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什么及创作背景

2024-04-16

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什么及创作背景(精选5篇)

篇1: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什么及创作背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苏轼【朝代】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二人一直相敬如宾,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这对苏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篇2: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什么及创作背景

“如果用你的五年,换一个人的五分钟,那个人会是谁?”

明知道这种问题最没意义,就算有那个人,又能怎样呢?但你的脸依然那样毫无防备的浮现在脑海里。

如果用我的五年,换你的五分钟,你愿意么?

就算贪心也好,我想和你一起,把我们以前每天要走的路都走一遍。我想和你一起,吃放了许多辣椒的蛋炒饭。我想和你一起,走两三公里的路去上学。我想和你一起,看整整一个下午的奥特曼……

我想和你一起,做什么都好,只要是你就好。

你看,不是说“人忘七年”么?可我好不容易等到那个所谓的第七年,为什么还是忘不掉你呢? 或许,都是骗人的吧。 你是个优秀的孩子,那个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在你离开后我才后知后觉醒悟的。初春的风总是来势汹汹,把窗子吹的呜呜做响,你一个人专心致志的玩着你用废弃木块自制的玩具车,嘴里模仿着大卡车发出的声音。那声音和风声和在一起,我老是分不清那是风还是你。初春的风依旧很大,还是总会吹乱我的头发,可风里没有你的声音,也没有你天真烂漫的表情。

哦,对了,忘了告诉你,我又开始留长发了。虽然你从未见过我短发的样子。我还是会经常想起你,在路过那些稚嫩的面孔时。说不上有多撕心裂肺,只是会隐隐的疼一下,脑海里不自觉的出现你的笑脸。后来啊,我经历了那么多的生死离别,都没那么痛了。我总在想,如果你还在的话我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和以前一样,老是像我撒娇,要我骑着自行车载你去爷爷奶奶家?会不会还是在每个星期五的晚上在路口等我回家?会不会还是一边吃一边吐槽我做的蛋炒饭味道不对?会不会还是那么懂事,每天晚上都会自己把作业做完才去玩?会不会还是会和我谈条件,说考第一就让你看一个假期的铠甲勇士?虽然你老是考第一,但遥控器还是抢不过我。 呵呵,应该不会了吧,毕竟如果你还在的话,就十七岁了。 十七岁,本来该是多么美好的年纪啊。和别人一样,美好的年纪。

你的十七岁,会做些什么呢? 应该会有自己的小心思,应该会有暗恋的女生,应该也会和别的孩子一样偶尔会有点小叛逆,也会向我发发小脾气。

要是能这样该有多好,就这样简简单单的活着该有多好。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偏偏你就不行呢?

你还有那么多事来不及做,还有那么地方来不及去,还有那么多人来不及遇见,怎么就舍得丢下这个世界?

篇3:不思量 自难忘

美籍华裔学者周质平教授不避“为贤者讳”的古训,抱着对历史和学术负责任的态度,经过多年辛勤整理、编排和翻译,将胡适近五十年间写给韦氏的全部信函原汁原味地披露出来。这个弥足珍贵的通信集共收胡适致韦莲司函电、明信片一百七十五件,最早的一件是1914年11月2日,最后一件是1961年4月23日。从信中可以看出,胡适、韦莲司两人对这一段由友情发展到恋情,再由恋情归于老年时醇厚的友情,从未有过“罪恶”或“羞耻”的感觉;相反,两人倒是觉得这是一段极珍贵、极值得纪念的男女纯真情谊。我们从有名的胡适留学日记《藏晖室札记》中也可看到,其中记录了许多与韦氏的交游,这不能不说明,胡适有意要将这段异国之情诉诸笔墨,留存人间。

胡韦二人从订交到天人永绝1914~1962年,其间两个人命运的变迁,可谓沧海桑田。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幻丝毫没有改变二人保留这些信件的决心和毅力,他们为珍存对方的信函尽了最大的努力。尤其是韦莲司,在衰暮之年,将胡适数十年的来信、电报、信封,以至于只字片纸,都巨细靡遗地摄影、打字、细校,寄给胡适的遗孀江冬秀,并请求胡适纪念馆妥为保管。这其中蕴含的真情、坚韧、远见,令人感动和深味。

从胡致韦的信中可见,在胡适的思想背景形成过程中,韦氏家族,尤其韦小姐的影响是特殊而持久的。胡、韦相识是在1914年秋间,这从二人信中可知。韦父是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教授;韦母是新英格兰人,“在社交上极有天赋,她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的家庭”。其时,韦莲司在康大学美术。胡适因偶然的机缘受邀赴韦宅的家庭派对,由韦母而结识其女。在胡适的日记中,韦莲司被描绘成一个新女性的理想典型:“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虽生富家而不事服饰”;“其待人也,开诚相示,倾心相信,未尝疑也,人也不敢疑也,未尝轻人,人也不敢轻之……与女士谈论最有益,以其能启发人之思想也”;进而感叹:“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可见对她的推崇。

二人愉快的晤谈之外,就通过频繁的书信往返以吐心迹。从信的内容看,既有知识上的讨论,议题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国际关系、家庭和婚姻等,这些对胡适早期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胡适一部分感情生活的真实形态,如对故国慈母的思念,对未婚妻江冬秀的同情理解,对韦莲司的体贴温柔,以及紧张学业、众多友谊之外偶尔的寂寞等等,都如雪上鸿爪,宛然可见。胡适留学期间,韦氏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胡适“知识上的伴侣”,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上互相的激荡减少了,而感情上的关爱增多了,这个细微转变可以从胡适书信行文的语气和称呼上看出一些端倪。但他们始终保持了一种较为纯正的恋情,用韦氏的话说,即“重‘高级’的情性之交”,而“勿岌岌于‘色欲之诱’”。在一定意义上说确实达到了中国人所谓的“发乎情止乎礼”的境界。

胡适赴纽约入哥伦比亚大学的当天在日记中意味深长地写道:“此五年之岁月,在吾生为最有关系之时代。其间所交朋友,所受待遇,所结人士,所得感遇,所得阅历,所求学问,皆吾所自为,与外来之梓桑观念不可同日而语。其影响于将来之行实,亦当较儿时阅历更大。”虽未明显点到韦氏,但其中多有韦氏的影子。

胡适是个极重礼节的人,同时也是一位诚笃守信的人,他在与韦氏初期通信探讨“容忍迁就”之美德与东西方不妨“各行其是”时,虽据理力争,但态度是端严周详而矜持的;及至数月后关于“感恩节晚餐”的通信,胡适就表现出了年青人温柔善感的一面了,如这样的片段:

你离开绮色佳已一星期了。……上周四夜晚,我深感怅惘,寒风吹落了窗前所有的柳条,竟使我无法为一个远去的朋友折柳道别。我甚至连照片都没有拍一张。

我简直无法表示在过去几个月里——多么短暂的几个月啊——我是如何地沉浸在你的友谊和善意之中。我不知道在此邦我这么说是不是不合适——一个朋友对另一个说,她曾经是他最感念,也是给他启发最多的一个人,要是这么说有违此地社交规矩,那么,我相信这个社交规矩的本身是不对的。”1914年11月26日信

这是胡适致韦氏信中真情流露最“奔放”的一封信,但也仅止于此。随着友谊的加深,两人在纽约相会,引起了韦母的关注,于是二人互致歉意,胡在信中有一段话值得细读:

你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强而有力,而且不落俗套。虽然我用了不同的话说明了我对友谊男人与男人,同时也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看法。过去四年里,我至少受了一些康德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对你自己,还是对别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将人道本身视为一个目的,而不仅仅是个手段。’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永远不把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视为可以玩弄的东西,并以之为达成自私或不纯洁的目的的手段。’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尊重每一个人,并将这种感觉升华为一种敬意。我相信这种敬意是防止语言上的猥亵,思想上的不纯,以及举止上的不宜最好的办法。总而言之,这可以防止一般所谓的‘非礼’。(1915年2月1日信)

他进一步说明:“我所说的‘敬意’只是你所说的‘用意志的力量把注意力转移到友谊的更高层’的另一种说法。可是你的说法,尤其是对待男女友谊这一点上,远比我要具体的多。你真让我对自己在另一页中提到的谨小慎微的态度感到汗颜。”胡适对韦莲司是充满敬意和感情的,经常问候她的工作、生活,注意思想和感情的交流;韦氏对胡适更是一往情深,洋溢着柏拉图式的精神眷恋。胡适1915年6月12日作《满庭芳》词云:

枫翼敲帘,榆钱入户,柳棉飞上春衣。落花时节,随地乱莺啼。枝上红襟软语,商量定,掠地双飞。何须待,销魂杜宇,劝我不如归?归期今倦数。十年作客,已惯天涯。况壑深多瀑,湖丽如斯。多谢殷勤我友,能容我傲骨狂思。频相思,微风晚日,指点过湖堤。

这应是当时感情的真实写照。但无奈老母和未婚妻都殷殷思念、早早盼归,他只好辞别这位侠骨柔情的异国女友,从母命而娶妻生子。

此后世事沧桑,二人聚少离多,但常通音问,互致关心。1938年4月19日,胡适在中国驻美大使任上,冗务萦身,尚有《从纽约省会A1bany回纽约市》诗一首:“四百里的赫贞江/从容地流下纽约湾/恰像我的少年岁月/一去永不还//这江上曾有我的诗/我的梦,我的工作,我的爱/毁灭了的似绿水长流/留住了的似青山还在。”忆及二十年前二人于赫贞江边散步私语,看“纽约无上风景”,犹是情意隽永,“不思量,自难忘”。

1958年夏,胡适应邀赴台任中央研究院院长,韦氏特意定做了一套银质餐具作赠礼,并用中、英文在餐具上刻了“冬秀”两字,是多么煞费苦心她又在附信中深情回味了两人之间不因文化、种族和空间距离的差异而长存的友谊,胡适在回信中说:“文字无法表达我对你衷心的感谢。我非常欣赏你说的那句话‘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这份友谊长久以前开始,一直维持到今天,对我们的一生有多方面的影响,这个影响是超过我们所能理解的。我一向珍惜这份友谊。”1958年7月11日随后两人身体渐衰,但相互慰藉的电函、明信片不断,胡适1961年4月23日发出最后一封祝贺韦氏生日快乐的信,至次年2月逝世,这段长达五十年的纯真异国恋情终成绝响。其后,韦莲司这位美国平凡而伟大的知识女性,完成了生前最后一项她认为最值得做的事——胡适信函的整理、摄影,妥善寄到他的祖国,为中国现代文化史奉献了一批极珍贵的原始材料。我们理应向她致敬

学界近些年有一句颇引人共鸣的话,即所谓“理解之同情”。对于胡、韦之间这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真实恋情、友情,周质平教授在《胡适给韦莲司的信》的序言中指出:“我们不能在人性之外,拿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道貌来;我们更不能在歌颂孝道的伟大时,忘了这样的孝道是用一个人其实是三个人终生的恋爱和婚姻的幸福来做祭品的。凡是从道德的角度‘激赏’胡适的婚姻,而又视任何婚外关系为罪大恶极的人,多少有着劝人做‘烈士’同样的心理。这样的道德教训都是只能责人,而不能律己的。”

篇4:不思量,自难忘散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但还是想述说一下,这回忆录中宝贵的依依往事。心跳物语,想和你一起度过的,也是那有过最美年华的岁月;即使是像留在了墨色最深处的声音,依旧祈祷着能,有一天里,吟唱成一种绝佳的千古。

我们努力过,也木人石心,自强不息顽强地好好活过、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的那一句“自古红颜多薄命”,但你努力的活过、便是对来路最好的证明。虽然她是我一生都读不懂的一本书,但我还是能,体会到其中,“如人饮水,冷暖需自知”的炎凉与世态。

古风田园,皆过风云,我想对于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多情却被无情恼”有过最完善的见证,莫过于是对、灵魂一路有过荡涤的虔诚洗礼。即使是生命如尘、而我们如今,仍愿岁月平和如歌。

从落地的哇哇大哭,到如何学会说话。从少不经事,到无知的轻狂。从懵懂的青春,在到成人的内敛,回望来路再看父母、却也老去了她们的双鬓!历练的是你豆蔻年华、热情奔放的青春年少。

转眼就已过去了这么多年;“马蹄南去人北望,多愁无语百花香”,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曾经沧海难为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就像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心若如明镜,行若有《清风》。万物映泉,泉立足于本;凡尘皆有影,影分阴阳两面,两面散梵天于地之间。于无形,于有形。于无物,于有物。有形、无物、有根事事本无境,皆因一念造心缔。“心有分刚仁,仁有分因果,果有分循环,环有分善恶,恶有分大道,道有分无奇” 标榜立新、勤能补拙,树要好林人要好伴,心里有光,不负的是自我,定不会被生活所辜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白落梅说:心如明镜,不惹尘埃。身居红尘,淡然心性。清醒从容,自在安宁。心动,则万物动,心不动,则不伤,清净自在,喜乐平常。或许也是,对我们这种人,最好的一种诠释把。

来路已无果,文学路上又任道而重远,期望的是能够、创作出更多精攒的《文学集》。但愿下次我们再相见时,都能谈笑风生而不动情。潜心静心,育人育己。己所不欲,莫施于人。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摘自(《成熟》)

我一直也非常倾心那些描绘古人生活的词语和诗句。譬如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又或者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感觉这些词语把古人的情感描绘得是淋淋尽致又十分雅致,令人心向往之。唯独《红楼梦》中故事言情是我原创“小散文”跟《短文学》不可弥补的一大憾事,期望一直支持我的广大读者朋友们在通俗易懂的情况下,对我依旧能心生向往的支持并感恩、感谢平台有对我这些年的栽培,与一如既往的支持。

篇5:不思量,自难忘作文

在幸福而快乐的小学生活中,有帮助过我的同学,有默默付出的父母,但是,最难忘的还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李老师。

都说师恩难忘,原先我还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只是简单地认为,老师就是老师,怎么会永远记住呢?但是在即将毕业的时刻,我才深深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李老师中等个,非常漂亮,虽然四十多岁了,但是岁月好像特别眷顾她,看起来也就二十多岁。

从上一年级开始,李老师就开始教我们语文。从拼音学起,这个字母像什么,读什么,经过李老师的点拨,我们很快就记住了。刚开始写字的时候,李老师怕我们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就手把手地教我们下笔,时间一长,我们就知道每个字的占格、结构,字自然就写好了。

名师出高徒,李老师写得一手好字,无论是钢笔字、毛笔字,那都是顶呱呱,下笔刚劲有力,和字帖比较,简直惟妙惟肖。李老师还特别有文采,出口成章,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各大期刊杂志上,在李老师的`熏陶下,我们的字不仅工整漂亮,而且也是人才辈出,同学们的文章也是多次见报,多次获奖。

上一篇: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题下一篇:到外企工作不可不知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