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西湖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潮州西湖范文

潮州 穿越不同时期看潮州古城(小编推荐)

潮州小伙用6年多时间收集整理400多张老照片

穿越不同时期看潮州古城

16 01 06

▲ 1888年湘子桥。礼荷莲(英国) 摄

▲ 1920年状元坊。(相片来源:美璋照相馆)

▲ 1929年开元寺天王殿前陀罗尼幢。关野贞 常盘大定(日本) 摄

▲ 1870年三元塔。约翰汤姆逊(英国) 摄

1908年潮州府全景。(相片来源:英国)

昔日的湘子桥、旧时的西湖畔涵碧楼、清末潮州女子的发型„„一张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记载着凤城的历史和变迁,让“后生仔”可以了解陌生的过去,让老一辈可以怀念熟悉的曾经,让外地人乃至世界友人可以领略潮州府城独特的魅力。不少网友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看到老照片后,纷纷转发和热议。有的网友更感慨道:原来百年前的府城风貌是这般。这些老照片是一名28岁的潮州小伙丁铨历时6年多收集、整理的,共有400多张有关潮州的老照片,并将成书出版,让大家在老照片中读懂城市的发展变化。

□ 文/本报记者 吴冰

□ 本版老相片由丁铨提供

一组老照片

唤起潮州情结

今年28岁的丁铨从小就喜欢摄影,也对以前的老照片情有独钟。“老人们常说,‘三世有修,才会出世在潮州’,这一句话在我离开潮州,外出上大学的时候更加体会到了。”丁铨告诉记者,六年前,他正读大二,有一天,在上网时,无意间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图书馆的网站上发现了几张清末民初有关潮州的照片。那些从小熟识的风景,在那一刻顿时觉得陌生。看着穿越百年时空呈现在眼前的凤城,让丁铨感到很是震撼。当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要将这些老照片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于是,他对照片上的背景介绍进行翻译注解,再配上自己的描述,转发到潮州一论坛上。帖子一经发表,引来了许多网友转载。网友们浓郁的怀旧情结,让丁铨有动力去收集老照片,将照片背后的故事呈现给大家。

从那时起,丁铨自己一有空闲,就会登陆外国的各种网站、相关摄影论坛,寻找潮州老照片的踪迹,有时还会到旧书店、图书馆去“淘”。

开微博、微信公众号

收集老照片

2011年,丁铨在新浪微博上注册一个名为@潮州老照片的账户,专门用于晒自己收集到的潮州老照片。这一举动引来不少网友的关注。有的网友评论说,从未见过如此珍贵的老照片,原来之前的潮州是这样子的,这一张张定格的历史画面,让人看到不一样的潮州。

随着@潮州老照片微博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不少家中保留有老照片的网友,纷纷提供一些珍贵的老照片,还有网友提供了一些老照片的具体位置和照片背后的小故事。2013年,丁铨注册了“潮州老照片”微信公众号,用于收集、传播及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也受到了网友们的关注。

在收集老照片的过程中,丁铨查找资料,询问网友,还抽出时间重新走访了照片中的地点,了解这些地点曾经发生的小故事。“这其中,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照片也可能蕴含着一些故事,比如女传教士约翰·斯顿于1911年收集的一张拍摄于潮州府的老照片。”丁铨告诉记者,这是一张104年前普通寻常破屋老榕的街景,如今考证其拍摄地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直至一位老人的来信,根据图中事物,及一些历史,推断出可能拍摄于南堤顶,让这张照片有了故事,也让这张照片得到了关注。

“在走访中,我也看到一些景点没了往昔那金碧辉煌的风采或是被重新翻新,已不复往昔面貌,感到十分可惜。”丁铨说,收集的这些老照片不仅可让人们窥见历史的细节,让人们看到文献和口头相传的历史, 甚至被时光遗忘的一鳞半爪。也希望可以为已遭破坏或毁灭的建筑物在修复时,尽可能提供“修旧如旧”的依据。

让定格的历史

能流传下去

收集、走访、整理、发布„„就这样,从2009年至今,丁铨收集了400多张关于潮州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在整理发布老照片故事的过程中,他收获了不少故事,也结交到了不少关心家乡发展的朋友。一直以来,他希望能出版一本老照片影集,却未能遂愿。直到2015年3月份左右,在同为潮州人、南方日报出版社编辑佃燕婉的提议与帮助下,丁铨将之前发布的老照片故事重新进行整理完善,准备成书出版。为了更加严谨,丁铨与朋友们还专门重新对照片进行走访核实,寻找资料及一些知情的老人,对历史口述的细节进行多次校正修订。

该书通过旅程、风物、人像三个章节,讲述潮州的影像史,书中还特意增加由其好友黄珂展绘制的旧影地图索引,让影像拍摄地点有了可视化的坐标。该书《旧影潮州》将于近日出版。目前,该书还在网上进行众筹,得到了不少网友的支持与点赞。不少网友更评论道,期待翻开书的那天。

“随着时代的变化,那些能讲述潮州历史的人正渐次老去。虽然人们能通过古籍里的记载了解潮州的历史,然而那些又好像是一堵厚实的高墙,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墙内探索。”丁铨告诉记者,许多关于这座城市记忆的东西正在逐渐消失,现当代是一个网络和读图时代,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昔日潮州的历史,“后生仔”可能更愿意看。“这本书像是一个‘引子’。”他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增强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认知度,并让更多本土年轻人参与进来,提供一些老照片的相关线索,也共同来进行口述史创作和本地文物文化保护工作等,让定格的历史得以流传下去。

第二篇:潮州小吃 介绍

潮州小吃手抄报 小食,在北方又称为“小吃”,它是指一种土要来自民间的、价钱

便宜、为人们茶余饭后所吃用为特点,而区别于下餐和筵席大菜的

食品。在我国,小食往往又被人称为点心,因为在中国的烹饪史上,

从古到今,小食和点心这两个词经常都是互相代用,一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凡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地方,必定有那个地方的地方小食。那是因为小食是一种饮食文化,它来自民间,植根于千家万户,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民以食为天”,社会的生存与进步,离不开饮食,所以一个地方的文明和文化,必定会在那个地方的饮食上反映出来。

潮州地处祖国南疆,已有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故潮州也和中国其他各地一样,有着许许多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地方风味、饮誉海内外的地方小食。

潮州菜潮州小食和潮州菜,都同属于潮州饮食文化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比如潮菜筵席,从古到今,都要上—二款潮州小食作为配桌点心。这些小食,可以是甜点,也可以是咸点,诸如肖米、水晶包、鼠曲、菜头粿……这些潮州传统小食,经常是潮菜筵席上见到的美点。如果一桌地道的潮菜筵席,没有一二款潮州小食作为陪衬,必定会黯然失色,失却不少的潮州风味。

第三篇:潮州凤凰茶

潮州凤凰茶 潮州凤凰茶-序

“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一盏潮州凤凰功夫茶,溢出潮州文化独特的韵味,蕴涵着潮州凤凰单枞茶的神奇魅力,见证了潮州凤凰茶生产的悠久历史。潮州是广东省乌龙茶的发源地,唐-陆羽的《茶经》已有岭南产茶之记述。宋《潮州府志》载:“凤山名茶待诏茶,亦名贡茶。”至清代,凤凰水仙茶已入全国名茶之列。潮州凤凰茶品质优良,以“凤凰单枞”、“岭头单枞”等为代表的潮州凤凰单枞茶,是乌龙茶类中的极品名茶,素以紧结润喉、天然花香、独特丛韵称誉,在国内外各类茶叶评比活动中屡获殊誉,享有较高声誉。日本茶叶博士松下智先生说:“凤凰茶是中国的国宝。”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品尝凤凰单枞茶后,认为“比美国的花旗参还提神。”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说:“喝了凤凰茶,其他茶就不想喝了。”正是基于此,1986年潮州被纳入国家茶叶商品出口基地体系,1995年凤凰镇被授予“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称号。茶树资源丰富是潮州茶叶生产的独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旨在振兴潮州凤凰茶文化产业的潮州各级党政部门,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战古茶树保护,实施优质品种开发利用工程,不断拓展潮州凤凰茶的发展空间。目前,潮州凤凰茶生产面积达12.8万亩,年产量1万多吨,不仅成为广东省主要的产茶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特种乌龙茶产区。潮州以其现存大量人工栽培型乌龙茶古茶树群体、拥有独具花香蜜韵单枞茶品种,以及精湛绝伦的潮州功夫茶艺而著称于世,成为世界茶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凤凰单枞茶,香溢四海,誉满五洲,前景无限。现还展示潮州凤凰茶发展全貌,我相信,小小茶罐装满着精炼的《潮州凤凰茶》 (直销凤凰茶)

第四篇:潮州俗语趣谈

一、课题提出

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支涓涓细流,在潮汕地区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下,于漫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潮州民俗文化独特,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

潮州方言,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她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潮州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潮州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潮州俗语与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有着什么关系?俗语反映着怎样的民俗现象?她又有哪些较高的文史价值呢?当代人又是怎样去看待她呢?

二、目的方法

(一)研究目的

1、认识和了解潮州俗语的内容、出处和意义。

2、发掘潮州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学会分工合作,共同探究知识,培养团队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为适应新时代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研究方法

1、通过到图书馆、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收集潮州俗语。

2、采访老一辈人,了解潮州俗语,做好记录。

3、收看潮州电视台《茶话》《讲古》等节目。

4、日常用语整理。

5、整理所有数据,并讨论分析材料。

6、撰写调查报告。

三、研究过程

由于该课题范围比较广,所以我们把它分成五个子课题进行研究:

(一)潮州俗语的来源

(二)潮州俗语的文史价值

(三)潮州俗语的民俗价值

(四)潮州俗语的社会意义

(五)潮州俗语的修辞方式

一开始我们先在网上查阅资料,到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通过收集大量信息,对潮汕俗语做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全组六个人分工,周末各自去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相关的地方性潮汕俗语,并做相关记录。通过与公伯这一代人的交流,了解潮汕俗语在长辈们生活中的运用。接着,通过在校的随机调查,了解今天年轻人对潮汕俗语了解的程度,以及潮汕俗语在年轻一代人生活中运用的频率和年轻一代人对潮汕俗语的看法。在此之后我们又对一些俗语做了更详细的了解。试着从历史方面去总结潮汕俗语对潮汕文化的影响。最后写出我们的心得。

附:工作分工

上网查阅:全体成员

访问长辈:陈爽 排版:郭潇枫

编写论文:彭健伟,陈育奇。

调 查 问 卷

1 你平常在和别人交流时用潮汕俗语的频率(

) A经常用

B偶尔用

C很少用

D基本没用

2 你认为在公共场合用潮汕俗语好不好(

) A很好

B无所谓

C土得掉渣

3 你有没有一些口头禅是潮汕俗语() 举个例子: A有很多

B有几句

C没有

4 你经常看一些有关潮汕俗语的电视节目吗?(

) A常看

B偶尔看

C基本没看

5 你在学校和别人交流是希望用什么语言(

) A普通话

B潮汕话

C英语

D其他

6 你认为潮汕俗语在今天,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作用大不大(

)

2 A很大去

B有作用但不明显

C基本没用

7 说说你对潮汕俗语的未来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查资料,我们发现了一本对我们很有价值的书——《潮汕俗语文化趣谈》,如右图。它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潮州俗语,我们从中分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

我们还利用假期的时间观看了潮州电视台的《讲古》栏目,从讲古人诙谐幽默,合辙押韵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很多俗语故事。同时,我们也看到潮州俗语的趣味性。这使我们更加喜爱潮州俗语。

四、研究成果

“俗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愿望以及各地的风俗习惯。”(温端政《古今俗语集成》第一册第一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潮汕俗语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英国著名民俗学家查•索•博尔尼(C•S•Burne)在其《民俗学手册》中指出:“有韵的俗语、俚语等,平时常挂在口头的人,虽然不会去理会它的原来的涵义,但就采风者而言,却是颇具科学的意义。”因此,潮州俗语还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

(一)潮汕俗语的来源主要可分为五大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如:

3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

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好好鳖削到屎流”,是形容工作不得法,好端端一件事,却弄得一塌胡涂,不可收拾,难以善后。或者形容某些人不知自爱,自毁前程。“好好鳖削到屎流”,是形容工作不得法,好端端一件事,却弄得一塌胡涂,不可收拾,难以善后。或者形容某些人不知自爱,自毁前程。鳖,俗称脚鱼、甲鱼、水鱼,是很好的营养滋补品,宴席上的佳肴。民间剖鳖,让它在鼎中游水,炉里缓缓加热,水温逐渐升高,鳖渐渐受不了,越游越快,尽力挣扎,终于排泄尽出,肠中无物。然后将鳖拿出来冲洗清水,开膛破肚,干净利索,毫不费力。 不懂得剖鳖的人,将一只活鳖放任砧上便用刀;或把鳖头横刀砍去,鲜血直喷;或像削鱼一样先破肚,让它拼命挣扎;或用刀把鳖打昏,此时的鳖都会屎尿失禁,流满砧板,臭不堪闻,整只鳖被弄得一团糟。

4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4、人物掌故或民间传说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如“前门夏雨来,后门夏秀才”就来自我们所熟悉的民间故事《夏雨来》 。

“观音生雅一块败”是用来指美中不足。观音“败”在哪里?众所周知,南海观音的塑像总是刻画得美轮美奂。然而,细心观察一下,观音菩萨竟长着一双大脚丫。在崇尚“三寸金莲”的社会里,这双大脚当然不尽人意了,因而是“一败”。这里头还有个故事。据说观音菩萨原来是个男身,大慈大悲。他为了解救民间一切苦厄,经常去云游四方。有一次,他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一间民宅里传来了声声痛苦的呻吟声。仔细一听,原来是一个孕妇难产,而家中亲人又不在身边。这孕妇边哭喊着边祈祷观音菩萨前来解救她的厄难。菩萨一听,这孕妇却也心诚。只是待要进去,自已又是男身,多有不便。左思右想,顿生一计,摇身一变,化作一位俊俏的接生婆模样。只是匆忙之间,脚板子忘了变化,便走了进去。在菩萨帮助下,产妇顺利产下一男婴。那产妇对菩萨感恩戴德,但菩萨被产妇身上秽气一冲(也就是我们说的“目着产”),再也变不回原来的样子。所以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女人身、男人脚。潮汕人也从这个传说演绎成了这句俗语。

“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意思是比喻事物不断在变化,不能以老眼光来看待新事情。它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个贪婪狡猾的地主,他既要长工干活,又想方设法不付工钱。某县有兄弟两人:哥哥比较老实,叫阿芋;弟弟聪明能干,叫番薯。有一年,阿芋到地主家做长工,地主与他约法三章,到年底要回答他三个问题,否则全年的工钱全部扣除。阿芋答应了,早出晚归为地主干活。到了年底一听地主提的三个问题,哑口结舌,回答不出,只好空着手回家。弟弟番薯问明情况,明年代替哥哥到地主家做工。地主又提出相同的约定,番薯满口答应,但声明要双倍的工钱。地主心想反正到年底他一分钱也拿不回去,就答应了。转眼年底到了,地主悠悠然一脚跨进门槛,一脚留在门外,要番薯猜他究竟要进来还是要出去?番薯说:“你要出去。”边说边把地主抱到外面。地主说:“你怎能抱我呢?”番薯不慌一忙地说:“你的苦力事不都是我干的吗,抱你一下合情合理。”地主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你知道天有多高么?”番薯笑着说:“天有两个屁股高。”“胡说,你有何证据?”“老爷,这可是你自己说的,你不是常说你媳妇在洗衣服时屁股翘得半天高吗?那翘两个屁股不就是顶着天了吗?”地主无话可说,只得指着自己的脑袋,提出最后的问题:“我的脑袋有多重?” 5 番薯一听,跑去拿了一把锋利的刀和一把秤,朝地主的头左看右瞧,说:“据我估计,你的脑袋刚好十八斤重。如不信,可砍下来秤一下。”说完就提刀向前,吓得地主连连后退,惊叹道:“今年番薯唔比旧年竽。”并把双份工钱如数奉还。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武松个阿兄——武大。(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观念的变化。如形容速度之快,谓:“猛过纸影担竹椅。”是因为潮汕民间剧种铁筷木偶摆出小竹椅作为象征城、桥、床的道具,不像潮剧换布景那样又复杂又慢,故以之喻快。又有“雅过纱灯”,是因潮汕元宵灯会有人扮的“活灯”,也有将人物绘于纱罩上的纱灯,扮演者或画上的人物很美,故用于喻事物之标致。这类俗语以日常所见或民风民俗喻事理性状,使语言变得风趣、活泼。还有以下例子:

力(套)唔着批担(扁担)鼻,去到下寺。(喻方法不对,适得其反) 有心打石石成砖,无心打石石胶郎(囫囵)。

一物甲(合)一药,虼蚤(跳蚤)无涎掠唔着(抓不到)。

(二)潮汕俗语的文史价值

1、“潮州福建祖”反映了潮汕地区的移民史。周、秦以前,潮汕大部分地区是“大海茫茫水拍天”的地方。晋以后由于北方战乱,从中原逃难南来的有不少汉人先在福建定居,后又辗转迁入潮汕,如潮汕前七贤之一的王大宝,其先世就是唐末五代初,史称“俭约好礼”的闽王王审知。王审知的玄孙王坦由泉州迁漳浦,再迁饶平,最后定居海阳。又如明代潮籍学者薛侃,他的先祖薛兰也是“闽之廉村人”,宋淳熙末年“始迁于潮”,“卜居凤陇”。其它的如海阳著姓林氏,迁自泉州;澄海林氏,迁自福州;潮阳肖氏,迁自龙溪等,故有“潮州福建祖”之熟语。

2、“潮州九县,县县有语”对于这句话的了解我们深有体会。在学校,班里的同学来自潮州的各个地方,虽然说的都是潮州话,但是有的字发音却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县县有语”。

3、“潮州厝皇宫起”这句俗语说明了潮州建筑的特点。其实只要细心观察也不难发现潮 6 汕建筑也有自己的特点。

某些俗语典故反映了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既有潮汕本土的,也在非潮汕本土的。例如:

4、“赶你去狗卵山烙日花”反映的是唐朝陈元光带兵到潮州镇压畲族人民的暴动,结果被畲族人民围困在一个山头的历史事实。

5、“识字掠无蟛蜞”则反映了清朝初年,清统治者实行海禁的历史事件。“识”字音读“北”,义为识别。康熙年间,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复明活动,遏止海上武装力量与沿海民众的联合,实行了消极的靖边政策——海禁。当时潮汕沿海居被内迁五十里。整个韩江三角洲的饶平、澄海、潮州人民,皆在迁徙之列。沿海地带,划地筑堤为界,限期迫迁,边民越界出海捕捞者杀。告示出后,识字怕死的不敢越界到海滨谋生;有些不识字的深夜照样越界,捕了鱼虾蟛蜞,卖了钱,勉强度日。这样,识字的反倒吃亏。于是,这句话就这样传开了,意思是指循规蹈矩、照书行事者反而干不好事情。

6、“斫断头指头” 则出自唐朝将军南霁云为讨救兵,抗击安史之乱。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今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

7、“荆州借久成已业”则反映了三国时期吴国、蜀国矛盾的根源。据《三国志》所载,荆州原是刘表辖地,刘琮带着荆州归降曹操。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从曹军手中夺得。于是对荆州的所有权各执一词。孙权认为荆州是他们的战利品,起初只是借给刘备,现刘备既然占据川中,成了气候,就得把荆州还给他们。而刘备则认为荆州本来是刘表的,无所谓借与不借的问题,不肯还给东吴。潮汕民间俗语的“荆州借久成已业”,就是从这历史故事演绎而成的。所以,常用这句俗语指那些借用了别人的东西后赖着不还,甚至占为已有的行为。

从一些流行的熟语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潮汕地区的一些人文历史。例如:

8、“澄海无客,大埔无福”, 反映了早年移民的分布特征。在外地,如广州地区,人们常把潮汕话称“福佬”话。“福佬”一词是用来称由闽徙潮的中原汉族后裔,以别于潮汕原来的土著民族,后来,潮汕一带的少数民族逐渐被汉化,“福佬”就逐渐被用作潮人的泛称。客家人和福佬人一样,都是从中原辗转南下的汉族人,在时间上,客家人来广东,比潮汕人 7 来得迟。客家南迁最早可追溯至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在大埔、梅县一带的五个“流人营”被认为是闽南、粤东的客家之祖。而客家人大量南迁还要到北宋。当客家人大量南迁的时候,福佬人早已入住潮汕多时,潮汕地区平川沃土以及水陆交通要塞大多被福佬人占据,客家人不得不在兴梅地区艰苦奋斗。由于长期交错转徙,客家人与潮汕人在潮梅各地互为杂处,而只在大埔纯客家县,澄海纯福老县。

9、“陈林蔡,天下得一半”,反映了移民的分布情况。就潮汕地区而言,虽然有200多个姓氏分布在各地,但这种分布不是很平衡,好多姓氏的人口总数不多,有的姓名不过几万几千几百。而人数较多的姓占潮汕总人口的比重很大,尤其陈、林二姓,除饶平县外,在许多地方都是当地的主姓。

10、“插居多过镇土”,也是这种移民分布情况的总结。有一个村落,原有居民,或最早定居的,便称为“镇土”。如果几个姓氏最早定居某地,便称为“企姓”,有时这个定居点只有一个姓,便以这个姓命村名,如蔡寮、上陈、许厝等。那些后来的人来到这里定居,如像凭空插上一足,便被称为“插居”。如果慢来的人口繁衍得快,超过了企姓,或者企姓衰落,人口式微,人们便说:“插居多过镇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镇土的企姓对后来者并不排斥,有时候,为了祈望吉祥,还专门请一些姓氏来杂居。这种现象主要是人们希望得到安宁、幸福。潮安县彩塘金砂一村,全村6000多人都姓陈,只有个别人家姓蒋,这样蒋氏在这里就是小姓,但他们从来不会受陈姓的欺负,因为相传陈姓祖先来这里创乡的时候,请来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这是“船地”,既然是“船地”,在这里居住就必须有船桨,才能乘风破浪,因此,陈姓祖先便专诚去邀请一户姓蒋人家来这里插居,取其“蒋”与“桨”谐音。

11、熟语典故中有一些反映了潮人的过番史,例如:“无可奈何桩甜踩”“荡到无,过逞罗”清朝嘉庆、道光以后国力逐渐衰落,潮汕在清朝时,随着人口增长,已经从唐宋时的地旷人稀,逐渐变为人多地少,谋生艰难。加上明清两朝长期实行海禁,明末清初的战乱又延及潮汕。因此,潮汕许多地方的粮食无法自给,许多农民渔民难得温饱,生活极其困苦。不少潮汕人因为生活所迫,飘洋过海移居国外。他们来到樟林,带上一些不易变质的干粮,乘上了红头船,漂洋过海。潮州俗语说:“无可奈何舂甜粿”就是描写了这种过洋的状况。在过去,甜粿是一种稀罕的食品,要等到逢年过节才春上一点来祭祀祖先或者神祗,平时是绝对看不到一点甜粿的。因为每次过洋,如果是顺风顺水,行程需一二十日。如果碰上风浪,则需要一个多月的行程,因此必须多带一些干粮,甜粿不易变质,所以,过洋的人才准备甜粿,但此举实在是无可奈何。而侨居国外的潮人,则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财、寄回家乡赡养家里人,家里人则坐享其成,所以熟语说:“番畔钱银唐山福”。

(三)潮汕俗语体现了民俗民生

1、茶薄人情厚,说到潮州就会想起我们的工夫茶。一杯功夫茶在潮州人手中。雅雅的泡着泡出几多深请,几多亲情以茶待客是我们潮汕人最普遍的礼俗“寒夜客来茶当酒”。只要家里来客人,我们都会摆出茶具,煮茶款待客人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出花园是潮汕人为孩子告别童年而举行的一种成人礼。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不论男或女,到了15岁(虚岁)这一年,孩子的父母和外公外婆就要筹办孩子出花园。出花园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

三、

五、七月尤以七月初七为多。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穿外公婆新缝的新衣,脚着外公婆新送的红木屐,要显得潇洒成熟。清早,孩子的父母便把先准备好的猪内脏,包括猪肠、肚、肝、肾、心,煮熟成汤,并下点糖,让孩子吃下。其寓意就是15岁了,人必须更新内脏,抛弃肮脏的东西。接着是拜“公婆母”,其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中午,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六合”;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敏伶俐;芹,是终身勤劳。出花园者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这一天,他(她)用餐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别人不可动,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出花园者的专利。其意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3、“七样羹,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讲的正是正月初七吃“七样羹”的传统习俗。隔天就是正月初七,许多家庭主妇已经忙着张罗七样青菜,准备精心烹调这道蔬菜盛宴阖家享用。而一些家庭因吃腻了春节期间的大鱼大肉,初六就已开始吃“七样羹”了。

“七样羹”其实也没有特别固定的菜种,你喜欢哪几样就买哪几样好了,但有几样,象厚合(百合)、萝卜、大蒜、芹菜、芥菜等是一定要有的。“七样羹”里的菜都讲究一个好意头,如萝卜取“清白”,春菜取“大地回春”,芹菜取“勤劳致富”,百合大蒜寓意“诸事合算”:“大菜”(即芥菜 ,寓意吉祥,事业兴旺,家人健康平安;“厚合菜”寓意做事合人,希望得到贵人的提携栽培;“菲菜”寓意仕途发达……等。

吃“七样羹”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晋时,南人以七样菜为羹”,这是关于“七样羹”的最早记录。可见这种习俗是从中原地区传到潮汕的,而今历经千多年,连名字都没有变动,而中原这种习俗早已随时代的变迁而湮没了。惟独潮汕文化仍然固守着这久远的文明。

在潮汕又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传正月初七是女娲氏造人的日子,“人日”必须食一种用七样青菜做成的饼食,再后来没做那些饼,而改为直接食七样菜。七样羹,其实就是蔬菜节,如果从人文意蕴的角度来探究,应当是缘于潮汕先民对春、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恩。这种风俗代代相传,也可以看作是市民对返朴归真生活的向往。

4、“十五夜抱大猪”道出了,元宵佳节在潮汕人心中的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

5、“食圆大一岁”圆是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物。潮汕人相信吃圆后,新的一年所有事都会合乎心意。圆圆满满。

6、“坐大菜嫁个好夫婿”潮汕少女元宵夜到郊外田地坐大菜的风俗由来已久。她们情真意切地祈望嫁个好夫婿,找个合自己心意的郎君,夫妻恩爱宛如芥菜的叶蕾一样簇拥、紧抱、亲密、好合,未来家庭美满和谐,生活幸福。

(四)潮汕俗语的社会价值

在众多的潮汕俗语中。有一部分俗语反映了潮汕人的凝聚力。如:“众人头毛打成大垫锁”表现了潮汕人一种浓厚的凝聚力。还有一部分俗语反映了潮汕人刻苦耐劳的美德。如“力吃值,惰食痰”。

“论理你着叫我做阿伯”这一句俗语用来批评那些不懂人情、缺少礼貌的人。从前,有一天,揭阳官溪都有个年近花甲的老伯正头戴竹笠,在水田中拨草。这时,后面传来一声发问:“喂,阿兄,此处离仙窖渡还有多远。”老伯侧头一看,原来陇上站着一个后生人向他借问。这后生人年约二十左右。老伯有心跟他开个玩笑。便说:“你是在问我吗?至仙窖渡还有五六千步。”后生人一听,十分奇怪,到底

五、六千步有多远?就粗声粗气地说道:“什么

五、六千步,人家都论里嘛!”老伯一听,正中下怀,便站直身子,颔首一笑,高声说道:“你要论理吗?论理你着(该)着我做阿伯!”后生人一听,满脸通红,十分惭愧。

(五)潮汕俗语的修辞方式 比喻:

“放掉面桃去抢饼”。

“懒过虫”树上的虫蛹一样动也不动,看起来十分懒,于是便以“懒虫”来比喻懒人。 “三斗油麻,倒无粒落耳”,喻人家说了许多话,而他一点听不进。“油麻”,芝麻。“三”指数量多。“斗”量器,盛谷物,一斗二十斤。

芝麻,有黑芝麻、白芝麻。是制香油原料,粒子微小,比米粒小得多。人的耳廓耳孔像漏斗状,芝麻可以倒进。也许只有几粒,对孔不正,有不能掉进之理。可数量之多,三斗之盛就应该有一粒能够掉进吧!“三斗油麻,倒无粒落耳”,该是他,自己塞上耳孔有意避开,不许一粒掉进。

以芝麻微小,喻细语忠言。以“倒无粒落耳”,喻听不进。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人家的善意劝语还听不进,这说明此人已经一意孤行,不通世故。

对比:“力食值,惰食痰”

“有心打石石成砖,无心打石石胶郎(囫囵)。” 讽刺:“鸭卵算出骨粗糠榨出油”

对偶:“企阿企食公社,堵阿堵食政府”“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夸张:“饭后走百步,胜过开药铺。”

押韵:“一二三,洗浴免穿衫,三四五,胆大过老石部。”:在为婴孩幼儿洗澡时,在全身尚未下水之前,大人要以手掌舀起一些水向孩童胸部轻拍几下。并念着:“一二三,洗浴免穿衫,三四五,胆大过老石部。”这几句顺口溜,既是吉利话,又有趣,使孩子听了欢乐,乐于洗澡。如果孩童骤然下水,体温骤降,容易受凉生病。经轻拍胸部,毛孔、神经末梢和皮肤对冷的温差应变就有所准备。

潮汕俗语始终有着其特有的魅力和作用。但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却是令人担忧的。 10 从长辈的口中我们知道。以前的老一辈人,出口几句俗语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了。这不但是一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一种说话的艺术。一种本地传统文化的体现。但是现在,我们的调查和日常的行为观察显示。 有不少潮汕青年人。别说交流用俗语。就是给句俗语出来,他也不知道啥意思。更有甚者有的甚至连一些普通话都不能说成潮汕话。这是事实。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经过调查和讨论得出这样一些看法。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话,正规化,学校重视普通话的教育。基本每一个小孩从上幼儿园起就接受普通话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时在一天中说普通话的时间甚至比说潮汕话的时间长。而这个年龄正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因此导致现代潮汕青少年语言习惯的改变。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啊。

我们在接受现代文明哺养的同时如何才能保证不丢掉本地传统文化。如何处理好现代文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这是每一个当代潮汕青少年所要面对和把握的问题。将潮汕俗语与现代文明接轨,使潮汕文明走向现代话,这是我们这一代潮汕青年的责任。

五、收获体会

通过此次学习,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了如何查找资料(包括上网、上图书馆等等),学会如何对资料进行选择、归类、去粗求精,有针对性地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此次学习,还培养了我们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使我们初步掌握了如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并得出结论。通过此次学习,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了解到很多我们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社会生活知识,真正体会到了“探真求实”的乐趣。 ——彭健伟

千言万语凝于笔。这次探究性学习对我们来说可谓是一次文化之旅大大增进我们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锻炼了交际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我们对事物现象的分析能力。通过对家乡俗语的探究激发了我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并且延伸到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这一现象的思考。这些经验对我们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我们终身受益。

——陈育奇

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次艰巨的挑战。虽说“万事开头难”,但我觉得坚持更难!我曾多次想过放弃,但当我看到其它的同学都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践这次活动,我又重新燃起了斗志。再试一次,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最终还是成功结束了这次活动。此次活动使我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坚持,成功还是有希望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郭潇枫

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是有一定实践意义,我们研究调查的一些方法可查找应用于学习方法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将这次学习的经验与精神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谢锐杰

我们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思考,也为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苏 兵

这样的活动是我第一次参加,我既兴奋又担心。我们带着好奇和浓厚的兴趣,步入自主研究的殿堂,从漫长的研究调查过程中明白了其中的艰难,但最后的成就令我们很满意。觉 11 得很有成就感。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又使我们感受了其中的乐趣。——陈爽

指导老师评语:

该份研究性学习报告内容翔实,举例充分,对我们了解潮州俗语的内容、出处和意义有很好的帮助。在其中也提供了对俗语的思想内容、结构特点的赏析。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提倡。

第五篇:潮州历史文化

首先,在介绍潮州之前,先区别一下潮州和潮州府。潮州府是一个历史名词,指现在整个潮汕地区。而在中国解放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疆域调整,才把潮州府分成现在的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等几个地区。我们在香港和东南亚很多国家,总会听到一些华人说我是潮州人,这个潮州指的正是曾经的潮州府。当然了,作为曾经潮州府的文化和行政中心,现在的潮州市保留了原来潮州府最特色的文化和传统。

上一篇:仓库账目范文下一篇:创文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