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镇西讲课有感

2022-06-30

第一篇:观李镇西讲课有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无缘听李镇西老师的课,便带着期望看他的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体验,来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读完《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我有不一般的感觉,李老师的文字也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李老师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认识、对学生的搭脉以及他对语文教学的独有见解是那样的水乳交融。他的课带有他鲜明的个性色彩,他这样评价他的课堂教学:“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收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

每次面对新的学生,他都这样告诉学生:“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然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是按照这个“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程序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化繁为简,反璞归真,折射了李镇西老师对语文课教学的基本观点。一篇课堂实录《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冬天〉教学实录与反思》便是典范。我欣赏这样的教法,这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李老师在《自序:细思碎想》中这样写道:“‘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所谓“举重若轻”,李老师认为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他认为任何因脱离学生实际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演讲、深刻分析,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所谓“行云流水”,李老师认为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教师的教的思路的学生学的思路应该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应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能走进课文的深处。只有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才能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读完他的教学实录《您的座右铭?思考一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与反思》,我对他所说的“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课堂教学境界的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李老师是借班上课,而要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学生已学过。怎么上?面对这样的挑战,李老师显示了他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显现了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他对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真的希望有缘聆听李镇西老师的课,一睹他的风采。

第二篇:读李镇西有感

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读李镇西《如何转化后进生》有感

李镇西,当代著名教育家,久闻大名。 近期,读他的《如何转化后进生》,断断续续,感受颇丰。

一言以蔽之,李老师教育的法宝是爱,赤诚、执着的爱。他对后进生的教育也没有什么仙招,他也相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但他执着于尽力而为、竭尽全力。于是他成功了,成功的唤醒了许多迷失的心灵,为许多孩子许多家庭为社会唤醒了希望和力量。如果每位老师都能这样去爱,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那么孩子们会获得更多快乐,会成长的更茁壮。可有多少这样的老师呢?

从李老师身上还学到了理智和诚实。他说教育的确不是万能的。他说我就没有打算要“教育”她、“引导”她、“感化”她的企图,不只是因为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企图和做法注定是徒劳的,而是因为这违背我的一个信念: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而独立的,只要在行为上不妨碍他人的生活,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人为去“塑造”别人的“灵魂”。重要的是沟通,“沟通”本身就是目的。彼此做一个倾诉者,同时又是倾听者。师生双方都不要想着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并且不知不觉地受着对方的影响。教育的成功,也许正在这“不知不觉”之中。

从教十几年,自认爱心长存。但反思至今在教育领域无所建树,庸碌半生,有几多伤感。究其原因,有自身缺少持之以恒精神的弊病,也有爱而不得其法的伤害,更有缺乏严谨的研究精神的必然。只凭半腔热情,任意为之,成功高兴,失败伤心,高兴伤心之余也就罢了。浅尝辄止,以尽心尽力了来安慰尚存的良知。殊不知,这是懒惰和不负责任的表现。从李老师身上看到的坚持和思考的力量才是成功的力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李老师一身香气,香飘万里,嗅一下,心旷神怡。这香气照出了我的愧疚、照出了我的反思。也许曾用过类似的方法,也许曾找到过合适的方法,但缺少积累反思,经验教训都随风而去,自己仍是一副空皮囊。

今天李老师的信念点醒了我,不再去强力改变什么,我要试着和他们沟通,让他们明白我在想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该何去何从;我还要锻炼自己等待的耐性,等合适的机会,等孩子自己参悟,我不会再声嘶力竭,也不会再气急败坏,更不会强力改变谁了。我需要做的事,是尽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懂得老师是爱他们的,让孩子们明白老师的全部努力都是给他提供帮助。

教育者要传递给孩子的是正确的信息和积极的情感,让孩子明白老师一直在帮他只要能帮的上,这就够了。他们需要挫折和经历的呼唤,否则没人能帮上什么忙。即使当时他们不买账,摔跤后痛悔不已时的“何必当初”的自责也是老师们种下的理智,而此时这理智就是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的契机,而老师那份无私的爱则给他们改错的情感支撑。

种下爱,是老师的职责,更是老师的收获。它不定期开放,装点你的情感花园!

曾经写过一篇《真知、真心、真情》的文章,提到老师的真心真情,和李老师的观点异曲同工,只不过那是真的放不开自己。为了学生得不理解,不改变真生气,气得自己不知如何是好,肝火旺盛,棍棒交加,甚至气急败坏。虽然事后也得到理解和尊重,但总觉得哪儿不对,现在明白了,是心态。心态不平和,就人急失智,适得其反。恰恰是李老师的点醒了我,以柔克刚,无往而不胜。

第三篇:读李镇西有感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后感

马尚一中 房文宇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的教育。工作之余,拿起《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读了一遍。读过之后,深受启发。

全书集中展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李镇西老师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浑然一体,读后发人深省,撼人心魄。李镇西老师说:“我为现在这种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地说,应该是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让我感到踏实,不浮躁,没有被所谓‘专家’的名声所累,毕竟我一直是和学生在一起的。”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还提到“让学生阅读大自然,让班集体充满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其意义决不只是停留于热爱大自然和不露的教育艺术的层面,我希望达到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的童年富有诗意,让他们的人生充满情趣,让学生的生命更加丰满!”

把童年还给童年,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使我们的孩子有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纯洁、天真、梦幻以及由此带来的情趣与浪漫!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孩子由于“看透了世界”因而变得世故变得成人化起来,这样的孩子在小学的高年级里应该说在现在是相当普遍的。那么如何开展我们的教育呢?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 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 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因此,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所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 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 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 ”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强调自己和自己比—— 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这本书的序言中是这么说的:“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读到这里,我心理感触颇多,发现平日里自己所谓的在乎其实连自己都没超越,又何谈“在乎”呢? 比如第二章“提高教师的素养”,从“做有思想的教师”到“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从“学习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到“青年班主任怎样提高科研修养”;从“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应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到“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李镇西老师每天“自己和自己比” 的成长 轨迹:踏踏实实上好每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

书中这些朴实的语言,更是体现出了作者的真诚与谦逊。从教25年来,李镇西老师“一直都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 零距离’” 。他长期担任班主任,并从事语文教育,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理念,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有的已经深入人心,被教育界广泛认同。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我会记住这些话,为自己的人生做航标。在以后的教育中慢慢地学会让自己今后的教育变得适合儿童的口味,让自己的教育能够充满浪漫的气息。从李老师的一个个教学实例中学习他的教学的艺术,从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中体会他不平凡的教育理念。

第四篇:读李镇西有感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的班主任》心得体会

叶金财

从1995年毕业便开始当班主任,一直以来,总想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班主任,19年的班主任生活,带出来的学生都很喜欢我,挨过打的学生都很尊重我,过去了很多年他们都很惦记我,但我始终不是学校里最出色的老师,也不是最好的班主任。我常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也向别人学习,但进步不是很明显,去年听了李镇西老师的报告,买回一本《做最好的班主任》,反复读,我才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我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做最好的班主任》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介绍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写得很实在,读着他的文章,感觉就像是看着一集集《李镇西的故事》连续剧一样,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有的故事感人至深,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李镇西先生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在课堂上,如果想与学生交流对话,没有真爱是实现不了的。

班主任最该想的是什么?------我最喜欢李老师的回答,“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作为班主任,决不能只停留在管理者的层面,更不能只作为上传下达的工具,作为班主任,要有童心—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要有爱心—即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要有责任心—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要成为专家—源于专业的人格魅力;要成为思想家—做一个反思型教师;要成为心理学家—用心灵赢得心灵。

在对待“优生”和“差生”的做法上,李老师看到的不只是成绩,而是他做人的心态和思想,对集体的感受和奉献。读过之后感慨良多:

1、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各方面都是优秀的,做为班主任一定要更看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要引导学生做品学兼优的优秀生。

2、要正视优秀生的错误,不要认为犯错是差生的专利,优秀生一犯错老师就觉得不可饶恕,要记着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学生中的圣人。

3、对优秀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因为成绩优秀而一味纵容。但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尊重。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从他的教学中,感觉最大的是:他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更多是在育人,教会本领。他多年如一日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不管优生差生,真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都能把自己的体会记写下来,传播出去。当初也不是想着要出书什么的,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责任,现在看来却是无价之宝了,是一份上佳的教育记录。由此,我也开始学习李老师,做好教育笔录,开始总不会写,到后来越写越来劲,遇事便记,有想法便写,越写心理就越有想法。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现在作为级部管理者,我不但要考虑班主任的辛苦,更应注意班主任的培养,班主任做的好不好,关键是思想,然后才是行动,行动过后要不停的反思,记录,改变,提升!

一篇工作小记: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杨莹-------我2002年的学生,逢巧,14年后我又教了一个孩子,杨阔------杨莹的亲弟弟。教学20年,这样的事情很多。 而杨阔(现在是单亲孩子),初中毕业前却因与同学打架,几近开除,学习成绩一落千丈。2013年中考后来到职教中心高中班,一个学期后分到我班,分班后班干部选拔中杨阔担任了语文科代表工作,负责收发作业,晨读领读,开始他声音很小,我鼓励他放大,学生不听话,我给他助阵,一段时间后,科代表工作很出色。

一次自习课,我提问了几个数学问题,唉,没几个能回答的,我便又问,那语文咱们认识字儿吧,考一考咱刚学的《师说》(当时刚学完第一段)背的怎样了,叫了几个同学,背的还真不咋样,这时,杨阔站起来说,老师,我背。我说开始,只见杨阔气定神闲,语速飞快,一口气背完,我和同学们都呆住了,回过神,我便大加表扬,提出“向杨阔学习”的口号,自此,杨阔学习的劲头上来了,我又攒了一把火,教室门口张贴“学习之星----杨阔”。 后来我见到的便是课堂听讲聚精会神,课下便成了老师的“跟屁虫”,第一次月考下来,便荣升学习小组组长(班级第四名),直到现在,虽然我不教他了,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 孩子变了,家长呆了,多次接到杨阔妈妈打来的电话,没别的,全是一个劲的感激。

我们带的孩子,大多基础差,素质低,班主任都叫苦连天,再摊一个学习不好、习惯不好、经常惹是生非的孩子,作为班主任,可以上报、给处分、甚至开除,可是,咱家长把孩子往哪开呀,就一个,好坏都是宝儿,可就是这块“宝”这样了,咱家长就比咱还难。

而就在咱班主任一言一行的无形鼓励中,孩子变了、懂事了、努力了、学习了、成绩上来了、不违纪了……,最高兴的是孩子、最感激的是家长、最欣慰的是我们,到那时你便是家长的恩人,无尽的感激不请自来。

愿我们动心思、勤观察、多鼓励,一点点,一个个把孩子从掉队的后方拉回来,疗好伤,让他奋起直追,奋勇向前!

第五篇:学习李镇西有感

让每一朵花儿绽放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其实不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更多的时候是“高徒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教一个优生班,他的学生就比较争气, 屡屡出成绩,这个老师自然也就“有名”了。但我觉得这个“名”不实,不真。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绩——这里的“卓越成绩”不一定是取得什么什么的名次,而更多的是让每一个后进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我想,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才是令我们心悦诚服的“名师”。因为这类教师不但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他关注了后进生,他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

后进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只不过这些花朵的花苞包得紧一些,还没有被白云叫醒罢了,我想只要假以时日的话,肯定也会收获一片姹紫嫣红。虽然转化后进生任重而道远,的确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要让所有差生达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注定要让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快乐!既然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既然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教育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既然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帮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上一篇:国贸外出实习报告下一篇:工程观感质量检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