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

2024-04-08

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

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及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段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热爱。诗的开头写香炉峰的壮丽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接着笔锋一转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喷涌而出,直挂在苍翠的香炉峰前面,在阳光、紫烟、绿茵的掩映下,瀑布既显得雪白如练,又是银光闪烁。整个景色非常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紧接着诗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极写了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构思奇特,可谓古今之绝唱。

教材选编这首唐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感受大自然之奇美,是围绕单元主题所选的精心之作。

学情简析:

随着“书香校园、诵读经典”系列活动的开展,二年级小学生均可以背诵二十首左右的古诗。《望庐山瀑布》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背诵,但由于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学生对于对诗意不能完整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更是知之甚少,或停留在表面。学生很少接触过瀑布面对与瀑布的壮美不容易体会。

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诗词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贯穿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课标准》对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有一条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这一目标,我们体会到在低年级古诗的教学要尽量避免逐字逐句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开展想象,理解诗意,领悟内蕴。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诗体图画,声效启迪,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美的情景,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领悟古诗中所蕴涵的意味。通过教师一次次的引导及指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进“诗”意,使他们达到身临其境的妙感。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炉”等三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积累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查找李白资料,积累李杜诗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积累读,导入揭示诗题。

1、课前活动:我会背古诗。(学生展示会背的古诗。)

2、了解诗人,解题读题。(相机认识生字“庐”“瀑”)

3、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媒体使用:播放庐山风景画卷,师配乐解说: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长江,山青水秀,景色泛胜。这儿的山,这儿的雾,这儿的飞流瀑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人苏轼漫游庐山时曾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问:你能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庐山?

过渡:庐山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画卷,是大自然造物的杰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设计意图:展示背诵,开始新课。给学生充分的成就感。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开启诗题,在媒体的音画效果中,走进庐山身临其境,情景交融为本诗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试读,识字读通诗句。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2、学习生字,交流方法成果。指导写字“炉”字。

3、展示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4、范读引领:让我们来仔细听听播音员的朗读吧。

【媒体使用:出示本课的生字,形式多样,直观丰富地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生读顺全诗之后,播放范读音频,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提供示范引领。】

(设计意图:第一次初读过程中,以读通读顺为基本要求;这一环节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完成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一。在此基础上,学生达到正确、通顺地朗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三、细研读,入境理解诗意。

1、自学解诗:合作交流,相互讨论,说说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3、画中悟诗情。

(在情境理解中,教师简笔成画。难点教学预设如下:)

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这里香炉指的是庐山上的香炉峰。形状上尖下圆,经常有云雾笼罩,就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所以人们为它取名香炉峰。

相机理解“生紫烟”、“遥看”、“挂前川”这些词。

小结:这短短的七个字就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人间仙境般的美景。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故意将瀑布画成弯的。问:老师吧瀑布画得漂亮吗?

生:提出质疑,引出“飞流直下”出瀑布水流速度很急、很快。

师继续作画,抓“直”,我该画多长呢?(三千尺)

师:瀑布真的是从三千尺的地方落下来吗?我们这一层楼房大约有十尺,这样计算,三千尺也该有三百多层吧,这世界第一高楼也没这么高呢?那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引导理解:“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也是李白诗歌的风格。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如“挑花潭水深千尺”等加以理解。

小结:这就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阿!他的笔下才会出现这么奇丽的夸张啊!让我们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体会瀑布之壮美。

4、诵读小结。

(设计意图: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通过诗画结合,入情入境,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使这一层次的研读能达到感情表现的要求和提升。)

四、品味读,想象领悟诗韵。

1、配乐诵读,创境想象。

2、观看瀑布,激发联想:此刻你就站在这样的瀑布前,陶醉在这样壮美的大自然中:

你好像看到了—— 你似乎听到了——

你仿佛感觉到—— 你在内心赞叹到——

3、熟读成诵,积累名句。

【媒体使用:优美的古筝音乐,使学生的吟诵更富韵味。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然后播放瀑布图片。让学生的想象转化为现实,避免以课件画面先入为主而失却文本体验的遗憾,这样,更好的使多媒体和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既体会到诗词之风韵,又领略自然之壮美。】

(设计意图:欣赏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配乐朗读,感受景美诗美情美,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突破难点,巧妙结旨,用心诵读,熟读成诵。)

五、拓展读,升华激发诗情。

1、教师小结全诗。

在精练的28个字当中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红日、青峰、紫烟和白瀑,色泽鲜明,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2、拓展阅读李白名句,进一步了解这位浪漫主义大诗人。

3、拓展实践。

①、自学预习:总结古诗学法,引导学生用本课积累的“读-说-画-背”的方法学习另一首古诗《绝句》。

②、推荐阅读:登录洋县教育资源网,阅读其余文人墨客描写庐山的诗作。

【媒体使用:出示李白的诗句进行拓展阅读,感受杜甫诗中的李白,再次感知李白夸张豪放的诗歌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经典诵读经典的热情。】

(设计意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激发对古诗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走出课堂,却走进诗的宝库,走进大自然的广阔中。)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李白

读—说—画—背

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展开想象,初步感悟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和语言的优美。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进行识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初步感悟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感悟古诗语言的优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古诗引入,复习古诗,增加积累

看图引导学生猜入学后学过的古诗《草》《宿新市徐公店》《牧童》《小池》《赠汪伦》《静夜思》

(设计意图:古诗词教学重在学生的背诵和积累,重在学生兴趣的激发。学过古诗以猜谜的形式呈现,能极大第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后面学习《望庐山瀑布》打下情感基础。)

二、初读古诗,自学字词,指导书写

1、孩子们,《静夜思》的作者是谁?(李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仙”。他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他游览过庐山后,写下了古诗《望庐山瀑布》。(板书:望庐山瀑布)

2、指名拼读“庐”和“瀑”

3、看图介绍“庐山”和“庐山瀑布“

4、自读古诗。把字音读准,不会读的字拼一拼课本上诗句下面“小树叶”中的拼音,或者问一问身边的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5、检查学生读古诗情况。指名学生读古诗,相机出示生字:炉、疑,指名学生读生字并组词。

6、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记忆“炉”和“庐”;强调“疑”在《静夜思》中学过,其部首是“疋”字部。

7、指导书写(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炉银流烟;指名学生读生字;观察“炉”“烟”占格;教师范写,强调左窄右宽的字在书写时左边一定要占位下,火字旁要让着右边的部分,捺变为点;学生写,展示,讲评。)

8、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因此,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也应该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来教。教师把自主识字和教师引导巧妙地结合起来,并针对低年级孩子容易混淆字形的思维特点,通过图片对形近字进行比较记忆,既强调了字形,又巩固了字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再读古诗,讲究形式,读出节奏和韵味

过渡:孩子们,学习古诗,光能读准字音还不行,还要能读出节奏和韵味。

1、老师示范“二二一二”节奏,拍手读。学生拍手读古诗。(齐读,男女生分开读)

2、师生拍课桌读,读出节奏。

3、能不能像古人一样读得更有韵味?做到声断气不断。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通过表扬引导学生读出韵味。

4、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读。

(设计意图:“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段诗歌教学的要求,因此,该环节的设计,重在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其儿童化、游戏化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并在诵读中初步理解了诗意。)

四、展开想象,初悟诗意,体会诗情

过渡:孩子们,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意蕴深远,内涵丰富,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大家看视频,听朗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学生看视频,听朗读。

2、同桌说说看到的景物和想到的。

3、指名学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香炉峰”“川”“九天”等词语)

小结:是啊,孩子们,读着古诗,我们心中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美丽壮观的画面。那么,当我们看到瀑布时,会不会想起古诗呢?

(设计意图:古诗意蕴深远的特点决定了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即重在兴趣的培养,重在诵读,弱化逐句理解,提倡整体感悟,初步体验。该环节,举重若轻,让学生在看、听、想、说中轻松地感悟了古诗的意境美,简单而不简约。)

五、创设情景,迁移古诗,引导运用

1、去年暑假,三年级的小丽跟妈妈到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旅游,看到瀑布,小丽这样写:站在黄果树瀑布之前,看着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倾斜而下,我不由得想起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

谁来帮小丽填一填?

2、去年我们班的黎明到我们省罗平的九龙瀑布去玩,回来后写了一篇日记,可是他记不清诗句了,谁来帮帮他?

假期,爸妈带我到罗平的九龙瀑布游玩,当我看到九龙瀑布的时候,那般景象没法比喻,瀑布从高山上倾泻下来,溅起团团水花,形成一层层薄薄的雾,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李白的名句:。

(设计意图:xx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即使说古诗教学,也应遵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迁移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学习规律。创设学生写话情景,巧用“帮一帮”的方式,有效地促发了学生思考的动力,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六、立足学情,拓展延伸,背诵示范

1、出示现代诗人叶圣陶的《瀑布》,老师示范背诵。教师介绍背诵的秘笈:小时候背诵了许许多多的古诗词,现在能张口就来。多读多背是学习语文积累好词佳句的好方式。

2、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强调李白诗中的虚指“深千尺”和“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说说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哪些?

3、回去自己阅读李白的诗并背诵。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本身是最好的范本,老师的示范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效仿老师的兴趣和欲望,引领孩子们去背诵更多的经典。夸张诗句的延伸,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该环节的设计和拓展均符合低年级认知特征和思维发展,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六个生字,认识二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这首古诗。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理解本诗的意思和作者创作意图。

3.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准备:庐山风光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自己积累的有关古诗、名句等。

二、小组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1.庐:简陋的房子;姓。(注意里边不是卢)。组词:庐山、庐舍、茅庐。

2.三顾茅庐:1.原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2引申为刚走上社会或工作岗位,经验不足。

3.瀑:瀑布、飞瀑。炉:火炉、锅炉、炉子。遥:遥远、摇不可及、遥控。疑:怀疑、疑问、质问。银:银河、银色、白银、银子、银两。

三、小组合作,根据预习资料和书中主力理解诗意。

1.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南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它山峰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聚伞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得名。

四、配乐朗读本诗。

五、尝试背诵古诗

六、古诗大擂台,背一背,看谁会背的李白的诗多。

七、补充《早发白帝城》。

诗意:黎明,为我送行;彩云,笼罩着白帝城。一叶轻快的小舟,会把我带到千里外的江陵,两岸的猿猴,不停啼叫。小舟载着我的欢乐,穿过了,重重高山,重重险峻。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称殿前井内首有白龙跃出,囚自称白帝,称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

八、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写生字。

九、板书设计。古诗

篇2: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者:赵学成

课时目标:

1、掌握生字

2、读懂《望庐山瀑布》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在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范读、配乐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突破方法: 鼓励学生图文对照、自读自悟、合作解疑来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朗读,想象来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庐山风景画面,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CAI出示庐山瀑布景观,学生欣赏

2、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想象?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吗?

3、导入诗题,齐读诗题,识记生字“庐”、“瀑”

4、简介诗作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师范读,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并在书上画出诗的节奏

2、自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合作识字,交流识记方法

4、指名读古诗,检查是否读正确,是否读出节奏

三、图文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对照插图自读自悟,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2、小组合作,议一议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交流诗意,相互解疑

3、汇报交流

学生逐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4、师小结

此时此刻,你真的想说什么?(太壮观了,大自然真神奇呀)

四、反复诵读,升华诗情

1、师再次配乐范读

2、自由练读,读出瀑布的壮美,读出自己的赞叹之情

3、指名读,师生共评

第一、二句语速稍慢,语气较柔和,第三、四句语速加快

4、指名配乐读,挑战读,分组读

五、指导书写:

1、学生对照田字格观察这四个字,想之书写时应注意些什么?

2、师范写并做相关提示

3、学生书空后对照田字格临写

六、课堂总结与拓展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

2、课后画一画庐山瀑布

七、课时作业设计:

(一)判断对错

1、《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诗圣李白()

2、庐山位于江西九江是著名的游览风景区()

3、“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千尺”是说瀑布很长,足足有三千尺()

(二)写出句子的意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八、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远:

挂前川

雄伟、壮观近:

篇3: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一起读课题———

生(齐):黄果树瀑布。

师:还记得课文开篇的第一句话是怎样赞美黄果树瀑布的吗?

生: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板书:杰作)

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杰作”?

生:伟大的作品。

生:了不起的作品。

师:黄果树瀑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带给作者如此深刻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循着作者的足迹,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一睹它的风采。

二、聚焦重点内容,感悟瀑布特点

师: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现黄果树瀑布这个大自然杰作的?

生:是从声音、形态和感受三个方面来展现的。

师:(板书:声音、形态、感受)请大家默读课文,先找出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的句子,用笔画下来。然后反复品读,看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相关的词句旁边作批注。

(生自学)

师:作者是怎样描述黄果树瀑布的声音的?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答,师出示句子。)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师: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有什么特点?请你抓住关键的词句来谈谈。

生:“从远处飘来”的一个“飘”字让我感觉到了响。我们离瀑布还很远,但“哗哗”的声音就已经传过来了。

师:“飘”是说瀑布的声音很轻很柔,你怎么就能感受到声音的响呢?

生:因为虽然“飘”是说声音很轻很柔,但“从远处”飘来,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特别大。

师:噢,原来作者用这个表示轻、表示柔的词语还是为了写声音的响的。这就是写作的智慧哦。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声音的响?

生:“盖过了人喧马嘶”“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一个“盖”、一个“只存下”充分说明了瀑布声音的响。

师:一个“盖”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生:铺天盖地。

生:瀑布声铺天盖地而来,人喧马嘶都被淹没在这声响里,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了,“只存下”一片瀑布的声响!

生:从“潮水般、人喧马嘶、喧嚣”这些词我体会到黄果树瀑布声音很响。

生:“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我从“千万架”“大合奏”感受到了瀑布声音很响,气势磅礴。

生:我想给这位同学补充一下,从“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我体会到了黄果树的声音不仅很响,而且很嘈杂。

生:“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声音就像雷声一样响,而且这雷声一样的声响在山谷间回荡。从这些词我不仅体会到声响很响,也很美。

师:看来,大家从作者的描写中都体会到瀑布声音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响”。(板书:响)试着读出黄果树瀑布声音的特点来。

(生练读)

师:黄果树瀑布声音很响,特点很突出。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写出来的呢?比较一下,从作者的描写中,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使用了打比方。

师:具体地谈一谈。

生:作者把瀑布的声音开始比作是“微风拂过树梢”和“潮水”,接着把它比作是“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最后把它比作是“雷声轰鸣”。

师:你看,这样一打比方,仿佛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就响在我们的耳畔。同样是写“响”,静心品味,好像有点不同。品一品,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句子能够体会到声音越来越响。

生:第二个句子能够体会到声音非常嘈杂。

生:第三个句子能够体会到声音虽然很大,但很美。

师:读书,就要像喝茶一样要学会品味。同样是写声音,为什么听到的却有不同?联系课文想一想。

生:开始作者离瀑布很远,后来到了瀑布的跟前,再后来作者下到了谷底,所以听起来不同。

师:老师要给善于发现的你们点个赞!原来位置在变,笔下的声音也在变,变得越来越响,越来越美。我们一起读读,感受一下。

(生练读,师生分组读。)

师:多么奇妙的声音,它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回响在耳畔!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慨叹———

生(齐):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欣赏了瀑布的声音,我们再一起看看瀑布的形态。课文用哪些语句描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形态?

(生答,师出示句子。)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师: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体会到黄果树瀑布形态有什么特点?请你抓住相关的词句谈谈你的体会。

生:从“宽幅白练”“银雨洒金街”我体会到黄果树瀑布很宽,很美。

师:“白练”指的是———

生:白布。

师:准确地说是指白色的绢。我们看像不像?

生:太像了!

师:如果说瀑布是一匹“宽幅白练”,那这架织布机说的就是———

生:岩壁。

师:岩壁与瀑布就是一对最绝妙的搭档!那么宽的岩壁上泻下那么宽的一道白练,真是壮观!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从“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我体会到黄果树瀑布非常宽,宽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生:我想给他补充一下,庐山瀑布我们在三年级学古诗的时候就知道了,它很雄伟,但很窄,这句话中一个“远比它宽”让我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比庐山瀑布要宽出很多倍。

师:你能联系曾经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自己理解,真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这是庐山瀑布,看着这幅图,是不是有一句诗跳进了你的脑海?那就是———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黄果树瀑布有多宽?

生:黄果树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8.8米。

师:是啊,真宽。可作者在文中为什么不用这两个数字来说宽呢?

生:这样的数字表达起来虽然准确,但文中的文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宽。

生:文中把瀑布比喻成了“宽幅白练”,很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宽。

生:文中还把黄果树瀑布和庐山瀑布进行对比,也让我们很形象地体会到了瀑布的宽。

师:是啊,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比较,使得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特点一目了然。你能通过朗读展现出它的特点吗?

(生读)

师:黄果树瀑布就是一幅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画!难怪作者这样赞美它———

生(齐):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如果说,形态和声音是对瀑布的直接描写,那么有没有对瀑布的间接描写?

生:作者在描写黄果树瀑布时,还写了自己的感受,这应该是对黄果树瀑布的间接描写。

师:找一找有关句子,动笔画出来,然后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黄果树瀑布能带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用一两个词概括地说一说。

生:舒服、惬意。

生:心旷神怡!

生:精神振奋。

(生答,师出示。)

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师:读出这种感受。

(生读)

师:我们在欣赏瀑布声音的时候,体会到了由于距离的不同,所以声音在作者的笔下也是不同的。现在当你读着这些感受,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作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先是“凉丝丝的”,接着是感到“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最后感觉到“胸膛在扩展”。

生:我发现作者的感受在逐渐加深。

生:我发现作者的感受不断加深是因为在瀑布旁边时间越来越久。

师:这个发现很重要。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时间越来越久?

生:“凉丝丝”的感觉是我们刚到瀑布边的感受,“坐在下面”时间长了一些,而“胸膛在扩展”是“久久地坐着”才感受到的。

师:真了不起!在瀑布前坐得越久,感受就越深!这样美妙的感受,难怪作者要这样慨叹———

生(齐):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站在那里,相信大家还会有一种共同的感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是什么感受。

(生读课文,思考。)

师:什么感受?

生:沉醉。

师:此瀑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难怪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齐):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三、注重拓展延伸,强化学法的习得

师:作者从声音、形态和感受这三个方面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黄果树瀑布这部大自然的杰作。为了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更深、更美的印象,作者在介绍时运用了———(生:打比方、作比较等手法。)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回忆我们的生活,田野里、树林中、大海边、山顶上……会有许多美好的景物。请你选择一处,试着也从所见、所闻、所感三个方面用一小段文字把它生动描述出来,在描写时不妨也学着使用打比方或拟人等方法来表达。

(生练写)

师: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走在小溪边的石子路上,看到一朵朵素雅的雏菊在阳光下绽开笑脸。五颜六色的雏菊,点缀着碧绿的草丛,十分和谐。(师:写出了花的颜色和形态。)天地间,十分幽静。潺潺的溪水声,时而像轻柔的钢琴曲,时而像微风拂过的风铃,清脆而悠扬。(师:运用比喻写出了声音的美妙。)此时的我仿佛也融入了大自然,就像是大树上的一片青叶,在微风中舞蹈着、歌唱着。(师:这种感受也是一种“醉”!)

生:我光着小脚丫奔向海边,清凉的海水掠过我的脚背,淘气的浪花像个调皮的孩子不停地抚摸着我的脚丫。沙子细细的,软软的,踩在上面,舒服极了。抬起头,红红的夕阳浸在海水中,把水和天都染红了一大片。(师:多美的画面!)海鸥美妙的叫声回旋在我的耳畔,仿佛在窃窃私语。(师:通过拟人句来写声音。)我被眼前的一切陶醉了,静静地站在海水里,只觉得身体越来越轻,就像漂在海水里的一叶扁舟,随风而去。(师:你的感受富有诗意!)

师:看来,美在我们的生活中,美也在我们的感受里!让我们用妙笔去把它们记录下来。下课!

【评析】

沈老师的这节课给我总的感受是简约、灵动、大气、扎实。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准确聚焦到了课文的重点内容,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流程看起来是那样的清爽、简单、流畅。沈老师由“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生疑激趣,走近文本,接着又聚焦到描写黄果树声音、形态、感受的语句,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概括出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其实这个品味、概括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的心灵与黄果树瀑布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最后再回到了对这个中心句的品味上。这种复沓式的一咏三叹,使教学有了主旋律,画面有了主色调。

二是十分注重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对黄果树瀑布声音、形态、感受的品味时,沈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在比较中,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特点,感悟到了语言之精 准 ,领会了写 作的方法,也激发了对新的问题的探究。

三是注重读写的迁移训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沈老师的这节课不光学生读得有质量,而且写得也很扎实。通过写,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语言和方法得到了有效的融合。

篇4: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

师: 如果说庐山瀑布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令人惊叹的话,那黄果树瀑布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美好的印象呢?(结合课题板书句式:黄果树瀑布真__________!)

生: 默读课文后回答: 黄果树瀑布真壮观!(美丽、宽、气势非凡、雄伟……)

【点评】 请学生用一个形容词来表达读了课文后,对黄果树瀑布的整体印象,这其实是一个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的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就是在一次次理解、概括和表达中逐渐走向深邃的。

师: 黄果树瀑布是如此壮观雄伟、气势非凡,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生: 美!

师: 板书“美”,并完成句式:“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

师:它到底美在哪儿呢?请大家轻声地读读课文,用你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仔细地找一找,用你敏锐的心灵触角尽情地感受一番。

(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

生1: 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生2: 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生3: 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生4: 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点评】“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这一说话训练意在请学生用文中精彩的语句来表达对黄果树瀑布美的理解,是一种选择性的复述训练。

师: 看来,黄果树瀑布确实给大家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其实作者就是从“声音、形态”(板书)两个方面写出了黄果树瀑布的美。

二、 走进黄果树瀑布,读出方法,品出韵味

师: 同学们,一篇文章要写得好、写得美,得讲究方法。平时你写作文时,一般会用什么方法呢?

生1: 我会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让我的文章更加生动。

生2: 我会用上名人名言、歇后语等,显得我很有水平。

生3: 巴甫洛夫告诉我们,要“观察,观察,再观察”。所以我一般会先仔细地观察,搜集素材。

师: 作者笔下的黄果树瀑布是如此栩栩如生,他也用了许多巧妙的方法,你发现了吗?请大家默读课文,就这一问题思考思考。

生1: 我发现作者用了比喻,把瀑布比成宽幅白练,使我的脑海里一下子就跳出了黄果树瀑布的样子,很形象。

生2: 我也发现了比喻,作者先把瀑布的声音比作微风拂过树梢般轻柔,再把它比作潮水涌上岸滩的喧嚣汹涌,使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渐近渐响的“哗哗”声。

师: 发现得好,体会得妙。作者对瀑布声音的比喻可不止这一处,你发现了吗?

生1: 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生2: 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师: 为什么同样的瀑布声,作者会作出不同的比喻呢?

生1: 我觉得是瀑布的声音发生了变化。

生2: 我认为是作者听瀑布的位置变化了,所以听到的声音也变化了。

师: 是啊,比喻要用得准确、巧妙,才能让人犹如身临其境。

【点评】 语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教师就要善于在他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点拨和引导,使之提升自己的见解。将三个比喻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思考,学生就体会到比喻的精当之妙了。

师: 作者还使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呢?

生1: 我发现作者使用了夸张的方法:“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从中我知道了瀑布的声音非常之响。

生2: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黄果树瀑布的宽。

生3: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我觉得其中的“飘、拂、涌、盖”四个字用得十分贴切,写出了声音的渐近渐响,尤其是“飘”字给我的感觉十分舒服、美妙。

……

师: 同学们交流得都很好,听老师来读读这段文字,你来看看这是什么方法?(师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中既没有对瀑布声音的描写,也没有形态的描写,它又是如何表达瀑布之美的呢?

(学生思考不出,教师加以点拨)

师: 徐霞客何许人也?

生: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

师: 他在遥望瀑布时,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 他仿佛听到“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生2: 他仿佛听到“如雷声轰鸣”般的哗哗声。

生3: 他仿佛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师: 这样一位伟大的侠客,他见过的美景千千万万,可是在黄果树瀑布前,他凝神——(生接读)谛听,他完全——(生接读)沉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方法就叫“衬托”。

【点评】 在学生讲不出时,教师要给予提示,要促进更多的学生思考、进步。

师: 如果说好词佳句是散落在文中闪亮的珍珠的话,那么写作的顺序就是将这些珍珠串成精美项链的丝线,本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生: 课文是按照“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透过树的缝隙、来到谷底、离开潭边”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师: 作者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受着,这样的写作方法叫“移步换景”。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年段的阅读有这么一条要求,即“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一板块的教学较好地落实了这一方面的训练。

三、 走出黄果树瀑布,谈出印象,写出感受

师: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杰作”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黄果树瀑布的录像。

(学生观看黄果树瀑布的MTV)

师: 面对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那位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你想对黄果树瀑布、自己、后人说些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学生思考后写话)

生1: 我想对自己说:徐霞客啊徐霞客,想你游历了祖国无数名山大川,欣赏了无数人间仙境,可今儿还是头一回见到如此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瀑布呢!真是不虚此行啊!我一定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黄果树瀑布这一人间美景。

生2: 我想对黄果树瀑布说:你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真是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啊!

生3: 我想对后人说,我的后代子孙们啊,你们一定要好好爱护这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千万不要让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再次重演!

【点评】 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去品去思,才会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才能有精彩的理解性的表达。只有经常揣摩语言、分析语言、运用语言,才能帮助学生产生敏锐的语感。阅读课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要让思维、想象在课堂上得以落实。

篇5: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

杺洳址嗨

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祁门县实验学校 胡海

小孩与狗童真分隔线

教学目标:

1.认识“庐、瀑、炉、烟”,积累识字方法,会写“炉、烟”;

2.有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

3.通过画面理解诗句,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4.学习做一个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晓诗人。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诗人?猜一猜这位诗人是谁?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他是唐代大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曾留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他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在那个牛马舟车的时代,他的自己遍布大半个中国,他曾到过18个地区,206个州县,80多座大山,60多条江河,20多个湖泊;他写过很多诗,其中最著名的有《静夜思》《古朗月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叫《望庐山瀑布》,是李白游历庐山观看黄岩瀑布时写下的一首名诗。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看过瀑布吗?就让我们跟着李白一起走进庐山,走近瀑布吧。

小孩与狗童真分隔线

(二)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想游览啊,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如果能把古诗正确的读出来,就马上带小朋友们去!

1.指导读诗,读出韵律:

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②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③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④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孩与狗童真分隔线

2.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①出示生字新词:庐山、香炉、紫烟、瀑布、飞流、银河。

②指名小老师带读,学生跟读;

③巩固旧的识字方法;

④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识字方法:归类和比较

小孩与狗童真分隔线

3.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①出示三幅图片,你能根据图片找出对应的诗句吗?

②根据图片说说前三句诗的意思:“日照香炉生紫烟”中描写了哪些景色?“生”的含义是什么?从“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你能看出瀑布像什么吗?“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飞流直下”和“三千尺”分别说明了什么?

③为什么第四句诗不能用图片来概括?“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是把瀑布想象成了什么?

④李白是一个很会观察和思考的人,我们再来看看他写的前两首诗《静夜思》和《古朗月行》,这里面同样有个“疑”字,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又有怎么样的想象吗?情感价值观渗透:我们应该努力向李白学习,做一个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小孩与狗童真分隔线

(三)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出示汉字“炉”和“烟”,让学生观察汉字;

2.当小老师指导同学书写;

3.师生评点;

(四)化诗为文,情感迁移:

小孩与狗童真分隔线

(五)赠送诗文,课外延伸:

1.同学们真棒,老师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现在老师把这首诗歌送给大家。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2.交流学习收获,结束教学;

篇6: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全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并借景抒情。在领会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语言朗朗上口,便于记诵。诗的前两句讲的是远望庐山和瀑布的景色,后两句既讲了瀑布的样子,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把山的高峻陡峭,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尽显无疑。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感悟诗情,理解古诗意思,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背诵《登鹳雀楼》。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望庐山瀑布》。认识“庐”字。

去过庐山吗?出示课件,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

2、还学过李白的那些诗?解题:庐山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名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赞誉。本文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隐居在这儿,所做的一首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二、学习古诗

1、出读古诗,自学生字。

(1)读准字音。(2)识记生字。(3)自读和生字有关的词。(4)开火车、巩固生字。(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利用开火车的小游戏来巩固识字)

2、再现庐山美景,欣赏配乐朗读。

3、谁愿意试读?纠正字音。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讲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男女对读、小组读、齐读。

5、感悟诗境

(1)品读一、二两行诗。

A、结合书上注释理解“香炉”“遥”“挂”。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成了紫色的云霞。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川之间。)

C、“挂”字?好在哪里?边读边看课件体会。(“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景象。谁将这巨物“挂”起来呢?所以这个“挂”字也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D、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2)品读三、四行诗。

A、说说诗句意思。

B、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象,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水流得很快?要求学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落”三个字。)

C、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D、重点理解“飞”“直下”,为什么用了“飞”字?好在哪里?(把瀑布奔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写出山之高,之陡峭,又可见水流之急。)

E、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高吗?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6、体会诗人情感。

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

人的感情。(生谈感受)

带着你们这种感受,请你们放声朗读吧。(配乐,师适时指导)

三、小练笔: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四、小结:我们的“诗仙”李白仅用短短28字就高度凝练地将瀑布那雄伟的气势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佳作吧!(生全体背诵。)

板书:

望庐山瀑布

香炉 紫烟

瀑布 前川

见感 飞流 三千尺 雄伟壮观

银河 落九天

篇7: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

佚名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六个生字,认识二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这首古诗。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理解本诗的意思和作者创作意图。

3.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准备:庐山风光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自己积累的有关古诗、名句等。

二、小组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1.庐:简陋的房子;姓。(注意里边不是“卢”)。组词:庐山、庐舍、茅庐。

2.三顾茅庐:1.原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2引申为刚走上社会或工作岗位,经验不足。

3.瀑:瀑布、飞瀑。炉:火炉、锅炉、炉子。遥:遥远、摇不可及、遥控。疑:怀疑、疑问、质问。银:银河、银色、白银、银子、银两。

三、小组合作,根据预习资料和书中主力理解诗意。

1.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南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它山峰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聚伞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得名。

四、配乐朗读本诗。

五、尝试背诵古诗

六、古诗大擂台,背一背,看谁会背的李白的诗多。

七、补充《早发白帝城》。

诗意:黎明,为我送行;彩云,笼罩着白帝城。一叶轻快的小舟,会把我带到千里外的江陵,两岸的猿猴,不停啼叫。小舟载着我的欢乐,穿过了,重重高山,重重险峻。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称殿前井内首有白龙跃出,囚自称白帝,称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

八、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写生字。

九、板书设计。

古诗

篇8:《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在《紫藤萝瀑布》中, 作者从紫藤萝花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 以极精细的工笔, 为我们绘写出紫藤萝独具特色的风韵, 那色泽、那神采、那芳香, 都鲜明可感。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于此, 作者通过与花的心灵沟通, 把对美丽的感触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 把回想与展望交织起来, 使紫藤萝的内在精神与外在情态并举, 使读者更能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 在倍加珍惜的心境下, 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

二、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睹物释怀、借景抒情的散文, 由藤萝引向对生命的思考, 初中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 课前先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 同时酝酿阅读感受, 启发学生初步领会文中精细的描写、含蓄的抒情。然后遵照由浅入深的规律, 采用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思考品味、合作探究, 探究反思、拓展迁移等教学步骤, 帮助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并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三、教学过程

(一) 情境渲染, 激趣导入

(利用多媒体, 在音乐声中, 展示一组紫藤萝花的图片。)

随机导入:在大自然中, 令人惊艳的美丽随处可见。也许你会喜欢富丽堂皇的牡丹, 也许你会欣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也许你会赞叹傲霜斗雪的腊梅。然而, 女作家宗璞却被那一片纯净的紫色, 那一树如瀑布般流泻下来的紫藤萝深深折服。今天, 就让我们来品味紫藤萝炫人的美丽和跃动的生命力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紫藤萝花有直观形象的了解, 同时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整体感知, 梳理文脉

1. 释题

“紫藤萝瀑布”是“瀑布”吗?

明确:紫藤萝又叫“紫藤”“朱藤”, 春季开花, 产于我国中部, 供观赏。很多很多的紫藤萝花缀在一起, 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来, 所以作者称之为紫藤萝瀑布。

2. 美读

在预习的基础上, 点名配乐读。提出朗读要求: (1) 节奏缓急适当。 (2) 读准字音, 融入感情。

(设计意图:课文像一幅极为精彩的工笔画, 即使是鉴赏专家, 也未必能尽得其妙。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由品味此文的独特魅力及所包含的意蕴。)

3. 理脉

面对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 作者被深深地打动了, 请大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在老师的引导下, 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赏花—忆花—悟花。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对文章结构及行文线索有清晰的印象, 从而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三) 思考品味, 合作探究

1. 品读语言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在描写时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赏析你最喜欢的句子。

(2) 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交流, 进一步品味课文语言, 引导学生从内容、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便于学生有意识地模仿运用。)

2. 解析背景

课文还写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 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朵的繁盛作对比, 突出现在花的生机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折射出人的不幸, 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经历思考人生哲理。)

教师介绍相关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 宗璞一家在“文革”中深受迫害。而写作此文时她的小弟身患绝症。十年浩劫给作者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磨难, 作者徘徊于庭院中, 见到一树如瀑的藤萝花, 睹物释怀, 写下了这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美文, 并从紫藤萝的盛开与衰败中领悟了人生哲理。

3. 研读主旨

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归纳: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稀落落, 遭遇不幸, 过了这么多年, 又开花, 而且开得这样盛, 这样密, 这样生机勃勃, 自然界的生命能这样战胜不幸, 展示它的顽强和美好, 人更应如此。也许你遭遇了不幸, 但你的生命还得继续。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

(设计意图:此句是全篇最富哲理、最有深意的句子, 只有理解此句, 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并借此领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4. 课外引申

(1)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挫折吗?你是怎么面对的?如果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遭遇不幸, 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面对不幸, 要学会承受, 而不应一味地抱怨!面对不幸, 决不可以自暴自弃, 不能被厄运压倒, 不要把悲痛留在心头。要勇敢面对新生活, 振奋精神。

(2)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 他们战胜了不幸, 成为生活的强者。请你举出一例。

(小组讨论, 发表见解。)

教师归纳:任何不幸都不应该成为我们逃避责任、消极悲观的借口。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思考由课内引向课外, 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进而感悟生命的真谛。)

(四) 探究反思, 拓展迁移

出示几组有特色的花草图片, 引导学生写作。在此之前, 由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师归纳:1.学会多感官、多角度地观察景物。2.注意描写顺序。3.采用多种修辞方法。4.融入感情, 而且要有感悟。

(设计意图:用本节课学到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 进行快速写作, 让学生学以致用。)

(五) 总结深化, 自然收束

人的一生和花一样, 花遇到不适合它的环境会凋谢, 人遇到挫折难免失措徘徊, 但这可能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景致, 因为只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才会紧紧拥抱璀璨的生活, 只有遭受过痛苦的人才会珍视生活中的浪花。

四、教学感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因此, 课前导入环节让学生融入美的情境中, 容易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我力求实现对话的多维存在, 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通过合作交流,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表现, 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新课标指出, 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此后的课外引申, 打开了“文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的通道, 使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 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加深。

语文课不能只让学生做一个装知识的口袋, 重要的是让他们悟出学习方法。因此, 在迁移写作之前, 让学生回顾、归纳课文的写作技法显然很重要。其后学生的写作热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看来只要引导得法, 适时放手, 学生的潜力和才能不容小觑。

上一篇:救赎观后感下一篇: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