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2024-05-13

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通用8篇)

篇1: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是指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辖区内有关动物防疫活动实施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行为。

第四条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本辖区内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第五条动物卫生监督所及其官方兽医实施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应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第二章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的内容和频率

第六条对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强制免疫情况;

(二)加施畜禽标识情况;

(三)建立养殖档案情况;

(四)动物疫病检测情况;

证申办情况;

(六)防疫消毒情况;

(七)染疫、病死、死因不明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八)出栏动物申报检疫情况;

(九)动物疫病防控制度建立及落实情况;

(十)种用、乳用动物符合健康标准情况,以及检测不合格的处理情况;

(十一)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七条对除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外的其他动物饲养户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强制免疫情况;

(二)加施畜禽标识情况;

(三)动物疫病检测情况;

(四)防疫消毒情况;

(五)染疫、病死、死因不明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六)出栏动物申报检疫情况;

(七)种用、乳用动物符合健康标准情况,以及检测不合格的处理情况;

(八)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八条对动物屠宰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情况;

(二)待宰动物的健康状况、检疫证明、畜禽标识佩带情况;

(三)运载车辆以及场地及设施、设备的消毒情况;

(四)染疫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九条 对动物、动物交易(批发)市场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动物防疫条件情况;

(二)上市动物的检疫证明、畜禽标识佩带情况,动物产品的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情况;

(三)场地消毒以及运载工具装载前和卸载后清洗、消毒情况;

(四)染疫、病死、死因不明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条 对动物产品贮藏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凭检疫证明和检疫标志进出情况;

(二)消毒情况;

(三)进出库记录情况;

(四)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一条对动物诊疗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动物诊疗许可条件情况、动物诊疗许可证申办情况和公示情况;

(二)执业兽医的从业资格和公示情况,病历和处方笺使用情况;

(三)动物疫情报告情况;

(四)病死动物、动物病理组织和医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定期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培训情况;

(六)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二条对动物产品加工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持有情况;

(二)消毒情况;

(三)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三条对动物隔离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动物防疫条件情况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申办情况;

(二)动物的健康情况;

(三)检疫证明、畜禽标识情况;

(四)消毒情况;

(五)染疫和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六)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四条对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动物防疫条件情况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申办情况;

(二)消毒情况;

(三)染疫、病死、死因不明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四)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五条动物卫生监督所应当对本办法规定的监管场所进行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的不同,选择监管的重点内容,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确定监督检查的频率。但对每个监管场所的监督检查每2个月不得少于1次。

第三章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的处理

第十六条 动物卫生监督所应当建立监督检查记录制度。

官方兽医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应当填写监督检查记录,如实记录工作情况。

第十七条 动物卫生监督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下列情况的,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理和处罚措施:

(一)发现动物疫情的,按规定报告,并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处理措施;

(二)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改正并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罚。

(三)发现涉嫌犯罪行为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十八条动物卫生监督检查记录、资料和执法文书等由专人负责,汇总归档,妥善保管。

第十九条

第四章附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目标管理

湖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二〇〇九年二月

2009湖北省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为切实加强对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执法工作,提高全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能力,规范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签订本责任状。

一、责任目标

1、根据《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入推进本辖区动物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2、规范本辖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维护动物防疫正常秩序,强化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情按规定及时上报,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强化检疫监督,加强市场和流通环节的防疫管理,严防疫情从流通环节传播;强化动物产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使用违禁药品,确保动物产品消费安全。

3、做好辖区内应急管理、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做到有疫情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对强制扑杀的动物,按照国家规定的补偿标准,做好核实、申报工作。

4、全面提升辖区区域内动物卫生监督系统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执法能力,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的建设,努力实现执法装备现代化及信息管理网络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普及科学防控知识,维护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职能、职责和社会形象。

二、责任内容

(一)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

1、确保兽医体制改革工作落实到位,成立有“动物卫生监督所”,且机构职能明确,具备执法主体资格;

2、动物卫生监督所有独立的财务和账号,人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且足额到位;

(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1、从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人员全部建立有登记记录、档案资料及电子档案,并进入“湖北动物卫生监督网”执法人员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必须≥75%。

2、执法人员100%参加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执法文书制作、专业知识及检疫操作技能等内容。

3、全年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对社会进行动物产品安全知识宣传,不少于2次。

(三)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行为规范

1、能按照国家、省制订的法律法规及配套规章的要求,对相关管理制度及时进行制(修)订,并按照省所统一要求进行公示。

2、内产地检疫率达90%以上,内屠宰检疫开展面达100%,上市动物产品持证率达100%;

3、定点屠宰场内,屠宰动物受检率达100%,耳标回收率达100%,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同步检疫率达100%。

4、对规模化养殖场有专人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对强制免疫的实施情况、养殖档案建立、畜禽标识佩戴、防疫条件审核、消毒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检疫申报监管等工作均建立有制度和工作部署,并不定期抽查;

5、对定点屠宰场有专人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对屠宰加工场所防疫条件审核、入场动物的检疫证明和畜禽标识100%检验回收,严把宰前和宰后检疫关,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均有登记;

6、查处违法案件及时,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理由充分、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办案质量高。查处的案件要求卷宗完整齐全,使用统一规范的格式,并做好统计报表。全年实施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办理的案件不少于5件,(四)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

1、对辖区内的各个运输、交易和贮藏场所有专人监管,责任落实到人,要求日常监管至少1周1次,每月进行1次检查,并不定期进行抽查;

2、对种用乳用动物的跨省调运必须向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申报备案,审核登记通过后方可调运,检疫隔离到位并有记录,要严格按照《湖北省种用乳用动物跨省调运管理办法》执行;

3、对辖区内的各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派驻有检疫员,监管责任落实到人。配备有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设施,经营布局合理,活禽经营有单独划分区域,要求上市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持证率达100%,上市动物及动物产品索证验章率达100%,每周至少监管1次,并做好监管记录。

(五)动物卫生证章标志管理

1、使用统一、规范的执法标志、执法文书、验讫标志和畜禽标识,检疫证明填写清楚、规范;

2、使用国家统一的证章标志标识,并实行专人、专账、专库管理,要求每乡镇动物检疫证明(除消毒证外)平均用证数≥50本;

(六)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

1、本内动物卫生监督信息网络报表100%上报,并做到规范、及时、准确;每月在省动物卫生监督网上报信息数不得少于2条;

2、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内部建立有档案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有固定的档案保管场所,管理规范;

3、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配备专用执法车,有电脑、传真机等电子设备,有照相机、录音笔等执法取证工具,有消毒药品和人员防护设备等。

三、奖惩办法

1、各市州动物卫生监督所于当年12月15日前按照责任书的责任内容提交总结报告,并按照省所制定的自查要求查报本年

度内完成的工作量。

2、省动物卫生监督统一组织安排,对本责任书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通报全省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3、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考评,考评得分排1-5名的为先进单位,将给予奖励;排6-10名的给予通报表扬。

4、监督执法工作不力,在本辖区内发生重大工作责任事故,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将责成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主要责任人予以诫免。

湖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章)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章)

所长(签字)所长(签字)

篇3: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贯彻《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 (冀政办[2015]114号) 文件, 配合省局开展动物卫生监督系统提升年建设活动。制定工作方案, 抽调专门力量, 逐县分类督导验收过关;实施分类指导, 摸清体系建设现状, 实行重点督导;加强通报调度, 召开调度会议, 分析存在问题, 实行定期通报。

加强管理培训, 提高官方兽医队伍素质

开展官方兽医培训。建立官方兽医培训专家师资库, 组成讲师团, 重点培训执法办案、日常监管和专业知识等内容;推广官方兽医网络教育, 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 建立官方兽医培训基地。做好官方兽医考试工作。编印《官方兽医考试精品题库》, 开展官方兽医抽查考试活动。规范官方兽医管理。实行绩效考核, 及时调整官方兽医。

深化检疫管理, 保障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无疫安全

调整检疫工作机制。实行分片定岗定责, 明确区域责任范围, 结合畜禽动态、申报情况、日常监管, 科学安排检疫计划, 合理调整检疫时间, 切实提高动物检疫效率。依法实施检疫。结合电子出证工作, 依法制定动物检疫工作流程图, 依法开展动物检疫工作;利用国家动物检疫信息平台, 开展跨省调运动物及动物产品专项整治。推进示范县建设。召开产地检疫示范县建设经验座谈交流会, 总结工作经验, 剖析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2016年底50%的县要达到建设标准。修订检疫工作记录。调研动物检疫工作记录存在问题, 制定方便可行的动物检疫工作记录, 逐步实现网上填写记录。

加强动物防疫监管, 严厉打击动物防疫违法行为

强化日常监管

深化动物疫病风险评估与分级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动物疫病风险评估与分级管理, 全部完成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工作。落实动态管理, 建立季通报制度。规范监督检查。修订《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严格依据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结果, 针对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监管频次和内容;抓实痕迹化管理, 规范填写和保存监督检查记录。强化动物卫生监督证章标志使用管理。落实《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证章标志管理办法》, 重点加强检疫小标签的监管, 严厉打击转让、伪造、变造检疫证明、检疫标识的违法行为。强化公路检查站监管。调整公路检查站的设置, 优先建设两个指定通道, 杜绝公路“三乱”行为发生。做好进京、沪、辽企业的推荐备案工作。实施市、县 (区) 两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共同审验、省级重点抽查的制度, 强化备案企业的日常监管。

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

强化全程监管。落实《河北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办法》, 严格养殖、屠宰、收集、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病死畜禽监管工作, 开展重点调研, 借鉴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先进经验和做法。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试点工作。协调保险公司, 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赔付联动机制。严厉打击惩处。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与公安部门建立联系制度, 实行协调联动, 严厉打击丢弃、出售、贩卖、屠宰病死畜禽违法行为。

全面提升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

增加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的数量。各设区市办案数量年增长率不低于10%;建立案件数量季通报制度, 加强办案的指导和培训, 实行“一对一”帮扶, 坚决消除个别“零办案”县。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质量。开展案件评查活动。开展专项行动。组织开展证章标志、种畜禽场和跨省调运动物专项整治行动, 协调京津两地组织开展重大节日畜禽屠宰检疫专项整治活动。

强化动物诊疗监管, 规范动物诊疗行为

创新监管思路。调研动物诊疗监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 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管模式, 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开展专项检查。依据移动执法软件或管理平台监督检查模块上传的监督检查记录, 开展重点整治, 落实动物诊疗机构定期报告诊疗活动制度, 严厉打击动物诊疗违法行为。

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高动监信息监管水平

完成国家与省级电子出证平台平稳对接。制定国家与省级电子出证平台数据对接方案, 完成对接软件设计。完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 (电子出证工作) 相关功能。继续实行电子出证通报制度;健全养殖、屠宰场所档案信息, 建立各模块数据之间相互调用关系;加强电子出证培训, 规范电子出证工作开展。开展动物卫生监督移动监管试点工作。完善移动执法软件, 起草动物卫生监督移动执法实施方案, 赴重点县调研, 研究试点工作推动方法和激励措施, 召开试点工作现场会。加强信息报送及宣传工作。及时更新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网站信息, 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及时反映工作动态。提升动物卫生监督应急指挥能力。完善省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具备远程应急指挥对接条件, 逐步实现省市动物卫生监督应急指挥中心对接。

规范行政审批, 严禁未经检疫审批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

规范行政审批。对跨省引进的, 严格审核材料, 严格履行行政审批手续;对跨省调出的, 凭《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受理检疫申报。重点加强对辖区内的种畜禽场和乳用动物养殖场进行宣传, 提高其守法意识。建立通报制度。对依法审批调运情况及时上网公布。强化日常监管。实行飞行检查等形式, 认真查看其生产记录等相关资料,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强化环节监管, 落实畜产品安全监管相关制度

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字〔2011〕79号文件, 落实动物检疫和“瘦肉精”检测同步制度。出栏环节, 严格实施一查、二抽、三上报, 即检查《动物瘦肉精自检报告书》或《未添加使用瘦肉精保证书》, 对调运出省的动物进行快速抽检, 对确认疑似阳性的上报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屠宰环节, 要严格实施一督、二抽、三处理, 即督促屠宰企业实施瘦肉精按批次不低于3%自检, 同时对屠宰中的动物进行瘦肉精快速抽检, 对确认疑似阳性的上报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加强行风建设, 提高动物卫生监督系统战斗力

组织开展“我为动监行业添光彩”活动, 组织开展屠宰检疫大比武, 推选100个标准基层动物卫生监督 (分) 所, 评选100名执法能手, 评定100名检疫标兵。

增强学习意识, 提高基本素质能力

篇4: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摘要: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肉品质量安全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渎职及违反农业部关于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六条禁令、违法法规等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起到了规范行业行政执法行为,对推动依法行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痕迹化”管理在欧盟农产品监管和国内烟草等行业中早已实行,陕西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从2014年开始实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痕迹化”管理。动物卫生监督行业提出的“痕迹化”管理目的就是为了杜绝监管不到位、不作为等行为的发生,做到了日常的监督检查有据可查,留有监管的执法痕迹,也是对行政执法具体工作的一种认证,有利于行政执法工作者规避责任风险。笔者认为有必要与行政执法工作者就动物卫生监督“痕迹化”管理进行商讨,此文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动物卫生;监督;痕迹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53

1 动物卫生监督“痕迹化”管理现状

动物卫生监督“痕迹化”是衡量动物及动物产品是否经过检疫、检疫是否到位、管理是否规范的重要标志。根据农业部、省市规范性文件要求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在对实施具体的监督过程中的执法人员必须实行“痕迹化”管理,一律统一使用陕西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监制的《陕西省动物卫生监管记录》,每次监督检查场户要认真填写监管记录,做到“痕迹化”管理。动物检疫记录“痕迹化”管理主要包括:定点屠宰检疫申报单、定点屠宰检疫值班日志、动物准宰通知书、屠宰检疫工作情况日记录表、屠宰检疫无害化处理情况日汇总表、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通知单、动物检疫处理通知单、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情况日汇总表。在具体实施执行中,记录单使用正确,填写规范。总体效果良好,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突出问题。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日常监督检查结果来看,目前西安市正在全面实施“痕迹化”管理,大部分区、县都能够遵守规范填写,但日常使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填写了监管记录,也指出了对管理相对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但在整改规定的期限内,管理相对人并没有按照整改意见进行整改;二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管记录发出,没有收到回复;三是监管记录填写不完善、不规范;四是未及时对管理相对人依法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五是在产地、屠宰检疫记录日常填写使用时出现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引用的法律法规不恰当,甚至有些专业术语出现错误等现象;六是在监督检查中管理相对人已经明显违法而简单用监管记录代替简易程序,不具体进入执法程序实施处罚。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背离“痕迹化”管理的本意,使动物卫生监管工作陷入更大的责任风险之中。

3建议与措施

“痕迹化”管理记录不仅仅是日常的监督检查监管记录,还涵盖了动物产地检疫申报、屠宰检疫记录、无害化处理记录等方面的相关记录。根据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定期开展本辖区各项“痕迹化”记录的检查,及时纠正“痕迹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痕迹化”记录的检查及法律法规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交流等形式时刻提高执法人员执法风险意识、道德教育、责任心;四是学好一般程序与简易程序的应用;五是规范各项监管记录填写,明确在何时应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熟练掌握执法程序,有的放矢做好“痕迹化”记录,使日常“痕迹化”记录管理真正成为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日常用于监管的工作执法的“硬件”手段;六是采取会议培训、个别指导等形式,认真归纳整理,找出出错类别,逐一进行对照改进,统一规范填写。

4结语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强化动物卫生监督职能,规范动物卫生监管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规范和完善动物卫生监管“痕迹化”管理,痕迹化管理是推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对监管对象实施跟踪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对在督查中发现的动物卫生违规行为,在监督检查记录中进行如实记载,并提出了相应整改意见,要求其限期整改。有效地提高执法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有效降低了责任风险,保障了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的风险和区域性责任安全事件。

参考文献

[1]杨世宝,高蜘鸿,郭大勇.如何做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J].吉林畜牧兽医,2008,(12).

[2]骆双庆.我省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现状及努力方向[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9,(04).

[3]李富地,赵建生,侯海鹏.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畜禽业,2011,(06).

[4]韩余.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

[5]周治云,李健.湖北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整改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08,(11).

[6]王健诚,王振海.试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记录的性质和要素[J].中国动物检疫,2008,(09).

篇5: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公共供水安全和人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现场制售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以下简称涉水产品)的生产经营及相关卫生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安全目标责任制,组织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将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抽检和水质监测经费的投入。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城镇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做好生活饮用水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类媒体单位应当加强饮用水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向全社会普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的饮用水安全意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措施,引导和支持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开展与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及检测有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提高本地生活饮用水的安全保障水平。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和二次供水设施应当符合卫生要求,其选址、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必须有建设、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新建、改建、扩建集中式供水工程和二次供水设施,建设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建设单位提出整改要求,建设单位应当按要求及时进行整改。

第八条

供水单位在供水前,应当向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领取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未取得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供水。

第九条

供水单位取得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的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二)配置必要的水质净化、消毒设施;

(三)配备必要的水质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

(四)使用的涉水产品和消毒产品依法取得卫生许可批准文件;

(五)生产环境、工艺流程、卫生设施、消毒管理、使用的涉水产品和消毒产品、供水水质符合国家颁布的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

第十条

供水单位和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制定生活饮用水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二)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单位卫生管理工作,并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组织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意见;

(三)供水设施不得与非生活饮用水相通,生产区、单独设立的泵站、沉淀池和清水池外围三十米范围内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不得修建渗水厕所和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和铺设污水渠道;

(四)保持供水设施及其周围环境整洁,对供水设施定期进行巡查、保养和维护,并做好记录;

(五)新建的水处理设备、设施、输配水管网投产前和使用中的水处理设备、设施、输配水管网修复后,及时进行冲洗、消毒,经水质检验合格后方可通水;

(六)在购买和使用涉水产品、消毒产品时,查验供货方的卫生许可批准文件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不得购买、使用没有以上文件的涉水产品和消毒产品。供水单位除遵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按要求对水质进行日常性检验,并向当地卫生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检测资料。

第十一条 供水单位生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人员上岗资格、水质日常检测等项工作,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第十二条 二次供水设施的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应当每半年清洗、消毒一次。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当于清洗、消毒之日的三日前在供水区域内发布公告,并在清洗消毒后委托依法取得计量认证的机构,按国家有关卫生规范的规定进行水质检验。

第十三条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二次供水设施安装后,建设单位尚未移交给二次供水设施产权所有者的,该建设单位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二)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受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三)未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属于单一产权所有者的,该产权所有者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四)未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所有者在两个以上的,应当协商确定一个产权所有者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其他产权所有者承担连带责任;不能协商确定一个产权所有者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商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确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五)配有二次供水设施的建筑物用于出租的,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未约定的,建筑物产权所有者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第十四条

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的选址、设计和水源选择应当符合国家、本省有关规定,设备周围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地面平整硬化,具有废水排放设施。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与周围的畜禽饲养场所、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处理场所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源的距离应当在十米以上。

第十五条

现场制售饮用水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健全现场制售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

(二)不得选用未依法取得卫生许可批准文件的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

(三)配备相应的水质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按周对出水水质进行自检,并每年委托依法取得计量认证的机构对出水水质进行检验,保证出水水质符合国家颁布的卫生标准;

(四)安排人员按日对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的安全使用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发现卫生安全隐患及时处理;

(五)在设备的醒目位置公示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及设备管理人员的名称(姓名)、联系方式、巡查记录和水质检验结果;

(六)在设备的水处理装置、消毒装置发生故障或水质检验不合格时,立即停止售水。

第十六条

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应当符合国家颁布的卫生标准。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相应机构或者人员负责农村集中式供水的卫生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应当确定人员负责当地水源的卫生防护和集中式供水设施的维护、水质定期消毒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定期进行水质卫生监测,加强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的技术指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做好对农村集中式供水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生产涉水产品应当依法取得卫生许可批准文件。

第十八条

涉水产品生产单位应当按照卫生许可批准文件和国家颁布的有关卫生标准、卫生规范的规定组织生产,并根据产品特点对生产环境卫生、原材料和产品卫生安全进行自检。

第十九条

涉水产品生产单位发现其生产的产品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可能对生活饮用水水质造成影响的,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告知使用者停止使用,主动召回或者更换存在卫生安全隐患的产品,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

供水单位、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现场制售饮用水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组织本单位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的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卫生知识培训,并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和病原携带者,不得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开展本行政区域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监督检查和水质抽检工作,依法调查、处置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相关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有关合同、票据、账簿和其他有关资料;

(三)查封、扣押不符合法定要求的涉水产品、消毒产品;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三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市供水水质督查网络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水质督查工作,对本行政区域供水单位的供水水质定期进行检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检测结果。

第二十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开展饮用水监测工作,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监测结果,通报相关部门。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举报、投诉制度,向社会公开相关电话,及时受理和依法调查处理举报、投诉事项,并为举报、投诉人保密。

第二十六条

生活饮用水在生产、输送过程中被污染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时,有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并按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

对生活饮用水在生产、输送过程中被污染可能引发传染病流行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事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调查处理,对已造成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引发传染病流行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可以依法责令责任单位立即采取停止供水、封闭供水设施、查找控制排除污染源、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等措施。

在停止供水期间,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供水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为停止供水的区域提供必要的生活饮用水,供水水质应当达到国家颁布的有关卫生标准。

第二十八条

卫生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其主管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不依法办理相关行政许可的;

(二)不履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不及时、不依法处理的;

(三)贪污、截留或者挪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有关经费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已经规定行政处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

建设单位、供水单位、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现场制售饮用水经营单位或者个人、涉水产品生产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非经营性活动中的违反行为,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经营性活动中的违反行为,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或者违法所得不能计算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供水单位,是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建制镇建成区的集中式供水单位;

(二)集中式供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输水管网送至用户的供水方式,包括公共供水、自建集中式供水等供水方式;

(三)二次供水,是指将集中式供水系统的生活饮用水经贮存、加压或者通过水处理设备采用过滤、吸附、软化、消毒等措施再处理后,经管道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包括管道直饮水;

篇6: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北京市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动物诊疗机构管理,规范动物诊疗行为,保障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北京市动物防疫条例》和农业部《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动物诊疗机构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依法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机构,包括动物医院和动物诊所。

第三条 在本市设立的动物诊所,其动物诊疗场所使用面积(不包括兼营区域)应当不小于60平方米;在本市设立的动物医院,其动物诊疗场所使用面积(不包括兼营区域)应当不小于120平方米。

第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具有布局合理的诊疗室、手术室、药房等设施。

动物诊疗机构兼营动物用品、动物食品、动物美容等项目的区域应当与上述诊疗区域合理分区,设置在独立房间内。

第五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聘用注册或者备案的执业兽医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第六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在显著位置公示动物诊疗许可证和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监督电话等。

执业兽医从事动物诊疗活动,应当佩戴载有本人姓名、照片、执业地点、执业等级等内容的标牌。

第七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相关规定建立病历、处方、药品、手术、住院、医疗废物处置、医源性感染控制和档案管理等诊疗管理制度。

第八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部门或者人员承担诊疗活动中与动物疫病医源性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的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动物疫情报告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动物诊疗机构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立即向当地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和消毒等控制措施,防止动物疫情扩散。

第二章 病历管理

第九条 病历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病历归档以后形成病历档案。

第十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建立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编号制度,为同一动物建立标识号码。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应当标注页码或者电子页码。

第十一条 病历书写应当符合有关动物诊疗机构病历书写规范,并由相应执业兽医签名。

第十二条 执业兽医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告知动物主人有权要求复制或者查阅病历。

第十三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严格病历管理,防止病历毁损和丢失,任何人不得随意涂改病历。

第十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建立电子病历系统的,病历应当符合上述要求,系统应当显示实施诊疗的执业兽医的签名,并可打印纸质版本。

第三章 处方管理

第十五条 兽医处方笺应当由依法注册的执业兽医按照其注册的执业范围开具。执业兽医应当在其执业的动物诊疗机构签名留样或者专用签章备案。

第十六条 执业兽医应当根据诊疗需要,按照动物诊疗相关技术规范以及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第十七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使用规范的处方笺。前记包括动物诊疗机构名称、动物主人姓名、病历号、动物种类、年(月)龄、性别、体重、数量、临床诊断等;正文以Rp或R标示,分列药品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及休药期;后记包括开具处方执业兽医注册号(执业证书编号)和签章、开具处方日期等。

第十八条 处方笺一式三联。第一联由开具处方药的动物诊疗机构保存;第二联由兽药经营者保存;第三联由动物主人保存。

第四章 药品管理

第十九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从合法供货单位采购药品,对供货单位的资质和产品批准证明文件进行审核,并留存首次购进药品加盖供货单位印章的前述证明文件的复印件以及每批药品的供货凭证。

第二十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购进和用药记录。购进记录应当载明药品的通用名称、生产厂商、批号、有效期、供货单位、购入数量及日期等内容;用药记录应当可追溯药品的通用名称、生产厂商、批号。

第二十一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具有专用的场所和设施、设备储存药品,并按照品种、类别、用途、以及温度、湿度等储存要求,分类存放。

兽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应当分区或分柜摆放。过期、变质、被污染等药品应及时清理。

第二十二条 兽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等特殊药品应当由专人保管,采取双人双锁专柜保存,凭单独处方领用,建立专用账册,实行专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发药日期、动物主人姓名、动物种类、病历号、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开具处方执业兽医、处方编号,经办人等。

特殊药品只能用于诊疗正当需要,由执业兽医单独开具处方,并直接使用于动物,严禁非执业兽医人员使用。

废弃、过期的特殊药品应当由本单位负责人签字批准后按照规定销毁处理。

第五章 手术管理

第二十三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安全用药、手术物品清点等制度,防止发生诊疗差错与事故。

第二十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

第二十五条 执业兽医在术前应当向动物主人书面告知手术的重要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取得动物主人的同意,并签订手术协议书;术后应告知动物主人护理注意事项。

第六章 住院管理

第二十六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对需要住院治疗的动物进行住院登记,并与动物主人签订住院协议。

第二十七条 患有传染病的动物应当与其他住院治疗的动物隔离饲养。

第七章 医疗废物处置

第二十八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具备以下医疗废物处理及暂存设备条件,并参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包装、处理。

(一)污水处理设备;

(二)暂存病死动物、动物病理组织的专用设备;

(三)暂存废弃的医用针、手术刀、玻璃器皿等医用锐器的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容器;

(四)暂存被动物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过期、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药品以及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等医疗废物的防渗漏的专用包装物或密闭容器。

第二十九条 医疗废物的暂存设备应当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等安全措施,并定期消毒和清洁。

第三十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或无害化处理设施运营单位签订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委托协议,并建立委托处理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医疗废物种类、数量或重量、交接时间以及经办人签名等。

第八章 医源性感染控制

第三十一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医源性感染控制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动物诊疗机构消毒操作技术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有效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第三十二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相关技术规范和规程的培训。

第三十三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时进行有效地消毒;对诊疗室、手术室、隔离室、化验室等感染高风险区域应定期进行消毒;与动物直接接触的诊疗台等设施应当“一动物一用一消毒”。

第三十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使用的进入动物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动物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第三十五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保障其职业安全。

第三十六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源性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第九章 档案管理

第三十七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设置档案管理室或档案柜,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档案,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许可材料:动物诊疗许可证申请表、动物诊疗场所地理方位图、室内平面图和各功能区布局图、动物诊疗场所使用权证明、各项规章制度文本、设施设备清单;

(二)人员档案: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复印件、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复印件、执业兽医和服务人员的健康证明材料;

(三)病历档案:病历、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与协议、动物住院登记记录和住院协议等;

(四)各项记录:处方、药品购进、兽用毒麻药品和精神药品登记、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疫情报告和人员培训等记录。

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清晰,不得随意涂改、伪造和变造,确需修改的,应当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第三十八条 动物诊疗病历、处方、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等资料应当保存至少3年;兽用毒麻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应当保存至少5年。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北京市农业局负责解释。

篇7:河北省民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办法

来源:

河北省民政厅监察室 时间:

2009-01-16 15:0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民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规范专项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和发放,强化廉政预防,确保资金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和省廉政规定,结合民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民政专项资金监管,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专项资金管理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条 民政专项资金是指中央下拨和省、市两级预算安排以及各级政府配套,专门用于保障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特殊群体等民政服务对象的资金。具体包括:救灾救济、抚恤、退役安置、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社会福利、社会捐赠、福彩公益等九类以及其他有专项用途的资金。

第四条 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应遵循从严执纪、从严治政的原则;尊重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监管与方便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业务部门监管与专门审计监督相结合的原则;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制度预防与教育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决策分配

第五条 专项资金分配,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

第六条 专项资金分配方案,要依据资金性质和政策确定。对救灾、优抚、低保、安置、医疗救助等资金,应按照政策标准和实际人数测算后,提出分配方案;对事业单位建设改造等项目资金,应根据急需程度,统筹兼顾,提出分配方案。

第七条 各级自收到上级下达资金指标文件或本级预算安排通知之日起,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分配决定。如无特殊情况,当年专项资金必须当年拨付使用,因特殊原因形成的结转资金,必须在下年第一季度前拨付完毕,同时向上一级报告原因和落实方案。第八条 研究专项资金分配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业务主管处(科、股)经集体研究后提出分配预案(含资金总量、分配依据、测算方法及情况说明等),形成处(科、股)《会议纪要》,分别报送同级计财、纪检监察部门备案。

(二)逐级报主管副厅(局)长、厅(局)长预审。

(三)提交厅(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一般情况下,应提前二至三天将上会内容送领导班子成员审阅)。监察室、计财部门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

(四)送同级财政部门审核会签,民政、财政联合发文拨款。

(五)自拨款文件形成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送计财、纪检监察部门备案;同时,送本厅(局)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在局域网上公开。

第九条 各业务处(科、股)研究重大资金时,须主动提请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和计财部门派员参加,形成《会议纪要》。凡没有处(科、股)《会议纪要》的资金,厅(局)办公会或厅(局)务会不予研究。

第十条 乡、镇、街(办事处)及其以下的资金分配,应在本级公开设施上及时公开,公开公示的相关文件要及时归档、备查。

第三章 拨付使用

第十一条 各类专项资金应逐级分配拨付,不准越级或戴帽下达。原则上在当年年底前拨付完毕。

第十二条 各级财务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建立资金拨付台帐,完整记录每笔资金拨付的时间、数额、去向、依据,以及签批人、经办人等,连同资金分配研究的原始记录和会议纪要、分配方案、拨付通知、发放登记等,及时分类存档,妥善保管备查。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专簿登记、专账管理,不得挪作它用或捆绑使用。个别因自然减员结余的专项资金(如:抚恤补助金、军队离退休安置保障金等),必须用于本类事业支出,不得挪用或交叉使用。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发放审批应严格遵循以下程序:

(一)本人申请(本人因身体原因无法提出的,可由村(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研究提名)。

(二)经民主评议或村(居)民自治组织集体讨论通过后,在村(居)务公开栏张榜公示3天以上。

(三)公示无异议的,由村(居)委会报乡镇(办事处)研究审核,乡镇(办事处)应及时安排包村干部或专门人员进行实地核查,并在审批表上签字。受助对象为村(居)委会干部直系亲属的,须有乡镇(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亲自审核签字。

(四)将受助人员名单和相关审核材料报县(市、区)民政局审批,县(市、区)民政局收到上报材料后,应安排人员进行核查,尔后及时批复。对符合条件的发放相关领取证(卡、折),对不符合条件的,应作出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五)优抚、安置等人员资金按有关政策标准,严格审核,足额发放。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发放。一般情况下,要按照乡村核定人数、县级审批标准、财政划转资金、金融机构代理发放、群众凭证(卡、折)领取的方法进行。对人员相对固定的(如:优抚、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和军队离退休人员、城镇退役士兵等),都要实行银行化发放。对人员不固定或暂不具备银行化发放条件的地方(如:救灾救济、医疗救助人员及偏远地区等),实行公开发放,便于群众监督。没有当事人明确委托的,不得指定人员转送或代领、互领。

第十六条 项目资金发放。要根据项目单位提供的申请计划、可行性论证报告、资金来源、立项批文等材料,按有关规定报上级部门审定。项目资金当年管理使用情况,年终要向上一级报送资金运行和落实情况。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管理发放情况实行财务定期报表制度。乡镇每季度第一个月第一周必须向县级民政局计财部门上报前一季度专项资金发放情况,县级民政局每半年向市民政局、市民政局每年向省民政厅汇总上报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八条 除上级有明确规定外,一律不准在民政专项资金中提取管理费等工作经费。管理使用中的必要支出,应向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申请安排。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各级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业务部门具体管的办法,把资金监管工作纳入单位工作绩效和责任制考核。第二十条 各级业务部门要主动加强资金运行跟踪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每年要有安排,每次系统业务会要有要求;每笔资金拨付后要有检查或抽查,每年工作总结要有对专项资金管理检查的内容。

第二十一条 各级计财、纪检监察部门要组织专项监督检查。按照职能分工,计财和纪检监察部门既可单独组织,也可联合进行;专项督查每年不少于两次,每次督查要形成专题报告,向本级党组(委)如实反映问题,视情况在一定范围通报、讲评。

第二十二条 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组织专项资金执法监察。每年选择二至三类专项资金,牵头组织计财、审计、相关业务处(科、股),进行一至二次执法监察,对问题进行解剖分析,提出整改意见,促进资金规范管理和依法安全运行。

第二十三条 检查(监察)组依法进行专项调查或检查(监察)时,被调查、检查(监察)单位和个人应予主动配合,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拒绝、阻挠、搪塞和推拖。

第二十四条 各级应培养和建立相对稳定、由纪检监察和计财部门牵头负责,相关业务处和具有财务审计资格人员参加的监管队伍,根据任务需要,适时开展专项资金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应采取顺查与倒查、明查与暗访、核账与核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沿资金流向逐级顺查、直接深入基层农户反向倒查,准确了解问题,不断改进监管办法。

第二十六条 对专项资金检查(监察)的重点是:资金分配是否科学、合理,理由和依据是否充分;分配方案是否民主、公正,是否经集体研究决定;资金拨付程序是否规范,使用是否安全有效;资金监管制度是否健全,落实是否到位;财经纪律、廉政规定是否落实;发放手续是否完备,账款、账表、账册、账卡、账物等是否相符;查验资金落实末端,是否及时、足额发放。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七条 各级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对本级及所属行业专项资金分配决策、管理使用和监督检查分别负主要领导责任和直接领导责任,各业务处(科、股)负责人对分管范围的资金监管负直接责任。第二十八条 对专项资金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根据情节轻重,由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向财政、审计或有关组织提出监察建议,由其依法实施处罚、处理或责任追究。

第二十九条 对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形式:

(一)对党员的纪律处分: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二)对国家公务员的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三)对违法违纪单位和责任人的行政处理、处罚:停拨或缓拨资金、收缴违规资金、没收违法所得、罚款。

(四)对违法违纪情节较轻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组织处理:口头告诫、书面告诫、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离岗培训、调离岗位、责令辞职、免职。

(五)对违法违纪党员,同时又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应当同时进行行政处理和党纪处分;党员领导干部从重处分。

第三十条 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中有下列行为的,应当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一)未经集体研究,擅自违规使用、拨付专项资金的。

(二)私下许愿,在分配和发放资金中优亲厚友的。

(三)利用职务之便,打招呼要求或干涉资金分配、发放的。

(四)专款不专用,擅自扩大资金使用范围、提高或降低发放标准的。

(五)虚报冒领,弄虚作假,骗取、套取专项资金的。

(六)挤占、滞留、截留专项资金的。

(七)擅自变更资金用途,交叉使用或捆绑发放的。

(八)在分配、发放专项资金中,收取下级或服务对象现金、贵重礼品和有价证券的。

(九)贪污、挪用、克扣专项资金的。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责任:

(一)经集体研究作出违法违纪决定的。

(二)强迫下属实施违法违纪行为的。

(三)经办人员违反集体决定,擅自改变资金分配方案,增加或减少资金数额的。

(四)藏匿、涂改、伪造、销毁账表凭证的。

(五)阻挠、抗拒上级审计督查或拒不纠正错误的。

(六)包庇下属或他人违法违纪行为的。

(七)屡查屡犯的。

(八)贪污专项资金数额较大的。

(九)被审计、财政部门检查通报,给民政部门造成严重影响的。

(十)被群众反复举报,纪检监察部门立案查实的。

第三十二条 已构成违法违纪,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酌情给予从轻处理:

(一)主动终止违法违纪行为的。

(二)及时向组织交待违法违纪问题,并主动改正的。

(三)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

(四)主动向组织检举他人违法违纪行为,情况属实的。

第三十三条 在专项资金检查中,被检查(监察)的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情况,拒绝、阻挠、搪塞、推拖检查的,应责令其纠正。逾期不纠正的,对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应及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三十四条 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专项资金和财务管理规定,擅自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应责令撤销擅自开立的银行帐户,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对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建议相关部门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商请有关部门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三十五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专项资金和财务管理规定,私存私放专项资金或公款的(私设“小金库”),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私存私放的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应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主管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员应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公务员的,建议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向具有干部任免权的党组织建议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三十六条 属于会计方面的违法行为,依照会计法和行政处罚法进行处理。同时,对主管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的,建议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建议相关部门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十七条 对专项资金分配使用中有行贿受贿行为的,依法依纪从重处理。

第三十八条 对单位和个人弄虚作假骗取奖励和荣誉称号的,应当撤销其荣誉称号并收回有关奖励。

第三十九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具有专项资金分配和管理使用的职能处室,要依照本办法,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和完善救灾救济、抚恤、退役安置、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社会福利、社会捐赠、福彩公益等专项资金的具体监督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

第四十一条 各级民政机关、直属单位、慈善组织和民政主管行业协会,依照本办法执行。

篇8:河北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现状

为加大化妆品卫生监督力度,确保消费者使用安全,我们对河北省化妆品卫生监督状况、问题与对策作一简单分析,旨在为监督决策提供依据。

1概况

截止到2008年底,我省共发放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251家,经由注销、企业自行歇业和到期自动失效200家,实际现存企业仅50家。由于企业产销不景气,现存企业大多以销定卢,多呈间断性生产。生产化妆品的种类有:发用类、护肤类、美容修饰类和香水类:企业产品种类单一,如生产1类产品的就有37家,占了73.5%。其中生产发用类占42.68%,护肤类占39.2%,美容修饰类占10.98%,香水类占7.32%。个体、集体、股份制、国有和合资企业分别16、13、8、7和6家,分别占32.4%,25.5%,15.6%,14.7%,11.8%。化妆品从业人员2232人,年体检率87.3%。根据历年化妆品卫生质量抽检,生产企业产品检验合格率多在90%左右,而化妆品经营单位产品卫生质量偏低,大多在80%左右,甚至更低。

2卫生监督

2.1对化妆品原料的卫生监督

依据《化妆品卫生规范》[1]要求,对生产企业提供的产品配方逐项审核,采用排除法和限量法进行。重点对标准中规定的禁用物质和限用物质,如放射性物质、药物等进行认真审核。这对保证化妆品的卫生安全性,生产化妆品所使用的原料的卫生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2.2对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

由于在申办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初期,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对生产企业具体的卫生要求、生产设备等缺乏统一规范,验收审核中不便于操作。自《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下发后,我省对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颁发、复核和换证依据本规范的要求严格审批。对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化妆品生产企业不予颁发《卫生许可证》。对已领取《卫生许可证》的老化妆品生产企业在复核、换证时也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审核。对那些暂时未达到规范要求但有改进能力的生产企业规定限期整改。通过严格的整改措施,使我省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管理包括化妆品生产企业厂址选择、厂区规划、生产卫生要求、卫生质量检验、原材料和成品存储卫生及个人卫生和健康都基本达到了规范要求。

2.3生产人员的健康状况监督

为确保化妆品的使用安全,各级卫生监督部门严格按条例规定,进行化妆品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凡患有手癣、甲癣、手部湿疹、发生于手部的银屑病或者鳞屑、渗出性皮肤病以及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等传染病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活动。对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每年要进行1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从事化妆品的生产活动。由于我省加大了对化妆品生产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使历年体检率均达85%以上,各病调离率已达100%。此外,为提高化妆品生产企业管理人员和化妆品经销经理的卫生素质和法律意识,省卫生监督局每两年举办一期厂长、经理的法律、卫生知识培训班,以确保其依法生产和经营,这对提高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2.4化妆品经营的卫生监督

对一般化妆品和批准后投放市场的特殊用途化妆品要进行经常性的卫生监督,要求化妆品经营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未取得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化妆品,无质量合格标记的化妆品,标签、小包装或者说明书不符合《条例》[3]规定的化妆品,未取得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化妆品及超过使用期限的化妆品。为净化市场,加大市场化妆品卫生监督力度,保护消费者健康,在做好化妆品生产企业监督管理的同时,我省各级化妆品卫生监督机构对化妆品市场销售加大了监督监测力度。如2007年市场抽检样品1013份,合格率94.5%;2008年抽检样品1212份,抽检合格率94.3%。此外,由于近几年在化妆品的卫生监督工作中,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对化妆品生产企业和市售化妆品的卫生监督上,而在对美容院使用化妆品的卫生监督上几乎是空白。但由于在美容院美容而引起不良反应的案例时有发生,尤其在小美容院,使用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及自制产品的危害更大,因此加大美容院使用化妆品的卫生监督是非常必要的[4]。

2.5产品卫生监督标识的监督

监督标识是化妆品卫生监督规定使用的标记。一个质量合格的产品,应该具有完整正确的监督标示。《条例》[3]规定,化妆品的标签上应当注名产品名称、厂名,并注明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编号。小包装和说明书上应当注明生产日期和有效使用期限。特殊用途化妆品应当注明卫生部批准文号。对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化妆品,说明书上还应当注明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同时,条例还规定,化妆品标签、小包装、说明书不得注有适应证,不得宣传疗效及不得使用医疗术语。在这一问题上,目前一些生产企业和经销单位还缺乏认识。日常监督发现,相当一部分化妆品标签存在宣传疗效及误导消费的现象,这些产品尤以特殊化妆品为甚,且没有批准文号,多在中、小化妆品商店批发或销售。

2.6加强化妆品索证管理

为加大市场化妆品监督力度,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求化妆品经营单位在经销化妆品的同时,要向化妆品生产企业索取《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及本年度省级卫生检验报告单、特殊化妆品批准文件等,这些都是化妆品日常监督的必要内容。同时?这对加大币场监督力度、净化化妆品销售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

3问题与对策

3.1问题

(1)自国家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以来,我省共发证件251个,但实际现存企业51个。原因是我省企业大多以销定产、产品单一档次较低,多为发用类。消费者又不认本省产品。因此,每年办证20余个,倒闭20余个。加之市场前景不佳,销售不畅,导致办证时间不足半年,企业就自行歇业或停业。纵观我国的化妆品工业虽经10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毕竟仍处于刚起步,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各企业寻求差距,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2)企业数目多,生产规模小,产品种类单一,且企业多为个体分散在农村是我省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特点。这就为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带来了难度,往往企业办证后由于自行停产或搬迁失去联系,一些更换厂名、更换企业法人的企业不能及时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导致监督不到位。

3.2对策

(1)卫生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许多企业已经建立卫生制度,但形如虚设并没有认真执行。因此,应加大监督力度,真正使企业守法经营,确保化妆品卫生质量。(2)产品卫生质量检验需要加强。加强化妆品微生物检验室的建设,监督无检验室的企业限期建成,这是保证化妆品卫生质量的关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卫生监督,加人产品的定期检查及不定期抽查,保证产品出厂前做到批批检验,使产品检验合格后出厂,以防止劣质产品进入市场。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

[2]卫生部.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7.

[3]GB5296.9-2008.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

上一篇:牛年新年短信手机祝福下一篇:头发问题作文