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

2024-05-20

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精选6篇)

篇1: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

本 科 生 实 验 报 告

实验课程

电子系统设计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

——

二〇

实验一、运放应用电路设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运用 NE555 定时器或者其他电路,学会脉冲发生器的设计,认识了解各元器件的作用和用法。

(2)掌握运算放大器基本应用电路设计 二、实验要求

(1)使用 555 或其他电路设计一个脉冲发生器,并能满足以下要求:产生三角波

篇2: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

模拟电子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班

级: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设计时间:

电子信息工程xxxx

x

x 1207050227

2014年xx

xxxxx学院 二〇一四年

一、实验目的

通过集成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安装和调试,要求学会:

1.选择变压器、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和集成稳压器来设计直流稳压电源;2.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主要性能参数及测试方法;

3.了解RC桥式正弦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并学习RC桥式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以实现掌握RC桥式正弦波的调试方法。

二、设计任务

1.集成稳压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

输出电压为±12V;

输出纹波电压小于5mV,输出内阻小于0.1Ω

加输出保护电路,最大电流不超过2 A 2.RC桥式正弦振荡器的主要指标

输出频率范围(100 kHz~10 kHz)

三、实验原理与方案选择

1、实验整体电路仿真图:

2、稳压电源的组成原理

直流稳压电源一般有电源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及稳压电路所组成,基本框图和波形变换如下:

(1)电源变压器:将电网220V的交流电压变换成整流滤波电路所需的低电压。(2)整流电路:一般由具有单向导电性的二极管构成,经常采用单相半波、单

相全波和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桥式整流电路,4个二极管轮流导通,无论正半周还是负半周,流过负载的电流方向是一致的,形成全波整流,将变压器输出的交流电压变成了脉动的直流电压。

输出波形:

(3)滤波电路:加入电容滤波电路后,由于电容是储能元件,利用其充放电特

性,使输出波形平滑,减小直流电中的脉动成分,以达到滤波的目的。为了使滤波效果更好,可选用大电容的电容为滤波电容。因为电容的放电时间常数越大,放电过程越慢,脉动成分越少,同时使得电压更高。

输出波形:

(4)稳压电路:稳定输出电压。稳压电路种类很多,包括稳压管,串联稳压,集成稳压器等。该实验中我们选用的是三端式固定输出稳压器W78XX,W79XX 固定三端集成稳压器。典型电路图如下:

3、RC桥式正弦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RC桥式正弦振荡器仿真图如下:

RC振荡器的典型电路:

RC桥式正弦振荡器又称文氏电桥振荡器,是采用RC串并联选频网络的一种正弦波振荡器。它具有较好的正弦波形且频率调节范围广,广泛应用于产生1 MHz以下的正弦波信号,且振荡幅和频率较稳定。

上图电路有两部分组成,即左半部分的选频网络和右半部分的放大电路。放大电路为由集成运放所组成的电压串联负反馈,而选频网络则由正反馈网络组成。由于放大器采用集成运放并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其输入,输出阻抗对正反馈网络的影响可以忽略。

(1)RC串并联正反馈网络的选频特性:

一般取两电阻值和两电容值分别相等。由分压关系可得正反馈 网络的反馈系数表达式:

则幅频和相频图如下:,(2)元件参数的计算:

①确定R、C值

由于f0=1/2πRC=10 kHz,为了使选频网络的选频特性尽量不受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电阻Ri和输出电阻Ro的影响,应使R满足下列关系式:Ri>>R>>Ro,一般Ri约为几百千欧以上,Ro仅为几百欧以上。故确定R=0.68kΩ,则C=0.022uF。

②确定R1、Rf

RC选频网络对于中心频率f0的放大倍数为F=1/3,而回路起振条件为|AF|>=1。故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R1+Rf)/R1>=3,即Rf/R1>=2,取Rf/R1=2。即:R=R1//Rf=0.68K Ω,得R1=(3.1/2.1)*R=1 kΩ,Rf=2.1R1=2.1kΩ。(3)振荡频率和起振条件

电路在fo时满足φF+φA=0,而对其他任何频率,则不满足振荡的相位平衡条件所以电路的振荡频率为fo=1/2πRC。

已知当f=fo时,|F|=1/3,为了满足振荡的幅度平衡条件,必须使|AF|>=1,由此可以求得振荡电路的起振条件为|A|>3。

四、使用材料

整流二极管6个;

点解电容470 uF 2个,104瓷片电容 2个,223瓷片电容 2个;

稳压芯片W78xx 1个,W79xx 1个;

680Ω电阻2个,1 kΩ电阻1个。2.1 kΩ电阻1个;

集成运放芯片LM324 1个;

剥线钳1个,烙铁1个,万用板1块;

导线,焊锡若干

五、数据测试

变压器输出:39 V

整流电压输出:51.8 V

滤波电压输出:26.3 V,-26.4 V

稳压管输出:11.9 V,-12.1 V

纹波电压: 4 mV

正弦波频率:8.5 kHz

正弦波输出: 10.75V

反馈系数: 0.28

六、问题与解决

这次焊接给了我很多经验总结,比如焊接中锡丝融化的多少才合适,烙铁头接触锡丝以及元器件的时间长短,还有助焊剂松香的搭配使用,元件的剪脚等都会影响焊接的结果。在检查过程中还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第一次焊接完成后测试时,负极电压输出仅仅为几伏,断电之后发现就把两个整流二极管给烧了,后来我们通过检查,原因是我们不太清楚万用板的构造,外边两圈是短路的,我们刚好把两个引脚接到了外边两圈,换了两个二极管之后测试时大致波形是出来了,但失真比较严重,于是我们又换了几次电阻,最后发现只有当反馈电阻式2.1 kΩ的时候波形失真最小。

七、心得

在这次制作实验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此也很感兴趣,首先我学到了不少焊接的经验,避免了一些出现在焊接方面的问题,以便于后期易于检测;其次,我学会对一些简单的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以及学会了元器件的引脚和使用方法,了解了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这样的实验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所谓熟能生巧,在布线,焊接,检查电路各种方面我们都有很大的提高。一个实验只要认真对待,不管结果怎样,我们一定会有收获。而且在实习中我感觉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在课本上学到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在实际焊接制作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通过检测与修改可以使实习进一步的进行下去。

篇3: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

关键词: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实验报告,模式

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是弱电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实验课, 包括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模拟电路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 学生能够学会基本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熟悉电子电路的测量方法, 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结束后, 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的必须要求, 是对实验课教学的书面考查。书写实验报告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帮助他们树立学术意识,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有利于他们将来总结研究资料, 撰写科技论文等等。书写实验报告就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实际工作中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成果报告及科技论文的模拟演习, 这种能力的培养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工作业绩。实验报告是培养科学实验分析总结能力的有效手段, 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它能很好地巩固实验成果, 加深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因此, 我们应当在实验课教学中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 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 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的实验报告书写模式,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

一、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校所有的弱电类专业均开设了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 该实验课是独立于理论课程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 根据相应理论课程的教学进程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在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学生对书写实验报告敷衍了事、实验报告不合格等现象, 这里既有“学”方面的问题, 也反映了“教”方面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抄袭实验指导书, 把实验报告和实验指导书混为一谈, 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学生往往从实验指导书上摘抄几段或几个条目, 再添上一些数据和简单的结论, 就算完成了实验报告。

2. 实验报告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全面、客观的总结, 报告的核心特征就是实事求是。但是, 很多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 对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实验条件、实验现象、测量数据和观测波形很不重视, 实验记录潦草、零乱, 有些随意修改数据, 或照抄他人数据, 甚至臆测实验结果。

3. 不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的测量精度等原因, 实验数据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 但是学生不懂如何分析实验误差以及误差产生的原因, 往往以“实验仪器精度不够”“实验箱的问题”等比较模糊的原因去解释, 也没有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对课后的思考题一般不予作答, 实验的体会比较肤浅。

4. 实验报告书写不工整、不规范。

很多学生交来的实验报告字迹潦草, 条理不清, 语言不通顺, 数据表格、信号波形和符号不规范, 很难读懂。

5. 任课教师忽视了书写实验报告的教学。

学生在进入大学前, 一般较少接受书写实验报告的专门训练, 他们不懂如何书写一份合格的专业基础实验的实验报告。由于实验内容多、课时少等原因, 授课教师往往重视实验内容的教学, 而没有专门教学生如何写实验报告。

二、电子技术实验报告的写作方法及基本模式

实验报告要真实地反映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还应对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和思考。实验报告一份技术报告, 要求概念正确, 文理通顺, 表达清楚, 文字简洁, 图表完备, 符号标准。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实验内容和结果以及分析讨论等。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 给出如下书写电子技术实验报告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首先, 做实验者应在实验报告的开头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同组实验者、实验名称、实验日期等信息, 再认真书写以下内容。

1.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实验研究的主要任务, 它反映了学生通过实验应掌握哪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 学生应参考实验指导书, 简明扼要地说明所做实验的目的。

2. 实验仪器设备。

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离不开各种电子仪器和设备, 学生应在实验报告中如实列出实验时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名称及其型号, 如: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示波器等, 若实验是在实验箱上完成的, 还应写明完成该实验所使用的相应电路模块。

3.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实验的理论依据, 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它是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条件, 以理论为基础而设计的可行性实验方案。因此, 学生应在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 详细论述实验原理, 但不可长篇大论, 力求简明扼要。例如:在“戴维南定理”实验中, 等效电阻R eq的测量方法有三种, 学生应充分理解这三种测量方法, 在实验报告中简要说明这三种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

4. 实验内容及数据记录。

“实验内容与实验数据”是实验报告的核心内容, 学生应根据实验所采取的实验方法, 如实叙述实验内容、实验步骤、观察到的实验结果等, 并将测量数据填入拟好的表格中。说明实验步骤要条理清晰, 填写实验数据要实事求是, 不可臆测实验数据, 也不得抄写其他同学的实验数据。

实验记录是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写好“实验内容和数据记录”是以实验记录为基础的。实验过程中所测试的数据和波形必须和理论值基本一致, 记录必须清楚、合理、正确, 若不正确, 则要及时重复测试, 找出原因。实验记录应详细记录实验测试的数据和观测的波形以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并初步判断实验的正确性;记录波形时, 应注意观测输入、输出波形的时间相位关系, 在坐标轴上对齐, 准确读数。

通过实验测出数据后, 通常要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整理, 把实验数据变换成图、表、曲线或归纳成一定的表达式。在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 图、表更为直观。比如:在数字电路实验中常用真值表描述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 用状态表描述时序逻辑电路的输出和次态与输入和现态之间的关系;在模拟电路实验中, 通常用曲线表示输出信号随输入信号连续变化的规律, 如放大器的增益随信号频率的变化规律 (即电路的幅频特性)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曲线时, 应注意:合理选择坐标系;合理选择坐标分度, 标明坐标名称和单位;合理选择测量点及正确拟合特性曲线等。

填写测量数据的表格要规范, 观测波形和各种特性曲线应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精确绘制。

5. 结论与分析。

实验过程固然重要, 但如果做完实验不分析、不总结, 那就达不到实验的目的。“结论与分析”是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科学总结, 是实验报告的精髓, 它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学生应根据实验原理, 认真分析实验数据, 判断实验结果正确与否;计算测量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师在授课开始时, 应向学生讲授计算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方法。

对于验证型实验, 必须明确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是否相符;对于研究设计型实验, 要明确叙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案, 说明实现设计方案的结果。

6. 思考及建议。

“思考与建议”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有效环节, 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给出的思考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阐明自己的见解, 不必泛泛而谈。

三、结束语

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与学两方面都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格式、内容及规范, 教会学生如何书写一份合格的实验报告, 学生应按照实验报告的规范, 认真书写每一份实验报告。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海燕, 赵汗青, 高兴海, 刘玉波.改革专业实验报告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8, (1) :30-31.

[2]马聪玲, 饶汉文.谈谈如何书写实验报告[J].科技咨询导报, 2006, (18) :231.

篇4: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

关键词: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 模式

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是弱电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包括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模拟电路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能够学会基本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熟悉电子电路的测量方法,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结束后,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的必须要求,是对实验课教学的书面考查。书写实验报告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帮助他们树立学术意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他们将来总结研究资料,撰写科技论文等等。书写实验报告就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实际工作中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成果报告及科技论文的模拟演习,这种能力的培养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工作业绩。实验报告是培养科学实验分析总结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它能很好地巩固实验成果,加深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因此,我们应当在实验课教学中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的实验报告书写模式,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

一、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所有的弱电类专业均开设了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该实验课是独立于理论课程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根据相应理论课程的教学进程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书写实验报告敷衍了事、实验报告不合格等现象,这里既有“学”方面的问题,也反映了“教”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抄袭实验指导书,把实验报告和实验指导书混为一谈,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往往从实验指导书上摘抄几段或几个条目,再添上一些数据和简单的结论,就算完成了实验报告。

2.实验报告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全面、客观的总结,报告的核心特征就是实事求是。但是,很多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对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实验条件、实验现象、测量数据和观测波形很不重视,实验记录潦草、零乱,有些随意修改数据,或照抄他人数据,甚至臆测实验结果。

3.不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的测量精度等原因,实验数据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学生不懂如何分析实验误差以及误差产生的原因,往往以“实验仪器精度不够”“实验箱的问题”等比较模糊的原因去解释,也没有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对课后的思考题一般不予作答,实验的体会比较肤浅。

4.实验报告书写不工整、不规范。很多学生交来的实验报告字迹潦草,条理不清,语言不通顺,数据表格、信号波形和符号不规范,很难读懂。

5.任课教师忽视了书写实验报告的教学。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一般较少接受书写实验报告的专门训练,他们不懂如何书写一份合格的专业基础实验的实验报告。由于实验内容多、课时少等原因,授课教师往往重视实验内容的教学,而没有专门教学生如何写实验报告。

二、电子技术实验报告的写作方法及基本模式

实验报告要真实地反映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还应对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和思考。实验报告一份技术报告,要求概念正确,文理通顺,表达清楚,文字简洁,图表完备,符号标准。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实验内容和结果以及分析讨论等。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给出如下书写电子技术实验报告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首先,做实验者应在实验报告的开头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同组实验者、实验名称、实验日期等信息,再认真书写以下内容。

1.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实验研究的主要任务,它反映了学生通过实验应掌握哪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学生应参考实验指导书,简明扼要地说明所做实验的目的。

2.实验仪器设备。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离不开各种电子仪器和设备,学生应在实验报告中如实列出实验时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名称及其型号,如: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示波器等,若实验是在实验箱上完成的,还应写明完成该实验所使用的相应电路模块。

3.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的理论依据,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它是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条件,以理论为基础而设计的可行性实验方案。因此,学生应在认真阅讀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详细论述实验原理,但不可长篇大论,力求简明扼要。例如:在“戴维南定理”实验中,等效电阻Req的测量方法有三种,学生应充分理解这三种测量方法,在实验报告中简要说明这三种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

4.实验内容及数据记录。“实验内容与实验数据”是实验报告的核心内容,学生应根据实验所采取的实验方法,如实叙述实验内容、实验步骤、观察到的实验结果等,并将测量数据填入拟好的表格中。说明实验步骤要条理清晰,填写实验数据要实事求是,不可臆测实验数据,也不得抄写其他同学的实验数据。

实验记录是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写好“实验内容和数据记录”是以实验记录为基础的。实验过程中所测试的数据和波形必须和理论值基本一致,记录必须清楚、合理、正确,若不正确,则要及时重复测试,找出原因。实验记录应详细记录实验测试的数据和观测的波形以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初步判断实验的正确性;记录波形时,应注意观测输入、输出波形的时间相位关系,在坐标轴上对齐,准确读数。

通过实验测出数据后,通常要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整理,把实验数据变换成图、表、曲线或归纳成一定的表达式。在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图、表更为直观。比如:在数字电路实验中常用真值表描述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用状态表描述时序逻辑电路的输出和次态与输入和现态之间的关系;在模拟电路实验中,通常用曲线表示输出信号随输入信号连续变化的规律,如放大器的增益随信号频率的变化规律(即电路的幅频特性)。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曲线时,应注意:合理选择坐标系;合理选择坐标分度,标明坐标名称和单位;合理选择测量点及正确拟合特性曲线等。

填写测量数据的表格要规范,观测波形和各种特性曲线应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精确绘制。

5.结论与分析。实验过程固然重要,但如果做完实验不分析、不总结,那就达不到实验的目的。“结论与分析”是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科学总结,是实验报告的精髓,它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学生应根据实验原理,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判断实验结果正确与否;计算测量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师在授课开始时,应向学生讲授计算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方法。

对于验证型实验,必须明确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是否相符;对于研究设计型实验,要明确叙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案,说明实现设计方案的结果。

6.思考及建议。“思考与建议”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有效环节,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给出的思考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阐明自己的见解,不必泛泛而谈。

三、结束语

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教与学两方面都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格式、内容及规范,教会学生如何书写一份合格的实验报告,学生应按照实验报告的规范,认真书写每一份实验报告。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海燕,赵汗青,高兴海,刘玉波.改革专业实验报告?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1):30-31.

[2]马聪玲,饶汉文.谈谈如何书写实验报告[J].科技咨询导报,2006,(18):231.

[3]臧春华,等.电子线路设计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11.

作者简介:肖洪祥(1965-),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

篇5:电子工艺设计实验报告及心得体会

电子工艺设计实验报告及心得体会

姓名:高桥

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艺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烙铁的使用方法 2.掌握手工焊接技术

3.完成八路抢答器

二.实验器材:

电烙铁,松香,万能板,导线,镊子,手工钳,锡条

三.实验原理

焊接是使金属连接的一种方法。它利用加热手段,在两种金属的接触面,通过焊接材料的原子或分子的相互扩散作用,使两种金属间形成一种永久的牢固结合。利用焊接的方法进行连接而形成的接点叫焊点。1.电烙铁的使用

新烙铁在首次使用时,要进行镀锡处理。方法是,接上电源,当烙铁头的温度升至能熔化焊锡时,将松香涂在烙铁头上,然后在烙铁头上均匀地涂上一层焊锡。

烙铁头经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表面凹凸不平的现象,而且氧化层严重,这种情况下电烙铁的导热性很差,不利于焊接,需要对烙铁头进行修整。方法为:一般将烙铁头拿下来,夹到台钳上粗锉,修整为自己要求的形状,然后再用细锉修平,最后用细砂纸打磨光。修整后的烙铁应立即镀锡,方法是将烙铁头装好通电,在木板上放些松香并放一段焊锡,烙铁沾上锡后在松香中来回摩擦;直到整个烙铁修整面均匀镀上一层锡为止。

电烙铁的握法分反握法、正握法和握笔法三种。握笔法适合在操作台上进行印制板的焊接。反握法适于大功率烙铁的操作。正握法适于中等功率烙铁的操作。一般我们在焊接电子产品时,采用握笔法。2.手工焊接的技术

用电烙铁进行手工焊接之前,要先做好准备工作。第一,检查待焊接的元器件是否氧化。如果引脚或焊盘表面氧化了,要将氧化层清除。用砂纸、螺丝刀或镊子将氧化层打磨掉就可以了。第二,给焊接的表面上松香。第三步,将DIP元件封装的引脚弯制成形。弯制时,引脚离根部有1至2毫米的距离。

焊接时,可以参照焊接的五步法或者三步法来进行焊接。

步骤一为准备阶段。将烙铁头保持干净,表面渡有一层锡,并保证元器件和焊盘表面没有氧化。如果有氧化就要去除氧化层。

步骤二为预热阶段。将烙铁头放在焊盘和元器件引线的处1-2秒,使焊件受热均匀。步骤三为送焊丝阶段。将焊丝从烙铁对面接触焊件。

步骤四为移焊丝阶段。焊丝熔化一定量后,立即将焊丝向左上450C方向移开。步骤五为移烙铁阶段。焊锡浸润焊片或焊件后,向右上450C方向移开

对焊点的质量要求,包括电气接触良好、机械结合牢固和美观三个方面。典型焊点外观有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焊点形状为近似圆椎而表面微凹呈表面状。虚焊点表面往往呈凸形。第二,焊料的连接面呈半弓形凹面。第三,表面光泽平滑。最后,无裂纹、针孔、夹渣。电信焊点的外观如下图1所示。

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艺设计实验报告

图1 典型焊点外观

四.实验内容

两个实验过程: 焊接电路板

实验要求:40个电阻(30个卧式、10个立式),20个硬导线,10个软导线(多股导线)

处理情况:由焊接的顺序(由低到高),选择顺序如下:(1)20个硬导线

硬导线质地比较硬,用手工钳在距离开始端大约0.5cm处,用钳头切断导线外部的橡胶皮,右手使用手工钳,左手持硬导线,右手夹住一小段切断后,逆时针旋转硬导线,完成切断。用镊子去掉切断的橡胶皮,然后在距离开始端四个孔的距离(大约2.0cm),同样完成橡胶皮切断过程,再2.5cm处用手工钳掐断导线,取导线过程完成。

保留中间一段橡胶,用镊子将裸露出来的金属导线部分向同一个方向拧90度,垂直于导线所在直线。

将所制成的导线嵌进电路板上,用电烙铁和锡条焊接底端,然后用手工钳去掉裸露出来的金属导线,焊接完成。(2)10个软导线

用取硬导线相同的办法取下一段适合长短的软导线。

用镊子垂直于导线方向掐住顶端,旋转导线,等到导线除镊子覆盖部位都成螺旋状时,旋转镊子使其与导线处于同一垂直线方向,用镊子旋转使其整体实现螺旋状,完成这一过程后完成上述拧的过程。

将所制成的导线嵌进电路板中,如果导线无法进入,可以选择在导线顶端镀上一层锡层以方便完成嵌入。完成嵌入后,一如上述过程完成焊接。

卧式电阻

用镊子选取电阻中间四个孔(大约1.2cm)的距离(包含电阻)的两端拧90度,使拧起部分相互平行,用制作完成的电阻嵌入电路板中,用上述电路板后面焊接过程完成焊接。立式电阻

用镊子将其中一个电阻端,从电阻端底部拧180度,使这一端与所剩另一端相互平行,完成电焊准备工作完成,用上述电路板后板焊接过程完成焊接。焊接八路抢答器

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艺设计实验报告

八路抢答器工作原理:当接通电源后,主持人将开关“开始”后抢答器处于等待状态,编号显示器灭灯,当其中一个选手先按下抢答按键时,抢答完成并且其他的选手抢答无效,通过优先判断、编码锁存、编号显示、扬声器提示,当一轮抢答之后如果再次抢答须由主持人再次按操作“清除或开始”。

抢答器主要基于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微动开关.IC,数码管,扬声器,电池盒,电路板,10个元件组成各个部分,,且基本能够是用于学校的一些活动中。抢答器的核心部分强大电路,采用十进制加/减计数器设计抢答器的定时部分,计数器的始终秒冲电路提供.555定时器是一种中规模的集成电路(数字、模拟混合集成)只要外部接上适当的电阻元件就可以方便的构成脉冲产生和整形电路。是由电阻分压器、电压比较器、基本触发器、MOS管构成的放电开关和输出驱动电路等几部分组成。

元器件准备

(1)首先根据元器件清单清点所有元器件,检查有无缺失现象;目测元件 外观,检查有无损坏。将检查结果及时上报。

(2)利用色环读出电阻阻值,将正确的电阻归类放好。(3)正确辨别二极管、三极管和电解电容的极性。

(4)将所有元器件上的漆膜、氧化膜清除干净,然后进厅搪锡(如元器件引脚未氧化则省去此项),检查印制板的铜箔线条是否完好,有无断线及短路。

在动手焊接前现将各元件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确保电解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的极性正确。安装时先装低矮和耐热的元件(如电阻),然后再装大一点的元件(如中周,变压器),最后装怕热的元件(如三极管),按照一定的顺序安装。

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艺设计实验报告

具体焊接方祛

(1)、右手持电烙铁。根据情况左手持焊锡丝或者用尖嘴钳或镊子夹持无件或导线。焊接前,电烙铁要充分预热,烙铁头刃面上要带一定量焊锡。

(2)、将烙铁头刃面紧贴在焊点处。电烙铁与水平面大约成45~60°角左右。左手向下送锡,右手送烙铁。送锡时间决定锡量大小,烙铁停留时间决定加热时间。当焊锡、烙铁头在无件引脚根部焊盘处相接触后,烙铁头在焊点处停留的时间应根据焊盘大小拄制在0.5~2秒钟。(3)、抬开烙铁头。待焊点处的锡冷却凝固。

焊接完电路板的电子元件后,就要处理电源同电路板的连接,扬声器同电路板的连接。将电源槽扬声器安装在抢答器外壳的对应位置,用焊锡焊接导线在接线柱上。将电源的正负极焊接在电路板对应位置,扬声器的导线不分正负极所以就近焊接,使导线不容易扭曲干扰为佳。

五、心得体会:

历时五天的学习,收获良多。第一天的学习是上课学习相关的知识,我们了解了电路板电焊的详细过程和一些要求,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接下来几天里,我们不断走进实验室中,用火热的电烙铁完成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奇迹,一个个小小的焊接过程,一段段属于自己的悲欢史,甚至有可能是一场灾难,不留心地顺手去拿电烙铁,拿到手里发现很烫,才知道是抓到了铁的一段,然后就是一阵希思底里的痛苦呻吟,然后还是继续奋斗在战斗的第一线。最后的工作是完成一个八路抢答器,焊接还是一如既往地完成了,但是最后的调试阶段最总不出现预期的结果,仔细检查,发现是由于少焊一段短路电线,继续调试,有的按钮是输出正确的结果,可还有几个是出不来结果的,仔细检查,发现有两个二极管是插反了,只得继续修改,就是这样反反复复最终在规定时间完成了任务,我想这也可能就是我往后生活就是这样。

不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调试,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不断重复,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这也应该是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当然这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不朽座右铭。

短暂的学习过程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邂逅,之后的种种可能又是一段段的涟漪,作为一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卓越工程师班的同学,甚至往后的人生中也有很多机会要和电路板的焊接有联系,特别是八路抢答器中所涉及的数据电路理论,更是给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电路分析开了一个好头,也明白了自己的所学是需要通过很多实践的过程才会转化为实际的成果,也学会了一点就是要踏踏实实学习现在自己所学的专业课,进一步可以在科创方向做出一些自己想要的成果来。

时间漫漫走过,往后的学习生活还在前路等待我们的到来,匆匆走过的小学期,注定只是生命中的小小波澜,怎样能够将这个短短所学的东西发光放热才应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部分,想了很久,觉得作为一个基础的学科内容,是一种发展,更是一种促进,促进我们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的,每一步的选择,每一步的努力,每一步的心路历程,都需要我们在往后的人生中不断借鉴,从这次的电子工艺设计中,我明显感觉到了自己在实际动手能力上的欠缺,我希望能够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我也希望能够在往后的学习工作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自己可以设计,自己可以制造,就像电影《钢铁侠3》里说的那样:“我只是一个工程师。”我却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属于世界的奇迹。

篇6: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

件开发环境

一、实验目的:

1.体会Altium Designer 10.0的基本操作,熟悉各元器件的应用技巧。2.学会绘制电路原理图的基本步骤以及方法与技巧。3.掌握原理图元件的属性设置

二、实验仪器:

计算机、Altium Designer软件

三、实验学时:4学时

四、实验的主要步骤:

一、创建原理图设计文件

1)创建项目文件。执行选单命令“FileNewPCB Project”。

2)通过“另存为”命令将创建的项目文件重命名。执行选单命令“FileNew Save Project”或“FileNewSave Project As”。

3)创建原理图编辑文件。执行选单命令FileNewSchematic。4)执行选单命令FileSave。

二、设置图样参数

在原理图设计窗口单击右键,屏幕上出现快捷选单,单击“Document Options…”,出现“文件选项”对话框。在“Standard ”栏选择右边的选项,将默认的图样幅面“B”改为“A4”

三、载入元件库

四、放置元件

单击“Wiring” 工具栏内的放置元件

按钮,会出现“Place Part”对话框。也可在选单栏单击“PlacePart…”;还可以在原理图设计画面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快捷选单中选择“Place Part…”

五、编辑元件属性

双击要编辑的元件符号,会弹出元件属性“Component Properties”对话框。

六、放置电源和接地符号

执行选单命令Place Power Port命令,光标变为十字状,并拖有一个电源或地符号,按下Tab键,弹出的“Power Port”对话框进行编辑设置。

七、放置连线和节点

执行选单命令Place wire和PlaceJunction,也可按工具栏中的按钮操作。

八、放置网络标号

单击“Wiring”工具栏内的放置网络标号

按钮,光标变为十字状,并拖着一个网络标号字符串,按下键盘上的Tab按钮,在弹出的“Net Label”对话框中进行修改,然后单击“OK”按钮,再将光标移到要放置网络标号的的导线上,单击鼠标左键即可定位,从而完成电路一个网络标号的放置。

九、画图案和放置文字可单击实用工具栏下拉“Drawing”命令中单击

按钮,光标变成十字状,并在其右上角有一个虚框,这时再按下Tab键,在对话框“Text”栏中填入文字“ZDQ.SCHDOC”,通过编辑文字对话框“Font”栏中“Change…”可以改变编辑文字的字体和大小。将光标移到合适的位置单击左键,完成文字放置,然后单击右键退出放置图形状态。

五、实验结果:

六、实验心得:

实验过程中,有一些电路元器件不知道在哪里找,这是因为对Altium Designer软件不熟练所致,只有熟练掌握软件操作才能流畅地完成实验。另外注意保存的文件名称。

实验项目二:绘制原理图及原理图元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2.掌握绘制层次原理图的方法和流程

二、实验仪器:

计算机、Altium Designer软件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四、实验的主要步骤:

1.根据新建工程文件的方法,新建工程文件,并在指定目录下保存为“本人名字-实验.PrjPCB”;在该工程文件中新建原理图文件,.SchDoc”。

2.从菜单选择Design → Document Options,在此唯一需要修改的是将图纸大小(sheet size)设置为标准A4格式。

3.下面将介绍从默认的安装库中首先放置两个三极管Q1和Q2。

(1)从菜单选择View → Fit Document(热键V、D)确认设计者的原理图纸显示在整个窗口中。

(2)单击Libraries标签以显示Libraries面板。

(3)Q1和Q2是型号为NPN的三极管,该三极管放在Miscellaneous Devices.IntLib集成库内,所以从Libraries面板“安装的库名”栏内,从库下拉列表中选择Miscellaneous Devices.IntLib来激活这个库。

(4)使用过滤器快速定位设计者需要的元件。默认通配符(*)可以列出所有能在库中找到的元件。在库名下的过滤器栏内键入c*设置过滤器,将会列出所有包含“c”的元件。

4.在列表中单击NPN以选择它,然后单击Place按钮。另外,还可以双击元件名。光标将变成十字状,并且在光标上“悬浮”着一个三极管的轮廓。现在设计者处于元件放置状态,如果设计者移动光标,三极管轮廓也会随之移动。

5.在原理图上放置元件之前,首先要编辑其属性。在三极管悬浮在光标上时,按下TAB键,这将打开Component Properties(元件属性)对话框,现在要设置对话框

选项如图2-9所示。

6.在对话框Properties单元,在Designator栏中键入Q1以将其值作为第一个元件序号。

7.设计者创建元件之前,需要创建一个新的原理图库来保存设计内容。这个新创建的原理图库可以是分立的库,与之关联的模型文件也是分立的。另一种方法是创建一个可被用来结合相关的库文件编译生成集成库的原理图库。使用该方法需要先建立一个库文件包,库文件包(.LibPkg文件)是集成库文件的基础,它将生成集成库所需的那些分立的原理图库、封装库和模型文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8.执行 File → New → Project → Integrated 新建的库文件包,默认名为Integrated_Libraryl.LibPkg。

9.在Projects面板上右击库文件包名,在弹出菜单上单击Save Project As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使用浏览功能选定适当的路径,然后输人名称New Integrated_ Library1.LibPkg,单击Save按钮。注意如果不输人后缀名的话,系统会自动添加默认名。

10.添加空白原理图库文件。执行File → New → Library → Schematic Library命令,Projects面板将显示新建的原理图库文件,默认名为Schlibl.SchLib。自动进入电路图新元件的编辑界面,如图:

11.设计者可在一个已打开的库中执行Tools→New Component命令新建一个原理图元件。由于新建的库文件中通常已包含一个空的元件,因此一般只需要将Component_1重命名就可开始对第一个元件进行设计,这里以AT89C2051单片机(如图4-7所示)为例介绍新元件的创建步骤。在原理图新元件的编辑界面内:

(1)在SCH Library面板上的Components列表中选中Component_1选项,执行Tools→ Rename Component命令,弹出重命名元件对话框输入一个新的、可唯一标识该元件的名称,如AT89C2051,并单击“确定”按钮。同时显示一张中心位置有一个巨大十字准线的空元件图纸以供编辑。

(2)如有必要,执行Edit→Jump→Origin命令(快捷键J,O),将设计图纸的原点定位到设计窗口的中心位置。检查窗口左下角的状态栏,确认光标已移动到原点位置。新的元件将在原点周围上生成,此时可看到在图纸中心有一个十字准线。设计者应该在原点附近创建新的元件,因为在以后放置该元件时,系统会根据原点附近的电气热点定位该元件。

(3)可在“Library Editor Workspace”对话框设置单位、捕获网格(Snap)和可视网格(Visible)等参数,执行Tools→Document Options命令(快捷键T,D),弹出Library Editor Workspace对话框如图4-3所示。针对当前使用的例子,此处需要图4-3所示对话框中各项参数。选择Always Show Comment/Designator复选框,以便在当前文档中显示元器件的注释和标识符。单击Units标签,选中Use Imperial Unit System复选框,其它使用默认值,单击OK按钮关闭对话框。注意缩小和放大均围绕光标所在位置进行,所以在缩

放时需保持光标在原点位置。

(4)首先需定义元件主体。在第4象限画矩形框:1000*1400mil;执行Place→Rectangle命令或单击“ ”图标,此时鼠标箭头变为十字光标,并带有一个矩形的形状。在图纸中移动十字光标到坐标原点(0,0),单击鼠标左键确定矩形的一个顶点,然后继续移动十字光标到另一位置(100,-140),单击鼠标左键,确定矩形的另一个顶点,这时矩形放置完毕。十字光标仍然带有矩形的形状,可以继续绘制其他矩形。

(5)元件引脚代表了元件的电气属性,为元件添加引脚的步骤如下。单击Place→Pin命令(快捷键P,P)或单击工具栏按钮“

”,光标处浮现引脚,带电气属性。放置之前,按Tab键打开Pin ProPerties对话框,如图所示。如果设计者在放置引脚之前先设置好各项参数,则放置引脚时,这些参数成为默认参数,连续放置引脚时,引脚的编号和引脚名称中的数字会自动增加。

五、实验结果:

六、实验心得:

在绘制原理图的过程中要注意元件库的加载以及元件的查找方法,在缺少所绘原理图元件时,我们要手动绘制该元件。

实验项目三: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生成印刷电路板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了解PCB设计流程、PCB工具栏使用。3.掌握自动布局与自动布线等知识。

二、实验仪器:

计算机、Altium Designer软件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四、实验的主要步骤:

1.打开绘制完成的振荡器电路原理图。

2.新建一个PCB文档,打开PCB编辑器,单击PCB编辑窗口西方的“Keep-Out Layer”面板标签,在该层中执行Place/keepout/Track命令或者单击工具栏中的快捷按钮,绘制电路板的电气边框。

3.加载元器件库,在PCB编辑窗口内,单击“Libraries”面板标签打开元 器件库,在该面板中单击左上方的“Libraries”按钮,添加Miscellaneous Devices PCB元器件库,然后单击按钮Close按钮即完成PCB元器件库的加载。

4.在PCB编辑中执行Design/Import Changes From[PCB Project1.PrjPCB]命令并在出现的工程网络变化对话框中单击“Validate Changes”按钮,若状态栏一列中出现○√说明装入的元器件正确,再单击“Execute Changes”按钮将原理图加载到PCB编辑器中。

5.执行Tools/Auto Placement/Auto Placer命令,得到自动布线的结果。

6.手动元器件布局调整。执行Edit/Move/move命令,选中要移动的元器件,单击空格键进行旋转,直至找到自己想要的角度,再单击鼠标左键来放置元器件,手动调整元器件布局的结果。

7.执行Auto Route命令后,在随后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默认值,单击“Route All”按钮,进行自动布线。布线完毕后,在PCN编辑器中,将显示如图5-5所示的自动布线电路版图。

8.执行View/Board in 3D命令,系统将自动生成一个3D 的效果图 9.布线规则检查,完成后保存。

10.新建“.Schlib”的原理图,绘制原理图元件库。产生一个新的封装库文件。方法如下:选择主菜单中的“File”→“New”→“library”→“PCBlibrary”命令,在“.PrjPcb”项目中新建一个名称为“PCB1.Pcblib”的封装库文件。在新建的封装库文件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Save”命令,打开“Save[PCB1.Pcblib]As”对话框。在“Save[PCB1.Pcblib]As”对话框的“文件名”编辑框中输入“名称”,单击“保存”按钮,将新建的PCB文档保存为“.Pcblib”文件。

11.在主菜单中选择“place”→命令,放置元件外形以及焊盘。

五、实验结果:

六、实验心得:

上一篇:沉重背后的轻盈美丽作文800字下一篇: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小小安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