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小班刚入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024-05-07

如何帮助小班刚入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共8篇)

篇1:如何帮助小班刚入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如何帮助小班刚入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张璐伟

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幼儿园

摘要: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幼儿和社会的交往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有的幼儿在父母面前天不怕、地不怕,可是一到生人较多的场所便藏前躲后、畏头畏尾。刚入园的幼儿,大多数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常常哭着喊着要妈妈,闹着要回家。有的还不吃饭,不午睡,整天哭闹不止,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家长也忧心忡忡,因此,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显得尤为重要。

新入园的幼儿爱哭闹的原因,主要是幼儿感到爱的缺乏和环境的陌生,对幼儿来说,从家庭来到幼儿园,是生活上一个大的转折,本来他们在家里习惯有很多人围着他转,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幼儿园里却要和同伴分享老师的爱,本来在家总是独享玩具、食品,现在却要与同伴分享;在家里,周围的环境那么熟悉,那么习惯,一到幼儿园,一切都是那样陌生,于是产生不安全感。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们尽快是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主要总结以下方法:

一、入园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在未入园之前家人给幼儿铺垫好思想准备,告诉幼儿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以及游戏的场所,多说一些幼儿园的情况和好处,增加幼儿对幼儿园的好感和向往,使幼儿有想来幼儿园的欲望,此外还可以带幼儿到将要上的园所参观玩耍。这样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对于幼儿以后上幼儿园更好的适应环境还是特别有好处的.2.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家尽量让幼儿自己吃饭如厕喝水,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希望家长能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这样他就不会有想依赖别人或者想着别人帮自己做的想法。现在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全家照顾,希望更多的家长明白包办代替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一些生活技能孩子都能自己做他就不会去想爸爸妈妈这样就减小了依赖的机率。

例如:今年新生入园有个小朋友叫安安,从小婆婆带大的,自己能力比较差,不会喝水、不会上厕所、不会吃饭、挑食特别严重。遇上什么事情都说你给我怎么怎么样、你给我喂我喝水、你喂我吃饭、你帮我洗手、他就丝毫不明白这些都是他自己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就没有自己要做的想法和概念。认为别人帮他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这样无论他碰到什么事情都会想婆婆,因为他不会这些事情都是婆婆帮他做的。这样就增加了他的依恋情节。我在想假如他什么都会,就不会对某一个人这么依恋,没有那么大的依恋分离焦虑也就不会产生。

3、家长的心理做好心理准备幼儿新入园换一个环境生活肯定会有哭闹现象,就算是大人换个环境生活也会有不适应的现象。所以要做好幼儿哭的准备,在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坚定每天送幼儿入园的决心。这样才能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刚入园的时候回家后要给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这样避免幼儿上火生病。

4、家长的分离焦虑要克服,幼儿入园不光是幼儿有分离焦虑要克服,家人也有分离焦虑老是担心孩子会不会吃不好?会不会穿的不合适?会不会渴着?会不会饿着?离开家人会不会睡不着觉?会不会受小朋友欺负?等等。永远有好多好多担心,焦虑着急想的上不成班只要孩子没有在眼前家长总是在担心种种焦虑。其实家长大可不必这样孩子的适应能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强的多。幼儿入园大部分是家长比孩子焦虑,孩子哭家长也跟着哭,孩子哭完该活动活动早就没事儿了但是家长还在焦虑。

例如:和合从小就是爸爸带大的,无论上哪里都带着出去开会也带着,这进幼儿园了和合哭爸爸也跟着哭,孩子哭着看见好玩的好吃的就不哭了,可是爸爸焦虑的上不了班就在幼儿园门外走过来走过去焦虑的走来走去简直是度日如年。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好得多看到幼儿园的新鲜事物早就被吸引过去了。二:转移注意力

当幼儿入园后,会有哭闹现象严重的会满地打滚儿,有的哭的额头上会起红色的点点。每个孩子面对新环境的表现不一样,有的会大哭,有的特别安静也不爆发,有的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丝毫不意识到上幼儿园了,当幼儿明白过了反倒比那些满地打滚的孩子还爆发的厉害。遇到这些情况时要让孩子发泄出来,这些不好的情绪爆发出来反而会好些。当孩子哭的时候家长会舍不得也跟的掉眼泪。这时候家长应该理性的离开不能感情用事。当遇上哭的幼儿时,先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拿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让幼儿缓解情绪。在孩子哭的时候通常嘴巴里总是说我要妈妈我要找婆婆我想要回家,而且是不停的重复这些话一边哭一边说。为了缓解幼儿这些紧张的情绪我们一般都会开解幼儿或者说等着妈妈一会儿来,等着下午就来接你了。刚入园幼儿哭的比较严重不太爱吃饭也不适应环境就是一味的哭泣。这时候老师要想办法让孩子多喝一些水或者吃一些水果什么的,免得孩子生病。用沟通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 幼儿刚入园还不太熟悉可以与幼儿交谈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比如妈妈叫什么?家住在那里?喜欢吃什么?告诉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初步了解。可以带幼儿参观教室以及幼儿园的环境选择幼儿喜欢的地方让他们玩耍。

和家长做沟通了结幼儿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根据这些照顾幼儿的饮食。让幼儿更好的适应新环境。每天放学和家长简单的说一下孩子的情况。共同配合。可以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在户外大型玩具那里游玩,增加幼儿对幼儿园的好感.六、有的放矢,助新生度过“依恋关”

(一)动之以情法

幼儿对依恋物往往具有较深的感情。为此,教师可从爱护依恋物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暂离依恋物。比如,给毛毛熊、布娃娃等建立一个“托管所”,让幼儿感到自己的依恋物在“托管所”里“生活”的很安全舒适。我一般是引导幼儿将带来的物品放到托管所里。当幼儿和依恋物暂别后,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有趣的活动,如游戏玩拼图等来充实幼儿的精神世界,否则幼儿可能会索要依恋物。在幼儿索要依恋物时教师应先允许幼儿接触依恋物,然后再想办法让幼儿离开依恋物,比如。张浩博向我索要依恋物汽车后,我看到他把小汽车涂上颜色后,关心地说:你看小汽车被你弄脏了,咱们先洗洗车吧!要不汽车该脏了。没办法赛车了。虽然心有些不干但是还是把小汽车放了回去。

(二)以物代物法

教师可提供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的物体来替代幼儿的依恋物,尤其是那些不安全、不卫生的依恋物。比如四晨安经常将奶嘴吮吸,即使在如厕时也不肯放下奶嘴。为了改变他的这一依恋行为,我先仔细观察四晨安的爱好。经过两天的观察,我发现四晨安特别喜欢看有关巧虎的图画书和动画片。我想何不利用与巧虎有关的物体来解除四晨安对奶嘴的依恋行为呢?于是我自制了一顶可爱的巧虎帽。我拿着巧虎帽对安安说:“如果你同意把奶嘴交给老师暂时保管,我送给你这顶可爱的巧虎帽。”安安犹豫片刻后就和我做了交换。为确保巧虎帽能对暗暗有持久的吸引力,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关于巧虎的游戏促使他逐渐爱上巧虎帽。为了防止安安对巧虎帽产生依恋行为,我又用巧虎T恤衫巧虎手帕等来替换巧虎帽,然后再逐渐用与巧虎无关而安安又感兴趣的物体来替换巧虎有关的物体。

运用游戏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用轻松的亲子游戏帮助幼儿逐渐与教师、同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亲子游戏能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有助于幼儿良好情绪的形成。一般在新生入园时我们会开展亲子游戏。用丰富的教育游戏帮助幼儿享受幼儿园的生活的快乐,如温暖的肢体接触性游戏、放松的涂鸦游戏、好吃好玩的游戏、温情的娃娃家游戏、快乐的音乐游戏等。这些都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在幼儿园的快乐。

1、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爱,让幼儿在园体验到“家”的感觉

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首先要帮助他们克服由离开父母而产生的焦虑,让他们从依恋父母转变为依恋老师。因此,老师要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入园后,教师应以行动和语言满足他们情绪上的需要,用爱尽快

消除他们的不安心理。老师可以抱抱他们,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蹲下来同他们轻声说,甚至亲亲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爱,渐渐从依恋父母转变为依恋老师。

有些幼儿不管怎么哄他,都无济于事,整天哭闹不止。对这些特殊的幼儿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粗暴、恫吓,以免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为了让幼儿得到更多的爱,我们可以在开学的几天里,组织“一对一”大带小的活动,让大班的哥哥、姐姐跟他们同吃、同玩,以弥补班级老师带许多幼儿的不足。

2、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寻找快乐,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我们觉得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因为好玩是幼儿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活动最能吸引幼儿、留住幼儿,尤其要以幼儿园同龄幼儿集中的优势,让幼儿感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如:为了满足幼儿喜欢户外活动的需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去玩大型玩具,如:娃娃城、滑梯、迷宫等,组织幼儿玩沙土等;我们还可以开设活动区,在活动时老师参与活动,并且到各个活动区内照顾组织好孩子。这样孩子们会完全放松地去活动,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让他们感受到极大的乐趣和满足。

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好听的故事,带他们唱他们喜爱的歌曲,做他们喜欢做的游戏,教师在游戏中充当角色,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有无限的乐趣。当幼儿在活动中有一丁点儿进步时,教师要及时以肯定和表扬,让幼儿愉快度过每一天。

(三)、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幼儿将来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走出家庭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物质基础。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儿年代,应当特别主张习惯的养成。”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和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受不了常规、纪律的约束,而不愿上幼儿园。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幼儿必要的自理能力,让幼儿习惯幼儿园的制度、生活和学习纪律。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将常规教育溶于各种活动中。如:许多孩子在入园前没有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教儿歌等方式激发他们自己吃饭的愿望,我们可以采用“喂动物吃饭”的游戏来帮助幼儿掌握吃饭的方法。对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要求,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我们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地帮助他们向学前期顺利过渡,为他们在整个学前期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三:不能一味迁就

在孩子入园的阶段可能会遇到比较特殊的孩子,他们会习惯跟着一个老师如果这个他们喜欢的老师在就会比较有安全感,但是不能离开一会儿看不见就哇哇大哭,将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老师身上,在老师身边寸步不离。遇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幼儿跟着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不能一味迁不能毫无原则的退上,老是宠着幼儿,顺着幼儿,该干什么就得让孩子去干什么不能搞特殊化,这样反而是害了孩子。他会比其他的孩子适应的更慢。其实有的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老师或者家人是大家惯的。孩子特别聪明他知道跟谁撒娇有用,知道谁比较好“欺负”。例如:丹尼每天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哭,时间长了我发现妈妈送他的时候他哭,爸爸送的时候就不哭,只要妈妈在就撒娇就哭闹,当家人一走该干什么干什么就跟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六: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和个别性表现

在入园这个问题上还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与个别性的表现,每个孩子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环境有所不同,所以、性格、脾气、爱好、习惯、年龄等都存在差异,根据这一点教师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因幼儿来进行因材施教,用不同的办法方式,来对孩子进行了解,针对这些情况,再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快速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且喜欢上幼儿园,这就更需要教师用加倍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孩子,让幼儿更好的快乐健康的成长,拥有一个七彩并且快乐的童年时光。放慢脚步等等孩子

幼儿幼儿存在差异性与个别性,教师还应该给幼儿时间和空间,来接受和转化情感。有时候我在想幼儿是一张记忆卡储存卡,你说的话教的东西他们不会马上做出反应他们需要时间来接收,有些话得不断的重复和反复,这样才能储存到他们的记忆卡里,随着时间的累积他们会一股脑将所知道的知识以及才能全给你展示出来。所以放慢你的脚步等等孩子,耐心等待孩子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奇迹。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一点点的长大,明白了,渐渐的和教师建立了依恋感有了感情,变得喜欢上幼儿园了。我想当这个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是最开心的了,一点儿也不会觉得累,会有莫名的成就感。

篇2:如何帮助小班刚入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金秋九月,新的小班孩子就要入园了,他们将面临新的环境和生活,这不仅是对孩子的挑战,更是对老师的考验。因为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生活环境、活动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一些孩子在入园之初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哭!此外还会出现憋大便、喝水少、吃饭难、拒绝玩幼儿园的玩具、不参与老师组织的活动等多种不适应行为。帮助孩子渡过这一适应期,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由于环境的转变而带来的不安的、如何让孩子快速而顺利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仅是家长们的愿望,也是幼儿园老师费尽心思要做好的工作。

一、初入园幼儿情绪不稳定的原因

孩子从家里来到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员,面对新的生活作息时间,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据观察,影响孩子入园适应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环境因素

与家庭环境相比,幼儿园宽敞的活动空间、丰富的玩具材料都会使幼儿感到新奇和兴奋,即使适应十分困难的幼儿最初也会被这种新奇感所吸引,但这种新奇感消失得非常快。一旦消失,他们马上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幼儿园的空间、环境布置、物品摆放、使用方法等都是新入园幼儿所陌生的,而且幼儿不能随心所欲的使用,不能独占,只能与同伴分享,这在客观上对新入园幼儿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挑战。

(二)人际因素

孩子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交往的对象都是自己最亲密的人。进入幼儿园后,无论是交往对象还是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孩子较多,保教人员可能无法及时了解和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在与同伴交往方面,幼儿对游戏规则不甚了解,也不会恰当的表达自己的主张,因而同伴之间发生冲突在所难免。这些情况必然导致新入园幼儿情绪对抗和心理不适应。

(三)活动方式因素

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活动方式从随意、自由转为需遵循一定的规则要求。例如,很多事情需要独立完成;作息时间与家里不同;各类有规律的活动交替进行等等。这些对于社会化进程处于起步阶段,自控能力尚未发展的幼儿来说是很难的。

二、帮助幼儿稳定情绪的方法

引导幼儿克服入园后的种种心理障碍,是帮助他们面对社会,顺利适应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环节。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入园前帮助幼儿及家长做好入园准备

入园前,重在让孩子熟悉老师,熟悉幼儿园,产生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喜爱之情,以便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1.身临其境

入园前,老师组织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进入班级,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老师与每位新入园的孩子交流,并给与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如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小水杯,和小朋友们一起喝水;坐在爸爸妈妈身边一起听故事;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认识了自己的老师;老师通过观察孩子、和孩子交流,初步了解了孩子的性格特点及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家长通过观摩,初步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2.走进家庭

孩子在入园前,老师进行家访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老师可以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特殊需求。如有的宝宝要小便时就会皱紧眉头;有的宝宝不喜欢穿黑衣服的人接近;有的宝宝午睡时要咬着被角或含着奶嘴等等。其次,可以让孩子感到老师和家长是朋友,消除入园后的陌生感和紧张情绪。

老师通过与家长和孩子的提前接触,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起居习惯,观察孩子的体质及生活自理情况及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和基本素质等。家长则可以加深对老师工作及幼儿园情况的了解,从而主动配合老师的工作,消除顾虑和担忧,共同为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做好准备。

(二)在园时如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1.重视幼儿的来园与离园

来园与离园虽然只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两个短暂环节,却是初入园幼儿哭闹的重点时段,会对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入园前老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要叫出每一个幼儿的名字,最好是能叫出幼儿的小名,这能让孩子感到老师对它的重视和亲切,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和学习。

在离园时,老师可抽出时间和家长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一方面可以缓解孩子焦虑的心情,让孩子感到老师和家长是朋友。并与孩子进行简单的道别,如抚摸孩子的头、点头微笑着说再见、对当天的进步行为进行表扬等。这对第二天的入园也大有好处。2.提供幼儿喜欢的玩具材料,吸引他们投入有趣的游戏活动

幼儿喜欢的游戏材料、有趣的游戏活动,不仅能有力的支持孩子的心理调节与适应,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在游戏的放松、快乐与成功中,与同伴的积极有效的交往中,重新定位自我与恢复自信,加深对幼儿园环境、生活、学习、同伴等的积极心理体验,初步熟悉幼儿园的主要学习方式。

(1)提供安全而具有亲切感的操作材料,让孩子放松而投入

“家”是最具有安全感和令人放松的地方,尤其对于初入园的幼儿来说。老师可以通过在“娃娃家”中投放的娃娃、家具、餐具等,给幼儿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的环境。并可通过“我带娃娃回家”的游戏,让幼儿感到放松和亲切。

(2)开展新奇而富有变化的游戏,让孩子好奇而投入 老师用幼儿熟悉和喜欢的玩具材料,设计新奇而富于变化的游戏,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如《神奇的大树洞》、《摸宝贝》等。使幼儿在体验发现的惊喜和成功的乐趣的过程中,越来越主动而深入的投入到游戏之中。

(3)播放欢快而活泼的音乐,让孩子欢乐而投入

老师选用动感强、节奏欢快活泼的乐曲和歌曲,在身体韵律、音乐韵律中,缓解了孩子的紧张与焦虑,使他们感受到了幼儿园生活与学习的快乐。尤其是播放的音乐幼儿在家听过,效果会更好。

3.幼儿进餐时的组织与培养

2—3岁的幼儿进餐是个比较让老师头疼的事情,由于孩子手部肌肉发展还不很协调,进餐时掉饭粒、翻饭碗的现象时有发生。进餐时,对于那些使用餐具有困难或进餐习惯极不好的幼儿,老师可以一边喂饭,一边适时的教给他正确的进餐方法。老师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及进餐时,不时的提醒孩子正确的进餐方法及良好的进餐习惯。4.幼儿午睡时的照顾及习惯的养成

2—3岁婴儿刚入托时,往往会被新鲜的环境、玩具所吸引而暂时忘却对家人的思念,但一到午睡时间,他们又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情绪,有的甚至哭闹着要回家。这种强烈的对家人的情感依赖以及对老师的排斥,使孩子不愿午睡,甚至惧怕午睡。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实践和反思,可以尝试采用各种哄睡法,使孩子尽量在较短的时间适应午睡。具体方法如下:

(1)情绪转移法 有的孩子不肯午睡,甚至连寝室也不肯进去,这时如果老师强行把他抱到寝室,孩子便会大哭大闹,影响其他孩子。2—3岁孩子情绪极易受感染,他们只要看到或听到别的孩子哭着要妈妈,就会随着哭闹,结果造成寝室哭声一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允许个别哭闹厉害的孩子在教室里自由玩耍,由保育老师一边陪着孩子游戏,一边安慰其情绪。等孩子有点困了,再由保育老师抚拍着使其入睡。

(2)物质刺激法

当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一日生活,不再排斥老师时,老师可带着孩子进入寝室,由老师抱着孩子坐在寝室观看其他孩子睡觉。当孩子又哭闹时,老师就用小红花、小糖果作为奖励,鼓励其不要哭闹。这时老师可不强求孩子睡觉,待其困倦后自然入睡。

(3)玩具吸引法

当孩子愿意进入寝室并不哭闹时,老师可将孩子从家带来的、熟悉的、喜爱的玩具放在孩子的床上,以此吸引孩子坐在自己的小床上玩玩具,老师要引导他轻轻玩,不要影响其他孩子的午睡。在安静的环境中,孩子玩着玩着就会困倦,这时老师就抱着孩子,一边哼唱摇篮曲,一边轻轻抚拍,让孩子渐渐入睡。

(4)肌肤亲近法

老师可逐步取走孩子床上的玩具,陪孩子入睡,边哼唱摇篮曲,边温柔的抚摸孩子的头、耳朵等,让孩子放松情绪,慢慢入睡。睡眠过程中,老师应留心观察,一旦发现孩子惊醒,应在第一时间来到孩子床边,再轻轻哄拍孩子使其继续入睡。

(5)独立午睡法

经过上述几个阶段,孩子逐渐形成了午睡的习惯,老师要注意及时表扬孩子,慢慢放手让孩子独立午睡,并在午睡过程中继续给与关注与照顾。

5、幼儿入厕时间及习惯的培养

孩子刚入园容易出现尿裤、尿床、拉裤等情况。有的孩子因为贪玩忘记了入厕;有的孩子在家都是家长提醒入厕,从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的孩子在家都是用便盆,到了园里不会蹲便;有的孩子睡得太沉等等情况。对于这些情况老师就应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培养。

首先,应定时提醒孩子入厕,尤其是对于贪玩的孩子和睡的较沉的孩子,应个别提醒。其次,对于不会蹲便的孩子,可以先为他准备一个便盆。然后逐渐让孩子锻炼下蹲,老师也可陪同他一起入厕,在旁边扶着孩子给其鼓励。总之,小班孩子刚入园,拉裤、尿裤现象比较正常,老师要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对待,一定要耐心、细致,不能着急。尤其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特别值得提出的一点是:无论是接送、进餐、午睡,还是入厕等,这些习惯的养成一定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请家长了解孩子各种正确的作息习惯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周六周日对孩子继续进行培养。千万不能觉得孩子周末在家休息就可以让其随心所欲的放松,这样不但影响老师在园一周的培养成果,而且对孩子行为的培养极其不利。这一点请老师和家长一定予以重视。

三、幼儿入园适应工作中的几点误区 1.让家长与孩子强迫分离

许多人认为,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后,一旦孩子哭闹着不肯让家长离去,家长千万不能心软,必须马上离开。这就是所谓的“强迫分离法”。“强迫分离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只会加剧幼儿的分离焦虑,使那些焦虑程度较重的幼儿对入园产生恐惧,对第二天的入园留下不好的影响。幼儿的情绪,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加以排解。在幼儿入园时,家长可以与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并与孩子一起游戏。老师应热情迎接孩子和家长,并与家长主动交谈,让孩子感觉到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亲密关系。2.对哭泣的孩子只采用安慰的方法 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园的生活是否让幼儿有一种参与感,幼儿是否受到同伴和老师的关注,所有这些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与老师相互建立信任感和彼此适应的基础。大多数老师更愿意扮演妈妈的角色,安慰哭泣的孩子,以期与他们尽快建立新的依恋关系,这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但亲切、友善的关注,适时、适当的在集体中赞扬孩子,同时对他提出一定的要求,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如夸奖孩子声音响亮,会自己穿衣服,会整理玩具等;请他分勺子,安排他们做更小孩子的哥哥姐姐,等等。3.以哄住孩子不哭为目的

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必须让孩子适度宣泄。如,宝宝在刚入园时哭闹是正常现象,老师应想方设法,利用各种移情办法,让宝宝停止哭闹。这种做法对于很多宝宝是有效的,但有的宝宝却还是哭闹不停。这时我们不一定要用各种办法来哄骗宝宝,因为其实宝宝在入园前基本上都已了解幼儿园的有趣生活,他们也不是不喜欢幼儿园生活,只是刚开始离家后出现了分离焦虑。在这种情况下,适度的让孩子宣泄,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处。让孩子适当的发发脾气或哭泣也有利于孩子心理上的放松。4.“冷处理”哭闹不止的孩子

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状态的幼儿,会感到不知所措,多数幼儿会抗拒或哭泣。针对有的孩子哭闹不止,安抚无效,老师有时会“冷处理”,既不理他,让他独处,以期达到终止哭泣的目的。其实,这并不是良策。而加倍关注孩子的需要,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引导他们沉浸新环境中,才是消除孤独感的最佳方法。引导幼儿玩电脑游戏、看动画片、户外活动等,都是转变幼儿不良情绪的好方法。5.忽视让孩子主动说出自己的需要

离开了父母一对一的照顾,很多孩子会感到茫然。而这时老师往往会频繁的询问孩子是否有需要,而忽视让孩子主动向老师表达需求。一旦幼儿因为胆小或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无法主动向老师提出要求,就会惧怕上幼儿园。因此,老师应当尽早的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如“老师,我想上厕所”、“老师,我渴”、“老师,他抢我东西”等,以有效缓解幼儿因离开亲人而产生的心理压力。6.给孩子空头许诺

刚入园的孩子常会一次又一次不停的询问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老师常常因不耐烦或为了督促幼儿完成某件事儿而承诺:你吃完饭就来啦;你睡醒就来啦„„一旦幼儿发现老师的诺言落空,就会更加失望,这不利于孩子与老师建立信任和依赖关系。其实,孩子之所以时常念叨,是因为担心妈妈再也不来接他了。这时,老师应耐心向孩子解释:妈妈不是不要你了,妈妈因为爱你才送你到幼儿园,相信你在这里会很快乐,妈妈下班就来接你了。如果孩子仍然不能平静下来,老师可以设法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比如,送给孩子一件玩具,给孩子一本好看的书,给孩子讲一个好听的故事,等等。7.对家长不安情绪不加引导与交流

不光幼儿离不开家长,家长也不放心孩子,他们时常在门口张望,一个劲儿的嘱咐老师,嘱咐孩子,甚至有的孩子在里面哭,家长在外面抹泪,这样怎能让孩子轻松愉快的进入幼儿园生活呢?遇到这种情况,老师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用鼓励与充满期待的语气与孩子道别,有意识的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上幼儿园是很自然、很愉快的事,每个孩子都要上幼儿园。换句话说,老师也要帮助家长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8.忽视调节自己的情绪

新生入园分离焦虑同时也考验着老师的耐心、毅力。长时间、高压力的工作,有时难免让老师产生厌烦、挫折感等消极情绪,甚至影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所以,老师间一定要协调配合,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做到张弛有度,避免上火、焦躁。如果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应尽快找到适宜的宣泄途径,以便更好的工作。总之,幼儿入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只要教师细心观察,耐心解读,付出真心,就能和孩子、家长一起度过难关,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共同顺利成长。

怎样让小班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对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的新人园的孩子来说,哭和闹是最常见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理所造成的。多数幼儿在刚入园时表现出依恋亲人;有的一路挣扎哭闹;有的到了幼儿园门口死拉住家长的手不放,有的看见老师怒目以对„„每个幼儿的表现特征不同,但原因却大致相同,新人园孩子的哭闹,是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一种信号,这是孩子对所依恋的人和环境消失后的敏感性反应。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应该引起每一个教师的重视。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她)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作为家长,首先心态很重要。有的家长对送孩子入幼儿园自己就恋恋不舍,孩子哭,家长也眼泪汪汪,孩子不肯去幼儿园,家长也表现出依依不舍。当孩子央求“妈妈,我不上幼儿园,带我回家吧!”时,家长就往往心软、动摇。当孩子察觉到家长的依恋感和动摇心态就会强化他的要求,更不愿上幼儿园了。家长要认识到,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便是让他进入了儿童小社会,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在与伙伴交往中和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能培养起关心他人及与人友爱、互助、分享等良好的社会性心理品质。在这方面的发展是家庭环境无法替代的。另外,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也是给孩子一次适应新环境的锻炼机会。让孩子去承受这种锻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这对孩子日后成长也是十分必要和有利的。所以,家长应该具备理智的爱,为了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狠狠心”,坚持送孩子入园,不要犹豫,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外,家长要多和孩子谈些幼儿园的趣事,还应多和老师联系,把孩子在园的进步和良好表现告诉孩子,如说“×老师说你吃饭有进步了!”“×老师说你午睡睡得很好!”„„以强化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良性感受。

篇3:提高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策略

人的社会化始于家庭, 因此父母采取怎样的教养方式, 直接关系到孩子所受家庭教育的效果以及入园后的表现。在开学初, 可以针对幼儿在家的情况及来园后的表现及时进行分析, 见范例:

多观察孩子, 多与家长进行沟通, 会让我们对这些孩子有更深入的认识, 从而使我们在运用教育策略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如针对“幼儿甲”, 我们在其独立性方面多加引导, 同时全面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对“幼儿丙”, 我们多关注, 与他多交流, 给他多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同时请家长多抽些时间和孩子聊聊天, 说说话。

策略二:合理串联游戏, 减少消极情绪

新鲜有趣的游戏是转移幼儿注意力的有效形式。在安排一日游戏活动时, 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情绪特点来进行有效组织。

1.关注兴趣度。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兴趣、表现及时调整目标和计划, 防止制定目标过高或过低, 内容过深或过浅, 降低幼儿游戏、学习的兴趣。刚开始可以是消除孩子入园紧张的随机游戏, 和孩子一起听音乐唱歌、跳舞。之后可以逐渐增加规则游戏, 如以“开火车”的游戏来培养幼儿的排队意识, 以手指游戏“小孔雀”来培养幼儿的良好坐姿, 以音乐游戏“找小猫”来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 以学“小兔跳跳”来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 以“我和小动物做游戏”来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标记, 等等。

2.合理安排。时间的安排要科学合理, 防止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心理疲惫而失去对入园学习、活动的兴趣。游戏活动要动静交替, 切不可一味追求孩子高兴而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刚入园时可多安排一些游戏活动, 提高幼儿入园积极性, 继而渐渐过渡到各领域活动的均衡组织。

策略三:了解个体所需, 切实采取措施

每个孩子寻找安慰的途径不同, 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幼儿的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帮助他们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如有的幼儿对同伴特别依恋, 就让他与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坐在一起、玩在一起、睡在一起, 使他心理上产生安全感;有的孩子对一些物品会产生依恋, 就引导其将这些物品带来幼儿园, 使他们有份熟悉的亲近感;而有的孩子对教师特别依恋, 教师就要义不容辞地充当守护神的角色, 帮助其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同时教师应允许孩子有自我安慰、自我宣泄的机会, 使不同的孩子在这个陌生的集体中都能真正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

策略四:优化活动环境, 体验生活乐趣

篇4: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克服入园焦虑

一、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法是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从自我中心摆脱出来,学会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从而促进幼儿情绪的稳定,克服入园分离焦虑。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幼感情,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一种正移情反应。老师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温暖的爱抚来打动孩子的心,引起孩子愉快的情绪反应,尽快使孩子们把对家长的依恋转移到自己身上来。心理学中将这种现象称“正移情”。遇到自理能力特别差的孩子,会发生一些不会脱裤子、吃饭需要人喂甚至尿裤子的事,老师应该主动热情地帮助这些孩子,不要嫌弃他们。有的孩子哭闹得很厉害,老师过去抱一抱他们,拿手绢给他们擦鼻涕、擦眼泪,哄劝一下,哭闹便会减轻。教师的关心、体贴会使孩子们的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把教师当做陌生环境的保护者,将感情依恋在教师身上,从而减轻“分离焦虑”。其次,在幼儿中开展移情训练的游戏活动,如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我来当妈妈”“喂养小动物”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体验别人的感受,从而促进幼儿情绪的稳定。通过喂养小动物,如小兔、小鸭、金鱼等,让幼儿知道任何小动物和人都需要关心和照顾,老师每天照顾很多小朋友很辛苦,初步学习换位思考,这种移情训练方式能有效帮助幼儿减少入园分离焦虑的哭、闹行为。

二、注意转移法

注意转移法是幼儿在发生分离焦虑反应时,教师适时地转移幼儿注意力,让幼儿不知不觉地融入新环境或新事物中来稳定情绪的一种方法。

其一是游戏转移法。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每个幼儿都喜欢游戏。“游戏转移法”要求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能使幼儿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使幼儿的入园焦虑自然减弱。“游戏治疗”能有效地转移幼儿注意力,参与到与幼儿的交往中,减少幼儿对家庭、亲人的过分依恋。如音乐游戏“找朋友”,幼儿边拍手唱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边走到自己寻找的好伙伴面前,“敬个礼、握握手”,两、三岁的孩子很容易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忘记离开妈妈的恐惧与不安,从喜欢与幼儿园里的小伙伴玩过渡到爱上幼儿园。其二是“物品转移法”。当幼儿来园表现焦虑时,教师可采用该幼儿喜欢的物品如新颖的玩具、图书等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使其情绪稳定。其三是“言语转移法”。老师用激励的语言或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分散幼儿注意力,不再对父母表示依恋,有一老师在接待一准备缠着妈妈不放的幼儿时,马上拿出一朵小红花说:“哟,今天小红花要和某某交朋友,你看小红花看着你高兴地和妈妈说再见呢?”幼儿马上止住眼泪走到老师面前领小红花来了。

以上均是根据小班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的一些注意转移法,幼儿在注意力转移的同时获得心理的满足及情感的支持,情绪会很快稳定,焦虑也会减少。

三、系统脱敏法

“脱敏”就是脱离、消除过敏的意思。其含义是当幼儿对某种事物、人或者环境产生过分敏感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或人等不再产生敏感反应。

一是对环境的脱敏,教师可以指导家长让幼儿在入园前常到幼儿园参观,激发他们想入园的愿望和兴趣,并对其好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或奖赏,逐步消除“致敏”状态。二是对部分适应能力较差的幼儿,允许他们利用时间逐步“脱敏”,例如在入园的最初阶段,允许他们先来半天,以后逐步过渡到全天,使他们的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发展。三是采取陪伴方式进行系统脱敏训练。采用系统脱敏和松弛训练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在信赖的人(父母或爷爷、奶奶)陪同下,在边从事愉快的事情(游戏、活动)同时,边鼓励幼儿去与幼儿、与老师多接触和交往,直到熟悉新的环境。通过两三天全天陪同到半天,最好减至一个小时,直到家长入园速离幼儿完全适应。经过实验,在极个别孩子或特殊的孩子身上运用此方法是行之有效地。

四、忽视消退法

忽视消退法是幼儿在发生分离焦虑反应、哭闹不止时,教师在反复哄劝无效的情况下,表面减少对幼儿哭闹行为关注采取冷处理让幼儿逐步消退焦虑的方法。

对于极少数幼儿来说,如果教师进行反复哄劝,会造成“阳性强化”,反而促使幼儿的哭闹行为加剧或巩固。如我班的杨子仪小朋友,刚入园时哭闹得很厉害,班上老师轮流哄劝,但她并不领情,反而越哭越伤心,嚷着要回家去。无奈下,我们老师决定对她冷处理,即装作很忙的样子,带着班上其他幼儿做游戏、讲故事,不再理会在一边哭鼻子的她,慢慢地子仪的哭声越来越小,还边哭边从手指缝里偷偷观察我们老师的反应。当其他幼儿与老师玩“大风和树叶”玩得乐不可支时,子仪小朋友终于忍不住上前拉了拉我的衣摆,“老师,老师,我也要玩!”我摸摸她的头,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笑,牵着她的手加入到集体游戏中。

当然,“忽视消退法”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过敏行为,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要与家长沟通,有针对性地使用,以免引起家长的不解。

篇5:如何帮助小班刚入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一、歌舞游戏

歌舞游戏主要是侧重于歌唱和韵律活动的游戏。这种活动是按照歌词、节奏、乐句或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变化动作和进行游戏。我把这种游戏又分为唱游和韵律游戏两类:

1.唱游。柯达依曾说过,唱歌是使幼儿进入音乐天地最自然的途径。

为了激发幼儿对唱歌的兴趣,应运用游戏的手段让幼儿在玩中学唱歌。选择一些曲目短小、节奏简单、音域垮度小、幼儿感兴趣的歌曲:(1)适用于动作表现歌词内容的歌曲。如:《小手爬》、《小手拍拍》、《我上幼儿园》等,在《我上幼儿园》中幼儿边唱边背着书包上幼儿园,向老师问好、和爸爸妈妈再见等,歌词“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不哭也不闹”。既符合了幼儿初入幼儿园的情绪,又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要,因此,很受幼儿的喜爱。(2)结构简单、多含重复的歌曲。如《小鸡小鸡在哪里》,老师做“鸡妈妈”,幼儿做“小鸡”,鸡妈妈和小鸡玩捉谜藏,小鸡找个地方躲起来,鸡妈妈边找小鸡边唱(“小鸡小鸡在哪里?”)小鸡跑到鸡妈妈面前应(“叽叽叽叽在这里”!)这样,幼儿边唱边玩,很自然地学会了对唱的形式,在第二课时,还可以进行编歌词的游戏,引导幼儿想出各种动物:如小猫、小狗、小鸭、青蛙等动物的叫声,帮助幼儿将新词填入曲调中唱出。(3)有故事内容的歌曲。如《小老鼠上灯台》,整首歌曲就是讲述一个故事:“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不下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幼儿边唱边模仿小老鼠有节奏地一下一下爬上灯台,唱到“叽里咕噜滚下来”时,幼儿都很开心地从高处快速蹬下来,幼儿唱得欢快活泼,表情真挚、自然,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这种游戏中可能有简单的情节和角色,但与表演游戏不同,它通常没有专门的音乐来表现,它不需强调情节和角色的表演)。

2.韵律游戏。韵律活动就是随音乐进行的身体活动,是幼儿体验的表达情感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在学期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正在哭哭闹闹的幼儿一听到一首首儿歌联唱的音乐,便立即停下了哭闹,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这是由于幼儿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抒发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于是,捉住幼儿这种喜形于色、情感外露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小班幼儿的韵律游戏:(1)拍手游戏。这里所指的拍,就是对幼儿进行初步的节奏训练。我们刻意从拍手开始,和幼儿边跟着音乐的节拍边一拍一拍地拍手。随后,再逐步地添加走步、点头、摸脸蛋、拉耳朵、招手、用手指五官位置等基本动作,这样,幼儿跟着音乐做这些简单的动作,既轻松又有节奏感。(2)模仿游戏。幼儿对模仿动作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动作的本身,而是动作所表现的熟悉事物。由于小班幼儿比较容易接受连续重复的动作,因此要注意在音乐段落之间或乐句之间变换动作。模仿动作的类型有:如洗脸、刷牙、穿衣服、拍球、打气等;模仿成人活动的动作:如司机开汽车、解放军吹号打鼓、开枪打炮等。

二、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指主要侧重于音乐性质变化进行情节和角色表演的游戏。这种游戏的特点是: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做动作、变化动作进行游戏。如游戏“小白兔采蘑菇”,音乐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睡觉和起床”,第二部分是“出门采蘑菇”,第三部分是“打雷和跑回家躲雨”。小班幼儿好动,易兴奋,而且不能控制自己。但在这种游戏中,幼儿的动作和表演必须要符合音乐的性质、情感、节奏和结构。又如游戏《猫捉老鼠》,音乐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小老鼠跑来跑去”;第二部分是“小老鼠吃米”;第三部分是“小老鼠睡觉”;第四部分是“猫来了,小老鼠逃回家”。这样,幼儿在游戏中随着音乐的变化用动作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音乐的体验,乐在其中!

三、听辨反映游戏

听辨反映游戏指侧重对声音或音乐的听辨结果进行快速反应,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高低、强弱、音色等的分辨能力。这种游戏只要求按规定方式对音乐或声音的某种要素作出反应。

如“什么在响了”要求分辨的是熟悉的乐器的音色;如传统的音乐游戏“击鼓传花”,要求分辨的是音乐的进行和中断,这个游戏还可让音乐停下时拿住花的幼儿出来表演唱歌,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表演欲望,他们拿着麦克风,站在一个“小舞台”上,跟着伴奏乐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尽情地表现自己,抒发内心的情感而且在掌声中享受音乐给自己、给大家带来欢乐。

篇6:如何帮助小班刚入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浅谈如何缓解刚入园幼儿的焦虑情绪

摘 要:幼儿入园后的焦虑情绪单靠教师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协作,才能减少幼儿的焦虑情绪,让幼儿高高兴兴上学来,才可达到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情绪疏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25-01 新《刚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研究证明,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园教育机构,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这一关键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育的打环境,实现家园共育是现阶段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园的幼儿生在农村的站打多数,他们父母文化水平不同,教育水平层次不齐,家庭状况也各不相同,则对孩子的期望也就不同,可以说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个家庭教育。我园多年来注重家园共育,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一、家庭教育如何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 (一)为幼儿入园做准备。幼儿园教育尽管以游戏为主,但毕竟与家庭环境有了很大差别,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理,有的幼儿甚至因为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而变得沉默寡言,脆弱敏感。如: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幼儿入园教育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缩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时间,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更快的掌握,让幼儿在园生活更加愉快自信。家长在幼儿入园前一段时间内可以多给幼儿将一些涉及幼儿园的故事,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兴趣;还可以多让幼儿与社区内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玩耍,并鼓励这些哥哥姐姐表演在幼儿园学到的儿歌,舞蹈等,让幼儿产生羡慕向往的情感;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抽时间带幼儿提前到幼儿园参观一下环境,接触一下幼儿教师,让幼儿对幼儿园多一些了解,减少入园时的陌生感。 (二)培养幼儿适应入园后的生活常规。幼儿入园会有正式的上课环节,需要幼儿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对此家长可以提前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培养幼儿这方面的能力;比如:让幼儿安静画画,听较长时间的故事。另外入园后需要记得自己的小杯子,小毛巾,对此家长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对自己的名字产生兴趣,比如在幼儿的小杯子,小毛巾上缝上幼儿的名字。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就可以对自己的名字十分熟悉。平时家长可以让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放.取物品,比如把书放到书架上,把杯子放进橱柜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幼儿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幼儿适应新环境 (一)稳定幼儿刚入园的焦虑情绪。面对每家只有一个孩子,那么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不管做什么事都为我独尊,从来不与家人及其他人分享什么东西,再加上我们幼儿园的幼儿以农村人口为主,因此,小班幼儿在入园报名之后,为家长留半天的时间召开家长会,分析解剖幼儿入园后可能发生的焦虑情绪,家长应如何应对及配合教师让幼儿度过焦虑期,减少幼儿哭闹不止的现象,我们为家长提供一些可以采取的意见和建议,培训家长该怎么做才能让幼儿觉得幼儿园就像自己家一样,老师就是幼儿的父母,让幼儿不再产生焦虑情绪。 (二)教师与家长经常性联系。家长平时在接送幼儿时可以与老师做以交流,把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告诉老师,同时可从老师处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以便配合教育;有些家长忙不能亲自接送幼儿的,可以用电话方式或建立的QQ群和老师联系,做到时时处处关注幼儿,了解幼儿,有问题及时与班级老师沟通解决,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不是很清楚,在家长面前说的不是很清楚的.也应及时与教师联系,不能到事后才问,那就失去意义了。 (三)要肯定孩子,鼓励孩子。小班幼儿刚入园后由于年龄的特点,再加上刚离开父母,他们心理上总缺乏依靠的人,这就要求老师要肯定孩子,鼓励孩子,对幼儿的一点点进步我们都去称赞,“你真棒,上幼儿园长大了”。教师如此肯定孩子,家长的一句称赞更能影响幼儿的积极性,如亲亲幼儿的小脸蛋说:“你长大了,懂事了,妈妈真的为你高兴”。而这种肯定的赞赏性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幼儿继续努力的心理,当然人无完人,幼儿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那么老师对幼儿要先扬后抑,即先肯定幼儿的优点,然后再点出不足,这样就淡化了幼儿的缺点和错误,教师也对幼儿所犯错误进行了指正,因此在本来就既关心又紧张的家长面前,老师关键是表达一种愿望,让家长明白,谈论幼儿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以便家长与教师共同来引导幼儿,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通过家园联谊来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邀请家长参加趣味性的亲自活动。如:亲自游戏、亲自运动会、文艺演出等来增进幼儿园与幼儿、幼儿园与家长的相互联系,这样不仅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参与还提高了教育水平,并且了解了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还大大缓解了幼儿的焦虑情绪。 总之,幼儿入园后的焦虑情绪单靠教师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协作,才能减少幼儿的焦虑情绪,让幼儿高高兴兴上学来,才可达到育人的目的。

篇7:如何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这学期我带的是小一班,这个班的孩子年龄发展层次不同,生活自理能力差异大。这学期我班又转来了七位新生,其中有些幼儿是从别的幼儿园转来的,有的幼儿从没上过幼儿园,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更应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一、变单一地安慰孩子为采取多种方式让幼儿融入集体生

活。

随着亲人的离开,幼儿会突然感到安全感的丧失。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状态的幼儿,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多数幼儿首先会抗拒或哭泣。大多数的教师此时更往往会花费所有的时间去爱抚哭泣的孩子,反复哄劝“别哭了,别哭了,妈妈一会儿就来了,好宝宝,乖……”。但教师一味的哄劝往往强化了幼儿的感受,越哄越哭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长时间的安抚无效时,有的教师还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即不搭理他,让孩子独处一会,以期达到终止哭泣的目的。也有教师因厌烦孩子的叨念或为了督促幼儿完成某项事而对幼儿哄骗:你吃完饭妈妈就来了;你睡醒妈妈就接你……,这样做或许一时也能奏效,一旦诺言落空,幼儿就会更加失望。以上种种方式过于简单,也不能真正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因为即使幼儿后来停止了哭泣,但他们会显得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不探索、不玩耍、表情淡漠,心情忧伤。

有关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表明: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要体会一种新的社会归属感,让幼儿园的生活让他有一种参与感,能够分享到在幼儿园时的快乐,才能更快的喜爱幼儿园的生活。以下两种方法特别有效:

1、表扬鼓励法。如:适时、适当的在集体面前赞美孩子,表扬任何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夸奖孩子干净、漂亮;画画好;聪明……,再适时的奖励他小红花和帮小朋友分勺子担小值日生;安排他(她)做小的孩子的哥哥姐姐,等等。幼儿能从他人的语气、动作等方面深刻的感受到他人对其态度。孩子一旦受到表扬,就会很高兴,很得意,产生深切的自豪感和从未有过的满足。这样,孩子也会顺从老师的教育,服从老师提出的要求,逐渐对老师产生依恋感,进而容易接受集体生活。

2、注意力的转移法。心理学表明,幼儿的注意力有容易转移的特性。充分利这一特点,要从关注孩子的需要,创造兴趣点出发,有效引导幼儿喜欢新的生活环境。例如:朱杨熠小朋友入园后不离教师左右,拒绝参与任何集体活动。但惟独对教师弹的钢琴特别感兴趣,原来他也会弹钢琴。我就利用这一点,当他一进幼儿园,我就领他先玩一会儿钢琴,将其注意力转移过来,再适时的跟他拉拉家常,聊聊天。慢慢的,他感到老师可亲,逐渐的接受了幼儿园的生活。

转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还有很多:看看动画片、新奇的玩具、到户外游戏、观看大班的游戏活动等等,都是好办法。当幼儿沉浸在新环境中时,孤独感就会迎刃而解,逐步会融入集体生活。

二、变询问孩子需要为主动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孩子随着亲人的离开,幼儿会突然感到到茫然不知所措。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离开了与父母一对一的照顾,而不知如何寻求帮助。新生朵朵小朋友尿频。当她想小便时,小脸就憋的通红,也不吱声。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该幼儿就会尿裤子。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只是频繁的提醒孩子是否小便,忽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则不能解决该幼儿胆怯、不会表达自己需求的问题根本。纲要中提出:要教给幼儿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则是交往技能的重要方面。但由于新入园时期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又往往因为胆小和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无法主动向教师、提出要求。为避免这种情况而导致的幼儿惧怕上幼儿园,教师应当跟幼儿讲明:该说话的时候要讲话,有事情要大胆地告诉老师。教师可直接教幼儿一句一句地让大声地、大胆地、连贯地说“老师,我想上小(大)便”;“我渴了”;……日常生活用语;或者“老师,他拿我的东西;”“老师,我尿裤子了!”……等寻求帮助用语。通过反复模拟练习,使孩子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效的缓解幼儿因亲人离开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变简单的表面判断为满足幼儿真正需要。

幼儿初入园,幼儿会由于环境、心理的变换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状况。教师如果不加以判断,就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学会聆听和观察幼儿,尊重、满足、理解幼儿的需要,认真对待幼儿情绪变化。

例如,许文博小朋友,中午睡觉一进被窝就哭着念叨:爷爷,爷爷……。从表面看他想爷爷了。但我了解到在家里,每次睡觉都是爷爷陪着他才能睡着。由此判断,他发出了一种“求助信号”:老师,请陪陪我!于是,我轻轻走到他的身边,给他掖好被角,不必任何言语,只要坐在他身边5分钟,他就会进入梦乡。

郑荃小朋友,入园第二天还发自内心的对妈妈说:老师真好!我喜欢幼

儿园。第三天一进教室门,却哭了起来。我知道并不是老师不好了,老师还是原来那个老师,只是因为又来了个哭的厉害的小妹妹,老师相对来讲“冷落”了她,她觉得寂寞。我赶紧让她紧紧跟着我,又忙着找来她这两天刚结交的好朋友,陪她玩,立刻她就破涕为笑了。

李子睿小朋友,进了幼儿园只是一个劲的问:妈妈什么时候来?教师回答他后,他还是

隔5分钟一问。表面看他是“念母心切”,实际上是因为他正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我为他提供了纸、笔,让他画画。因为我在美术活动中发现对他画画很有兴趣:涂颜色很仔细,还把太阳画的五颜六色,有自己的主意。画完了,我又特别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他,还把他的画进行展览。李子睿由此而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这种喜悦是在家里、妈妈那里得不到的。慢慢的,他喜欢画画了,也更愿意上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了。

四、变厌烦家长不安的情绪为引导家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我们一般会认为幼儿入园工作中亲子分离难,难的是幼儿离不开家长。其实,这种幼儿与家长的依恋情绪互相的。家长也存在“入园适应期”的种种不适应现象:家长非常不放心从未离开身边的孩子:不知道教师有什么办法能照料好三十几个幼儿;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被人“欺负”,特别是自理能力弱的幼儿家长,更是六神无主。这些家长不肯走,嘱咐嘱咐老师,嘱咐嘱咐孩子,眼神中透出无比的忧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家长的这种忧虑情绪会直接传染给敏感的幼儿,使幼儿获取“不安”的信息:“妈妈舍不得我”“老师不会很好照顾我”……这对幼儿顺利入园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幼儿蒋天顺的奶奶反复当着孩子的面在教师面前强调:“孩子是自己从小拉扯大的,什么事也离不开奶奶,离开奶奶就是不行。”这位老人每次送孩子入园,都是把照料大小便,到穿脱衣、喝水,一一做完,还是恋恋不舍。在这种情绪气氛下,该幼儿自然是哭天抹泪。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教师会感到特别厌烦,会认为家长非常不信任教师,打扰了正常的工作,督促家长赶快离开。

这样做其实不可取。教师要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信心,帮助家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1、可以将幼儿在园的一天生活情况向家长做简单的介绍,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在离园时间,对幼儿的表现多进行肯定和鼓励,使得家长欣慰,坚定“送孩子上幼儿园是正确的”的信心。

2、可以用打电话的方法保持家长与幼儿间的关系,一方面使幼儿听到父母的声音缓解不安情绪;另一方面,可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安心的参加工作,解除家长的内心之忧。

3、让家长在家里配合幼儿园要求,教孩子学会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饭,认识自己的衣服、鞋子等。看到孩子学会了幼儿园的各项基本要求,家长自然会对孩子放心三分,尽快摆脱焦虑的情绪。

4、教师可有意引导幼儿回家后,跟家长说说幼儿园中的有趣的活动和自己认识的新朋友。毕竟,孩子初上幼儿园,家长的最大心愿就是孩子喜欢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幼儿情绪愉快地跟家长学学在幼儿园学到的歌曲、儿歌等,可以消除家长的所有顾虑。

5、对新生进行家访,对此我和周老师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新生家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入园前的情况、在家表现、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饮食、睡眠情况,有些什么地方需要老师特别注意的,以及对老师有什么建议等等。

篇8:如何帮助小班刚入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每年九月开学, 幼儿园都会面临新生“入园不适应症”的问题。陌生的环境、稚嫩的身心, 让幼儿产生恐惧感和无助感, 一系列的负面情绪给幼儿入园带来了不良影响。新生入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我要妈妈! 我要妈妈……”一阵阵哭闹声不绝于耳, 有的幼儿哭着冲出教室要找妈妈, 有的幼儿则坐在地上或椅子上哭, 有的幼儿扯住教师的手不放, 有的孩子哭着、嘴里念叨着“我不上幼儿园, 我要回家”, 甚至有的孩子从睡梦中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上幼儿园”……正是孩子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 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波动。

从家庭进入幼儿园, 是孩子在社会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同时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没有任何感情依托的空间, 所以幼儿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症状, 专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孩子的第二断奶期”。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哭闹不止”是幼儿分离焦虑常见的表现。有的幼儿会出现独立孤坐、 单独活动、情绪紧张、念叨回家等行为, 甚至会出现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寡语、拒绝进食等反应。幼儿在刚入园时, 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 产生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入园焦虑的产生, 主要包括对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和行为规则的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

入园焦虑是新生入园时产生的主要情绪, 入园焦虑其实就是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指幼儿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分离后产生的忧伤、烦恼、紧张、不安及缺乏安全感等情绪体 验, 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大障碍, 也是幼儿不爱去幼儿园的重要原因。由于幼儿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初次离亲人时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在不熟悉的环境中, 幼儿面对亲人离去陷入分离焦虑之中, 导致幼儿入园适应困难。

二、环境创设对幼儿入园适应的重要性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产生的分离焦虑既与焦虑有着共同点, 又有着这年龄段的独特之处。相应的在这时期内, 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安抚幼儿的不安全情绪, 促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便成为这时期教师创设环境与设计活动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此已有研究, 如日本展的新生入园仪式;德国注重家长从小关注幼儿的独立性与社会性发展等。调查了解,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幼儿园环境对新生的重要性影响。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 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1.环境物质创设, 营造家庭氛围。

陈鹤琴说:“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相同的, 因此, 当个孩子来到幼稚园的时候, 他的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的确, 孩子从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到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离自己依恋的亲人, 不能随时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他心里很自然就会产生种恐惧不安的情感。因此, 我们必须首先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温馨的物质环境, 使其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 很容易被小班幼儿关注与接收, 幼儿要的物质环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这样才能激发孩子愉悦的情感, 使他们觉得温馨、有安全感。

2.和谐同伴关系, 消除焦虑情绪。

《纲要》明确指出, 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 , 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心情愉快, 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因此, 当孩子来园对同伴感到陌生时, 老师要用各种办法帮助他们尽快建立起友好的同伴关系, 让他们喜欢上和好朋友在起的快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获得温暖的关、充满信任的鼓励和热情的支持, 能使他们在环境中快快乐乐地生活和学习。

3.建立情感教育, 拉近师生距离。

幼儿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 情感在幼儿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年龄段具有不同的感情要, 因此幼儿情感教育具有时段性。新生是3~4岁的幼儿, 他们具有依恋的要, 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关心, 这就要教师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与孩子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 如教师在生活中抱着孩子起看看书、与孩子聊聊天, 或在游戏中亲亲孩子等, 各种亲昵的动作会让孩子产生亲切感,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孩子的入园适应打好基础。

三、幼儿入园适应的环境创设策略尝试

环境是潜在的教师, 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人离环境, 便无行为可。”所以创设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怎样的环境才能被孩子喜欢呢? 从小班新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等方面出发, 依据上述要求和教育建议, 我们可以围绕幼儿生活环境中的“午睡室”,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设。

1.“家庭式”环境, 稳定幼儿情绪。

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 是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 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之一。它对“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 增强体质,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午睡对新生幼儿与老师来说都是个大难题, 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的午睡室, 环境的改变使孩子对午睡产生陌生感与恐惧感, 从而对入园形成心理排斥, 导致入园的不适应。因此, 稳定幼儿情绪, 创造“家庭式”的午睡环境, 营造熟悉的家庭氛围, 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 成了午睡室环境创设的重点, 同时“家庭式”的午睡环境也让孩子从心理上找到一种“家”的归属感。

所谓“家庭化的环境”, 就是从“人文”角度出发, 考虑家庭对孩子的持久影响而创设的种具有家庭特色、温馨舒适的环境。 特别是小班幼儿, 刚入园存在着“分离焦虑”现象, 而家庭化环境的创设则让幼儿有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1) “移植”场景, 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

当孩子们第次离父母来到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 对于他们而, 安全感就成为他们重要的求。因此, 为了让幼儿园的午睡室与家中的卧室“相似”, 我们进行场景“移植”, 再现家中的午睡环境, 为孩子营造宽松、温馨、熟悉的环境, 从而满足孩子的情感求。

午睡室里, 与孩子为亲近的是床, 但幼儿园陌生的被子、陌生的床, 会让孩子更加产生不安全感与抵触心理。要体现“家庭式”氛围, 就要像家里样的床, 找到“家”的缩影。所以, 在环境创设中, 可让幼儿带自己的被子入园, 放到小床上, 除了让孩子形成“这是我的小床”的概念, 形成初步的归属感外, 还能感受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而稳定情绪。午睡时, 教师引导孩子以“小床找伴”的方式, 找到自己的床, 让孩子伴着熟悉的被子与枕头午睡, 建立起初步的安全感。

(2) 熟悉物品, 帮助幼儿安抚自身情绪。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 对于现在的大多数独生子女而, 玩具就是他们的佳伙伴。所以, 学初让孩子把他们喜爱的宝贝带来, 不仅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还能在孩子有情绪波动时安抚他们。离父母, 来到陌生的环境里, 玩具就成为孩子全部的精神寄托及情感依赖, 他们往往不允许它离自己半步。午睡时, 为了让孩子减少这种不安全感, 可以孩子抱着自己爱的玩具入睡, 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玩具上, 从而安抚孩子自身情绪。

2.寻找同伴, 互建情感依托。

新生入园从家庭走向幼儿园, 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和面孔, 他们在心理上是非常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研究表明, 幼儿要与同伴交往, 经常与同伴交往的孩子热情、大方、朗, 而没有同伴的孩子则孤僻、冷漠、小气, 有的甚至容易患上自闭症,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1) 幼儿“自主”找伴。

新生入园, 些孩子的交往能力强, 在游戏中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他们玩在起, 坐在起, 建立了初步的同伴关系。午睡更应该是孩子建立彼此关系的环节, 那么小床的合理安排就成了巩固彼此感情的条件。

在午睡过程中, 教师可让幼儿根据意愿自主“找伴”, 寻找自己依赖的情感寄托者, 然后根据孩子要求合理安排小床位置, 将熟悉的同伴安排在起, 让彼此都找到精神寄托, 从而稳定幼儿情绪, 减少孩子在午睡中的哭闹与不安情绪。

(2) 教师“引导”找伴。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 离父母, 交往能力往往不足, 午睡时会找不到同伴, 这就要教师引导、帮助孩子寻找情感依托。有的孩子在入园前就是好朋友, 还有的可能彼此之间是亲戚等, 要教师事先充分了解孩子的各种状况, 以至于在午睡“找伴”游戏中 , 有利于进行“引导”牵线 , 让孩子快速找到伴 , 从而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

如有两个女孩子的妈妈是同事, 入园前家长们经常带着孩子相互串门, 一起玩, 孩子彼此之间很熟悉, 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午睡时, 教师运用“找朋友”的游戏, 将彼此拉在一起。“你们都带了好玩的玩具对不对 , 在哪里呢 , 去拿来给好朋友看看? ”教师的引导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喜爱的玩具上, 两人先前的情感马上调动起来, “我的芭比娃娃带来了, 你的有没有? ”“我也有, 我也有”……教师的引导马上拉近了孩子的距离, 午睡似乎成了两人交流的平台, 再将她们安排睡在一起, 相互之间就能找到情感依托, 消除不安全情绪, 从而渐渐适应环境。

三、情感交流, 安抚入睡情绪

新生午睡时会产生不安全感,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成了消除幼儿不安情绪的重要方式, 教师的行举止更是与孩子建立情感的重要手段。午睡中, 除了创设有趣的物质环境外, 午睡中的“人文”管理更是拉近孩子距离、安抚幼儿入睡情绪的重要方式。

午睡管理中, 教师可通过模拟家庭中父母安抚幼儿入睡的方式进行管理, 如睡前讲故事、醒后做游戏等, 帮助教师与幼儿建立情感交流, 从而促使幼儿适应入睡环节。

1.睡前引导———故事营造愉悦氛围帮助幼儿入睡。

有关研究表明, 睡前阅读有利于减少儿童的上床睡觉抵触和睡眠焦虑现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介绍学前儿童言语的形成和发展中明确指出:“成人念书给儿童听, 对孩子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因此, 在睡前给幼儿讲讲故事 (情节不能过于刺激) 、念念儿歌、读读优美的散文诗, 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师在幼儿入睡前讲的故事, 一定要内容健康, 富有情趣, 有利于创造温馨的氛围, 有利于幼儿尽快入睡。故事内容可进行分类, 根据幼儿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 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2.睡中关注———正确姿势养成幼儿良好睡眠习惯。

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 睡觉时姿势真是千姿百态, 出现了好多不正确的睡姿, 这些睡姿容易使幼儿做噩梦, 影响幼儿骨骼的生长或导致呼吸不畅通。因此, 我们把培养正确的睡眠姿势列为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关键。午睡中, 教师可通过儿歌“小朋友 , 来睡觉 , 小小手 , 放放好 , 小眼睛 , 闭闭好 , 安安静静睡得好”, 使幼儿明白安静睡眠的道理, 教师在午睡过程中可帮助幼儿拉拉被角、纠正睡姿等, 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并让孩子在故事声中较快地入睡。

孩子演唱的欲望, 从而达到起床的效果。3.睡后游戏———欢快音乐减少幼儿哭闹、赖床现象。

专家指出, 唤醒孩子的最佳方法是:让孩子在轻声揉摸中醒来。这要求老师适当提早叫醒孩子, 俯首在孩子耳边, 轻声细语;同时用手轻轻按摩孩子的脊椎两边, 直至把孩子唤醒。轻声、低频率的呼叫可避免高声喊叫带来的危害;按摩脊椎两侧可激活免疫系统, 增强机体抵抗力。教师的言行举止让孩子感到亲切、亲近, 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选择幼儿起床音乐时, 更要从幼儿喜爱的歌曲出发, 如动画片、幼儿歌曲、游戏歌曲等。具体如下。

以上音乐主题内容, 幼儿不仅喜欢看, 还对其中的主题曲耳熟能详, 如动画片中的主题曲, 只要这些音乐响起, 幼儿的精神肯定为之振, 睡意全跑了,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 精神环境的创设与幼儿身心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如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行为举止、说话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及穿着打扮都有意无意地教育着幼儿……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对幼儿的影响虽是隐性的, 却是巨大的。我们应以幼儿发展要为目的, 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 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共同创设幼儿可学习的互动环境, 使它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影响, 让幼儿关注生活, 学会生活, 适应生活。

摘要:幼儿园的环境变化对幼儿的入园适应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将从幼儿入园不适应表现等方面入手, 剖析其原因, 提出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入园适应的重要性, 并以“创设午睡室”为手段, 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入园, 探索方法, 提出有效策略, 让幼儿入园时能产生亲切感, 减轻入园的情绪反应。

关键词:幼儿入园适应,环境创设,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9.

[2]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

[3]戚宇.不可忽视的家长分离焦虑[J].幼儿教育, 2005.

[4]入园进行时——焦虑时刻, 我们共同度过[J].幼儿教育, 2005.

上一篇:申根签证材料须知下一篇:基层党建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