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选读解说知识点

2024-05-01

《红楼梦》选读解说知识点(精选7篇)

篇1:《红楼梦》选读解说知识点

《红楼梦》选读解说知识点

文章分析鉴赏题

贾宝玉以一个叛逆者的光辉形象,出现在腐朽的散发着霉烂臭气的封建贵族生活的环境里,出现在死抱着顽固的道统形式的封建统治者的人群中,出现在毁灭着生活的美和理想的吃人的礼教制度面前,这种现实与他的生活直接而密切地联系着。他的反抗也只能从这里开始,因而他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最突出鲜明地表现出与这种现实直接对立的色彩。他的要求虽不可能是自觉地代表着但在客观上却体现着符合着社会的进步要求。他反对笼罩着生活的压迫、痛苦、哀伤、牺牲的烟雾,追求贯串着愉快、欢笑、青春、幸福的基调的合理的人生——不仅是在爱情领域里,而且是在整个生活领域里。透过这种要求鲜明地反映出了人生的`道路问题。它表明了封建社会所规定的人的生活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是奴隶的生活。真正的人的生活应该是平等自由的,不受任何干预而独立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就历史的性质说,这明显地具有了与封建社会不同的新的意义,标志着个性的觉醒与要求个性的解放,这是贾宝玉悲剧性格中最根本的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在那样一个强大的现实的压力之下,贾宝玉体现出了这种要求,绝不能解释为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是反映着历史发展的要求下的新课题。《<红楼梦>选读》

1.宝玉生活的环境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不超过45个字)(4分)

2.为什么说宝玉的反抗要求“不可能是自觉地代表着社会的进步要求”?(5分)

3.“叛逆者”宝玉的反抗具有哪些价值?请分条列举。(6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腐朽;②统治者死抱着顽固的道统形式;③礼教制度猖獗;④生活中充满压迫、痛苦 、哀伤、牺牲。

2.(5分)①贾宝玉所处的生活环境封闭落后,不可能接触新的思想;②腐朽黑暗的现实与他的生活直接而密切地联系着,他的反抗只是从与他生活密切的东西入手;③他的反抗虽在客观上体现了进步要求,但仍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体现。(答对一点,2分;三点,5分)

3.(6分)①表现出与当时黑暗现实直接对立的色彩;②体现着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③让我们看到了封建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④标志着个性的觉醒和对个性解放的要求;⑤有着与封建社会不同的新的意义,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答对一点,1分;五点全答对,6分)

篇2:《红楼梦》选读解说知识点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四篇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2.介绍与四篇课文有关的《红楼梦》第31回、32回、33回、34回、48回和第74回故事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概括要点

《诉肺腑》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要求宝玉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宝玉的真心,直到史湘云这回远来探亲,黛玉偷听到宝玉的“肺腑”之言,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确认宝玉为“我之知己”,从此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宝玉挨打》

在封建家庭里,家长责打子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足为奇,但贾政此番毒打宝玉,恨不能置他于死地,却显得极不寻常。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是结交伶人和所谓“逼淫母婢”这两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究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上。贾政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希望他走科举的路以博取高官厚禄,维持自己的家声;而宝玉却鄙视功名富贵,厌谈“仕途经济”,对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若干方面表示怀疑乃至否定。父子间的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宝玉挨打正是这种矛盾发展到对抗地步的鲜明而集中的表现。

《香菱学诗》

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以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了,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

《抄检大观园》

大观园里住着“金陵十二钗”中的六位青年女子,只有宝玉是惟一的男子,此外,还有为这些人服务的大群婢女。

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园内山石背后抢到了一个“绣春囊”——这是当时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信物,其实并不足怪,但在持有双重道德标准的荣国府当家人的眼里却如同洪水猛兽,深恐因此而败坏自己的家声,必欲查个水落五出而后已,这是就事情的表象而言。如果往深处追究,还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荣国府内大房和二房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王夫人清除宝玉身边“妖艳”丫头的意图——从王夫人拒绝凤姐“平心静气暗暗察访”的办法,而采取王善保家的抄检之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这场旨在整肃荣国府内部秩序、改善人际关系的闹剧,其结果恰恰走向了自身愿望的反面,它使府内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从此,不仅大观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和安乐,连荣国府也日见其衰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探春“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话,可说是给这场闹剧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揭示了它的悲剧实质。

作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的只能是奴才,有些受迫害而死,有些被逐出府,连充当抄检急先锋的邢夫人陪房王善保家的也挨了耳光,成了现世报。

四、品读鉴赏

《诉肺腑》提示: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其思想感情。

方法;点评法

1.课文第三段,史湘云以及袭人对宝玉规劝的一段对话描写: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这段对话,充分表现了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交接,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史湘云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不及宝钗那样深。史湘云的言词表现了她的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袭人与湘云一起规劝宝玉,表明了袭人与宝权所遵奉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显然,湘云、宝钗对宝玉的规劝是善意的、真诚的;宝玉的反感,是自然的、真实的,都是无可指责的。

2.课文第三段,湘云因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而被宝玉斥为说“混账话”,并当众颂扬黛玉不讲这些混话:

袭人道:“„„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宝玉视黛王从来不讲“混账话”,显然,这是宝黛爱情的根本。

3.课文第四段描写了黛玉听了宝玉的知心之语后的内心状态: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烧,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八个字,极其准确地概括了黛玉此刻复杂的心理状态。黛王幼年间也曾受过封建教育,但并不严格,封建礼教和功名利禄观念对她的影响微乎其微,因而保持了纯真的天性;又因父母早逝,生活孤单,她只能从寻求知己中获取感情的慰藉。来到贾府以后一她和宝玉很快就达成了感情上的默契,并发展成了爱情;而与此同时,她又不能不想到,宝玉作为荣国府的唯一继承人,身边有那么多的女性,他能唯独钟情于自己吗?现在,她听到宝玉亲口说出“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而且是当众说的,怎能不“又喜又惊”呢?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它能否变成现实呢?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没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自由相恋的情人是很难结合的,更何况在这诗礼簪缨的大家族里,“金玉之论”似乎已成定局!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也是寄人篱下的黛玉所特有的一种心态。

4.课文第五段,宝玉对黛玉诉说的肺腑之言。

①宝玉乃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见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②“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这是宝玉对黛玉从内心中吐露的真实之言。

《宝玉挨打》提示:

《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是封建卫道者贾政和封建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第一次以剧烈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场面对面的冲突。品赏的重点放在:①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贾政、宝玉、王夫人及贾母的表现,如何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②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的言行不同,表现了各自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品赏一:众多人物在宝玉挨打事件中的表现,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宝玉挨打”是怎样引起的宝玉为了丫鬟金钏儿跳井自杀,正在徘徊懊恨而弄得精神错乱时,恰巧碰到贾政走来,和他“撞了一个满怀”!如此莽撞,足使贾政恼怒,何况,贾政因为宝玉没有和封建官僚贾雨村好好应酬,本来就不高兴;喝问之下,见宝玉神经不够正常,气更加惹大了。恰恰又在这时,忠顺亲王府派人来查问名艺人蒋王菡的下落,暴露了宝玉在外结交艺人,在贾政看来是“流荡”行为;偏巧又碰上贾环乘机进谗,把金钏儿投井的事加以夸大歪曲,说成是宝玉“强奸不遂”,在宝玉的“不肖种种”上又加了一条“大逆不道”;这就把贾政“气得目瞪口呆”“气得面如金纸”„„情节的层层推展,把贾政和宝玉之间所存在的种种矛盾,一齐集中起来、交织起来。贾政凶恶地大叫:“拿宝玉来!”

2.贾政的忧虑 宝玉被贾政的仆人逼着走来。“贾政一见:眼都红了,也不暇问他„„只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在贾政看来,封建主义的一套“诗书礼教”已在宝玉身上失效,只有毒打才能改变宝玉。表面上看,这场毒打含有金钏儿投井的因素,好像贾政也十分看重这个婢女的人命。其实并非如此。在“打”的过程中,支配着贾政的思想动机是:

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哪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篇3:《红楼梦》选读解说知识点

师:请大家反复诵读印发资料中的几首诗歌, 总结出它们在题材上和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从题材上看它们都是登高诗, 从写法上看都是寓情于景。

师:好的。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在古典诗词中, 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 每有登临必有诗作。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 始于孔子。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韩诗外传》卷七)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 登高而咏已是知识分子所向往、所推崇的习惯。登高之后眼界开阔, 使人心境开阔, 有指点江山、品评山河的豪情。中国后世知识分子推崇儒教, 儒家先贤的言行自然要竞相模仿。

今天我们就进行登高诗鉴赏的专题学习——自然与人格的契合物境与心境的交融。首先让我们走进作品, 我想请大家一起诵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生齐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师:请思考:诗人的悲愁具体指什么?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从诗句当中去找。

生:诗人因为参加永贞政治改革失败被贬, 后来又明升暗降, 被派往远州当刺史。那时候诗人思念友人, 自伤身世, 写下此诗。

师:这位同学把柳宗元两次贬谪的遭遇回顾了一下, 很好。其他同学能不能再补充一下?

生:从“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来讲, 诗人看到的景象是凄凉开阔的, 后面会联想到身世, 这样会觉得更加悲苦。

师:很好。我们讲登高见景, 见景抒怀。诗人见到的是夏日里暴雨的景象, 能详细描述一下吗?

生:他见到了“惊风”、“芙蓉”、“密雨”、“薜荔”, “惊风”击打着“芙蓉”, “密雨”侵袭着“薜荔”。

师:“芙蓉”就是荷花, “薜荔”是一种植物, 它们还有别的含义吗?

生:也象征着恶势力对改革派的打击报复。

师:嗯。其实这里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比兴。表面上是写见的景, 实际上具有象征性, “芙蓉”“薜荔”象征着美好的芳洁的品德。

我们继续从诗句中来找他的悲愁。“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刚才同学讲到, 他和友人都被贬谪到这么遥远的地方, 音信难通, 家园难归, 所以最后两句抒发的也是这样的悲愁。

通过这首诗我们来把鉴赏登高诗的方法明确一下 (投影) :登高诗歌一般是登高见景, 见景抒情。登高, 提供了一个观景抒情的审美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诗人可与自然、天地、万物对话, 可以审视自我, 发抒幽情。在本诗中, 柳宗元便是通过景物描写, 将一腔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之间。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诗歌, 用声音来传递这种情感。 (生再次齐读此诗)

接下来请看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 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 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雏竟未休!

诗人登上安定城楼, 纵目远眺, 所见之景通过第一联展示出来:城堞、杨柳、汀州, 景象高远。接下去的诗句呢, 请同学来赏析一下。

生:在第二联中, 诗人写了贾生和王粲的典故, 借典故表达自己和他们一样的身世和遭遇。

师:什么样的身世和遭遇?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和诗人的经历又有哪些契合之处才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呢?

生:他们都是怀才不遇的。

师:这个词点得非常好, 有概括性!“怀才不遇”, 满腔的抱负、才能都没有办法施展出来。下面一联用了什么典故?

生:用了范蠡的典故, 诗人表达了功成身退、退隐江湖的愿望。

师:是的。范蠡实施了复国的计划, 携美人归隐江湖, 很惬意。诗人用这个典故想表明自己什么样的情怀?这位同学说到“退隐”, 并不贪慕于什么样的名利。他的想法啊, 非常高远, 就是归隐于江湖要在什么完成之后呢?

生:扭转乾坤, 功成身退。

师:好, 继续往下呢?

生:写了“腐鼠”和“鹓雏”, 讽刺那些党羽势力。

师:对, 他用了什么典故?出处?

生:是《庄子》。

师:对, 《庄子》里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生:讽刺了朋党势力, 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师:鸱鸟以为非常美味的腐鼠, 认为鹓雏 (即凤凰) 也会贪恋, 它哪知鹓雏对此根本不屑一顾。借此来指向那些打击排挤自己的朋党势力。那么李商隐是怎么卷入朋党之争的呢?谁能给我们简单地说一说诗人的遭遇?

生:李商隐二十六岁时, 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 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 后娶其女为妻, 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与李德裕党争激烈, 令狐楚属牛党, 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 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 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 困顿凄凉, 终年四十六岁。

师:很好。那能不能请你再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谈一谈, 他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生:他想要建立功名, 但是又遭到压抑, 忧愤国是, 却不被重用, 所以政治上很失意。

师:非常好。请大家思考:诗人登高望远之际, 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

刚才我们请同学将三联中涉及到的典故回顾了一下, 要注意典故的运用的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契合。诗人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第二联的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的感伤, 到下面一联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在扭转乾坤之后归隐江湖的坚定想法, 一直到最后这种愤慨的全面爆发, 对朋党势力对他的排挤打压进行了抨击, 讽刺之意很强烈。

(板书:感伤——坚定——愤慨)

我们总结一下:通过品味这首诗的深远之情, 我们看到, 鉴赏诗歌, 不仅要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而且要知人论世。我觉得大家有一点工作做得非常好, 就是鉴赏诗歌的时候把诗人的经历遭遇等做一个整理, 结合诗人身世与时代背景, 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下面我们走进哲思, 请大家朗读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生齐读: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前面的登高诗有什么不同。

生:这首登高诗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受, 然后又通过登高去缅怀先人, 继承了先人的文化, 抒发了作者对历史传统的体悟。

师: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它与前面登高诗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思考)

师:前面柳宗元、李商隐的诗都是一开头将登高所见之景写出来, 然后再抒怀。那么这首呢?

生:这首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想法、哲思。

师:很好, 你能给我们讲一讲, 首联是什么内容?

生:世事不断地变化, 给人一种人世苍茫的感觉。

师:对, 它其实是给人们揭示一个哲理, 是以议论性的诗句开始的。

生:接下去抒发了对历史的体悟, 用典故写了时序的更替、年华的转换和岁月的流逝, 尾联写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心理, 很有沧桑感。

师:我们看“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尚”字十分有力, 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能不能给解读一下?

生:羊公当初和贤圣之士来此登临, 留下来的碑记还在, 现在诗人登上岘山, 看到这座碑, 心情十分的萧条。 (犹豫)

师:为什么呢?羊公是谁?

生:羊祜, 曾经镇守襄阳。他曾在此山与友人喝酒吟咏。

师:对, 他和羊祜相距四百余年, 现在登临此处, 看到当时的百姓为纪念羊公竖立的石碑还在, 为什么会悲从中来呢?为什么“泪沾襟”呢?

生:我想是一种抚今思昔的感慨吧。

师:是的, 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吊古伤今。那他感伤的是什么呢?

生:他自己不能实现抱负, 心中的悲哀。

师:很好。鉴赏这样的诗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个方法:卷帘而上。从这个尾联的典故入手, 再品读, 咬文嚼字时看这个“尚”包含的思想内容、情感。诗人想到自己死后难免湮没无闻, 再想到羊公, 毕竟是做了一些事情, 不管是为国家, 还是为百姓, 所以才会在他逝去之后, 百姓为他立碑。四百余年的历史过去了, 碑还在, 诗人自然会吊古伤今。这首诗与前面诗的不同之处是它传达了诗人的一种哲思, 情之悠远是慢慢深化的。

我们借鉴一下程千帆先生的评论 (投影) :这篇诗凭吊家乡古迹, 通过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个主题的描写, 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 (《新选新评新注唐诗三百首》)

走进诗人之悠远心灵, 请大家找出其他登高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 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师:那哲理体现在哪里?

生:我觉得王勃的《滕王阁》后面四句都是带有哲理性的。人生的浮华是短暂的, 只有江水是永恒的, 表现了一种世事无常, 但时间永恒的真理。

师:好的, 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讲述了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很好。登高抒怀, 别有怀抱。请大家结合印发的几首诗歌总结:一般登高诗抒发的感慨有哪些?我们来整理一下, 互相补充。

生:写了仕途上的不得意, 还有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还有对社会历史的一些想法。

生:还有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生:作者在登临以后, 看到自然景物的开阔, 往往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 从而产生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

师:好的, 有的同学从诗人个人的角度来谈, 因为前面接触到的诗人有政治上非常失意的, 遭遇贬谪的, 抱负不能实现的这样一种悲愁。

师:我们发现, 我们的选修教材是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来编排的, 当我们把这几首诗串联起来的时候, 看到诗人通过作品来反映出时代精神, 体现了唐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李商隐的作品是“落日余晖”中的一部分, 即使是落日的余晖, 他依然有着崇高的理想。把个人放在永恒的时空之中, 把自己的命运融于时代的潮流和国家的命运中去思考。这是一种大情怀。

(投影) 登高抒怀别有怀抱。请大家结合印发的几首诗歌总结:一般登高诗抒发的感慨有哪些?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整理:

个人:

国家:

时代:

从个人角度看思归思乡之情、不得见用之愁、贬谪之苦;从国家这一角度看感怀时事的诗篇, 凭吊古迹、伤感于今;时代盛衰无常、世事变迁, 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整个大的环境联系到一起去。

师:请诵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登鹳雀楼》和杜甫《登高》, 分组讨论:杜甫是怎样从内容和写法上发展登高诗的?我们来读一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生齐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师:我先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体会一下登高诗文化之长远。先看一段评论, 说到这首诗传达出来的三种意识 (投影) :

穿越古今的历史意识

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

于一声浩叹中表达的强烈的生命意识

评论用的是“浩叹”, 不是“悲叹”, 不是“哀叹”。陈子昂就像一位巨人, 站在时代的顶峰呼唤。

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有这样一种评价 (投影) :

登高玄思的哲人之境, 启迪人心的哲理之境。

《登鹳雀楼》是个人登高即景然后抒怀, 但这里蕴含了诗人的智慧, 引起了后人的普遍共鸣, 带给我们一种哲理。

下面我们一起朗读杜甫的《登高》。

生齐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之景, 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 沉郁顿挫, 动人心肺, 在意境的营造上显得雄浑高远。

请大家分组讨论:杜甫是怎样从内容和写法上发展登高诗的?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巡视指导。)

生 (代表1) :杜甫的诗先写景, 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 然后抒发了一种哲理, 人生渺茫、宇宙永恒的哲思。抒发自己的情感, 就是自伤身世。

师:你把杜甫的《登高》赏析了一下, 能否比较一下呢?

生 (代表1) :陈子昂是直接抒发感慨。王之涣是先描写一种壮阔的景象, 然后表达对人事的思考。

师:好, 那杜甫呢?

生 (代表1) :杜甫是借景抒情, 然后把他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来。

师:好, 感谢第一位发言的代表。接下去。

生 (代表2) :《登高》这首诗, 前半首写景, 后半首抒情。首联刻画了杜甫在登高时见到的景物。描写了秋天特有的景物, 表现了秋天那种肃杀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一生漂泊的情感。

师:好的, 请再推举一位代表。

生 (代表3) : (走上讲台, 在黑板上写下“形”“意”两字) 如果从作画的角度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卓越的写意诗, 重意不重形, 讲求以意御笔, 以笔写意, 一气呵成。是情感自然的勃发, 灵魂恢弘的喷薄, 表达出怀才不遇, 怀璞玉而不为人所识的惆怅之情。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凸显一个“形”字, 极注重格律与平仄, 中规中矩, 井井有条。再加上诗人先写景, 再写情, 情景交融的写诗技巧, 充分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论诗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卓论, 体现出登高玄思的哲人之境, 启迪人心的哲理之境。然而, 到了杜甫, 则显其并能, 将陈王二人的长处交融, 达到统一, 并进一步发展。王诗为五言, 而杜诗为七言, 七言较之五言在抒情上表现得更为丰满有力, 并且杜诗更为精雕细琢, 从格律的角度上看简直无懈可击。再者, 此时杜甫已步入暮年, 在苦难的锤炼下, 显示出比陈子昂更为成熟、沧桑和强大的情感, 令人感动、震撼。因此, 情感因格律而升华, 格律因情感而洗尽铅华, 不再古板和生硬。首联、颔联描写了江边的深秋图景。随着诗人视角的变换, 描绘了天上地下的秋景, 有声有色。首联有听觉的肃杀, 有视觉的悲壮。颔联由“无边”、“不尽”将有限之小天地扩展为无限之大时空。颈联、尾联将诗人他乡作客的艰难困苦之情层次分明地倾诉出来, “年老志衰霜满鬓, 一腔愁苦独登高”, 一种极强烈的悲剧感撼人心魄。读罢《登高》, 我实在不忍心去称赞杜子美在诗中表现的破碎的尊严和坚强。请大家珍视这种悲壮的高贵。 (师生鼓掌)

师:感动于你用心灵与伟大的诗人对话, 对诗歌的鉴赏本来就是用自己的心灵去走进诗人。请大家看一看: (投影展示一) 登高题材也是有传统的, 经过漫长的积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出, 便以强大的力量夺取以往的积累, 建立牢固的形象, 他的主题被时间笼罩, 并且是悲观的 (独怆然而涕下) 。而王之涣带着《登鹳雀楼》来抢占地盘, 他的主题被空间笼罩, 并且是乐观的 (更上一层楼) 。然而杜甫的《登高》, 以更强大的力量和姿态, 使“登高”题材形成定局。

接下来是有关比较的内容。

(投影展示二) 杜甫的《登高》既包揽了陈子昂的时间和王之涣的空间, 又注入了个人身世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时与空, 历史与现实互相交错和浸透。陈子昂和王之涣用的都是静止的远景, 杜甫则用上远景、近景、特写, 并且不断转换视角, 使诗写得丰富而复杂。

师:最后咱们来再进行一下整合。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 (《韩诗外传》卷七) 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怀想, 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登高诗的内容: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 揭示宇宙的哲理;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 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 (登) 和旷茫无边 (高) 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 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优秀登高诗的常态。这个登高的“高”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 它应该也体现了一种精神的高度: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一种心灵的丰富。

下面欣赏名家谈登高诗鉴赏。 (投影)

生齐读:

(登高诗) 从空间的广阔, 到时间的深邃, 不仅是视野的广阔, 而且有诗的精神气度——悲秋而不孱弱, 有浑厚之感。

在登高的场景中, 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 使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由高而低, 由历史到个人, 由空阔到逼仄, 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

分析要开放, 最好把作品放在系统中, 在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分析, 结论才有可能深入。

师:大家课后也可以阅读一下当代学者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 让我们对作品的鉴赏更加深入、细致、丰富, 贴近自己的心灵感悟。今天我们通过登高诗鉴赏专题的学习, 来感悟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 让生命色彩更加丰富。大家课后复习诗歌的时候也可以用分类别整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加强诗歌题材分类的意识, 如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惜别诗、咏史怀古诗等, 通过整合, 整体把握类别的特点, 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今天的这节课就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下课!

思路解说:

这节课是我在南京市开设的选修教学探究课, 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选修与必修打通, 将选修教材内部各专题打通, 真正体现选修的特点。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按照文学史的脉络, 以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风格为依据进行专题分类。在实施教学时, 要在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需要和目标最优化原则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把《唐诗宋词选读》初唐诗专题中的《滕王阁》、盛唐诗专题中的《与诸子登岘山》、中唐诗专题中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晚唐诗专题中的《安定城楼》和《必修四》中杜甫的《登高》等篇目整合起来, 设计为“登高诗”专题。在前期准备阶段注意了以下问题:一是注意单篇教学的落实, 课前布置学生充分的预习未接触过的诗篇, 温习已学过的诗篇, 以提高课堂整合的效率。因为是在外校借班上课, 事先我将所有课上要涉及的必修、选修诗作印成了一张讲义发给学生以加强诵读与理解;二是注意板块流程的顺序安排及问题设置的斟酌, 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分”与“合”的组合学习;三是强调古诗词鉴赏方法的归纳整理, 以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整个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由学生诵读登高诗导入;2.走进作品 (景之高远) :通过对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问题探讨明确鉴赏方法———抓住景与情的关系;3.走进诗人 (情之深远) :通过对李商隐《安定城楼》的典故探讨明确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4.走进哲思 (心灵之幽远) :比较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与前面登高诗的不同之处, 并交流其它登高诗中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 从个人、国家、时代三方面总结登高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慨;5.走进传统 (文化之长远) :比较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登高》。分组讨论交流:杜甫是怎样从内容和写法上发展登高诗的?教师提供名家谈登高诗鉴赏以供参照;6.明确诗歌题材分类学习意识。

篇4:《红楼梦》选读解说知识点

一、文题解读

《宝玉出家》选自《红楼梦》第一二〇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节选文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贾宝玉拜别贾政及贾府中的人对宝玉出家的反应。第二部分:写贾雨村与甄士隐的对话,交待相关后事及空空道人归结红楼梦。

二、理清文章思路

选文第一部分讲了贾政遇见宝玉,宝玉与父亲的告别以及贾政回府后与王夫人、宝钗等人的叙谈。宝玉与父亲的告别是这一部分的重点,主要通过描绘一个场景来写父子的惨别。贾政回府后的描写主要是王夫人以及宝钗的表现:王夫人痛哭不已,自己的半生心血、后半生的希望顷刻之间化为泡影。宝钗作为宝玉的妻子,也是极度悲痛的,但宝钗还是延续了其一贯的做法——完全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本段描写继续完善了他的含而不露、深沉内敛的性格。然后写贾政对王夫人嘱咐的话:“……我们在外把持家事,你们在内相助,断不可仍是从前这样的傲慢……”暗示了贾家复兴的可能。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写贾雨村与甄士隐的谈话,交待宝玉的后世“前经茫茫大士渺渺镇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从此形质归一”,然后交待了《红楼梦》一书的来历。说这是一部“作者不知、抄者不知、阅者也不知”的奇书,它将“真事隐去”而保留了“假语村言”。这一部分用了浪漫主义的结尾方式,呼应了开头。

三、片断赏读

原文:贾政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归彼大荒。(选文第二节)

赏析:这里为宝玉出家设计了一个最美好、清静、富有诗意的去处——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时间:天寒乍雪。皑皑白雪掩盖了世界上的一切肮脏与丑恶,而宝玉就是在这样一个纯净的时刻回归了自己的本源。情景:贾政在写家信,写到宝玉处,抬头忽见宝玉的形象: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动作:倒身下拜,拜了四拜。主要看他的神情:似喜似悲。喜从何来?悲又从何来?喜的是终于脱离了尘世的污浊,悲的是父子惨别。宝玉在雪地拜别父亲,虽有神秘之味,却是至情之文,和宝玉赴考前拜别母亲时给母亲跪下磕头一样,读着令人潸然泪下。看来,贾宝玉在出走前思想还是很矛盾的,对与他成长相伴的贾府以及父母恋恋不舍,藕断丝相连;他正想和父亲多说几句话,“只见船头上来了两个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飘然登岸而去。看来,宝玉选择出家,实在是在情与理之间作了无数次的思想斗争的。当然,也有和尚道士“夹住宝玉”的缘故。因为宝玉本来就是一块无用的石头,来世间走一遭也终要回到自己的归宿。结尾他是和那一僧一道到那“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就是说,他经历过做人的漫长一生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的青埂峰下。那块“宝玉”的归宿也在那里,又合二为一了。他在未经女娲锻炼之前,是一块愚顽不化的顽石,没有灵性,没有欲望,没有爱的追求。但他经过娲王的玉手,灵性通了。他盼着娲王对自己的青睐,要为她的补天事业出力。谁知这只是一厢情愿,女王对他冷漠,她炼就的三万余块石头俱得补天,却独独把他这一块遗弃不用。怀才不遇,怀爱不遇,使他产生了无限的悲哀。于是,他想到“人间的温柔乡”里去享受一番,以此来弥补失爱于娲王的不幸,便求助那一僧一道带他下凡。他在一生之中,虽然在女儿国的温柔乡里也享尽了艳福,但更受尽了种种磨难。如今又恢复了他那愚顽痴蠢的本性——这,才是一种彻底的解脱啊!

四、问题探讨

1. 宝玉出家的原因

一是爱黛玉心切,宝黛二人青梅竹马,情意绵绵。黛玉已死,自己也就没有在尘世中生活的意义了。二是自身思想的乖僻与人世的无常。贾家被抄家后,宝玉经历了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两者合起来,使宝玉感到人生的无趣。此时的他,除了出家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2. 高鹗写宝玉结局有何好处?

明确:一是为宝玉的消失设计了一个美好、清净、富有诗意的去处;二是宝玉的消失有朦胧感,很美;三是让贾政在遥远的江南遇到他,使他入考场时同母亲告了别,在此,又与父亲告了别,有浓郁的人情味,也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和人类父母子女之间的血肉天性。

篇5:《红楼梦》选读解说知识点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填空题

1.《红楼梦》的别名有《 》、《 》、《 》、《 》等。

2.曹雪芹,名(),是满洲()旗人。祖父名(),父亲名()。

3.《<红楼梦>的神话》一文中说:《红楼梦》中的世界被呈现出来的主线有两条:一

是叙事的主线,即();一是意念上的主线,即()。整部《红楼梦》就以()为经,以()为纬,交相编织并相交映衬而成。

4.舒芜认为《 》堪称《红楼梦》的主题歌。其中有不少名句广为留传,如()()()等。

5.王蒙认为,“宝玉挨打”是个大事件,也是一大高潮;它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王蒙还说,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是圆的而不是扁的”,【当然,对()和()例外,笔到之处,充满厌恶】这个“圆的”“扁的” 文艺理论源自英国()的《 》一书。

6.《红楼梦》第一回有一首绝句:“(,!,?)”第一二〇回有一组偈语:“(,!,?)”首尾圆合。

7.《红楼梦》结构上有三个鲜明特点:()、()、()。

8.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最大的伏脉是(),全书巨大的主题是()。

9.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影响较大的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另外还有蔡元培的()、王国维的()、胡适等人的()、毛泽东的()等等。

10.“金陵十二钗”指的是()、()、()、()、()、()、()、()、()、()、()、()。

二、简答题

11.“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这是第三十三回中宝玉挨打后贾母对王夫人说的一段话。詹丹赞为“神来之笔”,试为之申说。

答:

12.邓云乡认为,《红楼梦》的结尾“是差强人意的”、“是符合《红楼梦》的体例的”。试为之申说。

答:

13.《红楼梦说梦》的作者二知道人说“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然曹雪芹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试为之申说。

答:

14.刘梦溪说《红楼梦》“就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其包含的文化因子来说,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汇”。试为之申说。

答:

三、语段阅读题

15.阅读“宝黛葬花”片断(见《<红楼梦>选读》p、32),回答文后问题。

(1)“黛玉葬花”有怎样的思想内涵?

答:

(2)宝玉的“水葬”与黛玉的“土葬”表现了二人性格的何种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答:

四、高考典题举隅

16.(2008年江苏卷第24题)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分别借用了我国女娲炼石补天和天方国古代的神鸟“菲尼克司”从死灰中更生的神话材料。

b.巴金的《家》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它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了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其中写了一个幼稚而大胆的旧礼教的叛徒——觉慧。

c.《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彧在,决不会遭此大败,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

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赞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e.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除了金钱,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他破例为病危的妻子花钱求医,也是因为妻子一死,她名下的财产就要分给女儿。

17.(2008年江苏卷第25题)简答题

(1)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2)《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

18.(2008年福建卷第9题)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篇6:《红楼梦》选读解说知识点

会员交流资料

2010届高三语文复习题:《红楼梦》选读

《宝玉挨打》习题精选

阅读课文第8自然段,完成后面问题。

1.“宝玉挨打”后,最后出场的是贾母。试从文中摘录关于贾政的行为和神态变化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

2.贾政一开始“喝令”痛打宝玉,为什么贾母出场后又“叩头认罪”?这是否前后矛盾?。

3.宝玉的“流荡”行为为封建卫道者的贾政所不容,而身为贾府至尊的贾母却极力庇护,这又是为什么?。

4.试分析贾母驯服贾政的主要手段。

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分别来探访,依据文章内容比较二人的特点并回答问题:

5.黛玉探望宝玉是在黄昏,而且是悄悄进来的,这是为什么?显示出黛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6.“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是宝钗探望宝玉时,对宝玉说的第一句话。虽寥寥数语,但包含了许多言外之意,试加以分析概括,并指出宝钗的性格特点。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言外之意: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①对贾政毒打之事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宝玉的劝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宝玉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宝钗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黛玉见宝玉,哭了半天之后,只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包含了黛玉怎样复杂的心情?。

8.就宝钗、黛玉探望宝玉一节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钗“托着一丸药进来”毫不避讳别人在场,并且交待调剂之法。显示了她的稳重安详,也暗含着她急切地表现自己对宝玉感情的成分。

B.黛玉未见被打的宝玉,却早已“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这“无声无泣”充分说明黛玉的爱是摒弃世俗、强烈真挚的。

C.“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既表现宝玉誓死不向贾政屈服的决心,也可看出他在宝钗、黛玉之间感情无法选择而无奈。

D.这节内容,曹雪芹以生动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青年男女纯洁美好的爱情,也表现了反动腐朽的势力对这种爱情的摧残。

9.就这一节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言行的对比,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B.作者通过宝钗的言行来衬托黛玉对宝玉的纯真的爱情。

C.黛玉见宝玉,作者着力写了宝玉的心态动作和体贴对方的话。采用反客为主的写法从侧面表现黛玉对宝玉的爱情。

D.宝钗、黛玉的言语丰富深刻,含蓄丰蕴。言虽尽,而意无穷,显示出曹雪芹高超的艺术笔力。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答案: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1.迎接→躬身陪笑→跪下含泪→陪笑→叩头哭→苦苦叩求

2.不矛盾,贾政的“痛打”是为了维护封建的道德,而贾母出场阻止的手段也是封建的“孝道”,所以作为封建卫道者的贾政才“叩头认罪”。

3.作为贾府惟一的继承人,贾母对贾宝玉是一种“溺爱”,就像老母鸡爱它的小鸡一样,可是却客观上起到了纵容保护宝玉的作用。

4.贾母用来驯服贾政的是封建主义的“孝道”(分析略)

5.原因:①避开大批探望者,想和宝玉说几句心里话;②已哭了大半天,“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性格特征:①对宝玉爱之深切;②处事小心谨慎。

6.言外之意:①对贾政的毒打不完全赞同,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自己不听劝告造成的,有责备宝玉的意思。②劝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③不由自主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情,但却用“我们”这个代称,把自己隐没在众多的同情者之中。宝钗性格特点:从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宝钗是一位温柔、贤良、端庄的“大家闺秀”,但又谙于世故,城府极深。

7.这是一句只有深爱宝玉的黛玉才能说出来的话。话虽短,但意味深长,是汹涌的感情,跳过悲伤的阻塞而喷溅出来的一句话,这里面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而更多的是对宝玉的发自心底的纯洁的爱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8.C 9.B

课外延伸阅读训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2题。

王夫人心中怕的是凤姐儿未经过丧事,怕他料理不清,惹人耻笑。今见贾珍苦苦的说到这步田地,心中已活了几分,却又眼看着凤姐出神。那风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服,巴不得遇见这事,今见贾珍如此一来,他心中早已欢喜。先见王夫人不允,后见贾珍说的情真,王夫人有活动之意,便向王夫人道:“大哥哥说的这么恳切,太太就依了罢。”王夫人悄悄的道:“你可能么?”凤姐道:“有什么不可能的。外面的大事已经大哥哥料理清了,不过是里头照管照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王夫人见说的有理,便不作声。贾珍见凤姐允了,又陪笑道:“也管不得许多了,横竖要求大妹妹辛苦辛苦。我这里先与妹妹行礼,等事完了,我再到那府里去谢。”说着,就作揖下去,凤姐儿还礼不迭。

贾珍便忙向袖中取了宁国府对牌出来,命宝玉送与凤姐,又说:“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二则也要同那府里一样待人才好,不要存心怕人抱怨。只这两件外,我再没不放心的了。”凤姐不敢就接牌,只看着王夫人。王夫人道:“你哥哥既这么说,你就照看照看罢了。只是别自主主意,有了事,打发人问你哥哥、嫂子要紧。”宝玉早向贾珍手里接过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对牌来,强递与凤姐了。又问“妹妹住在这里,还是天天来呢?若是天天来,越发辛苦了。不如我这里赶着收抬出一个院落来,妹妹住过这几日倒安稳。”凤姐笑道:“不用。那边也离不得我,倒是天天来的好。”贾珍听说,只得罢了。然后又说了一回闲话,方才出去。

一时女眷散后,王夫人因问凤姐:“你今儿怎么样?”凤姐道:“太太只管请回去,我须得先理出一个头绪来,才回去得呢。”王夫人听说,便先同邢夫人等回去,不在话下。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来,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不知凤姐如何处治。

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清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事说道:“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倘或他来支取东西,或是说话,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着,不要把老脸丢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众人都道:“有理。”又有一个笑道:“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了。”正说着,只见来旺媳妇拿了对牌来领取呈文京榜纸札,票上批着数目。众人连忙让座倒茶,一面命人按数取纸来抱着,同来旺媳妇一路来至仪门口,方交与来旺媳妇自己报进去了。

凤姐即命彩明钉造薄册,即时传来升媳妇,兼要家口花名册来查看,又限于明日一早传齐家人媳妇进来听差等语,大概点了一点数目单册,问了来升媳妇几句话,便坐车回家,一宿无话。

至次日,卯正二刻便过来了,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只见凤姐正与来升媳妇分派,众人不敢擅入,只在窗外听觑。只听见凤姐来升媳妇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说着,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

一时看完,便又吩咐道:“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里头单管人客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他们管。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别的事也不用他们管。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别的事也不与他们相干。这四个人单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若少一件,便叫他四个描赔。这四个人单管酒饭器皿,少一件,也是他四个描赔。这八个单管临收祭礼,这八个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札,我总支了来,交与你八个,然后按我的定数再往各处去分派。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这下剩的按着房间分开,某人守某处,某处所有桌椅古董起,至于痰盒掸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账描赔。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如今都有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戍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第二日仍是卯正二刻过来。说不得咱们大家辛苦这几日罢,事完了,你们家大爷自然赏你们。”

说罢,又吩咐按数发与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椅搭、坐褥、痰盒、脚踏之类。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某人管共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敝,次日一概都蠲了。

凤姐儿见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

[注]①[对牌]用木、竹制成的支额财物的凭证,上有标记,从中劈作两半。支领财物时,以两半标记相合为凭。②[铃()来]约束、管制的意思。钤,销。③[呈文京榜]都是纸的名称。呈文纸是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一种质地较结实、价钱较便宜的纸,旧时写呈文及商店簿记多用之;因其含有麻质,又称麻呈文。京榜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榜纸,因其规格适宜于向京城销售,故称京榜。④[纸札]也作“纸扎”“纸劄”。这里是“纸张”的意思。札,古代无纸,字写在小木板上,叫“札”⑤[随时举哀]这里指分派奴仆随同死者亲眷一起号哭,举哀本是孝眷的事,但旧时有钱人家为了装满门面,也令奴仆或专门雇人来一同哭丧,以示悲痛。⑥[描赔]照原样赔偿。描,照底样描摹。⑦[黄昏纸」旧时有丧人家,每日按一定时间在灵前烧纸钱,日落黄昏时烧的那一次,叫“黄昏纸”。

1.王夫人“眼看着凤姐出神”,这眼神传递什么信息?

2.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动机是什么?

3.“凤姐道:有什么不能的,外面的大事已经大哥哥料理清了,不过是里头照管照管,便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这一语言描写表现王熙凤什么性格?

4.“凤姐不敢就接牌,只看着王夫人”这一细节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5.“王夫人因问凤姐:‘你今儿怎么样?’”问的是什么意思?

6.从凤姐想的“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等五件来看,他办事是怎样理出一个头绪来的?表现凤姐什么样的才干?

7.“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不知凤姐如何处治。”这一句的叙述角度为什么跟上文不一致?

8.来升与众人的议论对表现王熙凤的性格与才于有什么作用?

9.从来升与众人的议论中看中国人的民族性,你有什么领悟?

10.从凤姐与来升媳妇说的话来看,前述五个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凤姐的对策是什么?

11.王熙凤布置任务有哪些优点?

12.《红楼梦》全书写王熙凤,总的说不是一个正派人物,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则着重表现她出色的才干,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描写有一个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王夫人心里已经同意贾珍的请求,就看凤姐自己肯不肯了。

2.卖弄才干,提高威望。

3.才高气傲,非常自信,在王夫人面前又表现得尊重长辈,谦虚谨慎,善于恭维。

4.前面写“王夫人见说得有理,便不做声”,毕竟没有明确表态,凤姐要有王夫人的话才敢接牌,用以表现她在王夫人面前是非常谨慎的,她深知自己的命运维系在贾母、王夫人身上,一旦引起王夫人心中不快,嫌她自作主张,她就会失去恩宠。这一处细节描写也表现了凤姐心细。

5.从凤姐的答话可知,问的是,你今儿打算做什么。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6.她根据自己的了解,分析宁国府的弊端,作出相应的对策。她虽是荣国府中人,但是她对宁国府中事也了如指掌,可见她平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个有心人,她思虑周密,条分缕析,能够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制定防范措施。

7.这是作者转向读者说话,一面肯定王熙凤的考虑完全符合宁国府情况,一面引读者注意王熙凤的处事。

8.从侧面烘托王熙凤的泼辣和他的威望。

9.提示:中国向来是个人治社会,一切全看主持者的作风手段,你松,他也松,你紧,他也紧,中国人又是要面子的,生怕脸面上过不去。

10.最主要的问题是“家人豪纵”。对策是整治作风,赏罚分明,而且人人平等,不讲情面。

11.一是分工明确,二是严格的保管制度,三是有严格的财务制度,四是有严格的作息制度,五是有层层监督制度,六是赏罚分明。

12.辩证地描写人物,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也有长处,妍媸毕现。

《抄检大观园》阅读思考题

1.引发“抄检大观园”事件的导火线是什么?为什么王夫人“气色更变”、“泪如雨下”?

2.王夫人质问王熙凤时,王熙凤以委婉曲折的方式从六个方面为自己开脱,概括这六个方面,并指出从中看出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征?

3.面对抄检一干人的到来,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现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而惜春胆小,见了这个也害怕,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比较两人的不同,谈谈两人的性格。

4.王夫人没有采纳熙凤“平心静气暗暗访察”的建议,却听从了王善保家“带人到各处丫头的房里搜寻”的话,王夫人的用意何在?暴露出怎样的矛盾? 参考答案

1.一个绣春囊 原因:①怕外人知道,贾府的脸面受损 ②怕在同邢夫人的斗争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2.①香袋是外头雇工做的,我不会要 ②我即使有,也不带在身上 ③年轻奴才多,且又常进出园子 ④主子也常带小姨娘过来走走 ⑤园内丫头多,个个有嫌疑 ⑥园内人懂人事的,可能从外头得了来的性格:辩解十分精彩,讲的头头是道,表现了她的百般伶俐机变精明的特点。

3.探春反感这次抄检,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丫环,表现她有胆有识的个性。惜春胆小怕事,惟恐累自己,表现她无情无义甚至冷酷的性格。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4.王夫人有清除宝玉身边“妖艳”丫头的直接目的,更有想在同邢夫人斗争中摆脱被动的意图。暴露了贾府内王夫人和邢夫人两大主子之间你死我活的派系斗争。

篇7:《红楼梦》选读解说知识点

◆课件加点的多少取决于课件的稀缺程度和制作质量

新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等新课标原创课件:视课件质量和稀缺程度,加20到50点,而像《中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现当代诗歌散文鉴赏》《语言文字应用》《论语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等选修课课件更可以从重从快加点。

转发课件:视课件质量和稀缺程度,加10到30点

如果该课件是本站从未收录过的新教材课件,视制作质量,加30到60点

上传本站已经大量收录的课件(指总数在30个以上的),最多10点

特别提醒:原则上,我们不再接受总数已经超过50个的课件,除非的确做得特别好

如果“课件简介”特别详细,可以多加5点;如果上传者把课件和教案或说课材料打包在一起上传,可以多加10点

◆会员一次注册,终生有效!

◆没能通过审查的课件,一律删除,删除原因请见::/ftp/dellist.php

◆收费会员加点方法详见:/help.htm

上一篇:YTT企业家俱乐部党支部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行行重行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