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中文首字母版)

2024-05-20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中文首字母版)(共3篇)

篇1: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中文首字母版)

A

A型人格:总是不断的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情,并在必要的情

况下,对阻碍自己的其他人进行攻击。

B

不确定性规避:一个国家的人民喜欢结构化而不是非结构化情境的程度。保健因素:诸如管理质量,薪金水平,公司政策,工作环境这些因素,当这些因

素充分时,员工便没有了不满意感。

报酬:泛指雇员做出有偿劳动而获得的回报,包括工资和其他项目,以及非现金的各种员工福利。

C

操作性条件发射:一种条件发射类型,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

惩罚与忽视: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品德行为作出否定的评价或设置了令人不愉快的条件,目的在于控制和促进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称为惩罚。取消

维持莫伊行为的所有强化物的方法称为忽视。

长期取向:一种民族文化属性,强调未来,节俭和持久。

创造性:产生新颖而实效想法的能力。

承诺的升级:人们一直固守着某项政策,尽管有明显证据表明该决策是错误的。成就需要:追求卓越,达到标准,争取成功的内驱力。

从众:个体依据群体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D

登门坎效应: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请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现象,就

更有可能接受更大的需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一级一级的往上,这样就更容易登上高处。

短期取向:一种民族文化属性,强调过去和现在。

对比效应: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他常常受到最近接触的其他人的影响。

代表性偏见:不恰当的认为现在的状态与过去的一致,并按此评估一件事的可能

性。

动机: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地位:指的是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团

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

反复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

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

多功能型团队:有来自同一等级,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他们走到了一起的目的就是完成某项任务。

E

ERG理论:包括三类核心需要:存在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工作场所的越轨行为:(也被称作反社会行为或工作场所的无礼行为),是指违反

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危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工作满意度: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总结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的感觉。

工作参与:他测量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以及认为他的绩效水平的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工具价值观:是个体更偏好的行为模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个人主义:指人们喜欢以个体为活动单位而不是成为群体成员进行活动的程度,他们认为个人权力高于一切。

告密者:向组织内外的权威机构报告他们雇主不道德行为活动的个体。

工作扩大化:工作的横向发展,通过增加员工完成任务的数量和变化性,从而使

工作本身更具多样化。

工作丰富化:指工作的纵向发展,他增加了员工对于工作在规则,执行和评估方

面的控制程度。

工作轮换:一名工人定期从一项任务轮换做另一项任务。

归属需要:建立友好的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工作群体:成员进行相互作用主要是为了共享信息,进行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

好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工作团队:团队队员努力地结果导致团队绩效远远大于个体绩效之和。

H

互动群体:一种典型的群体,群体成员面对面的相互作用。

J

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一种类型,个体对那些并不产生反应的刺激做出回应。积极强化:在实施强化与惩罚的过程中,如果呈现某事物,导致行为者愉快并使

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频率增加,称为积极强化。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

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集体主义:人们生活在具有严谨架构的社会中,期望得到同一群体的其他人的照

顾和保护。

基本归因错误:当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是我们总是倾

向于低估外部因素,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决策:在两个或多个备选方案中做出选择。

较低层次的需求:通过外部得到满足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较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内部得到满足的需要,包括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

现需要。

激励因素:指能够对被激励者的行为产生刺激作用,从而调动起积极的因素,他

代表被激励者最本质的需求。

角色:指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角色认同/角色同一性:在一种角色当中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

角色期待: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别人认为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控制点:个体对自己掌握命运程度的认知。

刻板印象:基于某人所在团体知觉判断某人。

L

流动率:指员工永久的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理性:在具体的限定条件下做出的稳定的,价值最大化的选择。

路西法效应:指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罪行,这种人的性格变化被

称为“路西法效应”。

M

模型:模型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的概括。

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讲究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够替手段辩护的程度。

锚定偏见:把信息固定在初始阶段,一旦固定,我们就无法对接下来的信息作出

全面的判断。

麦考利兰的需求理论:认为成就,权利和归属是三种可以解释动机的重要因素。目标设置理论:关于目标的具体化,挑战性和绩效反馈会导致更高的绩效的理论。目标管理:一中包括了目标,员工参与,明确的时间阶段,对目标过程反馈的方

案。

名义群体法:一种群体决策方法,个体成员面对面综合他们的判断,但以一种系

统而且独立的方案进行。

N

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它是对个体所能做的事情的一种评估。

内控型: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的人。

男性气质:一种民族文化属性,它描述文化支持男性角色如成就,权力及控制力的程度。

女性气质:一种民族文化属性,它描述文化支持男女之间差异小,强调男女平等的程度。

内在报酬:是指员工由于工作本身而获得的精神满足感,是精神形态的报酬,包

括:参与决策权,自由分配工作时间与消费方式;较多的职权,较有兴趣的工作,活动范围的多样化。

P 破窗效应: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坏

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Q

缺勤率:没有来上班的现象。

权变变量:情境因素,调节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变量。

情感成分:态度中的情绪或感情的一部分内容。

权力距离:一个国家的人民对于机构和组织内权利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纳和

认可程度。

权力需要:控制别人以某种方式行为而不以其他方式行为的需要。

期望理论:个体以某种特定的方式采取行动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该行动能给自

己带来某种结果的期望程度,以及这种结果对个体的吸引力。

期望概率:某人认为他所能的得到的结果的概率。

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

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

在群体内聚力量。

群体思维:由于群众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寻常的,有少数派提出的不受欢迎的观点。

群体偏移:群体决策与群体成员的个人决策风险上存在差异,群体决策可能更为

保守或更为冒险。

R

认知成分:态度的信念或观点的一部分。

认知失调:指两种或多种态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和谐。

人格: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

人格特质:用于描述个体行为的一些持久而稳定的特点。

认知评价理论:一种理论,认为对原来受到内部奖励的行为进行外部奖励时,则

可能会降低个体的总体动机水平。

S

生产率:对工作绩效的测量,包括效果和效率两个方向。

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进行学习。

随机错误: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够预测随机事件的结果。

社会惰化:个体与他人共同工作时,比自己单独工作付出的努力更少的倾向。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是人们在完成简单人物或熟练任务时,如果有观

察者在场(观众效应)或者有竞争者在场(合作者效应),将会激发

起优于独处时的表现的倾向,但是对于复杂人物或者不熟练任务,情

况则相反,常会出现表现较次的情形,对于人类,关心他人意见者,以及在不认识观众的情况下,这种效应表现最为激烈。

体质能力:能够成功的从事要求耐力,手指灵活性,腿部力量以及其他特点的工

作能力。

态度:是关于事物,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

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内心感受。

投射作用: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激发想象与观念的过程,鼓励人们提出各种备选方案,杜绝

人和对这些观念的批评意见。

W

外控型:认为外界的力量如运气和机会控制着自己命运的人。

问题:事件的当前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异。

外在报酬:指单位针对员工工作作的贡献而支付给员工的各种形式的收入,包括

工资,奖金,福利,津贴,股票期权以及各种间接货币形式支付的福利等。

问题解决型团队:有相同的一部门的5—12名计时工组成,他们每周用几小时来

会面,讨论如何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等问题。

X

系统研究:通过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考察来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

论建立在科学论证之上。

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学习:在经验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消极强化:当一种反应之后人们做出的是中止或逃离不愉快的行为时,称为消极

强化。

行为成分: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和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选择性知觉:个体在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对看到的内容作

出解释。

需求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求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且,任何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下

一层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

X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不喜欢工作,懒惰,逃避责任,必须强迫他们工作。效价/目标价值:一个心理学概念,市值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人需要的价值。心理契约:管理层期望员工做什么的一种不成文的协定,反之亦然。

因变量:由于受到自变量的影响而引起的反应。

晕轮效应:根据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从而形成总体

印象。

有限理性:个体建构简化的模型来作出决策,他们从问题中抽取的重要的特点,而不是抓住问题的所有复杂面。

易获性偏见:人们倾向于那些容易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

验证偏见: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赢家诅咒:拍卖活动中的赢家一般都对战利品支付了太多的金钱。

Y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喜欢工作,有创造性,愿意承担责任,能够进行自我引

导。

羊群效应: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而更从大众的思想行为,也被称为“从

众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的意见和看法,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Z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他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直觉:一种未必得到研究支持的感觉。直接感觉,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观点。直觉决策:从经验中提取精华的无意识过程。

自变量:导致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假设性原因。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他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

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有效的运作和作用。

传记特点:即个人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他们是客观的而且

很容易从员工的人事档案中得到。

自我知觉理论:在事实发生之后能够使已经发生的活动讲的通的一种态度。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之间的认同,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

种心态。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喜好以及自身价值的认知。

自我监控:指的是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终极价值观: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个体愿意用他的整个生命去实现的目标。自利偏差/偏好(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和组织更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比

如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同事)。

自我实现预言: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A未能准确的认识B,但这种认识所产生的预期却导致了B行为符合A最初的过程。

自我实现:使个体成为他可以成为的人的动力,包括成长,开发自我潜能和自我实现。

自我效能感:个体认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

自我管理团队:由10—15人组成,承担了很多以前由主管承担的责任。

篇2: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中文首字母版)

三、名词解释 B 1.标竿管理:.标竿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竿的行为着于,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标竿倡;理最早由美国的施乐公司提出,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郎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C 2.“成熟—不成熟理论”: 阿古里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3.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白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4.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D 5.单向沟通: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6.单环学习: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7.调查反馈法:调查反馈法主要是利用问卷向一个组织来收集有关组织与成员的资料,组织成员以这些具体资料为基础来共同诊断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F 8.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

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9.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10.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11.分权式组织结构: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住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臵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番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G

12.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13.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14.工作冲突:当人群和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相互依赖或密切相关而出现职责分歧和工作矛盾时,就可能产生工作冲突。

15.工作再设计: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16.过程咨询:过程咨询就是用一系列的顾问活动,来帮助变革人员认识、了解和处理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件。H

17.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住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刀;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J

18.集权式组织结构:集权式组织结构

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臵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拙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小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

19.绩效管理:行政组织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绩效标准的没定、实施和对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20.绩效评估:行政组织绩效评估就是用事先确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状况.以确定绩敦实践水平的活动。

L

21.棱柱模式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慨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22.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23.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M

2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5.敏感性训练: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N

26.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P 27.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控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Q 28.群体: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29.群体归属意识: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短。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

30.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31.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浯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32.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S 33.双向沟通:双向沟通是指信息的发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讯者发出信息之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

34.双环学习: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的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双环学习也被称为“变革型学习”。35.三环学习:三环学习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是最深程度的学习。36.示范法: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宜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彰先进人物等方法,使行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行政行为的导向。

37.斯坎隆制:斯坎隆制度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斯坎隆原是拉帕因梯钢铁厂的工会负责人(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该厂濒于破产。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T

38.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39.团队建设:团队建设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的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

W

40.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X

41.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42.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43.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

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44.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层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

和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45.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46.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47.行政组织决策:是指行政组织系统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行政问题而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做出各种决定的过程。48.行政组织决策程序: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是指行政组织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须经过和遵循的工作次序和工作步骤。

49.行政组织决策体制: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人员设臵、职权划分以及运行关系的模式。50.行政组织学习: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而进行的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行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多方面改善以及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51.行政组织文化:行政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辫遍认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和。

52.“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自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人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53.学习:学习是一个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

Z 54.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55.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56.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57.组织的“潜结构”: 我们把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或“潜结构”因素。58.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白身特点、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59.组织决策科学化:组织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行政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

60.组织沟通: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61.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62.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队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行为规范、活动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63.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

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

64.组织发展: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地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65.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66.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67.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68.直线/职能冲突:主要发生在任务单位与职能部门间的冲突,焦点常在资源分配上或职能部门干预任务系统的决策方面。

69.仲裁解决法:是指当冲突发生以后,通过协商已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第三者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70.知识: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资讯;此外,也包含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

篇3: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中文首字母版)

为了使语言简练而对词语加以简化、缩略成了新词语产生的途径之一。将一个词缩短是现代英语的一种普遍构词现象[5]。而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 大大超过了以前若干个世纪。社会生活节奏空前加快, 国际间的交往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频繁, 所有这些社会因素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量压缩词[3], 从而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生活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缩写词。

一、首字母缩写词的分类

一般来说, 首字母缩写词可以从形式上分成两类。

1.首字母连写词。

首字母按照开首字母发音[2]。如上文的U.N./ju:`en/ (United Nations:联合国) , U.S.A./ju:es`ei/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 及DPRK/dipi:α:`kei/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2.首字母拼音词。

首字母拼音词按音标方法读音。如OPEC/`藜upek/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 , SALT/s蘅:lt/ (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限制战略武器会谈) , UNESCO/ju`nesk藜u/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

二、首字母缩写词的构成

1.由各个重要词的首个字母组合而成。这是首字母缩写词最常见, 也是最重要的构成方式。比如:rpm (revolution per minute:每分钟转数) , a.p.r. (annual percentage rate:年百分率) , AALA (American Automotive Leasing Association:美国汽车租借协会) , TOU (Trace Operate Unit:追踪装置, 故障探测装置) 。

2.如果是单个合成词的话, 一般取词的前 (后) 缀和词根的首个字母构成首字母缩写词。比如p.s. (postscript: (信末签名后的) 又及、附笔) 。

3.如果词组中含有合成词和非合成词, 则合成词取词的前 (后) 缀和词根的首个字母, 跟非合成词的首字母一起组成首字母缩写词。p.p.s (post postscriptum:信末附言之后的再附言) , RNA (ribonucleic acid:核糖核酸) ,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 , ESP (extrasensory perception:超感觉的知觉) 。

4.只缩写两个成分组成的词组中的第一个成分或三个成分组成的词组中的前两个成分, 最后一个成分保持不变。例如:H-bomb (Hydrogen bomb:氢弹) , G-man (Government Man, 美国联邦调查局侦探) , D-notice (Defense notice:国务通告) 及V-J Day (Victory over Japan Day:战胜日本纪念日) [2]。

5.利用发音谐音用别的英文字母来代替首字母。如在X.O (extra old:在白兰地酒中用来指酒超纯, 其存放年份在45年以上) 和IOU (I owe you:借据;借条) 这两个词中, 分别用X和U来取代E和Y。这是因为X的发音跟extra的第一个音节类似;而U跟you的发音一样, 这样一来就使得首字母缩写词的意思更为明确, 能使读者从发音猜出单词的意思。

6.利用发音谐音用阿拉伯数字来代替首字母。最常见的就是利用阿拉伯数字中“2”的英文发音[tu:]跟介词to[tu:]的发音一样, 因而用“2”来取代“to”。比如:F2F (face to face:面对面) , b2b (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对企业 (也称为商家对商家或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 的电子商务) , b2c (business to customer:企业对消费者 (也称商家对个人客户或商业机构对消费者, 也就是电子商务商业机构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基本等同于电子零售商业) 。

7.词组中如果有in, of, and和to等介词时, 跟词组其它部分单词的首字母一起组成首字母缩写词时, 可保留该单词的原形。如Rand D (Researchand Development:研究与发展) ;Rand B (Rhythm and Blues:蓝调音乐) ;A.F.of L. (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美国劳工联盟) ;B of E (Bank of England:英格兰银行) 。也可以将介词进行简写, 只保留首字母。如RIP (rest in peace:愿灵安眠) , TOT (Time of Transmission:传输时间) , POW (prisoner of war:战俘) 。而有时甚至会省略这些词, 只缩写其它重要词的首字母。例如:AA (Air to Air:空对空) ;AAAS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 。

三、对中文的影响

语言都是活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我们的母语中文就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史。从古代的文言文到新民主运动时期推崇的白话文, 再经过改革开放, 蜕变成今天的现代中文。其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已经跟原来的文言文完全不同了。现代人如果不经过一定的训练, 是无法跟古人沟通的。那么, 到了现代以后, 中文是不是就止步不前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加入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 , 并推行全民学英文行动, 将英文列入中国教育的一部分, 从而使得中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多了很多新词汇, 在表述上也越来越现代化。

随着中国人对英语的学习和接受程度日益增长, 英语的首字母缩写词也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如报纸、新闻上讲到亚太经合组织时常简称为APEC, 称联合国为UN等, 甚至还将首字母缩写方法运用到中文, 从而使中文也衍生了大量新生词汇, 比如BS, LZ, RMB等。

中文对英语首字母缩写词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直接将英语首字母缩写词应用到中文中。

这是目前最广为认可、最正式的在中文中应用首字母缩写词的方法。像CCTV, APEC, UN和3G (The Third Generation) 手机等单词, 在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中随处可见。

“2002年3月24日, 纽约人寿国际公司董事长兼CEO白嘉礼 (Gary Benanav) 与经合组织 (OBCD) 秘书长唐纳德·约翰斯顿等与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等六位中方高层官员共同会诊加入WTO的中国。白嘉礼评估中国大陆的市场说:“中国保费收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1%, 较美国的4%—5%, 发展空间极大。”这是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第15期刊登的一篇文章。短短的一段话中分别出现了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 , OBCD (Organization of Business Co-operational Department:经济合作组织) ,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 ,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 等缩写词。现在, 这些英语压缩词频频出现并被大众所熟知。这足以说明英语压缩词已被人们接受并在汉语中经常使用[3]。

在引用英文缩写词的时候, 有时候受到字母的限制, 需要将英文缩写与汉字并用, 以增强单词意思。如PC机, SIM卡, ATM机, B超, IP地址, IP电话, SARS病毒, T型台, T恤衫等, 这些已经成了汉语的一部分。

2.模仿英语首字母缩写词的构词方法, 创造出中文独特的首字母缩写词。

中文的“首字母缩写词”主要有以下两种构成方法:

(1) 将词组若干个字的首个拼音字母组合起来。如上面的BS, 其实是由鄙视 (bi shi) 这个词组中“鄙 (bi) ”和“视 (shi) ”的首个拼音拼在一起构成的。以此类推, LZ就是楼主, 而RMB就是人民币 (ren min bi) 。

必须注意的是, 在这类构词法中, 虽然是由汉字首个拼音组合而成的, 但是在发音时, 却是用英文来发音。也就是说, 读的时候必须是将各个字母读成相对应的英文字母发音。比如BS, 发音是“bi:`es”, 而不是拼音发音的“bo s”;

(2) 利用中英文谐音用数字来代替汉字。比如520、1314、745、88和886。在阿拉伯数字中, 5的中文发音是wu, 而2是er, 0则是ling, 听起来就有点像是“我爱你 (wo ai ni) ”。所以, 520指的就是“我爱你”。1314中3的拼音是san, 发音效果跟sheng (生) 也比较类似, 而4 (si) 则类似于世 (shi) 。因此, 就用1314来暗指“一生一世”。至于745, 就是生气时说的“气死我”了。

利用英文谐音用数字取代汉字的方法比较少见, 一般用到的只有88和886。这是由于8的中文发音是bα, 成音效果跟英文的bye[bai]有点相似。因此, 88其实指的就是“bye-bye”或者“goodbye”, 也就是“再见”的意思。886则是中英文的混合运用了。6 (liu) 其实是用中文“了”的谐音 (le) 演变来的。所以, 886其实就是指“再见了”。

模仿英语首字母缩写词的构词方法而创造出来的中文首字母缩写词目前广受网民的拥戴, 在青少年中也广为流传。但是, 这种构词法并未真正为国民、学者们所认可, 尚未普及开来。因此, 在正式刊物、新闻、报纸等还未出现这些流行词语。

三、结语

汉语外来词的缩写形式的一个基本原则是, 大致保留原有的信息, 而且出现频率越高, 简缩的可能性就越大, 其流行方式愈烈。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可谓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2005年随着超女大赛的火爆, “PK”频繁进入人们视线。这个词源自英语短语“player killing”, 本来是游戏专有名词, 指游戏中玩家相互战斗的模式, 后来又被网络游戏和媒体广泛使用。现在的“PK”, 综合了“淘汰、胜利、打擂、竞争、二选一”等含义。“PK”被收入200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言之一。这再次印证了在并存的语言形式中, 人们往往习惯于选择音节简短的表达[5]。

正是由于人们对倾向于使用音节简短的表达, 才使得缩写词在中文中越来越受欢迎。当前汉语中字母词的大量涌现说明:中国跨文化的交际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发展[4]。缩写词的大量涌现, 正是中文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良好证明。然而, 由于网络和现代传媒的影响, 如何正确引导中文正确、健康地发展, 将是非常值得学者们思考的问题。

摘要:该文探讨了英文首字母缩写词的分类、构成及其对中文的影响。缩写词是现代英语的一种普遍构词现象, 也是英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英文首字母缩写词的影响, 中文也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缩写词。尽管这种构词方式尚未真正普及, 但已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关键词:英文首字母缩写词,构成,中文,影响

参考文献

[1]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出版公司辞典部.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英英·英汉双解) [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2]管延祥.英语首字母词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6) .

[3]陈国芳.20世纪的语言现象——压缩词[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3, (4) .

[4]薛笑丛.现代汉语中字母词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 2007, (4) .

[5]黄卫平.现代汉语中英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心理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8) .

[6]李静.浅论英语缩写词的类型构建及应用规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3, (4)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中文首字母版)】相关文章: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04-27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拼音字母索引05-15

组织行为学范文05-23

组织行为学考点04-19

组织行为学本科04-23

组织行为学大纲05-14

组织行为学沟通06-10

组织行为学试题二05-23

组织行为学传记特征04-08

经济组织行为学论文04-17

上一篇:鼓励奋斗充满正能量的句子下一篇:父亲节礼物 祝福语 短信歌曲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