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接种管理制度

2024-04-28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共9篇)

篇1:安全接种管理制度

安全接种制度

一、接种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二、接种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双手要洗净。

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

使用的注射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通过计量认证)。

四、做好室内清洁,使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诊室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并做好消毒记录。

五、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在接种室台分别设置醒目的疫苗接种标记,避免错种,重种和漏种。

六、接种工作人员应做到三查七对、一查接种证,二查注射证,三查疫苗。

核对免疫接种程序,姓名,年龄,药名、批号,失效期,接种剂量。并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提示家长留观30分钟。

七、接种前需询问接种对象既往疫苗过敏史,目前健康状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八、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名称、批号、有效期等。

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鉕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九、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用75%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CM,凉干后立即接种,禁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

十、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国家制定的第二类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接种。

十一、注射完毕后不得回套针帽。

应将注射器具直接投入安全盒或防刺穿的容器内,或者用截针器毁型后,统一回收销毁。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实行入户接种时时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

十二、接种后及时在接种证、册或计算机上记录所接种疫苗的年、月、日及批号。

告知家长受种者接种者接种后须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如出现接种反应,要及时处理和报告。

十三|、与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十四、实行带冰接种。

活疫苗开启后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后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弃。

十五、如遇发生接种反应或事故,应立即抢救处理,并逐级上报,同时做好登记工作。

双青新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END

篇2:安全接种管理制度

一、接种要核对疫苗的品名、批号、失效期,无标签或标签不清楚及过期疫苗不能使用。检查疫苗包装及外观,如安瓿破裂或疫苗出现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一律不得使用。怀疑疫苗曾冻结,可做振荡试验。

二、预防接种要求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注射器要求具有“三证”,并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

三、要有充足的消毒棉球或用无菌棉签,使用75%乙醇(要有明显标签)消毒接种部位皮肤。

四、备有合格有效的应急药械,如1∶1000肾上腺素、抗过敏药、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5%葡萄糖、电筒、血压计(成人和儿童)、体温计、听诊器、压舌板、止血带、供氧设备(如氧气袋、简易气囊、面罩呼吸器)、吊瓶架等。

五、接种疫苗前,要核实接种对象情况,详细询问儿童建卡情况并记录,筛检接种禁忌或慎用症等,必要时进行体检。接种前告知家长或监护人疫苗品名、作用、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由家长或监护人签署广东省统一制定的知情通知书(现行版)。

六、接种过程人员实行双核对,分发疫苗和实行预防接种人员要分开不同人员操作。接种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及接种后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凭证、本次接种疫苗品牌、规格(多人份疫苗)和批号、接种过程消毒方法、接种途径、接种剂量、接种方法是否正确。

开展卡介苗接种必须专人专桌。

七、接种疫苗后,要告知受种者或监护人30分钟后才能离开门诊。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要应急处理并按有关监测要求上报和登记。

八、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时,未用注射器接种前才能打开。已用注射器要放入安全盒或防刺盒中以防意外刺伤,不得重复使用注射器,不得回套针帽。开启疫苗安瓿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疫苗和玻璃碎片溅入眼内。

九、活疫苗开启后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后超过一小时未用完应废弃。

十、不同疫苗及同一疫苗不同厂家剂型,所采用的接种方法、剂量、部位、对象等均有所不同,必须严格执行接种技术规程及疫苗说明书规定。

十一、门诊日结束后,应及时清点疫苗、一次性注射器、消毒用品和应急药械等。对医疗垃圾应集中焚毁或交正规的医疗废物收集机构统一处理。

十二、做好预防接种门诊环境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一、冷链设备要有专室或固定房间存放,有足够储存疫苗的专用普通冰箱(或医用冰箱)和低温冰箱,配置符合要求的疫苗冷藏设备以及足够的冰排。

二、冷藏设备要做到专物专用,不得存放食物、杂物、过期疫苗,不得挪做它用,保持清洁卫生。

三、有专人负责冷链设备保养、管理工作,并要求建档建账、做好维修,保养记录。坚持每季度一次冷凝器散热板清扫,冰箱内蒸发管道结冰超过5毫米要及时除霜。

四、每天上午8:30及下午4:30分记录冰箱和室内环境温度,并做好停电、发电、停机、故障维修记录。建立停电应急预案,发生故障及时抢修,并把疫苗妥善处理。管理员因故外出不能进行日常监测时要做好交班。

五、疫苗运输过程中要做好温度监控,确保运输环境,并做好相关记录。

六、已经安装温度自动检测系统的单位至少每隔一分钟更新一次测点温度数据,在贮存过程至少每隔30分钟自动记录一次实时温度数据,在运输过程至少每隔5分钟自动记录一次实时温度数据。当监测的温度值超出规定范围时,系统应当至少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实时温度数据。要保证温控系统的正常运转,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温度探头、温度计等测温工具应每年进行计量校准,并将校准误差(参数)标在测温工具旁边。

七、设立疫苗不合格区,做好不合格标识,发生疫苗质量问题时可用于临时摆放疫苗。

八、设备的报废,应按照相关规定报告和处置。

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用生物制品生产供应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一、所有预防用生物制品必须按照规定由区疾病控制中心统一组织供应,由基层社区统一使用,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经营和使用生物制品,否则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所有生物制品(包括无价制品和有价制品)必须按照制品规定的冷藏要求存储和运输。

三、各种生物制品必须避免阳光直射,按品名、批号分类,整齐存放,有计划地分发。

四、各种生物制品要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不得随意私自发放疫苗,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索要疫苗。

五、严格疫苗领发手续,设立疫苗专用帐本,做到帐、苗相符。

六、对疫苗登记项目应齐全、完整。登记内容包括疫苗的名称、生产单位、规格、数量、批号、效期、领发人签名及日期。

七、生物制品必须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对象、剂量、接种方法、时间要求进行接种,杜绝错种、漏种、误种及接种事故的发生。

篇3:安全接种管理制度

我国1996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资料表明, 在3 066个预防接种点中, 仅33.5%的接种点能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62.1%的接种点采用“一人一针”;4.8%的接种点重复使用针头[4]。在2000年进行的西部5省调查显示, 分别有9.7%~12.4%和20.4%~23.1%的接种点使用热水冲洗或浸泡和酒精棉擦拭的方式进行灭菌[5]。采用高压消毒时, 有不少医疗卫生人员不能正确掌握使用方法。注射时操作技术不正确, 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规定也较为常见[6]。安全盒在免疫接种工作中还未得到普及, 一些工作人员形成在注射后针头回收时直接用手整理堆在一起的废弃注射器, 增加刺伤的风险[7]。对于医疗废物的处理, 农村地区很多采取随意弃置或简单焚烧的方式[8]。有的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卖给回收商, 在简单处理后这些注射器被非法流通或制成其他塑料制品, 造成安全隐患[9]。这些非安全注射行为背后有许多原因, 包括没有足够的注射器具、未配备消毒设备或设备陈旧、没有适当的医疗废物处理途径、医疗人员责任心不强或未得到足够的培训、经济利益的驱动、市场管理混乱以及对医疗行为监查不严等[6,7,8,9,10]。

实现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的努力和长期的过程, 单一策略难以奏效[11]。如1995年WHO非洲地区办公室开展了一个项目以改善非洲地区免疫接种的冷链、运输、疫苗供应及安全注射等工作, 涉及36个国家, 因为只着重于解决后勤供应的问题, 结果未能明显改善当地安全注射状况[12]。Hutin等[13]提出只有采取包括政策、法规、行为、技术、管理等在内的综合策略和措施, 才能解决安全注射问题。

1 政策、法规和组织

安全注射是关系到儿童健康和公众对计划免疫服务满意程度的重要问题, 因此, 政府应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予以高度重视。可成立由卫生、工商、质检、环保、教育多部门参与的各级安全注射领导小组和/或专家委员会, 组织和协调国家和地方的安全注射工作。应将安全注射与艾滋病预防、乙肝预防项目、院内感染及医疗人员劳动保护等工作相结合, 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工业界、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的积极性。加大对安全注射的投入, 将注射器材、安全盒或起针器、医疗废物处理的成本列入计划免疫的预算, 保证各接种点自毁式或普通一次性注射器 (特别是接种第一类疫苗的注射器材) 的数目, 在由于条件限制仍使用玻璃注射器的接种点, 应保证消毒高压锅及其配件的提供。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WHO等建议的“捆绑”供应 (即疫苗、安全盒与自毁型注射器一同供应) [14]。进一步落实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制度, 杜绝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预防接种工作。设立乡 (镇) 集中定点接种门诊, 不仅可减少疫苗损耗, 也将有利于规范化管理, 实现安全注射。

2 教育、培训

安全注射不仅应作为接种工作人员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应作为针对公众的计划免疫宣传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基层管理者和接种工作人员的培训需要定期重复的进行, 以提高和巩固有关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 增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感。采用“培训培训者” (train of trainer) 的模式, 需要加强对其培训技巧的训练和其后培训工作的质量控制。培训内容应包括相关政策、法规、预防接种注射器材登记和使用、安全注射操作、医用废物的合理处置以及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处理等, 还需要阐明各种不安全注射行为传播血源性疾病的机理。培训可用互动式的培训方式进行, 例如现场演示错误的操作并要求学员随时指出其中的错误, 并要求学员反复实践。在培训中强调非安全注射行为对于医疗卫生人员自身的危害, 可能会有效地提高其安全注射的动机。

对于公众进行安全注射教育, 能有效地形成对医疗卫生人员的监督[15]。例如在接种点放置关于安全注射的海报和小册子等宣传物品, 不仅将增加儿童家长对于安全注射的需求以及对接种不良事件的关注, 也提醒医疗工作人员按规范进行操作。健康教育的信息应明确、通俗、用词恰当。

3 技术的改进

尽管管理问题不能完全以技术手段解决, 但通过改进设计将有助于实现安全注射。自毁型注射器 (auto!disable syringe) 是一种特殊设计的防止重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 与普通一次性注射器或消毒灭菌注射器相比, 能有效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14]。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 (UNFPA) 曾呼吁, 到2003年年底, 所有国家都只使用自毁型注射器进行免疫注射[16]。由于种种原因, 这个目标未能实现。在2005年下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 我国卫生部提出要“推广使用自毁型注射器”[17]。2002—2006年, 卫生部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 (GAVI) 共同实施了GAVI合作项目, 支持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 并在乙肝疫苗接种中使用自毁型注射器[18]。自毁型注射器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也要注意在大范围的使用后, 如果监管不力, 仍难以避免出现劣质产品, 使用过的注射器未正确处置仍有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 接种人员也仍然可以用一支大容量的自毁型注射器同时给多个儿童接种。

研发新的联合疫苗、使用预装药液注射器或无针式注射等, 也将有效减少非安全注射的机会。如PATH所试用的一种叫Uniject TM的注射器, 由一预装疫苗的塑料小球和相连的针头组成, 操作简单、方便, 也能防止重复使用[19]。加强处理医疗废物的装置或设备的研发, 如易安装、价廉、燃烧充分、污染少的焚烧炉, 可为医疗废物的适当处置提供良好条件。

4 管理、监督

仅仅教育、培训和改进技术难以完全避免非安全注射, 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需要定期开展安全注射的监测和评估, 以了解其现况和薄弱环节。要注意基层接种人员自我报告或小组访谈的结果可能会导致非安全注射的行为被低估, 因此要有实地调查, 例如核查注射器具和消毒用具的进货渠道、质量, 了解接种人员的知识、态度和实际操作, 对安全盒或截针器的使用以及医疗废物的处理进行检查, 并通过社区和儿童家长等了解安全注射的情况等[14]。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评价不能仅考虑疫苗覆盖率和疫苗相关疾病的控制, 更要考虑接种质量和对血源性疾病的预防, 因此要将安全注射作为对接种人员工作质量评价最主要的指标, 做到奖优罚劣。建立健全预防接种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对不良事件及时报告和处理。对接种点应建立统一的采购供应机制和登记制度, 规范注射器材的供货渠道。同时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 加大对制作出售不合格注射器的不法商贩的查处力度。

在制定措施时需要结合当地条件, 考虑其可接受性和可持续性。安全注射的干预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比, WHO估算平均每挽救一个伤残调整寿命年 (DALY) 的花费为102美元[20]。为了进一步减少经济负担, 也可以自行制作符合要求的安全盒, 以及使用符合《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要求并适于当地的医疗废物处理方式。

篇4: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预防接种;护理安全;安全接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8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25-01

预防接种是将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一种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常用的疫苗有卡介苗、肺结核疫苗、天花疫苗、流脑疫苗、流感疫苗等。虽然疫苗是将病菌或病毒灭活或减毒后制成的,国家也加强了疫苗的安全管理,但依然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卡介苗接种可能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乙肝疫苗接种可能出现轻微发烧食欲减退等现象、百白破疫苗接种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结硬块等。预防接种护理不当,极有可能造成一些严重安全事故,加强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极为重要。下面,本文从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实践出发,就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进行浅要的探讨。

1 预防接种的禁忌及常见不良反应

1.1 预防接种的禁忌 预防接种时,一些疫苗存在接种禁忌。卡介黄疫苗接种,需要防止患有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免疫缺陷或其它皮肤病;乙肝疫苗接种需要防止患有肝炎、急性感染或其它严重疾病者,防止对酵母或疫苗中任保成分过敏者,防止以往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后出现超敏症状者;脊髓灰质炎疫苗要防止对乳制吕有过敏史或上次服苗后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者,防止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防止患急性传染病、发热、腹泻者;麻疹疫苗接种要防止患有严重疾病、急慢性感染、发热者,防止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防止对鸡蛋过敏史者;百白破疫苗接种要防止有癫痫、神经系统疾病及惊厥史者,防止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防止对疫苗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或以往接种疫苗后出现过敏者;流脑疫苗接种防止有癫痫、抽搐者,防止患脑部疾患、肾脏病、心脏病者;水痘疫苗接种要防止患有急性疾病、发热者,防止对新霉素及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防止患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

1.2 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 在预防接种中,由于疫苗与接种者之间的相适性问题,既便是不存在任何接种禁忌,也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在接种卡介黄疫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浸润甚至随后化浓;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可能出现畏寒、荨麻疹等,或者出现局部红晕、硬结压痛症状;接种麻疹黄疫苗后,可能出现发热或皮疹现象;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发痒、无菌性化脓、头痛、低热、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等症状;接种流脑疫苗后,可能出现短暂低热,头晕及压痛感等症状;接种水痘疫苗后,可能出现短暂发热、疱疹等症状等等。这些不良反应,必须在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中多加注意。

2 预防接种常用护理方法

2.1 预防接种前护理安全管理 在预防接种前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减少接种人员的不适症状,如感冒、发热、传染性疾病等等,让接种人员保持正常健康状态接种,如果存在不适症状要等康复后再接种疫苗。在接种前,医生应当全面了解接种人员的情况,尤其是接种人员是否存在接种禁忌症和慎用症,以更好的保护接种人员的安全。尤其是当接种人员存在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免疫缺陷、皮肤敏感等情况时,一定要暂缓接种。

2.2 预防接种中的护理安全管理 在预防接种中,要注意接种环境的管理,保证接种场所温度适宜,并配备好候诊室和接种室,接种场所应当宽敞清洁,光线适度,保持空气流通并做好空气消毒。为了为儿童接种营造更好的场所,应当对接种场所进行一定的布置,如悬挂各式彩色气球、配置一定玩具、粘贴一些儿童画报,接种人员也应当尽量穿颜色适宜儿童的工作服,如粉色、果绿色工作服,以降低儿童对接种的恐怖感。此外,还要注意疫苗的检测,避免疫苗过期、性变、破损等现象,同时做好儿童情况的复查工作,如接种部位是否存在硬结、皮肤是否存在破损、身体是否存在接种禁忌等,保证疫苗成功接种,降低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

2.3 预防接种后的护理安全管理 预防接种后,应当用棉签按住针眼几分钟,直到不出血后方可拿开棉签,不能揉搓接种部位。在接种完成后,接种者不能立即回家,应当在接种场所休息半个小时左右,观察接种者的身体反应,如果出现高热现象、疲疹现象、呕吐现象以及其它不良反应时,以方便及时由医生诊治及时处理。在接种后,接种者应当多休息、多喝水,注意做好保暖防寒工作,避免因此引发其它疾病,同时注意保持接种部位的清洁以免造成局部感染。在接种后,部分接种者可能会出现体温轻度上升现象,这种情况下应当多喝水以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并利于降低体温,一般不需要再采用其它处理措施,如果接种者出现高热或其它异常症状时,应当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造成危险。一些特殊疫苗,尤其是口服疫苗,如口服脊灰疫苗后,半小時内应当注意避免进食温、热食物或饮品。

3 结束语

预防接种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极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果护理不当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在预防接种中,应当注意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从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进行全程护理安全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促进被接种者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曾红,王标.建湖县城区2008——2011年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接种副反应监测分析[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40(1):11-14.

[2] 邱夏香,钟传兰.知识传播及心理护理在预防接种现场的应用[J].首都公共卫生,2012,6(6):45-48.

篇5:,疫苗安全接种的护理干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疫苗安全接种的护理干预。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观察组对象共2000人次,均为我院预防接种门诊2012年5月至10月收集的疫苗接种者,实施全面整体的安全接种护理干预,就相关资料与2012年1月6月收集的未行相关安全护理的2000人次接种者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接种知识知晓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疫苗安全接种的护理干预,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医护质量,确保受种者生命安全。关键词:疫苗;安全接种;护理干预

除受接种疫苗自身性质影响外,接种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也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接种,杜绝人为事故,是提高接种安全性的保障。本次研究选择的观察组对象共2000人次,均为我院预防接种门诊2012年5月至10月收集的疫苗接种者,实施全面整体的安全接种护理干预,就相关资料与2012年1月6月收集的未行相关安全护理的2000人次接种者进行比较,现回顾并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象各2000人次,品种包括百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水痘股苗、卡介苗、乙肝疫苗等,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免疫接种门诊常规医护,观察组加强整体、全面的安全接种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加强疫苗储存环节:医护人员对各种疫苗储存、应用方法1.2.1 接种前安全护理干预 ○

2严格筛查慎用及禁需娴熟掌握,了解免疫程序及接种部位、适用对象等,以降低出错率。○忌症:了解接种对象目前身体状况,接种史、即往不良反应史及过敏史,对慎用症和禁忌症行严格筛查。常见禁忌症包括:对某种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相应疫苗应避免应用;免疫缺陷者,对所接种疫苗病毒繁殖不能完全控制,不行减毒活性疫苗接种等。常见慎用症包括中

3告知护理:护理人员接种疫苗重度疾病者、发热患者,1个月内有血液血制品应用者等。○前,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务院颁布),就疫苗的名称、不良反应、作用、相关注意事项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告知。并解答接种对象疑问,消除顾虑。

1严格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对接种部位1.2.2 接种过程中安全护理干预 ○严格消毒,接种部位皮肤用75%乙醇螺旋式由内向外消毒,直径≥5cm,干后接种,以避免疫苗作用受消毒剂影响削弱。预防接种需在宽敞、清洁、空气流通的环境中进行,可安装安气消毒机,每日行2次消毒,监测环境消毒效果,分类管理垃圾,按着《医疗废物处理条例》2正确接种:就各种疫苗特点严格掌握,详阅说明书,按规定注射,以免出现异常反处理。○3严格查对:接种前充分摇匀疫苗,对疫苗名称、儿童姓名、接种单、年龄等行严格核应。○

4加强疫苗管理:接种前对,交待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使受种者有心理准备。○

5接种儿童安全管需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有变色、过期、标签不清等情况,均不得使用。○理: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及安慰,以提高儿童配合依从性。接种后行30min现象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接种疫苗后,应多饮水、适当休息,避免身体过于劳累或剧烈运动,注意6健康宣教:就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目的向受种者耐心讲解,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以保暖。○7冷链设备及抢救物品管理:免发生医患纠纷。○需设专人管理和清洁冷链设备,冰箱每个季度行1次保养,建立维修档案及记录。抢救药品集中放置,标签需清楚,每月质控,由专人管理,以备有过敏反应时紧急应用。无菌注射器需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放置,确保在有效期内应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观察组2000人次中,受种者或监护人护理满意度为99.9%,对照组为87.5%;观察组疫苗接种知识知晓率为97%,对照组为86%,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安全事故发生,对照组出现过敏反应2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情况比较 [n(%)]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n 2000 2000

护理满意度 1998(99.9)* 1750(87.5)

知识知晓率 1940(97)* 1720(86)

不良事件 0(0.0)* 5(0.25)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

免疫接种(immunization)是将免疫效应物质或免疫源用人工方法输入到机体内,通过人工被动免疫或自动免疫方法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国家免疫接种规划疫苗均具有较高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仍存在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加强接种前疫苗储存、禁忌症和慎用症筛查、告知干预,接种过程中消毒、消毒、查对、正确接种、疫备管理、健康宣教等干预,结果显示,接种知识率及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篇6: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为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管理。

二、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三、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工作。

四、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必要时以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

五、接种工作人员在对儿童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六、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七、接种后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并录入计算机进行网络报告。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篇7:预防接种证管理制度

一、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办理预防接种证。

二、预防接种门诊统一使用吉林省疾控中心印制的“儿童预防接种证”,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或使用其它版式接种证。

三、预防接种证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设有产科接种点的医疗卫生单位,要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及时到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建立预防接种证。

四、预防接种门诊必须按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同时,做好其他适龄人群预防接种的记录工作。

五、户籍在外地的7岁及以下儿童居住本地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由居住地的预防接种门诊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

六、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做好记录。

七、预防接种证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

八、预防接种门诊在儿童入托、入学时,应配合托幼机构、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时建立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者应给予及时补办。

九、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保管,接种单位应在接种证加盖公章。

篇8:安全接种管理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按种对象

在我所辖玉州区机关第一批500人, 第二批本院职工800人, 机幼儿园300人, 第三批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共13524人, 年龄在4~63岁之间。

1.2 方法

环境审查设计优化流程安全管理路径表: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流程图→先测体温→个人信息录入→接种注射→观察室休息30分钟无不良反应→离院 (开) , 检查评价, 并墙上张贴醒目注意事项流程展牌。

1.2.1 计划准备由卫生机构和我院向受种对象发放《广西甲型H1N1知情同情书》, 在确保安全前提下, 以“知情同意, 自愿接种, 免费接种”为原则, 18岁以下的接种对象由其家长或监护人登记签名。

1.2.2 组建接种小组人员培训医疗护理急救辅助科室的工作人员组成接种培训小组, 对接种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明确规范受种者在《接种甲型流感H1N1疫苗知情同意书》审核健康状况, 禁忌证筛查上签名确认, 并填写《接种甲型流感H1N1疫苗集体单位预防接种登记表》的工作步骤, 确定人员的角色和职责。此外, 现场还备有急救车, 以防有紧急事件发生。

1.2.3 准入医师必须严格临床查询在接种对象数据信息录入之前, 医护人员必须做好宣教, 热心接受接种对象的咨询、普及接种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1.2.4 健康教育指导接种时使用无菌自毁式微量输入 (带针) 注射器, 1人1针1管1废弃, 严格消毒, 严格执行安全注射, 根据疫苗说明书使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疫苗注射前应放在2~8℃冰箱内, 疫苗瓶有裂纹、标签不清或是失效者、疫苗外观出现异常浑浊、摇不散凝块均不得使用; (2) 必须核对疫苗品种, 记录批号生产日期及有效期; (3) 告知所接种的疫苗品种作用和禁忌;了解受种者的健康状况, 做好心理疏导干预护理, 使其清楚接种后可能出现的接种反应, 处理方法与之配合和理解[3~4]。使其理解不良反应是正常的且发生的概率很小。

1.2.5 接种室持证接种护士询问测量接种对象的体温情况, 做好对接种对象的提醒指导服务, 耐心, 热情地对家长或监护人受种人询问相关情况: (1) 接种对象最近是否注射过人免疫球蛋白, 如注射过, 至少应间隔一个月后才可以进行接种; (2) 接种对象一周内不能服抗生素及退热药物; (3) 接种对象对吃鸡蛋或对疫苗中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裂解液过敏等现象, 不应接种; (4) 有急性疾疾、严重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感冒发热;严重过敏体质, 对庆大霉素过敏等的, 也不应接种; (5) 有格林巴利综合症的, 未控制的癫痫, 患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也不应接种; (6) 接种其它疫苗否又不适的现象发生的接种对象, 也不可接种; (7) 接种了乙肝疫苗的, 应间隔至少14天才可以接种。

1.2.6 接种室持证接种护士应认真检查接种疫苗冷藏情况及携带冷藏箱。我国已建立了冷链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防止了因疫苗保存条件不当而导致的接种安全事件[1]。桌面上摆放急救药品肾上腺素针剂应该有秩序地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让受种对象坐近“平稳的桌面”周围, 做好受种对象左上臂外侧三角肌部位评估, 保持接种场所光线明亮、空气流通, 我们安排每接种一班 (50人) , 中间停留20~30min后再接种另一班循环运作。

1.2.7 观察室嘱咐接种对象在接种后应留在观察室休息30min, 方可离开, 并发放受种健康指导处方等相关教育科普手册以及咨询接种服务电话热线, 交代有关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常见不良反应, 局部反应或全身反应。这些不良反应以轻度为主发生在受种后24h内为一过性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可自行缓解;对疑似异常情况, 应及时报告医生或到院就诊, 必要时应及时到我院急诊内科就诊, 有利于医护人员对症治疗, 给接种对象提供温馨的人性化医护服务。对正在等待受种的家长及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使家长和受种者能对国家首次接种甲型H1N1疫苗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 知道接种后保护率超过85%[2]。

2 结果

见表1。

在观察室医师护士随时现场检查巡视, 为每个接种对象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评价 (效果) 每组规范了具体细节。针对出现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对象, 及时报告医师, 对其进行悉心护理, 避免发生医疗护理工作缺陷。本组接种对象有13524人, 告知率为100%, 安全率是100%, 接种率达82%。1周内随访受种人群无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流程安全管理模式

这个模式实现了护理服务内涵和外延的拓展, 提供了多方位安全的护理健康服务。首先对受种对象的思维个性特征或行为表现状态问题加以影响引导, 使之发生指向达到预期目的。众所周知, 疫苗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新型的流行性传染病, , 甲型疫苗接种是关注的焦点, 它具有特殊风险性、环境脆弱性和使用专业性;见表1可以看出虽然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一些人会有轻微反应, 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甲型疫苗接种风险不可轻视。接种疫苗后应按照严格的接种工作程序规范风险观察提醒, 全面告知, 针对这次接种过程中, 出现1例注射后出现头痛心悸经院内留观15h好转, 当时受种 (本院医技员工) 只认为对吃鸡蛋无过敏, 事后才对我们说本人对多种药物都有过敏现象未作交代, 由此应引起重视, 在今后接种过程中更应主动热情、细心、耐心询问, 更负责, 细心地关注受种人员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筛查, 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接种护理缺陷。在14~15岁中学生中也有个别自做主张在家长监护人上项目栏代家长签名, 我们也很有必要对这种隐瞒加以防范, 确保安全接种达到尊重家属知情同意。

3.2 树立风险意识

全面了解接种对象情况, 保证接种安全, 加强基本技能培训是关键[5], 预防接种是一项具有风险的护理技术操作, 要求护士掌握处理不安全因素的技能和防范措施, 尊重接种对象的权益, 注重技术的安全性和文化的安全性, 避免给接种对象造成伤害, 因此, 将安全意识贯穿于全程护理服务中是必不可少的。强调再继续教育, 例如采用多媒体技术, 方便快捷地把相关接种的专业知识系统地普及给每个专职护理人员, 让她们可以给接种对象提供完善规范的护理服务。这一方法时间短、针对性强, 效果显著, 是各大医院对有关接种人员培训的主流方式。同时, 也可利用护理期刊宣传专栏进行在职教育, 使我们掌握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护理技术;在接种前做好加强接种禁忌证筛查, 积极做好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是减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前提[6]。由此可见, 开展人性化护理是稳定受种者情绪, 降低受种风险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陇德, 齐小秋, 于竞进, 等.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103~107.

[2]何大海, 黄振乾, [N].广西日报, 2009, 12, 3.

[3]石平.DPT接种异常反应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5) :27.

[4]李明春, 曹爱春, 吴晓敏, 等.预防接种人员实用技术指南[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50~357.

[5]刘良兰, 杨丽凤, 伍翊, 等.我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0, 8 (19) :54.

篇9:安全接种管理制度

【关键词】 社区;预防接种;安全接种

从社区预防接种门诊的重要性上面来看,它担负着整个辖区所有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它对儿童身体的健康,对产染病的控制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伴随着国家日益对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视,国家加大了对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投入力度,从而促使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处的设施日趋完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软件系统也日趋完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在接种的安全系数上面日益升高。但是,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技术的完善而在操作上掉以轻心,相关人员仍然需要在预防接种的工作中,我每一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工作做好。

1 预防接种前的安全措施

1.1 认真做好预检登记 对于预检登记来讲,这项工作是儿童预防接种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做好安全注射工作的出发点。那么,在这一环节当中,需要做的就是要对接种证当中儿童的姓名、出生的日期、性别以及所需要接种的疫苗等等做出详细的核对。同时相关的人员需要向儿童的家长讲清楚接种这样的疫苗能够预防的疾病,具体的免疫程序以及接种过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等等。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向家长询问儿童近阶段的健康史,儿童以往的疾病史以及过敏史等等。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应该要对儿童进行体温的测量,并实行相关的体格检查。针对有禁忌证的儿童来讲,一定要拒绝接种;对于暂时不适合接种的儿童来讲,一定要暂缓接种,相应的作好记录[1]

1.2 严格做好规范接种准备工作 对于接种的医生来讲,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护士站来对家伙在那个以及接种儿童的姓名做出核对,通过此,来使得由于发音类似以及同名而造成的错拿证以及打错疫苗的情况得到避免。在这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对所需要接种的疫苗和护士站疫苗一致与否做出核对。在进行疫苗的准备之前,接种医生需要对儿童的健康状况做出再一次的合适,同时对照接种证进行再一次的核对,通过此,来对接种疫苗的正确性以及间隔时间的正确性进行保证。

2 预防接种时的安全措施

2.1 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执行 这一点,也就是要求接种人员在这是之前,应该严格的对照着疫苗的名称、疫苗的有效期以及安瓿的完整性等等做出核查。在进行吸药之前,应该把药液摇晃充分,并严格按照所规定的要求来吸取药量。同时,告知儿童家长把儿童的注射部位充分的暴露出来,其目的是要做到更加准确的操作[2]。在这之后,接种人员对儿童的皮肤进行消毒,等到消毒液干了之后,方可对儿童实行注射。其根本目的是要促使消毒液杀死活疫苗的现象得到避免。

2.2 正确把握好注射部位与深度 从目前预防接种注射的方法上面来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皮内注射、皮下注射以及肌内注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上臂外侧的三角肌这一地方并没有比较重要的神经,也没有大血管,加上这一部位比较暴露,所以,有80%以上的预防接种都选择的是這一部位注射。对于皮下注射来讲,主要就是把少量的药液注射到儿童的皮下组织;对于肌内注射来讲,它主要是在要求和皮下注射相比较起来发生疗效要更加迅速并且不能够口服或者是静脉注射,当然那些注射性强以及药量比较大的时候也应该采用这样的注射方式。对于肌内注射来讲,它和皮下注射相比较起来,其注射位置的深度要来的更深。另外,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对影儿进行注射的时候,要对以下的方面加以特别注意,那就是婴儿在上臂外侧三角肌的这一地方还不够发达,并且部位也相对比较小,所以,在对其进行注射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并要达到一定的深度。那是因为,如果注射过于浅的话,极易形成局部硬节的,如果严重的话还很有可能会造成婴儿局部发炎现象。

2.3 使用疫苗专用注射器注射 这一点,也就是在注射的这一过程当中,要使用一次性疫苗接种专用的注射器,尽可能的做到一人一个针头,一人一个针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把玻璃注射器以及针头灭菌存在的不够彻底以及易污染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样一来,就使得交叉感染的现象得到避免。

3 预防接种后的安全措施

儿童预防接种完成之后对其做出密切的观察可以说在安全注射中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所以,对于防疫人员来讲,必须要做到对儿童接种之后的不良反应做出迅速且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做出应对措施。当然,与此同时,防疫人员还需要报告至相关的部门,并认真且详细的把接种反应记录及与之相应的处理促使作好记录,最大限度的把接种反应的危害降至最低。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3.1 认真对待观察期的儿童 在儿童接种完毕以后,接种人员一定要告诉家长对儿童实行30分钟的观察,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自后,出现任何的不适情况或者是异常表现,那么,家长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是因为,对于那些严重的接种反应来讲,它们在早期所体现出来的症状都是比较轻微的,加上在接种的对象中,婴幼儿所占的比重居多,他们不能够很好地把接种之后的不适现象表达出来,所以,对于这一类接种对象,防疫人员更加需要对其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针对具体现象做出积极地处理,从而促使严重事件发生的现象得到避免[3]

3.2 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从接种反应的类型上面来看,主要可以包括正常反应、加重反应、异常反应、耦合疾病以及接种事故等等。针对这些不良反应,需要做好应对措施。首先,从正常反应以及加重反应的处理上面来看,正常反应不需要做任何的处理,只要适当的休息两天,就能够恢复到正常。但是,对于其中少数的比较严重的儿童来讲,可以对其局部做热敷,但是,如果儿童注射的是卡介苗的话,应该严谨局部热敷。另外,如果儿童有全身的症状的话,应该针对症状对其做出治疗,比如高热以及头痛的话,需要让其休息,并给与解热镇痛的药物及逆行那个处理。

其次,对于出现异常反应的儿童来讲,应该结合儿童异常反应的类型,实行相应的治疗处理。当然,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就应该把各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员做好,同时,要把抢救的药品以及抢救的器材等等都始终备好。

4 其他方面的安全措施

4.1 强化冷链系统的管理 对于安全接种来讲,不然需要疫苗的质量来进行保证,可以说疫苗的质量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对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安装上冷链检测报警系统,能够有效地促使疫苗储存安全性的提升,而且不管在什么时候,它都可以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即便是在发生停电的情况的时候,也一样。当然,即使是这样,对于相关人员来讲,也还是需要时时刻刻的对冰箱的温度进行关注,并定时作好记录,同时实行定期的冰箱维护,通过这样的措施,来对冰箱得以正常运行进行保证。

4.2 强化接种人员的责任心 接种人员他们处于预防接种的第一线,必须要始终牢记安全第一,一定要始终明确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诸多的未知危险因素存在,所以,针对这样的安全威胁,接种人员必须要把自身的责任心强化,并不断提升自身的防范意识,通过此,尽可能的促使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现象减少。不管接种人员有多么的忙,但是,也应该要对每一位接种的儿童都尽心尽责。

5 讨 论

总之,计划免疫的这一项工作,在目前来讲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基本方法,这一项工作也是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所以,在具体的接种过程当中,必须要时刻提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要做到仔细且周到,儿童父母要做到积极地配合,只有每一方都把预防接种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安全工作做好,才能够真正把疫苗免疫的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最终对儿童的安全进行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水艇.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6):127-127.

[2] 施雪芬,加强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9):349-349.

上一篇:控烟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复句练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