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笔的高中周记

2024-04-21

漫笔的高中周记(精选14篇)

篇1:漫笔的高中周记

漫笔的高中周记

我的博客里有很多东西,我一直都认为对我很重要的东西。到现在大概没什么价值了吧!我都放弃它了,不想写下去了。也许这才像真正的自己,日复一日不停的变更。

我在新浪有了新的博客,有很好看的模块,我选的博客首业和郭敬明的一样。我进了他的博客,里面有很多留言大都是写“小四加油”“小四,我永远支持你”之类的话语,我也留言了,我写:小四,我喜欢你的文字。看见了你写夕阳下一个人坐在路边发短信就觉得无比的温馨然后是无以复加的悲伤。我不支持你,小四。我说了要改变的,有很多东西也要随我而变,比如朴树、小四都是要离我而去的。有得必有失说得真的一点没错。

我的伟大与失败�D�D我的.新博客写了大大的几个字。我其实很想画上ABETTER DAY。

可想想我还是没资格说这句话,怎么会呢?真是虚伪。

记住这个日子吧!7月26号,我的嘴唇上长了一个小包,医生说火气过旺,我知道是辣椒吃多了。想了一下如果哪天世界上的辣椒全部没有了我该怎么活下去。呵呵,由此可以看出人是多么的脆弱,小小的辣椒都会让人活不下去,我的左眼很疼,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好点,期待……

篇2:漫笔的高中周记

对我而言是最不喜欢细雨天的,因为雨天少了阳光的照射,房间被阴暗笼罩,少了几分生机。

冬天的雨是凄冷的,这漫天的雨要告诉我什么?又预示着什么?我无从知晓,只知道以平静安然的心去面对一切。

冬天已经过半,但我却很少写有关冬天的文字,其实人生就好比四季,每当冬来临,就是自己将要接受考验的时刻,只是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太远了吧?

20岁,如花一样的年龄,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有着十足活力与朝气的有志青年,只是这变幻莫测的人生还要经历多少未知的挫折和风雨,站在的年尾展望我信心十足。有人说年轻就是资本,也有人说年轻不是资本,而我要说年轻就是希望。

站在未来的十字路口,遇见未知的自己,未来道路上还要经历多少凄风苦雨,好在如今在任何挫折面前,我早已学会了微笑,忘却了哭泣。我的眼里早就干涸了痛苦、悲伤的泪水,任何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株内心充满阳光的向日葵,站在彩虹桥上看理想的太阳升起!

打开电脑,一丝不苟地浏览着属于我的心灵家园——博客,和自己上网时最喜欢去的站,即使不登录,在一旁默默看上几篇美文,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小憩片刻也是非常惬意的。

闲来无事,除了锻炼就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看一些有益的文章,让自己放飞心灵,陶冶情操。曾几何时,趁现在还年轻我只想把心思用到锻炼和学习中去,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去想太多没用的事情。

打开电脑,挂上QQ,我相信有时即使我在线,好友们也几乎找不到我的身影,我总是隐身,因为上网时间有限,我根本就没有时间聊天,再说上网时间太长对眼睛也不好。哈哈,发现隐身的感觉也挺好的,这样就不会被无聊的事情所烦恼。有一种说法叫“隐身对其可见”,QQ里总有那么几位挚友,话不多,几句暖心的问候足矣。我隐身并不代表我忘了朋友们,只是想独自寻一隅宁静的`角落悠然沉思……

读过很多杂志,田维这个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不但有美丽的外表,还有着善良的心地。命运之神就是这么不公平,正处花季年龄的她被查出患了白血病,不久便退学在家。身陷病痛中的她养成了每天记日记的习惯。她对文学的悟性很好,读她的日记简短而有深意,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生命的力量。不料在田维21岁那年,由于病情恶化,她21岁的青春,就此画上了句号。两年后,田维母亲仍未从失去女儿的痛苦中走出,她日夜整理女儿生前写下的日记,整理成文集,跑了许多家出版社最终出了一本文集叫《花田半亩》,她想为自己的失女之痛留下最后一点念想,到女儿坟前烧几本书也算没有什么遗憾了。

在田维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次沉睡都是一次“死亡”;“每一次苏醒都是一次“重生”,所以活着的时候不必睡太久,死后便可长眠。”仔细品味这句话还是有一定哲理的。如果把每一天都当成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的话就不会再浪费时间了。

活着就要努力寻找自身的价值。寒冷的冬日,雨肆意而下,手被冻得握不住笔,但我还是坚持用笔在写,用心在倾诉。因为人生是时间的积分,赢得了时间也就赢得了成功的人生。

手腕上小巧精致的卡西欧表在不停地走着,说实话,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戴这样的名表。手表不在名贵,有这样的手表相伴,关键还是要努力做时间的收藏者才是最终目的。

只是雨一直在下,唯一不变的是,我时刻不曾忘怀自己心中的理想,若干年后,如果我还记得自己的心灵之约,我一定会把它变为现实。

篇3:振聋发聩的“漫笔”

日本作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这样记录鲁迅先生灯下写作的情景:

“有一天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住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这时的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1925年4月29日夜,鲁迅坐在灯光下写作。这一次鲁迅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暴政。鲁迅深邃的目光洞察一切,他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中国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无论何种时代,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这种论断何等精辟,何等深刻!它就像振聋发聩的一声惊雷,震动了沉寂的神州大地,唤醒了铁屋子里熟睡的国民。这一论断自然而然让我们想起鲁迅在1918年5月《狂人日记》中的一段同样精彩的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部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一篇是杂文,一篇是小说,但同样发出了千钧之力。

这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故意耸人听闻,而是在列举了人所共知的史实,进行了严密的推理得出的结论。只是这些人所共知的史实,某些中国人不知道如何去看,或者不愿意正视罢了。

中国历史就是在这两种时代中反反复复发展了“三千余年古国古”。乱后求治,是人之常情,但如若“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治”是暂时做稳了奴隶。“乱”固然不好,“治”又有何可贵呢?中国反动的统治阶级和复古的历史学家美化封建等级制度,目的是欺骗百姓,让百姓安于奴隶地位,在人间的“好地狱”中不要反抗,使他们的统治得以继续下去。

二、以小见大的论证方式

一篇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大作,入题时却是叙述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换,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这人人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在一般人看来可能并无深意,鲁迅却独具慧眼,发现了日常生活与国家大事间的联系,把最平凡的最普通的,引入了最重大的最深刻的。将银元换成钞票时,那一定是“治世”,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时显然是“乱世”。“乱世”时钞票打六折儿去换银元还“非常高兴”,“治世”时“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由此推理,人们自然愿意生活在“治世”,不愿意生活在“乱世”。鲁迅进而分析:“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这里的“暴力”则是造成“乱世”的原因,而在“乱世”中人连牛马都不如,是“下于奴隶”的。

三、入木三分的语言风格

鲁迅是语言的大师,即使是在以说理抒情为主的杂文中鲁迅的语言也是极具特色的。幽默、讽刺、嘲笑,愤怒、同情、批判,如匕首似投枪,处处显示出无比的力度。那出发点,正如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中所说:“就是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鲁迅还说过:“历举对手之语,从头到尾,逐一驳去,虽然犀利,而不沉重,且罕有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以致命的重伤者。”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战斗的檄文,在两个阵营的对垒中,在你死我的活的搏斗中,没有沉重的给敌人致命重伤的力量如何战斗呢?在《灯下漫笔》就有不少就这样有力量的句子。如“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是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愚弄民众的手段历来只有一个,即让百姓由“不及牛马”升到“等于牛马”。如“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到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是揭示了民不聊生,民众遭受蹂躏,在黑暗统治下挣扎沉浮的悲惨遭遇。如“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是揭露成功夺得天下的统治者的阴险、残暴本性。如“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从下文看,作者是了然的。说“不了然”是说中国封建统治下的黑暗历史古今一致,百姓的际遇是一样的,官兵与强盗相与为祸,百姓始终处于受摆布、受迫害的地位。

当然,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鲁迅文章中的语言不可能说得十分直接。但即使是较含蓄的话语,表达出的意思和情感也足以使人明白,并形成作者的语言风格。他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中写道:“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在《灯下漫笔》第二部分中,他写道:“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所以,鲁迅始终是一个战士(鲁迅不愿意称自己为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富于创造性的。他的反帝反封意志,他的对民族进步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决定着他的思想的动机和目的,也决定着他的思想方法。他一生的战斗,使他发掘了和积蓄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反映与发扬了人民大众宝贵的思想和智慧,创造了大量的热和光,带来了巨大的力量。

篇4:灯下漫笔的教学设计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篇5:高中叙事的周记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不会正确利用时间的人,总是会抱怨时间太少,时间不够,最终一事无成。作为学生,我们固然知道时间是宝贵的,但是如果不好好珍惜时间,天天不合理安排自己的 学习和生活,那时间就会被我们浪费,就会荒废学业,将来就会一事无成。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所说过,时间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最后他成为了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自学成材的高尔基,白天他要做许多事,晚上他趁 主人不在家时,躲在厨房下看书,月明之夜就在月光下读书。高尔基之所以能成为大文豪全靠他珍惜时间和刻苦自学。袁隆平——他发明了杂交水稻,让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袁隆平取得这种成绩不是 偶然的。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和生活道路上,他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息”的人生格言,孜孜不倦的进行科研。他们都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我每天都是9:00至9:30睡觉,早上起床后到学校都感觉睡眼朦胧,感觉睡不够。这里的原因除了我在看书上花了不少时间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作业有点拖拉。我每天虽然只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完 成作业,可是总会出一些错误,甚至漏题。问题就在这儿——有时我建只有一个作业了,就东游西逛放松作业,原来时间还挺早的,可是经这么闲逛,时间不知不觉到了八点半。有时老妈叫我做一些课 外作业,我便叫苦不迭,一百个不情愿做起来,而妈妈又规定我九点半必须睡觉了的,搞得我好像时间不够。其实,这是我不合理利用好时间的缘故。时如逝水,滚滚奔流永不复回,现在想起来感觉挺 后悔。

我们班有些同学爱看闲书,不仅下课看,而且上课也看。他们在书中夹着书,不时摇头晃脑迷惑老师。当老师从身边走过,他们便镇定地把书放入桌内,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黑板,有时又低下头奋 笔疾书,好像在做笔记,等老师走开,又故伎重演……下课了,老师布置了作业离开教室,他们却抓头挠腮地乱做一通,嘴里又小声嘀咕着“这么点时间够吗?”

篇6:写风景的高中周记

阵如雨般的急响,“哗啦啦”,银杏树上的果实被打落下来。我站在路口吹响手中的果核,声音微弱而清越,响成了一片风景。

我在这声里雨里笑着去追远方的风景。

一株开满了细碎白花的柠檬树,满树都是微甜的清香气息,小米似的白色花瓣在木吉他的弦歌里洒了一地。

吉他断弦,初醒的我怔忪了许久,手中握着的书还翻在写三毛的柠檬树的一篇文章的那一页。那棵屋顶上的柠檬树是三毛拥有的风景,而把我把它收藏在梦里。

“哗啦啦”,银杏树上果实急落的声音,是那种世俗的聒噪。

妈妈在和暖的`阳光里走进来叫我,“去看看那些果子吧”,她那好奇和兴奋的音调,将我“我们怎么不种一棵柠檬树呢”的建议扼在喉咙里。

我趿着鞋出门,看到一片杂乱的浅黄色和翠绿色错杂的地块,带着长柄的果实纷纷落下来,有的还摔破了皮,溢出少许鹅黄色的浆液。我厌恶地皱着眉头蹲下身来触摸皱缩的皮层,指尖上一层淡淡的粉末。它太丑陋了,让我像触电似的缩回了手。

我有些后悔那个美梦的中断,后悔我没把那个建议说出口。

“我小的时候,拿这种果核当乐器呢。”妈妈忽然走过来半蹲在我身旁,提起一只完好果实的柄。微笑着的她似乎已沉浸在回忆里,丝毫没有顾及我迟疑的眼光。

不由分说地,她捡了几颗饱满的果实,放到水龙头上冲洗起来,水流像快刀剥去腐肉一样一层层剥下果肉,最后还剩下的果核呈木色,向上了釉一样光滑,细小剔透的水珠顺着纺锤形的壳滚落下来,让人想起远古时的埙和翠色的木叶。

我不禁也想尝试,仔细洗好其余的果核,将它们逐个摆在窗台上晾晒。细碎的光线灌进果核的纹路里,流成一道道浅金色的沟槽,此时我竟觉得它们有些美丽。隔着浅茶色的玻璃可以看见所剩不多的果实混着银杏叶继续如雨般落在地上,浅黄和翠绿杂乱地交织着。

对着错杂色块生硬的厌恶渐渐变得柔软起来,我将卡在喉咙里的那句话又咽了回去。

“哗啦啦”,这也许是最后一茬果实了吧。

我在声里雨里转过身来,轻轻吹着手中的果核,它呈木色,有微苦的味道,比微甜的柠檬香气更加实在。

每个人都在远方藏着一片风景,或许是一株柠檬树,或许是一把木吉他。但它们只适合根植于远方。而在近处,我只要一回头,便能看见身边翠绿嫩黄如雨般急落。

这些是银杏果,又不只是这些东西。

它质朴,它在身边真实存在,它成熟坠落的时间清晰可感。

篇7:诗意的漫笔行进在现代构成中

吉建芳为王蒙大著插图的特点,是理解后的创想。一个画家的画境,可以说基本是自由驰骋中的发挥,但若为书配图,则便有了一条无形的羁绊。当然,若你发挥得好,便既可借梯登高,又可戴着镣铐跳出最美的舞蹈,而吉建芳,正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胆量,为我们昭示了为艺为文的互融与创新之果。

在吉建芳的插图叙事中,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对内文的重要性的大加渲染,而在于她张开艺术怀抱去拥戴一个新的意象。在吉建芳为《老子的帮助》所作的插图中,我们首先体会到了她的感知技能在审美中的表达,是一种创意的简笔,率真(性)的漫化。在她的画中,最突出的是空间和深度的关系,无处不在又处处有新,如《自胜者强》《塞兑闭门》与《是谓玄同》等。而在线条与形态上,则又完全以想象力为支持,以思想与乐趣共融为亮点,寓动态于静默之中,独具一格,灵巧而简洁。如此再来看《王道》系列的插图,则又可有一番新悟。在《 〈红楼梦〉里的爱情》中,显然是借用西方神话丘比特之箭为意,心与泪被封裹在一杯中,而爱情之箭高高悬挂在空中。而《奇书〈红楼梦〉》之插图以国际象棋解题,妙不可言。这些插图以感知与良知为背景,以批判性的审美感悟、创造、传达文本阐释的新意,在体验《红楼梦》的精神世界里,让我们捕捉到与现实相连相关的新信息与感悟。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吉建芳则更巧妙地仅绘一只高跟鞋的舶来品,形象地点出了他国的文化侵略主义。读书解人,吉建芳就是如此地绘图解人。

篇8:有关梦想的高中周记

有关梦想的高中周记

根鸟出发了,一飞冲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荒漠,草原,大山,村落,峡谷,小镇,数都数不完的一个个场景奇异而玄妙,最近我曾看过一本叫《根鸟》书,里面的情节十分动人。

里面讲的是一个少女到悬崖边上采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峡谷中,之后她便常常出现在一个叫根鸟的少年的梦里,根鸟出发了,一飞冲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荒漠,草原,大山,村落,峡谷,小镇,数都数不完的一个个场景奇异而玄妙,根鸟成长在现实与梦幻之间,他下定决心以梦为现实,度日如年的穿过了他的成长阶段,在恍惚和迷乱,清醒,执著,一往无前,最终找到了悬崖边上采花的那个少女。

虽然,这不是现实失活中的故事,但也能激发了我 的理想。于是,我下定决心: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我对能当上一名老师是多么迷恋啊!看着老师站在讲台上,为我们分析题目;帮我们能更快地理解题目,我心里是又羡慕又妒忌。虽然我知道要当一名老师不容易,当一名优秀的老师更不容易。老师就如同一只点燃点蜡烛,在墙角默默地流泪,但当看着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考上大学时,心里又是多么骄傲,多么自豪。

篇9:灯下漫笔

B.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丰富的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C.教学重点:散文的欣赏。

D.教学难点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E.教学方法:阅读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笔试)

二、课文浅析

(1) 主旨: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2) 文章结构

按照《教参》的看法,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这样说来,这五段似可看成“赋比兴”的“兴”了。这部分是全文的话由,由一件小事谈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才是全文的真正话题。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分,交代观点。回溯中国历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见解真正是振聋发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是为讽刺现实。指出现实的中国,实际上仍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

这样一种分层方法是否是唯一的呢?不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以一种崭新观念分析、认识文章的结构。

(3) 情感基调

在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中,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中,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中充满了鲁迅先生一种沉痛而炽热的情感,充满了昂扬的战斗激情。

(4) 寓含事理

文章中,作者在深刻冷静剖析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充满理性、前无古人的结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循环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沉浮。

三、鉴赏示例

要我们借教参中的一段分析鉴赏文字,体会一下鉴赏的基础。

(1) 原文: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鲁迅随笔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含着巨大的激情。他的议论是情感化的。在这篇随笔中,他的情感和理性始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源于鲁迅对于中国历史的深沉思考和激烈否定,因为他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产生了强烈的憎恨之情,对中国国民的命运和奴性人格产生巨大的同情和讽刺批判之情,他才有认识和把握这一问题的兴趣;反过来,随着这一情感的增强,对中国历史实质和国民性格的.理性认识又不断深化,而理性认识越深刻,对它的情感也越真切。这就使本文具有了这样一种特点:理中生情,情中化理。鲁迅把他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鞭辟入里的理性认识融化在感情之中。

(简析:作者从背景出发,在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创作风格的某一方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这篇文章的特征所涉及的情、理因素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而提出鉴赏点。)

这篇文章的披情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一体。第一部分是叙述换现银的经过,描写心理变化过程,叙述描写交融一起,第六段是叙述,第七段是议论带抒情,第八、九段是叙述带议论,四种表现方法中,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似盐溶于水,不知何者为盐,何者为水了。特别是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的时候,表面上似乎在作一个科学的论断,但作者内心的情感却汹涌澎湃,他恨封建暴政,他怨国民麻木,他盼中国走出循环怪圈,各种感情熔铸于这一结论之中。二是议论以作者的情感为内在动力。正是在暗夜沉沉之时,作者心海翻滚,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强烈情感化的感受和认识,才促使作者在灯下奋笔疾书,发生如此深刻而偏激的议论。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虽然看不到,但分明感觉到了作者情感的脉搏在激烈跳动。千方百计将钞票换成现银后,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感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愤怒而悲哀地得出中国历史的两个时代的结论。文章结尾一个叹号,更是寄托了作者一片深情,固然悲哀,却不绝望。整篇文章,感情像一部马达,轰轰开过,留下一片深痕,使人感奋,催人

篇10:新学期漫笔作文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已从高一升到高二。高二的分班让我和昔日那些一同吃饭的好友分别。

开学前两天,我兴高采烈地跑去商场购买些文具什么的,当我走到玩具区时,我在柜台上看到一个精美的工艺品,上面是两只带着蝴蝶结的龙猫,它们坐在一条木质的长椅上,上面写着“我们的友谊……”正好31号是我好朋友的生日,我觉得他一定会喜欢这个礼物的,所以我就买了他,并且买了一些漂亮的包装纸。

回到家,我就开始包装这个尚未送出的.礼物。我拿着剪刀胶水东贴西剪,结果由于我的学艺不精包装得特别难看,几乎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看着这样―“坨”东西,我想了想,要不要把这包装给她看一看,不看内容的话还是一个惊喜。

于是乎,我打开相机拍下照片发给她,并告诉她我包的很难看请不要介意。这会儿,正好是吃饭的时间,所以我就把手机放在一边吃饭去了。一回来就看到好几个未读消息,点开一看,我懵了,她竟然说不来上学了!她还说这是她思考了三四天做下的慎重的决定,她说她转学,转到一个离她家很近的学校。听到这话,我马上告诉了我妈妈,然后我就问她是什么学校,一年收费多少?本来我也有意愿说看看是什么学校,考虑考虑我也过去,毕竟她告诉我要是我也想要转的话,这两天还来得及,此时此刻,我是有一些些心动的,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职高。

这好比是晴天霹雳,我最好的朋友竟然要走,而且还是职高,平常在学校,她不仅是英语课代表,而且成绩也不差,为什么这样想不开。明明她特别努力,家里也不缺钱。过后我又劝了她半个多小时,可惜,她还是坚持去上职高,她说高二压力大,而且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去读职高了。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有些许的崩溃,没人再能和她一样陪我抢早饭,没人和我一起跑步了……

我很伤心,我不知道如何是好,但是,再怎么思念也无济于事,因为已经不可能回到当初……

篇11:晋城——山里泉漫笔

天然去雕饰。我想这句话应该有一定的道理,美不在于怎样豪华的打扮,自自然然、朴朴素素最容易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东西,而真实的往往最为美丽。

纱帽山,青青的纱帽山,青得连水都被感染。很高兴有机会这么近地看你,踩着沾露的草叶和潮润的泥土,看着满山郁郁葱葱的林木,悄然开放的野花,寂然的云海在氤氲中环环抱抱,我不能不说那些有如梦幻的感觉真的很好。

我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无论是瞬间的发现,还是为谁的一声叹息,我都会让心海泛起涟漪。

然而,我同样有些黯然,觉得惋惜,不知道是谁为你取了这样的名字——纱帽山,为什么非要用古代的乌纱?

那名字显得机会主义,乌纱帽向来都是黑色,而你却是绿的,这又多么像一个巨大的讽刺!

在名誉与地位之间,有多少人不问颜色而只要乌纱?并且格外地珍惜,似乎只要拥有就可以一切忽略不计!

世界啊,如果我们什么都可以丢掉,心灵将可以在哪里栖息!

导游告诉我关于山取名纱帽的原因,它不仅像古代的官帽,还有一个与姜子牙有关的故事。故事是否杜撰,我无从知晓,也不以为然,就像我不觉得拜了太公庙回来就可以得到升迁。

纱帽山,当我离开,并在远处回首,我又蓦然发现,你更像一座硕大的坟墓。而这,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做官的人如果不装着人民,心里只有高官厚禄,那么他就是在向坟墓走近?

纱帽山,一顶圆圆的纱帽,深深地躺在太行山的里边,因为深远,你得拥有一颗虔诚而宽阔的心。

2.奶头山

你得有一颗属于儿子的心,才能发现那个被形容成母亲乳房的山。

我不止一次赞扬过母亲用血液喂养和用灵魂哺育的伟大魅力,我一直认为那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在众山之上,突兀而出,那是母亲的乳头。是受了它的滋润,太行山才会如此雄壮,骨骼粗大,肌肉健实,像强悍的男人;沁河水才会如此的灵秀、丰美,像娇柔的女儿。

奶头山。我知道我坐在游艇上的角度不适宜拍照,不能展示最佳的效果。我只能用眼静静地看着,用心的尺度取焦默默拍摄,我要把它印入我的肉体,乃至血液。我不能忘记一位永远的母亲,无论是她的包容、她宽阔的胸怀,或者是她无由的爱,一切的一切,只有融入自己的生命,才能得永久的继承。

奶头山。我是否还要作更多的形容。七月流火,我听着导游小姐如水样温柔地介绍着,她长相清纯,声音甜美的像在唱歌,我在她的声音里看到了无数盛开的花朵,那些献给母亲的花朵,是赞美也是向往,是追求更是渴望。

正沉醉着,身边的人群突然骚动,对岸的一个景观吸引了同艇的诗人朋友,他们纷纷起身寻找和拍照。我再次听到一声伴着一声的鸟鸣。举目四顾,依旧没能看到鸟的身影……

奶头山,现在,我离晋城已经很远,并且不知道今生是否还有机会重来。但是,我不相信有什么能打破我对你的崇敬。因为那一刻,我突然企望拥有来生,企望有机会在来生做太行山的儿子。

是的,我渴望拥有,并不畏此行有多大的艰险。

3.鲤鱼山

见过一条长二公里的鲤鱼么?说出这句话我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两边是山,中间是河,一条鲤鱼在河里缓缓游着。那是一条巨大的青鲤,身躯微微扭动,高高的脊背露出水面,水在腹部以下流着,甚至可以看到鱼的眼睛和不停吞吐的嘴巴……和谐、自然、惟妙惟肖。

山间的风偶尔吹过,水像飘带,曲曲缭绕,枝叶摇曳,仿佛无数的金子在跳跃。几千年了或者更为遥远的时间都已匆匆逝去,头北尾南的鲤鱼始终在那里,始终那个姿势。它是因为醉于那片水域,醉于那片山色,还是有别的原因?

你是在等着我么,还是想告诉我这山里有数不尽的珍宝?

我是一个从很远地方来的游人,匆匆的行脚留不下任何痕迹。最多,我也不过是一条小鱼,而你是那么庞大,那么自由,即使我游得再快,离你心里的路途依然会格外遥远。或许我会有值得骄傲的言说,我可以感受到你的执着,感受到你的爱,我甚至还能听到你柔声的独语,但我并不认为那样可以缩短我们间的距离。

鲤鱼山,像鲤鱼一样的山。二公里也许很长,但在无限绵延的太行山里,你不过是一个鳞片。

因为爱,我还相信你应该是一个女子,因为你的四周是雄性的大山。

或许,我不该再多表述,有时候含蓄会让一些事物更富有魅力。我记住了你,记住了你是一条活着的鱼。你静静地卧着,也许根本不是甚或没有想游的意思。但是,我知道从这个时刻起,你再也游不出我的心灵。

鲤鱼山。这一生我是不会忘记你了,我已经在过山风的回应里,获得了比珠宝更为珍贵的东西。

4.靠山

在石门魏碑的山顶部,那个古代官员已经在绝壁旁站了很久,很久。他不累么?

身后是一座巨大的山。我忘不了有关这座“靠山”的书面介绍:“因此官员背后有座山,故称此山为靠山,寓意当官须有靠山。百姓传言登上此山,可使人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且官位稳定。”

我不由得在心里笑了,有些嘲讽的味道。本来我还要为他“似有鼻息相闻”的句子叫好,却又不得不为他的直逼的世俗无奈叹息。看着这座山,你原可以拥有更多的启示,现在什么都被打碎了。

“依着大树好乘凉,背靠大山好做官。”这似乎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于我却格外遥远。我不是官,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民,用我的手写我的心,用我的心爱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突然想起一部发生在晋城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忘记了。记得那是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记得电影里的指挥官曾经说过:八路军为何能在太行山取得抗日的胜利,正是因为他们有太行山的人民。人民才是最坚实的靠山呀。

以前,一个做官的朋友和我说过,他说只要他是在用心为人民谋福利,就永远不会有累的感觉,那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幸福,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快乐。我从不相信有了靠山就会拥有一切。而天宇之下,惟爱最大,惟爱最美!

朋友是一个普通的小官,并不起眼,他没有背景也没有靠山。但朋友并不在乎,他用心爱着的人们已经不知不觉间成了他最有力的靠山。还有什么能比把人民作为靠山最为坚定!

我一遍遍为朋友感动,一次次为他在心里祝福,他的平安成了我最真实的心愿。

也许,我真的应该再回来,无论是在梦里,还是在想像里。

5.后花园

后花园!为何要起这样一个名字?

船留在身后,沁河水急急地向下游流去。我的脚踩上了山石小路,一块块怪异的石头在我的眼前横亘着凸出。这是下午,也许是我初次抵达,没有感觉到山里的阳光是如何的狠毒。

我不止一次说过自己有很重的好奇心,一不小心就会弄得朋友一脸尴尬。我还是忍不住问起年轻的导游。导游是个女孩,普通话很好,名字也挺有意思,她叫白云,起初我们都认为是她随口说说,没想到那竟是她真实的姓名。也许因为真实我对她颇有好感。人生有时候真的不应该隐瞒太多,一个不愿真诚待人的人又怎能换来对方的真心。

白云的声音很美,很有女孩的味道,她温声细语地为我们揭开了谜底:那里是猕猴的王国,是猴王的后花园。

哦,猴王的后花园!

话音未落,诗人杨麟就笑着接言:那里也是阿土的后花园,有阿土的三千佳丽!

我不禁哑然失笑,想起不久前他与诗人雪马开的玩笑。雪马因为写了一首《我想抱着女人睡觉》的诗,在他们知道山里泉有猴子的时候,杨麟干脆把诗的名字改成了《我想抱着一只母猴》!

这就是诗人。我喜欢诗人,喜欢他们的戏谑与机巧,喜欢他们不无幽默的耍笑。

后花园的猴子并不很多,花更少得可怜,到处是低矮的树丛,叫不出名的藤蔓。也许是为了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管理者叫来驯养员,让驯养员用猴子为我们表演。

在驯养员的指挥下,猴子向我们展示了几个早已熟悉的动作,就在那只表演的猴子躬下身体的时候,我看到它偷偷瞥着围观的我们……

突然又想起了一句话:当我们在耍猴子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被猴子耍?

6.睡美人山

一直以来,总是不愿把你看成一座山,一直觉得没有谁可以这样雕琢。尽管不能修改你的身份,乃至不能为你做一处小小的变动,我仍然在心的深处为你留下足够徜徉的空间。你是那么单纯,我爱你的单纯,爱你没有一丁点的污染!

离开太行山已经有些日子了,我却一刻也不能忘记那个没有相约的早晨。

那天我们起得有些早,大伙儿约好一起爬山。没想到一出门就遇到了你,虽然没有相约,却比相约更完美。当我走出房间走进清晨,在抬起头张开嘴巴,准备吸纳大山灵异之气的一瞬间,我看到了河对岸的你,于是我被你深深地吸引了。刚抵达此地就有人介绍过美丽的你,然而那时我搜遍了整个山壁也没能找到你。

而今你却不经意地出现在我眼前,咫尺的距离足够让我把你全部的美丽揽入怀里。你似醒未醒,仰面而躺,鼻孔一张一合,胸脯半裸在薄雾里,隐隐约约起伏着心的脉博。那一刻我醉了,我听见了自己心灵并不均匀的喘息。

也许,我该为自己的行为羞愧,不该有亵渎的思想和不良的企图。然而我却无法不放任自己的情感,我无法在动荡的水边控制住自己的心绪,控制住对梦采摘的襟怀……

美人在那里睡着,我也仿佛睡了。是我已经留下了什么,还是什么已经被我带走?山风轻吹,在薄雾缭绕的睡美人山前,谁让我的身体和心灵一起感受到了梦的包围和爱的拥抱?

漆着黄色漆的彩虹桥静卧水面,它是否在等我撵着它的脊背攀到对岸?

睡美人山,睡美人山,美丽的事物永远只能偶遇不能强行得见。

7.女人梯

女人梯。真的是女人的梯子么?

一阶一阶直通到清澈的水里。汲水的女子呢,怎么没有了她的身姿?

导游在讲美丽的故事。在中国,美丽故事太多了。许多年来,我所听到的故事往往有着相似的美丽结局。这里的故事如出一辙,汲水的女人后来成了韩王的妻子。韩王是谁,我不得而知,也不想知道,唯一知道的是,女孩再也不用来此汲水。那种身分与地位的悬殊转换,即使现代的女子也会垂涎三尺。

但我明白,事情远非那么简单,一个女人如果只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善良的心,即使像花朵也不会得到爱的垂青。

在大江南北,我拥揽过三山四水,可我心灵深处,始终有一处充满荒芜。我承认我在等待与众不同的结果。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说“结果并不重要”的话,那些言不由衷的表情让我看到了更多真实的东西,掩饰的虚伪和无奈的绝望。

女人梯。其实每个女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梯子,就像我的母亲和姐姐,她们同样是汲过水的女子,是上天勤劳善良的子民,但是她们从未有过那种机会,也从未幻想有一天一步成为神仙。她们朴朴素素、勤勤恳恳,在自己的生活里过着简朴而单调的日子。在她们的眼里,家人平安、邻里和睦就是越走高的梯子。

我是否也是一架梯子,能有机会给自己所爱的人当梯子,那是一件多么愉快和值得骄傲的事情?

篇12:中秋漫笔作文

就是那么满,像是描画出来的一剪凄艳,是一圈优美的弧。

从南京到安徽其实并不远,却又很远。我克服了从小就晕车的习惯,匍匐到安徽这个有时都叫不出名字的小镇(可能是城市)来,只因一个“圆”。

这里我很熟悉,小时候就住在这儿,这里的大街小巷,我都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好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友人,朝它们挥挥手,甚至还能看见小时候在路边墙上刻下的杂乱无章的痕迹。

月色更浓了,却没有要沉睡的意思,鞭炮的响声和花灯,把世界打扮的热闹极了。月亮却不食人间烟火,独自清雅去了。

家人唤我,我只好回去。

家里的人很多,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他们都爱笑,互相聊着,好像很投缘,一笑起来就叮叮咚咚的,。妈妈把我的瓷碗里填满了米饭,热腾腾的,闻起来很香,是“圆”的味道。

餐桌上,高脚杯碰在一起,和家人的笑声融在一起,很“圆”。

我却起了身,来到庭院,外面依旧是万家灯火,花街灯如昼。

满月却是寂寞的,横贯中天。

一半天上,一般人间。

它是苍白的,是柳永酒醒西湖,乘着小舟,从二十四桥赶来的明月。千年的跨越,人们说它“圆”满,送给它华丽的诗词霓裳,在人世欢庆。殊不知,它早已后悔偷了灵药,努力地蜕为一个“满”圆,好像在自嘲,还是听惯了嘲讽,而无所谓的轻佻一“圆”?

我突然同情起月亮来。

院子里有桂,却不是十里飘香,细细一闻,才有桂花苍白的香。

月,原来不圆。

凡世如此平常,幸福。而天宫是冰冷的,明月不知,独守夜色。

家人唤我的小名,叫我回去,声音圆润好听。

世人怎会体会到明月的“缺”呢。我在庭院里用指尖画了一个“圆”,送给月亮。

中秋,就在“圆”和“缺”里度过。

篇13:乡间漫笔作文

我喜欢走走看看,举起相机将美的瞬间定格记忆。八百里洞庭微漾的水波首都北京的车水马龙霓虹高照十里桃花园中触手可及的粉儿,还有乳房成串的凤凰古城……这一切,却不及记忆中的小村。

这次,我走回了我的家乡――桃源的一个小山村。它夹在村子与小镇之间,没有桃花源秀丽妖娆,一朵朵娇艳的花朝你抛媚眼,也比不上热闹非凡的.小镇,应有尽有,但它亲切而真实,散发着纯朴的自然之美。

苍翠欲滴的竹林环绕着小村,天边一抹艳丽的火烧云映在石径上,茸茸的狗尾草随风舞蹈。家门前的那口大鱼塘,波光粼粼,调皮的鱼儿忽地跃出水面忽地又不见了,只留下层层涟漪。岸上几个老人娴熟地甩出钓竿,细长的鱼绳在阳光的照耀下若隐若现。老人们悠然地坐在草垛上,夹着烟斗,在烟雾升腾中开怀……

村里的孩子都在村口的学校学习。学校一点都不大,几棵百年大樟树如忠诚的卫士,经年累月,默默护佑着。教室很简陋,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一块破旧的黑板,门上的绿色油漆也不知啥时脱落了一块又一块,那几扇木格子窗户边,细细长长的青藤缠络着。孩子们洪亮而整齐的朗朗书声就从这里响起,久久回荡在乡间瓦蓝的天空下……

“喔――喔――”“咯――咯――哒――”“汪――汪――”“嘎――嘎,――”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向人们报晓,奏成了一支乡间独具韵味的交响曲。露珠儿闪闪发亮了,太阳揉揉眼睛磨磨蹭蹭地起床了。乡村顿时热闹起来,人们抖擞抖擞精神,各干各的一份儿事去。男人们扛起锄头下了地,妇女们担担打水、浣衣做饭,进城的背上布包踏上湿润的小径……

太阳不知不觉移到了西边,落日的余辉深情眷念着每座乡间小屋,为它们镀上道道金黄。屋里勤劳贤惠的妇女们早已摆好饭菜,翘首等待着归家的丈夫和孩子,为他们擦擦汗、揉揉肩,粗茶淡饭,一家人照样吃得有滋有味!

篇14:夤夜漫笔作文

周末夤夜应酬归来,早已是几分醉意,一身疲累。

刚才的推杯换盏、言不由衷像皮影、双簧一样还在眼前摇晃,于耳畔回响。

沏一杯茶,静坐在书房里。平日里本该如此,书房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只有那些高高低低胖胖瘦瘦的书像忠实的朋友,寂寥地站立在书架上。电脑屏幕上吸附的灰尘在指肚轻轻划过之后,留下清晰的痕迹,如同在落满积雪的院子里铲出一条通道来。

果断地摁下电脑开机键,随即点上一支烟,等候电脑慵懒地启动。

习惯性地输入密码登录QQ,查看好友留言。

一个个界面渐次弹出,重叠成多瓣的花朵。

离线信息所显示的时间告诉我,朋友们的问候,已经久远得无需回复了。于是,浏览过后便一个一个地叉掉。

打开班群,进入大学同学的视野,留言,证明自己的存在,保持一份近在眼前而又远在天边的联络。

马上就有人回应。

先是程式化的寒暄,继而是调皮的表情符号。随着键盘的敲击,世俗的客套被轻松的问答取代。任星移斗转,时光流逝,同一片天空下沉淀的友情在字里行间温暖起来。尽管在线的人不多,疏疏落落的应答却宛然把我们带回了那段无羁的青春华年。

一位久未联系的好友开始与我私聊。界面上浮现着臃肿的笑容。曾经的稚嫩如今已略显苍桑。

“老了!”这是我们共同的喟叹。

想当年一起在阶梯教室抢占座位,在图书馆里誊抄资料,攻专业课程,忙英语考级;在食堂里挤饭,然后坐在视野开阔的.角落,吃到食堂几乎打烊才拿起印有固定编号的饭缸带着几分满意离开;在运动场上像脱缰的野马,故意把球踢得很远来释放青春,目送优雅的女生走到视线的尽头;在充满汗味和臭袜子味的寝室里,女生永远是每晚“卧谈会”的主题,直到熄灯很久,鼾声渐起,仍觉意犹未尽……

来不及等待,来不及无奈,四年的时光倏然而过,转瞬间毕业在即。作为师范生,大多数人不可避免地要回原籍做教师,或是经过艰难的找寻之后到异地任教。

然后,是伤感的离别。同窗一场,从此天南海北;更有劳燕分飞,空留牵挂。

今夜,好友也是和我一样,从外面应酬回来,两眼迷离,双颊微醺。

经过十几年的独自闯荡、异地打拼,他现在已是一所中学的执牛耳者。在我看来,他算是我们同学中的翘楚,颇令人羡慕。可是,他说他并不快乐,甚至没有一点成就感,整天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让他感到身心俱疲。如今年届不惑,渐觉精力不济,作为独子,不能很好地照顾年迈的双亲以尽孝道。父母被接来之后水土不服,和当地人语言不通,生活很不遂心。他说很后悔当初年轻气盛之下做出了不计后果的选择,如果——他是说如果能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旁,他宁愿做一名普通教师,做一个合格的儿子和父亲,陪父母一起享受儿孙绕膝缠欢的天伦之乐,其他的,真的并不重要。

清晰的镜头下,我读到了好友眼角溢出的情愫,不觉沉浸其中。片刻的沉默之后,我和好友不约而同地关闭了视频,互相道别,然后下线。

上一篇:抵债资产中介协议下一篇:迎大运学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