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教师节随笔

2024-04-21

第一个教师节随笔(精选10篇)

篇1:第一个教师节随笔

没错,我的确在踏入二十六年才开始我第一次恋爱。之前那些苦水与寂寞的空气,就在她答应我的那刻,全都烟消云散了。中学时期曾经天真妄想过,我相信缘分会把你我牵引在一起,感情什么的,随缘吧。就因为这个缘故,我从来没有积极为自己争取爱情。

虽然,似乎在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这么一个,让我坐在教室的桌子前,却有意无意地,斜角偷望的女孩。小学那位青梅竹马实在是两小无猜,及至长大后,大家各居异地,却是相见更难,大家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也很难有互相渗进的机会了。初中时曾暗恋的一个女孩子,直到如今她嫁到了台湾一个比她年长很多的丈夫,我才敢向她表明青涩的中学时期的心迹。来到香港读书,中学时期也是对一个女生有好感的,曾经透过信去告白,换来的当然是对方的“称赞”般的拒绝,尽管她目前仍是单身,但我明白已再无机会与她走下去了,各种原因吧,一来她习惯了单身。二来,她说喜欢比自己年长的男性。三来,我懵懂错过了时机。

后来上了大学专业,我仍是坚信着小时候说过随缘而行的想法,而我满以为缘分到了,因为有个女孩她居然主动约会我,到商场玩耍,拍照,总之是各种美好吧,但倒头来却是自己异想天开,想太多了,她并无别意,只是我单方面以为缘分来到。后来她与我的一个好友谈恋爱。我也以为就此绝了缘吧,但内心又有不甘愿。那不如成为她的闺蜜,在她眼中我是她的知心,在我眼中她是我的红颜知己。成为她身边的.守护者,好了。

一年前,他们分开的消息传到我耳中,而我守护者的责任从没有落下过,这样一守,就是四年了。

而终于在今年的二月,她答应了我的第二次请求。虽然她应承我的那刻,我至今还是弄不明白,她是想清想楚才这样回答我呢?还是只为了报答我对她的守护呢?抑或是长久以来,我为她所作的事带来感动呢?各种调味混杂一起,却是对我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冲击。

我一直坚信着的缘分,没想到还真是来了。我该怎么做呢?我那时除了随缘这个想法,还有一个更滑稽的念头,那便是一旦爱上了,就不会分开,第一个女孩,也要是最后一个。很多知情朋友都劝我说,这很艰难,尤其是你长这么大才有初恋,过去的时间,历练的机会都没了,要明白,初恋虽然是甜蜜,却是最难拿捏的,初恋之所以叫做初恋,那便是你不确定会否再恋第二,第三次……

我没有否定他们的说法,但相比这个,我更坚信现在的我遇到的女孩,我只会竭尽全力,去培养大家的情感。我彷佛是要将以往聚集得来的情感,都要放在这个女孩身上,可谓孤注一掷。你会说这样的你只是在冒险,但我也知道,我该做的,就只有珍惜。

然而,谁会想到,我付出的这等无形却是海量的热情,倒头来却只能让对方感到压逼?于是,问题就接踵而来了……

白莲花如初恋

初恋?每个人谈起曾经的初恋,心中都有一丝丝留恋以及眼角闪过的后悔。

初恋就是无论时隔多长,也总能撩动那心底深处最为柔软的一角,提起时总让人想落下泪来。

初恋是最纯洁的爱恋,而暗恋便是默默的守护;

若把初恋比作白莲花,那暗恋便是薰衣草。

很多人的初恋都在校园里,也许是一次邂逅、也许是莫名其妙的一见钟情、也许是相处久的日久生情......或许因为一次次的争吵而没耐性放弃那段纯洁的爱恋,或者因为相处久了腻了便各走各的路。

在这个年龄里,爱对了人叫爱情,爱错了人叫青春。

初恋,始终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难忘记的,他像一枚青涩的果实,迎着早春的第一缕阳光,结在初绽新芽的枝头上,让你在一生中的每一次回眸,都能看见它那么孤独的傲立着,不染一丝尘埃的洁净,他不(美文摘抄网 )一定是最美的,但是却永远残留着阳光的芳香,他是一个无花的果,一枚无因的朵,但你不会去追究他是否过错,有的,只是深深的记忆和怀念。

篇2:第一个教师节随笔

想起我刚进入大学校门时,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喜悦与憧憬。可是毕竟我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心里头时时浮现出故乡的影子。

从十一月份起,我便日日盼盼着回到故乡,快点见到许多天未见面的爸爸妈妈,然后好好尝一尝家乡菜。

马上就是期末考试了,心想:“大学里头第一次期末考试,我可不能轻易挂科啊!我得好好复习。”于是乎,我的思乡之情渐渐被准备期末考试代替了。

经过两个星期的备战,在1月份的`时候,我终于考完了期末考试,本来以为可以松一口气,在寒假里好好玩耍一番了。

没想到英语老师竟出其不意,让我们在寒假期间定好一个英语学习计划,每天还要坚持英语小组打卡。

为了防止我在家里没有学习的心思,我在回家前就给自己拟定好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坚持听一篇英语听力,背十五个单词而且还要默写出来。另外,一个星期还要看三篇英语文章。

原本以为自己能够好好地按照计划进行,可是一回到家,我好像就没有学习的心思了。刚开始还能坚持几天,后来一过年拜访亲戚,看望朋友之后,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没那么高涨了。

现在越来越接近开学,我的心里头多么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样子的话,我就可以重新过好大学里的第一个寒假。

偶尔也在想,是不是在家里就真的不适合学习呢?然而学英语本身并不会占用我多少时间,为什么我就没能够好好地坚持下去呢?

细细一想,似乎没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坚持每天都要如此。自三年级接触英语以来,尽管日常生活中我并没有用英语与其他人交流,然而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学英语。

篇3:第一个教师节随笔

《四季随笔》和《瓦尔登湖》、《见闻札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中的随笔典范, 该书的英文名其实是《亨利.莱克罗夫特杂记》, 是以一个作家的口吻编辑的遗作。吉辛在该书的“前言”称亨利·赖伊克罗夫特是他的好朋友。据说此人以卖文度日, 生活极其穷困。五十岁时, 得到一笔遗产, 使他终于摆脱了劳累的生活, 迁居于埃克塞特乡下, 远离尘嚣, 在宁静中度过晚年。他死后, 吉辛将他在埃克塞特生活时期写下的杂记, 整理成为文集。这本书把对自然赞美和人生诸多问题的思考, 穿插对四季变迁的描写中, 时而抒情, 时而议论, 有时怀旧往昔, 有时留恋今日, 始终流露出文人的情怀, 又有淡泊一切, 归隐山间的意趣。值得重视的是这本书里面表露着一种英伦式的保守思想, 可以在那个时期的许多文人身上找到相同的印迹, 从而窥视到英式的保守国民性。吉辛所生活的时代正值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后期, 英国在经历工业化后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英帝国的轮船驶向全球, 海外殖民地遍布五大洲。但是强盛的帝国内部却凸显着种种矛盾, 机器的大生产使得个体丧失自由和独立, 劳资矛盾激化, 军国主义的扩张煎熬着正直人士的内心, 贫富差距扩大, 文学市场世俗化。这种社会现实使人焦虑、绝望和痛苦。很多文人开始缅怀往昔的田园风光, 恢复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颂扬英国美丽的自然风光。这种情怀构成了一批英国文人的精神气质。该文将对《四季随笔》中的保守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

2 保守主义的特点

从字面意义上讲, “保守”一词的英语为conservatism, 该词由动词conserve (意为保存、保护) 派生而来, 故含义为保留传统的事物或价值, 并且它还有抗拒突变, 克制和含蓄的意思。保守主义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 但总的来讲它们都有类似的本质:是一种强调既有价值或现状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 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 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 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最有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学家, 爱尔兰人埃德蒙·伯克反对一个完全由抽象的理性所引导的“启蒙”社会, 认为政府的架构不该是由抽象的“理性”所组成, 而是应该遵循国家长久以来的既定发展模式、以及如家庭和教会等重要的社会传统。伯克主张, 比起纯粹抽象的事物, 传统更能作为立身处世的依据。因为传统经历了数个世代的智慧和考验, “理性”则可能只是一个人的偏见, 不但未经时间的考验, 最多也只能代表一个世代的智慧。任何既有的价值观或传统都是经历了过去的时光考验才流传下来的, 因此都应该被尊重。伯克还认为”但他们坚持变革必须是透过有系统、有条理的改变, 而非突然爆发的革命。革命为了某种理论或学说, 会试图改变人类社会中复杂的人类互动关系, 这将会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总而言之, 埃德蒙.伯克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六个原理:对国家权力的深刻怀疑;爱自由甚于爱平等;爱国主义;对已有制度和等级的坚信不疑;对进步观念的怀疑主义;精英主义。

3《四季随笔》中的保守思想

下面笔者会结合伯克对古典主义的定义, 就《四季随笔》中谈到的一些问题来分析吉辛的保守思想。

3.1 对个体自由的珍视

吉辛在第一章里谈到当年选择写作职业的原因, 说到自己极端厌恶枯坐办公室, 对一个雇主服从, 而写作生涯的荣耀在于它的自由和尊严。接着他谈到, 知音难觅, 个体只能独自生活, 因为大众常常是虚伪、矫饰的, 与他们交往时我们必须言不由衷, 强颜欢笑,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远离人世间的生活。如果以上是作者对自由最感性的向往, 那么后面作者对个体自由则加入了深刻的理性思考。作者说到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沉思录》及其作者——马库斯·奥里利乌斯, 提出了对斯多葛派思想的质疑。斯多葛派有一种对世间绝对真理的假设, 这种真理冥冥中主宰一切, 人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受该规律支配, 人要心存愉悦和赞赏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和地位, 而个人的意志却只能自由地决定心灵的习性。对此, 作者发出了有力的质问, 斯多葛派的理性和世界的定律真的和谐一致吗?这指责了理性妄自尊大、偏执排外的一面, 事实上世上很多的灾难是打着理性的旗号制造出来的, 从法国大革命对绝对自由的追求, 到德国法西斯人种优劣的学说, 都有清晰理性的烙印。作者说出了一个冷峻文人的心声:就算我被迫承认存在一种事物的安排, 它不管我是否愿意就强迫我做这件事或那件事, 我又怎么能够确信听命于此就是明智或是道德的责任呢?英国先哲培根也曾把从过去的权威那里直接照搬的真理说出“idols”。理性所指示的不是自我抑制, 而是自我放纵, 人可以自由听从自己的激情, 发现一种远比大自然所指示的更为和谐的生活。在天性中, 没有理性的自我引导的能力。这种个性是反理性的, 与崇尚个体自由, 摆脱群体内的束缚一拍即合。此外, 作者对个性自由的热爱进一步表现在了对征兵和军国主义的极端排斥的态度上, 他认为军训时每个活生生的个体变成了无生命的机械数字, 是人性的堕落, 在战场上人沦落为屠杀的机器, 是愚不可及和荒谬的。

3.2 精英主义

吉辛在第一章中坦言:我不是民众的朋友。尽管民众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决定时代进程的力量, 但是他却对此深表怀疑和畏惧。因为群体在一起的时候, 往往丧失理智, 这在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中有详细的探讨, 一个单独的人而言, 一般可以在他身上发现一些理智, 发现一些向善的性格倾向, 而将他与社会组织的同类聚合在一起时, 十有八九他会变成一个喧嚣无理的生物。很明显, 作者本性是反民主的, 他担忧“当我们无可抵挡地受到民众的统治时, 英国会变成个什么样子”。吉辛的观点代表着文人精英主义的思想倾向, 这跟左派鼓吹的民主截然相反。作者在第二章谈到了英国的贵族统治, 我们知道英国光荣革命后, 议会虽然取得实质性的权利, 但是议会内的长老院却得以保留, 该机构是由世袭贵族组成, 代表资产阶级议员的比重是非常少的, 截止到作者生活的年代享有很高的特权和权利。就英国的这一特点, 吉辛认为贵族制度是好的传统, 因为贵族阶级不仅在社会地位上, 而且在道德上都有优越感, 贵族仍不失为权利和美的代表。从历史上将, 贵族和平民之间常常是热忱、和谐的联盟关系, 这仿佛是英国人的宗教。相比之下, 穷人的贵族是不可思议的。英国人的礼仪规范实质上就是来自贵族阶级的言行举止。紧接着, 作者把英国的政治生活和大洋彼岸的美国做了一个对比, 对美国式的民主暗示出讽刺和疑虑, 认为他们丧失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优良的贵族传统, 因为在那里, 贵族被平民取代, 因此无法指引粗鲁、放肆和专权本性的倾向, 这种托克维尔式的质疑, 再一次强化了作者对民主的保守看法。民主是与英国的传统和根深蒂固情感背道而驰的东西, 它意味着民族的变节, 只能通往毁灭。英国只能沿着传统的道路循序渐进, 在失去旧的阶级的时候, 守护住精神生活的意义。总之, 保守的吉辛对“灰衣的大众”有着深深的不信任和消极态度。

3.3 对英国传统的热爱, 对传统的热爱无疑是保守主义最直接有力的呼声

吉辛在随笔中表达了对传统生活的热情赞颂, 在第二章中, 他提到星期日的惯例, 在这一天, 教堂钟声响起, 人们放开工作, 享受着宁静, 而对于教徒来说, “恪守安息日 (Sabbatarianism) ”是神圣的。但这里作者却不断惋惜道, 随着信仰的日渐丧失, 星期天也将失去以往的权威性和神圣感, 人们因此会丢掉一份古朴的安宁和慰藉。本章的末尾, 吉辛因逢女王登基周年纪念, 就君主立宪制发表了议论。他认为英国人不是走极端的民族, 而是喜欢常识的民族, 因此保留了君主制, 并将君主的权位和民族及个人自由结合了起来。英国人有着特有的气质和行事习惯, 讨厌那种咬文嚼字的理想和社会变革, 排斥搞各种花哨的民主实验, 而他们更相信常识, 愿意对女王忠诚。因此, 作者认为没有哪个国家会比英国政府更稳定, 国家福利更好, 人民的代价更小, 流的鲜血更少。在维多利亚时期, 人民的权利提高了, 民族更冷静, 阶级斗争在减少。人们只是对过去体制的细节做些缝缝补补, 文明在渐进中有了切实的进步。简言之, 君主制这个旧制度对英国行之有效, 是适合英国人性情的。在最本书的最后一章的末尾, 当圣诞钟声响起, 作者由此想到基督教对英国国民性的影响。他认为, 英国人过着《旧约》的生活, 骨子里对基督教的伦理道德抱有虔诚的态度, 特别是清教主义的到来, 使人们外在的言行举止更加优雅体面, 彬彬有礼, 讲究辞令, 挢揉造作, 甚至自以为是。这一点常常和他们私下的行为相矛盾, 即他们一方面表现出来有着道德优越感, 另一方面则有时行事龌龊, 尤其是在性方面。这表里不一的特点常常使英国被诟病为“虚伪”, 但作者对此看法做了修正, 他确实认为英国人虽然虚伪, 但并不是彻底的虚伪, 而是“法利赛教徒” (Pharisaic) 式的虚伪, 区别在于后者常常对自己的道德准则坚信不疑, 因此不能因其行事的缺陷抹去他们由衷的向善之心, 毕竟, 优雅本身虽不代表文明, 但却是文明发展的方向。但最令作者担忧的是最近的唯物主义的发展, 传统宗教的衰落, 把英国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人们失去了心中由来已久的道德坐标, 盲目而浮躁地追求“解放”使人们失去了旧的优雅的国度, 连伪装出来的优雅也丧失了。

3.4 醉心园林, 流露怀旧

作者对英伦文人传统嗜好的喜爱也表现出他保守的一面。作品中有大量对英国乡间自然风光的描写, 或明丽斑斓, 或疏朗凋落, 绿草茵茵, 溪流涓涓, 云朵变幻, 日出日落。这些美景是吉辛心中天堂, 给一个奔波劳苦的心灵以最持久的慰藉。英人爱好田园风光, 古已有之。早在17世纪就有一些散文作家抒发对草木和自然的赞美, 他们醉心河畔, 留恋山野。早期的文人有《塞洛斯的花园》的作者托马斯.布朗, 《垂钓大全》的作者艾萨克.沃尔顿, 18、19世纪有以歌尔德斯密、托马斯.格雷为代表的感伤文学和以后的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 莫不表明英国作家对故乡风景的热爱。此外, 作者还对英国传统生活的饮茶习惯及烹饪习惯抒发热情洋溢的赞美, 对乡间生活方式表示怀念, 靠在壁炉旁, 呷着茶水, 捧着一本莎翁的《暴风雨》, 晚饭是土豆煮牛肉, 芥末烧羊腿, 这种图景是吉辛脑中传统的英式生活画面, 亦是英国人对家最直观的印象。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被现代事物的侵蚀发出悲鸣, 流露出怀旧感伤之情。他甚至说:“倘若要我想将死在英格兰以外的地方, 我会因这想法而恐惧的”。

4 结束语

《四季随笔》的作者吉辛对传统、生活、政治、民族性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看法, 该文从这些方面分析了他的保守主义思想——对传统由衷的热爱, 对民主的质疑, 对激烈的变革的排斥, 和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旧。在那个普遍工业化、机械化的世代里, 面对异化和个性的丧失, 至少有这么一个率真的旧式英伦文人, 在做一种悄无声息的抵抗, 抵抗外面纷繁复杂的躁动和碰撞, 守护着那份风轻云淡, 恬静安详。吉辛的保守思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中回味往昔的典型旧式文人。

参考文献

[1]Gissing G.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M].Xi’an:Shaanxi People’s Press, 2005.

[2]Tocqueville A D.Democracy in America[M].New York:Bantam Bell, 2002.

[3]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M].李朝辉, 牟建君,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4]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戴光年, 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0.

[5]约翰·米克尔思韦特, 阿德里安·伍德尔里奇.右翼美国:美国保守派的实力[M].王传兴,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篇4:回忆第一个教师节等

我当时在丰城市圳头乡(现改名为隍城镇)担任党委书记。一天,乡教育专干、圳头中学校长金镇锋对我说:“市文教局通知,教师节那天,市里要召开庆祝大会,各乡也要召开庆祝大会。请示一下:我们乡里怎么开庆祝大会?”我说:“这是一件大好事。9月,10日那天,由乡党委、政府出面,就在中学礼堂召开全乡中小学老师庆祝大会。所有开支由乡里包,不要中学、中心小学出一分钱。”

9月10日那天,我和乡里管文教的刘副书记,还有妇女主任等几位同志,一吃过早饭就步行来到圳头中学,在礼堂等候全乡老师的到来。不到9点,全乡100多位老师就到齐了。有的老师起了早,赶了十几里路。大家换上干净衣服,像过年过节一样高兴。

大会开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校长要我先讲话。我事先没准备什么讲话稿,由一些老师起早赶路来开庆祝会这件事想起了“闻鸡起舞”这个成语,于是我说:“各位老师辛苦了!特别是中学和中心小学的老师,每天天一亮就起床,带领寄宿生跑步、做操,锻炼身体。这跟古人一样,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功。”我又说:“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党和政府尊敬老师、重视教育,做一个人民教师是十分光荣的。”在讲了这些简短的开场白以后,我又把话锋一转说:“我们今天不光是来向老师们祝贺节日,也是来向大家征求意见、建议,以便共同把全乡的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把我们的后代个个培养成合格的革命接班人。”于是庆祝会又变成了座谈会,有的学校提到教室窗户没有玻璃,民办老师工资不能及时兑现等问题,我都一一作了记录,答应一定研究解决。大会结束前,中学和中心小学的学生还表演了文艺节目,

会后,全体老师在中学加餐。事前,我特意向乡兽医站批条子,让他们把一头不能耕田的老牛宰了给参加大会的老师加餐。大家喜气洋洋,互相邀约上桌。我一眼望见我读小学时的启蒙老师宋法镇老师,便端起酒杯快步上前,向老师敬酒说:“感谢老师的培养和教育!”宋老师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连声说:“谢谢,谢谢!”这次中午聚餐,大家吃得高高兴兴,直到半下午才回去。

(廖采龙 整理)

难忘田老师

陈太顺

我常常想起田老师和当年读儿童晚班的一些事。

1950年,上海解放的第二年,市教育部门为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读书的困难,曾在各个全日制小学里增设了儿童晚班:全日制的学生下午3点钟放学回家后,晚班制的学生进校上课,一直上到晚上7点左右。市里规定,对儿童晚班,学校一律不收学费,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每人只交一元五角的书费:小学毕业后,国家承认学历。当时我整10岁。家里贫困,没钱读书,能坐在亮堂堂的教室里上课,享受着新社会的温暖,感到无比的高兴。

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位南下的女干部,大约20多岁,齐耳的短发,戴一顶旧军帽,常年穿一件列宁装。她姓田,我们叫她田老师。田老师站在讲台上,时而手捧书本教我们念书,时而转身在黑板上板书,那认真又温和的教学态度,是我多年难以忘怀的。更难忘的是那年暑假,我发高烧躺在床上。不知怎的被田老师知道了,她提着梨和饼干到我家来看我,田老师一进门,我和爸爸都慌了神:只有学生看望老师,哪有老师登门看望学生的?这可担当不起呀!田老师说我们都是穷人,天下穷人是一家人嘛,都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从她与我们的交谈中,我才知道田老师是山东单县人,是随解放军渡江南下过来的。她说初到上海时过不惯,话听不懂。还很想念家里的丈夫和一个5岁多的儿子。那一次她说了不少有关她山东老家的事。

一年级结束的时候,田老师,说我年纪偏大。成绩又优秀,可以跳一级,新学期开学后可以直接进入小学三年级了。我高兴得不得了,连声说:“谢谢田老师,谢谢田老师,”

第二年开学后,田老师得到调令要去别的单位工作。她离开学校的那天晚上,我们30多个同学围着她,她舍不得我们,我们更舍不得她。她哭,我们也哭。最后,田老师把3块钱塞进我手里说:“这是我送给你的明年的书费。我知道你家特别困难,但再苦你也要把书念下去。”

在以后的许多年里,从小学毕业再从上海到江西工作,直至退休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再也没有见过田老师,但我常常想起田老师和当年的儿童晚班。

篇5:一个平凡的人民教师 教师随笔

教师是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暇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棵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他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期待使他们的心中时刻升腾着爱的灵焰,情的灵光。

教师是一壶老酒,甘醇而透着清香,留下几分辛辣,几分绵厚。饱经风霜雨雪的洗礼,经受人间的酸甜苦辣,尝试人情的喜怒哀乐,尽显沉着冷静。面对一张张顽皮的笑脸,求知若渴的心灵,他们有严厉的批评,有内心的说服,有真诚的关爱,真真切切地播撒温馨的情怀,释放多彩的人生。教师是普通人群中的智者,豁达、开朗、活泼,透出浓浓的书香味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期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教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和孩子们在一起快乐的时候是最快乐的,尤其是收到学生的问候和祝福时更是快乐百倍,那种甜蜜和喜悦无以言表……

篇6: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随笔

而“幸福”二字如何诠释,曾记得,有位校长说过:学生也许记不住校长什么名字,什么模样,但绝对会记班主任,记住任课老师,这就做被记住的老师,是幸福的被记住还是因怨恨而被记住,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做老师了。如果把学生当做魔鬼,那我们就生活在地狱,如果我们把学生当做天使,那我们就生活在天堂。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切身幸福感。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学会寻找幸福。幸福在哪里?幸福不会从天降,更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我们应该在平常的工作中找寻幸福和快乐。迎面听到无数声“老师好”时,难道不让我们觉得幸福吗?;当教师节来临时收到学生无数的祝福时,难道不让我们觉得幸福吗?当我的课堂上所有学生都在认真研究问题时,难道不让我们觉得幸福吗?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会让我们有很多的惊喜,幸福无处不在,只要能带着一颗爱心去观察,幸福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热爱这份教育事业。对自己能守住心灵的宁静,有乐于奉献之精神;对学生有着大爱和宽容之心;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因为有爱,我们才深深的感动;因为有爱,我们才不懈的追求;因为有爱,我们才无比的幸福。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注重我们自身的成长。教育不仅仅是学生考出更高的分数,也不只是更多的学生考上了好的学校。还要看我们的学生有没有善良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学生的能力有没有适合时代的需求;我们有没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当我们从教书向育人、从授业向传道、从职业向专业转变时,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关键是自己调整好心态。心态决定一切,如果我们每天都心存报怨,心怀厌烦,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在我们的眼睛里都会看不顺眼,一切工作都会显得了无生趣、索然无味;而当我们把教书育人变成一种事业而非职业的时候,即使疲惫写在脸上,我们也会感觉到幸福如午后的阳光懒散而宁静。

篇7: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随笔

教师的点滴幸福 幸福是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幸福是获得,是满足,是苦尽甘甜的完美。教师是一个清苦的职业,然在外行人看起来,教师是挺清闲的,每天也就只有一两节课,每一年还要享受暑假寒假。但是,我是知道的,要当好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是不容易的。教师,不可能很轻松,一个很轻松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因为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教师,不可能很富有,一个很富有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个高尚的教师,因为教书育人是如蜡烛和春蚕般奉献的事业;如果,教师把轻松和富有作为幸福追求,那么肯定永远都不幸福。有一首歌唱得好: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只有快乐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学生。那么,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认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学生的毕业证和入学通知书是教师的幸福,教师节学生送来的温馨贺卡和溢香鲜花是教师的幸福,满天下的桃李打来的电话是教师的幸福……学生是教师的幸福源,当学生在难题面前时的豁然开朗,当学生精神的意气风发时,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时,教师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教师的幸福。教师的幸福是教育场景中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学校是教师幸福的摇篮,我想起课堂上的情景,40多名学生一同起立,拉着长音喊:“老师好!”你微笑,点头。他们落座,静静地坐正,眼神明澈而专注。这时,你是这个知识殿堂的主持,你是一群飞翔的年轻心灵的引导者。你好像就要步入一片春天的小树林,小树鹅黄的叶片透明而洁净;你又好像要垦种一方肥沃的田地,泥土的清香悠远而醇美。谁能拥有这美妙幸福的感受呢?平常在校园的楼道里、操场上,不时有学生迎面走来,微笑着道声:“老师好!”细想起来,这司空见惯的场景也有颇深的韵味。也许你讲的某个词语使他们茅塞顿开,也许你的某句趣话使他们捧腹大笑,也许你的某次讲解使他们曲径通幽,也许你的某次批评使他们刻骨铭心……

正是在这平静而又纯朴的交往中,他们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也以某种方式进入了他们的青春生命。做教师的,能够传承文明,教化民风,培育英才,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呀!教师的幸福更是一种通融、豁达、敞亮、满足和感激,是智慧之上的智慧。教师的教育生命便是满足和宽容、感恩与和谐。相对安静、安宁、安心才能打开心障,体察自我,寻找和发现教育的幸福。幸福既在心灵深处,也在我们眼前手边,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应该要满足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感激生活中的每一点理解、宽容、信任,甚至是压力、埋怨和怨愤。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学会面带微笑才能享受生活,懂得播种快乐才能收获幸福!希望每一位教师,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民族的未来,都能勇担责任,去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社会,去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才是教师的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才是教师完美的人生!亲爱的老师:让我们面带微笑,让孩子的心田充满阳光,让我们播种快乐,让学生的明天更加辉煌,让我们,也把微笑和快乐贮满自己的心房。

篇8:方明 第一个提出恢复教师节的人

方明,一位90岁高龄的世纪老人。他17岁师从陶行知,始终坚信“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的信念,走过了历时十一年的领导上海地下党教师工作的革命岁月。当卸任全国教育工会主席后,又担负起陶行知研究会的重任。他心中念念不忘老师陶行知先生的教诲,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倾注90年历练的人生积累、经验和智慧,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掬心智。

方明五谏教师节

闻声一口浓重的无锡口音,记者走进方老的家门。在他身后一条鲜红的绸带上印着中国教育工会在方老90高寿上的贺词。老式的三居室里满满地堆放着各种书籍和资料,人走在其中有时还需侧着身子,方老说,孩子们要给他整理房间,他坚决不同意:“书是用来查看的,不是摆设,用着方便才好。”方老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他把从参加革命至今的许多照片和资料都保存了下来,这些资料,不仅记载着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更对我国的现代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方老两道突出扬起的长寿眉和爬满皱纹的额头,印证着老人走过的漫长历程,但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蓬勃的活力。铿锵坚毅的话语开门见山地讲述起他的首创之一:恢复教师节。

“解放前也有教师节,是每年的6月6日。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是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底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1980年起,全国教育工会开展‘庆教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使老教师激动不已,曾经的创伤和委屈化为了慰藉和自豪。可是,真正能够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应该在新中国建立教师节。于是,在1981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我和民进的16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的提案。”

通过提案人的名单,可以看出方老对这份提案的用心良苦。在提案人中,有民进中央第三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叶圣陶;民进中央第四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徐伯昕、吴贻芳、葛志成、叶至善;还有曾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的张明养、柯灵、方明。同时,方明就是提案的主要发起人及撰稿人。翻开这段尘封的历史,方明对提案的内容依然历历在目。

“教师担负着培养西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胡耀邦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尊师问题,指出尊师,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成员,所有学生的家长,特别是我们各级政府的负责人都要尊师……现在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我们认为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接班人的人民教师也应该有教师节……这是我们提交提案的理由。”方老说到这里,声音更加充满了力量,激动地做着手势。

“这份提案被全国政协编为第170号提案。政协审查意见是: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随着方老的思绪,时间定格在了1981年,如何恢复教师节的来龙去脉也渐渐清晰起来。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接见参加全国中小学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代表,方明和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承先一起向习仲勋提出建立教师节的问题。习仲勋询问了解放前有无教师节?方明告之6月6日是解放前的教师节,并介绍了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6日,担任上海教委负责人的方明,邀请陈毅同志参加了上海解放后庆祝第一个教师节的情况。习仲勋听后建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起来报告请示中央。

“但是这次没有结果,我就向冰心、叶圣陶等老前辈征求意见,他们都赞成成立教师节,冰心建议,教师节的日子最好定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叶圣陶主张教师节的日子最好定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让学生在入学伊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前辈们的建议和鼓励给了我极大的动力,更加坚定了争取确定教师节的决心,于是,和教育部一起向中央报送了第二次、第三次……请示报告。”

1982年4月,由方明和张承先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1984年10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请示圈阅。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之后,国务院在请示报告上批了:“看来教师有必要有个教师节。”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为教师节。七年漫长孕育,一朝破茧而出。1985年9月10日,迎来了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教师节。

师承名师奋发成才 铁骨担道义奔走为救亡

方明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早在年轻时代就与教师结缘,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1936年6月21日,“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赴京请愿团”举行游行。19岁的方明和一名青年举着赴京请愿的大横幅,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来到上海北站,等候搭车到南京要求政府出兵抗敌。当时军警如临大敌,荷枪实弹对准请愿群众,群众代表大声疾呼: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迫使军警一个个放下枪。这次赴京请愿虽然没有实现,对方明却是一次深刻的现实教育。一张保留至今的照片,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见证。方老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英勇奋斗的历史年代,如果没有不畏枪炮的铮铮铁骨,怎能一生前行在教育救国的革命道路上,怎能担当起为广大教师争自由,为广大人民求解放之道义。然而,也正是方明在师承名师后奋发图强、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使他完成了从农民之子到教育界知名社会活动家的人生转变。

方明出身于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3岁在苏州的钱庄当学徒,多学习、多读书的念头一直萦绕在年少方明的心头。邹韬奋创办的《生活周刊》、陶行知创办的《生活教育》是他爱不释手的刊物,深深吸引着方明,成为了指引他思想的一盏明灯。1934年初夏,方明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陶行知创办的“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招10名工读生的消息,激动得一夜没有睡好,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实现求学理想的出路终于就在脚下了。第二天,他义无反顾地谢绝钱庄老板的一再挽留,乘上从苏州开往家乡无锡的火车向父母告别。“本来,走夜路是我最害怕的事情,可是当我决定告诉父母去上海求学的愿望、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时,对于漫长的夜路我没了丝毫的畏惧。朴素地认识到,一个人如果有了目标,它会给你带来勇气、带来力量、带来坚强,更加懂得了黑暗的尽头就是灿烂的曙光。‘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早已熟记在心的陶行知先生的诗句反复在脑海中回响。”当方明经过一天一夜的辗转周折,见到了父母,终于征得父母的同意,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奔赴上海的求学路,向无知告别,向黑暗告别,向束缚他的过去告别。

篇9: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教师随笔)

说实话,乾中就像一座围城,每个乾中人都活得不轻松,我认为心态是我们对抗压力的最大本钱。从进入乾中到现在,我的心路历程也经历了焦灼到纠结再到平和这样一个漫长的煎熬过程,我自己都记不清为学生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冲老公发了多少次无名之火?我到现在都记得当初刘书记对焦头乱额的我说的语重心长的话:别把工作上的事带回家,过了桥把啥都忘了,进学校了又再说!我曾多少次努力着做到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但说句实话,几年我都失败了。可见社会给予乾中人的压力有多大!但现在我要骄傲地说:我做到了!不是压力变小了,也不是责任心减弱了,而是我在乾中这个大家庭中逐渐变得成熟了!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人要爱别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一个整日焦灼不安、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老师又怎能爱学生呢?我们的压力有多大虽然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的责任心就有多强,但一定不要忘了“过犹不及”这个成语。所以今天与其说是交流经验,不如说是我想和大家分享分享减压心得。

说心里话,我们感到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累,或许还不排除对教师这种职业的抵触。试想一个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又无法改变命运的人怎能快乐起来呢?当我心情低落时,我就会想最起码我比那些顶着烈日搬砖、运水泥的工人要轻松多了,况且现在很多人还在为没工作而发愁呢?所以有工作本身就是快乐,幸福的。我们应该享受这份快乐,珍惜这份幸福。每每这时我就很知足。知足于拥有这份平静的工作;知足于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知足于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校园氛围;更知足于人生的平淡和平静!用感恩的心快乐的去工作,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课。这何尝不是一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方式呢?

不讨厌自己的工作了,我们的心情就愉悦多了。而作为教师每天必不可少的就是和学生打交道,因此和学生的关系如何也决定着我们每天的心情好坏。每天拥有好心情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呀!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学会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

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老妇人,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卖布,一个卖雨伞。雨天的时候她担心卖布的儿子生意不好;晴天的时候她担心卖雨伞的儿子生意不好。于是她整天闷闷不乐。有一天,一个人对她说:“雨天你就想卖伞的儿子生意好,晴天你就想卖布的儿子生意好。”于是老太太就天天快乐了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事情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不管什么人总有其存在的价值,学生也是一样。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也许在运动、艺术方面很有天赋;有的学生虽然好动、行为习惯差,但也许乐于助人,很有正义感……如果我们像故事中的母亲一样换个角度看待学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是天真可爱的。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不把成绩作为划分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总是千篇 一律地“高标准,严要求”,那么世界上有几个孩子值得赞赏?学习差的孩子将来未必没出息!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用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没有负担的完善自己。

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件有意思的事,上学期卫生县城复验时,吴校长强调各班的扫帚灰斗等劳动用具要放进纸箱或竹筐里。我就在班上安排值周组完成这个任务,找装菜或者水果的筐子。谁知下午我刚进教室,就有学生来告状说组长掏67元买了一个难看的筐子,让组上每个同学交5元钱。我朝教室后面一看,差点笑出声来,原来是一个底都乱了的挎篮!询问之后才知道是两个学生掏空了口袋把镇安来的一个卖樱桃人的挎篮买下来了。我让买的学生赶快去退,结果早已找不见人影了。看着两人耷拉着脑袋拿着破挎篮不知所措的样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我害怕仓促处理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就让把挎篮放在教室里,明天再去试着退退看。晚自习前我在自己家里找到了一个水果筐拿到了教室,看到几个调皮鬼正在争抢着背挎篮,其余的学生都在围着看热闹,中考前的紧张气氛荡然无存。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问学生开心吗?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开心,我说多亏这两个好心办错事的傻小子,让我们初中生活可以拥有这么美好的回忆,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让人忍不住想笑。快乐是无价的!所以我决定不让他们退了,毕业时大家免费背挎篮留影吧。作为惩罚,他俩负责保管此物,以后每次同学聚会他俩为大家背一挎篮吃的。至于这67元,我出30,你们每人出5毛怎么样?大家齐声欢呼叫好,一会儿功夫,就把钱凑齐了。而那两个先前低着头、红着脸的小子也瞬间抬起了头犹如大功臣一样。所以说,角度不同,我们眼中的孩子就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就像魏书生老师说的,如果你把学生看成天使,你天天就会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当成魔鬼,你天天就会泡在地狱里。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无论学生做错了什么事,无论学生的成绩多么差,我们都要多一些宽容,多给孩子一次成长的机会。发现了学生的可爱之处,每天和一群可爱的孩子呆在一起,我们的心情自然就好了。心情好了,我们的办法就多了,路也就宽了。

教师的生活是忙碌的,教师的生活也是幸福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课,以平常心做平常事,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而快乐。干我所爱,爱我所干,是一种境界和追求。前者,我们不敢奢求,但后者,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我真心希望现场的兄弟姐妹们做一名快乐的、幸福的老师。只有我们感受到了快乐,工作才会有动力,工作才会不那么辛苦,工作才会不只是工作而已。就让我们做乾佑河边一株株清雅的百合吧,不为取悦偶然路过的行人,只为那一张张充满天真稚气的笑脸!

篇10:第一个教师节随笔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情感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更有效,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侯课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二、严格要求自己

身教重于言教

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中失去了师德和人格,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作风恶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必讲报酬。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勤奋执教

爱岗敬业

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

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拮据,敬业者仍能以积极因素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无私奉献

服务心态

上一篇:关于赴 考察学习的函下一篇:购买拆迁安置房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