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的民主教学

2024-05-18

李镇西的民主教学(精选9篇)

篇1:李镇西的民主教学

读李镇西《民主与教育》有感

英语教研室 刘昊

E-mail: 电话:7338872

很幸运参加了我校教科处组织的读书沙龙活动,在此期间研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收获颇多!大学毕业以后,很庆幸自己成了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真正让人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从教7年来,在教学活动中,我也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在学校展开的读书活动中也通过阅读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以及收看了李镇西老师和魏书生老师的专家讲座录像并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和自豪。

教师的快乐感,源自学生。

从古到今的每位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在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地示范朗读,我的流利的英语口语,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的崇高和高大,源自学生。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地为学生做一点小事来树立自己的示范榜样。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我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在我们班级里单亲家庭的学生比较多。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单方因为疾病早年去世,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或多或少地有一点点自卑或者是自闭,不愿意和人过多交往。同时,在他们心目中也没有很多值得去倾诉的对象。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作为班主任的我很难从别的同学那里获取他们内心世界的信息,更谈不上针对性地给他们关心和照顾了。给予这样的目的,我开始从侧面入手:先从生活中和学习上照顾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确实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和集体里,慢慢消除对外界的防范。时间久了我再和他们谈心交流的时候,他们开始信任我,有一些同学开始一点点倾诉他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通过天天和学生谈心交流,我终于赢得了所有同学的信任。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

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

今年我又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并结合李镇西老师和魏书生老师的师德和班主任工作讲座,感受和体会特别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愿我们和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能够尽情地舞出人生的精彩!

篇2:李镇西的民主教学

摘要: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并渗透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反映在教育领域,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民主的思想和意识。李老师的语文民主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在其教育思想中,不仅突出了“民主”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民主”更是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民主 语文教学

最近笔者有幸拜读了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在如饥似渴地读完后,我不禁为李老师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对语文教育独到的见解所感动和折服。也正因为他那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对语文教育独到的见解成就了他独特的语文民主教育风格。

一、突出了“民主”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翻开书的扉页,有几行文字特别醒目,那是李老师的一句名言:“惟有以培养独立人格、公民意识、创造能力为己任的民主教育,才能真正使亲爱的祖国走向伟大的复兴,让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在这句精血诚聚而又豪迈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李老师那沉甸甸的民主意识的影子。他说:“在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站在民主教育的高度走进学生的心灵,面对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对教育来说,缺少对学生的民主态度——具体说,离开了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和潜能的信任,离开了教育过程中精神与精神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呼应,任何教育都不是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而只能是‘伪教育’。由此可见,任何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过是民主教育思想的体现。如果我们认可柳斌同志所概括的素质教育的要义„„那么,我们似乎就可以这样说,民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他还说:“但对语文教育而言,‘民主’并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的内容,更是教育目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氛围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乃至创造力的激活,而语文教育本身(包括教材)所蕴含的丰富民主养料将有助于学健康人格的铸造;但从长远来说,民主教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赋予语文教育面向未来的使命——通过民主的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宽容等民主养分,使学生成为个性鲜明并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并渗透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杜威曾认为民主主义“还有一种更为深刻的解释: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①陶行知也曾指出:“民主的时代已经来到。民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民主的生活还不习惯。但春天已来,我们必须脱去棉衣,穿上春装。我们必须在民主的新生活中学习民主。”②既然民主“是一种共同交

流经验的方式”,在民主的“春天已来”之时,我们又怎能在语文课堂拒绝民主,被历史潮流所抛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语文课程(教材)如鲁迅、朱自清等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民主养料,必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镇西老师认为“民主”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目的,无疑是十分深刻而正确的。曾经有读者告诉李老师说,他发现李老师的文章和著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心灵。李老师回答道:“10年前的确如此。但最近两年10年以来,我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可能就是‘民主’。”如果说魏书生老师成功的秘密在于商量、商量、再商量,那么,李老师成功的法宝恐怕就是民主、民主、再民主了。

二、“民主”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

民主,反映在教育领域,表现为老师应摒弃个人权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个性体验,以宽容的胸襟和发展的眼光接纳学生,以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心态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自主学习,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造的潜能得以充分的释放。李老师的语文课堂正是处处体现着这样民主的意识。

1、引入课堂教学,善于创设民主的氛围。

例如,由李老师执教并在四川省赛课中一举夺魁的那堂《孔乙己》是这样引入的: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们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者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有不同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后,李老师先不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板书课题:《孔乙己》)

在这里,李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有不同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他不以教师权威自居,允许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平等地对待学生,无不洋溢着李老师的民主意识。

又如,李老师执教《在烈日和暴雨下》上课伊始:

李老师问学生们:“你们喜欢《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吗?”几乎全班学生都说:“喜欢。”我高兴地说:“嗯,我也很喜欢这篇课文,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可是,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呢?”这时,前排靠边的一个

里面有许多词语用得不太好。”为了说明他的这个观点,他还举了好几个例子。我当即满腔热情地表扬了他:“同学们,虽然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但是,我非常赞赏他的这种精神,因为他敢于向大多数人说‘不’。这种不盲从多数,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就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同学们应该向他学习!”

真正的民主应该蕴含着宽容精神,也就是要允许别人跟自己不一样——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个性,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等等。我们都知道民主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但现代自由民主同时也强调“多数尊重少数”的原则。前者指的是在决策时应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后者指的是即使少数人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也应允许其存在。伏尔泰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说得很好:“我坚绝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自己的权利。”由此看来,李老师是深谙此道的。

2、把提问的自由归还给了学生。

自由不等于民主,但没有自由就绝没有民主可言。所以,归还学生提问的自由也是民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映。

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学生培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小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但不知从何时起,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淡化了学生的提问意识。李镇西老师却几乎每上一堂语文课都十分重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执教《孔乙己》一文时,其中有这么一个环节:

教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学生独自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

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乙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

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在执教《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李老师也有意识地让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

我停了片刻,又问道:“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啊?”

王驰问:“‘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一位女同学问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不明白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当然,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李老师也并未丧失自己的主导地位,他总是善于相准时机,相信在学生提出具有“科研价值”的问题后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

3、善于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李老师在执教《孔乙己》一文过程中,有一个很精彩的片断:

女生A: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教师:好,谁来帮她解答?

男生C:这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女生B:不对,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19世纪末发生的事。

教师:好,出现了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哪个意见更有道理些啊?

众学生:后面一种意见有道理些。

教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在这里,作者主要还是为了交待时代背景。

即使学生一时不能解答的问题,李老师也决不代庖,只是稍作点拨,然后还是与大家一起商讨解决问题。

这里仍以《孔乙己》一文为例吧。

男生E:老师,课文上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我想问一问,什么叫“穿长衫的人”?

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

(学生思考)

教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

女生C:我想是表明一种身份吧。说明他是一个读书人,有一点身份。

教师:为什么?

女生C:因为前面说“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吃喝。”这说明孔乙己不是干体力活的人。

4、帮助学生破除迷信和权威。

前文已有所述,这里想再举一例。我们依旧走进李老师执教《在烈日和暴雨下》那堂课吧:

„„我有意把“在烈日和暴雨下”写成“在暴雨和烈日下”。

我刚一写完,学生就嚷起来了:“错了,错了!应该是‘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老师您刚好写反!”

„„我很得意地说,“既然是并列短语,那么连词前后的部分并没有主次之分,当然就可以颠倒一下啦!‘烈日和暴雨’和‘暴雨和烈日’,都差不多嘛!”

“不对!”一位女同学似乎有些激动,她说着便站了起来:“题目取为‘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课文先写的是烈日后写的是暴雨,这既是天气变化的顺序,也是课文的大体结构。怎么能够随便颠倒呢?”

李老师故意设错,学生没有迷信老师权威,据理力争,给同学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5、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得到了张扬和发挥

让我们来看一看李老师的学生给《孔乙己》一文拟的副标题吧:

“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无望的社会造就的无望的人”

这些副标题可不是出自教学参考书和老师之口呀!我至今仍然还记得李老师的学生在作文中写的那一段话:

“郭沫若无疑是我们故乡的骄傲,但是,作为他的家乡人和后辈,一味拜倒在郭沫若的脚下而仰视巨人,是没有出

以郭沫若不迷信权威的创造精神,超越郭沫若!”

总之,李镇西老师痴情地守望着语文民主教育,在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中,他成就了许多学生的希望与梦想。也正因此,他自己也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殊荣: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成都市教育专家、全国优秀教师、2000年全国十大杰出教师等等。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李老师所坚守的语文民主教育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9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篇3:李镇西的课堂作文教学

一.充分彰显课改理念

李老师作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作文评讲课也应该以学生为上, 即尽量让学生参与作文评讲;作文评讲课也应体现出对尽可能多的学生的鼓励, 而不只是老让少数“写作尖子”频频亮相;作文评讲课应该充满民主气息, 面对作文, 师生平等对话, 甚至可以争鸣;作文评讲课在形式上也应尽可能新颖生动活泼, 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李老师的作文教学改革思路,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面向全体学生, 师生平等对话。2.关注评价的即时性、多元性、激励性和目的性。

二.结构安排合理有效

李老师的作文讲评课, 分为八个板块。

1.八个板块。第一板块:榜上有名。即把达到要求、感人的同学列上光荣榜。第二板块:佳作亮相。即把特别优秀的佳作宣读。第三板块:片段欣赏。精彩片段。欣赏。第四板块:咬文嚼字。帮助修正语句 (找出来) 。出谋。第五板块:病文修改。提供两篇病文修改。划策。第六板块:昨夜星辰。介绍老师以前的学生怎样写同类作文。第七板块:教师试笔。动情朗读。第八板块:名人忠告。引述名人名言教育学生。这八个板块反映了李老师成熟的写作教学结构安排, 也符合学生作文的认知规律和写作规律, 凸显课改理念。

2.从学生出发 (片段欣赏) 。十几位学生依次上台朗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适时通过电脑在屏幕上打出这些片段内容并进行归类。如运用归纳法归纳心理描写: (1) 动作描写中融入心理描写; (2) 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心理; (3) 通过想象 写心理 ; (4)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心情。这种从学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写作方法, 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遵循了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语文学习规律。

三.教学合作和谐有效

李老师的作文评讲课, 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几乎参与所有环节, 以主体身份评讲作文。

佳作亮相———学生分析评价

片段欣赏———学生津津乐道

咬文嚼字病文修改———学生评头论足

教师试笔——商榷、提出意见

教师是合作伙伴, 重在启发、鼓励学生。在第一板块屏幕打出“榜上有名”和一半姓名时, 教师同时大声念出;佳作亮相后, 对其进行简短采访, 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提出“描写虚假”的问题, 教师向大家讲述自己初中作文时弄虚作假的毛病, 将心比心, 一起克服描写虚假的毛病;对于学生的争论, 教师不急于做结论, 而是让他们充分发表意

力求师生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 充满民主气息。面对作文, 师生平等对话, 积极主动。开放的课堂常常有教师始料不及的事情出现, 这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要灵活应变, 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功底, 一节课确实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备。

四.目标、实施、评价一致

李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始终围绕“真”来做文章。作文要真, 做人更要真!

题目要求是: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素材, 写一件使自己感到惭愧的事。

课的题目是:真情浓墨写童心。真情就是说要真实, 不胡编乱造;浓墨就是注意描写, 特别是“心理描写”;写童心就是写自己的心灵世界。

评讲时强调:内容真实, 感情真切———作文的关键, 优秀作文的灵魂。

引导学生真实地书写真情:题目求真、内容求真、写法求真、赏析求真、改错求真, 处处围绕真情。就连课的最后老师的文章也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

教人作文与教人做人紧密联系:“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和生活, 是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学作文的过程也是学做人的过程。所谓写作文, 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

名人忠告, 用意在教育。冯骥才———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萧 (肖) 伯纳———一个人感到羞愧的事越多, 他就越高尚。

篇4:李镇西的民主教学

直到现在,说起创新教育,有些教师首先想到的往往只是思维品质和具体思维方法的培养,比如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以及“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等。应该说,针对学生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僵化思维模式,这些引导和训练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认为,我们更要思考一下,学生原有的创造精神是如何失落的?当务之急,不是对学生进行“从零开始”的所谓“培养”,而是“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首先是要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敢想”。创造,意味着思想解放。而学生一旦获得了思想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然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的语文教育却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科学。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语文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思想专制。

也许这种“奇怪”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有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在课外却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甚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但私下写的日记或随笔却灵气飞扬……这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这说明人的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我认为,民主教育首先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者理应把学生看作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师见解的复述者,更不能成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道具!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其说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怎样去做,不如说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名家、向一切“权威”说“不”!

篇5:教学沙龙——李镇西博客

读了朱老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教育是一种信仰”“ 教育是一种力量”;特别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正如朱教授所说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和被爱的需要,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这个完整其实就是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新教育就是能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2、李镇西在博文《新教育会》中,关于新教育和完美教室的建设提出了哪些主张,在你的学科中如何实施新教育?如何创建我们的完美教室?

李镇西老师心中的完美教室:(1)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2)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3)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4)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5)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6)教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栖居室。

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从这两方面下手让学生愉悦的品尝成功的喜悦。我是这样理解“完美教室”的,“完”就是完整,全面;“美”就是幸福了,“完美教室”就是让师生,一起享受完整的幸福的教育生活的地方。我会从“懂”与“乐”方面下手让学生们更加轻松快乐的学到体育知识又锻炼了身体。

3、李镇西在本学期的第一次教工大会上放了哪两段视频?目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篇6:评李镇西的抒情散文教学法

在李老师这个课例的第一课时, 他用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他看来,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 他 (她) 们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也不一样。以下是这堂课中的一个极小片段:

学生读了一遍后, 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我先抽一位男生:“请你从第一段读起。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 让我和同学们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几天心里, 颇不宁静。”这位男生开始读, “今天晚上, 哦不, 是今晚上, 在院子里坐着, 乘凉, 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 掉字换字不少, 而且读得很快。“同学们, 他读得怎么样?”我问。大家摇头。我问胡迪:“你具体说说。”胡迪说:“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嗯, 对。是读得太快了。”我说, “给人的感觉, 朱自清不是在散步, 而是在跑步。”学生们轰然大笑。我对胡迪说:“你觉得该怎么读, 给同学们示范一下, 好吗?”胡迪同学的朗读, 吐字清晰, 很有感情。“不过, 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我一句玩笑话, 指出了她的不足。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 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 就应该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对大家说:“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 同学们在读的时候, 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 进入他的内心, 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地流淌出来。

以上教学片段, 揭示了朗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意义。老师让学生用角色扮演、模仿朱自清的口吻朗读的方法, 展现的是一种多层次的阅读。

在第二课时中, 李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词句, 品味这些词句的妙处, 逐步推敲, 深度揣摩。大致流程如下:找经典———针对难句逐步分析———深度讨论《采莲赋》的增删对文章美感的影响———老师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整合鉴赏方法。在这一课时, 学生和老师都成了鉴赏主体, 老师分别用了朗读、找关键字、仿写、自由讨论等方法来达到鉴赏的目的。

纵观《荷塘月色》的30多个课例, 李镇西的这篇课堂实录是少数能够真正关注到抒情散文“读法”的课例, 可以说是课例中的“另类”。这篇课例把教“读法”、教鉴赏作为教学重点, 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是比较到位的,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 这堂课把多层次阅读和语感教学划上了等号。第一课时中的多层次阅读触及了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语感。关于语感, 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尽管说法林立, 但关于如何找到语感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在这篇课例中, 老师试图通过变换形式的反复阅读来体现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却并未把语感转化成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尝试仍然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 这与传统教学中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熟能生巧”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 在教“读法”的过程中, 老师试图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经验。在这篇课例的结尾处, 老师在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直接搬出了自己的阅读经验, 并以此引领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整体鉴赏。很显然, 这种做法有灌输的嫌疑, 如此一来, 老师的阅读经验变成了教学内容, 学生想学的“读法”变成了对老师阅读经验的模仿。不但教学目标未能达成, 教学内容也出现了偏离。

篇7:李镇西的课堂作文教学

一.充分彰显课改理念

李老师作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作文评讲课也应该以学生为上,即尽量让学生参与作文评讲;作文评讲课也应体现出对尽可能多的学生的鼓励,而不只是老让少数“写作尖子”频频亮相;作文评讲课应该充满民主气息,面对作文,师生平等对话,甚至可以争鸣;作文评讲课在形式上也应尽可能新颖生动活泼,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李老师的作文教学改革思路,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面向全体学生,师生平等对话。2.关注评价的即时性、多元性、激励性和目的性。

二.结构安排合理有效

李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分为八个板块。

1.八个板块。第一板块:榜上有名。即把达到要求、感人的同学列上光荣榜。第二板块:佳作亮相。即把特别优秀的佳作宣读。第三板块:片段欣赏。精彩片段。欣赏。第四板块:咬文嚼字。帮助修正语句(找出来)。出谋。第五板块:病文修改。提供两篇病文修改。划策。第六板块:昨夜星辰。介绍老师以前的学生怎样写同类作文。第七板块:教师试笔。动情朗读。第八板块:名人忠告。引述名人名言教育学生。这八个板块反映了李老师成熟的写作教学结构安排,也符合学生作文的认知规律和写作规律,凸显课改理念。

2.从学生出发(片段欣赏)。十几位学生依次上台朗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适时通过电脑在屏幕上打出这些片段内容并进行归类。如运用归纳法归纳心理描写:(1)动作描写中融入心理描写;(2)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心理;(3)通过想象写心理;(4)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心情。这种从学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遵循了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语文学习规律。

三.教学合作和谐有效

李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几乎参与所有环节,以主体身份评讲作文。

佳作亮相——学生分析评价

片段欣赏——学生津津乐道

咬文嚼字 病文修改——学生评头论足

教师试笔——商榷、提出意见

教师是合作伙伴,重在启发、鼓励学生。在第一板块屏幕打出“榜上有名”和一半姓名时,教师同时大声念出;佳作亮相后,对其进行简短采访,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提出“描写虚假”的问题,教师向大家讲述自己初中作文时弄虚作假的毛病,将心比心,一起克服描写虚假的毛病;对于学生的争论,教师不急于做结论,而是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并让作者也参与讨论,让他们谈自己写作时的想法和现在的认识,以此引导。

力求师生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充满民主气息。面对作文,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主动。开放的课堂常常有教师始料不及的事情出现,这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要灵活应变,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功底,一节课确实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备。

四.目标、实施、评价一致

李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始终围绕“真”来做文章。作文要真,做人更要真!

题目要求是: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素材,写一件使自己感到惭愧的事。

课的题目是:真情浓墨写童心。真情就是说要真实,不胡编乱造;浓墨就是注意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写童心就是写自己的心灵世界。

评讲时强调:内容真实,感情真切——作文的关键,优秀作文的灵魂。

引导学生真实地书写真情:题目求真、内容求真、写法求真、赏析求真、改错求真,处处围绕真情。就连课的最后老师的文章也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教人作文与教人做人紧密联系:“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是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学作文的过程也是学做人的过程。所谓写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

名人忠告,用意在教育。冯骥才——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萧(肖)伯纳——一个人感到羞愧的事越多,他就越高尚。

教学实施的八个板块,环环紧扣,紧紧围绕目标展开;评价也直指目标的达成设计。

篇8:李镇西的民主教学

对李老师的敬仰与崇拜绝非因为他取得了如何如何的成就, 仰慕李老师是发自内心的感情, 是对他人格的崇拜, 是对他人性的一种品读, 以至于以能够与之同样被称为“李老师”而感到自豪。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 在我看来不是简单的情感上的爱, 那是一种能力, 一种爱的能力。

作为老师, 说句良心话, 谁都有怨恨和心生不平的时候, 同样也都会有因为学生的一个小小举动而感动和欣慰的时候。我们是教育工作者,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 是心灵和思想都还比较纯洁和幼稚的孩子, 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经常被他们感动, 我们多数时候愿意付出多一些, 换孩子们一次次成长和懂事的举动, 我们是爱他们的。

然而爱, 不是你付出就可以的。我一直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爱的感情, 是可以和成年人的恋爱相类比的。谈过恋爱的或者暗恋过别人的人都能体会, 不是单方面一个人想爱、想付出就能够成就一段恋爱关系的, 只有对方接受你的爱, 接受你的付出甚至愿意为你付出, 才能够算得上恋爱。老师和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想付出, 你爱学生, 学生不接受, 甚至感到厌倦、排斥, 那就是失败的。

所以我说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 更是一种能力。

再读李老师的书是产假快结束的时候去参加全体大会, 学校德育高主任匆匆忙忙给了我两本书, 其中一本就是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一直觉得, 要想讲道理, 用讲故事的方式往往比理论更吸引人, 所以这本书我很快就读完了。合上书, 闭上眼睛, 我的脑海里忽然涌现出在我简短的教学经历中的许多个案例, 学生的脸庞一个个浮现在我眼前。

因为休产假, 我带的学生到了初二就由别的老师带了。起初每次进教室都想发脾气的我, 现在想起曾经的他们, 竟然总会哽咽, 我想我是想念他们的。其中有两个学生便是我“爱的能力”的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

一个学生是我的班级里成绩最差的。我对他可以说在内心里从来没有厌弃过, 无论他怎么不完成作业, 怎么不好好听课, 因为我一直觉得我能帮助他, 能够感化他。当然每次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 我也不免会抱怨两句。就这样, 我用自己的耐心和他安然相处, 我以为我为他付出了, 我是爱这个学生的。然而, 最终他也没能有所提高, 而是以转学告终了。现在想来, 这或许就是我爱的方式还不对, 我爱的能力还不够吧。

另外一个学生也是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他却让我感受到了爱的付出是有回报的。他平日里就不爱学习, 对英语学科更是厌倦。我抱着尝试的态度和他沟通了一次并且我俩达成了一个协议:每天回家他自己背会一个单元的单词, 第二天中午我帮他默写。就这样坚持了将近一个学期, 我把自己休息的时间让了出来, 耐心的帮他一个个背, 一个个改。这里边的辛苦是肯定有的, 但令我欣慰的是, 这个学生不但英语有了进步, 给我更大的收获是他非常热爱我教的科目——语文, 每次语文听写他都能达到很高的正确率。我想, 这就是我在用正确的爱的方式教育他吧, 这种正确的爱的教育方式或许就可以称之为爱的能力吧。

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儿, 用心就会有用心的收获, 敷衍就会有敷衍的结果。我们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 学生就会让我们拥有惊喜。这是爱的能力。

摘要: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于传授给学生知识、方法, 也用心观察学生的思想和身体的成长, 这是一项人与人交往的工作, 是一项人类灵魂的教育事业。当我们用心去与学生建立情感时, 当我们不由自主地爱上自己的“孩子们”时, 我们却失望地发现——爱, 需要能力。再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感触颇深, 聊以此文表述内心。

篇9:新课程理念下的李镇西语文教学

李镇西是我国当代充满爱心与激情的语文教育名家。 现在我们探究一下新课程理念下的李镇西语文教学,期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走进新课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育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追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李镇西在语文教育中正是始终以育人为指向。在他的文章中,经常提到陶行知的话语:“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提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他一般使用“语文教育”,而不用“语文教学”这一概念。李镇西特别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注重用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他的这些思想无疑暗合了我们的新课程理念。

他在语文教育情境中努力实现育人的目标。他挤出时间给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去陶冶学生的灵魂。《青春万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爱的教育》等名著都走进了他的课堂。在《我的从教之路(十八)——在冉·阿让的感召下》一文中,作者叙述了给学生读《悲惨世界》的故事,文中改名马德兰并当上市长的冉·阿让,当知道有个穷苦人被误当作他押送法庭审判时,自己展开了灵魂的搏斗,终于勇敢地站了出来。李镇西对此巧妙地展开论述来教育学生,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进行着善良与邪恶的斗争,我们要勇于向自己开战,让善良之我战胜邪恶之我。事后,他竟然发现自己办公桌上有一封信,里面是钱和悔过书,原来是班上的某个同学悄悄地向他承认,自己做过小偷,从现在起一定痛改前非并真诚感谢李老师用文学作品挽救了他。如果我们只注重语文教学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话,我想语文的这种育人功能是不敢奢望的。

二、面向生活的语文课程建构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应“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学生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学应用能力”。

在语文教育探索中,李镇西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生活。去野外进行文学写生,到街头调查错别字的使用情况,深入农村、城建局、市长家,聚焦当今改革浪潮,关注报刊电台节目主持人的言语使用情况。李镇西还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变‘应式语文’为‘生活语文’”的主张。后来又进一步深入地阐释了它的内涵。指出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话文化。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指语文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讲读生活化,寻求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语文训练生活化,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语文教育生活化,例如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便引导学生审视我们的星期天是如何过的,并认真思考怎样让我们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所谓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指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用语文的好习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日常生活语文化,倡导日常生活就是语文能力的训练与运用,阅读是人生必需,日记随笔来表达心声,打电话会客争辩讨论看广告说明书等都是语文知识的自觉运用;班级生活语文化,自荐或讲演中选举班委,每堂语文课开始总有一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来评论班级生活,创办凌云文学社,编撰班级史册,在班级教育与班级建设中渗透语文教育因素;社会生活语文化,让学生“自居斗室,胸怀天下”,野外的写生,街头的调查,对时代热点的评论都积极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李镇西努力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语文教育面向生活世界进行课程建构。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地开发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三、弘扬民主的语文教育观念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我们要赋予教育过程中的每个对象以主体地位,必然以教学民主作为重要前提和基础。

李镇西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民主教育探索,写出了一系列论文与教育随笔专著,例如《语文民主教育漫谈》《教学民主——创新教育的前提》《民主、科学、个性——语文素质教育思考》等,展现了他寻求这一真义的努力和体悟。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民主观的体现,也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前提。在《关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对话》中,李镇西这样论述师生关系:“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境中的相遇。对话情境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我——你’关系。”在李镇西的课上,他的每个学生都能以舒展的心灵自由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争论也是常有的,师生表现出一种思想交锋的酣畅淋漓和精神交流的兴奋愉悦,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单纯地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教学的民主正体现为还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发挥主体性,去进行个性化阅读与探究式阅读。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把思考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就不会拘泥于公式化的写作思维,从而迸发出创作的激情。李镇西提出:“写作:让学生的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让灵魂到场,用生命写作。”对学生作文要求是八个字“真情实感,随心所欲”。只要真实健康,学生享受充分的自由。新课程理念提醒我们:“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李镇西指导写作的思想实践正与此相吻合。

上一篇:庐山演讲稿下一篇:西方节日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