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工作计划

2024-04-28

流通产业工作计划(通用6篇)

篇1:流通产业工作计划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四大过程之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实现的必经阶段。流通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窗口,也是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市场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流通产业正在迅速地由从属产业转向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省正处在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经历了一个流通大发展阶段。浙江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流通产业的跨跃式发展。

本《规划》依据中央xx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从我省省情和流通产业现状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经验,提出“十五”期间我省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流通产业借助市场先发优势,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为形成浙江区域特色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取得的成就

--流通产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XX年,全省批零贸易业实现增加值800.25亿元,比1995年增长59.7%,平均每年增长9.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3%,是服务业中最大的产业;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98.8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7%,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第四,比1995年增长73.4%,平均每年增长11.6 %。到XX年底,我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348个,成交额为4023亿元。

--流通市场化机制不断完善。随着我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管理商品的范围和品种已大大减少,绝大部分商品已实行市场定价。经营主体不断多元化,使我省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结构、所有制结构、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经营渠道并存的流通格局。

--流通现代化步伐开始加快。我省流通设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百货商店、连锁超市、物流中心、商品交易市场以及专卖店、便民店、会员制俱乐部等多种业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旧货、拍卖等行业,出现了新的活力。电子计算机、商品条码、pos、edi等现代营销管理系统逐步得到应用,流通产业的技术含量有所提高。

--流通国际化趋势有所增强。至XX年底,全省有各类进出口企业3183家(不含外商投资企业),与世界上2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全省外贸进出口额达到278.34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141.8%,平均每年增长19.31%。其中出口额为194.44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152.6 %,平均每年增长20.36%,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在全国各省市区均列第四位。我省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达到38.2%,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达到26.7%。

(二)差距与不足

--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我省流通业总量虽然较大,但摊位式、分散性、小规模的组织形式和传统的营销方式占有很大比重,组织化程度比较低,集团化发展缓慢。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不全,农副产品流通仍不通畅,“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时有凸现。流通产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现代化水平不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流通企业相比差距很大。

--流通秩序不够规范。流通领域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滞后,自律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地区封锁、部门分割、无序竞争和垄断经营依然存在,欺诈行为、假冒伪劣商品仍在损害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发展环境

--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为流通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预测,未来十年的全球经济仍将保持一定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将带动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将推动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的步伐加快,将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流通要素和资源的优化组合。

--加入世贸组织,为流通产业更有效地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提供了便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将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理念和营销方式以及统一的国际运行规则,有利于流通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通过引入国外资本和先进的管理手段,有利于提高流通企业素质;通过与国外公司的竞争与合作,有利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

--我省经济进入重要转型期,为流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休息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二元经济将向农村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改革将从放开搞活向建立和完善新的市场经济秩序转变,消费结构将由满足基本需要向满足多层次需要转变,流通企业的发展也将由数量扩张型向提高竞争能力的质量效益型转变,这将有力地促进我省流通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要改变我省流通产业总体发展进程滞后的现状,必须使我省流通产业跨过传统产业化的某些阶段,选择较高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赶超发达国家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十五”期间加快我省流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为依据,紧紧围绕扩大国内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加速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流通产业技术进步,扩大流通产业对外开放,尽快实现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流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预期目标

到XX年,我省流通业要达到下列预期目标:

--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0亿元,年均增长11%,流通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5%。

--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达10家,超50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达50家。

--全省出口和进口额分别达到300亿美元和16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60亿美元。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获得较快发展,大中城市现代流通业态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

--培育10家在全国乃至亚洲地区有重大影响、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商品批发市场。

--大中型流通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省初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发展重点

根据我省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十五”期间,我省流通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大力推进以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态建设;大力推进以健全市场功能和扩大商品辐射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大力推进以开拓国内外市场为主的营销网络建设。着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速流通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流通产业商品和技术结构。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长期占据我省消费品市场的低档商品、普通商品将逐步向高档商品和品牌商品转变。要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强化商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高商品质量和档次,积极扩大省内名牌商品的经营份额,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同时兼顾消费梯度,满足多层次需求。

大力引进流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设施,实现各种技术形态的协调配合、高效运转,把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流通技术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加快流通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步伐,促进流通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调整流通产业组织和地区结构。培育和扶植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变我省流通产业结构中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分散的现状,加快流通企业的重组改造。鼓励个体私营流通企业从自然人实体向企业法人制度转变。实施流通业的规范化、合理化、规模化,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集团化、综合型流通企业和流通中心。鼓励流通领域内多种业态相互渗透,鼓励流通资本向工业、农业延伸,向房地产、旅游、咨询等服务贸易领域渗透,形成主体多元、相互渗透、充满竞争和活力的大流通产业。

完善流通产业地区结构,形成以杭州、宁波、温州三市为中心,以沪杭甬-杭宁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为主干的城市流通网络;形成以中心城镇为核心的农村流通网络;充分利用宁波、舟山等港口条件,积极发展转口贸易;重点扶持有产业依托、在全国处于龙头地位的十大市场,鼓励建设一批有影响力、有效益的省外分市场;选择合适的国家,支持设立浙江商品分销中心。建立和健全浙江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努力提高我省名优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比重。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高效顺畅、幅射面广、业态丰富、立足省内、面向全国、接轨世界的流通新格局。

--健全专业批发市场功能。重点培育发展有鲜明专业特色、紧密依托当地产业或具有商品集散功能的工业品批发市场;与农业现代化和发展效益农业紧密结合的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广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为地方支柱产业服务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最终形成一批全国性的龙头市场、一批区域性的骨干市场、一批外向型的出口市场、一批有代表性的要素市场。

推进我省各类市场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二次创业。现阶段要努力促进交易手段逐步现代化,营销方式更趋多样化,实现由摊位式经营为主向以门店式经营为主转变,由分散的个体经营为主向建立公司制经营转变,由数量的扩张向提高市场整体素质转变,由传统的交易方式向现代交易方式转变。认真研究各类市场特别是工业品批发市场今后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市场功能、制度、形态创新,拓展市场空间,加强组织管理,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市场信息化,加速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

--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效率。加快农副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等方式,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支持农民兴办各类流通组织,重视农村购销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运输联合体等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形成基层社连专业社、专业社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网络。鼓励和支持农民以自产自销、代购代销、联购联销、联购分销等多种方式进入流通领域,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市场农产品供求情况变化,对季节性较强的蔬菜、柑桔、板栗等大宗鲜活农产品,在集中上市期间继续实行“绿色通道”制度。扶持粮食龙头企业,实行“订单收粮”。创造条件实施农副产品名牌战略,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效益。

(二)加速流通产业技术进步

--大力推进新型业态的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发适合我省流通产业发展的先进网络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技术标准,避免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无序和浪费;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消费信用,维护正当的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交易的权益,为电子商务的运作创造条件。

积极推行连锁经营。按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广泛采用直营连锁、特许连锁等形式,发展连锁经营。采取多种措施,培育连锁龙头企业,逐步将现有连锁经营“企业多、门点少”的状况向“企业少、门点多”的方向转变,引导规模小、实力弱、单体发展困难的中小商店加盟大型连锁公司。鼓励有实力的工商企业到全国大中城市开设连锁店、专卖店,加速我省连锁业的扩张。

积极推广代理销售制。在继续做好钢材、汽车等商品代理销售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代理销售的新领域,扩大代理经营范围。逐步实现代理制的规范化、规模化。积极争取国外名牌商品在国内销售的代理权,发展和完善代理销售的网络体系,提高代理制运作方式的现代化水平,重点培育一批销售规模和功能与大型生产企业相适应的骨干代理企业,探索将代理制销售与制造业分销有机结合的途径。

发展租赁业、旧货业和会展业。发展实物租赁业务,重点放在汽车等大件耐用消费品上,提高即期消费能力。发展旧货业,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盘活社会存量资产。发展会展业,以我省人文特色和生态环境旅游为基础,培育特色会展,建设杭州、宁波等国际会展城市。

--重点推进物流和流通信息的技术进步。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加快建立多种层次、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既可自己承担部分或全部的物流业务,也可将其部分或全部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我省工商领域由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的转变,充分发挥其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将物流服务与工商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紧密融合。重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特别要加强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和港口城市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积极鼓励各种所有制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物流基地的建设。

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光纤通信等现代化信息工具在流通领域中的应用,提高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公共信息网的建设,加快创建浙江流通信息平台,作为收集、传递、处理信息的主要手段,及时提供各种商品的产、供、销信息和运输信息,发挥其对流通行业、部门以及企业群体间的沟通功能,对生产与需求的引导功能,对企业经营的决策功能,形成高效、通畅、可调控的信息网络。

(三)加快流通产业对外开放

--扩大利用外资领域,积极引进国外及港、澳、台流通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机制,拓展利用外资的领域,有步骤地推进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重点选择发达国家中有经济实力、有管理经验、知名度较高的国际流通集团进入我省,促进我省流通企业特别是较薄弱的物流业的技术进步。充分借鉴外商企业在经营、管理、人才、信息等方面经验,加快消化和吸收,更新经营理念,提高竞争能力。

--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继续扩大和发挥我省一般贸易的优势,积极培育服务贸易和加工贸易,使之成为我省对外贸易发展新的增长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境外拓展,建立海外营销机构和商品市场。扩大国际经济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积极组织省内企业参加国际性的展销会,把我省优势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继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大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开发力度,积极开拓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东、东欧等市场,进一步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进一步促进浙台两地的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努力扩大对台贸易。继续实施出口商品多元化,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扩大轻纺、工艺等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出口的同时,发展机电产品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电子信息、通讯设备、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能力。

四、政策措施

要实现流通产业“十五”奋斗目标,加快我省流通产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为流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流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把管理职能转变到制订政策、组织实施、加强监督、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要认真研究制定流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对各类流通设施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防止过度竞争,减少资源浪费。

(二)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抓紧进行清理、废除和修改不利于流通产业发展的现行政策法规。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国际贸易规则,加快我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法制化建设,增强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使管理有法可依。当前特别是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反垄断、反倾销和价格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法规、规章。强化市场监督管理,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流通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价格欺诈、商品倾销等违法行为。打破地区和行业封锁,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市场环境。

(三)完善重要商品的监管体系。加强对粮、棉、油、肉、糖、菜、烟、酒、盐、药等重要生活消费品的管理和监测,及时掌握价格变化情况,提出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完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省级储备制度,确保重大节日和突发事件时的市场供给,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加强对煤炭、木材、有色金属、汽车、重油、农药、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秩序的管理,巩固成品油市场和煤炭市场的整顿成果。

(四)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按照抓大放小、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快中小国有流通企业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步伐。大型国有流通企业要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资产置换和股本结构调整,将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优势领域集中。流通上市公司要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向综合集团或跨国公司发展。

(五)积极发挥流通中介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流通领域的各种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业务指导、人员培训、行业自律以及在制订行业规划等方面的作用。各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和健全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增强服务意识,更好地发挥协会的整体功能。

(六)大力培育和引进流通领域的各类人才。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大力开发流通人才资源,尽快造就一批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贸易投资规则和惯例的专门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引智纳才工作,加强各种新型业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加强对人才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为他们施展才能、实现抱负创造条件。

(七)加大资金投入,扶持流通产业发展。继续实行对全省新型流通业态和省级重点市场发展的财政贴息扶持,有选择地将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列入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改项目计划中。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流通产业。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深入开展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守法经营,文明经商,公平竞争,照章纳税,努力树立流通业的新形象,把流通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篇2:流通产业工作计划

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13]27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冀政办函[2013]72号)要求,为提高全市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流通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为重点,以项目为依托,以园区为载体,着眼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加快完善流通网络,做强流通主体,提升流通功能,规范流通秩序,全面推进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推动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努力提升流通和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商品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15%以上,从业人员年均增加1万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流通主体竞争力明显提升,流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代流通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基本形成布局科学、设施完善、业态丰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便民利民的现代流通体系。

二、重点工作

(一)强化大型商贸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建设,打造高端消费平台

围绕城市商业功能区,着力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品位高尚、环境优美的城市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和大型商业综合体。重点推动承德金龙皇家广场等1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和招商,金龙皇家广场、名城时代广场、嘉和广场、平泉万城新天地2013年底竣工运营,大润发超市试营业;红星美凯龙、承德县新合作广场加快建设进度。培育承德碧峰门民俗文化街等7个特色商业街区,承德碧峰门民俗文化街招商运营工作全面完成,启动碧峰门文化园区建设;双滦区御道步行街、围场御道口旅游文化广场、平泉玉宇明珠广场特色商业街区等年底正式运营;双滦区下店子风情街力争开工建设。2014年宜佳旺二期、金亿达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工建设。各县区确保每年谋划、开工、竣工亿元以上商业综合体不少于1个;2015年前新建2—3个特色商业街区。(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国土局、住建局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二)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完善鲜活农产品流通网络

加快承德市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承德市成品粮油批发市场、中国北方(平泉)食用菌交易市场等11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建设、改造升级承德市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平泉榆树林子等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的重点农产品市场10个,提升加工配送、冷链物流和电子结算等市场功能,力争培育1-2家大型农产品市场为全省农产品流通骨干市场。充分发挥福满家集团、宽广集团等8

个重点农超对接连锁超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农超对接能力,扩大对接规模,力争超市农产品直采比例达到50%以上、生鲜农产品超市销售所占比重达到30%以上。积极探索以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共建设配套等形式,建设和改造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建设社区惠民蔬菜直销店50个、蔬菜平价直营店30个。各县区每年新建、改造高标准农贸市场1—2个,谋划、新建、改造批发市场1个。(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农委、工商局、供销社、粮食局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三)加强大型商品市场新建、改造,活跃城乡经济发展

做好现有金龙建材城、温州小商品城、易顺二手车交易市场、庞大汽车产业园、晨阳汽配城、吴营汽修城等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完善仓储、交易、物流等设施,提高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培育中国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燕塞汽车产业园、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等新兴企业。各县区结合本辖区实际,每年新建、改造1家专业市场;每个县区培育形成1-2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或区域性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市发改委牵头,市商务局、交运局、工信局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12]58号),重点抓好平泉食用菌、宽城板栗2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和马铃薯、山楂、透水砖、有机奶、杏仁、山里红等6个特色产业交易网站升级改造。每年新建特色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网站5个以上,培育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及单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商局、工信局、农委、供销社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促进全市经济发展

重点抓好承德国际商贸物流园区和平泉华北物流园两大物流园区建设,推进高新区上板城物流园区、张百湾新兴产业示范区、六沟新兴产业聚集区物流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进一批大型战略投资者和实力强、规模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我市物流园区,形成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商局、工信局、农委、交运局、供销社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六)培育壮大市场流通主体,带动商贸流通业发展

鼓励双百购物、蓝岛大厦、宽广超市、福满家集团、鸿兆商城、北雁商场等现有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加快改造升级,优化营销方式,提升企业档次和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住宿餐饮业质量整治提升行动,鼓励各大住宿、餐饮企业加强自身改造升级,实现硬件水平、接待档次、服务水平、诚信形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加快引进发展一批高档次和特色鲜明的住宿、餐饮企业,推动承德满汉全席等餐饮企业跻身全国百强。搭建为中小流通企业提供信贷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应用和管理咨询服务平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各县区每年改造提升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1-2家,扶持中小型企业3-5家。(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旅游局、工信局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七)扩大流通领域对外开放,带动全市流通水平整体提升

建立和拓宽与国内外500强和知名大型流通企业对接合作渠道,围绕京沈高铁商圈、机场商业中心等项目,积极引进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零售商、国际连锁酒店、京津大型商贸企业来我市发展,建设分店、连锁店或各类市场,带动流通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加强与京津合作,建设产地型农产品市场,促进我市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商品进入京津终端市场。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走出去”,拓展国内外市场。(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八)提升城乡便民服务功能,完善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

充分发挥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刚性作用,按照新城区一步到位,老城区逐步规范的原则,严把审批和开工建设关,按照规划要求,加快便民商业网点建设及改造步伐,逐步打造5分钟可到便利店、10分钟可到大中型超市和菜市场的“便捷生活圈”。加快社区商业设施建设和业态配套,支持福满家超市等连锁企业进社区设立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便民商业网点;继续开展国家级、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力争每年新增省级商业示范社区1个。加快家政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各县区要培育扶持1-2家大型龙头和一批家政服务骨干企业,以网络中心为纽带,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实现便民服务。支持餐饮企业建设现代化中心厨房,发展连锁化、标准化早快餐门店。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培育壮大万村千乡连锁配送企业,扩大万村千乡农家店覆盖面,提高统一配送率,提升网点功能和服务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到2015年,乡镇和村农家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0%和80%,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以上。(市商务局牵头,市农委、工商局、环保局、工信局、供销社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九)构建绿色循环流通体系,美化静化城乡环境

抓好以绿色低碳采购、市场和消费为重点的“三绿工程”示范项目,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和以旧换新等循环流通网络建设,建成再生资源分拣处理中心6个、绿色回收站100个,实现城乡再生资源全面回收,美化净化城乡环境。加快旧货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推动商业建筑和设施节能减排。(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环保局、工信局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十)强化市场运行调控监管,构建规范、安全市场秩序

1.加强城乡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市场运行分析和预警预测,提高监测信息成果转化能力,保障市场供求平衡。(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财政局、统计局、粮食局、供销社配合)

2.健全市、县两级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加强储备商品管理,扩大猪肉、牛羊肉、食糖、蔬菜、小包装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规模,探索商业代储等多种储备方式,提高应急保供能力。(市发改委、财政局牵头,市商务局、粮食局、供销社配合)

3.建立以肉类、蔬菜、酒类、药品等商品为重点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流通追溯体系,维护群众消费安全。(市商务局牵头,市农委、食药监局、供销社配合)

4.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公安局、工商局、质监局配合)

5.推进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公安局、工商局、金融办配合)

6.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市商务局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布局

将《承德市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配置,新建社区(含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小区、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安置住房小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严格社区商业网点用途监管,不得随意改变必备商业网点的用途和性质,拆迁改建时要保证其基本功能不缺失。(市规划局牵头,市住建局、商务局、国土局配合)

(二)加强用地保障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流通业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在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流通业各类用地。在城市黄金地段,优先安排商业用地。鼓励利用旧厂房、闲置仓库等建设符合规划的流通设施,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供应。政府对旧城区改建需搬迁的流通业用地,在收回原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经批准可以协议方式为原土地使用人安排用地。鼓励各地以租赁方式供应流通业用地。支持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流通业。制定政府鼓励的流通设施目录,对纳入目录的项目用地予以支持。依法加强流通业用地管理,禁止以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等名义圈占土地,防止土地闲置浪费。(市国土局牵头,市商务局、住建局、发改委配合)

(三)拓宽融资渠道

1.加大对商贸流通业发展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大跑部进厅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商贸流通促进专项资金,完善市本级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财政政策,重点支持公益性流通设施、农产品流通体系、城乡便民服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市场监管调控、绿色循环流通、中小流通企业发展、扩大消费等项目建设,强化示范引导,提高资金效益。(市商务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

2.加大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融资倾斜。鼓励银行和金融性机构开展动产、仓单、商铺经营权、租赁权等质押融资,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商业保理等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流通企业上市融资、设立财务公司、发行公司(企业)债券和设立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市金融办牵头,人行承德市中心支行、市银监局、发改委配合)

3.加快发展多形式融资。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融资租赁等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补充作用,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市金融办牵头,市商务局、工信局配合)

(四)放宽市场准入

1.简化准入程序。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企业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需要取得前置许可的事项,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外,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商贸流通企业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经营活动。(市工商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

2.开放本地市场。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严禁阻碍、限制外地商品、服务和经营者进入本地市场。(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配合)

3.规范经营管理。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和恶意占压供应商货款,规范零售商和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严厉查处经营者通过垄断协议排除、限制竞争行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流通领域,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配合)

(五)落实好省减轻税收、降低流通成本相关政策

1.落实国家、省支持流通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部分鲜活肉蛋产品。自2013年起,3年内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落实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政策;免征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营业税;推进连锁经营企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完善促进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税收政策等。(市地税局、国税局牵头,市财政局、商务局配合)

2.加快推进工商用电用水同价。对规模化生猪、蔬菜等生产实行用水用电与农业同价。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用电、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用水执行工商业用水价格的较低标准或非居民用水价格。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冷库用电与工业同价。对政府投资建设或控股的市场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按保本微利原则从低核定收费标准,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市物价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

3.落实刷卡制度。认真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切实做好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调整实施工作的通知》(银发[2012]263号)要求,按照规定标准降低百货、家电、超市和餐饮等商贸流通服务业的银行刷卡费率。(人行承德市中心支行牵头,市物价局、市银监局配合)

4.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全部免缴车辆通行费;根据道路条件和交通流量情况,适当增加鲜活农产品配送车辆市区内通行线路;对卸载农产品后的空载车辆,按照核定线路驶出城区时,不准以违反限行规定处罚;抓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降低偏高的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完善通行费形成机制和信息公开办法,推进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对行驶承德联网高速公路的鲜活农产品车辆按照“绿色通道”政策执行。(市公安局牵头,市交运局、物价局、住建局、商务局配合)

(六)健全规范标准

加快流通领域地方性法规性文件制定,抓紧制定、修订商业网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成品油、拍卖、典当、畜禽屠宰、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会展业等管理办法。健全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已颁布和即将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推进家政服务、洗染业、美容美发、经济型快捷酒店、早餐等行业地方标准的编制修订,搞好流通标准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市商务局牵头,市法制办、农委、质监局配合)

(七)优化政务环境

1.提高行政效能。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冀发[2012]19号),加强流通工作行政效能建设,减少流通领域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市监察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

2.实行合理收费。对未列入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的,企业有权拒绝。凡国家有上下限规定的,一律按下限执行。加强对公用事业延伸服务的收费监管,规范清理初装费、维修费、材料费、检验费、代理费等费用,公示收费标准。(市物价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

3.便利农产品运输。规范交通运输领域执法行为,为农产品等物流配送车辆提供通行和停靠便利。(市公安局牵头,市交运局、商务局配合)

4.放宽对流通企业灯饰、广告设置的限制。对流通企业设置户外广告、门店牌匾标识和景观照明的,在不违背《承德市城市户外广告专业规划》和《承德市城市照明专业规划》的前提下,简化行政许可审批程序,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对流通企业举办户外促销活动的,应本着繁荣有序的原则,予以合理安排,并免收任何行政收费。(市城管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

5.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管理和监督,不同部门和行业所进行的鉴定和检验结果应互相承认,减少多头执法、重复处罚。(市法制办牵头,市质监局、监察局配合)

6.建立重点流通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优先提供业务申请、咨询、指导及投诉受理等服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及时反映企业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市商务局负责)

(八)加强组织领导

篇3:流通产业国内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 对流通产业地位和作用的研究。王先庆 (2007) 对流通产业如何才能成为先导产业进行了研究, 认为流通产业要成为先导产业受工业化程度、产业结构水平、消费水平、市场发育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的约束。宋则 (2009) 认为应对危机, 从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力入手, 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各种闲置资源, 消除经济存量中的损失和浪费, 从而可以切实解决经济存量中“高耗低效、结构扭曲、就业压力”等难题, 进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 商贸流通业的建设应该成为国家战略。杨龙志 (2013) 采用1953~2010年经济增长率数据, 运用时差相关、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等方法, 对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流通产业在长期具有领先国民经济的特征, 具有一定的先导产业性质;在流通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或带动作用上和流通产业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冲击响应上, 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都表现了广泛而显著的先导性, 而批发与零售业的先导性则表现不太充分。

(二) 对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纪宝成 (2010) 认为, 流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竞争力可以分为微观方面 (主要包括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流通竞争力) 和宏观方面 (在国际市场拥有重要商品定价权、渠道网络控制权) 。从微观角度看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 需要企业转变竞争方式, 从价格竞争逐渐转变为服务竞争。从宏观角度看, 应该大力发展民间经营, 促进产业集聚, 实现规模经营, 文明经营, 提高诚信度, 并通过制度、技术的创新全面促进流通竞争力的提高。刘根荣、付煜 (2011) 则采用因子分析法, 设计了一套新的指标体系, 对我国31个省份流通产业的区域竞争力进行测评、排序、划类, 并进行了比较研究。刘根荣 (2014) 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对“十一五”期间我国31个省份流通产业的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效率竞争力以及综合竞争力进行测评、排序、划类, 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省份的流通产业大部分处于富有竞争力区间;中部省份流通产业多数处于中等竞争力区间;多数西部省份的流通产业处于缺乏竞争力区间。

(三) 对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王德章、宋德军 (2007) 的研究表明, 流通产业每增长1%, 可以带动城市的GDP、消费和就业有更大幅度的增长。赵霞 (2015) 基于产业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构建基本模型, 从三次产业整体和细分部门两个层次定量测算2005年~2013年间流通业对各部门的产出贡献率和经济增长拉动率。研究结果表明:从对三次产业产出的贡献来看, 流通业对第一产业的产出贡献最大, 第三产业次之, 对第二产业的产出贡献最小;从对三次产业增速的贡献来看;流通业对第三产业的增长拉动率最高;其次是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增长的拉动率最低。胡永仕、许明星 (2015) 以福建省为例, 对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 实证结果显示: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相关性, 且流通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四) 对流通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研究。任保平 (2012) 运用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来分析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综合影响, 并评价了现阶段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 认为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方式属于投入推动型的增长方式, 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要促进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 必须同时增加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入, 尤其不能忽略人力资本的投入。袁平红 (2014) 立足于全球流通发展态势的大背景, 在国际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 并基于全球流通发展新态势的角度提出促进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王德章、张平 (2014) 认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正视市场与政府关系中的边界不清晰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 重和难点是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界定及政府决策的转变、产业和企业竞争力提高与发展路径的调整, 完善消费者市场监督和行业协会的监管。张志敏 (2015) 设计了一套新的指标体系来测度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然后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 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平衡关系及短期的均衡修正机制, 而且两者之间又存在一种具有时间滞后性的互动关系。

二、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多年来,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商贸流通产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为流通产业实践提供了指导, 对于促进我国流通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流通产业体制改革与加快流通产业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 也对繁荣整个市场经济、扩大就业、促进经济转型起到重要作用。但是,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 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对流通产业发展的研究尚有空间, 需要不断深化。关于流通产业的研究角度还需细化。例如对流通地位的研究没有分地区、分具体行业进行研究论述, 都只是对中国的流通产业地位进行探讨;没有具体研究流通产业在某一行业的作用, 例如流通产业在生物医药中的作用等。目前研究角度还需扩展, 研究广度还需进一步扩大。

摘要: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它的研究一直是热点。本文梳理了流通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展方式的转变五个方面的研究现状, 并进行了相关评价。

关键词:流通产业,研究现状,评价综述

参考文献

[1]刘根荣, 付煜.中国流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基于因子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1, 1:11~18

[2]袁平红.全球流通发展新态势下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流通经济, 2014, 2:26~33

[3]丛颖睿.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14, 7:31~38

[4]刘根荣.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流通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 2014, 3:79~89

[5]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 8:5~12

[6]王先庆, 房永辉.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约束条件和成长机制[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7, 6:25~28, 86

[7]王德章, 宋德军.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07, 10:98~102

[8]张志敏.信息化水平提升与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15, 15:10~11

[9]赵霞.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5~2013[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5, 04:16~25

[10]赵凯, 宋则.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作用机理研究[J].财贸经济, 2009, 1:102~108

[11]纪宝成.流通竞争力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 2010, 1:4~6

篇4:流通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

关键词:金融支持;流通产业;外溢效应;产业集中度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流通产业已由社会生产中的末端行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配置资源和资金融通的重要手段,对我国加快发展流通产业,推动流通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培育和支持富有竞争力的流通企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流通产业自身的发展与成长离不开金融体系的系统性支持,金融支持无疑是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内学者对流通产业的关注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通产业快速发展,流通理论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葛红玲(2006)最早针对首都流通业的特点提出了完善首都流通业金融服务保障体系的具体构架。陈平(200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货币流通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货币流通超发行量大部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所致。总的来说,货币流通于商品流通须保持均衡。宋国宇和孙庆莉(2009)也认为流通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提出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国外学者对金融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点关系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中叶。帕特里克(Patrick)在1966年《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了需求带动和供给引导的金融发展问题,为后来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间存在相互推进的过程。格林伍德(Greenwood,1991;Jovanovic,1997)在论述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时也指出:金融与以产业结构变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间互为因果。

国外文献大多是从广义的角度实证金融发展与产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侧重点在于金融发展水平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方面研究,对于具体流通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未作太多的展开。国内学者对流通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现有的文献大多是对金融支持与流通产业发展是否存在相关性的研究,侧重点在于说明金融支持对流通产业发展有很大作用,而对于金融支持如何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具体过程,他们之间的作用机制如何,并没有阐述;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支持指标的选择,有的学者采用金融相关指标FIR,这一点也是有待商榷的,FIR可以表示金融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支持,但不能单独表示出金融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文本试图从以上这几个角度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重新研究流通产业与金融支持的内在机理,为流通和金融两产业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金融支持流通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金融机构的信贷促进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扩大流通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并提高流通产业发展效益。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就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产业发展而实行的一种倾斜性的货币和信贷政策。流通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的作用机制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某些金融工具,为流通产业企业的运营、转型和升级等提供各种支持,促进流通产业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如图1所示,金融发展是金融有效支持流通产业的前提。金融对流通产业的支持途径我们分为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市场性金融支持。政策性支持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调控导向,政府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对流通产业提供一些政策优惠,比如外贸的出口退税、降低有关税收等,可以使得流通产业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市场性的金融支持主要是通过为流通企业筹集资金、提供金融便利和提供相关金融衍生品以规避企业风险,来促进流通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金融帮助流通企业筹集资金,即是发挥金融的融通资金功能,企业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或者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其次,市场性的金融支持通过大量的金融网点和网上交易为流通企业的商品和服务流通过程提供了资金往来的便利,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企业的成本。然后,市场性的金融支持通过专门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流通企业提供资产保值和增值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规避流通企业不愿承担的风险,促进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流通企业的发展在金融的合理支持和引导下能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正的乘数效应。

金融发展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优化了流通产业的发展外部环境进而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我们将这中效应称为金融支持流通产业发展的外溢效应。比如,金融发展通过带动消费进而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金融发展可以消除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担忧,增加当期消费欲望,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及时消费便利等,带动居民消费,增强流通产业的活力。同时流通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和刺激消费,在相互促进中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只有金融发展了,金融产业才会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本、金融商品和服务提供给流通产业,推动流通产业的发展。一旦流通产业脱离金融产业的支持,流通产业就会因资金匮乏放缓发展速度甚至停滞。另一方面,流通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进而加大了金融发展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

三、流通产业与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我们选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RG)表示流通产业发展,为了体现金融对流通产业发展的直接支持,我们主要从银行和证券两个角度,分别选取了金融机构对流通产业的贷款额(CL)和零售业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融资总额(RF)两个指标,表示流通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直接效用。由于考虑到已有学者证明金融发展对第一、第二产业有一定的效用,第一、第二产业的效用增加必然会对流通产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即金融发展对流通产业的发展的外溢效用,故我们又选择了金融发展比率(FIR)来表示金融支持的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外溢效应,FIR采用M2/GDP表示。

模型1: SRG=α+β1CL+β2RF+β3FIR+μ

SRG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L为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和减去农业、工业和建筑业贷款总和近似替代金融机构对流通产业的贷款额,数据来源wind资讯;RF为零售业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年融资总额,时间段为每年的一月一号到十二月三十一号,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回归结果: SRG = -1056.67 + 1.89*CL + 55.28*RF - 231.08*FIR

调整后的R2=0.909,而且F统计值为50.96477,P=0,联合检验结果显著且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从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上看,CL的P值远远小于0.01说明CL跟被解释变量有显著的正相关,但变量RF、FIR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1) 目前我国金融支持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和有效的方式是金发放贷款,金融机构对流通产业企业的贷款多少会显著的影响流通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

(2) 证券市场支持作用有限。首先,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市场还不完善,流通企业很难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其次,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较低,规模以上的流通企业较少,占产业主体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本市场融资的高门槛往往会让他们望而却步。

(3) 金融外溢效益不明显。可以看出金融对流通产业的支持方式还比较单一,我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金融创新,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让金融充分地融入经济产业和人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进一步了解金融对流通产业支持倾向力度与流通产业在经济体中的地位的关系,我们将上述变量分别比上各自对应的全行业总数,得到的新变量进行同样的回归分析。

模型2:LTL=α+β1DKL+β2RIL+β3FIR+μ

LTL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SRG与GDP的比;DKL为金融机构对流通产业的贷款额(CL)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RZL为零售业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融资总额(RF)与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融资总额的比;FIR为M2与GDP的比。

结果拟合度不是很好,不过P值小于0.05,检验结果显著。三个解释变量有两个显著一个不显著,其中DKL即金融机构对流通产业贷款率在90%的置信区间显著,FIR金融相关比率在95%的置信区间内显著,RZL流通产业融资比率没有显著关系。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1)流通产业在所有产业中地位与金融支持的力度息息相关,而目前要提高流通产业在所有产业中的地位,金融支持的方式仍然比较局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国家通过调控金融机构对流通产业的贷款政策可以有效的调整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流通产业对金融依附度较高。从无流通论到现在的流通体系战略论,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时间短、速度快,对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比较敏感。而商品流通意味的是消费者切身的资金与利益交换,正是流通产业自身的这个特性使得它的每一个过程都与金融息息相关。以此,相对于其他产业流通产业对金融发展的反应更为敏捷。这也说明金融发展对流通产业的直接效应大于外溢效应。

四、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支持流通产业发展的金融工具创新

流通产业对金融的依附度较高,大力开发和创新支持流通产业发展的金融工具对流通产业的发展会有额外的乘数效应。虽然金融支持流通产业的方式很多,但在我国目前真正能对流通产业起作用的金融支持方式还比较单一,银行贷款这种最传统的支持方式仍是最有效的。我国政府应当鼓励市场大力发展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金融创新,改变金融支持结构单一的局面。借鉴国外发达金融市场的经验,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第二、 给予流通产业以资金支持为中心的政策优惠

受我国以往“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影响,国家对流通产业的投入一直较少。资金是我国流通产业目前发展的一个瓶颈,以资金支持为中心的国家政策支持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流通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流通产业开设专项发展基金,扶持流通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指定相关的贷款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较宽松的贷款条件以及多种融资方式。

第三、 提高流通产业集中度

我国流通产业具有“小、散、乱、差”的特点。中小企业以及小规模的个体经营户占据了市场的很大部分,产业集中度低导致了过度竞争的情况,缺乏规模效益,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下。一方面,由于小企业的单位风险控制成本高,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是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使得中小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赢利能力有限,一般都达不到能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者债券来融资的条件,使得中小企业不能很好的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我国应当积极鼓励流通产业内的并购重组、打破区域壁垒、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适当提高行业进入门槛以提高流通产业集中度,使得流通产业能更好的利用金融市场,充分发挥金融对流通产业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洪涛. 流通产业经济学 [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商务部研究院. 中国现代流通30年 [M].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3]高涤陈. 流通过程与生产力经济学[J]. 财贸经济, 1981(05).

[4]钱水土. 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J].统计研究, 2011(01).

[5]伍海华,张旭.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金融发展 [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5).

[6]赵萍. 论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J]. 财贸经济 , 2007(02).

篇5:流通产业工作计划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但总的看,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日益突出。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众生活、保障商品质量、引导生产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加快推进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制约流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全面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坚持发挥市场作用与完善政府职能相结合。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能力。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深化流通领域各项改革,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继续推进流通产业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促进发展与加强规范相结合,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流通产业加快发展;强化规范市场秩序,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既要紧密结合当前需要,着力降低流通成本,又要注重长远发展,建立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流通领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效果显著,批发零售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明显降低。

——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等成为主要流通方式,连锁化率达到22%左右,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5%左右,流通产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流通主体的竞争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网络覆盖面广、主营业务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市场和法制环境更加优化,市场运行更加平稳规范,居民消费更加便捷安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本形成。

二、主要任务

(四)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商贸中心、专业市场以及全国性和区域性配送中心。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向现货转型,增加期货市场交易品种。优化城市流通网络布局,有序推进贸易中心城市和商业街建设,支持特色商业适度集聚,鼓励便利店、中小综合超市等发展,构建便利消费、便民生活服务体系。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增加农村商业网点,拓展网点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物流配送能力和营销服务水平。支持流通企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营销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加强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推广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规范货物装卸场站建设和作业标准。加快建设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健全旧货流通网络,促进循环消费。

(五)积极创新流通方式。大力推广并优化供应链管理,鼓励流通企业拓展设计、展示、配送、分销、回收等业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完善认证、支付等支撑体系,鼓励流通企业建立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创新网络销售模式,发展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网络商品与服务交易。统筹农产品集散地、销地、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积极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以及农产品展销中心、直销店等产销衔接方式,在大中城市探索采用流动售卖车。围绕节能环保、流通设施、流通信息化等关键领域,大力推进流通标准应用。鼓励商业企业采购和销售绿色产品,促进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支持发展信用消费。推动商品条码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健全全国统一的物品编码体系。

(六)提高保障市场供应能力。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发挥公益性流通设施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稳定、提高应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央与地方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优化储备品种和区域结构,适当扩大肉类、食糖、边销茶和地方储备中的小包装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规模。强化市场运行分析和预测预警,增强市场调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加强市场应急调控骨干企业队伍建设,提高迅速集散应急商品能力,综合运用信息引导、区域调剂、收储投放、进出口等手段保障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七)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战略任务,加强规划和引导,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鼓励流通领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创新,加快推广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推进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支持流通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水平。鼓励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服务商加强合作,支持开发和推广适用于中小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八)培育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支持中小流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健全中小流通企业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一批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流通企业提供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应用和管理咨询等服务。鼓励发展直营连锁和特许连锁,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拓展连锁经营网络。积极推进批发市场建设改造和运营模式创新,增强商品吞吐能力和价格发现功能。推动零售企业转变营销方式,提高自营比重。支持流通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统一配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流通品牌创新发展。

(九)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生命安全等商品的流通准入管理,形成覆盖准入、监管、退出的全程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社会检测资源,建立涉及人身健康与安全的商品检验制度。建立健全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酒类、中药材、农资等商品流通追溯体系。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检查

力度,改进监管手段和检验检测技术条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加强网络商品交易的监督管理。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建立平等和谐的零供关系。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推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共享。细化部门职责分工,堵塞监管漏洞。

(十)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开放。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高效的流通管理体制,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强化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相互衔接,提高管理效能。加快流通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大流通、大市场建设。消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严禁阻碍、限制外地商品、服务和经营者进入本地市场,严厉查处经营者通过垄断协议等方式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流通领域,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流通产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进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带动传统流通产业升级改造。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走出去”,通过新建、并购、参股、增资等方式建立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积极培育国内商品市场的对外贸易功能,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三、支持政策

(十一)制定完善流通网络规划。制定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做好各层级、各区域之间规划衔接。科学编制商业网点规划,确定商业网点发展建设需求,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各地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商业网点建设需求,做好与商业网点规划的相互衔接。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配置,新建社区(含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小区、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安置住房小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地方政府应出资购买一部分商业用房,用于支持社区菜店、菜市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点等居民生活必备的商业网点建设。严格社区商业网点用途监管,不得随意改变必备商业网点的用途和性质,拆迁改建时应保证其基本服务功能不缺失。各地可根据实际发布商业网点建设指导目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

(十二)加大流通业用地支持力度。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流通业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在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流通业各类用地。鼓励利用旧厂房、闲置仓库等建设符合规划的流通设施,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供应。政府对旧城区改建需搬迁的流通业用地,在收回原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经批准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为原土地使用权人安排用地。鼓励各地以租赁方式供应流通业用地。支持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流通业。制定政府鼓励的流通设施目录,对纳入目录的项目用地予以支持。依法加强流通业用地管理,禁止以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等名义圈占土地,防止土地闲置浪费。

(十三)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发挥中央政府相关投资的促进作用,完善促进消费的财政政策,扩大流通促进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公益性流通设施、农产品和农村流通体系、流通信息化建设,以及家政和餐饮等生活服务业、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绿色流通、扩大消费等。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流通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动产、仓单、商铺经营权、租赁权等质押融资。改进信贷管理,发展融资租赁、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商业保理等业务。充分发挥典当等行业对中小和微型企业融资的补充作用。拓宽流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流通企业上市融资、设立财务公司及发行公司(企业)

债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改进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方式,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十四)减轻流通产业税收负担。在一定期限内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有条件的鲜活农产品。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的税收政策。完善并落实家政服务企业免征营业税政策,促进生活服务业发展。落实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政策,促进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积极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完善流通业税制。

(十五)降低流通环节费用。抓紧出台降低流通费用综合性实施方案。优化银行卡刷卡费率结构,降低总体费用水平,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加快推进工商用电用水同价。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确保所有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全部免缴车辆通行费,结合实际完善适用品种范围。切实规范农产品市场收费、零售商供应商交易收费等流通领域收费行为。深入推进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坚决取缔各种违规及不合理收费,降低偏高的通行费收费标准。从严审批一级及以下公路和独立桥梁、隧道收费项目。按照逐步有序的原则,加快推进国家确定的西部地区省份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进度。

四、保障措施

(十六)完善流通领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制定、修改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提升流通立法层级。抓紧修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积极推动修改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研究制定典当管理、商业网点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全面清理和取消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规定。积极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流通标准的制定、实施与宣传力度。

(十七)健全统计和监测制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科学规范的流通统计调查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提高流通统计数据质量和工作水平。加强零售、电子商务、居民服务、生产资料流通等重点流通领域的统计数据开发应用,提高服务宏观调控和企业发展的能力。扩大城乡市场监测体系覆盖面,优化样本企业结构,推进信息采集智能化发展,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加快监测信息成果转化。

(十八)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流通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引导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和服务要求,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评价。支持行业协会为流通企业提供法律、政策、管理、技术、市场信息等咨询及人才培训等服务,及时反映行业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十九)强化理论体系、人才队伍和基层机构建设。深化流通领域理论和重大课题研究,完善我国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体系。大力培养流通专业人才,加快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与部门、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流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和监管执法能力。加强基层流通管理部门建设,充实一线力量,保证基层流通管理工作通畅有效。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和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建立由商务部牵头的全国流通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加强对流通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流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要将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作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完善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保障流通产业改革发展所需资金,促进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国务院

篇6:流通产业工作计划

摘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不仅要依靠科技与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制造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更要依靠流通现代化。提升我国流通产业竞争力,要努力降低流通总成本(主要包括物流成本和批发零售环节的经营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要重视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体系的建设,逐渐形成国内高效的流通网络体系,并逐渐向国外市场渗透;要积极探索多种“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流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流通渠道;分销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转折时期,即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目前的世界经济大国逐渐走向经济强国。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国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而目前我国流通产业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是经济运行效率不高的一个直接原因。为此,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一、近年来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与竞争力状况

1、批发零售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了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5、5%,扣除物价上涨的-1、4%,实际增长16、9%,这与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分不开、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流通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以来,无论是流通企业的数量、批发和零售企业的规模,还是流通渠道的种类和流通企业的营销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2004~2008年4年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销售额从86928、6亿元增长到208229、8亿元,增长了1、4倍,超过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这反映了中国流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事实。此外,同期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和交易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零售批发企业就业人数、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数量等分别增长了35、7%、100、9%、82、3%、45、3%、92、4%,也同样能够看出我国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

2、国内零售业态与流通渠道多样化,但批发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从零售业态来看,近年来其种类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百货商店、超市以外,城市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购物中心、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折扣店、无店铺销售(如网上商店、电话购物、电视购物、直销、邮购)等业态,此外还有不定期举办的消费品展销会、尾货市场、旧货市场以及小商品批发市场中兼有的零售功能等等。虽然目前超市、百货商店、专业店、专卖店等主流业态在零售额中仍占有较大的份额(如北京市2006年这一比重约为75%),但是2008~20两年间,网上购物、电话购物、邮购等无店铺销售发展很快、

从流通渠道来看,我国目前消费品的流通渠道十分复杂,商品生产者可以通过直销店、网上直销、批发商经零售商、零售商、网上批发和零售商、消费品博览会等多种渠道实现产品销售。虽然多种零售业态与多种流通渠道在市场充分竞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多渠道并存使国内的批发行业严重萎缩,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如目前北京批发商业只占市场份额的1%。尽管2008年与20相比,国内零售百强企业的销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经从6、89%上升到11、12%,提高了4、23个百分点,但流通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仍处在较低水平。在缺乏实力强大的大型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情况下,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与跨国流通企业竞争都显得势单力薄。而且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讲,批发行业的萎缩不利于流通效率的提高与整个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1]3、兼并重组后的内资企业实力仍弱于外资零售企业几年前为了与外资零售企业竞争,内资流通企业的兼并重组就已拉开序幕,如今中国零售业百强中的大多数企业(如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等),其规模(包括拥有的门店数和销售额)已经与家乐福、沃尔玛在国内的销售额差别不大,有许多内资零售企业的门店数甚至远远超过了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门店总数。但是,内资流通企业的竞争力与外资企业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例如,2008年,在国内的流通企业中,内资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只有6、7%,远低于港澳台资企业的11、51%,更低于外资企业的13、71%,这说明内资批发零售企业总体经营成本较高。所以,要提高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就要从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利润率做起、

4、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在国内加紧扩张,市场份额逐年上升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扩张的速度不断加快。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限额以上的外商投资批发零售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已由20的963家增加到2008年的2612家,同期外商投资连锁企业销售额在我国连锁零售业中所占份额也从9、47%增长到了13、44%。2008年中国零售业百强企业中,有17家为外商投资企业,其销售额已占零售百强企业的22、5%,比2007年增长了2、4%、

外资零售企业巨头沃尔玛,从在中国开办第一家沃尔玛广场与山姆会员店至年间,其在中国的门店数已经扩张到146家,而且还拥有好又多35%的股份和102家门店。家乐福在中国的扩张也不亚于沃尔玛,到2008年底在国内已经拥有门店136家。2009年两大商家均在中国二、三线城市加紧扩张。[2]

二、培育中国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紧迫性培育国内流通产业的竞争力,不仅能够在开放的条件下把握国内市场,同时对于促进国内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掌握了渠道就控制了市场在全球绝大多数商品都已成为买方市场和产品生产迅速标准化的今天,在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均能够生产同一产品的情况下,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有了渠道既可把握销量引导生产,又能左右价格获取远高于生产过程中的利润。纵观全球跨国公司,无一不是利用其强大的现代流通网络实现其全球采购、全球研发、全球生产和全球营销的,每一个跨国公司都是一个成熟的跨国流通组织的载体。所以,从企业全球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渠道是必争的环节。但是,从目前我国生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和跨国经营程度与外销产品有限的现实出发,让每一个生产企业都在国内市场及海外市场自建销售渠道,不仅成本很高而且也不现实,唯有提升国内流通企业的竞争力,让它们在国内不断建立现代流通体系的同时,尽快积蓄实力“走出去”开拓海外销售渠道、

2、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在获得不断增加的外汇收入与国内就业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生态以及人力资本等巨大代价。我们始终处在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低端,生产者的利润甚至包括政府为促进出口所提供的出口退税都不断遭到外商的挤压。要改变这一状况,唯有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除了要不断提高服务出口的比重以外,从货物出口来看,一方面要求企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即研发设计、原料采购、产品批发和零售等环节延伸,这本身就对流通产业的国际化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则要

求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即生产更多耗能低、排放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自有品牌的产品,但前提仍然是要依靠我们自己的流通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否则,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是一句空话。考虑到未来我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将逐渐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品市场相重合,出口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渠道的作用将成为竞争力的关键、

3、流通业的竞争力体现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流通的认识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之初,在商品产量还十分有限、基本是卖方市场的时候,政府与业界、学界普遍认为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于是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都在生产环节,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未被充分认识。当产品极大丰富、普遍形成买方市场时,企业开始重视营销,地方政府也在为本地区产品的外销想办法,于是在产地出现了大量的专业性与综合性的商品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专业展会,但是人们仍然没有意识到流通会决定竞争力。今天,当外资零售企业以极强的竞争力在国内迅速扩张,国内流通企业却因流通成本过高难以与跨国零售企业竞争、因实力有限而难以走出国门的时候,才终于发现与制造业相比,流通产业的落后不仅使我们丧失了大量的贸易利益,而且正制约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3]事实上,今天我们所说的流通业,早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它已经嵌入整个产业链,包含在每一个跨国公司从全球组织生产到全球分销产品的过程中。现代流通具有集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特点,正在跨区域、跨国分工与贸易、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不仅要依靠科技与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制造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而且更要依靠流通现代化。因为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增强,有赖于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要依靠强大、高效的流通网络体系,通过降低流通成本、减少货物在流通过程中所占用的时间、加快货物与资金周转才能实现、

三、提升我国流通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1、必须努力降低流通总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商品的流通成本高,意味着商品最终的零售价格高,这无疑会对国内消费的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商品流通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流通成本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流成本高;二是批发零售环节成本高。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解释204月份的高菜价时分析说“:中国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虽然这并不一定是今年菜价高的主要原因,但是长期以来蔬菜“地头一毛钱,零售市场一块钱”的现象是极为普遍的。这倒不一定是流通环节都赚了大钱,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流通过程中消耗掉了、

(1)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目前的物流成本约占生产成本的40%(发达国家只有10%),在社会流通领域,物流成本占GDP的近20%,而美国仅不到10%、

高物流成本又与技术水平和体制限制两个因素有关。目前我国物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如铁路运力严重不足是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我国铁路运力只能满足货运需求的60%左右,从而使很多货物只能选择成本较高的公路进行长途运输,由此加大了运输成本。从公路运输来看,尽管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但公路运输效率普遍偏低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一方面是交通阻塞、燃油价格上涨和公路乱收费导致运输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我国目前主要以低吨位的中型卡车的散货运输业为主,运输超载的情况十分普遍。难怪有些跨国公司的主管抱怨中国的物流说,从重庆运货到上海比从上海运货到纽约的成本还要高。为此,要降低物流成本,在铁路运力短时间内难以提升的情况下,公路运输就必须向着快速、长途、重载、集装箱化运输的方向发展,以分担铁路运量、

此外,物流效率低还存在体制方面的原因。一个高效的物流系统需要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然而我国目前部门和地区间条块分割的体制,却难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与各个地区物流资源的整合,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各运输方式自成体系,彼此互不衔接,没有形成网络,致使货物在不同运输方式的转换过程中频繁装卸,多次组织运输,产生高额的转换成本。因此,要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建立一个高效的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已刻不容缓。同时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才能实现。[4](2)要降低批发零售环节的经营成本。据笔者对北京大型百货零售业服装价格的长期观察发现,北京大型商场中的服装价格近年来一直趋涨,动辄300~500元一件,一些品牌服装绝大多数已经超过千元。据业内人士透露,大商场中的服装加价率一般在5倍以上。相对于北京大多数月收入在~4000元的消费者来说,这一价格让人无法接受。那么,为什么100~200元购进的服装要卖千元以上呢?因为产品的进场费、摊位租金、水电费、广告费、销售人员的工资和利润等,都要摊在每一件出售的商品之中、

加之平日顾客稀少(非店庆打折、周末和节假日时),每个摊位售出的商品数量十分有限,低价位是很难支撑销售过程中的高成本的。商场对厂方经营者的高收费往往是造成零售环节成本过高并最终导致商品加价率高的主要原因、

所以,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最关键的是:一要建立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以加快货物周转速度,从提高效率中降低物流成本;二要在批发零售环节降低经营成本,改变目前大型零售商变身为商业地产二房东的经营模式、

2、必须重视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体系建设,逐渐形成国内高效的流通网络体系,并逐渐向国外市场渗透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体系,是流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规划、投入、协调与引导,也需要相关技术部门支持。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功能强大的能够同时进行商家对商家(B2B)、商家对消费者(B2C)、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除了以C2C为主的淘宝网规模较大以外,一些生产资料、制成品的生产企业和大型批发零售企业以B2B为主的交易网站规模都十分有限。建设大型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能够让企业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交易效率、

建立跨区域的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集装箱运输于一体的物流体系,一方面,要让车站、港口、机场、道路的建设形成网络,特别是要便于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即在硬件上构成高效物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全国大型的物流交易平台,逐渐将全国各个地区的机场、铁路场站、道路、港口、集装箱、仓库等物流资源整合起来,让每一个物流企业都能借助共同的物流平台进行资源配置,以达到物流组织的高效率,即从软件方面通过改变物流的组织方式实现物流的现代化、

3、国内流通企业要积极探索多种“走出去”的方式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提升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改善,有赖于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和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目前一些小型的零售商、餐饮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欧美、日本等许多国家开办了中餐馆和专营中国大陆产品的服装店、鞋店等,像同仁堂这样的品牌企业,也在以合资、独资、特许加盟和连锁开店等方式在海外开拓销售渠道、

2009年中国流通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2009年6月,苏宁电器收购日本老牌家电连锁企业LAOX株式会社27、38%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是中国家电连锁企业首次涉足国外市场。2009年8月,北京集美家居与法国方面签下了收购巴黎近郊两幢商业建筑(总面积为2、3万平方米)的合约,首期投资800万欧元,将其改

造为集美家居(巴黎)商贸中心,由中小家居建材企业对外进行零售与批发,这是中国家居卖场首次走出国门、

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策划将交易平台办到美国、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此外,中国流通企业应利用互联网办好网上商城,用英语乃至多种语言直接面对国外批发商和消费者,并设法解决跨国支付与物流问题,像淘宝网这样的大型网上交易平台也应该与其他国家的大型网上交易平台进行合作,以帮助国内流通企业进入国外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文玲.现代流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DB/OL]、中国商贸专家网,2004-06-14/-05-15、

[2]朗咸平、沃尔玛天天平价的背后[DB/OL]、http://blog、sina、com、cn/s/db8b0100elqs、

html,2009-08-17/2010-05-21、

[3]陈文玲、现代流通与国家竞争力[J]、

中国流通经济,2007(4):15-18、

上一篇:半年工作总结(吕建勋)下一篇:李适重阳节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