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市技能大赛数学案例分析

2024-04-28

新:青岛市技能大赛数学案例分析(精选12篇)

篇1:新:青岛市技能大赛数学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格式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分析:在多年的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职高生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懂。他们几乎完全依赖于老师的讲解,不会自学,不敢提问题,也不知如何提问题。而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中又明确指出职业高中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倡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材分析: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联系、运动、变化;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意识。

3、设计思路: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我们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为此我根据“情境-问题”的教学模式,沿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应用”的主线做如下设计: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转化抽象为数学问题——引导探索解决问题——反思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并推广应用。

二、教学过程:师:生:【学情预设】【设计意图】

1、设置情境: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提出问题:归纳探索,形成概念。(数学建模)

(1)借助模型,直观感知 〖设计意图〗从模型直观感知直线的斜率,完成直线的斜率的感性认识。

(2)通过探究,形成概念〖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通过实际问题如何抽象出具体的数学概念的数学过程。

3、解决问题:掌握概念,适当延展。〖设计意图〗把对直线的斜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完成对概念的更深层次的认识。(1)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2)分别通过代数和几何角度研究直线的斜率〖设计意图〗初步掌握代数和几何角度求直线的斜率的方法和步骤。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反思应用:

三、教学反思:

1、教师在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时,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内涵,还要注意问题的诱导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仅要通过教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还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还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由于时间控制得不好,讲到例2③(法二:利用斜率的几何意义)时,缩短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一些想法,怕时间不够,我自己给学生做了详尽的分 析和解答,该强调的也都强调了。但作业一反馈过来,比这个班差好多!可以说,这给了我一次震撼:我多讲是没有用的,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只是我的一相情愿,学生并不会因为我讲得有多而掌握的好。我深深感到,教学非以学生为主体不可。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得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状态和生活经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建构新知识,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

探究活动比较费时间,我有时一发现个别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就让其回答,并结束这个探究过程。或者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我的提问时,我怕时间不够,就自己讲出答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探究过程与时间限定的矛盾呢?这个也是我从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另一个思考。

职高“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实践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背景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入职高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尤其是公式推导课。(不利方面)

(2)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了解了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尚能回顾起小学求1+2+3+4„„+100的简单计算方法(“首位配对求和法”或“高斯求和法”)问题提出:“倒序相加法”是等差数列求和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是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依据。但是“首位配对法”与“倒序相加法”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位配对求和法”引出“倒序相加求和法”之间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扫清这个障碍,学生就会取得成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对新知识进行建构,那么我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这个新知识呢? 问题解决:带着这个问题,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新课开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数学情境: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阿哥。传说陵室中又一个三角形图案,以大小相同的圆珠宝镶饰而成,共有100曾。你知道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吗?

学生结合所有的知识很快给出解答:1+2+3+4+„„+100=(1+100)+(2+99)+„„+(50+51)=5050。充分肯定之后,告诉学生现在他们已经求出等差数列1,2,3,„„,n,„„的前100项的和,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可以形象的称之为“首位配对法”。

为了让学生发现“首位配对法”对求和的不足之处,引出倒序相加法,我接着创设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1)在上述图案中,从第1层到第35共有多少颗宝石?这个问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程度,我给出的数比较小,学生思考之后,能够在2分钟之内给出正确的解答,但会觉得不如“1+2+3+„„+100”那样顺利。问题解决后,我层层递进又给出问题(2):求图案中从第1层到第n层共有多少颗宝石? 由于n的奇偶性不确定,难度加大了。大部分学生立刻感到一头雾水,被难倒了。但数学能力较好的学生会提出自己的设想:“老师,是不是要分奇偶性进行讨论?”我对此进行了肯定并赞扬其想法之后,让他们课后尝试去完成。然后告诉学生:“我有一种更好的方法,不需要讨论n的奇偶性就可以解决这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我展示多媒体课件:在原来的 三角形图案旁边倒放一个与之相等的三角形,这样原来的三角形就补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1+2+3+„„+100”的另一种求解法—倒序相加法,会发现这种求和方法比“首位配对求和法”更合理,大家迅速接受了这种方法,并很快利用这种方法求出n(n1)“1+2+3+„„+n=

2”。从而突破了障碍。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公式,我把完整的求解过程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思考:一个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倒序后,这个数列是怎样排列的?公差为多少? 为问题(3)的解决做好铺垫。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出问题(3):在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中,定义前n项和为Sn如何求Sn?

有了前面的铺垫,我相信学生能够自己完成解答。果然,问题一给出,学生就急不可待的举手了,于是我择一学生板演,然后巡回指导其他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解答过程。学生板演如下,我给予充分的肯定之后,在引导学生结合通项公式得出公式二。公式推导出来了,同学们的兴致很高,我带领学生及时总结,并进入公式记忆和应用环

a1a2an,节。

课后我与同学们交流,他们都反映这节课的感觉是数学一下子便、变容易了,希望以后多上这样“简单”的数学课。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的 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食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初中的学困生,他们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伤害了他们的上进心,所以职业学校的老师在授课中更应立于学生的 实际,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情境,层层铺垫,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慢慢的树立信心,增强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数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以一定的知识点为依托,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思想丰富的掌握;

2、数学情境的创设要一定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相适应;

3、数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4、数学情境的创设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数学本身,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就是好情境;

5、数学情境的创设要疑问一为核心,以问导学。

篇2:新:青岛市技能大赛数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上述精神表达了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种理念下,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可是,却有很多学生对数学不大感兴趣,觉得数学很难学,很枯燥。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教学法”正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过程,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因此,“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尤显重要。下面,我结合直线的斜率的内容就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谈一些个人体会。

根据指定的一节教学内容,撰写一篇教学案例,要求体现大纲要求,体现对教材处理的新意,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二、案例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骑自行车上坡时很吃力,这与坡的什么有关? 课件:生:与坡的平缓和陡有关。

师:我们分析一下坡的平缓和陡问题。先请同学们来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课件:

如图是两张不同的楼梯图。问题1:其中的楼梯有什么不同? 生:楼梯的平缓和陡程度不同。

问题2:用什么量来刻画楼梯的平缓和陡呢?(提示:观察楼梯下面两个三角形)生:用高度和宽度的比值来反映。师:一般地: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就叫坡度。

所以楼梯的倾斜程度是由坡度来刻画的,坡度越大,楼梯越陡。

(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

1、借助模型,直观感知 课件:给出一个楼梯模型

楼梯上面有一条直线,直线就反映坡度。

〖设计意图〗从模型直观感知直线的斜率,完成直线的斜率的感性认识。

问题3:楼梯的倾斜程度用坡度来刻画,那么直线的倾斜程度用什么量来刻画呢?

(对第三个问题,学生议论纷纷,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准确回答)

2、通过探究,形成概念

师:研究直线的倾斜程度可以借助直角坐标系。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直线的斜率严格的定义,板书定义。引导学生 3 找出定义中的关键)的斜率。(常用字母K表示),这个比值就叫直线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通过实际问题如何抽象出具体的数学概念的数学过程。

(三)、掌握概念,适当延展

问题4:如何用点的坐标形式来表示斜率呢?

〖设计意图〗把对直线的斜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完成对概念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问题5:直线斜率会因为点取的不同而改变吗? 生:另取两点说明问题(不会改变)

问题6:是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

(一些学生说是的,一些学生说不是的。叫了一个说不是的学生发表一下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生:垂直于x轴的直线斜率不存在。

1、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课件:

1、如图直线l1,l2,l3,l4都经过点P(2,3),又l1,l2,l3,l4分别经过点Q1(-2,1),Q2(4,1),Q3(5,3),Q4(2,5),讨论l1,l2,l3,l4斜率是否存在, 如果存在,求出直线的斜率。

(学生板演,然后由学生评价。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几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全班讨论、分析,达成共识)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注意点。然后引导学生小结: 已知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上任意两点就可以求出斜率。

2、分别通过代数和几何角度研究直线的斜率 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4,4),因此通过点(3,2),(4,4)画直线即得。

④将点(3,2)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6,0),过(3,2)和(6,0)画直线即为所求。

〖设计意图〗初步掌握代数和几何角度求直线的斜率的方法和步骤。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教师小结:

(1)直线的斜率:定义、斜率公式、几何意义、求法。

(2)斜率是反映直线的倾斜程度,在同一条直线上任何不同的两点所确定的斜率相等。

(3)直线的斜率公式的应用,体现了平面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由于时间不够,也没能由学生做课堂小结)

三、案例分析

(一)本节课的设计分析

1、教学难点的确定

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的斜率的概念及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掌握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及倾斜角的范围。

(2)过程与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直线的斜率的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对直线的斜率概念的研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测、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行结合的美感与严谨治学的生活态度。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是直线的斜率第一节课,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师生交流,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4、教学过程的设计

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引入阶段: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图形的直观感觉,给学生直线的斜率的感性认识,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2)定义探究阶段: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围绕四个问题,对定义进行探究,层层深入,发动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形成概念。(3)概念应用阶段:直线的斜率定义应用设计例1,这一过程由学生来完成,使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独立探究问题,充分暴露思维中的缺点,最后由学生总结出问题。

(二)本案例课堂教学的特点

1、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新知。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重视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这是一节市级范围内的公开课。市教研员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上完课我的感觉很好,在这个班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学生的作业完成得也很好。但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由于时间控制得不好,讲到例2③(法二:利用斜率的几何意义)时,缩短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一些想法,怕时间不够,我自己给学生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解答,该强调的也都强调了。但作业一反馈过来,比这个班差好多!可以说,这给了我一次震撼:我多讲是没有用的,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只是我的一相情愿,学生并不会因为我讲得有多而掌握的好。我深深感到,教学非以学生为主体不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得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 状态和生活经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建构新知识,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

探究活动比较费时间,我有时一发现个别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就让其回答,并结束这个探究过程。或者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我的提问时,我怕时间不够,就自己讲出答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探究过程与时间限定的矛盾呢?这个也是我从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另一个思考。等差数列案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设计思想:教法学法

四、教学目标:建模、迁移、探索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学情预设

七、教学反思 :

职高“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实践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背景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入职高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尤其是公式推导课。(不利方面)

(2)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了解 了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尚能回顾起小学求1+2+3+4„„+100的简单计算方法(“首位配对求和法”或“高斯求和法”)

问题提出:“倒序相加法”是等差数列求和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是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依据。但是“首位配对法”与“倒序相加法”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位配对求和法”引出“倒序相加求和法”之间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扫清这个障碍,学生就会取得成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对新知识进行建构,那么我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这个新知识呢? 问题解决:带着这个问题,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新课开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数学情境: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阿哥。传说陵室中又一个三角形图案,以大小相同的圆珠宝镶饰而成,共有100曾。你知道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吗?

学生结合所有的知识很快给出解答:1+2+3+4+„„+100=(1+100)+(2+99)+„„+(50+51)=5050。充分肯定之后,告诉学生现在他们已经求出等差数列1,2,3,„„,n,„„的前100项的和,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可以形象的称之为“首位配对法”。

为了让学生发现“首位配对法”对求和的不足之处,引出倒序相加法,我接着创设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1)在上述图案中,从第1层到第35共有多少颗宝石?这个问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程度,我给出的数比较小,学生思考之后,能够在2分钟之内给出正确的解答,但会 觉得不如“1+2+3+„„+100”那样顺利。问题解决后,我层层递进又给出问题(2):求图案中从第1层到第n层共有多少颗宝石? 由于n的奇偶性不确定,难度加大了。大部分学生立刻感到一头雾水,被难倒了。但数学能力较好的学生会提出自己的设想:“老师,是不是要分奇偶性进行讨论?”我对此进行了肯定并赞扬其想法之后,让他们课后尝试去完成。然后告诉学生:“我有一种更好的方法,不需要讨论n的奇偶性就可以解决这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我展示多媒体课件:在原来的 三角形图案旁边倒放一个与之相等的三角形,这样原来的三角形就补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1+2+3+„„+100”的另一种求解法—倒序相加法,会发现这种求和方法比“首位配对求和法”更合理,大家迅速接受了这种方法,并很快利用这种方法求出n(n1)“1+2+3+„„+n=

2”。从而突破了障碍。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公式,我把完整的求解过程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思考:一个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倒序后,这个数列是怎样排列的?公差为多少? 为问题(3)的解决做好铺垫。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出问题(3):在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中,定义前n项和为Sn如何求Sn?

有了前面的铺垫,我相信学生能够自己完成解答。果然,问题一给出,学生就急不可待的举手了,于是我择一学生板演,然后巡回指导其他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解答过程。学生板演如下,我给予充分

a1a2an,的肯定之后,在引导学生结合通项公式得出公式二。公式推导出来了,同学们的兴致很高,我带领学生及时总结,并进入公式记忆和应用环节。

课后我与同学们交流,他们都反映这节课的感觉是数学一下子便、变容易了,希望以后多上这样“简单”的数学课。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的 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食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初中的学困生,他们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伤害了他们的上进心,所以职业学校的老师在授课中更应立于学生的 实际,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情境,层层铺垫,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慢慢的树立信心,增强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数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以一定的知识点为依托,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思想丰富的掌握;

2、数学情境的创设要一定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相适应;

3、数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4、数学情境的创设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数学本身,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就是好情境;

5、数学情境的创设要疑问一为核心,以问导学。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格式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分析:在多年的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职高生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懂。他们几乎完全依赖于老师的讲解,不会自学,不敢提问题,也不知如何提问题。而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中又明确指出职业高中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倡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材分析: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联系、运动、变化;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意识。

3、设计思路: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我们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为此我根据“情境-问题”的教学模式,沿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应用”的主线做如下设计: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转化抽象为数学问题——引导探索解决问题——反思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并推广应用。

二、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2、提出问题:数学建模。

3、解决问题:师:生:【学情预设】【设计意图】

4、反思应用:

三、教学反思:

篇3:新:青岛市技能大赛数学案例分析

一、我省开展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宣传推介力度小、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不高

部分学校存在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问题, 不是积极准备, 而是消极应付。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技能大赛是一种教学水平检验手段和教学成果演示, 反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应试教育思想, 为此学校一味片面追求技能大赛的成绩, 技能大赛变成少数人参加的“锦标竞赛”、“精英竞赛”。这两种认识误区, 导致中职学校不注重对外宣传本校学生技能大赛和推广技能大赛。

2. 企业没有参与或参与度不够, 不能发挥技能大赛的平台作用

目前安徽省举办的各级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 企业没有参与进来, 或者说企业参与度远远不够, 仅仅是教育部门单独进行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这种方式进行的技能大赛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项目定位不完全吻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项目的定位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参与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工作相结合, 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企业没有参与进来或参与度不够, 就不能发挥出技能大赛应有的为企业和学生提供一个相互接触、了解和洽谈的平台作用。

二、如何充分发挥出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的作用

1. 充分重视、挖掘校内学生技能大赛作用

中职学生的精力和激情是充沛的, 学生也是有好胜心的, 只要组织得好, 让学生充分参与, 大部分学生是愿意参加的。笔者今年在校内选拔学生参加市级技能大赛时, 因名额有限, 根据综合指标筛选学生时, 部分被淘汰的学生有抵触情绪, 说明中职学校学生也是有自尊心和进取心的, 只是以前被忽视了。学生愿意积极参加校内的技能大赛, 平时就会主动学习、自觉学习, 这样学生技能大赛就能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好结合起来, 对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起到一种引领作用。

2. 邀请学生家长到校, 现场观看学生的竞赛

一些家长对子女到中职学校就读, 基本上就已经对孩子上学的事情失去了信心, 但还是关心孩子在校学习技能和将来就业情况的。如果校内学生技能大赛能够成为职校一年一度“高考”的话, 家长现场看到自己孩子参与竞赛, 学习到本领, 有就业机会和前途, 肯定很高兴, 长此以往也会很支持和关注这项赛事的。这样可以改善中职学校目前发展困难的现状。学校还可以现场录制成像, 制成光碟, 发放给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家长, 留作纪念, 扩大及增加校内学生技能大赛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3. 邀请相关用人企业到校, 现场观摩学生的竞赛, 现场与参赛选手签订用工合同

企业现场观摩学生的竞赛活动, 可以让学生展现出自己的就业能力和价值。企业可以招到想要的技术工人, 学生也可以充分接触和了解企业, 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提高就业质量。学校可以将本校历年校内技能大赛的影像资料进行整理, 展示给企业观看, 让企业了解学校, 了解学生技能学习、掌握情况, 向企业推介学生, 这应该也是一种校企对接模式。

4. 邀请企业到省市学生技能大赛现场观摩并签订用工合同

学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 企业是这些“产品”的需求者。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企业未来所需的人才, 就必须思考:企业在想什么?企业在做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我们能为它做什么?一个学校接触能力有限, 不能全面了解企业需求和需要, 提供给企业、学生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有限, 这就需要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来完成这项任务。

5. 邀请企业专业人员担任评委参与技能大赛

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摆脱教育部门单独举办学生技能大赛的现状:为了竞赛而竞赛的模式。可以邀请部分龙头或知名企业专业人员担任大赛评委, 如邀请金融企业或制造企业专业人员分别担会计技能、焊工、车床等项目的比赛评委。这样企业可以了解学生技能学习和掌握的情况, 还可以请他们进行点评, 传达出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 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技能大赛活动作参考。

篇4:新:青岛市技能大赛数学案例分析

一是投资开发了考试专用系统,首次采用闭卷机考。赛前,青岛石化高级技工学校投入7.8万元研究开发了考试专用系统,在理论考试时首次采用闭卷机考,由计算机在1000多道题库中随机组题。在进行实际操作考核的同时,增加仿真操作环节,根据生产实际进行模拟操作,确保考核全面。

二是各工种参赛冷热不均,人员结构各异,女学生偏爱化学检验工。本次学生专场整体报名形势较好,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冷热不均。与此同时,参赛人员组成结构也呈现出较大差别,在128名参赛的女生中,有83名来自化学检验工。而热力司炉工、化工检修钳工参赛选手则为清一色的男子汉。

篇5:新:青岛市技能大赛数学案例分析

《噪声监测工》比赛细则

一、命题的依据

依据《噪声监测工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和《噪声监测工职业技能岗位鉴定规范》中高级工要求,确定理论和实作试题(涵盖低级别的要求),满分各为100分,60分为及格。理论和实作分别按30%和70%合并计算总成绩。

二、理论考核要求

1、考试的时间及方式:10月25日14:00-16:00进行,闭卷

笔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试卷的组成:试卷中各部分知识的权重为:基本知识占

20%,专业知识占70%,相关知识占10%,3、考核范围

1)基本知识:与声有关的基本概念、定义,噪声的分类和

危害,噪声监测的基本任务,噪声监测质量保证措施,防止噪声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2)专业知识:声级计的校准、使用、保养及维修,噪声标

准的具体内容及运用,噪声频谱分析相关知识,噪声叠加、相减及各个参数的计算,噪声监测布点、方案制定及报告编写,对噪声污染的具体处理,声环境影响预测

及评价相关知识。

4、主要参考资料:

1)《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中国环境监测

总站编写组李国刚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贺启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4)《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5)《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6)《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2)

三、实际操作考核的要求

1、技能操作的时间:噪声监测工种操作技能竞赛10月29

日全天进行,根据理论考试成绩排名确定进入操作技能竞赛的选手名单。

2、比赛的项目及内容:

环境噪声(GB3096-2008)

3、比赛的具体要求及选手应准备的工作:

1)标准方法、声级计、声校准器、风向风速仪、三脚架、计算器、原始记录表等均由参赛选手自行准备。

2)实际操作竞赛单人单项竞赛时间为120分钟。

3)选手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项目监测内容,填写

完整的原始记录并报出结果。

4)选手在竞赛结束后,应将所用监测仪器及相关物件整理

归位后方可离开考场。

四、比赛其他规定

1、选手须知

1)参赛人员必须持本人身份证并佩戴大赛组委会签发的参赛证参加比赛。

2)参赛人员必须服从赛场指挥,遵守赛场规则,严格遵守

操作规程,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接受考评员的监督和警示。

3)参赛人员必须按比赛时间,提前30分钟检录进入赛场。

并按照指定的编号位参加比赛。迟到15分钟者不得参加比赛。离开赛场后不得在赛场周围高声谈论、逗留。

4)参赛人员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不得将相关技术资料和

工具书带入赛场。所有的通讯工具和摄像工具不得带入比赛现场。

5)参赛人员在比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参赛人员在比赛过程中,如遇问题需举手向考评人员提问,选手之间互相询问按作弊处理。参赛人员应服从考评员的考评结果,如有异议须向赛区组委会提出,不得无理取闹,否则取消比赛资格。

6)当听到大赛结束命令时,参赛选手应立即停止操作或答

题,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比赛时间。离开比赛场地时,不得将草稿纸等与比赛有关的物品带离现场。

2、赛场规则

1)各类赛务人员必须统一佩戴由大赛组委会签发的相

关证件,着装整齐。

2)各赛场除现场评委、督导员、安全巡视和赛场配备的工作人员以外,其他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赛场。

3)新闻媒体等进入赛场必须经过组委会允许,并且听从

现场工作人员的安排和管理,不得影响比赛进行。

4)各参赛选手的陪同人员一律不得进入赛场。

篇6:数学教学技能大赛总结

“教学技能竞赛”于2012年11月8号下午在一号教学楼304教室进行,经过紧张而又激情的比赛,比赛最终评选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最后将得奖选手汇报给院系并上交选手的教学内容资料。开办本次竞赛主要是为了提高我班学生的数学教学水平,以“重在参与,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为理念,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一)选手的表现

竞赛中参赛者都能认真对待,积极参加,热情饱满,每个选手准备的都很充分,虽然只有短短15分钟的比赛时间,但是我看到了他们对这次竞赛的重视,也看到了他们的努力,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选手用现在最流行话题—穿越引出,回到以前,回顾以前的知识,这样能引起评委的兴趣;有的选手在讲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用两个圆来为同学演示,形象深刻,让评委很快记住他;每个选手都各显神通,他们语言流畅,讲解细致,板书整洁。在比赛中,他们都能够把握时间,重点突出,正因为在他们的精心准备和认真对待下,我们的竞赛才能圆满结束。

(二)竞赛评比坚持公平、公正。

评比活动中绝对的公平是很难做到,更何况表达很难做到量化。任何评比中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象。本次大赛为避免出现明显重要评比原则。

⒈主要看选手是否能够放得开,能够大声的将自己的情感用歌声表达出来。

⒉选手所表演的歌曲是否积极向上,能够使大家获得收获 评委基于以上原则,赛前公布评分标准,选手按标准进行演练,现场为每个院系的选手打分,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比赛原则。

3.本次竞赛为了做到公平期间我们规范了评分标准,并在评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三)体会

这次竞赛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同学们的讲课经验有很大提高,以前同学讲课时有点紧张,重点不突出,讲解的不细致,板书也不好,这次竞赛我看到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同学们有这么好的表现跟这次的实习有很大的关系,这次的教学技能鉴证了同学们的实习成果。我相信,只要我们一直保持着认真的学习态度,有着激情饱满的教学心态,我们的提高会更快。

总之,此次竞赛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机会,同时,也为我班学生搭建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篇7:瓮慢小学数学技能大赛(共)

关于开展“小学数学教师技能大赛初赛的

实施方案

为了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提升教学质量。结合我区(碧江区)关于开展小学数学教师技能大赛活动,特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小学数学教师技能大赛能力竞赛系列活动,来促进我校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互相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一支思想与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整体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组织领导

组 长: 黄红 副组长: 杨超

成 员: 杨飞 杨光喜 陈喜 杨超 石兴亮

三、小学数学现场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比赛项目、评分办法、设奖及评委

(一)比赛项目(各项比赛具体要求见评分标准)。

1、现场评课比赛(由我校数学组提供一堂数学学科观摩课,用30分钟的时间现场准备评课稿,立即参加评课比赛,限定时间为3-5分钟);

2、现场说课比赛(由数学组当天确定内容由参赛选手用90分钟的时间现场准备说课稿和板书设计,要求一个课时的详案,一个课时的略案。数学组只一课时的详案)现场参加说课比赛,限定时间为8-12分钟)。

4、现场板书设计比赛(说课课文为板书设计比赛课文,参赛选手准备后上交板书设计,参加该项比赛)。

(二)评分办法:

1、数学评课为40分,说课为40分,板书设计为20分,以每位选手的三项比赛的总分为最终得分进行评比。

2、评委评分后,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取余下分数的平均分作为参赛对象的最终得分。

(三)推选成绩突出的教师参加我区小学数学技能大赛决赛

(四)相关工作安排:

1、数学:杨光喜、全体数学组教师

2、统分:杨飞(数学)。

3、计时:组长。黄红负责总计时

4、杨超组织数学科竟赛。

四、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参赛对象

(一)参赛对象: 全体在职数学教师、组织领导除外。

五、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比赛形式及时间安排

比赛地点:数学:六年级教室 比赛时间:2014年5月12日

六、相关事宜

每项参赛时间不达规定时间或超过规定时间的,从参赛对象该项比赛最后得分中直接扣减2分作为此项成绩。

瓮慢中心小学

篇8:新:青岛市技能大赛数学案例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新媒体

也称数字新媒体, 指所有借助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实现跨时空、海量、即时、互动交流信息的新兴传播载体。包括QQ、网络博客、微信、搜索引擎、网络视频、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个性化突出等特点, 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2、新生代农民工

指年龄18岁到25岁, 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于父辈和兄长, 职业期望值高, 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 工作耐受力低[1]。他们思想活跃, 易于接受新事物, 喜欢追求时尚、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强, 进城工作和挣钱不是他们唯一的目标, 他们更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和社会, 具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愿望和基础。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及成因分析

1、培训宣传力度不够

有关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政策.在利用电视或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方面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难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措施等被广为知晓;

2、培训实用性有待加强

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几年的发展. 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 但“两后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仍然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培训的实用性不强. 没有完全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需求, 没有紧密联系就业市场和产业需求;

3、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与方式比较单一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授课内容与方式要多样化在培训内容方面. 由于培训对象的学习能力、专业需求、专业背景、工作现状以及培训期望等不同, 在机械、建筑、饮食服务、家电维修、美容美发、装饰装修等方面都有需求.呈多样化倾向, 借助于新媒体可以有效地实现培训内容与方式多样化。

三、新媒体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新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已融入新媒体时代, 电脑、手机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取信息的必需品;传统的培训方式存在诸多弊, 覆盖率低、教学实用性差、培训中难以表达权利;新生代农民工渴望新的培训途,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拓展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空间;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增强了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自主性;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1、渴望融入城市、实现梦想

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 总之, 是为了改善比较饥馑的生活状态。而正值青春年华、职业道路刚刚开始的新生代农民工, 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用实地调研发现, 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

2、缺乏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

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 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 他们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

3、对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渴望度较高

调查发现,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 除缺专业技能外, 对法律知识、文化知识以及信息素养等也需求强烈。但是, 由于闲暇时间较少、下班时间较晚、学习培训机构距离较远等因素, 导致他们能够便捷、安全、有效接受专业学习培训的渠道严重匮乏。学习培训的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性或者不适应市场需求。

4、情感、精神需求强烈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数据显示,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 这意味着, 这一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 这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可忽略的方面。

四、新媒体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对策

1、多维度宣传, 注重树立典型

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印制简章、开展活动等方式宣传, 要积极做好成功创业农村青年典型的宣传工作, 引导和鼓励农村青年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加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宣传, 了解掌握外出和返乡青年农民工情况, 有针对性的做好服务工作;

2、鼓励自主创业, 加强职业规划指导

本市出台新的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 如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 取消最低资本限制, 且无需审验注册资金;返乡创业人员享受与外地客商同等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县区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等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针对目前农民工普遍漠视职业规划现状, 政府、培训机构可以构建对应举措, 消除新生代农民工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培养其从将来职业的发展角度判断就业岗位优劣, 进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减少频繁换工作的奔波。

3、联合办学, 构建培训基地

充分挖掘利用区域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同时, 加强同外地技工学校、培训院校的联系合作, 与社会反响好、师资力量强、专业有特色、就业安臵有保障的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同时还可以在京津冀等周边企业建立生产实习基地, 使学员在用人单位熟悉环境、岗前实习, 适应工厂化管理, 通过岗位体验式培训模式, 提高被培训者的技术实践能力, 增强培训和安置效果, 努力做到“培训一人, 就业一人”。

4、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创农民工培训新平台

把新媒体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工沟通、学习的良好平台。一方面提供生活、娱乐、服务、招工等方面信息, 拓宽信息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可借助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内容, 即包括技能类项目培训也包括个人素养类, 如关于生活礼仪、职业礼仪、普通话、计算机使用、方言学习等;再次, 把新媒体的载体作为与群众沟通的良好平台,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采用情感专家在线等随时解答。借助于新媒体, 网络教学与传统面授培训相结合, 致力于打造两个课堂;并针对当前新媒体的各种形态, 不断完善数字媒体、移动媒体、触摸媒体等专业知识的培训。

5、发挥城市社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服务功能

城市社区在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养方面,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尝试在我市新生代农民工居住较集中的社区开展一些普法宣传教育、城乡交流对对碰、茶话会、联谊活动、篮球赛、就业知识讲座、义工培训等精神文明活动, 引导这一群体遵守城市秩序, 注重社会公德。甚至可以考虑配置专职社工, 设立专项资金, 加强社区服务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服务 (活动) 中心, 为他们提供活动和交往的场所和设施。

五、总结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以强势的姿态渗透到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于新媒体开发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多媒体资源, 加强与社区职业教育等方面的联系和协作,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创新农民工培训模式,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时效性, 实施贴合需求的、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新生代农民工-百度文库[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6b4a394433687e21af45a90c.html) -2012-9-18 2:10:23.

[2]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N].《工人日报》-2010-06-21.

[3]秦皇岛多项措施鼓励农村劳动力就业.网络[EB/OL]. (http://www.xyshjj.cn/News/sxdx/201011/46071.html) .

篇9:把技能大赛打造成我省职教新品牌

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取得预期效果

技能大赛是今年广东职业技术教育界的一项盛事。首届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从去年11月正式启动,到今年4月结束,历时近半年;6月,我省选手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再创佳绩。这两项大赛充分展示了我省职业院校广大师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技能,广泛宣传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罗伟其厅长在总结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 2009年全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办出了水平,办出了特色,取得了预期效果,呈现出四个鲜明特点:

一是参与面广,规模大,层次高,发挥了技能大赛的影响力。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省属学校共22支代表队参加了由各地组织的选拔赛,参赛学生达12万人以上。竞赛项目共有10大项21个小项,基本涵盖了我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重点建设专业以及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建设专业。

二是成绩显著,充分展示了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成果。全省技能大赛共决出一等奖95名、二等奖191名、三等奖256名,共有53名获奖选手免试升入高职院校深造。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省选手又夺得16个一等奖、19个二等奖和14个三等奖,获奖达49人次,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和大赛优秀组织奖。

三是多方协作,加强了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大赛吸纳了行业企业最新的工艺要求、操作规范和创新思维,设施设备得到了许多知名企业的大力赞助。

四是竞赛组织得力,准备工作扎实,裁判执法公正。教育厅将本届大赛列入 2009 年工作重点,成立了2009年组织委员会,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和裁判工作守则,保证了各项比赛的正常秩序和比赛成绩的公平合理。

宋海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对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了热烈祝贺。他指出,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序列,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对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对我省广大职业院校师生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技能的一次大展示。对我省当前落实国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打造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总结经验,把技能大赛打造成

我省职业技术教育新品牌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中职教师以及学生已经尝到了技能大赛的甜头。各级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被亲切地称为“武状元”,他们成为众多企业高薪抢聘的对象。此外,今年我省还有53名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中职学生免试升读高职院校。

罗伟其厅长要求各地、各中职学校要进一步认识到技能大赛对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克服存在的不足,及早谋划和部署明年的竞赛工作,按照“更高、更好、更强”的要求,不断提高竞赛的质量,把我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办成“水平最高、特色明显、影响深远”的技能大赛,办成全社会广泛认同和推崇的技能大赛,打造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品牌。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我省定期举办技能大赛的机制。今后,我省将每年举办一次技能大赛,要扩大竞赛范围,创出品牌。不仅省里要组织,各市、县、学校也要逐级组织开展比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组织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作为一项基本职责,像重视与组织普通高考一样重视与组织技能大赛。通过定期举办技能大赛,在全省职教系统形成百万学生学技能、练技能,学技术、创技术的良好氛围。

二是进一步扩大技能大赛的参赛学校和竞赛专业范围。明年的技能大赛要基本覆盖职业技术教育所有专业大类和所有学校,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每个勤奋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三是以技能训练为抓手推动教学改革。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要与行业企业的要求、规范保持高度的一致,学校的设施设备要切合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生产岗位所需技能的内容、结构和标准,引入企业技能和生产管理文化,从而实现职业学校技能教育与企业岗位技能水平的无缝对接。

四是适应技能要求,推进基础能力建设。要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加快培养实践型、“双师型”的职教师资。

五是加大技能大赛的表彰奖励力度,加强对技能大赛的宣传。对在全省、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在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和评估、实训基地建设、骨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验和专业师资培训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倾钭;对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将延续我省目前的奖励政策;对支持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表现突出的企业予以鼓励和表彰。各地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技能大赛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关心支持技能大赛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明年我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将在今年10月进行部署,比去年提前一个月。

篇10:新:青岛市技能大赛数学案例分析

为认真落实仁怀市教科局“关于举办仁怀市小学数学教师技能大赛的文件”精神。我片区联盟学校以中枢二小牵头,在第四片区成员学校大力协助下,仁怀市教科局教研室周红梅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在各个相关教师的积极参与下,首先是各校认真组织了数学教师的技能大赛的初赛,片区联盟再集中举办复赛。通过近一个月的活动历程,这次大赛已圆满结束。现在将此次大赛的各项内容进行总结,具体情况如下:

一、大赛的准备阶段

2013年11月初,我片区各校开始策划、准备本次大赛。在这一阶段中,针对片区实际情况,特将本次大赛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初赛,数学教师人人参与,片区联盟集中复赛的形式进行。内容为教学设计,说课,观课,评课。大赛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参赛选手中选拔优胜者参加复赛。

二、大赛的竞赛阶段

第一阶段:各校初赛

11月4日——11月14日,各校组织初赛,推出优胜者参加区域联盟的复赛。各校初赛选出的优胜教师分别是火石小学的罗锐、吴元科;三合小学的杨远秀、李登望;五马小学的杨佳凤,李玲;中枢二小的冯国彩、陈芳、彭叶。

第二阶段:区域联盟复赛

11月25日至26日,我区域联盟的数学教师技能大赛复赛在中枢二小五楼会议室举行,各参赛选手通过临时现场抽取备课题目,在没有提供任何教学辅助资料的情况下90分钟内独立完成教学设计,然后再用30分钟时间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写出评课稿并抽签按顺序进行说课。26日上午组织参赛选手观一堂课后,用30分钟写好评课稿抽顺序进行现场评课。五位评委全程参与,给各参赛选手的各个比赛项目公正评价打分,通过两天紧张的角逐。来自火石小学的吴元科,五马小学的杨佳凤获一等奖;中枢二小的陈芳、冯国彩获二等奖;杨远秀、罗锐、李玲 彭叶 李登望获三等奖。吴元科,杨佳凤两位老师将代表我片区联盟参加市级12月4日的决赛。

三、大赛的总结阶段

11月26日上午比赛结束后,组织了评委,参赛选手,学校领导召开总结表彰会,会上,周红梅老师代表评委组作了精彩的点评和指导,并对提高数学教师的技能提出了要求和希望。罗馨副校长宣读获奖名单并为获奖教师颁奖,李志堂校长对此项活动作总结。

总体来说,本次技能大赛认真组织,按计划圆满完成了预定赛程,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篇11:新:青岛市技能大赛数学案例分析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数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经中心学校研究决定,将于本学期开展新蒲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一、活动时间:2014年5月23日下午14:00。

二、活动地点:新蒲小学多功能教室。

三、主持人:姚永芬

四、参赛对象:新蒲镇小学数学教师。

五、比赛内容及要求

比赛的内容包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三项。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均在5月23日之前自行完成,5月23日下午2:00进行说课,并展示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

1、教学设计:课题自选,但必须是本学期使用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上的内容。

2、课件制作:根据自己所撰写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课件。

3、说课:说课(包含课件展示)每人限定10分钟,对超时者酌情扣分。

4、参赛教师在说课之前交纸质教案7份,活动结束时交有关的电子文档(含教案、课件、说课)。

六、评比办法

1、各片区推选优秀教师参加本次活动(新中片区2名,中桥片区2名,新蒲片区4名)。

2、于5月21日之前以片区为单位报参赛教师名单到中心学校小学数学教研组姚永芬处(注明教师姓名、学校、参赛课题)。

3、参赛教师于5月23日中午1:30在新蒲小学多功能教室抽签确定比赛顺序。

4、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三项,分别按30分、30分、40分计分,按各项得分计入总成绩。

七、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申创新

副组长:何祥伦 梁先忠

成员: 何 琪 毛永东 李 彬 摄影及多媒体管理:谢 云 后勤保障:何祥宜 吴媛媛 证书书写:刘 弘 王章强

八、奖项设置及奖金

设置奖项:本次大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奖金发放: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50元、三等奖100元。

九、评委

每个片区2名(各片区于5月16日前报评委名单到数学教研组姚永芬老师处)。

十、其它事项

为了便于学习、交流,没有参赛教师的学校至少派1名数学教师参加听课。

篇12:新:青岛市技能大赛数学案例分析

暨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中心实验小学

何元庆

2013年9月16日——9月18日在兰州铁路一小有幸参加了甘肃省第一届中小学教师(小学数学)技能大赛暨观摩活动,活动由省教科所主办,有来自全省14个市、州的20名教师参赛,比赛分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现场问答三部分。赛课时间为两天半,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三至六年级上册内容,涉及了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分别是《四边形》《直线、射线、角》《倒数的认识形》《用字母表示数形》《分数除法的意义》《平行四边形》《观察物体》《角的度量》《一个数除以分数》《数字与编码》《角的分类》。听完这次竞赛活动后,我最大的感受一是:每节课是朴实的、真实的。本次赛课采用了同课异构的形式,选手们准备时间为一天。往常的大型公开课很多为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脱离生活原型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真为是返璞归真,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二是感受到他们对课标、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了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领略了他们对教材的灵活应用与处理,体会了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在听临洮第一实验小学王耀东老师的《直线、射线、角》一课,课题顺序为直线、射线、角,但王老师处理为先讲射线、后讲直线,我们知道直线在生活里很难找到生活原型,学生们难以理解到直线向两边无限的延伸这一特点,他用已有知识线段引入新课后,再在他抑扬顿挫的语言的引导下,让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再让同学们的想象跟着他的语言(“同学们,射线这条线向一端无限的延伸,现在请你们轻轻闭上眼睛,跟着这条线穿过我们美丽的校园、穿过兰州市、穿过广袤的原野、再穿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引导,体会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难以理解这一特点,后再让同学们认识直线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降低了难度。嘉峪关市迎宾路小学的冯老师的一节《数字与编码》,教参建议《邮政编码》一课时、《身份证号、编学号》一课时,而冯老师将两课时合为一课时上完,并讲邮政编码知识时只花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而将大量时间和同学们探究其他的内容。在下课后的评委提问答辩环节时,冯老师对课标可谓是到背如流,对教参的课时建议提出质疑,她说“我们现用教材是2001年修订的,与现在整整相隔十二年,请问今天还有多少人在写信,所以我对邮政编码知识讲解时进行了弱化。”评委点评时没有给出肯定与否的评价,但一位四十几岁教师能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使之我震撼,我想评委对冯老师的回答最后没有给肯定与否的评价是有原因的,同时他在我们的心里也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思索„„

三是重基础,回归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教学”,这就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在这二十节优质课中,很多教师都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老师在讲《角的度量》、《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涂一涂、摆一摆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另外,很多老师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小组合作重实效,几乎每一节课老师们都准备有小组学习的学习材料袋。

四是重应用,联系生活实际,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在赛课的课例中,不管是长方体的纸箱、车牌号、手电、各类灯光光线,还是各种的情景问题,都是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力图让学生感受这是生活中的数学。

评委们提出的留给我们的建议及思考的问题归纳:

一是进一步研读课标、研读教材设计理念意图,并很好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只有对课标、教材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才能创新。

二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能灵活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变化的矛盾,善于扑捉课堂意外,多关注学生的反应。

三是努力做到三个读懂,一是读懂课堂、二是读懂教材、三是读懂学生,这三个读懂是我们每一节课需要思考和钻研的。

四是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不要忙于放课件,让课件束缚的我们的手脚。

上一篇:滦南县徐耀东现状下一篇:示爱节是哪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