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检验报告单

2024-04-23

血型检验报告单(通用9篇)

篇1:血型检验报告单

红细胞血型

血型:是指各种血液成分的遗传多态性,它受独立的遗传基因所控制。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血型系统。

目前已发现的红细胞抗原有400余种,被归纳为27个血型系统。其中发现最早,且与人类输血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其次是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

现知ABO遗传座位在第9号染色体长臂上,A基因的产物是N-乙酰半乳糖转移酶,它能把α-N-乙酰半乳糖分子接到一个前身物糖蛋白上,产生A抗原决定簇;B基因的产物是半乳糖转换酶,它能把α-D-半乳糖接到前身物糖蛋白上并产生B抗原决定簇;O基因不编码酶,因此是一个无效等位基因,故O型又被称为缺失型(nun type);AB杂合子分别由A和B基因产生AB两种酶。

不同个体红细胞膜抗原经上述某种遗传基因作用,形成A、B、O、AB四种正常型别和许多亚型。它们的分型原则是: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B抗体的为A型,红细胞上有B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的为B型;红细胞上有A和B两种抗原,血清中不含抗A和抗B的为AB型;红细胞上没有A和B抗原,血清中却有抗A和抗B抗体者为O型,H抗原存在于ABO各型红细胞上,称为H物质(基础抗原),但以O型最多。ABO血型系统的共同特点是红细胞上含有某种抗原,血清中就不存在对应的天然抗体。反之,血清中含有某种天然抗体,红细胞上就不存在其对应抗原,此规律是Landsteiner在1900年首先发现的,故称Landsteiner定律。根据此规律用标准抗血清检测红细胞上的抗原(正定血型),或用标准红细胞检测被检者血清中抗体(反定血型)来判断血型。

ABO血型鉴定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

(1)在输血中寻找合适供体;

(2)在皮肤及肾移植上的供体选择;

(3)在不孕症和新生儿溶血症病因研究中的应用;

(4)ABO血型检测还可用于亲子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等的鉴定,以及与某些疾病相关的调查等。

另外,在ABO血型系统中尚存在一些变异型,简称之为亚型。如A型中的A2、A3、Ax、Am等;在B型中的B2、B3、Bx、Bm等。它们共同的规律是红细胞上的抗原较弱,少数个体尚存在有不规则的同种抗体。有些亚型抗原甚至弱到与抗血清的反应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地步,必须用吸收和放散的方法证实其抗原抗体反应的存在。

了解亚型的重要性在于:

(1)易造成误定血型,可使配血不合;

(2)有额外抗体(如抗A、抗B)者常使同型间配血发生困难;

(3)误输入不相合的亚型血(抗原),可使缺乏此抗原的受血者产生免疫性血型抗体,造成溶血的潜在威胁。Rh血型系统

Rh血型常见的抗原(又称因子)有5种(理论上推测有6种),分别是D、C、E、c、e(d未能证实)。尚有一些变异型,如Du、Cw、En等。目前能识别的Rh系统抗原共4 3种。与ABO系统不同的是此系统很少有天然抗体,大部分抗体均由免疫刺激产生。

Rh系统中D抗原的免疫性最强,正常D阴性受血者接受一次D阳性红细胞输血后,产生抗体的机率>50%。因此,临床上往往以D抗原的存在与否定为Rh阳性或阴性。我国汉族人D阴性的比率较低,约占人群的0.2%~0.4%。因而Rh系统抗D所致的溶血反应与新生儿溶血病的比率远低于白种人,但输血和妊娠中不相合抗原所致的抗E、抗C、抗Ce、抗cE并非少见,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由免疫刺激而产生的抗体多为小分子IgG类,在盐水介质配血试验中,与相应抗原的反应仅表现为“致敏”,肉眼见不到凝集现象,必须选用木瓜酶(菠萝酶)或抗人球蛋白介质等检测手段才能发现不相合抗体。Rh血型检测在临床上的意义

1.Rh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因为正常人血中一般不存在Rh天然抗体,所以在第一次输血时,往往不会发现Rh血型的不合。Rh阴性的病人输受了Rh阳性的血液后,可产生免疫的抗Rh抗体,当病人再次输受Rh阳性的血液时,就可以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如果将此病人的血液再输给另外一个Rh阳性的人,由于免疫性抗体不能被中和,也可以致敏受血者的红细胞而产生溶血,在西欧各国大部分输血反应都是由抗D抗体引起。

2.与妊娠及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

Rh阴性的妇女如孕育Rh阳性的胎儿,胎儿的红细胞可经过有损伤的胎盘进人母体,刺激母体产生免疫性抗Rh抗体。此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的Rh阳性红细胞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破坏胎儿红细胞,甚至毒害中枢神经细胞(核黄疸),造成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流产或死产;如果孕妇需要输血,又不慎输给了Rh阳性血,也能造成严重的溶血反应。由于Rh系统存在天然抗体的机率很低,如果孕妇在受孕Rh阳性胎儿前,没有输过Rh阳性的血液,也没有注射过含有Rh抗原的血清、全血或血液制品,在第一胎时由于体内抗体效价不高,一般可以正常分娩、存活。如果孕前接受过含Rh抗原的注射或输血,第一胎就可以出现新生儿溶血病(也有少数人没有Rh抗原的接触史,而第一胎就发病)。一般胎次越多,孕妇血中的免疫性抗体效价也越高,对胎儿的损害也越严重。但是也有Rh阴性妇女,妊娠多次,没有一个胎儿出现新生儿溶血病。因此,母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产生免疫性抗体,至今还不完全明了。

3.Rh抗体可以出现在乳汁、腹水、羊水等体液中,如果羊水中抗体的滴度达到1:64时,说明胎儿有受到Rh抗体严重侵犯的危险,所以检查羊水中的Rh抗体,可以作为了解胎儿现状的一种指标。

血小板血型

血小板血型抗原有两大类:一类主要存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上的特异性抗原;另一类是与其它血细胞所共有,包括HLA I类抗原和A、B、H、Le、I及P抗原。

已报道的血小板特异性同种抗原(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系统至少有11个。按发现的时间顺序排列如下:Duzo、PIA(ZW)、PIE、Ko(Sib)Bak(Lek)、Yuk(Perl)、Br(Hc、Zav)、PLT、Nak、GoV和Sr。其中Duzo自首次报道后未再有进一步研究。而PIE和Nak抗体的先证者已被发现分别是血小板糖蛋白(GP)Ib缺陷的巨血小板综合征患者或GPⅣ缺陷者,因此这两种抗原应列入同族抗原的范围。PLA、Ko、Bak、Yuk、Br、GoV等系统都已被证实由常染色体双等位基因以共显性模式控制。其余抗原系统也为常染色显性遗传,但是否为双等位共显性模式有待证实。

检测血小板抗原抗体反应的方法有血小板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

血小板抗体多为获得性免疫抗体、这种抗体会导致许多免疫性血小板疾病的发生,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贫血伴血小板减少症综合征)、输血后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次输注抗原不同血小板时所产生的抗血小板抗体,也可导致输人血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血小板减少症等。

输血前相容性检查

血型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加之某些疾病过程中还会出现血型暂时性变异,为了防止输入血型不合的血液,在输血前作相容性检查,常规须作交叉配血试验,即将供血

者的血球和血清分别与受血者血清和血球进行交容反应,观察他们之间的相容性。交叉配血试验的目的在于: 1.发现ABO血型鉴定的错误

如将A型或A亚型献血员误定为O型,当与O型病人交叉配血时,患者血清与献血员红细胞即可出现凝集,从而避免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2.发现不规则凝集素

如含抗A 1不规则凝集素的A 2型血清,与A 1型献血员红细 胞配血时,可出现凝集,这种不规则凝集一般为冷凝素,如效价不高影响不大,但若为免疫性抗体,3 7℃条件下效价较高,就必须选用亚型相同的血液,否则可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3.发现其他血型抗体

如抗P1、抗H等天然抗体和抗Rh等免疫性抗体,虽然输人的血液ABO血型相同,但Rh或其他血型不同,同时能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交叉配血的方法:

1.无输入史及异常妊娠史者,可只作盐水配血。

2.凡有输血反应史和原因不明的流产史或生育过有新生儿溶血病婴儿的妇女,皆可有免疫性抗体。应用木瓜酶、抗人球蛋白法等不完全抗体配血法。

3.病人在48小时内输入5L或更多血时,叫做大量输血,此时要多个献血员供给血液,如果献血员之间有不规则抗体或ABO系统以外的抗体,也能互相作用,引起不良输血反应,此时应作大量输血的平板配血法。

4.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性结核病、肝病及输受过右旋糖酐的病人,避免假阳性,最好也作抗人球蛋白配血。

同型之间交叉配血不合时的处理:

1.与个别同型献血员不能配合,可另选同型献血员进行配血。

2.当病人与多个献血员配血不合时,如为盐水介质配血不合,应考虑到:

(1)ABO血型错误,须用正规方法复查血型;

(2)是否ABO亚型不合,并含有不规则凝集素,应作亚型和不规则抗体的检定;

(3)是否有非特异性凝集,如红细胞线串状形成、寒冷凝集、自身免疫性温性抗体凝集、T凝集与H凝集、类B抗原凝集等,用相应方法进行确证。如为不完全抗体配血法阳性,应考虑Rh血型不同或其他系统免疫性抗体的存在。

篇2:血型检验报告单

常用盐水凝集法检测红细胞上存在的血型抗原,以及血清中存在 的血型抗体,依据抗原抗体存在的情况判定血型。常规的方法有:① 正向定型:用已知抗体的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上未知的抗原。②反向 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未知的抗体。结果判定:凡红细胞出现凝集者为阳性,呈散在游离状态为阴性。

2.鉴定方法

(1生理盐水凝集法:①玻片法:操作简单,适于大量标本检 查,但反应时间长;被检查者如血清抗体效价低, 则不易引起红细胞 凝集,因此,不适于反向定型。②试管法:由于离心作用可加速凝集 反应,故反应时间短,而且,借助于离心力可以使红细胞接触紧密, 促进凝集作用,适于急诊检查。

红细胞亚型抗原性弱, 如抗 A 抗 B 标准血清效价低时, 易造成漏 检或误定。如加用 O 型(抗 A、B 血清和反向定型,可避免此类错 误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玻片法凝集结果判断:红细胞呈均匀分布,无凝集颗粒,镜下红 细胞分散。在低倍镜下凝集程度强弱判断标准:①呈一片或几片凝块, 仅有少数单个游离红细胞为(++++。②呈数个大颗粒状凝块,有 少数单个游离红细胞为(+++。③数个小凝集颗粒和一部分微细凝

集颗粒,游离红细胞约占 1/2为(++。④肉眼可见无数细沙状小凝 集颗粒。于镜下观察, 每凝集团中有 5~8个以上红细胞凝集为(+。⑤可见数个红细胞凝集在一起,周围有很多的游离红细胞(±。⑥ 可见极少数红细胞凝集, 而大多数红细胞仍呈分散分布为混合凝集外 观。⑦镜下未见细胞凝集,红细胞均匀分布为(-。

(2凝胶微柱法:是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凝胶微柱介质中 发生凝集反应的免疫学方法。血型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加入试剂、标 本, 用专用离心机离心后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或用血型仪分析。此 法操作标准化,定量加样,确保结果准确性。

3.抗 A、抗 B 和抗 AB 标准血清标准

准血清均采自健康人, 并应符合下述条件: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 ①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红细胞抗原发生凝集,无非特异性凝集。② 效价:我国标准抗 A 和抗 B 血清效价均在 1:128以上。③亲和力:我国标准要求抗 A 对 A1、A2及 A2B 发生反应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 分别是 15s、30s 和 45s;抗 B 对 B 型红细胞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为 15s.凝集强度为 3min 时,凝块不小于 1mm2.④冷凝集素效价:在 1: 4以下。⑤无菌。⑥灭活补体。

4.血型鉴定操作时注意事项

一般注意事项:①所用器材必须干燥清洁、防止溶血,凝集和溶 血的意义一样。为避免交叉污染,建议使用一次性器材。标准血清从 冰箱取出后, 应待其平衡至室温后再用, 用毕后应尽快放回冰箱保存。

篇3:血型检验报告单

关键词:ABO血型,检验,玻片法,试管法,质量控制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8月间326名健康人员为研究对象,男193名,女133名;年龄22?26岁,平均年龄(22.61±1.44)岁。

1.2 检验方法

抽取EDTA抗凝血,并在2h内完成血型的鉴定,326名研究对象均同时采用玻片法和试管法进行血型的鉴定。

(1)玻片法鉴定:

取1张清洁的圆形凹陷推片,并标注A、B字样;在A、B字样处分别滴1滴抗A试剂、抗B试剂;将等体积的待检血样滴于抗A试剂盒抗B试剂;将另1张清洁推片标注A、B和O细胞,各滴加1滴受检人员血清,再各滴加1滴A、B、O型试剂红细胞悬液;将分型试剂与待检血样用竹签调匀,并不断晃动玻片观察血型凝集反应。

(2)试管法鉴定:

取2支洁净的小试管,分别标注抗A、抗B字样,并各自对应加入1滴抗A、抗B的标准血清;两管分别加入1滴被检人员5%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并充分混匀;以1000r/min,离心1min,然后判定结果。轻轻晃动试管,使红细胞浮于上层,并通过肉眼或者低倍镜进行观察是否存在凝集情况。

(3)反定型法:

将待检血样进行离心,2500r/mm,离心3min,将血清进行分离,然后对3支洁净试管分别标注A、B、O,并在各试管内滴入1滴待检血清,然后分别加入1滴5%标准红细胞生理盐水(A、B、O型),混匀后离心,1000/mm,离心1min,取出试管后轻摇,并观察凝集情况。

2 结果

通过玻片法与试管法的检验结果发现,两种方法检验326名健康人员的血型结果是一致的,其中O型人数最少,B型人数最多,其次为A型和AB型;两种检验方法下的O型人数相同,而A型、B型和AB型人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人类的血型是由基因所决定的,血型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条件。采用玻片法与试管法检验ABO血型,简单方便,临床应用广泛,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发现,两种ABO血型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从抽血到鉴定以及资料的记录,都存在着一定的干扰因素,进而造成鉴定结果的差异[1,2]。

3.1 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1)填写输血资料时,医生仅根据患者自述的血型进行填写,并未对患者进行血型检验;或者抽取血液样本时缺乏资料校验,记录不科学,造成血型报告错误、配血不合等情况;(2)红细胞检验观察时由于悬液浓度较低,造成肉眼观察无法发现凝集等,造成定型报告错误等;(3)红细胞T抗原被激活,导致标准血清抗T抗体结合,发生全凝集情况,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ABO亚型造成正反定型的不符;ABO抗体减弱,抗体减弱对正反定型也将造成正反定型的不符,由于患者的血清中—A和—B效价的减弱,反定型结果总是显示AB型,这就将导致对血型检验的误判;反定型试验不规则抗体与标准红细胞抗原发生凝集[3]。

3.2 临床检验ABO血型质量控制策略

(1)保证玻片清洁与单独使用,避免混用一块玻片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准确;(2)保持检验血样的新鲜,防止细菌污染激活红细胞上的T抗原,减少对血型检验的干扰;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高球蛋白血症在ABO血型检验时容易出现假凝集,因此可加做自身血清/红细胞,自身红细胞/生理盐水对照试验;血浆成分感染检验使应将红细胞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防止冷凝集造成的误判,血清中含有高价冷凝集素时可采用37℃生理盐水进行红细胞洗涤,如肺炎、肝硬化患者等血清[4];(3)在抽取血样的时候,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操作,小心谨慎,避免血样采集错误[5]。

总之,在检验ABO血型时,检验人员应认真负责,在发现正反定型的结果存在差异时,需要进行重新试验等,避免误判以及报告的误发,增加输血的风险。而在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也需要积累鉴定经验,对异常的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保证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于欣,哈丽娜,刘学英,周学莹,杨震.浅谈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方法[J].包头医学,2011,(2).

[2]王林,张国平.无偿献血者献血前ABO血型实验的质量控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9).

[3]王继峰,毛萍,刘晓.探究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措施[J].生物技术世界,2013,(11).

[4]颜廷俊.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17).

篇4:血型检验报告单

【关键词】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输血安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8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71-02由于临床治疗和抢救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输血这一重要的治疗手段,为了保证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做好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在输血检验过程中,血型实验室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做好血型的质量控制措施,使输血安全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1]。要想做好输血控制工作,就应该严格把控好血源的质量。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0年6月——2011年5月未实施专门的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过程质量控制的750例体检者(A组),同时选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实施专业系统的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750例体检者(B组),2组体检者年龄范围居于18-40岁,年龄平均值为(32.3±5.2)岁。血压为91-131/61-91mmHg,腋窝温度低于37.5℃,所选人员身体健康,无人患过慢性病。

1.2方法首先检查和核对供血者的资料、血液情况、血液包装袋和标签,确保核对无误后再将血液入库。然后要做好血液贮存过程中的各项质量控制工作,要控制好包括冰箱温度等各方面的条件,保持冰箱温度在2-6℃之间,并进行相应的记录。为了进一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该核对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标本,并对受血者的血型进行鉴定,A组在输血检验过程中仅行常规质量管理,B组实施专业系统的质量控制。随访并统计2组1年期内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对两个不同时期统计研究的A组和B组志愿者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过程中是否实施质量控制后输血安全事故发生情况统计。未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过程中实施专业系统的质量控制的A在因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病、配血及配血前后消毒问题导致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事件共210例,远高于实施了专业系统的质量控制后发生输血安全事故B组的30例(P<0.05或0.01),提示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过程中实施专业系统的质量控制能够有效保证输血的质量,减少交叉配血和输血传染病的发生,见表1。

表12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原因统计(n)

事故发生原因1A组(n=750)1B组(n=750)1P职业暴露145101<0.01输血传染病问题160111<0.05配血问题145101<0.01输血前后消毒问题160111<0.053讨论

3.1严格做好输血适应征的控制工作医院在对病人进行治疗和抢救过程中都会经常应用到输血这一治疗手段,是保证治疗和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但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输血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HIV、HCV、HBV的等传染性疾病的能够通过输血传染给患者[2]。为了有效避免发生该类现象,应该控制好血液的来源,筛选献血者需要进行的血液检验项目,严格检测患者的血液指标,明确患者的血型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各项指标,以便能够保证输血过程的顺利性和输血结果的可靠性,尽最大可能地挽救患者的生命,以上措施不但是临床常规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有效避免纠纷的发生。如果患者病情仍然具有传染性,医护人员应该对其进行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人员,隔离时还应该加强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为了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可以采用成分输血的办法,必须做好输血适应症的控制工作,如果患者病情较为稳定,输与不输皆可,那么应该避免输血,输血时尽量采用成分输血[3]。

3.2输血前检验血标本《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血标本的采集和运输工作做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因而采集和运输血标本时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进行血标本采集前要确保患者姓名与输血申请单上申请人的名字相一致,血标本需能够反应患者的免疫状况,如果血标本需要被应用到配血试验中,那么血标本的采集时间应该少于3天。为了避免血标本发生溶血和稀释的现象,对患者进行抽血后,需要做好贴标签、登记等一系列后续工作,然后立即将血液装入试管中并将容纳血液的试管进行标识,并做好认真详实的登记记录。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或者具备相关经验并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将输血申请单和受血者送往血型实验室,由医护人员或者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核对。为了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该保持实验室内部的整洁和干净,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除此之外,還应该按时对冰箱的温度进行记录。

3.3做好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一是A、B、O几种血性鉴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尤其在交叉配环节鉴定质量控制至为关键。首先必须确保标准在有效期内,有批准生产文号;其次在实验过程必须依照规范操作程序,如血清与血球比例。在鉴定过程中还需进行正反定型以起到相互验证作用。从临床表现来看,由于ABO几种血型存在的正反定型不合现象出现率较高,也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主要表现有反定型不合、正定型不合、蛋白质或血浆异常以及其他不明原因造成的不合,因此临床检验时必须谨慎排除以上不合现象,若出现不合要重新进行全部试验;二是Rh血型鉴定过程的质量控制。Rh血型系统与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促进关系,因此在输血检验前需进行常规Rh血型检查,定型过程中也应该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以确保血型鉴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组实施输血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的750例体检者1年的随访,其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过程中存在的输液安全事故发生率较未专业系统地实施输血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的750例体检者事故明显减少,说明对输血检验过程中实施质量干预,能保证和显著提高输血质量和输液安全,建议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蒋利星.血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6):238-239.

[2]朱纯刚.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73-374.

篇5:血型检验报告单

【摘要】血型是人类血液以血型抗原为表现形的遗传性状,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的两大血型抗原抗体系统,在临床输血和血液遗传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血型鉴定(blood typing)是临床输血的首要问题,正确的血型鉴定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条件。目的:总结探讨血型鉴定的影响因素。方法:对418例学生采用玻片法和试管法进行血型鉴定。结果:玻片法和试管法存在一定结果不符,其准确率低于试管法。结论:血型鉴定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血型鉴定时,需要综合考虑。【关键词】ABO血型;血型鉴定,遗传

血型是人类血液以血型抗原为表现形的遗传性状,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的两大血型抗原抗体系统,在临床输血和血液遗传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血型鉴定(blood typing)是临床输血的首要问题,正确的血型鉴定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条件。临床常用的血型鉴定方法有盐水凝集法和凝胶微柱法。盐水凝集法因简单易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又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结果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418名学生的玻片法和试管法的血型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ABO血型鉴定中的影响因素。资料和方法对象:我校检验学院2004年8月 2009年10月间418名学生,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1.4-t:2.5岁。每名学生同时用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方法进行ABO血型鉴定。

标本采集:抽取EDTA抗凝血,在2小时内完成ABO血型鉴定操作。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1 1.5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 检验。P<9.0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 玻片法和试管法的血型鉴定结果见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玻片法还是试管法,418名学生的血型分布是一致的,即O型最多,之后依次为B、A、AB,即O>B>A>AB。② 玻片法和试管法的鉴定结果显示AB型人数相同,而A型、B型和O型人数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数据见附表。讨论

血型由血型基因决定,是血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临床输血和血液遗传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输血安全是临床输血的首要问题,正确的血型鉴定(blood typing)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条件。此文笔者就临床血型鉴定的经验和体会进行简单交流。

3.1 医务人员的问题

临床医生在填写输血申请时,没有做血型检测,单凭印象或听信患者的自诉血型而造成血型错误;临床护士在抽取血标本时,未校对患者的姓名、床号,仅凭印象,抽了其他人的血液而造成血型报告错误或交叉配血不合;检验科人员没有对报告核对正确,造成血型鉴定错误。

3.2 被检红细胞

亚型更少。⑤ ABO血型抗体减弱:ABO血型规则抗体合成量的不足也是造成正反定型不符的重要因素。当献血者血清中抗一A和抗一B效价减弱,其反定型格局总表现为AB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血清用量,降低反应温度,延长反应时间,应用低离子强度溶液等方法,检出低效价的抗一A和抗一B。

3.3 实验器材

① 所用器材必须清洁、干燥,试管、滴管要专用,标记清楚。②用试管法定型时,应同时进行正向和反向定型。每批测定均须设置对照。③红细胞浓度按要求配制,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的比例适当。④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离心时间是血型鉴定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按操作规程严格控制。

3.4 其它因素

篇6:血型检验报告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0例输血患者中, 男159例, 女161例;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 (45.4±3.8) 岁;72例患者有妊娠史, 63例患者有输血史。采取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160例) 与观察组 (160例) ,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检验, 两组均进行血型鉴定 (单克隆抗体法) 和交叉配血 (生理盐水和凝聚胺) 。交叉配血通过将供血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血清混合后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其是否存在溶血现象。血型鉴定通过对红细胞上存在的血型抗原、血清中的血型抗体进行检测, 以此作为判断依据对血型进行判定。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①对供血者基础信息、血液包装袋、血袋标签及血液制品各方面情况进行仔细核实, 确保各项信息均准确后入库;②加强对贮存血液制品各项质量标准的控制, 尤其对冰箱的温度等外部贮存条件进行有效控制, 冰箱温度应保持在2~6℃, 并由专门工作人员及时进行记录和核对;③为确保输血的有效性、安全性, 应将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核实, 对受血者血型进行鉴定, 确保输血无误。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具体包括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疾病发生、配血问题及输血前后的消毒操作问题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总发生率 (3.12%) 相较于对照组 (9.38%)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输血医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 如免疫学、传染病学、病毒学、遗传学及生物工程学等学科。对血液制品的合格性及如何获得有效的血液进行研究, 可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最大程度实现降低输血传播性疾病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因此, 血型实验室的临床工作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输血检验的控制直接决定着输血成功率的高低, 并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血液检验、消毒等相关工作的质量控制水平对血液使用的安全性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HIV是临床输血过程中发生率极高的逆转录病毒感染性疾病, 对受血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严防HIV及其他病原体传染是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工作内容。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抗-HIV、谷丙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及梅毒抗体等内容进行检测, 并对供血者的个人基础信息资料进行详细登记、核实, 确保血液质量符合输血要求。同时, 在患者进行输血前还应加强对输血适应证的控制[3]。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各项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总发生率 (3.12%) 明显低于对照组 (9.38%)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加强对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能够有效降低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输血安全性并保障患者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 对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纳雍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20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160例) 与观察组 (160例) , 观察组采取血型实验室质量控制, 对照组未采取质量控制, 比较两组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加强对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 能够有效降低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输血安全性, 并保障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长林.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分析[J].医学信息, 2015, 28 (22) :65.

[2]闵望先.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20) :141.

篇7:看懂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报告单

一般准妈妈血型为O型,准爸爸是A、B或AB型血时,准妈妈在怀孕16周以后必须定期到医院做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测定血型免疫抗体即IgG抗A和IgG抗B效价来预测胎儿是否会产生ABO溶血病。

检查目的

防治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生完全可以预测和防治的,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是防治新生儿溶血病的手段之一,夫妻双方到医院检查血型后即可知道双方的血型是否相合。

减少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在所有分娩中大概有20%~30%的几率会出现母婴血型不合,夫妻双方有上述血型的情况,可以通过孕前和孕期检查并及时干预减少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如在孕前被查出血型抗体效价高者可在孕前先进行中药治疗来降低抗体,预防宝宝患ABO溶血病。即使孕前没有做过抗体检测,也可以通过定期查孕后抗体效价来预防。

检查时间

第一次孕18周开始查抗体,第二次孕28~30周,以后2~4周查一次。

为什么要在孕期重复检查呢?

因为在孕早期,进入母体的胎儿红细胞相对较少,所以母体产生抗体的量少,抗体效价低。随着孕周的增加,绒毛膜的破裂,进入母体的胎儿红细胞增加,使母体产生抗体量也增加,抗体效价升高。因此需要在不同时期监测抗体。但也有部分准妈妈的抗体效价孕晚期比孕早期低,且新生儿未发生溶血,这可能是由于准妈妈孕早期接触过某些食物、细菌、注射一些疫苗使母体产生免疫性抗体,因为ABo抗原在自然界是广泛分布的,而到了孕中晚期,由于准妈妈未再接受这些抗原的刺激,早期产生的免疫性抗体被机体清除,因此抗体效价反而下降。

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报告单如何看?

被诊断为新生儿ABO溶血的标准

孕期做血清学监测I gG抗A/B效价≤1:64为正常,若0型血准妈妈怀有A型或B型血胎儿,脐血行三项血清学试验,包括直接Coomb's试验、游离抗体检查和抗钵放散试验,其中至少一项阳性,即可诊断为新生儿ABO溶血。

母子健康温馨提示

如果抗体的“活性”不高,可以安心生宝宝,如果抗体的“活性”很高,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降低,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降低准妈妈抗体的“破坏力”。准妈妈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治疗。

准妈妈新生儿溶血病疑问

Q新生儿ABO溶血病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新生儿同种免病溶血性贫血中最多见的一种溶血性疾病。是由于夫妻双方ABO血型不合而导致母婴血型不合,从而使准妈妈产生抗胎儿ABO血型的免疫抗体,这种免疫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血液中,破坏胎儿的红细胞(即溶血)。造成流产、早产、死胎、新生儿贫血、黄疸、核黄疸、小儿智力障碍甚至出生残疾儿。

人类的血型系统很多,最大的血型系统为ABO和RH两大系统,之所以称为最大,是因为其临床价值或者说是对临床诊断治疗意义最重要,因而多见的就有新生儿ABO溶血及R H溶血这两种新生儿溶血病,但RH溶血多为第二胎出现,所以在“只生一个”的今天,AB0溶血就显得比较突出些。

Q一旦被诊断新生儿ABO溶血该怎么办?

准妈妈一旦诊断为ABO溶血者,一定积极严格接受检查和治疗。血型不合的准爸爸准妈妈,第一次怀孕时基本上没事,但如果有过流产或生过宝宝等情况,一定要查准妈妈体内Rh抗体。若抗体阳性的“活性”很强,一旦怀孕很可能会否则发生死胎、新生儿严重溶血的危险性就比较大了。

Q哪些准妈妈可能会生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宝宝?

1.病史中有不明原因自然流产史、死胎及前一胎新生儿重度黄疸史者。

2.血型检查为O型,其丈夫为A、B或AB型。

3.O型血准妈妈孕期抗A(B)IgG效价≥1:64者。

4.孕期B超检查,严重溶血者可见胎儿皮肤水肿,肝脾肿大等。

专家提醒:对既往有原因不明死胎、流产、输血史或新生儿重度黄疸史的准妈妈,应注意鉴别,尽早明确诊断并积极救治,常可使宝宝转危为安。

Q宝宝得了新生儿ABO溶血病如何治疗?

新生宝宝刚出生时就要做好各项工作:1.在产妇分娩时,就要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准备。2.胎儿娩出立即断脐,减少抗体进入宝宝体内。3.保留脐带,以备严重溶血病宝宝换血用。

ABO溶血病宝宝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新生儿出生后要严密观察黄疸出现时间,一般第2~3天,严重者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并要注意黄疸加深速度,如胆红素浓度过高,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胆红素脑病,以后影响智力,所以ABO溶血病要及早治疗。

Q母婴血型不合一定会有问题吗?

篇8:血型检验报告单

临床上输血引起溶血反应的原因有3种: (1) 输入了A、B、O血型不合的血; (2) 输入了不合亚型的血; (3) 输入了Rh血型不合的血, 其结果是由抗原抗体反应触发。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系统凝血和内分泌反应。红细胞上的某些血型抗原物质与血清中的某些相应抗体结合而使红细胞发生破坏造成溶血, 在各类血型中, A、B、O和Rh血型抗原最强, 当输入了不相合的血液, 就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或产生同种抗体, 因此, 每一受血者除检定A、B、O血型外, 同时检定Rh血型, 然后选用相合的血液输注。

对于Rh阴性患者, 不论是否产生同种抗体, 最好输入A、B、O同型Rh阴性的血液, 这样可以避免Rh阴性未婚妇女因输Rh阳性血而产生同种抗体致婚后怀孕产生新生儿溶血病, 由于Rh阴性献血队伍人数较少, 如遇到Rh阴性输血患者, 有时不宜及时找到相合的血液, 可采用以下办法: (1) 对自身适合, 采自体血者输用自体血; (2) 需少量输血者用A、B、O同型血浆代替; (3) 能不输血者尽量不输,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法, 即保证了患者手术顺利进行, 又避免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和同种抗体产生。Rh血型是目前输血工作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 因此, 严格临床安全输血, 关键是:输血前, 必须做好患者的正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及Rh血型鉴定,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取血、发血、严把“三查四对”关 (三查:血型、病例号、标本。四对:取血证、血量、姓名、血袋号) 对于有输血史患者, 术前、术后交叉配血一定要重新抽取血样, Rh抗D血型检查是临床输血的关键, 即能为治疗提供依据又可杜绝输血反应的发生, 确保输血安全性。

关键词:Rh血型,检验,安全输血

篇9:血型检验报告单

1材料与方法

单克隆抗-C, Ac、Bc、Oc反定型试剂红细胞、筛选细胞 (3人份) 、谱细胞 (10人份) 均由上海市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微柱凝胶ABO-CDE卡和微柱凝胶抗人球卡以及配套设备由西班牙Diana公司提供;聚凝胺试剂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血型及抗体鉴定参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1]。

2血型鉴定过程与结果

2.1 RBC血型鉴定

正定型为“A”型, 反定型Ac、Bc、Oc均阳性, 结果见表1。

2.2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

抗体筛选结果见表2, 抗体鉴定结果见表3。

注:“0”表示细胞表面不存在该种抗原, “/”表示不确定细胞表面是否存在该种抗原。AHG为抗人球蛋白。

注:“0”表示细胞表面不存在该种抗原, “/”表示不确定细胞表面是否存在该种抗原。AHG为抗人球蛋白。

通过表2和表3中的盐水法可以确证患者血清中含有IgM抗-C, 抗人球法只能证实患者血清中可能含有IgG抗-D和 (或) 抗-C。患者血清经2-Ma处理后, 使用抗人球法与筛选Ccdee和ccDee红细胞均发生凝集反应, 从而证实IgG抗-D和

2.3 RBC反定型重新鉴定

用单克隆抗-C分别筛选C抗原阴性的Ac、Bc、Oc的红细胞, 重新进行正反定型, 结果患者血型鉴定正反定型相符, 确定为A型。

2.4交叉配血

患者血清与3名献血者 (均为A型ccdee) 红细胞主侧交叉配血, 在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抗人球卡中均无溶血和无凝集。

3讨论

抗-C抗体少见于Rh阴性的人, 通常抗-D血清中含有抗-C抗体的仅为30%[2]。抗-C的产生多系通过外来红细胞免疫刺激后产生, 即通过输血或妊娠产生, 这些抗体多为IgG型, 但在免疫早期也可有部分IgM型。本例患者可能因2008年5月输注悬浮红细胞产生了IgM抗-C, 从而导致ABO正反定型不符两次给予患者输注Accdee型悬浮红细胞后均无不良反应。因此, 笔者认为, 对RhD (-) 患者输血时最好进行Rh同型输注, 以免产生不规则抗体, 导致紧急输血时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参考文献

[1]王金敏, 刘世荣, 乔家骏, 等.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60-61.

上一篇:节支降耗考核管理办法下一篇:高考家长会家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