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自我效能感问卷

2024-05-08

英语自我效能感问卷(精选8篇)

篇1:英语自我效能感问卷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

本文介绍了自主学习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了自我效能感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过程的影响机制,进而提出了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作 者:孙亚萍 SUN Yaping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8“”(2)分类号:H319关键词: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 自我归因

篇2:英语自我效能感问卷

大学英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研究

作者/康军娥

摘 要:着重对当前大学英语学困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有针对性地对其自我效能感进行详细研究,提出了对英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建议

一、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理论

1.自我效能感理论

(1)形成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1977年第一次在其论著《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讲究把以个体身心机能的发挥为动力作为基本角度,因此,它是个人以其自我为对象的一种思维模式。班杜拉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具体任务、领域自我、一般自我效能感。

(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因素

班杜拉发现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基础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信息,个体在行为中获得效能感主要通过替代经验、言语劝导、亲历经验、情绪反应和情境条件等五个方面来实现。

2.自我效能感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英语学习成绩非常有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我效能感使得学生自主下定目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那么他在英语学习中设置的目标或难度也就更高。第二,自我效能感提升其对待困难的耐心。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拥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可以实现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学生懂得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来融会贯通新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技能。相反,自我效能感较差的学生往往更多关注自身的缺点和学习的高难度,这使得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达成学习目标。总之,自我效能感跟学生英语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二、大学英语学困生现状调查

1.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所教学生有其特殊性,这些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藏族学生,他们绝大部分高考英语成绩较低,且对很多人来说英语已经是第三种语言(藏语、汉语、英语)甚至是第四种语言(藏语、汉语、日语、英语)了。加上西藏本身的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大部分藏族学生英语学习很困难。并且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致使他们最终形成较强的自卑心理和压力。通过文献得知,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试,研究统计发放850份调查问卷,收回706份。结果表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均分低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7%.如下表:

2.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原因

第一,学生自卑感强,压力大。由于本校学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所以在入学以后,自卑心理日渐加强,同时由于社会上的“名校热”致使他们在社会上受到歧视,长期如此,他们便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中。第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英语学习自信。很多学生认为将来工作与英语没有太大关系,学好英语还不如学好专业课。第三,经济条件较好,依赖性强,缺乏对事物的鉴别力。本校这些藏族英语学困生由于在毕业之后大部分回到西藏进行工作,所签约工作单位整体不错,经济收入也不错,所以他们并不特别注重学习,对国家政策依赖性非常强。

(2)教师方面原因

第一,很多教师普遍认为这些英语学困生是“后进生”,所以从心底没有重视,缺乏责任心,敷衍了事。第二,缺乏针对英语学困生的特色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尝试去改变教学策略,但是缺乏学生的配合,最终采取“放弃”的策略。

(3)学校管理方面

第一,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学校对于学困生没有明确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学生可以得过且过。第二,缺乏对英语学困生的关怀。学校针对英语学困生的交流活动较少,课程设置混乱、专业重复等各种问题无法帮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对英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建议

1.进行正确归因

(1)学生自我归因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成果成正相关。对于英语学困生来说,对学习结果失败归结于不可控因素,长期如此,严重降低自我效能感,进而又影响到他们进行新的学习。因此要改变这种问题,就必须迫使他们改变归因方式,防止错误的归因,积极引导,让其意识到努力可以战胜智商和能力,并且意识到能力是后天习得的。

(2)教师归因

首先,在遇到学困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时,教师要尽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其意识到没有达到目标不是因为自身智商或能力因素,而是自己没有努力或方法不对的结果。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辅导。对于英语学困生来说,教师主要集中于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学习过程的监督。

2.增加英语学困生的成功体验

(1)树立适当目标

英语学困生一般都存在对自身学业的苦恼,因此,要给其设置适当层次的目标,特别是近期目标,一定要设置得具体、可执行。

(2)提出针对英语学困生的教学方法

第一,开展群体学习。学生可以一起学习、讨论,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英语学困生中,更应该多开展类似的活动来帮助他们降低学习的难度。第二,建立积极期望,避免消极否定。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期望将产生不同的反应。教师若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这会严重地阻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多多建立积极的期望。

3.加强英语学困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能力的训练

教师可以从词汇策略和口语策略方面训练英语学困生的认知策略。第一,词汇策略培养。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词汇对于语言的重要性,并且理解科学的单词学习策略。同时,要着重强调记忆曲线规律,要求学生周期性加强记忆。第二,口语策略培养。培养学生的音标发音、口语发音规律等,同时可以多让学生观看英语纪录片、电视剧、电影方面的多种题材,让学生不断地模仿其发音。

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学业成绩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在强调学生调整学习策略的同时,必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学会激励自己主动学习。对于英语学困生而言,要加强他们对英语学习方法、学习调控的训练,有意识地监控他们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才能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状态,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李新娥,原彦飞。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篇3:论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它是班杜拉所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的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即自己在面临某一具体活动任务时,是否相信自己或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该活动任务。自我效能感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否达到目标的期待;二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达到预定目标所需能力的期待。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许多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自我效能感在人类自我调节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在各应用性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普遍重视。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自我效能理论作为一种新颖独特的学习动机理论,已纳入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在这其中,对英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不仅是丰富英语教学理论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指导英语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二、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自我效能感的建构主要受四个来源影响:作为能力指标的动作性掌握经验;通过能力传递及与他人成就比较而改变效能信念的替代经验;使个体知道自己拥有某些能力的言语说服及其他类似的社会影响;一定程度上人们用于判断自己能力、力量和机能障碍脆弱性的身体和情绪状态。

1. 动作性掌握经验。

动作性掌握经验 (即个体亲历经验) 是以个体亲身获得的切实经验和能力为基础的。它是最具影响力的效能信息,因为它是个人能否成功最可靠的证明。成功会使个体提高对自己的效能评估,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的自我评估。但如果个体经历的只是轻而易举的成功,就会急于求成,并很容易被失败所挫伤。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障碍的体验才能形成一种效能恢复感。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体验可以教会人们,成功常常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和如何通过磨砺自己的能力来控制事态,转败为胜。当相信自己具备成功所需的条件时,个体在面对困难时就会坚持不懈,在遭遇挫折时也会很快走出低谷。只要咬牙挺过难关,个人就会变得更加强大而有力。

2. 替代性经验。

自我效能感的获得同样依赖于以榜样成就为中介的替代经验。一个人看到他人取得成功,就会说服自己应该怎样做,这种认识是通过将他人与自己进行比较形成的。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差不多的人取得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亦然。正如班杜拉所证实的:“目睹或想象相似他人的成功行为表现,往往能提高观察者的效能信念,使其相信自己拥有掌握相应行为的能力。”[1]

3. 社会说服。

他人的言语暗示,能使个体加强追求目标的信念。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在一定程上受到那些被认为是权威评价人物的观点所影响。而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往往随着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而变化。个体对劝说者的知识、能力越信任,他们对自我效能的评价就越可能受到言语劝说的改变。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 生理和情绪状态。

个体在判断自身能力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依赖生理和情绪状态所传达的身体信息。在涉及体育成就、健康功能和应激应对等相关领域时,个人效能的身体指标特别有意义。个体倾向于把应激的、高压力的情景中的生理活动反应当作身心机能失调的信号。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躁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

三、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与改变的因素

我们通常将个体亲历经验、替代性经验、社会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作为影响自我效感形成的四个主要因素。但是,自我效能感不仅仅是由当前的活动结果和他人的评价被动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它还由人们对先前活动的结果归因决定。同样是考试失败的经验,它可能降低这个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不一定降低另一个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只有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才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当个体把失败归因于运气、机遇之类的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则不一定会下降。成功的经验能否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取决于学生的归因方式。只有当成功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出众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把它归因于运气、机遇之类的外部原因时,并不一定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四、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与英语学习有关的自我效能感被称为英语自我效能感。一般认为,英语自我效能感会通过下面几种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1.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任务的选择。

在自由选择的情境中,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自认为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回避那些自认为难以完成的任务。与怀疑自己学习能力的学生相比,那些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为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更高,以证实自己的学习能力。低自我效能感学生这种避重就轻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非常有害的,如看到简单易记的词汇就一次记二三十个,第二天看到该学的词汇比较难懂,就不愿学习,而语言学习本身就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地努力,这和拈轻怕重、见困难就躲的学习态度根本对立。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的态度和习惯可使他们终身受益。

2.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任务上付出多少努力,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在面临复杂的情境时有多强的适应能力。

一般说来,自我效能感越强,学生的学习越努力,坚持时间越长,适应能力越强。反之,在面临学习失败时,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把困难看成是不可克服的,进而较快地放弃学习努力。一般情况如此,在英语学习中更是如此。众所周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是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中相对较难的,那是因为在练习口语时经常会遇到相对复杂的对话情景。无论是从对话对象、对话场合、讨论话题还是对话时间长短,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都是变化莫测的考验。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口语流利的学生通常自我感觉良好,自信,适应能力较强。

3.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从事英语学习任务时所体验到的紧张和焦虑。

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冷静、沉着,更多地关注学习中的问题;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会感到紧张不安,更多地关注到自己的情绪反应,这可以表现在听力课上焦躁不安,或干脆放弃,在口语表达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这些表现直接影响到英语学习的效果,并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五、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情感、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学习技能的进步是富有启示性的。根据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结合自身的实践,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 帮助学生树立目标。

戴维克等人的研究表明掌握目标可以促进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持久兴趣,促使人们不断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人们取得更大成就。他们把人们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目标,指向外界,人们的活动目标是为了取得外界良好的评价;另一类是掌握目标,指向任务本身,人们活动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2]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终身发展的层次目标,包含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特别是目标的设定要具体,而且尽可能地细化近期目标,使学生在达到目标时,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如近期目标包括一周英语学习任务,每天的晨读时间,练习听力的时间;中期目标包括期中考试,用一个月时间练习定语从句的用法等;远期目标可以是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或托福考试等。同时,教师在布置有关任务和实施奖励时,还要考虑这些教学行为能否提高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内部动机,任务设计与评价须整合一致,特别是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重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学习目标,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可以训练、增长的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上,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这样将会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 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班杜拉认为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任务之前就对自己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有一个推测,一旦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原有的对自己能力的推测就得到验证,自我效能感就会进一步加强;若活动未达到预期目标,个体就可能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断的失败就会使个体自我效能感降低。因此,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关键是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让他们感到自己没白白地付出劳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讲求教学方法,务求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兴趣,并勇于大胆去尝试;其次在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时要注意,一方面不能为了使学生成功而无原则地降低任务的难度,或给予太多的帮助,因为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成功的任务是不能增强效能感的,另一方面任务难度也不能过大,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要注意把握任务的难“度”及不同学生的不同“最近发展区”。

3. 帮助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和理性对待失败。

学生都有一种探求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倾向,并力求作出因果分析,这种对自己学习行为及结果产生原因的推论就是归因,学生可以通过归因来认识、预测、控制自己随后的学习行为。韦纳等人认为人们一般从四个方面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总结,即内部和外部,可控和不可控。内部可控的因素主要指努力。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指个人能力。[3] (P249) 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具体原因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在成功时多进行努力和能力归因,失败时多进行努力归因有利于个体自信心的发展和个体的自我发挥。学生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或将学习成功归因于偶然的机遇,都会降低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如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语言的天赋,或者缺乏兴趣,在学习一开始就由于自信心不足而影响学习能力的发挥,这是非常可惜的。相反,如果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则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英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应将英语学习的进步归因于学习能力、努力和有效英语学习策略,这样他们就会产生较高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并保持学习动机;将失败归为努力不够及学习策略不当就会促使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调整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英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对学习作内在的可控的归因,才更有助于学生从自身寻找学业成败的因素并根据表现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

摘要: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和形成因素, 分析了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2, 37:122-147.

[2]Dweck, C.S.Self-theories and goals: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41:1040-1048.

篇4:英语自我效能感问卷

关键词:中职生; 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效度;信度

一、引言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一定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影响自我效感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体的成败经验。个体所获得的成就是以真实经验为基础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不是凭空做出的,而是以个体真实经验为依据的。一般而言,多次成功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二是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了解能力水平与自己相当者的活动,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如果跟自己水平相当的人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那么个体也会相信自己通过同样的努力能获得相似的成功。如果看到与自己能力相平的人通过巨大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个体也会如此评估自己。

三是言语说服。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那些与劝说和被劝说者自身经历相似、理由充足而且劝说者的威望较高时,利于被劝说者高自我效能感的启动,反之,劝说者不可信,或劝说内容与被劝说者自己的经验不一致,就不可能促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产生,更不可能启动相应的行为。

四是情绪和生理状态。情感唤起的水平越高对成就行为的妨碍就越大,对成功的期待减弱。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紧张、危险的场合,压力较大的状态,无力控制的陌生环境,引起个体焦虑的环境以及强烈的情绪状态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期待。同时,心理和生理疲劳、疼痛都会影响个体的效能判断和信念建立。

每一种行为都会有其背后的原因,若能对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对症下药,是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这就需要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问卷来对学生进行测量。笔者查阅文献发现,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问卷并不多,蒋玉芝、叶茂林(2009)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了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该研究将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分为家庭影响、社会影响、学校影响、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成功体验等六个维度。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问卷信度和效度较好,生理特征维度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成功体验和心理特征。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低、缺乏表现自我的勇气,适合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问卷能更好地了解影响中职生自我效能感的原因,对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意义。笔者采用班杜拉的理论作为四个影响维度编制了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本校高一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预测验,共89人,回收有效问卷79份,回收率为88.8%。问卷修订后,随机抽取一个班学生进行测验,两个星期后进行重测。

(二)研究工具。

自编的《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问卷》。

(三)问卷项目编制方法。

①制定编题计划:确定编制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问卷的目的;②设计测验蓝图:确定各个维度的内容和比例;③编写测验项目:根据分目标查询文献,编制测验题目;④确定预测验项目:经过论证,确定题目;⑤预测验:选约100人进行预测;⑥项目分析与修改:根据预测样本计算项目区分度和因素分析结果,修改或删除项目。

(四)问卷构成。

本问卷根据班杜拉提出的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进行编制:个体的成败经验,共6题;替代性经验,共6题;言语规劝,共7题;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共6题。问卷共包含25个项目,采用5点 Likert式评分,要求被试根据问卷项目所描述的情况与自己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进行打分,1 分代表非常不同意,2 分代表比较不同意,3 分代表不确定,4 分代表比较同意,5分代表非常同意。

(五)统计方法。

所有有效的问卷信息录入电脑, 使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项目分析。

在自编的测验中,为了得知测验的可行性与适合度,常会分析测验的难度、鉴别度与诱答力。项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求出问卷个别题项的决断值,也称为临界比,可根据受试者在量表的总得分加以排序,递增或递减均可,以求出高低分组的临界点。找到高低分组上下27%处的分数,依临界分数将量表得分分成二组,用“T检验”检验高低组在每个题项上的差异,将T检验结果未达到显著性的题项删除。

经过T检验,发现第19题t=1.494,p=0.142;第22题t=1.130,p=0.256,p值均>0.05,故这两题项鉴别度比较低,应删除。而其他23题中,21题t值均达到显著,2题达到边缘显著,则这些题项都具有较好的鉴别度。

(二)效度分析。

所谓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够测到该测验所欲测的心理或行为特质的程度。在此进行结构效度分析。

1. 结构效度。

结构效度指测验能够测量出理论的特质或概念的程度,即实际的测验分数能解释某一心理特质有多少。本研究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验证结构效度,原始量表共 25 个项目,初次施测,Bartlett球性检验达到显著水平(x2= 778.753, df=253,p= .000) , KMO= 0.749,可进行因素分析。

第一因素层面(个人成败经验),Bartlett球性检验达到显著水平(x2= 55.030, df=15,p= .000) , KMO= 0.621,勉强可进行因素分析。转轴后的结构矩阵显示,可以分为两个因素,其中第2个因素只有第1题,因此可以只保留一个因素,删除第1题与第9题。题数为4题。第二因素层面(替代性经验),删除第6题与第10题。题数为3题。第三因素层面(言语劝说),删除23题与11题。共4题。第四因素层面(情绪与生理状态),全保留。题数为6题。

2. 问卷总分与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经过修订,各维度保留的各个项目的总分与问卷总分相关比较高,相关系数在0.54-0.93之间。由此可见,修订后的量表统计指标改进比较明显。问卷总分与各维度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4-0.93之间(表1),极为显著(p<0.001)。

(三)信度分析。

信度是多次测验测量所得的结果间的一致性或稳定性,或者估计测量误差有多少,以实际反映出真实量数程度的一种指针。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去考察问卷的信度:a系数与重测信度,a系数主要检测问题的同质性信度;重测信度考察问卷跨时间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1. 内部一致性。

总量表的Cronback’s 系数(a)为0.84,四个维度的a系数在0.50-0.77之间。同时,四个维度内条目间的相关在0.68-0.83之间(表2)。由于我们的目的在于编制预测问卷,信度在0.50-0.60已足够,各个层面信度都超过0.50,并且总量表也超过了0.70,本量表的信度比较好。基本达到了问卷测量的要求, 说明条目内部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2. 重测信度。

对34名被试在初次测试后,两周后进行了重测, 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56,p=0.01;4 个维度的重测Person相关系数在0.41-0.64之间(表2),P分别为p=0.002;0=0.001;p=0.000;P=0.016,p均< 0.05,结果达到显著。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稳定性较好。

四、结论

问卷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结构,分为四个维度编制问卷共25题,通过检验,最后修订问卷共17题,统计数据显示了问卷具有良好的项目区分度、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通过效度检验,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问卷的整个编制过程基本符合编制要求,统计分析结果以及信度、效度检验结果均达到统计学与心理测量可接受的水平。

当然, 问卷也存在不足,最重要的是取样比较单一,没有进行大样本抽样。大范围抽样可以让问卷数据更完整,问卷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更好地发挥。

(作者单位: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曾荣侠.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价值[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

[2]潘乐英.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及其培养[J].邢台学院学报,2005,(9).

[3]蒋玉芝,叶茂林. 高职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4]赵志红.自我效能理论简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4).

[5]丁铁军.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8).

[6]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5:英语自我效能感问卷

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

以语言习得与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探讨在任务型英语口语学习框架下大学生口语流利性和准确性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研究实验班与时照班受试者在英语口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的前后差异,并进行学习者自我效能感与口语能力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任务型教学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与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语块化输入能显著促进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口语的流利性与准确性.

作 者:王强 WANG Qiang 作者单位: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福建,泉州,36刊 名: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年,卷(期):25(6)分类号:H0319关键词:语块化输入 流利性 准确性 自我效能感

篇6: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该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②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③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④情绪唤醒(emotion arise)。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上述四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一、增加学生成功体验

以往成功的体验是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具体方法如下:

(一)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

建立竞争奖赏结构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这不可避免地会损害那些在课堂上表现欠佳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还要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个体化奖赏结构要求学生作自我比较,即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合作化奖赏结构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

传统的智力理论(以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认为智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对学校教育影响力最大的是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多元智力理论中我们不难感到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智力)

都可成为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活动的成功,建立起对学习的强烈自我效能感。

二、培养学生积极归因

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当然,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强调努力不足,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力不从心之感,从而挫伤其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全面分析失败原因。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言语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自我归因的线索。例如,有时当学生感知自己失败时得到的是老师的同情而不是不满,便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同情通常被认为施于弱者,从而使学生做出自己无能的归因,进而挫伤自信心。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是不满反而会加倍努力,这样做会保护学生的自尊,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同样,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容易任务(任务难易相对于学生本人实际能力而言),老师对其大加赞扬,则会降低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估价。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困难任务,老师对其大加赞扬,则会使其做出能力强的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斟酌。

(二)提供适度的帮助和指导

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往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和帮助。但要因任务难度不同、学生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格雷厄姆和巴克等人的研究表明,与未受帮助的同学相比,一个受教师主动关心和特别帮助的儿童不仅会被判断为较不聪明、将来较不可能成功,而且自己也会这样认为。因此,教师不应“无缘无故”帮助学生,否则会降低其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而是要在学生确实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帮助,这样才有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三、帮助学生设定目标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来影响动机。学生因在学习中投入较大、成绩较好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其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要想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就得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日标,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可采用如下做法:

(一)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目标(如期中考试目标、初中毕业目标)显著相关。因此,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正如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葡萄”,即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帮助学生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

在教学中(尤其是邻近中、高考之际)经常会看到成绩平平、又不肯下功夫的学生制订出这样的学习目标——考上某某重点学校。其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应有多高,对能否成功毫无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帮助他制订一个具体的、各学科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引导他刻苦、努力、一步步地实现阶段性目标,使其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

(三)引导学生设定富有挑战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会为自己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高学习目标的挑战性又会激发个体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更加努力,最终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从而得到更大的自信。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统是人类动机、幸福和个人成就的基础。除非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否则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促使人们去面对困

难并坚持不懈。可见,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行为动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设定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四、改进学生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越高,学生自信心越强,学习就越有效,成绩也越好。学生在自身的调整与摸索中,在学科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因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策略)逐渐获得较高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它是学生的行为和期望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会把学生送往成功的彼岸,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五、感染学生积极情绪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都很重要。

(一)教师的情绪

“当一个人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时,也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所以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绪,甚至以自身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来诱发学生的情绪不失为一条较好的途径。教师平时应注意用饱满的精神、充足的自信来面对学生,从衣着服饰、言语表达、举手投足中传达出来。正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充满自我效能感的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学生的情绪

除了可以借他人的情绪诱发自己的情绪以外,借助自己表情诱发情绪也是情绪生成的心理机制之一。伊扎德与前苏联学者合作训练演员的表情时发现,当被试者观察某一种情绪的面部表情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应的体验。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身表情训练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表情训练,让学生自觉地经常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使之更多地呈现出愉快、自信的精神面貌,这样有利于使学生体验积极的自我情绪,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六、引导学生磨炼意志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着崎岖的小路肯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中学生的求学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习及生活的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使学生把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和自己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坚定学生的信念,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为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并通过“质性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情况,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如,档案式评价。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发展的自我激励源。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对自己的成果以及不足加以记录,借助评价进行回顾、反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点滴进步和潜在问题,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习惯,发展和提高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八、个体兴趣驱动学生

提出兴趣说的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强迫学生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根据兴趣说,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且支持他们发展这些兴趣。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使得兴趣与快

乐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持之以恒,最终成功。

九、积极期望看待学生

教师看待学生要有一种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指建立在学生现实能力基础上,同时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一种期望。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使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向困难挑战,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学生消极的期望会使教师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容易悲观丧气,而失去许多体验成功、发展能力的机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十、榜样示范鼓励学生

利用榜样示范来鼓励学生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常用途径。成为榜样示范的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往往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特别是与某一学生水平相似的其他学生的替代性经验对该生尤其具有说服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经常介绍榜样人物,并对学习者寄予一定期望,帮助他们学会与榜样作积极比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篇7: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在学习风格方面,对学习的社会情境敏感是女生的特点,而男生更倾向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学习;女生易于动情,看法主观,而男生则往往偏爱分析,注重事实,看法客观;女生偏爱与别人交谈、讨论,享受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而男生则喜欢采用则大多是动觉型的学习方式;女生开放包容的看待学习,期待获取新的学习线索;比较而言,而男生则常采取封闭的态度,对问题喜欢做出快速判断。在目标定向和自我效能感方面,Patrick的研究显示,女生掌握目标定向大多与学科的高自我效能感有关,而男生认知和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多受外部不定因素的影响;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能力强于男生,同时女生对业时间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较男生显得更自信。学习成败归因方面男女生也存在不同之处,Georgious的研究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把学习成功归于努力。虽然女生的平均成绩高于男生,但是英语学习成功与否与性别无关,在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男女生在归因、策略运用、自我效能感、学习风格更方面产生了差异。因此,教师

可以从这些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扬长补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目的,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更多扩展阅读:

篇8: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 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如何达到这个培养目标, 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 在英语课堂上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达到此目标的第一步。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和谐安全的课堂环境,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环境中, 师生间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创造出新鲜的事物。

怎样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做到师生和谐?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不少论著中都提到, 教师应时时与学生亲切接触, 与学生打成一片, 师生应是相亲相爱的朋友。如何在外语课堂体现教师的爱, 做到师生和谐呢?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调整、改进外语教学方法不失为一个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好办法。因为传统的单一的外语课堂教学法通常以教师为中心,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个性, 师生间缺少深入的情感交流, 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权威, 如此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不和谐的, 师生之间也是不平等的。

事实上, 现代外语教学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 比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功能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等, 并且学科与学科之间还有互相交叉、互相借鉴的总趋势。在实际教学中有必要在各种教学法中择优去劣、博采众长, 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的课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教授一节英语阅读课, 我们可以使用任务型教学法, 完成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和学习, 同时, 也可以使用交际法锻炼学生的实际领会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作为教师, 若能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那就可以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也只有在最合适的教学环境中, 才能够师生和谐, 并且使学生有的放矢, 最大限度地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让学生拥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

众所周知, 英语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学生迫切希望学习并掌握这门语言, 但是由于学生的智力、能力、个性等等的不同, 在英语学习的种种评价中, 总会出现差异, 有的学生表现得很出众, 有的学生则很普通。面对这样的情况, 如何调动每一个活泼生动的个体?如何让他们的眼神不再空洞和漠然?如何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内在学习”的概念: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力, 充分开发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种内在教育的模式会促使学生自发学习, 让学生拥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见解, 有的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导入, 有的教师注重教学环节的设置, 有的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笔者认为给学生制定英语学习目标, 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学生学习不主动, 成绩落后, 往往是缺乏上进的目标, 拥有一个明确的英语学习成长目标是激发学生自我实现内在动力的基本条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笔者曾经开了“影视英语”这门选修课, 在教学的过程中, 尝试用“成长袋”的形式, 和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 并将这些目标分成若干阶段, 大目标分成一个一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 减少难度的同时也燃烧了他们奋进的热情, 尤其是一些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 因为每次实现了一个小目标而快乐不已。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的成长袋里有课程学习目标、学习的阶段成果、家长评语和教师的评价等等, 成长的脚步, 清晰可见。通过这样的形式, 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进, 最终迈向了预设的目标。“影视英语”选修课中, 笔者和学生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学完这门课, 1.你应该能用英语简述该电影的内容;2.你应该能够给该电影精彩段落配音;3. 你应该能写影评……

对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 需要激励, 同时更需要合适的激励方法。让他们有目标, 并且是跳一跳就能实现的目标, 不失为一个调动学生内驱力, 激发学生自我实现内在动力的好办法。

三、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由衷的关怀, 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对于学习后进的学生, 要从了解问题的根源入手, 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朱小蔓教授也曾经提出:情感教育, 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 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 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 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显然, 情感教育辐射了教育的各个方面。

让学生生活在爱和关心中, 是教育的本真, 是所有学科的基本责任。笔者任教的班上曾经有个学生, 自我感觉很差, 在课堂上缺乏自信, 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这对于英语课堂来说, 是很糟糕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学科的学习, 能够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如果学英语不开口说, 那很难把英语这门基础学科学好。面对这样的情况, 笔者创造了一次和她偶然相遇的机会, 并且借着这个机会和她聊聊天, 问问她的生活情况, 听着听着, 笔者明白了。原来她是从外地转来的学生, 小学阶段从未接触过英语, 当她在课堂上听到同班同学们的流利英语时, 她胆怯了, 以至于不敢在课堂上用英语表达任何观点。

了解了她的情况后, 笔者开始刻意地培养她在英语课堂的归属感。上英语课时, 提问她的问题, 都是事先为她准备的, 预设她能回答出来的, 当她回答正确或是取得一些进步时, 都及时给予表扬。课后一遍一遍地教她音标的发音, 复习课文的内容, 探讨合适的学习策略, 告诉她成功是努力的结果。除此之外, 笔者还特意叮嘱课代表多和她交流学习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 她开始在英语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开始抬头面带微笑地听笔者上课, 开始主动要求在英语黑板报上画画, 甚至开始下课到笔者办公室来问问题。所有这些都让笔者无比欣慰, 只有爱, 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师生之间的爱存在巨大的潜在的教育价值。

每个班上都有“特别”的学生, 虽然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低自我效能感, 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赏识。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够多倾听、多关爱每个个体生命的成长, 那么我们的学生也会在激励和赏识中获得教育的满足感, 从而更加自信和有责任地面对他们未来的学业和生活, 自我效能感也自然会增强。

教师的生命价值永远体现在课堂上, 在课堂上成就学生的同时, 也让教师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优秀的英语教师, 可以体现在潜心研究外语教学法, 用爱点燃学生的内心学习的火焰, 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三个方面。最终在外语课堂教学实践中, 让学生拥有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从而达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吕良环主编.外语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4]李希贵.学生第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郭本禹, 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6]束定房,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修订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7]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下一篇:《命悬800公里》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