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皮拉的小火车》音乐教学反思

2024-04-28

《凯皮拉的小火车》音乐教学反思(精选4篇)

篇1:《凯皮拉的小火车》音乐教学反思

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对火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印象。

(二)聆听《凯皮拉的小火车》,在音乐实践中体验音乐节奏、速度、力度、等变化对音乐表现所起的作用,能用语言或动作等形式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三)初步了解巴西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文化,激发学生探究多元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聆听《凯皮拉的小火车》,感受、体验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配器等变化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并能以语言或动作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风格上的差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对火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印象。

教学过程:

播放巴西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一、感受火车印象

导入:

1、听一段火车录音,师:你印象中的火车是怎样的?

2、即兴创作一些表现模仿火车的节奏。

师:火车有哪些声音?请你模仿一下汽笛的声音。

车轮:× × × × × × × × ︱ × × × × × × × ×︰‖

ca ca ca ca ca ca ca ca

ca ca ca ca ca ca ca ca 汽笛:

×

︿

×

︿

︱ ×

︿

×

︿

︰‖

wu

wu

wu

wu

二、聆听体验

师:同学们春光如此明媚,就让我们乘上火车去旅行吧!(播放音乐)

1、听全曲。描述一下你听到的声音。音乐中的哪能些地方使你感觉是火车?你对音乐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车轮的卡嚓声、汽笛的鸣叫等)

2、揭题。作曲家:维拉罗勃斯;

师:凯皮拉是巴西农场的工人,小火车是接送工人的小火车。农场工人乘坐小火车上班,一起上不雅鉴赏着斑斓的风景的欢愉情感。一次,作曲家乘火车利用在斑斓的巴西河山上,体验着火车车轮在铁道上欢愉飞驰和汽笛有力的长鸣,看着窗外绿色的森林与故乡。作曲家发生了创作激情。写下了这首作品。在作品中,作曲家使用了具有典范巴西音乐气概的夷易近作为音乐主题,你听到了火车的哪些声音,它用什么乐器来模仿?

3、听第一部分

听到车轮声,第二次模仿车轮声,用身边的东西来模仿一下车轮转动的声音?(学生用拍凳子、跺脚声„„来模仿)

师:我们来模仿火车启动的声音。用怎样的力度、速度?(拍音乐凳边——车轮声;沙球——蒸汽声;人声——汽笛声)

4、听赏第二部分音乐,跟着钢琴哼唱。介绍主题是巴西民歌《采果人之歌》。

师:这段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用欢快的情绪表现快乐的心情)。

主题出现了几次,分别用什么乐器?(2次,第一次用铜管,第二次用木管和拉弦。)辨别哪些乐器发出了这些声音?你们听到了几种乐器的声音?节奏分别是怎样的,用动作或人声模拟。

5.介绍巴西的民族乐器:竹刮板、响葫芦、卡巴萨、巴西铃鼓等。看扫描图片简介,用沙球、铃鼓替代和乐演奏。(用第二部分音乐,注意两遍主题之间的间奏。)

师:象这样以逼真的音响模仿,描绘出事物动态场景的音乐,人们把它称为“描绘性音乐”。作曲家给这首曲子还起了另外一个名字:“托卡塔”。

托卡塔——原是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键盘器乐曲,同波尔卡、摇篮曲、小夜曲、进行曲等一样旋律具有自己明显的风格特征。托卡塔具有即兴创作、自由奔放的特点。这首《凯皮拉的小火车》正好体现了这些特点。

6、听第三部分音乐

火车到站了,模仿到站的声音。

三、体验感悟

1、聆听第一段音乐。仔细聆听它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相应的力度又是怎么处理的?

2、聆听第三部分音乐,它的速度、力度又是怎么变化的?表现的怎样的情景?

四、教师小结

庄浪县水洛学区

焦文彬

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设计

篇2:《凯皮拉的小火车》音乐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欣赏

《凯皮拉的小火车》 和

《化装舞会》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对火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印象。

2.感受乐曲中的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在音乐上的表现作用,并能以语言、动作或打击乐器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

3.初步了解巴西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文化,激发学生探究多元文化的兴趣。4.聆听《化装舞会》,感受拉丁美洲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和探戈舞曲的节奏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舞曲的节奏特点;

感受乐曲中速度、力度、节奏变化在音乐上的表现作用,并能以语言、动作或打击乐器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

教学难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音响表现※印象,表达快乐的情绪;

听辨《化装舞会》的主题A和主题B,学会分析乐曲结构。教学过程:

一.导入:1.播放巴西民歌《采果人之歌》

2.用火车的图片导入学习内容:英国工程师斯蒂文森发明了第一列火车,到今天的动车组,火车的出现给人类的交通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二.聆听管弦乐《凯皮拉的小火车》

1.完整聆听,体验作品意境:

问题:乐曲是描绘火车的吗?描绘的是怎样的火车?结束时又怎样?

火车从启动 —— 行驶 —— 到终点

聆听并描述听到的声音,音乐中的哪些地方使你感觉到是火车?你对音乐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车轮的咔嚓声、汽笛的鸣叫声等)

2.了解作曲家及作品

《凯皮拉的小火车》是巴西著名的作曲家罗波斯于1930年创作的。在巴西,农场工人被称作“凯皮拉”。表现了农场工人乘坐小火车上班,一路上观赏者美丽景色的快乐情绪。据说,一次,作曲家乘火车行驶在巴西美丽的国土上,体验着火车车轮在铁道上快乐飞奔和汽笛有力的长鸣,看着窗外绿色的森林与田园,作曲家产生了创作激情,因而写下了这首作品。在在作品中,作曲家使用了具有典型巴西音乐风格的民歌作为音乐主题,就是刚才大家听到的旋律。

3.再次欣赏乐曲,简介乐器

作者吸收了巴西民族音乐要素,如悠长的民歌旋律,大小调式交替特点,切分音及巴西的民族乐器:巴西铃鼓、响葫芦、卡巴萨等,运用 多种表现手段,借鉴巴赫风格,以管弦乐的这种形式,创作了这首乐曲。

介绍巴西的民族乐器:竹刮板、响葫芦、卡巴萨、巴西铃鼓等。看扫描图片简介。

三、聆听管弦乐《化装舞会》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化妆舞会吗?说说你心目当中的化装舞会是什么样子的?

《化装舞会》是一首著名的探戈舞曲。是阿根廷家喻户晓的乐曲,被人们称作是阿根廷的第二国歌。《化装舞会》也是最早传到我国的探戈舞曲之一。

同时化妆舞会也是欧美上流社会经常聚会的一种模式,化妆舞会高雅,乐趣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根廷的化妆舞会。

(二)、聆听乐曲,感受乐曲

1、聆听全曲,说说你感受到的乐曲情绪是怎样的? 生:欢快、愉快„„

2、乐曲分析:

作者为作曲家马托斯〃罗德里格斯,他生于乌拉圭,后到阿根廷定居。

这首舞曲描写一家医院的大夫和病人,为庆祝狂欢节而举行化装舞会的情景。在流行中有两种不同的唱词,现在流行的多是器乐曲。

《化装舞会》为g小调,4/4拍子,乐曲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3、聆听乐曲第一段

A段主题,用一小节带顿音的八分音符和一小节用连音组成的、带跳跃、起伏性的曲调作对比来进行发展,因而它一出现,就显出它独特的个性。A段主题反复一遍:

B段主题,从坚定、短促的乐句开始,用模进的手法来发展旋律,也很有特色。B段主题也反复一遍: 然后A段再现,以上构成一个三部曲式。

4、聆听乐曲第二段

A段主题,是从前面主题引申发展而成。它也以连音和切分音相间为其特色。

B段主题,性格比较活泼。它也是采用下行模进手法来发展旋律的,性格十分果断。

然后从头反复,在第一部分的A段主题上结束全曲。

1)聆听主题B,和第一部分比较一下,情绪上有什么区别?给你什么感觉?

(2)主题B也有两个乐句,你能分辨吗?

主题B1好像是有2个对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景? 主题B2有个背景音乐不停在重复,你听到了吗?

5、聆听第三段

然后从头反复,在第一部分的A段主题上结束全曲。

(三)、聆听全曲,分析乐曲结构:

1、说说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三个部分)

2、每部分由哪些主题构成?(A+B+A,)(四)、节奏练习:

用捻指和跺脚的方式练习A段前四小节的节奏

管弦乐:

篇3:《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与反思

(1)知识与技能:

掌握:1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2足够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2经历“推测—实验验证—结论”这样一个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影响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够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模拟实验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2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关系实验的设计。

三、教学准备

学生:小车、带钩子的细线、螺母、垫圈、挡板、夹子、秒表、记录表。

教师:统计表、课件、学生材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视频引入,提出课题

(1)谈话:为了奖励大家课前的表现,老师给大家放一段视频,请观看。

(2)提问:现在,老师很好奇缆车是靠什么动力上下运动的呢?我们怎么研究呢?我们能不能将缆车搬到实验室来研究呢?

(3)过渡:在我们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一种方法——模拟实验。今天我们就一起用模拟实验来研究《我们的小缆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2. 安装一个小缆车

(1)介绍材料:小车、带挂钩的细线、螺母、挡板、夹子。

(2)看图片分小组安装小缆车。

(3)过渡:现在安装好了小缆车,各个小组也小试牛刀,让小缆车运动起来吧。

我们交流两个问题:1挡板和夹子的作用是什么? 2螺母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4)提问:螺母起到拉动小车的作用,那你们知道这个拉力是怎么产生的吗?

总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板书:重力)

生活中,你们还感受到了重力吗?

学生畅谈,并指出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5)出示有关重力的图片,标出方向向下。(抛向篮筐的篮球最终回到地面,瀑布的水往低处流,秋天的树叶往地下飘,这些都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向下的。)

3. 模拟开动一次小缆车

(1)过渡:现在我们的小缆车安装好了,也知道了是螺母的重力在拉动小缆车,那现在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模拟开动小缆车吧。

请小组成员听我的指令:

计时员秒表归零;

材料员小车放到起点;

操作员手指压住细线,挂上螺母,保持静止;

记录员注意记录;

开始拉动缆车。

(2)请各小组依次汇报数据。

4. 探究实验

过渡:看来各个小组都已经学会了开动小缆车,那让我们进行更大的挑战!

(1)推测。如果我们用垫圈替代螺丝,推测一下,多少个垫圈能使小车动起来?小车动起来后,再增加垫圈数量,小车的运动又会怎样?用什么衡量小车的快慢呢?

请小组内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第一部分。

教师选择两个小组说说推测。

(2)实验过程。出示实验提示:1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操作员左手压住细线,右手控制垫圈静止后,方可启动小车;3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直到第6个;4实验完成后,材料员将材料放回原处,其他组员完成记录单。

学生实验,时间10分钟。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完成实验单第三部分,分小组上黑板标出实验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4)推测与结论的关系。小组内对比推测和结论,产生疑问。

总结:科学探究需要大胆的猜想,但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体会“推测—实验验证—结论”的过程。

5. 课外拓展

除了垫圈拉力可以让小缆车动起来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小缆车运动起来?

研究拉力大小与

小车运动速度关系记录单

第_____组记录员: _____日期:_____

第一部分

我的猜想:垫圈增加到第_____个时,小车动起来。此时,再增加垫圈数量,小车的速度变化可能是(变慢不变加快)。

第二部分

注意:实验完成后,材料员将材料放回原处,其他组员完成记录单。

第三部分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设计特色

1. 教学内容的调整

原教材设计了两个环节:“安装一个小缆车”和“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让小车运动起来不是难题,问题是让小车有效地运动。为了让实验顺利进行,且每次实验都能得到合理的“时间”,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加入“模拟开动一次小缆车”环节。规范了实验过程,为下一个探究活动做好了准备。

2. 探究活动的设计

基于提高课堂的效率,这节课在完成“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关系”环节时,设计了三个过程—“推测—实验验证—结论”,让学生通过学习清楚地明白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特别在学生记录单的设计上,明确地划分出三个部分,科学探究过程一目了然。

3. 实验数据的展示

本节课充分展示每个小组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并通过有效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展示在黑板上的结论是一个具有很强说服力的证据。学生不仅能得出结论,还能发现小车运动的趋势,并使用箭头线表示出来。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六、教学反思

1. 调整小组成员

小组合作探究时,小组人数的控制非常关键。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应该充分参与探究,表现自己。本节课考虑到实验的复杂性,每组安排四位学生,包括材料员、操作员、计时员和记录员。在探究过程中,以上四个身份缺一不可,而且每一个人都是小组的发言人。

2. 模拟开动小车的必要性

规范的操作,不仅是获得准确数据的前提,更是科学素养的体现。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但是对小缆车的操作,特别是组内合作还不够成熟。通过本节课老师的统一指令,每个小组都模拟开动了小缆车,为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开展做好了准备。

3. 展示数据的重要性

篇4:《凯皮拉的小火车》音乐教学反思

一、维拉·罗伯斯其人

维拉·罗伯斯(Heitor Villa-Lobos,1887-1959)可以说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一生几乎没接受过多少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与生俱来的音乐创作方式和不受约束的性格使他难以“忍受”正规的框架式教育。他独特的作曲方式,想必让学院出身的作曲家看了直冒冷汗,但又不得不承认他独树一格的特质。

维拉·罗伯斯音乐风格形成的渊源首先要归功手他家乡的街头音乐家,其次则是他父亲的家庭音乐聚会。前者是他作品中活力的来源,后者则是他与传统的最初接触,也是他投向音乐的媒介。6岁时他对音乐独特的感觉引起了作为业余音乐家父亲的注意,便开始教他学习大提琴。从此,维拉·罗伯斯开始燃烧起对音乐的热情,他参加到里约热内卢的街头音乐家的行列,也因此接触到不同的巴西传统音乐,同时开始自学作曲。

1905年,罗伯斯进行全国采风旅行。途中,他见到了巴西原住印第安人,听到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欣赏了各种风格的民间舞蹈,这些风格各异的民间音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共记下三千多首民歌,编成了六卷集子,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创作非常重要的财富。

1923年,维拉·罗伯斯在朋友的推荐下,经政府资助来到法国巴黎。当时的巴黎云集着文化艺术界的名人,虽然此时的维拉·罗伯斯已经是一位写过大量不同题材作品的作曲家,然而,1924年他在巴黎举行的第一场音乐会却没有受到欢迎。但这并未动摇他的信念,他决心以巴西民族音乐立足于世界乐坛。此后,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维拉·罗伯斯终于取得了成功。他不仅征服了欧洲,而且受到美国音乐界的热烈欢迎。现如今,维拉·罗伯斯的音乐早已被视为巴西音乐的象征,他本人也被尊称为“近代巴西最伟大的音乐大师”。

维拉·罗伯斯一生创作的作品数量超过三千首,作品的种类和体裁十分广泛:涉及钢琴曲、声乐浪漫曲、交响乐、室内乐、舞剧、歌剧和吉他曲等。其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九首《巴西的巴赫风格曲》和十四首《肖罗》组曲。

二、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巴西

长期以来,巴西音乐以其节奏热烈、旋律深情、色彩丰富闻名于世,其中尤以各类舞蹈音乐最为著名,如风靡世界的桑巴等。巴西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其独特的人种构成分不开一巴西主要由欧洲人、非洲人、原住印第安人等各类混血人种组成。因此,它的民间音乐基础是由这三种不同种族的音乐元素混合而成。

巴西民间音乐的欧洲因素主要来自葡萄牙。1500至1822年间,巴西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卢索(葡萄亚)——西班牙(Luso-Hispanic)民间音乐成为了巴西民间音乐的基础。虽然葡萄牙的音乐因素在巴西也有所变化,但某些基本的特征保留下来了。此外,欧洲的其他移民,如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在19世纪也陆续移民到巴西,因此,巴西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中的和声体制也来自欧洲的传统。

巴西的非洲音乐是伴随着黑^奴隶贸易开始的。巴西的黑人奴隶来自非洲各地,在音乐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如五声音阶、降低7音的自然大调音阶、缺少第7级音的六声音阶以及非洲的节奏特征,如2拍与3拍同时进行的海米奥拉(Hemioh)和复节奏成为巴西民间音乐错综复杂的节奏基础等等。

另外一种巴西民间音乐是来自印第安人的音乐,巴西印第安人大多生活在热带内陆亚马逊地区,他们的文化并不相同,有些地方外人很难进入,因而保持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印第安人的音乐在巴西民间音乐中占很少的比重,主要通过使用一些打击乐器得以体现。

巴西著名的音乐学家马里奥·德·安德拉德(Mafio de Andrade)曾这样写道:“巴西音乐已获得独特的民族表情,它的源泉却是外国的。美洲印第安只占很小的百分比,非洲的比重较大,而葡萄牙则占压倒优势。另外,还有西班牙影响,主要表现在他的西班牙美洲的因素上……除这些已被吸收的影响素材和灵感,这种民歌的典型特点显示出它的出身。”

巴西丰富的多元音乐文化环境为维拉·罗伯斯创作本民族的音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维拉·罗伯斯长期在咖啡馆、剧院演出和深入民间音乐采风,这些都有利于他熟悉本民族的音乐并自如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凯皮拉的小火车》创作特色

维拉·罗伯斯常常把那些具有巴西音乐特点的要素运用到创作中,如切分音、丰富的和弦、抒情的旋律以及节奏和力度的鲜明对比,他把这些和民歌特点结合起来,融入到艺术音乐中。同时,他在作品中力求创新不同的表达形式。他的九首《巴西的巴赫风格曲》组曲就是把巴西民歌与巴赫的创作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他认为具有即兴特点和丰富音响效果的巴西音乐,在很大程度上与巴赫的音乐相似。本文探究的是其中的第二首第四乐章,它因形象地描写了小火车的音乐画面而得名,《巴西的巴赫风格》组曲中一些乐章和片段都有巴赫式的标题和巴西式的副标题。这一乐章的巴西式名称是《凯皮拉的小火车》“o Tremzinho do caipira”,英文翻译为“TheLittle Train of the caipira”。“Caipira”是“农场工人”或“乡下人”之意,在巴西指的是黑人、高加索人、美洲原住印第安人以及这三种人的各种混血儿。它的体裁名称为“托卡塔”,这种体裁原是巴洛克时期流行的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键盘器乐曲,之后发展成为一种无穷动式的乐曲,后由巴赫等人继承传统,处理成自由发挥的段落和复调段落相交替的多段结构。以后又有舒曼、德彪西、普罗科菲耶夫等作曲家写过无穷动式的托卡塔,也有些作曲家写过自由奔放的狂想曲式的托卡塔。维拉·罗伯斯的《凯皮拉的小火车》就是以自由狂想的“托卡塔”形式把巴西音乐特色贯穿于其中。

上一篇:仁化县双峰寨中学2010—2011学年校园文化建设计划下一篇:父亲的话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