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方言的老师

2024-05-02

说方言的老师(精选12篇)

篇1:说方言的老师

说方言的老师

周末闲暇之余,我偶然打开了我那本记录永恒瞬间的珍藏相册,首先应入我眼帘的是一张泛黄的毕业照,而也就在那一刹间,我情不自禁地将目光转向了我的恩师—郑老师。

郑老师是一个地地道道闽南人,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她一直严与律己,从不在课堂上讲闽南话,只有那一次,她破例了……

初夏时节,天气就像娃娃的脸喜怒无常,这不,说变就变了,上午还晴空万里的蓝天午后便积聚着不少铅块似的大块乌云,沉闷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闷热与不安。教室里更是乌云密布,单元考试的“丰功伟业”,同学们都心里有数。照理说郑老师不会像一般的老师那样在学生考砸后大发雷霆,但这回新来的外地同学小A自讨没趣竟然在在那么难的考试中取得满分,树大招风,虽说考场是诚信考场,但监控器的录像可是铁证呀!郑老师肯定不会忘记去看看,而一想到这小A竟然向同学们全招,同学们自然不能拿小A怎样,但老师难道也会昨一只眼闭一只眼吗?作弊这个罪恶的东西可是让所有老师恨之入骨的呀,郑老师若是知道全班可能都会遭殃的呀!

整个班级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可偏偏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时千不该万不该响铃声却闷雷般的顷刻在所有同学心中劈开了一道疤,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同学们犹如一只只待宰羔羊等待着命运的最终审判。远方传来了阵阵急促的脚步声,同学们屏住呼吸,,目光死死地盯着那冰冷的门框,只见满脸忧郁的郑老师伴着一道万丈光芒的利剑似的闪电紧张地走进教室。老师的表情和紧随电闪而来的雷鸣让同学们心惊胆战,她皱紧眉头犹豫了五秒钟,也是我所认为的最长的五秒钟后开口对全班同学说:“考试成绩大家也有目共睹了,现在我要跟课代表(即我)说几句话。”话音未落,她便转用闽南语对我说:“小A的事情你应该也清楚,你接下来任务除了帮老师抓学习,还要负责向同学们宣传诚信,而且千万不可告诉小A老师知道这件事。”“那他问起您说些怎么办?”我识趣地用地道闽南语插话道。老郑目光忧郁说:“告诉他老师只是和你商量怎么表扬,奖励他,只要你按我说的做,小A一定会承认错误的。”我点点头,于是老师开始上课。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老郑就这么有把握吗?小A真会浪子回头吗?老郑这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呀,这药真管用吗?

课中窗外狂风暴雨,小A一直心烦意乱,愁眉不展,好几次要问我话,话音未出便打退堂鼓了。好不容易等到下课,小A迫不急待地问我:“老师对你说了些什么?”我淡淡一笑,心想老郑真是料事如神啊,于是郑重其事地说“也没什么,郑老师说你表现太出色了不知要奖励你什么好,所以愁眉不展。”这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小A先是不知所措,接着斩钉截铁地说道:“不能奖励。”于是毅然决然地走向办公室,我由于好奇借口公务在身,也跟了过去。郑老师并没有对小A的出现大吃一惊,一切尽在她的意料之中,但小A话未出口喉咙便哽咽了,好久,小A才低声说道:“郑老师,其实那成绩不是我的,那是我作弊得来的,请您处罚我吧。”郑老师长叹一声,语重心长的说:“过去了就过去了,下次决不能在这样子好吗?”小A点点头称点。这时,雨终于停了,雨后的空气很清新醉人心脾,让人流连忘返更难能可贵的是天空中还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桥,这彩虹桥一直延伸到了这两个师生的心田里,把两颗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它是子夜海上的明灯,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帆船战胜巨浪。说方言的老师,仅此一次,然而,她却用语言换取了一个孩子的新生………

篇2:说方言的老师

“**丽,怎么还不走啊?”忽然从身后传来一个声音,我猛地一回头,原来是班主任杨老师啊。“下这么大的雨,我家人没来接,我又没有伞,所以 。”我支支吾吾的。“原来是这样啊!来,我送你回家。”杨老师和蔼地说。“不用了,你家那么远,你还是先走吧,我再等一会儿,我爸妈会来接的。”我说到。“没事的,反正我没什么事,你这么晚不回家,你家长会着急的,再说,你站在这儿会着凉的,来吧!”老师仍很和蔼地说。“可是。 ”“别可是了,上吧!”我还没说完,杨老师就打断了我的话,并把自行车推了过来。我见推辞不掉了,就说:“好吧!”

在路上,老师把伞全都打在我的身上,雨水无情地打在了杨老师身上,可她没有一句怨言。在崎岖的小路上,杨老师艰难地骑着自行车,看着杨老师湿透了的衣服和不住发抖的身体,我悄悄地把伞向她移了移,可是杨老师立即发觉了,说:“小丽啊,打好伞别着凉了。”我不敢再动了,可又不忍心看到杨老师为了我而生病,就说:“杨老师别送了,我家不远了,我自己走吧。”“那怎么行,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还是送到家吧。”杨老师说到。突然,我觉得鼻子一酸,顿时,一种苦涩的液体流进了嘴里。这时,我看见前面有一栋房子,顿时计上心头,对杨老师说:“老师,那儿就是我家,停吧。”老师好像听出了我声音里的虚假,便说:“小丽啊,撒谎可不是好孩子啊。”听了这句话,我再也不敢耍什么花招了,乖乖地让杨老师送回家。望着杨老师滴水的衣服,我默默地流泪。

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到我家了,杨老师把车停在走廊上,让我下来,然后对我:“小丽啊,赶快进屋吧,换上身干净的衣服。”此时此刻,我不知说什么好,知识默默地点头。老师把车子调了个头,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地走了。看着老师远去的背影,我泪如雨下。

篇3:浅谈方言说新闻的生存空间

在各地电视台的方言类新闻节目中, 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 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 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节目都是比较著名且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栏目。《阿六头说新闻》从2004年元旦开播, 采用杭州话作为播报语言, 主持人不是正襟危坐, 而是站在直播室里连说带比划, 嬉笑怒骂。新闻开播不久, 收视率直线上升, 一时间, “阿六头”成了杭州市民街谈巷论的热门话题。其他省市、地方电视台也多有开办方言节目, 但影响力不大。全国整体数量看来, 方言节目在所有电视栏目中所占比重很小, 即使是在方言节目较多的成都, 其数量也占不到总量的1/10。

一、方言新闻出现的原因

(一) 方言新闻的节目有其生存的条件

目前, 大多数的方言播报或说新闻的节目都采用了更为平民化、大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 甚至有一些平民化的主持人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新闻“说”出来, 在媒介的演播室里也刻意装饰的平民化, 比如山东齐鲁电视台的节目《啦呱》, 它的演播室不像新闻联播的演播室, 它的演播室就像一个客厅, 主持人穿着比较随意, 可以是一件衬衫或一件T恤。以及利用幽默的flash动画来展现内容, 也可以找一个搭档和自己来演绎这段新闻, 或许这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二) 从内容上看方言新闻节目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方言播报类的新闻节目在其内容上却是以前的新闻所没有的, 它主要以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新闻等类的“软新闻”“民生新闻”为主。这些都是他们身边确确实实存在的, 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是他们最关注、最希望得到解决的事情, 这类新闻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以山东齐鲁电视台的《啦呱》节目为例, 新闻节目出台, 不仅名字特别, 形式更是新鲜。这个栏目就是《啦呱》, 啦呱是济南话聊天、啦家常的意思, 主持人“小幺哥”, 每天用济南话跟观众“啦呱”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 什么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消费者权益、弱势群体等等, 就像栏目结尾唱的那样“没有管不了的事”, 成了观众的知心人、好帮手。他入情入理的评论、苦口婆心的说教, 带乡音的说评被观众欣然接受, 当地人觉得亲切, 外地人觉得有趣。同时, 方言新闻一改过往的宣传式, 媒体从台上走到台下, 站在受众的立场, 用大众的观念和标准审视新闻, 判断新闻的价值。这样, 也更容易引起普通社会民众的共鸣。

二、方言新闻的优点

(一) 方言新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美国著名新闻学家麦克道格尔说过:“在报纸发行范围以内发生的事情, 比在这个范围以外发生的类似事件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正如《阿六头说新闻》, 以杭州话播报, 例如“敖稍, 敖稍 (杭州话‘快点’的意思) , 不要吵不要吵, 敖稍, 敖稍, 阿六头来了;市面蛮灵, 说法儿蛮好, 听听新鲜, 看看味道。9:30, 频道锁定, 阿六头来了!”现在, 对于众多的杭州市民来说, 只要一听到这句片头开场白, 就知道自己要去电视剧旁边收看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一档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了。在这里, 方言为新闻的本土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将新闻内容上地方化、本土化便成为了众多媒体吸引受众的主要法宝, 然而我们不能不说方言播报或说新闻就是一种比较好且新的方法。

(二) 方言新闻感染力强

表达方式, 独特的语音、词汇体系、感染力, 是一种语言所具备的四个重要的特征, 每一种语音在以上四个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山东齐鲁电视台有个栏目非常受欢迎, 不仅名字特别, 形式更是新鲜。这个栏目就是《啦呱》, 啦呱是济南话聊天、啦家常的意思, 主持人“小幺哥”, 每天用济南话跟观众“啦呱”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 什么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消费者权益、弱势群体等等。他入情入理的评论、苦口婆心的说教, 带乡音的说评被观众欣然接受, 当地人觉得亲切, 外地人觉得有趣。这种优势对听不懂的人来说像一道高墙, 而对于熟悉的人来说, 就是最生动贴切的。这就是方言新闻的感染力之所在。用当地方言, 说当地的事, 表现当地的人, 再加上采访对象语言风格的统一, 肯定是极富特殊感染力的新闻传递。

(三) 方言新闻在形式上活泼自如

形式是新闻的各要素中重要要素之一, 而方言新闻有其独特的形式。比如《阿六头说新闻》片头, 一般的新闻栏目的片头在新闻元素的基础上采取三维动画合成, 营造严肃庄重的效果;而《阿六头说新闻》是两个主持人用丰富夸张的语言和体态, 营造了一个“阿六头来了”的急切氛围。其片尾则一直采用独创歌曲作为其标志性片尾, 且在其中设计了一个动画片形象为LOGO (LOGO其意思为:为了容易、清楚辩论而设计的名字、标志或商标, 尤其标于单片印版或样版的。) 现在《阿六头说新闻》已经创作了三首片尾歌曲, 它们都已成为杭州的流行歌曲, 再加上亲切的杭州方言, 氛围一下就营造出来。这就是语言决定了形式。不充分发挥这种优势, 也就失去了方言新闻的意义。而且在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人们看到的都是全民族所用于交流的共同语言符号, 或者说他们共同的方言, 所以用方言播报或说新闻往往会给人一种辅助、补充的感觉, 当然一般媒体也不会将其作为他们的主打新闻栏目, 他们就会自然地对其表现形式有不同的要求。如主持人不再正襟危坐, 也不可能板着面孔, 相对来说, 与传统的新闻相比较, 形式要生动活泼多了。

三、方言新闻节目生存的瓶颈及应对策略

(一) 方言新闻节目传播的局限性

1. 方言新闻的区域局限。

针对特定的地区实用的语言, 它实用的范围已经被界定了。也就是说, 方言作为一个地区特有的使用语言, 只可以作为本地区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 主要用于对本地区的研究。从而就界定了主要的受众群体, 那就是使用这种方言的本地人。当它越过这个方言使用的范围, 就有可能产生歧义, 或者不能让别的地区的人们所理解, 从而产生一个天然的屏障, 阻碍了信息的传播。例如, 广东, 上海等地的方言, 如果不是本地人, 很难明白其中的意思。这样方言新闻在全国的推广上将会受到限制和阻碍。

2. 方言新闻部分语言的低俗化。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语言环境内, 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由于受到方言的限制, 所以方言新闻所播报的内容也主要是张家长李家短的事情, 就近原则是有的。可是也就产生了一种小气和俗气。眼界被限制起来, 又怎能够大气呢?在本地区会有很高的收视率, 但是小气和俗气的品质是无法摆脱的。方言说新闻也是良莠不齐的, 大量的俚语、俗话, 就不可能避免粗话或成人话, 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成长, 也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特别是会影响模仿能力很强的孩子们学习普通话。如果大量使用方言播报, 对普通话在全国的推广也会产生一定的阻力, 尤其是在诸如广东之类方言原本就占优势的地区, 就更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和发展。

3. 方言新闻选题受到限制。

由于方言新闻形式活泼, 并且又有一定的调侃成分, 题材自然也就受到了局限。对社会上发生的轻松、讽刺的社会题材比较适合。而对于重大题材就显得欠严肃了。就以《啦呱》为例, 大多的题材是关于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 什么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消费者权益、弱势群体等等社会性的新闻, 重大性的新闻略显不足, 而且没有深度。方言本身就有传播新闻的功能, 尤其是在普通话没有形成之前, 它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语言工具。在私下方言绝对不会影响重大新闻的传播, 而到了传媒上, 怎么就会阻碍信息传播呢?关键是人们已经约定俗成, 用于大众传媒的正式语言就是普通话, 而用方言给人一种不正规、不权威的感觉, 因此不习惯。

4. 方言新闻在节目内容写作上的偏差。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应当尽量的用事实说话, 避免主观性倾向。简洁明快是新闻的本色, 即尽量用较少的文字表达较多的信息。因此, 新闻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规律。但方言新闻的许多表现与新闻的写作规律都是背道而驰的。因为用方言新闻, 要渲染气氛, 要制造幽默, 不用一些褒贬词、形容词, 不用一些感叹句式是做不到的。比如《老西儿谝吧》说“打的”这一期节目中, “我这一招手不要紧, 马路对面的出租车一个急转弯, 就开到了我身那边, 根本没待朝理直行的车辆, 紧跟着, 一声急刹车, 后面的一辆出租车, 看见我招手, 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开了过来, 两辆车为了抢我, 差一点就撞上了。这还不算, 由于他们突然改变行车路线, 把路上的人们和其他的司机惊了一身汗, ”长长的一大段文字, 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 创造了幽默的氛围, 可幽默是幽默了, 但有多少信息量呢?这不能不说是方言表达带来的“排斥受众后果。”

(二) 应对策略

1. 主题的选择, 以适合为尺度。

“说”事方言新闻的主要表达方式, 尤其是在现在盛行的说新闻的情况下, 说要比方言本身重要。“说”体现的主要是口语化, 同时再加一些俗语, 就变的更加通俗化了。这类节目在题材的选择上有它的特殊性, 不论是山东齐鲁电视台的《啦呱》, 还是南京十八频道的《听我韶韶》, 主要是关于当地生活琐事的社会新闻, 从这个共性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类栏目的主题, 基本上是重大新闻不是不选, 而是不适合选。

2. 节目的数量和长度上做到恰到好处。

方言新闻的受众在认同上出现了两个极端。其一是:《啦呱》一开播, 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很多山东人都非常喜欢, 一时间《啦呱》成了很多人谈论的焦点。于是很快目标受众集稳定下来了, 对于喜欢节目的受众, 形成一种收视的期待。其二是:对于不懂方言和一部分年轻人来说, 则产生了反感的心理, 干脆避开这个节目, 甚至是在那个时段以不看那个频道来抗议。因此, 可以肯定受众群体非常的固定, 但是我们应当力争另一部分受众, 所以我们应当在节目的数量和长度上下功夫。所以要把握好这个“度”, 方言新闻过多不行, 节目太长也会令人乏味。

3. 语言表达应当凸显特色。

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相对来说作为普通话基础的北方方言, 由于和普通话比较的接近, 因此在大众传媒使用度上还是较高的, 方言所覆盖的面有大有小, 但是他们又有各自的优势, 例如山东泰安方言, 形象化的词语多, 如“你这个狼窜么?”或者说“他这个像狼掉了羔子似的。”用“狼窜”、“狼掉了羔子”这一形容, 就把这个人的特点说活了。多音节语素构成的词多, 拟声词对等等。这都是它的语言特点, 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发掘它的优势, 运用了这些特点将会更加精彩。否则, 土不土, 洋不洋, 反而就会变成“四不像”。

参考文献

[1]陆锡初.节目主持艺术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12.

[2]迈克尔-辛格京特里.大众传播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9.

篇4:趣说方言禁忌

北方忌醋。因为“醋”与“错”音近。吃饭的时候,问人家“吃不吃醋”,就更是会引起误会。结果北方一些地区(如山西)便干脆管醋叫“忌讳”。粤语忌肝,因为“肝”和“干”同音,结果猪肝叫猪润,鸡肝叫鸡润,豆腐干叫豆润。吴语忌药,结果吃药叫“吃茶”,真正的茶则叫“茶叶茶”。上海话甚至忌“鹅”,因为“鹅”与“我”同音,弄不好“杀鹅”就成了“杀我”,所以上海人把鹅叫做“白乌龟”。

吃人的老虎当然也忌讳。于是北方叫“大虫”,温州叫“大猫”,长沙则把腐乳叫“猫乳”,把府正街叫“猫正街”,好像老虎一改了名,就不再张牙舞爪,全变成“乖乖猫”了。

“蚀本”的“蚀”当然也说不得,这在全国各地都视为禁忌。“蚀本”也叫“折本”,折,读如舌。所以舌头也不能说,得叫“口条”,苏州话则叫“门腔”。广州人、温州人和梅县人不但不肯“折”(蚀),还想有赚,便叫“猪利”、“猪口赚”和“猪利钱”。南昌人更绝,干脆叫“损毁才”(四川人也这么叫)。结果,猪舌头、牛舌头都不叫舌头,只有战争中抓过来问情报的俘虏才叫“舌头”。谁要是当了“舌头”,那就没好果子吃了。

社会方言中也有忌讳。

店家忌“关门”(破产倒闭)。于是吴语便把晚上关门暂停营业叫做“打烊”。烊的意思是熔化金属。店家白天收的都是碎银子,晚上得把它们熔化了铸成大元宝,当然要“打烊”了。所以“打烊”不仅不是“关门”,简直就是“招财进宝”。即便当真破了产,也不能叫“关门”,得叫“歇业”,意思是先歇会儿,回头再来。

船家忌“翻”、忌“沉”、忌“滞”、忌“住”、忌“搁浅”,因此“帆”得叫“篷”;“幡布”得叫“抹布”或“云转布”;“盛饭”得叫“装饭”、“添饭”。“箸”因为在不同的方言中与“沉”、“滞”、“住”音近,就变成了“筷子”。此外,吃饭的时候,不能把鱼翻过来,也不能把筷子搁在碗边上,稍有不慎,便犯了忌讳。

戏班则忌“散”,但凡谐音“散”的,都得改别的词,比如雨伞就得叫雨盖、雨挡、雨拦、雨遮。有一回新凤霞在后台说:“我先歇歇!刚跑到这儿,浑身都是汗,累得都散了架子了。”话音还没落,把头李小眼就大吼一声“忌讳”。接着又说,“你还是在戏班长大的,怎么这么外行哪?这个字是戏班儿的忌讳,你不知道哇?你怎么不说是拆了架、碎了架?”拆了架、碎了架是个人的事,散了架可是戏班里最大的灾难,所以新凤霞非挨一顿臭骂不可。

数字也有忌讳,不过忌讳“四”的似乎只有广东人,北方人不怎么忌。北方人送礼,常常是四样,叫“四彩礼”,他们的酒席上,也常常是四凉四热,还要吃“四喜丸子”。

篇5:说方言的老师

因为我们班主任是位男老师,所以不方便晚上查女生宿舍,所以入学的第一天晚上,便是张老师来查的宿舍。这也是我和张老师的第一次接触。

那时孤独与害怕的心情还没有消逝,我独自坐在床铺的角落上偷偷的抹着眼泪。不知什么时候一张温暖的手抚摸在我的头上,我抬起头,那么近距离的看着张老师,从她的脸上看得出她饱经了多少岁月的洗礼,但还是那么慈祥,就像奶奶一样。她微笑着说:“好了,不要再哭了,一看就知道你是没有离开过家的孩子,我带了好多届的学生,刚进入全封闭式的学校都会想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里对你们来说非常的陌生,但是相信我,你试着和同学们多多接触,成为好朋友,一起起床、上操、吃饭、学习……慢慢你会适应这里的环境。就不会再那么想家了。”虽然我还是有些难过,但为了故作坚强,便也微笑的点了点头。

第二天上午的数学课,又一次看到了张老师,可是心中既是喜悦又是苦恼。高兴的是可以经常和她相处,郁闷的是她教的不是别的,是最让我头疼的数学。我一直都觉得我和数学这个怪东西水火不相容。成绩嘛也总是在及格的危险边缘徘徊。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的成绩会让她失望吗?

几节课过去了,张老师好像看出了我对数学的被动,那天晚上她把我叫进了她的宿舍,彻夜长谈,奇怪的是,我和她睡在一起不会觉得不自在,反而有家的感觉。我们谈了很多,更奇怪的是,我的心对她完全没有戒备,我把我的对数学的反感、逃避都跟张老师说了,也说了甚至连妈妈都没说过的好多真心话。她也跟我讲了许多她的求学经历,因家庭困难上学的艰辛和曲折。还有由开始数学成绩一般到后来的优异。更教了我许多学习数学的方法。那个夜晚我永远不会忘记—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散在我们的脸上,一老一幼的交谈回荡在寂静的夜晚……

从此我试着接受数学,并深入数学,虽然后来我的成绩不算优异,但是我对数学的态度改变了许多。这时张老师就会笑着说:“孩子,很好,态度改变一切!”

有时当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好吃时,当因为下课晚打不上饭时,张老师都会让我们去她的宿舍吃点。她对每个人都和蔼可亲,像自己的孩子般对待。

初中的三年,我非常幸运能遇到张老师,给了我许多教育与关怀的张老师。我知道张老师一半的生命里都在教学育人。虽然只有很少的工资,但她无怨无悔。虽然身体也越来越糟糕,但她也从未请假。他说过,站在三尺讲台上,看着他最可爱的学生,做着他最喜欢的工作是最幸福的。

时间如流水般滑过,在初中毕业时,最舍不得的就是张老师。还记得毕业典礼上我们全体同学为张老师唱了一首《送别》。全体同学都失声痛哭,我也第一次看到张老师留下了泪。

经常会想起她,在我心中最美的张老师……

篇6:说方言的老师

Everyone knows putonghua(Mandarin) is established as the official language in China. Over 90% of Chinese people speak Mandarin, but they may very likely also speak another dialect. The local dialec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more intimate and is used among close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and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 within the local area. Chinese speakers will frequently code switch between Putonghua (Mandarin) and local dialects. Parents generally speak to their children in dialect and Putonghua appears to be mostly stable. Most Chinese know that local dialects are of considerable social benefit; and when they permanently move to a new area, they will attempt to pick up the local dialect.Usually learning a new dialect is done informally through a process of immersion and recognizing sound shifts.

In many countries, a person using a southern dialect can understand a person with a northern dialect. However, two people who speak even within the same dialect group do not necessarily completely understand each other. The general situation is that one can understand perfectly people speaking the same local dialect, but intelligibility decreases as the speakers come from more and more distant regions.

This situation also works for foreigners while they speak Chinese with local people, which can make a closer relation with Chinese people.

篇7:方言说家乡策划书

“方言说家乡—我想你,家乡”大赛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绿萌文学社成立于1984年5月,是我校成立最早的社团。多年来绿萌一直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写作水平”为宗旨,文学是绿萌的核心,是绿萌的灵魂,绿萌文学社从成立至今,举办了近400余次各类文学性活动。来到这里上学,很多同学都是远离家乡,听听乡音,尝尝乡味,相信每个人都会激动不已,用最亲切的方言交流,用最淳朴的乡音让你了解我们所想念的家乡。

二、活动意义:

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展现大学生综合能力,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了解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并且通过此次活动,可以增加大家的交流,认识更多的朋友。

三、活动主题:

方言说家乡——我想你,家乡

四、活动形式:

初赛:演讲比赛(方言)的形式;

决赛:配PPT演讲(方言)、家乡才艺展示、评委问答。

五、活动时间:

初赛时间:2011年10月19日

决赛时间:2011年10月25日

六、活动地点:

初赛地点:

决赛地点:2#510教室

七、活动负责:

总 负 责:方 红

初赛负责人:高雪丽

决赛负责人:文依心

参赛人员负责人:李 倩

活动安排负责人: 李 辉

八、活动安排:

1、宣传组:

组长:熊绍芬(绿萌文学社宣传部部长)

负责活动宣传海报的制作张贴,确保此次活动得到广泛宣传;

2、礼仪组:

组长:徐梦珊(绿萌文学社礼仪部部长)

负责安排活动礼仪人员和主持人员,礼仪人员四名,负责门口迎接、引导嘉宾入席以及收取评委的打分卡,主持人员两名,一男一女,负责整场比赛的主持;

3、秘书组:

组长:方 红(绿萌文学社秘书部部长)

负责参赛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签到,并通知参赛人员的参赛次序;

4、节目组:

组长:成 雪(绿萌文学社文艺部部长)

负责准备三个节目,活跃比赛现场氛围;

5、活动组:

组长:黄清君

负责维护活动现场秩序,布置比赛场地,清理比赛场地;

6、摄影组:

组长:张 静(绿萌文学社组织部部长)

负责比赛现场的摄影、采集照片;

7、通讯组:

组长:王海霄(绿萌文学社编辑部部长)

负责撰写活动的通讯稿,发表有关此次活动的文章;

8、纪检组:

组长:曹 华

负责监督比赛的公平公正,计算比赛选手的比赛分数,评选出比赛名次;

九、活动流程:

十、选手要求:

十一、评分细则:

十二、活动经费预算:

十三、注意事项:

篇8:讲方言的老师

只一眼, 我就讨厌上了他。

更为可恶的是, 当他一开口, 我就要崩溃了, 竟然是土得掉渣的方言。听着他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自我盖 (介) 绍”, 还有那时不时就从嘴巴里蹦出来的“你们晓得不晓得”“搞啥子撒”。

于是, 那种逆反心理便不可抗拒地油然而生了。只要他一问“折 (这) 个问题, 大嘎 (家) 晓得不晓得撒?”我便会带头起哄“不晓得撒”。每次, 他都微笑着站在那里, 静静地看着我们, 什么也不说。而这, 反而激起了年少轻狂的我的无名愤怒。

“老师, 他叫李小华, 不叫李笑话!”

“老师, 作者是‘在船上’, 不是‘在床上’!”

“老师, 那叫‘我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不叫‘额呼一呼手, 不带走一盘云彩’!”

一而再, 再而三的, 我几乎每节课都冷若冰霜地给他“友情提醒”, 我慢慢地感觉到我终于找到了语文课的乐趣, 而且有点乐此不疲了。

一天早上, 由于闹铃罢工, 我迟到了。看到教学楼下还站着凶神恶煞的年级主任, 我身子一闪, 冲进了操场角落里的小树林。

“我梦婕, 吴梦婕, 我梦婕;走翔, 邹翔, 周翔……”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大清早也不让人安生!我心里不由得暗暗骂道。咦, 不对啊, 这声音有点耳熟!天啊, 竟然是他!

原来, 他竟然在这里练习!

这时, 我才发现似乎这些天我的“战果”越来越少了, 已经好几天没有揪到他的小辫子了。

晚自习的时候, 我正百无聊赖地玩着转笔, 只听“砰”的一声教室的门便被用力地撞开了, 接着就看到了黑着脸的他冲上了讲台。“啪”地一声将手中的信封摔在讲台上, 他那粗犷的声音就响起在了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里。

“你们就是这样捐的款?67个人, 71块钱!你们少喝瓶矿泉水都比这多!”

话音刚落, 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刚刚反应过来的同学们, 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

“老师, 你不是说自愿捐款吗?”

“老师, 你捐了多少啊?”

“老师, 我们捐的少, 你是不是很没有面子啊?”

“老师, 我们捐多点, 你是不是有回扣啊?”

我们就这样肆无忌惮地把他刚刚发到我们身上的火气连本带利地还给了他。他怔在那里一句话也没说。我看看他, 再看看旁边不亦乐乎的同桌, 便把眼睛移向了窗外。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一个声音传入了我的耳朵。

“我很清楚每一分钱对他们的重要性。不仅他们需要, 而且那里的老师也需要, 你们少喝一瓶水, 多喝点白开水, 就够他们用上半个月的粉笔, 而不是煤灰……因为穷, 他们请不起一位师范院校的老师;我当年就是听着方言长大的。我希望你们, 如果你有零花钱, 就帮帮他们吧!”说完, 他转身下了讲台, 离开了。

那一天, 我发现他就如同一棵挺拔的白杨, 深深地扎根在了我的心里。

篇9:讲方言的老师作文

那年开学,想着两个月未见的数学老师,便有点兴奋。一个原因,他人幽默。然而,上课时另一个身影闯入了我的眼中。他身材矮小,挺着个大肚子,满头银发,看起来差不多60岁,还挺严肃。最关键的是,他居然讲方言,我实在想不通,学校为何要让这样一个数学老师来教我们。上课时,他讲的方言使我听的迷迷糊糊,如同在讲“催眠咒”,我就索性不听讲。于是我愈加想念原来的数学老师。

就这样,我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到了班头请我去喝茶。班头说:“你最近怎么搞的,数学一直下降,想不想考一中?”我沉默着,没有说话,班头接着对我说:“我看你最近情况有点不正常,上数学课经常走神,怎么,对数学老师有意见?”我说:“没有,只是他讲方言,上课有点难懂。”班头苦口婆心说道:“数学老师年龄大了,而且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人教普通话,你要理解,而且他课讲的好。”我点了点头,班头便让我回去了。

下午,数学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里,问道:“你的情况班主任都告诉我了,不想学好数学了?”我沉默着,无话可说。数学老师站起来说:“我知道你可能对我有意见。但你要明白,你学习是为了你自己,学的好是你的事,学的坏也是你的事。你学的好对你自己以后有好处,我们老师也沾不了什么光。你学的不好也影响不了我们。”我抬起头,看着他。他接着说:“我相信你,可以学好数学,好好想想我的话吧。”我忽然说道:“一定会的。”从那之后,我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数学,成绩终于有所提高。我做错的题,老师也会往旁边进行批注。渐渐的,我觉得老师的方言是一种很动听的声音,原来的数学老师的模样也渐渐淡去。

中考前夕,我感觉压力很大。数学考试时很多简单题都做错了。我看着那一张张鲜红的试卷,一股怒意生起,撕了它们。正好数学老师看到这一幕,把我叫出去。他对我说:“怎么,压力太大了?”我看着他说:“嗯。”他把那厚重的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说:“还记得我说过的话吗?我相信你。”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框红了,用力点了点头。那天之后,老师经常单独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讲解分析我的错题。于是,我心中渐渐浮出一个矮小而又略微臃肿的身影。

篇10:讲方言的老师作文

教过我的老师不计其数,但我只记得曾经有一位讲方言的老师。她姓吴,我们就叫他吴老师。我们曾经问过老师说的是哪里的方言,可她却笑咪咪的告诉我们她说的是普通话。从此我们就流传着一句“佳话”:吴老师让普通话从此不再普通!

吴老师的“普通话”还闹出了很多笑话呢!记得有一年夏天,吴老师正在给我们上语文课,来了一位新转来的同学,老师想让他做一下自我介绍,就说:“清(请)这微(位)同校(学)(做一下自我)介绍。”他反问道:“老师您让我介绍什么呀?”全班鸦雀无声,1秒钟后,却传来了鸦雀无声的笑声。可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老师,我们全天都沐浴在智慧的阳光里,而且成绩就像雨后的竹笋一样蒸蒸日上。

可是,好景不长。

一年后,吴老师用他那特殊的普通话公布了至今已来我们听到的最坏的一个消息。原来吴老师就要走了,她只是来我们学校进修的,时间是一年。而现在,一年如水般的过去了,我们也要和老师说再见了。

在这一年中,我们伴随着吴老师的“普通话”茁壮成长,快乐并努力着。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中,我们获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这和吴老师的新老师分不开的,正是因为老师给了我们学习的动力,我们才能有如此大的进步。我们都非常舍不得老师走,于是为老师举行了一个“送别仪式”,并拍下了一张张难忘的“全家福”。谁也没有哭,我们都面带微笑地望着老师那沧桑的背影消失在远方……

篇11:讲方言的老师作文

语文老师姓马,但我们不叫他“马老师”或“语文老师”而是用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代称他:“出处!”

我们的“出处”身形偏瘦削,鼻梁上顶着一副“历史久远”的眼镜,年龄似乎五十岁吧,白发可是少得很。一幅书生样,步履稳健,走路生风,在路上遇到会以为是去参加科举的秀才,实在是因为从内飘出一阵墨香。

言归正传,为什么我们将他唤作“出处”呢?这里用的可不是“英雄不问出处”的这个“典”,而是我们亲身经历并总结归纳出来的。

话说那是一个晚饭后,还未被“赐名”的语文老师正在逐个检查他昨天布置的作业。检查到一组后面时,一个声音飘入了我的耳际:“你在做莫(什)事(么)啊?”我迅速被这句火药味很浓的话勾到了后面。“你还草(抄)什么答案啊!你给我出处(去)。”这时大家还不同情也不关心被骂的是谁了,只因语文老师的一句“出处”哄堂大笑,而语文老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继续数落那位同学:“恩(你)不要草(抄)了,恩(你)出处(去)!”全班再次在笑声中“沦陷”了。

自此四天之内,同学们茶余饭后常挂在嘴边的都是这句“出处”,为了避免语文老师的尴尬,一般都是避着他的。自此次“出处”事件后我发现语文学习处处有笑点,点点都新鲜啊!“佚之狐言于郑伯锐(曰)”,“现在大家齐豆(读)”等等。使我们对语文的兴趣陡增啊。为了不漏掉他的一些经典词汇,每节语文课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听课的同时也注意着他的发音,到精彩的地方同学们的笑声会提醒你。这样的语文课谁不乐意听呢?

有的同学认为这是语文老师的不足,但我们通过班主任了解到,语文老师小学中学时老师都讲方言,不存在讲普通话的“城里人”,也不讲拼音什么的,所以语文老师一口流利的偏方言式普通话全靠自学,这不由得使我们对语文老师的敬重又上了一层。

篇12:说方言的老师

据调查,目前全世界的语言多达几千种,大约每两周就会有一种地方语言消失。那么,我们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同时,是不是应该科学地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呢?答案是肯定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引导孩子从小既学好普通话也会说家乡话。鉴于此,笔者尝试着在自己所任教的二年级3班开展了“‘我’用方言说童谣”的语文实践活动。

看视频,听方言

我之所以选择童谣让孩子们练说方言,是因为它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好玩有趣。孩子们在幼儿园就已经接触了大量童谣,但多数孩子用普通话读童谣。对于那些有地方特色的方言童谣,因为年代稍远,孩子们知晓得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这些将被人们遗忘的方言童谣,我决定拍摄一个“海安方言童谣大冲关”的视频短片,帮助孩子们学习方言。

说干就干。我先搜集了一部分积极向上、妙趣横生的方言童谣,邀请上了年纪的海安人用地道的海安话说唱。然后,我再给几首“游戏童谣”配上简单的动作,选来小演员边说童谣边表演动作。经过一系列的拍摄、剪辑与合成,冲关视频很快完工了。当我把短片上传到学校网站时,孩子们纷纷点击观看,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参加这次冲关比赛。在父母的指导和同伴的配合下,孩子们挑战了“用方言,说童谣”“说童谣,玩游戏”“动脑筋,编童谣”等几关。在冲关过程中,孩子们听着亲切的方言童谣,看着好玩有趣的配套游戏,不禁对家乡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说童谣,学方言

习惯了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孩子们,开始模仿、练习说方言童谣了。他们操着一口不太纯正的海安口音说着家乡童谣,虽然口齿并不伶俐,但都感觉到新鲜好玩。不少孩子饶有兴趣地向父母和老师请教方言的发音,他们一边兴致勃勃地用方言说童谣,一边用心体会普通话与家乡话之间的相似与差异。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乡语言的魅力,我特地挑选了几首只适合用方言吟诵的童谣。其中最有韵味的一首是《雪花飘飘》:“雪花飘飘,馒头烧烧,烟袋磕磕,花生剥剥。”这是海安老百姓用海安话编出来的一首方言童谣,只有用海安话来读,才能体味到它的音韵美和节奏美。“磕”(kē)和“剥”(bāo)在普通话中本不押韵,但用海安话读却是押韵的,读来韵味十足。我引导孩子们先用海安话读,再用普通话读,他们在一番对比诵读之后,一致认为还是用家乡话读家乡童谣更顺口,更有味。孩子们打心底里觉得,家乡话有着独特的魅力,平时不光要学好普通话,还不能忘了家乡话。

玩游戏,练方言

童谣的节奏鲜明,加上简单的动作,学生就可以玩有趣的游戏了。有些童谣就是在游戏过程中创编出来的“游戏歌”。为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我精挑细选出几首游戏歌,让孩子们边说童谣边玩游戏。比如:我给“牵磨膛,拉磨膛,送宝宝,上学堂。一包果子一包糖,送给老师尝一尝”这首童谣,配上“我推你拉”的动作,让同桌手拉手地玩“拉石磨”的游戏。再如:给“炒蚕豆,炒豇豆,咯啵咯啵翻跟头”的童谣,配上“摆臂炒豆子”的动作,让孩子们尽情地“翻跟头”;还教给爱跳橡皮筋的孩子“橡皮筋,脚上绕,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的方言歌谣。孩子们一边用乡音说童谣,一边跟同伴玩得不亦乐乎,在说说玩玩中体味着家乡童谣的有趣和家乡方言的美妙。

编童谣,用方言

用家乡话说家乡童谣,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方言的亲切与有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编新童谣呢?原本以为编童谣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大,但事实证明,只要创设了合适的情境,适当降低难度,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他们的表现往往超乎教师的想象。在孩子们会用方言说“雪花飘飘”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认真回忆了自己在下雪天的所作所为,尝试创编了现代版的《雪花飘飘》。孩子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妙语连珠:“雪花飘飘,暖气吹吹,电视看看,玩具玩玩。”“雪花飘飘,羊肉烧烧,面包烤烤,零食吃吃。”“雪花飘飘,雪人堆堆,雪仗打打,雪球滚滚。”……孩子们的灵感与思维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

识名人,爱方言

尽管会说家乡方言了,但仍有部分孩子羞于开口,他们一心觉得家乡话太土气。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布置孩子们课后搜集家乡名人魏建功的故事。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出生在江苏海安的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教授,对研究方言和民间歌谣非常热衷,后来他还主持编纂了《新华字典》。当得知自己常用的字典竟是家乡人魏建功教授所编的时候,孩子们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后来,我又告诉他们,我们的海安话隶属于江淮方言,而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正是使用江淮方言撰写的。语言的认同使得我们家乡在红学研究领域人才辈出:仲振奎是第一个将《红楼梦》改编成戏剧的文学家;蒋和森是享誉中国文坛的红学家;何永康是江苏省《红楼梦》学术研究会会长;等等。听说了这些,孩子们对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愈发感兴趣,对家乡的方言也愈发有感情了。

上一篇:家庭教育六大原则下一篇:台资企业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