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漫笔教学设计

2024-04-08

西湖漫笔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西湖漫笔教学设计

西湖漫笔

叶周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宗璞的《西湖漫笔》,去欣赏如诗如画的西湖风光吧,二、了解背景及作者

1、文体介绍

漫笔:不拘形式随手写出的文章,或中长篇或短篇,很随性的一种文体。话题广阔,天马行空,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用“笔”写出来,成为一篇完整文章。

它表达了一种心情,对某事的坚持,对某人的执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伤感。漫笔的态度,无可奈何的舍弃,想去忘记遗失的、错过的却发现它们根本还清晰的留在心里。除了不停歇的漫笔,似乎就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记忆。

2、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我是谁》、《弦上的梦》、《三生石》、《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 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完成生字词练习;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总分总形式:总:第1-4段引出西湖特色;

分:第5-8段介绍西湖之绿;

第8-10段介绍西湖之变。

总:第11段总写对西湖的印象:心到神知。

3、用精炼的语言找出作者的游踪;

明确: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从花港乘船而回。

三、精读课文,理解赏析

1.文章围绕西湖的“绿”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观? 明确:①灵隐之绿

②苏堤之绿 ③花港之绿

(详细分析见PPT)

2.作者写西湖,为什么第二段要写看《永远的微笑》?

明确:(1)、对《永远的微笑》欣赏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的美的认识过程相似。

(2)、通过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的打动的过程,引出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突出对西湖美的赞颂。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跟太湖和长湖比较?

明确: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论雄伟,比不上太湖。此次却惊叹“真是个神奇的湖!”提及前三次感受是为突出此次游湖感受西湖巨变,欲扬先抑,突出第四次游西湖印象之深,印象之好。

4.第六段的修辞手法是?

明确:例: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云霞。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形状比喻为耕牛、牧人等,生动形象表现其形状之趣,排比句造成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观赏此景时的喜悦心情。5.赏析文章第7段加点词语“蹬”的表达效果。

明确:例句: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来告诉你,春天来了。

“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柳枝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嫩枝在风中摇摆的姿态,表现了柳枝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彰显了春的气息与活力。

6.“这热闹,不更千百倍的有意思吗?”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明确:“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游玩的活泼热闹。“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官员,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这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的有意思”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对比阅读

通过本文对西湖绿的描写,对比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谭绿的描写片段,分析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1)西湖漫笔中的“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

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

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如 “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2)梅雨潭之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

《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

《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

五、拓展延伸:

1.写好景色常用的方法 2.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六、作业

篇2:西湖漫笔教学设计

西湖漫笔

 

平生最喜欢游山逛水。这几年来,很改了不少闲情逸致,只在这山水上头,却还依旧。那五百里滇池粼粼的水波,那兴安岭上起伏不断的绿沉沉的林海,那开满了各色无名的花儿的广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以及那举手可以接天的险峻的华山……曾给人多少有趣的思想,曾激发起多少变幻的感情。一到这些名lJ』大川异地胜景,总会有一种奇怪的力量震荡着我,几乎忍不住要呼喊起来:“这是我的伟大的、亲爱的祖国――”

然而在足迹所到的地方,也有经过很长久的时间,我才能理解,欣赏的。正像看达芬奇的名画《永远的微笑》,我曾看过多少遍,看不出她美在哪里,在看过多少遍之后,一次叉拿来把玩,忽然发现那温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线条,那手的表情,是这样无以名状的美,只觉得眼泪直涌上来。山水,也是这样的,去上一次两次,可能不会了解它的性情,直到去过三次四次,才恍然有所悟。

我要说的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六月间,我第四次去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湖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奇怪得很,这次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琮净,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

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

真是个神奇的湖!

我们整个的国家,不是也可以说是神奇的么?

我这次来领略到的另一个字,就是:“变。”

和全国任何地方一样,隔些时候去,总会看到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奇。都锦生织锦厂在我印象中,是一个狭窄的旧式的厂子。这次去,走进一个花木葱茏的大院子,我还以为找错了地方。技术上,管理上的改进和发展,就不用说了。我看到织就的西湖风景,当然羡慕其织工精细,但却想,怎么可能把祖国的锦绣河山织出来呢?

不可能的。因为河山在变,在飞跃。

最初到花港时,印象中只是个小巧曲折的园子,四周是一片荒芜。这次却见变得开展了,加上好几处绿草坪,种了许多叫不上名字来的花和树,顿觉天地广阔了许多,丰富了许多。那在新鲜的活水中游来游去的金鱼们,一定会知道得更清楚吧。据说,这一处观赏地带原来只有三亩,现在已有二百一十亩。我和数字是没有缘分的,可是这次深深的记住了。这种修葺,是建设中极其次要的一部分,从它可以看出更多的东西。

更何况西湖连性情也变得活泼热闹了,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满湖的笑,满湖的歌。

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泼热闹的。两三人寻幽访韵固然好,许多人畅谈畅游也极佳。见公共汽车往来运载游人,忽又想起东坡的一首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形容他在密州出猎时的景象。想来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吟诗问禅之余,当有更盛的情景吧。那时是:倾城随太守,这时是每个人在公余之暇,来休息身心,享山水之乐。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么?

篇3:漫笔写作教学

一、让活动引路, 以说促写

“综合性学习, 口语交际”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平台。教师善于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对促进作文教学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在一次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课上,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这次活动的主持人是学生, 教师既是引导者, 又是参与者。活动开始, 主持人先领着大家一起吟诵了孟郊的《游子吟》, 然后是小组代表上台表演。有位学生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虽然诗写得很稚嫩, 但他的勇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还有位学生给大家讲了自己同妈妈外出时亲历的故事, 故事里无私的母爱深深打动了大家。主持人还向大家提了许多问题, 比如, 妈妈记得你的生日吗?你记得妈妈的生日吗?你平时有没有为妈妈做些什么?你有没有把你的秘密告诉给妈妈等等。最后主持人让大家畅所欲言, 说说有关母亲的名言、俗语, 说一句你最想对母亲说的话。这次的综合实践课, 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母亲”这个话题展开的, 学生们在轻松自如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有关母亲的许多知识。最后, 笔者也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作文《我的母亲》。文中虽写的只是母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但平凡的小事, 更能带给学生灵感,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在兴趣的引导下, 再让学生以“妈妈, 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写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二、精熟于文本, 依本行文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篇目都是历代杰出作家的作品, 值得学生们模仿和借鉴。这里说的模仿不是“依葫芦画瓢”, “简单的照搬照抄”, 而是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品的体例, 利用前人的写作技巧和经验进行新的创作。这实际上是踩着前人的肩膀往前走, 使他们的写作有了高起点。对学生来说, 因为可以“模仿”, 他就得通过大量地读反复地读去品味文章的内涵, 并把作者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和句式整齐的句子。比如学习了流沙河的诗歌《理想》, 可让学生模仿“爱心是———爱心是———的句式;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可让学生模仿“不必说———不必说———单是———”的句式。通过这些模仿训练, 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对于文章的结构, 也可让学生进行模仿。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课, 胡适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学习了这篇课文, 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这样的结构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在待人接物方面, 对自己的管教方面有“极大极深的影响”的一些事, 写一个片段。因为有本可依, 学生必定深入地阅读文本, 在阅读中有所收益, 更有利促进写作。

三、放飞想象翅膀, 快乐写文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想象作文训练中, 笔者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续写”和“看图写”这两方面的训练。学生学过鲁迅的《故乡》, 可让学生以《故乡》为题材, 想象水生和宏儿未来的新生活, “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在写作前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宏儿与水生当时所处的是什么年代?若干年后他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动人的故事?有位学生这样叙述:自从20年前宏儿随大伯离开故乡后, 便到城里念书, 长大后成了一名教师, 某年的秋天, 宏儿与水生在城里巧遇, 他俩并无隔膜, 彼此相互拥抱, 诉说别后之情, 水生自述与水生分别后, 与父亲在乡下艰难度日, 后来参加了革命, 立下了不少战功, 他的妻子在抗战时为了掩护部队光荣牺牲。如今他已是本县某部的总指挥……这位学生的想象很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文章采用了插叙的写法, 有一定的创新性, 故事情节也具有时代意义, 值得肯定。对看图作文的指导, 笔者主要通过“看图———评议———作文”这三个步骤完成, 如出示一幅场景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人或事物, 对场景进行合理的想象,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 对图画进行评议, 教师做适当的点拨, 最后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写成一篇作文。

四、营造宽松氛围, 张扬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 精神世界和对事物的感受, 也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尽量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比如少给学生命题,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让学生说自己的话, 写自己的事,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自命题作文, 笔者多让学生以周记的形式完成, 每周一文, 文体不限,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三至五百字不等, 学生可以写天下奇闻、国家大事、家人家事、校园生活、心情感受等等。有如此宽松的写作氛围, 学生的写作热情会大大提高。

篇4:《灯下漫笔》“主问题”设计

【关键词】《灯下漫笔》;主问题;解读

现代学生对鲁迅文本的解读,对鲁迅先生深邃思想的理解,因时代的差异而感到困难重重。1956年巴金在《秋夜》中解读鲁迅先生的战斗激情和献身精神:“不要离开我们!”“我决不离开你们!”表明新时期仍然需要鲁迅精神,鲁迅先生永远指引我们前进。语文课上,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走进鲁迅,谛听鲁迅。“漫笔”是一种随手写来、没有一定形式的文章,往往是由一事引发思维,联想开去,天马行空,飞龙藏云。

《灯下漫笔》起笔写一件小事,钞票兑换现银,这是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大家都曾遇到过的小事。作者娓娓道来,说得轻松,读者也看的轻松,可是在故事的结尾处,作者却突然翻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我们极容易变为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可看作是本文“漫笔”的一次跳跃,由轻松而跃入沉重。文章的两大部分由此贯通联接,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不能等闲视之,应视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深层把握作者思想的抓手。教学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与解析过程中走入文本,真切感知作为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一代伟人——鲁迅的博大胸襟和对历史乃至未来难以割舍的情结。

试想,作为一个人,谁愿意被他人呼来喝去,颐指气使,没有尊严,毫无地位,任凭宰割呢?可是鲁迅先生却说:“我们变为奴隶之后却万分喜欢。”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还“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这不是有损尊严、有辱人格吗?应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它与前文及后文有怎样的联系呢?

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不就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乱一治”的怪圈中循环反复吗?文中大量的历史事实不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吗?请看中国百姓的“万姓胪欢”“皇恩浩荡”“天下太平”,就可知他们经历苦难挣扎后,终于迎来了“做稳了奴隶”的“盛世”的喜悦之情和满足之感。

百姓的麻木愚昧(即“万分喜欢”),是让人感到既“哀”且“怒”的,但践踏蹂躏百姓人性的封建专制暴政、封建愚昧主义不是更让人切齿痛恨吗?

这样的时代,经鲁迅先生一语点破——原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老百姓始终未跳出奴隶的圈子。而反动的文人却硬要鼓吹精神文明的“高超”,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这不是粉饰太平、愚弄人民,又能是什么呢?

“现在入了哪一个时代”,“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无智愚贤不肖,或迁进租界,或避入教堂,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他们不满于现状,就大肆鼓吹标榜过去的“美政”,鼓惑民众,维护封建秩序。革命者也不满于现状,但无须反顾,无须“仍旧”,不必再回到古代去重复走老路,要探索前面的路,要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即民主、自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鲁迅先生站在时代的前列,振臂呐喊,振聋发聩,催人奋进。

篇5:西湖漫笔读后感

西湖的绿给人的印象很深刻,绿的自然、绿的洒脱、绿的野、绿的闲、绿的夺目绿其实没什么可稀奇的地方,可绿的不俗气、不重复,每个地方的绿都能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那就是稀奇了。作者说,绿是生命的颜色。说的没错,在大自然当中出现最多的颜色莫过于绿了,所以说绿是生命的颜色,也是大自然的象征。

西湖的荷叶十分有名。多少诗人拜在了她的.荷花裙下。作者说,杨柳很嫩,很亮,很鲜。但比起杨柳那弱不经风、惹人怜爱的模样,荷花要显得坚强、持重了许多。虽然两种植物的模样和给人的印象都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是想告诉人们那茁壮的生命力。

西湖也是四大传说之一的许仙和白娘子的相遇之地。西湖见证了他们传奇般伟大的爱情。也只有西湖这样的人间仙境才能配得上许仙和白娘子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

篇6:《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参考:

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缺少反抗精神。重点词语: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小结:古人说:“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受欺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个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写道时,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苍凉啊!

C假使真有谁能够……“皇恩浩荡”了。

追问:什么是“奴隶规则”?

(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6.我们现在能够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时的心情了吗?

(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为一体,而又以怒――对暴政、怜――对百姓为主。)

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7.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张献忠等,“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矩毁得粉碎”,“给‘主子’清道辟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批判。)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揭竿作乱的人应该有让天下百姓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的胸襟和愿望,而不仅仅是为了黄袍加身。安心为奴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

①追问:②③④

(,就会不思反抗,从而。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愿望憧憬

1.不是牛马不是奴隶,不是不如牛马和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先生希望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有“人”的`价格,做回真正的人,而转奴隶为人,我们应该是什么方式?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争)板书

2.现在已经“争”到了吗?现在是哪个时代?

(尚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先生理想中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中国历未曾有过第三样时代)

4.谈谈对“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为社会的

主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鲁迅的迷惘与思考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第三样时代是怎样时代?他没说。怎样争?他没说。(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板书划线)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他内心的悲哀吗?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励着我们去探索。

(五)总结

篇7:灯下漫笔 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1&3班语文课    教师:田克君

A.课时安排:11月26日共1课时。No.68

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丰富的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C.教学重点:散文的欣赏。

D.教学难点: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E.教学方法:阅读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口试)

二、说理性、哲理性散文概说

散文,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文学体裁,自有其“永生”的诀窍,读散文而不解其奥妙,事倍功半,尽事无功则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尤其是现代散文,始终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既有鲜明的思想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一方面“是匕首,是投枪”,一方面又“能给人愉快和休息”。它总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为人熟悉、抑或陌生的角度,鲜明、抑或含蕴地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散文的选材非常广泛,可以是国际大事,更可是生活琐事,但无论为何,都会,也都应显现出其勃勃的生命力。

散文的写法,可谓不拘一格,异常灵活,篇幅可长可短;长则宏篇巨制,短则尺寸天地;长则例、论丰富思想深邃,短也滴水见海,微言大义。表达方式亦多种多样,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写景,融合交错;依乎自然,依乎个性。叙事或海阔天空,或一字升金;抒情或含而不露,或直抒胸臆;议论或引经据典,或针砭时弊;写景或名山大川,或街景人家。似乎散文无可不用,无可不写,却又无不关情。

情感充沛,情真意切怕是散文最大的特点了。散文贵在真情实感,舍此,无异于枯骨华装,金玉败絮,不可能有鲜活的生命,更不可能打动读者。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皆以情感人,就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狄更斯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也都洋溢着作者浓郁的情思,以之唤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散文情感的表达可以直抒胸臆,可以曲折含蓄,或强烈,或平和,或浓郁,或淡泊。总之是为情造文,以情感的自然流淌为标志的散文是佳作。课本中所选大同此类。

文笔优美当是散文的突出特点。“五四”时期,散文又称为“美文”,从某一侧面就表现散文对语言文字的要求很高,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散文的语言运用尽管因其内容不同,可以千变万化,但一定要畅达,如行云流水,行其所当行,止其不可不止;一定要生动,务去一切陈辞滥调,要有文采,给读者具体的形象的感染;一定要有音乐美,语句要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要话从已出,带着自然的音韵节奏。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不同的功用,大体上可以从叙事性、抒情性和议论性这三种角度来对它进行区分。

在大多数散文中,自然都会具有叙事、抒情和议论三种因素,它们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不过也总会有所侧重。侧重于议论的,即现代文学史上所谓的“杂文”;叙事和抒情并重的,也就是“小品”,亦有称为“散文”的,即狭义散文;至于侧重于抒情的散文,因其基本上省略了叙事因素,自然就写得十分简洁精炼,颇具诗意,就可称为“散文诗”了;而侧重于叙事的,则是三十年代之后在中国才勃兴的“报告文学”。

三、导入《灯下漫笔》

鉴赏要点:1、情理交融的散文美

2、选材、结构的自然美

1. 背景简介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的鲁迅还不是共产主义者,其思想表现中启蒙主义的色彩尚存,但从其这一时期的创作,尤其是杂文写作来看,已经开始带上了强烈的战斗性,马克思的思想已引起他的深刻思考。这一方面源于世界革命风潮的涌动,更重要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这使鲁迅等先醒者自发到自党,激情到理智地在探求中国的出路。而探求出路当以反思过去为开始,《灯下漫笔》等应运而生。

篇8:《灯下漫笔》教学感悟

课文的前三段是叙事部分。叙述了钞票兑现银的生活“小”事。作者身上原本有三四十元中交票, 却因为袁世凯想做皇帝, 蔡锷在云南起义, 使得中国和交通银行停止兑现。让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穷人。因为钞票不稳定, 在市场上派不上用场。后来听说行市打六折兑现银, 于是赶紧去兑了一半, 再后来听说涨到七折, 便把所剩的钞票都拿去兑了现银。这就是“事”。

作者就钞票打折兑现银还唯恐兑不到的“小”事, 联系到数千年来中国百姓苦苦力争做人的权利的大命题, 这是个发人深省的命题。在历史长河中, 朝权的更替, 也就是时代在一“治”一“乱”中更替, 可是治也好, 乱也罢, 人民得到的“好处”都是凌辱。官军来了, 把百姓当作强盗, 与真正的强盗一起被镇压;强盗来了, 又把百姓当作官军的拥护者, 与官军一起被虐杀。正所谓“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

鲁迅由此推导出: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上演的, 按性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个时代, 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我初教这篇文章时, 按照传统教学方式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板块, 依次进行教学。可是在课后调查学生的接受情况时, 学生对文章事与理的关系仍然一片茫然, 等于没教。

课后反思时, 我觉得这堂课没能突出课文的重点, 也没能找到文本解读的突破点。带着寻找突破口的想法, 我重读课文, 重新调整教学方法, 提出两个问题:1.课文写了一桩什么事, 得出一个什么理?2.这“事”与“理”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我认为只要学生把握了这两个问题,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就可以实现和解决了。

据此, 我得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当教师走进课堂, 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这节课老师会给我们讲些什么内容?此时, 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适时地宣布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那么先入的印象 (目标) 就会占据学生的大脑。这种印象将一段时间内清晰地存在, 在复习时, 这种印象就能与当时的相关细节构成暂时的思维联系, 从而恢复其他的知识记忆。

《灯下漫笔》这篇课文的思想性较精深, 应该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的土壤。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用沉重的笔墨这样叙述:“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 沉垫垫地觉得安心, 喜欢的时候, 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 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而且变了之后, 还万分喜欢。”

我在课始便宣布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理解一句话, 即鲁迅为什么说“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而且变了之后, 还万分喜欢”呢?学生带着问题去联系课文所叙述的“事”, 就能理解钞票打折兑现银与“变”奴隶的关系, 以及明明打折是自己吃亏, 却还“非常高兴”与变了奴隶后“还万分喜欢”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课堂中, 学生的注意时间是有限的, 接受新知识的心理能力也是有限的。教师如果一节课什么都教, 就等于什么都没有教;一节课什么都是重点, 就等于没有重点。因此, 根据学生的实情, 确定单一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会更好。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为两个课时, 根据一课时一目标的设想, 第一课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分析文章前半部分的“事件”, 为理解文章后半部分的思想打下认识基础。第二课时目标是掌握“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两句话所蕴含的意义。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的思想与前边的“小事”联系起来, 则理解它博大的精神也就相对容易了。因为它已变成“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课程是一条线, 课时是这条线上的线段, 在每一条线段上我们都确定一个目标。这样, 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目标又指向总目标, 便完成了阶段性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的迁移性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内容, 每一堂课都有它的目标性。学生通过一个个内容的掌握, 一个个目标的实现, 丰富自己, 完成学业。课文的教学, 既具有明白事理的知识目标, 又具有训练表达的技能目标, 而后者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迁移。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把它们割裂开来, 知识教学就只涉及知识, 作文教学亦然。范文中那些精巧的作文技法等到作文教学课取之为例时, 它们在学生心里已变成一块“冷铁”, 降低了原有的启迪心智的作用。

事实上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是文章中常见的构造方法之一。在《灯下漫笔》里, 作者由普通的生活事件联想到历史上中国劳苦大众“世袭”的悲惨命运, 既朴素自然而又顺理成章。向尚瞰的《感悟落差》首先写贵州黄果树大瀑布的壮观景象, 阐明落差是造就壮美的根源, 并从自然联想到人生, 指出“人的一生, 亦如一道逶迤的山脉, 一条波动的河流, 自然也会有落差, 也会有落差形成的美丽的人生风景线”。

篇9:晋城——山里泉漫笔

天然去雕饰。我想这句话应该有一定的道理,美不在于怎样豪华的打扮,自自然然、朴朴素素最容易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东西,而真实的往往最为美丽。

纱帽山,青青的纱帽山,青得连水都被感染。很高兴有机会这么近地看你,踩着沾露的草叶和潮润的泥土,看着满山郁郁葱葱的林木,悄然开放的野花,寂然的云海在氤氲中环环抱抱,我不能不说那些有如梦幻的感觉真的很好。

我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无论是瞬间的发现,还是为谁的一声叹息,我都会让心海泛起涟漪。

然而,我同样有些黯然,觉得惋惜,不知道是谁为你取了这样的名字——纱帽山,为什么非要用古代的乌纱?

那名字显得机会主义,乌纱帽向来都是黑色,而你却是绿的,这又多么像一个巨大的讽刺!

在名誉与地位之间,有多少人不问颜色而只要乌纱?并且格外地珍惜,似乎只要拥有就可以一切忽略不计!

世界啊,如果我们什么都可以丢掉,心灵将可以在哪里栖息!

导游告诉我关于山取名纱帽的原因,它不仅像古代的官帽,还有一个与姜子牙有关的故事。故事是否杜撰,我无从知晓,也不以为然,就像我不觉得拜了太公庙回来就可以得到升迁。

纱帽山,当我离开,并在远处回首,我又蓦然发现,你更像一座硕大的坟墓。而这,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做官的人如果不装着人民,心里只有高官厚禄,那么他就是在向坟墓走近?

纱帽山,一顶圆圆的纱帽,深深地躺在太行山的里边,因为深远,你得拥有一颗虔诚而宽阔的心。

2.奶头山

你得有一颗属于儿子的心,才能发现那个被形容成母亲乳房的山。

我不止一次赞扬过母亲用血液喂养和用灵魂哺育的伟大魅力,我一直认为那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在众山之上,突兀而出,那是母亲的乳头。是受了它的滋润,太行山才会如此雄壮,骨骼粗大,肌肉健实,像强悍的男人;沁河水才会如此的灵秀、丰美,像娇柔的女儿。

奶头山。我知道我坐在游艇上的角度不适宜拍照,不能展示最佳的效果。我只能用眼静静地看着,用心的尺度取焦默默拍摄,我要把它印入我的肉体,乃至血液。我不能忘记一位永远的母亲,无论是她的包容、她宽阔的胸怀,或者是她无由的爱,一切的一切,只有融入自己的生命,才能得永久的继承。

奶头山。我是否还要作更多的形容。七月流火,我听着导游小姐如水样温柔地介绍着,她长相清纯,声音甜美的像在唱歌,我在她的声音里看到了无数盛开的花朵,那些献给母亲的花朵,是赞美也是向往,是追求更是渴望。

正沉醉着,身边的人群突然骚动,对岸的一个景观吸引了同艇的诗人朋友,他们纷纷起身寻找和拍照。我再次听到一声伴着一声的鸟鸣。举目四顾,依旧没能看到鸟的身影……

奶头山,现在,我离晋城已经很远,并且不知道今生是否还有机会重来。但是,我不相信有什么能打破我对你的崇敬。因为那一刻,我突然企望拥有来生,企望有机会在来生做太行山的儿子。

是的,我渴望拥有,并不畏此行有多大的艰险。

3.鲤鱼山

见过一条长二公里的鲤鱼么?说出这句话我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两边是山,中间是河,一条鲤鱼在河里缓缓游着。那是一条巨大的青鲤,身躯微微扭动,高高的脊背露出水面,水在腹部以下流着,甚至可以看到鱼的眼睛和不停吞吐的嘴巴……和谐、自然、惟妙惟肖。

山间的风偶尔吹过,水像飘带,曲曲缭绕,枝叶摇曳,仿佛无数的金子在跳跃。几千年了或者更为遥远的时间都已匆匆逝去,头北尾南的鲤鱼始终在那里,始终那个姿势。它是因为醉于那片水域,醉于那片山色,还是有别的原因?

你是在等着我么,还是想告诉我这山里有数不尽的珍宝?

我是一个从很远地方来的游人,匆匆的行脚留不下任何痕迹。最多,我也不过是一条小鱼,而你是那么庞大,那么自由,即使我游得再快,离你心里的路途依然会格外遥远。或许我会有值得骄傲的言说,我可以感受到你的执着,感受到你的爱,我甚至还能听到你柔声的独语,但我并不认为那样可以缩短我们间的距离。

鲤鱼山,像鲤鱼一样的山。二公里也许很长,但在无限绵延的太行山里,你不过是一个鳞片。

因为爱,我还相信你应该是一个女子,因为你的四周是雄性的大山。

或许,我不该再多表述,有时候含蓄会让一些事物更富有魅力。我记住了你,记住了你是一条活着的鱼。你静静地卧着,也许根本不是甚或没有想游的意思。但是,我知道从这个时刻起,你再也游不出我的心灵。

鲤鱼山。这一生我是不会忘记你了,我已经在过山风的回应里,获得了比珠宝更为珍贵的东西。

4.靠山

在石门魏碑的山顶部,那个古代官员已经在绝壁旁站了很久,很久。他不累么?

身后是一座巨大的山。我忘不了有关这座“靠山”的书面介绍:“因此官员背后有座山,故称此山为靠山,寓意当官须有靠山。百姓传言登上此山,可使人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且官位稳定。”

我不由得在心里笑了,有些嘲讽的味道。本来我还要为他“似有鼻息相闻”的句子叫好,却又不得不为他的直逼的世俗无奈叹息。看着这座山,你原可以拥有更多的启示,现在什么都被打碎了。

“依着大树好乘凉,背靠大山好做官。”这似乎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于我却格外遥远。我不是官,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民,用我的手写我的心,用我的心爱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突然想起一部发生在晋城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忘记了。记得那是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记得电影里的指挥官曾经说过:八路军为何能在太行山取得抗日的胜利,正是因为他们有太行山的人民。人民才是最坚实的靠山呀。

以前,一个做官的朋友和我说过,他说只要他是在用心为人民谋福利,就永远不会有累的感觉,那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幸福,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快乐。我从不相信有了靠山就会拥有一切。而天宇之下,惟爱最大,惟爱最美!

朋友是一个普通的小官,并不起眼,他没有背景也没有靠山。但朋友并不在乎,他用心爱着的人们已经不知不觉间成了他最有力的靠山。还有什么能比把人民作为靠山最为坚定!

我一遍遍为朋友感动,一次次为他在心里祝福,他的平安成了我最真实的心愿。

也许,我真的应该再回来,无论是在梦里,还是在想像里。

5.后花园

后花园!为何要起这样一个名字?

船留在身后,沁河水急急地向下游流去。我的脚踩上了山石小路,一块块怪异的石头在我的眼前横亘着凸出。这是下午,也许是我初次抵达,没有感觉到山里的阳光是如何的狠毒。

我不止一次说过自己有很重的好奇心,一不小心就会弄得朋友一脸尴尬。我还是忍不住问起年轻的导游。导游是个女孩,普通话很好,名字也挺有意思,她叫白云,起初我们都认为是她随口说说,没想到那竟是她真实的姓名。也许因为真实我对她颇有好感。人生有时候真的不应该隐瞒太多,一个不愿真诚待人的人又怎能换来对方的真心。

白云的声音很美,很有女孩的味道,她温声细语地为我们揭开了谜底:那里是猕猴的王国,是猴王的后花园。

哦,猴王的后花园!

话音未落,诗人杨麟就笑着接言:那里也是阿土的后花园,有阿土的三千佳丽!

我不禁哑然失笑,想起不久前他与诗人雪马开的玩笑。雪马因为写了一首《我想抱着女人睡觉》的诗,在他们知道山里泉有猴子的时候,杨麟干脆把诗的名字改成了《我想抱着一只母猴》!

这就是诗人。我喜欢诗人,喜欢他们的戏谑与机巧,喜欢他们不无幽默的耍笑。

后花园的猴子并不很多,花更少得可怜,到处是低矮的树丛,叫不出名的藤蔓。也许是为了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管理者叫来驯养员,让驯养员用猴子为我们表演。

在驯养员的指挥下,猴子向我们展示了几个早已熟悉的动作,就在那只表演的猴子躬下身体的时候,我看到它偷偷瞥着围观的我们……

突然又想起了一句话:当我们在耍猴子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被猴子耍?

6.睡美人山

一直以来,总是不愿把你看成一座山,一直觉得没有谁可以这样雕琢。尽管不能修改你的身份,乃至不能为你做一处小小的变动,我仍然在心的深处为你留下足够徜徉的空间。你是那么单纯,我爱你的单纯,爱你没有一丁点的污染!

离开太行山已经有些日子了,我却一刻也不能忘记那个没有相约的早晨。

那天我们起得有些早,大伙儿约好一起爬山。没想到一出门就遇到了你,虽然没有相约,却比相约更完美。当我走出房间走进清晨,在抬起头张开嘴巴,准备吸纳大山灵异之气的一瞬间,我看到了河对岸的你,于是我被你深深地吸引了。刚抵达此地就有人介绍过美丽的你,然而那时我搜遍了整个山壁也没能找到你。

而今你却不经意地出现在我眼前,咫尺的距离足够让我把你全部的美丽揽入怀里。你似醒未醒,仰面而躺,鼻孔一张一合,胸脯半裸在薄雾里,隐隐约约起伏着心的脉博。那一刻我醉了,我听见了自己心灵并不均匀的喘息。

也许,我该为自己的行为羞愧,不该有亵渎的思想和不良的企图。然而我却无法不放任自己的情感,我无法在动荡的水边控制住自己的心绪,控制住对梦采摘的襟怀……

美人在那里睡着,我也仿佛睡了。是我已经留下了什么,还是什么已经被我带走?山风轻吹,在薄雾缭绕的睡美人山前,谁让我的身体和心灵一起感受到了梦的包围和爱的拥抱?

漆着黄色漆的彩虹桥静卧水面,它是否在等我撵着它的脊背攀到对岸?

睡美人山,睡美人山,美丽的事物永远只能偶遇不能强行得见。

7.女人梯

女人梯。真的是女人的梯子么?

一阶一阶直通到清澈的水里。汲水的女子呢,怎么没有了她的身姿?

导游在讲美丽的故事。在中国,美丽故事太多了。许多年来,我所听到的故事往往有着相似的美丽结局。这里的故事如出一辙,汲水的女人后来成了韩王的妻子。韩王是谁,我不得而知,也不想知道,唯一知道的是,女孩再也不用来此汲水。那种身分与地位的悬殊转换,即使现代的女子也会垂涎三尺。

但我明白,事情远非那么简单,一个女人如果只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善良的心,即使像花朵也不会得到爱的垂青。

在大江南北,我拥揽过三山四水,可我心灵深处,始终有一处充满荒芜。我承认我在等待与众不同的结果。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说“结果并不重要”的话,那些言不由衷的表情让我看到了更多真实的东西,掩饰的虚伪和无奈的绝望。

女人梯。其实每个女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梯子,就像我的母亲和姐姐,她们同样是汲过水的女子,是上天勤劳善良的子民,但是她们从未有过那种机会,也从未幻想有一天一步成为神仙。她们朴朴素素、勤勤恳恳,在自己的生活里过着简朴而单调的日子。在她们的眼里,家人平安、邻里和睦就是越走高的梯子。

我是否也是一架梯子,能有机会给自己所爱的人当梯子,那是一件多么愉快和值得骄傲的事情?

上一篇:福建行政执法考试下一篇:吃元宵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