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肝药调研报告

2024-04-13

保肝药调研报告(精选5篇)

篇1:保肝药调研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数据是通过本院计算机管理系统汇总的各病区各个药物的消耗数据得来的。数据包括药品规格, 包装, 数量, 金额等。

1.2 方法

通过对医院2009~2010 年各保肝药物在精神专科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DDDs) 、日均费用 (DDC) 排序等指标进行分析, 评价保肝药在精神专科的应用情况。

2 结果

各年度各药品住院销售金额见表1;各年度各药品的DDDs排序见表2;各年度各药品的DDC排序见表3。

3 讨论

由表1可见, 3年中, 水飞蓟宾葡甲胺一直占据销售金额的第1位。水飞蓟宾葡甲胺将水飞蓟宾与葡甲胺结合, 既具有解毒功能, 又能稳定细胞膜, 达到明显的保肝护肝作用, 效果明显。甘草酸二铵也是保护肝细胞膜的保肝药, 前2年没有销售, 但是仅2011年1年, 其销售金额就达到第2位。由此可见, 保护肝细胞膜类保肝药保肝护肝效果明显, 所以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 其用量持续增加。

由表2可见, 3年中, DDDs排名前3位的都是水飞蓟宾葡甲胺、葡醛内酯和联苯双酯。由表3可见, 前2年, 水飞蓟宾葡甲胺的日均费用最高为6元/日。2011年甘草酸二铵开始销售, 而这一年日均费用最高的就是甘草酸二铵达到12元/日。

抗精神病药引起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对肝细胞膜的损害[3]。由此可见, 我院精神专科主要应用水飞蓟宾葡甲胺和甘草酸二铵等这类保护肝细胞膜的保肝药防治肝损害是合理的。但水飞蓟宾葡甲胺和甘草酸二铵日均费用相对较高, 建议医院多引进高效低价的保护肝细胞膜类的保肝药品种供临床选择, 以期既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又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吕成荣, 余亚文, 陶旭东, 等.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1) :31-30.

[2]黄新清, 杨迪琼.精神药物性肝损害36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 0 (9) :110-111.

篇2:保肝药选用

保肝药是指对肝细胞损伤(炎症)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药物。引起肝细胞损伤(炎症)的病因很多,因而在保肝治疗中首先应去除病因,然后再给保肝药物治疗方能奏效。如慢性病毒性肝炎关键是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病首先应戒酒;非酒精性脂肪肝就得注重饮食与运动;药物性肝病则应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的药物并促进体内该药物的清除。

当前临床上在使用保肝药时存在一些问题:

一、不重视去除病因的情况下一味强调保肝治疗

目前有不少乙肝患者甚至医生,在时机适合条件又允许的情况下,不抓紧抗病毒治疗,还一味强调保肝,延误病情,这样,肝是“保”不好的。

二、不针对性地选用保肝药

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应在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熊去氧胆酸(优思弗)。这是由于熊去氧胆酸能抑制自身免疫应答。如果对是否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都未能明确,用一般的保肝药物治疗又怎么能“保”得了患病的肝脏呢?

三、保肝药伤肝

有人不管肝组织是否有炎症、损伤,只要说是肝病,就大用“保肝药”;有些患者由于治病心切,加之缺乏对肝病的认识,不仅把医生开的一堆“保肝”药全盘接受,而且见到广告上“包治”肝病的“良药”,都不肯放过。殊不知,不仅某些西药对肝脏有毒性作用,就连中药也不例外,至今发现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不下600余种。

篇3:肝病不宜多用“保肝药”

在这些药物中,维生素是针对肝硬化病人常发生多种维生素缺乏而采用的,如利、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K及维生素E等。

具有解毒作用的肝泰乐(葡萄糖醛酸内酯),可和肝内的毒物结合生成无毒的或低毒的物质,由尿中排出,肝乐也有类似作用,并可改善肝功能,据称述能预防脂肪肝。由于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解毒库”,这些药物的应用就显得很有必要。

促进能量代讲的药物如ATP(三磷酸腺苷),作为细胞代谢的辅酶,参与人体的三次营养素(蛋白、脂肪、糖)代谢,供给机体能量;另外,辅酶A也在营养代谢上发挥一定作用。

慢性肝病常有蛋白质缺乏,除常用一些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还直接选用一些白蛋白、血浆或新鲜血,纠正低蛋白状态,改善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然而,上述“保肝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人病情科学选用,不可自行随意、盲目滥用。如用药种类过多、用置过大、不该用时应用(病情轻、无蛋白缺乏时盲目用白蛋白、血浆等)等,因为肝病时肝功能有某种程度减退(尽管肝功化验尚正常——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即使只有一部分肝细胞正常也能使肝功正常),此时用许多“保肝药”,必然使本已损害的肝脏“雪上加霜”,加重病情,出现事与愿违的不良后果。

篇4:肝炎患者慎用保肝药

杀死肝炎病毒的同时,用保肝药保护肝脏免于受损,一攻一防,这是联合用药的通常逻辑。但这看似合理的逻辑经得起推敲吗? 解放军302医院临检中心王海滨副主任对此持保留意见。

1如果健康的肝脏适当服用保肝药,能起到一定未雨绸缪的作用,但如果肝脏已经遭到如乙肝、丙肝病毒的侵袭,这时候服用保肝药就得悠着点儿了。

2免疫系统是我们人体的健康卫士,是抵抗疾病的重要防卫系统。当肝脏受到病毒感染,人体会产生正常的免疫过程,启动的免疫系统会主动识别病毒细胞,杀死并清除它。这时候使用抗病毒药物正好如虎添翼,共同抵抗肝炎病毒。但如果不当使用保肝药物,可能就会出现助纣为虐的情况。

3肝脏在健康状态下,保肝药的确起到预防肝病的作用。但如果已经有病毒感染存在了,被感染的肝细胞转变成为了坏细胞,如果此时用药保护它,那我们机体自身杀伤坏细胞的免疫机能就不能辨别好坏细胞,也就是说免疫系统失效,不会再搭理这个坏细胞。虽然说保肝药能够暂时使得人体内转氨酶下降,但这只是个假象,它反而成为乙肝病毒的保护伞,让它安全的长期的存在于我们肝细胞里。所以说,保肝药可能会促使肝炎慢性化。因此,在肝功能还比较好的情况下,不要用保肝药干预,只宜使用抗病毒药物。

篇5:保肝药调研报告

我平常应酬很多,常要喝酒。我妻子看到一些广告,说在喝酒前半小时服用“保肝药”能保护肝脏。请问真是这样吗?

河南 唐茂平

喝酒前服用所谓的“保肝药”,不仅护肝效果微乎其微,甚至可能加重肝脏的负担。因为,酒精要通过肝脏代谢,药物的代谢也需要通过肝脏,两者同时进入肝脏,反而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正确的做法是:第一,喝酒前要吃些富含淀粉和高蛋白的食物,这类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长,可有效阻隔胃部对酒精的吸收,如鱼贝、瘦肉、鸡肉、豆制品、蛋、奶酪等。但千万不要吃腊肉、咸鱼,这些腌腊食品含有大量色素与亚硝胺,可与酒精发生反应,不仅伤肝,而且损害口腔与食道黏膜,甚至诱发癌症。第二,在喝酒时,要注意多喝白开水,以使酒精加快从尿液中排出,减少肝脏负担。第三,喝酒要慢些,小口喝,一次大量喝酒不仅损伤肝脏,对呼吸道、胃等器官的损伤更大。第四,酒后喝点小米或大米粥,会在胃黏膜上形成一定的保护膜。

另外,喝酒时应把握量,即白酒(低度)不能超过2两,葡萄酒不要超过3两,啤酒不要超过2听(相当于玻璃瓶的1瓶)。一些药食同源的食品,如枸杞子、桑葚、覆盆子等煮粥或泡水,也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还能缓解疲劳,增强人体抵抗力。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周一海(主治医师)

怀孕后还能用妇科洗剂吗?

怀孕后,我觉得自己的白带比未怀孕时增多了。因为平时比较讲究个人卫生,我想用妇科洗剂清洗一下,请问这样可以吗?

浙江 万红

孕期阴道分泌物增多是由于新陈代谢加快,阴道上皮细胞和宫颈腺体分泌旺盛而引起的,这是孕期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在正常情况下,阴道内有多种病原菌存在和寄居,保持着生态平衡。妇科洗剂多含有杀菌、消毒的药物成分,经常使用易破坏阴道内的正常菌群,造成“自净”能力下降,以致其他致病菌成为优势菌,从而导致阴道炎症。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孕妇只需每日用温开水清洗外阴及肛门周围即可。注意穿纯棉内裤,保持阴部的透气、干爽。如果出现分泌物增多,还伴有外阴阴道瘙痒、灼痛,白带性状改变、异味等症状时,则应及时就诊,查明原因,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成都医学院附属医院 华平(副主任医师)

胆囊切除后易患结肠癌吗?

前不久,我父亲因患胆囊炎及胆结石做了胆囊切除术。最近,我听说胆囊切除后易患结肠癌。请问,这是真的吗?该如何预防? 吉林 王立峰

确实,胆囊切除10年以上者比常人患结肠癌的比例高38.5%,而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比一般女性高65%。这与胆囊的生理功能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肝细胞生成胆汁后经胆管排入胆囊储存、浓缩,人在进食时刺激胆囊收缩,胆囊将储存的胆汁排入肠道,乳化脂肪,促进脂肪吸收。而胆囊被切除后,肝脏分泌出的胆汁没有了储存的地方,会直接进入肠道,使肠道细胞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了患结肠癌的风险。

预防措施 第一,限制高脂肪、高糖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脂肪代谢。第二,适当增加富含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如粗粮、麦片、芹菜、紫菜等,以促进肠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对肠道黏膜的不良刺激。第三,患者应定期(1~2年)进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此外,当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并伴有腹痛、消瘦、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排查,以免延误病情。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翟爱华(主任医师)

上一篇:老谋深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下一篇:复古婚礼范儿 手帕婚礼请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