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评价体系

2022-07-06

第一篇:技术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而人才培养本身是一项长远规划的历史工程,是一项难以一时测评效果如何的细致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到各类环节的综合工程,因此如何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对以后工作开展具有深刻影响。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现代大学人才培养在一定意义上与工业生产有类似之处,但大学人才培养毕竟不同于工业生产,大学人才培养有自身的特殊性。对于质量评价而言,工业生产自然有一套行之明确,并可操作的质量评价标准,对于工业绩效也有较为规范的考核体系。然而,若挪用这一思路,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绩效大小以为存在一个规范标准,这无疑忽视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因此,针对当前大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强调,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一项根本任务,教学是其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因此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应该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大学生命线的观念,只有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切实把握工作的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需要长远规划的观念

教育本身是一种教书育人的细致工程,而大学要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服务社会,这不是短期内可以见效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积累出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同所有的产业一样,都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由于教育工作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因而是一项特殊产

业。它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生产的“产品”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能直接收回成本,更不可能直接实现价值增殖的生产过程。

教育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以生产智力劳动者这种特殊产品为主的生产劳动过程。通过学生毕业以后,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增加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加社会生产的总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因此,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教育这一特点的切实把握,有助于理解大学人才培养的独特逻辑,即不能以急功近利的思维来考虑教育问题,人才培养是最为复杂最为艰巨的工程,不能以常规思路来看待。

(二)把握相对灵活的标准

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对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可以比作生产智力人才的工厂,然而这一工厂出厂的产品合格与否,却体现了对大学人才培养独特性理解的正确与否。对教育产业的效益评估既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指标来计算,也不能以毕业学生人数的多寡来衡量,更不能以产生名人的数量来佐证,而必须以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与市场的认同为尺度,由社会来评判,由市场来选择。这无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考核评价体系。

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也必须多样化,用精英教育阶段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与标准,难以衡量和评估当前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大众化阶段仍然应当培养社会所需的“精英人才”,即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如卓越的基础研究人才,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人才,以及经过实践磨练之后有可能成为卓越的思想家、艺术家或社会活动家的人才。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本身要求确定什么是高层次优秀人才,而这必然需要相对灵活,不求一致的人才标准。

(三)形成优胜劣汰的危机意识

教育虽然不同于一般产业,但在当前条件下,担负人才培养的单位仍然组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而每个教育主体,便是具体的大学,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领域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存在的事实。教育领域同时是一种不完全的竞争

市场,竞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优劣,即人才的质量,大学竞争是以质取胜。

鉴于教育领域事实上存在的竞争性和垄断性特点,大学管理者就应该具有危机意识,如何在当前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考虑如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便可能形成品牌意识。在当前大学中,类似北大清华等大学之所以有较强说服力,除去历史盛名的余惠,在教育领域里能保有竞争优势,核心因素在于提供人才的高素质,而非高数量,这是勿庸置疑的。

当前大学的数量增多,大学的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各个大学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一些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别使各自拥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对于具有一定偏好的用人单位来说,某些学校作为生产者可能在短期内占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各个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这就使各个院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使得原来占优势的学校可能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这都要求高校管理者树立质量意识,树立竞争危机感。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必须要有一定的考核评价机制,因此,如何在可行性上进行考核体系构建的思路,成为一个极度重要而又日益迫切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明确人才培养重要性前提下,进一步的工作便是对如何评价人才质量培养的成与败。在理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基础上,对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才能有较为科学的认识。

(一)宏观调控角度的若干评价思路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外延拓展的同时,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一,跨度更大,部分本科院校和所有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将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甚至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而不再是造就专家、经理人才。因此对于人才质量评价也就需要兼顾几个客观背景,在此背景下重构质量观念,而后建立细节化具体化的评价体系。

首先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其模式与方法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其次不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学习、研究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进度会有差异,他们达到共性要求的时间、途径会有差异,因而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和培养,也要因人而异。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需要考虑到受教育者个体的情况。

高等教育质量,其根本是指高等教育之下,大学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如何,它是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的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因此,考核评价大学人才的质量标准从来就不是单一或唯一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评价乃至建立专门的评价体系,有必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和规律。这是评价人才质量的个案前提,对于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必须把握受教育者自身特点,既不能以评价对象的个别性概括全体受教育者的质量程度,也不能用宏观化的人才质量推导个别,这是建立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认识到的。

2.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关性。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人才培养尤其是学术性人才培养较受重视,传统大学大都依据这一维度及其价值等级来设置专业和建构课程体系。到大众化阶段则要全面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因此,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尊重教学自有规律,在对学科发展内在逻辑及其相关性的理解上树立细节化的考核观念。

3.由于教育成品的消费者——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的毕业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使得所谓人才的标准发生变化,相应的,人才的质量标准也因此变动,这一变化由于应用人才培养增加,大学的毕业生自主择业以及市场竞争意识的增强而更为突出。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等等的培养,都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提出了具体化分析的要求。

对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的质量评估,“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关性”这一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对于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社会的需求甚

至职业大类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偏重与知识、技能和素质,“学科”这一标准就相对淡化。因此不同标准的价值等级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的丰富多样性,正是建立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给予充分认识和尊重的。

(二)建立细节化具体化的评价体系

1.教学巡视检查考核制度

大学人才培养立足于系统化的课程教育与素质教育,各个大学有必要建立教学巡视工作委员会,组织教学巡视员,对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时的巡视检查,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检查。这有利于强化师资力量,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教学环节,在源头之一进行细密的考核测评,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同时大学对人才培养要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特殊专业人才,专门人才的切实指导,规范管理,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高人才质量。

2.设立专业设置论证制度

大学人才不是抽象的人才,而是具体的各个专业相关的大学人才,因此要对人才质量如何进行评价,有必要对各专业的合理性,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评价,大学或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考察,细致考核各专业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教学计划及专业办学条件等方面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并可在此基础上,总结、推广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开展教学情况调查研究。这是面向人才培养软件设施的专业考核。

3.建立校际对照评测制度

人才的培养还需面对市场竞争的特点,因此,各大学有必要明确自己在人才培养上处于什么地位,这就有必要建立校际之间的成果对照测评,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者得到若干启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校际对照成为一种切实制度,建立起系统完善、体系完整、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并积极参加官方组织的教学评估、评价工作。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应该说,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大学人才培养起到了支持作用,但是,高等教育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而建立必要的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大学管理者的质量意识,推动教学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方茜,等.网络化:建立教师考核体系的最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2).

[2]窦生刚.建立指标管理考核体系的意义及要求[J].航天工业管理,1998,(8).

[3]王卓,等.建立规范化的考核体系,实现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科学化[J].中国高教研究,1996,(4).

[4]曹嘉辉.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立[J].经济师,2003,(9).

[5]田官贵.略谈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江汉论坛,1999,(6).

[6]宋维红.高校人才培养需要确立新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7]乔秀柏,等.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标准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8,(4).

[8]黄家泉,等.知识经济对高校人才培养标准问题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0,(4).

[9]沈秋林.新经济时代与高校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近年来,辽宁工业大学以培养学

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

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既包括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主要环节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也包括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要重点解决好学生受益面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受益,并形成长效机制。

建立针对重要基础课的创新教育机制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受益面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基础课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竞赛活动可采取理论分析、实验操作、设计研究等模式,面向已修完相关课程的本科生,每年由学校统一组织,作为校级竞赛每年定期开展。例如,针对高等数学课开展了“大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竞赛”、“数学建模竞赛”;针对力学课程开展了“大学生力学应用能力竞赛”;针对机械制图课开展了“大学生机械制图应用能力竞赛”等等。目前,学校的10门重要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均建立了能力竞赛活动机制,每年学生参加竞赛人数达8000多人。

建立健全各院系及校级创新机制

建立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机制,其主要内容就是在每个专业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每个专业至少要确定一个科技竞赛项目。例如,汽车学院组织“大学生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设计竞赛”;机械学院开展“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CAD建模竞赛”;经济管理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开展“艺术创意设计竞赛”等等。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已形成长效机制。每年校、院两级科技竞赛多达20余项,参赛人数超过10000人次。

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成绩,在职称评定及岗位聘任时列为加分指标。围绕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大赛,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仅在2011年,学校就有3454人参加了11项省级以上大型科技竞赛,共获奖326项。

通过开展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创造了条件,实验室教学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受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

学校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生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目的是使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较早地进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研究,提高大学生创新的水平。立项范围包括发明、创作、设计类项目,应用性、创新性研究类项目,社会调研项目等。该项培养计划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

辽宁工业大学把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自2010年起已经立项资助了227个项目,并制订了项目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基于PLC的伺服控制系统研究》、《蚂蚱滑板车》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已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并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积极推进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试方法改革的核心是摒弃简单的、只用一次期末闭卷考试评价学生的办法,推行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模式,使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以贯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2005年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考试方法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行考试方法改革。除了部分重要基础课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的模式以外,专业课要根据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试模式。比如:工程设计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笔试+设计性题目”模式;计算机语言类课程采用“平时+上机测试+笔试”模式;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经管类等课程采用“课程论文+答辩”模式;艺术类课程采用“平时+作品设计+方案评析”模式等等。

目前,已有135门专业课实施了考试方法改革,超过专业课总数的60%。通过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通过考试方法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综合能力培养,改变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以及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

大力加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设计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辽宁工业大学的做法是重新制订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实行课程设计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把课程设计教学评估作为常态化的校内评估项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改进和加强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成绩考核等环节,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二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学生容易受到就业影响的大环境下,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各高校的共识。辽宁工业大学通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制度、二次答辩制度、内外审制度等措施,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实习与实验、教师指导、撰写论文、答辩及论文质量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三是重视实习教学,加强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学校建立了实习教学评估制度和实习教学日常检查制度,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已建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80个。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创新学分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遵循的法规性文件,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辽宁工业大学把制订专业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头等大事,每4年修订一次。新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保证工科各专业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30%以上,同时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二是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创新学分。学校早在2002年就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2个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的创新教育活动等途径获得创新学分。

多举措并进,全面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实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工科院校,应把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辽宁工业大学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培养培训与考核机制,建立了包括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措施。

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制度。为了提高中青年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规定年龄40岁以下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都要参加相应

专业的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校建立了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并设立专项基金。到企业实践的教师要进入企业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及经营管理等部门参与相应的工作。学校把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并考核合格,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

建立了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举办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是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通过竞赛调动广大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项竞赛每年举办一次,要求40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都要参加。竞赛题目要求是与本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核作为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评审专家组由企业界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同其他教学大赛一样,学校将教师参加专业综合能力竞赛获奖列为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指标之一。此项竞赛活动在校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得到了广大教师和企业界的广泛赞誉。

天天快递 93100700002324

第二篇: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体系分析

NO.01,2012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2年第1期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体系分析

马瑞平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体系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片面、评价主体单

一、评价方法不科

学。高职院校应建立多元化的物流人才评价体系,首先,评价内容应多元化,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即评价知识,又评价能 力和素质;其次,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包括学校教师,还要包括企业、社会和学生;最后,评价方法应多元化,不仅采用笔 试,还要采用面试和心理测试。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24—02 从物流人才的层次看,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物流技能操 作型人才,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对这类人才的能力和 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高职院校物流人才评价体 系,就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否具 有物流从业者所具有的一般性技能和素质进行甄别、鉴定 和考核的过程。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体系主要由评价 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主要解决“评价 什么”、“谁评价”和“怎么评价”的问题。它对实现物流行业 “人岗匹配”,保证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物 流人才需求的对接具有重要作用。 1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评价的内容

(1)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相一 致。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或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 育,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的评价内容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 致。教育部[2000]2号文《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工作的意见》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表述:高等 职业教育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应用于生产、服务、管 理、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 人才,学生应在必备的基础性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 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 的评价内容,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和目标要求,一方 面要突出知识的应用和技能与能力的掌握,另一方面要关 注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2)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

方面,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教育是按职 业、岗位群的要求开展教育活动的,突出职业性、技术性。 因而,评价内容必须体现职业或岗位对物流人才的任职要 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又不同于中职院校,不是简单地培 养操作工,而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而,也应关注学生未来 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为此,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 在对校企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高职院校物 流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模型,如表1所示。 (3)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评价内容普遍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各高职院校还不能很好地评价物流管 理专业学生在“职业性”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普遍存在“重理 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 考核评价内容一般以专业知识为主,兼少量专业技能,对于 “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价基本是空白。由 于传统考核评价内容只能指向学生应当掌握的极小部分, 不能覆盖所有学习内容,致使物流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就 业率低。因而,评价内容应该是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 素质的有机结合,为了有效地评价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 质,我们给出了相应指标的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2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主体

(1)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评价主体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主体呈单一化倾向,学

校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虽然也有实习实训企业的指导 教师参与评价,但范围小,且管理不规范,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评价维度比较单一,评价内容难于贴近就业岗位实际, 很难契合社会和市场需要。另外,作为评价的客体,学生总 是评价的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评 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

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

态,对于评价本身更是具有抗拒情绪。

表1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模型 评价

内容 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 —

l、仓储管理知识;2,运输管理知识}

3、配送管理知识f

4、物流信息管理知识;

5、国际 、 专业 贸易及货运代理知识;

6、物流营销知识{

7、物流法律法规知识}

8、物流外语知识;

9、 知识 其他知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

(一)职业专

1、仓储作业能力f

2、配送作业能力}

3、运输作业能力;

4、物流信息管理

能力}

5、货运代理能力l

6、物流市场拓展能力F

7、其他能力:

采购作业 门能力 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新知识、吸取 1

、 学习能力 各种经验 , 增加学识、提高技能,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人际沟通

能力 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 职

业 (1)计划能力:对实际 作任务提出实施目标。进行宏观 能 (二)职业发

3、计划、组织 规划,并制定实施方案I(2)组织协调能力:根据工作任 力 务对资源进行分配

, 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 展能力 协调能力 程,使之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面对意外事件,能迅速地作出反应,寻求合适的方法,使 4

、 应变能力 事件得以妥善解决

不受以往经验的柬缚,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 5

、 刨新能力 观点和找出新办法

勇于承担责任,坚守T作岗位,提高职业技能.面对工作一丝

不苟、全 1 、 爱岗敬业 心全意 。

2、诚实守情 讲求信用,重视承诺,尊重事实,真诚不欺,信誉至上。 = 遵守规章制度。遵守lT作纪律,学习岗位规则,执行操作规程,遵守行业规 3 、 遵守纪律 职 范

.严守法律法规 业 顾全大局

.求同存异.互助协作,公平竞争;能够团结同事,密切配合同 素 4

, 合作精神 质 事完成工作任务

5、奉献精神 愿意为集体贡献白身力量,自觉自愿,不讲回报,不计个人得失

采用合理的方式自我调节,妥善处理生活工作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 6 、 抗压心理 情绪

、 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的舒解;保持乐观心态。 (2)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包括学

校教师,还要包括企业、社会和学生。高职院校应根据物流 人才培养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及时组织不同的评价 主体对物流人才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

这些不同的评价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倾向和需求,可

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物流人才进行评价。尤其是来 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更能体现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 想,不仅使评价更为真实、科学,还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利 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 物流人才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项目基金: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2010245。

作者简介:马瑞平,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No.01,2012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2年第1期

表2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主体

评价环节 评价地点 评价主体(依重要性排序) 校内课程理论学习 校内教室 专业教师、学生

课程实训 专业教师、学生、企业兼职 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基地 专业综合实训 教师 认知实习

陂外综合实 顶岗实习 校外实习(训)基地 企业兼职教师、学生、专业

教师 毕业实习

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资格考评 职业技能鉴定所 考评员

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被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 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通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 间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 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 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控和指导,帮 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在扩大评价主体的同时,还须 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各种评价主体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 互动,使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构成“多 元复合”的立体评价网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物 流人才进行全方位的考评,以保证对物流人才评价的科学 性、准确性。

3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方法 (1)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方法普遍存在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评价方式上,仍然沿 用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的形式,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

性评价;注重笔试功能,忽视面试功能。以课程评价为例,

考查课主要依据各种平时考查成绩和阶段性考核成绩综合

评定,考试课虽然也有平时成绩,但所占比例仅为30 一

4o ,期末考试成绩占到60 ~7O 。再看评价方式,各种

考试绝大部分采用以笔试为主、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

传统方式,虽然在某些环节也采用了诸如口试、论文答辩、

现场操作、实习单位鉴定等面试考核方式,但所占比重极 小,组织实施也不严密。 这种状况只能评价物流人才对专业知识及少量技能的

掌握,对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考

核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特别是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在探究性、研究性的学 习过程中通过情感体验、直接经验来获得,很难通过传统的 考试来测量,更不可能“一考定终身”。

(2)高职院校应使用多元化的物流人才评价方法。

为了全面科学地评价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高

职院校必须在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多 元化的评价主体,综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并加大过程 性评价的比重,注重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 如表3所示。

总之,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物流人才评价体系,

由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运用多元化的

评价方法,对多元化的 评价内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其中,关键要素是物 流人才的评价标准,它是检测物流人才质量是否符合培养 目标的尺度。当然这个评价体系的实现,需要借助校企深

度合作的平台,而这个平台的搭建,需要学校、企业、社会、 政府多方的共同努力。

表3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 评价形式 说明 评价依据 评价成果

笔试 传统的纸笔 专业知识和技

笔 (可机考) 测验 用书面回答问题的方式,对经过学习所取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测试 能测评成绩

卷标准答案 试 笔试+操作 职业资格考

(机考) 证 助理物流师、物流经理、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 是否取得证书

问答 提出问题让学生作答,也可让学生抽取选题回答 根据测评内容确定演讲主题,如进入一职位后,如何根据形势、任务而 演讲

发挥自己固有的优势,也可提出专业领域的问题让学生演讲

口 辩论 同时提出论题和反论题,作为辩方和反方的学生采用包括直接论证和

试 间接论证在内的各种逻辑方法证明己方论题为真、对方论题为假

答辩 提出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说明、论证、反驳,如论文答辩

提供文字或图表等资料,要求学生以行家身份讲解其中的要点、难点 阅读讲解 心 和特点,或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录像

、 记录资料、 能力素质测评 理

无领导小组 给一组学生一个与工作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一定时间的讨论, 评价标准(表) 报告 素 试 设 讨论 来检测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岗位的综合要求 质

测 计 要求学生扮演一定角色,完成一定任务,并对完成任务的行为过程和 评 观 角色扮演 报 察 行为结果进行观察和评估 口 行 法 要求学生在

模拟的工作情境中

, 实际操作某种工具或仪器完成工作任 为 模拟操作

务,并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和评估 观 察 自然规 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并对其_T作过程或工作

察法 顶岗工作 结果进行直接的观察和评估

由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过程或行为结果进行观察并记录,这样有利 记录资料评价标 关于能力素质 自我观察法 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和控制。如实习(训)中各种事务性、过 准(表) 的自我鉴定 程性的记录诸如实习日志

标准化心理 经过专门设计和开发的、结构化的、对人心理特征进行测评的T具,在 智能测验结果

心理测试 问卷设计、施测、计分及解答上都要求科学、客观和标准化。可组织指 人格测验结果 心理素质测评 测验 心理健康测验结果 报告 导学生进行网上测评

职业发展测验结果 参考文献

[1]费栋华.员工脑电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严正.管理者胜任素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3余思勤,陈丽江.物流人才测评的需求及方法[J].大连海事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Z). [4]龚顺清.我国物流人才素质和结构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8). [5]王勇,刘畅.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考核评价方法的探讨[J]. 辽宁高职学报。2006,(6).

第三篇:构建新时期上海航天青年人才评价体系的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航天对青年人才质和量的要求与日俱增,青年整体的成长速度已经明显跟不上航天事业发展的节奏。以岗位能力要求规范为基础,构建科学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解决青年普遍觉得成才路线不清晰的问题,也有利于现有的激励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加大青年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应该加强青年的传统教育,努力塑造青年的航天特质,引导青年把爱国热情最大限度地转为工作动力。共青团组织应在此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青年人才 评价体系 岗位能力 航天特质 忠诚度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自90年代中期开始,航天局就制定了一系列向骨干青年倾斜的激励机制,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基层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能采取平均主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另外,以评价体系为核心的机制平台建设不能同步协调推进,也制约了青年职业生涯导航的进一步深入。调研发现,44.8%的航天青年认为最大的工作压力是“无法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缺乏进一步的动力和方向”。因此,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加快建立科学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是青年工作的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深入访问了多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并组织了多次青年访谈。经过研究,我们提炼了新时期的航天青年人才标准以及构建本评价体系的原则,提出了构建本评价体系的基本结构,并就完善岗位能力要求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人才培养上的责任和重点作了说明。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构建本评价体系的前提性研究

1、构建本评价体系的基准

构建本评价体系必须以上海航天的青年人才标准为参考基准。我们始终认为,航天的青年人才应符合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具有航天的特色。航天青年人才=业务能力+航天特质+对企业的忠诚度。其中业务能力包括业务知识、业务经验和学习能力,体现某一岗位的技能要求;航天特质包括合作精神、责任感、质量意识、奉献精神和全局观等,体现某一岗位对工作作风的要求;对企业的忠诚度实质上是对航天事业、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度,体现某一岗位对精神境界的要求。

构建本评价体系要集中体现上海航天的人才观。从我们对青年人才的定义来看,航天对青年人才的要求是综合的,且首先强调忠诚度和精神品质,不同的岗位,只要具备了相应的素质都可以成才。因此,构建本评价体系时就应该体现不惟学历资历、思想先行、技能并重的思想,鼓励青年立志岗位成才。

不同层次的人才标准要反映到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中。如前所述,业务能力是某一岗位对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其中业务知识又是最基本的,相比而言经验在工作中更能发挥作用,学习能力强的人可以通过学习弥补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航天特质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是航天事业对青年人才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我们走访的众多专家中,一致表示最看重青年的责任心、团队精神和忠诚度,其次是悟性(即学习能力),最后才看青年的工作经验、学历。因此在构建本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到孰轻孰重,以更好地发挥评价体系的引导功能。

2、构建本评价体系的原则

评价体系要把握青年的特点,以肯定成绩为主。事实表明,持续的鼓励符合大多数青年成长的心理需求,对青年的成长有利。航天青年是一个以知识青年为主的群体,本身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能力水平,强调个性和自我认同,更需要我们用鼓励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细化业务能力考核体系时,对青年已经掌握的技能要充分肯定。

评价体系要更多地体现对青年的导向性。我们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其目的并不在于把青年拿来与评价体系对照,就可以判断青年属于什么层次的人才,而是以评价体系为参考,让青年可以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自身不足,有针对性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做到按岗位从低到高的能力要求清晰而具体,不仅从人才观上体现对青年的引导,还要从技能提高上为青年指出努力的方向。

评价体系要具有可操作性。各岗位对人的能力要求应尽量细化,并区分基本能力和拓展能力,在考核时以基本能力为基准,采用“加分制”;对青年航天特质和忠诚度的考核则可以采用“减分制”,一般情况下视为合格,对严重缺乏的可以通过亮“黄牌”加以提醒。

(二)评价体系的结构和实例分析

1、评价体系以岗位能力要求规范为基础展开

构建评价体系必须与岗位结合起来。既然我们要鼓励青年人人可以成才、立志岗位成才,那么我们的评价体系就必须与岗位结合起来,而且评价体系也只有与岗位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对青年的导向作用和可操作性。如果一个青年具备了该岗位必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并在该岗位上做出了贡献,不论其职务大小或学历高低,我们的评价体系都应该承认他是航天人才。

评价体系以岗位能力要求规范为基础展开。航天专业一般都具有垂直的岗位等级,通过与某一型号挂钩,分为技术员、副主管设计师、主管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等由低到高的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垂直梯度大小不一),这些由低到高的岗位对人的业务能力要求由小到大,对航天特质和忠诚度的要求程度由浅及深。青年人才评价体系完全可以与岗位能力要求规范一一对应,展开考核。岗位能力要求规范越细化,评价体系就可以做到越精确,功能作用也就发挥地更好。对青年而言,只要将自己的能力与相应岗位能力要求规范相对照就可以得出客观的评价,发现自身不足,也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对用人者而言,只要青年具备了相应能力,就可以大胆使用,而不必按部就班,真正对青年起到激励作用。

航天特质和忠诚度是岗位能力要求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点是对青年人才的内在要求,直接体现为责任心和工作质量,是岗位能力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航天对青年人才的特殊要求。但是对二者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弹性,本评价体系拟采用减分制,对造成不良影响的一票否决。如某总体单位曾引进了一名博士,工作能力不可谓不强,但团队精神非常差,和谁都无法合作,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后来被劝退。另一名博士也曾受某研究所重用,但在某次工作中感觉受了委屈,便经常不分场合地发表对本单位不利的言论,甚至到了诋毁的程度,严重影响了单位的声誉,也被劝退。

2、实例分析

以推进系统阀门专业设计员岗位和主管设计师岗位为例看如何构建阀门专业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

设计员的岗位能力要求规范:具备较基本的流体力学、机械制图知识;初步掌握阀门设计计算方法、并了解加工工艺;掌握二维制图工具(如AutoCad等);具有基本的英语阅读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利益为重;敬业爱岗、认真努力;阀门设计员一般是参加工作3年以内,从事阀门设计工作的同志。

主管设计师的岗位能力要求规范:具备流体力学、机械原理与制造、电子电路等基础知识;熟悉各类阀门设计计算方法、加工测试技术,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熟悉二维、三维制图(如AuoCad、pro/E等),具有较强的空间想像能力;具有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能力;能深入一线,和生产、试验等部门的协调能力;能不断自学提高,并不断充实自己,积极了解国内外的技术发展现状;踏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利益为重;敬业爱岗、认真努力、钻研创新,具有主人翁意识;有过至少一种阀门完整的设计经验。

以上两个岗位的能力要求规范明确规定了各自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业务经验和学习能力,同时对航天特质和忠诚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看上去一目了然。从两者的对比来看,主管设计师在设计员能力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要求,对航天特质和忠诚度的要求也由浅及深,因此以这两个岗位的能力要求规范为基础构建阀门专业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是完全可行的,既符合上海航天的人才观,也可以很好地发挥导向功能,操作起来有据可依。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岗位能力要求规范

1、岗位能力要求规范是构建本评价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如前所述,岗位能力要求规范是构建航天青年人才评价体系的基础,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抓紧细化各专业各岗位的能力要求规范。希望各级党政领导能够引起高度重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制定并完善各级岗位能力要求规范。

2、完善岗位能力要求规范是解决青年成才路线不清晰的最好办法

近年来,一大批优秀青年经过岗位锻炼,迅速成长起来。但总体而言,青年成长的步伐与航天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还有差距。我们认为除了给青年提供锻炼机会外,还应该积极为青年自学成才创造条件。由于缺乏具体的岗位能力要求规范,青年普遍不清楚自己要胜任本岗位到底需要哪些基本能力,具备什么程度的专业知识,这也正是当前许多青年觉得成才路线不清晰的根本原因。因此,完善岗位能力要求规范,让青年不仅可以了解当前岗位的能力要求,也可以了解下一个目标岗位的能力要求,做到“缺啥补啥”。

(二)加强对青年航天特质的塑造

1、切实扭转重青年技能培训、轻青年思想教育的倾向

近年来,航天军品型号线上35岁以下的青年占到员工总数的一半以上,各型号主管设计师大多为工作仅2-3年的新大学生,生产、工艺、质量、检验一线的员工绝大部分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队伍从年龄上看已经完成了新老交替,但是在工作作风、责任感、质量意识和对航天精神的传承上还没有完成新老交替。最近发生的一系列质量事故,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青年的思想意识不到位、工作作风不严谨和组织纪律性不强有关,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上,长期以来存在只重技能培训,忽视思想教育的毛病。连续的成功也让青年普遍感觉成功原来很容易,从而滋生了浮躁情绪,突出表现在工作上不够谦虚,听不得批评,作风上不严谨、不慎重、不细致、不踏实等等。而我们对青年中存在的这些苗头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能力强什么都好说,对青年的思想引导不够。把航天特质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青年人才考核体系,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重青年技能培训、轻青年思想教育的倾向,提升青年的综合素质。

2、航天事业的特殊性需要对青年的责任感、作风、质量意识等进行考核

对航天而言,成功是硬道理,是唯一的检验标准,因为每一次试验都浸含了无数人的心血,同时也承载了国人莫大的希望和国家巨大的投资,航天试验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科学试验,只有成功,没有退路。认真分析每一个质量事故的背后,我们总可以找到思想、作风、纪律和质量意识的影子,归结到一点其实都是责任心的问题。确实在航天这样大的系统工程里,无数人的工作中只要有一个人出现一点点的失误都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试验的成败,这就要求每一个航天人都要以无比的责任心投入到工作中,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是确保成功的基础。因此把责任感、作风和质量意识纳入青年人才评价体系也是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

3、提高思想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需要与有效的激励机制相配合

不可否认,当今的航天青年与老一辈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作风、组织纪律性、质量意识以及对航天精神的传承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同时也应看到现在的青年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经济条件的大环境下,青年面对更多的诱惑,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在一大堆后顾之忧没有解决的情况下,长期地要求青年以付出更多的劳动和责任去换取更少的物质待遇本身就存在不合理性。但是国家的航天事业需要年轻的知识分子参与,航天精神更需要在青年中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这些都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认为,要切实提高思想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必须与有效的激励机制相配合。构建本评价体系也正是为了让现有的激励机制更好的发挥作用。

(三)努力提升青年对企业的忠诚度

1、对企业忠诚是对航天事业、对国家和人民忠诚的具体体现

上海航天局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重要骨干基地之一,是国家整个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引导青年明白对企业忠诚就是对航天事业、对国家和人民忠诚的具体体现,在青年中形成广泛的共识。通过开展凝聚力活动,提升青年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归宿感。

2、引导青年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在为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增强使命感

航天虽是大的系统工程,但具体到某个人手里可能就是一件很小的工作,很多青年往往会因此意识不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把工作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不主动吃透技术,思考问题不全面,质量意识淡薄。其实对航天而言,每个人的工作都可能影响到成败,每个人的工作都是整个国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引导青年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就是在为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增强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青年的爱国热情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工作动力是当前各级团组织的重要任务和应尽职责。

第四篇: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危机预警的评价指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危机预警的评价指标 作者:陈 亮 张桂香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7期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人才的严重流失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危机,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流失危机预警评价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危机预警;评价指标

[中国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7-0069-0003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是企业核心战略资源,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其能否拥有世界一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资源。为谋求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应以科学的预警管理系统检测企业人才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流失现象,以更好地规避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风险,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预警指标是人才资源预警管理有效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一般企业的指标中有些指标不一定很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完全使用一般指标进行预警,则会影响危机预警的准确性。因此,要通过某种方法,从一般指标中找出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并且是关键指标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的危机预警,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抓住主要矛盾,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预警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企业人才流失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结合企业人才流失风险的成因来进行构建的,它包括外部环境因素预警指标体系(A)、企业内部因素预警指标体系(B)和人才个人因素预警指标体系(C)这3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如下:

A1=政策法规促使人才流动程度、A2=企业所在地人才机制竞争力、A3=企业所在地经济发达程度、A4=企业所在地地理环境和条件;

B1=企业前景、B2=企业目标认同率、B3=企业文化凝聚力、B4=工作挑战性、B5=工作自主性、B6=工作单调性、B7=工作环境舒适度、B8=工作压力、B9=待遇满意度、B10=分配公平性、B11=福利机制、B12=培训与成长机会、B13=晋升机会、B14=绩效考核标准科学性、B15=绩效考核公正公开性、B16=管理层次、B17=集权程度、B18=与上司的关系、B19=与同事的关系、B20=团队合作情况;

C1=年龄、C2=工龄、C3=学历、C4=个性、C5=家庭状况。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选择湖南6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主成分分析的对象,分别为长沙力元、湖南创智、株洲时代、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城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方

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接下来,将利用6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指标数据分别对上述3个二级预警指标体系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于上述指标采用德尔菲法进行评分,评分的赋值范围为1~9,1~9的赋值表示该指标的危机指数,“1”是最大的危机指数,为危机态的最值点;“5”是危机指数的中值,是安全态和危机态的临界点,即通常所说的“一般状态”,是一种既不怎么安全但又尚无明显危机征兆的情况;“9”是最小的危机指数,为安全态的最值点;“

2、

3、4”三个指数表示从危机态到临界点的各种不同的危机程度;“

6、

7、8”三个指数表示从临界点到安全态的各种不同的安全程度。为了便于专家打分,笔者针对指标将1~9级危机指数进行了等级划分。

专家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指标打分前,必须先获得该企业的相关信息。为此,一方面,把待评价企业的背景资料提供给专家;另一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提供给专家。调查问卷的题目主要是围绕企业人才流失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29个指标设计的,使问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当调查问卷回收时,里面包含的都是与评价指标密切相关的信息,专家在对指标打分时就不会被其他不需要的信息干扰,保证指标打分的准确性。在获取了企业的信息之后专家根据所得信息在“1~9危机指数”范围内进行打分。

将原始数据输入SPSS13.0进行主成分分析。A1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如下: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规定,若m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超过85%,就可以认为前m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原来的指标信息。由A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知,当m=1时,相关矩阵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88.8%,已经超过了85%,所以m的取值为1。因此,第一个主成分为:F1=0.4507A1+0.550A2+0.550A3+0.5404A4 由上述主成分的表达式可以得知,每项原始变量都有近似相等的正载荷,相差不大。因此,可以把第一主成分看成是四个变量共同刻画的反映企业外部环境状况的综合指标。

由B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当m=6时,相关矩阵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93%,已经超过了85%,所以m的值取6。因此,前六个主成分为(为了与前面的主成分衔接,后面各主成分均按顺序依次表示):

对六个主成分的表达式进行分析。

在第二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中,在B

4、B

5、B

6、B

7、B8上有中等程度的正载荷。因此,把第二个主成分看成是下作满意度的影响。

在第三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中,B

9、B

10、B11上有中等程度的正载荷,可以把第三个主成分看成是薪酬福利的影响。

在第四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中,B

12、B13上有较高程度的正载荷,可以把第四个主成分看成是激励制度的影响。

在第五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中,B

14、B15上有中等程度的正载荷,可以把第五个主成分看成是绩效考评的影响。

在第六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中,B

16、B17上有较高程度的负载荷,对F6起着减值作用,B

16、B17取值越大,F6的值就越小。可以把第六个主成分看成是组织结构的影响。在第七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中,B

18、B

19、B20上有较高程度的正载荷,可以把第七个主成分看成是人际关系融洽度的影响。

由C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当m=1时,相关矩阵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85%,所以m的值取1。因此,这个主成分为:

F8=0.4529 C1+0.4717C2+0.2018C3+0.4960C4+0.2988C5

对主成分的表达式进行分析。

在第八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中,在C

1、C

2、C4上有中等程度的正载荷,因此可以把第八个主成分看成是由年龄、工龄和个性三个变量共同刻画的反映人才个人方面的综合指标。

二、结 论

第五篇: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出站评价办法

根据《云南省关于开展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1996〕50号)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十五”期间对选拔培养工作的调整改革,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培养期满的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根据我省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对《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办法(暂行)》进行修订,提出如下办法。

一、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为培养期满五年的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后备人才)。

已完成培养任务书规定的考核指标,培养期满三年以上并在培养期内取得以下至少1项主要业绩者,可提前申请参加后备人才出站评价。

(一)获得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称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资助、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等认定的人才;

(二)国家重大项目的主持人;

(三)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四)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的前三名完成者、二等奖成果(含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第一完成人。

二、评价原则

(一)客观、公开、公正、公平、科学的原则;

(二)以定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原则;

(四)带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

(五)参考历次考核结果的原则。

三、评价内容

根据我省培养引进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工作的总体目标,应培养具有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学术技术成绩显著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成为我省各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将才”。根据培养的总体目标和签订的《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任务书》(以下简称《培养任务书》),评价内容为:

(一)思想品德

主要由后备人才所在单位,根据平时表现,结合个人总结,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治学作风、遵纪守法、热爱本职技术工作等方面对人才进行全面客观评价。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必备的思想行为品德,对违背学术道德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培养任务书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对照《培养任务书》规定的考核指标,考核其完成情况。有配套培养项目者,同时考核项目合同中所列的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和项目验收结果。

(三)业务素质

⒈业务水平 主要考察其基础理论知识、创新能力、科研设计、技术开发能力等,重点考察创新能力。

⒉学术(技术)能力 主要考察其学科方向与技术领域建设、科技队伍建设、组织领导能力、协调能力等,重点考察学科方向与技术领域以及科技队伍建设。

⒊学术技术业绩 主要对学术技术带头人所获得的科技成果、专利,所发表的论文、论著及其被引用情况,所主持或参加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情况,所承担的项目(课题),所进行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情况等方面所取得的业绩贡献进行评价。

四、评价标准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关于开展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1996〕50号)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应为进入国内先进水平或代表省内领先水平,在各自的学科或技术领域内起骨干核心作用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五、评价组织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才评价工作由云南省科技厅负责组织实施,一般每年组织一次。聘请专家组成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委员会,分设相应的学科组对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进行评价。

六、评价程序

(一)培养期满的后备人才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所签订的《培养任务书》的要求,认真填写《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一式七份,并提交附件材料一套,包括10篇(册)以内代表性的论文论著各一份,奖励证书等复印件及其它相关证明材料。

(二)后备人才所在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对其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将其材料在本单位公示5个工作日后,提交本单位学术委员会或主管部门审批并写出单位综合评价意见,报单位领导审核。

(三)省科技厅对申请评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四)学科组专家评价。学科组在审阅申请评价材料基础上,听取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总结汇报,充分讨论评议,最后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形成学科组评价意见。

(五)召开评价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学科组向大会介绍被评价后备人才在培养期内的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培养任务书完成情况、主要工作业绩以及学科组评价意见;大会评议,全体委员无记名投票,根据投票情况确定评价结果。

七、评价结果

(一)评价结果分为通过出站评价、暂缓出站评价、不通过出站评价三种。

(二)学科组投票结果,得通过票超过三分之二(不含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科组意见应为建议通过出站评价;得票率低于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的,学科组意见应为建议暂缓出站评价。

(三)在后备人才评价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全体委员无记名投票, 得通过票超过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以上的,为通过出站评价;得通过票低于三分之二(不含三分之二)的,为暂缓出站评价;第二次参加出站评价,通过票低于三分之二者,为不通过出站评价。

(四)对通过评价的后备人才,在《云南日报》和云南省科技厅政务门户网站上公告后报省政府审批,以省人民政府的名义颁发“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证书。

(五)对暂缓出站评价的后备人才,视为延长培养期二年,仍应按期参加省科技厅组织的考核,暂缓出站期间不得变更培养任务书中规定的考核指标。在二年内完成培养任务书的考核指标,取得新的业绩或成果后,由本人在当年5月31日前申请参加后备人才出站评价。超过二年未申请出站评价者,视为自动放弃培养资格。暂缓出站评价者只能再申请一次出站评价。第二次参加出站评价仍未通过者,为不通过出站评价,取消后备人才培养资格。

八、本评价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上一篇:教师培训需求调查下一篇:教师为什么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