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小学数学知识点

2022-08-21

第一篇:青岛小学数学知识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树教材研说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我准备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研说。

一、 首先我从数学的四个领域研说新课标对本册的基本要求。

本册数与代数领域涉及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三方面的内容,要求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会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万以内数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空间与图形涉及了图形与拼组、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两个方面。要求能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千米、分米、毫米。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动手实践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统计与概率领域要求学习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整理数据,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实践与综合运用领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统计过程的体验,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通过本册的学习,学生能在他人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 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编写意图:

本册教材以新颖的编排,引人入胜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情境,鲜活真实的问题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学生迫切地想与教材对话、交流。

本册共九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包括野营、手拉手、勤劳的小蜜蜂、田园小卫士、去姥姥家、庆元旦六个单元,空间与图形包括甜甜的梦和做鸟巢两个单元,统计与概率是我锻炼、我健康这个单元,实践与综合运用包括奇妙的动物世界、户外活动两个实践活动,最后还有一个总复习—奥运在我心中。

每一单元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了几个密切联系的信息窗,包含大量的数学信息,由此引出情境串或故事串,形成一系列相对独立又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串。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在一起,充满幻想、富有童趣的画面,吸引着学生主动去学习。

“你说我讲”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信息窗后的卡通问号和你说我讲后的问题口袋,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供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足够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和表达的兴趣。

自主练习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填一填、算一算等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

每个单元的最后都设置了“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客观、公正地对自己做出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

三、 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册数与代数领域包括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有余数除法、认识时分秒。这一部分知识基础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及学生的生活积累。它又为万以内加减法的深化练习、24时计时法打基础。

本册认识千米、分米、毫米单元及图形与拼组单元,以一年级下册米和厘米的认识和平面图形的认识为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测量以及学习图形的周长、面积和特征等打好基础。

本册统计学习分段统计,在学生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分析统计结果,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四、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册数与代数领域包括六个单元。

《野营》借助学生喜欢的野营生活,通过信息窗“平均分食品”、“搭帐篷 ”,引出问题,通过各种活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手拉手》以手拉手活动为线索,通过“来到城市”、“参观学校”、“走进农村”、“体验生活”、“美好回忆”五个信息窗学习

千、万的认识及读写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估计,整百、整千数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的计算。

《勤劳的小蜜蜂》以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勤劳的小蜜蜂为素材,通过“蜜蜂王国”、“整装待发”、“勤劳工作”、“国王查账”四个信息窗学习笔算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这为以后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作准备。

《田园小卫士》通过“菜园卫士”、“灭鼠能手”、“树林医生”三个信息窗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加减法估算,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去姥姥家》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去姥姥家”的一系列活动(买礼物—参观养鸭场—参观花圃等)为素材,构成“情境串”引发“问题串”,使学生在感受亲情和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学会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不带括号和带括号的加减两步混合运算,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包括两个单元。

《甜甜的梦》创设了小朋友甜甜在梦中和孙悟空比本领的情境,呈现了童话般的学习素材,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然地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和估测。

《做鸟巢》通过“观察温馨鸟巢”和“欣赏主题壁画”两个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情趣的信息窗,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和图形拼组。

统计是《我锻炼 我健康》这一单元,选取的是学生锻炼身体的素材,通过呈现学生跳远、赛跑、投沙包等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与同伴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使学生学会运用分段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

其中

二、

四、五单元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借助操作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解决身边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方法,避免单纯的进行计算教学,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 我对教材的处理建议: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1、 充分利用信息窗。

信息窗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窗的作用,让学生从中提取可以利用的数学信息进行学习。

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化素材,结合本阶段学生特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3、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创设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4、尊重学生差异,弹性设计教学内容。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 我的高效课堂: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的理想课堂是这样的:

1、教师在课堂讲授上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一定要有所“限制”;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放开”;

3、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上要做到“多维”;

4、教师在讲台上要做到三结合:教材、教师和学生;

5、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要“有效”,真正让学生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

以上是我研说教材的全部内容,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全部知识点 第一部分:计算

涉及的单元: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方程

一、直接写得数:

基本算法:小数加减法—对位、小数乘法—数位、小数除法—移位

二、计算:

(一)解方程:

1、用减法解:

2、用加法解

3、用除法解:

4、用乘法解

三、竖式计算

1、乘法计算方法:(1)算:先按整数乘法列式计算。(2)看:看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3)数:从积的末尾向右数出几位(4)添:积的位数不够,添0补位。(5)点: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2、除法计算方法:(1)移:把除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相同位数,把除数移成整数。移位时被除数位数不够,添0补位。(2)算:先按整数除法计算

(3)点:商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4)添:除式有余数添0继续除。

四、脱式计算

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括号,先小再中。

五、简便运算: 连加式:a +b+c+d 配对

连减式:a-b-c=a-(b+c) 连减2个数=减2个数的和。

连乘式:a ×b×c×d 配对 5×2=10,25×4=100,125×8=1000 乘加减式:a ×(b±c)=a ×b±a×c 正反应用

第二部分:概念

涉及的单元: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对称、平移与旋转,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方程、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六单元因数与倍数,第七单元统计

一、小数的乘除法:

1、积随因数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就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2、积不变的规律: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数(0除外),积不变。

3、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比较大小:

a×0.1a (a≠0) a÷0.1>a a÷1=a a÷1.1

  5、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6、求近似值的方法是“四舍五入”。保留几位小数(或精确到某分位)要多看一位。 解决实际问题还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二、方程: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是等式的性质。

  三、对称、平移与旋转

  1、将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2、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第2 / 6页

  3、平移图形方法:圈关键点,沿着方向,起点不计,逐格数出,连点成图

  4、旋转图形900方法:

  圈围绕点,找关键边,沿着方向,水平变竖直,竖直变水平,连边成图

  四、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一)、多边形的定义:

  1.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4.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5. 周长: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6. 面积: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

  (二)、多边形的特征:

  (三)、多边形间的联系: 1.93页的两组图。

  2、 第3 / 6页

  3.等(同)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上下底之和”和高分别相等的两个梯形面积相等。

  (四)、多边形的特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五)、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转化方法:

  1、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数方格

  2、平行四边形: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下来,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字母公式是S=ah。转化方法:割补平移

  3、三角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先重合,把一个三角形旋转1800,再向上平移,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相等,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相等。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2,字母公式:S=ah÷2。转化方法:旋转平移

  4、梯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重合,把一个梯形旋转1800,再向上平移,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是S=(a+b)h÷2。转化方法:旋转平移

  (六):多边形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名数化聚的方法:①判高低。②找进率③计算(低往高÷进率)(高往低×进率)

  五、因数与倍数 第4 / 6页

  1、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

  2、

  4、

  6、8。

  2、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

  3、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

  4、偶数:个位上是0、

  2、

  4、

  6、8是数都是偶数。偶数一定是2的倍数。

  5、奇数:个位上是

  1、

  3、

  5、

  7、9是数都是奇数。奇数一定不是2的倍数。

  6、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7、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素数)。

  8、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9、1只有一个因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50以内的所有质数:

  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

  11、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求:

  2 36 2 18 3 9 3 36=2×2×3×3

  ①从小到大依次除以质数②除到商是质数为止

  六、统计

  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便于比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反映变化情况。

  2、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描点,标数据,连点成图。 第5 / 6页 第三部分:应用题

  涉及的单元: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方程、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七单元统计

  一、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抓关键、找关系、巧列式、精计算、答完整

  二、乘除法的几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4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分段计费问题。

  三、列方程解决问题

  1、找等量关系

  2、写设句

  3、列方程

  4、解方程

  5、写答语 和倍差倍问题,画线段图分析

  四、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1、S长方形=ab,a=S长方形÷b,b=S长方形÷a;

  2、S正方形=a2;

  3、S平行四边形=ah,a=S平行四边形÷h,h=S平行四边形÷a;

  4、S三角形=ah÷2,a=S三角形×2÷h,h=S三角形×2÷a;

  5、S梯形=(a+b)h÷2,a+b=S梯形×2÷h,h=S梯形×2÷(a+b)。 五: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1、求和法——加辅助线,分成若干个基本多边形,再求和

  2、求差法——加辅助线,补成一个基本多边形,再减去一个基本多边形,求差

  3、拼合法—把组合图形分割后,拼成一个基本多边形,直接利用公式求。

  六、看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分析变化情况:上升、持平、下降(要说明时间范围)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1)(P9):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P11)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小数除法

  8、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9、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0、(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1、(P23)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12、(P

  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3、(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14、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简易方程

  16、(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7、a×a可以写作a·a或a2 ,a2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1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6

  19、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0、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2、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23、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多边形的面积

  23、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字母公式: 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 高=面积×2÷(上底+下底)】

  24、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

  25、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字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26、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27、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知道就行。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28、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9、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30、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统计与可能性

  3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第三篇:2015青岛版小学数学目录[模版]

三年级上册

克、千克、吨的认识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两位数乘一位数

1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3 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4 搭配中的学问

三位数乘一位数

1 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3 三位数(末尾或中间有0)乘一位数

位置与变换

1 辨认方向

2 平移、旋转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

1 整十数、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混合运算

1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2 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3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时、分、秒的认识

1 认识钟表

2 解决问题、认识秒

图形的周长

1 周长的含义

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分数的初步认识

1 分数的初步认识

2 比较分数的大小

3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年级下册

一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

1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3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二 对称

对称

两位数乘两位数

1 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

2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与笔算

3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四

解决问题

1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乘除混合运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 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

2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 面积和周长的应用

4 解决问题的策略

年、月、日

1 24时计时法

2 年、月、日

小数的初步认识

1 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大小比较

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 周期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二)

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

万以上数的认识

1 计数单位和万以上数的读法

2 万以上数的写法

3 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

4 近似数的认识和改写

5 编码

线和角

1 射线、直线和角

2 角的认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

1 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2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3 积的变化规律

平行与相交

1 平行于相交

2 垂直

3 点和直线的两类距离问题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

2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3 初商后的调商方法

4 商不变的性质

解决问题

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混合运算 1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2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条形统计图

1 认识条形统计图

2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植树问题

四年级下册

一 用字母表示数

1 用字母表示数及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 加法的运算律、减法的运算性质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运算律

1 乘法结合律、交换律

2 乘法分配律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1 角的认识、大小比较及画法 2 三角形的认识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2 小数的大小比较和性质

3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 名数的改写

5 求小数的近似数

观察物体

1 观察物体

(一)

2 观察物体

(二)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 小数的加减法

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统计

1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一般复式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

五年级上册

小数乘法

1 小数乘整数

2 小数乘小数

3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简便算法

对称、平移与旋转

1 轴对称图形

2 平移与旋转

小数除法

1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3 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

4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简易方程

1 方程的意义

2 简易方程

3 稍复杂的方程

4 列方程解决问题

5 较复杂的方程

多边形的面积

1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3 梯形面积的计算

4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因数与倍数

1 因数与倍数

2

2、

5、3的倍数的特征

3 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

折线统计图

1 折线统计图

2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认识正、负数”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正、负数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课前准备 :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 教学目标 :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谈话:你看到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师谈话: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师小结: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

(教师板书) +13℃

-3℃。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谈话: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

师谈话: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 师归纳总结: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师谈话: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 师谈话: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交流总结: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第一题:

这是一道认识正负数的基本练习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自主练习第3题。 3.自主练习第4题。

订正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板书设计 :认识正、负数

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

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 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五篇: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课题:海底世界—数数

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会比较物体的轻重、远近、粗细、宽窄。

2、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和数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小朋友,从今天开始,你就成了一名小学生,心里高兴吗?暑假前,大家都在不同的学校或班级上幼儿园,现在同学们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从今天以后,都应该成为好朋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也是咱们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作一下自我介绍)。 我给大家上数学课,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数学课是学什么的?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汇报交流情况。

3、师:同学们,爸爸、妈妈每天买菜,我们买学具,工人师傅修路、架桥、盖房子、制造汽车、电视等等,都用到数学知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里面藏着好多的数学秘密,比一比谁发现的多。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放录象《海底世界》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说:热带鱼、珊瑚„„)你们想不想看的更清楚些? (课件:课本图片)板书课题。

2、师:图片上有什么?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有多少吗?

3、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同桌互相说一说看到的海洋生物及数量。

4、指名回答,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的数量。师:你是怎样数的?(生说:一行一行的顺序„„)师强调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数。

5、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把数的情况记下来,好不好?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带有海洋生物形象的表格) 师:看看这个表格,你想怎样记?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引导学生用画“○”的办法一个对着一个的画下来,再与后面相对应的数连起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数一数,画一画,连一连。

6、学生填表,教师巡视指导并留心观察学生是怎样数的,怎样画的,了解学生数数的基础。

7、师:谁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生展示,并通过语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8、师给学生渗透海洋生物的知识及进行环保教育。

三、拓展应用

1、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有什么?有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自己表现怎么样?

五、课外延伸

回家数自己家里的物品,下节课交流。

一、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操作活动,能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1~5各数。

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掌握2~5的数的组成。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1~5各数。 教学难点:2~5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科技小组活动”的投影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

前几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我们可爱的校园。今天,操场上正在进行科技小组活动,同学们有兴趣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授

出示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的投影片,创设问题情境 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也想和图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因为他们玩的很开心。 生2:我数出了天上有5架飞机。 生3:我知道了天上有1个太阳„„

师:你们真了不起。想一想,能看着图提出你喜欢的问题吗? 生:放火箭的有几个同学?

师:这个同学真棒,能大胆发言,提得问题又好。同桌互相找一找,看发射火箭的有几个同学?

(学生认真而有趣的看图) 生1:一个。

生2:

1、

2、

3、4,四个。

师: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不一样呢? 生1:我数的是正在发射火箭的同学。 生2:我数的是所有发射火箭的同学。

(下面的同学意见不一致,对这个问题议论纷纷)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已发射火箭的上一个同学,但如果看所有发射火箭的就是4个同学。你们看得范围不同,数的人数也不同,说得都很有道理。 生:

1、

2、3„„可以表示什么呢? 师:谁愿意回答? 生:1可以表示1个太阳,2可以表示2架火箭,3可以表示3个小朋友,4可以表示4棵树,5可以表示5架飞机„„ 生:这些数怎么写呢? 师:谁能教教大家?

生:1像„„,2像„„,3像„„,4像„„,5像„„

三、巩固练习

1、写1~5的数字。

2、完成自主练习。 第3题可引导学生先让学生独立的分,然后进行交流,最后整理出5可以分成1和

4、2和

3、3和

2、4和1。教师可以以此题的练习形式为线索,扩展到其他数的分与合。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把你的问题暂时放进问题口袋里,留着以后慢慢解决。 教学后记:

一、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 教学目标:

1、借助“排第几?”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序数的意义。

2、会写6~10各数,掌握6~10的数的组成。

3、渗透简单的找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写6~10各数, 教学难点:掌握6~10的数的组成,渗透简单的找规律。 教学准备:“老鹰捉小鸡”的投影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那我们一起去操场看看吧!

二、新授

出示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的投影片,创设问题情境

1、瞧,操场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操场上有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的,有看游戏的,还有跑步的。 我知道了跑步的有4人„„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自由发言。 扎辫子的女生排第几? 你知道他们各排第几?„„

3、数字

1、

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第

1、第

2、第3„„第10。 继续提问。

生提问:运动衣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数怎么写呢?在田字格中该怎样写呢?谁能教教大家? 6像„„,7像„„,8像„„,9像„„,10像„„

三、巩固练习

1、写6~10的数字。

2、完成自主练习。

第3题是小鸟回家,重点让学生比较两个4所表示的意义,体会同一个4,既可以表示几个也可以表示第几个。

第4题是饭前准备筷子,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渗透按群计数。

3、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几个,什么时候用到第几个?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可以把你的问题暂时放进问题口袋里,留着以后慢慢解决。 教学后记: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3——拔河比赛 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景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

3、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初步体验“数感”。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愿意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展台、彩色圆片

师生双边活动: 活动一: 引入新课: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玩过许多有趣的游戏吧,哪个小朋友玩过拔河的游戏,能说说这种游戏怎么玩吗?今天,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正在玩拔河的游戏,他们想请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课件)

你观察到什么?你想说什么?问些什么

[本课是在拔河的情景中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因此,要启发学生对拔河这种活动的认识,明白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在数人数的时候是两个两个地数的应该鼓励。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拔河的认识,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看懂图意,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描述图中的事物。] 活动二

你说我讲:为什么比赛还没有开始?

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图片来代表拔河的小朋友。怎样摆才能够让别人一下子看出哪边的人多?看着摆好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两边的人数不一样来分析这个问题。 [此处引入“一一对应”的观念,但学生如果有别的摆法,只要正确就应该给予肯定。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能够正确的进行操作,并能自己的话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三

今天,老师介绍数学王国的两位好朋友给大家认识,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得可像啦!先请它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

听了他们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仔细观察两个式子,你有办法区分这两个孪生兄弟吗?

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冲谁开口笑。

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简单介绍符号的名字和作用,学生对符号有初步的了解即可。] 板书9<10,10>9(教学读法)

引导学生从尖角和开口的方向来区别大于号和小于号。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先教学生用手指表示符号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游戏。

[能够从课件中了解两种符号的名称。能够正确读出这两个关系式。能够认真观察,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的用手指表示符号。] 活动四

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现在可以进行比赛吗?为什么?你能和同桌说说吗? 像刚才用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很容易地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

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另一个兄弟来了,他叫等号。等号放在两个数之间表示两边的数一样大。引导学生从两边人数相等来分析。引导学生与同桌交流。学生进行操作。板书“10=10”。引导学生观察等号的特点。

[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补充时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等号的特点。] 活动五

小朋友们都非常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当拉拉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数多吗?还可以比什么?互相说一下。学生独立尝试,教师随机指导。能标出其他比较的问题,能正确进行比较。 活动六 说一说,你这节课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进问题口袋里。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在本节中的收获。

能用自己的话小结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4---快乐的课堂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初步认识0的意义.

2、感知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分界线。

3、学会0的写法.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0的意义及0的写法.

教学难点: 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分界线。 教学准备:课件、温度计、每人准备一把小直尺、0~5的数字卡片. 师生双边活动

出示课件:树上有十个苹果,用数字10来表示,摘走一个,剩下的用数字9来表示.如果再摘走一个(课件出示)用数字8来表示„„一直等到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该用数字几来表示?(这时肯定会有同学说出用零来表示)对!用零来表示, (一)认识0.

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 这个数字读作“零”,“0”表示没有.“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但它表示什么呢?(表示没有)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意义.

师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0这个数字,比如;妈妈买回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小华有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你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现在我们分小组议论,看谁说得最好.议论后,得出在温度计上可以找到0,在比赛的记分卡上可以找到0,在学生的直尺上可以找到0。(教师一一出示给学生看) (2)拿出自己的小直尺.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对0有了初步的认识.0可以表示没有.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大家拿出你的小直尺. 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在这里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3)出示课件(直尺放大图.)

请大家看放大直尺图,0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表示量东西从这里开始.

这个0应排在谁的前面?为什么排在1的前面?(因为0是起点) 指名数直尺上的数:从0~5.齐读:0~5,5~0. (二)指导0的书写.

老师边范写边说:写0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收笔都要相连,写成椭圆形.自己在课桌上练习写0,注意笔顺.在书上练习格描写0. (三)巩固反馈

拿出0~5的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四)小结:

说说这节课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子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 教学反思:教后扎记

同学们能够准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加深对10以内数的含义的认识,能流畅地书写1-5各数,而且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估计意识。学生能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学会了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的乐趣。

二、妈妈的小帮手

信息窗一帮妈妈整理衣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按一定标准给物品分类,体验同一标准分类的确定性及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准备: 准备不同类型的本子、多媒体图片 教学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按一定标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难点:难点是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课题:

教师为每一学习小组提供几种不同类型的本子,混放在一起。 教师出示一摞各种样式的本子,提问:“本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帮我吧!”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一边动手分,一边讨论方法。请一位学生帮助老师分类整理,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 出示课题:分类

二、学习分类:

1、教师引导:“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你看,妈妈正需要你帮助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帮助妈妈。你认为他们的方法怎么样?”“你能用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总结:我们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分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2、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妈妈整理衣服。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①、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分开; ②按上衣和下衣分; ③按颜色不同分; „„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得结果就不一样。

3、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妈妈的情感。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

①、帮助妈妈整理背包(或者自己的书包); ②、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 ③、帮助妈妈整理客厅的里的物品; ④、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 „„

学生体会数学知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4、解决问题

(1)哪些是鸟类?用“O”圈出来。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圈的,并说理由,与其同学进行评价。 (2)分一分,说一说。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分类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说一说还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请有代表性的组派代表介绍分法并说明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5、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能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6、课外活动

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理物品,并和家人说一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长辈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注重评价方式灵活化、过程化。 教学后记: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厚薄”,引出对长短、多少、大小等比较。

2、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

3、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主题图、

教学重点:重点是学习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读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难点是能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知识。 师生双边活动:

一、

导入:

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明最近搬新家了。小明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们想到他家去参观吗?(出示放大的主题图) 师:瞧,这就是小明的家。谁能说说小明家都有什么

利用小明搬家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愿望。

二、

学习比较、分类:

1、

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教师引导: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他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因为妈妈的衣服最厚所以小明知道妈妈的衣服最多。那么除了可以比较谁的衣服最多,还可以比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比较: ①、谁的衣服最长?谁的衣服最短?; ②、妈妈和小明谁高谁矮?; ③、哪边的马大?哪边的马小?; ④、哪个水晶球大?哪个水晶球小?; „„

2、师:小明搬家之后,除了帮妈妈整理衣服,他还能帮妈妈做什么?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

①、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 ②、帮助妈妈整理客厅的里的物品; ③、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 „„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3、解决问题

①、哪本书最多?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圈的,并说理由,与其同学进行评价。 ②、比一比谁轻?谁重?。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分类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说一说还发现了什么。 ③、哪团线长?你还能比较什么?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④、在适当的(

)内画对勾。 ⑤、谁拿最合适?

请有代表性的组派代表介绍分法并说明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练习时,组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由教师、大同学、小同学进行比较。在两两比较的基础上,最后通过推理得出谁的手最长。

对物体的比较,有直接比较,还有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推理比较。

4、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能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5、课外活动

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理物品,并和家人说一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长辈的情感。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注重评价方式灵活化、过程化。 教学后记:

三、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1——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每人10个圆片

教学重点:学习10以内两数想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10以内两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思考两个数相加的算法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

(一)

1、师:在我们中国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神话人物,他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呢!猜猜他是谁?他和他的小猴子们住在哪里呀?想不想到花果山去看看呀?多媒体出示:(花果山的图画,里面蕴藏着加法的信息)

2、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画面上有一个十分好奇的小朋友,他正在提出问题呢!你能回答他的问题吗?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找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来引入新课,能及时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充满兴趣的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够通过观察发现“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这个问题。 活动

(二)

1、能利用你手中的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2、把你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交流,好吗?

3、哪个小组来交流你们小组的想法?

4、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当我们要把两个数合起来的时候就可以用这样一种方法,你猜,是什么方法?对!加法!(板书)

师教学加法的算式及加法的读法与写法。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或画图利用以有的知识想一想,数一数。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出加法的含义。可能出现多种方法: 直接去数: 用数的组成: 用圆片摆一摆

在引出加法的算式和加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时,把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来探讨。

学生通过独立的操作进行探索及思考。

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探索出多种算法,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思考的过程。 掌握加法的读、写方法。 活动

(三)

1、 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2、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哪一个?(选一个集体解决)

3、 你会解决哪个问题?

4、 剩下的问题小组在一起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

天空中一共有几只小鸟? (2)

一共有几个桃子?

(3)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几朵? (4)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5)

一共有几朵白云?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在一起交流。

鼓励学生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加法的认识。 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

(四)

1、(多媒体出示:第一题)师:瞧!小猴子们发现了什么?原来是一群有趣的蚂蚁,他们在干什么呢?你想问什么?你会解答吗?

2、(多媒体展示第三题)师:咱们来一次小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数学游戏。 师:咱们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想做吗?来,谁先和周老师做游戏?(师伸出手指说:我出3,生再出一个数:我出4。两个人把手指合在一起:3+4=7)

4、师:这节课咱们游览了花果山,小朋友们在这里玩的高兴吗?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独立解答。 直接写在书上。 师生做,再生生做。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能看懂图意,正确解答。

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

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巩固加法的知识。

学生自己对本节课做一个小总结,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做一个整理与回顾。 课后反思:

走 进 花 果 山

信息窗2—野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学习有关0的加法,巩固加法的意义和基本的口算方法。

3、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和有关0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4、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5、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问题意识,进一步理解体验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小猴子们和小朋友来到了花果山,玩的可高兴了,可是小朋友玩累了,他们准备开始野餐了,小朋友想知道他们都带什么好吃的了吗? (出示投影片:课本31页的野餐图) 引导学生看图,初步理解图意。

1、师:你们看这些小朋友带什么了呀?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组长要分火腿肠了,他提了一个问题: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呢? 你能直接算出需要多少根火腿肠吗? 那到底有多少个学生呢?

学生观察画面,对图画有一定的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先自己思考 ,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看看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就知道需要多少根火腿肠了 学生自己列算式,可能会 列出两个算式: 4+3=7(个) 3+4=7(个)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直接切入课题

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初步锻炼学生的换位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活动二:

刚才我们知道了每人分一根,需要7根火腿肠,那你们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师板书问题

师:你想解决哪个问题? 再仔细看图 学生可能会提:

4、

一共有几只小猴? 2、一共有几个桃子? 3、一共有几罐饮料?

4、黄花和红花一共有多少朵?

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尝试列式计算,再交流算法

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让学生掌握0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活动三: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做个伸手指列算式的小游戏,怎么样?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跟老师一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同桌两个小朋友每人任意伸出几个手指(最多伸5个,不伸表示0)说出你们俩手指数相加的算式,谁抢先说对谁就赢。 刚才小朋友做游戏抢答的非常好,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算式卡片,不知小朋友能不能直接说出得数呢? 同桌俩做游戏

出示:4+1=

5+4= 1+4=

4+5= 6+2=

2+6= 6+0=

0+6= 让学生齐答或者开火车回答

通过练习,加深有关对加法知识的理解,以及加法口算的速度. 加深对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便变的理解. 活动四:

小朋友真厉害,相信做书上的自主练习肯定不成问题,是吗? 打开课本第33页 第1和第2题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高兴吗?为什么? 先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让学生进行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课后反思: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3——游水帘洞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表述自己操作和思考过程。 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10以内数的减法实际问题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投影图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初步理解图意。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提出的什么问题。 2你能指着画面具体说说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 二 解决出现的问题。

1自己利用学具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好吗?自己试试看。 2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3小组在全班交流。 4教学减法算式。

从7里面去掉4,用减法计算。你能试着写出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减法算式,7-4=3,介绍“—”符号,教读算式,生练读。 三 继续解决问题。

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跳进洞里几只猴子”,你会列式吗?反馈并订正。 3“树上还剩几个桃子”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答。 四 扩展练习

1你能在小组中说说图意吗?该怎样解答? 2自主练习的第2题与同位说一说该怎样解答? 3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小鸡回家,看看那位同学能够帮助小鸡回到自己的家。 五 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4——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10以内数的减法。

2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算式。

教学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算出得数,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棒、师准备投影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 导入:

在花果山上有一群猴子,有一天他们下山来,看见一棵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就提着篮子来摘桃,你想知道小猴子摘桃子的结果吗?请看投影片。 二 、出示“小猴子下山”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谈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自说说,然后小组内交流。 三 、引导学生看图,根据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悄悄说说。同桌互相合作学具解答自己刚才发现的问题。

四、 全班交流自己是怎样解决发现的问题。 生说算式,师板书。

五、 操作学具 通过学具操作,着重让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0的含义,体会一个数减去0得数还是原数的道理。

六、 扩展练习

1、同桌互相说说40页第1题的图意,并列出算式解答。

2、谁能又准又快地计算41页的第2题。

3、小组讨论第3题,根据图意如何列4个不同的加减算式。

4、看图能正确流利地讲一个有关的数学故事。(小组合作探讨)

七、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教学后记: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6——小猴学钓鱼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2、能从实际情境中,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并能用所学的10以内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算法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学习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出示课件

(一)小猴学钓鱼。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讲述的故事,明白事情发展的过程。 谁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讲一讲图中的故事。 启发学生提出:“有5只小猴子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猴子?” 学生能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入对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 活动二

1、你能用学具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2、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吗?

3、那一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4、列式计算

你能根据刚才摆的方块列出算式吗?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加深对图意的理解,想一想,算一算。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小方块来摆一摆,从5个里面拿去3个再加上1个。

2、用5个方块加上1个,再减去3个。

3、直接口算答案。

学生尝试用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列的算式有: 5-3+1

5+1-3 (并口算出结果) 学生能通过操作学具先进行独立的探索。

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探索出多种算法。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提出的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5、谁能说说算式中各数代表的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格式表示运算顺序。 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 活动三

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可以用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列式)

2、谁能说说鱼缸里小鱼的条数是怎么变化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理解有困难的可以根据图意摆学具,再列式。

学生列出3-1+2=4或 3+2-1=4都是合理的。

学生用“先算„„后算„„”的格式表达运算顺序。 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巩固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意义的理解。 活动四—自主练习 第1题

看图想一想小朋友手中现在有几个气球? 第4题

小羊可以踩哪些石头过河? 第6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 全课总结(略)

通过解决问题,来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 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方法。

进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综合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思维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都可以。 激发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只要学生编得合理有趣,都要表扬鼓励。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教学例题 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特别有趣。请小朋友看看这幅图片,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在――找规律。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请多位学生从不同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题: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

让学生熟悉类似的事物,为发现规律作好准备。 活动二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组本校有规律排列的景物的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一边思考,一边与其他同学讨论。 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 发现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解决问题

1、涂涂画画

2、填一填

3、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4、想一想,画一画。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5、找规律。

6、请你按2-10的顺序走。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一题图,前两小题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小题学生讨论完成。 完成后请三位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二题图,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请多位学生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做的,并说明其中的规律。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四题图,学生可独立思考并完成。 完成后请一位学生说一说自己接着画什么,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五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请有代表性的不同小组上台交流。 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六题图。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情况,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独立完成。

请多位同学上台交流。 能正确做出并说明理由。 能够很快找出题的规律。

能独立思考,不盲目做题。找出正确规律。 能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能仔细看图,认真听别人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尽可能找出更多的路来。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能说一说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吗?”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能举出实际例子。 知识扩展

“我们已经知道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请你找找我们身边这些物体的规律。” 进一步体会事物各自的规律。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备课 第一课时

课题: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57-58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对实物的辨别过程,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小朋友在家里都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过搭积木的游戏。屏幕显示:小朋友搭积木图。同学们想不想搭积木?现在,我们也准备了一些积木,同学们想搭什么就搭什么,看你还能发现什么,看谁发现的多!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一)拼一拼,搭一搭。

(学生小组间可合作进行操作活动,然后汇报拼搭出的形状,并说明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时同时放音乐,增强氛围,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进行汇报。

生:旅馆、幼儿园、别墅„„

师:你们搭的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你们在搭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生: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师:你们在搭积木的时候,是不是发现有些积木特别爱滚动?拿起来看一看是什么? 生:球、圆柱。

师:从积木中找出形状不规则的积木,教师一边示范一边指点学生找。我们一块研究剩下的积木。据你搭建积木过程中的观察分分类。

(二)分一分。

学生分组分类,教师指导。 指名学生分类,投影显示。 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原因。

学生甲:长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它们的角很尖,它们是长长方方的。 学生乙: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它们的角很尖,它们是正正方方的。 学生丙:球的形状象个皮球,面是曲的。

学生丁:圆柱的形状像个筒,它的两头是圆的,它上下一样粗,它的中间圆的,很光滑,像个柱子。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四种形状的物体。” 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拓展应用。

学生拿出学具盒放到面前,打开。

教师:里面有没有这四种形状的物体?有圆柱吗、球、长方体、正方体吗? 让学生数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面前。

师:用8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长方体。看谁搭的好?

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对于学生的摆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师:用8个小正方体,能摆一个更大的正方体吗? 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 要求学生把学具收拾好。

师:这四种形状物体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屏幕出示。 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些形状的朋友吗?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有这些形状的朋友。可见,认识物体的作用可真不小!”

(四)课间休息

1、“老师说四种物体的形状,你来想他们的模样。”同时放音乐。

2、教师说名称,让学生从桌子上摸出这些物体,举给老师看。

3、请学生在封闭的口袋里摸,并说出它的名字。

4、小组之间进行摸物体游戏。

三、教师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师生共同总结。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59页第2题。 教后札记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第2课时

课题: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练习课 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60~6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能够进行辨认和区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复习导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四种形状的立体图形,下面请与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并从学具中找出相应形状的物体。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说一说,你想怎样摆下去。

此题是找规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请学生说正确答案,并说出理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如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2、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分类练习旨在对前面所学的分类知识进行巩固。 可先让学生观察第一组为什么圈出“白菜”,再按照这一提示依次把下面三组圈出来。圈完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要重视对第

三、四组物品分类的练习。

也可让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小组代表说说自己小组圈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出示自主练习第6题。

通过摆方块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巩固所学知识。练习时,可让学生照着练习中提供的形状先想一想,再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摆出其他的形状,然后想象着数出方块的个数,并交流各自的数法。

补充练习:教师教学用书79页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进行评价。 整理评价

1、完成“我学会了吗”,数一数、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地分类数出各种形体后,填写简单统计表。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2、丰收园。

说说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用到过我们所学的知识吗?今天你的表现怎样? 课外作业

用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搭出你想象的物体,并介绍给你的同伴听。 观察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 教后札记

1、通过练习巩固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能够进行辨认和区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五、海鸥回来了教学设计 课题:海鸥回来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青岛版)教科书第62--63页,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

和数位“个位”、“十位”

3、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以及11--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与计算,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嗨!圣诞节快乐! 有一伙人在四处打听你,还说逮住你不会轻饶你,他们一个叫财神,一个叫顺利,领头的叫幸福!我问过烦恼了,它根本不爱你,还说永远不理你,让我转告你不要自做多情!还有健康让我带封情书给你;它暗恋你好久了并且一生不变!提前祝你:新年快乐要发给二十个人你这一年就会财源滚滚,如果删除不发,那你这一年就会破财。发吧!我也被逼的,谁叫你人缘好情,引入课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大海吗?今天老师领你们到海边去看一看,好吗? 教师出示:“海鸥回来了”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看到图,你想知道什么?提出你们的问题。

学生看挂图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根据图片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 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水中有多少只海鸥? 沙滩上有多少位小朋友?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学生自己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并汇报自己的结果与过程。教师可提倡学生多种数法,只要数的正确就可以。

2、教学认识11和数位 (1)、如果用一根小棒表示1只海鸥,沙滩上的海鸥要多少根小棒?同学们快来摆一摆,摆完后并观察小组内各同学摆得是否与你的相同?若有不同,你认为哪种摆法好,为什么?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体会比较可能想到把10根放在一起,1根独放,这样便可以一眼看出11根。

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出10根在一起,1根独放的结果,加深学生的认识。 (2)、学生看着展示结果说一说: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10根表示1个十,它对着的位置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十位”。十位表示有几个十,这1根对着的位置也有一个名字,叫“个位”,个位表示有几个一。 (4)、怎样用计数器表示“11”呢?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拔珠表示,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教师最后总结: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拔1个珠子,这1个珠子表示1个十;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拔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 (5)、教学“1”的写法

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1个一,在个位上写1。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出较好的展示给学生们,其余同学模仿书写。

3、教学认识19 我们来看“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学生可以数一数,摆一摆,拔一拔。然后分组汇报自己的发现与意见,讨论怎样一看就知道“有多少只海鸥?”那就写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练习“19”的书写,

4、教学20的认识

刚才天空中有19只海鸥,现在又飞来一只海鸥,一共有多少只海鸥呢?学生数一数,答20。那20,我们应怎样摆,怎样拔?学生操作。可能出现1个十和10个一组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1个珠,而在个位上拨10个珠,也可能出现在2个十放在一起,或要计数器的十位上直接拨2个珠,这样教师要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要善于思考,找出最快最好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小组内拨珠比赛,一个小朋友说

11、12„„20,其余小朋友拨珠。

2、找朋友。教师发给学生数字卡与1个十和3个一,8个一和1个十,2个十,1个十和6个一,1个十和1个一,分组活动找到自己相同的朋友。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还想了解什么?请学生上台说一说,讲一讲,写一写,画一画。

教后记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

和数位“个位”、“十位”

3、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以及11--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与计算,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课题:海鸥回来了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青岛版)教科书64页,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图片,了解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教学过程:

一、20以内不进位加法及各部分名称

师:小朋友看,沙滩上有多少位小朋友?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表示方法表达出来。学生回答:有12位。

师:看,现在又从远处跑来了3位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同学们根据以前我们的知识,能否列出算式?

1、摆小棒

学生可能列出12+3= 和3+12= 两种算式,那么这两个算式哪个正确,我们看它们结果是否相同,小朋友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可能一根一根的摆放,也可能把10根放在一起,2根放在一起,然后把3根放在2根边,加起来共计15根,也就是12+3=15。也有部分学生先摆3根,再摆2根,最后放10根,也是15。即3+12=15。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有摆放小棒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提示。学生说出自己计算过程:2+3=5,10+5=15,3+2=5,10+5=15。

2、计数器

学生拨计数器计算12+3= 或3+12= 。学生独立拨,小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拨法,然后汇报加的过程。

3、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板书12+3=15。12有名字叫加数,3的名字叫加数,15的名字叫和。因为12叫加数,3也叫加数,因此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12+3=15, 3+12=15。(板书:加数+加数=和)

二、20以内不退位减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小朋友看,岩石上原来有17只海鸥,飞走了4只,现在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有13只)是怎样得出来的?小朋友根据以前减法知识,能否列出一个减法算式?

1、摆小棒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17-4= ,小朋友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摆一摆17减4等于几? 生:我摆17根,再在17根里拿走4根,剩下13根,也就是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鸥。 生:我摆17根时,10根一起,7根在一边,我在7根中拿走4根,剩下3根,再用10根加3根就是13根,即7-4=3,10+3=13,所以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鸥。

2、拨计数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展示自己拨珠的过程,并选一名学生汇报自己小组拨珠的过程。

3、20以内不退位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都知道17-4=13,在加法中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减法中有没有呢?有那么叫什么呢?

17叫被减数,4叫减数,13叫差,即被减数—减数=差

三、估算

教师出示小方块,请学生看看,说说大约有几块,学生回答,4块、5块、6块,那么我们再来数一数,1块、2块„„5块。教师再出示一大堆方块,请学生根据以上经验,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块? 生:30块 31块 40块 45块 35块 那么我们让一名学生上来数一数,共计多少块? 5块、10块 „„ 40块

象这样我们从实际出发,用眼看大约有多少的过程叫估算。

四、巩固练习 估一估,数一数 65页第5题

五、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教后札记

1、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图片,了解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课题:海鸥回来了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青岛版)教科书65—67页,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提高准确率。

2、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认识记数单位“ +” 和“—” ,明确11—20各数是有两个数位组成的。能正确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明确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数数,稳定情绪。

1、从0数到20,从20数到0。(建立数序概念)

2、男女生做接数游戏,可以2个2个的数或3个3个的数。(建立规律概念)

3、师生共做说写数游戏。教师说数,学生写数。(使学生养成认真听、写数的习惯)写后同桌交流。

二、教师操作,加强数位练习

1、教师用计数器拨数,学生说出所拨数及数位。

如教师拨17,学生答17的个位上是7,表示7个一。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反复练习,增强数位、数的组成及数的意义的认识)

2、师生做猜数游戏

①1个十和5个一是(

)

②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这个数是(

) ③比14大,比16小的数是(

) ④13的左边是(

)右边是(

)

三、学生操作,加强交流意识

1、学生用小计数器,每人拨一个数,并比较大小。 如,甲拨15,乙拨18。 甲说我的15比你的18小 乙说我的18比你的15大

......

2、学生用学具数字卡片做猜数游戏(20以内)

如,学生甲出示卡片11,学生乙说我要出的数比你的大的多。甲猜20,19,18......

四、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6--9题------全能练习

1、教师先指导每一个学生明确题意,再让学生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并重点指导学困生。

五、拓展练习(完成67页图画内容)——拓展思维练习

1、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中都画的是什么?

2、估一估大海里的海鸥和船只各有多少只?

3、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愿意试试吗?老师愿意随时帮助你!下节课我们继续共同探讨。 教后札记

继续练习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提高准确率。

上一篇:区分四字词语和成语下一篇:全过程跟踪审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