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与总评

2024-05-14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与总评(精选8篇)

篇1:《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与总评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与总评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还能背吗?每人背一首,注意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先后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自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很多,也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

师:谁来讲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鞍远远地看去像一一块白布。

师:像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像垂挂着的白布。

师:这样说就准确了。说到瀑布就让人很容易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流水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谁如道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 (PU)。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同桌相互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汇集成的。

生:九天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计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绦绕着香炉峰。你们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的美丽景色。谁能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 的水汽,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 面。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你能讲出来,很好!谁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他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面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可以说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遍?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蜂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缓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银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彩丰富、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便于常常读背。

[总评:霍老师教学一首古诗,引导学生温旧出新,扣诗解题,突破难点,启发想像,巧妙结旨,点明特色,还要求读和背,仅仅花了10分钟。这无疑成为古诗教学的典范了,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学习。]

篇2:《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与总评

教学目标:

1.会认“炉、庐、瀑、疑”4个字,会写“炉、银、流、柳”4个字,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2.能借助课件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庐山瀑布录像)、幻灯片(词语、古诗《早发白帝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瀑布是自然界中一种壮观的景象,你们想欣赏吗?今天,我们就同李白一起去欣赏庐山的瀑布。

二、借助媒体,感受瀑布景美

1、各位,我们的行程开始了,现在我们来到江西庐山,观看香炉峰顶流下的瀑布,看完谈谈你的印象。

2、放视频,学生观看。

3、学生各抒己见:你感受到的庐山瀑布什么样?

4、面对如此美景,李白情不自禁吟诵起“日照香炉生紫烟……”(诵读后板书《望庐山瀑布》)

5、诗中描绘的景美吗?你也打开书来自由读几次吧!

个别读、齐读、指名读

(大部分学生从没看见过瀑布,播放瀑布的录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发表见解、阅读古诗的兴趣,教学反思《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三、赏析古诗

1、自由读古诗,观看插图和回忆录像中的情景,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先提出疑问互相解答,再说说诗的意思。

3、学生为录像配解说词。先练习再指名说。

(直观形象的画面,将抽象变为形象,减缓了学生体会古诗意境的坡度,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体验。)

四、朗读、背诵古诗

1、同桌互助,练习朗读古诗,读出李白惊奇、赞叹的情感。

2、指名读,评议。

3、齐读古诗。

4、看录像练习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播放幻灯片《早发白帝城》。

2、学生朗读,课外积累背诵。

(扩展李白的另一首诗,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

六、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1、播放写有词语的幻灯片,自由读,指读,齐读。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指导书写生字。

(生字在不同词语中出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积累丰富的词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飞流 三千尺

篇3:《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与总评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一起读课题———

生(齐):黄果树瀑布。

师:还记得课文开篇的第一句话是怎样赞美黄果树瀑布的吗?

生: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板书:杰作)

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杰作”?

生:伟大的作品。

生:了不起的作品。

师:黄果树瀑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带给作者如此深刻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循着作者的足迹,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一睹它的风采。

二、聚焦重点内容,感悟瀑布特点

师: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现黄果树瀑布这个大自然杰作的?

生:是从声音、形态和感受三个方面来展现的。

师:(板书:声音、形态、感受)请大家默读课文,先找出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的句子,用笔画下来。然后反复品读,看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相关的词句旁边作批注。

(生自学)

师:作者是怎样描述黄果树瀑布的声音的?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答,师出示句子。)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师: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有什么特点?请你抓住关键的词句来谈谈。

生:“从远处飘来”的一个“飘”字让我感觉到了响。我们离瀑布还很远,但“哗哗”的声音就已经传过来了。

师:“飘”是说瀑布的声音很轻很柔,你怎么就能感受到声音的响呢?

生:因为虽然“飘”是说声音很轻很柔,但“从远处”飘来,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特别大。

师:噢,原来作者用这个表示轻、表示柔的词语还是为了写声音的响的。这就是写作的智慧哦。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声音的响?

生:“盖过了人喧马嘶”“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一个“盖”、一个“只存下”充分说明了瀑布声音的响。

师:一个“盖”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生:铺天盖地。

生:瀑布声铺天盖地而来,人喧马嘶都被淹没在这声响里,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了,“只存下”一片瀑布的声响!

生:从“潮水般、人喧马嘶、喧嚣”这些词我体会到黄果树瀑布声音很响。

生:“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我从“千万架”“大合奏”感受到了瀑布声音很响,气势磅礴。

生:我想给这位同学补充一下,从“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我体会到了黄果树的声音不仅很响,而且很嘈杂。

生:“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声音就像雷声一样响,而且这雷声一样的声响在山谷间回荡。从这些词我不仅体会到声响很响,也很美。

师:看来,大家从作者的描写中都体会到瀑布声音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响”。(板书:响)试着读出黄果树瀑布声音的特点来。

(生练读)

师:黄果树瀑布声音很响,特点很突出。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写出来的呢?比较一下,从作者的描写中,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使用了打比方。

师:具体地谈一谈。

生:作者把瀑布的声音开始比作是“微风拂过树梢”和“潮水”,接着把它比作是“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最后把它比作是“雷声轰鸣”。

师:你看,这样一打比方,仿佛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就响在我们的耳畔。同样是写“响”,静心品味,好像有点不同。品一品,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句子能够体会到声音越来越响。

生:第二个句子能够体会到声音非常嘈杂。

生:第三个句子能够体会到声音虽然很大,但很美。

师:读书,就要像喝茶一样要学会品味。同样是写声音,为什么听到的却有不同?联系课文想一想。

生:开始作者离瀑布很远,后来到了瀑布的跟前,再后来作者下到了谷底,所以听起来不同。

师:老师要给善于发现的你们点个赞!原来位置在变,笔下的声音也在变,变得越来越响,越来越美。我们一起读读,感受一下。

(生练读,师生分组读。)

师:多么奇妙的声音,它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回响在耳畔!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慨叹———

生(齐):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欣赏了瀑布的声音,我们再一起看看瀑布的形态。课文用哪些语句描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形态?

(生答,师出示句子。)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师: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体会到黄果树瀑布形态有什么特点?请你抓住相关的词句谈谈你的体会。

生:从“宽幅白练”“银雨洒金街”我体会到黄果树瀑布很宽,很美。

师:“白练”指的是———

生:白布。

师:准确地说是指白色的绢。我们看像不像?

生:太像了!

师:如果说瀑布是一匹“宽幅白练”,那这架织布机说的就是———

生:岩壁。

师:岩壁与瀑布就是一对最绝妙的搭档!那么宽的岩壁上泻下那么宽的一道白练,真是壮观!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从“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我体会到黄果树瀑布非常宽,宽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生:我想给他补充一下,庐山瀑布我们在三年级学古诗的时候就知道了,它很雄伟,但很窄,这句话中一个“远比它宽”让我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比庐山瀑布要宽出很多倍。

师:你能联系曾经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自己理解,真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这是庐山瀑布,看着这幅图,是不是有一句诗跳进了你的脑海?那就是———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黄果树瀑布有多宽?

生:黄果树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8.8米。

师:是啊,真宽。可作者在文中为什么不用这两个数字来说宽呢?

生:这样的数字表达起来虽然准确,但文中的文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宽。

生:文中把瀑布比喻成了“宽幅白练”,很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宽。

生:文中还把黄果树瀑布和庐山瀑布进行对比,也让我们很形象地体会到了瀑布的宽。

师:是啊,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比较,使得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特点一目了然。你能通过朗读展现出它的特点吗?

(生读)

师:黄果树瀑布就是一幅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画!难怪作者这样赞美它———

生(齐):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如果说,形态和声音是对瀑布的直接描写,那么有没有对瀑布的间接描写?

生:作者在描写黄果树瀑布时,还写了自己的感受,这应该是对黄果树瀑布的间接描写。

师:找一找有关句子,动笔画出来,然后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黄果树瀑布能带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用一两个词概括地说一说。

生:舒服、惬意。

生:心旷神怡!

生:精神振奋。

(生答,师出示。)

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师:读出这种感受。

(生读)

师:我们在欣赏瀑布声音的时候,体会到了由于距离的不同,所以声音在作者的笔下也是不同的。现在当你读着这些感受,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作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先是“凉丝丝的”,接着是感到“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最后感觉到“胸膛在扩展”。

生:我发现作者的感受在逐渐加深。

生:我发现作者的感受不断加深是因为在瀑布旁边时间越来越久。

师:这个发现很重要。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时间越来越久?

生:“凉丝丝”的感觉是我们刚到瀑布边的感受,“坐在下面”时间长了一些,而“胸膛在扩展”是“久久地坐着”才感受到的。

师:真了不起!在瀑布前坐得越久,感受就越深!这样美妙的感受,难怪作者要这样慨叹———

生(齐):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站在那里,相信大家还会有一种共同的感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是什么感受。

(生读课文,思考。)

师:什么感受?

生:沉醉。

师:此瀑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难怪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齐):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三、注重拓展延伸,强化学法的习得

师:作者从声音、形态和感受这三个方面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黄果树瀑布这部大自然的杰作。为了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更深、更美的印象,作者在介绍时运用了———(生:打比方、作比较等手法。)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回忆我们的生活,田野里、树林中、大海边、山顶上……会有许多美好的景物。请你选择一处,试着也从所见、所闻、所感三个方面用一小段文字把它生动描述出来,在描写时不妨也学着使用打比方或拟人等方法来表达。

(生练写)

师: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走在小溪边的石子路上,看到一朵朵素雅的雏菊在阳光下绽开笑脸。五颜六色的雏菊,点缀着碧绿的草丛,十分和谐。(师:写出了花的颜色和形态。)天地间,十分幽静。潺潺的溪水声,时而像轻柔的钢琴曲,时而像微风拂过的风铃,清脆而悠扬。(师:运用比喻写出了声音的美妙。)此时的我仿佛也融入了大自然,就像是大树上的一片青叶,在微风中舞蹈着、歌唱着。(师:这种感受也是一种“醉”!)

生:我光着小脚丫奔向海边,清凉的海水掠过我的脚背,淘气的浪花像个调皮的孩子不停地抚摸着我的脚丫。沙子细细的,软软的,踩在上面,舒服极了。抬起头,红红的夕阳浸在海水中,把水和天都染红了一大片。(师:多美的画面!)海鸥美妙的叫声回旋在我的耳畔,仿佛在窃窃私语。(师:通过拟人句来写声音。)我被眼前的一切陶醉了,静静地站在海水里,只觉得身体越来越轻,就像漂在海水里的一叶扁舟,随风而去。(师:你的感受富有诗意!)

师:看来,美在我们的生活中,美也在我们的感受里!让我们用妙笔去把它们记录下来。下课!

【评析】

沈老师的这节课给我总的感受是简约、灵动、大气、扎实。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准确聚焦到了课文的重点内容,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流程看起来是那样的清爽、简单、流畅。沈老师由“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生疑激趣,走近文本,接着又聚焦到描写黄果树声音、形态、感受的语句,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概括出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其实这个品味、概括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的心灵与黄果树瀑布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最后再回到了对这个中心句的品味上。这种复沓式的一咏三叹,使教学有了主旋律,画面有了主色调。

二是十分注重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对黄果树瀑布声音、形态、感受的品味时,沈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在比较中,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特点,感悟到了语言之精 准 ,领会了写 作的方法,也激发了对新的问题的探究。

三是注重读写的迁移训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沈老师的这节课不光学生读得有质量,而且写得也很扎实。通过写,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语言和方法得到了有效的融合。

篇4:《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今昔对比,感受大瀑布

师:看着这图画,咱们脑海中有一段文字一定被激活了。(画面上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这条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水声震耳欲聋”)

师: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一段话。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想来朗读?大家认真地听,看看朗读声中能不能浮现刚才的那幅画。

(指名读)

师:你有9处打了疙瘩,但能读得有始有终,以后要多多练习朗读。谁再来读,读出大瀑布雄伟的气势?

(学生纷纷举手想来试读。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读得比较到位)

师:请说说你读的体会。

生:我觉得我读的时候突出了这些词语: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飞流直下、万朵莲花、飘飘洒洒、震耳欲聋、清晰可见。

师:真好!赶紧拿出笔,给这些词语画上记号。刚才我们赞美大瀑布时就缺少这些词语。来,咱们一起读,把大瀑布磅礴的气势读出来。

(师生齐声诵读)

师:不错!齐读气势更磅礴。可是老师发现读第一句时,有的同学脸上表情有些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句话里有“曾经”这个词,说明现在的大瀑布已不像以前那样壮观了。

师:(板书“曾经”)这叫读书“用心”。这是个重要发现,就是说“曾经”是过去的辉煌。现在的瀑布到底怎样,哪段课文写了?

生:第七段。

师: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读)

师:能否把你刚才想到的那一幅画面,用这一段话中的某个词来给它命名呢?你选哪个词?

生:“生命垂危”。因为这条瀑布像一位老人一样,即将死亡。

师:生命垂危,就是说它离生命的尽头那一刻不远了。带着这种感受,你给大家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读)

生:我用“奄奄一息”来形容,它本来是十分雄伟的,现在它正如老师说的,连小溪也会嘲笑它了。

师:好,你来读一读。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朗读,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指瀑布干枯后的画面)想过去,曾经是怎样的塞特凯达斯呀?

生1:曾经是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生2:曾经是雄伟壮观、飞流直下。

生3:曾经是水声震耳欲聋。

师:是呀,曾经是落地撞开万朵莲花的大瀑布,而现在只剩下几股清泉、几行清泪。然而,大瀑布是不愿意变成生命垂危的老人的,这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生:可从“无奈”看出来。它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开我们的。

(板书:无奈)

生::上游建起的伊泰普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没有了昔日的雄伟气势。这些都是迫不得已的。

生2:我从“无奈”中还看出,两岸工厂用水毫无节制,再加上沿河两岸的森林被滥砍乱伐,水土大量流失。

师:“无奈”是无可奈何;“无奈”是迫不得已;“无奈”是力不从心……

[点评: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大瀑布的今昔对比,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可圈可点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朗读,读出大瀑布的气势,朗读中浮现形象;二是注重语言积累,“刚才我们赞美大瀑布时就缺少这些词语”一句,把积累和运用联系起来了;三是善于引导,大瀑布的今与昔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这三方面的内容,由于巧妙的引导,学习时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建议对描写曾经是巴西和巴拉圭人民骄傲的大瀑布的那一段文字,应在读中细加揣摩,让学生体会到这段话是围绕“雄伟壮观”来写的。]

二、感悟人们的“饱含深情”

教师引读第十自然段。

师:读了这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你产生怎样的疑问?

生:为什么连巴西总统菲格雷特要亲自参加葬礼?

师:问得好。一个大国的总统不仅参加而且亲自主持大瀑布的葬礼,这是为什么?认认真真地读课文,你知道的就不仅是一个答案,会知道许多答案。建议大家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拿出笔,把找到的答案写下来。

(学生找寻答案,写下心得后交流)

生1:我找到了“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了……带来的骄傲和欢乐”从这里可以看出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带来了骄傲与欢乐。

师: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总统为什么来参加葬礼?你归纳一下。

生2:我认为,总统来参加葬礼,不仅是因为它曾经给人们带来了骄傲,还有一点是呼吁大家立即行动起来,维护生态平衡。

师:说得很好,尤其有一个词,是他参加葬礼的原因,大家听出来是哪个词?

生:呼吁。

师:“呼吁”对吗?

(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呼吁”一词)

师:咱们接着说,答案还远远不止这些。

生3:我觉得总统主持葬礼是想告诉人们大瀑布带给他们的欢乐和骄傲,号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维护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不使大瀑布的悲剧重演。

师:你刚才的回答,“号召”这个词用得好。

(请学生板书“号召”一词)

生4:总统是管理国家的,但没有制止人们建造伊泰普水电站,没有制止人们无节制的用水,没有制止对森林的滥砍乱伐,觉得自己有责任。

师:说得很棒,一组排比句表达了自责,除了自责之外呢?

生5:我觉得应该是羞愧。

师:“自责”、“羞愧”会写吗?谁会写,赶紧去写。

(学生板书:自责、羞愧)

生6:老师,我也有观点,可以说一说吗?(可以)我认为菲格雷特自己也是人,他在内疚,他没有制止人类悲剧的发生。作为人,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大瀑布,他很内疚。

师:你去写“内疚”,也许内疚比“羞愧”更确切。

(学生板书:内疚)

师:是啊!作为总统除深深的自责之外,他更有一份责任。这是大家从这一个自然段里所获得的信息。有“呼吁”、“号召”、“自责”、“羞愧”……那么这一切。能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找到一个词说明吗?这都是菲格雷特总统的内心啊!

生:我觉得应该是“饱含深情”。

(教师板书:饱含深情)

师:这个“饱含深情”不就有其中的饱含呼吁之情、饱含号召之情、饱含自责之情、包含羞愧、内疚之情吗?(指“呼吁”二字):这是谁写的?来,你就用饱含呼吁之情来读一读相关内容。

(朗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点评:围绕“为什么连巴西总统菲格雷特要亲自参加葬礼”这个中心议题,师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展开多元解读,提升对文本的感悟。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教师鼓励学生多方面去思考这个问题,使答案多样性。难能可贵的是,让学生从具体材料中概括出自己的认识。诸如“自责”、“内疚”、“羞愧”、“呼吁”、“号召”等,教师的总结语指出“这一切”都是“饱含深情”的内涵。这样的感悟表达具体而又不啰嗦,简洁而又不显空泛。当然,教师也可以采用演绎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饱含深情”。什么叫“饱含”?“深情”情有多深呢?各自读出了什么……也许,这样从一个词语点上生发,更能体会文字的丰富内涵,同时能指导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三、创设情景,写下体会

师:参加葬礼的还有新闻记者、环保专家、教授等等。他们不远万里赶来听菲格雷特总统饱含深情的演讲,一个个都会感慨万千。假如大瀑布能说话,会饱含深情地对人们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写下几句话。

(学生练写并交流)

生1:人类啊,你们一定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生2:人类啊,你们一定要爱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别让我的悲剧重演。

生3:我虽然消失了,可消失得值得,你们一定要说到做到。

师:谁能说一说最根本的看法?

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和大自然和平相处,从大自然中获取什么,就应该用自己的努力偿还。

师:是的,和平相处,那就是和谐之道呀!人与人要和谐,人与自然同样要和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拥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我们美好的家园!

(师生互别)

篇5:《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录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诗》《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

感悟: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就不一样。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感悟: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弄清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

篇6:《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活动:(1)学生自读(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学生自读后质疑不懂的读音,老师带领学习“疑”字。

(2)同桌自读古诗。学生给古诗找停顿处“|”,重音处“。”老师范读,通过范读,帮助学生确定停顿处及重音处。

(3)同桌互读,老师巡视指导,给有困难的学生予帮助。

(4)指名读古诗,学生读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能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活动:1)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学生抓住对字词句的理解说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点。

2)学生质疑,老师组织解疑,帮助学生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

3:体会大自然的美。

活动:1)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庐山的云雾》,用富于吸引力的语言引出庐山瀑布,学生带着向往的心情欣赏瀑布图片。看后说初看庐山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

2)小结时,让学生有感而发。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及对大自然的神往。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师:庐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本学期我们学了一篇和庐山有关的课文《庐山的瀑布》,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令人流连忘返,有谁知道庐山还有哪些景物也吸引来了四方游客。

生1):庐山的瀑布。

生2);庐山还有幽谷。

生3):庐山的溪流也很吸引人.2、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庐山的瀑布,看后说庐山的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庐山的瀑布让我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对,“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唐代诗人李白欣赏庐山瀑布时写下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

老师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师:为什么不是“看庐山瀑布”而是“望庐山瀑布”?

生:“望“是从远处看瀑布,瀑布很高,所以是“望”。

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读出瀑布的高、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要求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生投入、认真地读古诗)

2、师: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指着“疑”字问)这字怎么读?

是组织学生学习“疑”字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疑”在这首诗中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师:从昨天的预习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许多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想把自己预习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生1:“日照香炉升紫烟”中的“香炉”指香炉峰;“烟”指云烟;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

2、“飞流直下三千尺”并不是瀑布有三千尺高,二是夸张的写,意思是瀑布很高、很长。(老师板出“高、长”)[小精

师:从“飞流直下你可看出瀑布水流速度很——————?

(众人抢答道“很急、很快”。师随机板书;急、快)

生3:疑是银河落九天,指怀疑瀑布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

师:我们知道庐山的于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那庐山的瀑布的特点是什么呢?你能从那些词句看出来。

生很快从板书中总结出瀑布的特点是高(长)、急(快)。并抓住“望“”飞流直下“落九天”“三千尺”“遥望”来说明瀑布的急、高。

四、质疑、解难。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老师抓住“川”组织学生理解

“挂前川”指瀑布像挂在眼前的河流。(但看学生似乎还想象不出河流挂在前方的景象,眉头依然紧锁,老师灵机一动,让学生画一画可帮助理解)师:根据你们对古诗的理解画一画。(生投入地画了起来)

(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

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得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

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五、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我们除了抓住字词来理解古诗,还可以有感情朗读古诗来帮助理解。注意停顿的地方用“/”标出,读重音的地方标“·”,要读出瀑布的高和急。

1、师范读。

2、同桌练读。

3、挑战老师,(赛读)

六、谈学后感

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庐山的云雾。迷人的南沙群岛,今天又学习了气势磅礴的庐山的瀑布,看了这些美景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生5)我们应认真学习,把祖国的建设得更加美丽。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一、目标设置合理,为完成目标老师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活动紧扣目标,为目标服务。课后,学生不仅达成了预设的目标,还有生成性的目标。再谈读后感环节,目标要求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学生畅所欲言。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例:师:学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还想到了环保及现在学习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理解和读拧在一块,相辅相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读,逐步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和理解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例1)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

例2)师:“飞流“是什么意思?

生:水流的速度很快。

师:“直下”呢?。

生1:水直直流下来,水流很快。

生2:山很陡,水只能直直流下来。

例3)师:那如何读好“飞流直下“呢?

生1)要读出水流速度很快,应用较快的速度读“飞流直下”。生2)要读出瀑布水流快、急得气势。

学生恍然大悟用急速且响亮地声音读道“飞流直下三千尺”。

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形成自学习能力打下基础。俗话说:教师教学应“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在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清楚地知道理解古诗的两个方法:1)抓住古诗的字、词、句的意思来帮助理解古诗;

2)有感情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强调注意古诗的停顿处,重音处及声调的快慢、轻重、强弱等。凭这学生对古诗到位的理解。学生抓住瀑布“急、高”的特点,注意诗中停顿处及重音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将瀑布毫无无阻挡、倾泻而下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既掌握理解体会课文的两种方法,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整节课教师思路清晰,能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点,再围绕这两个特点回归古诗,从古诗中找字、词来说明、理解、体会这两个特点,真正落实到字、词的训练。最后,紧扣瀑布的“急、高”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既扎实地掌握了字词,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将画和诗相互验证(互为证明)。老师请学生以诗为依据,画一画庐山的瀑布,因学生对是诗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准确的画出在陡峭的山壁上,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老师出示一幅幅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从画中体会挂前川的美景,为让学生明白李白是站在远处观瀑布,才能看到瀑布挂前川的全貌。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

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的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

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老师在引导学生画画时,紧密结合古诗,做到画是为了更好理解诗,从诗找到画的落脚点。这样诗画互为证明,使学生更好理解古诗意思,凭借画来检测学生对古诗理解的程度如何,这一环节老师引导的到位、有效。

篇7:《黄果树瀑布》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执教:武昌中华路小学

王成高

【片断一】

师:大家都看到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了吧。谁来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生1读)师:声音真洪亮!(生齐读)师:多有气势啊!

师:大家看看课题中“黄果树”和“瀑布”这两个词有什么关系啊?

生:有个地方叫“黄果树”,“瀑布”就是黄果对这个地方的瀑布,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的瀑布。

师:说得多清楚啊!你们还知道别的地方的瀑布吗? 生1:庐山瀑布。

师: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生2:壶口瀑布。师:知道在什么地方吗? 生3:黄河壶口瀑布。

师:是的,它位于我国陕西、山西境内,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还有吗?

生4:塞特凯达斯瀑布。

师:嗯,好像是你们四年级学过的课文中写到的吧!生(不少同学异口同声):《特殊的葬礼》 师:对,学得多好啊,记忆犹新呢!

师(指黑板上的课题):请问有同学到过黄果树瀑布吗? 生1:我去过。

师: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黄果树瀑布的印象吗? 生1:黄果树瀑布非常壮观!生2:我也去过!师:你也说一句吧!

生2:黄果树瀑布非常令人惊讶!师:哎呀,我真羡慕你们俩!大家呢? 生(众):羡慕!

师: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也没去过,但是我知道黄果树瀑布是贵州省的第一胜景,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瀑布之一。今天我们就跟随本文的作者,也跟随这两位同学,一块去感受黄果树瀑布的风采吧。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4页,在昨天预习读书的基础上再把课文认真地、完整地读一遍,看看黄果树瀑布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总体印象呢?

(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读完后学生说总体印象)生1: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生2:黄果树瀑布不光柔美,还很壮观。生3:瀑布声让我们沉醉了。生4:黄果树瀑布太神奇了。

生5:瀑布的声具有立体感,让人振奋、激昂。师:你们看,大家初步读课文,就有了这么丰富的感受。生6(急切地举手):我觉得黄果树瀑布真的是大自然的杰作。师:你说的好象是课文中的一句话吧,能读给我们听听吗?

(生6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全班这一段:“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知道什么是“杰作”吗? 生6:就是很杰出的作品。生7:非常优秀的、超出一般的作品。

师:说得很好(板书:杰作)。大家看这句话中“是”的前面加上一个什么词啊?

生(众):真。

师:大家想想,“是”的前面加了“真”和不加“真”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1:加了“真”能确切地说明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生2:加了“真”加强了作者对黄果树瀑布发出的一种感叹。生3:加了“真”就强调黄果树果瀑布千真万确、实实在在是大自然的杰作。

师:你们真会读书。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师:这句话是谁对黄果树瀑布的总体印象呢? 生:是作者的总体印象。

师:那作者的这种总体印象有没有包括刚才好多同学对黄果树瀑布的总体印象啊?

生(众):包括了。

师:对。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也读了好多遍,黄果树瀑布的的确确是大自然的杰作,我觉得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描写的情境都非同一般!你对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最感兴趣呢,请你把这个自然段再仔细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兴趣来,待会读给大家听好吗?(生放声自主读书,再同位互相欣赏读书)

【片断三】

师:刚才有的同学还边读给同位欣赏,边说明了自己是怎样想的。这种边读书,边想象情景的方法很好。看到好多同学意犹未尽,有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吗?

生1(读了第二自然段):我觉得这个自然写瀑布的声音刚强、很有气势,所以我对这段感兴趣。

师:你们觉得她刚才读得怎么样啊? 生2:她刚才是读得很的气势,但是我觉得这段话不能都读得刚强、有气势,分号前面的部分是写远处听到的瀑布的声音,是比较轻柔的,书上说“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所以我觉得还要读得轻柔一点。(读分号前面的

师:真会读书。同学们,你们从他们俩的发言中听出什么来没有啊? 生3:我觉得读这一段的时候应该是刚柔结合的,分号前面的部分应该读得让人觉得瀑布声从远处听是比较柔美的;后面部分走到近处时,就是一种刚强、有气势的感觉,这段最后说“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师:真好。她把这两位同学的意见综合起来,整体地看这一个自然段应该怎么读。很会动脑筋。

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大家都来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能不能读出他们三人刚才谈到的那种情景呢。(全班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后指名读这一段)

(生1读第二自然段)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们觉得怎么样啊?

生2:他前面柔美的感受读的还不够,后面很雄伟的气势读得很好。师:大家看着屏幕,再读一下分号前面的部分内容,看是不是有的词跟我们平常用词不一样啊?(学生读书后回答)

生3:我觉得“飘”这个词跟我们平时不一样。师:我们平时说声音过来怎么说啊? 生3:“传”。

师:是啊,那这里用“飘”和用“传”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3:用“传”就是说声音很快就直接过来了。而用“飘”是说因为从远处听瀑布的声音是很轻柔的,可能是时断时续的,还给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所以这里写瀑布的声音用“飘”比用“传”要准确。

师:你能抓住“飘”这一个词,把当时的情景想象得这么清楚,真好!能把前面部分读给我们听听吗?(读分号前面部分内容)

生4:我还从“拂过”这一个词看出来,我从“拂过”想到这时就像有一双细嫩的手抚摩着树梢一样,所以这部分应该读得轻柔一些。师:真会想象,你能读读吗?(生读书)

师:我们都来读读分号前面部分内容吧,注意刚才两位同学谈到的两个关键词所描绘的情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全班读完分号前面部分时):继续往后读。(全班接着读分号后面的内容。)

师:大家刚才读后面的部分的时候是不是发现有关键的词所描述的情景跟前面的轻柔的特点明显不一样啊?

生1:我觉得是“涌”这个词用得好,像潮水般涌上来,是很有气势的,像千军万马冲向前线一样。

师:看,你又打了个比方,把“涌”的情景说得更清楚了。

生2:我还可以从“盖过”这个词看出来瀑布很有气势。课文中说“盖过了人喧马嘶”,我知道“人喧马嘶”是声音很嘈杂、很大,“盖过了人喧马嘶”就是说这时候只听得到瀑布的声音,其他再嘈杂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师:说得太好了。来,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瀑布声“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的情景吧。(课件出示声音)

师:感觉怎么样啊? 生:很有气势。

师:来,我们一起读分号后面的部分。(齐读)师:真是让人感觉到万马奔腾、气势非凡啊!

师:现在咱们全班同学来合作完整地读第二自然吧。我分一下工:女同学读分号前面的内容,全班同学和我读分号后面部分。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分工吗?

生:因为分号前面部分内容写瀑布声音比较柔和,我们班女同学很少,声音又柔美,所以适合读前面部分内容;后面部分写瀑布的声音气势非凡,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读,就显得很有气势。

师:哎呀,你真了解我(上前与学生握手)!(分工合作整体读第二自然段)

【片断四】 师:还对哪个自然段感兴趣呢?

生1(读了第四自然段):这段中有几个词语——“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我很感兴趣。

师:为什么对这几个词语感兴趣呢?

生1:因为这几个词给人一种意境的美,给人一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意境美。

师:她被这种意境陶醉了,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了。有谁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生2:是一种“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奇景呢?

生3:我从“洒”这个词想到可能是像雾一样地飘过来。

师:大家来看看这个画面,看能不能更清楚地想象出“银雨洒金街”的情景来呢。(出示课件)

生4:腾空而起、漫天浮游、随风飘飞的水雾有几百米高。师:看到这种情景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啊? 生5: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很美。

师:是啊,真是人间仙境啊!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读这段(齐读)

【片断五】

师:还有感兴趣的地方吗?

生1(读第三自然段):我知道“白练”是一种白色的丝绸,这样一匹宽幅白练从空中一抖下来,真是很奇特。

师:嗯,你说得很清楚。你知道这“宽幅”有多宽吗? 生2:这白练就是说的瀑布,我查过黄果树瀑布有81米宽。师:81米宽有多宽啊?我们学校的红色的跑道长度是多少知道吗? 生3:50米。

师:对,81米比我们学校的跑道还多30多米啊。我们来看看瀑布好吗?(出示课件)师:感觉怎么样啊? 生3:很有气势。生4:神奇、壮观。

师(面向生1):你能再读给我们听听吗?

生1(读第三自然段,还剩最后一句没有读时):我觉得最后一句像“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显得更有气势。

师:那你能邀请全班同学和你一块读最后一句吗?(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

【片断六】

师:还有感兴趣的地方吗?

生1(读第六自然段):我从“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这一句中感觉到瀑布声的立体感特别强,从每个方向都源源不断地传来,连耳朵都不够用了,觉得很壮美——“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师:说得好。请问“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这样一种感觉是在一种什么情境下产生的呢?

生1:(读本段中的“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一句。)

师:“雷声轰鸣,山回谷应”这是一种什么情境啊?想过没有?

生2:我想应该是瀑布的声音很响,回音也非常大。

师:同学们这时候作者位于什么地方啊?(没有学生说话)这样,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五自然段的一、二句话。(学生齐读“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一直来到谷底。”

师:知道作者现在在什么地方了吗? 生(众):谷底。

师:是啊,这时感觉到的“山回谷应”是什么感觉啊? 生3:这时,成千上万的人的喊叫声都听不到了,只听得到像雷声轰鸣一样的瀑布声在山谷里不断地回响。

生4:给人一种强大的、立体的感觉。

师:所以作者是什么感受啊,我们一起读读这段的最后一句话。(生齐读“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师:来,让我们看录像感受一下。(出示课件)师:怎么样?有和作者同样的感觉吗?

生5:我感觉到,瀑布强大的生命力也给了作者无限的活力,所以他觉得“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篇8:《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与总评

小黑皮本的主人,正是当年毛泽东的兼职政治秘书、时任中顾委委员的李锐。这是他在庐山会议上的工作笔记本,他后来正是主要凭着这个笔记本,写出了《庐山会议实录》。

李锐1950年代初担任《新湖南报》社长时,李冰封是副刊组组长,两人关系很好。他当即给李锐打电话,希望《庐山会议实录》能在湖南出版。李锐答应了。

在位于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的家中,李冰封走进书房,寻出了珍藏的最早版本。87岁的他,一生嗜书,现在每天阅读量仍然很大,常常看书至凌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眼前的这个版本,如今早已绝迹,黄绿色的封皮已经发旧了。

当时,市面上已有几种回忆庐山会议的书,但要么失真,要么简略。读完这本书之后,在李冰封心中,原本不解的许多事情,终于恍然大悟。

“反党集团”追随者

1959 年6 月30 日,时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毛泽东政治秘书的李锐接到通知,上庐山开会。

这天,部分接到会议通知的在京人员集中到中南海居仁堂开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薄一波、康生、吴冷西、田家英以及部分部长。

召集会议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讲了话。他说,这次是上庐山开“神仙会”。所谓神仙会,即是在经济形势略有好转的情形下,为“大跃进”降温,到庐山开八届八中全会,明确国内的形势和未来的经济走向,同时避暑、闲游。他还传达了会上要讨论的13个问题。

7月3日,庐山会议开始,首先是小组讨论。从这天起,李锐开始在自己的黑皮本上作详细的会议记录,一直到会议结束。他没想到的是,这个黑皮本,日后会成为见证这段历史的最重要原始材料之一。

会议原本定于7月15日结束,但7月13日,深感忧虑的彭德怀写信给毛泽东。在肯定大跃进的成绩的同时,他力陈“左”的危害,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政治挂帅不能代替经济法则”等意见。

14日,毛泽东收到信。16日,信被下发各小组讨论。7月21日,张闻天不听深知内情的胡乔木的劝告,发言长达3小时,旗幟鲜明地赞同彭的意见,并列举事实,直陈“三面红旗”对经济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以及党内民主作风的缺乏。

7月23日一早,毛泽东召集全体会议,作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讲话。李锐的小黑皮笔记本几乎全文记录了讲话内容。毛称:“一些人碰了钉子,头破血流,忧心如焚,站不住脚,动摇了,就站到中间去了。他们重复了1956 年下半年、1957 年上半年犯错误的同志的道路,他们不是右派,但是他们把自己抛到右派边缘去了。”

形势急转直下。对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的人来说,这一讲话如同当头棒喝。散会后,田家英、陈伯达、吴冷西和李锐一起沿着山路散步,“心中都是沉甸甸的,没有一个人讲话”。

当晚,李锐心中积郁,到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和湖南省委常委、副书记周惠住处交谈。

周小舟比较激动。他说,毛的讲话若没有经过常委会讨论,很像斯大林晚年,没有集体领导,只有个人独断专行,最终将导致党的分裂。他表示,想找毛泽东谈一谈,争吵一顿也好。

最后,周小舟决定去找总参谋长黄克诚谈。李锐不同意,觉得有搞小组织的风险,但拗不过周小舟。在电话里,黄也不同意他们去,觉得这个时候应该谨慎些。但周小舟坚持要去,黄只好同意。谈到晚上10点,彭德怀正好拿着一份军事电报来找黄,李锐敏感地觉察到不妥,于是催着周小舟和周惠离开了。

果然,此次碰头,后来被称为“23日夜事件”,也即“军事俱乐部”的由来。

7月31日和8月1日,连续召开了两次政治局常委会。周小舟、周惠和李锐列席,彭真要求李锐做详细记录。这两次会议,实际是从1930年代开始,算彭德怀的历史总账。

8月1日,毛泽东讲话后,朱德第一个发言,态度比较温和。还没有讲完,毛泽东即将腿抬起,用手指搔了几下鞋面,说:“隔靴搔痒。”朱德脸一红,就停止了发言。

林彪第二个发言,“声色俱厉”地为彭德怀定了调:“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冯玉祥。中国只有毛主席是大英雄,谁也不要想当英雄。”

列席会议的彭真问彭德怀,在西北小组会上的发言,“箭靶子射谁”?

刘少奇回忆了1935年长征途中会理会议的事情,说:“以后想极力合作,求同一性,差别性少提,但搞不好。难搞成朋友。一下冒犯了,打击时,是敌对态度。”

周恩来在中间插话:“方向是对总路线进攻,站在右倾立场,信的锋芒指向总路线。”

这两次会议时,李锐就坐在彭德怀的斜后面。他看见彭的面部表情非常严肃,冷静得过头,痛苦的感情似乎藏得很深。李锐心里非常痛苦,手常常不听指挥,字迹潦草如天书。

之后,召开了八届八中全会接连三天揭批“军事俱乐部”,李锐亦被毛列入其中。

8月16日,全会通过一个公报和四个决议。其中,《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将彭等人定性为“以彭德怀同志为首,包括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同志的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及其追随者”。

毛泽东故意问会议主持人周恩来:“追随者是哪个?”周答:“是李锐。”毛说:“李锐,不是我瞧不起你,你不是中央委员,你不够格。”当年向下传达庐山会议精神时,这些都做了传达。李锐的老朋友中,有人说:“李锐真完蛋了。”

庐山会议后,在水电部大会上,李锐前后挨批三个月,被开除党籍。水电系统还揪出一个“李锐反党集团”。1960年3月,李锐被下放北大荒劳改。

期间,为了便于组织上对他作彻底的“清算”,他将自己多年来的全部日记本、工作笔记本和来往信件(主要是家信)等可以反映思想动态的一切资料统统上交了,却唯独保留了这个黑皮笔记本以及在庐山时的有关资料。

“我觉得这是山上这场大风波的真实记录,为历史,也为我自己,我应当将它们留在身边。”李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黑皮本失而复得

在北大荒劳改期间,李锐亲身体验了“三面红旗”的恶果,自己也差点饿死。后来,在田家英的努力下,由李富春出面,他被调到黑龙江虎林镇发电厂,摆摊卖菜籽。1961年,他被调回北京。两年之后,他再次被下放,在安徽大别山里的磨子潭水电站当了文化教员。

1967年8月,中央专案组来人,持中央办公厅和公安部的介绍信,要他交代同胡乔木、吴冷西和田家英的关系,特别是在庐山时的接触情况。庐山会议期间,他们就大跃进的形势和对毛泽东的看法有过深入大胆的交流,基本持相同的观点。

李锐问专案组组长是谁,对方回答是周总理。他说,毛主席周围的人,最危险的不是这三个人,而是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并举例说明。专案组的人答应口头转告。之后,他给周恩来写了封信,请他们带回京。

两个月后,专案组的人再来磨子潭,将这封信退还给了他,说不能代交。

又过了一个月,11 月10 日,安徽省军管委员会来人,以负责人找他谈话为由,要连夜将他带往合肥。

“我心中明白,定是同触犯了陈伯达有关。那时此人正红得发紫。”李锐回忆道。

临走前,他在清理物品时,特地在黑皮本的扉页上写了“李锐庐山会议的记录本”几个字,以防遗失。他叮嘱那几个军人,这个本子是重要之物。

第二天,专机将他送到北京,投入了秦城监狱,单独监禁了八年。

1979 年1 月,李锐获得平反。

中组部来人,退还了中央专案组“一办”为审查他而收存的全部材料,但其中唯独不见他最挂念的那个黑皮本。

李锐将开罪陈伯达之事告诉来人,拜托他们到陈伯达档案里寻找。不久后,小黑皮本果然在陈伯达的档案中找到了。

与退回来的其他材料不同,本子上没有盖着“专办”带有编号的印章。李锐分析,本子一开始就被陈伯达取走了。

1980年,在中央国家机关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稿时,李锐是国务院能源组(包括电力、煤炭和石油三部)的组长。在小组会上,他作了关于庐山会议的长篇发言。发言在会议《简报》上刊出,共两万余字。

会后,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决议起草小组负责人胡乔木给他写了封信。信中说:“你是否可以负责写一廬山会议始末史料,写出后再找有关同志补充审定。这事很要紧,值得付出心血。万一我辈都不在了(人有旦夕祸福),这一段重要史料谁来写呢?会写成什么样子呢?”

“作为庐山会议的参加者、有切身体会的当事者,胡乔木对庐山会议上的是非曲直,应该是相当清楚的。在毛泽东作古后,他可能认识到,真实和完整地记录和保存庐山会议这段历史,对党和国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李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但不久,他担任了中组部副部长,公务繁忙,一直无暇写作此书。

1988年夏,在青岛避暑期间,他根据小黑皮本,整理出《庐山会议实录》最初的简易稿。

拜访“老社长”

这年夏末,湖南人民出版社前任总编辑朱正去北京看望李锐。

83岁的朱正,戴着厚厚的眼镜,一脸老派学者的气质。在满屋书香的家里,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算是李锐的“及门弟子”。

1949年长沙解放后,他考入《新湖南报》办的新闻干部训练班,听过时任报社社长李锐的讲课。毕业后,他进入了报社工作,不过与李锐并无多少接触。1950年李锐调离报社,出任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1952年进京任中央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局长,两人再无交往。

1959年李锐在庐山会议落难时,朱正已于两年前在《新湖南报》被划为右派。1979年,他获得平反,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工作。

1980年,因1956年曾出版了一本《鲁迅传略》,后也一直从事鲁迅作品的研究,他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到北京参加新版《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

在北京时,他一个人住在出版社的招待所里,闲暇时常去会前辈和友人。

有一次,他去木樨地22号楼拜访作家丁玲。提及李锐时,丁玲告诉他,李锐也住这栋楼。他随即到门卫处问到李锐的门牌号,上楼去敲门,自报家门是当年新闻干部训练班的学生,尊称李锐为“老社长”。李锐很高兴,请他进屋。交谈中,两人的政治观点颇为相投。

此后,每到节假日,他都受邀去李锐家“改善伙食”。有时候,也帮李锐做点编校的杂事。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工作完成后,以后再去北京时,几次都住在李锐家。

就是在李锐家中,他第一次看到了小黑皮笔记本和据此整理出来的初稿。

对庐山会议,他略有耳闻。文革期间,庐山会议的很多简报都被红卫兵搜寻出来,在外散发,他也看过一些。看到书稿后,他才第一次了解到庐山会议的轮廓。凭着出版人的直觉,他觉得湖南应该争取此书的出版。

得到李锐的允许后,他将小黑皮笔记本带回长沙,交给了时任湖南新闻出版局局长兼湖南教育出版社社长李冰封。

李冰封是李锐在《新湖南报》的旧部。当年,两人无话不谈,他对李锐的道德文章、才华均很钦佩。

“他管社论,经常亲自写。他口授,秘书作记录。写完看一遍,改几个字,送省委审。我算中层领导,重要的文章我去送黄克诚(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黄说可以,签个字,第二天就见报。”李冰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电话里,李锐回答得爽快。“他说,我写好了,给你们出吧,但是你们要快一些。政治上为保险起见,最好和党史方面的出版社联合出版。”李冰封回忆,“那时虽然放得开,但对一些敏感的书,还是卡得严。”

李锐还提出,让朱正做书的责任编辑。李冰封一一答应。

正好,朱正这一时期在北京,他干脆住在李锐家,李锐写好一部分,他看一部分。

“他给我看了很多东西,包括庐山会议的简报、《决议》4000人大讨论的简报。大概是从党史研究室借来的。”朱正回忆。

“十年好書第一本”

1989年春,李冰封参加中国出版工作者代表团访问日本,回国时在北京停留了数天。

在北京期间,经李锐介绍,他去了中央党校出版社。对方同意,由他们在长沙的子单位春秋出版社提供书号,与湖南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这样,来头就硬一点了。”李冰封笑道。

文革结束后,湖南文化界一部分曾经被打成过右派的有才华、有眼光的人投身出版业,出版了一些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先锋性质的书。1986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和法国作家波伏娃的《第二性:女人》。1987年,时任湖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朱正亲自促成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出版。

但阻力也很大。《丑陋的中国人》在一次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受到批判,并被禁止出版。《第二性:女人》被视为“黄色淫秽书籍”的代表作遭遇批判。因为“宣扬性的‘绝对自由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被时任中宣部部长批示“坚决禁止”。

所以,李冰封深知,尽管有胡乔木的信“护法”,出这本书也需要慎重行事。他从北京带回了《庐山会议实录》的书稿,一看之下,欲罢不能。

1957年,他同朱正一起被打成《新湖南报》的右派分子,一夜之间成了“阶级敌人”。1959年庐山会议时,他正在湖南南县监督劳动,在洞庭湖岸一趟一趟地挑土筑堤。1960年摘帽之后,他到湖南南县教初中,仍是控制使用。

李冰封回忆,自己参加革命的目的是建设一个“民主、自由、独立、富强”的新中国,但建国后的历次运动,使他的思想充满了各种游移、矛盾、挣扎。看完此书,他豁然开朗。他意识到,他曾亲身经历的个人崇拜、权力斗争以及波及全国的历次大灾难,都与过去党内缺乏民主作风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有莫大的关系。

从拿到书稿,到审稿,到下印厂,只用了二十多天,书就印出来了。

期间,为了扩大书的影响,朱正打电话给湖南《芙蓉》杂志的主编周实,问他敢不敢刊登这部书稿。当时,《芙蓉》杂志的发行量很大,每期六万份。

周实后来回忆,他一看到书名,再看作者,“心就怦怦地跳”。在许诺保密后,他将书稿拿回家,一个晚上看完。第二天,他告诉朱正,《芙蓉》杂志决定采用,并马上发排,一次发一半,两期发完。

但李冰封得知此事后,表示不同意。他担心《芙蓉》先发后,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影响书的正常出版。因此,他立刻给周实写了一封信,要他从大局考虑,不要发表这部稿子。

当时书稿已下印厂,周实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但也只好听从上级的安排。

1989年5月,《庐山会议实录》以内部发行的方式,由春秋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首印5000册。

书面世后,畅销一时,反响强烈。出版社接到了许多来信。著名作家萧乾在信中说,如果要他选出10年来的三本好书,此书当是第一本。

书出版后,李锐寄了一本给胡乔木。有一次两人见面,胡乔木表示,书是他建议写的,他对此完全负责。他还表示,再版时,应公开发行。

公开再版

1989年《庐山会议实录》出版之后,李冰封先后主持了《新启蒙》杂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探索丛书第一期在湖南的出版。前者由王元化等创办,后者由于光远、李锐、黎澍、曾彦修等人策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中心的龚育之、郑必坚等人牵头,预计出60种丛书,结果只出了10种。

1989年之后,《庐山会议实录》《新启蒙》杂志和这套丛书都被叫停。

1993年,《庐山会议实录》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再版为公开发行,在初版的基础上做了增订。

初版时,毛泽东在庐山的几次讲话主要根据李锐的记录整理而成,再版时,引用了更权威的史料。此外,进入揭批“军事俱乐部”之后各小组的一些重要发言被增补进来。总计增加了6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韩钢当时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这些增补的材料都是由他提供的。此外,增订本还附上了李锐纪念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和周小舟的文章,共4万字。

上一篇: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征文下一篇:师德师风自我反思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