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西湖作文

2024-04-12

的西湖作文(精选14篇)

篇1:的西湖作文

描写西湖的作文:美丽的西湖

描写西湖的作文:美丽的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建新小学三年级 汪月寒

指导老师 余葵葵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是《世界遗产名录》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呵护的.魂宝。我生在杭州,有西湖陪着我长大,这真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西湖的美,是自然的美。春天,有苏堤春晓,间株杨柳间株桃。粉红的桃花绽开笑脸,嫩绿的柳枝甩着长辫。夏天,有曲院风荷,莲叶一片挨着一片,衬得荷花宝宝分外娇憨。秋天,有平湖秋月,湖光潋滟,月色清亮,这时歪坐在岸边的美人靠上,绝对是人间少有的享受。冬天,有断桥残雪,说实话,这个美景我还没有机会看到。不过光是想象,也够美了。

西湖的美,还因为它藏着故事。(小学生作文 )无论是那些数不清的文化名人,还是美丽的白蛇传说,西湖总是让无数的中外游客魂牵梦萦。

晴天的时候,阳光一照,平静的湖面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湖面上,一只只游船浮在上头,缓缓前行。所有的人都在尽情地欣赏这迷人的湖光山色。要是遇上雨天,西湖就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远山一片朦胧,就像童话里的仙境。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苏轼写的那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像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出点点光芒,我爱美丽的西湖。

篇2:的西湖作文

多数人走西湖,想必不会硬生的绕湖走完一圈,一定是从苏堤上一览阔景的。苏堤少说也有二三十米宽,浩浩荡荡,纵贯东西,兀地把湖面分为两半,站在雷锋塔上,是可以看得分明的。

我想要先说一说苏堤的故事。它本叫苏公堤,它之出现与苏东坡是分不开的——实际上整个西湖都分不开。这个苏东坡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不仅在文学界享誉盛名(现在学生们还爱念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在为政做官上留下功勋。听说苏东坡一生曾前去杭州两次,第一次是到西湖的寻访,不想第二次来,湖面的葑草疯狂繁衍,这里往日的生机快要被这萋萋的景象所湮没。苏东坡再也不忍心,捋起袖子就是一番作为,他清楚了所有葑草,却又无从处理,干脆顺势筑成长堤,既疏通了水利,又便于湖上交通。东坡逝世后,后人坚持维护,便有了现在的苏堤,回首往昔,不仅会感慨于这苏堤的伟岸磅礴!

我不喜走苏堤上新铺的柏油路,柏油路上人多车多,小孩子多,闹腾得很。我爱走沿湖原有的石子路,那是独辟蹊径,曲径通幽啊!石子路旁油油的草地上常会有几棵巨大而虬须交错的香樟,稀疏地在头顶形成荫庇,冬日里江南的阳光如水,柔柔地从枝隙间倾倒下来,斑驳不一。它偶会洒向一旁的湖边,洒向那湖边石罅间生养着的柔密的水草,它们变得透亮透亮地,随着西湖的柔波上下飘摇浮动,看得人心里暖暖地,多么细腻的小生命啊!我以为这里是最接近西湖温婉的风调的!

后来发现沿湖停泊了几只“摇橹船“(这个名字起得真有趣!),就租借一条,打算在湖面上荡一荡,看看风景,(船夫要价忒贵了,转一圈就要了整二百)。天气晴朗,惠风和畅,天空是透蓝的,湖面上荡着碧波,微风拂过,船一摇一摇地,人的全身上下也自跟着轻晃,晃走了烦恼,晃走了忧虑,真舒服。近在咫尺的西湖波澜在耳旁呤叮呤叮地流淌,向下探去,却看到的是深陷其中的碧蓝的晴空,随着水波一漾一漾地。我宁愿去相信那是西子的眼眸啊!水天合一,层层叠叠,澄澈透亮,甚是迷人,甚是深邃。我的思绪在缱绻中翩跹了。

我又想起了苏东坡,想象着一千多年前的他在这里是怎样的呢,是独自一人悠然闲踱?还是在一醉方休,通宵达旦?亦或是心中怅然若失,蓦然有感?作诗对联一句,填词兴赋一首,深入这江南的灵湖,一经涤荡,内心也便更加澄净。他对西湖有情,西湖对他亦有情。

我曾深醉于苏东坡这样的一句诗中: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想想看啊,菡萏夜绽,那清雅的馨香在空气中扩散,在那一刻,那一瞬,整个西湖也充斥着雅韵与芬芳了。

多么有味道的一句诗。

西湖的水,有着梦幻与雅致的气息,它容留我们去想象,却也依旧映着碧空,映着白云,映照着现实。西湖是灵动的,透过它,我仿佛更看清了自己的内心,然后就慢慢深醉其中,变得深刻起来了……这种感觉太奇妙,我不好言说。文字在这时已变得有些孱弱了,只有用心体会才会有所感触。

我的心从毛躁变得平静起来了

西湖啊,东坡的西湖啊------

你就似一面明镜,照出了苍穹,也映出了现实!

篇3:的西湖作文

关键词:场地特征,西湖天地,规划,设计

1 引言

在现代主义风行的中国, 如何尊重场地特征的规划和设计已经成为一个课题。然而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发现各个城市的现代化速度非常快, 很多城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 发展旅游业, 大规模的修建旅游景区,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场地的特征, 本文以西湖风景区“西湖天地”为例, 阐述了如何尊重场地特征的规划和设计。

2 场地特征

2.1 场地特征的定义

场地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风景区, 可以是一个区级的公园广场, 每一个场地都有它独有的特点, 这是它区别其他场地的特征。场地特征可以分为自然特征和人为特征两种。如果一中园林景观在自然特征上占了优势, 那么在土地上就有了归属, 如果园林景观的人文特征占了优势, 就能得到使用者的认可与信赖。

2.2 场地特征的内容

(1) 场地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和地貌地形两个方面, 场地由于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以及受到自然力量的作用程度的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特性, 这种特性是一种力量, 它可以影响到人类在场地上的活动内容, 包括园林设计。这种特征把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场地的利用价值。场地把握好了特征就能是景观归属这块场地, 和场地长期地、和谐地、融洽地相处, 自然力量可以为场地进行景观的维护, 给景观常换新装, 增添不同的色彩。相反, 没有把握好这种特性, 全靠设计师一人的力量去重新设计新的景观, 而不管不顾原有的自然景观, 会破环原有的自然特征, 新的景观和原有的景观会相互抵触, 天地都不允许, 人文景观的自身的魅力是不能长久的, 不能和原有的自然景观相比。

(2) 场地的人文特征。人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从事着一系列的活动。在人类的活动中形成了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一种奇妙的、特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是人们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地上留下了人类的印记, 还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就是人文特征。由于人们之间有了特定的关系, 所以人们就会产生共同的生活目标, 使得他们成为某一个地方的社会群体, 这是他们共同认定的场所。地球上任何一个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生活, 那个地方就留有人的生活印记, 就会有人文历史。确定一个地方的人文特征是景观设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把握了这种人文特征, 景观才具有历史性, 对景观的设计才有依据。人文特征在把握场地规划的设计中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西湖风景区“西湖天地”的规划和设计

西湖天地设计是由美国的设计师本杰明主持的。在设计的时候, 本杰明利用临近西湖, 有着山水坏绕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设计时更加突出西湖的“园林气质”, 使园林营造了清新、自然和怀旧的氛围。对一些具有浙派的老民居, 也没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它们的结构, 只是融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自然植被和历史建筑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不但没有破坏原有的资源, 还展现了现代的风格。西湖天地的一些老建筑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比如雕梁画栋、白墙黛瓦、九曲长廊等杭州老建筑的元素依然存在。游人深切地领略了山水的秀丽之美, 还能深层次地感受自然、人文、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西湖天地中的涌今楼, 原本是北宋翰林学士庆祝大事摆酒设宴的地方;在南宋的时候被重新修建, 清代又被改成了茶楼;在1925年又被用作辛亥革命元老的住所;在1965年又被改成了茶室。在这次改建中, 并没有完全取代原来的建筑风格, 而是将原来的木质屋顶和园林的风格保存了下来。这样做尊重了涌金楼的原来的人文特征, 在其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规划和设计。大约有600平米的空间里, 地板是花岗石铺成的, 玻璃窗是透明的清片雕花, 家具是那种仿古的黑檀木制成的, 还有一些真丝的灯笼家具。新旧对比的手法, 不但没有使旧建筑被新的建筑的风格所遮住光彩, 反而在新旧的对比下, 古建筑的艺术特点和地位更凸显了出来, 给人呈现出了既怀旧又散发着现代气息的世界。

西湖天地在营造新景观的时候, 设计师尊重了该场地的人文特征。西湖天地的点睛之笔是景观的雕塑。在西湖天地的入口, 设计有古涌金门和金牛出水两组雕塑。西湖在古代有“金牛湖”的美称, 这个典故来自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据说在汉代, 西湖底有一头金牛, 每次出现湖水干涸, 金牛就会出现并且江湖中灌满水。当地的官员为了讨好皇上, 就命令百姓将湖中的水弄干等金牛出现的时候就下湖里设法抓住金牛。金牛被激怒后就吐出大量的水, 官员们无法逃脱, 都被水吞没了。从那以后, 金牛再也没有露过面。通过金牛这个主题雕塑的设计, 把一个美丽的传说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给这座城市也带来了神秘感, 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这样的设计抓住了该地的人文特征, 通过重构的方式进行了该地的规划和设计。而涌金门则是源于一个著名的水中英雄-张顺。在一场艰苦的战争中, 张顺展现了自己在水中的英勇行为, 在人们心中他是一个英雄豪杰。现代的设计师就根据这样一个古代人物, 创作了在浔阳江中正在捕鱼的形象, 让人们纪念这位位英雄。这样的规划和设计同样把握了该地的人文特征, 使景点的设计与人文特征联系在一起, 更加能够吸引游客。可见, 人为特征对景点的规划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语

从西湖天地的例子我们看到了在场地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尊重场地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这样才能使场地的规划和设计质量最优。在西湖天地设计时, 整个布局不仅注意了园林内部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还注重发挥中国园林的传统特色, 着重强调园林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等三者统一的公园艺术形式这一主题。园林的布局经历了借鉴、探索和创造和摸索的过程。园林在建筑的过程中, 不同的园林建筑的风格是有差异的, 要区分开来。对一些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古迹或者古建筑要妥善的保存;对那些有传统精华但有不符合时代特点的名胜古迹要有选择性取舍;对于那些名不副实的的风景点, 修建时要采用传统的形式和格调, 达到协调的目的。在植物的搭配上, 要因地制宜, 使园林景观给人们一种景变、形变, 色变的感受, 让人们体会到园林像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画。这种配置符合功能的综合性, 比较科学, 具有艺术性和地方风格。所以在园林的设计中我们要尊重场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田海宁.从景观谈场地规划与设计[J].技术与市场, 2009, 16 (11) , 50-51.[1]田海宁.从景观谈场地规划与设计[J].技术与市场, 2009, 16 (11) , 50-51.

[2]曹琴.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脉的延续-以杭州西湖天地为例[J], 中国科技博览, 2009 (14) , 244-246.[2]曹琴.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脉的延续-以杭州西湖天地为例[J], 中国科技博览, 2009 (14) , 244-246.

[3]郑学东.论结合场地特征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以西湖风景区为例[J], 中华民居, 2011 (6) , 30-32.[3]郑学东.论结合场地特征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以西湖风景区为例[J], 中华民居, 2011 (6) , 30-32.

[4]顾洁.谈中国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以苏州李公堤和杭州西湖新天地为例[J], 知识经济, 2011 (5) , 154-155.[4]顾洁.谈中国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以苏州李公堤和杭州西湖新天地为例[J], 知识经济, 2011 (5) , 154-155.

[5]陈锐, 柯荣来.从人居环境角度谈景观设计和场地规划[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1) , 80-81.[5]陈锐, 柯荣来.从人居环境角度谈景观设计和场地规划[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1) , 80-81.

篇4:西湖的雪景

好奇心打动着我,使我感觉到眼前所看到的之不满足,而更向处境较幽深的韬光庵去。我悄悄地尽移着步向前走,老李也不声张地跟着我。从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实际上虽不见怎样的长,但颇深曲而饶于风致。这里的雪,要比城中和湖上各处的都大些。在径上的雪,大约有半尺来厚,两旁树上的积雪,也比来路上所见的浓重。曾来游玩过的人,该不会忘记的吧,这条路上两旁是怎样地繁植着高高的绿竹。这时,竹枝和竹叶上,大都着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条云:“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这种风味,我们是没有福分消受的。

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当我们跑到庵里时,别的游客一个都没有,──这在我们上山时看山径上的足迹便可以晓得的──而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表示。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来。

登上这亭,在平日是可以近瞰西湖,远望浙江,甚而至于那缥缈的沧海的,可是此刻却不能了。离庵不远的山岭、僧房、竹树,尚勉强可见,稍远则封锁在茫漠的烟雾里了。

空斋蹋壁卧,忽梦溪山好。

朝骑秃尾驴,来寻雪中道。

石壁引孤松,长空没飞鸟。

不见远山横,寒烟起林杪。

《雪中登黄山》

我倚着亭柱,默默地在咀嚼着渔洋这首五言诗的清妙,尤其是结尾两句,更道破了雪景的三昧。但说不定许多没有经验的人,要笑它是无味的诗句呢。文艺的真赏鉴,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本来拟在僧房里吃素面的,不知为什么,竟跑到山门前的酒楼喝酒了。老李不能多喝,我一个人也就无多兴致干杯了。在那里,我把在山径上带下来的一团冷雪,放进酒杯里混着喝。堂倌看了说:“这是顶上的冰淇淋呢。”

半因为等不到汽车,半因为想多玩一点雪景,我们决意步行到岳坟才叫划子去游湖。一路上,虽然走的是来时汽车经过的故道,但在徒步观赏中,不免觉得更有情味了。我们的革履,踏着一两寸厚的雪泥前进,频频地发出一种清脆的声音。有时路旁树枝上的雪块,忽然掉了下来,着在我们的外套上,正前人所谓“玉堕冰柯,沾衣生湿”的情景。我迟回着我的步履,旷展着我的视域,油然有一派浓重而灵秘的诗情,浮上我的心头来,使我幽然意远,漠然神凝。郑綮对人说他的诗思,在灞桥雪中,驴背上,真是懂得冷趣的说法!

当我们在岳王庙前登舟时,雪又纷纷地下起来了。湖里除了我们的一只小划子以外,再看不到别的舟楫。平湖漠漠,一切都沉默无哗。舟穿过西泠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山径上,望不见一个人影;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只有乱飘的雪花堕下时,微起些涟漪而已。柳宗元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想这时如果有一个渔翁在垂钓,它很可以借来说明眼前的景物呢。

舟将驶近断桥的时候,雪花飞飘得更其凌乱。我们向北一面的外套,差不多大半白而且湿了。风也似乎吹得格外紧劲些,我的脸不能向它吹来的方面望去。因为革履渗进了雪水的缘故,双足尤冰冻得难忍。这时,从来不多开过口的舟子,忽然问我们说:“你们觉得此处比较寒冷吗?”我们问他什么缘故。据说是宝石山一带的雪山风吹过来的原因。我于是默默地联想到智识的范围和它的获得等问题上去了。

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等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腾着红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大谈其闲天,──以享受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这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惯受的寒冷了!

这次的薄游,虽然也给了我些牢骚和别的苦味,但我要用良心做担保说,它所给予我的心灵深处的欢悦,是无穷深远的!可惜我的诗笔是钝秃了。否则,我将如何超越一切古诗人的狂热而歌咏它呢!

好吧,容我在这儿诚心沥情地说一声,谢谢雪的西湖,谢谢西湖的雪!

(本文有删改)

【编后语】

2004年的冬天如约而至。

在我这个北方人印象中,冬天永远是和雪联系在一起的。雪后的早晨,喜欢双脚踩在白白的雪地上那种软软的感觉,喜欢呼吸那种冰凉但清新的空气。还有,小时候打雪仗时被同学将雪球塞进脖颈的感觉,至今想起来后背还凉凉的。

雪,在孩子们眼里是玩具,是上天的礼物,在诗人、作家的笔下,它又是寄托感情,抒发心中块垒的“意象”。本期三篇“雪”文章可以让同学们充分体会到“雪”的文字之美。

斯妤的散文作品富有特色,真挚美好的思想感情、灵动鲜活的艺术风格、深刻独特的人生思考,使她成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代表性作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她又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显示了她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生活积累。她的创作始终有一种不急不躁的稳定心态。健康、真诚、积极向上的情感是斯妤创作中始终不变的基调。《新雪》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祝勇是当代新锐散文代表人物,有人评价他是“五四”时代作家的转世。他的散文透出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却不给人附着在文章表面的感觉。他的《雪》读来细腻柔婉,苍凉凝重,字里行间透着哲思与灵气,透着一种对历史人文的眷恋和扯不断的文化情思。

钟敬文是著名民俗学家,民俗文化学创始人,同时还是著名诗人、散文作家和文艺评论家。郁达夫曾评论他的散文“清朗绝俗”。20世纪30年代他淡出文坛后,专心从事民俗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西湖的雪景》写于上世纪20年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有“五四之子,民俗之父”之称的钟先生那浓浓的诗人气质和情愫。

本期文章发稿之际,来自中国气象局消息称,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国今年冬天出现“暖冬”的可能性增大,这就意味着下大雪的可能性减小了。记忆中,这些年冬天的雪是越来越小、越来越少了。让我们热切地盼望下一场大雪吧,然后到那雪地上,到那白色的地毯上去撒点儿野!

篇5:西湖 描写西湖的作文200字

春天,苏堤上人山人海。有的人坐在凳子上一览西湖的美景,有的人们乘着小船看着那波光粼粼的西湖。

夏天,太阳要落山了。太阳照红了整个西湖,红通通的西湖像害羞的小姑娘。

秋天,火红的枫叶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半圆的桥洞隐隐约约地倒影在水中。

冬天,飘着雪花,大树、断桥上到处一片洁白。湖面结了冰,要是你的手伸进湖里会冻僵的。

篇6:的西湖作文

春天,柳树姑娘把自己细长的枝叶漂在湖面上,可爱的小鱼在柳枝间游来游去地捉迷藏,可爱极了!岸边的桃花也从自己圆圆的花骨朵里绽放出了美丽的笑脸。

夏天,千姿百态的荷花盛开在湖面上,一朵朵粉嫩嫩的荷花张得大大的,还飘着香气,把小鱼都吸引了过来。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撑开的小绿伞,小水珠儿躺在上面,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青蛙也跳到荷叶上面开心地唱歌。

秋天,红色的、黄色的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它们跟秋风跳着圆圈舞,最后落在了湖面上。树叶越飘越多,好像给西湖穿上了五彩斑斓的新衣裳。

冬天,雪花犹如鹅毛般在空中翩翩起舞,片片雪花刚落到湖面上,就一下子融化了。湖水一下子变成了深蓝色,就像童话故事里仙女的水晶镜。

篇7:的西湖作文

清晨,湖面平静得像面镜子,偶尔有风吹来,湖面上的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这时的动物大部分还在睡美容觉呢!有一小部分的鸟儿却早早的从窝里飞出来,好像在比谁第一个从睡梦中醒来。

上午,西湖可热闹了:看,青蛙在草丛中蹦来蹦去,听,它们好像在说:“啊!今天的太阳真暖和呀!”几只白鹤也饿了,准备捕些鱼和青蛙。湖边人也开始多了:有的在钓鱼;有的吃完午饭到这里来散散步;还有的人穿着婚纱,到这里来拍婚纱照……鸟儿在他们面前叽叽喳喳的飞来飞去,它们好想让人们欣赏一下自己的歌声,然后夸他们的歌声多么动听,多么洪亮。如果把眼前的这幅画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上午,西湖可热闹了:看,青蛙在草丛中蹦来蹦去,听,它们好像在说:“啊!今天的太阳真暖和呀!”几只白鹤也饿了,准备捕些鱼和青蛙。湖边人也开始多了:有的在钓鱼;有的吃完午饭到这里来散散步;还有的人穿着婚纱,到这里来拍婚纱照……鸟儿在他们面前叽叽喳喳的飞来飞去,它们好想让人们欣赏一下自己的歌声,然后夸他们的歌声多么动听,多么洪亮。如果把眼前的这幅画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篇8:略论颍州西湖的变迁

中国的西湖众多, 较著名的西湖有36处。至今, 仍存的西湖有31处。在36处西湖中, 以杭州西湖、颍州西湖和惠州西湖最为著名。古人云:“海内奇观, 称西湖者三。”清代《冷庐杂识》中说:“天下西湖三十又六, 惟杭州最著。”南宋诗人杨万里《西湖》诗云:“三处西湖一色秋, 钱塘汝颍及罗浮。”宋代文豪苏东坡《轼在颍州, 与赵德麟同治西湖……》诗曰:“大千起灭一尘里, 未觉杭颍谁雌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颍州西湖在当时的盛景。

颍州西湖位于安徽阜阳市颍泉区生态园西。上古由于人口稀少, 生产力低下, 无人开发, 只是一个自然湖泊, 除了调剂水量、用于灌溉、排水之外, 基本上没有别的利用价值。加之黄淮平原陂塘众多, 河渠交错, 水面并不罕见, 也就没有什么人特别重视它。再加上本地石材严重缺乏, 建设人文景观较为困难, 所以很长一段时期都无人开发, 任其自生自灭。颍州西湖就像深闺中的处女, 虽然天生丽质, 却并不为世人所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此地许多有名的陂塘都逐渐淤塞, 变成了一片片平畴沃野, 唯独名不见经传的颍州西湖硕果仅存, 成为饱含文化底蕴、风景优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

古代志书可以帮我们了解颍州西湖的大致状况。正德《颍州志·舆地·山川》:“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 湖长十里, 广三里。相传古时水深莫测, 广袤相齐 (长宽相等)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颍州西湖东岸距州城约二里多, 明朝湖长十里, 宽三里。而再往前推, 是个长、宽各十里、接近圆形或方形的湖面。

颍州西湖在历史上长期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我们在研究其历史时发现:在唐以前不仅没有颍州西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任何记录 (除了女郎台, 而女郎台不是以玩赏西湖为目的而建造的) , 而且没有颍州西湖之名。甚至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没有只字片言谈到颍州西湖或什么陂。这的确非常奇怪。郦道元对汝水上游一些小的水面都有记载, 如果颍州西湖当时就存在, 那么为什么《水经注》没有记录?这个谜团至今无人能解。在对淮北地区水名的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发现, 本地大水聚集的地方古代都不叫“湖”, 而是称为陂、塘、潭等。《说文解宇》:“湖, 大陂也。”淮北地区没有大陂, 故以湖命名的水域绝少。查《水经注》可以看出, 汝、颍水系中, 形似陂塘的诸水聚集处, 基本上都称为“陂”, 如叶陂 (在河南叶县) 、汾陂 (在河南漯河市召陵区) 等;又《魏书·地形志》汝阴、陈留双头县 (一地以两个县命名) “有高塘陂、蟹谷陂”, 目前已知其中的高塘陂在临泉县高塘乡, 蟹谷陂则不知何处。又《新唐书·地理志》:汝阴县“南三十五里有椒陂塘” (在今阜南县焦陂镇) , 下蔡县 (今凤台) “西北百二十里有大崇陂, 八十里有鸡陂, 六十里有黄陂, 东北八十里有湄陂”, 等等, 阜阳市辖境内有多处黑龙潭、白龙潭, 而在唐以前的史籍中根本就没有以“湖”命名的水面, 至今阜阳这一带称水名为湖者仍是寥寥无几, 唯独出现了一个“西湖”, 令人费解。训诂学告诉我们, 研究一个字、词、音, 都应该结合具体的时代、地域进行考证。作为水名, “湖”不出现在其他水面的名称中 (阜阳也有慧湖, 属后起的名字) , 而只有颍州西湖以湖命名, 必然有其历史原因。我们猜想 (仅仅猜想而已) , 这或许是外地人在此做官时所取, 所以与本地的其他水名不同。但是一旦约定俗成, 这个名字就成了它的专名,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兴旺发达起来。

颍州西湖的真正兴起, 在盛唐时代。唐代著名诗人许浑留下一首《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西湖清宴不知回, 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 寺临秋水见楼台。兰堂客散蝉犹噪, 桂楫人稀鸟自来。独想征车过巩洛, 此中霜菊绕潭开。 (辑自《全唐诗》卷五三五) 为我们研究唐代颍州西湖的历史状况,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从诗中所描写的情景看, 当时的颍州西湖紧靠州城, 不仅有亭台楼阁, 而且有画舫游船, 有游人游玩, 有餐馆招待游客, 已经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玩赏胜地, 不再是仅供渔猎蓄泄的自然湖泊了。可惜, 迄今为止, 关于唐代颍州西湖的资料仅此而已, 难以发掘更多的、有价值的材料。究其原因, 唐代诗人上承汉人恢宏豪放的气度, 喜欢做大气、壮美的文字功夫, 初唐诗人更以边塞诗扬名立万, 却很少对地方的小景观进行雕琢, 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 此地虽属于上溯河洛的水上通道, 但据《唐会要》记载, 直到唐后期的元和十一年 (816) 才设置扬子运使, 开通了从扬州经寿州 (今安徽寿县) 、颍州、项城 (今河南沈丘槐店镇) 直到郾城 (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 的官方水上运输通道, 将南方军需、民用物资运往京师长安, 此后颍州才逐步繁荣起来。值得注意的是, 许浑的《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诗正是写成于扬子运使设立之后, 约公元849年 (大中三年) , 许浑任润州 (今江苏镇江) 司马期间, 为了进京谋职, 从润州到京师, 路过颍州时所作。扬子运使的设置, 水上运输通道的开通, 一方面为颍州的发展繁荣带来了机遇, 另一方面为一些著名诗人、作家路过此处, 留下题咏创造了机会。我们设想如果没有许浑留下的这一首诗, 唐代颍州西湖的状况我们会一无所知。此即所谓“景由人兴”, 没有人烟的地方, 再好的景致也无人欣赏;反过来说, 再好的风景, 没有文章的记录、诗词的歌咏, 也难以传世。这正是唐代诗人许浑《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一诗留给我们的宝贵启迪。

颍州西湖在宋代达到了繁荣的极致。北宋许多著名学者、政治家、诗人在颍州为官或游玩, 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文章篇什, 修筑了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 使得颍州西湖成为天下闻名的风景名胜。欧阳修知颍州时, 曾以颍州西湖为题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其中写颍州西湖的《采桑子》十三首最为精美, 其中第一首写道: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辑自《近体乐府》卷一) 并于皇祜二年正月初七在聚星堂宴集宾客, 主宾先是分韵赋诗, 接着又赋室中物、席间果、壁上画像。诗成编为一集, 流行于世, 成为北宋文坛的一大盛事。

金元之际, 颍州西湖开始冷落。考其原因, 就在于南宋初年 (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十一年, 1127—1161) , 宋、金在这一带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 对此地造成了严重破坏。两国军队忙于打仗, 民不聊生, 湖上不仅没人游玩, 而且湖滨建筑的可用部分都有可能被拆下烧火取暖或移作他用,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湖上那一派破败荒凉的凄惨景象。北宋一百多年的和平给颍州西湖带来的似锦繁华, 顷刻之间被扫荡殆尽。

然而, 金人统治时期, 颍州西湖受损的只是湖面上的建筑, 真正给西湖带来重创的, 是南宋末年元军决黄河以淹宋军的一次战役。《淮河水利简史》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 责任编辑蔡蕃,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版) 记载:

蒙古军于宋端平元年 (1234年) 在灭金后, 为了水淹宋军, “又决黄河寸金淀之水, 以灌南军, 南军多溺死”。黄河更加南移, 但流经哪些地方, 史书没有具体记载。根据《元史·地理志·杞县》和《元史·张柔传》等分析, 此后的黄河可能由封丘南、开封东至陈留、杞县分为三股, 主流经涡河入淮, 北支经汴水故道和睢水合泗南下入淮, 南支亦东流入涡, 泛滥及颍河。

这是黄河南泛第一次影响到颍河。上古时代, 黄河改道主要北流, 自西汉文帝十二年 (前168) , 黄河在酸枣 (今河南延津县西北) 决口首次南泛起, 此后南泛夺淮人海就成为黄河改道的主要趋势。但此前的黄河南泛主要是夺泗人淮, 并没有对颍河造成大的危害;而此次人为决河, 由于接近颍河上游, 故对颍河及颍州西湖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元人不注重文化, 甚至所到之处破坏和摧毁中华文化, 更从上层建筑方面对颍州西湖的建设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另外, 金元之际对颍州一带居民的残酷杀戮与掠夺, 致使颍州民户大减, 一些地方几乎成了无人区, 也对颍州和西湖的建设造成了致命的摧残。

自元军这次决黄河淹宋军并多年不加堵塞以后, 黄河就开始侵夺颍河, 而颍州西湖就是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缩小, 直至消亡的。明清之际, 受黄河南泛、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 湖面由前代的“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缩小到明朝的“长十里、广三里”, 再缩小到清康熙年间的“袤十余里、广二里” (清·康熙《颍州志》) , 而到了乾隆年间, 只有“水面八百九十四亩” (乾隆《颍州府志》) 即59.6万平方米, 理论计算只有康熙年间的百分之十二, 明正德间的百分之七, 大大小于宋代的面积, 简直就是一个小水塘了。

真正让颍州西湖从地图上彻底抹去的, 当“归功”于1938年国民党军队炸开郑州花园口, 企图阻止日军西进南下的那一次绝世灾难。1938年6月9日, 国民党军队先挖掘、后炮轰, 炸开了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 黄水直泄而下, 同时天降暴雨, 黄河南岸立刻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这次人为的黄灾, 虽然淹死了不少日军, 阻挡了日寇南侵的猖狂势头, 但也给淮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据后来的统计, 大水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3省的44个县, 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 受灾人口1250万, 其中淹死人口89万, 并造成了连年灾荒的‘黄泛区’” (晓农:《中国的旷世之灾———以水代战决黄河》)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水战, 也是最大的一次人为的水灾。连年的水患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于湖底, 水面被湮平, 亭台楼阁被冲倒, 加上战乱期间无人疏浚, 昔日繁华的颍州西湖, 很快成了荒无人烟的黄泛区, 只留下大片滚滚黄沙供后人凭吊。

明珠已潜光于洪水黄沙的尘霾, 颍州也消逝在青天白日旗下。“阜阳”这个东汉初年封于临泉境内的侯国名取而代之, 最终成了昔日颍州的专名。“颍州西湖”已然名不符实, 湖面的消失更使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之中。而今一些研究宋史和欧苏的著名学者, 不知颍州和颍州西湖的, 或虽知而不知就在今之阜阳的, 绝不在少数。

篇9:“西湖三杰”的书法

岳飞挥笔《出师表》

在西湖之畔肃穆庄严的岳王庙内,陈列着岳飞手书的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碑。据岳飞自跋,此两表碑文书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八月。八月十四日下午,岳飞率岳家军路过南阳卧龙岗(今湖北襄阳西十二里),岳飞拜谒诸葛武侯祠。相传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屋庐,请诸葛亮出山,就在此地。后人在此建武侯祠。岳飞因遇上大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之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当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时,岳飞挥毫走笔。岳飞与诸葛武侯心灵相通,肝胆相照。还我河山平生志,一腔孤忠向谁诉?岳飞挥书《出师表》,这是通过笔墨与诸葛武侯做一次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故挥笔疾书,直舒胸臆,泪水洒在《出师表》上。书毕,意犹未尽,又在铺开的大纸上,用尽全部心力写下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而后将笔扔于案上。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抗金名将。在女真金南侵中原,宋、金之间爆发民族战争的时候,岳飞毅然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抗金斗争。他转战长江南北,出生入死,建立赫赫战功。因为坚决主张用武力抗击入侵的金兵,反对与金妥协,被赵构、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于南宋都城(今杭州)风波亭。岳飞冤案在过了二十一年后得到昭雪,朝廷以礼改葬岳飞于栖霞岭,并建忠烈庙,谥武穆,后又被追封为鄂王。

岳飞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现今岳庙内悬挂的“还我河山”匾额及碑廊内陈列的岳飞手书《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碑、《吊古战场文》碑、前后《出师表》碑,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岳飞书法的磅礴气势与绝妙韵致。岳飞能诗善书,书法学颜真卿,雄浑峻拔,酣畅淋漓,为世所重,对他的书法艺术,向来评价很高。宋人方岳称其书法“老墨飞劲,忠义之气烨如。”明谢肇淛《居东集杂纂》谓:“岳鄂王书力斫余地,非但胸次绝入,其功夫亦正不浅也。” 明黄道周评:“岳忠武书,笔阵纵横,戈矛森立,芒铩增寒,于庄肃严整中忽而出奇不穷,正如兵法正变,交互幻化至妙。此其胸襟运用势有天机,常人虽妙八法,难与之比论也。况其气节如生,义格千古,人品无双,其染翰亦自只绝矣。”书画艺术上有“兵家梅花”之称的清代彭玉麟,盛典赞岳飞书法 :“千军横扫笔锋开,满腹经纶腕底来。”

于谦翰墨留人间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名篇《石灰吟》中的诗句,也是其一生人品和官品的生动写照。这位被杭州人引为骄傲和福佑的同乡,非但将清白留给了人间,也把墨宝留在了世上。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自幼聪明过人,志向远大。六岁开始读书,十五岁考取秀才,十六岁求学于杭州三茅观。少时常以民族英雄文天祥为楷模激励自己。永乐十九年(1421)中进士,宣德初授监察御史,以才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前后在任十九年,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多有惠政,被誉“于青天”。正统十四年(1449)从兵部左侍郎升任兵部尚书,时瓦剌军入侵,英宗北狩,众臣拥立景帝,侍讲徐珵主南迁,于谦力陈利弊反对南迁。瓦剌军逼近京师,于谦调集重兵身先士卒抗击敌寇,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景泰元年(1450)瓦剌军见无隙可乘,遂遣使议和,并被迫释放英宗。天顺元年(1457)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徐珵、石亨等诬陷,以“谋逆罪”被杀。万历中谥忠肃。于谦墓和于谦祠在三台山上,于谦故居位于河坊街祠堂巷42号。他作有《岳忠武王祠》、《夏日忆西湖风景》等诗,其诗激越动人。

于谦工书法,行楷清丽,端雅有格,静穆高雅,气韵盈沛。其传世墨迹珍稀,代表作是《题公中塔图赞帖》。此帖计19行,164字,行楷体裁,笔法严谨,笔调畅达清丽,结字宫敛际展,意如云行水涌,洋溢着精彩奇气。

张苍水诗书惊天地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这是民族英雄张苍水在狱中所作的明志诗。诗中表明他是以先辈英雄岳飞和于谦为榜样的。诗文意高气壮,字字金石,落地有声。

张苍水(1620—1664)名煌言,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能文章,善骑射。明室覆败,与同郡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南明福王弘光元年(1644),至天台迎奉鲁王临绍兴监国,官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张苍水率军于浙东及东南沿海抗清,后与郑成功联师,入长江,克芜湖、广德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声势大振。后因郑成功久克南京不下撤离,张苍水孤军无援,招致兵败,避居浙东海岛上。不久,被清兵所袭,被俘后押往杭州。他在狱中作诗明志。又作《忆西湖》诗:“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康熙三年(1664)九月初七,被杀害于弼教坊,他口占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临终遥望凤凰诸山,感叹道:“好山色!”他坐而受刃,从容就义。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烈。光绪元年(1875)在杭州众安桥之侧建造 了“张忠烈公祠堂”,张苍水墓在今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

张苍水“虽不以书名世,但行间周密,出入褚、米,非深于学力者岂可同日论哉。”这是后人对其书法艺术的公正评论。品鉴张苍水狱中诗稿遗墨,学养深厚,笔法圆劲,豪气凛然,惊天地,泣鬼神,忠义之心见于毫端,令人肃然起敬。

篇10:的西湖作文

西湖的水犹如翡翠一般的碧绿,好像把苏堤上的小草、大树们都染成了绿色。那人见人爱的音乐喷泉,放映着悦耳的音乐,只见那喷泉有时直冲天空,有时左右交叉,还有时又变化多端的喷着不同颜色的水和成千奇百怪的形状!很是壮观!我和爸爸妈妈散步在那鸟语花香的路上,心情也不自觉的舒畅了许多。

我们乘船上了岛,顺着小道走着,看见湖中还有不少的鱼儿和麻花鸭,树上更是百鸟争鸣,我们一路上一边照着相一边走,走了一会看到了一处挺熟悉的景观,恰好那时爸爸去买水,拿回一张找的一元纸币,我一把夺过钱对比着,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开心的笑了起来,原来,那一处景就是“平湖秋月”,也是我们一元人民币背面的风景,兴奋地我当时就拿着相机拍了好几张照片呢(照片见下图)!“平湖秋月”其实是有三个小潭在湖上飘着,每个小潭中间都有五个空心的小洞,待到中秋佳节时工作人员会在中间点上蜡烛,这样一个潭中就会映出五个小月亮,加上水中的倒影就有了十个,三个小潭就有三十个,再加上天上的一轮明月,倒映到水中便有三十二轮月亮,此时一些流浪他乡的人们心中也会有一轮家乡的月亮,这样下来就有了三十三轮明月。当年,康熙皇帝游览西湖时,特意为此处景观提名“三潭印月”。关于“三潭印月”还有一个传说呢,那就是古时候西湖里有个黑鱼怪,每年八月十五都会爬上岸来伤人,木制家具的创始人鲁班便做了三个鼎,把黑鱼怪镇压在此。还有许多的景观,可是天色已晚,我们无法再一一赏完了,只好踏上新的旅程。

篇11:秀丽的西湖作文

杭州是一座风景优美的旅游城市,西湖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西湖边桃红柳绿,分外迷人。漫步在西子湖畔,一阵阵暖风迎面拂来,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常常在春姐姐的怀抱中欢度我们的活动——放风筝。仰望着天空中千姿百态的风筝,我心中的快乐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夏天,荷花仙子亭亭玉立,白的像雪,粉的似霞。花朵有的躲在叶子背后,露出半张红色的笑脸,像害羞的小女孩;有的露出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像睡美人还没有醒呢!圆圆的.荷叶上,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菊花欣然怒放,桂花香迎面扑鼻而来。空气中到处充满了收获的气息,我们兴致勃勃地登高望远去。

白雪皑皑的冬天,我们在晶莹的雪天里打雪仗,断桥边回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篇12:冬天的西湖作文

可是,我在林峰山庄的时候,看见了已经变成了冰的雪,在这个时候,西湖的水是特别冰冷冰冷的,我想,西湖底下的淤泥会是怎么样呢?我真是很想很想跳到水里,游到水底去看个究竟,可是,我又不敢下去,因为,一下去就上不来了,我又在想,水底下的淤泥会不会结成冰了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

在冬天下雪时候,柳树和桃树的枝条和枝干上,既没有了嫩叶也没有了花朵,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条,可是,好玩的是,在柳树的枝条上和在桃树的枝干上,都堆积着一些白雪,有的白雪,松松软软的,特别好玩,还有的白雪已经变成冰了,松松软软的雪在桃树和柳树上,就想有一层很薄很薄的雾在枝干上,这种景色特别美,也特别迷人,人人见了人人夸,应该用这样的词来表示它的美吧。

要说雪中断桥就是更不用说了,断桥的倒影在湖水里,仿佛断桥披上了一层轻纱,一阵风吹过来,断桥就像在游动,身上的轻纱也在飘动。

篇13:西湖经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关键词:旅游,成本,收益,发展模式

以往一些地方旅游发展的思路仍然是传统的思路, 往往把旅游简单认同于开发景区坐收门票。只盯住门票收入, 不在涨价, 就在涨价的路上。为了提高旅游业的贡献率, 就千方百计在门票价格上大做经济文章。只使用提价手段, 结果事与愿违, 民众也会用“脚”投票。

在全国各地景点门票的一片“涨”声中, 作为世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的杭州却另辟蹊径, 逆势推出了西湖景区的“免票制”。“免费西湖”不仅让中外游客尽情饱览江南秀色, 也成为杭州市民休闲健身的首选之地。景区游人如织, 大大带动了周围的商业消费。“免票+周边消费”的“西湖模式”使杭州旅游业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杭州旅游业发展概况

杭州, 浙江省的省会。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 杭州湾西端, 钱塘江下游, 京杭大运河南端, 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全市面积16596平方公里, 人口666.31万。作为六朝古都, 杭州有着2200年悠久历史, 历来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这里人文景观丰富且有特色, 美丽的西湖山水更是情系天下众生, 一直是国内著名的观光旅游胜地, 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对外开放以来, 杭州旅游等第三产业开始迅猛发展。现代化交通、商务、生活、文化、娱乐新设施层出不穷, 杭州以生活品质之城,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游在杭州。2002、2003、2004这三年, 旅游总收入分别占了GDP总量的16.5%、15.6%和16.4%。杭州的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 形成了一定的带动效应。

杭州市旅游业在社会经济环境和现代人旅游需求的驱动下, 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后继乏力、市场推动不足、整体形象不明、特色优势不明显、活动主题单调等现象明显存在, 这些都曾使杭州旅游产业发展遭遇“瓶颈”。为实现“二次腾飞”, 杭州市委市政府转变观念, 大力进行管理体制创新, 通过加强产业规划, 整合旅游资源、挖掘城市内涵, 塑造城市环境特色、不断翻新旅游产品项目、加强旅游区域联合等, 使杭州旅游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免票+周边消费”的赢利模式, 给杭州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游客在杭州平均逗留时间在增长;游客人均消费在递增;宾馆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近九成, 餐饮、商贸均两位数增长。2007年旅游总人数为4321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634.2亿元, 占GDP的15.5%, 杭州因此也被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西湖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旅游业效益评价, 主要通过旅游业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进行。旅游业是社会产业中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产业类型, 包括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业边界的模糊性使得分析成本和收益, 只能通过分析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进行。旅游业成本主要由直接投资于旅游业发展的成本 (直接成本) 和不是直接用于旅游业开发投资的成本, 但它与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有着间接关联, 是旅游业成本中必不可少的那部分 (间接成本) 组成。间接成本包括间接产业成本和社会成本。

杭州免费开放西湖所增加的旅游业成本主要由免费景区实现全天候开放和养护面积的扩大所产生的直接支出、损失的门票收入、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和整治工程投入的费用等构成。免票后, 由西湖风景名胜区17家事业单位管理养护的62个免费开放景点, 包括各类公园、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等, 每年直接减少门票收入达2530万元。景区实现全天候开放和养护面积的扩大, 每年增加直接支出3000万元左右。2003年实施西湖综合整治来, 三年多共投入了40多个亿。

旅游业收益是指旅游业在经济活动中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

西湖免费开放后, 杭州旅游人数大大增加, 旅游收人大幅增长。2006年比2001年旅游人数增加了1272.08万人次, 增长近50%, 国内旅游年总收人、旅游外汇年收人分别增长了115.28%和169.73%。此外, 游客人数的增加, 还提升了西湖景区商业网点的经营价值, 通过拍卖、出租或者承包等市场化手段使商业网点及服务设施得到大力开发, 从而获得了可观的经营收益。仅仅2005年, 商业经营网点对外拍卖、承包、出租等取得的收入为3088.91万元, 年均增长高达76.06% (尚未包括17家事业单位所属的商业服务总店等经营网点的自营收入情况) 。由17家事业单位管理的商业网点经营服务收入增幅较大, 不仅弥补了门票减收的影响, 也使单位的财务收入发生结构性变化, 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景区管理部门更是在每年直接减收门票收入2530万元的情况下, 增收逾亿元, 是减少收入的5倍。

2、间接经济效益

免费西湖吸引游客延长逗留时间, 使游客在吃、行、住、购、娱等方面多支出, 大大增加旅游总收益。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部门。旅游经济具有放大效应, 它自身的发展能够拉动交通、餐饮、住宿等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能够带动消费、扩大就业, 最终起到繁荣经济和壮大政府财力的作用。杭州市审计局2006年的完成的《环西湖景点免费开放以来管理单位财务收支绩效情况的专题调查报告》表明, 实施免费开放与西湖综合保护工程, 带动了杭州旅游产品总需求的扩大, 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免费开放三年, 杭州全市旅游创汇年均增长16.8%, 增速比全国 (年均增长12.85%) 高3.95个百分点, 2005年达到7.6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6.58%, 增速比全国 (年均增长10.87%) 高5.71个百分点, 2005年达到404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拉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杭州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52%, 增速比全国 (年均增长18.69%) 高7.83个百分点, 2005年达到520.7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40%, 增速比全国 (年均增长18.70%) 高9.7个百分点, 2005年达到250.46亿元。2005年杭州市国民生产总值 (GDP) 实现2942.5亿元, 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全国大中城市第八。

3、社会效益

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收益。免费西湖使更多的杭州市民和外地游客享受了西湖的自然、人文资源, 陶冶了性格, 提高了生活品质, 实现了公共资源最大化、最优化, 也让杭州城市形象得到大幅度提升, 城市竞争力日益增强。2005年, 杭州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全国“十大最满意风景名胜区”之一。2007年2月, 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首次联合命名中国的杭州、成都、大连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此外, “还湖于民”还对推进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更新管理理念、改善部门财务收支状况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对杭州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效益显著。

三、“西湖模式”成功的启示

1、要大处着眼, 树立“大旅游”观念整合旅游资源。

“西湖模式”的可观效益证明, 发展旅游除了追求直接经济效益, 还要树立“城市效益”、“区域效益”等的全局观念。从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综合定位发展方向, 打破旅游行业界限, 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旅游要素资源为“大旅游”所用, 发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的旅游产业, 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 促进各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要把“门票经济”逐步转换为“产业经济”。

2、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

旅游产业之所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 旅游产业的发展牵涉到很多相关产业, 可以说是社会的各个方面, 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 需要相关产业、部门的合作, 大量的旅游产业微观经济活动以及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协调, 需要有一个高层次、有权威的旅游协调议事机构来协调。杭州的做法是成立具有政府职能的名胜区管委会, 与杭州市园文局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 同时实行分税制“一级财政”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打破了原先西湖景区管理上的条块分割, 基本理顺了名胜区管理体制问题, 实现了名胜区管委会对景区内人、财、物的统一管理, 不仅确保了名胜区管委会行政管理部门的经费保障, 也增强了对基层管理养护单位的资金调控力度, 从而确保了景区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为了确保免费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杭州政府建立了利益协调机制, 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 不仅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 也理顺了景区管理养护单位与政府、企业、游客间的利益关系, 确保了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3、有备而“免”。

2001年杭州市人民政府编制了《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2020年) 》并被批准实施。该规划提出城市布局结构发展方向为:城市东扩, 旅游西进, 沿江开发, 跨江发展, 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扩大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新格局;城市布局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 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 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 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2002年起, 紧紧围绕“构筑大都市, 建设新天堂”的中心工作, 进一步贯彻“大杭州、大旅游、大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旅游西进”的战略步骤, 开始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 以西湖核心景区为重点, 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通过一系列工程, 实现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提高杭州交通、景区道路等旅游资源的空间容量, 扩大西湖景观供应使之超过一天的游览量,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的需要, 为旅游相关产业增加需求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提高旅游相关产品的质量和供应。各方面准备得当, 最后再实行西湖绕湖公园全面免票。

四、“西湖模式”的局限性

自2002年杭州实行“免票+周边消费”的“西湖模式”后, 每年都会有媒体赞扬西湖“不赔反赚”的经验, 可“效仿”似乎一直仅停留于舆论单方面的呼吁层面, 鲜有城市和景点移植西湖免费的经验。“西湖经验”无人问津, 固然有管理者的懒政因素, 不愿意较大的成本和精力去重新整合景区资源、重新设计景区的赢利模式、协调景区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 同时也表明:“西湖模式”还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不是任何旅游城市和景点都能套用。

1、管理者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的眼光。

“免票制”要求管理者站在“大旅游、大发展”的高度去统筹规划管理, 只有在他们更新了管理理念, 并且在经营方法上推陈出新, 付出较大的成本和精力去整合旅游资源、设计新的赢利模式, 才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准备好花大精力, 只重眼前利益, 就不可能在改革创新中获利。

2、景区免票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 地区经济须发展到一定阶段方可实行。

几个公园的一点维护费用, 就会令城市不堪重负。如果地区经济仍欠发达, 政府财政收入有限, 公园、景区门票等收入还得补充城市绿化经费的不足。如果免费开放, 景区势必还要增加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管理, 这部分钱从哪来就成了问题。另外, 景区免费开放后人多了, 卫生问题、设施保护问题、治安问题都将是对景区管理的严峻考验。管理工作量的增加导致工作经费增加, 而没有了门票收入, 谁来埋单?

3、旅游景区免费开放后, 人流量将急剧上升。

如果没有足够的旅游环境空间容量, 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作后盾, 扩大景观供应, 使之超过一天游览量, 为旅游相关产业增加需求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提高旅游相关产品的质量和供应, 那么实行公园全面免票也会影响效益。

4、景区免费开放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

景区属于公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 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公共绿地, 承载着供群众进行文化娱乐、文化教育、休闲游乐的功能, 这些是公民应该享有的社会福利。景区全面免费开放之前, 需要通过培训、宣传等手段提高景区管理水平和市民游园文明素质。逐步积累经验, 完善管理, 进而全面免费开放。

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旅游将成为国民的重要需求, 旅游业自然也会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采用何种模式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是各地各相关部门都很关心都要研究的课题。杭州经营旅游的“西湖模式”以良好的综合效益无疑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但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要注意:“西湖模式”仍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不是所有的城市和景点都能适用。

参考文献

[1]、滕玮峰, 对景区价格体制创新的探索与畏考—杭州西湖景区免费准入体制的效益分析及启示[J], :23-24

[2]、郑江宁, 杭州旅游从西湖走向钱塘江之有利条件分析[J], :123-126

[3]、裘书服, 杭州旅游总体评价及发展浅析[J],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1999 (15) :41-43

[4]、逄爱梅, 基于相关产业的旅游业成本与收益分析[J], 商业时代, 2008 (8) :90-91、102

[5]、任啸, 世界遗产旅游产品性质与定价机制研究—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为例[J], 旅游科学, 2006, 20 (4) :20-23

[6]、殷亮, 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初探[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3, (12) :42-43

[7]、郭立珍, “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换——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免费游”引发的思考[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 (5) :21-22

[8]、韩长发, 牛艳玉, 臧建平, 郑援朝, 创新管理体制打造休闲杭州——杭州市游览参观景点门票价格研究[J], 中国物价, 2006 (1) :54-58

[9]、徐祖荣, 杭州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4 (5) :22-26

[10]、林南枝, 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199-270

[11]、杭州统计年鉴2007l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年

篇14:家乡的“西湖”

难得看到这么出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哦!有色又有声!真棒!

杭州西湖名扬天下,令中外游客赞不绝口。我们家乡公园里的“西湖”虽不能与之相比,但也别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看,一只只跳水健将——青蛙,望着那绿波荡漾的湖面,激昂地叫着,好像在说:“我要跳了,我要跳了!”一不留神,只听到“扑通”一声,冰雪初融的水面就像被打碎了的镜子,泛起涟(lián)漪(yī)。河边的小草也争相地冒出头来,好像在迎接春姑娘的到来。

湖对面有一片草地,夏天,草地绿油油的,还有各色的小花,吸引着蜻蜓和蝴蝶结伴儿而来,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我们在草地上玩耍,开心极了!俯身下去,小花向我招手,小草向我弯腰,我忍不住轻轻抚摸它们。

转眼间,一片片金黄的叶子落了下来,渐渐铺成了一条金黄的地毯,踩在上面,好软,好软!我穿梭在落叶之间,感受着家乡秋天的美。啊,一片落叶飘到了湖面上,被流水送向远方,那是一封金黄色的信吗?

看,调皮的小雪花如期而至了,雪花晶莹剔透。我忍不住伸出舌尖捕捉它,啊,真凉,一股甘甜沁(qìn)进心脾。是啊,它是多么纯洁啊!远处传来小伙伴们打雪仗银铃般的笑声……

我爱家乡的“西湖”,它留下了我童年许许多多美好的足迹!

教师点评

上一篇:高三语文教师的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认字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