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节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2024-05-13

写春节优秀传统文化作文(通用16篇)

篇1:写春节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寒假我读了一本关于春节的书,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

你瞧,春节前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打扫卫生,买菜,买礼物,买年货等,到处热闹极了!大年三十,也是除夕。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贴上了“福”字。我家也不例外,爸爸正在大门上挂大红的灯笼,张灯结彩,美丽极了。不一会儿,家里就焕然一新,显得喜气洋洋。

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我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共享新春之乐。当然不能错过那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等到半夜零时,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爆竹齐鸣,响声震耳欲聋,把夜空打扮得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来欢庆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吃年糕和汤团,即希望“年年高、团团圆”的意思。大年初二开始,走访亲朋好友做客,即是“拜年”我们小孩子最开心就是拿红包。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新的起点!

作者:四(4)班 陈磊

公众号: 瑞安市东山小学

篇2:写春节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刷牙洗脸后,奶奶说;“豆豆,来你今天要帮忙扫尘。”“Yes,madame。”我调皮地回答到。我的任务是打扫东房间,真脏。我先擦桌子,然后再扫地,拖地。大约忙了20分钟,终于扫干净了。我累得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坐在那儿直喘气。不过再看看被我打扫的干干净净的房间我的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下面这个活是我最喜欢的,也就是贴春联了。其中我最喜欢“生活步步高,日子天天好”这幅对联。我把它贴到了我家的大门上。它会一直祝福着我们全家生活越来越好,每天的日子都甜如蜜。

时间过去的真快,转眼就到了晚上。大约7点钟的时候我们开始吃年夜饭了。哇,都是我喜欢吃的菜。我赶快吃完看我盼了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都很精彩。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刘谦的魔术。简直是出神入化。正看着,只听的“哔哔叭叭”的爆竹声。“啊,鼠年到了”大家兴奋地叫了起来,互相说着吉祥的话。

篇3:写春节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一、激励引导、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所谓激发兴趣, 就是利用小学生刚入一年级对学校生活感到新鲜有趣的心情, 有意识地给他们注入“作文”这个词的浅显概念, 让这些小学生知道自己的、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周围发生的人和事, 乃至大自然的一切, 都会是写作文的好材料。现在的小学教材, 从开始学声韵母时, 就安排有学生们熟悉的实物词语出现。于是, 我紧紧抓住这个有利因素, 让学生们用词语练说一句话, 并及时纠正说得不正确的语句。学完声韵母之后, 我便鼓励学生们用纯拼音练写一句简单的话, 内容自定, 写什么都行。由于学声韵母时大部分学生已能用所学的词语说一句通顺的话, 所以后来再叫他们写就不是一件难事了。下面, 是李同学入学两个月后用纯拼音写的一篇日记 (我用汉字代替) 。

《洗澡》:今天, 妈妈带我去城里的姑姑家。姑姑家的房子好漂亮啊, 姑姑见我浑身脏兮兮的, 就给我洗澡。我脱得光溜溜的, 姑姑用毛巾在我身上擦了好几遍, 还给我身上擦了香喷喷的油, 好香呀。洗完澡, 觉得好舒服呀。

也许她写日记的时候, 并没有意识到她是写了一段话。而我们作文教学, 就得讲明句→段→篇的关系。什么叫段?如果用概念来解释, 学生是很不容易掌握的。我便将这篇题为“洗澡”的日记拿到班上读读, 并告诉学生:写几句话, 按顺序连在一起, 就是一段话。李同学把把洗澡的事写下来, 就是一段文章。想想, 谁没洗过澡?再想想, 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有哪些值得去写呢?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写句子、写一段话的兴趣。虽然学生刚起步练写时, 免不了是记“流水账”, 但我认为, 只要时间长了, 学生就能写好, 熟能生巧嘛。写出一篇通顺的短文是不成问题的。

入学快三个月时, 我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带同学们到操场上做游戏“丢手绢”。上课后, 有一位学生用纯拼音写了一篇短文, 流利地叙述了做游戏的过程, 写得有头有尾。我把这篇记游戏的日记拿到班上读, 并说:像这样的由几段话组成的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展经过的文章, 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二、真诚鼓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要写好作文, 首先要写起来有话可说, 怎样才能有话可说呢?那就需要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多观察、多体验。如何观察?那就得教师做好引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要写一棵树, 怎样写呢?我教给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观察方法, 先写看到的整棵树的形象, 再分别从上到下写叶、枝、杆的颜色和形状, 最后又写到整棵树, 再相机写一些自己的想法或收获。写花、草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写景, 到大自然中去写景, 教给学生按照方位进行观察, 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 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写人, 先写整体印象, 则要求学生首先看这个人的外形特点, 从穿着到身材, 如身体是胖还是瘦, 是高还是矮。再到脸型, 如脸型是方的还是圆的, 再具体到眼睛、鼻子、嘴巴、牙齿、耳朵、头发各有什么特点, 也做一些简单的要求。动物呢, 则侧重写外形、习性、活动。

在家里, 自己干过什么事?在学校里和同学发生过什么事?今天, 做对了什么事, 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心情怎样?或者做错了什么事, 受到批评, 心情怎么样?在路间的所见所闻, 校园内的新鲜事……很多很多, 不都是学生们写一段话、一篇文章的好素材吗?

三、学以致用, 教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文

对所学的课文, 特别是富有儿童情趣的课文, 我则要求学生掌握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经过日久的积累, 在多次看图说话、写话以及观察作文中, 许多学生还能较好地用上课文中学过的动词、形容词呢。我还采取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给他们放录音、放幻灯、讲故事等方法, 开阔学生们的视野, 督促鼓励他们多练多写。另一方面, 则通过讲读课文, 教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材料和安排内容的方法。如教学课文《精彩的马戏》一课时, 课文中有“直笑、哄笑、喝彩”, 为什么同是写观众的反应, 用的词却不同呢?这就提醒学生写作文时, 不能好的只写“很好”, 坏的只写“很坏”, 还应该认真观察, 开动脑筋, 注意用词丰富, 适当时运用一些修辞等。

在教学《课间十分钟》时, 我则提出, 为什么在那么多的活动中, 小作者只着重写“爬杆”“丢沙包”, 而不是个个活动都详细写?让学生明白, 写作文, 应该选自己感受深的事情去写, 其余的只一笔带过去就行了。这实际上也是文章的详略问题。

学生们通过读课文, 学到了课文的一些简单的写作方法, 明白了作文该写什么和不该写什么。

四、鼓励学生当“领头马”, “一花引来万花春”

学生们来源于不同的家庭, 因此, 接受教育的程度也有所差异。对于勤奋学习, 勤练写作的学生, 我则鼓励其当“领头马”。我班学生晓晓, 因母亲是教师的缘故, 平时在母亲的督促下没有少看书, 形象思维好, 口语表达能力强, 积累的好词佳句多, 日记、作文都写得挺通顺、内容也丰富, 我就特地帮助她修改, 向报刊投稿, 参加各种作文竞赛。结果, 此生的作文在几期报刊上发表, 也获得了许多作文竞赛的奖, 而且在二年级就获得了“我是小作家”的荣誉称号。

俗话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周围的同学受到晓晓同学的影响, 写作的兴趣大起来了。很多同学写好作文主动拿来让我批改, 竞赛谁的作文写得好, 谁参加的竞赛多, 谁在报刊上发表的作文多, 谁获得的荣誉称号多。在这样的一个学习氛围中, 教师教学轻松, 学生的学习也轻松, 而且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可以说, 培养晓晓当“领头马”, 带动了班上更多的同学喜欢写作, 真正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一花引来万花春”的作用。

总之,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作文训练的质量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因此,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 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而且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 能够有效、高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并能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篇4:写春节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只有回老家才像过年

于和伟在老家辽宁抚顺长到二十多岁,之后考上上海戏剧学院而离开家乡,经过多年的奋斗,他已经成为知名演员。但是家、家乡,对他依旧有巨大的吸引力,他表示,年只有在抚顺过,跟家人过,才像过年。记者问他,如果遇上跨春节的剧组,怎么办,他说:“我遇上这种情况,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过年一定要给我放假,至少一定要过年三十。”

年前,母亲要炸馓子、做包子

谈到老家过年的习俗,于和伟的话语中充满感情,“我在东北长大,我们家乡对过年很讲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算过年了,家里要祭灶,腊月二十四,扫屋,我妈在世时,年前,我妈要准备很多东西,要炸一些馓子,做很多包子,贴年画,剪窗花,贴门神,一直忙活到除夕。”

在于和伟对于春节的回忆中,有着浓浓的对母亲的思念,“我3岁没有了父亲,小时候我对于春节的印象,很多是通过母亲的行为交代出来。”

过年有盼头。心气儿才高

春节还有一个月,于和伟的母亲已经开始为春节做准备,“给我们做新衣服,那时候还要先量衣服再做,我记得还有那种对襟的衣服。衣服做好了之后,有一次试穿,看台适不台适,试穿之后,新衣服妈妈就收好了,那时候我天天盼望快过年有新衣服穿了。过年那天,我穿上新衣服,新袜子,非常的高兴。”

新衣服,好吃的,都是于和伟小时候对于年的回忆,“那时候吃饺子是大事,元旦包饺子,小年包饺子,除夕夜里包饺子,想起来都觉得香。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顿饺子很容易了。我觉得那时候过年有盼头,盼新衣服,盼吃饺子,因为有盼头有期望,心气儿才高。”

“姑爷节”要吃小鸡炖蘑菇

母亲在时。过年回家陪母亲是于和伟最大的事。如今母亲去世了,于和伟这几年仍然年年回家,“全家只有我—个人在外,所以还是要赶回去的。”于和伟在家中排行老9,家中还有姐姐哥哥,“我们春节时仍然聚在一起。”

每年初二的时候,于和伟要在家里大摆宴席,迎接远道而来的姑爷们。他说:“我们家姐姐多,所以初二都是姐姐带着姑爷来我们家过。我喜欢热闹,希望亲朋好友都一起过来聚会。”

对于“姑爷节”这一传统节日,于和伟侃侃而谈:“‘姑爷节’盛行于北方。我听一些天津朋友谈起过,这一天街头里巷人流如织,饭馆酒店棚棚爆满,还有像烙糖画、抖空竹、沏茶汤之类的民俗活动,特别有气氛。在东北也是这样,这里有句俗话‘姑爷领进门,小鸡吓掉魂’,说的是新姑爷进到丈母娘家,老丈母娘是一定要用小鸡炖蘑菇来招待的。所以新姑爷进了丈母娘家大门,小鸡就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就要被与蘑菇炖在一起,作为美味奉献给新姑爷了,很有意思。”

我很赞成春节放鞭炮

篇5:写春节的优秀作文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我早早地起了床,帮妈妈包饺子。猪肉白菜馅的饺子,又香又嫩,可谓是“每逢佳节胖三斤”。这一天,可是要吃糖的,我着那位“磨人精”,一起连蹦带跳地去了超市。,到了晌午,我们才买着糖,依依不舍得地走回家。

过了二十三,更忙,爸爸妈妈都出门去采购年货,只留了我们来打扫自己的小窝。

除夕,家家户户都灯火通宵,大人们忙着做团圆饭,贴对联。小孩子们则提着纸灯笼在屋子里面穿梭,想把房间里面的每一个角落都用红火似的灯照亮。吃完了团圆饭,家人们又聚在了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看春晚……

正月初一,爸爸妈妈就带着我们去姥姥家拜年,逛庙会。庙会里面有许多小贩卖食品和各种玩具用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还有赛马,赛骆驼的,只见他们很熟练地到达指定位置,迅速将缰绳一拉,立刻就改变了方向,向终点奔去。

正月十五,又是一个热闹的节日,街上的超市到处挂着各色各样的纸灯笼,有无色的,有彩绘的。这一天,家家户户还必须吃元宵,那滋味儿,别提多好了!

篇6:写春节的优秀作文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放着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门上贴春联,大街小巷都挂上了红艳艳的灯笼和五彩缤纷的彩灯。超市里放着刘德华唱的恭喜发财等喜气洋洋的歌,人们都兴高采烈地选着自己想要的年货。我们家也不例外。一天早,我和爸爸、妈妈就来到超市里。这时,超市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人们都在办年货,我们也迫不及待地推上购物车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自己心仪的货品,我买了薯片、饼干、QQ糖、爆米花、牛肉干……爸爸、妈妈买了过年贴得春联、福字、鱼虾、汤圆粉……可以说是满载而归。

到了除夕的晚上,妈妈和外婆做了一桌子的好菜,馋得我口水直流。我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真是太好吃了,不一会儿,菜就被我们一扫而光了。很快8点钟到了,我们全家人都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一直到12点钟。外面传来“劈里啪啦”的火炮声,我快如闪电地跑出家门,烟花冲上了天空,下起了五颜六色的雨,有的像花朵,有的像信号弹发射,忽明忽暗,五彩缤纷……最好看的是烟花飞上天,变成一大朵牡丹花,一眨眼,这花又化作无数朵小花,四处散开,变化莫测,一会儿黄色,一会儿红色,就像一群变化多端的蝴蝶在空中跳舞,真是太漂亮了。

篇7:写春节的优秀作文

“砰”,又一声,我不由自主地打开窗,像一只关在笼里小鸟,想快点看看外面美丽的世界,我一边急忙地探出头,一边用力地推开窗户。这可怜的窗户,被我狠狠地一推,撞在了墙上又弹了回来,咦?奇怪,它不但没有怪我,还和我一起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烟花。

窗外,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应有尽有,有烟花,有发出“噼里啪啦”声的爆竹,有火光四溅的微型烟花。声音交杂在,显出一种不一样的动听,就像是林子里各种各样的鸟儿欢聚一堂,唱起一首《森林交响乐》。

“砰!”一个清脆的烟花声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装过头,是一个大人在放,他拿着一个长筒烟花,蹲着身,全神贯注地描准着方向,生怕会打到别人家的窗户,“啾!”烟花飞上了天,在空中炸开了,像一朵花,点缀了夜晚漆黑安静的天空。偶尔会有几个人路过此地,就会禁不住地看上几眼。突然,另一边响起了响亮的爆竹声,“砰砰砰砰砰砰砰!”吵得我连忙捂上了耳朵,闭上了眼,关上了窗户。

晚上七点多,爆竹和烟花的声音渐渐小了,可能都回去看春晚了吧!咦,也对,我也该看看了。想着,我们一家人就打开电视看起来。

春晚正式开始了,我们一家聚在一起,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节目,你瞧,爸爸躺在沙发上,还盖着被子,手里拿着摇控器,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妈妈则是在小板凳上,啃着瓜子,那动作非常流畅,还发出“咔咔”的响声。“这几条鱼都是我的传家之宝,它们能跟着我的口令做动作呢!”电视里,一位魔术师正表演魔术。

篇8:春节文化研究综述

关键词:春节文化,传统节日,民俗学

一、20世纪初至80 年代以前的研究

中国民俗学产生于上个世纪初“五四”时期, 对节日民俗的探索也始于此。从“五四”时期到八十年代以前, 学术界主要做的是对节日民俗资料的调查、收集、整理。就相关研究成果来说, 不得不提两本书: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1923) 与娄子匡《新年风俗志》 (1935) 。《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胡朴安在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 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 其中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过节习俗。就节日民俗总体研究来看, 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人们开始尝试运用新方法、扩大新视角来挖掘节日民俗中的文化内涵, 为八十年代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20世纪80年代的节日及春节文化研究

在“双百”方针号召下, 各种传统文化艺术重新受到重视。节日文化研究, 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兴起一样, 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罗启荣、阳仁煊, 较早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的学者, 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年节》[1]一书中, 将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按季节进行分类为“孟春节日”、“仲春节日”、“季春节日”、“孟夏节日”、“仲夏节日”、“季夏节日”、“孟秋节日”、“仲秋节日”、“季秋节日”、“孟冬节日”、“宗教节日”。

韩养民、郭兴文1987年共同编写的《中国古代节日风俗》[2], 系统地介绍了除夕、元旦、元宵等传统节日萌芽、定型、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 以及节日相关各种活动、轶闻趣事、故事传说。书中还提出了不少经得起推敲的创见, 如神秘的原始崇拜、鬼神迷信与古代禁忌是节日产生的最早渊源;先秦是节日风俗的起源萌芽阶段, 汉代是中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时期, 这一点获得后来的学者的普遍认同。[3]

陈久金、卢莲蓉1989年联合出版了《中国节庆及其起源》[4], 是较早介绍中国节日文化的书之一。书分十一章, 重点写了20余个节日, 介绍了这些古代传统节日活动的内容、发展历史, 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这些节日的起源。

八十年代是中国节日文化研究的起步阶段, 从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看, 有以下特点:第一, 政治意味突出, 学术意义不明显。初期的研究, 多是政府号召下以普及文化为目的的编写的一些综合性知识读物。第二, 以节日民俗的整体研究、汉族节日研究为主, 单一节日研究、少数民族节日很少。就春节文化研究而言, 专题性研究成果几乎还没有。第三, 多数均是利用部分文献记载、或田野调查搜集到的民间传说故事、汇编而成的青少年读本, 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 学术性和研究性不强。

三、20世纪90年代的节日及春节文化研究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兴起的“文化热”方兴未艾。九十年代的节日文化研究, 逐渐回到“学术意义”的位置, 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研究重心集中在节日文化的整体研究上, 节日文化一般理论研究架构在这个时期建立、成熟起来。

(一) 宏观的一般理论研究

范勇、张建世继承八十年代末一些学者对于节日文化理论关注的学风, 1990年在龙文化大系列丛书《中国年节文化》[5]一书中对节日的类型、起源、变迁、传播、传说、内容、社会功能及心理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探讨。

宋兆麟、李露露1991年出版了《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一书, 这部著作主要介绍了包括春节、立春、元宵节的20个古代节日。他们认为节日起源于多种历史原因;节日的发展经历分为四个阶段:发生期 (远古时期) 、发展期 (秦汉) 、融合期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丰满期 (宋元明清) , 并具有几点规律:节日的发展由不定型到定型, 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不像政治、经济、军事那样大起大落, 而是比较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节日的形成是长期的, 在发展中有变异, 在传承中有发展;农业文明的连续性和历代统治阶级的提倡使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6]这些颇有见地的观点, 为后来学者们关于“如何确定节日”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7]

关于节日的特征与功能, 也有很多学者进行研究。杨景震1998年发表论文《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8], 将节日风俗的特征归纳为八大特征:礼仪性、理想性、时代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群众性、地方性。关于这一点, 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朱宜初在《民族节日的基本特征》一文中认为, 节日大约有下面几个特征:节日的文娱性 (休假性) 与劳动性、节日习俗具有最大的复合性、民族节日的簇新性与守旧性、传统节日的宗教性与新节日的非宗教性、节日的全民性与阶级性、节日的独特性。[9]金毅1992年在其论文《浅析民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10]中归纳出民族节日九大功能:民族凝聚功能、人际调节功能、心理制衡功能、生产导向功能、文娱体育功能、教育宣传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商品纽带功能, 他还分别进行了细致的阐释。

(二) 春节文化研究的状况

这个时段春节文化研究基本上延续八十年代的研究路术, 将春节置于节日总体研究或文化史研究的背景下作为节日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展开的。

提到方法论, 不得不提1998年简涛用德文写成《立春风俗考》[11], 他运用法国结构主义与英国功能主义理论方法对立春礼俗进行探究, 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优秀范例, 而且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个时代对春节文化的研究, 除了对春节习俗事象的资料展示外, 关于春节起源的研究上三种较流行的代表性观点已经形成。

1.腊 (蜡) 祭说

“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事之”的年终祭祀习俗, 主要内容是感谢百神上一年的赐予,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同时伴随着人们为祈求驱疫禳灾而举行的祭祀活动。范玉梅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说“春节, 大抵是从原始公社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腊祭期间, 人们聚饮会替, 歌舞戏耍, 尽情欢愉。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春节习俗。”[12]王景琳、徐匋《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春节”条:“关于春节的由来, 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 腊即歳终祭众神之名, 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深的恩赐而来。”[13]段宝林《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也认可上述源于上古蜡祭的观点。[14]

2. 巫术仪式说

王娟1995年在中国文化讲座丛书发表了《中国的春节》, 笔者从春节仪式活动内容角度来探, 认为“春节应该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 是古代人原始信仰之一——巫术的具体表现。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和表演等来驱赶或避开邪恶, 并得到平安和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 春节逐渐失去了其巫术的内涵而演变成一种庆祝活动。”[15]

3.鬼节说

徐华龙1997年在《春节源于鬼节考》[16]一文中说“古时候人们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 常为冬天的寒潮所侵扰, 又为粮食的匮乏所提心吊胆, 早春更是青黄不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 老人和儿童首先会因饥饿、寒冷及其他各种恶劣的原因而相继死去。看到这种情景, 人们会恐惧, 会以为是鬼神的作祟。”

相对于八十年代的研究而言, 九十年代的研究队伍迅速壮大、研究领域得到扩展, 研究方法也相对多样化。绝大部分论文都是在理论上对节日的起源、分类、特征、内涵、功能、变迁及其原因探析等方面, 论文成果尤为显著, 理论研究相当成熟。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偏颇, 节日文化理论研究充分, 对各民族单一节日研究仍然不多, 而且多数仅仅流于一般的简要的介绍, 挖掘力度不够;其次, 可以说, 这一阶段对于春节研究仍尚未得到充分地开展, 真正专门研究春节的不多, 除个别专题研究外, 多数还是仅限于八十年代资料汇编状态, 或者只是随感式的记述。

三、21世纪以来的节日及春节文化研究

21世纪前十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些学者以前人研究为基础, 将节日文化理论深入到底, 另一类学者则另辟新径, 着力于个案和专题研究。百节之首的春节,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 快速进入了学界研究的视野, 成为一门显学。

(一) 宏观的一般理论研究

杨琳2000年出版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17]一书, 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理论研究成果的卓越代表, 它“为二十一世纪节日文化研究提供了集大成的研究成果。”

赵东玉论著《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18]也是比较突出的成果之一。他以独特的文化史和民俗文化视角相结合, 围绕“阐发传统节庆文化的类型和特征”“厘定传统节庆文化的要素和影响因素”“分析传统节庆中的男女角色”“探讨传统节庆文化的时代意义”等四个方面展开论题, 全书分中华传统节庆文化概论、文化要素论、文化影响因素论等七章, 提出了许多新颖扎实的理论观点。

刘魁立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灵魂》[19]一文, 指出节日的核心是节日本身所具有的、自传统以来就已经形成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才是节日的灵魂所在, 该篇论文对于把握春节习俗的内在本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 非物质文化保护语境下的春节文化研究

1.理论上的研究内容多涉及春节起源、文化内涵 (文化意义) 、社会意义 (社会功能) 、变迁等方面。

对春节起源问题的探讨, 基本上被九十年代形成的上述三种说法占据。需要补充的是, 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一书中对上述三种说法分别进行了分析论证, 认为, 由于文献不足, 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但是他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现有文献, 做出了推断, “我国早在夏代之前已有‘年’的时间概念是不成问题的, 有年自然就有过年的习俗, 所以春节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节日。”[20]陈连山基本赞同杨琳的观点。[21]

而关于春节民俗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春节内涵和原始意义的研究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阐释出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陈连山2004年发表《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一文, 文中对春节习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进行了总结分析, 认为春节作为最普遍的超越政治、超越阶级、甚至超越国界的民俗节日, 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而且, 春节是一笔现成的文化则一富, 利用它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大众生活, 有利于建设新的全民族各阶层共同享有的节日文化。[22]

吴正彪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独特视角解读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 2005年他在《春节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析》中, 提出自己看法“春节习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行为, 不如说更是一种文化需要。”因此, “春节作为一种文化, 对中华民族而言就有独特性和充分的价值。”[23]

萧放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以春节为例, 分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价值。”认为“春节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已经内化民族的心结, 我们享受春节, 就是集中体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以节日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我们应积极开掘春节的文化资源价值, 对这一特殊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24]

除了上述学者以外, 李俊群在其文《论春节的传统意义》中提出“传统春节的核心意义正在于它是维系传统宗法血缘共同体和熟人社会得以和谐运转的一种节日仪式, 它为具有强烈的宗法观念和情感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亲情交流的契机和纽带。”[25]刘守华《春节的文化精神》[26]中则用《周易》的一句哲言来概括春节的文化精神:“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朱华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27]还有, 黄涛等学者也对春节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进行过研究。

有些学者还对春节的变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巫肇胜在《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28]一文中首先解析了春节习俗的起源、主要特征, 探讨了春节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还对春节衰变的具体原因进行了考察, 总结出:经济发展是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 城市文化的传播影响传统文化的变革, 全球化及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传统文化的变革, 传统文化自身特点影响。而覃祥菊《春节习俗的城市变迁及其文化内涵》[29]从政府行为的引导、新型习俗产生、拜年方式多样化、旅游等城市新潮过节方式涌现等因素探索春节习俗在城市的变迁原因。李松洁[30]则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黑龙江地区为个案研究了春节习俗变迁。

2.回顾二十一世纪以来, 节日民俗研究的整体面貌, 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不只是理论探索上的收获所得, 更突出的乃是这近十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开创性意义、以单一节日研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

篇9:三年级写春节的优秀作文

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腊八粥可好喝了,它里面有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酒肉的香味在天空中久久地回荡着,大人们在门外贴对联,家中贴漂亮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彻夜不绝。在外上班或打工的人,一定得赶回来,吃家人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得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可不一样。人们都会出去拜年,一般是年少的给长辈拜年,小孩子们会得到特别多的压岁钱,有的小孩子会买玩具,也有的会把钱存起来,将来再买学习用品。

到了元宵节,超市就特别热闹,人们买元宵回家煮着吃,为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篇10:三年级写春节的优秀作文

站在院中,有一种“满园春色”的感觉,再看看弟弟的脸蛋儿,也是红灿灿的。为甚麽呢?哦,原来是春联哪。红艳艳的春联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得那么耀眼,上面的帖字也更显得那么金灿灿,闪得让我的眼都睁不开了!

“吃饺子了~~!”妈妈端出刚出锅的水饺放到桌子上。白嫩嫩的水饺上冒着热腾腾的水汽,我将自己的脸放在上面,又热又痒,有趣极了!看着这一颗颗银元宝似的水饺,闻着这香喷喷的水饺,我再也禁不住诱惑,拿起筷子先夹了一颗放到嘴里,又滑又嫩又香,好吃极了!

吃过晚饭后,我与几个小伙伴一起去村边的广场玩。广场在灯光下是那麽美,就像在梦幻中。人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运动,还有的在静静的欣赏着这一切。小朋友们则在打闹嬉戏,玩得好痛快!“啪啪啪......”随着几声巨响,人们都抬起头,看那美丽的烟花。我和小伙伴们都高兴的叫起来,快乐极了!

春节的味道是香喷喷的;

春节的声音是响啪啪的;

春节的颜色是红通通的。

篇11:写春节新鲜事优秀作文

“抢红包”有好几种,有一种是QQ群上抢,有一种是支付宝上抢,还有一种是微信朋友圈里抢······

这几天,我老姐也在抢红包。一开始我觉得挺好玩的,休闲的时候可以玩一下,如果抢到了还有一点小钱,虽然只有几毛,几元的,但觉得挺高兴的。可过了几天,我就不喜欢抢红包了每当我抬头找老姐玩,让老姐帮我拿东西,老姐总是不理我,两只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玩手机,摇手机,还叫我帮她看时间,到点了提醒她去抢红包,不到一天,她的手机就没电了。

有一次,我走到老姐面前对她说:“别玩手机了。”老姐却说:“知道了,我把红包抢完就好了。”可过了一个小时,老姐还没好。因为QQ群上抢完了,还有支付宝,支付宝上抢完了,还有朋友圈······没完没了。

篇12:写春节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步入21世纪以后, “全球化”成为人类社会的热点话题。国与国之间, 中西方之间通过各种媒介有了频繁而深入的沟通、交流与了解。在中国, 可以看到圣诞节前后越来越多的家庭门口放装饰华丽的圣诞树;走在大街上, 商铺无论大小, 都在橱窗上贴上了圣诞老人的图片, 挂上了彩灯, 并用各种色彩喷上了“Merry Christmas!”等, 以此来吸引顾客, 促进销售, 成为一种特殊的节日文化文氛围, 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文化促销方式。而在西方, 老外们也在春节当天去当地的中国城观看华人过春节, 并且还融入其中, 参与互动。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加入到了中西文化研究的行列之中。其中,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则是当今文化研究领域中不可避免的话题, 由此也产生了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讨论。

那么, 作为文化研究领域里的一员, 我们在中西文化研究中该如何平衡非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去看待文化的多样性?本文以圣诞节与春节为例分析了中西节日文化的异同, 希望在同时能引起人们对文化包容性的思考。

1. 圣诞节与春节的相同之处

首先, 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圣诞节和春节都是人们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它们代表着家庭的团聚。在中国, 过春节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在西方也是如此, 全家人坐在圣诞树下共进圣诞美餐, 如火鸡、烤鹅等。

其次, 在庆祝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 如:中国人过年要通过贴窗花、对联, 挂灯笼等来渲染节日气氛;而西方人也会装饰圣诞树, 挂彩灯, 装饰窗户等来庆祝他们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

此外, 互赠礼物也是中西方人们在这两大节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人走亲访友, 带去节日的礼物, 西方人亦是如此, 他们也会给家人或亲友送去卡片或对方喜欢的礼物。

2. 圣诞节与春节的文化差异

2.1 二者在起源和习俗方面的差异

(1) 起源的差异: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记载, 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 由圣灵降孕玛利亚而取肉身成人, 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1]“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 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

在中国, 每年的农历新年, 即正月初一是春节, 民间俗称“过年”。据史籍记载, 春节在唐虞时叫“载”, 夏代叫“岁”, 商代叫“祀”, 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 谷子一年一热, 所以春节一年一次, 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 当时每逢腊尽春来, 先民便杀猪宰羊, 祭祀神鬼与祖灵, 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免去灾祸。[8]

(2) 习俗的差异:西方人过圣诞节, 有圣诞老人、圣诞树, 人们还唱圣诞歌:《平安夜》、《听, 天使报佳音》、《铃铛儿响叮当》;人们互赠圣诞卡、吃火鸡或烤鹅等。在中国, 过年时家家户户会贴对联和福字, 放烟花爆竹, 吃饺子, 守岁, 发压岁钱, 还有扭秧歌、踩高跷等室外活动。

2.2 二者在宗教信仰背景下的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是一神论宗教, 它认为上帝是统治宇宙万物的绝对的、唯一的神”。[2]在西方, 宗教贯穿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督教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影响深远。“上帝观念不但是维系西方基本价值观的巨大力量, 更是连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强力纽带。”[3]圣诞节便是基督教徒纪念其救世主耶稣诞生的日子。

中国的宗教文化呈多元化特点, 信仰者也是不同宗教的膜拜者, 有对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的膜拜, 有对道教的三清、四御、八仙等的膜拜, 也有对儒家的三皇、五帝, 尧、舜、禹等的膜拜。中国的春节虽然也有一些宗教信仰的印记, 如在家摆祭坛或神像、灵位去祭神、祭祖等, 或去寺庙祭神等, 但这些是以多种信仰方式为基础的, 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 而这些宗教信仰并不像西方的圣诞节人们去教堂祷告那样具备普遍性, 同时, 人们崇拜诸神的主要目的是祈福、保平安。

因此, 不论是膜拜对象还是庆祝目的、过节方式方面, 这两大节日都充分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不同。

2.3 二者在民族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人在思维模式方面与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的哲学体系讲究“天人合一”, 即自然界和人是一个整体;还有心物一体论, 即心理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一个整体, 不能完全分开。“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天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4]。这种思想使中国人以膜拜上天或诸神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恩, 因此中国的节日与节气相关。春节便是来源于春分这个节气, 意在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无灾无祸。

而西方人则是二元对立或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 他们认为人和自然是相对立的, 二者必须取其一, “不是人战胜自然, 就是人成为自然的奴隶”。西方人更是要将心与物分开, 二者取其一。[5]西方人的节日基本与自然没多大关系, 相反, 西方的文化都表现出控制和征服自然的欲望。西方人信奉的是唯一的神——上帝, 上帝是创世者, 是救世主, 而不是自然。因此, 西方的节日与上帝有关, 圣诞节便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更是感恩上帝恩赐的节日。圣诞老人便是上帝的使者, 所到之处遍洒恩宠。正如《圣经》上所说, “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 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的一切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 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 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 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 如蔬菜一样。”[6]

3. 中西文化交往中的度

在中西文化的交往中, 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 即:是全盘吸收外来文化还是拒绝外来文化的“入侵”?这种文化交流之间到底须有墙还是无墙?

在《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棵树因外表丑陋而没被砍掉。还有一只鹅因不会叫而被杀了吃。于是, 庄子的弟子问道:‘那棵树因为没有用而被保存了下来, 这只鹅因为不会叫而被杀了吃 (都没有用) ,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庄子答道:‘我们最好处于才与不才之间, 这样才能保存自己。’”[7]

由此看出, 当中西文化相遇时, 我们既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 又不能失去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经典传统:正所谓游走于有墙与无墙之间。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 一些西方节日也在中国悄悄盛行起来, 圣诞节便是其中备受欢迎的节日之一。但不论是商业目的还是追赶潮流, 这种节日的仿效, 会不会导致中国人过分崇洋媚外?我们又如何实事求是地看待并分析这种文化现象?我们如何在这种追捧之中保持我们的文化优势, 且不让我们的文化遭受冷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在看到这种节日追捧带来的经济效益时, 我们也更应该看到它的不足之处。

因此, 要保持我们本土文化的优势, 首先就要在不违背传统的前提下将我们的传统个性化、新鲜化、娱乐化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同时,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文本的制作以及历史的再现, 也是从意识形态上扭转这个文化天平的关键。当然, 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西化的事物, 而应该考虑到如何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既不丢失中华文明的传统, 又不失对西方文化的尊重。

结语

当文化交流达到一定程度时, 文化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意识到文化交流中何为可取, 何为不可取, 对一个国家的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极其深远。因此, 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 我们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但并不是将二者分出优劣;我们要知己知彼, 客观评价, 但并不是在只知己、略知彼的基础上对非我的文化妄加评论并抬高自我贬低他者;同时, 在中西文化比较中,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文化差异, 以实事求是的、运动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交流以提高我们的“文化分辨率”,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宽容、融合、和谐的文化交流氛围。

参考文献

[1]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205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4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5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11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4

[6]《圣经.创世纪》1:29-30

[7]乐黛云.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4

篇13:传统春节优秀作文

每年一到春节,许多人都赶着回来,有一些人还被困在路上。但春节也是最好玩的,记得今年的春节我玩的很快乐,我们一家人去旅游。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到了晚上,我们一家子在一起吃年夜饭,有说有笑的,我们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看的是津津有味的。我真希望下一个春节快点来到。

我盼望已久的春节晚会终于到了,十点多钟,我们开始放火炮,十二点多钟,我们点燃了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在空中飞舞,有的像闪闪的星星,有的像灿烂的红宝石,有的像晶莹的蓝宝石……,整个大地被笼罩在欢乐的海洋中,我们一家也沉庆在快乐和幸福里。

篇14:写春节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年味儿藏在那里?我急忙拉着弟弟的手奔向阁楼。点了灯,才发现了用面粉做成的各种彩色的团子。这是什么东西?这么漂亮!“爷爷,快上来!”弟弟在边上扯着嗓子喊道。

“这就是我们要寻访的年味儿?”爷爷一赶来,弟弟就指着彩色团子问。“是啊!”爷爷饶有趣味地看着我们。“啊?”我们两个愣在那里。爷爷笑着:“年味儿可不是单独的一味。奶奶做的这个叫堆花团子,就是其中一味。”我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傻傻问:“为什么?”“对,为什么呀?”弟弟也附和。“哈哈,俩小子真好学!”爷爷笑得极开心,“过大年嘛,习俗多了。我们这里,每到这个时候,家里的妇女都会做这样的堆花团子,代表丰收、美好、团圆、吉祥。”“哇,寓意真多啊!”我感叹不已。“快看!这里有一个鹅形的堆花团子!还有各种家禽……”那边传来弟弟兴奋的声音。咦?这米缸上放的猫团子和龙团子是干什么作用的呀?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呵呵地说“:把猫团子放在米缸上,表示防止老鼠来偷吃东西,放龙团子,代表新的一年将会平平安安,吉祥如意!“”真是年味足哪!爷爷,教我们做堆花团子吧!“”好,那得吃过饭做啦,得和面、揉粉、笼蒸,再冷却、蘸油、造型、上色、堆花、修整……”

篇15: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文优秀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文一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传统节日。春节意味着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吃团圆安。春节代表喜庆,也代表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我喜欢春节,我渴望春节的到来。

每年大年三十,人们的脸上总是露出灿烂的笑容。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对联和一些小装饰品,这些物品都是红色的,因为红色代表平安和幸福。所以,春节时,无论是街上还是家里到处都有红色。

快到中午时,是最忙的时候。忙什么呢?街上忙着做年夜饭!年夜饭又叫团圆饭。每当这时候,大人们都在厨房里忙活这,脸上露出甜蜜和幸福的笑容,她们分工明确,每次过年做年夜饭时,不只是为了让家人吃到可口的饭菜,却仿佛在矩形一场厨艺大赛,就连平时不喜欢做菜的我,也来大显身手一番,个个忙的不亦乐乎。

我们几个小孩子也常聚在一起,有玩不完的游戏,说不完的话,因为过春节时是冬天,所以庆祝的活动就更多了。穿好外套,带好帽子,手套准备打雪仗。到一块雪多的地方,我先用手抓一把雪。随后,按照球的形状做出了一个有一个似冰激凌状的雪球。做好以后,游戏开始了。将一个有一个的雪球砸向对方,打的全身都是雪,一个个像雪人一样。随后伴随的就是一片欢声笑语。

吃年夜饭,是纯洁家家户户最热闹的时候。丰盛的菜摆满一桌,全家围着桌子旁边,吃团圆饭,心头的幸福感涌涌而上。桌上一定少不了一样美食——鱼,“鱼”和“余”谐音,暗示着“年年有余”。萝卜俗称菜头,住院者有个好彩头,甜食代表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我喜欢春节,喜欢热闹的新年!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文二

记得年前大人们都忙着买东西办年货,妈妈又是买菜又是买春联又是包饺子。我们小孩却不像大人那样忙。大年三十那天,妈妈让我和爸爸贴好了春联,爸爸忽然想起了忘记买鞭炮了。我们爷俩就决定一起下楼买鞭炮,来到卖鞭炮的摊位上,鞭炮的花样可真不少啊!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反正各种各样的鞭炮说也说不完。爸爸给我买了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又买了噼噼叭叭的鞭炮和冲天炮又叫二踢脚,还有五颜六色的礼花炮。走在路上,我就忍不住往地上扔了几个摔炮,摔炮摔在地上“啪啪”得响了起来,我感到好玩极了。

到了中午,我就听到震耳的鞭炮声。爸爸也拿出了我们买的鞭炮。点上火只听到鞭炮辟天开地的响了起来,整个楼层都回荡着鞭炮声。我躲在远处捂上耳朵,直到鞭炮声结束,我才敢走到近处看一看。接着,爸爸又拿出一个二踢脚,把它拿在手中,点上火只听到“嗖”的一声,二踢脚像小火箭一样冲上天空,然后爆炸。我高兴得拍着手,难道真正的火箭就是这个原理发射上天的吗?

到了晚上,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天空中闪耀着五彩的礼花。我点燃了一个刺花炮,刺花炮“刺刺”的发出耀眼的火花。我把手舞动起来,刺花炮跟着我的手臂舞动,划出一个个闪亮的光环。接着,爸爸开始放最美丽的礼花炮。点上火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彩球从礼花炮的炮管中冲上天空,色彩斑斓美丽极了。快到最后的时候,只听到“嘭”的一声,从炮管后面冒出一股黑烟。我和妈妈吓了一大跳,只见爸爸的手和脸被熏的乌黑。我和妈妈看到爸爸这个样子,笑得前仰后合的。爸爸哭笑不得的说:“都是劣质炮惹得祸,以后放鞭炮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再卖劣质炮了!”

这个除夕我过的真得很快乐,这是我最快乐的春节了!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文三

在鞭炮声声,辞旧迎新的新春佳节,人们的心中酝酿着浓浓的情感,这滚烫的情感里,包含了对家人的关心,对朋友的问候,对老师的尊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祝福!

春节是一个亲情充盈,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春节是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当然,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珍贵的日子,年复一年永远不变的主题是团圆。

在春节期间父母的身体还好吗?头上的白发是否多了几根?脸上的皱纹是否又多了几道?这样一种既简单又朴素的牵挂,成为了中国人在春节里最坚定的信念,这样才有了每一年浩浩荡荡的春运大潮,虽然一票难求,路途艰辛,但他们仍耐心地守候在买票厅,候车厅。默默地等着那一张无比珍贵的返家车票。回家看看家人的样子,听听爷爷奶奶的唠叨,尝尝爸爸妈妈做的饭菜,这样他们就满足了。假如真的因为公事耽误或者无奈买不到车票,不能及时回家与家人团聚也不要紧,因为有朋友的陪伴。

春节也是一个友情流淌,心存感激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给朋友送上一句感谢,道上一份祝愿。哪怕只是一声“谢谢”“新春快乐”也好,也足以表达你的心意。因此各式各样的祝福,拜年短信蜂拥而至,人们被浓浓的友情包围其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过去的20__年里,无论是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都离不开好友的理解,帮助和扶持。所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的都是友情,都是亲情!是它们让生活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天的钟声响,新年的脚步迈,祝新年的钟声,敲响你心中快乐的音符,幸运与平安,如春天的脚步紧紧相随!春华秋实,我永远与你同在!”

每一朵雪花飘下,每一个烟花燃起,每一秒时间流动,每一份思念传送,都代表着我想要送你的每一个祝福:猪年快乐!

在新的一年里,我收获了力量与感动……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文四

春节再过不久就要到了,我是既烦恼又高兴。

有人或许就有疑问啦!过年买新衣服,和家人回家过年,好吃好玩的,多么高兴的事啊!烦恼什么?

烦恼什么呢?还不是过年的这点事!

第一烦:买新衣服。买衣服对别人或许是种幸福,但对于我来说却是种煎熬。每次进入服装店,我还没看衣服,售货员就热情的飞到我的跟前,向我介绍各类衣服,我看的是眼花缭乱。看来看去,试了好几件,却没有一件我喜欢的。我只能尴尬的拉着老妈走处店门口,人家那么热情招待,结果我却一件未买,实在不好意思。每去一家,我就要不好意思一次,这对我来说是绝对的煎熬。

第二烦:和家人回家。回家又有什么烦的呢?不为别的,只因为——晕车。我是个怕坐车的人,每次回家过年,我的内心都要经过一场激烈的争战。到底是要不要回去?回去,我晕车,那感觉真不是人应该受的。不回去,又想老家的亲朋好友,不会去拜拜年,不厚道。好烦啊!

第三烦:去玩。去哪里玩?和谁去玩?真的让我很头疼。故乡变化很大,许多路都改变了,对于一个路痴的我,能去哪呢?朋友很多,但都很少联系,找谁呢?

烦!烦!烦!过年真的好烦啊!

但是过年有真的好好!对于我这只馋猫来说,过年的美食大餐又怎么能错过呢。没事的诱惑对我来说是无法抗拒的,所以过年当然要好好吃几顿啦!

过年前的除夕夜是最美的,因为那夜空中五颜六色竞相开放的花朵是令人沉醉的。

好!好!好!过年真的很好!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文五

要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不必多想,定当是春节了。按传统,春节里有许多精彩的传统名俗活动,现如今,虽然比不上过去,但仍有许多活动:吃饺子,年夜饭,迎财神……

大年三十前几天,我和姐姐突发奇想,剪起了窗花。照着网上的教程,剪出了丑不拉几的几张,便兴高采烈的将窗花贴了起来。

借着爸爸的帮助,写着“才听骏马踏花去,又见金羊献瑞来”的春联被我亲手贴在了大门上。看着红底黑字的春联,我得意的笑了很久。

忙了好几天,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期盼已久的大年三十总算来了。

早早的起了床,早就受到爸爸警告的我乖乖地呆在家里,等着下午的祭祖仪式。十二点刚过便吃完午饭,一大家子人拎着大包小包,趁着其他祭祖的人还没去,早早的到了坟头,摆好祭品,便按照习俗,三跪九拜,向着祖宗磕头祈求来年庇佑。一长串的仪式下来,我晕头转脑,无聊到了顶点,心里只想着刚买的鞭炮,但又不敢直说,生怕被爸妈责骂,只祈祷着快点结束。随着纸钱渐渐化为灰烬,在呛人的浓烟里,祭祖总算是结束了。

晚上,几家人都聚在一起,二爷爷一家,小爷爷一家,姑婆一家……十几口的大家庭热热闹闹的吃着年夜饭,数月乃至一年不见的生疏,在节日的氛围中烟消云散。

春节,我们的传统佳节,因你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一家的亲情才不至于变淡。祝老师新年新气象,事事如意。


篇16:唐山医保:百姓心中写优秀

总理的称赞及河北省的评价都来自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唐山市城镇医疗保险工作所取得的全省第一、全国先进的优异成绩, 是决策者、组织领导者及经办管理者写在百姓心中的优秀。

总理的肯定与市民的感受

2009年6月19日, 温家宝总理来到唐山市医疗保险服务大厅视察工作。走到“居民医疗审核”标识牌前时, 总理随即拉过便民凳坐下与工作人员攀谈起来:“这次来到唐山医保, 最主要想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来看看。这一老一小的医疗状况现在如何呀?”工作人员汇报说:“学生类参保人员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50元, 其中个人缴费40元, 政府补贴110元, 年最高保障水平为20万元。因为保障措施得当, 居民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大大减少。”总理边听边频频点头, 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咱们这里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做到了缴费低, 保障水平高, 老百姓的看病吃药得到了基本保障。”

那么, 参保市民有何感受呢?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老年、青年和性别不同的参保人员。韩桂芬是接受采访的对象之一。

这两年, 从企业退休的韩桂芬总有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医保把我儿子的命保住了, 把我家保住了。”原来, 韩桂芬的独子在2005年患了尿毒症, 每月的透析费就要花7000多元。到2007年, 不仅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 还欠了几万元的债。“我当时都没勇气活下去了。”韩桂芬用这句话表达那时的心情。恰恰在这年, 唐山启动居民医保试点, 她为儿子登了记, 并缴纳了40元个人应缴纳的医保费。从此, 儿子的透析费用有了基本保障。2008年, 医院又为其子做了肾移植手术, 术后抗排异费用每月需要6000多元, 其中80%是统筹基金报销的。随着儿子一天天健康起来, 全家人也恢复了久违的笑容, 韩桂芬才有了那个说不完的话题。这个话题不正表达了韩桂芬这样的唐山百姓与医保的不了情缘么!不正说明“老百姓的看病吃药得到了基本保障”么!

省里的说法与市里的做法

2009年11月6日, 河北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一封贺信发给了唐山市人民政府。贺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2009年, 你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各项工作成绩显著, 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完成目标任务的110%) ,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6.5万人, 其中城镇职工参保129万人, 参保率超过90%;城镇居民参保67.5万人, 参保率达到96%, 列全省第一名, 同比全国先进行列, 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多项工作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为全省医疗保险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那么, 唐山市究竟在哪些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记者在采访中记录下一些所见所闻。

决策上的示范作用:作为“天大的事”来办, 在与百姓谈心交心中形成决策

唐山是国务院确定的城镇居民医保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据唐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徐建君介绍, 对于这项新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市委、市政府摆位高、力度大、抓得实。在摆位上, 市领导把全民医保作为一项民生大业来建设, 作为建设“幸福唐山”的一项惠民工程组织实施, 河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勇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全民医保当作“天大的事”来抓, 年年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在力度上, 各级党政“一把手”带头抓, 分管领导盯住抓, 并纳入对县区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在务实上,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年年足额及时划拨, 二是扩面讲求应保尽保、征缴讲求应收尽收、待遇讲求应享尽享, 使全民医保变成实实在在的惠及全民。

采访中, 唐山市路南区友谊街道社保工作站的袁慧玲还向记者介绍了市委书记赵勇召开恳谈会的事。2007年7月, 居民医保制度试点工作启动前夕, “赵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由市民参加的恳谈会, 并把原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召集来, 面对面地听取意见和建议。赵书记确定的恳谈会主题就是全民医保势在必行。他指出, 群众疾病缠身却无钱医治, 哪里还有幸福可言, 解决群众病有所医的问题是天大的事情。”身临其境的唐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徐建君接着说, 恳谈会开得十分热烈, 变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参保动员会, 共商民生大业的献计献策会, 加深党和群众感情的交心会。

据了解, 由于市委、市政府摸民情讲深度, 看医保讲高度, 抓医保讲力度, 解难题讲速度, 市里出台的政策深得民心, 居民医保的自愿原则变成了广大居民的自觉行为, “要我参保”变成了“我要参保”, 已经参保的还想着下一年及时续保。“如果断了保, 就断了安全感, 没了幸福感, 顿生危机感。”参保居民刘文荣的这种感受很有代表性。唐山市城镇居民高达96%的参保率也证实了刘文荣的感受所具有的普遍性。

政策上的示范作用:让百姓少拿钱多受益, 使医疗保障能够提升幸福指数

老百姓参加医疗保险, 说到底还是为了有病敢去看, 能看得起。唐山市委、市政府深知百姓之需, 深谙医保之道, 总是千方百计让百姓多得实惠。他们的城镇医保采取了“两低两高一全补”的惠民政策。

两低:一是低缴费。城镇居民中各类学生及18周岁以下非在校人员个人年缴费40元;劳动年龄段的非从业人员年缴费标准为385元, 其中个人缴纳270元;男60周岁、女50周岁以上居民年缴费标准为385元, 其中个人缴纳200元;职工医保, 单位缴纳6.5%, 个人为2%。二是低起付线。城镇居民住院起付线为: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00元, 二级医院500元, 三级医院900元, 门诊特殊病起付线为1200元。参保职工门诊特殊病起付线由1260元降为960元。

两高:一是提高财政补贴标准。城镇居民中劳动年龄段的非从业人员, 财政年补助115元;男60周岁、女50周岁以上居民, 财政年补助185元。二是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各类学生和18周岁以下非在校人员, 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20万元;非学生类城镇居民最高支付标准为10万元。统筹基金支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住院和门诊特殊病费用比例为: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0%, 二级医院60%, 三级医院50%。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为26万元。

一全补:低保对象、重症残疾人员和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个人不缴费, 其医疗保险费由财政全额补助。

“从我们医院的情况看, 过去门诊、住院的, 多为参保职工。自从有了居民医保后, 特殊病门诊人次增长了30%左右、住院人次增长了40%左右。”这是唐山市中医院医保办主任芦志娟向记者提供的情况。说明“两低两高一全补”的居民医保政策, 使那些没有工资收入、没有退休金的人有病敢去医院了。

宣传上的示范作用:用立体化层层动员和群众“问不倒”唤起民众同心干

一提到宣传, 人们往往想到开动员会、发宣传单、上媒体等面上的宣传。唐山市也充分利用这些形式, 但他们又不满足或局限于这些形式, 而是更注重点上的一对一宣传、网上的个性化宣传、线上的即时性宣传、专题性的面对面宣传、老百姓一听就懂的通俗化宣传。不论哪种形式的宣传, 都有一个要求, 这就是市医保中心提出的“问不倒”。

点上的一对一宣传, 是指以社区医保专管员为主, 市、县 (区) 、街道、社区四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及医保经办人员走进居民家庭, 逐家逐人做动员工作, 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人人皆懂;网上的个性化宣传, 是指对居民发来的政策咨询贴子及时回复:线上的即时宣传, 是通过市医保中心开通的4部热线电话实现的, 有专人值守;专题性的面对面宣传, 是指针对某个难以理解的政策问题召开小型座谈会, 在面对面的交谈中解释和宣传政策;通俗化的宣传是指不照本宣科, 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群众语言进行宣传。

为了达到“问不倒”的要求, 市医保中心首先组织街道社区专管员和本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针对群众可能提出的问题设计了100多个题目, 让参训人员互问互答, 开展抢答竞赛活动, 演练娴熟、回答准确后才算培训合格, 方可上岗宣传。

唐山市机场路机北社区是一个老居民区。无业人员多、年大体弱者多、生活困难的家庭多、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三多一低”现象是这个社区的鲜明特点。居民医保启动前夕, 大多数人因不了解政策, 态度冷淡, 连动员会也不参加。社区专管员小屈便挨家逐户做工作, 连大礼拜也不休息。在两个多月时间里, 她走访了600多个家庭, 走遍了社区居民经常开展健身活动的30多个场所, 直接听她宣传政策的居民达到2万多人次。结果, 8000多名居民全部参保, 参保率达到100%。

经办上的示范作用:服务一人凝聚一家一片, 促进一项民生大业长远发展

小窗口连着大社会, 小指尖写着大文章, 小小鼠标连着民生大业……唐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及医保中心经常引导工作人员进行小与大的哲学思考。久而久之, 立足本职、胸怀全局的境界提升了, 看问题的眼界开阔了, 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服务技能、办事效能提高了。“服务一人凝聚一家一片, 促进一项民生大业的长远发展”, 就是唐山市医保中心经过小与大的辩证思考后提出的要求。

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服务一人凝聚一家一片”呢?他们通过研究百姓需求、礼仪科学和行为科学等, 提出打造效率医保、优质医保、亲情医保、人品医保和文化医保的目标要求。效率医保可以满足百姓办事最图快捷的需求和快节奏的时代要求;优质医保可以让百明明白白进行医疗消费, 获得最满意的医保服务;亲情医保可以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感受温暖, 收获快乐, 带回愉悦;人品医保, 是因为老百姓最信赖办事公道、作风正派、廉洁奉献的人;文化医保是管总的, 是实现效率、优质、亲情、人品医保的基础和源泉。

在效率、优质、亲情、人品医保中, 分别又有更具体的内容和要求。比如, 围绕打造优质医保, 他们进一步提出让服务对象走进服务大厅无难事、无烦事、无困惑的事等要求, 以提升满意度, 增强凝聚力;提出扩面到人、征缴到账、稽核到位等要求;从一做起, 一次告知、一次办结、首问负责制等要求。

在一家企业当保安的刘华是接受采访的又一个对象。去年7月, 他陪着父亲到天津走亲戚。第二天, 其父感觉肚子不舒服, 经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结肠癌, 动手术花了4万多元。这笔医疗费给刘华带来了沉重压力。父母都是农民, 长期随儿子在唐山生活, 是根据“凡是在唐山市工作、学习、生活的人, 都应该参加医保”的要求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因父母没有积蓄, 刘华还有一个幼小的孩子, 全家5口人的日常生活开销全靠刘华夫妻俩每月2700多元的工资收入。“保生活没问题, 保大病就难了。”刘华说。

从天津返回唐山那天, 刘华便怀着沉重而又焦急的心情跑到市医保中心, 问问能报销多少钱。当时已是下午6点了, 正准备下班的医疗审核部部长艾静云接待了刘华, 并要他拿出医疗费发票, 当场算算能报多少钱。可刘华因心情焦急忘了带。艾静云当即表示:“我们等着你, 你现在就回家拿。”刘华从家里返回医保中心时已是晚上7点多了, 艾静云不仅依然微笑着接待刘华, 还鼓励他增强信心, 克服困难, 看到今后的美好前景。性格内向的刘华直点头, 连声谢谢也没说, 但他心里却充满了对艾静云和医保中心的敬意。经审核, 其父的医疗费报销2万多元。刘华当即拿出1000元表达感谢, 被艾静云拒绝了。“我是按政策规定办事, 要感谢, 你应该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为父母和儿子年年续保。”带着艾静云和医保中心的真情, 带着医保政策的实惠, 刘华离开了医保中心。

“今年又续保了吗?”听到记者的提问, 刘华爽快地说:“续了。连父母的加儿子的, 都续了。我还用自己的经历动员邻居和其他保安为自己的父母续了保。”

急百姓所急, 为百姓办事不过夜, 不收礼, 态度亲切;刘华不仅为自己的父母和儿子续了保, 还动员周围的人续了保……效率医保、人品医保、亲情医保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服务一人凝聚一家一片”的效果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接受采访的居民中, 多数人和他们的亲人并没有遇到刘华父亲那样的大病风险, 但他们都有接受医保中心面对面的咨询服务、自助式的网络查询服务等经历。尽管只有一次或两次, 但他们却像刘华、韩桂芬那样, 与医保结下了不了情缘。

看到医保中心的清晰思路、明确目标和取得的成绩, 员工们自豪地说, 这些都源于我们的团队文化, 正是有了“立足岗位成才, 打造精英团队”的服务理念, 才使我们的“情系民生”品牌深入人心。

一月的进展与一年的目标

百姓与医保的不了情缘, 表现在今年一月的踊跃参保、自觉续保上。1月20日, 记者前去采访时, 唐山市本级城镇居民2010年参保人数达到34.98万人, 与2009年12月末的34.1万人相比, 增加了8800多人, 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这标志着2010年市本级城镇居民医保扩面征缴目标已经圆满实现了。唐山医保人最想得到的回报莫过于“没有参保的能自觉参保, 已经参保的能自觉续保”, 这个愿望也变成了现实。今后, 唐山市本级城镇居民扩面工作还会继续, 那就是等着新生儿这一个群体。

与此同时, 唐山市今年将在提高统筹层次、推进市级统筹, 扩大受益范围、推进门诊统筹, 扩大门诊特殊病医疗费用报销范围、提升保障水平和完善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上一篇:母亲节感恩礼下一篇:毕业生服装车间顶岗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