判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例如:

在反应物含有多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往往只有一部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这些元素是进行氧化还原分析的核心。敏捷地找到核心元素,弄清它们的化合价变化,是搞好氧化还原分析、提高分析效率的关键。下面几条有助于准确地进行核心元素的判断:

(1)关注可变价元素(例如Fe、Mn、S、N、Cl等元素),了解含有不同价态该元素的物质,确定该元素的价态,并画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轴。例如:

7.判断下列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请仿照下列“双线桥”格式分析电子转移情况,并注明氧化剂、还原剂。

思考:你认为哪种化学反应分类方法适用面广、包容度大?

10.有人说“凡是涉及单质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人说“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些说法对吗?为什么?请在思考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19.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时在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原子间发生氧化还原过程,这时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都会往中间价态靠拢,直至变成同一价态。这个规则常称为趋中规律。

*20.请根据氧化还原的理论和相关元素的化合价知识推测下列反应的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1)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得到黑色颗粒状固体

(2)金属钠放入水中,生成大量气体

(3)二氧化硫和氧气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合反应

(4)二氧化硫和硫化氢(H2S)气体混合,生成淡黄色固体

[请你小结]

你认为对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氧化还原分析有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32,108,68~81.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2.

[3]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2,65,77~78,120.

篇5:水解-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水解-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摘要:针对印染废水的.水质特点,本文采用水解酸化与接触氧化相结合的生化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水解酸化和好氧接触设计停留时间均为10h,运行结果表明,水解酸化单元可有效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废水经水解酸化后B/C值可从0.2~0.3提高至0.4左右,有效保证了好氧接触处理效果.根据环保监测结果,COD一般在80mg/L,BOD5在10mg/L以下,COD去除率80%以上,BOD5去除率90%以上.作 者:陈晗 龚明 CHNE Han GONG Ming 作者单位:南通市环境监察支队,江苏,南通,226006期 刊:水处理技术 ISTICPKU Journal: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年,卷(期):2006,32(12)分类号:X703.1关键词:水解酸化 接触氧化 印染废水

篇6:过氧化工艺作业

ABR-接触氧化-化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方法研究

以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应用ABR-接触氧化-化学氧化组合工艺进行处理.通过分阶段污泥培养驯化以及变容积负荷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进水有机负荷小于10 kg COD/(m3・d),好氧出水COD稳定在1 000~1 500 mg/L,去除率可以稳定在80%~85%;好氧池出水经过Fenton氧化处理,出水COD小于100 mg/L.该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能够进行有效处理,运行效果较好,技术上可行.

作 者:王显胜 黄继国 邹东雷 汤洁 黄静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6 刊 名:环境污染与防治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年,卷(期): 27(1) 分类号: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   ABR   接触氧化   湿式催化氧化  

上一篇:大班蚯蚓的日记教案下一篇:我的乐园阳台_描写阳台作文450字_三年级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