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游记 教学设计示例

2024-05-18

西湖游记 教学设计示例(通用3篇)

篇1:西湖游记 教学设计示例

西湖游记二则 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训练点

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景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审美能力。

美育训练点

欣赏西湖美景。

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精美语句最好背诵。

体会作者感情和独特生活体验。

交流有关西湖的诗文。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疏通文字,理解句意,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

解决办法:通过整体感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对西湖一进行具体学习。

第二课时 对西湖二进行具体学习。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回答。

训练朗读能力,交流欣赏体会。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篇2: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探析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学课程中, 软件类的课程比较多, 比如Flash、Photoshop、Office以及Win98等, 老师对学生的授课形式大多按照教材实施教学, 对软件操作以及相应的功能进行重点讲述, 所设置的例题通常针对软件的操作设计和特定的功能, 学生的学习以独立操作为主, 然后针对相关的操作来设置考点来进行考核, 如此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很难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系统的融会贯通。

而学生在示例演练的的方式下学习知识, 教师通过一系列综合检测题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从而达到形成相关单元的学生模型的目的。计算机则根据所形成的学生模型来对学生的解题技能和知识结构进行判断, 以此进行相关学习分支的提供;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 可以直接进行下一单元知识内容的学习, 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进行复习参考题的练习, 也可以进行下一单元知识内容的学习;对表现不达标的同学应该进行欠缺知识点的巩固学习, 然后重新复习相关测试题, 这就是所谓的“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对学生规定的进度因人而异,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来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 如此能较好遵循分类推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提出各个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不同程度的学生, 这种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和积极性, 达到分类推进的目的和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安排有解题答案的例题组成的相关问题, 让学生在计算机示例演练下来对特定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进行学习, 从而加强学生对产生式条件的认知, 促进问题解决技能的发展。

2 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的实践分析

2.1 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的设计模式

现代教育方法技术的核心之一是教学设计,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来提出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 从而使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在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中与大家一起探讨具有实践意义的迪克-凯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是对学生在学习完成时候的需求目标进行确定, 之后实施教学分析, 认真分析学情, 确定学生学习的任务、技能、程序性步骤等。在分析学情的前提下, 教师应该对教学结束时学生能做哪些事情进行具体化的说明, 然后对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掌握程度进行规定。并为此制定一个评价标准, 教师依据目标和这个标准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借助教学用具。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要能够体现形成性评价并反复的修改力求能够让学生高效完成学习目标。

2.2 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的实践运用

迪克-凯利模式前提下实施的文本框设计方案:

1) 对学习需要进行分析以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文本框在教材的地位是承前启后,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学生具有一定的编辑等实际操作能力所以确定了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 分析学习的内容, 确定教学的层次。就本节内容来说, 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为: (1) 熟悉并使用word软件工作界面; (2) 启动和退出工具栏; (3) 进行剪贴画、自选图形等对象的格式进行设置; (4) 学会使用鼠标右键; (5) 如何排版文字。

3)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中职学生具有较差的学习自觉性且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融会贯通, 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中职生会出现不明确的学习动机、难以集中的注意力以及严重的课堂分化等情况, 教师应该使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4) 设立绩效目标。根据内容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层次, 例如要求学生学习使用插入菜单时要求达到应有, 而学习横排与竖排文本框时要求理解即可等不同的层次让学生掌握。

5)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依据示例演练教学模式的主题思想, 可以得到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的三步骤: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和示例的给出;其次, 进行解决示例问题的方法的提供,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创造性的练习。本节内容中, 老师应该将插入文本框的方法教会给学生, 然后组织学生自己练习。

6) 合理的形成性联系。例如:根据给出的材料来设计电子小报。具体要求是 (1) 文字排版方面, 包括页面、段落、字符的特殊格式以及字体的设置等, 应该保持美观和整洁的版面效果。 (2) 自选图形和图片的应用方面应该美观合理且和文章的内容相对应。

7) 教学材料的开发。媒体主要有软件和硬件, 例如本节内容使用的软件媒体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目标来选择的, 具备广播演示系统的计算机房为硬件媒体。

8) 注重形成性评价。示例演练教学的评价内容分为作品内容、技术制作和完成作品的周期三部分内容, 对学生技术层面的知识进行重点考察, 比如特殊格式以及页面设置的使用,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的方法来进行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 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合作来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然后进行及时的调整纠正, 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9) 反复修改体现尊重学生。

10) 终结性评价, 通过展示作品完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3 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的评价分析

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改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让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特征更加符合, 侧重表现和理解项目的主题, 对技术层面的口头报告和制作水平等注重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效结合, 注重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 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1) 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有效解决了课堂两极分化的问题。此教学模式是将学科内容表现成自适应过程性的产生规则, 学生吸收技能和知识的方式为获取产生式, 因此每个学生能从自己的立场来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防止了以前的教学进度相同而无法解决差异的问题。

2) 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来了解知识技能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学习,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积极练习, 对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有所帮助。

3) 计算机演练教学提高了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水平。示例演练教学从例题入手, 学生对于文字表达的内容不需要进行提前学习, 而是通过参考实例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偏向技能强化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水平。

3 总结与思考

中职生作为性质比较特殊的学生群, 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差而且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自卑而且敏感, 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劳动者应该是高素质的, 如何加强中职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是每一个中职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近些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关注中职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广阔的空间给中职教育。教师面对这一特殊群体也应该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以示例演练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种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的教学设计怎么样才能产生高效, 如何好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结合仍然值得我们思考与总结。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

篇3:基于“旋转”的教学示例

当前的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大多以单元的形式来进行安排和教学,譬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单元、田径蹲踞式跳远单元等等。借助于单元的形式,教师将某一项目的某一具体内容进行分解,同时为这些内容安排一定的学时数,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完成教学内容。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较为系统学习和掌握某一具体的内容,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能够比较好地学习掌握一条线上的内容;缺点在于过份渲染了体育项目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的相似性,难以使学生认识到各个体育项目之间的共通性。

笔者认为在普通中学教育中过早为学生进行体育项目分类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不可能对身体具有绝对的好处,基础教育中的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是更多更全面的体育技能与知识,这为其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身体姿态的正常发展、体育认知的多样发展提供最强劲的动力。

二、对旋转的综合分析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在自身的教学中开创了以项目技术原理或是项目特性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并将其命名为“技术原理单元教学”,以旋转为例:

1、什么是旋转

在学习体育中的”旋转“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旋转”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体会旋转的异同。

我国古代书籍资料中对于“旋转”的解释非常丰富。“旋”的基本概念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旋入雷渊。—《楚辞·招魂》。(注:旋—转也); 鲵旋之潘为渊。—《列子·黄帝》。(注:旋,谓盘旋也);周旋序顺。—《国语·周语》。(注:周旋,容止也)

“转”的基本概念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邶风·柏舟》。(注:转动—回还也);光风转蕙,泛崇兰兮。—《楚辞·招魂》。(注:摇动、飘荡也);以红绡转其头。—《席上腐谈》。(注:转—回旋、缠绕也);

通过对以上注释的提炼,我们能够将旋转一词的含义归纳为:盘旋、容止、回还(环)、摇动、飘荡、回旋、缠绕。在审读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将会得到很多原有认识之外的信息。

数学中的旋转:数学中对于旋转的定义为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叫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并且“旋转”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素:定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对于自转的认识:自转是指物件自行旋转的运动,物件会沿著一条穿越身件本身的轴进行旋转,这条轴被称为“自转轴”。

综合上述的三类概念,结合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我们能够明确一点,那就是运动中的旋转基本上都会产生位移,也就是偏向于自转。

2、体育运动中旋转的分类

旋转主体的分类:第一类是施力者自身的旋转,包括体操中的大回环、托马斯全旋、旋转;花样滑冰中的旋转、跳转;体育舞蹈中的旋转;跆拳道的旋转踢;武术中的旋转踢和旋转打;篮球中的后转身运球;足球中的马赛回旋;投铁饼时候自身的旋转;采用旋转式技术投铅球时候自身的旋转等等。第二类是施力主体对施力对象施力后由施力对象进行的旋转,这主要是自转,包括篮球投篮、传球时候球的旋转;足球传球射门时候球的旋转;排球跳发球时候球的旋转;乒乓球的旋转;网球的旋转;台球的旋转;双手掷实心球的旋转;投铅球时候铅球的旋转;偷铁饼时候铁饼的旋转;掷标枪时候标枪的旋转。

旋转产生致力因素的分类:施力者自身的旋转的致力原因一般为主动发力和摩擦力结合、作用在器械上的反作用力;施力物体旋转的致力原因都是施力者与施力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三、教学示例

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对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示例。

1、运动器械的准备

运动器械的准备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必须是较为常见的;第二个原则是大部分学生能够玩起来的(以学校的运动条件是可以进行开展);第三是在以具有同类技术或运动特点的多个项目为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具有其他特点的运动项目,以此来进行更好的识别和区分技术特点或项目特点。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中选择了篮球、排球、足球、实心球、铅球、飞盘、乒乓球以及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在这其中,排球是有可能旋转也可能不旋转的,而羽毛球则是不具有“旋转”技术属性的,其充当混淆学生映象和帮助学生区别运动特质的角色。

2、让学生自由挑选并展示

在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的时候,教师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的第一选择要么是自己最为擅长的,要么是自己最为感兴趣的,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学生在展示运动方法与运动技能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将该运动的特质表现出来,同样对于这样的运动也有较深的了解,这就对下一步学生就自己所选择的运动项目的特质进行总结提供了有利条件。

3、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在学生自由选择运动器材并进行了展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就自己所选择的运动项目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该运动的运动方式和规则进行一般性的介绍(学生对于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的了解并不深,这里仅要求做一点最基本的介绍)。第二个方面是展示一些该运动的技术。第三个方面是对该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和器械运动特点进行简述。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点,对于引导和指点过程中度的把握要做到“引而不牵”和“点而不破”。

4、学生互相交换运动器材并尝试练习

学生在互相交换运动器材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同样是自由交换,大部分学生会较为主动去交换到同样是自己比较擅长或者是喜欢的运动项目,只有一小部分交换不到自己理想的运动器材。

第一第二次都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学生相对来说是学习积极主动的一类,他们是接下来进行总结的主力军。未能选择到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学生,他们因为行动不够迅速而导致未能如愿,只能将就选择,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一类学生进行总结,因为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运动项目,他们只有去观察那些玩得好的学生是怎样玩的以及根据自己已有的相关经验来琢磨,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印象必然是深刻的。而那些无所谓选择何种项目的学生,则就是体育学习中的“后进生”,教师此时更需要关注这一类学生,积极进行激发和引导,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进行练习,在跟随教师一起学练的过程中,这一类学生中的一部分同样也会较为投入地进行相关的尝试,全新的尝试带给他们全新的感受和认识,能够比较好地刺激他们的学习欲。

5、组织学生再次总结

在经历了二次选择尝试之后,学生们对于运动项目的感受进一步提升,此时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总结的方法有好几种,第一种是依靠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教师预设的总结内容有学生自己说出来;第二种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出几个动作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进行点题,譬如教师要求选篮球的学生做一下投篮动作和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求选足球的学生做一下颠球和斜向脚面内侧传高远球、要求选乒乓球的学生对着墙拉几板弧圈球、选实心球的学生掷两下、选排球的学生做几个发球,然后指出器材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从而引出“旋转”这一关键词。

在明确了具有“旋转”的共性之后,教师再来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们思考旋转如何而来,并请学生在下一节课上进行示范和解答。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于以旋转原理所进行的专题体育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将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相同点进行总结,并由此举一反三扩展到诸如“鞭打”、“滚动”等运动特质的学习上面,有利于学生更深更好地进行体育运动的自主学练,有利于学生切实有效地开展终身体育运动。

上一篇:关于进一步明确“五型”班组创建工作要求的通知下一篇:浅论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成因及干预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