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2024-05-23

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共10篇)

篇1: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灌输式与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尤其是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更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对教学方法、内容以及目标的创新要求与意义做出了阐述,为综合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由此可见,践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以及必要性。

一、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

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早在 年初,我国就开始融合教学改革思想,但截止到目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仍有待健全,下面笔者将详细阐述。

1.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有待健全

人才的和谐培养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良好的教育制度。为此,为了进一步践行新课改教学内容,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要以改进计划经济时代的数学学科体制为切入点,深化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但实际上,各地方的师资配备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良莠不齐的,在这种差异化非常明显的教学资源下,教学体制面临着向较为发达地区倾斜的问题,这不利于新课改内容的全面贯彻。具体体现在,在同一城市,不健全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下,重点学校的有效教学资源分配明显较多等。

2. 不能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落实需要依托于科学的新思维,根据多方面的调查,笔者发现,部分任务教师不能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只是一味沿用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理论,难以承担教师的职责,因此,阻碍了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再加之,在不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任课教师的教学讲解将脱离实际,这就使初中生逻辑思维与灵活运用已学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与新课改内容背道而驰。

二、走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困境的对策

1. 完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

教师充当的.“传道授业”的重要角色,而实现该过程的前提则是完善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各中学要高度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强化,可以采用定量或定期组织数学教学进行培训学习的方式,使任课教师不断学习新课改内容,继而提升自我。在此过程中,任课教师也要重视每个培训学习、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传播,从而生成科学、有效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并平衡课程教学体制在各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最终实现完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的目的。

2. 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对新课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掌握是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落实的基础。只有任课教师认识到新课改教学的重要性,才能够凸显出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尽可能的整合,最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案例一,在“代数式”一课的讲解中,笔者基于新课标要求,围绕着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即一斤苹果单价为a 元,那么3 斤苹果的总价格为3a。通过这种代数形式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代数式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

案例二,在“视图”一课的讲解中,笔者基于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对事物的立体感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首先,笔者为学生呈现了多种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对多种实物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下,进行对其不同视图的形状进行观察;最后,验收实践结果。通过这种深度整合实际与教学内容的思想源于对新课改内容的充分认识,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锻炼其数学实践探索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其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中学生的和谐、持续、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帮助学生不断地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从而使其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得到深化。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要不断健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革新课程教学理念,调动初中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保证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篇2: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一、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

新课改的推进,对初中数学课堂来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教学课本、教学目的等。但是在如教学方法以及课堂学习气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充分分析了初中数学课程中各个环节后,归纳出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良好的素质教育应该是集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教学模式。就目前而言,笔者发现初中教学中尤其是数学中并未实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旧只是一成不变的,深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没有转变自身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也会不同,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接受程度上的差异,给所有学生布置大量相同的练习题,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以至于导致一些同学有厌学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课堂的参与热情不高。

2、教师对教材和内容的把握不够全面

新课改的落实和实施就是要有新的思维、新的创新思想融入其中。需要一批具有新思想和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师作为支柱。笔者发现,一些初中数学教学老师并不能把数学这个学科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不能承担这样的重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同时,在不了解新课改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把握并不全面,不能对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游刃有余的运用,老师的教学就偏离的新课改的要求,教学将脱离实际。这一现象对数学课程教学改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尝到了新科技新技术带来的甜头。但是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地方或受到教学资金,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没有配备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教师上课仍然只能依靠“黑板”和“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教学内容受到黑板的限制,只局限于课本教学内容中,学生不能全面的了解学习内容。在展示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困境的对策

笔者在分析研究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后,结合教师、学生、学校等方面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1、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要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就应该对教师原有的数学教学思维进行彻底的转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理念深入落实到教学时间中,让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和活泼,让每一个学生均参与到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率和质量,并有效的.实施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同时,教师也要结合新课改提出的新的思想“尊重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分层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生热情和学习成绩,也能够有效促进新课改的进行。

2、通过教学互动来加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

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材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做好课前的备课,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增加教学互动,更好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更好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掌握。例如,教师在对“求平方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加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并进行教学互动,首先教师应该对这一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对平方根概念进行相关的讲解,之后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同时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掌握教学的内容,进而更好的实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3、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全面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脑等终端开始进入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数与形”兼备的数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在讲解一些抽象数学公式时,教师可以制作生动的课件,灵活展示公式的由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印象,提升学生解题速度,如“正余弦函数”一节中,多媒体设备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学习画面,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大力推广,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和质量。

三、总结

篇3: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一、更新教学理念, 变“会教”为“会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教”, 还要注重学生的“学”,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数学的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对于一类数学题, 可能有多种解答方法, 教师在教给学生基本的解题思路以后, 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别的解题方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技巧, 学会思考, 学会运用。例如, 在讲完函数的基本性质时, 可以举实例让学生自己思考, 例如“已知函数y=x-2, (1) 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 (2) 它的图象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3) 它在 (0, +∞) 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4) 它在 (-∞, 0) 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对 (3) (4) 问的解决实际上为偶函数在对称区间单调性的关系揭示提供了一个具体示例。接着可安排如下训练题: (1) 已知奇函数f (x) 在[a, b]上是减函数, 试问:它在[-b, -a]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2) 已知偶函数f (x) 在[a, b]上是增函数, 试问:它在[-b, -a]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3) 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这样层层设问, 步步加难, 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

二、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变“被动”为“主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 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注重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以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 发展其感知、观察、归纳、想象、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了等比数列基本知识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可设计一个常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已知, 等比数列{an}中Sn=16, S2n=64, 求S3n=?问题1:能否利用等比性质, 即:an=am·qn-m (n≥m) , 将am后面的项转化为a1, a2, …am表示, 沟通未知和已知的联系?问题2:由题意易求此数列的依次的每m项的和, 这些和看做一个数列, 是什么数列?能否将问题转化为一个新数列求项的问题等等。通过上述方式, 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方面让学生将知识融会, 进一步理解知识及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 学会从多角度思考、联想, 寻找各种思路, 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增强其自主性。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变“枯燥”为“生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提出问题, 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 如福利彩票中奖概率的计算、贷款利率计算、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自然结合, 使数学教学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不仅能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同时, 也能体现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 使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四、科学合理评价, 变“重结果”为“重过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高中数学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使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主体多元化, 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鼓励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索。评价体系要体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以提高其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数学素养,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1

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灌输式与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尤其是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更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对教学方法、内容以及目标的创新要求与意义做出了阐述,为综合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由此可见,践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以及必要性。

一、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

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早在2003 年初,我国就开始融合教学改革思想,但截止到目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仍有待健全,下面笔者将详细阐述。

1.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有待健全

人才的和谐培养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良好的教育制度。为此,为了进一步践行新课改教学内容,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要以改进计划经济时代的数学学科体制为切入点,深化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但实际上,各地方的师资配备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良莠不齐的,在这种差异化非常明显的教学资源下,教学体制面临着向较为发达地区倾斜的问题,这不利于新课改内容的全面贯彻。具体体现在,在同一城市,不健全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下,重点学校的有效教学资源分配明显较多等。

2. 不能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落实需要依托于科学的新思维,根据多方面的调查,笔者发现,部分任务教师不能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只是一味沿用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理论,难以承担教师的职责,因此,阻碍了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再加之,在不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任课教师的教学讲解将脱离实际,这就使初中生逻辑思维与灵活运用已学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与新课改内容背道而驰。

二、走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困境的对策

1. 完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

教师充当的“传道授业”的重要角色,而实现该过程的前提则是完善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各中学要高度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强化,可以采用定量或定期组织数学教学进行培训学习的方式,使任课教师不断学习新课改内容,继而提升自我。在此过程中,任课教师也要重视每个培训学习、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传播,从而生成科学、有效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并平衡课程教学体制在各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最终实现完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的目的。

2. 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对新课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掌握是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落实的基础。只有任课教师认识到新课改教学的重要性,才能够凸显出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尽可能的整合,最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案例一,在“代数式”一课的讲解中,笔者基于新课标要求,围绕着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即:一斤苹果单价为a元,那么3斤苹果的总价格为3a。通过这种代数形式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代数式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

案例二,在“视图”一课的讲解中,笔者基于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对事物的立体感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首先,笔者为学生呈现了多种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对多种实物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下,进行对其不同视图的形状进行观察;最后,验收实践结果。通过这种深度整合实际与教学内容的思想源于对新课改内容的充分认识,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锻炼其数学实践探索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其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中学生的和谐、持续、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帮助学生不断的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从而使其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得到深化。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要不断健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革新课程教学理念,调动初中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保证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袁铭宏.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2014,(39):73-73.

篇5: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误区;对策

1初中数学的教学误区

数学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其他学科,学生和老师不得不对数学重视起来,教育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改革鞭策着教师的自我增值,同时督促着教师不断改良原有的教学方式。然而,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所以,依我看来,找出弊端比像无头苍蝇般盲目实行改革更为重要。以下是我列举的从教学中所发现的误区。

1.1急于求成,不按部就班实行改革:绝大多数的老师迫于教育改革的压力,迫切地否定原本的教学方式,展开一系列自认为创新的改革,因此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改变,难以跟上老师的步伐。同时,老师也忘记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还有一些老师,对改革的精髓没有透彻的理解,不能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当前状况的改革,盲从跟随主流,另一些老师则崇尚大学式教育,想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却又不给予相应的引导,学生的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自己又解决不了问题。

1.2形式化的教学,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与目标:由于老师对改革的精髓没有深入的了解,所以老师的改革往往都是表面功夫,也摸不透自己教学方面的好与不足。比如说,老师在不理解”启发式教学“的情况下,贸然对学生实行这一改变,就会将“启发式“改成了”疑问式“,学生得不到启发的同时还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老师只学到”启发式教育“的皮毛就对学生实行不实际的改变,启发式教育注重的事一步步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思维,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最后解决,一环接一环,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老师不符合逻辑、不适当的使用这种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

1.3教学内容分散,不足以突出重点:大部分老师的教学方式都一样,就是照搬课本内容讲课,内容分散且学不到重点,老师在教学时忽略了重点,所以学生无法掌握学习的重点,对学习的难点更是一窍不通。这种模式的运行,不仅增多了学生的学习量,就连复习也会变得盲目,容易混淆重点与非重点,还会错过重点知识,长期下去,学生成绩下降的同时,也对老师失去信心,不重视课堂的内容,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和听课的效率。

1.4一味追求完美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对学生的分数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就使得教育陷入僵硬的局面。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受到应试教育的局限,授予学生解题方法的时候通常只给出一个特定的解题模板,并要求学生将题目和解题步骤一字不漏的背诵下来,这种僵硬的的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还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生也一点点失去独立思考的能离开。这种教学方式弊大于利,尤其是在学生面对特殊题型时,他们会感到无助,不知从何思考,长期下来,学生会变得没有自信,在学习中也找不到方向,生活中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也会受到影响,就像只会听从主人命令行事的机器人。此模式与如今推崇的教育模式背道而驰,又怎么能为国家培养出新型的人才呢?

2对于初中教学误区的分析

针对上述几种教学上出现的误区,根据我积累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误区有几点对策,以下是我的分析。

2.1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因材施教:教师的教学改革不仅要符合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要求,还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为学生,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合理,科学的改革方案。比如说,对于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前者有一定的知识储量,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在重点放在开发他们的思维,做一个引导者,指引他们通过独立的思考找到正确答案,这样他们就能在解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对知识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而后者,教学的重点就以基础为本,巩固基础日后才能更容易的学习。这是我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2.2将重心放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本的知识去糟存精,着重讲解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对于了解性的内容可粗略讲解,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重点,而难点则需要教师细致的讲解,过后用练习题加以巩固,反复训练,加深学生记忆,帮助学生达到透彻掌握知识点,能够活学活用的目的。

2.3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创新的能力: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不应该被应试教育局限,更不能因为应试教育而失去了教学的本质,反而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思维的创新。例如,将举一反三的思维通过平时的练习灌输给学生,启发他们寻找多样的解题方式,而不仅仅是运用一种固定的解题模板,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在遇到不同的题型时就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解题思路,不会因为忘记老师讲解的方法而手足无措。结束语: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任重道远,只要我们目标一致,共同进步,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作者:张佳闯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舍力镇第一中学校

参考文献:

篇6: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阅读名著,是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升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初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积极探索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方式和有效途径。

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但是从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情况上看,阅读教学效率较低,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和意愿也不是很突出。而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职责,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勇敢地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而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是让学生吸取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下面,笔者对当前初中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困境

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文学名著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要环节,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1.重视程度不足,阅读量不够。意识是思想的先导。人们只有在意识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当前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存在这样的状况,即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阅读量不够。这是当前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影响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毕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名著阅读并没有成为考试的重点,课文对文学名著的收录只是一些章节和片段,无论是量还是度,都是不够的。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就使得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变得无足轻重,部分教师甚至都忽略掉了文学名著阅读的教学,而只是以课本的文本阅读教学为主。

2.阅读能力有限,理解模式化。阅读是为了扩充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个人的素养。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也是如此,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和文学素养。但是,前提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必须透彻,必须能够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必须能够吸取其中的文学和文化精神的内涵,否则阅读就不会起到任何效果。同时,在阅读理解的问题上,初中生也必须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必须要经过个人经验的建构,这样才能够将人类的文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但是,当前的初中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其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都是模式化的,都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或者他人的观点,这必然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二、解决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时,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对策:

1.教师转变角色,将名著阅读教学常态化。我们知道,初中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很难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文学名著,教师也不可能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毕竟,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有大量的文学名著,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不可能进行大量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但是,如前所述,文学名著阅读是必须进行的。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即不应该以文学讲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阅读导师的身份出现,从对文学名著的解读,转变到对文学名著的介绍,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之下,对文学名著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阅读。而这样的方式应该是要常态化的,不是一两次课后作业能完成的。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每周一个问题设置的形式,如:关羽为什么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火烧赤壁对三国局势的影响是什么,等等。同时,将文学名著的阅读和作文写作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以此加强学生日常对文学名著的阅读量。

2.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不是为了向学生解读文本,不是为了向学生讲述文学名著的内容,更不是讲述文学名著那些经典的故事情节。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我们的教育向来提倡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们教师教学要关注的。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理解的能力,也就成了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应该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避免阅读方式和理解方式的机械化和模式化。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英雄好汉”是否真的符合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观,是否符合“正义”的化身的标准。学生在认可梁山好汉的造反精神的同时,也要反思他们也有滥杀无辜,甚至吃人肉这样野蛮的行径。这些理解都需要学生个人的把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都是“盛赞英雄”,这不利于学生客观地看待小说人物和社会背景。

三、结束语

文学的力量是强大的。阅读文学名著,是学生不断吸取文化和文学精髓的主要途径,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面对人生的原动力,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源泉。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名著的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学生阅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篇7: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我县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多以来,新的课程改革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教师比以往更加好学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和推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广大参与课改的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特别多,如:拔尖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以前同级的学生高出许多,但差生所占的比例也比以往高,学生的分化从七年级开始凸显;学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兼顾,增大了授课的难度;等等。回顾一年多的课改情形,从浮华的背后,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与不安: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人在参加初中片区英语教研活动中以及平时和课改第一线英语老师的交谈中发现有些问题与困惑颇具代表性,现将其列出,并提出本人的解决对策。

问题与困惑一:小学与中学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我县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这样小学生进入初中之前就已经学了三、四年的英语,初中英语老师往往对他们有较高的期望值,认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顺利地适应初中英语学习,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很简单了,但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没有了新鲜感,有的对英语产生了恐惧感,有的甚至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书写不规范、发音不准确、用汉语注音等,这一切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经了解得知:在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是主科,英语是副科,学校到家长乃至学生,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英语学习是上初中后的事情;小学的英语课开设流于形式,每周只有

一、两节,而且经常被语文、数学占用,时间上没有保证;师资严重不足,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小学语文或数学老师经过县进修学校一年培训的培训,就走马上任,可以说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条件还不过成熟:对策:

1.条件不成熟不开课。

2.严把教师关,引进英语科班出身的大专毕业生。

3.县进修学校教研室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进行业务指导,经常开展教学观摩和教研活动。

4.保证英语课时,每周五节。

5.把英语纳入小学升初中初考的考试科目。

问题与困惑二:教材的词汇量大、内容多、语法较零碎,操作难度大:

我县选择的初中英语教材《Project English>,是由中国首家民营教材研究所---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的一套全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书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可供零起点学校使用,也可衔接任何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供非零起点七到九年级学生使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却发现这套教材对农村中学来讲,起点较高,而且词汇量大:“Project English”七年级阶段词汇量就超过了一千(而英语大纲规定的词汇量也不过八百多),因而学生上七年级后,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很多学生背单词多背哭了。而且“Project English”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单词、词组的重现率低,语法较零碎,不成系统,教学中难度较大。再加上不少单词太长、拼写太难,对于刚上七年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即使孩子的求知欲望在强,也不会对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东西牢固记忆吧,毕竟他们只是孩子。而教师如果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稍

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由于学生单词记不住,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教单词和复习巩固单词,老师就只能在赶进度中上完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能跟得上的同学跟上,不能跟得上的同学就成了差生,两极分化提前发生,落后面越来越大。

对策:

一.认真研究英语教学大纲,对大纲不要求的词汇,不当作考试内容。

二.难拼写、不常用的单词尽量不当作考试内容。

三.学校应适当增加英语课的节数(每周至少六节)

问题与困惑三: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更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选先进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而并非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一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了。上面评价教师的尺度又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既不敢随便“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敢“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更不敢“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不少教师都感叹:新课改除了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以外,与以往相比,换汤不换药。话虽夸张,但也道出了不少教师的心声。对策:

一。根据不同年级,听、说、读、写,采取不同的分数比例,如七年级上学期口头与笔头的比例为6:4,下学期为4:6 ;八年级上学期口头与笔头的比例为3:7,下学期为2:8。

二.期末县统考应有口试题目。

新课改的实施应听一听下面基层教师的心声。新课改如果不多站在教师与学生

实际情况这一角度看问题,不多站在贫穷、落后、偏远地区的角度看问题,不解决以上种种问题与矛盾乃至更多表面的或潜在的问题与矛盾,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确非易事。相反,稍有不慎,也许就会使一批教师和学生成为新课改的牺牲品。英语新课改要取得本质上的全面的成功,要想真正获得全体英语教师的积极参与,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8: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新课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全面开展近十年, 更多的教学理念被带入到语文教学中, 但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学方法过于强调串讲法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过于强调使用串讲教学法, 在课堂上教师总是从作者简介、介绍时代背景、解释词语和句子以及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学, 不重视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忽略学生学习的感受, 缺乏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 总认为文章翻译完了, 再要求学生会背诵, 教学目标就实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 成为知识的接收器。显然, 这种学习状态与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要“主动地学习”相违背。但是, 由于中考语文试卷中过分强调文言文的词义和翻译的测试, 造成部分教师认为串讲是文言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 这样就造成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到枯燥, 学习成绩下降, 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 淡化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语文教学的法宝。通过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及提高写作水平, 所以说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在目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不少教师忽视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往往是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预读, 课堂中间强调字字落实, 句句串讲, 不给学生进行诵读的时间, 课后又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 这样就造成学生只是知道个别重点字词的意思, 但是对课文的整体知之甚少, 难以真正体会课文的内涵, 从而无法实现学习目标。

3. 教学过程缺乏开发性、多元性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采用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去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先求字字落实, 然后求句子的意义, 段落的意义, 篇章的意义。学习一个段落的时候, 同样也是先解释字词, 然后把句子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根本不给学生思考提问的机会, 造成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 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 这也与新课改提倡的开放性的教学理念相违背。同样, 在文言文的课文中存在着大量详细的注释, 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借助这些注释理解文章,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正是这样一些注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例如《陋室铭》, 全文共9句不足百字, 注释竟多达14条, 足有四五百字, 在这样的条件下,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教材的注释产生依赖感, 难以主动进行思考。

二、初中文言文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面对如此困境, 如何使初中文言文教学更加有效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字——“动”, 要让学生乐意动起来, 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让学生的嘴动起来。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现阶段初中文言文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意“动”起来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机, 它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并且愿意带有情绪色彩进行体验。随着这种情绪的升华, 会使学习者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因此, 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而言, 要解决现阶段面临的困境,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主动地学起来, 让学生乐意动起来。结合具体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 要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 在讲解《陈涉世家》时, 因为其故事性比较强, 笔者首先向学生简述故事大概, 讲述时加入生动的描绘,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大多数对这篇文言文兴趣比较大, 这样一来, “活”则生“趣”, “趣”则生“爱”,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能够乐意地“动”起来。 (2) 文言文要与现代文相结合。与现代文相比, 文言文较有难度, 但是它毕竟属于汉语范畴, 很多词汇以及语法特点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运用, 如果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 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增加。如, 我们可以将文言文教学与成语相结合, 因为在成语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意义。在讲解文言文时如果能够联系成语意思必然能够增强说服力, 能够加深学生印象, 便于学生记忆。

2. 鼓励学生质疑, 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疑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 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探索的动力。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在表达方式以及习惯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这样会造成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困难。对于这样的问题, 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不要迷信课本和教师, 要善于质疑, 敢于质疑。作为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质疑, 一是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只有参与意识增强, 他们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如, 在进行《石壕吏》教学时, 笔者抛出问题:“官差为何不抓杜甫?”引发学生产生疑问, 学生能够顺着这个问题积极思考, 积极参与讨论, 这样一来教学效果明显得以提高。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产生疑问。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个性的意见, 教师不能妄加否定, 只要言之有理, 就要认真对待, 给予学生鼓励。在学生产生疑问时, 教师要首先给予肯定鼓励, 然后再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样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能够得到肯定和保护, 从而让他们勇于表现自己, 以更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来。

3. 重视文本诵读, 让学生嘴“动”起来

在文言文教学中, 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敢于质疑以外, 还要注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朗读的运用。通过多读课文, 能够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从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 在讲解《醉翁亭记》时, 全文最精彩的莫过于几个“也”字的灵活运用, 真可谓是文章的“一绝”。因此, 笔者要求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 从而深入了解作者深深陶醉其中的意境, 感同身受地领会到作者开阔的胸襟;在讲解《陋室铭》时, 在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后, 我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读出那利安贫乐道的心境, 很多学生模仿古人, 摇头晃脑把作者身居陋室而内心得意的心境全都读出来了, 课堂气氛妙横生。同样,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朗读教材中的文言文, 更要让学开拓阅读范围, 要积极朗读教材之外的文言文, 可以通过开设相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深度和宽度。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深化新课改的理念, 更多的是要依靠广大一线教师的努力, 要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等, 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晓香.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出路[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篇9: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 数学教学 困境对策

【分类号】G633.6

相对于城市初中而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差,那么如何理性看待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学困境呢?这是广大农村基层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从事农村初中教学工作已17年多,尤其是一直从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对此深有体会,也一直在探究和思考这个大难题,现结合多年农村教学实践及亲身体会,努力寻求和提出一些解决农村初中生学习数学困境的办法和对策,供广大同行和关心、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各界社会人士共勉。

当前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个基本现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第一,生源基础差,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被动。第二,从小学到初中没有稳定优秀的数学教师队伍;造成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具体到学校管理制度、数学教育工作者、学生个人的一些因素,令笔者内心担忧的是,如若这种局面不能得到逐步改善,日积月累,农村基层整体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局面必将受到很大冲击。

一、农村初中学生数学知识的普遍现状和特征

1.普遍对数学有恐惧症,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具体在 表现在:升入初中以后,数学学习内容量更大,任务繁重,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其结果就是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违规行为时常发生。

2 .生源基础差,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品质差,学习被动 。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很多农村初中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底子薄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情绪起伏不定,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状态难以调整,结果依然是态度消极,学习敷衍应付,学习成绩必然呈直线下降的趋势。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困境分析

了解农村初中学生数学知识的普遍现状和特征,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而且必须要深刻剖析其中的复杂原因,产生的背景。根据笔者多年的农村基层教育实践经验,应从学生自身、家 庭 教 育 观 念、社 会 风 气 影 响 各个方 面 加 以 分 析 。

第一,多数农村初中学生错误地认为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不喜欢学数学和数字,觉得难,对数学缺乏兴趣,说到底,主要原因还是缺乏科学的、有效的学习行为习惯,没能很好地适应中学学习数学的变化步伐和需要。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升上中学还是继续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由于初中学习科目、内容、要求与小学相比,各方面都有了的明显改变,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也要跟着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学生难以跟上学习节奏的变化,客观上也直接影响到了其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第二,家庭的教育障碍也助长了农村数学教育陷入困境的步伐。众所周知,更多的农村家长忙于生计,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了解自家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他们不断发生的思想情绪状况,对孩子不闻不问,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漠不关心,甚至有的学生因长期生活在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的环境中,导致其内心失去平衡,厌学情绪更加浓厚;另外,农村学生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低下,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数学专业知识相当贫乏,不能有效的配合数学教师做好一定的家庭辅导工作。总之,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的各种现实困难,以及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缺失,加剧了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困境。

第三,周边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及影视、网络媒体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学生缺乏忧患意识,缺乏竞争意识,抱着“学好学坏都无所谓”的消极思想和态度,整天无所事事,马虎应付,“身在曹营心在汉”,沉迷于校外的社会娱乐活动,如上网吧,看影视剧等,始终感觉被父母、老师逼着学习,在他们不成熟的潜意识的内心认知中,认为学校学习同样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和脑力,学校的制度化、科学化管理限制了其一定的身心自由,正规而科学的知识文化学习生活反倒成了一种累赘和心理负担,这种错误的心理认识是学习数学的最大“天敌”,必须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警惕和关注。

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農村初中数学教学走入困境的一个因素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本身。客观的讲,各个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数学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技巧也参差不齐,这些原因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性、思维型于一体的一个学科,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借鉴,课改后许多教师对新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刻、甚至出现偏差,要么教学方式两极分化,要么教学方法今天改、明儿变,搞得学生无法适从,对数学的理解容易出现歧义。在教学手段上,一部分教师严格遵循教材内容,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敢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抑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课堂气氛沉闷,极大地制约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简而言之,广大数学教师尽管付出了巨大的教育心血,但教学效果有时反而只降不升,这也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认真反思。

三、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对策

1.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和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深刻指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当学生对某一件事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参与,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艰苦工作。endprint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科学的学习数学习惯。要懂得事半功倍的道理,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和增进学生的数学兴趣爱好。“教师教,学生学” 、“填鸭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客观地讲,这种教学模式也并非一无是处,不能全盘加以否定,结合笔者多年的经验,教师在教授文科知识时,就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反观之,教授理科知识,尤其是教授数学这种逻辑性十分强烈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法则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尽情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同时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这也对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不少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技巧,尽管学习过程中耗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但成效却微乎其微,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差,从而对数学产生畏惧或焦虑不安,甚至丧失信心。根据网上一项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教育相对比云南发达的湖南省曾通过对465名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结果表明: 11.5%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力不从心,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对此,笔者推断,如果只针对农村初中生的调查,那么这个比例将会十分惊人。因此,在方法和技巧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掌握有效的记忆预习、听课和复习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科学有效;在习惯上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作业书写必须做到格式规范化、步骤完整化、条理清晰化、逻辑严谨化,并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复习计划,总结自己的学习技巧方法,逐渐养成并长期保持良好科学的学习习惯。

3.充分利用正面表扬的激励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也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信心。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受到激励的人,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因此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效果等不同方面的进步,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帮助学生讲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笔者原教授的2014届2班有一个男生,是学习数学的典型的后进生,在教师、同学、家长心目中是差生的代表,从初一到初二学期末,每一次考试,数学成绩都在30分以内,不仅数学成绩差,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很差,他自己对自己也逐渐失去了学习信心,但通过我仔细观察,该生的优点也不少,如讲礼貌,人缘关系好,有爱心等,作为他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我没有放弃对他的教导,也从未对该生进行过严厉的批评,反之,则是采取因势利导,反复对他说的是“我相信你”、“继续加油”这类鼓励性语言。终于,在最后的初三这一学年,该生突然间爆发出巨大的学习能量,对学习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数学成绩也突飞猛进,在2014年全市中考中,该生中考数学成绩为86分,最终顺利升入高中。

从理论上讲,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性活动,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的承认或者自己内在的满足,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强化和促进其兴趣的稳定性、连续性。因此只要学生付出了努力,甚至只是在原有起点上取得微小的进步,哪怕其水平层次是很低的,也理应得到积极的鼓励,这也是一种正能量的示范效果。

4.大胆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用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加强授课教师间、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合作状态。

数学教师要善于学习,扬长避短,认真吸取和总结传统的教学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时期自身教育理念,不断适应当代的教学发展变化。笔者的经验是,加强对教材分析,领悟数学实质,注重知识的连贯性。比如说,在介绍初一年级的有理数乘除法时(这是初一教学难点和重点),我大胆采用类比式教学法,先要求学生复习小学的乘除法则,让学生回答: , , ,再让学生复习有理数的乘法则,回答: , , , , 最后提问: ? ? ? , ?,此时学生就能快速、正确地回答问题,同时也学会并加深了他们对有理数乘除法则的理解。

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由于新课改正处于尝试探索、发展、完善阶段,较缺乏成熟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因此,要大力提倡教师之间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去认识和理解课改新理念,确保准确、全面的理解和领悟现代素质教育的本质。通过相互合作学习、交流,科学进行教学反思,转变教学理念,着力探究开展有效数学教学活动的途径和办法,以便把整个数学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同样的道理,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合作状态,这也有助于破解数学教学困境。现代素质教育的成败关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交往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而糟糕的师生关系也可能成为素质教育的绊脚石,甚至令教育寸步难行。“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关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真正喜爱数学,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笔者始终提倡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和农村学生特征,为广大农村学生创造一种乐于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环境氛围,使他们能在一个轻松舒畅的心境中学习并学好数学,能使学生以宽松的心态,自主的思维,亲历认知过程,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真正体现“教师愉快教,学生愉快学”的教育理念。

5.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改善农村教学环境,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稳定的农村数学教师队伍。

农村数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数学教育的成败。新时期农村中学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组成结构复杂、年龄老化、教师资源流失等原因,造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胜任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教学的重任;其次,不管是校园硬件设施,还是人才开发建设軟件等诸多方面,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这不仅加重了农村中学的日常教学管理难度,也直接给正常的数学教学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新时期广大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任务重,整体工作环境差,但收入待遇低,挫伤了很多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低,很多优秀的教师从生活、家庭、子女上考量,心理上更渴望到城市学校工作,千方百计调入城市学校工作,导致基层农村中学教师人才不断流失,而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另一方面,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缺乏职务晋升、外出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机会等,也是造成新时期农村中学数学教学陷入困境的一个因素。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建议,既要正视当前农村数学教育现实,认清面临的困难和实际,同时树立信心和勇气,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防范措施;其次,稳定和提高当前农村中学教师素质不仅要从政治思想上、继续教育着手,更重要的一点是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政府对农村中学教育投入力度。社会各个部门应继续加大支持农村中学的教育发展,从教育发展政策上,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向农村基层学校倾斜,尤其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农村中学教师的待遇福利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城市中学教师的差距,使广大农村教师乐于在基层从事教育工作,乐于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稳定的农村数学教师队伍,是实现这种宏伟目标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当前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红.关于数学教学的理论思考. 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5期

篇10: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重庆市丰都县包鸾中学 朱光才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类比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与引导,强调类比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促进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类比思想;教学实践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类比思想是理解概念,锻炼思维,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类比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与引导,强调类比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促进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一、概念类比,理解本质辩异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是重要的一环,对于概念本质的理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有效的进行突破呢?进行概念的类比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有大量的概念,如果孤立地去理解与记忆这些概念,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负担。但从概念的定义形式上看,有一部分概念的定义形式是相似的。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类比,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概念分别为: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由在同一平面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由在同一平面且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多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从概念的定义形式上来看,是对一类图形条件的限制,形式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一是三角形定义中没有“在同一平面”,二是组成线段条数,其他都是相一致的。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与高度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认识与理解,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二、策略类比,讲究学法求效率

学生对新信息的接收是有意义的,是从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来学习新知识的,在这一建构与认识过程中,类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整体性解决问题策略类比的思想方法,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采用整体解决问题类比的思想,把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图像性质作为原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习目标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流程设计如右。由于在教学中渗透了类比思想,在学习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时,学生得到了与课本不同的结果。学生类比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k的变化与它的图形产生直接的动态关系),在电脑上改变k的取值,通过实际的操作,发现如下新的规律:

生1:当k>0时,k越小,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越来越靠近坐标轴;当k<0时,k越大,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越来越靠近坐标轴。

生2: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即|k|越小,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越靠近坐标轴。

事实上,在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k与图象的这一关系,只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这一独立自主的发现,极大地震撼了我,使我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同时也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思维的渗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思维的空间与方法。

在解决数学中的一个新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搜索学过的知识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到一个原问题,通过与原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类比,用原问题的解决策略去解决目标问题。例如,教学“求多边形内角和”。学生通过联想搜索,回忆求四边形内角和的策略――把四边形分解为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形内角和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否可以用同样的策略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呢?通过图形的分割即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把多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在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就可以求的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知识只有构建成网络后,学生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整体地把握知识,而知识结构类比就是建立知识网络的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它能揭示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结构类比能使知识得到横向拓宽,也能进行递进的深化。

三、思维方式类比,突破难点会创新

数学思维的呈现形式常常是隐蔽的,难以从教材中获取,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进行思维方法的渗透。通过数学思维的类比,不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合并同类项”一课中创设了如下情景:

(1)实物归类

教师把学习用品、玩具、零食(形状有圆、方、三角形)混在一起,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①你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②假如分类标准一样,则分类是否唯一?③你有几种分类方法?

(2)多项式中项的归类

观察多项式-2x+8y- 4z+x- y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想把哪些项归为一类?

②你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分类的?那么3a2b-4ab2-3+5a2b+2ab2+2ab-6ab+8呢?(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由代表集中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完善)

实物归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分类现象,并且通过实物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标准与方法,事实上学生通过准确的实物分类理解了分类的意义与标准。

再出示多项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一定会与实物分类进行类比,也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比如对于-2x+8y-4z+x-y,有的学生利用系数的正负来进行分类,而同类项只是分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数学学习要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由表及里”类比,获得数学本质和模型。象上面生活中的分类方法与标准是原问题,是学生所熟悉的、了解的,由实物分类类比到数学分类,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那样的神秘与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是那样接近,把日常生活中普实的方法移植到比较抽象的数学中,从而更容易、更切实地理解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四、反思类比,提高思维深刻性

利用类比方法可以深刻地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的实质,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也可以数题一法,概括出一类问题的解法规律。但也要防止生搬硬套、发生定势思维的错误。例如:

在七年级下册“线段”的学习中曾出现这么一题:一条线段上有n个点,问共有几条线段?

每个点出发可以画(n-1)条线段,n个点就构成n(n-1)条线段,但是每2个点之间按照上述方法计算重复了一次,所以要除以2,所以共有■n(n-1)条。

运用类比的思想,比较容易解决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个问题:一次聚会,出席的每位代表都和其他代表各握一次手,统计结果表明,一共握手45次,问参加聚会的代表有多少人?

设参加聚会的代表有x人。每个人握手的次数是(x-1)次,x人就握了x(x-1)次,但是每2个人之间按照上述方法计算重复了一次。所以要除以2,则有x■(x-1)=45。

上一篇:无声语言的沟通技巧下一篇:脱贫奔小康的励志宣传标语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