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机制研究

2024-04-18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机制研究(精选4篇)

篇1: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机制研究

川中广安构造须家河组储层研究

根据广安构造须家河组钻测井及化学分析资料的研究,探讨了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广安构造须家河组储集岩以细~中粒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渗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物性较差,多属于孔隙型储层,裂缝-孔隙型较少.储层在纵向上主要发育于须六段下亚段中上部,须四段主要分布在中下部;平面上须六段储层主要集中在广安构造北翼101井区附近,须四段主要发育在广安构造西北翼106井区附近.储层特征主要受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

作 者:周基贤 王兴志 张帆 薛小红 ZHOU Ji-xian WANG Xing-zhi ZHANG Fan Xue Xiao-hong 作者单位:周基贤,ZHOU Ji-xian(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王兴志,张帆,WANG Xing-zhi,ZHANG Fan(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

薛小红,Xue Xiao-hong(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江油,627100)

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年,卷(期):29(3)分类号:P618.13关键词:须家河组 储集层 储层特征 川中广安

篇2: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机制研究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油气勘探的接替层位,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GA地区是川中勘探的.重点区块,气藏类型为一构造岩性复合型气藏.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技术与地球物理储层反演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GA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发育规律.结果发现:须四段气藏有利储层主要在GA区块的西部,须六段气藏主要发育在其主体构造部位.

作 者:郭海洋 刘树根 王玉雪 GUO Hai-yang LIU Shu-gen WANG Yu-xue 作者单位:郭海洋,GUO Hai-yang(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成都,610212)

刘树根,LIU Shu-gen(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王玉雪,WANG Yu-xue(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成都,610212)

篇3: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机制研究

关键词:须家河组,含气性,高频衰减,低频伴影

1层特征

区域上须家河组发育了一套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夹煤层组合的地层。垂向剖面上为砂岩与泥岩不等厚韵律展布, 上部夹块状砾岩, 整体上砂岩较发育, 地层厚数百米至近千米, 富含植物及双壳化石, 野外露头和钻井岩芯识别标志清晰。

据西南石油大学杨辉廷等2012年《普光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成果, 研究区须家河组地层厚446~800 m, 横向上具有自南向北、自西向东沉积厚度呈逐渐减薄趋势, 与下覆雷口坡组海相碳酸盐岩呈不整合接触。其中须家河组须三段、须五段和须六段主要发育暗色泥岩, 上部夹有煤层, 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主要发育砂岩。

2含气性检测

由于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导致地震属性参数含气地震响应特征不明显。再加上表层低降速带的影响, 地震反射信号高频部分衰减较快, 使得整个须家河组储层的地震反射主频较低, 有效频带变窄, 难以像孔隙型储层那样建立直观的含油气储层识别标志。在本文研究中, 采用频率数案件梯度和低频阴影等技术进行含气性检测。

2.1含气性原理分析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经过含气层时, 频谱发生衰减, 使得高频部分衰减比低频部分衰减速度快, 由于地层吸收的不一致性使得地面接收的地震信号频谱发生改变, 在频谱带上表现为高频衰减, 低频增加。因此, 可以通过地震频谱分析检测含油气性。

如图1所示, 红线为含气区频谱特征, 黑线为无气区频谱特征, 可通过低频增加 (FA) 和高频衰减 (FR) 来进行油气识别。

具体实现步骤为:

(1) 利用广义S变换提取地震资料时频谱。

(2) 计算地震子波时频谱。

(3) 计算低频能量和高频能量。

(4) 通过背景分离去趋势化, 得到低频阴影和高频衰减。

2.2含气性检测分析

在本区高频衰减、低频阴影含气性检测技术和测井资料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通过一钻井的试气资料与衰减属性分析对比, 含气井的位置与地震波的地震响应与衰减属性相对应。图2、图3分别为须家河组低频阴影、高频衰减含气性预测剖面图, 图中红色区域是高频衰减区域, 可能是有利储层发育区。通过对区内f1井、sm101、sm1、tb1、sm102井的地质、测井及含气性资料对比, 可靠性高。须六段含气性最好。平面上lb1井至sm1、sm102一带为有利含气区域。

结合本区已钻井资料和须家河组须六段地震剖面的属性分析, 建立了本区须家河组“高频强衰减、低频高能量”的含气检测模式, 根据气井的储层特征、物性特征、试气分析及成藏规律, 运用高频衰减、低频高能量的预测方法, 得到须六段含气性属性体, 继而提取须六段含气性属性异常平面图 (如图4) , 指导储层预测和含气性检测。

3结论

(1) 针对本区致密砂岩储层特点, 应用高频衰减及低频伴影技术, 确定了本区含气性分布特征, 即主要含气区分布在lb1井至sm1、sm102一带, 且与断裂分布有一定关系。

(2) 含气性较好的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高频强衰减、低频高能量”的特征。含气性与已钻井资料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3) 高频衰减与低频伴影技术在本区能较好的预测含气分布, 综合其他预测技术可以提高本区预测的含气精度。

参考文献

[1]朱仕军, 李其荣, 刘旭宁, 等.梁董庙构造须家河组砂岩储层地震预测[J].西南石油学报, 2006, 28 (2) :08~10.

篇4: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机制研究

心井的149个岩心压汞曲线样本, 层位为须家河组, 通过计算得出了149个样本的门槛压力、喉道中值、分选系数、变异系数、最大喉道半径等参数。该文以上述149组实验数据为依据, 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 该文主要运用的是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功能。据此建立了4个显著性较好的拟合关系方程式。 (a) Z=aΦ+blog K+c (b) Z=alogΦ+blog K+c (c) log Z=aΦ+blog K+c (d) log Z=alogΦ+blog K+c其中Z即为门槛压力、喉道中值、分选系数、变异系数等参数中的任意一个, Φ为孔隙度, K为渗透率, a、b为回归系数, c为常数项。1.1门槛压力 (PT) 门槛压力 (PT) 就是指非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最大喉道的压力, 也就是非湿相刚开始进入岩样的压力, 因此又称为排驱压力、入口压力或阀压, 对应于岩样最大喉道半径的毛管压力[7]。由 (a) 拟合关系式PT=aΦ+blog K+c中拟合结果常数a=0.001, b=-0.808, c=0.602, 显著度R2=0.733, t检验值13.027>2.610, 为中显著度。由 (b) 拟合关系式PT=alogφ+blog K+c中拟合结果常数a=-0.286, b=-0.768, c=0.907, 显著度R2=0.735, t检验值13.097>2.610, 为中显著度。由 (c) 拟合关系式log PT=aφ+blog K+c中拟合结果常数a=0.001, b=-0.468, c=-0.395, 显著度R2=0.865, t检验值20.874>2.610, 为高显著度。由 (d) 拟合关系式log PT=alogφ+blog K+c中拟合结果常数a=0.041, b=-0.470, c=-0.422, 显著度R2=0.866, t检验值20.880>2.610, 为高显著度。通过对上述针对门槛压力值PT的4组拟合关系式对比可以发现, (d) 组最显著, 说明log PT=0.041logφ-0.470log K-0.422为最优拟合。表1即为拟合参数:1.2喉道中值 (R50) 喉道中值 (R50) 即喉道的大小以累积频率图表示时, 图上相应于50%的喉道值称喉道中值 (R50) [7]。由 (a) 拟合关系式R50=aΦ+blog K+c中拟合结果常数a=0.010, b=0.135, c=0.192, 显著度R2=0.683, t检验值11.311>2.610, 为中显著。由 (b) 拟合关系式R50=alogφ+blog K+c中拟合结果常数a=0.161, b=0.139, c=0.134, 显著度R2=0.676, t检验值11.081>2.610, 为中显著。由 (c) 拟合关系式log R50=aφ+blog K+c中拟合结果常数a=0.025, b=0.279, c=-0.890, 显著度R2=0.761, t检验值14.157>2.610, 为高显著。由 (d) 拟合关系式log R50=alogφ+blog K+c中拟合结果常数a=0.649, b=0.260, c=-1.278, 显著度R2=0.777, t检验值14.905>2.610, 为高显著。模型 (a) (b) (c) (d) 参数 (常量) φlog K (常量) logφlog K (常量) φlog K (常量) logφlog K非标准化系数B0.6020.001-0.8080.907-0.286-0.768-0.3950.001-0.468-0.4220.041-0.470标准错误0.1730.0150.0730.3230.310.0740.0620.0050.0260.1170.1120.027标准系数贝塔/0.004-0.735/-0.062-0.698/0.013-0.872/0.019-0.876B的95.0%置信区间下限值0.259-0.028-0.9530.267-0.897-0.915-0.518-0.009-0.521-0.652-0.179-0.523上限0.9430.03-0.6641.5440.327-0.621-0.2720.012-0.416-0.1920.263-0.417表1门槛压力模型拟合参数表模型 (a) (b) (c) (d) 参数 (常量) φlog K (常量) logφlog K (常量) φlog K (常量) logφlog K非标准化系数B0.1920.0100.1350.1340.1610.139-0.8900.0250.279-1.2780.6490.260标准错误0.0410.0030.0170.0780.0740.0180.0720.0060.030.130.1250.03标准系数贝塔/0.1970.556/0.1590.574/0.2620.587/0.3270.545B的95.0%置信区间下限值0.1110.0030.101-0.020.0140.104-1.0320.0130.22-1.5350.4030.201上限0.2730.0160.170.2870.3090.175-0.7490.0370.339-1.0210.8960.319表2喉道中值模型拟合参数表

通过对上述喉道中值R50的4组拟合关系式对比发现, (d) 组最显著, 因此说明log R50=0.649logφ+0.260log K-1.278为最优拟合。表2即为拟合参数:1.3其他参数此外喉道中值R30、喉道均值Xs最大喉道半径Rmax、分选系数Cs和变异系数C也根据上述4种模型进行了二元回归分析, 筛选了最优拟合, 拟合结果如下表:2方法对比及应用通过该文的研究成果与Schowalter (1979) 、王允诚 (1984) 、Winland (1992) 等的研究成果发现, Schowalter (1979) 在用经验公式研究门槛压力与孔渗的关系, 从Winland (1992) 开始通过定量分析的手段研究微观特征与孔渗的关系, 如Winland (1992) 研究了不同孔隙开口半径与孔渗的对应关系方程, 但仅限于不同的孔隙半径研究。Edward D.Pittman通过多重回归建立了从压汞曲线中得出的孔渗及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 但所研究参数仅限于孔隙半径。杨胜来、魏俊之 (2004) 直接通过喉道均值与孔渗建立公式为, 但在本文应用中发现和实际数据不符合, 因此作为推广欠妥。侯建 (2011) 主要研究微观参数对孔渗曲线的影响, 没有较为清晰的定量关系。胡作维 (2013) 用到的方法已经给出了具体的方程, 但选用系数过多, 不利于简化计算。该文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出了各种微观参数与孔渗的最优回归方程, 可以应用在以下方面:1了解储层微观特征对孔渗的影响关系。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发现门槛压力、喉道中值、喉道均值、分选系参数类型喉道中值R30喉道均值Xs最大喉道半径Rmax分选系数Cs变异系数C最优模型log R30=0.224logφ+0.370log K-0.433Log Xs=0.357logφ+0.261log K-0.999log Rmax=0.008φ+0.481log K+0.438log Cs=-0.199logφ+0.096log K+0.544C=-0.0621ogφ+0.057log K+0.267表3其他参数最优拟合模型表数与孔渗最接近对数线性关系。最大喉道半径、变异系数与孔隙度最接近对数或指数关系, 与孔隙度接近对数线性关系。2通过孔渗预测微观特征参数。由于微观特征参数主要通过岩心获取, 而孔渗资料获取途径较多, 据此就可以通过未取心段的孔渗资料预测该段的储层微观特征参数。3结论3.1通过多元回归优选拟合模型可以定量的分析表示储层的微观特征的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可以给出具体的表达式和显著度数据, 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实用性。3.2通过分析认识到门槛压力PT、喉道中值R50、喉道均值Xs、最大喉道半径Rmax是影响孔隙度的正面因素, 而分选系数Cs和变异系数C是影响孔隙度的负面因素。3.3通过分析认识到喉道中值R50、喉道均值Xs、最大喉道半径Rmax、分选系数Cs、变异系数C是影响渗透率的正面因素, 而门槛压力PT是影响渗透率的负面因素。3.4通过研究储层微观特征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可以比较明确的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作为储层分类中的一种补充手段, 弥补仅以孔渗来分

参考文献

[1]李彦兰.砂岩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获取的不同参数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J].国外油气勘探, 1992, 4 (6) :10-17.

[2]王允诚, 董继芬.砂岩孔隙-喉道分布的特征参数[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84 (01) :63-70.

[3]张兴全, 秦同洛.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及由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导出的各种参数的关系[J].国外油田工程, 1993 (2) :29-33.

[4]杨胜来, 魏俊之.油层物理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5]侯健等.储层微观参数对宏观参数影响的网络模拟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 2011 (01) :78-83.

[6]胡作维, 李云.基于偏最小二乘法评价低渗透砂岩储层质量[J].特种油气藏, 2013, 20 (5) :36-38.

上一篇:康庄惠民工程特色亮点下一篇:《夹竹桃》的优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