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尼尔戏剧所体现的表现主义的特征论文

2024-04-09

奥尼尔戏剧所体现的表现主义的特征论文(精选8篇)

篇1:奥尼尔戏剧所体现的表现主义的特征论文

奥尼尔戏剧所体现的表现主义的特征论文

一、前言

奥尼尔剧作四次荣获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尤金・奥尼尔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剧作家,他一生勇于探索,艺术创作独辟蹊径,由于他对戏剧的巨大贡献,人们将奥尼尔与莎士比亚、亚肖伯纳并称为英语戏剧界的三大剧作家。用特殊的方法来反映现实,转向主观情感的表现。表现主义对现代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变现主义最高成就,还是体现于戏剧创作领域当中。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现主义大师,他的代表作《奇异的插曲》、《天边外》、《琼斯皇帝》、《毛猿》等,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内容题材,都集中体现了奥尼尔的表现主义艺术境界。

二、奥尼尔戏剧中的表现主义特征

奥尼尔通过强烈的形式,表现了那些影响现代戏剧的观念,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主义强调主观想象,强调要凭借主观精神来对内心世界进行体验,追求事物的深层的内部世界,奥尼尔有意识地把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技巧糅合起来,以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来代替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表述方面以片段方式呈现,发展线索不明晰不连贯,常常以怪诞的方式表现私欲和丑恶,挖掘内心真实感受、表现主观的激情作为创作的主旨。《毛猿》是即是奥尼尔表现主义文学的力作,无论是在开拓戏剧艺术的表现领域还是艺术手段上都有相当高的价值,《毛猿》中刻意塑造了扬克这一人物形象,在受到不公的.遭遇和打击后,杨克在心理上失去了平衡,他不得不在社会上寻找自我的归属,在社会上到处流荡,最后扬克想回归自然,到动物园里跟大猩猩为伍,通过扬克,这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受害者的刻画,强烈地表现了现代人的困惑与迷惘,以及人生价值失落。奥尼尔早在1922年就指出了扬克存在的普遍意义,他说:“扬克的确就是你自己,也是我自己,他代表着当今世界的每一个人。”传统悲剧支撑面通常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激发人们的生命力还有努力向上的意识”。而奥尼尔构建了一种现代的悲剧,一种表现常人的悲剧,尤其是小人物与命运抗争中变现的无能为力,然而小人物的悲剧同样具有震撼力,因为小人物往往有着超乎寻常的坚毅,因此,评论家往往称他的戏剧为“现代人的精神悲剧”。奥尼尔在写作手法上还大胆运用了表现主义,突破陈旧约束,通过使用象征、面具、神秘主义符号,架设极具压抑感又极具张力的戏剧场景,从而对观众内心造成极大的震撼《毛猿》中,那不断响起的时远时近的咚咚鼓声和人声鼎沸的嘈杂声,还有场景中常常出现的面具和影子,都是人物内心恐惧,思绪错乱的情感体验,这种极具张力的艺术表现,给人们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奥尼尔如是评价:悲剧是因为缺失道德的支撑而产生的内心冲突,就象构成古代宏伟悲剧庙宇的砖块和泥浆,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但却无法摧毁人类伟大的崇高。“

在文学的表现手法上,表现主义从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简单临摹,强调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情节的推进绝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上,而是要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要强烈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表述人类内心的感受,表现自我,并直达人的灵魂深处。《琼斯皇》是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作,剧中奥尼尔塑造了布鲁斯特・琼斯这一形象,琼斯祖辈被黑人奴隶贩子卖到北美大陆,他本人混迹于白人之中,受尽欺凌,也学会了白人的”生活哲学“,琼斯成功地欺骗了黑人同胞,从一个杀人犯,腰身一变,成了西印度群岛的一个黑人国家的皇帝,但他却积习难改,横征暴敛,终于引起黑人反抗,森林中,琼斯遭到追杀,这一故事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是非黑白颠倒的黑暗现实,奥尼尔运用有形的视觉来外化琼斯的精神世界,达到渐进地表现琼斯自我分裂的进程,象征手法使读者和观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了琼斯在森林里躲藏时,意识陷入了惊恐与混乱的状态。”远处的群山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种很低但很有力的咚咚声,它刚开始的速度与人的脉搏跳动频率相一致,每分钟七十二下,然后逐渐加快,毫无顿挫,直至终场,琼斯听到鼓声后,内心充满了惶恐,虽然刻意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可脸琼斯上以及显示出了恐惧的神情。“内心客体化这一表现主义手法被奥尼尔运用的炉火纯青,《琼斯皇》中,奥尼尔运用光线来烘托琼斯命运的悲剧氛围,给人们留下了印象的深刻:日落时分,阳光耀眼甚至刺目,琼斯得知土着人造反后匆忙逃向森林;接下来,琼斯逃亡至丛林边,此时夜幕低垂,斑驳摇曳的月光,烘托出了丛林的阴森可怕,琼斯的神志已经模糊,产生了杰夫的幽灵前来复仇的幻觉,他开枪后仓皇逃往了丛林深处;到了第六场,月光已经变的极度昏暗微弱,这预示着琼斯的前途命运一片黑暗,第八场,黎明破晓,旭日东升,则预示这琼斯灵魂的回归。

三、结语

奥尼尔是一位善于挖掘人类心灵的戏剧家,因此,奥尼尔的表现主义也别具一格,奥尼尔运用思想外化的手法,深层次地揭示了戏剧人物心理的复杂性和精神世界,他所创作的每一部剧本中,都在试图探究人类精神迷乱、遭遇失败和悲剧命运,揭示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病的根源,同时也表现了出了人类同生存环境的斗争,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寻找和诉求。所以,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雄.论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与发展[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3).

[2]张黎.”表现主义论争"的缘起及有关讹传[J].外国文学评论,(04).

[3]张冰.浅析奥尼尔戏剧的表现主义文学特征[J].文教资料,(8).

[4]龙文佩.尤金・奥尼尔评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刘明厚.简论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J].外国文学评论,(3).

篇2:奥尼尔戏剧所体现的表现主义的特征论文

尤金・奥尼尔被誉为“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他的创作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形成过程。奥尼尔剧作的成熟与其吸收外国戏剧艺术的创作经验是分不开的,其中俄罗斯戏剧对他的影响尤其深刻。奥尼尔开始戏剧创作生涯的时候,契诃夫的作品已经传入美国。奥尼尔曾在《戏剧及其手段》一文中这样评价契诃夫:“不带有趣情节的最完美的戏剧属于契诃夫。”奥尼尔和契诃夫的戏剧观念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奥尼尔说:“纯粹激烈的形体动作――纯粹的宏伟壮观并不重要,我不需要情节――有人物就够了。”这一观点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契诃夫曾说过的相似的话“题材必须新颖,情节倒可以没有”。还有,契诃夫说:“人的全部意义,他的全部悲剧是在内心,而不是在外部表现。”奥尼尔在谈到剧作家的任务时说必须“以最明晰、最经济的戏剧手段,表现出心理学的探索不断向我们揭示的人的心中隐藏的深刻的矛盾”“必须在自己的作品中戏剧性地表现这种内心世界,否则就得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写不了当代这种最典型的思想和独特的精神活动。”所以,奥尼尔戏剧创作体现出了“契诃夫风格”。

奥尼尔早期戏剧创作在情节构造方面受传统戏剧影响较为明显,体现出较强的“易卜生化”倾向,但此时已有部分作品开始体现出契诃夫戏剧的诗化风格。在契诃夫的作品中,戏剧性是和抒情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样评价过他的作品:“他的剧本整个的风格是抒情的,而不是戏剧性的”。利用各种音响、景物来渲染戏剧的抒情色彩是契诃夫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随时随处可以听到更夫的打更声,大提琴的呜咽声,看到蔚蓝的湖水,清冷的月光,这些都烘托出剧中人物的某种情绪,或是忧伤,或是孤独,或是无奈。正如焦菊隐所言:“这些,目的当然都不是为了制造戏剧气氛,而是为了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的……这就是契诃夫式的情调,也就是契诃夫剧本中的抒情因素,这也就是契诃夫的剧本为什么都是抒情诗”。奥尼尔的早期剧作《加勒比人之月》已经体现出契诃夫印记,该剧没有故事情节,它像一幅风景画一样,营造了水手们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生活场景。奥尼尔称之为:“对戏剧传统的第一次真正突破”。

在1925年,奥尼尔抱怨地讲:“人们对我最少注意的一个方面,却正是我自己最为重视的一个方面:我还有点儿诗人味道。”由此可以看出,创作中期,他的剧作开始追求诗化。如《天边外》是他们创作中期诗化戏剧的典范,作品为我们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情境,肥黑的土地,嫩绿的幼苗,古老的苹果树,苍白的天空,弯曲的篱笆,静谧的黄昏,落日通红的余辉,以及层层叠嶂的山峦,还有一条乡间大道“像一条白色的绸带在远处蜿蜒地伸向天边”伸向大海。《啊,荒原》是作者一生为数不多的几部喜剧之一,展现了理查德一家的日常生活,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始终洋溢着对生活的诗意赞美。即使在充满阴谋与谋杀的《悲悼》中,作者也营造了一处神秘的“南海岛屿”,世外桃源一样寄托着祥和、安宁、诗意。如同契诃夫戏剧一样,此时奥尼尔作品中音响、意象的作用凸显了出来,成为构建戏剧情境、外化人物心理的主要手段。如《送冰的人来了》中雨果的口头禅“天热起来了,啊,巴比伦!在你的柳树下一片阴凉,”类似《三姐妹》中玛莎的“海岸上,生长着一棵橡树,绿叶丛丛,树上系着一条金链子,亮铮铮”,都是我们从语言入手分析人物内心的一把钥匙。另外,奥尼尔作品中,海上不断传来的“雾钟声”和契诃夫《樱桃园》中的“伐木声”一样,是剧中人物麻木内心的物化比对。大海、浓雾、大树等意象在这一时期作品中反复出现,成为人物内心世界的折射。

从戏剧人物来看,此时奥尼尔摈弃了早期作品中对人物外部形象刻画的专注,开始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呈现出契诃夫“心理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体现在人物塑造上的相同之处是,两位作家的作品中的人物都呈现出“幻想”式生存。如契诃夫的《三姐妹》中,流落小镇的三姐妹剧始就幻想能回到莫斯科去,一直到剧终,“幻想”是她们在小镇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另外,契诃夫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如万尼亚舅舅、特里波列夫、加耶夫等人也都处于“幻想”之中。“契诃夫式幻想”源自人与环境的冲突,是对美好灵魂在那个恶俗时代生存状态的高度概括,是人无力反抗环境而又不得不生存下去采取的自我安慰。丹钦科这样描述过契诃夫笔下的这一现象:“每逢我细细揣想,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契诃夫笔下唤起了如此强烈的追求幸福生活的意念,我的思想就不由自主地飘到了这样一个领域:梦想、梦想者、梦想和现实;还有苦恼,对于美好生活的苦恼的向往……而在这些人的旁边又笼罩着卑鄙、庸俗、自以为是和假仁假义的道德……他们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和这些势力斗争。”

人物的“幻想”式生存也是奥尼尔作品中一个贯穿始终的现象。比如19,奥尼尔创作的《天边外》为其“幻想”主题定下了基调,主人公罗伯特的是一出“幻想”悲剧,他因为幻想而追求,因为追求而失落,最后郁郁而终;在《毛猿》中,奥尼尔为我们描绘了杨克对自我身份的幻想,以及幻想被打破后重新寻找归属梦想的破灭;《诗人气质》中的梅罗迪沉浸在对家族史的虚构和对自我身份的幻想之中,以此作为炫耀的.本钱。

纵观奥尼尔的剧作,“幻想”在许多作品及人物中的渗透,使他的剧作形成了一部由各种幻想构成的交响曲,其中有关于种族的幻想,如《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有关于人性欲望的幻想,如《榆树下的欲望》;有关于宗教的幻想,如《无穷的岁月》;有关于性的幻想,如《奇异的插曲》。在这些作品中,“幻想”成为人与环境冲突后逃避失败,摆脱苦难的方式,奥尼尔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给了这群现实中的失败者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说:“人只有他还没有做到的地方才能幻想,为了幻想才值得活着和死去,才能找到自我。”

奥尼尔创作后期的作品体现出与契诃夫相同的美学追求。契诃夫剧作的题材大都是一些平常的生活琐事,剧中人物是遍布俄国大街小巷的下层平民,在舞台上表现的也是这些小人物喝茶、打牌、聊天等日常生活场景。契诃夫对自己的戏剧观念曾做过这样的解释:“在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每分钟都在开枪自杀,悬梁自尽,角逐情场……人们更为经常的是吃饭、喝酒、玩耍和说些蠢话。所以,应该把这些反映到舞台上去,必须写出这样的剧本来,在那里人们来来去去,吃饭、谈天气、打牌……” 然而这种反映又不是纯粹自然主义的反映,而是要挖掘出隐藏在吃饭、喝酒、玩耍等日常行动之中的戏剧性。因此,契诃夫又进一步指出:“在舞台上得让一切像在生活中那样复杂,同时又那样简单。人们在吃饭,就是在吃饭,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们的生活毁灭了。” 契诃夫反对依靠紧张尖锐的外部冲突来吸引观众,有一次在谈到易卜生的创作时,契诃夫曾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易卜生”,因为,“易卜生不懂得生活,生活不是这样的”,他甚至偏激地认为“易卜生算不得真正的剧作家”。

篇3:论赣南采茶舞蹈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赣南位于江西南部, 它东临闽越、西界荆楚、南抚百越、北望中原, 地处交通要塞,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古代中原战乱不断, 百姓流离失所, 故在秦汉之前就有几次大规模的客家先民南迁至此, 在南迁过程中, 赣南较早地吸纳了中原汉族文化, 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成为最早的客家人聚集地之一, 亦是客家民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被誉为“客家人的摇篮”。赣南客家先民以其聪明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采茶歌舞艺术文化, 这些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它历史久远、样式各异、色彩纷呈等特征成了客家文化中典型的不可或缺的主体, 并已深深地根植于客家文化的土壤里, 成为了赣南客家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据悉, 赣南采茶始于明清之际, 已有400余年历史。它源于茶蓝灯, 茶蓝灯之《板凳龙》即是当年采茶三角戏, 即今天采茶戏之母本。当时, 凡有山必有茶, 有茶必有采茶戏, 各地都有采茶戏在民间流传, 而赣南采茶比福建龙岩和广东河源采茶历史更为久远, 影响更为广泛, 因此素有“采茶戏祖地”之称。盛行的采茶戏, 魅力极强, 它以其生动形象的舞蹈语汇, 塑造出戏剧性极强、令人捧腹的人物形象。时至今日, 春节或是农闲时, 各个乡村仍可见这些戏班, 他们走着矮子步、甩着长水袖, 自由自在地抒发其内心喜悦。这些民间组成的采茶三角班平时隐于民间, 到节日或农闲时, 便活跃于各个乡村。为了缓解劳作时的疲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庆祝节日以及丰收时的喜庆场面, 采茶舞蹈在人们的生活中十分普遍, 随后, 艺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又继承和发扬了古典舞蹈的优良传统, 融汇了民间舞蹈的精华, 通过对自己劳作生活的加工再现, 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赣南采茶。赣南采茶以其特有的动作元素美、动作风格美, 促进了客家文化的发展, 成为赣南地区家喻户晓, 人人喜爱的地方戏, 已成为凝聚客家民心, 团结客家乡情的艺术纽带, 为研究客家艺术与民俗文化提供重要的材料。

二、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 赣南采茶舞蹈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化

改革开放以后, 赣南地区的经济以迅猛的速度突变着, 从城市到农村都焕然一新。在构建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 生机盎然的经济发展与土生土长的赣南采茶舞蹈发生了脱轨,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采茶舞蹈的发展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 曾令客家人高度关注和青睐的赣南采茶舞蹈已失去昔日的光辉和艺术魅力。

1. 内在原因

采茶舞蹈本身发展所存在的弊端, 新作品的生产速度较慢, 有所创新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采茶舞蹈的创作和运作过程中存在片面的追求功利性, 过分追求华丽的外表, 忽略了内容美的存在, 缺乏艺术感染力。舞蹈表现的内容和题材脱离群众生活, 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2. 外在原因

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难以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缺乏发展机制。一项事业的发展如果缺乏政府的支持, 每前进一步都会步履维艰。赣南采茶舞蹈作为一种乡土文化, 本应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发展。作为本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 努力打造成为赣南地区的品牌产业已刻不容缓。

现阶段由于人们对于美的定位各具特色, 欣赏角度出现多面性, 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新时代的审美危机。对于赣南采茶舞蹈的欣赏, 要求我们既要了解它的历史来源, 又要结合当今舞蹈的发展, 抓住赣南采茶舞蹈独特的动作特点和风格。将对舞蹈动作的欣赏提升到一个深层的拓展空间, 不仅仅是因为欣赏而欣赏, 而是能够达到探究的层面。对赣南采茶舞蹈内在本质和内在价值等方方面面进行总体的挖掘。

(二) 赣南采茶舞蹈人才的缺失

人是实现舞蹈创作的最基本因素。这里的人包括:一度创作——编导, 二度创作——演员。如果造成这两方面人才的缺失, 那么对于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舞蹈编导的素质与创作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舞蹈作品创作优劣的根本性因素。同样一个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充分反映出一个舞蹈编导的文化水平。目前, 有些编导在舞蹈作品中过分追求形式美, 忽略了内容的体现, 缺乏真情实感, 成为一种简单而又模式化的符号, 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舞蹈演员更是作品提升的关键所在, 他是作品内容, 编导思想传达给观众的重要媒介。如今, 人们的审美思想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环境的影响, 导致人们也渐渐远离赣南采茶舞蹈, 了解的人越来越少。真正热衷与学习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新一代的年轻人听的大都是流行音乐, 跳的都是现代舞。由此可见, 在新时期实现采茶舞蹈的快速发展,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方法, 切实加强采茶舞蹈的人才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采茶舞蹈人才的培养力度, 拓宽采茶舞蹈人才培养渠道, 使得赣南采茶舞蹈后继有人。

三、赣南采茶舞蹈的时代特征

(一) 传承和弘扬客家民俗文化的特征

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是历史的积淀, 文化的提炼, 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发展。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赣南客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民俗习惯, 是赣南客家人民生命、情感、生活以及智慧的象征和客家文化的真实体现。赣南采茶舞蹈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形象代表。舞蹈的价值是由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共同决定的。悠久的客家文化铸造了光彩四溢的赣南采茶舞蹈, 它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褪色。

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数百年来, 始终伴随着客家人劳动生息、繁衍发展, 为客家人的生活带来了精神享受, 同时客家人的迁徙又带来了采茶舞蹈的流传。在先秦时期客家先民就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中原南迁, 为客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南北文化的交融构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客家文化。然而, 赣南采茶舞蹈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从舞蹈服饰文化来看 (头带一把抓, 身穿三花衣, 腰系白堂裙, 下穿灯笼裤) 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幽默滑稽的舞蹈动作则体现了客家劳动人民团结勇敢、勤劳朴实、善良而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赣南采茶舞蹈成为客家先民创造的一项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二)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征

1. 动作的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文化的发展, 舞蹈创作也随之呈现出了一个崭新的面貌。赣南采茶舞蹈也成为众多舞蹈文化工作者和舞蹈编导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们的共同努力和辛勤耕耘下, 遵循着“不忘本土, 进程创新”的原则, 使这支“山茶花”又开出了新的花朵。舞蹈编导将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态动作“矮子步”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改进、创新, 使原本已具有规范性动作称号的“矮子步”更加丰满和谐。

现如今, 在舞蹈编导的精心努力下利用矮子步的舞蹈动态动作为素材, 编创了不少精品剧目,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客家舞蹈《喊山》《茶韵》等作品, 编导通过对矮子步动作元素的加工、美化, 还打破了以往男子做矮子步的惯例, 在《茶韵》这一女子群舞中也得以出现。动作元素的巧妙运用表现了人物极为丰富、深刻、细腻的情感和思想, 充分激起观众的情感涟漪, 诱发出丰富的思想和广阔的联想, 给人以耳目一新、返璞归真的强力的情感冲击。

“单袖筒”作为赣南采茶舞蹈的特色形态动作, 脱掉历史的外衣展现了别样的美。如江西省艺校编导的作品《舞袖》, 就采用了“单袖筒”这一传统元素, 借鉴了现代舞的编舞技法, 把“单袖筒”运用的活灵活现。既根植于采茶舞蹈的传统舞蹈文化, 又有自己的发展创新;既符合传统审美情趣, 又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角度。这对于赣南采茶舞蹈的创新是一大突破。

“扇子花”在赣南采茶舞蹈的运用中也同其它两绝一样, 都有了新的创作新。像以前的单手执扇, 现在也出现了双手执扇。北京舞蹈学院编创的《出走》, 将“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都提升了一个高度, 加上了一些现代元素的补充。

2. 音乐的时代性

赣南采茶舞蹈的音乐丰富多彩, 乡土气息浓郁, 轻松活泼、优美抒情, 除唢呐伴奏外绝大部分是二胡的正反弦, 并在过门加了打击乐。其音乐属曲牌体, 每个节目均由一些不同的曲牌连缀而成。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 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 简称为“三腔一调”。

新时代的舞蹈音乐既要保留特定的音乐风格特点, 又要借鉴其他外来音乐, 舞蹈音乐与其他音乐在创作上最大的不同点则是舞蹈音乐与舞者的肢体动作相吻合, 音乐为舞蹈服务的, 它能带给你舞蹈的意境, 表情达意。

现代赣南采茶舞蹈的音乐, 大多采用电子合成音乐形式, 加入一些混声, 增强音乐的音响效果和节奏感。顺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新形势下, 多元文化的冲击, 使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音乐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 从多方面体现时代的发展。

3. 题材的适应性——以《快乐标兵》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喜人局面。赣南采茶舞蹈的创作同样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由赣州市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创作的《快乐标兵》, 它将写实与写意有机融合, 时代精神与传统艺术完美结合, 是展现地域文化与当代审美情趣的现实主义题材力佳作。该剧目把赣南采茶舞蹈和兴国山歌有机的结合统一在一起, 以赣南客家风情和中国当代意识为人文架构, 以乐观、健康、轻喜剧的编创风格, 围绕脐橙种植大户赖加三和乡亲们讲述一段“标兵”生活故事。

《快乐标兵》在题材处理上有一个重大突破, 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描写农村题材的作品有了新的视点和叙事方式。它表现了现代文明元素对农村生活元素的添加和提升, 展现的生活空间是开放性的, 有着现代生活的与传统生活的强力对比和现实冲击。题材的选择适应当今政府的号召“加快新农村建设”, 该剧目的创作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宣传。

如今, 赣南采茶舞蹈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 不仅从以上几方面进行创新, 还从舞台、灯光、道具、服装、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加入一些现代元素, 在保存内涵的基础上, 又添加了华丽的外表, 可谓“内外兼容”。

(三)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的特征

赣南采茶舞蹈历史悠久, 它是在地方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蹈表演形式, 综合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歌舞元素, 异彩纷呈, 深受观众喜爱, 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民俗性、草根性。

特殊的地理环境, 丰富的人文环境, 促使着茶文化在赣南地区的发展, 同样也造就了赣南采茶在客家文化中的兴盛。客家先民为了鼓舞劳动热情、缓解疲劳, 在采茶时边采茶边唱歌, 形成了采茶歌。随着茶叶的发展, 茶歌的传唱, 客家人每逢过节或是茶山开市, 为了能够充分表达茶农们的喜悦之情, 由于当地的民间歌舞——灯彩结合, 配上茶篮, 纸扇, 从而出现了载歌载舞的茶篮灯。后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 采茶艺人们又将其进行人物的分工, 内容的编创, 形成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三角班”。赣南采茶舞蹈不但继承了赣南客家民间歌舞艺术的精华, 而且还不断地发展创新其艺术风格, 使其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审美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将赣南采茶舞蹈推向了历史的舞台。整个采茶舞蹈的表演犹如我国古代《诗经大序》中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茶香幽幽, 茶艺浓浓。优越的地理位置, 充裕的人文环境, 为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音乐与舞蹈的水乳交融, 形成了赣南采茶舞蹈最具特色的风格特征。笔者认为, 只有在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本质的基础上, 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研究态度, 并以前瞻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 紧抓民族文化特征、追求更深层的文化底蕴。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创新, 需要我们共同去构筑。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4月版。

[2].刘斌:《奇绝的采茶舞幽幽的客家情—析赣南采茶舞的风格特征》, 《艺术评论》2006年第11期

[3].黄文华、钟哲:《论客家舞蹈的风格特点》《赣南师范学院报》2003年第5期

[4].傅丽:《自然·社会·艺术——赣南采茶舞蹈初论》《农业考古》2005年第6期

[5].苏子裕:《论赣南采茶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总第72期

[6].《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 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1999年12月版

篇4:奥尼尔戏剧所体现的表现主义的特征论文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政治文化价值 思想文化价值 精神文化价值 道德文化价值

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上产生的”[1 ](P406)。“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2](P139)(P326)因此,价值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被客体满足这种主客体之间特定关系的范畴。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与价值观相关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涉及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基本或普遍的价值原则的理解和认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人民政治地位的强大、经济地位的雄厚势必要求文化发展上的强盛,而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文化层面所体现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立党立国的根本的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倾向,势必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级、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的同时,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思潮,更大限度的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合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有把握住这一政治文化层面的内涵,才能真正的把握和谐文化的建设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

我们应该思考,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与政治家、军事家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深刻的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的,但马克思主义却做到了。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世界的面貌、格局天翻地覆。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做到呢?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對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对人类解放的一种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来关注、关怀人类发展的理论。它的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想消除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不合理的东西,因为资本发展的本身有他的限度,即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推动力,也会带来贫富差距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如果资本主义不能够克服资本的限度,没有力量去约束资本,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危机就不会解决,所以马克思主义在过去产生了很大影响。每当人类面临重大问题、困境、危急之时,马克思主义都能给人以前进的方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西方社会尘封在书店多年的《资本论》突然脱销,要重印,一位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宫川彰写了《解读〈资本论〉第一卷》,他是从日本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开始观察日本的经济现象,用《资本论》来解读这些问题,他发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因此我们回顾20世纪,人类是不缺乏思想、不缺乏主义、不缺乏理论的,经常是各种主义、各种思想纷纷登场,却又纷纷退场,但始终在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了将来”。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文化层面就要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有史以来,理想一直体现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国家和民族,乃至于个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所谓的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我国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现阶段,这个共同理想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可以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包容性,和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事实也证明,今天成绩的取得,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统一的追求是不无关系的。

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时就确定的道路和高举的旗帜。建国63年,改革开放33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辉煌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丢掉这面旗帜,改变这面旗帜,必将付出沉痛的代价。邓小平1992年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伟大贡献。我们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也反对神圣化,,用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发展着的中国社会实践,借鉴他国社会发展模式与保持独立自主统一起来,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2003年4月,德国《我们的时代》杂志发表前民主德国驻华大使贝特霍尔德的文章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他已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他列举了南北鸿沟加深、环境遭到破坏、对地球资源不负责任的随意开采、暴力、战争等事实后得出结论:“现在世界越来越明确的要求成功塑造一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也正在于此。”

胡锦涛主席在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强调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价值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不断融入了文化思想、民族传统、思维习惯;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融入时代烙印。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凝聚起来,是因为除了作为固定的共同的生存空间以外,还具有共同认可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正因为如此,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或民族利益遭到威胁和损害时,中华儿女都能够团结一心。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期间,遭遇阻难,全世界的中华儿女无不义愤填膺,表现了正义不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又表现出来血浓于水、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突破1000亿元。也正是有全国30多个省和自治区进行帮扶,灾区重建,三年时间就已经大变样。为此俄新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围绕中国钓鱼岛及附属岛屿问题,日本妄图实现“国有化”,中华儿女义愤填膺,团结一致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通过这一系列事件,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爱心、顽强与不屈唤起了多数人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追求。正是因为有了更多人受到了这种感动和洗礼,一个崭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平台浮现于中国大地,融入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间。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中华儿女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鼓舞人民前进、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维系全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也是激发全体人民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精神是可以被传染的,雷锋精神,跨越半个世纪,雷锋却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了几代中国人,他的形象永远都是那样的高大。也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了无数的“雷锋”。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全民族的共同的精神成果,在其演进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的大传统,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观念,他超越了地域和阶层,成为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代代傳承,不为外力所打破、所改变,彼此交融、相互渗透,是一个精神总体。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和社会实践,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共同的民族心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谱写大爱、大美的崭新篇章。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道德层面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要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近几年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和不道德行为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大讨论轰轰烈烈,就是对道德的讨论。这些都凸显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本位价值应当是什么呢?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清晰的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荣辱观教育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基础。一个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一般来说,是通过所有个体成员的文明程度表现出来的。我们感知社会道德问题不就是通过一个个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事件吗!所以说,社会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状况,对社会文明水平的高低,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对人们荣辱观的培养,使大多数的人都具有正确的荣辱观,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思想基础。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事业,应该经得起荣辱观的考验,经得起羞耻的考验。

荣辱观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因为它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直接现实形式。首先,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启蒙性教育和培养。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定型,还缺乏人生的经验和社会经验,比较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新观念、新思想、新浪潮的冲击,对他们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奠定积极向上人格、品德培养。其次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一种基本的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观的培养,无论是什么年龄的、什么知识结构的人,什么职业的人都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有涵养、有道德的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素质才会越来越高。

荣辱观教育是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有效方法。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领导干部具有廉洁自律的道德素质,在内心深处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所以荣辱观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领导具有了抵御腐败侵蚀“免疫力”,同时还在全社会形成了抵制腐败的群众性的道德氛围,群众对待腐败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与各种腐败现象、腐败行为作斗争。

国家的强大除了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外,还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统一的理想信念。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我们这个社会要能够给予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使每个人自信起来,另一方面也真正的实现了从国富走向国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简介:尹轶(1977-),女,河北省饶阳人,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

篇5:试论汉画像中所体现的美学特征

一、充盈之美

首先, 从汉画像石的内容上来看, 它上涉天文、下及地理、远至盘古开天辟地、近到当时社会生活点滴;有耳熟能详的人事故事;有奇思妙想的神话故事;还有天人感应的祥瑞故事等等。汉画像不但内容包罗万象、琳琅满目, 其构图也很丰满充实。比如位于山东嘉祥县的武梁祠, 整个祠堂由五块石板搭建而成, 每块石头都内容丰富, 画面充盈。且看武梁祠西壁画像石3, 该石为一整块石材, 画面从上到下共分五层:

第一层刻有西王母和祥禽瑞兽。围着西王母的有玉兔和蟾蜍、三足乌和九尾狐, 以及羽人等仙灵。第二层从右向左刻着传说中的历代帝王:伏羲和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桀。第三层为孝子故事, 从右向左依次是曾母投杼, 闵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和丁兰供木人的故事。第四层为人事故事, 从右向左分别为曹子劫桓、专诸刺吴王和荆轲刺秦王的游侠故事。第五层为车马出行图, 图中有一辆軿车、一辆卷棚车、均由一马拉车, 导从六骑, 还有一手持便面的人跟随其后。

当然, 象这样内容丰满、画面充实的画像很多。比如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镇的孝堂山石祠西壁画像及滕州市西户口出土的东王公·狩猎出行图等。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 他们能以较小的画面展现无限多的内容, 甚至在一块石头上, 就包含了天地神灵、奇禽异兽、古圣先贤、忠臣孝子、车马出行等。让我们充分体会到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汉画空间。其琳琅满目, 且繁复而有序。不得不令今人叹服。可谓“小石头, 大世界”!

二、怪诞之美

18世纪法国比封伯爵把妖怪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器官过多而形成的妖怪;第二类是器官欠缺而形成的妖怪;第三类是各器官颠倒或错置形成的妖怪。4根据这一定义, 可以列举出画像石中的很多怪诞图像。如:三足乌、九尾狐 (图一) 、兽面人身的鸡首人身怪、牛首人身怪、马首人身怪;人面兽身的人首鱼身怪、人首鸟身怪、九头怪、多头人等。

三足乌即三条腿的乌鸦;九尾狐即九条尾巴的狐狸, 九尾象征子孙繁衍生息, 可以预示祯祥。他们为西王母取食, 是西王母的随从, 为西王母增加了威严感。鸡首人身怪、牛首人身怪、马首人身怪通常出现在西王母的周围。鸡首人身怪是东夷人心中的“太阳金鸡”象征。是史前文化在汉代的遗留, 是汉代人对吉祥的追求, 从而生发出驱除鬼邪的职能。5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扁鹊的化身;牛首人身怪代表了汉代人对“母”的崇拜, 对土地的崇拜, 以表达对生命循环的向往。6相传氐人国是炎帝的后裔, 其人都是人面鱼身。7在汉画的神话主题中, 有少许这样的造型;山东微山县两城镇、山东藤县龙阳店、山西离石县马茂庄等处均出土过双头人面鸟画像石, 两头一身怪本为拆半技法的表现, 因与动物的交尾状合, 故有生殖崇拜之意义;8李发林认为九头兽即开明兽, 《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墟, 在西北, 帝之下都……面有九门, 门有开明兽守之。”在山东沂南、滕县黄安玲、江苏徐州十里铺等地方均出土有九头怪画像石;《搜神记》中称两个头的神人为“蒙双氏”或“蒙双民”, 在河南南阳、山东嘉祥县十里铺、长清县孝里镇、济宁喻屯镇都有出土的画像石。

今人在在欣赏画像石时, 并没有因为这些图像的怪诞而嫌之、弃之。相反, 对其产生的兴趣更加浓厚、更想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怪异将导致审美领域的丑, 但这种丑又处在矛盾的运动和转换之中, 丑怪的事物就有了审美的意义, 这就形成了审美上的怪诞。9

三、朴拙之美

汉画像石是汉代工匠以刀代笔, 在石头上谱写的伟大史诗。它使用的工具相对简陋, 艺术作品所依附的载体是天然的石头, 因此这样的作品具有朴拙自然的风格。

首先, 朴拙自然反映了真实的本性。人类来自于自然, 在实践中获得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感受。人类对朴素的自然美的认识是植根于潜意识之中的。汉画中的一些图像如:表现生产农作的收获弋射、制盐、农作、酿酒等;表现体育活动的射箭、蹴鞠、马术等;表现娱乐活动宴饮、乐舞、杂技、六博等;表现商业活动的市井、酒肆等;表现文化活动的讲经、习射等, 无一不显现出朴拙自然之美。

其次, 朴拙简约的线条给人清晰、明朗的感觉, 它具有更加丰富的外延, 给人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从汉画中的各种动植物及人的形态来看, 其并没有过多的修饰, 但仍可以深切感受到人物身体的张力。那粗壮的胳膊、结实的大腿, 劳作时的动态、奔腾的骏马、跳跃的野兔、飞舞的仙人……不是给人传递运动的力度、柔美的韧度, 就是给人传递蓬勃的气度。这些朴拙简约的形式, 本能地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给观者的思想“留白”。

第三, 朴拙自然的美往往能反映崇高的精神世界, 以朴素为美, 符合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李白有“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主张, 大戏剧家李笠翁更是主张:“全去粉饰露天真。”他极力强调朴素为美, 把淡雅、天然、本色当成重要的审美原则。当我们欣赏画像石时, 看到西王母的画像会产生崇敬感、看到嫦娥奔月图有一种神秘感、看到狩猎图有一种震撼感、看到车马出行图有一种威严感……

因此, 朴拙自然不但代表了真实、充分表现出了作品的主题和神韵、还暗示着更高的智慧, 给人产生无限韵味并留有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

四、象征之美

理解汉画像意思最通俗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谐音法, 即借一事物的读音谐另一事物, 以此来达到象征之美。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

汉画像中和鸡有关的图像很多, “鸡”与“吉”谐音, 吉意思很多, 可表示好的, 有利的, 幸福的, 如:吉利、吉祥、逢凶化吉。再则和羊有关的图像也很多, 不但有“羊大为美”“羊人为美”, 而且“羊”与“祥”谐音, 也有吉祥、美好的意思。徐州汉画像石馆有一画像石, 上面一鸡头人身, 下面为一只羊, 被称为“吉祥图”。汉画中有许多“鱼戏莲”画像。其中“莲”与“连”谐音, “鱼”与“余”谐音, 闻一多先生的解释是“用鱼喻男, 莲喻女, 说鱼与莲戏, 实等于说男与女戏”。10从植物学上讲, 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加之莲易生存又多子。且鱼也多籽并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古时人企盼人丁兴旺、子孙绵延。所以鱼戏莲表达了汉代人希望“连生贵子”“连年有余”的精神诉求。还有一些画像, 以前学者称之为“射鸟图”, 而台湾学者邢义田认为:树上的“猴”与“侯”谐音, 树上的鸟为雀, “雀”谐“爵”, 树下有人持弓射击, 这就形成了“射侯射爵图”。山东东阿邓庙一号汉墓有一图:“前室北面横额画像画面左侧为一连理枝树, 树上有六只鸟及二个巢, 树左侧立一马, 马上站立一童子, 树右侧立一人一猴。”邢义田称之为“马上封侯”。11当然, 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就不一一列举了。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 蓬勃、雄厚、粗犷、豪放是汉代的民族精神和时代风格。历经数千年的洗礼, 汉画像仍然能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体验两汉时期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生活的充裕、文化的繁荣。图有尽而意无穷!汉画像之美不仅在于石工的技艺, 也在其丰富的内涵, 形象的再现, 不朽的生命力, 还在于汉代人集体无意识的审美精神。汉画像是一部丰富的经济史;详实的生活史;浑厚的文化史;周密的军事史……这样的鸿篇巨著怎一个“美”字了得!

摘要:本文将从充盈之美、怪诞之美、朴拙之美、象征之美诸多方面来探讨汉画像中所体现的美学特征。汉画像石所表现出的文化, 并不是文字叙述的完全重复, 而图像的直觉呈现, 更接近于人类心理的“原发过程”, 更接近于表现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关键词:汉画像,美学,充盈,怪诞,朴拙

参考文献

[1].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2].李泽厚.美的历程见李泽厚十年集 (第一卷)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1994:72。

[3].朱锡禄.嘉祥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12:12。

[4].朱存明.中国的丑怪[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12:142。

[5].李珊珊.浅析汉画像鸡首人身神怪象征意义[J]中国汉画像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2011:315。

[6].朱存明、李珊珊.汉画像西王母神怪侍者研究[J]中国汉画像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2011:302。

[7].张道一.汉画故事[M]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0:237。

[8].同上5162页。

[9].同上510页。

[10].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21。

篇6:奥尼尔戏剧所体现的表现主义的特征论文

关键词:青鸟 象征主义戏剧 特征

梅特林克,法籍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先后创作了《青鸟》、《盲人》、《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蒙娜·凡娜》等多部剧本。他的早期作品充满悲观颓废的色彩,宣扬死亡和命运的无常,后期作品研究人生和生命的奥秘,思索道德的价值,取得很大成功。本文就他的代表作品《青鸟》解读象征主义戏剧的特征,虽然笔者认为仅靠一个剧本来解读一个浩瀚的戏剧体系难免有些狭隘,但毋庸置疑的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被视为经典,一定有它不同寻常的属性,单凭这点,笔者愿意试解读之。

一、象征主义与梅特林克的象征主义戏剧

象征主义是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它同以往所有的艺术方式一样,是人类改造自然认识社会的产物。

19世纪中期,象征主义首先出现在法国的诗歌领域,1886年9月15日,法国巴黎《费迦罗报》的诗人让·莫雷亚斯在《象征主义宣言》中第一次提出“象征主义”这个名称。“象征主义”这个词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象征主义诞生后很快从诗歌扩展到戏剧,1890年,旅居巴黎的梅特林克发表《闯入者》,标志着象征主义戏剧的诞生。(虽然在此之前,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作品《野鸭》也被称为象征主义戏剧,但笔者认为,易卜生的作品仅是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有了象征主义戏剧痕迹,但并不该称之为象征主义戏剧)该剧以抽象的概念“死亡”为题,没有具体的情节或环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戏剧叙事风格。而这点不但奠定了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为象征主义戏剧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

在这里,笔者要谈一下梅特林克步入文坛时戏剧的状况:梅特林克步入文坛之际,正是印象绘画与音乐、象征主义诗歌蓬勃发展之际。而在戏剧领域,自然主义开始被人厌弃,日渐失去活力与观众的支持,人们热切地期盼新一轮的革新,就连自然主义大师左拉也不得不发出如此感慨:“我们的戏剧多么需要一位新人来使堕落的舞台面目一新,使舞台艺术得以新生啊!蹩脚的剧作家们已经使一门艺术降格去迎合观众的简单需要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象征主义诗人们跃跃欲试,希望能在戏剧方面有所建树。然而,以富尔和吕涅·波为首的艺术剧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能够立即取得预期的成功,在他们的节目单里除了诗歌之外,几乎不存在名副其实的剧作。直到梅特林克出现之后,象征主义诗人们的这一缺憾才得以弥补。可以说没有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便无从谈起,而梅特林克剧作寓意丰富、清丽委婉和哀怨动人的风格无疑是象征主义戏剧中绝无仅有的。

如上述所言,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关注的对象完全相反。自然主义关注客观事物,注重对事物客观的描写,而象征主义则关注事物的抽象本质,反对描写事物的表象,主张挖掘隐藏其后的本质与真理。梅特林克认为宇宙由客观的物质世界和主观的精神世界所维系,包括可见世界与不可见世界、可见之人与不可见之心灵两大部分。对他来说,只有后者即不可见世界与不可见心灵两项才是真实的。在可见世界里,充斥了各种客观表象,但它充其量只不过是能带给人们真实的世界的某些预兆,即使可见之人的行为与言语也仅仅具有一般意义而已,因此要把握真理,必须重视事物隐藏其后的本质以及人的表面行为之后隐藏着的不可见的心灵世界。梅特林克表示:“人生真正的意义,不是在我们所感知的世界里,而存在于那个目所不见,耳所不闻,超乎感觉之外的神秘之国中。”他还认为,不可见世界将大量的征兆通过可见世界的表象传达给人的同时,心灵同样将其神秘的信息通过各种征兆传达给人,因此人本身常被可见世界的种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外向所包围。然而,一方面由于这些表象与先兆往往鱼目混珠极其复杂难解,另一方面又由于人的悟性有限,因而往往会为接受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而难以理解不可见世界的真正信息。梅特林克的这些不可知论和宿命论思想充满了神秘而又悲观的色彩而这些思想在其戏剧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正是由于梅特林克的这些观点,乃至于剧作家们开始思考戏剧描写人类生活到底是不是为了反映自然,如果是,那么我们所追寻的世界的终极真理又在哪里?如果不是,那么这些晦涩难懂,却又能够使人停下来去思考的东西又是什么?然而,不仅是梅林克特,所有的象征主义作家们都在尽量回避描写社会现实问题,更不关心人物的生活环境,而是将眼光投向了某种幻想中的过去,在抽象的时间与空间当中去营造属于自己的天堂。这天堂里所拥有的“终极真理”也是用普通言语无法表达,用普通文字无法描述的意为载着不可见世界神秘信息的可见世界里的表象符号,即象征!所以,梅特林克认为,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无关紧要,关键在于打破不同艺术形式乃至不同感觉的界限,寻找相互之间的感应。他认为,“伟大的戏剧无不由三种因素(下转5页)(上接6页)构成:其一,文词华丽;其二,对于存在我们周围和心理的事物,即天性和情感所作的思考及热切地描绘;其三,笼罩整个作品,创造出适切的气氛,而成形自未知世界的构想;在其中飘荡着诗人所引发的生命和事物,统辖其上,审判且总领其命运的神秘。最后一项尤为重要,我对此毫不怀疑。”而正是这些观点使象征主义戏剧变得越发神秘与费解。

二、梅特林克在《青鸟》中所赋予的象征及其特征

梅林克特的六幕儿童梦幻剧可以说是他人生中对象征主义戏剧理解的第二个转变。也是他告别“死亡、消极、堕落”等黑色主题走向“积极乐观,展现灵魂复苏和生命希望”的开始。本剧中所赋予的象征主义与其前期作品如被称为“死亡三部曲”的《不速之客》《盲人》《七公主》在主题上有着鲜明的区别。这也展现了梅氏象征主义从从“消极”走向“积极”的决心。言归正传,在剧作《青鸟》中,梅氏的象征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特征。

1、华丽的言辞下依旧是意犹未尽的风格。

梅氏在剧中从来不会为我们指明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只会暗示我们,神秘事件的存在,让我们在剧本中感受人所不能见的世界,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如剧中蒂蒂尔与米蒂尔在去思念之土时仙姑嘱托他们“八点半必须离开”的场景;再如他们在“幸福之园”与胖子幸福们发生的事情,所有的台词都是那么的委婉华丽,点到为止。

2、通过暗示隐喻让人产生强烈的宿命感,对不可知世界感到敬畏但在绝望中却又能看到希望。

这种强烈的宿命感不止出现在梅氏的作品里,几乎所有的象征主义剧作家们都在试图去营造这种气氛,而也许只有制造这种可见世界里的表象,来预兆不可见世界的方法才能让人真正的寻见终极真理吧。《青鸟》剧中的宿命感却已经被淡化,但对不可见世界,不可见人之心灵的描述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剧中“未来之园”未出生孩子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再如“夜宫”中被大自然控制而无法解释的秘密……

3、故事情节简单,主张气氛笼罩整个剧本。

梅氏在此剧中通过蒂蒂尔和米蒂尔两个孩子寻找青鸟的童话故事来表现人类寻找真理寻求幸福的美好向上的主题。整部剧本内容通过“思念之土”、“夜之宫”、“森林”、“坟场”、“幸福之园”、“未来王国”等几处作者幻想的场景来展现人类在不断探求的过程中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懂得自我牺牲所换来的人生幸福之价值。剧中青鸟又象征了什么呢?许多评论的人认为它是幸福的象征,也有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异议,但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答案。青鸟到底象征了什么呢?我们从剧中似乎看不到它的喻指,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去回忆蒂蒂尔与米蒂尔这次神秘而有趣的探险是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幻想大师梅林克特,其实在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青鸟的寓意。当蒂蒂尔与米蒂尔在渴望圣诞礼物的时候,仙姑出现,让两个孩子为自己生病的小姑娘去寻找青鸟,而自己不去寻找,这分明是点化这两个孩子。当两个孩子在进入“思念之土”的时候,他们明白了想念自己死去的亲人,则他们永远活在自己的心中;当他们进入“森林”的时候,森林群树与百兽的愤怒,让他们明白了人类的贪婪对大自然的伤害,也明白了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当他们来到“幸福之园”的时候,胖子幸福们的贪图享乐与真正幸福们的鲜明的对比,让他们明白了物质与精神幸福的本质区别,(其实在这一章里梅特林克已经通过蒂蒂尔家里的幸福向大家暗示青鸟到底在哪里了);而“未来之国”,里面则充分体现了梅林克特宿命论的悲观主义色彩。正如剧中蒂蒂尔与未来弟弟的话中发现未来的弟弟在到自己家之后不久将要离开的事实后问:“那还值得来吗?”未来弟弟回答:“能由自己选择吗?”是的,能由自己选择吗?梅特林克总是给我们设置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迷,正如青鸟的本身,这个像大自然一样神秘的东西,最后却在两个孩子回家,将自己的斑鸠送给邻家女孩的时候,斑鸠变成了青鸟,这也许就是梅特林克的聪明之处——当人类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寻找的东西自然会出现在你的身边。

综上所述,我们从《青鸟》中不难发现,梅氏象征主义戏剧主要是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来描绘作者内心世界和人生哲理,从而达到“让观众去努力把握到不可见世界的终极真理”的目的,而这也是整个象征主义戏剧所具有的共性吧。

参考文献:

[1]宫宝荣《法国戏剧百年》三联书店2001年

[2]伍蠡甫林华《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3]熊美严程莹《欧美现当代名剧赏析》云南大学出版社

篇7:浅析奥尼尔戏剧的商业性

戏剧的艺术性是奥尼尔一生不懈的追求, 他使美国戏剧真正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奥尼尔作品的艺术性已被探讨很多, 包括他深受斯特林堡影响的表现主义技巧, 对面具的情有独钟, 善于运用人物独白来探讨舞台人物的思想感情, 以及深受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无意识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等。他的作品展现了不同的风格、技巧和哲学, 但都尽可能诚实和全面地用舞台反映了奥尼尔眼中的现实。这使他区别于他同时代的许多作家并最终在1936年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对奥尼尔戏剧的艺术性的肯定。然而, 由于戏剧的文学艺术形式与大众商业文化, 语言艺术与舞台娱乐的双重属性, 奥尼尔的剧作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带有很强的商业性。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奥尼尔戏剧的商业性。

一、商业化的情节剧吸引观众

没有其他奥尼尔同时代的剧作家取得了像他一样巨大的商业成功。1920—1931年间, 奥尼尔在纽约上演的16部戏中有11部上演超过100场, 《琼斯皇》上演了387场, 《大神布朗》271场, 《奇异的插曲》创造了426场的纪录。奥尼尔无愧于“20年代美国最重要的剧作家”的称谓。

评论界普遍认为奥尼尔最优秀的作品创作于20世纪20到30年代和50年代中, 但是在这些作品中他都没有完全摆脱商业化情节剧的叙述痕迹。这并不是在否认他艺术上的成功, 而是他获得商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天边外》是奥尼尔有情节剧叙述痕迹的开始。该剧围绕着两兄弟罗伯特和安德鲁与露丝之间的情感纠葛展开。罗伯特渴望探索大海未知的美丽和神秘, 而安德鲁深爱耕作并执著于土地。剧的开始, 邻家女孩露丝打算嫁给安德鲁, 而罗伯特打算出海去实现他的梦想。但是出海前一晚, 罗伯特和露丝坦诚了彼此的爱慕。为了爱情, 罗伯特决定放弃自己的梦想, 留在农场, 而安德鲁则选择出海远行。第二幕中, 三年后, 由于罗伯特不善于耕种, 整天沉浸于阅读和幻想中, 整个家庭陷入沉重的债务。露丝和罗伯特之间爆发出激烈的争吵, 露丝告诉罗伯特他们的婚姻是一场错误, 实际上她爱的是安德鲁, 渴望安德鲁回家经营农场。罗伯特因为他深爱的女儿继续留在农场, 并拒绝了安德鲁的钱, 决定自己承担整个家庭的责任。不幸的是, 五年后他们女儿的离世把这个家庭推到了痛苦和绝望的边缘。最终, 罗伯特生病去世, 至死不忘他“天边外”的梦想。

《天边外》使奥尼尔从普罗文斯顿剧院跻身纽约主流剧院, 被百老汇商业剧院所接受。这部作品不仅是奥尼尔光辉写作生涯的开始, 同时也是美国剧坛上一部重要的剧作。全剧贯穿着对立:女人的入侵对男性世界的破坏以及诗人的气质与实利主义的冲突。这也预示了贯穿奥尼尔创作生涯的一系列对立的主题模式, 如《安娜·克里斯蒂》中的父女冲突, 《榆树下的欲望》和《长日入夜行》中的父子冲突等。这些主题都为商业因素的介入提供了前提和空间, 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为他赢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二、善于利用情感、氛围吸引观众

对生活的悲观看法使奥尼尔作品的戏剧冲突总是围绕着人与世界、自己的命运展开, 且总是以人的失败而结束, 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东航卡迪夫》中水手约克注定被抛进大海;《天边外》中, 兄弟俩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安娜·克里斯蒂》中安娜的命运以及她与迈特的爱情悲剧, 都无不充满着伤感因素。奥尼尔还善于运用雾等景物来烘托剧中的伤感氛围。雾一直笼罩在《东航卡迪夫》全剧中;《安娜·克里斯蒂》中对雾的描写也多次出现;《长日入夜行》中, 蒂龙一家生活在无法看清彼此的雾般人生中。这些都有效地推动情节的发展, 带动着观众的情绪。虽然剧中的伤感因素来自他现实主义表现技巧, 但过多的运用会落入情节剧的俗套。无论如何, 事实证明观众已经被这些情感因素和伤感氛围所吸引, 愿意花钱购买入场票。

三、电影、电视的改编创造商业价值

奥尼尔比他同时代的剧作家更能引起好莱坞制片商兴趣。《安娜·克里斯蒂》的改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它的情节为电影电视作品提供了商业化的再创作空间。改变后的作品主人公从父亲转移到了女儿身上, 增加了父女之间的冲突、安娜与迈特一波三折的爱情以及他们之间被好莱坞所惯用的团圆喜剧的结局。尽管这部作品并不是奥尼尔的一流作品之一, 然而, 这不完整的人物和情节剧的模式为电影提供了改变和商业利润的空间。《送冰的人来了》也被改编成情景喜剧后搬上了电视荧屏。对他作品进行的电影和电视的改编为他带来声誉的同时也显示了其作品的商业性。

今天, 没有多少人质疑奥尼尔是美国文坛杰出的剧作家。对于奥尼尔, 作品的艺术性不是其成功的唯一因素, 他作品的商业性不仅是衡量作品成败的工具, 也促进了他的成功。他作品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就像天平的两端, 共同促进了他的声誉和成功。奥尼尔在商业舞台上取得的成功足以把他与同时代的其他剧作家区分开来。

参考文献

[1]Clark, H.B.Eugene O’Neill:The Man and His Plays.New York:Robert M.McBride&Company, 1947.

[2]Manheim, M., 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ugene O’Neil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廖可兑编.尤金.奥尼尔戏剧研究论文集 (1999)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齐小新.美国文化研究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篇8:奥尼尔戏剧所体现的表现主义的特征论文

关键词:希腊悲剧;不可抗拒性;美狄亚

一、希腊悲剧的特点

古希腊悲剧的代表作家分别是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其中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是《美狄亚》。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通过俄狄浦斯一生的遭遇,刻画出一个英雄人物的命运不可抗拒性造成的悲剧。俄狄浦斯从出生那天开始,就被天神预言,将来会“杀父娶母”。他的亲生父母因此将他丢弃,被别人抚养长大的俄狄浦斯最后尽管是一个有作为的国王,但却在无形中犯下了杀父娶母的大罪。

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主要描写的是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到人间后,天神宙斯对他的残酷惩罚,但由于普罗米修斯掌握着宙斯的秘密,宙斯不敢杀死他。这是最早的英雄主义悲剧。

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描写美狄亚为了追随伊阿宋,背叛家庭,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又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伊阿宋获取了地位。但伊阿宋后来却背叛了美狄亚,和另一个国王的女儿结婚。绝望的美狄亚开始报复,致使公主和国王被烈火烧死,并杀死了伊阿宋的儿子,留下生不如死的伊阿宋一人。

二、古希腊戏剧对尤金奥尼尔喜剧的影响

(一)《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与《俄狄浦斯王》

尤金奥尼尔的戏剧,表现的都是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实生活,但这些作品中却有古希腊戏剧的影子。

尤金奥尼尔1923年发表的《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这部剧,通过黑人小伙吉姆和白人姑娘艾拉的婚姻悲剧揭示了种族主义对黑人生活的摧残。吉姆和艾拉尽管肤色不同,却没有影响他们儿时青梅竹马的感情。在儿时,艾拉不觉得黑皮肤有什么不同,反而想拥有这种肤色。而出生在黑人家庭的吉姆却有天然的自卑,为了改变自己的肤色,他听庸医的话,坚持喝白粉水。成年后,吉姆一直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白人那样的生活,但周围的环境却不允许他这样。而白人出生的艾拉,在成年后也受到环境的影响,开始歧视黑人。后来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陷入困境,吉姆勇敢地向她求婚。但这段婚姻却使艾拉陷入到无限自卑中,她爱着吉姆,又鄙视他的血统,连吉姆想成为律师,她也认为不可能,表面支持,潜意识里却不报任何希望。最后落得精神失常。而吉姆的理想也始终没有实现。

吉姆的遭遇和俄狄浦斯的遭遇都具有不可抗拒性,俄狄浦斯是被天神预言的,尽管他完全无意识,却还是难逃命运的诅咒。吉姆的命运也具有这种特点,他身为黑人,就注定了自己无法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榆树下的欲望》与欧里庇得斯悲剧

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表现的是老凯博特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子,经过多年打拼,终于成为一个农场主。累死了两任妻子,他的专横也让两个大儿子放弃了继承权,将继承权卖给老三伊本之后,两个大儿子出去淘金了。这时,老凯博特的第三任妻子爱碧为了能够得到继承权,开始勾引伊本,希望能生下一个儿子。但在勾引的过程中,两人产生了爱情。為了证明自己的爱情,爱碧杀死了自己和伊本的孩子。伊本在惊慌中报了案。最后两人消除误会,决定一同赎罪,他们双双离开农场,留下孤独的老凯博特守着他的农场。

在这部戏中,既有美狄亚的“怒而杀子”式的疯狂,也有希波吕托斯式的乱伦之恋,但这种疯狂和乱伦之恋又和现实生活贴近。同样是杀死自己的孩子,美狄亚是出于报复,让伊阿宋崩溃!而爱碧则是为了表现自己爱情的专一和忠贞;不伦之恋在希波吕托斯身上,不过是爱神用来报复他不相信爱情,而希波吕托斯也没有爱上淮德拉,淮德拉和希波吕托斯都是爱神手上的牺牲品,但爱碧却通过这段不伦之恋唤醒了自己的爱情。

三、尤金奥尼尔对希腊戏剧的继承和发扬

尤金奥尼尔虽然在自己的戏剧中继承了古希腊戏剧的精髓,但他不是刻板地移植,而是将这些精彩的情节用来表现美国现实生活。

在《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虽然吉姆的命运和俄狄浦斯有相同之处,都具有“命运不可抗拒性,”但吉姆的命运和俄狄浦斯又不同,吉姆的命运都是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造成的,具有人为因素,这种不可抗拒性完全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和俄狄浦斯那种被命运之手操纵意义不同,相比较而言,吉姆的悲剧更加令人同情。

在《橡树下的欲望中》,爱碧和伊本的不伦恋,是出于人性中的贪婪。爱碧嫁给年老的凯博特,也就是为了他的农场,并没有和老凯博特有爱情,勾引伊本的初衷也是为了能生下孩子,好名正言顺地继承财产。但在勾引过程中,她的爱情复苏了,逐渐感受到爱情比金钱更重要,于是为了爱情,她杀死了自己用来争财产的儿子。最后和伊本一起去为自己的过错赎罪。

但尤金奥尼尔却将这种爱情观用在现实生活中,来表现人性和金钱的冲突,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情节更加精彩,也是对古希腊戏剧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夏海娟.论悲剧宿命观在奥尼尔作品中的体现[J].南昌高专学报,2010(01).

上一篇:雄狮去流浪读书心得下一篇:全唐诗第78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