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体系方案

2024-05-07

人才培养体系方案(共6篇)

篇1:人才培养体系方案

附件4

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一)指导思想

(二)培养目标与规格

1.专业名称及代码

2.入学要求

3.学习年限

4.培养目标

5.人才规格

(三)职业范围

(四)人才培养模式

(五)职业能力分析

(六)专业核心能力

(七)课程体系

(八)专业核心课程描述

(九)教学进度安排表

(十)课程考核

(十一)教育活动设计

(十二)教学进程表

(十三)课外阅读文献

(十四)毕业资格

1.学分

2.职业资格证书

(十五)教师要求

(十六)实践教学条件要求(十七)专业指导委员会组成(十八)其它说明

1.课外活动学分计算

2.方案实施建议

(十九)培养方案论证意见

篇2:人才培养体系方案

与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构建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实施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明确和重要的工作任务。

一、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必须要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以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为核心,健全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激励等管理制度,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逐步形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必须要建立健全“两结合、三共建、四层面、四参与、重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及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二是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评价标准体系、保障体系;三是实施“院、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四是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五是充分发挥数据平台的教学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水平。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的标准化、规划化和系统化。

三、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体系建设内容

1.健全“两结合” 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要引进ISO9000等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将教学质量由校内评价向校外评价延伸,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权重,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1)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一个由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等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方面进行咨询把关。

(2)建设人才市场调研队伍。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人才市场调研队伍,实时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向,为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优化、专业建设提供第一手材料。

(3)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建立由学生代表、毕业生、教师、系部、用人单位等组成的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及时反馈、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使息反馈系统形成闭合的环状结构。

(4)完善双指导教师制度。建立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校内校外双指导教师制度,校外指导教师对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不低于50%。

(5)健全院系“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建立过程监控以系(部)为主、结果监控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6)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校企结合教学督导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检查、督导。

2.完善“三共建”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控、反馈与评价、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动态管理。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条件保障、专业设置与调整等进行系统化规划设计,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控制”,确保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目标的一致性。

(2)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通过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实施办法与反馈办法等制度,将教学质量形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地结合。建立由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检查等环节组成的全面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评价体系。明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规范和创新“生产实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职业教育及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3)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依托行业、企业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生产过程、教学组织、成绩评定、产品销售等共同管理,探索校企共管运行机制。成立校企成员岗位互聘的组织机构,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组织保障体系。

建立校企共管制度,岗位互聘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制度,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专、兼职教师教学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等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价制度。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保障体系

3.实施“四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改革,打破原有的学院、系、教研室的传统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学院、系、专业、企业相融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机构。

重点探索专业群、企业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作用,发挥专业群资源整合优势,成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机构,由企业专业人士、生产一线技师和专业教师组成。建立专业技能标准和技能考核题库、实训项目库等教学文件,使人才培养质量有标准,考核评价有标准。实施“院、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4.建立“四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要吸收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学生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有接受教育的知情权,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了解人才培养过程,密切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教育教学的联系。在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人员讲授实践性课程,按照生产质量管理模式考核评价学生,将生产标准、成本指标、安全标准等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中。改革传统以知识点为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探索生产性课程的课程管理、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考核体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各专业群成立教学质量工作机构,行业企业人员不得少于1/3,充分发挥社会的评价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面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5.发挥数据平台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水平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状态数据采集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数据平台),高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学院领导、各管理部门、系(部)、教师对称数据平台的认识,利用数据平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估、自我评价,每年形成院、系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分析报告,成为学院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的依据,成为学院、系对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形成教学过程以数据平台为基础,系部评价以数据平台为基础,专业建设与发展以分析报告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机制。

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依托数据平台,开发“系部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师生交互系统”、“教室使用在线审批系统”、“调停课在线审批系统”、“教学管理在线平台”、“教学信息发布与在线互动系统”等。为教学质量实时监控、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建设是基础,监控是保障,评价是手段,质量是核心。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为契机,成立院级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负责全院教学质量的制度建设、质量过程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负责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管理。

篇3:人才培养体系方案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要素

学分体系是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学分为载体, 通过学分计量、学分分配、学分修读等环节对学生的专业资格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描述、转换、累积的一种方式, 以完成的学分量反映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学分体系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构建要素组成的整体, 研究学分体系的构建要素对制定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学分标准是学分体系的基础要素

学分标准是指学分计算的标准, 是构建学分体系的基础。学分标准通常包括单个学分标准、总学分标准和限修学分标准。单个学分标准一般与课程的教学课时数相联系, 是指1学分承载课堂教学的课时数, 是计算学生学习数量的基本单位, 量化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效果, 通常以单个学分在1个学期内每周1课时的课堂学习量进行计算比较简便。总学分标准与单个学分标准相互联系, 是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的总量, 表明了学生完成学业所需修读的学分, 学生完成总学分标准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毕业。单个学分的课时标准与总学分标准是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的, 一般来说, 单个学分标准所包含的课时增多, 总学分标准则会减少, 反之亦然。限修学分标准规定了学生在每学期或学年里修读课程的最低学分数量和最高学分数量, 是对学生在每学期或学年修读学分的要求。最低学分数量是为了防止学生故意过少选课的现象, 最高学分数量是为了防止学生过多选课的现象。在不同的学校里, 学分标准可以不同, 应以科学、定量和经验的综合考量为基础, 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二) 学分结构是学分体系的刚性要素

学分结构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 对学分进行分类, 规定学生应修读各类学分的数量和比例关系, 并由此组成学分结构表, 是学校对学生修读学分的刚性要求。学分结构可分为静态学分结构和动态学分结构, 静态学分结构要求是大学基于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理想, 对人才培养目标从具有法定效力的规章上进行的规范, 也就是说, 它是大学对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文本描绘, 动态学分结构是指学生实际所修课程学分之间的关系, 包括数量关系和质量关系。学分结构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 也是教学改革中进行调整和监控的重点, 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控, 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三) 学分分配是学分体系的动力要素

学分分配是将若干学分分配给认证/项目或教育成分 (例如模块、课程成分、论文、实习和实验室工作) 的过程。学分分配是学分体系中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要素, 学生可以按照分配到每个学期的学分进行学习, 也可以提前选修学分, 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学分分配中要注意各类学分安排的数量和先后顺序。在高职教育中, 首先应该注意实践性学分的数量和安排的学期, 在学分分配中突出实践性教学, 突出技能的培养;其次是学分分配要将学习成果分解, 安排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获得学习成果的学分, 这样有利于进行跨校、跨教育层次的学分互认;最后是学分分配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 均匀分配各学期的学分, 保证学生学习的均衡性。

(四) 学分评价是学分体系的保障要素

学分评价是指对学生修读的学分进行检验, 对在校外或其他教育层次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和转换, 是承认学生学分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学分可通过组织考核进行检验, 一般以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 非课堂教学的学分可通过评定的方式进行。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学分评价中, 应做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改变传统单一和封闭的评价方式, 做到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 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结合, 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 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结合, 校内学分与校外学分结合, 使评价手段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以国家的高职教育法规和政策为依据, 以职业教育为根本, 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

(一)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既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决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的关键要素。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业者中, 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和具备精湛操作技能, 能手脑并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包括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 应设置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相适应的学分, 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学分体系, 明确技能培养的学分要求。

(二) 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的“双证书”制度

实施双证书制度既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 又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既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 又成为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的“双证书”制度, 是要求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时, 除了取得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外, 还要取得经过劳动保障部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后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既是紧密联系的, 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的方向是一致的, 即为了提高待就业人员的职业能力, 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待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两者都是以职业活动需要为基本的依据。但他们又不能相互等同、相互取代。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构建中, 既要重视学历教育学分的设置, 也要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学分的设置, 两者不可偏废, 做到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重, 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 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特色, 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通过校企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合作, 高职院校不但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培育高技能型人才, 实现所培育人才从学校到社会“无缝对接”等目标, 同时还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实现自身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以职业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同时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方式注重培养质量, 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 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设置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学分, 做到工学学分结合, 校企学分互认, 构建符合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学分体系。

(四) 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实训是高职专业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措施。实习实训除了在校内进行的各类实验、实训、设计、职业技能培训外, 还包括了在校外进行的职业考试、见习、实习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要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的学分, 增加实训与生产实践学分, 单独设置实训学分, 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人才培养的需要, 做好学分分配和学分安排, 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分体系。

(一) 学分体系符合学分制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 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导, 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重点, 确定学分标准, 完善学分结构, 注意学分分配, 规范学分评价方式, 使学生能按照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规划学习进程, 自主完成学业。

(二) 学分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基础、以职业课程为核心的学分体系。在学分体系中, 通过学分分类、学分分流等途径, 构建不同类型的学分, 一般分为必修课学分、限定选修课学分和任意选修课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将相应的学分归到这三类学分中, 注意减少必修课学分, 增加选修课学分, 保证实践课学分, 构建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的学分体系。

(三) 学分分配符合选课制的要求

为了方便学生选课, 在学分分配时要考虑到学生修读学分的灵活性和连续性。要按照学生选课的要求, 合理分配各类学分的开课学期, 特别是要分散必修课学分的开课学期, 不要形成在低年级时挤满必修课学分, 在高年级时基本都是选修课学分的现象。每个学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修读选修课学分, 使得学生对自己要选修的学分更具目的性和操作性, 完成自主规划的学习进程。

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途径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是高职实施学分制的关键环节, 应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 根据国家的法规和政策, 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 按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规律和特点,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学分体系。

(一)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分体系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观, 是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 首先是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观, 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次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 设置符合职业培训的学分;最后是营造学分制的人才培养环境, 改善办学条件, 充实实习实训内容, 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能顺利实施。

(二) 按照培养目标构建学分体系

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是以学分标准为基础, 以必修课学分、限定选修课学分、任意选修课学分为类型构建的。必修课学分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设置, 限定选修课学分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 任意选修课学分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设置。在培养方案中, 一是要规定各类学分的修读数量, 指导学生选课;二是要设置符合职业技能培养的限定选修课学分, 使学生能按照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修读;三是要设置一定量的任意选修课学分, 使学生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 以培养适应各方面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 安排适合学生选课的学分修读进程

在学分制的教学安排中, 除了考虑学分安排的连续性和先后顺序外, 还要考虑学生灵活选课的需要, 特别是在选修课的安排上, 要改变学年制的排课方式, 做到课程开设学期周期化, 以一定的周期循环开课, 这样才能方便学生在不同的学期进行选课。例如修读人数较多的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每个学期都开课, 而专业课则可每学年开课一次, 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学期中选到自己应选的课程。

(四) 扩大以学习成果为衡量标准的学分

我国高职教育的学分标准通常是以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为主要依据设立的, 除了一些学校组织的到校外进行的见习、实训和实习外, 对于其他在校外和其他各层次教育中获的学习成果不能进行学分认定和记载, 限制了学生扩大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获得学习成果的途径。由于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学校难以全面提供校外和各层次教育的各种技能教学, 而这些校外和各层次教育可能会提供学生丰富的学习环境并获得学习成果。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学分体系中要扩大以学习成果为衡量标准的学分, 对学生在校外和各层次教育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考核, 参考相应的学习水平进行认定和记载学分, 以增强办学的灵活性,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摘要:目前, 高职院校中普遍实行了以学分体系为基本构成的学分制, 制订了适应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主要是以课程要素构成的课程体系和以学分要素构成的学分体系。学分体系是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学分标准、学分结构、学分分配和学分评价等要素构成。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 应以国家的高职教育法规和政策为依据, 按照人才培养的需要, 根据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规律和特点,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学分体系。

关键词:高职,培养方案,学分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袁松鹤.欧洲学分体系中ECTS和ECVET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5) :30-39.

[2]别敦荣.论学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施的原则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3) :6-15.

[3]王文礼.欧洲学分制和终身学习[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6) :51-53.

[4]崔发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3, (2) :5-7.

[5]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7 (22) :18-20.

[6]乔昕.论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2) :29-33.

[7]张亚军, 徐亚娜, 楚金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 2008, (12) :4-8.

[8]张士杰, 谢咏才, 刘尚民.充分发挥学分制的灵活性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培养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 1988, (06) .

篇4:人才培养体系方案

【摘要】以职业需求为基准的教育教学能够解决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压力,本文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技能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为主旨进行探讨,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述分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技能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此体系中高技能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行详细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技能性英语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技能型英语人才 培养方案

随着我国扩招政策的实施,出现了大批高校毕业生,但在他们寻求就业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以课本为主的高校教育无法使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面对这一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和构建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英语应用的广泛和普及,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技能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概述

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成为职业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职业教育包含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上看是指一种以职业培养为主的教育观,适用于任何能够实践操作的专业,从狭义上看它是指通过传授进行某种技术人员的培养,传授的内容包括知识、相关技能、职业态度等。根据我国的就业现状,我国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对职业教育广义含义上的理解,是在大职业教育观的是视角下产生的,它要求从社会系统论、生态论为理论基础,对职业教育进行内外部的考量,进而构建一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技能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能够适应我国对人才的高端性需要。随着我国发展的国际化,英语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多数人都可以进行英语的使用,面对这种现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英语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要加强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英语专业人才具备就业竞争力。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高技能型培养能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础上,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中对高端人才的需要。

2.能够满足职业个体的普适性需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以职业人才的个体需要为基准进行普适性培养,使他们具备的英语职业技能能够适用于任何英语相关专业的职业需求,在他们对专业感兴趣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使英语专业学生能够在具备英语相关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能力。

3.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广泛性需要。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强职业教育面向受众的广泛性,使生活中的任何群体都能够通过职业教育提高自己的职业需求,对英语专业而言,许多前几年毕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因为没有经过相关的英语技能培训,使他们只具有英语相关普遍技能,而不具备特殊的高技能,例如口译、笔译等专业技能,因此,开放性的职业教育能够满足大众的自身需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技能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策略

1.加强英语技能培养课程设置。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校对课程的设置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方面,因此在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综合要加强英语专业技能型课程的设置。例如对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口译英语等课程的设立,让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课程选择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技能的培训,这样的选择能够为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不同职业技能,进而提升自己的求职面与求职竞争力。

2.加强职业英语培养方案制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技能性英语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师进行学生培养的基本原则,在制定职业英语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依据英语专业的自身特点与优势进行设置,例如在商务英语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其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进行相关的商务贸易、谈判等活动,因此在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在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上也要具备商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技能水平,进而达到英语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将课堂英语教育与实践英语教育相结合。在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背景的英语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依据英语专业的不同方向与行业特点结合起来,把握行业要求的技能,进行实践性的培养。在我国企业中,对英语专业高技能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校要以企业需求为培养基准,通过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参与,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英语综合职业技能,这种技能既包括职业技能也包括职业素养。高校在把握时代变化与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课程调整与培养方案制定提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高技能培养。

四、结语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高校通过培养方案创新、课程设置等方式对高技能型英语人才进行培养,能够使学生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就业,也能够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融合,进而解决我国就业压力,提高就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岩,张桂萍.高职学生英语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J].校园英语(上旬),2016(1):67.

[2]袁振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管理观察,2012(1):42-45.

篇5:人才培养体系方案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重视和强调实践性教学的特色和优势。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性本科院校基本的教学定位。通过实践性教学系统严格的训练,加强与职业岗位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是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为了进一步实施“1+1”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整改,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根据我院专业设置多科性的特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思路的确定拟分为教师教育专业和非教师教育专业两大类型:

教师教育专业要面向基础教育,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内核,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学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教育科学研究等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地融合到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同时,建立教师教学技能标准及测试办法,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非教师教育专业要面向职业岗位,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为内核,通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岗位工作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地融合到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同时,建立专业技能标准及测试办法,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本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即从实践教学的目标、渠道、形式、标准、考核、监控等全方位、多维度进行设计,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总体框架应包括三个板块: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条件保障。

内容体系应体现三个层次: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每个层次应包含若干个实践教学模块,即体现在具体的课程或其他教学活动中,可大体分为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部分。(2)全程性原则。依据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和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坚持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位一体,对实践教学内容的三个层次设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贯穿全程。

(3)开放性原则。即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实践教学机制。在保证课内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实习、见习、微格教学、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的前提下,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开放实验室、开放教师研究项目、各级学科竞赛等为平台,探索与尝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践行“大实践”的教学理念。

(4)融合性原则。即将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与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二者同步进行、互为补充、有效促进。

(5)师范性原则。这是针对教师教育类专业的特点而提出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特有的重要标志,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应突出强化教师技能训练,彰显师范性的特色。

三、运行机制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在总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目标要求,突出技能训练,强化实践能力。在课程结构上,扩增实践性课程的门数、学时和学分比例,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出率达到整个专业教学的40%以上。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知识性课程技能化、实践化;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努力使课程教学走出教室走向现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加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3、完善技能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坚持“大实践”的教学理念,打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限,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完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职业技能训练的显性教学与隐性渗透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能力教育课程以及各类见习、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所涉及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属于显性教学,要按照每门课程教学大纲所确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训练并通过相应的测试。另一方面,要将职业技能的意识渗透到教师日常教学、学生的各种活动、环境布置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职业技能的意识不断得以强化。让学生在显性教学和隐性渗透中不断掌握和汲取职业能力的养分,缩短与未来从事的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职业技能训练的专项训练与实战演练相结合。教师教育专业要制定《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教育实习前必须接受微格教学的综合训练;要把复杂的教学行为过程分解为单一技能(如导入、讲解、语言、提问、评价、演示、板书、结束、课堂组织、复习、讨论等技能),每一技能确定标准,并对每一技能进行目标训练。对于技能达标的学生方可参加到中小学的实习中,通过实战演练强化教学能力。

其他专业同样要制定《专业技能训练大纲及测试办法》,制定每一技能确定标准,并对每一技能进行目标训练。然后通过到具体工作岗位的实习,达到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

职业技能训练的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教师教育专业在校内外结合中,通过聘请中小学的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微格教学训练的指导、介绍教育教学经验、解答学生在教学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同时,每个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中小学开展见习、研习等。在课内外结合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课内外链接,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如举办教学设计、教学技能、黑板字书写、教案编写、演讲等竞赛活动,加速学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力的形成进程。

其他专业在校内外结合中,通过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技师、工程师、管理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参与相关专业技能训练的指导和培训,介绍本专业相关工作岗位前沿要求和工作经验,解答学生专业教育中的问题;同时,每个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开展见习、研习等。在课内外结合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课内外链接,举办技能竞赛活动,加强与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对接,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开发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

4、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让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准备活动、注重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和规范训练、让学生参与专项调研和社会调查等,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5、优化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室建设,足量配备实验仪器设备的套件数,实现基础训练的单人操作要求。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变“参观式”实习,使实习基地真正成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实战场所。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制度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规范有序;职业技能标准明确,测试可操作性强;形成质量管理、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篇6:安全双重预防体系体系建设方案

2017年审核计划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二0一七年九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省、市、区、镇各级政府关于建立完善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具体要求,我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审核工作领导小组,由安全部牵头各车间主要负责人及技术人员配合,对企业生产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等进行辨识,确定了安全风险点的存在状态,通过历时近两月的时间,逐个对公司平面布置、安全管理、各生产车间、维修、消防和后勤(办公室、财务、供应、销售、食堂)进行了设备设施和作业风险点再查找,并对查找出的风险点逐个进行了危险因素再次进行辨识、分析、评价、汇总,并验证已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根据各风险点的风险级别重新审核制定了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明确了管控负责人,制定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根据各风险点的风险等级特点,明确了检查的等级、频次和责任人。

随着国家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的不断更新及公司进一步发展新的技术创新,公司将依据本办法程序对相关的风险点重新进行辨识、分析,不断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字第09-002号

关于成立“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审核”

领导机构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委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工作部署,结合***安监局领导指示精神,经公司研究决定成立关于两体系评审工作领导小组。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公司成立两个体系审核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部,****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职责:

(一)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审核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审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制定;

2.确定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总体目标、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控策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解决方案;

3.了解和掌握公司面临的各项风险及风险分级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

4.负责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其他事项。

(二)办公室工作职责

1.组织协调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日常工作; 2.研究提出公司决策、事件和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评估标准; 3.研究提出公司风险分级管理策略和隐患排查治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

4.负责对风险分级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风险分级管控的改进方案;

5.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 6.负责指导、监督各车间、部门开展全面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7.分析识别公司主要风险,负责组织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执行、评估工作。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9月

主题词: 两个体系审核、通知

报:

总经理

送: 各部门

公司办公室

存档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字第09-003号 关于下发“****石化科技有限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

个体系审核实施方案”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委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工作部署,结合***安监局领导指示精神,现将“两个体系审核实施方案”下发给你们,望各部门积极落实文件精神。两个体系审核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在全公司各部门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基础上,本再次全面排查、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验证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严格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风险点实施标准化管控;进一步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面排查、及时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实施闭环管理。提升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

(一)全面动员部署(9月1日-9月10日)

各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两个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通过召开会议、专题讲座、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向员工

宣讲“两个体系”建设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性和防范事故的重要作用。广大职工立即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学习同行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先进企业的经验做法,按照鲁政办字〔2017〕36号文件和东安发{2017}4号文件要求,排查风险点、落实管控措施,排查消除隐患,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二)完善标准体系和作业指导书(9月11日-9月20日)下一步,我公司将联系上级部门,咨询中介机构和相关专家,系统总结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经验做法,制定出企业“两个体系”审核指导性的工作流程、实施指南、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案例等文件,在此基础上,整理形成可借鉴、可推广、可套用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便于依照进行“两个体系”审核工作。

(三)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培训(9月21日-10月10日)按照分类指导、由点带面的原则,面向各部门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专题培训。编制培训计划,保障培训经费,抓好师资队伍,采取现场观摩学习、集中培训、上门授课、咨询答疑等多种形式,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流程、实施指南、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案例等内容的培训,同步进行信息平台工作方法、业务流程、应用系统操作的培训。公司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个部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职工骨干进行培训。通过深入、广泛的培训,使员工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各部门负责人知道“管什么、怎么管”。

(四)全面督促推进(10月10日-10月31日)

各主管领导通过示范带动、分片包干推进、网格化实名制、检

查督导等方式,认真组织本部门进行“两个体系”建设与审核工作。要按照标准规范,参照同类型标杆企业的经验做法,积极做好“两个体系”建设实施工作。在“两个体系”建设方面有困难的,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相关专家和安全专业服务机构帮助实施。要以监督推动工作落实,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作为监督的重点内容,持续开展针对性检查,建立完善台账,掌握公司“两个体系”建设进度,对未落实相关要求的,发现一起,监督整改到位一起,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限和标准要求全部完成。

(五)总结评审阶段(11月1日-11月15日)

根据前阶段和工作,收集各车间部门的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清单和相关台帐,更新风险信息与风险管控措施,编制、更新风险管控清单,持续改进,安全部负责对“两个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总结工作,形成评审报告。

三、保障措施和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省、市、县政府确定的解决“认不清”、“想不到”问题,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我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一项重点工作,各部门和全体员工要充分认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作为,想办法、出实招、求实效,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好落实。

(二)加强领导。各部门要安排专门工作力量具体督促协调,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进度,建立情况交流、考核通报和跟踪督

办制度,精准发力,推动落实。要将“两个体系”建设与当前全镇集中开展的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将“两个体系”建设情况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督促检查。

(三)配合联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体系建设工作。各单位组织动员职工参与和监督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职工岗位安全责任,推进群防群治。

(四)专家指导。“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强、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专家咨询机制,邀请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参与“两个体系”顶层设计、方案制定、标准研究、评估论证,提出一系列指导意见或工作指南,确保相关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五)严格考核。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将组织制定工作考核标准,以各部门“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公司“两个体系”实际运行情况为重点,对各部门组织检查督导,对工作被动应付、体系建设落后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在评选安全生产先进班组中“一票否决”。对懒办怠办,工作进度严重滞后、影响全公司整体工作推进的,要按规定严肃处理。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 年9月

主题词:两个体系审核、通知

报:

总经理

送: 各部门

公司办公室

上一篇:河北小学仪器配备标准下一篇:宁夏初二作文追寻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